首页范文大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十篇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十篇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24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1

关键词:物质构成的奥秘吃透教材多媒体教材轻松愉悦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这章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情况。教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应确保能够将这单元的知识以最形象、最新颖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下是笔者对如何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和策略。

一、吃透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分清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时间分配得更加合理,也能够保证学生将知识全部掌握和理解。对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新版人教版在编排上做了调整,旧版教材将这一单元放在学习了“自然界的水”之后,新版则将物质构成的奥秘调到学习“自然界的水”之前。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课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内容调到第四单元的第四课题。这样调整的好处之一是使教学难点分开,但这些内容应同属一个专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

本单元的知识将带我们去学习和理解比较抽象的微观粒子,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走进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类比和实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和理解化学实验现象的本质——微观粒子的活动,运用比较新颖和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的知识。教师通过教学原子结构及一些相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缜密性,并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以及各种探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及掌握化学知识探索的方法。

在这单元,我们要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常见物质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我们要通过原子结构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了解原子内部的等量关系并且能够加以运用;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能够掌握和记忆18号之前的所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离子是如何形成的,理清原子和离子的关系;清楚原子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对于常见的元素要牢固掌握和分类;对于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师分析清楚了教材才能够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使学生能够接受抽象知识的挑战

学生的思想倾向是学生学习好坏与是否愿意学习的关键。为此,首先,教师要无时无刻地强调这单元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告知学生,学好“物质的构成”这一单元能够确保我们以后的化学理论知识的顺利学习,这一单元是学习物质的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及学好化学计算的基础。如果我们不知道元素的组成就写不出化学式,写不出化学式就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而无法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就无法进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大多数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物质的组成不清楚及没有弄清各物质量方面的关系,在书写或是计算时就会出现错误,导致大量分数的丢失。教师要通过强调使学生重视这一单元的学习,从而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这个单元知识。又如,我在绪言的学习中就让学生先记忆1-20号元素及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从而让学生在心底对这些知识加以重视,到学到这单元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高度重视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分类、归纳、整理和概括等方法获取新知识。相比于前几章中丰富多彩的实验和有趣的宏观现象来说,这单元的知识就显得十分枯燥和抽象,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和理论也甚多。历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之前对化学非常有兴趣的学生到这一章的学习后就会有分化的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还有学生因此丧失对化学的兴趣。再次,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故事,把那些繁琐枯燥的理论编写成绕口令的形式,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来排除学生的消极思想。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都感兴趣“为什么女儿国的人生出来的都是女孩这个话题”来编制一个跟物质构成有关的故事,可以说是因为女儿国里的人都吃了含有什么物质的东西,才导致他们只能生出女孩。这样将物质构成的知识点巧妙地编排在这个故事之中,就会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轻松地掌握知识。又如,对于化合价的记忆,教师可以编制成如下的绕口令: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起能够学好微观世界、抽象化学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这章的学习中,很多知识都是课本直接给出的概念,对于这些微观世界的粒子,学生感到陌生。对于抽象的想象,学生总是缺乏感性的认识,觉得知识接受起来有点茫然,难以理解甚至怀疑。针对学生这一现象,我建议教师在该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通过这些直观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认知、分析和理解。例如,在讲述原子的结构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原子化身为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手段将原子结构呈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现代的教学,教师要学习各种教学技术,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多学习,要熟练应用网络上现成的课件及多媒体软件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辅导学生和与学生的交流中。

教师通过教材的有效分析,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微观世界的化学知识,并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更加新颖、生动、直观地将抽象的知识展现给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学生定会出色地完成个专题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俊仙.《物质构成奥秘》的教学研究,2011(9).

