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十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十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14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85-01

一、问题情境设置

1、通过引入生活问题导入。从学生生活当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设置相关的数学情境进行导入,再慢慢引出其中隐含的数学概念,通过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实例吸引学生,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通过问题情境中探索新知识。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不用传统老套的机械记忆的方式去把握他们的定义和特征,而是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可以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操作,去通过设象进而感受并经历体验整个思维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情景的参与当中更自然容易地收获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自我信心的能力,在他们发现问题并且应用问题的整个完整而有意义的过程中深刻地亲自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重要联系以及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因此,通过这样精心地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玩当中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3、练习、小结中的问题情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产生内化过程,也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要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对课堂练习进行编选,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际练习操作当中,根据所教的数学知识内容编变式题,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基本概念,锻炼他们的灵活性,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4、问题情境要求“变”。求变也就是指通过改变条件或结论,变换形式或更改内容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新的问题情境当中去,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注意事项

1、提问应当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在对于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最忌讳问的问题便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的提问形式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课堂形式如若搞的热热闹闹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收获的效果,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铺垫,有程序,有易也有难。提问则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这样的规律来进行设计问题情境,在层层设问的过程当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与推理的实际参与的同时,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在这样一系列有序的教学活动的完成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相关的知识。

2、在关键处给予恰当的点拨。当一个学生处在学习的氛围当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全身心地投入且思考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之处产生疑惑纠结于其中不得解时,教师可适时提问,切中要害。经过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和得以释放的心境,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促进学生对更深层的学习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模糊处采取巧问。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让学生感觉模糊的便是有关概念的问题,因此当学生感到模糊,混淆不清,似懂非懂的时候,教师应当予以即时地运用情境发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所掌握。

4、重难点处追问。在数学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上,学生会容易感到困惑,因此,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吃透教材,灵活设问,同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结合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能够以巧妙的方式有层次按步骤的提出问题。

三、反思

1、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新课标,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结构特点要熟悉到位。同时还要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恰当的把握。

2、数学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方面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还有智能发展的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水平能够要摸索清楚,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诸如要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学时要更加认真用心地找出教学中相应的重难点和疑点。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点所在的切入口,从而进行选择,通过设计来营造符合学生的情景,在情景中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处于愉快和谐的交流氛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直观实物让学生动手。直观性教学也就是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感性认知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来讲直观性教学是在教学媒体的直接作用之下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活动,其中包含着世界的空间形成和数量两者之间的关系,形象而具体,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着重从直观的形象作为出发的起点,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在设计这类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去猜想并且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所培养。也能够获得动手和动脑的锻炼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高。

4、巧妙运用多媒体。科技技术发展如此之迅速猛,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在向现代化发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一项有效的教学工具。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等进行相应的处理,生动逼真地呈现相关影象,从而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加强,其所具有的灵活,便捷,生动的对知识的表达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于课堂问题情景的设计,方法多样,还有待于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切实体会与探索,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2

一、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核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成为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程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力求使所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以问题为中心,释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杜绝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提问。

二、讲求“信度”

简单的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空泛的提问,无法引起思考。这些都属于问题设置信度低或无信度的现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核心在于设疑,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他们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而科学的提问绝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的启发性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教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要有顺向、横向思考的,又要有逆向、纵向思考的,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把握“深度”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层面,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这就是“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而有所领悟,这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置的问题,宜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如果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要交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切不可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实际水平,任意拔高或降低。

四、具有“梯度”

问题设置无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问题的设置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智能状况和接受能力,设置不同要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有的放矢进行提问,并选择多种方式启迪思维,实现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五、讲究“密度”

课堂提问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不是惟一的教学手段,不少教师不顾教学情境的变化,一味牵强附会地套用提问方式,形成“满堂问”的弊病。殊不知繁琐的提问,不仅混淆了内容重点,模糊学生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弦”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心智无法承受,那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而问题要适量、适时。适量是指问题设置要力求少而精,问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适时是指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3

