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05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1

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城乡规划中的价值以及要求

1.1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城乡规划中应用价值

①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能够将现代正确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城乡建设过程中,并且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去除出现的弊病问题,促进城乡的良好的状态下稳步发展;②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乡建设的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对于建立包容性的城乡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内在要求

城乡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最基础的条件。由于在城乡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等。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在注重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为人们的生存以及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进行阐述:(1)坚持发展与公平共享的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以及根本宗旨所在,而且也是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确保城乡建设以及规划合理性的根本保障。在城乡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对人口流动问题进行合理引导,重点推动农村转为市民化,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得城乡居民能够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2)坚持就业优先以及产业支撑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四化同步”基本原则。所谓的“四化同步”主要指的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在产业结构支撑的作用下,推动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实现信息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能够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合理的发展服务业也能为城镇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作为粮食储备以及农产品供给的核心内容所在,因此,在城乡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弥补农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出现的短板问题。(3)坚持协调有序与因地制宜,发展原则。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若想能够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出发点,并且对各地区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以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优化城乡建设规模结构。从目前城乡发展状况上看,大多数城乡存在着人口大规模向大城市集中现象的出现,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发展问题,由此导致政治与生态、社会以及经济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此相关城乡发展规划设计人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4)集约高效、承载力强。城乡规划建设实质上主要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并且城乡规划建设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载体。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作为我们国家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城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与城乡资源变化情况以及人口增长趋势进行有机结合,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使得城乡建设能够走向集约高效健康发展之路。

2城乡规划设计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机制

2.1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

从目前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现状,并且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得出,在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发展理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要的发展动力,使得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同时在城镇化发展必须要以充足的产业结构为主要的支撑,并且优化产业结构配置,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能够在健康的模式下发展。

2.2城镇化与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逐步进入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信息化发展原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信息化不仅能够提升城市规划设计质量,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成城乡建设的功能。除此之外,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融入信息化的发展理念,能够有效的推动网络城市、数字城市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引进清洁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同时,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

2.3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规划与设计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必须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在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优化城乡各资源配置,降低城乡生产成本,并且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转变的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2.4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发展机制

所谓的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发展机制实质上是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效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①在城乡发展的的价值理念上,必须要遵从自然发展规律,构建出合理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生态环保意识;②从社会实践角度讲,在进行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③在时间维度上,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作为动态历史发展进程,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以长远的角度为主要的出发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乡发展能够协调发展。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是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以及不断解决矛盾的一个发展过程,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发生复杂性、多样化的城市发展矛盾,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充分的认识城镇发展的内涵所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平共处,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城乡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出发点,融入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理念,促进城乡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

作者:万韬

参考文献

[1]商丽娜.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6(08):74.

[2]缪恺.基于生态理念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11):117~118.

[3]谢小舟.漫谈土地规划设计与城乡综合改造[J].科学中国人,2016(12):210.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是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总体思路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整体规划城镇和农村发展,切实改变城乡规划分割和重城轻乡局面,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有利于转变城乡建设和发展模式,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空间及其它稀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坚持将统筹城乡规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依法行政的基础,明确规划的统领地位,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确保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下,推进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明确城乡统筹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的总体思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要求,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建立健全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制度,加快形成城乡共建共享共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树立“全域规划”思想,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做到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全域覆盖、有机衔接、严格落实,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确保城乡建设合理有序推进。

——以人为本。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民生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合理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协调并进。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转变生产方式与倡导绿色文明、绿色消费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依法管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下位规划必须服从上位规划,城乡建设必须服从城乡规划,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三、全面把握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注重“全域规划”。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深化市域、县域、镇域总体规划,重点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规划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城乡统筹规划“一张图”。

2.注重集约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加强城乡空间管制,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镇、中心村(社区)为支撑,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引导村庄合理集中发展。

3.注重凸显特色。探索主动互补协作的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严格保护城乡开敞空间和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充分体现城乡产业需求、文化脉络、空间景观、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促进城乡走协调、特色、健康发展之路。

4.注重科学引导。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各地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城乡居民意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阶段特征和自身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城乡统筹规划的引导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1.协调推进城镇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科学发展

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资源环境状况,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关系。尊重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发展意愿,充分考虑基本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策略和各类建设标准。

