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05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体系Q-L方法权重体系适应性

1概述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建设速度空前、规模空前,“全世界的塔吊都集中在中国”就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但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问题。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城乡建设和建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今后城乡建设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重要方面。

2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对比及我国绿色建筑现状调研

围绕规范和推广绿色建筑,近年来许多国家制定和发展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估体系。20世纪末,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相继推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目前这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均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转,尤其以美国LeeD商业化最为成功。而日本的CaSBee则是政府强制推行标准的典范,目前已经在名古屋、大阪等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

3、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理论研究

aHp是美国t·L·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在环境评价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aHp方法对一个复杂的问题评价步骤是,先把目标、准则、方案措施分层划分出来,再把方案两两比较,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排出各方案优劣次序。按照aHp方法的原则,我们组织了包括建筑、规划、能源、水、材料和室内环境等各方面的专家,通过专家研讨会的方式,对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达成共识并确定不同阶段的条文内容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对Q-L体系、权重体系、能源、水等技术专题和基础数据库进行了研究。

3.1Q-L评价体系指的是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n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的环境效益(Q/L)高的建筑。根据研究的共识,把Q的得分在3分以上,同时LR(LR=5-L,评分体系按照5分设计)得分也在3分以上的建筑,认为是绿色建筑。考虑到我国建设项目的特殊情况,即当前存在的想吐绿色建筑和一部分高质量、环境负荷一般的绿色建筑,为了鼓励其发展,因此在Q-LR评分图中,把建筑的Q得分在1—3之间,同时LR得分在5—4之间的情况也评价为绿色建筑——即当前的一部分乡土绿色建筑(或者称之为适宜技术的绿色建筑);同时,把建筑的Q得分在3—5之间,同时LR的得分在1—3之间的情况评价也为绿色建筑—即当前存在的一部分高质量、环境负荷一般的建筑。上述评价结果的表达,使得Q指标体系和L(或LR)的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保持了一致。同时保证了C区以上的“绿色建筑”的面积占整个面积的1/3左右。

通过新的Q-LR评分图,把绿色建筑划分为5个区域(等级)。当评估结果处于图中a区时,表示该建筑在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下,获得了优秀的建筑品质,是最佳的绿色建筑。B区、C区也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D区属于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并不太高。e区是付出很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代价,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这是我们一定设法避免的。

3.2权重体系研究

权重体系是绿色建筑体系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此我们采取了综合aHp方法和Delphi专家调查法对此进行了研究。在aHp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网上和书面问卷的方式,对大型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商(当代集团、招商地产等),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高校等单位共130多位专家进行了权重调查,确定了一级QL权重和二级QL权重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评估案例所进行的权重影响分析(权重敏感性分析),确定了一级Q—L权重和二级Q-L权重体系(表2、3)。

3.3技术专项研究

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性,以及在能源、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对能源、建材、水、资源、节地等几项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

在节能和能源系统的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效果,在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的基础上,统一设计了参考建筑能效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建筑全年耗热量低于参考建筑的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按照能质系数的概念,对常规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评估推广到了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评价不仅仅考虑了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还基于“能质系数”和“替代率”的概念评价了由于使用可再生能源而导致的常规能源消耗量。同时,强调了待评价建筑本身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先天条件”。

3.4简化评估版本开发和条文适应性研究

为了利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来供规划设计人员和业主使用,以期望在方案、设计初期能对建筑的绿色设计有所引导,并加强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地开发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简易使用版,以提高评估体系的易用性和普及型。

4、绿色建筑试评估情况和应用

通过试评估应用表明,由于我国建筑在建筑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上水平差别较大,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Q-L体系的分阶段量化评估方法,能比较客观反映建筑的“滤色性”,有利于针对我国建设工程的特点,保证绿色建筑理念、原则的贯彻实施。此外,评估中发现我国多个示范性绿色建筑案例在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的得分存在差异性,表明了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经验的不成熟,以及在施工中和运行调试、管理制度中的欠缺。正是由于我国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绿色建筑发展和评估思路,才更显得有意义。

5、结论和展望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2

关键词:

城市环境学;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生态观;城市建筑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多学科的生态观

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起始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但若探究其渊源,却须从追溯滕尼斯、涂尔干、恩格斯的思想开始,并要着重剖析西梅尔(GeorgSimme1)的城市观和路易斯·沃斯(Louiswirth)对城市主义的阐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人类生态学派城市社会学理论,把城市社会学建设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其中影响范围大,时间最长的研究范式有两个一个是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范式,另一个是新城市社会学范式。