一、揭示隐性知识,使“问题”有深度

显性知识是指教材中一目了然的知识,对显性知识的提问通常是简单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怎么做”(途径)等问题或只做“是”与“不是”简单判断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容易在书本上找到,或随口可答,因而一般只作为一系列问题中的起始问题,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设置有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揭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教材中蕴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如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引申等。隐性知识的挖掘,不是寻找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点,而是教师的再发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精神,需要教师对显性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揭示隐性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整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例如学习“联系的普遍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判断吗?你能否举出反例?从而揭示出联系具有条件性,进而通过呈现针对性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联系的客观性,以及联系与人的关系。再如,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学生不难掌握其基本知识点,但教材隐含了该论断的哲学根基,教师应点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归纳出求真务实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依据,然后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让学生探究材料是如何体现求真务实的精神的。

揭示隐性知识的问题适用于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并且教学中要求是“理解”、“运用”的知识及重点、难点知识。要明确课标要求挖多深,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使之适合于学生。

二、营造冲突情境,使问题有“矛盾性”

冲突情境是指利用知识间、思维上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引起认知上的矛盾,进入不能解决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问题的状态,即“愤悱”状态,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欲望,打破思维定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揭示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新旧知识看似相似,但新知识有更多的规定性,或两个属同一性质,是有区别的两个知识点,可以通过设问营造冲突情境。如学生在初中学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但社会主义阵营目前的状况让学生感到困惑,这样就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要导学生全面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以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

2.揭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亲眼所见所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由于政治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形成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根深蒂固,很难纠正。如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体会到“商品质量好,价格就高”,就会以偏概全地认为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商品的质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讨论相关素材,然后再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会形成这个错误认识、影响价格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因素是什么。因此,教师应注意寻找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矛盾的地方,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困惑的地方。

3.营造陷阱,让学生辨明真伪。营造陷阱主要是针对易混概念或易片面理解的问题以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而设置的。如学完生活与哲学以后,学生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理不清,在运用时往往张冠李戴。老师可以通过话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其各自的内涵、方法论要求,最后着重指出前者是“办事情”后者是“看问题”。再如针对鬼神问题,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可引导学生对这句话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很显然,这个命题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当然也能说是片面的,关键要看如何界定“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引入材料,使问题有“情境性”

引入材料,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高考试题常用的命题方式。如学习经济生活中的诚实守信时,精选一些国内外正反事例,学生会感到更直观、更乐意思考;引入企业兴衰成败的经典案例等材料,让学生分析原因比直接分析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效果要好。在引入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挖掘信息要充分。引入课堂的情景材料并非越多要好,关键在于有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因为过多的材料充斥课堂,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会冲淡课堂主题,使教学内容淹没在材料的大海当中,而一材多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凑。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4

一、“生活化”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富有体验性的生活事例,有的妙趣横生。把生活经验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学生既感兴趣又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联系生活教物理,学生既感到熟悉且容易接受,也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坐公共汽车常遇到的情境,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我们身体为什么会后仰呢?当汽车突然刹车时又会往前倾,为什么?如何解释类似这样的现象?随即引发学生讨论、质疑。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借助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留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考空间,激起积极思维,从容渐进高效地学习。

象这样以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为出发点,创设源于生活,又紧扣物理学习内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趣味化”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知识表述严谨、逻辑严密、科学性强。抽象、深奥的物理概念描述往往给学生学习带来几许困难。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抽象的物理概念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激疑解惑的欲望和探究热情。

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先演示“碰鼻”的实验:用细线把球形重物悬挂了起来。请一胆大的学生上来,让细线拴的重球离开平衡位置,从贴近学生鼻子处由静止开始释放,发现重球返回到鼻子跟前却不碰到鼻子,学生的有惊无险引发了诧异。为此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不担心重球会碰到同学的鼻子呢?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规律呢?这样以实验情境营造气氛,问题切入设置悬念,趣味性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在新课程理念下成功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三、“即时化”设置问题情境

课堂是多元、互动、高效的学习场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课前未曾预设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问题分析能力、看问题视角不同,往往会在实际课堂中当场生成―些有意义的“即时问题”。对课堂上产生的“即时问题”,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热情关爱,有效地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多元课堂中地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评估。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发问:为什么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时,灯的亮度不相同呢?我微笑地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给一只小灯泡供电,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灯的亮暗不仅仅由电流的大小这一因素来决定,为后面电功率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上不可预设地出现学生的“即时问题”,我们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切不可用沉默不答或托辞简单地处理,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地解释―下,这样既处理了问题,又尊重了学生。

