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49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现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相关,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最早应用的领域就是通信领域,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通信方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相比传统的通信技术,资源消耗率较低、性能更加优秀、频率更高、通信传播速度更快。是构建大容量、长距离、高质量的通信系统的基础。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国家电网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

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

传统光信息存储技术由于技术原因,易受到光衍射的影响无法将光完全聚焦在体积小于1010cm3的材料上,所以光信息存储必须存储在105bit/cm3的存储器上,这大大的阻碍了我国光信息存储的发展,因为105bit/cm3所占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大,不能随便携带,并且在使用中十分繁琐重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不仅使光信息的储存空间变小,更提高了存储速度和读取速度,存储稳定性也大大被提高,并且存储的信息不易损坏。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光信息存储领域应用的原理是利用持续光谱烧孔技术,来存储信息。这种技术打破了陈旧的二维光信息存储方式,实现了三维光信息存储。

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全息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

由于我国正处在发展中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存储方式仍然以光盘存储为主,这种存储方式虽然成本低廉,并且在存储容量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光盘存储的信息机率是通过光学头机械运动刻录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因此这种存储方式存储的信息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对光盘保护稍有不慎,造成刮痕,就会导致光盘信息无法读取或信息损坏和丢失。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全息信息存储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信息存储领域的现状,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实现了快捷、大容量、可靠的信息存储。这种全新的存储方式不仅存储效率高,更加节省了存储空间和时间,并且还能够快速再现存储的信息。目前这种存储方式多被应用在唱片制作与发行领域、网络多媒体领域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人们工作效率,更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4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打印领域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喷墨式打印机的打印质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打印的需求。喷墨打印机所使用的打印墨盒并不便宜,墨盒价格甚至高于打印机本身价格,并且墨盒耐久性非常差、极易损坏。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打印领域的应用,实现了激光打印,激光打印机就是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其原理是:充电辊给旋转中的感光鼓表面布上一层均匀的正电荷。然后,携带数字信号的激光束扫描感光鼓的表面,接受激光照射的部位变为导体,静电荷消失,未经激光照射的地方保持原来的电荷,这样鼓的表面就形成了静电潜像。磁辊通磁性在将一定量的碳粉吸附在表面,再充上负电,使碳粉颗粒带上负电荷。带了负电的碳粉颗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吸附在感光鼓上显正电的区域,使图像清晰可见。最后,携带碳粉图像的感光鼓转动,并与同样速度的纸相遇。转印辊给纸背面施以正的电压,使带负电的碳粉被吸引到纸上。

5结论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必然,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以及电脑的应用普及,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使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开辟一个更加直观的、开放的学习空间,弥补以往信息量的不足。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科学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以及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能够融为一体,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整合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工具,是学生提高认知程度的有效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形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设备匮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室中缺少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就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二)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由于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倾向于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真正认识整合的内涵,对于整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地理解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三)整合能力差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整合。此外,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能力方面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整合策略的实施。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由于小学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要想解决硬件设备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政府的重视度。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可以与一些办学条件差,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以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对整合的实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学习相关的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并且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针对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能力欠缺情况,进行组织培训,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件、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制作网页等方面,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远程的学习和参与校内培训。为了使培训能够有效地实施,可以制定各个科教师课程整合设计比赛,这样能够使教师在比赛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重视课程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整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没有固定不变的整合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合理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只有在最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菊萍、张立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04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7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3

关键词:数学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一些弊端,引领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媒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有效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数学学科教学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学科教学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课堂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使数学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其次,它突破了学科、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得到了最大的延伸与发展。

2.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重心和目标

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巧妙的计算方式和快速的笔纸运算是最重要的计算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运算方式,从而有时间更多地去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也使数学学习的重心从计算技能转移到培养数学思维、探究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模式

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课程学习的探索中去,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多媒体把声、图、文、视频等媒体集成在一起,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有效。

2.化静为动,形象揭示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抽象转变得更形象、具体,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能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快、更准地把握知识的实质。

3.直观演示,突破重、难点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很多重点和难点,这些重难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讨。因此,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

