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18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1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在网络传播中,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具备了在网络中制造和传播信息能力和条件的受众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和能力赋予某些事件“显著性”,使事件逐步显著化、重要化而成为公众的“思考对象”,将公众注意力引导到某些事件和问题上,将事件演变为“议题”提到公众的“议事日程”上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传播中被强化。

以“芙蓉姐姐”现象为例,“芙蓉姐姐”利用传播者的权力,借助网络平台,生产和传播自己的各种信息吸引公众眼球,使这些信息具备了“显著性”,逐渐成为大众议题,提上了大众的“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①,“他们始终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来自各种不同信源的信息总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他们的手里,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过滤和加工,制成符合他们标准的产品后再传输给受传者”。②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媒体作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传播渠道,怎样反映公众意见完全由传者把握,大众传媒也正是通过这种特权地位实现了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而在网络传播中,网络成为受众自由公开信息、表达舆论的渠道,传统媒介中传者的“传播特权”流失,受众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网络传播链上缺省了传统传播流程中“把关人”这一环节,信息源就是传播者,“把关人”与信源界限不清、角色模糊,“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和在某些传播通道内与信源角色的重叠,带来了一种深层控制缺失。”③这种以往传统媒介中传者“施控”形态的完全缺失,使得传统媒介为公众提供思考对象,告诉公众“想什么”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被极大弱化。

“芙蓉姐姐现象”在网上形成舆论高潮后,传统媒体也加入对此的报道中。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者地位的颠覆,使得传统媒介某种程度上无法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反被公众设置的议程所“引导”。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弱化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这一心理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有所改变。网络传播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网络媒体具有“发表评论”、“推荐给朋友”等诸多功能,受众不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将信息在网络中开设的论坛、聊天室等功能社区中,还可以看到他人对事件的评价。在发表自我观点和获知他人观点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在网络中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主动避免陷入某一群体的“孤立状态”;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特点,使得个人在表明意见时不用过多地担心自己会陷入“劣势意见”,使个人意见表明的心理过程更趋于积极和大胆;现代社会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个性化的语言和观点不断受到社会认可。

该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过程的产物。在这里,“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网络传播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面的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上的信息内容来自四面八方,又可以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传向四面八方的用户,这使得网络传播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环境复杂化。意见环境的复杂化反而造成意见环境对人们发表意见害怕孤立的心理降低,最终使得这一理论命题被弱化。

对“培养”理论的强化

“培养”理论指出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倾向性,人们心目中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网络游戏是网络传播不可忽视的传播内容,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巨大。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游戏中或激烈或血腥的打斗场面,无形中向青少年灌输暴力信息,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暴力观点和不良倾向,将虚拟游戏与现实社会混淆,把游戏中的场景在生活中模仿、再现。近年来“网婚”盛行,网民们沉浸在虚拟婚姻里,过着“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生活。现实中因“网婚”破坏夫妻和家庭关系的纠纷越来越多,虚拟婚姻导致了现实困境。网络传播对人们的现实观带来前所未有的制约和影响。

对“知沟”理论的强化

“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④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大众在接触网络和网络使用能力两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大众出现网民与非网民之分。在“接触媒介”上,经济地位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水平和传播技能的低下,使那些低收入、低文化程度及从事低声望职业的人群成为“漏网”的非网民;在“媒介使用能力”上,经济地位高的群体不仅在接触媒介上占优势,他们的媒介知识获取能力本身就处于较高水平,但“问题的关键是,互联网是否使他们‘如虎添翼’,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群体间的距离”。⑤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获取媒介知识的速度加快,从而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之间出现“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两极分化,两类人群之间的“知沟”呈扩大之势。

网络传播具有与传统传播媒介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对传统传播效果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关注和研究网络传播带给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和改变,对传播学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218

②③《“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控制缺失》,齐鲁生活网,2005-8-22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2

由于网络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启发了新兴模式下电影崭新的制作流程和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网络模式为个人影像的拍摄和传播搭建了宣传和展示的平台。个人自制电影这一新的电影模式开始于1999年6月,美国高中生大卫阿贝尔利用家用DV拍摄了一段视频,后制作成小电影并上传到了网上。正是这部电影开拓了个人网络影像传播的先河。随着现代数码产品的出现及宽带普及到每家每户,上传到网上的个人化影像越来越多,一些有特色的作品风靡一时,甚至出现了“草根导演”。而有的电影和电影网站还兴建起了官方网站,以此作为宣传,积攒人气。提供资讯的电影网站为传统电影的传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专业化网站的出现、发展和成熟,专门为电影圈内人提供信息资源的网站方兴未艾,这些网站对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辅助作用。

网络对电影传播内容的影响

由于网络媒介的加入,电影受众者可以轻松享受其海量存储、传播速度快以及开放性带来的益处,随意选择想要观看的电影作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影受众的视觉感官要求,而且增加了电影观赏灵活度,使观众不必死板地遵循传统模式下的固定电影时间和观影次数。但是当下值得注意的是,快捷的网络上传速度和容量爆炸的传播内容已经让观众应接不暇,产生疲劳。同时,在如今众多的电影资源并存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艺术在网络平台中也开始出现多种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其自身所存在的时代的社会面貌、政治环境、伦理道德和审美时尚潮流等,这就必然会引出某个电影艺术作品所蕴涵的信息、所表达的思想与整个社会所推崇的主流政治理念及道德伦理能否和谐统一的问题。假使一部影片所展现的理念不能符合时代主题与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常识及道德伦理,那么这种影片在受众者的眼中就得不到好的评价,电影艺术信息便不能实现其价值,其存在便不能得到容忍。这种容忍度又会根据时代、社会、地点的不同有所变化。如今,多元的文化存在中国电影受众所接触的网络空间中,其中除了占很大部分比例的大众文化外,还有能够从后现代等多个角度来阐释、生产和传播的各种其他文化成分。这种多元化的电影文化传播方式既充分考虑了电影受众的长时间的主流文化接受习惯,又给受众提供了相对前卫的、或是边缘的小众文化以开阔人们的视野。这样的新兴传播方式不但可以满足广大网络电影受众对了解社会、参与思辨、现实反思、表达观点的理性需求,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排解情绪、释放压力、生活娱乐的感性需要。网络媒介的出现让世界变成村庄,中国与外国优秀电影艺术文化作品的学术交流及相应的动态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一些综合网站对国外大片的上传与介绍,以及网络提供的相关国外优秀电影艺术作品资源的下载、观看,或国外网站的链接,拓宽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视界,促进与世界电影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国内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网络媒介包含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信息,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交流与传播。透过网络媒介看中国电影艺术的信息,其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快捷的上传下载速度可以使网民花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接收最新的作品及其相关资讯。其次,相对于传统媒介狭窄的传播,网络媒介则以其包容性接纳着更多面的文化,如边缘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最后,为小成本电影提供机会,同时使电影受众以开阔的视野、最大限度地接纳欣赏不同内容的作品,使一些平民作品也可以被广大网民所接受。虽然这当中也有电影作品优劣共存,网络传播带来的丰富多元的电影艺术作品却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网络对电影传播受众的影响

