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53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1

关键词:公路城乡一体化作用

按照国家和山东省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烟台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承担着率先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发展经济,公路先行。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公路交通网络总是在需求与适应、发展与引导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依托。因此,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置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使公路网的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

(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势

21世纪初,我国开始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重点之一,明确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城乡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当前,山东省正加快构建大路网,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180公里,覆盖除长岛县以外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机场和主要港口,基本形成“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同时进一步优化干线公路网络,完善由县乡村道构成的农村公路网。

(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公路交通对社会经济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据统计,公路承担了全社会客运总量的96%,货运总量的87%。“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交通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其中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占投资的绝大部分。烟台市“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约102亿元,可以说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公路交通对城乡建设具有直接拉动作用。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它对许多产业都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据专家测算,建设1公里的高速公路,可消费钢材500至1500吨、水泥4000至12000吨,平均消费沥青1900吨,约需1000个劳动用工。每1亿元的高速公路投资可以带动社会总产值4亿元。

(三)城乡一体化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山东省、烟台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结构优化、网络衔接的新阶段。必须将两者关系结合好,实现互相促进、互相发展。一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坚持高点定位、配套完善的原则,将信息工程、配套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环保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力争使新建的高速公路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同时对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该扩容的扩容,该提升的提升。二是提升普通干线公路网。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良、等级适宜、功能齐全、质量可靠的标准,集中力量,推动新一轮干线路网升级改造,全面提高路面质量和通行能力。三是完善地方道路组团式支撑体系。对国道和重要省道,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城市节点枢纽规划研究,科学解决公路交通穿越城镇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一些新问题,必须统筹考虑,有效解决。

(一)公路网络需进一步优化

公路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相对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烟台市干线公路东西向通道比较完善,但南北向通道尚显欠缺。截至2014年底,烟台市2000年及以前修建至今未大修改造的普通国省道老油路有584公里。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两年已改造了一批,但烟台市老油路占全省的比重依然较大,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公路建设用地十分紧张

除公路本身永久占地和服务区占地外,建设过程中的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临时便道、临时设施等也会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占用土地。有资料显示,每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最高达5―7公顷,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占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比例高达16%左右。当前土地审批手续更为严格,如何解决好公路用地问题至关重要。

(三)公路发展资金较为短缺

公路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公路建设、养护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随着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深入实施,原有的公路筹融资机制被打破,在财务预算、资金到位等方面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加之公路建设养护成本不断提高,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这就意味着省交通运输厅不能再作为贷款主体,也不能再为地方各级公路部门提供担保。

(四)管理与服务还存在短板

管理手段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和重要路段交通不畅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烟台市公路在城乡一体化中作用的发挥。例如:部分国省道穿城镇路段街道化现象严重,一些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行标准的提高,亟待升级改造;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公路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加大投入,科学管理,在新常态下实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新发展

要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抓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手段之一。要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畅通、管理先进的路网体系,更好地服务烟台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路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全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普通国省道改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省公路工作的主基调就是加快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争取上级部门在项目和资金上对烟台市继续予以支持和倾斜,加快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建设,特别是老油路的改造。

(二)科学用地,节约用地

在公路设计方案论证中,充分考虑到项目的总投资与占用土地的权重,特别是在新建项目中,由于占用基本农田需要得到国务院审批,程序繁琐,难度较大,因此路线尽可能布置在荒地、荒滩中,在充分考虑到当地交通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路基宽度,最终达到减少占用土地的目的。当前,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土地控制,但根据一些省、市土地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小额土地的征地手续在地方政府和国土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相对容易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地方国土部门掌握的土地指标,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快土地征用手续的办理。

(三)搭建平台,筹资融资

为破解融资制约、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政府决定组建齐鲁交通发展集团,主要职责是为公路事业今后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2015年5月,省政府研究确定了组建方案和相关政策,全省41条高速公路、1100亿元资产将划归齐鲁交通发展集团。通过组建齐鲁交通发展集团,充分整合盘活全省高速公路等优质存量资产,化解政府债务,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建立交通发展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山东省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资金结构,积极探索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今后,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争取政策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公路资产上,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企业融资为补充、以银行信贷为支撑”的公路投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的比较优势和综合效应。

(四)以人为本,保安促畅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2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从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改革现有城乡公交客运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和完善从城区到镇和中心村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筑和完善我市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年底前完善现有城区公交网络,改造开通城区东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

第二步,年底前改造开通城区西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

第三步,开始全面推行集镇至村的公交客运,连接集镇至集镇之间、集镇至村之间的客运网络,切实提高城乡公交客运通村率,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目标。

三、等级划分

(一)一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及通往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公交客运线路。

(二)二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城区通往各集镇的城镇公交客运线路。

(三)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指集镇通往集镇、集镇通往村之间的农村公交客运线路。

四、实施原则

(一)政府主导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对城乡客运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建立城乡公交客运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统筹规划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理念。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规划,合理整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和站点,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资源网络化效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公交优先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资金、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公交客运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布局合理的线网站点,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

