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处罚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07

环境处罚办法篇1

2013年,我局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中,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和《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分工明确,实行了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与审查审核相分离的原则,确保查处案件公平、公开、公正。具体由环境监察机构完成辖区内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理建议,将调查有关证据材料和调查报告等提交局政策法规科(联系方式:),对案件进行审查后,报局行政案件审议委员会审议,由局机关按照行政处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二、2013年案件办理情况

2013年,我局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分开;严格行政执法程序,确保公正执法,做到案件及时办理,有报必查,有查必果。2013年全市共办理41件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共计34.08万元,市本级共办理3件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共计16.4万元,对擅停污染治理设施、违反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及其他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通过加大行政处罚力度,防止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有力保证了辖区内环境安全。

三、贯彻执行环境行政处罚规章制度情况

(一)强化教育和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一是建立了学习教育考核制度,要求全市监察执法人员认真坚持学习《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部令第8号)、《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环境行政处罚主要文书制作指南》、《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和《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指南》等规章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执法知识考核,以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系统学习教育,有效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建立了环境监察执法责任制,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极大提高了执法效率,杜绝了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在行政处罚中,严格按照《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进行处罚、有效避免了行政处罚的随意性。

(二)强化案件评查工作,确保案件质量

为切实提升案件质量,确保行政处罚案件的公平公正,进一步规范办案行为,对照案卷评查中《实体评查评分标准》、《卷面评查评分标准》积极认真地开展案件自查工作,并于2012年8月份对区县开展了案件评查。从评查的情况看,行政执法案卷质量总体较好,做到了程序合法、取证规范、立案依据充分、告知事项清楚且文书制作规范。

(三)切实加强案件报送,提高执法水平

为切实提高我局行政处罚执法效率,进一步提升执法水平,我局安排专人负责对行政处罚案件的报送工作,切实按照报送要求按质按量如实报送,并要求办案人员做到案件资料及时整理、归档,有力的提高了我市行政处罚的执法水平和对案件的管理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在实际实施行政处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尚不够规范,相同或类似案件的处罚幅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二是执法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力度不够,执法办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不足,我局将组织执法人员加强学习,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严格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提高执法效能。

环境处罚办法篇2

文/刘敏(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一处)

关于按日处罚的思考

新环保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这种按日计罚制度是体现新法"严"的特征之一,目的是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尤其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实践中,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当被查处后当事人拒不改正,办案机关不需按另一个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而可根据前一案件实施按日罚款的处罚。但将来在实际办案中执行按日计罚的制度可能遭遇以下问题需要澄清。

一、关于按日计罚的属性

从立法意图上看,新环保法引入按日计罚的目的,是彻底解决违法当事人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执行力问题,容易引人混淆按日计罚是强制执行还是行政处罚。在此讨论按日计罚的属性的意义,是为了澄清行政机关实施按日计罚的行政行为将来由《行政处罚法》规范还是由《行政强制法》规范的问题。同时回答按日计罚是《行政处罚法》中所指的"罚款",还是《行政强制法》中所指的"加处罚款"的问题。如果是行政处罚,就要遵循《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履行法定的程序,按日罚款如属较大数额必须举行听证;如果是强制执行,就要遵循《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而纵观新环保法第59条第一、二、三款规定,按日计罚是属于罚款的行政处罚。

二、按日计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新环保法直接规定的按日计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是: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为。该行为中必须同时具备三要素:一是违法排放污染物;二是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三是拒不改正。除此之外,新环保法还授权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前述规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而《行政处罚法》第11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那么,新环保法授权地方性法规增加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不受前述限制,意味着所增加违法行为的种类可以不局限于上述三要素。这个问题需要立法解释。

三、按日连续处罚与原罚款的关系

《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那么,按日连续处罚与原罚款是否是对同一违法行为作出的两次罚款的处罚?否。按日连续处罚和原罚款处罚虽然都是以罚款形式出现,而且都是基于当事人具有持续性的违法行为作出,但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原罚款处罚是针对当事人的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作出的,而按日连续处罚是针对当事人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后拒不改正的行为作出的处罚。因此,两者的违法行为种类是完全不同的。但两者却是密切关联的:一是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相同的;二是按日连续处罚的数额(每天罚款)与原罚款数额是相等的;三是办案机关和案件当事人未发生变化。

四、关于起始日期的确定

上述条款规定按日罚款"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起始日似乎非常明确。但是,在实际办案当中,责令改正与罚款处罚的日期并不一定相同。责令改正不是行政处罚的种类,罚款则是行政处罚。有一些环保部门在办案过程中(立案后结案前)采取先向违法当事人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再作出罚款处罚的决定。因此,责令改正先于罚款处罚。这样在同一个案件中会出现两份文书,日期也有先后。在罚款的处罚决定下达当事人时,之前责令改正有可能被执行,也有可能未被执行。

《行政处罚法》第23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该条所指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是否指的是"同时"这关系到前述环保部门在实际办案中先向当事人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或者《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实施罚款处罚的程序是否合法。

如果责令改正是在作出罚款处罚的决定书上同时载明,按日连续处罚的起始日期就是做出处罚决定之日的次日。但是,办案机关在发现并查处当事人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时,不立即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就会有放任之嫌。因此,笔者主张责令改正应当在案发后尽早实施。而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一部分是能够立即执行的,比如停止偷排;而一部分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比如拆除偷排设施。这就涉及合理运用限期改正。笔者认为,对于那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拆除或者建设的工程项目,办案机关应当在限期时段,将案件处罚决定的执行监督与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统筹安排一并进行。

五、关于"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认定

认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首先需要调查该行为必须满足的"三要素",即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其次是调查"三情况",即前次罚款处罚是否执行完毕、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是否终止、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的事项是否已经完成或者处于合理的进度。

责令改正,虽然不是一种行政处罚的种类,但是属于办案机关向当事人发出的行政命令,以规范性文件呈现。行政机关拟发该文件的质量,体现其办案水平。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事后对"拒不改正"的认定。

如果当事人已经被责令改正,但罚款处罚尚处于待定状态,案件未结,在办案期间被责令改正未改正的,本次处罚并不追究其改正情况。而且,计算该罚款数额,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办案机关向当事人作出该次罚款处罚后,当事人仍未完成或者实施改正的,需要接受从被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日连续罚款的处罚。即在当事人受到罚款处罚后,其前一段期间拒不改正的,也将被追溯罚款处罚。

六、按日处罚的实施机关

依本条规定,按日处罚的实施机关是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本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按日处罚的实施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但是,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具体是指哪些行政机关呢?该由谁、并且以什么形式来确定呢?本法对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规定属于法律授权事项,回答上述问题,就等于对法律进行解释。而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解释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

环境处罚办法篇3

一、规范执法行为,确保依法行政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统一监督管理职责,依法行政。

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机构受同级或上级环保部门委托,代行其执法职能,按照行政处罚委托书规定的权限实施行政处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授权,对保护区内的行政处罚案件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罚。

环境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或执行其它公务时,必须穿着制服,佩戴执法标志,出示执法证件。

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统一使用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法律文书。

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均须按备案要求,及时向同级或上级环保部门报备行政处罚法律文书。超过委托权限的案件可据情调查取证并上报调查报告、处理建议和处理依据。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应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和执行程序处理案件。环境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告知当事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在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二、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行政处罚

自治区、地州市和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辖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

案件的查处按照谁发现谁查处的原则办理,处罚额度按照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执行;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案件,自治区环保部门可以直接查办并实施处罚;

(二)油田企业违反环保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自治区环保局实施;

(三)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征收或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决定;

(四)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企业事业单位的罚款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所属环保部门决定;

(五)对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政处罚,由自治区环保局处罚;

(六)自然保护区内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环保部门处罚;

(七)违反放射性污染防治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自治区环保局处罚;

(八)违法行为发生在兵团管辖范围内但影响到地方,造成地方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罚,由环境污染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处罚。

环保部门做出罚款处罚,实行“收支两条线”,罚款资金全部上缴财政。

上级环保部门可以对下级环保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案件直接实施行政处罚;下级环保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环保部门指定管辖。

三、加强环境稽查和执法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环境稽查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靠群众,加强与纪检、司法及其它部门的联系和配合。

环境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检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环保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环境处罚办法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五)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书;

(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

第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查证属实后,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

第五条实施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必须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分开。

第六条对同一环境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罚款处罚,实行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分离。

第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时,应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一)当事人的过错程度;

(二)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

(三)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改正措施;

