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07

绿色建筑总结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二星级;效益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15-02

1.项目简介

中海油大厦位于北京市位于朝阳区太阳宫地区,北三环和京承高速路交汇处东北角,项目东至太阳宫新街、南至太阳宫南街、西至京承高速公路、北至太阳宫二街。

项目建设用地为综合商业用地,用地面积为27028.083m2,总建筑面积为158350m2,包括其中地上面积102483m2、地下面积56098m2。项目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均为综合办公楼),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项目以绿色建筑二星级为建设目标,项目从前期设计即关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项目的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策略,对室内外的风、声、光环境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及时采用运行系统节能技术,项目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及运营管理六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重点使用了大量建筑被动式设计技术,建筑综合节能设计手段,以及室内综合环境的改善设计。

2.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介绍

2.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位于北京市位于朝阳区太阳宫地区,北三环和京承高速路交汇处东北角,开发前为太阳宫村的平房和简易房。项目场地土壤氡检测结果为4660Bq/m3,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项目建筑周边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较齐全。距离主要出入口500m内公交车站点有3个、地铁站2个,同时规划有大型公交换乘车站。周边有太阳宫体育公园、太阳宫花园及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项目周边无较大噪声源,建成前后噪声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小于3dB),建成后场地内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的环境噪声良好,能够满足环境噪声标准要求。项目利用建筑布局创造空气的流通,增加自然通风系统的可能性,夏季利于自然通风,冬季利于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项目未遮挡周边住宅建筑,不影响周围住宅建筑的日照,设计中注重幕墙玻璃和外饰面材料的反射率,符合《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要求。

2.2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项目围护结构严格按照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的各项指标进行设计,各规定性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不再进行权衡性计算),围护结构节能率超过50%。

空调冷源采用水冷离心式和螺杆式电制冷机组,热源为市政热力。大空间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系统,办公层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系统,内区采用单风道型变风量末端装置,外区采用带加热盘管的并联式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在新风管上设置风量检测装置,可根据Co2浓度调节新风量,保证每层最小新风量;过渡季和冬季,可加大新风量运行。空调设备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和部分负荷性能系数、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以及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要求。空调系统机房设置机房群控系统,可根据总冷负荷的变化,实现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分台优化控制,使所有设备始终以最佳工况运行。空调热水系统采用变频调速泵,冷却塔采用变频风机,根据负荷变化情况调节转速,降低运行费用。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地形特点,三栋塔楼错动跳跃布置,建筑幕墙气密性等级达到6级,可开启面积比为36%,有利于各建筑单体的通风和采光。

照明灯具均采用高效灯具,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各功能房间灯具采用开关就地控制;车库、大堂、电梯前室、走道等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

项目设计能耗独立分项计量系统,以实现建筑能耗的分类计量及管理。空调系统在各楼冷、热水总管上设冷、热计量装置;用电在变配电室及强电井内安装计量用电度表,10kV高压侧计量表按供电局供电方案要求设置用电计量及峰谷表;380/220V低压侧在变配电室进线柜处设置低压总计量;空调、动力、热交换站、电梯、照明、厨房及餐厅等用电负荷均在变配电室低压出线回路设置电度、电能仪表,均具有标准通讯接口及分项能耗数据计量功能。

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生活给水来自市政给水,从项目北侧和东侧两个不同方向引入,市政管网供水压力不低于0.20mpa。

项目设计有市政中水系统,市政中水在地下四层各自的中水加压泵站加压后供办公层冲厕、地下车库用水、道路浇洒及绿化用水,使得项目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43.7%。同时市政中水系统充分考虑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项目用水量严格按相关标准确定,生活给水最高日用水量为519.9m/d,中水最高日用水量为191.0m3/d。

屋面雨水采用外落式重力流排水系统,外排至室外散水和雨水沟;室外地面雨水一部分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及室外草场和树木灌溉。绿化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器具。排水系统部分采用污、废水分流制,地下卫生间采用合流制。

项目卫生器具及配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J164-2002标准要求,节水性能指标达到《用水器具节水技术条件》DB11/343-2006要求。特别是水嘴、便器系统、便器冲洗阀和淋浴器等四类用水器具符合该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其中坐便器选用冲洗水量≤6L/次,公共卫生间的卫生洁具采用非接触型,蹲便器采用液压脚踏式冲洗阀,洗脸盆和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同时系统设计中从管材及接口选择、阀门及管件选择、减压措施(控制水压)等方面来防止漏损。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该项目建筑造型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且女儿墙高度为0.85m,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强度钢,主筋几乎全部使用HRB400级钢筋,其用量占主筋总用量的比例高于95%;同时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项目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10.34%。项目设计工程就考虑建筑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装修专业提前进入配合,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重复装修对建材的使用。

2.5室内环境质量

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是环境交通噪声与室内设备噪声,从主要建筑的平面布置、建筑构件隔声室内设备噪声的降噪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噪声,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噪声标准要求。办公楼核心筒布置在建筑总部,电梯井紧邻卫生间、设备用房及走廊等非功能空间,冷水机组、水泵等设置于地下室内,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噪声影响,平面设计合理紧凑。

空调设计的温度、湿度、风速及新风量等参数符合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项目冷桥均采用了保温隔热措施,防止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出现结露、发霉现象。

图:热桥梁、地下室顶板等围护结构处的各层水蒸气分压计算结果

室内办公区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系统,末端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同时在新风管上设置风量检测装置,回风总管上设置Co2传感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图:地下室设置光导管区域的效果图

2.6运营管理

项目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有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消防广播及消防对讲电话系统、火灾应急照明系统、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保安监控系统;车库管理系统;移动信号覆盖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照明集中控制系统;智能集成系统等。实现了“智能办公”为人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项目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通风管井、给排水管等管井设在电梯井和卫生间附近等公共部位,水泵、制冷机组等具有公共使用功能设备设置在地下室。

3.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经预测估算,每年预计可节约用电157.6万kwh,节约用水5.1万t,全年减少运行费用约141.6万元。

节能:本项目通过综合利用高效空调设备,高性能隔热结构,低照明功率密度设计等措施,地下室自然采光,大大降低了运行能耗。通过分析本项目全年可节约电量约157.6万kwh,按北京市商业用电(平段)0.806元/kwh,全年的节电费约为127.0万元。

节水:本项目全部采用节水器具,按项目全年总用水量99382m3,考虑8%的节水率计算预计本项目每年节水量为7950.6t。按自来水费3.7元/吨计算,每年可节省水费约2.9万元。本项目利用市政中水作为场地绿化、道路浇洒,经估算全年中水利用规模为43446m3/a,与市政自来水供水相比(节约2.7元/t计算),年节约水费11.7万元。

3.2环境效益

全年节电量157.6万kwh,折算节约标煤567.4t,每年可减排Co21401.5t、So211.3t、粉尘5.7t.此外,本项目充分利用了中水,减少每年污水排放量,减轻了市政水处理压力。

3.3社会效益

本项目除提高中海油自身的办公质量,项目经验成果的扩散,有利于宣传绿色建筑知识,并向社会公共真实展示中海油企业的绿色理念和成果,为大型央企在绿色、环保和节能方面提供表率作用,为中国大型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4.结论

