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十篇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十篇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53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1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0-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减低,从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是老年前期与老年期人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人类最普遍的骨骼疾病,全世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慢性疾病中已上升到第6位[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正日益上升,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op是一种与激素、年龄、运动、饮食、体重和种族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的退行性疾病,其中缺乏运动是加速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2、3]。早在1989年wHo就明确提出op治疗的三大原则:补钙、饮食调节和运动疗法。1992年北京国际op会议再次肯定了这三大防治措施[4]。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以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为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引起的伤害,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进行运动疗法的指导,将其骨密度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与只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相比,以探讨运动疗法的疗效。旨在寻求社区居民预防骨质疏松、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年5月一2013年4月选择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四个社区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50名,共200人,年龄55~87(平均65.31±9.72)岁。其中男73例,女127例。

入选标准:(1)年龄55岁以上;(2)符合国际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具体标准:骨密度(BmD)下降达到或低于峰值骨量-2.5SD者为骨质疏松;(3)伴有周身骨痛、腰背痛、肌肉痉挛等症状;(4)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风湿病等内分泌性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干预前的骨密度值、疼痛分和临床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组将2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各100例。在接受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干预的为干预组,只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为口服元素钙和维生素D或口服福善美,注射钙制剂。

1.2.2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干预组病人进行运动疗法具体指导。所有运动均为有氧运动,运动训练每周锻炼5~7次,每次45~60min。尽量在阳光充足下锻炼,室内外结合。坚持适量、全面以及微超量恢复性训练原则。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且以轻度疲劳为限;运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强进行小量的超量恢复训练。运动强度以低中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推手等活动为宜。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如局部症状突出,在坚持全身整体运动的同时也要结合局部运动。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性质的运动:如有严重骨质疏松和运动受限,不得不卧床者,要扶病人坐起,协助其依次活动肩、肘、手指、髋、膝和踝等关节,达到运动目的。如下肢无力者,可做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反复放松、绷紧大腿小腿肌肉方式进行锻炼;如腰背疼痛者,可结合腰背肌肉锻炼立正姿势,足尖慢慢踮起,足跟抬高,挺胸抬头,然后足跟向下着地,反复锻炼。

1.2.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包括(1)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记分法: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中医症候量表测量。量表包括6条自评条目:周身骨痛、腰背酸痛、抽筋、下肢无力、乏力、出汗。对前三项实行0、2、4、6四级记分,对后三项实行0、1、2、3四级记分。由受试者根据自身症状选出最适合的分值,总分27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2)腰背四肢疼痛分级评分法:根据疼痛的程度分为5级:依次为负重后疼痛,记1分;活动痛,记2分;休息痛,记3分;运动受限,记4分;服止痛药,记5分。每级又分无、轻、中、重4种程度,依次记0、1、2、3分。二者分值相乘,最高积分15分,无疼痛记0分;(3)骨密度:双能X骨密度仪(DXa),对病人治疗前、后(每年一次)分别进行腰椎正位骨密度测定;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患者治疗前、后(每6月一次)分别进行足跟部骨密度测定。

1.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0人中男性73人,占36.5%;女性127人,占63.5%。年龄55~65岁66人(33.0%),66~75岁63人(31.5%),76~85岁48人(24.0%),>85岁23人(11.5%)。本组妇女中自然绝经者163例占81.5%,其余37例为子宫和/或卵巢切除者占18.5%。4个居委会居民在年龄、性别、生育史及绝经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例占12.0%,初中及高中140例占70.0%,初小及文盲36例占18.0%。见表1。在从事的职业中,脑力劳动46例占23.0%,服务及体力劳动122例占61.0%,家庭妇女32例占16.0%。见表2。提蓝居民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情况优于其他[5],但对骨密度及临床症状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是与增龄相关的一种缓慢骨丢失。最常见的特征为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改变,骨脆性增高和易致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6、7],是一种影响生命质量的常见病。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及腰背疼痛,肌肉痉挛,下肢无力等症状。目前骨质疏松症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由于临床应用各药物只分别作用于骨重建的某一环节,需同时应用,且价格昂贵,老年人吸收利用率差等因素,非药物运动疗法开始得到重视和肯定。

3.1缺乏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老年人,其骨密度比缺乏运动的同龄老年人高,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他们继续补充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其可能的机理:缺乏锻炼,骨内血液循环减少导致骨内基质和矿物质减少;户外运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合成降低,肠道钙磷吸收下降;食欲降低,营养要素特别是钙摄入减少,缓冲肌肉酸质的钙不足。这些均使骨形成和骨矿化降低,造成骨量丢失增多。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以腰背痛尤为多见,据国内外临床观察统计显示其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8];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肾与骨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指出“肾主骨,生骨髓”,“肾虚,腰脊痛”,出现腰脊痛、骨髓酸痛、膝软乏力、筋骨挛缩、倦怠汗出等症状缘于肾精亏虚、骨失濡养。疼痛多伴软组织抽搐,夜间腓肠肌痉挛。国外学者认为,疼痛是由骨量丢失减少,椎体压缩变形,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或脊柱变形前曲,腰背肌为纠正脊柱不良姿势,加倍收缩,从而使肌肉疲劳甚至痉挛所致[9]。老年人往往因为疼痛、乏力和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下降易于摔跤的恐惧,不愿运动。而长期缺乏运动,肌肉收缩对骨刺激应力减少,骨量不足,可使正常骨代谢遭到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钙溶出,尿钙排出增加,进一步加重骨萎缩和骨质疏松症。

3.2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理运动可以逆转骨质疏松症,也可缓解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质的过程,从而保持骨的正常形态。其机制在于:运动通过肌肉的活动对骨产生应力,骨骼应力增加使骨产生负压电位,使之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细胞增生分化;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流量,使血钙向骨内输送和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增加,促进骨形成;运动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增加骨钙含量;运动还可以在增加骨质的同时,增加骨组织对血钙利用。另外,经常在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促进体内钙吸收。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

3.3运动干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运动对骨的生长和适应性变化的影响虽已得到肯定,但其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对骨量的改变。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适宜进行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及疗效研究甚少。

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特点,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进行对症运动指导,鼓励其在家做肢体活动和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条件下的户外运动。根据骨质疏松症病人病情和具体症状的不同,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活动大肌肉,再活动小肌肉,最终做到尽量多的肌肉得到活动,使其相应的骨骼受到一定的生理压力;逐步进行微超量恢复性训练治疗。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参考运动的适宜心率=170一年龄),以病人感到轻度疲劳、汗出、心率不超过本人最大心率的80%,休息后可恢复,全身各部位无明显酸痛不适为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坚持一段时间后,两组前后的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

总之,骨质疏松症主要累及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升高趋势明显。据预测,我国到2025年约1510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两亿。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因而迫在眉睫。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该围绕:获得最佳峰值骨量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维持中老年时期的骨量、减小骨量丢失速度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核心和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10]等三方面内容来进行,防治骨质疏松任重道远[11]。根据患者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干预,从而更有利于患者采取预防骨骼健康的行为,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致谢:论文资料的积累得到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里委会干部的帮助,论文的写作得到上海市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操良玉.骨活素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94.

[2]高素霞,孟和.运动缺乏病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82.

[3]王法全.骨质疏松与力学[J].力学与实践,2004,26(3):94.

[4]何成奇,熊素芳,易文远。等.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5(4):10-12.

[5]姚保富,许祖芳.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知识和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2,10(11):1767-1768.

[6]章振林.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方向[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1―362.

[7]秦跃娟,章振林,黄琪仁,等.母患骨质疏松的女儿呈低峰值骨量吗?[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6-370.

[8]张宝慧.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804.

[9]marcusR.post-menopausalosteoporsis.BestpracticeandResearch[J].ClinicalobstetricsandGynaecology.2002,16(3):309―327.

[10]夏泰.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其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9):719―720.