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中心村结构布局,抓紧制定城乡一体的新型镇村结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重视开辟县城新区,拓展其发展空间;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建设一批品质高雅、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精品小城镇。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并在城镇就业安家,充分发挥城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集聚和纽带作用。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研究城镇和乡村在产业结构、功能形态、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全面加强乡村规划布局,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城乡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城乡特色互补、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2.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

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落实资金、土地、信贷支持政策,把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与建设中心村(社区)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大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城乡居住条件。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农村宅基地流转与村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农村居民点的建设要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和形成乡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探索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配建模式。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试点,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通过规划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社区)适度集中居住,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3.调优产业空间结构,提升城乡产业水平

按照城乡产业互补的原则,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特色村庄和乡村资源条件,建设特色显著、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凸现地方特点和乡村特色

促进城乡空间集约利用和集聚发展。以中心城区、县城、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继续加强各类要素的合理集聚。强化城乡空间资源整合研究,统筹规划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建设用地,引导城镇村合理布局。

推动特色发展。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类型,积极推进村庄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彰显村庄特色。完善村庄布点,合理安排村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充分重视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同时,尊重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保护乡土文化、乡村文明和特色乡村环境,倡导健康生活。

5.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充分发挥交通引导作用

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理念,构建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网络,发挥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依据市域、县域功能布局特点,制定相应的交通发展策略。生态保护和农业开敞空间应减少交通对生态敏感地区的影响。构建层级清晰、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提高规划中心村和乡村旅游点的公交通达度和服务水平,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增进城乡交流。围绕加强风景名胜区、旅游城镇、特色村庄等的交通联系,结合客运枢纽布局,构筑多元化的旅游交通网络。

镇(乡)域城乡统筹规划应在优化镇区交通网络的同时,重视完善镇村联系道路,确定乡村公交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形成便捷的镇村交通路线网。结合村庄规模、地形地貌、村庄形态、河流走向、周边交通条件及现有道路基础,对村庄内部道路建设提出指导性要求,道路组织形式与断面形式要适应当地生产和生活需要。

6.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考虑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定位、适宜规模和服务范围,统筹配置与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积极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农村公共服务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水平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合理配套公共管理、日常便民、医疗保健、义务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其他公共服务功能应主要依托镇区、县城和中心城区。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和旅游交通组织,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7.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保和综合防灾

按照统筹、安全、节约、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城乡基础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加强水源地保护,按照区域供水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考虑城乡供水管网对接,提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的措施。以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相对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形式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应明确镇村供水和污水处理模式,合理确定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重点落实区域性主干管线。推进“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明确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站点数量、位置和规模,根据地区情况合理确定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引导农村有机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置利用。因地制宜多样化选择能源供应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分散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制定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及其他污染物向乡村地区转移。合理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落实保护和控制措施。合理确定城乡综合防灾的目标、标准、原则,建构城乡综合防灾体系,科学规划区域防灾设施。

(三)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与城市(县)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章节,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成果。

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单独编制的城乡统筹专项规划,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各项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城乡统筹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等各类空间的范围及空间管制要求,城乡空间组织和建设引导,中心村的规划原则和规划布局,城乡产业的发展策略和空间布局,城乡综合交通、城乡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标准和规划布局,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政策建议等。

规划主要图纸包括: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图、空间管制规划图、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图、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图、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图、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图、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图、城乡旅游规划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等。

四、强化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一)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城乡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

(二)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安排的工作步骤,市规划局提出全市统筹城乡规划工作年度工作目标;各区县(市)提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推进统筹城乡规划的年度工作目标。其中,2012年市规划局完成市域统筹城乡专项规划,各区县(市)完成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统筹城乡专项规划。市里将继续抓好大通湖区、高新区东部新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抓好沅江草尾统筹城乡发展试验镇工作;各区县(市)分别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典型带动效应。