本项目通过各专业全方位合作、系统整合各项技术,最终实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规定的二星级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总结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人员;认知程度;济南市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简介:孔秋硕(1991—),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4804

1引言

为了解掌握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最近,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统计分析两个阶段,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采集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首先走访调查了济南市发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后期物业管理在内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单位,具体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祥泰实业、济南二建集团公司。之后,深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同圆设计集团(原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济南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济南市区综合甲级设计院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调查的建筑设计院覆盖面近70%,其承担的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业务量达85%。

2调查分析

2.1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对绿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进而评估该地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素养的基本情况。

2.2调查样本

在确定重点调查单位后,为使所抽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设计专业、从业时间及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等4个标志分别区分为不同层次,而后在各层次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得到各个子样本,由其组成总样本。调查样本总量为286人,4个子样本分别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学历180人,占6293%;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学历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学历3人,占106%。

(2)主要设计专业分布。建筑设计师98人,占3427%;结构设计师61人,占2133%;电气设计师40人,占1399%;水暖设计师53人,占1853%;园林设计师13人,占455%;城市规划设计师21人,占734%。

(3)从业时间分布。从业时间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布。已取得资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资格223人,占7797%。

2.3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Basic语言自编统计程序,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认知及自我评价

3.1.1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学历,不同从业时间,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3个标准分别分层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接受调查的286名设计师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绿色建筑的准确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准确概念,分别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调查覆盖区域的设计师队伍中,有半数左右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员对绿色建筑存在模糊认识,无法明确其准确概念或区别其与其他环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4278%;48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4660%;2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6667%,由此可见,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加深的趋势,且在博士设计人员中超过了半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的广泛涉猎以及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内部差别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以上5个从业时间依次增加的分组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3303%;41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362%;31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536%;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10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8333%。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上升趋势,可见,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作经历和项目设计阅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40人,占本层次人数的6349%,未取得资格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87人,占本层次人数的3901%,前者比例明显超过后者。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是设计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注册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还是较广的设计阅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都为其绿色建筑素质奠定了基础。

3.1.2对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214人认为自己尚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认为自己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认为自己已充分具备此理念的仅7人,占244%。如此悬殊的比例表明,设计师队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不同学历维度上将充分具备与具备整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自我评价为充分具备或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44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2444%;25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2427%;3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10000%,可见在这一方面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而博士学历人员存在极大的比例跳跃,考虑到博士学历的设计人员样本较少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故暂忽略此分组,认为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在不同学历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将此部分的结论与部分的结论对比可见,学历的提高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但在培养全面的绿色建筑素养方面并无显著推进作用。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从业时间以5年一个跨度递增的五个分组中,表示具备及充分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15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1376%;1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1596%;25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4464%;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呈现明显且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推知,相比于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设计人员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济南区域实现较多的绿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绿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设计专业上发展不均衡,较普遍的绿色节能设计主要集中于水暖、电气方面。接受调查的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师中自我评价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别为28%、28%、33%、19%、8%、19%,这样的比例分布与对比,与绿色建筑在各专业上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备的设计师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5%、4%、0%、0%,其中电气和水暖设计专业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表明,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中表示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为28人,占本层次人数的4444%,非注册工程师中为44人、占本层次人数的1973%。说明注册工程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远高于其他设计群体,但单就注册工程师看,不到半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发挥领军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在绿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自我评价两方面的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中,从业时间较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较消极的方面,只有从业时间长、学历为博士或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所反映的情况较为乐观,但在单独分析下并未达到理想水平。

3.2对绿色建筑有关政策规范条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绿色建筑理念,提高绿色设计技能,了解当今不同层级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设计规范是首要工作。我们在从济南市发改委得到的项目节能审批报告上摘取了不同层级的几个主要条文,以总体分析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辅以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维度的分析,对于一些常用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辅以不同设计专业维度的分析。

3.2.1对国家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表示了解该法律内容的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为250人,占8741%。可见,该部宏观说明建筑绿色节能有关内容的法律并不为设计人员所熟知。因为在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法律,所以我们进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调查显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表示了解该部法律内容的分别为16人,占已取得资格人数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资格人数的897%。虽然注册工程师与未注册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册工程师中了解人数的比例偏低,远达不到绿色建筑时代对建筑设计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质要求。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一文件与建筑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说明更为具体,但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较薄弱的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那么,设计从业人员对于更为细致、与日常设计工作息息相关的绿色设计规范是否了解?我们选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了调查。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调查显示,表示对该《规范》了解的为110人,占3846%,说明此区域内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细节性的绿色设计规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为国家层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强制性规范,这一未过半数的比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不同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以下进一步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规范》的分别为:建筑4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898%;结构1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623%;电气1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00%;水暖2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28%,园林0人,城市规划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1905%,其中建筑、电气和水暖三个设计专业的比例已接近50%,这一比例符合绿色节能设计技术在不同设计专业上普及程度的差别,但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中较低比例与国家倡导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并不协调。

3.2.2对山东省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调查显示,44人表示了解该《条例》,占1538%。由此可见,此区域内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并没有表现出随地域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趋势。为了反映在细节性的设计规范标准方面的情况,我们选择《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以下调查分析。

(2)《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计结果为,对该《标准》表示熟悉的为170人、占5944%。与上一部分国家层级的实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相比,比例明显增加。但这一文件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获知,济南市的绿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上将会降低。调查显示,在不同设计专业中熟悉该《标准》内容的依次为建筑6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041%;结构2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4%;电气2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750%;水暖4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736%;园林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08%;城市规划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国家层面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但各项比例明显增大,若为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各比例将出现一定幅度减小。

3.2.3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独立及比照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国家及山东省关于绿色建筑的宏观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对于有关实务性规范标准,了解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山东省有关条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国家有关条文,建筑、水暖、电气3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设计专业。由此反映出,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专业对特定区域特定设计方向的条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3.3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国家、山东省和国际3个层次的现行标准分别开展调查,并在总体、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于2006年开始推行,是以国标形式出台的唯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调查显示,熟悉该《标准》的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现状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仅有31名、占注册工程师人数49.21%的设计人员表示熟悉,这一比例基本和总体比例相同,没有体现出推行绿色建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3.3.2《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表示熟悉这一《标准》的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层次的条文一样表现出随地区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现象,也反映出绿色建筑在该地区未能得到广泛推行的现状。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调查表明,熟悉该内容的为25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968%,但仍小于该子样本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3.3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列出现今国际上使用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亚naBeRS。结果显示,对LeeD了解的为86人、占3007%,对BReeam了解的为30人、占1049%,对GBtool了解的为18人、占629%,对naBeRS了解的为13人、占455%,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程度认知。

3.3.4小结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较低,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但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与对山东省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既有一定基础又需要继续加深。

3.4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3.4.1绿色建筑设计经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为120人、占4196%,未参与过相关设计的为166人、占5804%。其中参与过有关设计的设计师中,参与过20项以上的为4人、占140%,16~20项的为4人、占140%,11~15项的为8人、占280%,6~10项的为18人、占629%,1~5项的为86人、占3007%。总体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相对不足。