[2]陈颖.《物质构成的奥秘》简析与教学建议,2010(6).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2

关键词:知识内在联系;知识编排;知识结构

化学科学有自己的体系。为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反应的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化学内容的编排应该有逻辑顺序。另外,编排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有这样一些认知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从模仿到创造;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等等。编排时还需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顺序,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只有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好的化学教材体系。新教材为了做到这一点将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改造。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舍去了元素周期表这条主线;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概念采用了螺旋上升方式编排。这些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给教师教学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而是从自然资源出发,先介绍物质的工业制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再介绍物质的社会应用。知识呈现顺序为:工业制备性质研究社会应用,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观点。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介绍了氯、溴、碘这三种重要的非金属。内容涉及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与氧化性的比较;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见光分解。第二单元介绍了钠、镁这两种重要的金属。内容涉及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镁的性质用途。在同一专题中先后出现了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并且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氯、溴、碘之间呈现一种纵向分布,但是学生没有元素周期律的知识。钠、镁这一单元按单质、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突出特性。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造成“背化学”的现象。这要求教师能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卤族元素学习,学生没有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出发。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氯气、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氧化性的递变性,利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比较它们性质的相似性,重点比较它们的水溶性、及卤离子与银离子的反应,使知识之间呈现一定的关联性。在讲解钠、镁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补充讲解镁与水的反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使基础知识规律清晰。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质的性质,因此,实验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和丰富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让学生用已有的理论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结构。

另外,新教材中一些核心概念的编排,大多采用了螺旋式编排顺序。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达到的最低水平。一项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要求一步到位,倡导通过多次的学习,螺旋上升,逐步实现。教材中三次出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合理设定学习目标。专题1中氧化还原反应出现在物质分类和反应类型分类中,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比较。专题2中氧化还原反应出现在溴、碘之前,目的在于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帮助氯、溴、碘氧化性的学习。第四专题在学习含氮含硫化合物后,以资料卡的形式出现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内容。编排者的意图是以此指导学生书写有关浓硫酸、硝酸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但是这项内容并不适宜对所有学生拓展,也不宜拓展太多。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3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2、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3、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4、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立科学之风,民主之气;求道理之真,人性之善,创造之美。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专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抓好常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继续发展学生对对比试验中变量的识别和控制的能力,学习运用对比试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技能,学会细致的观察。

3、让学生学会将记录和数据转化为证据,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建构科学概念,学会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事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状况分析:学生整体学习热情较高,对科学探究活动兴趣浓厚,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喜欢动手;但是独立探究能力不够,部分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对知识的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对本学科的认识还不够。

2、认知特点分析: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过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这种能力任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不断的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通过探究认识简单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学会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工具。感受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和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单元“能量”: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机是怎么转动起来的,研究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点可以产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换化和储存。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学生要调查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人是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活动实验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三)

一、课标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五个班,每班48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3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思想方面:本班这些同学天真伶俐,品德良好,乐于助人,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平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个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太阳、地球和月亮》认识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四级的更替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让你产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生物与环境》环境可以改变生物,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从而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观察生活中运动静止相对性的事例,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和实践的关系,直到物体运动需要的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五、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物质的运动等。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措施和方法:

1、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4、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6、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8、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4

关键词:比较联结;融合价值;高效运用

一、比较联结的概念厘清

(一)比较联结的内涵厘定

所谓比较联结,将对事物提取出相同的属性异同来分辨两种事物所特有的思维,发现其特点和规律,同时掌握其方法,融合多种方法以此来深化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思维空间,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比较联结在小语中的运用

比较联结多运用于阅读方面,比较联结的过程,是从单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单元课文的理解,从文本的阅读拓展到文外的学习,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系统、全面的知识重组构建。学生就可以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有着独特的思维挑战,以此达到不教而长的理想境界。

二、比较联结的融合价值

(一)多元思维

学生对问题的解读有着不同的答案和独有的思维方式。比较联结是一种追求新颖的思维活动,表达的是自己全新独特的理解形式。这种思维活动不是表面的行为的创新,它通过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思维方式发现一元思维所无法涉及的层面。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启迪应具有鲜明的个性,达到自主感悟,独立思考的成果。

(二)深化思维

比较联结是一种透视现象、深挖本质的阅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处理经过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思考过程。比较联结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提出新颖见解,提升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比较联结的过程,就是在质疑的基础上分析、求证,将思维深刻化。

(三)高效低耗

运用比较联结把单元相关文本、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类别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可使学生高屋建瓴,准确地把握住文本本质特点、个性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从而构建知识体系,收到触类旁通、高效低耗的效果。

(四)言兼意得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文本的字词句,或是单元的题材、写法、立意,与单元同类进行比较联结的过程,研究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

