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0

艺术素养提升篇1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

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毕业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更具普遍性。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自信与自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急功近利,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缺乏热情,接受与领悟能力不足。

(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定位偏低,过度侧重技能、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错误地认为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传统的手工技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单一,缺少创意与创新,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需求。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序列结构不合理,技艺课程与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比例失调,课程基本结构碎片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明确。有些高职院校在浅表的“产学结合”与片面的“市场化”追求下,产生急功近利的课程观,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四)艺术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青年教师艺术素养不高,从教之后又没有加以充实提升,在教学中必然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要求。此外,学校存在对艺术素养教育的投入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客观上导致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忽视。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对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维度,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索: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充分考虑办学层次、地域文化、人才需求、专业特色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等要素,探寻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艺术素养培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知识产权与法制基础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营销能力培养等纳入教育范畴,构建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

(二)基于“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着力构建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序列合乎逻辑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度压缩设计软件课程,增设艺术素养课程,适度开设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扩大学生在对相关专业了解的同时,满足未来兴趣择业的可能性。理论培养模块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专业兴趣及发展潜能的培养;能力培养模块通过实际课题研究、专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潜能。通过这两大模块的合力构建,形成对接创意文化产业“艺术素养渗透”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基于“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创新

首先,应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采取“任务驱动式”和“兴趣导向式”的有效结合,引入“案例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凸显艺术素养在创意、创新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评判与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关注艺术素养,同时,针对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开创“艺术素养专题法”教学,对优秀设计案例进行艺术内涵剖析与研讨,运用课程融入式、内外结合式、学校情景式等培养模式,探索艺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四)以艺术工作室为平台的艺术素养分层教学探索

当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都设有艺术“工作室”,它是设计专业对接社会连接课堂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在自愿、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工作室规模选拔优秀生源组建“创意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一到两年的各类讲座、参与设计开发、专题辅导、参加大型赛事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依据学生自身特长,在导师引领下竞标社会项目共同设计创作。通过优质生源的辐射作用,在带动周边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创新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传帮带”机制辅导低年级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进集体凝聚力。

(五)以兴趣为导向的课外艺术素养辅导体系构建

建立课外辅导机制,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电视、视频、图片等视觉性强的艺术素养素材库,定期下达课外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观看素材库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分析优秀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有助于弥补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兼顾边缘学科的不足,让学生的视野更宽阔、联想更丰富。

三、结语

艺术素养提升篇2

一、引言

在人的抽象情感艺术中,审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了实践主体对外在美接收与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钢琴表演艺术的重要信息。钢琴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需要将自身的思想认知与文化素养间接呈现出来,形成独特艺术内涵的演奏内容。而为了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进行正确把握,对各种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自身钢琴审美知识水平的提升。所以说,通过对审美素养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强化钢琴表演艺术,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将钢琴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感染力展现出来,实现优秀艺术文化的高效传播。

二、审美素养概述

对于审美素养来说,指的是人的抽象情感艺术展示,它所展现的是实践主体在面对外在美的时候,所形成的一种接收与体验状态,在结合主体文化内涵以后,将其自身的艺术素养体现出来,构建创新、内化与创造的条件。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所具备的审美素养,更多的是通过演奏旋律、情感展现以及乐曲需求所表现的张力进行展示,为了对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圆润、完整的展现出来以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文艺作品中,审美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文艺作品形式美,主要通过节奏、韵律、结构与文字等外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而文艺作品的形式成了观众所接触的审美因素,实现观众想象力的激发,引起观众的共鸣,塑造良好的艺术形象。其次,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文艺作品在经过作者的编写与编排以后,需要将一定的历史内容与形象体系囊括其中,然后采用客观的生活内容来进行阐释,这也就使得文艺作品能够展现出情操美、人格美与理性美。最后,文艺作品的象征性,其所形成的审美因素,需要将意境与意象囊括其中,让观众能够从历史内容中进行领悟,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欣赏。

三、钢琴表演审美艺术特点与成因

在钢琴表演中的艺术审美,需要借助钢琴表演中的审美意象来展现,而审美意象的构建,需要以作家的主观审美感知与体验为基础,将客观世界的物质生活进行筛选,构建主观思想与情感体系。意象作为一种具有主观情绪的物质产品,需要借助某种艺术语言与媒介展现出来,从而构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表演艺术形式也需要借助感官世界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展现,形成一种感性认知。

