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企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49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部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2013,37(2):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25-27.

[3]姜云,张洪波,王宝君,等.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32-35.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2

关键词:城镇规划;必要性;问题;对策

abstract:asaregionaltraining,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integrationcirculationcentertown,itisanimportantcontent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progress.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andsociety,theurbanizationistherouteonemusttaketorealizethemodernizationofacountryorregion.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thetownplanningoftheplanningprocessproblems,andfindreasonablemeasures.

Keywords:urbanplanning;necessity;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功能,为大城市建设卫星城提供良好的模板。

一、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从城镇体系看,城镇是属于城市范畴,是城市居民点中的最下一个层次,数量最多并与农村具有密切的联系。从农村地域体系来看,城镇又是农村地域体系的最上层次。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面向农村、城市两个领域,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城镇是乡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和大城市分离型企业的聚集地;是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实验地;是乡村经济的突破口;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发展城镇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分流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弥补国家资金紧张的不足。2、通过城镇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拉动建材、建筑、家具、电力、家电、交通、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刺激经济的增长。3、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前提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总而言之,如果不发展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很难转化为市民。而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保障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镇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投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原来的政府投资形式转变为目前的多元投资形式,这种新的投资形式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城镇的建设规划过程中,体现了经济法人之间以及经济法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城镇在规划时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种困难:第一,传统的城镇规划不能准确的认识城镇土地的价值,导致城镇流失部分国有资产;第二,传统的城镇规划有着较强的计划性,如果严格的根据计划进行管理,会制约投资者的选择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第三,城镇的规划,需要考虑城镇的长远利益以及当地居民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城镇管理水平较低,很难做到较好的调节居民利益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第四,传统城镇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规划城镇土地,是一种物质性的规划,缺少一定的评估标准,导致可操作性较低。第五,传统的城镇规划,虽然有着一定的规划目标,但是当地政府容易忽视开发土地的有效控制,造成城镇中出现一定的投机活动。

1、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当前,我国城镇发展带有极大的自发性和人为行政性,造成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例如在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众多中心镇区的繁荣;而在内地省市,很多地方是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哄而起撤乡建镇,大部分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原始集市的状态,发展空间狭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镇与镇之间、镇与县城之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区域功能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

2、城镇规划滞后

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恶化加速。

3、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城镇规划技术理论难以适应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我国城镇种类繁多,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现行《镇规划标准》很难适应全国众多城镇建设的需要,城镇只得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规划管理模式,使得城镇建设套用大中城市建设模式现象非常普遍。

4、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首先,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其次,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不少,必然加剧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再次,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部分城镇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区域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城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三城镇建设规划的对策

1、组织专家科学编制城镇建设规划

为了科学的指导城镇建设,要根据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

2、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

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城镇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主体产业

城镇发展的困难还在于没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不足以吸纳足够多的人口就业。因此,在建设城镇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促进劳动力流动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农民在城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建立适有利于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制度。使进入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结束语

城镇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实施的工作。为了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规划的设计以及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约、监督政府人员的行为,此外,各级政府需要把握大局,做好各方面的统筹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婕谢慧柯雄斌.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实施性研究——以通山经济开发区的工程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9(10).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就业;招生

目前开设城乡规划专业(本文下文简称城规专业)的学校有188所,涉及一本、二本、三本院校,河南省有17所院校开设城规专业。随着城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该专业在社会上逐步被了解、认识,但是该专业新生招生学生有50%都为调剂生,学生入学后对专业的认识也感到迷茫,多数家长也表示不知该专业大学期间所学内容、学生毕业有何去处,为了摸清社会三线城市市民对城规专业的认识程度,我们针对新乡市部分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进而指导城规专业的招生工作。同时我们还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城规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具体调查分析情况如下。

1城规专业认知度问卷调查

1.1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中,学生占了10%,他们中有部分是高中生,他们对城规专业的了解程度是比较浅的,个别甚至从未听说过有此专业;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本科的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城规专业了解较多,并且对城规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退休职工占5%,他们对此专业也是知道甚少,并表示莫不关心;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占30%,他们学历相对较低,多数为高中及以下,对此专业的了解程度更少,甚至是根本未听说过;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员占8%,他们学历一般为本科及以上,对城规专业的认识程度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更不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从事与城规相关专业的20%,他们几乎一致表明,城规是非常重要的,就业前景较好;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占5%,他们对城规专业有一定了解,也都认为该专业很重要;还有22%为不愿透漏职业者,他们学历相对较低,一般为高中以下,此部分人员表示对城规专业了解甚少。