[11]章振林.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2953―2955.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2

骨质疏松症现已成为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数也将随之增加。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发生骨折造成畸形和功能丧失,影响着中老年的内心世界和生活质量。特别是髋骨骨折,需要卧床,不仅个人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骨质疏松症及由其引起的骨折将成为未来医疗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症在骨质丧失早期往往无任何症状,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这些患者常因不良生活方式、原发病治疗不彻底,以及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的缺乏等各种原因而未能得到及时规则治疗。针对这些患者,我们采取以下健康教育措施。

1方式

1.1语言介绍语言介绍贯穿于诊疗的始末。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亲切、诚恳,对不同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接受能力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以便患者能完全理解和接受。根据每位患者的特点、自理能力、实际情况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自我防护宣教。倾听患者主诉,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

1.2讲座及设立宣传栏建立健康宣传栏,定期组织病人及家属进行讲座,宣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治疗、医疗、护理的新进展。内容通俗易懂,很受欢迎。

1.3建立随诊卡卡片上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随诊时间、骨骼矿物质密度(BmD),将每次随诊测得的BmD记录在卡片上。

2内容

包括让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原因、防治措施、何时需咨询医生,如何进行自我防护、防止跌伤等。

2.1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骨质疏松症是指骨密度(BmD)低于正常成人均数的2.5s,即t值低于-2.5。严重骨质疏松症是指t值低于-2.5,并有一处或多处骨折的病史。骨质疏松症分类标准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有关,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均影响全身骨骼;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肾病等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可为局限性的,也可为全身性。

2.2病因[2]骨质疏松症病因未明,可能与家庭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低下、体重过大、食物中钙缺乏、机体对钙的吸收减少、对钙的排泄上升、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增高、吸烟、酗酒、长期使用利尿激素、制动、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物中蛋白质和钠的摄入异常等有关。常常是一个以上的因素在起作用,且相互间的作用具有相加性。

2.3非药物治疗指导非药物治疗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骨质疏松症早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使峰值骨量(pBm)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如加强营养、保持足够的钙与维生素D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运动,目前非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轻型骨质疏松症的首选方法和基础治疗。

2.3.1合理饮食①合理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骨骼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低蛋白饮食可减少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产生而影响骨的形成,而蛋白质过多则增加钙的排泄。因此,应合理摄入蛋白质,尤其是大豆类食品,可防止去卵巢大鼠的骨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另外大豆类食物中富含钙又易消化吸收,因此是中老年人的优选食品。②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如维生素a能促进骨骼发育,但过量的维生素a却产生骨软化。活性维生素D即1,25-(oH)2-D3能促进小肠和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并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从而促进骨形成。

骨中的多种蛋白质都依赖维生素K,比如骨钙素-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其中谷氨酸γ-羟基化后才具有生物活性,而羟基化必需有维生素K参与,羟基化的骨钙素与钙离子和羟磷灰石结合,使骨矿化。据研究表明[3],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血浆中的维生素K浓度明显降低。骨胶原中含有大量的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在羟化时必需有维生素C参与,使骨细胞产生胶原蛋白,促进骨形成。③饮食中维持足够的钙、磷、镁、铜、氟等矿物质的摄入。食物中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镁缺乏不仅可使血钙浓度降低,而且还直接影响甲状旁腺激素的吸收。氟化物可通过刺激骨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促进其增殖,促进骨形成。铜缺乏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畸形,可见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骨的代谢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因此平时应注意合理饮食,多食含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不要偏食和不适当的节食。特别是青春期前后是获得骨量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避免诸多危险因素,势必会导致峰值骨密度的大量降低,骨折发生率增高,而且骨折发生的年龄也会提前。

2.3.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指的是过量饮酒和吸烟所致的骨质疏松[5],饮酒中的乙醇导致骨质疏松症是多方面的,表现在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吸收、直接作用于降睾酮的合成,抑制肾脏1-α羟化酶的活性、影响1,25-(oH)2-D3合成、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分泌、乙醇对肝脏的损害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也造成骨质疏松,加之长期酗酒食量减少造成营养不良,长期大量饮酒还可造成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应引起酗酒者注意。吸烟有害健康已被大家所熟知,而吸烟可引起的骨质疏松,尤以妇女更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绝经提早,烟碱促骨吸收增加,血钙升高,ptH降低,抑制骨的形成和骨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抑制卵巢雌激素的合成并促进其分解,影响小肠对钙的吸收,故应戒烟、戒酒。

2.3.3体育锻炼用进废退,适当活动使骨骼刺激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增强,有助于维持骨量[6],故骨科手术后应早期活动,尽量缩短制动时间。而室外活动是人类获得维生素D的第二条途径,据测定,高强度紫外线照射15min,每克皮肤可形成12.81iU维生素D3。另外每个人应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室外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跳舞、太极拳及健身操等运动,增加对骨的刺激改善骨代谢,并能改善肌肉的协调能力,减少老年人骨质疏松及摔跤,以防骨折。

2.4用药指导合理用药,目的是减少骨质的吸收,促进骨质形成。即抗骨质吸收药物如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类、维生素D等;促进骨质形成的药物如氟化钙、酮、同化激素类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维生素D代谢产物等。①经研究发现50-69岁绝经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高于50%[7],而雌激素能促进降钙素分泌,抑制ptH的作用,减少骨盐溶解,维持骨的形成与破坏的平衡,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减少骨吸收,有助于1,25-(oH)2-D3在肾脏的合成,通过激活肾脏内的1-α羟化酶,促进钙在小肠内的吸收,有利于骨的重建。因为女性绝经后的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尤其是在绝经后的5-10年雌激素减低最为明显,正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直接原因,应给雌激素、维生素D治疗,但应严格剂量,长期服用可致癌及中毒。此类患者应用雌激素否,应咨询医生的意见。②病因治疗:糖尿病引起的骨质疏松可高达50%[8],合理应用降糖药,合理饮食,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甲亢和甲旁亢患者根据病情给予药物及手术治疗,补充钙剂;对老年人及肝胆疾患、胃肠疾患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应给于合理饮食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病、类风湿关节炎、肾病、哮喘、器官移植病人,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类病人应定期做骨密度测定[9],如果发现骨密度有改变,应停用激素,需用中药进行整体调整达到治疗效果,或咨询专科医生意见。

2.5心理指导骨质疏松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有很多直到发生疏松骨的骨折后才被发现。一般而言,该类患者可表现有骨痛、脊柱压痛、疲劳,易于骨折、压缩畸形等,疼痛于坐、站和搬运物体时均可发生,严重者可有躯体活动(如行走、弯腰等)和日常生活活动(各种家务活动)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都对患者心理和社交功能产生不良影响[10],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跌倒、骨折,对病人度假、旅游、体育锻炼、跳舞等产生一些限制,对这些患者来说应鼓励他们保持精力和体力非常重要。鼓励他们参加户外锻炼,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为患者提供有关骨质疏松症及他们各自疾病的发展情况的信息帮助,使他们澄清错误观念,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主动从饮食、生活习惯、锻炼等方面调整和配合医师治疗。

3康复治疗[11]

3.1运动疗法应在病人情况允许时尽早开始运动,如进行肢体负重练习和治疗性步行,对于骨折后石膏固定的病人,可教患者作肌肉等长收缩,对关节活动范围(Rom)受限的病人可做牵引运动,对于处于制动状态和瘫痪病人,应尽早开展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其总体健康水平和躯体功能状态,对骨质疏松起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3.2矫形器的应用脊柱骨质疏松的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椎体多发性骨折所致的进行性后凸和疼痛,并伴有步态异常平衡障碍,使用腰围、胸围类的矫形器来改善患者姿势缓解症状。

3.3疼痛的处理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伴有疼痛,可应用镇痛药和物理治疗如紫外线、超声波、短波、中频等进行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支具以缓解疼痛。

3.4骨质疏松症患者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骨折,常因跌倒或用力不当而引起,应予以预防。①应让病人意识到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的重要性以及某些药物的疗效,教会其正确的活动方式;②可教会病人使用一些日常生活活动辅助器具,如长柄取物器、穿鞋器、浴室防滑垫等;③对有平衡障碍的患者,应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在活动时最好有人监护,也可在墙上安装扶手以供抓握。

4体会

4.1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学到了许多骨质疏松症的知识,自我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了解遵守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合理饮食及锻炼,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戒烟、戒酒,避免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4.2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拓宽了医护人员与社会接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社会对医护工作的理解,取得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华,朱宏民,宁显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讨.国医论坛,2001,16:24-25.