生态学最早和城市社会学结缘,以人类生态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芝加哥学派衰落了,但是生态学却在不断演进,生态学观念正在走出专门学科领域,日益成为人类思维的普遍方式。

一、城市环境学中的生态观

城市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体,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马丁(马丁·麦乐西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1993-1995年)、“公共史全国委员会”(1992-1993年)和“公共工程历史学会”(1988-1989年)的主席。)认为,城市环境主要研究人造或以人为中心的结构(“人工环境”)和技术如何塑造和改变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些改变对城市及其人口随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反作用”,和城市地区的自然特点和资源与自然力、城市成长、空间变化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形塑。正由于此,城市既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这一思想早在18世纪末就已出现),具有象有机物一样的新陈代谢的功能,也是文化的建构。

二、城市生态学的生态观

1971年,美国生态学家e.p.odum对源于博物学的生态学作了一个经典的概括“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中“生态”包含了三层涵义:第一层次是自然生态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动植物与其生境的关系;第二层次是复合生态的概念,指研究对象是由自然演替和人为开拓两种力交叉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复合的结果;第三层次是哲学生态的概念,指事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关联认为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种以优化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在把握城市这一复杂系统时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城市生态学角度可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生态质量评价: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调控方法。

(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5)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调节控制。

三、城市规划生态学化

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正在达到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由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转折点。”

亨德莱认为,“生态学是21世纪的科学”。据统计,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结果是已形成了一个与生态学有密切关系的庞大的学科群(学科体系)。

生态哲学不仅是一种新的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城市规划深化中的生态观

城市是集自然、经济、社会等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既具有经济和社会特征,又不可忽视其生态特征。传统的城市规划偏重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偏重于城市十地利用,而未将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列为具贡要的规划内容。

从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结合以及深化城市规划的角度,应在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引入城市生态规划的思想。如在城市规划调查阶段,引人生态调查,包括生态因子、生态关系等;在用地评价方面,引入城市土地的生态评价。

四、城市建筑学

我想在讨论城市建筑学这个话题中引入一些生态学和运用于城市科学之中的心理学研究。在此不讨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意义上的生态关系。自从孟德斯鸠(mantesquieu)以来,这一直就是一个属于社会学和自然学得问题,尽管它很有意思,但会使人们偏离太远。

我只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城市场所一经确定之后,它是怎样影响个人和集体的?从索尔的生态学观点来看:环境是如何影响个人和集体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比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这个相反问题更为有趣。后一个问题使人类生态学突然改变了意义,从而牵涉到整个文明史。

但是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即使就我们所说的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而言,也只有在城市被视为一种由其各个部分组成的复杂整体结构的情况下,这种研究才有意义。我们不能通过将其缩减为图解般的城市模式这种方法来进行(帕克、霍伊特这些美国学者所提出的生态城市之中)。我认为,这些理论虽然能解答城市技术问题,但是对基于建筑体而不是模式之上的城市科学几乎是无能为力。

当伯尼尼(Bernini)认为巴黎的哥特环境是粗野的,因而以轻蔑的口吻谈论巴黎时,我们难以对他的心理产生兴趣;而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一位建筑师的评价:他基于一座城市的“生态式”的整体和特定的文化之上而对另一座城市所做出的评价。同样,密斯(miesvanderRohe)的某些建筑见解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表明了德国中产阶级的城市趣味或态度,而是在于他们能使我们理解这些见解的基础,理解申克尔似的古典文化遗产以及与德国相关的其他思想。

笔者感悟,在理解现在绘画当中画家为什么在某处采用不一样的尺度作画时,画家其实是在考虑某一特定时刻所面临的特定问题以及与整个场所环境的相对关系。

五、建筑学范畴的生态质量

在福斯特看来,“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用最少的来做最多的。这句话可能是密斯那句“少就是多”的生态变形。人们完全可以用被动建筑手段来节约能源的消耗,仅通过建筑形体、构造和空间的积极配合,而不是使用需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并排出废弃物的机械设备。建筑的能源效率越高,使用的时间越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对环境的可持续性能就越好。