1.2问卷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城规专业的了解相对就越多,对该专业了解比较多人员都表示会推荐自己的孩子、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上大学读此专业。相反,对城规专业知之甚少的人员,表示此专业有点不具实用性,不会推荐自己的孩子学城规。问卷结果也解释了独立学院城规专业录取新生百分之五十为调剂者的原因。

2新科学院往届城规毕业生跟踪调查

针对新科学院城规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部分跟踪调查,调查学生为2008-2011年城规专业部分毕业生,调查学生人数占就业学生总人数比例为51%。现将就业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2.1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所调查的学生就业单位分布有:各级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地市级规划局、房地产公司,还有地市级事业单位(教育局、局、质检局等)、企业单位和特岗教师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约占2/3,其中,进规划设计院的学生54人,进规划局的10余人。其余27名学生,在市级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考特岗教师。

2.2毕业生工资待遇情况

1)在规划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工资待遇差别较大,主要与学生工作的年限、个人的设计能力以及城市级别有关。2008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的,目前月薪一般是1万元以上,在大都市或沿海城市工作的年薪在20万左右,也有30万以上的;2010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的,目前月薪是0.5~1万元,个人能力强的的年薪也有20万元出头的;2011年的毕业生,在二线城市工作月薪在0.5~0.6万元的较多,在大都市(深圳、上海)工作的也有月薪1万元以上的。

2)在规划局工作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地市级城市的规划局,由于学校、学历的层次,没有到省会城市及以上规划局的。在市级规划局工作的同学,一年之后月薪一般在0.5~0.6万元左右,进县级规划局的工资在两三千左右。在规划局工作的同学相对要清闲些,但是工资待遇没有在设计院工作的同学高。

3)在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进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或考特岗教师的学生,工资待遇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不大,一般在0.1~0.3万元之间。

3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通过对城规社会认知度和城规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将两项调查结果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规专业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宣传,此种方式比正规媒体宣传更能为市民接受。在发放问卷过程中,遇到对城规专业了解较少的市民,我系实践团队都对其进行解释,民众都较信服,了解之后表示此专业确实不错。

2)城规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福利等和工作时间长短、专业技能联系很大。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4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统筹措施

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致使城乡社会稳定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统筹措施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能够协调好城乡社会财产分配工作,确保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进而减小城乡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达到稳定城乡居民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分析和采取必要的统筹措施。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存在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以及低保等各类社保项目,这些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只是试行养老保险制度,至于其它城乡已经制定的福利项目,并没有积极推行。[1]

2、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各项福利项目的支出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为例,在2006年由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得出,城市居民年人均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已经高达10000元,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年人均享受到的养老保险费用只有7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支出明显存在差距。

3、城乡社会保障筹资存在差异

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都会由个人以及企业采取共同承担原则,其中大多数费用由企业缴费承担,国家政府部门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小,进而造成筹资环节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员的医疗保险所缴纳的费用,一般都是企业承担百分之八十,然后由职员个人来承担百分之二十。但是在农村因为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所以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与个人筹资,而实际上这种保障水平还是会与城市存在很大差异。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现阶段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并且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为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农村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成立时间不仅比城市晚,成熟度也远远不如城市,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情况。例如,新农合医疗一般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则是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至于农村低保更是直接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农村保障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2]

二、统筹规划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规则

我国至今为止还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由于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同,以至于部分区域内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进行跨地区转移时,他们参与的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任意调动,这也就是当前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享有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起一个较为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在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时,就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保障制度规则做出科学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以及统一规则时,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进而更快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划。

2、构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考虑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中还存在过多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当前这种缺失现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委员会需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此来避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出现过多违法、违纪以及其他不规范行为。政府可以先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再按照区域范围缴纳标准、养老金发放、保障措施、收缴技术、账户管理、基金运营等进行统筹规划。首先,应当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对行业间、地区间作出合理协调;其次,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还能够更快适应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连接与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高层次统筹非常重要。[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优化。政府需要对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各类项目做出优化,将过于复杂的保障项目合并起来,交叉重复的项目直接取消,部分保障项目不够完善还需对其进行补充,促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容易管理与控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财政支持。农村低保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因此,政府必须要对其加大财政支援,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关注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础上,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强化保障制度管理,完善农村各项基础保险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给予更多补贴帮助。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相应管理机构,应当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统一、具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在数据库中对参保人员的保险基本情况以及服务信息查询,对缴纳、支付等进行存储,然后利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全国社会保障城乡数据库(miS)加强运用,以此来实现各个区域内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等原因,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较快的完成各类工作的交接与转移。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给城乡社会稳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而我国政府要想在短时间内减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要采取统筹措施,在制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时,政府还应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况,运用多层次统筹方法,对于经济较弱、过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应加大低保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薛兴利,厉昌习,陈磊,申海羡,于建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8-44.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5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加快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小城镇建设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