(四)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初犯还是再犯。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统一管理本部门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工作。

第二章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与管辖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环境保护行政处罚。

第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其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名义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

第十二条下列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由本条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一)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者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二)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罚款处罚,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三)对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三条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由污染行为发生地和污染结果发生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两个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第十四条对行政处罚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时,争议双方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第十五条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实施处罚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处罚确有困难或者不能独立行使处罚权的,经通知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当事人,可以对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范围内的案件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案件交由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管辖。

第十七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罚款处罚的权限,适用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程序

第一节简易程序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事实确凿、情节轻微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十九条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遵守下列简易程序:

(一)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二)现场查清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制作现场检查笔录;

(三)向当事人说明违法的事实、行政处罚的理由和依据;

(四)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五)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当事人;

(六)告知当事人如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报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第二节一般程序

第二十条除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作出决定的行政处罚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其他行政处罚均应遵守本办法规定的一般程序。

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通过检查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控告、移送的环境违法行为,应予审查,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立案的环境违法行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及时组织调查取证。

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询问或者调查应当制作笔录。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执法人员在调查过程中,有权进入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查阅或者复制排污单位的排污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为被调查单位或者个人保守有关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立案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的,应当组织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其他监测机构进行监测。环境监测机构和经确认的其他监测机构,应当出具环境监测结果报告。

环境监测结果报告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属实,可以作为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证据。

第二十五条调查终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的机构应当提出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以及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初步意见,送本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审查。

第二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应对案件的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违法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确凿;

(三)调查取证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四)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五)处罚种类和幅度是否适当;

(六)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理由是否成立。

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时,应当通知执行调查任务的执法人员补充调查取证或者依法重新调查取证。

审查终结,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处理意见,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

第二十七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经过审议,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者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二)违法事实成立,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由本部门法定代表人签发《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中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给予处罚或者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本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政处罚必须报请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告,经批准后方可作出处罚决定。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人民政府实施处罚的,应在提出处罚意见后,连同全部案件材料报人民政府决定是否实施行政处罚。

(五)环境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涉嫌构成犯罪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由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二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法律规定的事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就罚款制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应当缴纳的罚款数额、期限及缴纳方法,并应明确对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是否加处罚款。

第三十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案件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一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作出处罚决定之日起的7日内,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

受送达人应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的签收日期即为送达日期。

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人员到场见证,说明情况,并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拒收理由和日期,把处罚决定书留置受送达人处,即视为送达。受送达人不在,可由其所在单位的领导或者成年家属代为签收。

邮寄送达以挂号回执上注明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三节听证程序

第三十二条依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作出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等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适用本节规定的听证程序。

第三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听证告知书。

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已查明的环境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依据;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四)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五)告知申请听证的期限和听证组织机关。

听证告知书可以直接送达、委托送达或者以邮寄挂号信方式送达。

第三十四条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可以在听证告知书的送达回执上注明听证要求,或者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申请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在收到当事人听证申请的5日内,确定主持人,决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在听证举行的7日前,将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并由当事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字。

听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主持人、案件调查人员的姓名;

(四)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

(五)告知当事人预先准备证据、通知证人等事项。

第三十六条听证主持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的非本案调查人员担任。

当事人有权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并说明理由。其回避申请由主持人报本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接受,并告知理由。

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应当在收到听证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出。

第三十七条听证由当事人、调查人员、证人以及与本案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

当事人可以委托1至2人参加听证。听证人应当向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委托人的授权委托书。

第三十八条听证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场纪律,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并核实听证参加人的身份,宣布听证开始;

(二)听证笔录人员宣布听证案件的案由、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及职务;

(三)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处罚依据以及行政处罚建议;

(四)当事人就案件的事实进行陈述和申辩,提出有关证据,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

(五)调查人员和当事人双方辩论;

(六)听取当事人的最后陈述;

(七)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在听证过程中,主持人可以向调查人员、当事人、证人或者第三人发问,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

第三十九条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听证必须安排笔录。

听证结束后,听证笔录应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第四十条听证终结后,主持人应及时将听证结果报告本部门负责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作出处理决定。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四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当事人应当在处罚决定书确定的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停止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当事人对加收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收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四条执行终了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一案一档,由案件承办人员将案件的有关材料立卷归档。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行政处罚的备案制度。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上级指定办理的处罚案件、适用听证程序的处罚案件或者经过行政诉讼的处罚案件,应当在行政处罚结案后二十日内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六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接受当事人的申诉和检举,或者通过备案审查等途径,发现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违法或者显失公正的,可以责令改正。

环境处罚办法篇5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建筑垃圾的排放、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各类工程施工所产生的余土、余渣及其它废弃物。

第四条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的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建设、园林、环保、水利、公安、交通、财政、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垃圾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筑垃圾的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支持和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第六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收费制度。排放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缴纳建筑垃圾处置费。

第七条建筑垃圾处置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处置建筑垃圾。

第八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施工单位因工程施工需要向施工场地外排放建筑垃圾的,应当在项目开工15日前向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并按规定缴纳建筑垃圾处置费后方可排放。

为排放建筑垃圾申请办理处置许可文件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统一格式的书面申请书;

(二)计算建筑垃圾排放量的相关材料;

(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消纳地点相关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材料。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决定。经核准的,应当发给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并根据承运车辆数量配发许可文件副本。

第九条工程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直接在本施工场地内进行回填利用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施工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15日前将建筑垃圾回填利用方案提交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施工场地不能完全消纳本工程的建筑垃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手续。

第十条居民装饰、维修房屋排放建筑垃圾总量在5吨以下(含5吨)的,可以不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手续,但应当将建筑垃圾交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或者依法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的运输企业进行有偿清运。

第十一条因突发事件或者发生自然灾害,危及公共安全,进行紧急抢险施工排放建筑垃圾的,可以不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手续,但险情消除或者减缓后需要继续进行施工并排放建筑垃圾的,应当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手续。

第十二条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活动的企业,应当向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申请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依法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

(三)自有运输车辆达到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数量要求;

(四)载质量在5吨(含5吨)以下的运输车辆安装有全密闭运输装置和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监管系统,载质量在5吨以上(不含5吨)的运输车辆合法安装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和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行驶及装卸记录仪、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监管系统;

(五)运输车辆取得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

(六)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决定。经核准的,应当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颁发给运输企业,同时将运输企业承运建筑垃圾的车辆予以登记,并配发运输证。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的运输企业及登记的车辆向社会公示。

第十三条个人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活动。

第十四条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的建设应当纳入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根据城市建设和管理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农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不影响规划利用、不影响防洪排涝和不会引发地质灾害的低洼地、自然冲沟、山坑、山沟等可设置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

第十五条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

(一)对消纳场地具有合法使用权;

(二)具备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

(三)配备排水、消防等设施;

(四)硬化场地出入口道路并设置规范的净车出场设施;

(五)制定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方案和对废弃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的方案并配备分类处置设施;

(六)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

(七)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应当安装有符合规定要求的电子信息装置。

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决定。经核准的,应当发给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

建筑垃圾消纳场的设置可能影响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洪泄洪的,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准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前,应当征求规划、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建筑垃圾应当交由已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的运输企业运输。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可以使用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自有车辆运输本单位建设或施工的工程项目的建筑垃圾,但不得承运其他工程项目建筑垃圾。承运其他工程项目建筑垃圾,需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使用自有车辆运输建筑垃圾的,应当在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时申明,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拟用于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进行登记、配发运输证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七条运输建筑垃圾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使用经审核登记的车辆运输;

(二)车辆驶离施工场地应当实行密闭运输,不得遗撒、泄漏;

(三)按照核定的时间、路线、地点运输、倾倒建筑垃圾;

(四)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副本、运输证;

(五)遵守货运车辆道路通行相关规定。

第十八条建筑垃圾消纳场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管理:

(一)公示场内布局图、进场路线图及其他相关信息;

(二)对入场的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推平、辗压;

(三)在运输车辆驶出消纳场所前,应当冲洗车体,净车出场;保持进出消纳场所的道路整洁、畅通;

(四)严格按照方案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和对废弃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

(五)保持场内环境整洁,无蚊蝇滋生地,防止尘土飞扬,污水流溢;

(六)如实登记建筑垃圾受纳情况,并定期向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不得将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消纳场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及其他危险废弃物。

第二十条建筑垃圾消纳场停止使用时,其设立者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报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

禁止使用伪造、涂改或者通过购买、租赁、借用方式取得的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

第二十二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监督管理,确保施工场地干净、整洁,防止建筑垃圾污染环境。