四、“动态化”设置问题情境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冲突,激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进而产生迫切要求解决问题,促进积极探索新知的愿望。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获得这一最佳效果。

如在“声现象”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歼20震撼飞行发出的隆隆声、女子十二乐坊精彩演奏乐器发出的声音、潺潺的流水声、昆虫鸣叫声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讨论,教师适时提出问题:⑴视频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⑵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借助多媒体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动感地再现知识情境,把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有趣、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习效率。

五、“探究化”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1]。中学物理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探寻通过物理的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的内容和表述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探究性,教师要在研究并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知识现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把问题的疑点分解,降低思维难度。因而问题创设既要兼顾已有知识,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得以解决。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我设置如下系列问题:⑴为什么要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⑵玻璃板应如何放置?⑶平面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接着让学生看书、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探究,同学之间的相互研讨,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上述一组科学、严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实验设计和动手做实验,让学生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历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攫取新知识的能力。

六、“层次化”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服务课堂教学的需要,从知识结构的编排,教学程序的设计,层次化地进行阶梯设置。物理课堂教学所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依据学科特点,体现出物理知识结构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赋予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动力。

如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我设置如下问题:⑴家用台灯是如何改变其亮度的?⑵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⑶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在生活实际中用哪种方法最为简易?通过这-系列问题进行层层设问,引起思维冲突,让学生拾级而上,逐渐化解难点,增强学习信心。

像这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问,层层递进地铺开,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旧知识,有效理解、吸收新知识,最终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重新系统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七、“多向化”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的多向化问题情境,可以改变思维从单一性向纵深化多向性拓展。针对同一物理问题,更换视角,旁敲侧击,多角度地进行有效设问,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速度”概念教学时,教师给出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情境,提出如下问题:百米运动员比赛中,在未到达终点冲线之前,我们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同是百米运动员,我们往往是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那么,我们又如何比较百米短跑冠军和奥运会万米冠军的运动快慢?这样多角度变换提问,启迪了学生思维,同时为速度概念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教学中呈现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进行求异设问,从不同途径,不同方向,多角度扩展和深入,存同求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类比,在探究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八、“前沿化”设置问题情境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1]是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抓住前沿的时政热点,捕捉新信息,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情境进行有效问题设置。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视频播放我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首次实现成功交会对接的情境,荣誉感油然而生。接着提出问题:“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交会对接时,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展现多重问题,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使学生在激疑解惑中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通过前沿知识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前沿科技动态,关注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唤起联想、引发思索,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巧妙提问下,以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引领课堂,有利于实现当堂反馈和调节,有效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课堂活动中进行高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上存在误区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上的偏差,将会使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变成一纸空谈。目前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上存在如下误区。首先,不少高中化学教师认为课堂上设置的思考性问题越多,课堂教学评价就会越好,这样一来,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就为了提问而提问,根本不考虑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性、问题能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能否有助于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即使课堂设置的问题再多,这样一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也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其次,不少高中化学教师认为学生对课堂上设置的思考性问题回答的越准确,课堂教学评价就会越好,殊不知,设置问题的最大意义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所有学生的准确答案不应是设置问题的初衷和出发点。再次,不少高中化学教师认为老师讲的越少,留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越大,课堂教学评价就会越好,于是严格控制课堂时间,但是,如果课堂时间过少,学生无法透彻掌握相应的知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有碍于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正常教学。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不规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实施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蓝本和依据,因此,良好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不规范。一方面,高中所有学科共用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区别的,难以找到普适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一来就导致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难以体现化学课堂的特点,难以与化学学科紧密契合。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相当模糊,不够精确,如此一来必然会给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极大的障碍,导致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偏差。而且,很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没有经过充分详细的论证,评价指标的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样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难以实现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不严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实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执行力度如何直接关乎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在操作上极其不严肃,很多高中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参与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人员或只听不评,或碍于情面敷衍了事,这样一种极其不严肃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可想而知,无法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给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更遑论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操作的不严肃和执行的不严格,使得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设置严格的执行流程,确保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4.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心理误区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观念上的误区、指标设置的不规范和操作的不严肃外,还存在心理上的误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心理误区会削弱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从众误区和成见误区两种。从众误区主要是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人员的从众心理所导致的,很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人员碍于人情和同事关系,不愿意得罪某个高中化学教师而选择从众,这种从众行为容易造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无效性。成见误区主要来源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人员与某个高中化学教师之间的矛盾,如果两者间存在矛盾,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人员很可能会利用课堂教学评价的机会进行报复,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成见误区,会弱化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不利于后续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二、改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应对策