(一)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特点1.意蕴性审美意象作为意蕴的意象,成了情绪化的意象,同时将作曲家与演奏家精心设置的抽象含义蕴藏其中,成了一种浓缩的思想情感载体。在钢琴表演当中,观众所体会到的审美意象,能够从表演形式、音乐节奏与场景组合来获得,这些表演形式与音乐节奏等都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成了钢琴表演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2.画面性在审美意象的作用下,能够形成独特的审美意义画面,在开展钢琴表演中,音符并不是采用简单的符号相加,而是需要将主观情感囊括其中,形成一项组合。在聆听钢琴演奏的时候,观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感,从而将一些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这也就使得其在钢琴表演艺术中能够展现出画面性的审美意象,让观众能够从中领悟到乐曲的审美内涵,实现观众理解水平的提升。3.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传达的音乐内涵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够从自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这种音乐内涵能够在音乐作品中形成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外界因素产生变化。而非同一性则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性差异、个人阅历与心理特点造成的。在进行钢琴表演的时候,艺术性能够通过统一性与非同一性展现出来,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区别。

(二)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成因1.作品与艺术认知在钢琴表演艺术过程中,审美意象的产生,受到了艺术认知程度的影响。对于艺术认知程度来说,需要将演奏者的作品认知展现出来,通过对作曲家进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创作过程与创作背景,实现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演奏者通过对舞台弹奏效果进行整合,能够在不断地思考中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将乐曲中的思想内涵完美的传达出来。在不同作品与艺术认知下,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存在一定的差异。2.心理特征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标准成了人们对审美对象衡量的一种手段,同时受到审美主体生活经验与审美趣味的影响,使得其在审美中的最终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而在审美标准中,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在钢琴表演中,演奏者与观众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特征的影响,只有把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更好的实现审美素养的改善。3.听觉能力钢琴表演艺术的实现,听觉能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审美意象需要借助人体的听觉器官来进行传输。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观众能够借助声音来识别音符,从而产生联想,特别是对于钢琴表演来说,观众需要用心感受,体会其中的韵味。除此之外,观众能够借助听觉能力,进行审美意象的欣赏,演奏者同样如此。钢琴演奏者在听觉能力下,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借助听觉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

四、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钢琴演奏艺术中,通过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艺术修养的水平,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改善。

(一)融入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通过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能够对钢琴表演艺术进行重塑,实现艺术内涵的提升,将钢琴表演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发挥出来。在当前的钢琴艺术表演中,音乐理论知识的融入,能够为钢琴艺术表演的开展提供必要前提。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从而对钢琴艺术作品进行完美阐释,实现钢琴艺术作品审美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展现。

(二)积累钢琴审美知识审美作为一种感性意识,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将美感认知与自身经历相结合,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钢琴演奏者需要在积累审美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演绎风格形成正确把握,实现自身音乐审美知识容纳量的扩充。演奏者在接触作品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展现出来,掌握其中不同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在进行演奏的时候,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在整个演奏活动中,需要将自身独特的审美思想融入其中,实现对钢琴演奏作品的二次创造,提升钢琴演奏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艺术素养提升篇3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社团共有45个,涵盖面涉及到六大类别,分别是学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公益类以及综合类。学术类社团有管理者协会、英语俱乐部、湘流文学社等12个;体育类社团有篮球协会、高尔夫协会、nFC街舞社等11个;文艺类社团有方舟音乐社、ComicBaby动漫社、美术协会等10个;科技类有电脑爱好者协会等3个;公益类有SFYou助协会、环保协会等5个;综合类有营养与保健协会等4个。参与学生有90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32%左右。学生从这些丰富的学生社团里学会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展示了自我。

一、社团文化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艺术素养是科学素养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它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它是通向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课程管理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艺术素养类选修课中选一门并考试合格,方可毕业。虽然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轻视艺术素养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教育的师资、经费不足,学校艺术素养课程设置安排不受重视等等,尤其是艺术课程安排不受重视和学生个性需求及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针对学校艺术类课程多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师资力量缺乏、经费预算不够的现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社团,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类社团有10个,社团群体来自学校的14个学部,他们大多志趣相投,学习愿望强烈,积极性高。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学校实际难题,也满足了学生自身需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社团文化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健康、个性完善、创新意识、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等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加社团是加强两者联系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它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同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扩大参与学生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而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如学生参加SFYou助协会,通过每周去福利院做义工,使其学会了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参与社团活动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

在大学里,随着大学生生活面的扩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强化,他们原来狭小的生活圈和心理网被打破,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同龄人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心灵归宿,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扩大了范围。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小社会里不仅学会了求知、做事,也学会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对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感化作用,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3、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社团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激励学生去设想和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东西,激发他们实现这些设想的热情。在社团里,他们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学生在自发地、愉快地学习中,灵感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

受应试教育所限,学生仅仅能从课堂上获得由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学习方式呆板、独立性差。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尤其是艺术类社团,如方舟音乐社、美术协会,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艺术素养提升篇4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无疑“人”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教育的施动方还是受动方,都是以人为单元的。因此,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广泛布置为学生接受、喜爱的艺术课程,科学有效地在艺术的“渗透”上做足文章,进而形成一种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的可喜局面,实现人性化教学便成为当务之急。 