(四)有序推进原则。对现有城乡公交客运经营。成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紧密型公交客运经济实体,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五)便民利民原则。合力构筑布局合理、站点配套、道路畅通、车况良好、价格实惠的城乡公交客运网。坚持城乡联动。合力设置城乡公交客运换乘点,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

五、实施要求

(一)明确管理体制。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由市交通、城管部门牵头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督促。共同实施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编制网络方案。以建设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为目标。依据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全市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方案,提出城乡公交客运线路、换乘点和公交站场的建设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合理核定票价。本着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保本微利的原则。试运行的基础上,充分收集资料,按照价格定价和调价程序,合理确定城乡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

(四)规范营运车型。投入营运的车型要求与路况配套。车头上方、车身、车尾标明线路牌及标志(指示灯)

(五)统一站场设置。城区设置公交枢纽站。

(六)统一服务标准。城乡公交客运营运线路按“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具体服务标准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另行制定。

(七)提升行业水平。提高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卡通”城乡通”等电子消费服务,尽快建立包括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和线路运行显示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网络。

六、政策扶持

(一)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凡经市综合交通规划、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线路方案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原则上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二)实行补贴、补偿制度

1.积极支持建设标准化农村客运站。每个站点补贴60-90万元。城乡公交港湾由市交通部门建设,对站台、站亭建设实行适当补贴。建设、补贴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

2.对城区公交首末站、巡回场、港湾、换乘点、站亭、站台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城市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广告经营权统一招租。专项用于站亭、站台、站牌的日常维护保养。

3.积极支持公交客运企业增开城区公交线路和优化车辆结构。具体补贴资金标准由交通、城管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支出。

4.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按照市财政、审计、物价、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审计的结果,给予财政补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优先发展公交客运。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公交客运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二)强化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监管

市交通、城管部门要完善工作措施,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城乡公共客运事业的相关要求。严格公交客运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相关考核办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监管制度,依法查处非法经营、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公交客运企业与从业人员,要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依法强制收回线路经营权,对教育无效的从业人员可依法吊销其从业资格证。公交客运企业要建立公交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公交正常营运。

(三)加强公交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道路设计;衔接机制

引言:在城乡道路规划管理中,道路交通拥挤情况越来越严重,道路交叉口的管理历来是重点和难点。城乡道路规划建设是城市交通的瓶颈的节点,道路的纵横交错必然形成许多交叉口,是城乡道路最常见的瓶颈,如何提高城乡道路功能,就交通规划、支路网密度、噪声控制等,是整个道路建设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规划的设计、渠化、配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乡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使城乡道路规划建设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分析道路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主要原则和实施方法,同时结合了城乡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保证道路畅通,并给出了分析城乡控制性修编阶段、道路设计阶段等方面城乡道路设计方法。

1城乡道路规划建设的功能认定

1.1交通功能

随着现代城乡社会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与文体活动迅速发展和市民收入的增加,城乡规划是道路建设的基础,是确保城乡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城乡道路交通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根据交通工程原理和汽车行驶性能予以认真考虑,要求规范车辆行驶、减少车流冲突、提高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和方便行车行人,有效组织车流有序地经过。城乡道路设计符合规范渠道的一切设施,明确路线方便尽可能使行人和车辆的在最短时间通过。能够有效地保证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减少车流的冲突;交通城乡道路规划要尽可能地将不同速度和不同流向交通流分开,以减少相互冲突;在合理各种交通主干路的位置应设有快速路集流与疏散交流服务的集散道路,各交通主干路的面积不宜太小,设置城乡道路规划交通的路口要较开阔,减少交叉口多余面积,有较大的平面位置和空间来设置城乡道路规划并拓宽车道。尽量根据城乡的道路交通、环境等具体条件灵活应用,切忌生搬硬套。

图1:城乡道路横断面

1.2城乡道路结构功能

城乡道路规划就是在道路上,为城乡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与生活空间。道路建设为城乡规划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健康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城乡规划是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城乡道路规划提昌由主干路、次干路、环路、放射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同时,城市道路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就更为可贵,要切实加强规划的系统性,也为城市道路设施的配置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

1.3城乡道路景观环境美化功能

城乡道路是城乡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乡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乡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城市把中心城“街”式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划分出来,展示城乡风貌、道路绿色地带和建筑特点的设计。道路景观专业化精细化设计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或一区域街坊,对于城乡内部道路的横断面可以一个村一种形式。

2.城乡道路规划应重视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

2.1城乡道路的交通组织

针对城乡道路设计的适用条件和平面交叉口的区位特点,拓宽不同车种和不同行驶方向的右转、直行和左转车辆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增强通行能力,如左转、直转、右转车辆组成均匀并都有一定数量,可设1条专用车道;如直行车特别多,左转车辆也有一定数量,可分设2条直行车道和1条左转车道;如在人行道拐角处作无障碍处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平面交叉口渠道就是正确组织不同的车流和人流,形成过街独立通道。保证机动车和行人行驶正确的车道,确保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2.2车辆交通组织