对于罗杰斯这样一位高技派建筑师的代表人物来说,可持续设计的目标在于,满足现在的需要而不用消耗过大的自然资源。

六、结论

本章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了领域内不同学科的生态观,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的论证方法来展开相关讨论;第二部分讨论了本学科(建筑学)范畴内的生态质量主要相关影响因素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可行的见解。作者将试图在第五章展开讨论:一种在国家标准框架范围内的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生态质量评价的地方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策略;评价研究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processisessentiallyan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thestudyandpractice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process.thepurposeandroleintheharmoniousunitybetweenpeopleandpromotetherealizationoftheheightofthebuilding,andthreenatural.Startingin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sfromabroad,analyzes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inChinaunderthenewsituationfacedbythe.through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experienceofforeigncountriesaresummarized,combiningthenationalconditionsofourcountry,putforwardthedevelopmentofgreenbuildinginChina,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yourreference.

Keywords:greenbuilding;developmentstrategy;evaluationstudie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行业给地球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分析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与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我国的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实施和推广有赖于建立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绿色建筑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需要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估系统不仅能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业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

道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二、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真正走入实践,以

及对人们真正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近10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绿色建筑的理念在我国逐渐被认可,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事实: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现有的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到目前为止,我国绿色建筑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所以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借鉴欧美国家经历工业社会发展的城市建设痛苦经历与经验教训,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再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必须找出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症结所在,并寻求解决的方式。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选之路。从下面的问题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许多制约因素。

1)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知识

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3)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但在今年初我部会同其他部委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和新技术展示会之前,一直缺乏吸收、推广国外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

4)缺乏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

虽然我国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更是还没有建立。

5)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

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该管的没管住。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必须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三、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积淀,这里所提到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就参考了国外的CaSBee评估体系。

我国内地于2003年8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联合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它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我国第一个为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量身打造的“绿标”。一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了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参考结合国外众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有自己的特点,评估体系分4个阶段:规划阶段,详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评估体系采用Q和L这两个指标,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它追求的是最小的L下获得最大的Q。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既可作为评估工具,又可作为设计参考,它的诞生对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有着正面而积极的作用。较之以往的评估手段,它有着评价科学、易操作等诸多优点。但同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应用范围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本文进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设计的根本目的。

四、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的有效探索

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立一套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建设的开发和管理必须走政府激励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首先由开发商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提出绿色建设方案及设想。政府主管部门经过初步审查后将该项目备案,然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跟踪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并根据该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的情况对该项目进行绿色性能的综合评价,将结果分成不同的等级。政府针对不同等级的绿色项目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市场选择的依据,开发商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对称信息下的市场选择获得应得的投资回报。

五、结束语

本文作者全面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及其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剖析出阻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即绿色意识薄弱,政策法规操作性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了要基于我国国情发展绿色建筑的观点,并给出要树立绿色建筑理念、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增强政府政策扶持等有效的发展建议;同时,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运用矩阵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些研究工作将对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绿色建筑已经是未来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虽然这是一条漫长而艰巨的路,相信绿色建筑一定能推进城市走向持续发展之路,达到人及建筑与生态环境三者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4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没,它是保证建造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可持续生态概念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利地推进了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为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如何使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化”的内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园区,是能否真正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奥运建筑的绿色化。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研究能支持这一评估体系正常运行,可在奥运建筑从招标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实现,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评估体系内容简介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

针对园区规划、业主招标、建筑设计至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手段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奥运园区建设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划阶段

第二部分:设计阶段

第三部分:施工阶段

第四部分: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针对上述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在前一阶段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工作。当按照这一体系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时,这个项目就可以认为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ql评分方法

绿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而获取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这二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为清晰地对这二者的实际状况给出科学描述,本评估体系采用了quality(质量)和load(环境负荷)这两个指标。这种双指标方式与目前发达国家标准(如美国leed)相比,解决了上述矛盾,更准确地刻划了被评估对象的绿色性。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

质时,没有直接采用l而是转化为lr(loadreduction,建筑物环境负荷的减少)来评价,也就是说“建筑的环境负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统一的5级评分制(此时l=5-lr)及与之配合的权重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的q和lr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参评建筑实际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权重系数)。对于包含多类型建筑的园区,需由建筑各类型建筑的面积比乘以其相应的q、lr得分情况,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参评建筑的q/l评估结果可通过如图2所示的两维图表进行科学的描绘。

其中:

a区: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和优秀的建筑服务品质,为最佳绿色建筑。

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

d区: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不高。

e区: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

四、主要创新

本课题主要创新如下:

1.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度用水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框架。