1.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要想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化,必须树立正确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首先,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一改错误的传统思维,课堂上设置的思考性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思考性问题设置的多少与高中化学课堂评价的好坏并无直接的相关性,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每道思考性问题有无必要、有无价值、问题能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能否有助于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只有科学合理的高质量的问题设置才能有助于改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其次,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认清问题设置的意义在于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而不在于学生能否得出准确的统一的答案,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高中化学教师在设置思考性问题时应将启发学生思考作为初衷和根本出发点。最后,高中化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认为讲的越少,留给学生的自由度越大,课堂教学评价就一定会越好,在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的基础上,高中化学教师还是要力求讲课质量和授课数量的匹配,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以达到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只有更正了上述观念上的误区,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善。

2.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应规范化评价指标设置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是实施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蓝本和依据,因此,良好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和关键,要想改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规范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别,精细化高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适于特定某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充分体现高中化学课堂的特点,实现与高中化学学科的紧密契合。另一方面,要精确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使每项评价指标都能够准确量化和涵盖高中化学课堂评价的某个环节。此外,在设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时,要控制人为随意性,要进行充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使得每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科学合理,以期不断改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应当严肃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实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执行力度如何直接关乎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因此,必须严肃化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杜绝流于形式,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设置严格的执行流程,确保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参与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人员既要听又要评,而且要客观公正地、严谨慎重地评,将人情、关系等抛于一边,力争对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给出合理科学的评价,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课堂教学评价操作的严肃性和执行的严格性是改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坚强后盾。

4.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纠正心理误区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心理误区会削弱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人员要认真负责,坚决摒弃心理上的从众误区和成见误区,就事论事,给出自己审慎的、客观的、公正的、实际的评价,以确保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升奠定基础。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部门应客观分析,充分酝酿,并结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意见,探讨得出合理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意见。

三、总结

目前我国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即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上存在误区、评价指标的设置不规范、评价操作的不严肃和评价的心理误区,这些既存的问题严重不利于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善。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在实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执行力度如何直接关乎到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要优化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依据上述问题进行着手,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树立正确的观念、规范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设置、严肃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流程及摒弃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谭世欢.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05.

[2]曹红兵.浅议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改聚焦,2013,01.

[3]蓝庆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周刊,2013,04.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6

关键词:问题巧设;高效课堂;学习效率

近几年,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阻碍了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设脚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化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化学问题情境,能够实现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在新授课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

初中化学知识学习的最原始阶段是新知识的讲解,也是知识吸收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因此,进行高效的知识讲解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新授课的教学效率,以活跃课堂气氛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基础,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如,新授课讲解“溶液的形成”时,设置问题情境:洗衣店的工作人员小黄要洗一批沾有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铵、植物油、碘等污渍的某化工厂的工作服。

问题设置一:如果你是小黄,你打算用何种方法清洗这些衣服?

问题设置二:对于不能溶解的植物油与碘,能否找到去除的方法?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设置三:通常生活中只有汽油能去除油渍吗?洗洁精去油污与汽油去油污有什么区别?