在交通标志、标线或用高出路面的各种岛状构造物,进行具有通行能力大、投资省、占地少、规模小及工期短等特点。对不同方向、不同车型、不同状体的交通运动状态进行管制和引导。实现了人车分流,直行、右转、左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车流之间不存在冲突点,城乡道路规划设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极大地提高道路网络运输效率等优点,通过对交叉路口进行交通城乡道路规划,可使城市交通设施规范化,交通秩序井然,更有着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使安全有序的运行,以达到分离和控制交通流的目的,提高了行人和车辆路口的安全性,确保交叉口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通畅。因此,在交叉口中间设计圆形或椭圆形(左右转专用车道)的交通岛,利用中央分隔带宽度与设置的左右转车道,调整交通组织,才能在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道路可达性。

2.3行人交通组织

在较大的道路建设,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行人道路距离过长,横道线内安全穿越道路,可以设置行人专用道路在交叉口的保证行人安全。在实际应用中,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相互干预不大,在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行人交通流划分专用通行渠道,同时把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加宽,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行人横道线内安全穿越道路,应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及有效的交通管理来使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尽量不要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在交叉口。

结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道路规划后由于增加了进口车道数,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道路网规划。从体制上建立适应交通的规范化管理体制,规范了行车秩序,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从体制上建立适应大交通的规范化管理体制,相信在城乡道路规划设计,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以确保城乡道路交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娟.城乡道路系统存在问题及其规划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9)289-296

2.王敏.现代城乡道路规划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2010.(10)46-59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有效避免和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二.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体制不够健全。由于城乡建设体制的不够完善,已经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用适当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城乡规划建设,促进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顺利推进。 

(2)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不够平衡。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各项建设的力度,但大多数政府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以及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建设改善较小、忽视了广大乡村的统一协调发展,从而导致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规划建设、经济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以至于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 

(3)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 

(4)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仰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突出显现出来,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 

(5)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三、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方法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此外,还应向广大城乡居民宣传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制度、宅基地审批、申请条件以及报批等程序,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规划建设意识,并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认真总结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对之加以大力推广和交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并支持城乡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依法规划、科学规划、人人参与规划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2)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要在逐步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的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和先规后建的原则,综合考虑城乡之间、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等各种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协调稳步的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争取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城乡统筹规划。此外,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保持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四、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建,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4)强化功能分区规划。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并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既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作用,又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 

(5)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底蕴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优势,彰显个性魅力,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绝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因此,注重生态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 

(6)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必须保护,不能破坏。这些都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是用金钱换不来的。如历城华山的华阳宫,形成非一日之功,经过多部门协手保护,是文物保护更完整,更齐全,是国家的无形财富。但毁坏可在一夜之间。所以,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不允许随意侵占、吞食、破坏。也不允许毁了古的建新的,扒了真的盖假的。尽量保持原汁原味,正常的维修是必要的,但不能在其中牵强附会搞一些假古董、洋玩意,搞的不伦不类,大煞风景。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5

一、市客运市场现状分析

全市人口45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9万人。境内主要境内有张石、京张、宣大、京藏等高速公路,110、207、109、112四条国道和19条省级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里程2116公里,实现576个行政村通油路。市现有道路运输企业2家,全市共有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11个、三级客运站4个,四级客运站31个、五级客运站58个、简易站82个、候车亭832个、招呼牌1275块。客运班线共计1211条,客运车辆2574部。其中省际客运班线为99条,客运车辆为204部;市际客运班线为59条,客运车辆为83部;县际客运班线为337条,客运车辆780为部,旅游包车车辆135部,农村客运班线716条,客运车辆1372辆,总客座位数约45015个。

二、规划原则和思路

市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是在对城乡客运现状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在充分掌握当地现状特点以后,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从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各个地区的实际能力,初步制定出了适合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目标。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建立综合型交通运输线路”这三个方面的规划理念,同时还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群众利益、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等原则。

三、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目标

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坚持“政府主导、保证群众利益、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的原则,最终实现能够顺应城乡客运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城乡的客运市场秩序,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满足条件的县开通市区到县城、县城到乡镇、乡镇和村、存到村之间的农村公交线路,建设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提高服务、运营管理的水平,根据当地的农民出行的具体需求制定城乡客运体系。

四、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重点问题分析

(一)建立客运场站

市拟建3座汽车客运站,形成围绕主城区的桥东区、桥西区、高新区和远离主城区的宣化区、下花园区分别布设客运站,在便利区域旅客出行的同时,重点辐射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的站场格局。经过省厅审批,交通部门准备在花园建立客运枢纽站,预计于2014年动工,相信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投入使用。农村客运站实现客运站入乡镇,候车亭进乡村,村村都通客运班车。要加快站点建设促进农村客运发展,要求“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站建设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这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重大举措。

(二)城乡公交网络层次的划分

根据主城区的发展规划延伸、拓展到城区边缘,便于换乘;对衔接县城至各乡镇的客运网络分片合理设置;合理构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客运网络;规范客运营运,实现公交化运营模式,为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门到门运输服务。重点规划将市区—宣化客运班线、市区—怀安客运班线、市区至下花园客运班线、市区至万全等客运班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同时通过现有农村客运班车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改革现有承包经营模式,逐步实现公司化管理,公交化运营的模式。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后完善”的工作要求,将蔚县、怀来、张北作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试点县。