第二十三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经许可擅自排放或者超出核准范围排放建筑垃圾的,对施工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个体工商户或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的运输企业运输,或者使用未经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登记的自有车辆运输建筑垃圾的,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擅自运输建筑垃圾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责令限期清理,恢复原状,并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倾倒在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建筑垃圾,当事人应当立即清理,不能立即清理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立即代为清理或者委托第三人清理,清理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因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应当负责予以治理或者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三)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使用未经登记的车辆运输建筑垃圾的,责令改正,处以每车次500元罚款。

(四)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未按规定实行密闭运输的,责令改正,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处以每车次500元罚款;沿途遗撒、泄漏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的,责令立即清理,并处以被污染道路面积每平方米15元以上40元以下的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5万元;当事人不能立即清理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立即代为清理或者委托第三人清理,清理费用由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承担。

(五)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不按核定的时间、路线运输建筑垃圾的,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采用自有车辆运输建筑垃圾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处以每车次500元罚款。

(六)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不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副本或者运输证的,对车辆驾驶员处以200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擅自设置消纳场受纳建筑垃圾的,对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筑垃圾消纳场未按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管理建筑垃圾消纳场的,给予警告,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建筑垃圾消纳场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或者其他危险废弃物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建筑垃圾消纳超出核定的场地、容纳量受纳垃圾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的,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或者将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危险废弃物混入建筑垃圾,由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违反本办法规定,在6个月内受到2次以上(含2次)行政处罚的,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收回配发给该车的建筑垃圾运输证,一年内不予重新办理。

第二十九条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撤销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自有车辆建筑垃圾运输证,一年内不予重新办理:

(一)随意抛撒建筑垃圾、不在指定地点倾倒建筑垃圾,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清理,逾期仍不予以清理的;

(二)因所属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违反本办法规定,在6个月内共受到10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第三十条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制度,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遵守本办法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延续建筑垃圾运输许可有效期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将建筑企业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其不良信息记入建筑企业信用信息档案。

第三十二条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未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同级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对单位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核发建筑垃圾处置许可文件;

(二)对建筑垃圾处置相关违法行为未依法及时查处;

环境处罚办法篇6

关键词:行政处罚裁量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45-02

自由裁量权顾名思义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的原则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这些自由裁量权是从法学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政治学意义上说的。是国家机构及执法人员在行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由国家法律授予的职权。根据现行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将自由裁量权归纳为以下几种:(1)在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2)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权。(3)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权。(4)对事实性质认定的自由裁量权。(5)对情节轻重认定的自由裁量权。(6)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即对具体执行力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执行与国外相比相对比较混乱,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对法律条文的理解错误、处理程序缺失或跳过、认定事实存在遗漏、适用法律选择错误等原因,更甚者是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避法律,或者是行政处罚的结果明显有失公正[1]。授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法规不科学完善。行政程序立法上的滞后和更新速度慢导致行政执法体制上的缺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各种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本身属性和现阶段执法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创造了自由裁量权滥用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使用。行政合理性原则源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产生,又基于对该权力的控制建立。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只发生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为中。执法实践中行政处罚的合理性显然已经超过合法性的难度,这主要是行政合理性的模糊性决定。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主体使用自由裁量权除了应遵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法定原则外,还应该注重行政处罚的合理性[2]。行政处罚中的合理性是指行政处罚的主体作出的行政处罚不能违背法理。“情理”和“法理”不同,法理是法律本身的意志,这就要求执法过程中要不偏不倚,公正不阿,不能掺杂个人情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是否在处罚方式、处罚幅度上显失公正。要求一视同仁。对于弹性法律用语是否任意作扩大或缩小解释。法律、法规的解释应当依据科学的解释方法[3]。

我国已经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上通过立法的方式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扩大,其演变的独特历史要求了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必须趋向缩小。国家立法机关务必在认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授予范围,避免绝对自由裁量权死灰复燃,使“收权”前功尽弃。再者,中国社会的整体法律水平发展状况决定了自由裁量权的授予范围要尽量缩小,其扩大必须与其社会发展完善的程度相适应。

由于实际情况的多变性和不定性造成法律难以从实体内容上规范自由裁量权,只是从原则上做出要求。造成注重实体操作,轻视程序的案件屡屡出现,本是公正合法的行政行为,却被当事人认为违反程序而诉诸法律,要求司法救助。此方面发达国家已有共识,程序的公正是规范是自由裁量权实体明确规范的基础,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实体之墙的稳固。规范行政处罚程序,防止行政处罚主体走程序的随意性,义程序的公正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公平。

行政管理方式有行政复议、行政告知、行政听证、行政监察与稽查等制度。行政复议是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不满,认定其侵犯自身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请复查的申请行为。听证目的是保证行政执法程序的公开、公平、合理。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令行政决定建立于合法适当的群众基础上。保证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避免给当事人造成不利影响。行政告知制度是重要的行政程序制度,要求行政主体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务必告知行政相对人处罚内容,包括处罚行为的时间、地点、过程、事实和法律依据[4]。行政监察与纠察是国家授予有监察稽查权限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对行政机关行为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监督和纠察的法制监督手段。

结合实际某区环保局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了积极实践,该区环保局认为:

(1)自由裁量权有存在的必要性:由于违法行为的情形千变万化,在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必要的,其原因如下:

①适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可以弥补法制不足。立法时,无法预见将来社会可能发生的一切,法律规则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包罗其中;法律规则的普遍适用和个别公平不完全吻合,面对复杂多变的因素,难免出现不能预料的问题;法律具有稳定性,不可以朝令夕改。这必然要求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稳定性”的要求。

②适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可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违法行为。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罚款金额问题上,不宜搞一刀切。不同的被处罚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同是环境违法行为,存在行业类别、投资额、危害程度和结果、是否有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达标排放、是否明知故犯、是否累犯等差异,比如同样是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行为,投资几千元建设一个餐饮项目,与投资上亿元建设一个电镀项目相比,其污染程度和后果、社会影响完全不同,对他们做出同样的罚款金额,将带来执法不公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这必然要求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适应“多变性”的需要。

(2)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对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罚金额作为原则性的规定,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于案件的情况千变万化,在适用法律时,罚款金额的计算较难把握。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为执法创造了较大权力的寻租空间,必须加以规范,防止被滥用,确保自由裁量权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被运用。

为规范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统一罚款标准,某区环保局结合规范化建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金额范围内,制定了《XX区环保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罚款实施细则》(试行),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量化管理,包括《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告知书罚款金额的计算标准》(如表1所示)、《当事人收到后积极整改的减轻情节计算标准》(如表2所示)。对具体案件的罚款数额计算形式如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暂定基准罚款金额为3万元,并结合行业类别、投资额、污染程度、污染扰民程度、污染防治、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手续情况、达标排放情况、重复违法情况等调整系数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与基准罚款金额相乘即得该案的罚款金额。

为促进企业主动改正违法行为,对当事人收到《行政处罚告知书》后积极措施整改的,如采取立即停止排污、主动补办手续等补救措施可以减少处罚金额,减轻的金额与整改和补救措施的程度挂钩[5]。某区环保局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后取得显著成效:

①过罚相当,处罚公正合理。在行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遵循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与环境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综合、全面地考虑以下情节:环境违法行为的具体方法或者手段、环境违法行为危害的具体对象、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社会影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改正态度及改正采用措施及其治理效果、环境违法行为责任人是初犯还是再犯、环境违法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等

②罚教结合,提高执法效果。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处罚本身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及时制止和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在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时,该区环保局首先责令违法行为人立即改正或者限期改正,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如某公司因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受到某区环保局的立案查处,在向该公司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时,该公司负责人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环保局每次到该公司检查的人都不同,是在有意刁难企业,影响其经营。执法人员都耐心地向该公司负责人解释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区环保局实施的“查、处分开”规范化管理制度,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听证会上,该公司的经理、书记到会并在陈述中承认其违法事实,对送达告知时的态度粗暴表示歉意,表示已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整改,如停止烧烤、投资2万元进行油烟治理、委托环评单位编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还自我分析了违法原因。该公司负责人还认为,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公司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到广州公司调研时,公司专门汇报了本案情况,该领导指示,今后,凡是新办餐饮项目,都必须事先办理环保手续,还要求各地所属公司都要照此执行。某区环保局文明执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行政相对人的态度从抵触到认识到其错误,进而积极整改,执法效果明显。