 

1正确定位 合理把握高校艺术教育着眼点 

 

1.1 正确的目标是成就事业的坚定基石 

法国哲学家丹纳有一句名言摘要:“艺术就有这么一个特征,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我国教育部定于自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摘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践的方针,遵循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聪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重视到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化而不是精英化的新问题,因而,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的两大要素——广泛性和审美性不容忽视。 

1.2 高校艺术教育的广泛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参和人员要广泛,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大学生的广泛参和毋庸置疑,但目前更应该将学生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其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单纯为了学分而选修艺术课程的被动行为,扭转为通过艺术陶冶情操、愉悦内心的能动行为;此外,还应该积极谋求“大教育”的局面,通过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使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的范围内,还应该实现一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局面,使参和者的广泛性扩展到广大的艺术届,乃至全社会。另一方面,艺术门类的广泛性,应该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覆盖面为抓手,以艺术学为主要知识结构,涵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强调艺术文化意义上的基本艺术观念,从广义的艺术角度和视野去思索新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基础学科的认知过程中,广泛地接触各门类艺术的经典,了解和通晓各门类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自己的专业修养寻找参照和比较。 

1.3 审美性也是艺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校艺术教育的思维指向毫无疑问应该是审美,这和人们通常习惯于把艺术教育归纳为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功能并不矛盾,通过艺术教育达到育人的目标,所以我们不能把艺术教育的其他教学目标和审美并列在一起。从更本质的层面上讲,艺术教育只有当它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别的教育的附庸的时候,才具备了独立存在的价值。真正的艺术教育恰恰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审美教育的指导下,注重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本身的美的领悟,进而具体通过对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的思想内容、观念意义等非审美层面的东西。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我们突出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审美指向的同时,仍然要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在审美和非审美的统一,不仅让学生情感上获得愉悦,同时也能让道德获得提升,思想得到教化,最终让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上。 

2转变思维切实加强高校艺术课程建设

2.1创新艺术教育模式

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以课堂经验灌输为主,理论化的知识过多,严厉有余,活泼不足,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探究的精华,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一是综合运用艺术手段。二是综合运用艺术形式。因此,综合运用这些艺术形式会使学生全面地把握艺术、文化、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历程;三是大胆尝试关联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学科交跨机制,实现学科交叉。

2.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

随着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道德完善、智力开发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非凡功能日益凸现。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和优秀而丰富的艺术宝藏,而现代社会的文化艺术正朝着多元竞争的新格局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整合和理顺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特征,在以欣赏现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同时,结合对过去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比较,使他们从中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源流、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不忘记辉煌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调动学生视、听、声等不同感官,实现在课堂里既可以和世界文化艺术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当代大学生很多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学习过乐器演奏、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技能,但对艺术本质的了解和把握尚待提高,因此要使他们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同时还要把他们打造成有创新思维、有创造能力、有健康审美的一代新人。

2.3完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应该兼顾以下几个方面摘要:一是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艺术的审美价值,通过艺术鉴赏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层次;二是注重教学课程布置的广度,以主修和兼修互补的教学思路,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覆盖面,三是注重区分教学课程的深度,根据学生不同素质程度设置不同档次的课程,满足不同需求。

2.4加大艺术教育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水准

高水准的师资是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的保证。同时,艺术教育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要建设良好的多媒体视听教室和学生社团活动场所,要购置各种乐器以及绘画、书法、舞蹈等必备的道具。要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水准,就要求各高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有正确的熟悉,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有保障,还要逐年增加,要把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看作是人才培养必备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音乐心理学手册.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西方音乐社会学目前状况.[德.可奈夫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宋瑾摘要:中心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黄昌海,陈民新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探究.2006年12月第三卷第4期.

[5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模式比较.张华摘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9卷第8期.

艺术素养提升篇5

关键词:艺术院校;美术教师;素养;时代性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高校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又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同时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专业性质来分析,高校美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巧、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发展往往会直接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在学生的眼里具有较高的偶像地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水平越高,其榜样示范作用就越强。

二、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素养时代性要求提出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艺术的高度发展给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对美术专业教师的使用和培养上沿用了传统的〝自然成长〞模式,而美木类的专业教学多以〝经验式教学〞为主。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方式表现松散,自由性和随意性是其主要特征。由于美术各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美术教师常常以艺术家自居,更重视自我发展,喜欢追求独特的个性,大都独来独往,各自为战。课堂教学一般只凭自身的个体经验来实施,不管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到哪算到哪,从来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此外,现行尴尬的职称评定制度,使教师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误区,即重科研而轻教学。通常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难用一时的指标来衡量,而唯一能立竿见影体现硬指标的科研成果就是论文及课题项目,许多专业教师始终抱认为,只需有足够的论文、课题项目,职称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平时不愿多排课,或者少上课,只注重自己科研创作的提高,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厚度,过度关注自身艺术市场的发展,而对于那些无关自我的其他事物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特别表现在教学及培养学生上态度消极,他们平时很少和学生交流互动,更是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甚至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自无关。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重心产生了质变,使得高校教学已经成为简单的传递活动,一种纯粹的副业。从表面上看,近年来美木类高校的名师与教授越来越多,整体的学术高度也普遍提升了。但却出现了高校美术类艺术生的教学质量逐年下滑的普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深思。