(三)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阶段

按照“统一规划、逐渐推进”的原则,全市围份“试点、执行、完善”三个阶段推进、扩大城乡公交的实施范围,实现从农村班线想城乡公交的逐渐过度。

1.试点阶段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试点,开通乡镇之间的城乡公交。城乡公交线路设立的依据应该是根据各个乡镇农民出行的需求以及一些农家乐、旅游景点、工业园区的对外出行、联系的需要,主要适当的增加线路和车的班次,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一些线路客流量的出行特点,并建立快车、普通车线路。通过与物价部门联合进行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城乡客运的运价水平,根据公路客运与公交客运票价,在客流密度、行程距离等方面的差异,合理确定城乡客运的票价。

2.扩大阶段

根据在怀来等地区的试点经验,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在宣化、蔚县、沽源、康保、张北等地推行怀来的成功经验,不断延伸和开通新的交通路线至各个下针,进一步明确价格补偿、线路、站点以及运营组织、配套政策方面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

3.完善阶段

逐步改善城乡客运、公交车辆的智联,改进城乡公交的组织营运以及政府补贴制度,延伸各个县区已拥有的城乡客运到各个行政村,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城乡客运。

五、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保障措施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工作难度高。为了保障客运一体化的公益性,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发挥出政府的领导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

(一)加大宣传力度,多部门协同合作

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对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是不断突破传统“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中交通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所以,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并成立针对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工作指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成立市政府分领导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交通局、市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物价、公安等多部门共同参加,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城乡客运事业发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市在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中,政府的补贴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在政府补贴中,城乡公交是体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内容,虽然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但是对于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经济欠发达。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使城乡公交真正与城市公享受同样的税费负担,进而使其达到同等票价水平,保证农村客运的公益性。推进市市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要确立“城乡联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稳妥推进的原则,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城乡一化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优惠政策,力争使城乡客运、镇村公交享受到与城市公交一样的待遇,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城乡客运健康、快速发展。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面向群众、改善服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归口管理、规范经营;国有为主、民营参与;规模经营、适度竞争;市县一体、城乡统筹;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现有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经营模式,调整公交路网布局,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改善公交车辆档次,提升公交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城乡公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总体目标

根据目前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用二年左右时间,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着重要做好三个优化、二个完善、一个提升。

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经营主体。根据目前公交企业现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优化线路资源。按照方便百姓、效率优先的原则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建立市、县公交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有序的城乡公交网络;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根据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城乡公交行业实施政策规定、服务标准的统一。

二个完善:一是完善站场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的建设,建成与公交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站场基础设施;二是完善道路设施。树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确保公交车辆畅通行驶。优先改造影响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和道路交叉口,路通信号系统应使公交车优先通过。对现有公交站台分批进行港湾式改造,具备条件的道路应逐步开辟公交专用道,有关道路绿化及其他设施应有利于公交车的安全通行。

一个提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公交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三、改革重点

(一)整合经营主体

按照尊重历史、适度竞争的原则,基本保持目前三家公交企业现状,即*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对*市公交总公司下属的袍江工发中巴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下属的*县汽运巴士有限公司及*县舜江客运有限公司,由所属公司整合。通过深化公交企业改革,有利于现有公交企业扩大优势,形成规模经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交企业优胜劣汰和公交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发展规划

按照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原则,加快制定《*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努力完善城乡公交线路网络,严格控制*主城区内公交线路总量,适当减少*主城区主干道上运行的公交车辆,既减轻*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又能满足市民乘车需求;大力兴建公交站场,提高公交标台基础设施,满足公交车辆的运营需求;因客制宜,灵活机动,针对客流量大的乡镇、旅游区采用快速直达和普通线路相结合的形式运行,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城乡交流。

(三)调整公交线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整合公交线路,合理归并站点,调整过密站点,实行利益补偿。因线路调整过程中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应在另外线路配置上给予利益补偿,最终达到“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道路”的目的。目前已进入城区主干道路营运的乡镇公交线路,在同方向基本保留一条主线可沿城区主干道通行外,其它线路一般沿内环线进入指定的公交站场;新规划的市区到柯桥、袍江组团以及到东湖、兰亭、禹陵、柯岩、吼山五大景区的线路和车辆可以进入*主城区,其它所有线路的公交车辆只能经过内环线到指定站点,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道路。

制定《*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市城乡公交线路招标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公交线路经营权特许制度,确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对历史形成的与公交规划一致的现有公交线路,通过办理确认手续,准予特许经营。新增、到期的公交线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拍卖和服务质量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四)建设公交站场

按照“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对公交站场进行有效利用。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市区和*县的公交站场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国有控股的*市公交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市区和*县公交站场的经营管理。公交站场经营公司以*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现有公交站场为基础,对三家公司的公交站场进行资产评估,按照资产评估价值共同参股经营。站场经营公司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站运分离的模式,公交企业使用公交站场采取租用方式,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公交站场的建设、日常经营管理和维护。