4.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创设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拓宽思路,适应个体差异

学习方法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可以通过锻炼思维和实践操作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6.借助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特定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外的作用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材能够为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互联网上查找与所学知识相关、大家都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资料和信息,然后在课堂中一起交流和谈论,在彼此交流的时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形成了技能。

2.网络交流,促进师生沟通

网络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联络方式,使一些问题得以更加充分、平等地交流和讨论,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营造学生探讨、研究的氛围。

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从数学学科需求的角度出发使用计算机,而不能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

2.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明确的是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性原则。(2)可控制性原则。(3)简约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也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也将日趋完善,并将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群英,程全洲.信息技术教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5-30.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8.

[3]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6(4):36-37.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4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兴趣;传承和交流;观察;创新精神

在素质教育响彻祖国大地的今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有效整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时展的必然。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正好迎上了这个机会,其实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要把这种联系有机的整合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美术教育同样如此,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怎样做好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义务和愿望,更是我们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怎样做好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成为我们当前的有待解决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取得的独特作用,开始关注美育的教学,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因为青少年的美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也是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以及敢于创新的生活态度,成为年轻一代家长对教育的共识;从而美术教育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评价的机制和方法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以至于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有待推进,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科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谈谈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带来的好处。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特别是欣赏课,需要展示大量图片,供学生观赏,仅仅书本上的几副插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并加以文字说明,效果非常好。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表现在绘画课,往往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再画,或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画。这样就会造成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师绘画视频,让学生掌握方法步骤。然后练习,教师辅导,效果会更佳。趣味性:可以利用多媒体上活动课、手工课,甚至播放学生喜欢的动漫作品或电影等,会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通过课程整合,有助于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得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为了一种新趋势、新方法,达到与美术课程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也是资源的整合,加上现代电脑美术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好美术的媒材和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现代视觉艺术,增强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有效增强了学生审美教育的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热情和动力等。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就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人讲的局面,也增强了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莫奈的《睡莲》、齐白石的《虾》、毕加索的《公牛》等组画的对比欣赏,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学习,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和愿望。欣赏中外画家的美术作品,还有利于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过去的美术教学,一本书、几张画片等,就是一节课,想想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许多人看都没看到几张画,怎样提高欣赏?甚至于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对美的正确判断,就被扼杀在美的摇篮里。现在好了,有了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养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来直观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既有趣又有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际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意实践的心理品质。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即鼓励学生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最好是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具体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使学生达到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生活方面,我将广告、招贴画、摄影欣赏引入美术欣赏教学,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扩大欣赏中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积极地参与鉴赏活动,增加美术创新与鉴赏的实践经验,在丰富而广泛的欣赏实践中,接触美术文化所呈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对于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去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现代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美术现代化教育带来了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美术教育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总之,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教学参考(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研究与分析

一、前言

在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信息技术发展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能力,在小学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保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2、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3、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现阶段的小学教育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保证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中,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了教学重点,通过采取具体的教学措施,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许多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考虑到小学教育目标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分析,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分析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开展来看,要想保证信息技术学科得到有效开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做好与其他学科的衔接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使信息技术学科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有效融合,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放在相同地位。

2、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措施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就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措施的制定上保证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下功夫

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方法上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保证信息技术学科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点。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对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开设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必要性,并结合小学教学实际,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亚;;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戴玉;信息技术技能课的分类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契机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49-02

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还有其在各个教育领域之中的广泛应用,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模式等均出现了根本性变革,其中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本身的整合是变革的关键内容所在,这是因为只有信息技术同学科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促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进步[1]。而我们首先应当探讨的是,这种相互整合的契机在哪里,如何寻求整合的最佳突破点,以达到良好的资源共享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整合本身的主要含义在于集成、综合为一个整体,在不同学科里面,整合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各具特色的。在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相互整合方面,并非简单意为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科教学的一种教师演示工具,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或者将学科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中来,需要突出的是整合行为主体也就是人的价值,并且积极促成人同外部物化知识的融合、促成现实世界与课堂虚拟世界的融合。若要深入探究其实质意义,则可以明确的是融合并不等同于融合,而是指将信息技术同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使上述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的含义可以分成下述几种。