三、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素养提升应具备时代性的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的成熟直接反映在教师对教育活动的适应和创造程度,其中包括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等。从高等美术教育整个教学管理体系来看,相比于班主任、辅导员,美术类艺术生更信任他们的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学术高度知名教授,更容易受到学生们的追捧。他们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周围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然而,有些美术教师平时在自我管理上放松自己,工作表现自由散漫。如果说作为个体独立艺术家,这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高校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为了突出个性特征,而忽略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广博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思想高度,必须把自己全身心都调动起来,成为有信念、有操守、有性格、有见解、有灵魂、有光热的活跃的生命本身。因此,在新时期的历史阶段下,教师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艰巨而光荣,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作为高校美术教师更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迎接新时代对自身素质的检验,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在面对学生方面,应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在保持自己独立鲜明个性的同时,不论是课堂授课还是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专业教师都应该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更新,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既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科;既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自身修为,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只有当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才识成为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财富时,才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引导性。只有以自身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作为示范,并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的任何一件事,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感染,才能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提高他们的高尚品质,学会如何脚踏实地做人。

四、结语

总之,艺术院校在推荐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多措并举,其中提高美术教师的个人素养较为重要,在不同时期都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争取培养出更多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杰.浅析美术教师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作用[J].大家.2010(19)

艺术素养提升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材;艺术美;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追踪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媒体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在这其中,多媒体教材的制作必将成为现代教育教材制作的新热点。当然,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性、系统性、综合性艺术都比较强的工作,有关其中的方法和技巧,笔者在此不敢多加妄谈,下面主要就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的塑造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是依靠着情感来打开欣赏者心灵的门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影视艺术等等。就多媒体技术而言,制作一部优秀的多媒体教材,完全可以将诸种形式的艺术有机的包容进去,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

首先是语言艺术。高尔基曾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印象、情感、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形描写的艺术。”(高而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第279页),由于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形象的艺术,所以称为语言艺术。多媒体教材是用于课堂教学,以传播专业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而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构成多媒体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多媒体教材无论是逐次展示的静态文字还是语言朗诵的动感词句,在经过编制者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后,都可上升为艺术的范畴,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是绘画艺术。绘画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视觉艺术产品,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功能。我们知道,线条、色彩和形体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优美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加上流畅的形体设计,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知识与艺术空间,从而以此来感动人、愉悦人。多媒体教材除表现语言艺术内容外,还大量的通过相关绘画艺术来展示教材内容,因此,教材中所选用画质的优劣,布局、用光、构图、色彩等,直接影响着整个教材的质量。可以这样说,美术功底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编制者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和质量。

再次是音乐艺术。音乐同样是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一首乐曲往往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无尽的闲暇,往往会激发一个人无比的斗志,同样也能使一个人精神颓废。由于音乐独特的情绪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运用起来,让人不得不去慎重选择。在多媒体教材中优美的的背景音乐往往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结合以和谐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将会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知识和得到艺术熏陶。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书法艺术、影视艺术、广告艺术等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可以在多媒体教材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二、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塑造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在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制作中,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往往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可以这样说,一部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材,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完全是板书搬家,一些媒体素材的应用没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对教材中所采用各种素材往往是随意堆砌,根本毫无美感之言。例如,在文学欣赏教学中,一个唐诗宋词的多媒体教材,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居然配上摇滚音乐,显然很不恰当;有的教学课件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比较粗糙;有的教学课件在色彩的搭配、文字的处理上不科学,不协调,学生有时甚至很难辨认出画面中的文字;还有些课件,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毫无美感,在节奏的把握上快慢缓急完全失调;此外,课件中字体的运用、影视技巧的掌握,语音的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我看来,主要存在认识上的原因,没有把教学课件当作传播艺术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制造者也知道材料编排的合理、色彩文字搭配的科学,对教学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艺术美的创造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其实,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说到底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由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不是由那一门学科、那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所以,个性的完美与发展必然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它强调人性的休养,注重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都是来源于语言、史学、哲学、美学等有关人类价值和气质中,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因为人文素质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素质,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中创造艺术美,主要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从而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学者阿诺德・杜因比所说:“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见金马著《创新智慧论》)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教材中塑造艺术美,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是必须努力做到的。