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黄金时期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亦是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介入,看电影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群体缩减至一个人,网络观影成为更为私密的独立空间。网络观影已经逐渐发展为可以与影院观影一同开展的电影消费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电影欣赏上表现出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据调查,中国网民上网途径根据地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个人电脑上网、家庭电脑上网、网吧上网。无论是这三个途径中的哪一种,都改变了传统电影院的群体观影模式,使得观影的空间和氛围变得私人和自由。这一改变对人们观影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为控制性。在观影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播放、暂停、中止,控制影片的播放。但是这些在院线观影中无法实现。第二为主动性。在观影之前,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巨大的片库和便捷方式,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寻找影片资源。第三为随意性。随意性可看做前两种观影心理的延伸特点。通过网络传播方式观影,受众基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自由选择影片类型、控制电影进程、播放停止等,这些是以传统方式观影时无法做到甚至无法想象的。人们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掌握当前的热门影片信息,而且同样也可以了解到包括一些国外大片的票房排行,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下载电影,收纳到自己的电脑中以备随时观看,或者选择在线观看。由此可见,网络传播方式促进了电影艺术欣赏的流畅性和便利性,并打破了原有的影院和电视频道固定的传统播放格局,新兴的现代网络传播更具时代感,更人性化,相比影院的固定性与公众性,也更加的私人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网络传播方式使受众对电影艺术作品欣赏的速度加快,从专业影评到大众影评,网络集合了各类影评,针对作品的艺术批评也从原来的影院、家庭的小团体模式迅速拓展到了世界各地。互联网的相互性带来的公开化的艺术批评也使人们对电影艺术作品的欣赏热情更加浓厚。电影艺术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放映,改变了院线放映的狭窄性、艺术批评的局限性,网络是个自由度很高的平台,比如下载和存储都能实现自由化,这就使得人们的观影与赏析有了私人的空间;在使用电影网站时,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娱乐和欣赏批评电影作品也因此更加公开化、娱乐化。网络的这些特点都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瓦解着人们“电影艺术审美都很严肃”的印象,使电影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和电影艺术审美越来越紧密的联合,同时人们言论的表达也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拍摄接近生活。

结语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3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关系

1.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和谐共振

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做客强国论坛和网友面对面交流,表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意见形成的“政治空间”,早已引起了政治力量的高度关注。同时政治力量给予了网络传播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这对网络传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的“正向”传播力对政治力量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传统媒体的力量毕竟有限,许多感人的故事与受灾细节不能全部展现。而网络传播恰恰弥补了这种缺憾,让受众更为全面与真实地看到了灾难发生后政府的反应,国家的积极救援。在网络传播中,凸显出全中国人民高度的凝聚力,这对政府实施救援,稳定大灾后全国的社会稳定和迎接奥运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恰到好处地影响着对方,有机地相互结合,力图达到和谐共振、取得最佳效果,这种理想状态的获得正是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影响的价值所在。

2.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博弈

⑴大选中的博弈

2008年美国大选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焦点:谁会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网络传播争取民意被选出的总统?2007年3月5日,网络上出现了一条时长只有1分14秒名为“希拉里1984”的恶搞视频。短短两周时间里,这个视频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最终希拉里退出了大选,很多人认为这个通过网络传播传遍美国的恶搞视频是她被迫退出大选的原因之一。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此时,它的控制力与操纵力都远远超过了政治力量。

⑵战争中的博弈

科索沃战争第一次把战火烧到了网络领域,北约和南联盟双方在网络传播中上演了相当精彩的“对手戏”。战争一打响,北约就开设网页,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的在线宣传,此时的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治力量在战争中的武器。南联盟主要媒体和政府机关也都在互联网上设立自己的网页,反映战争真相,以此打破北约媒体的新闻封锁和舆论围剿。由此可见,政治力量在战争中完全控制了网络传播。

由以上两个事例看出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相互博弈,二者在控制力和操纵力上过于强大时都会将对方彻底压倒,从而在双方关系上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大众传播的展开。

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博弈的原因

1.从制度层面阐释

⑴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原因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虽然近些年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了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方法,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剥削仍然存在并根深蒂固。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网络传媒还是政治力量,所追求的是各自的经济利益,这正是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博弈产生弊端的根源所在。

⑵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原因

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我国的政治力量便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民与执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中国的大众传媒,包括国内的网络传媒正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由此我国的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对网络传播进行宏观管理。但是,几十年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一直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即教育功能相对突出,而监督功能则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不足,对一些事件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对于事件报道的实效性不强,从而限制了网络传播的自由度,使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产生博弈。