[2]刘忠厚,杨定卓,朱汉民.中国人原发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3.

[3]刘忠厚.骨质疏松学.第1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6-219.

[4]杨学斌.骨质数松症的环境危险因素.劳动医学,2001,18:58-59.

[5]支会英.男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1,4:98-99.

[6]parraris,Rizzolir,BonjourJp.Geneticaspectsofosteoporosis.CurropinRheumatol,1999,11940:294-300.

[7]刘建元.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研究中需商讨的问题.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69.

[8]刘素荣,刘瑞霞,程镒春.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探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88-89.

[9]健康教育学职称论文,eismanJa.Geneticsofosteoporosis.enderRev,1999,20:788-789.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3

新疆亚心网讯:井绪昌夫妇家住乌鲁木齐市光华社区,儿女不在身边。从2004年起,一直到2012年1月的今天,老伴乔清芳总是无缘无故经常骨折,邻居们都叫她“玻璃人”。

乔清芳第一次骨折发生在2004年3月。当时她想把床垫放正,刚抓住床垫,还没抬起来,突然她感到背部剧烈疼痛,接着她就倒了下来。

井绪昌急忙背她去医院,经检查,乔清芳胸椎骨折,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那次,她在床上躺了近3个月。

刚恢复不久,当年8月的一天,井绪昌陪乔清芳去医院检查类风湿,可在做B超时,她刚准备躺下,就感觉腰部突然像被针刺了一样。一检查,她的腰椎又骨折了、

当年年底的一天,井绪昌去超市买菜。乔清芳感觉有点饿,下床拄拐杖拿了块馒头。刚咬了一口不小心呛着了,她轻轻地咳嗽了一声,没想到腰部又剧烈疼痛起来。检查发现,她的腰椎另一处又骨折了。

此后这么多年,即使乔清芳躺在床上吃喝拉撒,每年至少骨折两次,伤处均分布在脊椎。井绪昌说,2011年到现在,乔清芳又骨折过两次。

5年里,乔清芳每年都会骨折两三次,她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她吃饭不敢用筷子、不敢咀嚼、不敢坐板凳、不能长久站立、不能自己翻身等,因为稍微使劲就会骨折。

如今的乔清芳,生不如死……

农妇腰背痛缘何被当癌症治?

中安在线《安徽商报》报道:58岁的女村民王某家住安徽省霍邱县乌龙镇,腰背病反复发作40余年,2010年4月6日因腰背部疼痛加重到合肥某民营肿瘤医院检查,经查患有“胸腰椎转移癌”,并予以治疗,其中包括化疗,当年7月,王某腰背疼痛症状未见好转,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明确结论为“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2011年年底,王某一怒之下将该民营肿瘤医院到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65000元,目前该案还在审理之中。

关于王某与那家民营肿瘤医院的医疗纠纷以及案件结果如何,不在此议论的范畴。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58岁的妇女王某的脊椎骨质疏松太厉害了,可谓“疏松”得一塌糊涂。“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可谓骨质疏松造成的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症除了骨痛、抽筋等症状以外,很容易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从而轻而易举地发生骨折,女村民王某的“胸腰椎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脊髓受压”即是“骨脆脆”的典型。

那么,合肥市某民营肿瘤医院为何将此患者误诊为“胸腰椎转移癌”,从而又误治呢?如果我们排除了接诊医生的渎职或者为了经济创收故意错诊错治原因外,这恐怕与医生的医术不够精良以及与此疾病的容易误诊有关。

骨质疏松,中老年人健康的克星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最常见、最严重的代谢性骨病。此病极易导致椎体、股骨颈部以及桡骨末端骨折,在卧床不起的中老年人中有20%是由骨质疏松引起腰背部、脊柱变形所致。据研究,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增加,70岁前就有50%女性患骨质疏松,70岁以后可增加至60%。骨质疏松有遗传吗?若父母双方都有骨质疏松,孩子遗传可能性很大,且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是骨质疏松好发的危险因素。此外,由于某些疾病或特殊原因也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如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亢、性腺功能减退等)、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疾病所致吸收不良、神经性畏食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慢性肾病及肾衰、慢性肝病等均可引起骨骼广泛脱钙导致骨质疏松。至于绝经后的妇女、老人和糖尿病、甲亢、肾病、肠胃病、骨肿瘤、严重创伤等患者,起初本人无感觉,但并发骨折时已难以逆转。因为骨质疏松属于一种“无声的疾病”,发病“静悄悄”,所以,有人将此病戏称为“现代‘影子杀手’”。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每年由于骨质疏松而造成的股骨折、胫骨折的患者竞达170万多人。早在1984年,美国国家健康委员会就公布过这样的一组数字,在美国,骨质疏松症已累积1500万-2000万人,每年有130万45岁以上的人由于骨质疏松而致骨折,平均每4名65岁以上的妇女就有一名骨质疏松症患者。而多种老年人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脊椎压缩骨折、桡骨下端骨折及肱骨上端骨折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骨质疏松有关。1986年,据统计因即引起的单纯股骨颈骨折达24.7万多人,耗费资金70多亿美金。而另据统计,英国的老年妇女因骨质疏松症骨折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因宫颈癌、子宫癌和乳腺癌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日本1989年有骨质疏松病患者830万人,70岁以上患者每年约有5万人发生股骨颈骨折。在加拿大,大约1%的妇女绝经前后患骨质疏松症。在德国,患有该病的妇女已达500多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将增至2.9亿人。

前不久,在巴黎举行的骨质疏松症防治会上估计,全世界55岁以上的妇女有1/3患有此病。据wHo报告,2000年以后,绝经前后的妇女达到7亿以上。现代科学仪器测得,45岁以前绝经的肾虚症妇女的骨密度不仅低于健康的妇女,而且还低于45岁以后的肾虚妇女。说明绝经越早,其骨密度下降越早,而且下降幅度越大,肾虚症候越明显。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疏松症有了较新的认识。概括起来,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免疫状况及遗传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我国现在约有8000多万老年人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威胁,每年约有20多万名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造成髋部骨折;在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约有30%的女性和16%的男性遭受骨折的痛苦,其中81.24%的人在60-79岁年龄段出现骨折,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妇女,体内雌激素锐减,骨质流失加快,这是老年妇女比老年男子更容易发生骨折的原因。

相关链接:

如何自我发现骨质疏松?

中老年人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但是如何才能尽早发现自己是不是骨质疏松了呢?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骨痛:多为腰背酸疼,其次为肩背、颈部或腕踝部,可因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疼痛,时好时坏。

骨骼变形:脊柱骨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

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部和髋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很多中老年人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如转腰、咳嗽等,而并不一定都有外伤史。

此外,抽筋、乏力、易出汗等症状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表现。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4

和身体的其他组织一样,骨骼也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骨骼的新陈代谢主要靠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责形成新骨(骨形成);破骨细胞负责代谢旧骨(骨吸收)。当新骨的形成多于旧骨的流失时,人体的骨量就会增多,骨骼就会强壮、粗大,反之骨量就减少,就会形成骨质疏松。骨质的流失是悄然无声的,发生了骨质疏松的骨骼如同生病枯朽的树干,骨质会变轻、变脆,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很难愈合。

关心骨骼健康,关爱生命大树――

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趋势严峻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我国约有8826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医疗费用估计需要150亿元人民币。50岁以上的女性每3人中就有一人遭受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痛苦。由于骨质疏松症在医界与病患间被普遍误认为是老化现象,因此,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自今年10月20日的“世界骨质疏松日”起,在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测试活动。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特别编制了40万份“一分钟自我测试表”,在北京、上海两地共37家医院对高危人群进行测试,期望能呼吁医学界及大众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并及早治疗。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症不是自然的生理老化现象,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残。据统计,髋骨骨折的患者20%会在一年内因为各种并发症致死,50%在随后的日子里致残。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

您有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吗?