(2)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在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和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中,有过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依次为4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694%,2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3443%,1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0%,2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283%,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69%,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显示绿色建筑设计经历较丰富的专业分别为水暖、电气和建筑,但其比例也仅为半数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过总体水平。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从业时间5年一个跨度的分组中,参与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师人数及比例依次为2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2385%,4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787%,30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357%,11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7333%,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从业年限增加,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比率总体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显示,部级注册与非注册工程师拥有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4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5397%,86人、占未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857%,表明注册工程师的此类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推知,该地区近半数的注册工程师未参与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

3.4.2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缺乏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历,注册工程师中尚有半数未曾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相关设计经历在不同设计专业及不同从业年限的子样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设计经历拥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电气三个设计专业和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的分组中。

3.5分析总结

综合分析全部调查结果可看到,目前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有关基本问题;对国家、山东省有关绿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对国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足;总体欠缺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同时,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区分度,学历为本科和硕士、从业时间较短、未取得注册资格的设计人员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学历为博士、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册资格的从业人员则高于平均水平。应注意的是,前者是构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后者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使得其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中无法发挥有力的引领指导作用。但是,该地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此方面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拥有一定的提升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些现状反映出,加深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已成为今后的紧迫任务。

4建议与对策

(1)大学和科研院所应重视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学历教育层次上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教学。

(2)大力推进大学本科绿色建筑教育进程。将有关教学工作融入建筑相关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素养,使得绿色建筑知识在与教学人员所教授课程的融汇中走入课堂;另一方面,适当缩短教学计划调整的时间跨度,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步伐,主动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开办有关公共选修课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学习氛围。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建筑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措施,并努力推进和监督其落实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有关项目的节能审批工作,积极引导基本具备条件的在建或拟建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评级,为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及时普及和解读各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诸如报刊杂志、网络、观摩交流等学习平台。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应紧密配合,开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有关培训工作。

(5)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加强在岗学习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主动了解绿色建筑文件规定和国际国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积极参加绿色建筑培训,并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多参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发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实践逐步提升绿色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理解及选择——对一级注册建筑师的问卷调查[J].记录与思索,2005(6).

绿色建筑总结篇3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设计;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建筑结构

1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内涵阐释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时展过程中,于生态学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其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设计师结合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均衡原则,最大限度节能、节水、节地以及节材,通过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的建筑居住空间。从这一层面而言,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利用人工技术手段以及天然条件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建筑物对人与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降低设计成本,真正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

1.2“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核心,将“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作为设计目标,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具体而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坚持以下设计原则:1.2.1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建筑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1.2.2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等优越的设计条件,对建筑环境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完善,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污染源,避免周边环境对建筑物造成影响与破坏。1.2.3在绿色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核心居住诉求,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用户体验度与满意度。1.2.4在建筑设计全生命周期内,要尽可能通过方案评估与论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升建筑结构总体设计效益,以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重点分析

2.1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分析

当前社会背景下,无论政府采用公开招挂牌方式出让建筑项目用地,还是其直接划拨建筑项目用地,各项用地指标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已经初步确定。因此,在建筑总体结构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既定的技术指标条件下,充分结合建筑项目所处环境、区位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在不断满足用户核心诉求的前提下,进行总体结构优化与设计。与此同时,采用绿色理念进行现代化设计。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2.1.1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地理念”。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因此,在现代建筑结构总体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节地理念提升建筑设计效率。只有在设计阶段,通过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充分利用现有施工场地条件,才能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需求,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本着“不破坏、不污染以及不滥用”的节地设计原则,对建筑物的总体平面布局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减少建筑工程场地平整作业的工作量,对建筑场地原有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比如,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假设技术人员针对一坡地工程场地进行结构设计,因此可利用地形结构优势,将建筑物中的车库设计为半地下车库,采用这一设计理念,不但可以减少地下室土方的实际开挖量,而且可以使成型后的建筑物总体结构高程保持统一和协调。因此,按照这一设计思路,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建筑用地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提升建筑用地的容积率,从而节约建筑用地。2.1.2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能理念”。除了节地之外,节能无疑是现代建筑结构绿色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对建筑单体结构的朝向和采光条件进行分析论证,综合考虑太阳光照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建筑物的总体影响。以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总体平面设计为例,在节能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夏季以及冬季的主导风向及全年、日、月光照情况、降雨量等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布局,以便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减少相关电气设备的能耗与污染。由于当地建筑物的主要能耗与污染源为夏季空调制冷,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可在结构设计时,使建筑物总体布局呈南偏西15°方向进行设计,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而且可以起到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同时也可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但是,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准确的资料收集与参数计算,从而进行科学设计。2.1.3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水理念”。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物质资源,特别是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建筑物中的水循环系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同时可以结合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绿化带设计,尽量设计较大的建筑绿化区域,可对人工水体面积进行严格控制,通过不断收集建筑物屋面的雨水以及合理、循环回收利用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水,可将其用于建筑区域绿化带的灌溉。与此同时,选择适合不同植被生长的区域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可对本建筑工程场地内的生态系统维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1.4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通过“绿色理念”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性。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风带不同,因此在建筑结构总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重点考虑建筑场地相关风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布置,使不同建筑结构之间产生联系,不仅要有利于室外行走,更要提升单体建筑物之间的通风性能。在此过程中,还应通过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区域内的热岛效应。具体而言,在对单体建筑进行初期结构设计时,应该采用专业的分析模拟软件,对建筑场地的热岛效应和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综合比较以及参数分析计算,从而选择最佳的建筑结构总体平面布局设计方案。同时,在建筑群总平面结构设计中,人行通道口以及车行通道口的布局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与节能性。因此,在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功能区进行布局时,应该使周边建筑物和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本建筑工程的功能布局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建筑物的通达度。比如,建筑小区出入口可与大型商场及地铁站、公交站等靠近;在相对背面的次要道路设计机动车出入口等,从而减少人流以及车流量,避免发生安全交通事故,从而提升建筑区总体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2.2建筑单体结构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分析

除了针对上述绿色理念应用内容进行分析之外,本文重点结合建筑单体结构设计中,绿色理念在建筑采光及自然通风和遮掩、保温、隔热、隔声等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论述。2.2.1在建筑单体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物的总体功能布局,对其自然通风路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建筑物充分利用自然风。2.2.2为了提升建筑物的采光率以及减少强自然光辐射,在建筑设计中,应平衡与协调上述设计矛盾。通过遮阳措施,避免建筑物在夏季长期受高温暴晒。由于不同地区的采光条件以及采光面积和节能要求不同,因此需因地制宜,通过建筑外遮阳措施及调节建筑玻璃门外门窗的实际面积,从而进行节能设计。如果有必要,设计师可采用断热铝合金型材以及Lowe中空玻璃进行科学设计。2.2.3在建筑设计中,北方与南方地区也应该有所区别。如果针对北方地区的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技术人员应该对建筑物的实际体型系数进行严格限制;如果系数越大,则越不利于建筑物的保温与节能;相反,如果是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物进行绿色设计,通过增大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可提升自然风的通风能力。因此不需对建筑物的结构体型系数进行限制,以此可以减少空调运行时间,从而利于节省能耗。2.2.4在建筑物外立面的穿墙比控制与设计过程中,南方地区为了对东西山墙的太阳辐射进行控制,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会对东西向的穿墙比进行严格限制;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建筑物在冬季的保温性能,因此设计人员会对建筑外墙材料的保温参数进行设计。为了减少太阳辐射与降小建筑外墙、窗的温度传导作用,可结合暖色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2.2.5在设置建筑外墙体时,要使用加气混凝土等新环保节能材料进行设计;同时,在建筑物单体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上下层楼板之间的隔音防噪性能。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风能以及水能和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及地热能等众多清洁能源。比如,采用地热源泵以及光伏发电板、太阳能热水闸装置等新型技术设备进行节能设计,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设计目的。

3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人类提供和谐的居住环境是现阶段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是“绿色、高效、可持续”,因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相对较为严重的行业。因此,加快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转型,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健康、长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对此,建筑行业相关人员需引起高度重视,只有继续强化自己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才能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运用相关设计方法,避免建筑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现代建筑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立彬.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探索[J].建筑知识,2016,(36).