1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1.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1.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2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措施

2.1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为了科学地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思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镇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2.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放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持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凭、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划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2.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中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中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移不出去,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动作有序、调控得力、服务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税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策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3结束语

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6

【关键词】有线电视;规划;分析

【abstract】taojiangCountyCatVintegratedinformationnetworkthedevelomentoftheoveralllanfortaojianginformationnetworktomacrolanningandnationalandregionalcoordination,tocoordinatewith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ment,seekthedevelomentofcomrehensive,reasonable,balancedrelationshibetweensulyanddemand;todeterminethedirectionofdeveloment,thefutureofthewirednetworkscalethescoeofservices,andnewtechnology,toguidethedevelomentoftheannuallan,reasonablearrangementofconstructionroject;theindustrylanningcanensurethereasonabledevelomentofthecablenetworkandlayout,imroveinvestmentefficiencyandassetutilization.

【Keywords】cabletV;lanning;analysis

1引言

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进步。桃江县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结合桃江县的实际情况予以探讨,制定出总体的规划,以满足本县的社会发展。

2制定规划的原则、编制依据、总体目标、期限和范围

制定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应以完成县宣传工作为首要任务,遵循有线电视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按照省、市网络公司总体技术规划和本地的业务需求进行编制;规划应要用大系统和全程全网的观点规划网络的发展,局部服从总体;规划应具有针对性,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可控;规划应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方向、即业务的综合化、智能化,网络的光纤化、宽带化。

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省、市有线广播电视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GY5063-1998);桃江县电信、网通、移动等相关通信企业的全县规划。

规划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原县乡干线,建设一个高标准运营的宽带综合信息有线网,实现“三网合一”,立足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开展数据服务,为机关、学校、金融、保险、证券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专线数据联网和出租业务;实现网络多用户、多层次、多途经接入,为用户提供在线游戏、互动电视业务服务。

本次规划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信息产业部、广播电视总局有关规定,结合桃江县发展规划与桃江有线电视网络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2025年:近期2015-2018年、中期2019-2021年、远期2022-2024年。

本次规划的范围:基础骨干网建设(该部份涉及市-县、县-乡、乡-乡网络建设;中心基站建设[依据乡镇区域、距离拟建设14乡镇中心基站和1个远距离中继站]);接入网络建设[集团用户以光纤到户、个人用户以光纤到路边;建立ip+双向互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体制(epon双向技术)]。

3本地区基本情况分析和总体规划

桃江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发展预测: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6亿元,增长10%;实现财政总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0元、11600元,分别同比增长8.5%、10%。

桃江有线电视网络基本情况:现在城乡网内可传输50模拟电视节目、175套数字电视节目。湖南有线桃江网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2009年县城实现了2.4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的全部整体平移。乡镇网络由县广电局管理下的农网公司和各乡镇政府管理下的有线电视站共同在本县乡域内建成,光纤达1100余公里,实现了全县15个乡镇光纤联网,农村入网用户4.4万户。

近期2015-2018年:在干线传输以1550nm为主、1310nm为铺的模拟传输格局上,根据数据业务和规划,到2018年底:(1)城区网络内全部改造成双向互动有线网(epon技术),并开通2.5万户的双向业务接入、8000户和8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2)乡镇在网络全部收购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中心基站与县乡三线两环建设,完成5万户的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和1000个农村集团用户的接入。

中期2019-2021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完善重点乡域环网,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重点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村村通延伸,逐步增加内容服务,开发和扩大流媒体、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业务的市场,到2021全县城乡有线电视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0万、双向网络用户3万、15000户和2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远期2022-2024年,增设数据交换基站,改造所有镇政府集中地的有线网为双向互动有线网,有线用户接入网向组组通延伸,到2020有线电视城乡基本数字电视用户12万、双向网络用户4万、20000户和3000户城镇集团用户的数据业务接入;

4基础网络规划

平台规划: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均归为a平台范围;62mHz~400mHz传输50套模拟节目,400mHz~750mHz传输175套以上数字电视节目和视频点播等业务。乡镇采用1550nmeDFa光放和1310nm转发相结合的方案,实现网络的经济性和指标最佳化。