问题设置四: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一下清洗这些衣服的方法。

通过四个生活场景问题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同时把溶液概念的形成建立、概念的理解、概念的深度发展和应用围绕问题线索一一展开,让学生感悟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化学复习课中巧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新授课知识理解能力为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复习课作为初中化学知识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整个化学知识进行整合与衔接的过程,为学生理清化学关系提供帮助。复习课每节课堂知识量比平常新授课的内容要大,涉及的范围也较广,通常是教师针对某一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拓展的行为,因此学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为了保证学生在复习课中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要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针对复习课信息涵盖量大且广的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确保问题设计在学生能力理解范围内。如“酸和碱”的复习课设计:问题设置一:小明在进行化学实验“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时,忘记添加指示剂,导致实验中无法判断反应的程度,请你帮助他对实验的酸碱性进行探究;问题设置二:小明同学要把实验完成后的废液处理后再倒入下水道,请你根据成分与他一起完成。酸碱的知识设计成了贯穿整个课堂的情景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一形成了酸和碱的知识网络,而且又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二得到了能力提升,对学生知识巩固有重要意义。

三、在知识讲评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讲评课主要是对学生的练习或者测试情况进行讲解或者评论,并且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知识理念。在初中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对某一阶段知识点的吸收能力,教师经常会以试卷考核的方式进行,通过具体的测试,学生通常会明白自身理解吸收的缺陷。比如,学生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对某一知识点能够理解,但是在测试中却往往发生错误,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在平常学习中理解知识不充分的缘故,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不能得出清晰的判断,导致测试中一旦出现这类问题就根据主观想象进行判断,往往带来错误的理解。因此,在试卷讲评课程中,要重点针对学生易错或者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利用问题设置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消化、思考、改进。比如,检验某装置的气密性问题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检验装置气密性中,如果向内吹气会是怎样的结果,向外吸气又是什么样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具体实践分析,得出结果,充分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与探究意识,这对构建高效课堂有重要帮助。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育必须立足现有的素质化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为目的,不断强化现有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巧设问题情境,构建化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任丽丽.巧设问题情境创建高效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

[2]高国花.巧设问题情境创建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7

【关键词】课程教学;课堂提问;教学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更需要维护课堂公平,充分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首先,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纯真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渴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展示自己才华、体现自我价值。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不要局限于几个学生,否则学生会认为不公平,产生抵触情绪,丧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课堂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别让课堂提问作为“警示”学生的手段,如有些教师看到学生上课开小差或睡觉,就直接点名当事者回答问题,结果是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一脸茫然,最后尴尬坐下。神情是回归课堂了,终因觉得颜面受损而厌恶老师行为,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有智慧的老师会点名他身边专注听讲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做,课堂提问能顺利进行且不浪费时间,同时即达到了调整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尊严。最后,教师要接纳学生所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鼓励他们发扬,错误的观点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力。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健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的长期目标,因此需要教育者在每个教育环节上用心的呵护和引导。优化课堂教学中,维护课堂公平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问至关重要。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精心设置,设计的问题要合理、有针对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也有“巧”、“笨”之分,“巧”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问题要精心设置,如何设置高效的问题?

第一,设置问题要依纲靠本,切勿离纲超本。问题要体现对课本原理知识的初步运用或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切勿一味拔高难度,超出大纲要求,导致拓展失度。

第二,要符合逻辑思维规律。数学每一道题目都有一定的逻辑,而教师在设计有效提问时就要注意其中逻辑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以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一定的逻辑方式,理清思路。

第三,难度适中且有梯度。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时,设计的问题要把握好难度,可以通过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来化解。例如,解不等式ax2-(a+1)x+1>0,

设置问题一:“要解这个不等式,如何对a分类?分几类?”。

设置问题二:(1)会解ax-1>0吗?(2)会求(x-1)(x-a)>0的解集吗?(3)a(x-1)(x-a)>0的解集与(2)的解集相同吗?(4)怎样解不等式ax2-(a+1)x+1>0。

显然问题一提法笼统,学生不易入手,思考的积极性就不高;问题二设置有梯度,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经过有层次的过渡,循序渐进,学生能够结合上一小题的分析和结论,更深入地了解到题目设置的深意,从中很自然地获得解题思路。