一是在整合时强调学科中心,使课程始终处在整合主体地位,使信息技术让位于学科教学,以强调学习者学习效果改善的最终目标[2]。二是在整合时强调有机结合性,明确信息技术一方面属于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辅助教学情境功能真正发挥出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主动认知与积极学习的效果。三是在整合时强调教学模式的新颖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必会带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从而让教学模式呈现出与以往的大不相同之处。四是在整合时,新媒体优势同传统媒体优势必然互补,各展所长与互为补充功能的存在是教学双方均应当注意到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原则

(一)一切以教学目标设定为圭臬

教学时需要时刻关注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防止教学活动出现偏移问题。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是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同教学过程相融合,在呈现出丰富信息与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3],如果教师动辄采取大量演示及补充资料的办法,对文本知识本身造成干扰,则会显得得不偿失,使学科知识出现模糊化。要想使这种问题得到根本性改观,一是需要注意在选择信息时切莫过于宽泛杂乱,从而让信息技术干扰到正常的学习秩序,二是要增强教学内容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良好结合效果下奠定思维拓展能力。

(二)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条件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与网络化模式,达到丰富宽广虚拟环境的渗透效果,则很容易使得教学双方对信息技术产生过度依赖心理,从而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弱化其主观学习意识。由此,教师需要正确树立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间的整合观念,避免过度依赖心理的出现。一是要始终坚持文本主体,声、光、色为辅助的观念;二是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畅性,避免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截断”;三是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保证以人驭技术,而不是以技术驭人,即在情境创设时尤其应当注意对信息技术做到能收能放,能用能舍。

(三)注意处理教师、学生及信息技术的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日益丰富化,然而当了解到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真实情况以后能够发现,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附庸的传统授课理念依然有大量拥趸者。虽然目前有了信息技术同课堂教学相互整合的良好契机,然而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突出自己的用心良苦,课前即做了充分准备,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一应俱全,这样做貌似是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接纳,而实际上恰恰是用信息技术巩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有人为预设与先入为主的嫌疑,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姑且不论,单就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来讲,即做得远远不够,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4]。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契机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彰显其生命力,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超强功能,使之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显现服务,便于各类实际性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熟练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相整合的应用优势,然而却不容易确保班级内所有集体成员均有机会投入到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环境之中,达不到个性化学习所希求的效果。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教师应当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给予不同的策略辅助,辅助的方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空间维度,其二是时间维度,只有将两个维度的应用契机把握住,才能谈及实际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把握空间维度的契机

在探索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学生主体的首要条件,而技术只是一种辅助做法,无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如何优质,都应使其服膺于学生主体观念[5],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所需要的教学环节之中,防止出现技术对人性的喧宾夺主。比如在中学地理课中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提供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教材的背景知识阅读,可以将着眼点置于森林之中,牵引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各种鸟类的生存环境等,使学生处在开放阅读空间之中;二是相关的音像资料展示,同时出示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对问题加以选择,确立适于自己的研究目标,再借助课件里面给出的音像资料了解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归纳出不同物种有哪些独特生活习性。[6]三是拓展阅读部分,在人与其他物种生涯状态的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学生在互联网资料库中进行资料查找与问题分析,其过程需受到目标牵引,教师从中积极调节,在哪一环节插入技术性内容,插入哪一种技术性内容,从而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二)把握时间维度的契机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法之不足,让学科教学呈现出更加异彩纷呈的效果,使学生更具学习能力。[7]所以教师应当掌握恰当时机,使课堂教学于学生更有利,而不是单纯对信息技术的展示。比如在学习中学语文时会涉及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节选,如《范进中举》《陈涉世家》等,而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机使学生接触到信息技术应用机会,像在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即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影响资料欣赏过程中重温文章内容以便加深印象;或者是在全文学习完毕后,利用信息技术的测验功能考察学生对字词、文章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达到良好的收尾效果。[8,9]应该说,不同契机选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应用效果,对于教师来讲,所要做的就是在注意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后,细致分析出这种价值在不同环境所可能产生的细化对应效果,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激趣效果,在课堂中期的思维拓展效果,以及在课堂结束阶段的总结与加深印象效果等等。[10]而具体应当如何选择契机,或者是时机选择与应用的比重有多大,则要看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教师教法之间的有机结合效果而定了。