2.得到一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过对近20个实际项目的调研和测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评价的4个定量指标,即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本地化;建立了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建筑能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评价居住建筑节能状况:提出与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评价办公建筑节能:直接对体育场馆的围扩结构部分的热工性能和做法评价节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质系数的ecc指标评价不同供热空调系统及方式:提出tdc指标评价风机水泵等输配系统能耗;提出热回收能效比cep指标评价新风热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数并结合灯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评价人工照明;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c02、可吸入颗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气(直接或间接)污染及温室效应;

3.提出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把评估体系分成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这完全不同于国外(如美国的leed体系)仅限于对最终项目的绿色评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揭示了建筑建设过程在获取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占用能源资源、影响环境之间的矛盾,指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协调。

5.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

五、评估案例—某综合体育训练馆(设计阶段)

1.基本情况说明

某综合体育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某体育训练局东院东南角。训练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为城市道路,东面为城市规划路。建设场址南向面对人工湖,东侧贴临某居住小区,北面与网球馆及体操训练房相邻,西侧是一小学。

该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体造型突出体育建筑的气势,以大面积的金属百叶和纯净的实体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充分利用阳光,以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筑面积为10968m2,建筑层数2层,建筑高度23.9m,主要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首层为举重训练馆,二层为篮球训练馆,一层夹层和二层夹层为办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间。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该建筑北侧面临训练局体操馆一侧设有硬质铺面的广场,并与建设用地东侧城市道路相通:西侧设置有4米宽车道,其与建设用地南侧城市道路相通,同时在建设用地西北角与训练局院内原有南北向主路相连。所有人流及车流将由此进入综合训练馆。综合训练馆北侧设有主入口。东侧及西侧各设有一处次入口。南侧设有三处辅助疏散口。

该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达到墙体节能要求。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30mm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外窗窗框为铝合金断桥体系,玻璃采用6mm9mm6mm中空低辐射玻璃。

该建筑物中举重和篮球训练馆均采用过渡季可送全新风的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其它功能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并纳入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利于节能。

该建筑外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隔绝外部噪声干扰。通风管道送排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满足室内外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该建筑正常照明光源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高效节能气体放电光源均须配备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

该建筑的生活给水由建筑物西侧院内给水管线引至室内,接至各配水点。生活热水采用地热水,由大院集中地热水供水管网供给,直接接入馆内用于淋浴热水。本工程雨污水分设系统,污水不含污染物,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入院内雨水管道,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接入室外雨水管道。所有卫生器具配件均采用节水型。运动员浴室采用红外线感应冲洗小便器、红外线感应龙头洗脸盆及淋浴器。总供水干管上均设置水表,便于计量用水量。

2.总结

本综合体育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训练之用,采用了一定的节能、节水措施,但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各评估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现平平;其综合评估结果在ql二维图中处于c区。

六、展望

后续的推广工作包括:

1.继续扩大建筑项目试评估工作。通过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准备今后以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一批在建项目进行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2.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辅助软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可持续、最优化的实施和运营;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选择匹配的技术。

(3)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小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

(4)自然性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板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空间场所和氛围。

(6)经济性原则。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7)进化性原则(弹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留出操作接口和载体,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二是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典型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评估体系类别

该体系有针对多种建筑类别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新建筑项目(LeeD-nC)、既有建筑绿色改造(LeeD-eB)、商业建筑室内项目(LeeD-Ci)、建筑结构核心和外壳(LeeD-CS)、中小学建筑、零售商业建筑、医疗设施、住宅(LeeD-H)、社区邻里开发(LeeDnD)等。

3.1.2评估体系内容与等级

LeeD评估体系最新的LeeD2009版本主要从绿色选址(SS)、节水(we)、能源与大气(ea)、材料与资源(mR)、室内环境品质(ieQ)、设计过程创新(iD)、地域优势(Rp)等7个主题及主题下的若干指标,综合考察和评判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各方面指标和权重打分,综合得出总分,将评估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四个等级。

LeeD评分的原则是必须满足前提条件才能参评;选择条款并根据权重计算得分;累加得分计算总分。

LeeD2009评估体系总得分是110分(LeeDV2.2总分为69),各认证等级须达到分数为:认证级40~49,银级50~59,金级60~79,铂金级80以上。

