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训练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45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1

摘要本论文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过程中存在的观念、资金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议。

关键词体能训练运动康复基地建设改革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展运动疗法的国家之一,气功、五禽戏、推拿术等流传千年,至今仍沿用广泛。在我国体育训练中结合体能训练和康复医疗理念,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和为专业体能康复提供训练服务,填补医生和运动间的空白地带,保障运动员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大众运动康复事业开始受到广大爱好体育运动的社会公众关注,然后我国当前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落后,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的需求,研究我国社会公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广大体育教育者和运动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论

(一)体能训练理论

1.体能训练概念

体能是指运动者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者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能训练是指为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运动要求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通常与技术训练、心理训练一起构成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体能康复训练的宗旨是通过训练帮助运动者恢复健康、治疗伤病和防止伤病复发,提升体能适应专项要求。

2.常用体能训练方法

(1)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常用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大腿、小腿、上肢和腰腹力量训练。不同身体部位的力量训练方法也不一样,如对大腿的力量训练通常采用鸭步行走的方法进行训练,对小腿力量训练则采用踮脚跳方法、对上肢力量的训练则采用俯卧撑方法、对腰腹力量的训练则通常采用仰卧起坐的方法。

(2)柔韧训练。柔韧训练方法则通常有单杠悬垂、压腿和拉伸身体肌肉等。

(3)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常用的有8000米长跑、背负30公斤的负荷在小路行走的负重越野或者游泳、骑自行车等方法。

(4)平衡训练。平衡训练通常有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的单脚平衡、通过单脚跳格子或者走平衡木的动态平衡锻炼法。

(二)运动康复理论

1.运动康复概念

运动康复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依据锻炼基本原则,选取合适的各种运动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关节灵活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神经调节能力和患者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精神康复方法。

2.运动康复方法及功能

现代医学概念下的运动康复方法主要有依靠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运动的主动运动疗法、全身运动的全身疗法和患者根据身体情况进行自然治疗的自然疗法。

3.运动康复基本特点

运动康复的训练过程是训练者在指导下掌握身体练习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预防和抵抗疾病以恢复健康的过程。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需体现训练个体在遵循康复训练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个体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和个体康复训练计划的个体主观要求。

(2)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应遵循和继承传统个别对待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和全新的解读,体现时展的特征。

(3)系统与全面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不仅关注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也关注运动康复与其它疗法的协调统一,更关注患者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全面系统的特点。

(4)安全与有效的统一:运动康复训练原则对于保证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完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被运动康复实践所证明。

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

(一)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现状调查,从政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理念、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资源分配等四个方面阐述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较低

当前传统、粗放的体能训练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大众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受我国传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损伤治疗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建设的投入普遍存在不足现象,导致各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维持资金靠收取昂贵的使用费来补充。

2.基地建设理念滞后

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伤病要想得到痊愈和彻底康复,五成依靠医学治疗、五成依靠运动康复。但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多辉煌的同时,我国体能康复训练理念已经严重滞后,这也是造成我国国家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运动员饱受伤病困扰的主要原因。忽视运动康复设施的升级和建设,对于运动者伤病注重医学治疗,轻视运动康复。

3.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理念的之后,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落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受伤后通常会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或者直接去国外接受康复训练,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专业体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尝试推出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人才队伍,但如此小范围的培训班远不能满足我国运动者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的需求。

4.基地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运动康复资源的归属较复杂,基本是挂靠其他学科,从隶属关系看,有隶属于卫生部、地方政府、残联系统、企业的,以及民办等,其服务对象也有各自特点。当前我国城市运动康复资源多集中在公立大型医院、康复医院中,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分到的资源非常有限,而在我国农村基本没有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

(二)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

针对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五个方面改革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政府建设经费投入

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主要有供方投入和需方投入两类,政府取向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我国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以加快我国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建设,弥补运动康复基地建设的不足,保证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需在重视需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覆盖,使更多的社会公众能购买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服务,促进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

2.建立独立运动康复体系

为解决我国城市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我国政府需通过在公立、民营、社区、乡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中设立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科室,以提高城镇社区和农村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水平,保证独立运动康复体系的监理及体能训练与运动康复实践资源的均匀分配。

3.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通过发挥医院运动康复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中心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中培训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评估和治疗技术。当某一患者回到所辖的社区时,将他的所有医学资料向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详细的介绍,结合患者的预期目标,要求基层运动康复工作者做定期的功能评估,纠正治疗中的问题,促使治疗向有效、简捷的方向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2

一、精心组织实施好康复民生工程

(一)组织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项目,为全市5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同时,各县(区)要组织好白内障无障碍县(区)创建达标和验收工作;已经验收达标并命名的地区,要真正做到白内障手术复明无障碍,对有手术指征的贫困患者有手术意愿的,要做到有一例做一例。

(二)组织实施贫困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项目,为全市361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每人每年提供500元的药费补助。

(三)组织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为343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训练救助,并适配辅助器具。其中: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为16名中低收入家庭聋儿重建听力,植入人工耳蜗并提供一学年的康复训练经费[包括配发人工耳蜗产品1套,12000元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费,术后一学年(10个月)14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21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包括为每名受助人提供2台全数字助听器,免费验配和一年内的调试;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为53名已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聋儿每人提供一学年(10个月)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