平台规划(即数据业务与互动双向平台):链路冗余要够;网络平台支撑能力要强;扩展与互联性要广;交换最大能力达4G。

各级前端规划:将机房分县级总前端和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县级前端主要覆盖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乡镇的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主要覆盖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按业务需求情况划分业务片区,在降低初期投入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城乡的数据业务点、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

干线网络规划(全县分两级光链路):第一级光链路:其中乡镇接县总端与乡镇交换传输前端,网络拓扑结构为环型,光缆芯数为8芯(2芯用于a平台,2芯用于B平台,4芯备份);其中县城接县城的光节点、县城的数据业务点,网络拓扑结构为星型,光缆芯数为4芯,(1芯用于a平台,1芯用于B平台,2芯备份);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第二级光链路接乡镇业务交换传输前端与乡镇的光节点、乡镇的数据业务点,每个光节点为4芯,数据业务点为2芯;光节点应尽量与业务节点相吻合。

5投资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根据上述标准对2015-2018年度的运营投资情况进行现金流量分析,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财务累计净现值=10783.3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4.4年,即从第6年开始,所有的投入资金可由网络运营所产生的利润提供,实现滚动发展。

盈亏平衡分析:营业收入盈亏平衡点=总固定成本/(营业收入―总变动成本―税金)×100%,根据成本核算表和资金流量表,计算各年度的盈亏平点:2015年度为78%;2016年度为72%;2017年度为60%;2018年度为54%;2019年度为45%。

敏感性分析:选取效益减少10%、投资增加10%及成本增加10%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此规划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行。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作用分析: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110-002

1 引言

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等渠道已经基本畅通。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国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有46.1%,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有78.1%,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km之内的占61.3%,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97.6%的村和93.7%的自然村通电话。小城镇与大中城市联系紧密,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在农村延伸的一个平台。政府应利用好这个平台,使其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目标。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的作用分析

2.1 小城镇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和多数集镇,广大的小城镇上连城市下接农村,是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桥梁,同时又能发挥聚集、辐射的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2.1.1 小城镇是城乡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小城镇这个平台上,城市和乡村的各种资源交汇、融合、互动,包括城市扩散的产品、信息、技术、产业,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产品等,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尾,农村之酋”。各要素在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条件下,能够使小城镇自身得到发展,并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联系紧密,将城市先进的产品、技术、信息、管理方法传递到农村,并为周围的村庄提供信息和物资交流的平台,农村的农产品及加工品通过小城镇加工、销售出去,能够带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2.1.2 小城镇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侧重于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即城市文明向乡村扩散和传播。和农村相比,小城镇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示范、带动、辐射、促进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地,应借助自身优势,发展二、三产业,以此带动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和资金,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1.3 小城镇政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

小城镇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带有城市先进的特点,又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担负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小城镇包括了建制镇和多数集镇,涵盖了多数乡镇政府的驻地,小城镇是乡镇政府借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小城镇政府是以城带乡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应着力建设好小城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结合职能转变的要求,凸显公共服务职能:在实现小城镇发展的同时,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以落实。

2.2 通过小城镇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好务,促进“生产发展”

建设新农村,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如下:

2.2.1 保障市场流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集中场所,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农民的生产发展提供服务。小城镇在交通发展、通讯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可以担负起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功能将加工的农副产品输送到城市的市场,成为一定地区的流通中心,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物流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努力减少妨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小城镇应抓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如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要支持小城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发展,通过他们组织生产。将农副产品直接向城镇和其他地区销售,以带动和促进周围乡村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

2.2.2 提供生产资料。保障农业发展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尤其种子、化肥,对农民的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农资供应体系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直接接触的是小城镇上的农资经销点。小城镇上的农资销售点数量庞大,生意也最兴旺。这些销售点具有规模小、分散、进货渠道复杂等特点,经营者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农害农等事件。针对此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农资市场的监管,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力整治农资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以保证市场上农资产品的质量。同时应引进、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质高效的农资产品,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2.3 搞好科技宣传,服务农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政府农技部门应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具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政府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在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小城镇政府应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科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还可以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致力于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科学的技术,宣传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2.2.4 发展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的理想活动地点应在小城镇。因为小城镇连接着大中城市,并与周围农村联系紧密,能够辐射周围农村。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小城镇发展,能够借助各种资源,如小城镇交通、信息上的优势,就近为农民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农民到邻近的小城镇成本较小,易于接触和接受这些服务。小城镇政府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他们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以及农资采购经营等方面的业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以小城镇引导和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社会保障,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小城镇这个平台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