骨质疏松的危险――一分钟自我测试表

1.您的父母双亲中有无轻微碰撞或者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

2.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头?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5.您经常过度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因痢疾或肠炎引起腹泻吗?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吗?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功能障碍或缺乏这些症状?

如果您的答案有部分或者全部是“是”,说明您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的危险。但这并不证明您就患了骨质疏松症,是否患有这种病症需要专业医师进行骨密度测试等检查得出结论。

您可以把您的这个测试结果交给内分泌科医生来寻求专业人员指导意见。但您不要紧张,这种病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请您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就诊。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有时要超过糖尿病本身

骨质疏松症被医学界称为“无声杀手”,这是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质的慢慢流失,早期常无症状,等感到腰酸背痛、腰弯驼背、身高变矮时,往往认为人老骨脆是自然规律。因此不像那些立即危害生命的疾病那样受到应有的重视。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折。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老年人约有15%~20%在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存活者中仍有50%以上留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骨折不仅使国家和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大增加,而且会导致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髋部骨折、腕部骨折及无明显症状的脊椎骨折,绝大多数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身高缩短、o型或X型腿、驼背也较常见。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重视糖尿病本身的治疗,忽视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而由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超过糖尿病本身。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为中老年多发病,常合并存在

老年人易患糖尿病,也易患骨质疏松症,两者常常合并存在。据卫生部对20~70岁居民糖尿病专项调查表明,年龄越大,糖尿病患病率越高,50~60岁人群患病率达6.8%,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1%以上,平均每10名老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也是常见病,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易患本病,据国内对5602例40岁以上汉族人的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性8.5%,女性15.7%)。

糖尿病由于胰岛素不足可从多方面引起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目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原因复杂,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

随着骨矿含量检测技术的进展,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较普遍而且严重,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骨量丢失,其丢失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呈正相关;而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与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β细胞功能减退者骨量丢失明显。国外研究发现,病程每增加15年,骨密度将减少10%。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还与性别、年龄、性激素水平及绝经后的年限有关,一般认为,长病程、绝经后的女性骨量丢失较明显。国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约为30%~50%。

因此,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预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迟衰老过程,延年益寿和节约医药费开支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潘天荣,医学硕士,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先后在核心期刊10余篇,合编专著1部。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防治。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5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治未病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30-04

observationonthetherapeuticeffectof“treatingpotentialdisease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prevention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inthecommunity

Liwenhua1,CHUJue1,SHenwenbo1,ZHoUQin2

(1.Beizhan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ZhabeiDistrict,Shanghai200071,China;2.publicHealthCollegeof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theapplicationof“treatingpotentialdisease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thepatientswithosteoporosisinthecommunity.methods:onehundredandfivecasesofpatientswithosteoporosisinhighrisk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groupawith52casesandgroupBwith51ones,andonehundredandtwopatientswithosteoporosisweredividedintogroupsaandBwith51caseseach.thegroupawasintervenedwiththeappropriatemetho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cordingtothesyndromesbasedonthe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treatment.thegroupBreceivedaconventionaltreatment.theosteoporosisandthescore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syndromeofthepatientsweredetectedandcompared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betweenthegroups.Results:tvaluesofosteoporosisintwogroupaincreasedmoreobviouslyafterinterventionthanbeforeintervention(p

KeYwoRDSosteoporosis;treatingpotentialdiseases;diseaseprevention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使骨脆性增加,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驼背、易发骨折。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已有大量工作,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获得了理想的疗效。本研究将社区人群分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骨质疏松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分为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及肾虚血瘀3个证型,经临床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①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性别不限,年龄50~70岁;②社区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50~70岁。剔除①晚期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2年5月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无力,多有明显腰背部疼痛,并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骨密度测定:①正常为t值≥-1.0;②低骨量(骨量减少)为-1.0>t值>-2.5;③骨质疏松症为t值≤-2.5。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诊断标准。

患者分组

将骨质疏松症高危组和骨质疏松症组的观察对象分别分为中医“治未病”指导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a组在常规骨质疏松症西医治疗基础上,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实施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骨质疏松症高危组103例,a组52例,B组51例;骨质疏松症组102例,a组51例,B组51例。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开展骨质疏松症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调查、了解本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对中医治未病及骨质疏松症知识的知晓率。

根据2002年5月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辨证分型,分别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组和骨质疏松症组进行辨证分型,即肝肾亏虚型、脾肾两虚型及肾虚血瘀型,并根据证型予以相应的中医内治法。①肝肾亏虚。临床症状:腰脊疼痛,酸软少力,不能持重,耳鸣目眩,舌质淡或偏红,脉沉细。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②脾肾两虚。临床症状:腰背疼痛,神疲倦怠,肌肉消瘦,面色无华,纳谷不馨,便溏溲清,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健脾益肾,壮骨生髓。方药:四君子汤合虎潜丸加减。③肾虚血瘀。临床症状:周身骨痛,腰膝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痿弱乏力,舌暗淡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骨质疏松症社区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一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未病先防。对象:社区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内容:骨质疏松病因预防。方法: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体质调养、运动功法。

二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即病防变。对象:骨量减少人群和骨质疏松患者。内容:骨质疏松早期治疗、控制发展、预防并发症。方法:西药治疗、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运动功法、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理疗、中医外治。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病后防复。对象: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改善者、发生骨折患者。内容:降低骨折发生率、减少致残、减少复发。方法:西药治疗、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体质调养、运动功法、中医辨证论治、理疗、中医外治。

评价方法和标准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中医症状评分: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为1分;经常发生,部分影响日常工作为2分;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为3分。

骨密度检测: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周内使用超声骨密度仪7000Sp,将受试者右臂挠骨33%作为诊断部位,测定骨密度。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骨质疏松症疗效。显效: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明显缓解,骨密度检查未见骨质密度下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

结果

骨质疏松症高危组

本组共计103例,其中a组52例,男10例,女42例,年龄51~82岁,平均67岁,病程2~121个月,平均30.44个月。B组51例,男10例,女41例,年龄51~90岁,平均68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7.35个月。a组中肝肾亏虚型35例、脾肾两虚型13例、肾虚血瘀型4例;B组分别为32例、14例和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示干预前a组和B的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0.46比-1.89±0.41,p>0.05)。a组干预后t值为-1.63±0.45,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a组和B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1.15)分比(9.08±1.59)分,p>0.05]。a组干预后[(6.40±1.12)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有效率比较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

骨质疏松症患者基本情况

a组51例,男4例,女47例,年龄47~88岁,平均72岁,病程1~144个月,平均病程33.94个月;B组51例,男3例,女48例,年龄54~87岁,平均73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病程26.73个月。a组中肝肾亏虚型33例、脾肾两虚型15例、肾虚血瘀型3例,B组分别为34例、14例、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示干预前a组和B的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0.65比-3.47±0.75,p>0.05)。a组干预后t值为-2.97±0.65,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a组和B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3±1.67)分比(11.82±1.57)分,p>0.05]。a组干预后[(9.51±1.65)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有效率比较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

表3骨质疏松症患者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a组51639688.24

B组510361570.58

表4骨质疏松症患者两组依从性比较

组别干预前

例数(%)干预后

例数(%)

a组(51例)

自觉定期测骨密度22(43.1)46(90.1)

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8(15.6)43(84.3)

配合检测12(23.5)45(88.2)

B组(51例)

自觉定期测骨密度19(37.2)23(45.0)

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7(13.7)8(15.6)