2.肢体残疾儿童:为16名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并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每例手术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

3.脑瘫儿童:为18名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经费、装配矫形器,给予每人13200元的康复训练和矫形器装配补贴(其中训练费12000元,矫形器1200元)。

4.孤独症、智障儿童:为11名孤独症儿童和22名智障儿童每人提供12000元康复训练经费。

5.辅助器具:为27名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每人补贴5000元;其中零部件及材料费占60%,制作费(诊断评估、制作和适应性训练)占40%。为159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每人补贴1500元;其中产品购置费占90%,评估适配费(残疾现状评估、辅助器具适配、家长培训、适配教材等)占10%。

二、组织实施好公益金康复项目

组织实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省康复项目。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住院医疗救助,为贫困残疾人配发和适配辅助器具,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配戴助听器,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等。

2011年度为9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住院医疗救助。

2011年度,为212名贫困低视力残疾人适配助视器;为贫困肢体残疾人装配矫形器32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大腿假肢19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小腿假肢19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膝离断或髋离断假肢3例;为贫困残疾人装配装饰或功能性上肢假肢4例。

2011年度为25名贫困听力残疾人免费配戴助听器,包括:提供助听器、电池、首次耳模制作及验配。

2012年为22名贫困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

三、加强康复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做好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上述政策尽早得到落实,并积极争取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继续推动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配置纳入城乡医保报销范围。

四、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要做好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多途径、多形式面向基层开展康复人才培养。加强康复机构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工作,注重支持、选拔、培养、使用及考核学科带头人;重点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力争将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助理员都培养成社区康复协调员,培养好、使用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发挥好他们在基层的作用;重视做好康复人才数据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康复人才信息统计数据库,及时储存、更新各级各类康复人才情况,尤其做好社区康复协调员台账信息统计和队伍管理工作。

二要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领导,统筹本地区康复资源,制定康复机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功能定位,积极与卫生等部门协作,推动本地区康复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及执业工作,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形成地区康复机构优势互补、差异竞争的格局。落实《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市、县二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继续开展各级各类康复机构检查验收工作,不断加强康复机构的软硬件建设,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提高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康复机构全面、规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社区康复工作力度

大力推动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积极有效提高康复工作整体水平,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早日实现。总结推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区)培育活动经验,进一步丰富示范地区工作内容,不断提升康复训练和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康复示范站培育工作,重点推动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按照中国残联修订、完善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指标体系,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全面推广国际社区康复工作理念,促进社区康复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六、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宣传工作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3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对于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3例患者给以盆底康复训练(采用phenix产后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仪),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产次1.5次,50例为Ⅰ度子宫脱垂,7例压力性尿失禁,1例粪失禁,5例性生活障碍。患者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估盆腔脱垂情况及手测检查盆底肌力。

1.2评估标准①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Ⅱ度a: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B: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Ⅲ度: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②盆底肌力测定:分为6级,当肌肉收缩持续0s为0级;持续1s并重复1次为Ⅰ级;持续2s重复2次为Ⅱ级;持续3s重复3次为Ⅲ级;持续4s重复4次为Ⅳ级;持续5s重复5次为Ⅴ级。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阴道后壁与盆底肌肉接触,评估质量。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宣教指导孕期盆底肌肉锻炼培训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孕妇应以休息、减少活动、增加营养为主,如果孕期运动会导致流产、早产的发生,产生不良妊娠结局。国外有研究认为,孕妇可以进行适当运动从而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美国妇产学院(aCoG)委员会认为,在没有禁忌症情况下,应鼓励孕妇参加规律的盆底肌肉锻炼。通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可以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压迫,有利于自然分娩,减少难产发生,有利降低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有利孕妇身心健康,对于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孕妇建册产检、参加孕妇学校开始,宣教盆底肌肉锻炼知识教育,指导孕妇做产前体操,进行不断收缩和放松阴道加强生殖器官肌肉收缩力的培训。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制定妊娠期个体化锻炼计划,适合做多长时间,运动量的大小。孕期训练不宜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对于有早产及习惯性流产史者、羊水异常者、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前置胎盘者不适宜行盆底训练。如果在训练中出现有出血、液体流出,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要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诊。

1.3.2盆底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对盆底损伤、盆底康复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产妇产后康复体操,自然分娩后24h开始训练,以晨起前和晚上临睡前为好,运动前排空膀胱,禁止饭后运动,注意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新鲜,每次持续约20min,运动强度根据各自身体情况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剖腹产患者以腹部切口愈合后开始训练。宣教产褥期避免感染,1个月内不参加体力劳动,2个月内不宜性生活,避免产后负重,让产妇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不要因为注意力在宝宝而忽略了自身的休养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1.3.3产后进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