2.3.1 加强市场监管,创造~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市场监管相对较松,加之农民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强,消费市场更容易出现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价格欺诈等,消费环境的恶劣,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利益,而且影响他们的消费心理。农民有钱也不敢在附近的小城镇消费,小城镇市场就难以繁荣。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努力使市场上的商品质量安全、价格合理。使农民信赖小城镇市场,能够享受到就近购物的方便与快捷。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小城镇的市场。政府应采取一些好的做法(如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实行连锁经营),以较为先进的营销服务方式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2.3.2 丰富文化生活,带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小城镇是本地范围内的文化中心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活动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开展文化活动的条件。由于离农民较近,农民易于接触和加入。小城镇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本区域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i殳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

2.3.3 发展社会事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然要求,政府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小城镇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政府应在小城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为居民和周边农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

首先,小城镇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地点,政府应在小城镇提供较好的文化教育服务。其次,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小城镇卫生院为重点。小城镇的医疗机构具备一定的实力,覆盖面较广,应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服务小城镇居民和周边农民。第三,加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供电、通讯、电视广播接收设备等设施,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条件。

2.3.4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进城经商务工的增加,农村出现了相对富裕的阶层,在富裕之后,很多农民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小城镇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服务,提供较为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依靠自身进入成本较小的优势,吸引周围的农民来居住、投资、创业。农民到小城镇生活,不仅意味着居住条件和居住方式的改变,也为他们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与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目标。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能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一种契机。现代农业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 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步骤

从以上分析可知,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如何将二者关系衔接起来,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3.1 转变观念,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新农村和小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拉近城乡差距。

域镇要协调发展,农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协调发展。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和放慢城镇发展,更不是要固定城镇发展,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动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大力提倡建设小城镇,使其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中心,也不是为了拉开城镇和农村的差距,而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商品流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城乡综合地、协调地、有序地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2 摆正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顺序

“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所有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小城镇规划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要防止规划工作、管理工作中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的作法,同时也要改变以往把新农村规划与小城镇规划混同的做法。从规划理论上理清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实施顺序,将以“发展规划”为主的观念转变到以“结构规划”为重的思路上来;将“由上而下”的规划顺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规划顺序:将就村论村、就城论城的观念转变到整体分析、统一规划的理念上来。

3.3 从规划理论体系上完善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关系

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不稳定,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以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虽然强调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而实际操作当中对规划的范围多是围绕圩镇建设用地一块展开讨论,对于区域内的村庄基本情况了解和把握不够,使得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成为摆设,无任何科学性和实用性・区域内一旦引进企业或某个产业进行调整,都会使整个规划修改过甚至要重新做过,规划根本无法指导和促进乡村的发展,有时反而会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教条主义。为此,必须将新农村规划纳入小城镇规划当中,并且要“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分析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整台资源、合理布局,留出空间为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理论体系和操作步骤如图1。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搞好其规划与建设是摆在广大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搞好现代小城镇规划建设应“立足现在、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宜居发展”,具体思考如下:

4.1 科学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科学规划对小城镇的和谐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1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通过区域、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

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各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4.1.2 制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环境生态规划

特色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全面分析小城镇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尽量做到准确定位、特色立镇、产业布局合理・同时,规划对策应全面具体,操作性强。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小城镇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就可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小城镇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应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统筹规划,突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特色,并与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有机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4.2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

农民进城,会给城镇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若将农民拒于城门之外,带来的损失会更大,城镇将失去发展的活力。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排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观念、政策、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给农民一个准入城镇的政策环境。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自由流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使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在子女入托、上学等各个方面能够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消除和减少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转移到城镇后,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参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式的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体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为劳动力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4.3 广辟融资渠道,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垄断,大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4.4 理顺体制,强化管理

充分给予小城镇建设必要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使“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包括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交通等,逐步消除“脏、乱、差”现象。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和管理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协作。认真落实国家、省颁布的城市规划建设、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制定城镇管理的法规与制度,使城镇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5 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小城镇的地位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应抓住重点,搞出特色,注重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破坏生态的盲目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的文明建设成为了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集中表现。而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文章分析了当前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并就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

二、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2)城乡规划随意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天,是城市建设的法律。所有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到城市规划的行列中。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特征。

(3)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我国的乡镇企业总体来说,规模还很小、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主要是一些加工简单、产业链较短,彼此联系不多的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遍地开花,布局分散,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农村的自然面貌,而且侵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加之对“三废”治理乏力,污染源已出现由点向面扩散的趋势,环境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布局分散,环境治理成本相当高,目前珠三角一带的乡镇基本都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投入相当大。