2.从时间变迁上看

随着时间的变迁,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的影响是在不断变化的。可以说早期的网络传播是战争的工具,战争结束后网络传播继续充当着政治力量的工具,但是同时网络传播也开始追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的不断壮大,使其成为世界全球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也正努力使自己不再被政治力量所控制而成为一支独立的、自由的力量。由此,政治力量的控制欲与网络传播的独立愿望所产生的矛盾也是二者相互博弈的原因。

寻找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相互影响的最佳契合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的网络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网络媒体和消息者追求的是点击率、经济效益,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甚至是哗众取宠,从而使网络传播中的信息真假难辨,有的虚假信息甚至会对政治力量或国家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网络传媒和网民的自身素质绝对是优化网络传播的关键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信息和报道中带有明显倾向性与不实因素,绝不仅仅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运作失当而产生的,美国的主导政治力量才是其根源。美国政治力量利用其强大的权力将网络视为其向民众喊话的传声筒,这种强势的做法势必会引起当代网络传播参与者的不满,由此本就存在的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加激化。

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网络传播和政治力量所追求的都是经济利益,所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的不协调关系就无法根本改善,只能通过双方运作方式和态度的改善来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力求使双方达到一个较为适当的契合点。

2.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受众在内的网络传播的所有参与者,与国家的政治力量即执政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不存在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之间尖锐的矛盾。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网络传播应当是国家政治力量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政治力量能清晰直接地了解大众的需求与想法,也使大众更为直接地参与到民主政治中。

虽然我国对于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实际上我国对于网络传播优势的建构还远远不够。一个政府要想在政治传播中影响和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和开发网络媒体带来的软资源,制造舆论、设置议程,从而形成自己的软力量优势。如何建构网络政治传播优势,需要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在传播内容、方式、方法这些“软件”的创新上采取新的策略。只有网络传播与政治力量在相互影响中各自完善不断融合,二者才能达到最佳契合点。

参考文献:

①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美]大卫・哈泊斯坦著,赵心树,沈佩璐译:《媒介与权势》,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

③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蒙古族文化;文化传播

一、网络环境下蒙古族文化传播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更多地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网络时代的开启,把人们引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对文化的传播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借助这种新的媒介形式,文化在不同民族、种族、国家之间进行着传播和交流。网络这种重要的工具,同时也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重要部分。蒙古族是生活在北方的草原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出瞩目的草原文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草原文化逐步走出历史的主流舞台。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对蒙古族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展,在交流中进一步扩大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生活在北方草原的马背民族。在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参与到网络传播中来。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才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才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主要以赤峰地区网络对蒙古族文化传播的影响为例。赤峰地区素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蒙古族文化在赤峰地区得到了良好的传播。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在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普及。随着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了解了蒙古族这一民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更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赤峰地区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素有“京城后花园”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蒙古族文化,体验草原文化带来了便利条件。借助网络环境,更好地传播蒙古族民族文化,会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传播途径的新思路,让蒙古族文化传播的更远,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

二、网络环境下蒙古族文化传播内容

新媒体新技术在传播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文化本身也在不断演变。传播媒体的改变,必然引起传播过程本身的一些变革。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传播的蒙古族文化进行分析,主要把网络空间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网站传播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为以下种类型。

(一)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主要是政府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蒙古族文化传播的信息综合系统。在蒙古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在互联网介入蒙古族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主要以政府组织网站对文化的传播为主体,是蒙古族文化展示的主要窗口,主要有民族事务网站和各地区的政府门户网站,是蒙古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发展初期人们对技术掌握较少,对网络传播起到了限制,政府部门具有优势的知识和技术资源,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引领和主导的思想,在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网站

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借助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其中,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播中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学校建立的学校教育网站,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些教育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蒙古族文化,发展了蒙古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但同时这些网站出于对学校本身行政服务的考虑,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占主要地位,传播的内容随机、不系统,给那些想对蒙古族文化进行系统了解的人们带来了困惑。

(三)社会团体网站

由蒙古族本民族和热爱蒙古族文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社会团体网站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着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这些人群自发自愿地组织社会团体网站。这一类型的网站上,对蒙古族文化有相对系统的分类传播,如对蒙古族文化进行分类为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传播,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团体网站缺乏对蒙古族文化系统的认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本着对文化本身的热爱而进行的,专业知识不完善,这也使得该类型网站对蒙古族文化在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个人博客

这一类网站主要是蒙古族本民族和热爱蒙古族文化的个人,对蒙古族文化进行传播所建立的个人网络空间。相对于社会团体网站,个人博客的博主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内容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和不完整性,更多的是从个人的感悟角度和喜好角度进行,体现了个人特色,也从更根源的层面上,反映出了蒙古族文化在网络上的最基本、最原始的传播风貌。

三、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蒙古族文化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草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蒙古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存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才能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文化和文明传承的民族必然会走向消亡,所以传播蒙古族文化,传承蒙古族文明,刻不容缓。我们不仅要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上传承蒙古族文化,还要与时俱进,利用出现的新媒体新技术传承蒙古族文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具有双重性的影响,既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丰富的机遇,又对其带来了挑战。网络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类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任何想得到的信息,包括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信息。但网络本身并不能传播和创造文化,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仍然需要依赖于人。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传播本民族文化,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只有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手段传播本民族的文化,让网络为我所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随机选择的被调查对象的访谈,我们分析了赤峰地区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传播者的影响

网络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传统的传播环境。在传统环境下,文化传播主要依赖语言、文字、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这些传播方式,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对于传播者来说,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网络环境下,对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首先,蒙古族文化传播者要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掌握传播工具的使用。内蒙古自治区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蒙冀辽三省接壤处,经济相对欠发达。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在赤峰地区的普及情况差别较大,通过调查,在市区、旗县所在地,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普及,在农村、牧区普及情况相对不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牧区,都是蒙古族民族文化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所以,无论是在哪里,都有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者,让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者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是首要的事情。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者提出了比传统传播方式更高的要求,要求传播者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具备基础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要加大赤峰地区的信息技术的普及,使赤峰地区的蒙古族信息的传播者,有条件,有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蒙古族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其次,传播者在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能够了解网络发展的特点,能够自己建文化传播网站并且能够处理信息。互联网上的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和传统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信息处理的方式也不同,传播者必须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并且能够自己根据这些特点,自己设计更加适合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网络资源,充实文化传播的内容。