[2]李野.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6,(14).

[3]陈东平.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

绿色建筑总结篇4

1.1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目的

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对比,绿色建筑设计满足的层次需求比较多,这就让对绿色建筑的投资起点较高,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就其生命周期成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也就是说对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降低的费用以及提高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之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小的使用周期费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宗旨。

1.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基本准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所体现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可以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的,但我们也知道,绿色建筑具有更广泛的主体需求,其层次性更强。与绿色建筑设计综合评价的目的相结合,经济型和适用性的统一,让主要的指标进一步的突出且指标之间要有可比性是评价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

2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1系统工程理论

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层级评价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横向的交叉和纵向的从属关系,经过对评价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后建立一个完备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选出综合性最好的方案。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让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让未来人们的满足受到威胁的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进行适当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性评价重视的是建设多元化的需求,一如既往的对多因素的综合效益进行重视,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思想的体现。

2.3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

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的主旨是把绿色建筑看成一个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以全寿命作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物质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作为这个系统在技术经济上的指标。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它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有建筑投资和维护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意义,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为:评估目标的确立、相关评价要素的收集并进行数据化、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下结论与改进建议等阶段。由于需求维度的目标比较多,所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比较适合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

3基于综合性能分析背景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

以总额和性能分析为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把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深度作为基础,可以把建设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开始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对地域、环境、资源等性能的综合考虑,利用评价标准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同时辅以高科技软件分析建筑的主要性能,让绿色建筑的科学性、客观性进一步的提升。

3.1绿色建筑地域性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优化

对绿色建筑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传统的建筑设计为基础然后加上如地理、气象、技术、文化和环境等相关的参数,对自然生长的规律进行依赖是绿色建筑地域空间组织模式设计的优化原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地域元素,对人在绿色建筑中的感受重视起来,对设计优化主要表现在:优化设计技术、视觉形式、空间关系等,并与地域建筑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地方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调查、转换等,以便于设计模式得以控制,绿色建筑的效果得以优化。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是由人、地质、大气环境、土壤等元素组成的。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进行考虑,确保绿色建筑能对地域风格和价值系统进行整体的体现,并以地理环境的变化为基础,让地域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优化目标得以实现。

3.2绿色建筑设计流程的优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准则,然后对现有的绿色建筑过程的设计进行优化:首先,对设计团队进行优化,由于组成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非常复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团队应该基于绿色建筑的目标,对配设计团队进行员工的配置,落实责任。第二,对决策设计进行优化,设置特殊的绿色设计团队然后进行绿色建筑启动仪式,如开展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对绿色建筑的现场技术、设备、交通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不能止于表面,一定要深入本质的进行研讨、分析;第三,优化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的主要表现有: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讨会、规定绿色建筑设计的总要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审查指标等等。第四、优化扩充设计,优化扩充设计的过程表现在:开展绿色技术深化实施研讨会、对绿色建筑进行扩充设计、对扩充绿色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设计图纸模拟(综合建筑能耗、室内的通风、采光情况);第五,优化设计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流程是:对绿色施工图纸设计进行深化、绿色建筑设计图纸完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是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模拟的校对、审核、会签)、施工图设计完工。

3.3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优化

当前,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性能评价的系统主要包含的指标有:水、材料、能源、空气质量和其它指标该,但内容的评价系统、操作模式、结构、结果的表达和绿色建筑的决策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设计师在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绿色建筑环境的时候使用ecotect软件,通过总结可以对绿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获取,让每一项综合评价指标独立于彼此,可以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应,根据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相关系数法、专家评分法等几个常用的定权方法,对权重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通过采用ecotect仿真程序对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然后通过topSiS算法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让获得的评价指标达到最佳和ecotecttopSiS决策模型。

4结束语

绿色建筑总结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商业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也可以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以及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内涵是要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影响,要做到节约能源及各种资源,同时提供安全、健康而舒适性良好的空间。绿色建筑要提倡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力,同时也要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持续发展。

一、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1.绿色建筑技术的涵义

绿色建筑技术属于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不是独立于传统的建筑技术,而是要采用“绿色”的技术对传统的建筑技术进行重新的审视,是传统建筑技术与新型学科的交叉与组合,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同时也能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绿色建筑技术的采用,既可以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而高效的使用空间,也能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而所谓的绿色建筑技术就是指应用这一技术所建造的建筑,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

2.绿色建筑技术实施的目标

绿色建筑技术以因地制宜、低投高效为原则,在施工中选用绿色的建筑技术,以绿色建筑为建设的目标,在节能、节材以及室内外环境控制的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建筑技术要求进行实施,进而确保绿色建筑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将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加大绿色环保以及再循环材料的利用,体现“节能与环保”的理念,在户型、给排水、电气暖通等设计中突出体现“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

3.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前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还缺少一致性的认识,因此在实施上的差距较大,而绿色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我国近几年在全面的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并争取在5年内在全国新建建筑达到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争取三分之一以上的既有建筑基本上实现节能的改造,而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实现节能的百分之五十。到2020年绝大部分的既有建筑就可以实现节能改造,新建的建筑全部实现建筑节能为65%的总目标,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下降20%,而我国建筑的资源消耗水平也将接近现阶段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商业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节约与应用

在商业建筑的设计中的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绿色建筑技术,以适用为设计的总体原则,避免采用没有功能作用的各种装饰的构件。首先是利用本地材料,采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利用可再循环材料而做到环境的保护。此外,还可以再室内采用灵活而适用的隔断,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在设计中要合理采用高性能的混凝土和高强度的钢材等,以节省空间及材料用量。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利用绿色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分类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使得建材可以得到循环的利用。在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办公楼等可以通过复合的空间设计,或者采用灵活的隔断等功能,来实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特点,商业裙楼之间也可以采用钢结构的连廊连接。

2.商业建筑设计中节约土地设计标准的应用

在节约土地和室外环境的评价中,可以从地下空间的利用入手,详细分析场地的通风设备、噪声的处理、日照的环境等情况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可能造成的各种场地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定出绿色施工组织方案来保护周围场地和环境。同时避免幕墙光的污染,限制溢出商业建筑物以外的光线。同时也可以在主要的道路沿线结合景观来设置复层的绿化带,降低交通噪声对场地的影响。