三、多媒体教材中艺术美的塑造

多媒体教材主要通过语言、图像、视频、动画、界面色彩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启迪,从而深化审美素质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审美教育本身有着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创造艺术美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好各种艺术形式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时机。

一般来说,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激发受教育者产生审美的愿望。由于审美教育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逐步的进入审美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展示美的艺术,用音乐、色彩及构图艺术的艺术效果,来激发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愿望。

第二个阶段是输入审美信息。主要是运用审美媒介(这里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课件的艺术感染)刺激学生,使其接受审美信息。具体来说,在课件语言解说的运用上,要在保证流畅的同时,尽力追求一种艺术美的高境界。例如《古今文学史》多媒体课件中的解说、诵读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让学生为高超的语言表现艺术而惊叹;在画面的设计上,构图要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页面容量、排版形式等,灵活运用;要新颖大方,要有一定的规则。颜色的搭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合理协调;线条要做到生动流畅;这三者要力求达到一种和谐自然的静态之美,从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乐曲的采用上,要依据课件内容的性质、画面的风格、播放的频率等实时合理地搭配好。例如,前面提到的唐诗宋词的教材,如果背景能以优雅的古典乐曲,我想效果定会更佳,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意境。在课件字体的运用上,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学生视角特点,画面的整体性等方面,灵活应用,避免出现象标题正文字体运用失调,字体类型和大小运用不规范等破坏画面的整体结构,甚至学生有时根本难以辨认等一类的缺陷。此外,在逻辑的合理性、影视技巧的运用等方面也要随时注意塑造更多更好的艺术美。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审美状态。在审美媒介的初步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体验着审美的愉悦。此时,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十分活跃,处于一种极其自由的和谐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安排多媒体教材的播放节奏上,一定要注意针对此时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

第四个阶段是获得审美经验。通常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对学生来说,审美经验来自于教材全篇的艺术美。所以,我们在教材制作过程中,要依据播放进度,制作精美,艺术感染力高等特点,为学生获得审美经验创造前提条件。

第五阶段是纯化审美意识。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要求等。随着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审美意识在不断地纯化,所以,我们在多媒体教材的编排上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可以在一段时期着重突出某一种艺术形式,在下个阶段再重点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形成系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六个阶段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回环往复、连续多次形成的复杂过程。此时,通过多次、长期、系列化形式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渐趋于完善,这个阶段,作为任课教师,为完善自己多媒体教材中的艺术形式,还可以向学生们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使多媒体教材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注意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也就是要注意各种形式的艺术美,要针对专业和素质结构,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多媒体教材中,为了追求艺术,过多地运用抽象图案和晦涩难懂的乐曲,效果未必就好。

二是注意主次分明。教学中不能让课件中的各种形式艺术喧宾夺主,淡化主题。如果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艺术美的欣赏上,而完全忽视主要课程内容的掌握,这就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三是注意相关素材的收集。一部课堂教学效果好的课件,在制作时需要大量图片、视频、音效、动画等的素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有心人,注意从网络、资源库、画报等渠道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等资料,从而建立一个丰富的、综合的素材库。

四是注意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除了熟悉操作硬件设施外还要掌握多种软件系统的应用,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美术、音乐、语言等艺术功底。

五是要注意建立一支强大的多媒体教材开发队伍。有条件的高校最好能建立一支由教育学专家、学科老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艺术学科老师组成的多媒体教材开发队伍,集思广益,努力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更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红霞.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华章,2012,3.

艺术素养提升篇7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全媒体出版编辑素养三网融合数字技术

随着三网融合、数字技术和出版业转型的发展,全媒体出版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三网融合、全媒体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对选题而言,是一种整合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选题的不同内容或是同一内容进行多载体同步出版发行的全新出版理念,以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等形式进行同步出版。全媒体出版对编辑而言,狭义上是同一选题的多载体同步出版,广义上也可以是不同选题的不同出版载体。在出版社的转型中,尤其是中小型电子音像出版社除了向数字出版转型外,还要向“盘配书”进军,出版的选题除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外,还有图书、数字出版物,也即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既要求编辑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载体的编辑手段,熟悉新媒体艺术,又要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同时还要对业态+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的出版产业链有充分了解。

一、思想道德素养

编辑工作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积累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编辑的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它是编辑工作的方向保证和力量源泉。作为编辑,需要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有团结合作、精益求精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要具备极强的政治敏锐性,如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选题、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题、涉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选题、涉及中国国界的各类地图选题等重大选题,要执行重大选题上报备案规定。同时,对引进版选题首先要进行知识版权的认证,严格把握导向和格调,确保内容健康,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编创艺术素养