四、总结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得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给新课程下的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同时信息技术并非独立于教学双方思想活动之外的简单工具,而是对思想本身的特殊表达,只有具备这种先进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学科教学过程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真正统一。另外,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性使其可以完成契合,本文分配了契合的含义及契合做法的原则,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契合的可能性,从而希望给达到整合效果最优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J].海外英语,2011,(11):37-38.

[2]李怡然.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英语的学科整合[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16-17.

[3]苗逢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战略:面临挑战、重点领域和主要成果[J].世界教育信息,2013:(19),77-78.

[4]周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科技与企业,2013,(24).

[5]周建明,陈治刚.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的角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45):13-14.

[6]高力攀.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付丽萍.由杂志载文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之愿景[D].河北师范大学,2014.

[8]李金凤.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社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83—01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资源少和教师信息量低已成为品社课堂鲜活不起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要加大力度进行品社教学资源的开发,让信息技术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加强信息技术与品社课程的整合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品社教育的双赢。

一、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整合的含义

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二是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级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

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整合,是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品社学科;另一方面,品社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品社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品社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重视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良好地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关系上,就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2、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把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实了教学内容。

3、要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拓展教学空间

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学生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品社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等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习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学习要素,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环境。

1、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思品与社会》学科本来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细地向学生展示,学生学习资源十分有限。

2、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学习途径。

传统学习,学生只能通过书本的文本、教师的传授、图书室的阅览等有限的途径进行学习。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学习途径更为多样和广阔。据调查,在《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学生除了通过书本上的故事、图片之外获取资料,学生还可以运用网络、音像资料等获取信息,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8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技术日趋现代化、技术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更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属于课程整合理论中“小整合论”。其要求对学科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作系统的综合的考虑与操作,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要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怎样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呢?

1.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任教学科知识技能目标和信息技术技能目标,选择有效地整合方法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且相互支撑、共同促进。

例如: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部分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在将该部分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时可能更多应考虑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共同探索的小组学习活动模式来完成积累活动经验,发现生活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掌握网络交流、信息分析的整合教学目标。

又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中语言教学整合时要更多的考虑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那就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不同的网络联系方式(电子邮件、QQ聊天、视屏交流、博客互动)和不同的交流方法(音频互动、文字联系、图片交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时段与不同的交流对象,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既达到完成语言教学的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目标,又完成学生会使用不同网络平台,利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学习交流的教学活动目标。

2.教师要充分营造或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以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校期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教室、数字教室、多媒体教室集中组织开展教学,放学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家庭拥有的网络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

3.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当前小学学科的教材基本上是与信息技术隔离独立的,教师只有积极将学科独立的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教学信息资源,便于学生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书本展示教学内容制作成ppt便于学生大量收集信息。过程探索教学时教师还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重点剪辑的动画视屏让学生有选择的重点探索研究。进行统计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零散不切学生生活实际的数据进行初步信息技术处理,以贴近学生认知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4.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或高效的使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完美各种技术手段并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与学中去。成为师生有效基本认知工具。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5.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我们的整合策略要结合学生实际,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我们选择的策略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相同,但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我们选择的策略也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我们最好使用明确的指导和讲授,以及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学习策略;对在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独自钻研的,我们最好使用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自主探索为主的教学策略。

6.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整合方案。

例如:小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课程内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根据数学学科这一特点我们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地要与信息技术的计算器使用、电子表格制作使用、网络交流求助相整合。

又如:结合小学科学课程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并有开放性的学科特点,以及农村小实验探索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解决教学难题时更多应采用网络实验视屏观察和协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模式。

