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30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1

   文化素质就是文化在某特定个体行为上体现出的稳定的品质。文化素质在充分呈现个体内在修养的同时,通过其行为展示其身心、精神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也是其知识与情感、能力、行为等综合能力表达。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思想塑造品德,进而指导受教育者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他们形成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转化和塑造一个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立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以及人类社会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实践素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2.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要点有三:第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极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受教育者应该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守法纪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人文和理工科学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育人”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培养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具有相似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教育都不能依靠生搬硬套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需要以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二者都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要点有三:首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核心影响着其他素质发展,文化素质虽然是基础,但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心中正确的政治方向,防范错误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侵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最后,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潜在的意识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活动为基础进行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手段。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2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受教育者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谈得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先导,它在无形中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更为有效、更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达到教育效果,更加深远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本质的体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则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需要采用综合的教育模式。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主导文化的繁荣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政治观念要被社会成员认可,必须要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前提。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将社会主导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保障。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包括了多学科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教育中关于思想道德与理智情感的这些基本观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高层次文化知识的根基。人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创新,并将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例如通过对国家历史的讲解,可以增进受教育者对本民族的了解,培养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升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恰好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比起单一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情感教育更为直接、强烈,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积极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文化素质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文化知识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3、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首先,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人本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教育者为本,以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全方位开发教育者潜力为本,和以大众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启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性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多样性。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兴趣自由发展,一定要通过专属的个性教育去培养。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2

——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

随着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全教会精神,高等学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方向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晰,而且也初步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然而,真正要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关于素质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一种教育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

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

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

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对这一点,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同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同时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99年1月31日,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3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的积淀和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我们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何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何一种教育之中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三、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还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4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这在以往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还有其他各种观点,无须一一列举。

实际上要搞清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词的含义。“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释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可以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

点击“百度百科”,搜索出“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地给语文素养下个定义: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列出十条,是对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方面把“语文素养”看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何惠、李东航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5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特征提升途径

1.引言

人文素养表现了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与价值理念,对维系社会发展的意识层面起关键作用,市民人文素养的水准能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身心健康的公民是健全社会建立的基础。当前,市民人文素养已完全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是一项具有基础性、主体性的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能否进步、和谐、文明,城市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常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常州城市人文素养,很有必要开展大力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的研究。

2.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公民的科学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人文素养还包含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结论、投入社会生活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并用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思想观理解社会行为。人文素养是当今社会成员资格和人格的重要要求及标志。社会成员若没有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没有成为当今社会公民的资格。只有让公民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之后,才能真正接受当今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才能站在社会的最前沿来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刻、细致、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就是公民通过不断实践与不断学习,逐步形成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代表社会正能量的技能、道德观念、知识水平、价值理念。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是指人们用科学文化知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具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方法及在此这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道路如何走。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对生活的幸福快乐进行体验、领会。

2.2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指的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知识、能力、心理、思想、观念等总和,具体包括法律知识和能力、法律观念和意识、法律习惯和信仰等。因为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公民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先天不足,加之他们无法系统地获取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一旦遇到涉及法律的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基本的治国方略就是坚持依法治国,这就要求广大市民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诸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等。

2.3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动中,是人生存的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是优秀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要素。道德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对市民来说,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而爱国主义则体现出广大市民对祖国、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热爱,它是人们对于民族、对于文化、对于故土家园的尊严感、荣誉感、认同感及归属感。

3.大力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的措施

3.1开展“信用常州”建设,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常州市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进“信用常州”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信用工作,提高企业诚信守法意识,规范企业市场行为,优化经济环境,落实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监管机构和制度,开展信用监管评价,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通过电视台、大型广告牌开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的诚信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在打造“信用常州”的同时,还可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满意一条街”等活动,举行“诚信考试,从我做起”的宣誓签名活动,使诚信守信成为常州一张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金名片。

3.2培育和弘扬常州精神。

为进一步提升常州市民人文素养,进一步增强常州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常州可以组织发动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开展广泛深入的“常州精神”大讨论活动,形成“诚信尚义、包容开放、创新奋进”的新“常州精神”。开展“常州精神”大讨论,剖析常州人文的基因,提炼常州人文的特质,新“常州精神”兼容并蓄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又有对新生事物的吸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常州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3.3创新方法理念。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五项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常州市民人文素质及常州城市精神的提炼、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市民群众“爱我家乡、建设常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继续深化“效能革命”,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普及文明和礼仪教育,实施文明交通工程,规范出行的行为。开展公益性活动,奉献社区、邻里互助。