(三)健全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许可管理办法,严格规划审批和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加强基层规划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区县(市)规划主管部门牵头,乡镇规划、国土管理机构合并运行、联合审批的机制,加强基层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内培和外引,加强规划工作的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乡镇党政干部的培训,强化其规划意识,解决乡镇规划人才缺乏的难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规划工作人才队伍。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3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实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的思考,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之间共建共享目标,为处理城市与乡镇矛盾,缩小城市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差距提供基础平台,协调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但我市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在国家大力促进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怎么样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实现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要加快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调。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行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市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靠与保障,它保障城市与乡镇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难题之一。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关键环节,现在却缺乏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怎么样实现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料味着经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依照相关的原则,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怎么样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可行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顿,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可行参考对象。努力对不一样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去实现共同的目的,便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十分好的支撑基础。

3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有关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必要调节不一样空间层次、不一样单位、不一样专业领域的内容,所以在规划整个过程中必要贯彻以调整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为重点,创建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必要遵守的原则是:(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全市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顿,其他方面也要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征,使规划具有可行性。(2)、城市与乡镇交互发展原则,不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实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创造一个十分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交互发展。(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必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一样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所以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方便于城市与乡镇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升城市与乡镇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方便于提升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方便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应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来分析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对策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城市与乡镇水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2).城市与乡镇供水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水源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应用策略)(3).城市与乡镇排水规划(城市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与乡镇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市与乡镇能源信息系统规划:(1)研究现状;(2)城市与乡镇电信网络规划;(3)城市与乡镇电力规划;(4)城市与乡镇供热规划;(5)城市与乡镇燃气规划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4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两部通知和全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着力解决当前不严格执行城乡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划许可工作拖沓、推诿、扯皮和违规办事。

到2013年底,全面完成城乡效能监察各项工作目标,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预防和治理腐败取得明显成效。

二、工作原则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监察原则。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有计划地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

(二)坚持效能监察与效能建设有机结合原则。实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应注重对城乡规划效能的建设,逐步规范管理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

(三)坚持及时调查、严肃查处原则。对效能监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对违纪违法干预规划或管理混乱、工作失职等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监察内容

(一)有关街道执行城乡规划个人建房初审、管理情况

有关街道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报批程序;

有关街道辖区范围内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初审程序,初审公开、公示和执行情况。

(二)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实施、监督情况

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符合《许可法》规定;

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内部监督制度建立;

建设工程应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内容与要求进行建设,对违反规划审批内容和要求,超面积、超高、擅自变更灰线、改变建筑性质等违法建设行为应依法严肃查处。

(三)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情况

城乡规划、个人建房审批公示、听证等公众参与制度要建立。

城乡规划、个人建房审批台帐建立作到一事一档。

(四)城乡规划廉政、勤政情况

不应有违反法定程序建设工程的情况;

违纪违法案件举报制度要建立;

对违纪违法案件要进行认真查处。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步署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

(一)组织学习建设部和监察部《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省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及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相关法规文件。

第二阶段:实施检查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一)向区政府及有关领导报告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情况。

(二)参加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有关会议。

(三)2013年6月,制定我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方案。

(四)2013年7月—8月,区规划职能部门、街道自行检查,向市城乡规划效能领导小组报告阶段工作。

(五)2013年9月—10月,检查城乡规划效能工作。

此外,按照上级城乡规划效能检查工作办公室要求,按时上报工作计划、总结等,同时认真做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期间群众举报和投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0月-12月)

对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经验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报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五、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严格按照本办法确定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监察内容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确保各个阶段工作的落实。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学;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在中国现阶段,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很多农村都转向了城市,城镇化趋势加强;只有依据建筑学的理论和研究,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的蓝图,充分的利用国家短缺的土地资源,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统筹城乡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1城乡规划所面临的困境

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主要国家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影响着城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全面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1)过多地强调了城乡规划建设的唯一性,而忽视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而导致城乡规划建设模式固定,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

(2)忽略了对民意的调查,没有本着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从而过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中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忽视了对城乡安全设施的完善以及城乡交通便捷性的规,难以有效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造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只是片面提高,而无法全面提高。

(3)一些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人员盲目地扩大工业规模、追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城乡风貌协调性降低、各项设施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城乡的全面发展。长期下去,在东部沿海城乡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继续扩大东西地区的差异,不利于我国社会注意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2城乡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

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指国家现行的有关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层面都有相应的规范对其加以规定研究城乡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城乡规划制度,明确城乡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动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城乡规划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首先是宪法层面上,“宪法”第十六条第五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第八十九条关于国务院行使的职权中规定: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城乡建设事业等行政工作。