配合检测10(19.6)11(21.6)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1]。根据我国”九五”公关课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骨质疏松症及低骨量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2.6%和13.3%[2]。中医学虽然无骨质疏松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当属“骨痿”、“骨痹”的范畴。“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篇》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骨伤则痿,名曰枯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认为骨痿是本病的初起阶段,进一步发展则可演变如骨痹。关于本病的症候,《内经》中所论已颇为详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这些描述都表达了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辨证分型在防治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历代医家多从“肾主骨”出发,认为与“肾虚”有关。《内经》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肾虚精不足致骨髓失养,进而出现骨骼软弱无力不用,临床可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等症状,甚至轻微暴力即可导致骨折。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肾失所养,进一步导致肾虚,从而使骨髓失养而致“骨痿”。另外,“脾主身之肌肉”,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消瘦,倦怠乏力,肢体痿弱不用而致“骨痿”。中医理论认为:“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证的重要症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也是由于血瘀所导致。同时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肝与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研究证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虚、血瘀及肝虚在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3]。故在临床治疗干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熟地、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川断、杜仲、黄芪、白术、茯苓、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中药。总之,中药具有提高骨密度、骨矿含量,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善骨基质的分子结构,使骨结构力学特性得以加强,调节体内新陈代谢和骨骼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延缓细胞组织的衰老退变过程,促进骨的重建[4]。

通过临床分析证明,中医“治未病”在社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社区积极发展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推广中医适宜性技术,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认知率和依从性,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减少居民医疗支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故易于在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9.

王新风,李晓林.骨质疏松症非药物治疗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6):365-367.

李爽,刘海全,刘庆思.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3):19-20.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6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风湿免疫科,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经定量Ct(QCt)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男32例,女36例和观察组70例,男34例,女36例。在两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活性维生素D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肌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痛改善情况及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且观察组改善骨痛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为44.12%,观察组骨痛改善程度远胜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骨痛症状,明显提高骨密度。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症;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9(b)-0122-02

[作者简介]张冰毅(1985.2-),男,本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风湿免疫专业。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易患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为骨痛和骨密度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危害到老年人安详晚年的生活质量。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飙升至临床常见病的第7位,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急剧上升。目前,我国5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约有八千万人,男女比例约为1:2。另外据大量文献显示鲑鱼降钙素能很好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及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危险性[2]。该院选取于2012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定量Ct(QCt)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138例,给予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并与单独应用活性维生素D进行比较,得出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经定量Ct(QCt)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且有临床症状的老年患者13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36例,年龄为61~84岁,平均年龄(71.2±4.9)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3.2±3.8)年,曾发生一处骨折11例,曾发生二处骨折9例,曾发生三处骨折5例,曾发生三处骨折以上1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为62~83岁,平均年龄(70.8±4.7)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2.6±4.1)年,曾发生一处骨折13例,曾发生二处骨折7例,曾发生三处骨折6例,曾发生三处骨折以上2例。

13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经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量均低于峰骨量2个标准差。排除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及肿瘤患者。

1.2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2周。给予对照组活性维生素D药物治疗,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肌肉注射治疗,50iU/(次·d),连用7d后,改为50iU,换为隔天注射1次鲑鱼降钙素,连用14d。

1.3观察指标

骨密度:用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并统计标准腰椎正位骨密度值及双髋部平均骨密度值。

1.4疗效评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3]评估骨痛缓解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的标准为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的标准为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可正常入睡;无效的标准为化患者疼痛症状未改善。

1.5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情况对比观察组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现象,合计11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7例,观察组4例,以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消化道反应多见。对出现恶心、呕吐者将药物改为早饭后温水服用,症状消失;其余不良反应均属于可接受范围,未做处理自行缓解。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易患疾病中一种容易诱发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其发病机理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骨形成减少为主,骨矿流失严重,并且还存在骨吸收、代谢处于低转换状态。主要临床症状为骨痛和骨密度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危害到老年人安详晚年的生活质量。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目前临床上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其能及时准确反映机体内骨代谢情况,具有可反复使用、高特异性的特点。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飙升至临床常见病的第7位,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普遍问题而备受关注。

目前,我国50岁以上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约有八千万人,男女比例约为1:2。有大量文献研究显示[5],人体机体降钙素的分泌和储备功能呈正态分布,正常人体在壮年时达到最高状态。当人体进入老年,身体机能衰退,各组织器官慢慢出现退化,则降钙素的分泌和储备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息息相关。从该组研究结果上看,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分别为(0.301±0.095)g/cm2、(0.306±0.089)g/cm2;观察组分别为(0.299±0.082)g/cm2、(0.355±0.084)g/cm2。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的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用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理为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增殖及其活性,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与文献报道相符。

临床应用中发现,鲑鱼降钙素是众多降钙素中骨代谢激素生物活性最高的一种[6]。由于其蛋白质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使得其生物活性高出哺乳动物30~60倍。鲑鱼降钙素不仅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长,而且也能很大程度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从而抑制骨吸收,进而促进骨生成。鲑鱼降钙素有助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提高、缓解骨疼痛、抑制骨吸收。根据该结果显示,经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单用维生素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有助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提高、缓解骨疼痛、抑制骨吸收[7]。

老年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疼痛,这种疼痛很难忍受,是迫使老年患者寻求医治的主要原因。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痛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73.5%,观察组骨痛改善程度远胜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应用较为安全有效,止痛效果良好。分析结果认为其发病致痛原理为机体内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被破坏及产生继发性肌肉痉挛,产生疼痛。鲑鱼降钙素能有效缓解骨痛,该药作用迅速且止痛效果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鲑鱼降钙素能一定程度提高中枢性痛阈,抑制神经肽类的释放,提高内啡肽的水平,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8]。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症不仅骨量、骨密度减少,而且还可能出现部分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降低骨的韧性,增高骨的脆性,生物力学耐度持续下降,骨折危险性增高。有资料表明,鲑鱼降钙素治疗骨量、骨密度增加的幅度并不突出,但它确实从某方面上增强机体骨强度,提高韧性,减少老年人骨折的发生。另外由于老年人骨密度在自然情况下是呈持续下降、退化状态,因此我院主张老年人应该长期补充维生素D和钙。该研究结果显示,活性维生素D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骨痛症状,明显提高骨密度,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静.密固达注射液治疗45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30):90,92.

[2]RizzoliR,kessonK,Bouxseinm,etal.Subtrochantericfracturesafterlong-termtreatmentwithbisphosphonates:aeuropeansocietyonclinicalandeconomicaspectsofosteoporosisandosteoarthritis,andinternationalosteoporosisfoundationworkinggroupreport[J].osteoporosisinternational,2011,22(2):373-390.

[3]KumarSp,SahaS.mechanism-basedclassificationofpainforphysicaltherapymanagementinpalliativecare:aclinicalcommentary[J].indianjournalofpalliativecare,2011,17(1):80.

[4]楼慧玲,彭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377-3379.

[5]楼慧玲,彭程,陈巧聪,等.三种骨代谢标志物的测定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脆性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9):1346-1349.

[6]陈缵珅,梁兴伦,朱敏洁,等.联用鲑鱼降钙素、阿仑膦酸钠、钙尔奇D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9):981-984.

[7]张德宏,李晶.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原则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3,26(3):90-92.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7

关键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寒燥;中医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1-0021-03

analysisofSecondaryosteoporosisDuetoCopDinnorthwestarea

LUYong1,GaoZhen2

(1.affiliatedtCm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00,Xinjiang,China;

2.StateClinicalResearchStationoftCminXinjiang,Urumqi830000,Xinjiang,China)

abstract:BysystematicallystudytherelationsbetweenCopDandosteoporosis,itisbelievedCopDisoneofinductionfactorsofosteoporosis.Coldanddryenvironmentinnorthwestarea,especiallyinXinjiang,canincreasethepossibilityofCopDinducingosteoporosisbychangingtheinternalenvironment.Besides,itcouldcausespecialtCmsyndromesofsecondaryosteoporosisinducedbyCopD.thus,thetreatmentshouldbeimprovedinnorthwestarea.