以市区环城河周边地区为依托,加快建立一定数量的公交枢纽站,从县城及乡镇到市区的公交车一律进入公交枢纽站,乘客在枢纽站中转换乘。加快建设公交始发终点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在学校、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客流集散的乡镇(街道)和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城市主次干道等,都必须规划建设公交场站设施,逐步使现有占道的公交始发终点站全部退路进场。

(五)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城乡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交“一卡通”、“城乡通”,加快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电子站牌、电子调度平台等建设。对原公交iC卡公司进行重组改造,分别由*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县公交公司进行合股组建*市公交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开发、应用公交智能信息系统,如公交电子站牌、公交车辆GpS调度平台、公交自动语音报站、公交站场监控等系统,制定公交iC卡的发售、使用、结算等规则,负责公交iC卡的发售、结算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县政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

(二)成立管理机构。设立*市公共交通管理处,负责全市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与*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

(三)规范行业管理。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制定《*市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对城乡公交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采用统一法律法规体系。交通、财政、税务部门依法对全市公交车辆和经营单位,按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达到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税费征收政策的基本统一。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部门对城乡公交运价进行一次调研,制定合理、惠民的城乡公交客运票价体系。城乡公交车实行统一的公交票价,取消车站站务费,真正让利于人民群众,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制定《*市城乡公交行业服务标准》和《*市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由市民对三家公交公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议,每月在媒体上公布考评结果。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实行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制定政府对公交行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公交车辆更新、站场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对市、县公交事业给予的政府补助或优惠政策应继续保持并逐步加大。逐步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个统一”。

五、实施步骤

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8月),制定方案,《*市区和*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年12月底之前),编制规划、企业整合、经营特许。

1.制定《*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和《*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

2.完成*市公交总公司、*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整合工作;

3.制定《*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推行特许专营制度,确认全部公交车辆经营年限;

4.整合、调整不合理公交线路;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常熟;总体规划;回顾;剖析

abstract:urbanmasterplanrevisionmajorleadingroleinthedevelopmentofthecity.thispaperanalyzesdemonstratedthiseditionplanninginthepreparationoftheconceptofinnovationbythetotaloftheChangshuShangwangtotalReviewandedition,paintedanentirelynewblueprintforChangshufuturehook.Keywords:Changshu;overallplanning;review;profil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常熟市概况

常熟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南岸,东倚上海,南连苏州,西邻无锡(,北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作为百业兴旺的商贸城市,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美誉。常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常熟山水辉映,风貌独特,被汪道涵誉为“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十里虞山蜿蜒入城,万亩尚湖平铺山南,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中,历史城区街巷幽深静谧,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水乡独特风貌。

2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

2.1主要内容

200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95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该规划提出了“一市双城、三片五镇、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组织模式;将沿江区域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构建一主一副的哑铃状城市;以内、外环城绿带和放射状滨河绿化带为框架,形成“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两个中心区、两个工业区、四个特定功能区、五大居住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布局结构。

2.2实施效果

2003版的规划以“突出常熟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贯彻城乡统筹思路的市域空间规划;构筑长远发展框架的城市空间形态、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布局结构、彰显山水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研究、适应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发展的交通组织模式、突出保护主题的城郊风景区建设控制研究、体现和谐发展要求的居住空间研究”为特色和创新,在多年的实施中,使市域空间格局拓展得到一定引导、城市定位较好体现了常熟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很好保护和利用、山水城一体的中心城区格局得到很好控制和实施、中心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中心城区拉开了功能拓展的序幕,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2.3问题和困惑

法制环境变化:由于外部环境及条件的迅速变化,主要是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调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市域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也出现了重大调整,近期新增的沪通铁路、苏嘉杭铁路、以及苏州城际轨道交通,京沪高铁站等,新增锡太高速常熟段和昆太高速常熟段都是本轮规划中未曾考虑的因素,同时申张线三级航道的外迁等,都对常熟市域对外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用地功能调整: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以来的近几年,正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几年,城市生长极为迅速,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局部区域一定的建设用地功能调整,产业用地与规划存在一定矛盾,需作用地优化处理。同时随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相关的的配套政策的出台,常熟作为优化发展区,必将根据国家政策作出各类用地的发展调整。

城乡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集中体现和引领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了常熟的城市发展,但显然在新的发展形势与背景下已显落后;同时,为了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寻求突破责无旁贷。

3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创新

2010版规划以“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原则,以常熟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突破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了一条以信息化支撑、理念率先、分阶段可实施政策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常熟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规划坚持“两个尊重、两个突出、四个转变”,即“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突出旅游产业发展;引领社会生活方式转变、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城乡建设方式转变”。具体落实“统筹发展、资源约束、交通引导、特色塑造”等规划理念,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基础,构建“山水古邑,新福地”,将常熟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3.1城乡统筹促一体化发展

规划主要就“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四个方面进行了城乡统筹的研究,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3.1.1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市域空间结构