宪法的这些规定提出了公民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并且授予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权力,也构成城乡规划对公民使用土地进行建设加以限制的宪法依据《城乡规划法》系统规定了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程序,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城乡规划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第五章建设用地对城乡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和用地程序做出了限定:这些规定与城乡规划法中有关城乡规划的内容共同构成法律层面上的城乡规划体系再次是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层面上;《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未废止,依旧具有效力。

《城乡规划法》亦规定城乡规划的编制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上述规定在法律规范层面界定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即城乡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细究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为对象,界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城乡规划则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为对象,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内的建设活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对于两者内容冲突的情形,应认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力优先于城乡规划。

3如何统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建设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的提高,需要相关规划建设人员全面思考城乡发展实际情况,统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以便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可操作性更高的城乡规划建设措施,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原则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为人服务的作用,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有序进行。

(2)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建设的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中,必须要注重城乡建设的顺序,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为主要

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并以产业发展、城市空间拓展为重点,实现城乡的全面对接,加快城乡同步发展的步伐

(3)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规划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尤其是对欠缺方案实施的监管,必须加强力度,集中精力抓细节、抓方向,应提高方案实施的科学性。

(4)强化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建设,不仅要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工业与服务产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水平;同时,还要着重建设文化,开发城乡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文化特色,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添加文化色彩,从而构建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促进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5)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法律规范性与权威性。相关部门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进行全面分析,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性,使其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有序、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城乡规划建设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全面思考,针对城乡发展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建设;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的国际竞争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定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统筹与建筑学的发展关系,逐步向着现代化、先进化、国际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人类其他方面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城乡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规划管理来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城市建设者在建设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十以来,据相关部门统计,生态环境问题更成为居民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而资源恶化的根源是相对复杂的,从规划层面讲,这与相关体制的不健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近些年国内外的学者呼吁,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对原有的建设思路进行改革,对传统的规划管理的目标人和措施进行扩展和革新,从更积极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重利益,远期利益,加强对新建设用地的容量管理以及环境敏感地区包括城乡非建设用地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政府与公众共同监督的新型模式,来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1我国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正值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历史节点,环境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是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无法抵消破坏速度,生态破坏面逐渐扩大。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毁减,沙漠化迅速,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淡咸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气污染逐渐危及健康,废渣存放量过大且无法处理,垃圾包围城乡。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乡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诸多问题。造成目前我国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以及市场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呈过度增长趋势,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极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和发展,人们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人口的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的承载力。中国工业化启动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惜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贪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后果、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生态环境污染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2城乡规划和城乡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及两者关系

广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就是城乡规划管理者通过计划(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动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动城乡的各种资源,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狭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即为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乡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1)城乡生态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城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城乡生态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生存和发展人工环境。它既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人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城乡生态环境的一员。城乡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融合而成,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

(2)城乡规划与城乡生态环境的关系:城乡生态环境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对象,城乡规划的对象是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它们都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人口、社会环境是城乡规划的物质基础。城乡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规划管理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效果。城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从城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乡有限的空间、环境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古到今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以提高城乡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宗旨。城乡规划决策系统是指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使城乡建设和经营管理更经济,而且是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如工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布置绿地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与治理。

3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1)局部的成效与反思: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已迈开了城镇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生态学应用的缺失是现实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该身体力行的理想。生态学在城乡规划的应用,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实践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更侧重于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2)加强城乡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工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数量很少,作用也不大。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人工制约,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乡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迅速,是高度封闭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依赖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乡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乡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乡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依赖外界的生态系统。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要想建设好生态城乡必须加强城乡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乡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乡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当下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3)城乡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经过若干年或更长时间的建设,初步建成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乡生态系统,使城乡贴近自然、融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为实现生态城市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董卫,王建国等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2

[2]孙明吴斌等城乡规划中生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3

[3]李德华城乡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7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结构

社会发展的进度越快,人们对于城市空间需要已经不再满足现有的模式,城市的多功能特点慢慢成为人们新的需要,这就对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结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导致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所以优化整合城市的内部结构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很大推动力。