3.4人文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切实有效的模式路径。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始终把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工作,要求通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及优秀人文素养,使得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些思想为提升和突出学生优秀人文素养内涵与特征带来了积极的启示。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简介]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泸州64600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62-02

高职院校独有的特征、特殊的生源背景,迫切需要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性、互促性,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素质教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效益,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其成为政治合格、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与熏陶,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现实载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1.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打破一些人为的学科分界,以更加宽泛的口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的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

2.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来说,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技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人文素养基础上的,只有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诸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遥相呼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益补充。

3.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再高的专业技能,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育人的特色,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打牢思想根基,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必须要深刻认识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后危机时代,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大学毕业生竞争压力更大。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领导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全面胜任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走出忽视人文知识的依托,照本宣科,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怪圈。要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实践活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增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需要。目前,普通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学生成分比较复杂,来源多样,几乎都品尝过高考的不如意,心理上有一定的失落感,家庭也对他们感到不满意,有的学生身上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由于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开展的是技术教育,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仅仅围绕市场需求运转,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空白。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刻认识,是非辨别能力、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健康的心理,如不进行正面引导极易走上邪路。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缩短学生的心理调适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服务社会。

3.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潜移默化、陶冶熏陶的作用,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高职院校必须要牢牢抓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打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提高,重技能教育、轻政治思想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独特的生源特点,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世界,科技、文化等日新月异,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种形势下,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岗位轮训,拓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科学、厚实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打牢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生理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人灵魂的雕琢和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1.进一步深化认识,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应当不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提升品位和情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使命意识,增强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意识,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面对眼前的一切,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从容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思路一转天地宽,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教育成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学生考试成绩上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抹杀了对学生的综合真实的评价。在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的指挥下,导致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放,走进了只重智育,轻德育的怪圈。同时,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成了“高分低能”的代言人。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身心、智力、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人才为目标,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打牢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基础。

3.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理念的现实途径,推动教学理念的创新,必须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鉴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自觉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创新性地将“两课”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取长补短,发挥彼此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要重视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手段,改进“两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深化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4.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拓展人文教育空间。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陶冶学生情操。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时机,结合学生专业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目的。来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高度重视图书馆、艺术馆等设施的建设与作用的发挥,积极开展各类人文艺术节和各种人文讲座,开展各类比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如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制定下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逐步实现“校园环境一流,育人机制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广泛开展网上人文论坛和心理健康问答等活动,扩大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人文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李雨燕,郭华.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3]孙绍玲.浅谈人文意识在大学教育中的渗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丰坤武.论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渗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7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思想道德修养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主体性,讲求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内涵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创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创新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方面遵循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途径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树立新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动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途径创新,即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修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思想道德修养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营造思想道德修养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高职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贯彻疏导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思想道德修养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8

关键词:素描;新思维;新模式;新理念

一、新概念素描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首先,素描代表着艺术家对形体、空间、肌理、结构关系、明暗、造型等现象的观察和感知,以及对理解和塑造这些视觉信息方式的思考,是艺术家思维中的一种观看方式。其次,素描具有独立、鲜明的审美性质,是一种表现技法,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再次,随着人们对素描的深入了解,素描逐渐开始找回了原本就应该拥有的“艺术身份”并开始向着影像、国画、油画、装置等其他媒材具有开放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可以说是独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后,素描是艺术家在思维方式、风格、想象力以及精神上的第一波冲动,通过素描将自己的意图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因此说画家首先产生的素描观念可以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功能范围和创新方向。

二、新概念素描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任何形式上的改革都源于价值观的转变。从新概念素描的本质上来说,素描的“新”首先体现在它的价值观上面,新概念素描的主要目的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将素描作为一种训练的工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审美力、创造力等设计素养,训练学生从“美术考生”到“设计者”的质的转变,从“实物写生”到“主观创作”的意识转变,从新概念素描的具体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来说,新概念素描的基本原则就是挖掘学生的设计素养,培养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尊重自然的规律,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发和对环境本身的观测,用于完成素描创造中的创新设计,而不是凭空想象。