3.节约能源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在节约能源的方面中,要注意控制商业建筑的窗墙比以及建筑的朝向,在建筑的外墙以及屋面采用保温的措施,在外窗采用高性能的节能玻璃和遮阳的构件,同时采用节能空调系统以及照明系统等措施来实现商业建筑的节能目标。此外,可以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的余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生活热水以及其他的节能设备。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模拟优化建筑幕墙来开启位置,对室内的自然通风状况进行优化,为商业建筑创造出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于水资源的节约问题,也要采用绿色的建筑技术,例如可以收集天然雨水和蒸汽凝结水来用于室外场地景观的补水和绿化浇洒,节水器也可以利用到商业建筑中。

三、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绿色建筑准则

1.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

除了了商业建筑中注意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也要注意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室内的设计要结合建筑立面来设计遮阳反光板,分区照明并控制优化的采光设计。同时分析室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源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噪声功能区,进行优化的隔声设计。在商业建筑的室内做到视野优化设计,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区域中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2.把握绿色建筑准则,对商业建筑中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的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很强,商业要实施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管理,尤其注意商业建筑中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处理方法。在商业的建筑中注意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要提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对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的办公楼中的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合理的监测系统。

3.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全过程

要参照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标准设计来建造商业建筑,并倡导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将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商业建筑的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创新性的将绿色建筑设计的施工目标、绿色施工的导则等纳入到建筑设计的合同中,在确保绿色生态目标落实到项目建设中并兼顾技术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夏春海,刘鹏.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J].暖通空调,2012,10.

[2]敖雷.绿色设计在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2,09.

绿色建筑总结篇6

abstract:inthetoday'senergycrisis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greenhousehasbecome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therealestateenterprises,andthegovernmentisimperativetopromotethegreenhousingmarket.Fromfouraspectssuchasthemarket,technology,economyandpolicy,thispaperusesthesystemdynamicsprinciple,analyzestheimpactofthepromotionofgreenresidential,usesVensimpLesoftwaretoestablishthesystemofcausalfeedback,systemflowchart,andthesimulationofgreenresidentialmarketinJiangsuprovinceiscarriedout.theresultsshowthatJiangsugreenresidentialmarketwillhaveagreatdevelopmentspace,supplyanddemandwillcontinuetorisealong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thesizeofthegreenhouseinthenextfewyears.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results,thepolicysuggestionsforthepromotionofgreenhousingmarketwereputforward.thegovernmentshouldestablishalong-termincentivemechanism,strengthenthepropaganda,promotetheconsumer'scognition.Differenteconomicdevelopmentareasshouldbesettodifferentlevelsofincentives.

关键词: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

Keywords:greenresidential;marketpromotion;systemdynamics

中图分类号:F29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31-04

0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绿色建筑发展存在外部性,导致市场推广不畅,供应和需求总体偏低,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推动市场发展。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影响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已评出4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2.92|m2,是公共建筑面积的1.7倍左右[1],但这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还相差甚远。另外,地理分布不均也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绿建标识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整个西部地区的绿建标识项目很少。

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比较早,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都已形成了推动绿色建筑的有效机制。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ayyoobSharifi,akitomurayama[2]和ChristopherLuederitz[3]等对评估绿色社区的原则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确定了绿色评价标准的核心方法和关键点。在国内,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绿色建筑时,大多集中研究绿色技术、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学属性、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方面,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静芳运用博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绿色市场中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提出在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绿色意识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需求的差异,各市场主体都不愿主动承担绿色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绿色市场动力不足[4]。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等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探讨了在绿色住宅开发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5]。

绿色住宅在我国发展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住宅市场进行仿真模拟,以辅助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或帮助开发商评估对绿色住宅的开发选择,让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1系统要素

推广绿色建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且错综复杂。因此,识别和研究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反馈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系统动力学是主要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中各要素的反馈机制,通过综合推理、建立模型来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6]。

1.1市场影响因素

①住宅需求。有需求才有供应的必要,绿色住宅的需求是绿色住宅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人口的增长与住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住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无疑也影响着绿色住宅的需求。

②住宅供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意愿是受短期利益所支配的,他们追求的是高回报和短周期。开发绿色住宅会产生经济外性,带来收益的减少,虽然政府对绿色住宅进行了补贴,但仍然很难使外部的经济内部化[7]。开发商对普通住宅和绿色住宅之间的博弈,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住宅销售价格。由于绿色住宅需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管理方法,导致其成本上升,进而使销售价格上升。绿色住宅销售价格是影响供给的直接因素,是衡量市场上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愿意支付建造成本的增加甚至是溢价支付的尺度。

1.2技术影响因素

①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大多数开发商在投资时,首先会考虑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建造一个符合标准的绿色住宅以及它能带来的效益[8]。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得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高于普通住宅,一般的,绿色住宅会比普通住宅成本增加5%-15%[9]。只有当绿色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价格差高于其增量成本时,开发商才会考虑开发绿色住宅。

②绿色住宅市场溢价。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是在控制住宅其他所有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开发商销售绿色住宅时销售价格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销售价格的部分,也即消费者支付的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价格[10]。一般来讲,绿色住宅市场溢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绿色住宅的接受程度,开发商从市场溢价中得到增量成本补偿,所以把市场溢价作为系统要素,对开发商的投资决策有很大意义。

1.3经济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影响着市场的消费结构。根据调查显示,当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不接受5%的绿色产品的溢价[11],而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100%购买绿色产品,其购买行为表现出绿色消费者的特征[12]。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由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消费水平通常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决定,所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应该是系统考虑的变量。

1.4政策影响因素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在绿色建筑上的奖励主要是财政奖励,对不同级别的绿色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中规定,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13]。

2绿色住宅推广系统模型构建

2.1因果关系图的建立

市场、技术、经济、政策四个子系统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选取了相关变量,并结合绿色建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应用VensimpLe软件建立和绘制了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共建立了4条因果反馈回路:

①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

该反馈链为正,属于增强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的需求就越大。

②商品房价格(-)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供求比(+)商品房价格。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商品房价格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溢价就越低,绿色建筑的市场接受程度则越高,从而开发商会更多的开发绿色住宅,促进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绿色住宅增量成本(-)成本负担比(-)新建绿色住宅(+)市场占有率(-)绿色住宅增量成本。

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随着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会越来越小,绿色住宅规模会越来越大。

④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住宅(+)绿色住宅总量(-)绿色住宅增量成本(+)绿色住宅市场溢价。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市场溢价越低,市场接受程度就越高,开发商会更多地开发绿色住宅,从而促进绿色住宅的发展。

2.2存量流量图的建立

存量流量图是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之上对系统更细致和深入的描述,它不仅能反映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进一步刻画各变量的性质,它是一种结构化的表述,是通过图形来架起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桥梁。考虑到仿真的可操作性,将因果关系图进行简化处理,忽略了一些次要的、难以量化的因素,绘制的存量流量图如图2。

3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模拟

由于在我国绿色建筑短暂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江苏省的绿色住宅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模型构建前提为:①本文模拟运行时间为2008至2020年,时间间隔为1年;②假定2014年至202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为正常发展状态,不会出现大的波动;③本文以通常的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进行模拟,未考虑概念炒作情况。

3.1模型有效性检验

据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的总体仿真应符合的标准为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0%,且大部分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6%。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分析可知,各年度系统输出值和历史实际值的误差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所以建立的模型能够客观实际的反映真实情况。