(4)缺乏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不够。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5)不注重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乡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建设中,必须重视规划,坚持区域乡镇建设一盘棋的思路,确定中心城市—小城市—重点乡镇分层次的建设格局。要本着充分发挥乡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原则,重点发展的乡镇一般为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城关镇或中心镇,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和规模分布有序、功能互补、与城乡经济有密切联系,可以提高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作用的乡镇体系和工业小区。对于这些重点建设的乡镇,应首先做好规划,科学地确定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明确功能分区,统筹布置好各项建设。要着力扩大其规模和完善其功能,以发挥乡镇规模聚集效应。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协调发展。规划要体现特色、具有前瞻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对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小区、机关、学校和居民小区等合理布局,水、电、路、气、排污和绿化等多种功能统筹安排,融实用、经济和美观于一体,与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突出环境优先,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品位和档次,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向居住小区集中。重点发展的乡镇所辖村庄新建工厂原则上停止规划审批,停止镇区居民分散建住宅宅基地的规划审批,同时加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力度。

(3)大力发展少污染,无公害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乡镇,必须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上,要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工业,大力发展少污染,无公害的产业。这就应从当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方向,注重城镇品位,在产业立镇上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结合本地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探索种养加工、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业。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自的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合理开发旅游等特色资源。总之,在乡镇建设中,要根据自己的区位、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使乡镇健康发展。

(4)加强土地管理。发展乡镇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乡镇建设用地是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要纳入各级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乡镇建设用地,应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出租,实行有偿使用,凡经营性用地出让,应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土地出让金应主要用于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实施力度,遵循国家“占地平衡”的保护土地政策,使建设用地与开发耕种用地挂钩,建设用地实行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统一管理。允许乡镇规划区外的建设用地与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按一定标准量置换,乡镇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可以依法采取租赁、出让、划拨和入股等方式实行有偿使用;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严格用途管理的前提下,允许其合法流转。要引导农民向乡镇集中,鼓励农民利用原合法取得的建设用地量,参与重点乡镇的开发与建设。

(5)注重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乡镇环境质量。长期以来,在乡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甚至是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往往是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大量地存在着土地、能源、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利用效率降低的突出矛盾,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不高,导致当前我国部分乡镇环境恶化的现状。对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尽可能控制新的污染源出现,在城市规划上,应注意从生态角度进行功能布局,经济结构的选择应考虑城镇自身的生态特点,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应加以保护和保留。城镇规模也要考虑环境质量、土地容量、淡水保证量、绿化率和环境的自然稀释功能等,在城镇建设上,建筑材料要考虑多利用污染少,可吸收的环保型材料。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9

关键词:县域城镇规划方案

【分类号】:S68

1.小城镇规划的必要性

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小城镇是联系农村与大中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属于乡之头,城之尾,它作为农村之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城市之尾,同样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小城镇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1)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3)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缺乏长远性,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很有必要。

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城镇经济条件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3)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4)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也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5)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6)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绿化体系不完整,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4.解决措施

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其次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因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3)道路建设要做到系统合理、科学,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6)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实现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7)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

城乡规划企业分析篇10

一、观时势: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

“观时势”是任何战略策略研究的起点。就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而言,“观时势”实质上就是“盘点新乡”,这是制定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分析

1.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新乡发展文化产业的文脉条件新乡市处于中华文明发源的中心地带,有至少五千年文明史,这块土地曾历经沧海桑田,星斗变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变迁中,一种特有的文化之脉沉积在了这块土地上。新乡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它们都可归属于“牧野文化”的品牌之下。

2.有山有水有沃土———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地缘条件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必须要对新乡市的地缘条件具体分析,才能有其针对性和适应性。新乡市处于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地处南太行,山川秀美;滨临黄河,卫河穿流其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正是因其山、其水、其土,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

3.一、二、三产业较为发达———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条件新乡市在河南省内属于较为发达地区。新乡市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发展均衡且相对发达,这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有人把文化创意产业称之为“第四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以前三个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并为前三个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对新乡市文化产业与其他三个产业的关系予以高度关注,可以更好地揭示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4.较好较强的人才资源———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条件文化经济与物质经济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其依赖的资源有很大区别。传统的物质经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文化经济则有赖于特殊的文化资源:大自然、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高科技、高创意、特殊人才等。其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乡市高校较多,数量居河南省第二位,具有较好的人才集群优势。