②量罚一致,统一裁量尺度。《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罚款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了统一的行政处罚案件罚款参照标准,使同一情节相当的同类案件,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基本一致,保证了行政处罚的公平与公正,在当事人询问罚款是如何确定时,执法人员根据罚款实施细则向当事人逐项说明,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当事人口服心服。

④轻重分明,做到处罚恰当。《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罚款实施细则》对执法人员把握从轻处罚和从重处罚的“度”上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对《行政处罚告知书》下发后,企业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环境违法行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环境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可以减少罚款金额,因此促进了企业加快改正违法行为,如某仓储公司,在收到《告知书》后,为争取减轻处罚,立即行动,主动停止违法行为并将场地恢复原状,突出显示了罚款不是目的,防治污染才是目的的宗旨。另一方面,对主观恶意的环境违法行为,从重处罚,如“私设暗管”偷排,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批即建成投产”,群众反映强烈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以及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屡罚屡犯、环境违法行为人被处罚后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等,从重处罚。

在经过对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与环境保护自由裁量权的探讨,我得出以下结论:

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环境保护自由裁量权时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在法定时效内以纠正违法行为,教育违法当事人为目的,公开、公正的进行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在处罚中不得有个人感情,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的基本制度,依法办事,坚决做到四个不:不能违背法律精神原则与立法目的。不能出于不正当的动机。在处罚方式,处罚幅度上不能有失公正。要求对同种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依法对待,不得歧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在对弹性的法律用语不得任意作扩大或缩小解释。法律、法规的解释应依据专业的法学解释方法。

最后对规范行使环境保护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范提出以下对策:(1)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监督主体不仅有党、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还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和公民,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定监督方式,对民主监督,媒体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立法规范,保证监督的成效性。另外以赏善罚恶的态度嘉奖和保护表现突出的监督人员,严惩的行政人员。(2)在立法的根本上尽量避免“弹性执法”,对行政执法程序的规范化,缩小自由裁量权行使范围。明确规定涉及公民私人合法权益的条款时应该尽量避免自由裁量权的使用。(3)要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在行政诉讼中,对的证明,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但由于这种举证比较困难,借鉴国外的某些做法,应当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确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阐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6]。(4)提升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一方面从行政法律进修课程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个人素质,达到提高整体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考虑加入心理品格审查制度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筛选,优胜劣汰,务求执法队伍更加廉洁和更有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英津.论我国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滥用防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2]甘应龙,淡相兰.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程序规范分类集成[S].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3]梁惠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环境处罚办法篇7

第一条为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优美的城镇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城市规划区、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县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主管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县建设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容貌各项规划的编制管理工作。县市政公用事业局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具体管理工作。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政执法工作。

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本镇规划区内的城镇容貌各项规划的编制管理工作,并承担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卫生、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实行责任区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城市规划区内主次干道、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及其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由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

(二)镇规划区内主次干道、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及其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由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

(三)街巷、居民区,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实行专业物业管理的居民住宅区,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门前及院落,由本单位负责;

(五)车站、码头、停车场、集贸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公园绿地等公众聚集场所,由管理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企业负责,待建地块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

(七)临街商户、各种摊点周围由经营者负责。

责任区划定后,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将责任区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书面告知责任人,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责任人应当做好责任区内卫生保洁、清扫冰雪、清除乱贴乱画等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保证责任区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六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应当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意识及公共道德水平。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第二章城镇容貌管理

第八条县建设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要求,编制本区域重要地段景观、户外广告、照明、停车场、集贸市场等专项规划,制定城镇容貌标准,按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需要进行外部装修或者改建临街门窗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棚屋。

第十条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和景观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的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保持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完好、整洁,并按照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标准进行修整、清洗、粉刷。

第十一条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不得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

建筑物外走廊、阳(平)台需要进行封闭的,不得超出建筑物外墙面,其外型、规格、色彩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在建筑物外部安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防盗网、遮阳罩等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第十二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城镇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前,应当选用透景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草坪等作为分界;既有的封闭式实体围墙应当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三条城镇道路的养护、保洁单位,应当保持道路路面的完好、整洁,每日巡查不少于一次。发现路面损坏时,应当及时组织修复;发现路面有杂物时,应当立即清理。

第十四条在城镇道路上设置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保持其完好、正位。

第十五条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镇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

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建设等部门编制本区域内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按照合理布局、疏堵并举、方便群众、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对允许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保洁要求等作出规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施行。

第十六条在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不得擅自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向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或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城镇道路两侧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或者外墙摆卖商品。

禁止在城镇道路两侧的护栏、线杆、树木、绿篱等处吊挂杂物或者晾晒衣物。

第十七条城镇道路改造时,沿路设置线杆的产权单位应当按照道路改造标准同步进行线路改造,并自线路改造完成之日起30日内拆除废弃的线杆。

第十八条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禁止机动车带泥上路。

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应当对运输车辆采取覆盖、密闭措施,不得造成泄漏或者遗撒。

第十九条供排水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排水管网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供排水管网设施正常运行。

开挖城镇道路、维修管道、清疏河道或者排水管(沟)所产生的淤泥、污物,栽培或者修剪树木、花卉、草坪等作业所产生的枝叶、泥土,施工或者养护单位应当及时清理。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现场作业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

(二)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

(三)施工时采取防尘措施;

(四)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

(五)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

(六)按规定排水,不得污染路面;

(七)工程停工、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经批准占用道路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批准的路段和期限内进行。

第二十一条设置户外广告牌、牌匾标识、标语牌、指示牌、画廊、橱窗、霓虹灯、灯箱、条幅、旗帜、显示屏幕、充气装置和实物造型等,应当内容健康、文字规范、外形美观、安全牢固,不得遮挡、影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不得妨碍交通通行。对陈旧毁损、色彩剥蚀,影响城镇容貌的,设置单位应当及时整修、清洗或者更换;对有安全隐患的,应当加固或者拆除。

第二十二条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城市规划区内的应当向县建设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出书面申请,镇规划区内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广告设置的位置、规格、色彩及效果图等资料,经同意后,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应当向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出书面申请,镇规划区内的应当向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张贴、张挂、设置,期限届满后及时撤除。

第二十四条禁止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或者刻画。

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的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发现张贴、涂写或者刻画的,应当立即进行清理。

第二十五条城镇道路照明管理单位,应当保证路灯亮灯率、设备完好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公共场所等,应当按照城镇照明专业规划的要求设置景观照明设施。

第三章城镇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六条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组织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洒水(冲洗)车供水器、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环境卫生作业人员工作休息场所等环境卫生设施。

纳入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经批准定点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建设项目施工。

第二十七条城镇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新建和改建及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交通等公共场所建设,应当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概算。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坏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环境卫生设施用途,不得擅自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确需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除、迁移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并依法进行重建或者给予补偿。

第二十九条城镇道路、公共场地的清扫保洁责任人,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保洁。每日首次清扫保洁作业,应当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严禁将树叶和垃圾扫入下水道、绿地和河沟内。

第三十条城市建成区内不得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和食用鸽。依法从事教学、科研或者其他特殊活动的除外。

饲养宠物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养犬人携犬出户,应当用束犬链(绳)牵领,并随身携带清除犬粪用具,及时清除犬粪。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或者便溺;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

(三)不按照规定倾倒垃圾、污水或者粪便;

(四)不按照规定从事烧烤经营;

(五)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临街庭院的围墙外擅自搭建厕所、禽畜围栏;堆放垃圾、杂物和粪肥;

(七)其他损害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

生活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制度。

第三十三条垃圾产生者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三十四条城市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未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由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统一组织收集、运输。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单位负责收集、运输,或者委托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收集、运输。生活垃圾应当运送到指定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

县城周边乡镇的垃圾处理,由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收集、运输,集中到县垃圾处理场处理。偏远乡镇也应逐步实行集中处理,设置完善垃圾收集设施,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

第三十五条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经营活动,应当向县市政公用事业局提出申请,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

第三十六条单位食堂和饮食业经营者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收集和处置,或者委托有关专业单位收集和处置,不得排入雨水、污水排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或者与其他垃圾混倒。

对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等各类危险、有毒有害垃圾,应当实行定点收集,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不得投放到生活垃圾容器中或者随意丢弃。

第三十七条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和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应当向县市政公用事业局或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按照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不得擅自丢弃。

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单位运输。

第三十八条居民进行房屋装饰装修活动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堆放,并承担清运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将居民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场所处置。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建立健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实行层级考核监督制度,逐级落实责任人。