第四,要体现数学思维的辨析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如,1.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已知数列满足a1=1,an+1=3an+2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分析:1.由an+1=2an+1得an+1+1=2(an+1),通过构造等比数列{an+1}求an;2.与第1题类似的构造等比数列{an+2n},求an。当学生解完第2小题后,提出问题:“在第2题中条件an+1=3an+2n改为an+1=2an+2n,其余不变”。大多数学生惯性思维,当看到与第2题相类似的题目,会将第2题的解法套进去,结果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在设置有效提问时,要注意推陈出新,巧妙设计陷阱,让学生警惕,多长个“心眼”,提高辨析思维能力。还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有效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前面提出的问题讲解完后(由an+1=2an+2n得■■+1即数列■是等差数求an),可再设计另一问题:“第2题能用此法解题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迫不及待想去尝试,结果是美妙的!通过对2个课堂提问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就会从中领悟出此类题型的通解通法与特例解法的关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课堂有效提问。课堂教学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用精心设置的问题引领学生由表及里,抽丝剥茧般的让问题的真相水落石出,离不开课前对问题的充分预设,更离不开课堂上遭遇生成突变时的教学智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预设”与“机智生成”才能保障“提问有效”,通过有效提问从“教”的质量上保证优化课堂教学。更需要维护课堂公平,充分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在课堂提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问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通过有效提问从“学”的参与上保证优化课堂教学。由此,通过有效提问保障优化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倪秀琴.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促进教学效率之提高[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0):245-246

[2]潘子君.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有效教学[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8):54-5

[3]李春林.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J].中学时代,2013(5):91

[4]王砾.浅谈优化数学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2):218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8

关于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熊军燕  黄纪宏

(景德镇二中,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工作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高中数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会影响到高中生的数学思维,一个精彩的问题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相反,失败的问题设置不仅不会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形成死板机械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

一、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的现状分析

当下在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提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在数学课上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仅仅是对教材中某个知识要点进行概念性设置,问题中涉及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这种问题的设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不具有启发性,学生往往只需要通过课文教材内容就可以回答教师的提问,没有过多的开动脑筋,课堂提问应该发挥的作用难以实现。比如,教师在教书数学归纳法一章时,会向学生提问“何为数学归纳法”。这一问题设置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也没有针对性,只会联想到数学归纳法的定义,这种提问方式无疑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其次,提问问题的内容呆板机械,无法激发高中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数学备课过时,大多数数学教师主要是从教材中寻找案例设置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在学生预习中已经知道的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这些过于呆板机械的问题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心理上的松懈感。

最后,教师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回答提问问题后,教师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对其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进一步加以解释,而不是一味的批评。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意识,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首先,数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可让学习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讲幂函数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提出已经学过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问题,对于这些已学内容,学生往往可以踊跃回答,之后教师提出“如果将指数与底数的位置互换一下,你们还会吗?”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已学知识巩固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思维,学习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在大多数学生心存疑惑的地方,以便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之间争论,通过同学孩子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索多种方式去解答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分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讲述“椭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时,教师在把教材中固有的两种推导方式讲给学生之后,还可以设置一下几个问题:“椭圆形的标准方程式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建系方法用于推导椭圆形的标准方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次,教师所设置的课堂提问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确保课堂提问的适度性和针对性。所谓适度性,是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以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对课本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让所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知识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可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因为设计问题的难度过大,让学生无从下手,又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的针对性是指数学教师所设计的提问应该针对所学知识中的某些重点和要点,让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步突破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最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环节,数学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对高中生来说,教师的评价会对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答案所给予的积极性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答案,并给其明确的评价,而不是将回答完问题的学生放在一边,对他们的回答特点不闻不问。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一定要给以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中存在不足的的同学,也要分析其答案中所包含的正确性,启发学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对于回答完全错误的学生,数学教师也应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其答案中的错误部分,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课堂提问对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的作用,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培养高中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不断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成效,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2004,(09).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9

一、巧妙运用提问技巧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可以直接地吸引学生进入到高中数学学习的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过程存在的问题

1.设置问题随意

个别高中数学教师可能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准备得不充分,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很随意地设置一些形式化的问题,这样就无法到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甚至有的教师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对问题的难易程度不管不顾,不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导致所提问题深浅不一,学生的反应自然也就不同,对于容易一点的问题,学生必定争相回答,而难一点的问题学生没有办法入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没有被激活,思维能力更是得不到有效的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数学这门课彻底失去兴趣和信心.