全媒体出版物从内容的呈现到外包装的设计都需要编创艺术,编创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视觉效果和整体质量。全媒体出版编辑的编创艺术素养至关重要,不同的出版载体,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也就是说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等不同出版载体,其出版物的编创设计是不同的,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创新,如图书的编创设计重在版式和装帧设计;音像制品的编创设计重在片头、片尾以及内容呈现的影像画面视觉效果,其中音乐和视觉冲击力很重要;电子出版物的编创设计包括片头设计、片尾设计、各级面设计、转场设计、按键功能设计等,要体现出版物的主题,图文声像并茂,便于查询、检索,更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出版物不仅要考虑界面设计的美观,还要考虑兼容性、运行的速度。编辑在编创设计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其中,追求高质量和高品位,一个成功的全媒体出版物才能呈现给读者。例如,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和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全媒体出版物――《惠民情怀》(图1),其载体包括图书、DVD光盘、U盘、微信、网站以及ipad、iphone、android移动客户端,是同一选题的多载体同步出版,在编创过程中巧妙地将新媒体艺术和数字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成功地实现了立体化呈现,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推介作品。

由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南京云锦》CD-Rom光盘(图2),在编创设计上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将新媒体艺术融入其中,以鲜明的色彩和细腻的表现力,图文声像并茂地再现了云锦产品的华美,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云锦不再是单纯的丝织品,而是充满丰厚内涵的历史见证并富有迷人艺术魅力的艺术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并荣获了第十五届“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国际大奖赛的“艺术与科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

“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制品出版规划项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10张)DVD光盘(图3),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动画、背景音乐、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呈现古诗文内容意境,不仅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广中华文化经典、促进民族团结、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民族建筑》(5卷)多媒体光盘(图4-6),将新媒体艺术与中国民族建筑进行有机结合,编创设计选用传统建筑大门上的铜环,中国画作为界面设计的背景,将龙、天坛等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界面设计中,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更好地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科学文化素养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集语言文字、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信息处理等诸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编辑的科学文化素养非常重要,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不仅要成为“杂家”,还要成为“专家”。

全媒体出版包括纸质出版物(图书、期刊)、音像制品(at、CD、VCD、DVD)、电子出版物(CD-Rom、DVD-Rom)、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等不同的出版载体。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是以文字、图像一页一页线性排列的。音像制品中的文字、声音和影像尽管可以同时出现,但表达的方式依然是线性的、顺序的。然而,电子出版物的内容除了文字、图像外,还有声音、视频和动画。此外,还有界面设计、交互功能,内容的组织结构是网状的和非线性的,更趋人性化。读者不必按顺序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需要进行阅读,根据需要有效地控制阅读的速度和顺序。网络出版物的一般属性是产品数字化,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下载,直接面对用户,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是区别于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显著特征。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数字出版物的开发平台是不相同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注意互补性,考虑立体化呈现以及跨平台兼容性等问题。因此,全媒体出版编辑应是既懂编辑规范、新媒体艺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四、策划能力素养

全媒体编辑的策划能力素养非常重要。策划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立项策划、内容形式策划、合作模式策划、市场营销策划等。不仅要有宏观的驾驭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充分发挥同一内容多次的优势,突出多种媒体形式对同一内容进行多载体出版的特点。因而,全媒体编辑应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策划出有特色、接地气,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

五、创新能力素养

全媒体出版本身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也是创意产业,因此,全媒体出版编辑工具要有创新性,包括出版理念的创新、出版思路的创新、合作模式的创新、出版内容的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装帧设计的创新、营销理念的创新等。全媒体出版编辑应以出版理念的创新为先导,加强学习,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充分了解出版+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的产业形式,深刻领会营销及市场。同时,要有开拓精神、洞察能力,做一个社会活动家、组织者,以聚合优秀作者资源,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才能发现、开发全新的选题。

编辑能力素养是全媒体出版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编辑能力包括组稿能力、编校能力、审核能力、检测能力、原创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学习能力等。从选题立项、开发制作、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营销运营等各个环节,编辑都必须亲历亲为,逐项落实,包括出版、制作、生产、发行合同的起草和签订,作者的物色、脚本的编写、内容的制作、编辑审校、进度控制、质量检测等。全媒体出版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出版编辑规范,而且要熟悉新媒体艺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掌握不同出版载体的特点,懂得如何表现,兼顾信息量与质量的平衡,考虑硬件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编辑的组织协调能力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由于全媒体出版物的涉及面广,往往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相互配合。人的因素在全媒体出版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团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创业精神。因此,编辑不仅要懂得编辑规范、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进行协调和沟通,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整个选题的出版过程。

审校工作是出版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全媒体出版具有不同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且信息容量大,这对编辑的质量把关能力提出了挑战。首先要对内容进行审校,其次要对结构、交互性能进行审校,检测其设计的合理性。此外,还要在不同的硬件环境和不同的操作系统中进行检测,检测其运行速度、效果以及兼容性等。