三、新概念素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素描不断从各种主义和流派中汲取精华,我国的素描教学逐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格局,开始走向多元化。新概念素描侧重对“眼”“脑”和“手”的训练,密切彼此之间的配合,呈现出新的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共同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敏锐的观察能力作用于“眼”。通过学生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发、对环境本身的观测以及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视觉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其次,深刻的认知能力作用于“脑”。新概念素描能培养观察、探究、分析、理解事物的心智,锻炼对事物结构、外形、质地等性质的深刻把握和理性认识,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再次,丰富熟练的技巧作用于“手”。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多样性和熟练程度,实现对大脑中抽象思维和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最后,主观的创造力作用于“心”。新概念素描能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形成对未知世界的自觉探求。

四、消除新概念素描教学中一些弊端的有效措施

1.深入强化新概念素描造型问题

很多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将手、眼、脑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思维也比较迟钝,无休止的去追求细节上的相似,这种僵化机械的操作方法不仅时间过长,还会失去画面的生机,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素描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手、眼、脑高度统一的训练形式。有观点认为现阶段大多数素描学生最缺乏的是创造性的抽象思维,以写实为主必然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艰苦持久的素描基本功训练是没意义的,应该使学生得到解放,切实根据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自由地去表现。

2.改善素描的单一表现方法

传统的素描意识把铅笔、碳笔、木碳条等作为素描教学中常用的工具,并以此界定素描是以单色为基础的绘画。因此,有必要改善素描的单一表现手法,明确新概念素描应该拓宽素描的形式语言,通过各种不同材料工具运用色彩进行素描表现,丰富素描作品的表现内容,使素描的技法得到全面发展。

3.解放传统的素描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还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启拓展式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专业的本体特征是必不可少的来源,需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客观形象的造型语言表现主体情感、观念意识,强调主体的真实,汲取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发挥学生潜质的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主观性、表现性、灵活性,注重个性、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祁璇.新概念素描[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8.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作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一个永远的课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再次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贯彻这一文件精神,以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关键手段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特点体现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关心时事政治,拥护改革开放事业,但思想上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具有清醒的认识,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但生活目标不太明确,难以树立远大理想;受市场经济法则的深刻影响,重物质利益,强调自我价值的表达与实现,竞争参与意识较强,但易产生个人主义倾向,影响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出现这些新的特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部分的原因是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忽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践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踏踏实实地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那么,如何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继续抓好“两课”教育,发挥“两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在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两课”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深人社会,了解国情,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确立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教化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端正专业思想,加强学风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鼓励和督促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去,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奋斗目标开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绝大多数是通过大学系统的学习而培养确立起来的。一个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后能否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因而,切实做好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进而鼓励他们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努力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显得尤为重要。

(二)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紧紧围绕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要结合市场经济实际,及时主动地了解职业和教育市场需求信息,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生自觉融入社会,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拓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拓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大学生作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科技文化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读书研究活动、文化体育活动、艺术表演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其中,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不断拓展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拓展工作:

(一)要培养大学生应有的传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下转第79页)(上接第84页)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强不息、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和振兴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个性的充分解放,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等等。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自觉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现代科学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87-01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瞻远瞩,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同志曾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完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四有”新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引导大学生以“四有”新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素质水平。

二、辩证分析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阶段。思想不够成熟,需要客观世界用正确的思想加以引导,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思想基础。

(一)大学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直接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人生态度上看,理想追求淡化,只顾眼前利益,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忽视了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立。从人生价值上看,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只想到索取,不讲付出;在对待物质和精神关系上,以物质利益为主,只讲实惠,求职功利化。从人生责任上看,社会责任淡化,摆不正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缺乏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从人生态度看,以追求物质生活为主,贪图安逸享乐。心理素质脆弱,面对就业一岗难求的现实,产生了悲观情绪。

(二)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队伍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呢?除大学生主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反思看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只重视课堂理论教育,忽视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空谈道理。二是教育方式僵化,忽视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实效性差,说的多做的少,重形式,轻实效,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浸染。一是当今社会上出现“有钱就有一切”的拜金主义,追求高档消费的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受党内不正之风影响。三是家庭教育缺陷。父母过分溺爱,造成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三、创新研究新方法新途径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

(一)加强崇高理想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要引导大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

坚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要积极学习吸取国内外先进科学知识和经验,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力。其次,要坚持用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学习,陶冶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做一个讲公德、讲诚信、知荣辱、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大学生树立法制意识是成为一名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要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自己遵纪守法,而且要坚决同一切违法行为做斗争。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无条件地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在享有个人权利的同时,不忘记承认、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记履行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

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好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研究,不断总结吸取新经验,就能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