(二)网络环境对关注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使用者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关注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使用者,存在诸多影响。首先,利用互联网传播蒙古族文化,促使关注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使用者,更多地去学习计算机技术手段。想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蒙古族文化的信息,就促使关注蒙古族文化的人成为网络使用者,进一步促使这些网络使用者学习新的技术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热爱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使用者,也是潜在的可能转换为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者的重要人群,他们在对文化了解到相当程度以后,也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其次,促使关注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使用者二次加工蒙古族文化。通过从网络获得的蒙古族文化,可以自身经过再次加工,以其他形式进行传递。利用其他形式传递蒙古族文化,能够扩大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面,达到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不仅是保存了传播了民族文化本身,同时促使更多的人对蒙古族文化产生兴趣,更有意愿了解蒙古族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推动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人有兴趣走近民族地区,了解民族文化。

(三)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文化本身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本身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几乎包括了蒙古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网络环境改变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定会推动产生出新的蒙古族网络文化。网络环境传播的文化,不能仅仅是传统文化简单移植到网络上,而是需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使传统的蒙古族文化的形式,变成更加适合网络传播的形式。比如原有的蒙古族文化中口口相传的蒙古语言,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再现,让世界各地的蒙古族同胞,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地学习母语,尽力改善身在外地或者异国他乡的蒙古族不会讲蒙古语的情况,避免蒙古族语言仅在蒙古地区使用的情况。语言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蒙古族已经逐步被汉化,有的甚至不会讲母语,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不能身处蒙语学习环境,网络无疑为他们学习蒙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蒙古族在离开内蒙地区以后,基本脱离了蒙古语环境,如在北京有很多蒙古族,他们只能在蒙古族聚会的小圈子内使用蒙古语,这无疑不利于蒙古语的传承,但有一些致力于拯救蒙古族文化的学者,在北京地区开办蒙古语学习班,这是对蒙古族文化的很好的传播和保护。由此,笔者考虑到,借助网络环境,能够更好地传播蒙古族文化。网络环境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传播蒙古族文化。其次,网络环境增加了蒙古族文化传播的内容。蒙古族文化传统的传播内容中,包括语言、文字、歌曲、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当网络环境介入以后,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内容中,又需要增加教授蒙古族学习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的内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内容,在国内传播一般都是使用汉语进行传播,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习者,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汉语水平有限,汉语相当于少数民族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如果能够使用本民族语言来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者理解其内容。所以,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蒙古族文化本身就需要增加一项新的内容,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转化成蒙古族语言文字等,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能更好地帮助蒙古族学习者掌握先进的技术,更新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网络环境对构建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播资源的影响

蒙古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最基本的保障就是要有传播内容,这就需要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者构建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的资源,而是要构建适合于网络传播的蒙古族文化资源。首先,网络促进蒙古族文化的资源转变成数字化。传统的资源,并不能直接用于网络传播,必须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上的蒙古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监管。一方面提供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维护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传播。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赤峰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教育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本地区的教育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本地区文化的发展。获得良好教育的传播者和受播者,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必须保证蒙古族文化传播者的核心素质和竞争力,才能更加有利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提高蒙古文化网络传播主体的信息技术素养

蒙古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主体,不仅要求了解蒙古族文化,也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蒙古族文化的传播者,自身对蒙古族文化的深厚了解,并且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蒙古族文化数字化进行网络传播,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果蒙古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体,自己不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而是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加工者,对信息的二次加工必然会造成不能原汁原味地表达传播者的意思,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必须提高蒙古族文化网络传播主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些传播主体可以是任何了解并熟悉蒙古族文化的人,可以是来自于草原牧区的本土居民,也可以是研究蒙古族文化的学者专家,甚至是热爱蒙古族文化的普通网民。

(三)加强蒙古族文化的数字化转变

通过网络扩大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要有可供网络传播的资源。把传统的蒙古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变,是使蒙古族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很好地传播的基础。蒙古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原有的蒙古族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到网络,而是需要网络传播者对蒙古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再加工,把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更加适于网络传播的资源。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能够提供传统的传播所不能够带来的多媒体感受,对网络使用者形成更加吸引人的刺激,更吸引眼球,有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更好传播。从而带动网络使用者有欲望参与到现实的体验活动中来,带动旅游业等相关的蒙古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和扩大蒙古族文化影响的有效工具。

(四)构筑网络环境下蒙古族文化传播的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传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利用网络传播蒙古族文化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构筑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信息安全要保证蒙古族文化信息的基本安全,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的进行传播。网络是双刃剑,有爱国的民族人士会利用网络环境来传播民族文化,同时,也有一些居心不良份子打着传播民族文化的旗号在网络上歪曲民族文化的爱国根源。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保障民族文化安全传播。

参考文献:

〔1〕李荫榕,陈玉霞,董嵩斌.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J].学术交流,1999,(04).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1-01(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07-29.