县政府对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进行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考核;县市政公用事业局、镇人民政府应建立起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责任区责任人、路段负责人、环卫工人的考核奖惩制度,做到管理到位、监督到位、考核到位。

对各环境责任单位实行考核评议制度,对环境卫生保洁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凡被通报批评两次以上的,当年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单位。

第四十条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执法检查,建立并实行执法巡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查处各类市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

第四十一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各社区(居委会)和所属单位市容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对市容环境卫生保洁较差的单位,应当提出批评、督促整改。

第四十二条报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破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批评,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予以曝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未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的,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未及时清理路面杂物或者补装、更换井盖、沟盖、雨箅等相关设施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擅自在城镇道路两侧或者公共场所堆放物料,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对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车辆,未采取覆盖、密闭措施,造成泄漏或者遗撒的,按照污染道路面积及污染程度处以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不得超过3万元;

(六)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乱堆乱放或者焚烧废旧物品的,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七)施工单位违反施工现场作业管理规定,未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未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施工时未采取防尘措施、未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未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未按规定排水致使污染路面、工程竣工或者停工后未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八)未经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九)未经批准,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刻画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清除或者拒不接受处理的,可书面通知通信企业暂停其在张贴、涂写、刻画中标明的通信号码的使用;

(十一)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洒、堆放城市生活垃圾的,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以上行为的,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经批准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或者处置活动的,并处以3万元的罚款;

(三)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的企业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或将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的,单位处300o元以下罚款,个人处20o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处3000元以下罚款;

(三)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施工单位未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施工单位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置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六)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或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对施工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建设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单位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并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符合城镇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会同建设规划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当事人应当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八条在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镇,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权限与行政处罚,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实施。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县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条依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没票据。罚没收入按规定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十一条阻碍城镇容貌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城镇容貌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的;

(二)对应当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受理或者对已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调查处理的;

(三)打骂、威胁或者侮辱当事人的;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的;

(五)以吃、拿、卡、要等方式刁难当事人的;

(六)其他、、的行为。

环境处罚办法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区及其他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工矿区、旅游区范围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贯彻专业管理、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计划。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应当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环卫工人的生活待遇。

第六条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礼貌待人、不徇私情。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尊重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

第七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卫生环境,阻止和举报违反本办法的行为的权利,同时负有维护和改善市容环境卫生,交纳卫生费的义务。

第八条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受委托清扫、清运、处理垃圾、粪便或其他废弃物时,实行有偿服务,使用全市统一的环境卫生费收据。环境卫生费必须用于环境卫生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对在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分工

第十条*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市、区、县(市)公安、卫生、环保、规划、城建、市政公用、工商、交通、爱委办等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的职责范围,搞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第三章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第十三条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准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

(二)不准随地大小便;

(三)不准乱倒垃圾,乱丢动物尸体;

(四)不准在道路、广场、院落等公共场地堆放或凉晒腐烂、腥臭物品;

(五)不准乱倒污水,或者将污水(烟筒水)滴、漏在人行道上;

(六)不准在建筑物和公共设施上乱贴乱画;

(七)不准在临街阳台护拦、窗外、室外和街道两侧堆挂有碍市容的物品;

(八)不准占用街道和公共场所喷漆、焊接、筛灰沙、做煤巴、焚烧物品、维修和清洗车辆;

(九)不准在会场、医院病房、门诊部、影剧院、体育馆、歌舞厅、候车室、候机室等公共场所和公交车辆上吸烟;

(十)不得进行其他妨碍市容环境卫生的作业。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负责做好施工场地的环境卫生工作,建筑工地应当围场作业。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料应及时清除,施工用水不得任意排放,竣工必须做到场地干净、平整。

第十五条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市或区、县(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处置计划,并办理有关手续。生产垃圾、锅炉废渣,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产生的经营性垃圾和居民户产生的建筑渣土,应当自行清运到指定地点倾倒,不得倒入居民生活垃圾中。单位或个人无力

清运的,可以委托环境卫生作业单位代运和处置,并按规定交纳运输和处置费用。

医疗和生物制品单位、屠宰场等产生的有毒有害、放射性、恶臭废弃物,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理。

第十六条生活垃圾应当按规定倒入封闭式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台、垃圾斗内或其他指定的垃圾点。

在规定的区域内,生活垃圾应当实行袋装。

第十七条各类车辆必须保持整洁的车容车貌,不准带泥在城区街道上行驶,运载物品不得洒漏污染路面,废弃物不得丢向车外。垃圾、粪便运输车辆必须覆盖严密,不得沿途撒漏。清运作业中撒漏垃圾、粪便的,作业人员必须及时清扫干净。

经允许在城镇规定范围内行驶的畜力车必须配带粪兜和清扫工具,洒漏在地的饲料、粪便,驾驶人员必须及时清扫干净。

第十八条市中心区内,禁止饲养牛、马、猪、羊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因教学、科研等特殊需要饲养的,须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市中心区、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工矿区内养犬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发证,并实施检疫、免疫。不得携犬进入公共场所。

第十九条在规定的区域内,严禁使用煤火炉灶从事饮食等经营。

一切摊点必须保持摊位整洁、周围卫生,并自备器具回收废弃物和污水。

市中心区内,中华路不准占道经营,其余街道需要临时摆摊设点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街道清扫保洁,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清运,由环境卫生专业队和街道清洁队负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粪便及时清运,并按规定时间作业。

第二十一条沿街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交通护栏、广告栏、宣传栏、招牌、橱窗、垃圾桶、垃圾池、果皮箱等设施,由产权人、使用人或者设置单位负责保持完好、整洁。

第二十二条市政、河道管理部门对清掏出的积沙井污泥和河道淤泥应及时清除。下水道应当保持畅通,堵塞的应当及时清理疏通。

第二十三条园林绿化部门及有关单位,应保持沿街树木、绿篱、花坛、草坪的整洁和美观,栽培、修整作业的渣土和枝叶应及时清除。

第二十四条市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临街住户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责任区(段)承担清扫任务,保持门前整洁。

第二十五条车站、机场、公园、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应当自设专人清扫保洁;单位和居民院落应当由单位和居委会组织打扫,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第二十六条宾馆、饭店、招待所、旅社、浴室、理发室等服务单位,要保持室内外整洁。

第二十七条各类市场、营业摊点、车辆停放场地、广场及沿街空地,由收取管理费的部门负责设专人清扫保洁,也可由收取单位委托场地所在地环境卫生作业单位负责清扫保洁,废弃物按规定倾倒,污水引入下水道内。

第四章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卫生设施是指具有从整体上改善环境卫生和限制生活废弃物影响的容器、构筑物和建筑物等,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环境卫生机构的工作场所等。

第二十九条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需要,制定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更新计划。环境卫生设施设置,应当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划和标准。

第三十条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必须配套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新建、改建民用建筑,应当设置封闭式垃圾设施,并修建环卫清运车辆通道。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应当配套的环卫设施设置情况进行监督,并参与城市环卫设施的规划论证,对建设项目环卫设施的定点和设计进行方案审查、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第三十一条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台等环卫设施应当布局合理,符合卫生要求,注意外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公共厕所应当有明显标志,垃圾台应当道路畅通,垃圾容器应当密闭。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垃圾消纳处理场,对垃圾、粪便逐步做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

第三十二条公共厕所由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管理,应安排专人负责清扫。照明、粪坑盖板等设施应当保持完好,要定期喷洒药物,做到无蛆、无蝇、无外溢。其他厕所由产权单位或个人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检查监督。

第三十三条影剧院、医院、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和食品、水果、蔬莱等各类商店、市场及宾馆、饭店、招待所、旅社等服务单位都应当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第三十四条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搬动、拆除、损坏环境卫生设施。因建设需要搬迁环境卫生设施的,云岩、南明两区范围内必须征得*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他地区必须征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按就近先建后拆的原则办理。有特殊情况确需先拆后建的,由拆除者按设施重置价的150%交纳保证金,并签订限期修复的合同,修建过渡性设施,不得影响正常使用。

合同期限内修复的,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竣工验收合格后10日内退还保证金。合同期满仍未修复的,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区别不同的情况,使用所收保证金予以修复。

第三十五条各单位应当按照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有计划地修建和改造内部卫生设施,改善卫生条件。

房屋垃圾道、下水道损坏,粪池漏溢等,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及时修复。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警告、5元以上10元以下罚款,不听劝告,拒不改正的,处以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警告、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按重量每100公斤垃圾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责令限期改正,按重量每公斤处以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按每眼灶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对负责的主管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警告、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赔偿,并处以设施重置价10%—20%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影响市容环境卫生需要拆除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逾期不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或者由作出拆除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费用由责任人