产后42d回访时进行常规盆底功能检查,对于有盆底功能障碍者,给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具体方法为:患者排空膀胱后,将盆底训练治疗头缓慢置入阴道内,以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最大限度的收缩及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置为零标准,给以产妇生物电刺激,再根据生物反馈训练模块,给以生物反馈训练2次/周,10~15次为1个疗程。在进行盆底肌肉收缩力训练的同时让患者回家自行盆底肌肉锻炼,3次/d,20min/次,同时可以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训练间断排尿以达到膀胱收缩训练,改善尿失禁症状。期间宣教盆底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并教会正确掌握配合治疗及训练方法,给以技术指导,定时电话随访产妇康复锻炼情况,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2.12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总有效55例,有效率87.3%;对照组总有效26例,有效率41.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9.07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总有效54例,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42例,有效率66.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国内大量研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45%已育的女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表现,故对于女性盆底疾病的防治,我们应该给以高度重视和关爱。应该向广大妇女宣教健康保健知识,加强广大妇女自身重视更为重要,才能有效积极防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疗效早已获得肯定。通过对产妇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个性化康复宣教指导,让产妇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有效增加其锻炼依从性,孕期就可以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42d正确盆底肌肉锻炼疗效更好,能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利孕妇身心健康,对于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在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利用生物信息原理,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不同频率的电刺激,盆底肌肉产生被动地收缩,指导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有效改善盆底组织肌力,取得效果后,可转为个体自身行为治疗。故在康复治疗前,对患者要进行专业性指导和教育,有助于患者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盆底肌肉收缩,对于提高疗效有重大的意义。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5-0030-02

【摘要】目的本文对18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在对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中坚持进行了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结果通过6个月的训练,患者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结论个性化康复训练对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值得在社区和家庭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功能恢复;个性化康复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若能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作用,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肢替代疗法,同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和家庭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

1对象与方法

1.1患者181名,男性96例,女性85例。发病时间为2~13个月,年龄38~71岁,该组患者的诊断符合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画圈样偏瘫步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及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自愿配合测评,在康复活动中心进行初期训练。

1.2方法采取的是“中风康复指导”,指导对象为:患者、家属,主要依靠患者的主动运动,家属,则是协助、督促,或做少量被动运动。医生与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和对康复未来前景预测,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计划,坚定其康复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跟据初期评估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者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制定康复训练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针对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每2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是从培训家属、家庭制作简易训练器械、开展咨询等方面入手。如简易站立架、平衡板、踝关节矫正板,康复中心每2个月定期举办测评,检查总结成果,并进行个别询问调查、训练场所中康复中心与患者家庭紧密结合,力争使患者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给患者打气加油,使其康复坚定信心。

训练方法,治疗手法:患肢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综合选用运动疗法,动作由被动-辅助-主动,由粗大精细,由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属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属进行,要求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每天1次,每次20分钟;作业治疗: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了干洗脸部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水果摆放、剪纸、写字、手工贺卡、捡豆等,以及其他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指导患者参与一些使人产生兴趣,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学到具体的生活、职业技能的活动,同时进行作业治疗康复成果展示、评比,把康复活动融入到的趣味活动中,乐在其中;心理辅导: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家庭认识患者的运动障碍,给予患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每周2次,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积极参与,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

2结果

患者经过6个月的个性化康复训练,181例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均有显著提高,下肢姿势稳定性提高,肌耐力增强,可完成穿脱衣、洗脸、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者自信心增强,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2例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中断康复治疗。

3典型病例

患者高X,男,57岁,铁路职工,2009年5月11日突发脑中风,左侧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住院治疗30天回家康复治疗。训练前评估BaRtHeL[2]指数31分,FUGLmeYeR30分,BRUnnStRomⅢ级[3],语言欠流利,左侧肩关节半脱位、画圈样偏瘫步态,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愿望。治疗方案:前2个月,针灸通经络,按摩肩关节矫正畸形,每天练习各组肌肉,站立,发音;中2个月,着重上下肢力量,协调性练习;后2个月,训练上下肢的精细动作。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上升为80分,FUGLmeYeR81分,BRUnnStRomV级,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4讨论

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个性化康复在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社区康复训练引进患者家庭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更是让需求康复者享受家庭温暖、实现心理康复的一大举措。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了与其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有治疗师进行指正,尽可能改善生活自理[4]。当患者有能力满足自理需求时,医务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坚定康复治疗信心。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开展个性化康复工作可使绝大部分的患者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能大大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参考文献

[1]贝政平.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2]缪鸿石.康复医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5

摘要: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就是要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利用聋儿的残留听力,发掘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代偿作用,建立聋儿的有声语言体系,发展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补偿其听觉缺陷;同时根据聋儿的特点,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每一个有利于语言发展的环境,培养聋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聋儿康复听力语言教师素质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的支持、残联组织的努力下,听障儿童服务状况持续改善;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部级康复机构为龙头,省级康复机构为骨干,地市级康复机构为支撑,基层机构为基础,并与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紧密衔接的康复服务网络。

为了达到“用科学的方法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以及视觉、触觉等其它感官的代偿功能,建立有声语言系统,发展聋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能理解和表达语言,并能通过语言进行记忆、思考、想象、学习知识,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康复目标,根据当前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对聋儿进行“缺陷”补偿的能力