三、比较联结的高效运用

(一)识字与写字

1.构造――明晰汉字的“形、音、义”。汉字的构造有规律可循,汉字中有一批是主体字,这些主体字中的每一个都能派生出一串音、形相近的字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提炼同类字,并及时运用于教学之中,将各单元的形近、音近、义近字分门别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生字框架,由此联结出通过偏旁找规律理解字意。利用汉字的构造来分析形近字,也会造成错别字,有些学生会对形近字的偏旁分辨不清。因此,需要利用汉字的构造把形近的偏旁分辨清楚,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2.比较――明确汉字的笔法、结构、章法。运用比较联结,分类比较各单元生字的笔划,部首,归纳书写笔法,让写字事半功倍。利用单元的特点,类别开来,运用比较、练写的方式进行写字教学。例如,书写卧钩和弯钩两个基本笔画,先让学生比较卧钩和弯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仔细加以比较,学生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迅速掌握要点。

(二)阅读

1.思维导图――彰显单元学习中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到单元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陛,认识规律,掌握定法。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通过比较,寻求单元类别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

2.课外阅读――拓展单元积累中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知识构建形成的。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辅相成,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把比较联结运用于课外阅读,利于学生培养独有的知识树。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掌握文本,了解背景,比较事例自然,使用比较联结,不仅能打破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概括、思维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习作

1.注重篇章局部,掌握系统设置。习作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学生的习作存在很多问题。应当选择各单元的经典篇章来比较联结,学习写法。单元类别下的习作,需要有篇章的局部观,即篇章中“点”的仿写,又要有单元类别课文的整体观,即取各篇之精华的仿写,还要有整册、各学段课文的系统观,即每一组课文设置的内容、主题不同、形式不同的仿写。一个学段形成一个整体,全面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2.重组单元素材,构建文体特点。单元类别下的习作教学目标需要综合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不同特点,以及其他单元文本特点,进行定位:确定重点仿写的课文,每篇文章的表达技巧、结构形式和内容。把本单元内容看作一个整体,对其内容进行重构创生,加强系统环节的联系和互动,实现教学的简洁高效。它突破了以往单元习作单一的模式,在“听、说、读、写”中互相联结、循环上升,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以提升。

(四)口语交际

教师要协助指导学生通过对话与合作建构他们自己的口语交际感受、能力以及风格。在各单元所得的生活交际情境中,促使口语交际具体化,同时赋予了交际任务实际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生活中与单元内容类似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展开相对“真实”的交际活动。把单元中的情景与现实中的情景联结起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五)综合性学习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5

问题串;化学概念;思维;建构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学习范围和主题内,围绕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教师根据预设的三维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彼此联系的问题,每个小的知识点下的多个问题成一组,整节课的几个知识点之间的问题就形成了“问题串”。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整节课的主线与思路,再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可以实现对化学知识的理层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对“问题串”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以苏教版必修2《从物质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基于“问题串”设计的化学概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背景分析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多样性》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来解释物质多样性的原因。引起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微观粒子在微粒种类、原子间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渗透微粒观比简单的让学生懂得何为“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更为重要。而微观粒子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渗透微粒观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转换,体会微观粒子成键方式的不同,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定义。认识微观结构不同引起的物质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串的设计以及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世界的本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重点

以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3.教学难点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三个概念的辨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问题串的设计:新课引入

【问题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学生】原子、离子、分子。

【问题2】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原子。

【问题3】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而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却只有原子呢?

【学生】因为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也可以相互结合或直接形成分子。

【问题4】原子转化成离子或者分子,又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原子若变化成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原子也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和单质。

【问题5】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那你们知道目前存在的化合物大概有多少种?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数据

【学生活动】猜测与推断:微观粒子与物质多样性有着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出发,进入微观世界,挖掘潜在意识中的微粒观,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2.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同位素

【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现有的元素种类是多少呢?

【学生】113种。

【问题2】元素的种类会无限多吗?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现在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了,其中天然元素94种,人造元素19种,在人类现有的条件下应该还能发现几种,然后就差不多达到极限了。因为当核子数增大时,原子核会越来越不稳定,当核子数达到一定数目时,它们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集团”,就不能构成一个原子,也就不能有无限种元素。

【问题3】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有多少种呢?

【补充资料】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大约有3500多种,但是有一大部分仅仅短暂存在于实验室。

【问题4】元素种类只有113种,即使再发现几种也与原子的种类数差距很大,为什么二者的数目不相等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问题5】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学生】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问题6】原子核内又有什么微粒?一定有?还是可能有?