承担。

第四十七条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九条阻碍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辱骂、殴打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建制镇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1996年6月28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11月21日贵州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决定

*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对《*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第二条修改为:“本市城区及其他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工矿区、旅游区范围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三、第三条修改为:“本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贯彻专业管理、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四、第四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计划。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应当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五、第五条修改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环卫工人的生活待遇。”

六、第七条改为第八条,句末增加“不得挪作他用。”

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九条:“对在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八、设第二章“管理职责分工”。

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一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十、第二章改为第三章,章名改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删去第三章章名。

十一、第八条改为第十三条,删去第二项中“不准向积沙井内倾倒粪便”;删去第三项中的“污水”;第四项修改为:“不准在道路、广场、院落等公共场地堆放或晾晒腐烂、腥臭物品”;第五项修改为:“不准乱倒污水,或者将污水(烟筒水)滴、漏在人行道上”;第八项中增加“

焊接”、“维修和清洗车辆”等内容;第九项中的“礼堂”删去,增加“门诊部”、“歌厅”、“公交车辆上”等内容;第十项修改为:“不准进行其他妨碍市容环境卫生的作业。”

十二、第九条改为第十四条,删去“做到材料、机具、设施放置整齐”。

十三、第十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市或区、县(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处置计划,并办理有关手续。生产垃圾、锅炉废渣,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业产生的经营性垃圾和居民户产生的建筑渣土,应当自行清运到指定地点倾倒,不得倒入居民

生活垃圾中。单位或个人无力清运的,可以委托环境卫生作业单位代运和处置,并按规定交纳运输和处置费用。

医疗和生物制品单位、屠宰场等产生的有毒有害、放射性、恶臭废弃物,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理。”

十四、第十一条改为第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在规定的区域内,生活垃圾应当实行袋装。”

十五、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七条,修改为:“各类车辆必须保持整洁的车容车貌,不准带泥在城区街道上行驶,运载物品不得洒漏污染路面,废弃物不得丢向车外。垃圾、粪便运输车辆必须覆盖严密,不得沿途撒漏。清运作业中撒漏垃圾、粪便的,作业人员必须及时清扫干净。

经允许在城镇规定范围内行驶的畜力车必须配带粪兜和清扫工具,洒漏在地的饲料、粪便,驾驶人员必须及时清扫干净。”

十六、第十三条改为第十八条,修改为:“市中心区内,禁止饲养牛、马、猪、羊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因教学、科研等特殊需要饲养的,须经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市中心区、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工矿区内养犬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发证,并实施检疫、免疫。不得携犬进入公共场所。”

十八、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九条,修改为:“在规定的区域内,严禁使用煤火炉灶从事饮食等经营。

一切摊点必须保持摊位整洁、周围卫生,并自备器具回收废弃物和污水。

市中心区内,中华路不准占道经营,其余街道需要临时摆摊设点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十九、第十五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二十、第十六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市、区、县(市)公安、卫生、环保、规划、城建、市政公用、工商、交通、爱委办等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的职责范围,搞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二十一、第十七条改为第六条,修改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礼貌待人、不徇私情。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尊重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

二十二、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一条,修改为:“沿街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交通护栏、广告栏、宣传栏、招牌、橱窗、垃圾桶、垃圾池、果皮箱等设施,由产权人、使用人或者设置单位负责保持完好、整洁。”

二十三、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市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临街住户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责任区(段)承担清扫任务,保持门前整洁。”

二十四、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五条,分号后一句修改为:“单位和居民院落应当由单位和居委会组织打扫,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二十五、第二十六条改为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环境卫生设施是指具有从整体上改善环境卫生和限制生活废弃物影响的容器、构筑物和建筑物等,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环境卫生机构的工作场所等。”

二十六、第二十七条改为第二十九条,末尾增加“环境卫生设施设置,应当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划和标准”。

二十七、第二十八条改为第三十条,末尾增加“并参与城市环卫设施的规划论证,对建设项目环卫设施的定点和设计进行方案审查、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二十八、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搬动、拆除、损坏环境卫生设施。因建设需要搬迁环境卫生设施的,云岩、南明两区范围内必须征得*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他地区必须征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

门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按就近先建后拆的原则办理。有特殊情况确需先拆后建的,由拆除者按设施重置价的150%交纳保证金,并签订限期修复的合同,修建过渡性设施,不得影响正常使用。

合同期限内修复的,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竣工验收合格后10日内退还保证金。合同期满仍未修复的,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区别不同的情况,使用所收保证金予以修复。”

二十九、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房屋垃圾道、下水道损坏,粪池漏溢等,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或物业管理单位必须及时修复。”

三十、删去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

三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警告、5元以上10元以下罚款,不听劝告,拒不改正的,处以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三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三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警告、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按重量每100公斤垃圾处以5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责令限期改正,按重量每公斤处以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三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按污染面积每平方米处以20元以上100元以下罚款。”

三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按每眼灶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

三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对负责的主管人和直接责任人处以警告、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十八、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第一、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十、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赔偿,并处以设施重置价10%—20%的罚款。”

四十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六条:“影响市容环境卫生需要拆除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责令限期拆除决定,逾期不拆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或者由作出拆除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

强制执行,其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四十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七条:“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四十三、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九条,修改为“阻碍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辱骂、殴打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十四、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八条,修改为:“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环境处罚办法篇9

一、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限及执法困境剖析

自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正式提出以来,我国政府20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各级政府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但是,我国环境状态整体上还是不断恶化,生态破坏导致次生灾害不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行政执法的事先预防与事后监督效果有限,远未起到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一)环境行政执法手段

环境行政执法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执法机构以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而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处罚以及行政强制等一系列行政行为。[2]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环境行政执法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处分、环境行政奖励、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强制、环境行政监督检查、环境行政处理、环境行政要求等对外环境监督管理。[3]环境行政处罚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它是指有权的国家环境行政主体对有环境行政违法行为但尚不能构成犯罪的外部环境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制裁行为。[4]根据环境保护部2010年制定的《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10条之规定,环境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暂扣、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件;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与学界对行政处罚的学理分类相对应,环境行政处罚亦可分为精神罚、财产罚、行为罚与人身罚。人们对环境执法不力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产罚和行为罚这两种处罚措施上。财产罚如罚款,行为罚包括限制或剥夺被处罚人行为能力,如吊销、暂扣环境行政许可证,以及责令被处罚人作为或不作为,如责令停产停业。环境行政处罚作为预防惩治有关环境违法行为的有效法律手段,是各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主导环境管理重要体现,加之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及其他综合因素所致环境行政处罚面临诸多困境,故相关问题亦成为环境法学理论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环境行政执法困境及成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环境法制体系建设与施行,并形成有颇具特色的环境法制体系,在应对解决中国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其状况可概括为,“总体仍有恶化趋势,局部已经在改善”。笔者根据环境保护部所公布《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自1999至2008年的10年间,全国做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共计739393件。平均每天就有200起环境污染行为受到处罚,其实际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执法领域内所面临困境主要在于执法无效、执法无力与执法不作为。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有以下几方面:

1.立法不完善,行政处罚“罚而无用”。立法完善是环境法治的最基本要求,亦是环境行政执法乃至司法的有力保障。然而,虽然我国环保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但立法规定过于原则,某些方面仍不尽合理甚至多有空白,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电磁辐射污染管理、化学品管理、农村环境管理等方面。[5]例如我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12条规定了以“总量多因子”为收费标准,即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污染物应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但对于光污染、电磁辐射、热污染等污染因子均未涉及,对居民垃圾、生活污水的收费规定亦有不足。在环境处罚领域,我国立法一直坚持规定罚款数额上下限,未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按日连续处罚”形式。且处罚数额过小,无法对企业形成有效威慑。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违法成本低(被罚款)与守法成本高(采取环保措施)之间会本能逐利而动。我国法律规定的罚款额度低至几千、1万,高也不过10万、20万。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及实施细则将罚款额度提高,规定对于造成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按比例计算罚款,但最高不也得超过100万元。若遇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此罚款额远远无法弥补其造成的损失,对肇事公司亦不过是九牛一毛,只能说是象征意义的罚款。