根据整合教育要求,聋儿康复教师应该掌握“核心课程”和“边缘课程”内容:“核心课程”包括“一般公共课程”(类似一个建听幼儿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经验的可接受课程)和“特殊需要课程”(由“听觉学习”、“语言强化”与“认知拓展”三个子课程组成);“边缘课程”则由“健康”、“科学”、“社会”和“艺术”等子课程组成。在康复教学过程中,针对聋儿由听觉障碍、言语障碍导致的语言发展滞后问题,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有效的康复手段进行强化的、“抢救性”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快速补偿其听觉、言语、语言及认知发展的不足。聋儿康复教师不仅要具备普教与特教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聋儿康复所需的专业整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

二、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对聋儿进行兼顾全面发展教育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聋儿康复教师要根据聋儿特殊需要和全面发展要求,在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同时,要为聋儿提供认知、社会性、道德情感、个性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发展机会,尽可能使聋儿语言学习与全面发展有效地融汇在一起,进行整合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全面交流法,以听力、说话、唇读训练的口语为主,用手势语、手指语等作为帮助理解沟通的辅助方式,鼓励学前聋儿在未掌握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方法前大胆地采用各种符号进行交往学习。

在教学手段和设施方面,要充分考虑聋儿的年龄特点,调动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选用各种直观、新颖的玩具、教具、学具以及各种现代教育媒介提供直观的教学效果来组织教学,帮助聋儿掌握学习内容,使聋儿获得更充分的学习和发展。

三、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培训家长参与康复教育的能力

家长是聋儿的第一任教师,坚持不懈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是家长的终身责任,他们的身体力行及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将对聋儿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聋儿康复教育,属于教师教、聋儿学、家长辅导的特殊三边教育,家长参与康复教育康复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康复教师与家长合作,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康复他们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康复理论和技能技巧,与他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向他们了解聋儿在家庭中的表现,经常吸引他们参与教学评估、个训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好帮助手。

四、聋儿康复教师应具备具备不同教学形式中的操作能力

聋儿康复的实现形式黄绍鸣博士精辟总结为(1+X+Y),既集体康复教育(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指导(Y)。康复实践中要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集体康复教育中,主题教育是主要形式,是语言教育的实现形式之一。康复教师在集体康复教育中要秉承“立足康复兼顾全面”的聋儿康复理念,配合“主题教育”课程,巧妙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材料和媒介技术,发挥视觉和听觉的组合功能,使用大量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动画、反复的问句、灵活的替换练习等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交流、认知、音乐、操作、运动、生活活动,巧妙地渗透听觉、言语、语言康复内容,潜移默化地对聋儿实施康复训练。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强化聋儿口语、提高应用能力,使聋儿发展语言、兼顾听说,为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提供直接依据。还要采用生成课程的辅助形式,在保证基本康复教学目标完成的同时,根据聋儿的关注点、兴奋点适时地调整康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扩展,特别是有意识地指向个别化康复(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和认知训练)内容的生成,巩固强化、拓展提高康复效果。

个别化康复(X)中,以“听觉、言语技能训练”为主体,兼顾语言和认知能力训练。包括对聋儿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听觉康复(听觉功能评估和训练)、言语矫治(呼吸、嗓音、共鸣、构音、语音能力评估和矫治、语言及认知训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感知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的评估和训练)。

由于聋儿的个别化教育是个别训练结合主题教育反馈出他们在听觉、言语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的目标、选择的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主题教育相关的拓展素材,采用医学康复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及认知训练,更有助于确保教学和指导过程的完整和质量的保证。

家庭康复指导(Y)中采用同步式家长培训模式,通过集中培训、个别培训和信息网络培训三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态度、知识、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使家长具备正确、积极的康复态度,科学、丰富的康复知识,有效、娴熟的康复技能,从而实现家庭康复和机构康复同步、高效。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以言语为载体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聋儿出于先天或后天多种因素造成了听觉障碍,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听觉言语主渠道途径接受言语传递信息,导致了言语形成和发音的障碍。我们老师只要对这些学前聋儿进行科学的听力语言训练,我相信他们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语言,更早地融入主流社会中。

参考文献:

[1]黄绍明.周红省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11—14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把“大米粥”说成“大米dou”,把“上楼”说成“上nou”,把“特殊”说成“特chu”(构音障碍),频繁或连续出现的错误发音会导致语义表述不清;有些学生说话声音特别小,有些学生说话“震耳欲聋”(响度异常);有些学生说话语速极快,常伴有喘息声,有些学生说话特别慢,一字一顿难以成句(节奏异常)……造成这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构音器官发育异常或运动异常。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群中有86%以上伴随言语语言障碍问题,很多老师因为不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无法解决。久之,学生错过最佳干预期成为伴随终身的一种缺陷,严重的还会影响未来择业和生活质量。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均属于言语语言障碍疾病范畴,在部分发达国家有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专业的治疗和康复服务。然而,据我国中残联统计,言语残疾现患病率为0.096%,以此推算全国约为127万患病人群。目前我国言语矫治专业人员不足100人,康复服务需求比为1:605。因此,生活中我们很少闻及“言语治疗师”这个职业,很多患者也不知,更无处求医。鉴于语言在人生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学生生理发展阶段,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帮助实验对象恢复构音器官运动能力从而提高音准;也希望将医院的言语康复治疗方法转换成适合在教育机构内使用的游戏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发准音、说清话”的能力;更希望培养一批具备“医教结合”的复合型技术能力的教师。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源于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提出的RpRap理论,即:正常人言语发展过程是由呼吸(R)、发声(p)、共鸣(R)、构音(a)和语音(p)5个板块能力相互协调运作而产生。根据言语产生和言语病理机理,通过对以上5个板块能力的评估和干预,结合言语治疗的专业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实验对象建立正常的生理运动能力并产生正常语音。