3.2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①新建绿色住宅和绿色住宅总量变化趋势,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绿色住宅总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刚刚起步,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缓慢。201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绿色建筑开发及总量都呈上升趋势。随着体系和制度的完整,到2020年江苏省绿色建筑的数量必定会有很大增加,这说明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②供给和需求分析,如图4。

从图4可知江苏省绿色住宅的供给总量较为缓慢,而在2014年之后,住宅需求有大幅度上升之势,供求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住宅需求上升的速度将高于住宅供给的上升速度。

③市场占有率分析,如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绿色住宅市场发展初期,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较高,说明在住宅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为购买绿色住宅支付更高的价格,市场接受程度逐渐增加,2012年以后,溢价率下降,表明绿色住宅的额外支付价格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上升,市场迅速发展,说明了绿色住宅市场的可行性。

④财政补贴调控模拟。

文中政府财政补贴假设为80元/m2,假设政府补贴为0,模拟结果如图6,图7。

从图6图7中可以看出,假设2012年以后政府补贴为0,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减少,绿色住宅总量也会明显减少,这说明财政补贴可以影响开发商的开发积极性,进一步影响绿色住宅的规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前后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会趋于相同,说明政府补贴会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速度。

⑤宏观经济调控模拟。

绿色住宅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本文将GDp增长率减低0.03,模拟结果如图8。

从图8中可知,降低GDp增长率使得建筑市鲎芰棵飨韵陆担这说明城市宏观经济直接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这也是绿色住宅地理分布不均的原因。因此,政府要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不同的激励政策。

4总结

从模型仿真的结果看,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供给和需求均将不断上升,伴随着绿色住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可度也将有很大提升。由于实现房地产业的绿色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经济外部性较强,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绿色住宅市场的推广工作将很难快速进行。所以,发展绿色住宅市场,需要政府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一下政策建议:①政府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手段设立合理的经济杠杆,用较少的财政支出撬动较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启动器的作用。②加强宣传,促进消费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绿色住宅的观念,可以设立样板房,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防止开发商的恶意炒作。③绿色住宅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为了实现绿色住宅的平衡发展,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ayyoobSharifi,akitomurayama.acriticalreviewofsevenselectedneighborhoodsustainabilityassessmenttools[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2013(38):73-78.

[3]ChristopherLuederitz,DanielJ.Lang,HenrikVonwehrden.asystematicreviewofguidingprinciplesforsustainableurbanneighborhooddevelopment[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3(118):40-52.

[4]张静芳.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J].建筑科学,2010,26(6):57-62.

[6]钟永光,贾晓菩,李旭,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杨杰,李洪砚,杨丽.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研究[Jl.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4):298-302.

[8]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26-30.

[9]林敏.绿色建筑开发中多方利益主体行为分析[J].建筑经济,2012(12):63-66.

[1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1]阎俊.影响绿色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56-58.

绿色建筑总结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1.引言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大约消耗了50%的能源、48%的水资源,排放了50%的温室气体以及40%以上的固体废料。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这一过程动用了最大份额的地球能源并产生了相应的废气、废料[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超过40亿元,预计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将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2]。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盛行,各国纷纷着手制定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如英国的BReeam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加拿大GBtooL评估体系。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新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t50378-2014(evaluationStandardforGreenBuilding2014,以下简称“eSGB2014”)为新的国家标准。本文指出我国新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2014”的优点和不足,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它分为3个评定等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评价标准在主要项目上更强调节约的概念,由此将评价指标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6部分[4]。

2.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2.1适用范围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适用类型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建筑适用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类别建筑,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不断有医疗卫生类、会议展览类、学校教育类等建筑类型提出申报,但根据原有评价标准,这些类型的建筑却没有参考的依据。近些年先后出台的《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新版《标准》的出台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新版《标准》对于这些特定建筑类型予以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2.2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的对象定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按总体进行评价,具体是指:

对于单栋建筑,主要是指应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作为基本评价对象,不得从中摘选或剔除部分区域。但运行评价要视情况决定是否可将一栋建筑中的某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大型商住楼中的商业部分。对于建筑群,则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群体,例如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对此,可依标准对各单体建筑分别评价得到各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筑面积经加权计算后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对于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运行评价时单栋建筑内部分区域作为评价对象的情况也应照此执行)。还要求评价对象的边界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区域。

2.2.3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包括了7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施工管理”,这就是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完整地覆盖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运作。

评定积分方法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方法为:按照评价标准逐条计分,然后按大类指标分别计算其指标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对每大类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数加上附加分数即为最终的评价得分。评定的等级划分分为3个层次的考察:首先,与原有《标准》保持一致,设有一部分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评价的最低标准;其次,每个指标大类设有最低分数要求,低于这个分数则不能参评;第三,每类得分相加得到总分,再划定相应的等级。

从本质上来说,标准中的“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类型、功能多样,所以有些评价条款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建筑类型,例如对于医疗类建筑,就会有一些商业建筑的评价条款不能参与考核。所以,用“得分率”来判定绿色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学。但由于大众对于按得分高低来判定好坏更为接受,所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规定了一种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没有出现在新的标准里。

2.2.4绿色建筑评价阶段

将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目前有关管理制度,标准将绿色建筑的评价明确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其中,设计评价重点在于评价绿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绿色措施”和预期效果;运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绿色措施”,而且要评价这些“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关注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关注绿色建筑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简言之,“设计评价”所评的是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所评的是已投入运行的建筑。标准第3.2.2条还说明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指标类型差异。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优缺点

(1)近几年来,虽然一些建筑项目,获得了一星级、二星级,甚至三星级认证,但在实际运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类型的普通建筑。“e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部分评价内容。新版的《标准》就是在引导从业者不仅在设计阶段实现功能实用、因地适宜的绿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运营中实现真正的“绿色”。绿色建筑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管理中是否能够保证“绿色”,而评价标准也仅仅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绿色建筑在取得设计标识后,建设过程、竣工验收和后期运营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标识认定的规范去执行是目前绿色建筑中的一大难题。

(2)“eSGB2014”适用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建筑类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这种划分不是很明确,涵盖的范围还比较窄,不具备对所有类型的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因此绿色建筑标准的评价对象还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建筑,如对复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评价,同时细化现有的建筑类型,如学校建筑、商场建筑、旅馆建筑、办公建筑等,使评价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对大型公共建筑还需要尽快推出强制性绿色建筑评价要求,这对实现节约能源与资源、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发达国家先进评价标准评分项的评价更加细致,给出了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及计算标准等等,并且给出评价参考资料及应提交文件,而且在评分项的评分上有更多的数据量化评价。“eSGB2014”的评分项较多,不需要如发达国家评分项那么细化,但仍可以参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数据来量化指标,使指标的评价可操作性更强。

(4)从运行评价权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而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更注重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权重划分上,“eSGB2014”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所设权重只有大概6%-7%,为发达国家评价标准所设权重的一半;从指标划分,发达国家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划分为单独的两个指标大类,这些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视程度。我国对权重的划分虽然有自己的社会、经济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容忽视,防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权重还需提升。

3.结论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较多,这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影响,比如英国的BReeam以及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然而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发达国家的绿色评价标准会有很多不同之处。“eSGB2014”是对“eSGB2006”修订和完善,从按照达标项目数目给予评价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评价,从单一的评价到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种评价的转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2]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2014,(19):36-37.