(二)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劣势分析

要推动新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其劣势也当给予重视,其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物质经济的发展理念仍然占主导地位文化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我们把人们经由制造产生物质以使自己的身体(生理)得到满足的那个时代,称之为‘物质经济时代’。相应的,把人们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的这个时代,称之为‘文化经济时代’。物质经济时代的满足是酒足饭饱,文化经济时代的满足是心满意足。这是两种境界。”[1]新乡市是老工业城市,工业经济、物质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文化经济的思维观念尚未扎根。虽然新乡市提出了“文化强市”“建设幸福新乡”的口号,但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有很艰难的路子要走。

2.历史文化遗存较少,没有王朝定都史河南前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曾指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就诞生在河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20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有200多位皇帝在河南执政。中国古都,河南独占四个,四大古都中既有历史最早的古都郑州,也有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洛阳,开封和安阳也各具特色。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河南博物院是全国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而且这些文物都出土在河南本地。”[2]相较之下,新乡历史文化遗存较少,没有王朝定都史,这对于以“文化资源拉动型”[3]为主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来说是个劣势。

二、明定位: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分析

“明定位”实质上就是“定位新乡”,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和灵魂。定位分析最能考验战略规划者之功力,是进行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难点。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

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是:围绕“牧野文化”这一总品牌和新乡市城市文化理念,通过两个发展阶段,走政府市场型、跨越式和特色化等三条发展道路,实施“产业组合”“品牌组合”“企业组合”和“产业园区组合”四大发展战略工程,着力建设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市场保障五大保障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乡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新乡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重要城市,豫北文化产业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有影响、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的文化城市、幸福城市。

(二)关于新乡市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理念

1.新乡市的城市文化品牌所谓“区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特定区域(地理),在漫长的历史动迁过程中(历史)所沉淀和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底蕴(文明)。新乡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区域,必须要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品牌。而我们认为,新乡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区内其他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牧野文化”的独特性上。在殷商时期,新乡一带被称为“牧野”,意指殷都之外的远郊。因为牧野之战,“牧野”遂成为文化新乡的代名词。“牧野文化”自成体系,是在牧野人文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之上构成的一个文化意象发展空间,牧野大战是此空间记忆的源发中心,并逐渐由一场战争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因子,现在成为代表新乡的一种地域文化和一个地域文化品牌,一个源远流长并可传之永久的地域文化品牌体系。

2.新乡市的城市文化理念城市文化品牌确立之后,一定要找到这个文化品牌背后的个性、理念和灵魂,这实际上就是“城市定位”问题。所谓定位,就是要找到一个产品最权威的特性,借以同其他产品区隔开来。我国著名战略策划专家王志纲曾指出:“从策划学的角度进行项目定位,在于提升出它的‘三性’: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具备这三性,项目成功的把握就大。”[4]“文以载道”,定位往往用一句主题语来表现,这个主题语在中国古代叫“名”的设计,在现代策划学中被称为“理念设计”。“理念设计”需做到画龙点睛。“牧野鹰扬,山水心乡”———这是给新乡定位的八个字,也是新乡发展战略尤其是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八个字立意弘远,气势宏大。而在“故事营销”的时代,这两句话背后都各隐藏着一个品牌故事。“牧野鹰扬”来自于《诗经》,描写了姜太公率领的周武王的军队像大鹰一样飞扬,痛击商纣王的军队,后来比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山水心乡”背后的品牌故事来自于关于比干的传说。比干被剖心之后,要去找一个叫“心地”的地方来安上心。后来,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在百泉建“安乐窝”,大概真的是找到心之归所了。这些尽管都是传说,但传说就是一种重要资源,世界上有许多城市就是因为一个传说而广为人知。“牧野鹰扬”不仅意蕴深厚,而且很能代表新乡市民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传统精神。新乡市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即为确证。所以,“牧野鹰扬”这句话作为新乡城市理念,易于为人接受。但是,“山水心乡”更加意味深长,更显新乡城市雄心。宋代诗人苏轼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名句,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诗句。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地方莫过于能够安顿心灵的故乡。如此定位新乡,寓意新乡市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