【学生】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可能有中子。

【问题7】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什么?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又是什么?

【学生】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和中子。

【问题8】如果原子中出现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这些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原子。

【小结】我们把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的这些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这一现象导致了原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出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元素种类与原子种类数量的巨大差异,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再从原子与元素的决定因素分析,得出元素存在同位素现象,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原子的多样性。3.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

【问题1】单质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可由单个原子直接形成单原子分子,也可以多个原子形成多原子分子。

【问题2】同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可否形成原子个数不同的单质呢?举出身边的例子予以说明。

【学生】可以,比如氧元素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o2,也可形成三原子分子o3。

【问题3】除了氧元素之外,还有其他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还有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问题4】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小结】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问题5】同素异形体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否存在差异呢?

【补充资料】分别给出碳、氧、硫、磷几种元素存在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对比。

【小结】可以看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结构是不同的,物理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单质分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单质与原子个数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同素异形现象与同素异形体。分析对比同素异形体之间性质的差异,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单质分子的多样性。

4.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问题1】通过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机物,请问构成有机物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学生】碳元素。

【问题2】碳原子能形成几个共价键呢?

【学生】四个。

【问题3】如果将两个碳原子链接在一起形成化合物,可以有几种连接方式?

【学生】可以是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

【问题4】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

【问题5】如果将四个碳原子用单键连接,又有几种方式呢?

【学生活动】画出不同的连接方式,比较差异性。

【小结】因为没有限定氢原子的个数,仅仅是四个碳原子以单键连接的话,可以是链状连接,分子式为C4H10,也可以是环状连接,分子式为C4H8。每种连接方式下又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结构不同。

【问题6】若给我们确定的分子式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吗?请以C2H6o为例说明。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所给的实物搭建球棍模型得出结论。

【问题7】对比几种情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可以以单键、双键和三键连接,也可以以链状连接,还可以以环状连接。

【小结】我们利用小球和短棍可以得到CH3oCH3和CH3CH2oH两种结构,分别称为二甲醚和乙醇。同样,分子式为C4H10的两种结构分别称为正丁烷和异丁烷。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

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问题8】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补充资料】同分异构的两种类型:立体异构与顺反异构的图片及性质对比。

【小结】比较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的性质,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结构不同的物质,性质必定存在差异。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和成键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而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又导致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从碳原子的共价键数与成键方式的关系出发,分析C4H10与C2H6o的同分异构体,在学生亲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分析同分异构体的性质差异,结合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差异,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5.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课堂小结

【问题1】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们不妨思考:一种原子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吗?

【学生】可以,比如Fe2+、Fe3+。

【问题2】相同的原子能形成不同的离子团吗?

【学生】So42-,So32-。

【问题3】大家给出的氧原子和硫原子能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吗?

【学生】So2,So3。

【问题4】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导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原因。回顾这节课,我们发现导致物质世界多样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自我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多样性还有其他原因。适当的将三个概念进行小结和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收获与感悟

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

(1)原子的多样性――同位素;

(2)单质分子的多样性――同素异形现象;

(3)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分异构现象;

(4)离子的多样性――同种元素形成多种离子;

(5)………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还有更多的原因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去发现!

设计意图:最后的“收获与感悟”对整节课进行升华。

四、反思与收获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6

综合比较法是把单元中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比较,逐个方面进行综合辨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完整、清晰的知识,可以适应高考命题覆盖面广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可分四步进行。

一、对比阅读

教师在宏观把握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前有目的地布置一些阅读题目,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为了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比较,也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事先设计一个综合比较表,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表中所列的有关项目,将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成熟的看法,填写在表上。

二、讨论发言

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发表独到的见解,最终取得基本一致的观点(可以允许个别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师总结