〔4〕庄晓东.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D].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5

1.1信息化的时代本质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为了实现变革的根本目标,逐步实现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条主要途径。实现全球信息化主要体现为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先进的设备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操作,从而使企业的发展逐步迈向自动化、智能化。其次,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也不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信息的传播更加高速高效。最后,信息和信息及其成为了一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甚至还参与了人们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以及原动性活动。由此可见,信息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变生产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从本质上改变社会相关信息的传播结构和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好的进行普及发展,信息技术的本质特点也将会在实现全球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1.2信息化的时代特征

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的必然形势,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使人类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一切文明成果

信息化的实现主要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相关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在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的同时,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增进了国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国际社会变成了地球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1.2.2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发展到信息化的主要标志

信息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逐渐代替手工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工业生产的脚步,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先进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使人类社会整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信息化的转换主要是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条件,而作为传统信息传播途径的新闻媒体行业来说,在网络传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可以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

2.1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

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凭借着自身的诸多优势,在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中被广泛地应用,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目前新闻采编也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将新闻传播变为多媒体化的传播

传统模式下,对信息的传播的方式往往都比较单一,仅仅只是限于文字和声音。然而,利用网络来对信息进行传播,不仅可以将文字与声音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比如说,使声音、文字、图像以及动画出现在同一界面,使新闻的传播呈现出立体化和多媒体化,使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

2.1.2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对周围所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虽然传统的新闻传播对时效性的要求也非常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导致所发生的新闻不能第一时间进行跟踪报道。网络传播具有不受任何因素限制的特征,可以充分实现即时与远程传播的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使新闻的时效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1.3新闻传播的信息容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都会受到容量的限制,比如说报纸、杂志等等,都会受到篇幅容量的制约,从而不能详细地将新闻的全貌向人们传递。而网络传播则不会受到文章容量的限制,可以将新闻信息的容量进行大幅度的提升,也可以实现无线连接,从而使新闻的报道更加全面。

2.2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

虽然,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也同样会对新闻采编的一些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2.1新闻的严谨性受到挑战

新闻的严谨性与时效性一样,同样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而如今,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的容量比传统的信息载体要大得多,这样就会导致新闻的报道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无论是文字措辞方面还是信息的准确度方面都缺少相应的严谨性,加之有些网络虚假信息与谣言到处可见,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2.2.2新闻评论缺乏深刻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6

(1)对新闻广度的影响。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我们在平时可以在闲散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阅读,了解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所以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影响人们对待问题的想法,单一的时空新闻对于事件来说已经不能够满足,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关注”的方式来理解一件小的事件,传统的新闻门槛比较高,很多的新闻都是“阳春白雪”,但是网络媒体能够让我们普通人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很多普通的问题都被挖掘出来,这让新闻的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2)对新闻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以后,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迅速地在传播领域占有一方自己的领地,我们通过网络媒体突破媒介在时空上的限制性,这样可以降低新闻的成本,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图文影声的结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因为网络信息的多样化,现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的传统新闻人已经开始在网络中寻找有张力和拓展力的新闻事件。

(3)对新闻的影响有影响。因为现在网络开始了全民性,我们在进行新闻网络媒体传播的时候,新闻网络的影响在小范围内可拓展到整个互联网,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自己的观点阐述,也就是形成了网络的全民化,新闻的影响不再是小范围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扩散到全民,网民在进行探讨分析的过程中,大众都可以进行参与,传统的媒体大众只是听众,就是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效性也不是很强,现在互联网的传播和扩散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最有效地、最快速地看到民族对某些问题的反应,一些看着比较简单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深度的挖掘,新闻的影响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二、网络传播和新闻采编的有机结合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产业链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现在新闻行业也要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地应对这些问题,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应用。通过网络和新闻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新闻的滞后性和单调性,优化传统新闻的范畴,还有就是能够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传统的新闻进行变革,这样就能够克服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缺陷,避免一些问题。

网络有其自由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面对大众媒体的时候网络给他们提供一些比较低的平台,有的在主流媒体上进行开发这样可以通过新闻热点来进行曝光,很多哗众取宠的低级有害形象也在网络上进行快速的蔓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媒体的隐秘性和开放性,这样会滋生一些不良动机的人。例如,一些“”网络暴民,他们运用网络媒体来煽动一些事端。我们可以在平时工作中结合网络衍生的网络新闻行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网络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大部分的问题要找到妥当的解决和处理办法,还有就是网络的传播是缺乏传统新闻的严谨性以及真实性的,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因为网络媒体的针对性比较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要把其优点和缺点进行结合,这样能够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为大众呈现出更加和谐的新闻传播形式。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要借助网络传播中的多元化思维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现代人的思维方法,我们要面对各类新闻、信息以及热点,人们在这个时候不会盲目地听信,要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要更多的开展习惯分析,在比较中可以有所收获。现在我们要继续保持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要达到网民和新闻共赢的和谐局面,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政府要尽快加大立法的进度,我们一定要加强监管职能,企业在这个时候也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要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向上等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所以每一个公民要加强认识,提高自身的觉悟,做一个有意识和有功德的公民。这样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从我国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博弈中可以看出来,网络传播在全球的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网络传播对新闻有着很大的冲击,我们要全面地认识问题,在规划中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三、结语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7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特征,一条旧的新闻报道显然对读者没有太大意义。在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下,通常一个新闻事件由采写到刊印再到读者手中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滞后,这往往要几个小时到一天不等。而在网络融合新闻模式下[文秘站:],一个社会突发事件或新闻素材经过采写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马上被出来,省略了刊印及投递等中间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通常新闻事件一经发生,相应的新闻报道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可以被到网上,并被受众知悉。

2.网络融合新闻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

传统新闻模式下,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往往较小。对于那些地方性较强的新闻事件,通常只有当地的新闻媒体加以采写和报道,而其受众往往也就是当地的读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在网络融合新闻模式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高覆盖率,一条新闻报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量十分庞大的读者所关注。而读者和受众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地方,而是全国各地的读者都可以获得相关方面的新闻信息。

3.网络融合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互动参与性

互动参与性是网络融合新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传统纸媒时代,一条新闻报道的读者反馈通常只能以信件或电话等形式进行,具有事后性且十分不便。在网络融合新闻的情况下,读者的互动参与将变得十分容易。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主页,随着某一新闻报道的进行,读者可以随时在线发表提问或看法。这种网络融合新闻的互动性,既增加了读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克服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某些不足之处。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8