2.环保部门权力有限,行政处罚常需借助外力完成。实践中,未建设环境污染物处理设施,甚或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即擅自投入生产是典型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予以环境行政处罚。而相对人往往会基于经济利益驱使而拒绝履行处罚决定,选择继续生产。环保部门面对此种情况,在采用其他环保执法手段均告无效之时,最终应选择禁止企业的生产行为。但此项执法权力环保部门却无法独立完成。在我国,环境强制执行权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为原则,环境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为例外。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部门的部分自行强制执行权。只有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环境行政机关享有环境强制执行权时,环境行政机关才能自行执行。第一,环保部门自身无法采取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设备等措施,需同水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作完成。第二,责令停产整顿、责令停业、关闭等处罚措施需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环保部门只能进行立案调查,并向当地政府提出处理建议。第三,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并无强制执行力。如《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6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环境保护部制定的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办法》第9条亦可看出,环保部门的环境行政执法要得到切实效果,对企业或其他相关人员加以责任追究均需借助于人民法院或地方人民政府的强力配合。

3.环保部门自身不作为。环保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机构,在履行职责时无法摆脱体制制约,亦难违背政府意志严格执行环境法律规定。近些年来,涉及环保部门的渎职与腐败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①环保部门包庇污染企业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甚至可以说,每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背后,总能直接或间接存有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如2010年7月5日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的酮酸水渗漏事故造成汀江河水域水质受到污染,大量渔业养殖户养殖的鱼类死亡,损失达2220.6万元。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最终被认定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原上杭县环保局局长陈军安以贪污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私分国有资产罪领刑19年6个月,原环保局副局长蓝勇以贪污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领刑9年。虽然他们已受到法律制裁,但在事故发生前当地环保部门对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均不作为,直至事故发生时也没有采取有力处理措施。再如2004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的沱江污染案也存在环保部门监管不力因素,3名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及环境监测站的行政管理人员因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严重不负责任,最终承担了相应刑事责任。

二、我国环境司法体系及其对行政执法保障的欠缺

环境行政执法是为了遏制、惩罚环境污染行为。但若执法效果不佳之时,合法权益遭受环境侵害的公民个人能否向法院寻求司法帮助?环保部门可否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讼?国家公权力机关何时才会代表国家将破坏环境的行为诉诸法律?由于我国的行政诉讼中被告恒为行政主体,本文在此只讨论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

(一)环境民事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主要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应当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即只有自身利益受到污染企业直接损害才具备原告资格。虽然《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是如何“检举”、“控告”并没有具体程序规定,且“控告”含义不清,能否等同于“”不无疑问,因此不能认为此法条即赋予了一切单位和个人对环境污染拥有权。实践中环境污染案件的原告必须要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资格要求。即便具备诉讼资格,也往往因为环境污染案件中受害人人数众多而难以确定原告,同时环境污染案件通常时间长、面积大、危害结果难于即时显现,存在举证困难等问题导致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尤为重要的是,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致污企业常会因地方政府的保护而逃脱应有的法律制裁。行政处罚囿于适当性原则,其处罚额度不可能高于民事赔偿,而以民事赔偿诉讼作为污染损害案件的处理方式,则可起到填平损失、警示违法者的作用。可以说,环境民事诉讼应该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允许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出于公益目的向法院的新型诉讼制度,亦称公民环境诉讼。[6]我国现行法律并无此制度,学界讨论普遍认为应有公益诉讼之规定。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同时还指出,要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6月19日的《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法院应“依法受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此意见赋予了环保部门作为原告提起环境民事诉讼的权利,较之民事诉讼法对原告主体资格的严格限制无疑是极大改进,但究竟实施效果如何还待司法实践的检验。

(二)环境刑事诉讼

刑法在法律体系中是最为严厉的管制手段,“刑法在根本上与其说是一种特别法,还不如说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力量。”[7]只有当某一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采用其他法律手段均无效之时,人民检察院才会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要求采用刑事制裁措施。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与确立。纵观我国刑法典全文,涉及环境犯罪的条文共有15条,25个罪名,分属第三章、第六章与第九章。其中,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以一节的内容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体系中,处罚条款并无行政刑法规定。因此,对违法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各单项环境法律均只给予行政处罚等制裁措施,若该行为构成犯罪的,依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环境刑法中的刑罚手段仅有自由刑与财产刑,这与环境行政处罚手段的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刑罚制裁手段的单一与薄弱,往往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犯罪威慑力有限,易出现罪刑不相当的情况。例如,对于单位犯罪我国刑法采用“双罚制”,即对主要责任人判处自由刑,对单位判处罚金。首先无针对单位本身的资格刑,如限制或禁止其继续在某一行业生产经营;其次也无可以遏制环境犯罪持续危害后果的一些惩治手段,如责令补救、恢复原状等。而单位犯罪在其承担刑事责任之前,往往已经受到过行政性罚款的处罚措施,罚金刑在处罚形式上与罚款并无二致,进而实质影响到刑法的严肃与权威。从刑法的基础理论和环境犯罪行为特点出发,一般认为环境犯罪的犯罪状态包括有结果犯、危险犯及行为犯,除了行为犯不要求因果关系的证明,结果犯与危险犯都要求行为结果或危险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而其中尤为特殊的则是目前我国刑法尚无关于环境犯罪的客观归责中处罚危险犯的立法例,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刑事立法基本是以结果犯作为处罚对象的,极个别则以行为犯为处罚对象,如第339条第1款的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就是行为犯。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中,并没有关于处罚危险犯的立法例。从刑事判决角度来看,自1999年至2008年全国结案做出判决的环境犯罪案件为23起,其中仅2004年至2008年五年间,环境保护部接报的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共计462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1553.4万元(其中不包括松花江水污染事故)。②巨大经济损失与平均每年不到3起的刑事判决相对照,印证出我国环境污染案件中刑事制裁手段缺位,缺乏对环境犯罪因果关系机理深入研究与定性化理论支撑的实际困境,进而致使环境刑法及环境刑事诉讼等手段,远未起到刑法所应有的预防犯罪与实现正义的作用。

(三)环境行政执法欠缺有效司法保障的表现

如前述,我国环保执法机构并无强制执行权,需要依赖法院在执行上的配合。但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条件制约下,环境行政执法与相应司法保障衔接并未实现有效顺畅,使得法院强制执行效果亦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为:

1.从申请到执行时间过长,无法使排污企业“立即死亡”。《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62条规定了强制执行的期限,如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当事人未申请行政复议、未提起行政诉讼且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在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60日后起算的180日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强制法》将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为行政决定期限届满3个月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对执行申请应在7日内立案,一般应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由此可知,从环保部门给排污企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到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间最快也要超过两个月,半年甚或一年以上才结案也完全符合法律规定。而在漫长的等待期中,排污企业要么对处罚决定置若罔闻、继续其生产活动;要么关闭企业、转移资金。不论企业采取什么行动,均会使最终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2.法院强制执行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我国环保部门隶属于人民政府,无独立的人事与财政权力。因此,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环境保护法》第16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而在地方各级政府将招商引资、GDp增长作为工作重点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往往成为一句口号。甚至有地方政府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运用行政手段干扰、阻止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我国当前的司法独立尚未完全实现、掣肘颇多,地方保护主义对法院工作亦会施加影响。同时,法院本身由于人手经费的不足,也无力亦无心应对大量的环保非诉案件的强制执行。如2007年8月浙江省高院在浙江省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法院严把受理关,有限制的受理非诉行政案件,明确了六大类非诉行政执行案不予受理的标准和依据。其中包括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停产、停业、关闭”等具体行政行为。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并非无的放矢,而要经过一系列调查取证如现场检查、取样、监测等才能做出。若法院拒绝受理环境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则环保部门的前期工作无任何成效;而久拖之后再去强制执行,又极易丧失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本来的意义。

3.环境污染受害人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实践中司法机关经常拒绝受理污染受害人提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于“重大”、“复杂”、“疑难”的环境诉讼,尤其是群体性的环境诉讼更是无法及时得到法院的有力支持,甚至各级人民法院还通过各种手段来避免受理。而无法获得有效司法救济的污染受害人,很可能被迫采用暴力手段抵抗污染,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对于公民的自力救济,涉案人员往往会被公安部门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破坏生产罪”等罪名拘留,以致受到刑事处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及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并不能赋予公民采用过激行为的权利,但法院对待公民个人的暴力抗污行为和真正的环境犯罪的追究态度明显不同,处罚效率区别显著。无法获得司法救济的污染受害人反而被国家司法机关追究责任,对于国家法律的权威、尊严乃至社会稳定均有害无益。