三、实验过程及效果分析

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结合预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课题实施前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在得到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康复科学系的认可和支持后,2006年“培智学校拼音教学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正式立项。本课题研究大至分为通识培训、个别训练应用、小组训练应用和集体教学模式建立4个阶段。

(一)通识培训奠定基础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实验教师掌握言语语言治疗康复技术,并通过临床实习提高应用能力。本阶段也是课题的初始阶段,当时的实验教师们对医疗康复技术知之甚少,很多解剖学名称和生理部位都不了解,自学的困难很大。课题组依托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康复系为实验教师开展以“言语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发展”“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等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通过为期4个月的通识培训和临床实习,老师们不同程度地掌握言语语言康复技术,尤其是看到医疗机构儿童康复的案例,更对本实验的成功建立自信。

(二)个别训练应用提高技能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30名不同言语语言障碍类型学生的个别干预,提高实验教师障碍诊断和康复技术水平。从掌握康复技术理论到实际可以因需而用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课题组采取板块推进的形式,要求实验教师按照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5个阶段顺序,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学生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一方面帮助教师熟练、巩固康复技术,另一方面观察康复效果。在一年时间内,30名个别训练的实验对象都发生明显改变,教师的康复技术应用也相对娴熟。学生的变化在家长中口碑相传。当年课题组首次接收3名来自普通学校的学生(均为构音障碍问题),经过为期3个月的个别训练,这3名学生的言语障碍问题消除,目前已经进入初高中学习阶段,学习状况良好。截止到2013年底,我校共对37名不同程度单纯性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实施康复干预,均获得明显好转或康复,这些学生目前全部在普教就读。

(三)小组训练应用完成医教技术转换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一对一应用的康复技术转化为一对多应用模式。医疗机构中的康复训练多以一对一的形式存在,而特殊教育学校受师生比的限制很难实施,这就无法保障让每一名有需求的学生都接受到训练,获得康复。课题组提出:是否可以进行一对多的小组训练?于是,按照同质分组的原则,将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组别式康复训练模式的探索。尽管参与的学生数量大为增加,但也出现了学生康复效果明显滞后于个别训练阶段的现象。此时,我们感受到医疗康复技术应用操作难度之大和人力需求之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个新问题,我们尝试将枯燥、烦琐的康复干预程序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教师善于操作的游戏活动。一年间共转化康复策略56项,实验验证转化前后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样,在保障康复效果的前提下,接受康复服务的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师数量保持不变,有效解决了特教学校师生配比低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更多学生的能力将获得明显提高。

(四)集体教学模式建立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拼音教学“医教结合”教学模式。有了前3个阶段经验积累,2009年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康复科学系的指导下,对“拼音教学中使用言语矫治手段提高智力落后儿童整体构音清晰度”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梳理,并把“如何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集体教学课堂上有效实施”作为研究的主体,通过以下4个方面说明本阶段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实验对象

我们对本校低段学生进行“构音能力评估”,选取26名有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作为具体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年龄在8~12岁之间,根据评估结果显示:88.50%的学生存在呼吸障碍;55.50%的学生存在发声障碍;40.50%的学生存在共鸣障碍;85.50%的学生口部运动存在异常;94.50%的学生构音清晰度显著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平均水平;实验对象主动语言少,语言理解能力也存在明显障碍。

2.评估方法

本实验采用单一被试单基线a-B实验设计。实验周期为32周,其中第1、2周为基线期,后30周为处理期。在基线期内,每周每生采集4次,每天上午采集一次数据,共得到8次数据;在处理期内,每周进行集体教学5次,每天对被试进行60分钟拼音教学(个别有需要的学生每天会有35分钟个别训练),每15次教学后采集一次数据,共有10次数据。

3.干预方法

针对实验对象言语构音清晰度的评估结果,遵循定量评估———实时治疗———疗效监控操作模式,为实验对象制订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实施“医教结合”集体教学模式的干预实验。

4.结果与分析(本结果为随机抽取)