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综合评价城乡空间发展条件,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城乡建设方式的转变为重点,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引入“片区发展”的理念,对市域进行了空间划分,分解并落实发展目标。规划在全市域形成“一城四片”的布局结构和“主城区――小城市(镇)――农村社区”的三级城镇空间体系。通过对各片区发展条件的深入评价,对各片区采取差异化的规模引导、产业引导等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经济指标和用地指标的分解,为制定合理、可行以及量化的政绩考核体制提供参考依据。

3.1.2统筹基础设施,促进设施共建共享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按照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高水平的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3.1.3统筹公共服务,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突出城乡统筹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合理的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持续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1.4统筹就业社保,营造城乡公平环境

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消除城乡差别。

3.2资源约束促可持续发展

3.2.1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加剧了土地的压力。规划在空间极限规模和基本农田等不可发展空间的制约下,充分尊重现状和发展诉求,明确划定中心城区和区域其他发展地区的增长边界。规划重点对市域空间结构进行重构,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使用模式由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向内涵更新优化的方向演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消耗获得预期的经济增长;逐步置换利用低效的已建用地,清理闲置土地,挖掘存量土地潜力。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从产业类型、地均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开发强度等多方面加以控制,实现土地的高度集约化利用。

3.2.2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淘汰并禁止新建燃煤小锅炉,推行集中供热,降低原煤的消耗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鼓励发展节能型产业,强化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基础管理;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淘汰高耗能产业、工艺和设备,组织落实重点节能工程;研究交通方式的节能,合理推行用地混合布局,促进机动交通减量;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系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鼓励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积极探索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积极探索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以节能为目标导向的管理制度。

3.2.3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证景观资源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善、恢复城镇建设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确定城镇建设的区域和发展方向,从空间、时间上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建立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市域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常熟市可持续发展。重点要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强化城镇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3.3交通引导促集约化发展

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构建以城际铁路为骨架,城市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通过枢纽布局优化市域公共交通配置,引导城乡集约化集聚发展。

3.3.1以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和新区开发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经过功能提升,会带动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由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升级。城市中心体系应该与城市交通枢纽联系起来,以提高各级中心的交通可达性,增强中心的辐射功能。规划依托沿江城际铁路和沪通铁路的站点设置综合客运枢纽,引导城市北部新区开发,形成城市副中心。

3.3.2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根据交通走廊的类别和等级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引导,将主要公共交通走廊与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布局相结合,串联城市主要中心和枢纽。规划在新世纪大道、海虞北路等沿线设置轨道交通,在其两侧主要布局大型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通过主要的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3.3.3以公共交通走廊支撑城市有序扩展

通过城际铁路沟通中心城区各分片与重要城镇之间的联系。中心城区以城际铁路枢纽站点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城镇以城际铁路站点为核心集聚发展。中心城区内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用地沿公共交通走廊有序扩展。

3.3.4以交通分区引导城市用地布局及开发强度控制

按照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发展趋势,以城市不同分片发展现状和规划引导要求划分交通分区。城市交通分区划分与旧城保护、新区建设、客流走廊相结合,通过交通分区引导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交通方式选择,达到调控交通流量和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性质和强度的目的。

3.4特色塑造促差别化发展

走有常熟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差别化发展,是提高常熟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条件。规划在市域范围内,以常熟原有的古城风貌特色为传承和延续,根据建设“山水宜居城、生态休闲城、历史文化城”的总体定位,保护和提升原有特质风貌,挖掘和开创未来魅力景观,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将常熟市打造成为现代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青山古邑新福地”。

3.4.1整合市域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规划确定城市整体空间景观风貌框架为:青山入城,七溪绕城,雅园缀城,三湖映城,绿扇润城,一江耀城。一是保护和延续“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的个性景观风貌,二是依托长江,彰显“千尺高塔辟通途,一江苍水展新港”的大气景观风貌。三是考虑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塑,充分利用昆承湖的滨水空间,加强城市新区与“湖”的亲密接触,营造“国际花园城市”的水客厅,兼顾整合沙家浜文化品牌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开创和塑造“新城映辉昆承湖,水乡烽火沙家浜”的全新景观风貌。

同时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利用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代产业资源,构建优美的标志性景观风貌节点体系和景观廊道体系,结合城市功能打造特色主题景观区,塑造丰富的空间景观环境和适宜人居的现代城市环境。分别从“景观风貌节点――景观风貌廊道――景观风貌分区”三个层次,对建筑、风貌区等提出了具体的控制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特色的塑造。

3.4.2整合山水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特色旅游资源与异质环境是对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地域组合与用地条件,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景观要素保护,做到组团发展,突出重点,强化特色。规划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地位,充分发挥独有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市场营销,以吴文化与江南湖山特色为核心,突出“古城遗韵,名山秀水,特色乡村”的综合竞争力,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文化体验为主导,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4结语

常熟总规在编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公众意愿调查、重点问题调研、市民代表座谈和规划草案公示等工作,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意支持。同时,常熟市、开发区、镇和各部门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提高了规划的可实施性。目前,《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在有序实施,规划确定的策略、目标已在相关部门和行业分解落实,提出的相关政策已在执行或组织制定,各镇的总体规划均以本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完成了新一轮的修编;市域内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正在逐步推进,城市正在按照总体规划描绘的蓝图科学发展。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8