2.设置问题无针对性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课堂问题的设置都没有针对性,只是为了完成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就满意了,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交流,提问环节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而教师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也太过注重结果,忽略了思考问题的过程,时间久了,学生会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课堂上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诱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1.设置问题时应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到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因为是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设置情境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场景而对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教师再提出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矛盾的问题,这样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很枯燥的,教师应该设置一些与我们日程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只知道结果不清楚其原理.例如,高中立体几何的内容都很抽象,即使运用图形辅助,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仍然很难理解,但是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就很容易理解,在讲课之前,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家里卧室的门和卫生间的门都是垂直于地面的,那么他们两个平面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与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会很快陷入思考,想着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2.设置问题时应该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教师随意设置的问题,在浪费了课堂时间的同时还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精心地设置问题,运用精心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知识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而且所设置的问题要目的性明确,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该问题想要考查哪些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时候,教师首先肯定会讲解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具体内容,即:两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三角形相似;对应的两边成比例且其夹角相等那么两三角形相似;三边分别对应成比例那么两三角形相似.在学生理解了上述定理之后,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通过上面讲解的判定定理,请学生们总结一下可以判定两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在运用上述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设置问题应该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应该在刚学习完新知识的时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调整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地组织、提出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够起到促进学生思考、对课堂内容进行消化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掌握好这门技巧,将它运用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问题过于“封闭式”

提问“封闭式”,指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方向范围,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封闭了学生的物理思维。与之相反的是“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往往蕴含创新精神,没有固定模式的答案,学生能在此类问题引导下大胆思索,打开思维,这也是当今教育所一直倡导的精神。初中物理是一门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性、批判性的学科,它强调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教学工作者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应该选取“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提问方式单一,无法进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课堂不仅仅是记载知识的渠道,更是与教师共同探究、学生进行实际体验的场所。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应该着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索中构建一个互赢的良好平台。在物理课堂提问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让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地提出问题,也可以适时地让学生阅读完课本后,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引发学生对物理的有效思考。

3.教师无法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精心准备课堂中的问题,无法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问题如果太浅显,会使得学生以为物理很好学,激发不起学生的挑战性;如果太高深,会致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云里雾里,丧失对物理这门科目的兴趣,从而无法掌握课本中的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该充分地注意到问题的难易程度。

4.一味传授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当关键,拥有好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物理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并学会将物理知识带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思考、运用。教师在初中就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的一生。教学工作者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授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着重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导学生将环境与个人结合,将课本与实际生活联合。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多种形式

初中生有其本身独特的个性,它已经脱离了小学生自制力差、认知能力尚在启蒙阶段的特点,却还未形成高中生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要设计多种活泼、生动、易被初中生接受的提问形式。

1.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与教材结合进行提问

初中物理的课堂提问应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结合,最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教条式的物理知识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物理的无处不在,这样其在生活中的渗透就能大大地引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关注,也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个章节学习后的单元总结复习中,将课本中的例子与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联系起来,发挥了教育的实质性作用,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2.进行多种层面的比较式提问

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整合初中物理教材,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将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个对比,让学生来比较异同之处,再找出其独特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创新。

3.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争论”

学生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即课堂提问下所引发的争论往往能加深对课堂内容的印象。透过这样的经验看法,我们可以有目的性地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争论的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引发对物理知识强烈的思考,澄清一些平时物理学习中的错误思想,从而起到激发兴趣、加深印象的作用。

三、对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发展看法

1.更新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培训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亟待改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有理想、高素质、高能力的个性化人才,而很多任课教师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层面,在授课的同时生怕自己讲解得不够全面,所以不敢对学生大胆地放手。所以笔者以为,加强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培训也是教师接受知识、开展学习的一种方式。时代在进步,教师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是改进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教师提高其教学能力,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帮助教师充实其教育观念,并在教学中亲身实践。教师自身也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视频等方式,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

2.设置合理的提问,提高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积极锻炼学生思维。我们应从问题的类型、方式、语气、难易度等各个方面来设置提问,通过相应的情境设置,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对课堂提问的要求会更高,需要教师掌握更高超的提问技巧,设置合理化的提问。在设置提问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资质来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根据课堂气氛来设置不同风格的问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设置不同进度的问题。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提问技巧非一日可成,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改进自身教学缺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总而言之,掌握好初中物理的课堂提问是成功地教学物理的关键,其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物理课堂上的提问,力争通过这一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声学.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