三、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的思考

“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在行为表现上的同一性和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相互衔接性,进一步决定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衔接的切实可行性。”[8]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无法做到有效顺畅,必然引致环境法制领域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但会进一步损害受害者的利益,更可能促使、鼓励潜在加害者实施环境违法及犯罪行为。从环境问题自身考察,其具有特殊复杂性。它作为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的直接衍生问题,有其独特发生机制和特殊社会、自然、经济基础。同时,环境问题具有高度的科技背景与决策风险、存在广度的利益冲突、需要作出决策权衡,污染及破坏环境行为有价值的双重性、外部不经济性等特点。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问题,使之获得符合客观实际及时代背景要求的调适与创新发展。

(一)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不力之原因分析

1.行政执法与司法没有实现法制化衔接。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的规范主要包括:2001年7月国务院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04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的《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2006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监察部的《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1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等。上述规定层级最高的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余多属工作规范性质的法律文件,法律位阶较低,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同时在内容上以原则性规定为主,实务规定较少且缺乏刚性要求,可操作性差。如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中,检察机关向行政执法机关查询案件情况还需“经协商同意”。强调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其最终目的是要有效打击环境违法及犯罪。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必须受理。在之后的诉讼过程中,证据是决定案件最终能否胜诉的关键因素。行政证据能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行政执法机关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地位如何,在《刑事诉讼法》及国务院的《规定》中均未涉及,理论界及司法实务上对此也意见不一。若不能明确行政执法活动中收集证据的法律地位,无法确定其效力,显然会对案件最终的处理带来实质影响。同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部分执法人员对于证据的固定和保全不够重视,往往缺乏完整的证据链条凭孤证定案,此类案件即便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也会以证据不足而无法定罪。

2.环保部门一方之原因。(1)环保部门“以罚代刑”,主动移送案件意识不强。环保部门的职责就是保护资源环境,其不作为或乱作为(如仅热衷于罚款)无疑是对破坏环境行为的默许,这往往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当然,源自环保部门之外的制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其正常的执法行为,但是,环保部门本身若对罚款兴趣过于浓厚也会对执法效果有重大影响。当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之后再予以处罚在某种程度上已于事无补,且我国对于事故中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人也往往仅给予行政处分,以“环境监管失职罪”令其承担刑事责任并非常态。环保部门若不主动移送那些应当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检察机关很难及时掌握并加以处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了《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其中强调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规定,对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应当移送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而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应当承担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乃至刑事责任。此规定从另一侧面亦反映了实践中“以罚代刑”、不移送案件的普遍性。(2)环境行政执法中的程序优先及环保部门对污染的容忍导致环境刑法形同虚设。基于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原则,任何行政行为在有权主体或法院撤销以前总是推定其有效。那么,若环保部门不正确履行职权,如给不符合资质的企业发放许可证,虽为变相放任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但在该许可被撤销之前,任何人对企业的环境污染均无能为力。另外,当某种环境破坏行为性质严重可进入刑事法律追究领域之时,该行为却有可能因环保部门的前期处理而无法进入司法程序。例如,排污收费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制度,当排污者持有排污许可证又超标排污后果严重,环保部门对此种情况往往要求排污者改进净化处理设施,遵守许可证的有关规定而非移交司法机关要求刑事法律制裁。此种行为显然无助于执法与司法的衔接。

3.司法机关一方之原因。(1)对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在我国,对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权由人民检察院及人民法院享有。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其监督权主要体现在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是否未将符合条件的案件移交给公安机关,以及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等犯罪行为从而自行侦查。但若环保部门不主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立案、检察机关监督乃至启动诉讼均无法进行。对于行政执法行为的了解与调查,无论是公安机关抑或检察机关均缺乏有效途径,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落空。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③在环境监管失职罪立案标准与刑事责任追究标准存在差异,也使得一些环境监管失职案件无法进入司法程序或不被法院认定为犯罪。法院监督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执行前进行审查的非诉监督;另一种是环境行政诉讼监督。前者也建立在行政机关主动申请的基础上,后者虽可对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的不作为起到监督作用,但此种事后监督只是补缺,且实践中监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2)对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不力。此部分前文已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二)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原因分析,笔者认为,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立法,保障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应在法律中明确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从文理角度而言检察监督应是全面的法律监督。但由于其他相应部门法没有将其细化,实务中检察监督能否包含行政执法监督不无疑问。如有观点认为,我国的检察监督主要是一种诉讼法律监督的职能,或者主要属于司法监督的范畴。[9]对于行政执法领域中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因缺乏高层级的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决定无从知晓,无法干预,必然会导致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不畅。因此,需在法律层面明确检察机关立案监督中包括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同时对移送程序法定化。如案件移送的具体条件、移送方式、期限,受移送的机关等规定均应有可操作性,同时需严格界定行政执法机关拒不移送刑事案件和不依法接受案件移送的机关的法律责任。另外,应赋予行政执法活动中所获材料的刑事证据地位。其中要区别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对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法庭在查证确属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收集的,可以作为证据;对于执法过程中所做的调查、谈话询问笔录或相对人的陈述笔录等,原则上应由司法人员依职权重新收集制作,但若确属不可抗力以致无法重新提取的,经查证能与其他证据吻合相互印证,也可以作为证据。

2.行政执法无效时及时启动司法程序。(1)重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放宽原告主体资格的要求。如前述,环保部门对在环境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已为最高人民法院认可。人民检察院的环境民事、行政公诉实践中已有尝试,其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支持和督促三种。公民及环保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尚未得到承认,应在今后的立法中给予考量。(2)切实落实环境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及时追究环境监管人员的渎职责任。检察院在监督中要重视与环保部门、公安机关的联动机制,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在案件线索、行政处罚结果、法律文件、数据规定及案件处理程序上,应逐步实现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信息联网共享。同时,也应建立上述机关的定时情况通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争议。另外,“两高”应统一有关司法解释中的不协调、明晰实践操作标准,使检察院追究环境渎职犯罪工作更加顺利开展。最后,需建立新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司法系统的压力,使法官能依法处理环境诉讼案件。

3.行政执法无力时须强化法院的支持保障。(1)法院应加大对环保部门行政执法的支持力度。在强制执行时间方面应考虑增加即时执行制度。在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若处罚不当,则追究环保部门的责任。这可在不使处罚决定落空的同时也可敦促环保部门谨慎从事。而对于环保非诉案件,法院应按照法律规定受理并及时处理,禁止无故拒绝与拖延办案的行为。(2)重视对环境污染受害人的司法救济。在一般法庭,由于普通案件多,环境案件审理难度高、时间长,法官受理环境案件的积极性匮乏。近年来,沈阳、石家庄、贵阳、无锡等地纷纷出现了专门处理环保案件的环境保护法庭,虽然对其效用评价不一,但其毕竟体现了司法者对环境诉讼案件的关注态度。法院对环境污染损害案件,应当通过追究污染者民事责任的方式加大其违法成本,达到迫使其守法与警醒潜在违法者的作用。

环境处罚办法篇10

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

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是指以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作为动力燃料的机械车辆。火车除外。

本办法所称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是指机动车排放、蒸发、

泄漏的燃油气体和释放出的机械运转震动噪声。

第三条凡在本市市区建成区范围内使用、制造、改装、组装、维修、销售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做好机动车排污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机动车排污实行合格证制度。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须由依法取得检测资格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发给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

第六条申请办理机动车车辆牌照和过户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颁发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对未取得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不得发给车辆牌照和办理过户手续。

第七条对正在使用的机动车排污状况的检测工作,应结合机动车年检工作进行。凡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排污标准的,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暂扣机动车行驶证。待治理合格后,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办理年检手续,发还机动车行驶证。

第八条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会同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机动车,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公安交通管理机关依法暂扣机动车行驶证。

第九条制造、改装、组装、维修机动车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国家规定将其产品排污标准纳入产品质量合格指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排放污染物超标的机动车。

第十条鼓励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辆。鼓励、支持生产和使用优质、清洁燃料。禁止生产、销售含铅汽油。

第十一条从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单位,应当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治理。对经过治理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机动车辆,应当保证营运车辆至少在半年内、非营运车辆在一年内其污染物排放不超过规定标准。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市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取得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合格证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以500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拒绝接受污染物排放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并处以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限期内不治理或经治理仍不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可处以200元罚款。

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对经过治理排放污染物达标的机动车辆,在保证期内因治理质量致使污染物排放超过标准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单位应免费治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按有关规定对其给予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