绿色建筑总结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质量控制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并引发了能源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建筑开发占据了60%的土地和70%的木材,建筑用照明及供暖等所耗费的能源占能源总量的近45%,建筑建设及维护所消耗的水资源约占全球水资源的一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处理了温饱难题之后,对生活品质和安宁度的渴望越来越迫切,这些也势必会造成能源的巨大消耗。现在,随着能源难题的日益严峻,在建筑领域未来发展中,要明确以下发展目标,即可行控制建筑的建设和维护所耗费的能源总量,采取可行促进建筑应用性能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讲,建筑业的发展目标代表着未来发展趋势,并且也是可以进行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表现。

在建筑业领域中,可以进行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并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筑业的可以进行持续发展战略大抵经历了三个过程阶段,依次是:低能耗建筑、环境友好型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建筑。现在人类已经迈入到绿色建筑阶段。所谓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的设计及建设是在环境回馈以及资源效率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绿色建筑之因此可以代表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原因是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势,主要体现了:绿色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关注对环境的影响;注重对建筑废弃物的控制;可以满足人类对生活安宁的追求等。

1.绿色建筑的现状

1.1在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已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不但注重结构安全,也关注室内空气的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坚固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同时,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增强。今天,人们除了对于煤气、电器、房屋结构方面可能出现的隐患日益重视外,对一些慢性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的认识也在加强,人们已经意识到“绿色”和我们息息相关。

2.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应用

2.1建筑设计

合理的建筑设计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如当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这样有利于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其实,这种认识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采暖空调系统的负荷来自室内外三部分,一是室内外的温差和太阳辐射传热,二是室内人员设备、照明产生的热量,三是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所需的能耗,其中前两部分的负荷,有时是相互叠加,有时又相互抵消。

2.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重要因素。我国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适应。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是必要和非常有效的,且在一个合理的厚度范围内,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就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的,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

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2.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的自动控制则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

3绿色建筑质量控制

3.1体制保障

新事物的发展壮大必要有力的支持和动力,相比绿色建筑这一新生事物来说,最有利的支持就来自于相关单位所制定的政策法规,必要注意的是,作为绿色建筑有力支撑的政策法规一定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所制定出的,在确保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其可行性,避免出现脱离实际的空想。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要执行和落实,不然将会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针对现在我国建筑领域执法力度不足的现状,必要设置专门单位,具体负责该领域的执法监督,以确保有关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顺利实施(实际的行为)。另外,中国发展绿色建筑还必要相应的激发和鼓励机制,因此,相关单位也要尽快的出台激发和鼓励性质的政策、制定奖励机制,以便对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刺激引发及促进作用。为有这样,人们才能认同绿色建筑,接受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也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3.2完善标准

现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国外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确定评估参数的阶段已经完成,开始向标识完善阶段迈进。与之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评估方面的工作推进的也相对缓慢。但由于国内外国情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咱们不可以简单的照抄照搬国外已经总结出的评估体系,不然也势必会由于与我国实际相摆脱而被束之高阁。相比我国而言,首要任务是要进行充实的考察和调研,并且,建筑绿色化评估方法的研发工作要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工作并且推进。

4.结语

“绿色建筑”的提出,给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带来理念上的变革。在创造适合人们生活、工作和开展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建筑科技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Briane,paulH.Roughguidetosustainability[m].London:RiBaCompany,2002.

2 姚润明李百战丁勇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HV&aC,2006,36(11):27-32,91.

3 王宁.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绿色建筑打造健康和谐生活.城市与乡镇建设,2005年第05期

4 刘杰.试论绿色建筑及其在上海的实践.新建筑,2000年第03期

5 黄中伟,遇平静.邢峰.牛永宁.王庆军.郭烨.绿色建筑结构体系中的节能难题.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04期

绿色建筑总结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技术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由人类物质活动规模膨胀和地球人口增长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空前重视。人们对建筑与城市影响的认识也从单纯的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绿色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飞速发展[1]。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入,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大,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绿色建筑的各个生命周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绿色建筑的建设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

2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有时也被人们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绿色建筑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节能走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概念。按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在绿色建筑中需要注意五个环节:一是绿色建筑规划;二是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三是绿色建筑施工;四是运行和管理;五是建筑拆除后的再利用。

绿色建筑希望消耗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影响最小,同时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良好的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源消耗少和居住环境好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4]。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高舒适性的建筑,不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而放弃舒适性,回到原始的农舍中,虽然消耗能源和资源少,但也不是绿色建筑所倡导。

因此,绿色建筑成功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的集成技术,来协调解决这一矛盾。

3社会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一些误区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1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绿化建筑,其实不然。绿化是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最有效的生态因子,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等作用。然而,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非指一般意义上在建筑周边种树植栽的绿化或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一种综合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建筑环保设计理念。

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被开发商所滥用,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有绿化,并盲目地将这个概念向市场普及,导致大多数人误以为有植被水景以及高绿化率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

3.2技术的不恰当应用

主要表现为:在一些新建的绿色项目中,不考虑绿色建筑技术的适宜性,盲目地将借鉴的“高新技术”照搬到工程项目中去,导致该项技术“水土不服”。一些项目业主认为技术越难就越高级,节能效果就越好,或仅考虑项目的宣传、示范意义,忽视实际的节能效果。例如:区域供冷和冰蓄冷系统往往被视为集中空调系统的有效节能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高校用冷时间短、大学城规划的商业项目形成规模时间较长等因素导致负荷不足,该系统的综合性能系统不到1.0,即冷价高于电价[5]。而已经被国家淘汰的节能等级为5级的分体空调器的Cop为2.6~2.8[6]。

实际上,绿色建筑并不就是高科技建筑,不应该一直强调高科技,而忽略建筑设计的本质。

3.3经济评价不够重视

经济评价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项目开发商的观念错误,认为“一旦和绿色建筑沾边,建筑的成本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绿色建筑是高成本的代名词”,错误的观念导致市场上的绿色建筑成本显著高于普通住宅,无形地将绿色建筑标榜为贵族建筑。例如:“锋尚”系列建筑综合技术做法的成本比普通住宅建筑提升了32%;深圳“蓝牙水晶”写字楼采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理论上每年可节约电费一千万元,但整个建筑的总造价却比普通甲级写字楼贵出20%以上[7]。

虽然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需要增加一定的初始投资,但并不简单地等于高成本。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成熟的技术为支撑,用低投入的方法对自然通风、遮阳、隔热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使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适用于某个绿色建筑项目,技术与建筑的形式、功能、所处的区位和运行的状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4绿色建筑的工程技术体系

建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质上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内,包含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材料的运输、建筑建设过程、建筑运行使用过程、直至建筑的消亡等过程。绿色建筑的低耗理念就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控制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创造出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中,基于全过程控制原则,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包括以下五个阶段(见图1所示):一、建设规划阶段;二、施工图设计阶段;三、施工建设阶段;四、运营管理阶段;五、拆除阶段。

4.1建设规划阶段

绿色建筑的建设规划阶段又包含了两部分,一是绿色建筑的策划、选址;二是生态总体规划。

在建筑策划与选址阶段,首先要制定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土地资源;2、自然水系、湿地、农田及各种生态区的保护;3、建设场地安全及污染源处理;4、旧建筑利用及废弃场地建设。