Keywords:secondaryosteoporosis;CopD;coldanddr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骨质疏松症是指以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为特征的骨骼疾患,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性钙盐减少及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是其主要表现,在中医多归属在骨痿范畴进行辨证治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有84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6.6%,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1200万,占总人口的13.2%[1]。根据病因可将骨质疏松症划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继发性骨质疏松包括药物性、内分泌性或慢性疾患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6.3%。近期我国在7个地区20245位成年人群进行调查后发现,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8.2%。二者均为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由于各自的多发性,疾病转导网络在某些水平处于共用状态,故而同时发生于同一患者的机率较大,且病情可因相互影响而更为严重。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存在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这些病人可能处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状态下[3],Bolton等的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骨密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其表现是增加骨吸收,抑制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从而引起骨质疏松[4]。对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骨质疏松甚至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5-7]有多达35%~72%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骨软化症,而36%~6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有骨质疏松症。而更有研究[8-9]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总骨质疏松发生率与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是相近的。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0]。

虽然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几率很大,且骨质疏松是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而骨质疏松易致骨折,可进一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使患者治疗和康复变得更为困难。但在治疗上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症状的易感觉、易发现性,治疗往往针对咳、痰、喘的症状,疗效评价也以此类症状之改善为主,但由其所继发的骨质疏松症,常常被忽视。目前关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治疗的报道很多,相对来说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不多。故在治疗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措施,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11]。

证候作为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12],体现了所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疾病(证候)本身不仅会受到特异性致病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机体体制、环境、饮食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被赋予与当地气候、饮食等相适应的特点[13]。证候有着其方域性的特点,并且证候的背后有着其发生、发展特定的生物学基础存在,也即证候与疾病相应的微观指标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气候干燥寒冷,特殊的环境和饮食导致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发病率和更多的并发症,亦有研究发现寒冷地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14],但是这两种疾病的发病之间有无具体的联系,及寒燥环境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如何,研究者未见相关报道。且目前医学上还未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这就更突出了对于该继发病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前期我们的研究发现寒燥环境可以导致模型机体免疫功能紊乱[1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16],产生瘀血症状[17],而免疫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平衡状态、瘀血的产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变证丛生、症状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免疫功能紊乱[18]、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19]是中医肾虚证内在微观机制改变的表现,而补肾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大法之一。瘀血形成后不仅失却了对骨骼的濡养作用,而且阻滞体内,日久不散,严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脏腑功能障碍,以致骨组织新血化生缓慢,影响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最终导致络损脉阻,骨髓失养,进而出现全身或腰部酸痛等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终致骨质疏松症[20]。故而,可以认为寒燥环境可以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同样,随着研究的深入,现代医学的观点也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不仅是单纯的气道内疾病,而且还是肺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肺的疾病,同时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21]。凝血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全身性的病理改变之一,其与继发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假设[22-24],也有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存在肺及系统性免疫缺陷[25-26]。而且目前已有一些证据显示,适应性免疫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炎症是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的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病人免疫功能改变,使细胞因子异常升高,网络应答紊乱[27],细胞免疫功能低下[28]。典型的自身免疫应答[29-31]常常自我持续存在;同时,自身免疫疾病也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因而慢性阻塞性肺病表现的许多临床特征也可能是自身免疫应答的结果。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系列的免疫活性物质均有强烈的促骨吸收作用;研究表明t细胞可能在绝经后骨质流失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且在雌激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对骨骼的调节关系[32]。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寒燥环境下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

目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文献报道较少,尤其是与西北方域特点相适应的研究基本没有,缺乏对该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的系统研究。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阐明新疆主要中医证型及特殊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辨证依据,为提高中医疗效打下基础。并揭示新疆主要中医证型及特殊证型的生物学基础;为该病的既病防变,早期干预、早期介入提供支持,以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症的产生,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赵燕玲,潘子昂,王石麟,等.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1):1-4.

[2]辛晓燕,蔡国青.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学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7):395-397.

[3]nishimuraY,nakataH,matsabaram,etal.Boneminerallossinpatic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case[J].nipponkyobushikkangakkaizasshi,1993,31(12):1548.

[4]BoltonCe,ionescuaa,ShielsKm,etal.associatedlossoffat-freemassandbonemineraldensity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2004,z170(12):1286-1293.

[5]Shanee,SilverbergSJ,DonovanD,etal.osteoporosisinlungtransplantationcandidateswithend-stagepulmonarydisease[J].amJmed,1996,101:262-269.

[6]iqbalF,michaelsonJ,thalerL,etal.Decliningbonemassinmenwithchronicpulmonarydisease:contributionofglucocorticoidtreatment,bodymassindex,andgonadalfunction[J].Chest,1999,116:1616-1624.

[7]incalziRa,Caradonnap,Ranierip,etal.Correlatesofosteoporosis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Respirmed,2000,94:1079-108.

[8]Shanee,SilverbergSJ,DonovanD,etal.osteoporosisinlungtransplantationcandidateswithend-stagepulmonarydisease[J].amJmed,1996,101:262-269.

[9]iqbalF,michaelsonJ,thalerL,etal.Decliningbonemassinmenwithchronicpulmonarydisease:contributionofglucocorticoidtreatment,bodymassindex,andgonadalfunction•Chest,1999,116:1616-1624.

[10]王刚,李廷谦,杨定焯.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155.

[11]张敏,阎德文,张清玲,等.阿仑膦酸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343.

[1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

[13]高振,李风森,杨剑,等.中医科研方法学琐谈[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3):218.

[14]康爽,朱秀英.寒冷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6):402.

[15]高振,阿地力江,哈木拉提•吾甫尔.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8):1225-1228.

[16]高振,胡汉华,哈木拉提•吾甫尔.西北寒燥证证候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紊乱状态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10):928-930.

[17]高振,阿地力江,哈木拉提•吾甫尔.干燥寒冷环境对小鼠生物表征的影响[J].科技导报.2008,26(14):84-87.

[18]呼健,杨明会,路军章.益气补肾方对老年气虚肾虚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5):586.

[19]沈自尹.肾阳虚证的定位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51.

[20]尚德阳.瘀血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41.

[21]VoelkelnF,CoolCD.pulmonaryvascularinvolvement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eurRespirJ,2003,22:28-32.

[22]agustia,macneew,DonaldsonK,eta.lHypothesis:doesCopDhaveanautoimmunecomponent[J].horax,2003,58(10):832-834.

[23]Voelkeln,taraseviciene-StewartL.emphysema:anautoimmunevasculardisease[J].procamthoracSoc,2005,2(1):23-25.

[24]taraseviciene-StewartL,ScerbaviciusR,ChoeKH,eta.lananimalmodelofautoimmuneemphysema[J].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1(7):734-742.

[25]panmm,SuntY,ZhangHSexpressionoftoll-likereceptorsonCD14+monocytesfrom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smokers[J].ZhonghuaYiXueZaZhi,2008,88:2103-2107.

[26]agustiaG,nogueraa,SauledaJ,etal.Systemiceffect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eurRespirJ,2003,21,347-360.

[27]程龙,李建生,马利军,等.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433-436.

[28]孙雯雯,李燕芹,刘斌,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125.

[29]Feghali-BostwickCa,GadgilaS,otterbeinLe,eta.lautoantibodies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RespirCritCaremed,2008,177(2):156-163.