(二)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城乡规划思想观念,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大大有利于城乡规划转型。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中心的,切实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进行城乡规划转型的基本目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且加入文化、环境等因素致力于多元开放的发展道路。

(三)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善于从多角度思考规划道路,致力于区域与大中小城市紧密合作,共同谋发展。另外,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从整体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加强城乡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性设施建设,提高本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多方面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区域与城乡的紧密联系,加强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

要想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首先要保证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注重目标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区域范围内的有利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把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使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很多关于城乡规划的目标,但是其中对城市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乡之间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需要发挥多功能性、多元化发展。基于以上的问题,需要对城市的功能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能够促进城市的多功能性充分地发挥。唯有这样做才能够促进城乡规划的目标实现。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

城市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就要探索出与时俱进的城乡规划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进行科学规划,并完善现有的工作模式。另外,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需要,根据其实际需要来制定城市规划任务,以促进城市功能性的发展。城市结构规划不应该继承传统的宏观结构规划,而是本着结构的优化整合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城乡建设的发展脚步。城乡规划有利于对城市空间范围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达到优化城市内部结构的目的。

(二)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在实施城乡规划转型时,应该突出本区域内的特色,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进程,以此来拉动本区域的经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是转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充分突出本区域的特色需要将转型工作和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等有利结合起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改变了原有同化型的发展模式,把本区域内的优势整合提高区域协调能力,以此来保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既可以继承本区域原有的特色,还可以通过特色资源的利用来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时代在发展,原有的城乡规划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要落实到规划工作中,把原有的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们的实际需求,结合当下的绿色低碳理念,促进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发展理念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设计来促进城市功能化发展。另外,城市中的交通、医疗等问题也需要被考虑。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城乡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有一定的阻碍。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积极地探索总能找到符合城乡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主导,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注重城市多功能多元化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希望通过本文相关的分析,能够给予城乡规划一定的启发和建议,以此来克服转型中的困难。

作者:王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8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规划;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伴随着各大城市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城市的合理规划也做出了极大贡献。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1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1.1户籍制度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的户籍制度遵循的是城乡二元化原则。在保险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上城乡居民享受的都不相同。对此,在新的时期,我国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遵循城乡统筹发展原则,通过让进城农民在城市落户,转为真正的市民,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一样的权利、一致的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从而实现城市更合理的规划。

1.2居住场所方面。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而言,住宅问题可以说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城市规划时真正解决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城市的规划才算成功。相反,如果城市中有许多居民居无定所,城乡统筹发展和合理规划城市也仅仅成为了空话,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成果也将大打折扣。目前,虽然我国城市在居民住房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因而在很多方面也就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应当加快建立起多层次的城市居民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同时加快促进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减轻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后的购房负担。此外,我国政府应当在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下建立与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廉租房和廉价房制度,确保让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能够购买起住房或租住较舒适的房子。特别是应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工作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纳入到城市住房保障范围,提供廉租房、公租房以及限价商品房,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从而促使城市在住房建设规划上更加合理。

1.3就业保障方面。对于城市居民而已,在居住城市是否有有一份安全稳定的工作,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维持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不同,无法通过农业生产带来稳定收入,因此只有拥有了稳定工作后,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在城市中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最终更好的融入居住城市。为了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就业保障水平,才能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优越性。因此,在城乡统筹原则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出台相关就业激励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就业保障能力,不仅为城市原住民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保证进城农民市民化后能够有稳定的工作。同时政府要创新就业培训机制,通过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原住民和进城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公益性就业保障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积极的为城市居民中的困难家庭和特殊家庭提供公益性的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家庭能够有人就业,有基本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通过给城市居民在就业方面提供保障,从而促使城市更加合理的规划。

2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2.1城乡统筹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是指综合考虑城乡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缩小城乡差距的合理化的发展原则。我国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坚持遵循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运行与城市规划的完美结合,促进城市职能的革新和城乡协调发展制度的创新,从而这样就彻底打破或消除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化的趋势。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承担起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的主要责任,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从而改善城市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政府还应当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城市居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了不同城区分割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促进城市各区域统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现代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发展。此外,政府应当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原则,对城乡供给逐步实行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同时按照公共产品的类别层次,确定城乡各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此外,城市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需要通过城乡统筹来进一步加大其供给力度,增加政府对城市公共品的投入。另外,虽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宗的投资效益仍然非常的高,投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仅在经济上可行,而且由于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很好的有利的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总体发展。