在唇闭合运动能力方面,10名实验对象在接受康复干预拼音教学后唇闭合运动功能评估的等级明显高于单纯拼音教学前;在下颌向下运动能力方面,8名实验对象在接受拼音教学前下颌向下运动功能评估的等级为2级~3级之间,经过康复干预拼音教学后均达到4级,明显高于单纯拼音教学前;在舌尖上抬运动能力方面,12名实验对象在接受康复干预拼音教学前有5名不具备舌尖上抬运动能力,有4名实验对象具备1级舌尖上抬运动能力,有2名实验对象具备2级舌尖上抬运动能力,有1名实验对象具备3级舌尖上抬运动能力。12名实验对象中无人具备正常儿童舌尖上抬运动能力。经过康复干预拼音教学的实施,有7名实验对象达到正常儿童的4级水平,其余学生也至少获得两个级别的提高,说明实验过程中采取的康复干预手段有效。在学生的构音器官具备生理能力后,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对26名实验对象在拼音教学前后构音清晰度百分比进行t检验,t=-26.736,p﹤0.001,说明训练前后实验对象构音清晰度有极显著性的变化。构音清晰度由单纯拼音教学时的23%提高到现在的78%,共提高55%,说明康复干预拼音教学对提高实验对象整体构音清晰度有明显效果。以上数据说明,在对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时,若科学地融入康复干预手段,会对学生言语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四、成果

(一)生命质量的改变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有7名单纯性言语发育障碍的学前儿童经过为期3~6个月的矫治,目前已经回归到正常幼儿园中参与正常生活和学习。有多名言语发育障碍的随班就读的学生目前已经完全回归正常学校,言语能力已经属正常范畴。还有近4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言语语言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提升。本课题成果帮助单纯性言语语言障碍的学生消除障碍回归正常,从有到无,是生存状态的根本性改变。将重度障碍转变成中度或轻度障碍,这样的转变是生命质量的转变,也是本课题成果的社会意义所在。

(二)拓宽特教教师的工作空间

2015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正式出版本课题成果《培智学生学拼音》一书。本书以通用教学设计为载体通过对6个韵母和23个声母构音习得过程的“医教结合”设计,将59种医疗康复手段和教学游戏之间的转化作为教和学的技巧融入其中,易懂、易用。这将大大提高特教教师拼音教学和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改变原来拼音教学“无奈”的工作状态,拓宽教师的工作空间,提高学生能力。

五、社会影响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7

关键词:康复训练;训练负荷;恢复措施

教练训练理论的理解产生疲劳,疲劳,在实践中掌握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恢复训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年度培训计划店年和回收装置应考虑。

一,创建一个高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年,多年的培训项目,如基于竞争游戏店店世界锦标赛期间指定的比赛,比赛之后运动员因为经过刻苦训练的生理和心理这一次疲劳状态,对运动员的调整期,一些教练也安排一些球类和其他内容的沉甸甸的游泳训练。这些有趣的练习帮助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康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运动员的海滩或适当的康复疗养)治疗如按摩丶心理诊所的草药治疗店就餐等)疗养院更有利于运动员恢复。

不同运动训练的数量,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过渡期的持续时间是不同的,精英运动员的竞争更经常,过渡时期可长一点,在这期间训练负荷明显低于其他培训期间,除了有氧训练显着增加,比例,也可以从事为其他项目或实践来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

二,短期培训和每周训练计划的安排应考虑恢复。

大赛前的短期培训,一般是指短期的密集周期。其特点是时间短,紧迫的任务。困难在于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根据竞争的激烈程度,一般安排6-8周)的特殊运动员,结果达到较高的水平,他们不能是运动员在赛前疲劳。短期培训可以安排日程基于上述原则,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用量也可能被称为短期培训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是提高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这一阶段的负荷和强度到原来的训练与运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负荷和强度的安排,原则上保持原有的强度级别,运动类高达80%至90%的年度最大负荷。之前的第二阶段的强化相。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员有特殊的培训水平,其特征在于,逐渐减小负荷,负荷强度逐渐增加至其最大强度的运动员的强度的比例较大的负载安排一个特殊的技术培训。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之前,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恢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根据这个阶段2训练阶段的训练时间之前,情况可能是,一般7~10天,空载和负载强度是比较低的,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特殊运动员不要做高强度的训练,培训和更容易实现主要是容易训练,。

培训时间各不相同,但一般培训人数最多的准备训练阶段(10~15)次,培训和提高阶段,其次是(8-10)倍,至少有(6至7)子类的恢复性训练通过训练节奏的安排,其次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培训内容,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一流的培训内容耐力训练是在复苏的时间和速度的恢复时间比短,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超长时间运行,最长的恢复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因此训练计划安排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训练的恢复时间,第一天的训练,第二天的训练影响的内容,运动员可以恢复,通常是一个比较大的数量和强度的训练安排一天或两个小的运动训练或过渡给运动员的训练恢复时间较长。运动员周计划,因为项目的一般特点,在一个星期的培训教练布置的约束(1-3)上帝的教训。主要训练负荷和强度一般较大,其他培训课程安排都围绕主题进行。主要拍摄对象和拍摄主体有足够的恢复时间间隔{通用}48~72小时之间。为了确保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一个大型的高强度训练。