1.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下定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同。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套用城间客运及城市客运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村客运,也不是农村客运公交化,而是两者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双向演变过程。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说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道路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定义可以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行交通部门一家管理整个道路客运的新体制,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同时还具有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新局面。

政令统一,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事权统一,有利于各种道路客运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出行和中转换乘,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创造便利条件,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增加客流量,带来道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精简,效能提高,有利于真正实现从部门分散管理到综合统一管理的重大变革。统一规划,有利于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无序竞争与浪费。城乡协调一致,有利于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同时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利于城乡经济与道路客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源于农村客运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天地广阔,客运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客运在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经济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农村道路客运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道路等级低,缺乏场站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要彻底改变道路客运行业内多年来“头(快速客运)重脚(农村客运)轻”的局面,推进客运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是构筑大交通格局的需要。大交通格局要求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入世对于我国道路客运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老国有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但这只是相对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水平而言的,是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作保障,交通运输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与之相适应。

我国已经具备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县乡道路通达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城乡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30万公里,全国营运客车总量140.9万辆,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4%,通班车率达到98%,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2.5%,通班车率达到81.9%。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且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采取的是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参与管理的部门包括交通、城建、公安等。这种管理体制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现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已不适应建立“大交通”系统的要求。很多地方转变管理思维,将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南省巩义市的管理一体化、客运网络化;陕西省西安市提出打破城乡交通隔离带——“零公里”和实现客运交通“三化”,即长途客运驻点化、远郊客运往返化、城市客运公交化的发展规划,为该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道路客运交由交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加快了这些地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

总体来看,尤其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缓慢,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致使管理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已成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硬件建设滞后于客运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等级、场站等仍很落后。因此,我国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及政策措施

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综合各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践及道路客运系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是: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即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等。实践证明一家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政策法规一体化主要是指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站场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

市场建设一体化主要指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等。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

软件方面:一是要提高认知度,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要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杜绝政企不分;三是建立道路客运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客运经营行为。

硬件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建设规模,科学构筑城乡道路网,尤其是城郊和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简易站的建设。乡村简易站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简易站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以增加简易站的数量,从而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有形市场。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9

城乡供水一体化

措施:2011年9月,独山县在距县城11.2公里之外的甲摆河建设应急工程。2012年初,又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规划将全县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四个供水区域进行科学供水,推进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

成效:“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水利投资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甲摆应急供水工程、谭尧中型水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告别“旱城”历史;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甲摆、洋蒙、尧弄、打渔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加快规划建设。

城乡公交一体化

措施: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无缝连接、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科学布局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合理设置农村公共交通候车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客运站点,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交改革,优化便民服务,进行班线车改革。

成效:已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19条870公里,比全省提前3年、全国提前5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成功引进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市营运,“的士进城、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直达客运为主干,县际班线客运和城市公共客运为联接,农村客运为节点的通达城乡、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网络。

城乡教育一体化

措施:2011年起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名生、名师、名校),推行幼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修建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开放式办学。

成效:独山大学城一期完成,目前已入住上万学生;先后与广州大学附属学校、贵阳兴农中学等签署教育发展、联合办学协议,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江苏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展开教育合作;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节节攀高,跻身全州前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措施:积极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医,对影山、基长、上司、下司、玉水、麻尾六个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交由独山县医院和中医院托管;加强医务人员、资源配备和管理,结合县区划调整,从社区医院调配部分人员到中心卫生院,保证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业务开展;实行医疗业务和学习“双向制度”,县级两家医院下派专家到所托管医院进行“传、带、教”服务,四所分院轮回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实现规范业务技术和诊疗水平。

成效: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县内留诊率达到86%;全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实现“双降”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措施:积极调动金融、通信、广电网络等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实现金融服务“镇镇有”、通信服务“户户通”。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城乡金融网点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全面统筹发展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的普及应用,积极推行宽带进村入户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

成效:目前已建成金融机构6家,全县共有银行服务网点49个,遍及所有乡镇;全县光纤覆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通了宽带,解决了广大农村通信难、上网难等致富瓶颈问题;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新建干线280公里,全县原1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00余户,建成乡镇四位一体化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四个,农村电商实现村村有。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篇10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阶段,城乡规划面临着全球化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创建低碳化、零排放城乡环境成为世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合理规划低碳城乡,需要从方法、理念、管理手段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城乡是有效减轻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城乡的合理规划应该为创建低碳城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低碳生态城乡的概念

低碳城乡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建设成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与低碳城乡概念几乎同时出现的是生态城乡概念,生态城乡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乡发展与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它强调保护和重建城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属性。低碳城乡关注节约能源,生态城乡关注保护资源,两者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低碳生态城乡就是以低碳化和生态化的结合,使城乡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实现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低碳生态城乡是目标和结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结果,规划是关键。规划的层面和角度是多元的,其中区域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规划、能源规划和资源规划是主要组成部分。

二、城乡规划低碳环保发展模式的含义

低碳环保角度下的城乡规划发展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城乡规划中实现低碳环保的发展目标。因此,城乡规划要实现低碳环保就需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终目标。