在生态总体阶段,充分考虑建筑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各个方面,制定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外环境;2、建筑能源综合利用规划;3、建筑水系统综合利用规划;4、建材与建筑结构使用规划;5、建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节约土地资源,尊重原址原貌生态环境,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另外,项目的总体规划则需要从整体环境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思考。在整体环境规划中,还需要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

图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体系

4.2施工图设计阶段

绿色建筑设计应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容积率和面积,改善场地生态环境。借助计算机模拟工具,对建筑窗墙比、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光性能、采暖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

建筑施工图设计是详细表达建筑单体或群体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过程。绿色建筑要求在施工图规划设计阶段,不仅充分考虑倒节约建筑建造过程中建材、资源、能源等,还必须对建筑使用过程中节能、节水、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思考,统筹考虑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施工图设计技术体系见图2所示。

图2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体系

4.3施工建设阶段

绿色建筑施工建设阶段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噪声、大气污染、光环境污染等,尽量减少施工队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还需要注重在施工中节约用水、用电、用材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

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中的体现。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三个方面,见图3所示。

图3建筑施工建设阶段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4.4运营管理阶段

运营管理阶段是建筑寿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使用的能源一般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80%以上,对于居住使用者而言,建筑运行管理的实施效果是直接决定其舒适性、节能性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要求通过设计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体制来落实绿色建筑的各种理念。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一般是通过物业管理公司来实施的。运营管理阶段应当处理好建筑使用者、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等工作。实现绿色建筑各项设计指标。

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节能管理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绿化管理技术以及生活垃圾管理技术。

4.5拆除阶段

在改造、拆除阶段,绿色建筑应对建筑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合理规划拆卸,将拆除的建材和设备进行资源化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总结

作为新事物,绿色建筑需要采用诸多新设备、新技术集成。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性也很多,导致国内新建的绿色建筑项目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存在许多问题。

绿色建筑的建立依赖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支撑,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则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以恰当的比例整合集成诸多绿色环保技术,将建筑技术根植于建筑本身,使其融入建筑的形态设计和使用功能,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同时,绿色建筑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跨专业、多层次和多阶段的特点,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而应将其放在区域或城市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都需要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刘加平,董靓,孙世钧.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姚润明,李百战,丁勇,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36(11):27~33.

[4]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傅建平,巫术胜.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2010中国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暨热泵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建筑节能,2010.73-76.

绿色建筑总结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质量管理;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节能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建筑行业也是高耗能产业,每年建筑能耗约就占到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因此,加快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及建设就成为了城市未来发展规模的关键之一。开展绿色建筑施工项目,不仅能够降低建筑的能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重点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的要点,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期加快我国城市绿色建筑的步伐。

1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含材料构件生产(含原材料的开采),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四节一环保,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依存。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能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及活动空间。2)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使用无污染、可拆卸的绿色建材;对建筑和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对周围的环境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利的影响。3)因地制宜,尊重本土的自然环境条件;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彰显本地民俗文化,彰显本地特色。

2绿色施工内涵

绿色建筑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拆除。绿色施工是打造绿色建筑的关键阶段,因为该阶段是形成工程实体———建筑产品的生产阶段,是工程建设资金、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最大、最密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会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绿色施工也是实现建筑行业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

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对绿色施工定义为: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对绿色施工的评价要素有五个: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绿色施工要求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四节一环保,更侧重于施工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也不可能建造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地绿色施工组织设计,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它应该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减少废弃物填埋等等。

3绿色施工管理

要推进绿色施工,首先要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施工技术是实施绿色施工的途径。绿色施工管理就是采用先进的绿色施工技术,构建相应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对施工方案、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就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绿色施工导则》指出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和评价管理五个方面,绿色施工管理就要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

4加快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对策

绿色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要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管理,必须紧盯过程控制,必须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的体系。目标明确,制度齐全;措施可行,责任到人;执行力强,动态管理。

4.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顶层设计。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要明确绿色施工总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明确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任务,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目标的实施;分期分阶段对目标实施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真正做到过程控制。

可以设置绿色施工管理和监督组织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分级设置。一级机构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组成,由建设单位牵头,其项目经理为负责人。二级机构由施工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其项目经理为负责人。负责人要明确各个岗位、各位人员的绿色施工任务,大家各司其职,确保目标的实施。

4.2规划管理

按照设计所要求的绿色施工目标编制执行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1)编制执行绿色施工总体方案。总体方案要体现绿色施工的理念,要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明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自的职责,体现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体系。建设单位要提出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提供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保障,并负责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要根据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图纸会审和深化设计,向施工单位作整体工程设计交底,阐明设计思想,并综合土建、装修、机电设备安装及市政设施等各专业,使工程设计和各专业施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便于施工单位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施工单位是绿色施工的具体执行者,要对绿色施工负总责。监理单位要担当起绿色施工管理的监督责任,对绿色施工的总体方案、具体方案及保证措施进行严格审查,并在实施中把好关。2)编制执行独立的绿色施工具体方案。绿色施工方案要独立地体现在总体方案中,并细化“四节一环保”的要求。a.对绿色施工的“四节一环保”目标进行量化。如材料的消耗量和节约率,水、地、能源等资源的节约量,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等级等。b.落实控制项。根据总体方案,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要求,明确各阶段达到绿色施工要求的控制项,并有具体保证实施措施,如节能措施、节材措施、节水措施、节地措施、环境保护措施、人员安全与健康措施等。c.结果考核。采用分期分阶段的方法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饰装修与机电安装工程的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4.3实施管理

这是落实绿色施工管理具体的环节,它对绿色施工方案执行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是施工单位执行力的体现,也是其“低成本、高品质”的最好展示。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将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参建单位的管理职责,将具体任务分配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同时健全培训制度,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2)突出信息化管理。绿色施工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要在绿色施工的全过程中,加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交流与信息收集,根据动态参数(如:作业机械和施工现场信息等),构建由各参与方共享的数据体系,使各种信息以数字流的方式在各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实施定量、动态(实时)的绿色施工管理,实现绿色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及时采集和保存绿色施工资料,做好绿色施工档案的管理工作。3)强化专项管理。工程交底时明确绿色施工具体方案中控制项、一般项、优化项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将控制项作为“高压红线”限值进行管理,对一般项有实施管理细则,对优化项有激励措施。4)坚持动态管理。施工过程中采用符合绿色施工要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收集好各阶段绿色施工的实测数据,尤其关注控制项的测定数据,并定期将控制目标与实测数据进行比对。要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制定出合适的纠偏和预防措施。

4.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绿色施工要突出以人为本,要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施工单位要遵守iSo14000和oHSaS18000等质量管理标准,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安全保卫措施完备,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4.5评价管理

针对绿色施工中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的五个要素,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对各评价阶段的绿色施工成效进行评价。施工单位按照各评价阶段先做好自评价,根据自评结果适时对方案、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改进、优化。监理单位也要组织好相应施工阶段的评价工作。在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绿色施工的验收评价,给出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结果报有关部门备案。

5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管理是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因此,施工人员应加强绿色施工管理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绿色施工管理质量,从而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工程投资成本,提高项目施工效率,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