总结课是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总结一定要表述清楚,要言不烦,重点突出。学生讨论是千锤打锣,教师总结是一锤定音。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宏观把握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表技高一筹、独树一帜的见解,作出与学生的看法大致吻合的系统的总结。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小说单元,可以先从文章标题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出四篇小说中,《药》《项链》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采用了物线法命题,分别以“药”――“人血馒头”、“项链”和“阳春面”为线索。《药》《夜》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的题目本身语义双关。四篇小说的标题从作用上来讲,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其中《夜》和《一碗阳春面》两篇小说的标题还有象征作用。这样通过综合对比总结,加深了学生对这四篇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人物形象总结,因为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基本上能把握这四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只需综合概括即可。还可以将本单元四篇小说中所塑造的不同妇女形象的特点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不同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主题作用的理解。

关于小说情节结构的总结,应重点突出《药》《夜》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双线结构的特点,并同《项链》的单线结构做比较。

关于描写方法,《药》要突出景物描写,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华老栓买“药”时对景物的描写,华大妈上坟时对景物的描写。《项链》要突出心理描写,如七个“梦想”和四个“陶醉”,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夜》要突出细节描写,如文中十几次大男哭声的细节描写,既增添了夜的恐怖气氛,又交代了老妇人当时的处境,同时也是对反动派的有力控诉;又如三次“一摊血”及老妇人听到各种声音(车轮声、脚步声、门环响声、狗叫声)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妇人的预感和怕女儿、女婿遭到不幸的恐惧和幻觉。《一碗阳春面》要突出场面描写,如母子三人四次吃阳春面的场面描写,突出了母子三人为摆脱困境而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深化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主题。

教师在总结时,边总结边板书,这样一堂课下来,一份单元教学综合比较表就直观、系统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对本单元四篇小说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对其共性和个性特点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四、信息反馈

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灵活地设计、安排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完成之后,还可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通过练习和测试得到综合性的信息反馈,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另外,为了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每学完一个单元,可根据本单元课文体裁特点,命题或自命题进行一次写作训练,以掌握此种文体的写法。

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对知识点进行了合理有序的排列组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减少了无效劳动,节省了时间,大大增加了教学中的有效信息。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对教材进行了整体处理,既照顾到每篇文章本身的内部联系,也注意到各篇之间的横向联系,既了解了各篇相对独立的个性,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共性。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是按照四步程序进行,师生共同活动,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中双边活动的原则。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实现了各知识点小系统之间的最佳组合,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又便于学生记忆。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7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练”十二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8

关键词:高三化学;学科知识逻辑架构;学生认知逻辑;SoLo分类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0-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化学复习一般包括一轮、二轮两轮复习。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而言,传统的一轮复习主要以知识梳理和例题分析为主,注重单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成绩一般提升较快;二轮复习主要以知识应用、方法指导和习题训练为主,注重解题指导与训练,但复习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甚至原地踏步、成绩滑坡,师生都很苦恼,笔者戏称为“高原期反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提高这是许多高三师生(特别是薄弱学生群体)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调查发现,一轮复习后,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应用基本没有困难,但对知识点间相互的联系、推演及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迁移、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里折射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逻辑结构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导致对所学知识的不能有效提取、迁移和应用。因此,二轮复习应从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出发,强化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再认识、再理解和逻辑架构,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与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相统一,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提取所需知识点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在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笔者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自我架构学科单元知识逻辑结构教学”,逐步厘清重点知识结构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教学生在二模统考中一直遥遥领先同类学校。

二、理论依据

1.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习记忆

认知心理学认为[1],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如图1所示[2]。

从图1可以看出,记忆包括“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三个系统。其中,短时记忆的核心控制过程包括“复述、组块、编码和提取策略”等,最终形成反应输出,也是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相互转化的关键过程。

为了解决知识的存储与提取问题,认知心理学家一直将知识的结构化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提出了很多观点[2]。研究证明,若把所学的知识要素按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能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有利于学习记忆。相反,若知识孤立地存储,相互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就会大大增加工作记忆的负担,势必给提取造成很大的困难[3]。

2.知识逻辑架构是SoLo分类评价的高级目标

SoLo是指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理论最先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等提出。该理论将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不同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等[4],其基本内涵用图2表示[5]。其中,前结构是指逻辑混乱,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单点结构是指只能联系单一事件进行概括;多点结构是指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但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关联结构是指能够联想多个事件,并能将多个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概括;拓展抽象结构是指能够进行抽象概括,结论具有开放性,使得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对照图2可知,对多数薄弱学生而言,经过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结果层次超过了前结构和单点结构,少数学生可以达到多点结构,很少有学生会达到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因此,二轮复习的重点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达到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甚至抽象拓展结构的学习层次。