一、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虚拟化与间接性是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一个明显特征。虚拟、间接和符号化的人际关系是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交流的空间与范围也可不受时空的约束,过去的沟通局限被突破了,可以使人们之间多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交流。通过互联网络交流,事实上是通过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为中介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2、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属性。以对人际关系的范围影响来分析,与传统社会交往相比,前者有限于社会阶层的地位、权力、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网络则没有,人际交往是虚拟的,在熟人之间可以发生,并且可能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不同语言、不同层面、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之间也能够相互沟通。例如,湖北省有一个爱好音乐的,她就很容易在范围很广的区域内找到一个知音,一个四川小伙子就可以交到一个新疆的女朋友。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博大,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一个他们心灵的角落借此寄托他们的理想和感情。这就是网络最引人入胜的因素之一。

3、网络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流中延伸出来的一种交往方式,虚拟的人际关系同时拥有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两组人际关系的性质。网络中的人格是现实中的人的人格的延续和补充,而且可以更多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网络成为一种可以提供宣泄的渠道,以缓解现实的压力,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消除了对自由表达的限制与约束的一些禁忌,网络沟通当中,心理上在双方都没有形成压力,可以一吐为快平时受压抑的思想,平时不敢说的在这里都可以恣意释放,网络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自由的轻松感。

二、网络传播丰富了人际交往方式

通过网络传播能够做到同步的发送信息,相互之间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基本上可一起共享资料;在获取和发送信息方面与以往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它包括了以往交流方式的各个方面,网络利于人们之间进行人际交流的好处如下:

1、随着交流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交流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能够借助网络互发电子邮件,方便了相互的信件交流;也能够借助一些通讯工具来进行沟通,如QQ、微信等;例如:电脑若配有一对摄像头和小话筒,你就可以看着对方来唱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网络聊天实际上是凭借网络特点进行的人际传播,“人们可通过语音命令进行无障碍地网上冲浪”。

2、网络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来进行人际交流,要比以往的通电话、写信有着更加明显的好处与实用性,只须轻轻按下钮键,就能连上所有在世界范围内有网络的地方,世界真正成了地球村。而且若你的语言水平较高的话,你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上,告别了以往我们耗尽体力,远涉千里,疲惫不堪之后刻下“**来此一游”的话。在网络上痛快走一回,不长时间后,你或许已神游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了。

3、交流范围更广。以往的交流方式,你很难做到在同一时间和处在不同地方的数百人共同交流,比如共同看一场电影或看一首诗,以及马上看到别人的反应。这在使用互联网的现在,仅须一台电脑就能实现了。由人际传播的角度来讲,除了语言之外,人的发型、打扮、身体动作、眼神、姿态以及表情等等,均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在网络传播里面,这些媒介的功能减弱了,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不利于网络传播里面人们对传播情景的看法,且对确定与诠释信息起了负面的作用。亦不利于行为的表达,传出信息的人很难经由信息表达某种情绪,显现个性,以及进行控制或展示魅力。

4、交流所用的成本更少。目前除了在买电脑、以及网络方面所需投入较大外,网络连接好后的每一次信息传递相比别的的传统人际沟通方式都更为迅速与花费少。以要和某人探讨一件事为例,双方做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将含有路费以及路上往返的时间等,通话则含有电话费,若要交资料还含有传真与打印费。而通过网络你仅须打开QQ、接好视频,就相当于面谈,再加上一封含有相关内容的电子邮件,而实现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可能比你整理好资料出门坐车的时间要少,而且对于包月使用网络的用户,所花的费用基本上可以忽略。

三、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传播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网络凭借技术优势,集文字、数据、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是传播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工具,给人际关系的发展所带来影响是非常大的。

扩大了人际沟通的圈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许多人觉得,心理不健康者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差。通过一些实例也看出,人际关系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作用。一个人若朋友不多,另别人难以与之相处,则他的心理一定是存在缺陷的。一些有关研究人员,不管是在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还是心理疾病的原因分析中,都着重考虑了人际关系这一因素。沙利文觉得精神病含有人际关系里面不适宜的全部领域,大多是因为病人的童年人际关系不好,从而引发较重的忧虑感,引起精神的分裂。有的心理研究人士认为,探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心理健康与治疗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认为,与别人相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另一些心理研究人士认为,探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人际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目前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人际关系的冷漠。人们在建成的高大建筑中孤独地进出,非常需要简捷迅速而又灵活的沟通方式。通过网络沟通使得彼此间的交流范围扩大,提升了人际交往的准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上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在以往的沟通方式下,个体的人际沟通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窄小的圈子里。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人们却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不受地域空间的约束,将全部世界浓缩在一个小村落之中,真正做到了“我们的交游遍天下”。它能够让人不出房门在顷刻之间具有多年故友般的内心感受,而省掉了相互的寒暄、试探、防备与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因为网络人际沟通可以做到匿名,上网的学生之间通常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得网络人际沟通能够打破岁数、性别、职务、衣着、外表等以往人际沟通中的一些限制因素,从而形成更为自由、协调、对等的人际关系。电脑网络不但提升了通常社交的简捷性,扩大了社会范围,而且消除了某些具有特殊不利条件的人们在社交上的障碍。例如学生在家里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聊天。又如一位脚部受伤不能行走者可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不能走入别人的生活圈子;一个脸上被严重烧伤的患者,可能由于变形的面部使得一些人不愿或不敢接近;边防哨卡的军人可能由于不能离开岗位及地域偏远,而不能和外界交流……,电脑网络给这些特殊的人们开辟了与别人沟通的全新天地。另外,电脑网络还能够作为治疗一些有社交害怕症病人的初级训练工具。让他们先借助电脑网络和别人进行不用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与谈话,逐渐培养交往的信心,随后再走到现实中进行的人际沟通训练。

四、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给出了适合途径

目前心理方面的学者十分重视宣泄在维护与治疗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这种维护与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被压制的心理症结给出宣泄与放松的途径。可是,因为受以往观念与行为习惯的干扰,有不少人在出现烦恼与心理问题时,通常不愿意或不习惯去看心理医生,也不善于向身边熟人说出。这种不愿看“心病”情况与“家丑不外传”的大众心态,严重妨碍了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也造成了个体心理健康。网络交往的匿名性特点为上网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宣泄与网民之间的情感支持、心理鼓励给出了新途径。五、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引起的弊端网络传播在为人们平时的相互沟通提供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弊端:

1、人际关系冷漠化。网络尽管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不用面对面的进行,但也使人际交往的行为趋向单一化,即将网络作为主要凭借。正由于网络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以往要面谈的事情如今通过电话,或上QQ在短时间内即可解决。每到年节都是中国人进行感情沟通的好时机,而现在由电子贺卡、电子邮件取代了以往的明信片、亲笔的书信,连买的礼品也能够网上交易且可送货到家。大家知道,通过媒介所做的人际交往行为会由于媒介物的特点而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虽然网络十分先进,但它毕竟还是和面对面的沟通有区别,谈话内容说完了,而情感的互动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交流方式的单一化不仅使情感有所不足,还有良知、正义感等。

2、对网络的利用不当而造成上网成瘾,诱发人格障碍或心理障碍。“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主要表现为:一上网就非常高兴,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甚至有的人整天上网,不思饮食,整个晚上也不睡觉,引起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整天精神不佳、情绪低落、思维混乱、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

3、弱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规则性,使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互联网给出的是一个数字化的环境,它没有实际当中那种显现出的具体时空位置与形态,网络沟通主要通过电脑来实现,与现实空间中的沟通相比更难于被直接的感知。

五、结语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9

【关键词】音乐网络传播音乐观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壮大。随着网络进入weB2.0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最大的特点。各种信息在网络这个平台得以及时,各类人群在网络这个平台互通有无,音乐信息也是如此。音乐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使得音乐内容得以海量复制。什么是音乐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对音乐的一种价值判断。那么在网络媒介出现之前和之后,网民的音乐观有无发生变化呢?如果发生了变化,又是怎样的变化呢?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一、网络传播之前的音乐传播及人们的音乐观

按照学者曾遂今的观点,网络出现之前的音乐传播形式有四种,分别是:

1、音乐传播的原始形式。这是指传播者与接受者直接接触,二者之间除了传输声波的介质外,别无他物。

2、乐谱传播。这是音乐传播形式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乐谱传播打破了音乐信息的时间限制,避免了创作者构思中的遗忘性。

3、唱片传播。随着唱片的诞生,人类进入了音乐的电子传播时代。

4、广播和电视传播。

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里,音乐传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基本是以乐谱传播、广播传播形式为主。在音乐创作上,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和政治理论为基础,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音乐和被称为封建主义的东西;在音乐表现的主题和题材上,主张音乐只能反映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工农兵的新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推崇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创作强调“群众喜闻乐见”的“工农兵文艺”,可主旨还是用主流文化来教育大众。音乐成为一种宣扬和贯彻政府意识形态的工具。音乐的功能主要在于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其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只是负载在它的政治和道德功能之上的。①而被动地接受这类音乐的受者,长期受到此类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他们淳朴、执着,但也狭隘、偏激。在他们看来,经典的歌曲就是歌颂领袖的歌曲,就是歌唱工农兵的歌曲,就是歌唱军人的歌曲,就是歌唱祖国和党的歌曲。《太阳最红最亲》、《社员都是向阳花》、《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都是当时众人传唱的歌曲。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那时陶冶了革命热情,激发了革命斗志。那时,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音乐、精英的音乐就是有价值的音乐。

改革开放后,旧的文化艺术形式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流派,音乐艺术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红色歌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异军突起,风靡大江南北。随着文化艺术管理体制的放开,音乐创作者们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类型的创作资源,采用更新颖的创作手法,引进发达国家的各种音乐形式,让国人了解更多的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唱片、电视媒体的普及为这两种风格的音乐传播扫清了障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意识形态上的“活跃”,这些都促使人们的音乐观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各行各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解放出来的音乐艺术成了意识形态变革的急先锋。崔健的《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从头再来》几乎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人们对于音乐的价值判断是,有价值的音乐必须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但音乐仍然是艺术家们专属的艺术形式。

二、音乐的网络传播及当下人们的音乐观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音乐传播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因特网。这种音乐传播方式是音乐技术传播领域中新的创造和新的起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音乐传播的规模和速度空前地、爆炸性地增长。人们的音乐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网络传播的复制功能深深影响了大众的音乐观。《老鼠爱大米》是一首名副其实的网络原创歌曲,当时它的一炮走红,靠的就是互联网。这首歌曲旋律称不上优美,只能算作舒服、顺耳、朗朗上口,歌词浅显。为什么短时间内便在网上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网上音乐信息的复制作用。同一首歌曲,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被任何人下载,这种作用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不能低估的。其次,大众传媒以强势的传播效应,引进了国外多种方式、多种视角的文娱观念和游戏规则,打开了国民的眼界,松动了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人们已经学会并懂得在大众传播的文娱氛围中放松自己、慰藉自己、宣泄自己。②《老鼠爱大米》这种快餐式的音乐创作和顺耳的旋律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另外一点就是网络媒介的互动性,网上海量的歌曲,使听音乐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找到一首好听的歌曲也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过去那种传者与受者间明显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了。在网络上,每个人既是传播音乐的人,又是听众,加之可以随意下载、删除,发表评论,发帖子留言,让大众对经典的音乐不再流连忘返。大众对于音乐的认识,也逐渐发展为盲目的偶像崇拜,认为网络点击率高的音乐就是有价值的。

三、促使大众音乐观发生改变的媒介原因

笔者认为互联网是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它不仅具有原来所有媒介的各种传播优点,最重要的是网络的互动性使受者与传者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大众既是传者又是受者。而weB2.0时代,网络真正成为个人的媒体,个人在网上可以合法地信息、接受信息。

当前音乐网络传播的方式有:

1、搜索引擎方式的音乐传播,如百度mp3。这是百度在天天更新的数十亿中文网页中提取mp3链接从而建立的庞大的mp3歌曲链接。百度mp3搜索拥有自动验证链接有效性的卓越功能,总是把最优的链接排在前列,保证用户的搜索体验。

2、p2p共享软件的音乐传播,如迅雷和酷狗。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的意思。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p2p是直接将人们联系了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它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更直接,真正消除了中间环节。像迅雷和酷狗这样的软件,搜索与下载工具都结合成一体了,并且目标明确。现在,网友既是音乐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音乐信息的传播者,就使音乐资源不断得到扩大,很多以前不能被认同的音乐类型如今也有了平等面世的机会。

3、播客,个人媒体的音乐传播。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是pa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这种形式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又一场革命。还要提到《老鼠爱大米》,这首歌走红以后,网上翻唱它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典型的播客行为。网友只要有一个麦克风和一个录音软件就可以下载伴奏音乐,演唱歌曲,然后上传到网上。一些网络歌手正是靠着这种技术最终成为真正的歌手的。

搜索引擎、p2p和播客这三种互联网传播技术,涵盖了绝大多数音乐的网络传播。在这些传播技术的操控下,音乐信息被打包成标准化的数据,直接上传到各大音乐网站供网友下载。mp3存储介质的发展也加快了音乐网络传播的步伐。

四、在当下音乐价值观中“痛苦的挣扎”

现代社会,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音乐了。只要好听就是有价值的,这似乎成了一种趋势。那什么是好听的呢?这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传播频率、音乐素养、周围的环境等等。

这里笔者想谈谈传播频率和音乐素养。音乐的网络传播频率主要是看点击率,点击率从哪里来?基本来自主流音乐网站的mp3音乐排行榜。一般来说,排行榜靠前的歌曲点击率比靠后的歌曲要高,比不上榜的歌曲要高得多。现在很多热门的流行歌曲,尤其是网络原创歌曲,都是靠登上排行榜大红大紫的。有了高点击率,基本就能保证海量的下载数量了。只要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能立即走红。所以,音乐的网络传播,本质上是音乐复制,走红的关键是传播频率。一旦传播频率提升,音乐便会为网民所传唱。而大众追捧的歌曲,便必定能走红。其次再看音乐素养,这是对于个人的考察。音乐素养从哪里来?首先是基本的音乐知识。另外,也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当下的中国,绝大多数受众都没有接受过长时间的正规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理论教育,缺乏音乐价值判断力。

当代的音乐网络传播,带来了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快乐至上”这种文化娱乐观。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当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如此贴近,对人们的生活如此实用的时候,艺术的伟大光辉和魅力也就变得逐渐遥远和虚幻了。”■

参考文献

①孙凡,《教化大众:计划经济时代音乐创作与传播的同一主题》,《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8

②曾田力,《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333

网络传播的影响篇10

一、互联网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

1、网络新闻信息海量、快速更新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网络新闻构建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上,其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轻易实现了传统媒体一直追求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使叫络新闻编辑没有任何的空间限制的顾虑。同时,网络媒体的新闻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把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至。

2、网络新闻多媒体表现手段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网络新闻拥有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彻底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长期以来径渭分叨,互不干扰的竞争局面。运用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将声音、图画、动画、影视、文字等各种传播介质揉合在一起,极大拓宽了新闻事件的信息范围。

3、网络新闻专题对深度报道方式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深度报道让报纸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电视、广播也发展了各S特色的深度报道样式。如今随着网络新闻专题高容罱对以深度和广度见长的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产生致命性的冲击。在网络新闻专题咄咄逼人的压力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只有抓住网络新闻的内在缺陷,借鉴、汲取其优点,挖掘自身潜力,才能获得足以生存的有限空间。

4、网络新闻互动性对新闻传受关系的影响

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一大特色。在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屮,受众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传统媒体ill然也比较重视受众,但受众没有什么“话语权”。然而在网络新闻屮,网民的“声音”通过BBS,iCQ,聊天室等方式充分表达出来。可以说,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的可能性,山此形成的社会影响力也丨丨益巨大。比如“宝马撞人案”、“孙志刚事件”等,都显示出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

二、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发展对策

1、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就楚当前阶段,互联网媒体还处于探索期,其最具特征的楚:互联网山于受到各种条件(如带宽、成本)的局限,在商业运行上处于劣势,使它暂时只能成为主流媒体的附属。冈此,这一阶段传统媒体面临的主要课题楚如何将新兴筝物为我所用,从而获得原有节目形式的创新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具体操作上就是积极探索一些能与互联网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的表现形式或传播手段。在这一阶段,大规模地,脱离实际应用地投身网络产业还S得盲目,并不可取。

2、主动进军m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

第二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互联网媒体得以实现商业运行上的突破,其潜在经济价值得到实现和认同,开始对传统的媒体进行整合。山于屮国与美国相比,互联网的发展整整晚了一个周期,w此,美国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经出现了这一整合趋势,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的兼并就跫其典型代表。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的主要课题将是如何在与网络媒体的直接冲突和竞争屮把捤主动。冈此,传统媒体必须淡化媒体形态,充分发挥自己在商业运营和行业人才等方曲的优势,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主动进军网络媒体产业,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传统和网络媒体融合,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新途径

第三阶段,随着整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媒体全面整合的时代也会到来。到那个时候,己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间的竞争,而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体集团间的竞争,各种媒体形式只是其综合技术手段之一,媒体集团的竞争目标只是其他的综合媒体集团。在这一时期,网络信息将按内容进行分化组合,比如新闻、娱乐、交流、商业等互联m频道,明确各自的品牌、宗旨、价值和权威。这种划分已不是技术手段的划分,而是在技术手段配合上的功能性的划分,另外,媒体集团除了在宣传、娱乐等方面发挥作用外,还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进来来往往的物流链屮买卖双方间的沟通,开拓媒体市场化、商业化的新途径。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