7.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和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要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不利于学习的开展。从而扬长避短,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同时也通过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活动避开信息网络虚拟不实的缺陷,以及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效行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这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除开设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创设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并把一工具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相互融合,为新型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达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撑点,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

其一,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例如:风的形成过程、果实的形成、煤油和石油的形成等,可运用Cai课件或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刺激对象,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获得深刻的印象;其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其三,教材中的许多活动、学生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对实验操作中违规或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传达这一信息,对具体不良现象不可能甚至不能为学生提供示范,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将这些不良现象进行直观的模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此种种,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大有探索、实践的价值。

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将内容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为此选准整合的切入点,是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关键。

⑴即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以整合。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好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例如:《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课中卵石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首先在河道上游呈现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⑵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整合,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例如:为使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教师可将其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活动。把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向学生提供有关恐龙内容的网站,让学生自行从网站上考察恐龙的生活,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象,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对恐龙知识有完整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⑶每一课书都有学生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并不只限于认识那些用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个别事物和现象,还必须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非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能过到目的的。此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哺乳动物概念的形成中,儿童对熟知的猫、狗、虎不难理解,但是为避免学生以为哺乳动物只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不完善认识,教师可通过电视、多媒体动画等,将空中飞行的、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不管生活在何处,只要具有哺乳动物特征的动物就是哺乳动物。从而巩固完善最初的概念。

⑷“非最佳时机”是指一节课的开始(约5分钟)和后半节课。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情绪未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后半节课,由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会引起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有意注意转向无意注意,将会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学习动机会很快调动起来。

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自然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凭借语言来讲解,不能为学生提供结论的验证性实验。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实验,有利于学生看到错误操作的危害性,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印象极为深刻。例如:在制氧时,针对学生容易搞错的两处,一是试管口向上倾;二是实验结束时,先移酒精灯而产生的试管爆炸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既安全又不损耗仪器,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有意将教师在操作中失误而导致的不良现象制成教学专题片,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⑴要搞好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⑵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个人运用信息技术,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⑶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作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信息科学与技术篇10

一、充分认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整合、应用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下简称“学科教学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加工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各校必须充分认识教育资源建设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于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明确教育资源建设和“学科整合”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采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并加以实施。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分层推进,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坚持为我县中小学师生服务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通过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工作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从现在起,到20*年,实现以下目标和任务:

1.建成*县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和教育资源库,使教师利用*信息网的资源平台及相关学科资源实现网上电子备课;各校建立起各学科电子教案,并收集整理网上的相关资源。

2.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操作策略和教学模式。

3.培育一批“学科教学整合”示范学科、示范学校,通过发挥其示范作用,加快“学科教学整合”。

4.制定并完善“学科教学整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科教学整合”效果的评估,对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

5.通过培训和应用提高干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促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措施和要求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

县教委建立由业务科室牵头,教研、科研、信息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推进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各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教学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把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二)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县教研中心要积极组织好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和入选资源库的基本标准;组织教研员和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好资源开发工作;做好学校教师信息资源上传审核把关工作。信息中心负责教育资源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满足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需要。各校要在教研中心和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整理、加工教学资源,不断促进我县的资源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县教委将印发《关于*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组织干部教师开展多形式、分层次的培训活动。各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做好全员培训工作。教委人事科牵头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并纳入继续教育的内容,培训业务由教委信息中心负责。

(四)以“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教学整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各校要在县教研中心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要通过专题报告、讲座、现场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研究,对于已经取得初步探索成果的教学模式,教委业务科室和教研中心要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

在加强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的同时,提倡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注意发挥投影、录像、实验、实物、挂图以及各种学具的作用,使多种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不断提高。

(五)重视教科研在资源建设和“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指导作用。

县教研中心要确立县级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吸收有条件的学校参加研究。同时,向各校提供各级各类相关的教、科研课题供教师认领。各校认领和自定的与“学科教学整合相关的教、科研课题要上报教研中心教科室备案,实行统一管理。

(六)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必修课和活动课质量。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技能,使信息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同时,通过开放信息技术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活动周、电脑节、科技节及竞赛等活动,积极创设信息技术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