[30]Vassilakopoulost,RoussosC,ZakynthinosS.theimmuneresponsetoresistivebreathing[J].eurRespirJ,2004,24(6):1033-1043.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8

张大妈

65岁

退休干部

大妈不舒服了

张大妈退休几年了,虽然平时没什么大毛病,但是绝经期后就开始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这两年,张大妈总觉得全身乏力,尤其是稍稍干点体力活就腰酸背痛,确切说是全身都痛,但又说不清究竟是哪里痛。原来还以为是照顾孙子累的,现在孙子都上学了,而且由儿子来照顾,怎么还是这样呢?莫非是病了?这到底是什么病呢?该不该去看医生?张大妈真的很纳闷、很疑惑……

小扫盲: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叫“静悄悄的病”。老年人应在没有症状前作健康体检,以及早发现此病。

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感觉没有明显原因的腰酸背痛,这是原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占疼痛病人的70%~80%。更有甚者,是发生了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以腕部、髋关节、胸腰椎骨折最为多见。其中,脊椎骨折在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中最常见,约占所有骨折的45%。它会引起病人脊椎变形,身高变矮,弓腰驼背。女性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是男性的3倍以上。据资料统计,髋部骨折后一年的死亡率为12%~20%,只有25%的病人可以康复,50%的病人需要别人照顾日常生活,另有25%的病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种骨折只是扭了一下,或跌坐在地上,甚至咳嗽都可能引起。

骨折的症状,与一般骨折病人无异:有比较明显的疼痛,并有压痛、肿胀;发生畸形,如成角、旋转、肢体缩短等;有骨摩擦音及骨摩擦感;功能障碍,如活动受限;骨的支撑、保护等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

易患骨质疏松的人群:

大量摄取咖啡、茶,不当节食减肥者

饮食缺钙者

运动量少,不常晒太阳者

肝肾功能减退者

年龄增长者

遗传病病人

长期卧床者

更年期后妇女

偏高蛋白饮食者

嗜烟、酗酒者

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等药物者

挂号的疑惑

张大妈决定到医院看一看。她排队去到挂号窗口,工作人员很亲切地问:“您要挂哪个科的号呢?”张大妈愣住了,这个病挂哪个科呢?自己连是什么病都不知道。

小扫盲:骨质疏松该挂哪个科

一般骨质疏松症需要挂骨科,并且须住院治疗。若发生其他骨折,也同样需要到骨科,因为骨科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全面。若发生肋骨骨折,则需送往心胸外科。

若没有发生骨折,则可以根据情况前往老年病、全科、理疗科、妇科等就诊。一些医院还设有专门的骨质疏松专科,比如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

由于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起来也比较简单,故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对此病还是容易掌握的,并且能处理好。如果怀疑是其他疾病,医生会指导病人作进一步检查。如果确定是骨折,肯定要到骨科检查。

骨质疏松要检查

张大妈听从挂号人员的推荐,来到了顾医生的科室。顾医生仔细询问张大妈病史后,跟张大妈说:“大妈,您去作个检查确认一下吧。”

张大妈:“啊,问题很严重吗?还要作检查?您这样看不可以吗?”

顾医生解释道:“您这个应该是骨质疏松症。诊断退行性骨质疏松症需要根据临床表现、骨量测定、X片及骨转换生化的指标等综合分析。”

小扫盲:骨质疏松的诊断

1生化检查

骨代谢的生化指标检查具有快速、灵敏及在短期内观察骨代谢动态变化的特点,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指标,并可以及时指导修正治疗方案。

2X线检查

过去,诊断骨质疏松主要靠拍X线片,这种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灵敏度不高,常常要骨骼丢失40%以上才能发现。因此容易错过预防的大好时机。

3骨密度测量

(1)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

此方法是当前诊断骨质疏松疾病的金标准,重复性好,在我国各大城市已逐渐开展。DXa是用X线管代替同位素产生独立的双能量光子,通过单独测量这两种能量光子的吸收情况,计算出骨组织等量吸收的部分,从而消除软组织的影响。骨质疏松症通常以腰椎L1~L4的测定结果、近端股骨的股骨大转子骨体及三角区的测定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全身扫描图像则可以得到几组骨骼的骨密度数据,如颅骨、脊椎、左右上肢、左右肋骨、左右下肢、胸腰椎、骨盆等。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的资料,自动算出t值数据。t值是将检查所得的骨密度与30~35岁的健康年轻人的骨峰值作比较,以得出高出(+)或者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数值,它能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正常值:t>-1.0

骨量减少:-2.5≤t≤-1.0

骨质疏松:t

(2)超声波

可测定骨密度和骨强度。与DXa相关性良好。该法操作简便,安全无害,价格便宜。但因其准确性不如DXa,所以更多时候用于筛查。

(3)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

主要用于测量前臂桡骨、尺骨骨密度。本法测量骨密度误差较大。

(4)计算机断层扫描(Ct)定量测量

用于腰椎骨密度的检测。由于检测时X线辐射剂量较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在以上四种方法中,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和股骨上端的骨密度,是早期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的理想方法。

以上检查视医院的收费标准,费用介于几十至百元以内。

吃药,学问可不少

张大妈作完检查回来,让顾医生看了检查结果。

“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您确实有骨质疏松,加上您的描述情况,属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过鉴于您的年龄和程度较轻,还没发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不建议您使用激素治疗,而只给您做一般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张大妈得知自己并不是患上了什么重症,总算安下心来:“那我需要这样吃药多久才能好呢?”

顾医生说:“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慢性病,及早确诊后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治疗的。一般如果症状较轻且无并发症的,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足够的钙,并多注意户外活动,就可以不用吃任何药物。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若无出现并发症且有效,建议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若出现其他并发症,就需要对症治疗了。”

小扫盲:骨质疏松都要吃啥药

活性维生素D与非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D(vitamin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家族成员中最重要的成员是D2和D3,为不同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维生素D原在动、植物体内都存在。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五种化合物,与健康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它们有以下特性:存在于部分天然食物中;受紫外线照射后,人体内的胆固醇能转化为维生素D。普通的维生素D没有活性,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转化。非活性维生素D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而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钙吸收,增加肾小球对钙的重吸收,抑制ptH分泌,所以可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

钙剂:单纯补钙剂不能够治疗骨质疏松,也无法减轻骨质疏松带来的症状。因为人过中年,身体的机能呈现减退的趋势,体内的激素水平降低、肠道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以及钙吸收能力降低,所以一般需要与维生素D同时服用。

雌激素:主要用于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时也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其口服吸收差、服用不方便和不良反应较多(如腹痛、腹泻等),病人通常难以坚持治疗。

降钙素:骨吸收抑制剂,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降低骨吸收。但由于是外源性药物,病人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且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

日常要保健

骨质疏松症跟高血压一样,是一种慢性病。因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增长有关。停止治疗,将会发生骨量丢失,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最终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因此,除了正常服药以外,平时的保养也很重要。

①适当增加钙的摄入。提倡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蚌、牛奶、萝卜、芹菜、菠菜、白菜、卷心菜、甘蓝和各种豆制品。

为了防止并减少食物中钙质丢失,应注意贮藏、加工和烹调方法。蔬菜以新鲜为好,缩短贮存时间,减少枯萎,以保留含钙丰富的外皮。加工时,尽量保留含矿物质较多的外皮,不要轻易削皮。切菜时,应尽量切得大一些,减少暴露面。炒菜时,时间宜短,并加少量水。煮食水果或干菜时,要用原浸泡液。建议多用高压锅和微波炉加热,或多用烘、烤方式做菜。给牛奶加热时,应不断搅拌,使钙盐渗入液体中,防止磷酸钙沉积于锅底。

②适当运动。锻炼方式可根据各人的情况,选择散步、上下台阶(楼梯)、做体操、游泳等运动,也可利用哑铃、自行车、划船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及综合训练器等进行运动。中老年人体质强弱相差颇大,运动量超过生理限度反而有害,故掌握运动量十分重要。运动量适当,锻炼时动作协调、有节律,微有出汗;结束后虽感疲劳,但消除较快;晚间容易入睡,睡眠深沉,无失眠、多梦。客观测定,可在锻炼前后,于安静状态下数1分钟脉搏次数,进行对比。若锻炼后脉搏于1.5小时内恢复至锻炼前次数,说明运动量适当。