七、审美艺术素养

全媒体出版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一方面是传统出版,如纸质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如以数字媒体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进行同步出版。如何使全媒体出版物成为精品,体现特色,形成风格,这是全媒体出版编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积累审美经验,加强审美艺术修养;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审美的观察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全媒体出版物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结语

艺术素养提升篇8

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择业问题、目标问题、能力问题、素质问题等,要找到克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中的问题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这样才能够使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其中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和辅助作用。有利于可以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就业创业中的心理问题。在我国的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的很多学者对于这一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面对挫折自我怀疑,产生孤僻和自卑心理”;“(一)认知问题、(二)情绪心理问题、(三)社会心理问题”。学者们的研究都说明了在大学生就业中心理问题是比较突出问题,而且正是因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也都逐步的影响到了择业、目标的设定问题,所以大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专业,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困难都是非常关键的,现在的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逃避,很少会有人直面问题,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将自己的大学时光献给了计算机或者书本,很少有学生知道劳逸结合懂得欣赏身边的各种“美”的东西,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以在就业和创业中有突出的表现。所以说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克服就业和创业的关键问题之一。

2.就业创业中的择业问题。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择业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老师要指导学生就业,学生要选择自己的喜爱的职业,这一系列问题都非常的繁琐和复杂,而且这其中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要求和目标。特别是大学生自己的需求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因为一般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前,因为学习和课程的压力都很少有进入社会的经历,所以在就业时大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和盲目自大,这些都会直接的打击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要在大学中克服这些问题也是大学就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

3.就业创业中的目标问题。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往往是有着一时冲动主动动机,而这一动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判断能力。而且这样也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挫败感的形成,在寻找工作机会和创业的过程中也就不断的形成了失败意识,就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下,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心理调适能力缺失,工作锻炼又不够,要加强意识培养和意识锻炼、调适能力调节能力培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二、大学生艺术素养对提升就业和创业的作用分析

我国的大学生一定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一个拥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和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或者艺术素养不够高的人,其在工作中的能力就非常的普通,而且在其与之交往中也可以感受到其内涵不够等等问题,“艺术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是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始终贯穿于全部的艺术活动之中,同时也是决定某个人能否进入高层次的艺术境界的重要指标。”[4]p16从这段阐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大学生内涵和内在能力的体现,而且艺术素养是不能等同于科学和道德的素养文化,而是要更加高于此的内在内涵。“艺术素养作为一种国民素养,是一个比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艺术素养,是关系到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和能力,这项能力提升了可以很好的促进创业和就业思想开放化、心理调适能力增强、面试创业技巧多样化、思维创新能力全面化。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可以很好的帮助其更快的适应社会能力。

1.艺术素养加强创业和就业思想开放化,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艺术素养的提升可以更好的解放思想,帮助其对自身的的各方面修养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提升其思想的开放和接纳能力,能够更好的突破其固有的思想和思维,长期的艺术素养培养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和小脑协同发展,可以使自己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所以艺术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加强思想开放化的思维和思考模式,使人可以更好的接纳各种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的开放其工作的状态。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单单可以加强思想开放化,还可以增强心理的调适能力,可以避免人走向空虚和孤独和寂寞,可以有效的克服心理的障碍,可以使人开朗和充满能量,随时随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给身边和关注者传递正能量,这是艺术素养的内在能力,艺术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感觉和一种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人的内心形成良好的素养和素质,而这些素养和素质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必备素养,我国的多位成功人士都有其自己喜欢的艺术种类,而且在人生存的各种环境下艺术形式无处不在。

2.艺术素养加强面试创业技巧多样化,增强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化。艺术素养在就业和创业中可以加强其各种职场技巧的多样化,一个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人在职场面试中一定可以起到良好的素质素养标杆,给人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一天之内获得的,他是一个储备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样的气质可以在面试中提升成功率。而对于创业中艺术素养可以提升创业者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更好的晚上其公司制度,提升其企业文化,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所以说艺术素养在加强创业和就业技巧多样化中时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艺术素养在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全面化方面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人其在思维上肯定是开放的,而且其想象能力也是非常的丰富的,对生活肯定是充满着热爱的,而且这些方面的发展,对于提升其思维多样化,创新角度多样化。我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其就是一个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艺术素养的高低一直以来都被钱学森教授认作科学研究水平能力的重要标杆,他觉得一个拥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其在学习研究中肯定具有良好的耐心和过硬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可以全面的增强思维创新能力的,是关键要素之一。

三、总结

艺术素养提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艺术素养提升篇10

关键词:舞蹈编导;人文素质;艺术素养

0引言

舞蹈编导往往是具体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舞蹈编导个人的专业能力将会在具体舞蹈中进行充分体现,而优秀舞蹈作品也将彰显出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国内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大众审美发生了变化,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也使得舞蹈艺术也需要进行一定调整。部分舞蹈编导为了更好迎合市场需求忘记了舞蹈编导的职业坚守,为了获取短期市场利润,博取更多眼球,很多舞蹈作品实际的艺术美感消失殆尽,其艺术价值更是无法体现出来。