因此,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出发,梳理单元核心知识,把所学的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建立联系,从而架构具有知识逻辑结构顺序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之间的发展与衍生关系是实现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

3.学生认知逻辑结构与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相互促进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就学生而言,认知逻辑结构简言之就是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直观反映,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泛指学科规律,包括学科思维规律和学科客观规律。两者在高三二轮复习中的关系及作用归纳如图3所示。

不难看出,高三化学复习的两大主要目标是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架构是二轮复习中达成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目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实施与案例

学科知识逻辑架构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之上的一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单元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知识逻辑层级(核心主干知识、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从而达到对知识内容的结构化存储、理解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知识逻辑架构的主体是学生,研究分析学科知识逻辑是基础,学生认知结构的提升是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实施原则――知识为基、认知为本

学科知识逻辑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认知逻辑为基础,遵从学科单元知识特点循序渐进进行。如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教学中一般遵守“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的逻辑顺序,既符合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序,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制法共同决定用途”。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化过程中,时刻遵守“学生认知顺序为本”的原则进行,遵守“先结构后性质、先元素后单质、先单质后化合物”这样由简入繁、步步深入的认知顺序,架起认知逻辑基础上的知识逻辑结构体系。下面就以元素化合物“氯”为例。

就氯气的物理性质而言,颜色(黄绿色)是它的特征之一,易液化又是它的物理特性之一,液化得到的物质称为“液氯”,仍属单质氯,工业上一般把氯气液化后通过钢瓶进行储存、运输和使用,给人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正因为氯气在水中的可溶性(约1∶2)造就了它可以用作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作用;而氯气溶于水得到的物质称为“氯水”,属混合物。学生在知识逻辑的架构过程中,不断地分析、思考并加以辨析该物质与“液氯”在成分、性质等的区别与联系。

氯水的组成和性质也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进行总结完成表1,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氯水成分和性质的认知结构,进而完善与“氯水”性质相关的知识逻辑结构,如氯水的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等,最后学生完成氯单元知识结构(图4)。

2.实施目标――分类合理、结构优化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架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提取、迁移、推演等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教学中要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如对化学实验单元而言,从化学实验的研究内容看,它主要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变化规律、制备等的方法和操作;从实验的目的来看,主要结合生活和生产需要分为分析实验、制备实验、性质实验及探究实验等。高中阶段主要学习物质的定性检验(离子检验、物质鉴别和物质的检出)、定量测定(气体法、重量法和滴定法)、典型物质的制备、物质性质探究等,这些内容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可知,实验从定性到定量,从性质探究到物质制备,对实验者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实验方法和条件的选择越来越深入。

从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基本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优化等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内容的认知提升,不断构建属于化学研究需要的实验知识逻辑结构体系,突出实验重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体如图5所示。

其中,物质的检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再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细化(如图6),做到结构层层深入、内容不断具体,形成完整的知识逻辑结构体系。

3.实施方法

(1)宏观视角、学科立意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之上的宏观结构表现。教学中要从核心知识着眼,逐步深化拓展知识结构,把第一轮复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发展、表达,形成“主干清晰、枝干有序、结构丰满”的学科知识逻辑架构,构建具有清晰思维逻辑结构的学科逻辑“树”。其中,高中化学知识整体逻辑结构框架是最先需要架构的,这将对后续的架构教学起到总领和示范作用。首先从研究对象“物质”出发,揭示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再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得到化学这一学科的内涵,即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最后不断对知识进行分类延伸得到如图7所示的知识逻辑结构。

(2)突出主干、有序发展

学生的认知结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不断向前发展,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同伴的互助下不断完善,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整体理解单元知识的前提下,独立分析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寻找单元主干知识,建立单元知识的主干结构,再进一步拓展知识结构层级。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的二轮复习中,学生在构建图8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拓展,如图9所示。

(3)分析教材、问题引导

知识的架构离不开问题。在系列递进性问题的指引下,按步骤设计知识结构所必需的知识模块,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模块的习得过程。如,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知识逻辑结构以及概念的阐述方式等,厘清单元知识间的逻辑结构和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及其关联性。