③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日照。

④戒烟、戒酒,少饮咖啡,不大量喝茶(茶中亦含咖啡因)。

小贴士:骨质疏松的自我检测

a.开步走或身体移动时,腰部感到疼痛;

B.初期背部或腰部感觉无力、疼痛,渐渐成为慢性痛楚,偶尔会突发疼痛;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9

骨质疏松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全球有2亿女性患骨质疏松。60-70岁女性有1/3患病,80岁以上女性则有2/3患病。虽然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要低于同年龄段女性,但是,老年男性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死亡率要大大高于女性。

骨质疏松的表现

1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2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3 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什么人容易患骨质疏松

据统计,有下列情况的人患骨质疏松的概率高于一般人,应提早预防并定期做骨密度测定:

更年期妇女;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未生育者;月经来得早的人;大量摄取咖啡、茶者;维生素D摄取不足者;运动量少的人;饮食中钙的摄取量少者;长期生病卧床;不经常晒太阳的人;骨骼瘦小者;老年人;嗜抽烟、酗酒者;不适当节食减肥者;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患有腰痛的人;性机能不足者;40岁以前早期停经者;卵巢、子宫、胃或小肠切除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痉挛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止痛药等治疗者;患有肾病或肝病、糖尿病、肾结石、高血钙、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过盛、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

男性也有骨质疏松

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比预想的要高,50岁以上的男性中,有47%股骨颈部骨量减少,6%患有骨质疏松。

尽管男性还不存在像女性绝经特有的关键危险因素,但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与女性相似。背部疼痛和骨折是男性患骨质疏松的信号。

骨密度检查是早期

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指标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忪性骨折风险、检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目前,双能x光线吸收法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测骨密度的方法,其测定值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

通常,6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妇女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已经出现腰腿疼、活动时加重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此外,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或维生素D缺乏,患糖尿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及经常使用利尿剂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等人群也易患骨质疏松,最好每年查一次骨密度。

如何防止骨质疏松

老年人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重点要防止骨质进一步快速流失,要保护好脆弱的骨质,就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起。

1 多参加体育运动:适度的运动有益于肌肉和骨骼的健康,能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力,增强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的血流量,使骨骼营养良好,推迟骨髂的老化。

2 注意合理营养:钙是骨骼维持强度所必需的要素,充足的蛋白质有助于骨基质形成。多吃牛奶、鸡蛋。其他还有绿色蔬菜、豆类及豆制品、鱼虾、海产植物、贝类和各种维生素。

3 防止跌倒:老年人的骨骼因为疏松而变得脆弱,因而防止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重要措施。

4 药物治疗: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如饮食钙量不足者,可服用钙片补充。目前常用的钙片剂型很多,用药应遵医嘱。病情较重的不能单用钙剂,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5 培养良好习惯:吸烟能增加血液酸度使骨质溶解;饮酒过多、过频可导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质从尿中丢失。

6 有病痛应及时就医:许多内分泌疾病、骨髓瘤、白血病都可引起骨质疏松。有些药物能促进骨质溶解,如强的松、肝素之类要合理慎用。

预防骨质疏松从儿童开始

骨质疏松早期没有症状,是不知不觉地发生和发展的,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预防尤为重要。人的骨量于35岁以前是累积阶段,35岁左右达到高峰,之后骨量逐渐减少。因此,提倡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合理膳食营养,低盐高钙饮食,多食牛奶、豆制品、海带、虾皮、绿叶蔬菜等,适量摄入蛋白质。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少饮酒,少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的最佳措施。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量丢失加速,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骨量快速减少的人群,及早采取防治对策。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等。

三级预防: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加强防摔、防碰、防跌、防绊等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

补钙治不了骨质疏松

因为老年人对骨质疏松心存恐惧,再加上广告上对补钙作用的夸大宣传,许多老年人开始盲目补钙。老年人补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博士、副研究员宋纯理说: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生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现在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量,而且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预防骨质疏松食疗方

黄豆猪皮汤黄豆30g,猪皮200g。葱段、姜片、精盐各适量。将猪皮刮去肥肉洗净切块,黄豆洗净泡软,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烧开,放入葱段、姜片,用文火煮至黄豆烂熟,加入精盐调味后,吃黄豆、猪皮,饮汤。

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症状篇10

【关键词】老年骨折病人;骨质疏松症;认知程度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3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32-01

老年的骨折病人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容易并发骨折。针对骨质疏松的病因、流行病学、并发症、综合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书据库和图书的相关文献,检索有关专著。根据检索到的内容,进行资料综合,整理。

1.研究背景及动态

1.1老年骨折研究背景及动态。

1.1.1老年性骨折背景。由于老年人的骨骼骨质疏松,只需要很少的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常见骨折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骨折。由于老年人心理、生理机能下降,防疫机制减退及恢复力差等特点,如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合并症。事实上,有许多老年骨折患者不是死于骨折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合并症。[1]

1.1.2老年性骨折特点。

1.1.2.1生理特点:各系统功能退化,出现反应慢、感觉迟钝、骨质疏松、接受能力差

等。

1.1.2.2心理特点:变化大且个体差异明显。由于骨折多为突发,使其心理准备不足,出现惊恐,随后的疼痛,住院、自理缺陷、医疗费用、是否成了家庭负担等又会使老人产生焦虑、悲伤等心理上的变化。老人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职业、阅历等不同,性格特点、身体疾病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心理改变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2]

1.2.2.3并发症多:由于组织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科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到外伤很容易其他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3]

1.2.2.4睡眠失调。环境改变、骨折疼痛、担心预后均可引起睡眠紊乱。

1.2骨质疏松研究背景及动态。

1.2.1骨质疏松研究背景。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以老年人最常见,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1885年pommer首先提出骨质疏松一词,意为骨质减少。1900年lo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op大会上给出明确定义: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最微结构受损以及随之而来的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患。

1.2.2研究动态。关于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很多,主要从病因、流行病学、并发症、综合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老年骨折的研究,主要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有:

1.2.3病因: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又分为i型和ii型。i型骨质疏松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i型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引起老年性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胃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很多种元素摄入不足。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起负性调节作用。[4]

1.2.4并发症:骨折是退性性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直接后果是使骨折的发生增加。因老年骨折患者常患有全身性疾病,因此骨折患者愈合慢、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5]

1.2.5综合预防:骨质疏松症患者何时怎样应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尚无定论。近来人们倾向于综合各项因素对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费用一疗效比较来决定防治方案。三级预防也证实确实有效。已证实对骨折有预防作用的方法主要有:

药物预防。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能够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其中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控剂和降钙素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骨折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直认为甲状旁腺素加速臂质吸收,但近期临床实验证实其对骨折有预防作用。

非药物预防。足量钙摄入(1500mg/d)非常必要。倾跌是股骨颈骨折的重要诱因,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如视觉器官和神经肌肉疾病,避免使用镇静剂,避免接触硬物,注意防滑。体育锻炼能增加骨密度值并提高运动能力,有助于防止骨折。

2.评述

老年骨折在临床上是件棘手的问题。老年人易发髋骨骨折有两个原因:内因为骨强度下降,外因为老年人易跌倒,使髋部着地受力。如赵成瑾的论文中,43例骨折中,髋部骨折28例。占65.1%,致残率14.3%,易并发各种感染。对于骨质疏性骨折的处理,骨科手术治疗为首选,因为保守治疗长期制动会增加压疮、肺部感染等危险,同时加重废用性骨质疏松。手术选择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术。

3.结论

3.1老年骨折是一个内外两种因素引起的,呈现出多种特点的疾病。

3.2骨质疏松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因素,常见于老年人,以骨折为之最主要并发症,需要综合预防的疾病。

3.3了解和掌握老年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疾病知识,才能为开展老年骨折病人对骨质疏松知识的调查分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敬红.老年性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护理园地,B,R473,1008-6919(2006)09-0017-02.

[2]马渝根.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8.

[3]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