1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1.1人文素质的含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面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其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市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予以,其也是与拜金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存在。人文主义强调着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尊重,其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为注重感性。人文素质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素质,其更是一种具体的价值观外在表现。人文素质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当前,人文素质本身的内涵也得到了一定外延,其不仅成为了衡量个体人的一种标准,更是衡量具体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

1.2艺术修养的含义

艺术修养是指具体艺术家应答具备的多种修养的总称。艺术修养包括思想修养,知识修养与情感修养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三个层面的修养相互作用构成了艺术家具体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往往是衡量艺术家实际艺术水准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合格的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根本性修养之一。

1.3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之于舞蹈编导的意义

舞蹈编导是舞蹈的组织者,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等过程中的领导者。[1]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理应是当代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艺术家对于大众审美做出了一定妥协,这种妥协无可厚非但过度迎合市场而将舞蹈编导这一具体工作带有明显的市场化韵味及功利性身影则需要进行抵制与杜绝。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已经成为新时期舞蹈编导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其能够使得舞蹈编导更好地进行舞蹈编导工作,从而使得更多优秀的,艺术价值高的舞蹈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舞蹈编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更能够对于整个舞蹈编导环境进行一定的净化,且对于当前舞蹈编导行业内部存在的歪风邪气进行一定抵制。

2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2.1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要求其能够对于人文素养具备充分的理解,其首先要具备人文精神。舞蹈编导的人文精神本身需要对于拜金主义,市场化主义进行一定的地质,明确出艺术真正的价值与艺术的审美标准,人文精神也是舞蹈编导应该具备最为基本的人文素质。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认为素质应当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舞蹈编导这一具体工作上的体现则表现在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基础性价值观,保障价值观与艺术本身发展能够胡相匹配与兼容,避免人文精神丧失而导致舞蹈编导人文精神的丧失。最后,人文素质需要舞蹈编导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进行具体的舞蹈编导,舞蹈编导本身不仅是对于艺术的一种编排,更是对于舞蹈人员的一种培养,其需要充分的尊重艺术本身与舞者才能使得人文价值更为充分体现出来。

2.2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艺术修养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需要具备的第一层次艺术修养,具体来说,舞蹈编导需要有自身的想法,在进行舞蹈编导时需要添加进编导个人的艺术思想,避免舞蹈作品流于形式。其次,舞蹈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舞蹈编导也是艺术工作的一个具体工作类型,舞蹈编导固然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然而艺术创作本身也需要以充分的知识修养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知识修养才能保障舞蹈艺术作品本身具备艺术价值。舞蹈编导更是需要具备情感修养这一艺术修养内容,情感修养是决定编排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能够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具备自身的艺术特色。

3提升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建议

3.1不断学习进行自身综合素养提升

舞蹈编导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细致而深刻的创作活动。[2]这一工作特点要求舞蹈编导需不断地进行学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学习也是提升舞蹈编导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虽然无法物化出来,但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的养成或提升无不需要积极的学习来实现。通过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才能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得到提升。例如,在不断的舞蹈编导工作进行中,舞蹈编导必然会受到诸多挑战,面临诸多问题,这些挑战与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学习来实现。舞蹈编导本身是一种专业性与复杂性较高的工作类型,舞蹈编导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工作,不断学习的过程。明确了认为素质提升与艺术修养提升而进行针对性学习则能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养获得更为迅速的提升。

3.2广泛涉猎舞蹈相关艺术形式

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歌剧,戏曲等诸多艺术形式都有极为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其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舞蹈编导大多会结合具体的音乐来进行具体编排。这也使得舞蹈编导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分析需要对于与舞蹈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广泛涉猎。任何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有精华与糟粕,舞蹈编导在进行多种艺术形式涉猎时要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于其他优秀艺术表现形式精华的吸收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广度与宽度更加有利于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时的艺术创新。广泛涉猎舞蹈相关艺术形式,对于优秀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解与吸收也有利于舞蹈编导认为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

4结语

在舞蹈编导人文素质与艺术素养不断缺失的情形下,注重对于舞蹈编导人文素质与技术素养的提升极为重要。以往,国内舞蹈编导行业内部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而当前过度迎合与肆意改变已经使得很多经典舞蹈作品受到了过度消费与玷污。新时期下,舞蹈编导需要对于市场进行一定的迎合与妥协,但其更应当坚守自身艺术创造者的身份与职业原则,注重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升才能使得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与舞蹈艺术作品创作时更为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刘媛.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J].大众文艺,2014(2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