(一)运动训练的营养恢复

其中长跑和10公里竞走的能量主要来自糖;马拉松、20公里和50公里竞走,因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糖贮备量有一定响度,故前半程主要利用糖供能,后半程则主要利用脂肪供能。所以这些运动员的膳食中必须增加糖和脂肪的热量比应维持在12~15%、25~30%和55~60%。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缺乏维生素时,应及时的予以补充,这样可以使运动能力得以恢复和提高。但是,当体内维生素已处于良好水平时,再额外补充或超长两的使用某一种或多种维生素制剂,则不仅无效,还会引起体内维生素营养的不平衡,某些维生素,如a和D可在体内储蓄引起中毒。即使是维生素a过多,也会引起肠胃不适,尿液酸化及形成草酸结晶而损害肾脏及膀胱等毒性作用。因此,维生素的使用一定是根据运动员的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切不可盲目的给运动员使用维生素制剂。

(二)训练中的重要调整与补养

1、用调脾胃药微调理的主线: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主要手段是营养与睡眠。但是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多表现为口苦、纳呆、神疲乏力、力气亏损、脾胃虚寒等。饮食不佳。睡眠差,则必然影响体力恢复。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用调脾胃的方法是调理的关键所在,奠定补益之根源。

2、用药以益气养阴为主,慎用温燥之品:中医学说指出:久动伤气,大汉伤阴。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中多表现“耗气伤阴”之象,所以,用药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若要用温补壮阳之品,也应先滋阴后壮阳,否则,会引起伤阴动血;长跑项目应气血两补。

3,、中药调理要因时制宜;要根据不同季节,训练计划周期性来调整中药调配方案;不能一年四季都使用一个配方。训练的基本准备期和赛前准备期由于训练的目的不同,训练的量和强度安排也不同,它们的调理配方也不一样。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运动训练出汗较多,运动员多表现躁动不安,此时运动员阴阳不和,阳气盛而阴气衰。所以夏季多用滋阴补气之药。冬季由于天气寒冷,运动员出汗相对减少,此时多是阴气盛,而阳气壮。所以,冬季可以温补壮阳,而多用补血之品。

(三)常用中药及配方训练后的使用

滋补强壮药:滋补强壮药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温阳四类。

1、补气药以补气为主要,常用药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甘草、大枣、白术等。

2、养血药以补血为主要,常用药有熟地黄、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枸杞子。方剂有当归黄芪汤、四物汤等。

3、滋阴药以补阴为主要,常用药有龟板、鳖甲、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百合、石斛、女贞子等。

4、壮阳药以补益肾阳为主要,常用药有鹿茸、肉苁蓉、巴戟天、淫阳藿、菟丝子、山茱萸、杜仲、冬虫夏草、蛤蚧等。

(四)调理药:调理药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都是和补益之药同用,如补气必从脾胃着手,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健,消化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就得以营养,体气自然强壮,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之后多表现口苦、纳呆、脾胃虚寒、饮食不佳、睡眠差等病状,因而对运动员实施调理与补养的同时,必先调理运动员的脾胃,脾胃健,则补才能见效。(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唐月香.浅谈田径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与生物学恢复手段[J].龙岩师专学报,2001,19(3).

[2]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8

一、努力完成残疾人康复任务、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一)视力残疾人康复工作。抓好“视觉第一中国行”项目实施,现筛选患者186名,已开展低视力配助视器5件,培训家长1名。

(二)听力语言康复。发放助听器10台,专项救助贫困聋儿1名,7岁以下聋儿送往遵义市残联康复中心聋儿语训班3名。

(三)肢体残疾人康复。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每周二.五开放,已对3名肢体成人和1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推荐文档: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四)智力残疾人康复。对3名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和3名家长进行康复培训。

(五)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已发放轮椅车25辆,拐杖30付。

(六)社区康复与服务。认真抓了天台社区、北街社区、南街社区等3个社区康复工作示范点,力争年底完成达标任务。

(七)抓好残疾人预防。利用开展“第十八次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等活动,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减少残疾发生。

二、加大残疾人劳动就业力度(二)认真贯彻《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修正案》和黔府办发(2006)50号《xx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开展依法征收,确保完成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0万元。

(三)为了认真贯彻黔残联(2005)169号“省残联《xx省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已选送xx*、xx二两位盲人到遵义鑫会盲人按摩学校培训就业。

三、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逐步推进

(一)做好灾后重建统计工作。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和遵市残通[2008]20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与发展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对今年元月发生的50年罕见的雪凝灾害,进行了横到边、纵到底,深入村、组、户全面统计,摸清情况,为200户残疾人赠送了油和米,为其排忧解难,重建家园。

(二)认真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

结合灾后重建工作,认真实施好“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共投入资金24.8万元,对全县62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灾后危房改造。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9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及康复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并以男孩居多。自1943年首次正式提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后,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还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该病症的真正原因。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教育。那么如何结合“医教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开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也不能固守自封,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自主的加强学习,通过多听课、多参加比赛课等途径,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施“请进来”政策,尤其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活动,更需要学校经常邀请研究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为老师们讲解特殊教育理念及医学理论知识,并开展康复技术及疗法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动态,为老师们及时添加“营养”。其次,要实施“走出去”政策,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后来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起点都很高。只有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尽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在“医教结合”的新模式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产后康复训练培训篇10