2.2城乡统筹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最终目标。在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协调城乡发展可以同时提升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力水平,协调城乡利益的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进一步融洽城乡关系,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从而促进城市同乡村更好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注意在设施资金供给总量上保持适度的城乡比例,不能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停滞来换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增长。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综合考虑城乡的需求和应用,从而最终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内容。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是加速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贡献。在我国现今的城市规划中,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将会大大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还会大幅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也将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领域的改革和其创新,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公共财政及城市的管理体制。我国政府应当在城乡统筹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悦.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技术蓝图到公共政策―――城乡统筹发展对成都规划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1,06(12):33―34.

[2]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J].2006,01(01):91―92.

[3]吴发盛.对城市化进程中几个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19):48―49.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土地使用限制

abstract:Urbanplanninglawregulatestheplanningactivitiesofcitiesandtowns,restrictinglanduse.First,urbanplanninglawrestrictstheuseoflandinprinciple.then,bythespecificsystemcontainingoverallplanningoflanduse,totalplanninganddetailedplanningofcitiesandtowns,fromthephysicalcontenttotheprogramandfromgeneralizationtotheconcretization,landuseislegallyrestricted.

Keywords:urbanplanninglaw,totalplanning,detailedplanning,landuse,restriction

中图分类号:D922.297文献标识码:a

对土地及其附着物(如房屋)的使用权利并非绝对的、不受约束的,它受到许多法律的限制。在对土地使用的法律限制中,城市规划法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并已有了制度的框架。

我国曾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次年施行,后于2007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并于次年施行,废止了原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但这属于对立法体例的调整,将城镇体系及城市、镇、乡和村庄的规划统一纳入一部法律文件来进行规范,并不意味着城市规划法不存在了。规范城市建设活动的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于《城乡规划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及规章中(下文有述),具有效力并发挥着作用。

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稀缺的土地资源(在我国尤其如此)能够被有效、公平地使用,从而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规划法则是调整、规范上述的属于城市建设管理之活动的法律规范,因此城市规划法的内容除了规划编制和对规划的行政管理之外,还有对土地使用的限制。

一、城市规划法对土地使用的原则上的限制

首先说明一点,纵观《城乡规划法》的行文与表述,可以发现立法者将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归于一处,而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归于另一处。这可被理解为城市、镇的规划均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关于城市、镇的规划的法律规范均属于城市规划法。因此下文的“城市规划法”包含了关于镇的规划的法律规范。

《城乡规划法》第2条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第7条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城市规划法首先在总则上提纲挈领地要求:城市、镇的建设活动须遵守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以及依此法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城市、镇的建设活动当然以使用土地为前提,故《城乡规划法》第2、7条在基本原则上做出了对土地使用的总体、概括和统率性限制。

《城乡规划法》第9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该规定从法律关系之主体的角度,申明了包括土地使用者在内的任何主体均应遵守依法制定且生效的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者受到依法制定且生效的城市规划的限制。

此外城市规划法还要求:在规划区内使用土地进行建设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见《城乡规划法》第4条)。这其实也是城市规划法对土地使用的一种概括性限制。

二、土地使用受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

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宏观目标角度看,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一致的。当然两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侧重于对城市、镇的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合理利用,其要义正是保证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使用。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调整、规范的对象存在交集,即上文中所述的“城市、镇的建设管理活动”,因此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规范也可以是城市规划法的法律规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政府组织编制,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所针对的土地当然包括城市、镇的土地,故而城市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是城市、镇建设的依据(见《城乡规划法》第5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第2、3条)。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使用的概括性的限制,具体的限制主要有(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第17-20条):

1.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布局。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的方向,乃至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按用途对土地进行管制的分区及管制规则。

3.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确定的土地利用重大专项安排、重点工程安排。

4.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对市、县级土地利用的调控。

城乡规划的原理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十条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八条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三条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十六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七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九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十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第三十一条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第三十五条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七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九条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二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四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四十六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八条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九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十条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五十四条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五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五十六条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第六十二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不再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