(三)新乡市文化产业“两步走”发展战略

为与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十年部署相统一,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两步走”战略相呼应,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也应做“两步走”规划。第一步,五年期初步确立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到2016年,新乡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初步确立起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第二步,十年期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9%左右,将新乡市建设成为豫北文化产业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重要城市,河南省有影响、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的文化城市、幸福城市。(四)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三条基本道路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1.政府市场型发展道路根据新乡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条件,走政府市场型发展道路是新乡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路径。所谓“政府市场型发展道路”,就是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是一种“市长和市场跳双人舞”的模式。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既兼顾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又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非偶然,新乡市文化产业如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甚为关键。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e=mC2”的质能转换公式,它揭示了原子弹巨大威力的奥秘所在。有经济学家把这一公式做了现代性转化:e代表企业的业绩(enterprise),m代表企业的物质资源(material),而至关重要的C则代表创新的观念(Creative)[5]。同样,应用于城市经济学,这一公式也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一个城市的文化经济成就,不仅取决于其显在的文化资源,更取决于其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河南省走出了一条“文化资源拉动型”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新乡市来说,因其相对于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有所不足,更要坚定地走创意发展的路子,这是新乡市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3.特色化发展道路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城市和企业的一般性发展战略。新乡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也必须摆脱同质化竞争,寻找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应该综合分析新乡市文化产业资源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科学定位新乡市的文化品牌及城市理念,科学定位新乡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科学定位新乡市的特色文化产业,从而打造出一个在河南省内有影响、有特色、有个性、有魅力的文化城市、幸福城市。

三、寻优术: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策略组合

“寻优术”是任何战略规划的重点和重心,应用于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寻优术”实质上就是“设计新乡”。设计新乡是新乡市文化产业规划的策略组合,它由城市定位延展而来。定位新乡与设计新乡的关系,正是“道”和“术”的关系,用中国语言来说,就是“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以道御术,道术兼备”。在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四大战略性策略组合可以发挥重要的抓手和杠杆作用,从而促进新乡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子)产业组合”战略

关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国家层面,中央强调的是发展“门类齐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而在城市层面,中央更强调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关于新乡市文化产业的组合策略,我们认为,新乡市既要发展一般的、普通的文化产业,如演艺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传媒产业等;更要发展新乡资源禀赋较强的、具有更大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印刷包装产业、饮食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尤其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予以规划并加以发展。

(二)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子)品牌组合”战略

新乡市的区域文化,是由一系列的品牌支撑起来的。新乡市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辨;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遗存;姜尚圣诞清泉、比干抛心忠谏、孙登长啸苏门;共和行政、张良刺秦、毛遂自荐、子路治蒲、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九章算术》;宋太祖黄袍加身,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造潞简王陵,原阳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新乡的“牧野文化”品牌,为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三)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组合”战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国家还支持“内引外联”的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套明确的、可操作的“企业组合”战略。首先,要培育新乡市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如新乡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新乡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新乡传媒集团、新乡演艺集团等。第二,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内,中小文化企业占绝大多数,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行“重大不轻小”的企业组合发展战略,采取系列措施支持、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第三,支持、吸引外地优秀文化企业来新乡发展。目前,我们要坚定实施“内引外联”战略,要勇于让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走出去,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地优秀文化企业走进来。加强与郑州和其他国内大的文化集团的联动,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如华强动漫城、华谊兄弟文化城等。

(四)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组合”战略

在新乡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上,可以把文化产业园区分为传统型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再生型文化产业园区、新生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园区组合”战略。第一,建设传统型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所谓“传统型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已有现成发展基础,已经初具规模、初步成型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有:胜利解放文化产业集聚区、新乡印刷包装产业集聚区、新乡牧野艺术品、古玩市场等。第二,建设再生型文化产业园区。所谓“再生型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有一定的文化产业资源,但尚需做大改造、大提升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有:关帝庙历史文化街、长垣食博园等。第三,建设新生型文化产业园区。所谓“新生型文化产业园区”,就是基本没有相关企业,需要新建设、新布局、新开发的文化产业园区。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有大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平原文化产业园等。

四、得正果:新乡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保障体系

“得正果”是战略规划的方向和依归,应用于新乡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得正果”实质上就是“发展新乡”。发展新乡就是论证如何通过系列的保障措施,使规划落地生根,得成正果。

(一)思想保障体系

观念就是生产力,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经济”的高度,站在建设“幸福新乡”的高度,深入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径。要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在领导层和相关部门展开大学习、大讨论,树立起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经济观、产业观和发展观,为“文化强市”和“建设幸福新乡”创造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组织保障体系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统筹领导作用。”这对于改变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状况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政策保障体系

需要在文化产业准入政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政策、文化市场培育和规范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财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优惠政策、文化产业技术政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等诸多领域尽快出台政策,完善相关政策,形成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人才保障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紧培养四类文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