关键词:产后;早期运动;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99-01产褥期是分娩过程的一个整体部分,在此期产妇身体机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笔者改变传统的产褥期保健模式,融合产后休养、健身、恢复形体的产后病区,观察产妇各器官恢复的情况及心理状况,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早期形体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0例,选择我县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在我院分娩的180例产褥期妇女,随机分成训练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训练组均为初产妇女,平均年龄25.3岁,身高161cm、体重60.5kg,新生儿平均体重3.256kg。其中剖宫产者25例,另选对照组90例产褥期妇女不做产后康复操作对照组。

1.2方法:训练组从产后第2天开始做康复体操,先作简单的腹肌运动,就是在仰卧下,两臂上举到头部两侧,深呼吸时,腹肌收缩,使腹壁下陷、腹腔内脏器上提,然后慢慢呼气,两臂亦慢慢复原;以上运动2次/d,10~15min/次。随着产妇体力的恢复,即可进行以下的康复体操。

1.2.1训练盆底肌的张力:嘱产妇仰卧,协助或指导其将双膝弯曲成直角,双腿稍分开,肩、足跟支持身体,抬高臀部。双膝并拢,同时嘱产妇收缩阴道、骨盆底,坚持1~2分钟。每日2次缓慢下蹲和站起,每次10~15分钟。5天后酌情增加运动次数。

1.2.2训练腹部肌肉:进行直立、屈膝、弯腰及平卧,双手交替扶膝运动,吸气、收腹,屏住呼吸直到需要吸气时,再重复10次[1],每日2次;交替踢腿运动。仰卧,双手置臀下,双错上抬,足心向上,膝微屈,收腹,保持背部平直,然后轻轻地交替上下踢腿,坚持10分钟。

1.2.3胸部肌肉训练:向前弯体训练。仰卧,两膝弯曲,两脚略分开,双手置于大腿,呼气,抬头及两肩,身体向前伸,两手触摸双膝,吸气并放松;向后弯体训练。直立,两腿弯曲稍分开,两臂在胸部合拢,呼气时骨盆稍前倾,身体渐渐向后弯,次数不限。

1.2.4胸腹肌综合训练:躯干扭转运动。仰卧,双手抱头,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左肘触右膝,头转向右侧,收腹,左腿屈膝,向上提起,与右腿并拢;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姿势,扭转身体,向相反方向重复以上动作[2],重复20~30次;举腿抬下颌运动。仰卧,两腿并拢抬起,双脚上抬,头部稍离地面。举腿同时抬下颌,收紧腹肌,下颌抵住胸部,头部还原,然后再抬起,再低住胸部,屏住呼吸,重复20~30次。

1.2.5足部穴位按摩:在足部反射区选肝经的中封、行间、太冲、大敦,脾经的隐白、太白、大都、商丘,肾经的复溜、涌泉、太溪、然谷,膀胱经的至阴、束骨、通谷、京骨、昆仑,胆经的临泣、窍阴、侠溪、邱墟,胃经的厉兑、解溪、陷谷、内庭、冲阳等敏感反应点进行按摩,酌情选用每个反射区,用单指或双指扫扣拳法,灵活的进行推、压、刮、滚动等按摩方法。以在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对保持形体十分重要。

1.3评定标准:产褥期满后42d进行评定,均由同一位医生于治疗前后完成[3];子宫缩复不良的评定标准是恶露未干净,B超显示子宫长、宽、厚三者之和大于15cm;腰骶痛的评定标准是平卧时有或无疼痛症状,站立5min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或疼痛症状加重[4];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痔疮的评定均符合标准。

2结果

两组妇女产后42d各项检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训练组妇女子宫后倾后屈、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子宫缩复不良、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腰围的恢复亦明显优于对照组。

3体会

科学合理的产后形体训练指导,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产后并发症,同时可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哺乳后下垂;早期形体训练,对促进产妇形体的恢复,预防产后肥胖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可调节产后体内脂肪分布,重塑健美形体,满足现代女美的心理需要。

按摩时所取的穴各自有功用,丘墟穴、大敦穴使风气生发;太冲穴生风燥湿;行间穴缓解上逆的腹气;中封穴化气息风;隐白穴调统血,扶温脾,温阳回厥,宁神清心;大都穴缓解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太白穴生发肺阳;商丘穴除湿健脾,通调肠胃;涌泉穴散热生气、固本培元;太溪穴滋阴补肾;壮阳强筋;足临泣穴运风化气,冷水降湿;解溪穴伸筋活络,化痰清胃;冲阳穴化痰和胃,宁神通络;陷谷穴止胀除满;内庭穴化积滞清胃热;厉兑穴燥热清肠胃[5]。

目前,正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已经真正的实施于临床护理。我们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文明用语和微笑服务,对产妇进行生活照顾。牢记安全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把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中,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倡全程护理服务。我们对产妇早期进行形体训练实现了生活护理到位、治疗护理安全。

“优质护理服务”和“三好一满意”获得了病人的好评,让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也取得了让社会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玉珍,基层保健院对产后早期形体训练的指导[J]中外妇儿健康,2011,7:62

[2]汪锡文,彭学鸣,月子中心实施产褥期保健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05,5:48-49

[3]刘瑞贞,田丽文,产后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18(18):85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