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后不难发现,教材在内容主题的编写上相互联系,层层深入,这也恰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顺序相一致。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哪些性质具有周期性?为什么会产生周期律?如何用科学方法体现周期律?周期表如何体现周期律?周期律学习的意义何在?在系列递进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依次架构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内容、本质和规律及周期表,如图10所示。学生的认知逻辑与知识逻辑结构逐渐趋向统一。

(4)注重逻辑,厘清关系

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本质属性是“逻辑性”。在知识构建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先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按照自身认识顺序和知识逻辑发展顺序整理分类单元主干知识、知识的上下位关系、知识的包含关系、知识的衍生关系等,如在物质的量单元知识复习中,教学中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①物质的量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摩尔,再问摩尔是什么?学生往往会说摩尔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常常把“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两者混为一谈,把物质的量的单位与具体微粒个数混为一谈。说到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作用、为什么引入物质的量不清楚。因此,教学中对该内容的知识与概念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和梳理相当重要。②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从生产实践来看,宏观物质的质量是可控的,但具体到微观的化学反应而言,微粒间的反应实质是微粒之间按一定个数比例进行的。如何把宏观质量和微粒个数联系起来?这里就需要一座桥梁――物质的量。因此,物质的量的引入起初就是要解决质量与微粒个数间的换算。这里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对相同的物质而言,质量与微粒个数成正比关系;二是对不同物质而言,微粒个数与质量有何关系?由此物质的量应运而生。③单位物质的量的微粒个数和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科学进行测定不同物质发现,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均相同,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个(na),而单位物质的量的质量却不一定相同,但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当,这就是摩尔质量。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到几个概念的逻辑关系结构如下图11所示。

学生在上述概念逻辑架构完成后,进一步分析并建立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始终围绕“物质的量”这个核心“桥梁”,建立互为一体的网络关系图(图12),并用关系式和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即n====cV。网络图的构建也是知识逻辑结构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解决同级或不同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换应用。

四、结论与建议

在学生生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对高中化学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均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对学生有序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高效提取学科知识和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钻研知识分类和概念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共同作用。教学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另一种是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越俎代庖或一讲到底,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反馈和综合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教学调整。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构建能力与方法、课堂的参与度等都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课堂中需要做好异质分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性别等)、任务引领和问题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坚持课后总结完善。同时适当精选一些应用性习题加以训练巩固,形成符合二轮复习阶段性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架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43

[2]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86

[3]刘淑花.促进知识结构化的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9

关键词:多元化作业;分工形式;知识点

作业作为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认为对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单调的书面课后作业往往提不起学生完成的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我将针对初中生物作业,对多元化的生物作业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多元化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物教学中作业的现状调查

完成课后作业是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辅导巩固的作用,同时是教师考查学生吸收知识情况如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随着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作业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的课题,而作业形式多元化也逐渐开始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平均每位教师担任6~8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由于作业的批阅量比较大,所以生物作业基本以书本习题形式进行,多为现成的教辅练习题,虽然教辅练习的知识面全,但无法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形式比较单一枯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作业多元化的形式研究

通过对生物教学中作业形式的调查,发现目前生物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探索技能。根据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我对生物作业的多元化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具体叙述如下:

1.利用新颖的书面作业,减少学生学习的枯燥感

减少教辅练习题形式的作业,如有练习题形式的作业多为课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的巩固与记忆加深。其他的书面形式作业多以提高学生动脑、创新和使用知识点为主。比如学习关于绿色植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写一个设计方案,设计一间教室或是一个校园的绿化设计等等。

2.利用趣味性的实践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留的作业感兴趣,那么他一定能学习好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多增加一些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到其中的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边娱乐边学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事物所存在的现象,这样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形象化,加深记忆,便于理解。

3.利用分组合作的分工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当堂课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对学生分组留课后作业,可

以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步骤,每个小组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最

后将所有同学的完成情况汇总到一起,看达没达到预期问题所要求的效果,并分析结果,总结经验。这样不但可以让每个同学参与到其中来,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不想让试验的失败出在自己的环节上,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地做准备。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元化作业的效果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证明了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后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对枯燥的知识点记忆得更加准确,在亲自的体验、观察与动脑设计中,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巩固知识点的重要保障,多元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元化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地开发和探索,形成更加适合学生的多元化作业形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J].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篇10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