2、城乡规划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目标。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首先要求改善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通过采取节能技术、环保材料、再生资源打造生态建筑等手段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其次低碳环保视角下的城乡规划还需要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人类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城乡规划不仅要关注眼前更要注重未来。低碳环保是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低碳环保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当今的城乡规划一定要结合我国的GDp情况,把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把低碳环保的城乡规划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实施。

三、我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系统

近些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日益丰富,然而尚未形成完整的低碳生态城乡理论体系,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低碳生态城乡的认知和侧重不同,缺乏全国性定量的生态城乡综合指标体系,技术系统和实践经验。地方在制定当地的低碳生态城乡评价指标体系与规范时往往存在目的不清,盲目跟风,指向不明,多以当地领导意志为转移等问题,出现了如片面追求城乡绿化,城乡大广场崇拜、过分依赖高科技与高投入等现象,与低碳生态城乡的内涵背道而驰。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城乡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有三个: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制定的低碳城乡评估标准体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提出的低碳生态城乡指标体系。

2、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地域差距

低碳生态城乡的建设与改造规划需要根据城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不能一味的强调政绩工程。纵观我国现有的生态城乡低碳试点项目,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重城轻乡的问题。实际上生态低碳城乡建设并非只能由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乡进行,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城镇更加需要探索低碳生态城乡发展的新模式,以避免用环境换发展的老路,但是目前关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以及乡镇低碳生态城乡建设的研究比较薄弱,关于旧城节能改造的实践探索不充分。

3、过分追求高技术、高投入

(1)许多城乡在进行低碳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引入高新技术,忽视成本和风险控制的现象,比如红极一时的光伏产业,曾被认为是实现转变城乡能源机构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光伏产业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反而会增加城乡碳排放。(2)我国的低碳生态城乡起步较晚,在建设低碳生态项目时借鉴了许多外国经验,但外国的建设经验并不能照搬全抄,比如耕地保护与项目用地的冲突就是生态城乡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3)虽然国家对低碳生态城乡建设项目有补贴政策,但是如何高效的利用资金是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曹妃甸国际生态示范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等项目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规划实施策略

1、科学处理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做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2、合理定位低碳城市规划

为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必须对低碳城市的规划给予合理的定位,。依照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可以采以下几种编制类型,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之外的低碳城市规划,这是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当做现在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展开编制,采用独立的编制形式规划到低碳城市设计之中;把低碳理念合理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系统之中,确保城市各个规划内容达到低碳效果,把低碳理念落实到交通、用地布局、产业设施等多个模式之中。那低碳城市理念融汇在现今发送城乡编制系统之中,把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创新的主要方面。

3、创建低碳城乡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进行规划设计的主要掌控手段,是把低碳城乡规划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创建低碳城乡必须重视一下几点:(1)界定指标体系的范围,规划低碳城乡指标体系无法包揽全部,重点在于是否达到减碳和固碳这一要求,确保指标体系更加明确、简化;(2)发挥指标体系的实效性:低碳城乡的各项指标运用在城乡规划模式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操作,发挥有效的控制效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3)因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环境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各个发展地区应建立不同的指标数值,确保指标体系更贴近实际,确保指标有利的实施和推广;(4)确保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能:依照常规的办法对城乡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城乡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对城乡规划方案碳排放量进行评估,这是考虑不同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对各个地区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确保城乡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作为本次分析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中,实现合理开发土地和生态绿色系统这两个概念进行整合评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规划出生态敏感区域,创建生态安全网络系统。在已经规定的开发土地上,对基础建设、在建项目、已有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确保城乡的布局和规划更加合理。

4、科学布局,优化交通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城乡人口快速集聚,城乡功能趋于完善,城乡用地显著扩张。在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生了许多诸如房价快速上涨、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堵等规划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相关的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机动车的增长。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大多对空气具有污染性,是造成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元凶。面对这一问题,对城乡进行科学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尤为重要。

面对目前城乡成为堵城的情况,必须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城乡商业中心周边建设停车场,建立步行系统,推广城乡自行车租赁等绿色交通方式,有效纾解商业中心的交通拥堵情况;新一轮的城乡总规编制时,合理化功能分区,布局上注意生产与生活之间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效率,城乡道路机动车通常在时速在40-50公里/小时,最为节能环保,合理设计主干路行车速度,避免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与节能环保。

5、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我国是一个多煤的国家,整个能源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富煤、贫油、少气”。《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的报告指出,煤炭的燃烧造成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二氧化碳排放的80%,而且它扩散的距离超出人们的想象,可达数千km,几乎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

采暖烧煤对城乡的空气污染早已被人诟病,一些有条件的城乡正在调整自己的供暖能源结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通气,越来越多的城乡实现了煤改气。以燃煤为主的热源厂改为以天然气为能源,电能为辅助的分布式能源站。所谓“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植)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对全国范围来讲,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尤其鼓励风电和太阳能。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革国家输配电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壁垒,使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够畅通无阻地上网供电。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城乡建设方兴未艾,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70~75%,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形态可塑性大,必须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效率的城乡发展模式,在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努力下,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乡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岳小红.浅析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