3.1.3评估体系的不足

LeeD评估体系各指标间可相互补充,不同条目间的得分可替代抵消。例如某参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很高,即使节能部分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只要总分达标后也能通过评估,甚至有可能得到高等级的证书,这表明很多得到LeeD认证的建筑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节能,这是LeeD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3.2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1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及旅馆建筑等。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对公共建筑,则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应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2.2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

(1)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完整表述,用于评价、比较已建成建筑物与定义的绿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异,是依据国情、基于“四节一环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由于目前国内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各类指标内容主要是定性化条款。

(2)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满足绿色住宅建筑或绿色公共建筑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3.2.3评价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以及标识的申请、授予、管理等工作。

(1)管理机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负责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依托单位。

(2)申报主体: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3)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登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上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申报。

3.2.4评估体系的不足

(1)条款中定性指标较多,可用于精确评价的定量指标不足,造成对一些内容的评估缺乏明确的数据依据;(2)在标准的整体架构中尚未有针对生态效益、排碳量等数据的计算和量度的条款内容和技术支持;(3)标准覆盖的系统不完整,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业等部分公共建筑,对农村住宅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缺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策略

一、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的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绿色建筑的具体施工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不符合建筑规定的施工项目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使得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处于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也仅仅是对建筑的设计环境有一定的外部监督,而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等方面的监管做的还是不够到位,许多打着绿色建筑旗号的施工项目其实都是高能耗项目,却都能通过验收。

2.缺乏专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在我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现有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对所有的建筑进行指导,只适合于一些住宅建筑。并且这些规章制度之间并没有较好的衔接性或者相互的融洽性,甚至许多规章制度之前的相关规定相互冲突,不仅不能给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给评估体系的建设带来一些问题。

3.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我国当前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在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过程当中,不仅仅有建设部门的管理,还涉及到财政部门、劳动部门、民政部门等多个行政机关的管理。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给我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

4.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

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管理活动,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相当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水平,并且对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较为熟悉,才能在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当中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但是当前的现状是许多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达标,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

二、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策略

(一)通过法律政策的完善来加强管理部门宏观管控能力。

政策体系的完善是确保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能够对政府的行为与决策进行有效的规范,从而减少因为政府不当干预而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首先要通过对法律手段的运用来对市场行为作出规范,并在对建筑主体的权责关系进行理顺的基础上进行责任追究制度与理赔制度的完善。并且要重视对咨询服务业的应用与扶持并促使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要建立起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资质管理体系。其次要对相关法规作出修订。再次有必要进行绿色建筑认证、评估、标识制度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级评定,从而对市场的消费决策起到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民众对建筑业法律法规的了解十分欠缺,同时建筑人员也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所以不仅要重视对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绿色建筑监督机制,同时要落实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部门而言必须对法律权威性作出维护,通过违法必究来保证绿色建筑标准的落实。

(二)完善经济激励政策,调动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

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与优惠政策的实行能够对市场起到调节的作用,同时能够通过开发商以及建筑单位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相关管理问题的解决,所以对经济激励政策作出完善是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激励政策的完善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其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补贴和贴息补充两种,通过财政补贴不仅可以对生产者的积极性作出调动,扩大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二是进行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开发商和建筑单位而言,在进行建筑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投资成本较大并且回收时间较长是其放弃节能投资的直接原因。但是绿色建筑的推行能够创造出较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而为了推动绿色建筑开展,政府有必要进行专项资金的设置来进行绿色建筑的教育与宣传、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等工作,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以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建。

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准入制度的实行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要重视评估指标的建立,如果一方面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则应当对下一步评估进行直接取消,从而从根本上杜绝非绿色建筑项目的进入;二是评价体系要确保操作的简单化,即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如果过于复杂则会直接影响评价体系的推行和应用。同时评价体系要具有时代性,即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的需求对评估体系内容进行完善;三是根据地区实际制定相应标准。我国各个地区在社会习俗、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有必要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四是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加强对评价工作的监管能够有效地规范评价工作行为,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所以我国可以通过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来建立具有独立性的监管机构并对管理行为作出评估以保证评估体系的专业、公平、公正和公开。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直接的感觉,同时也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原因,于是要满足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量也随之越来越多,而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由于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耗能巨大,其中电能的消耗就占据了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而建筑资源的获得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建筑垃圾对环境也会有危害。于是,建筑物的建造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我国建筑业也需要考虑到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慢慢引入我国[1]。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和法规,大大促进了绿色意识。虽然我国对于建筑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视比较晚,但是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方面了,而且也拟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

2绿色建筑技术

2.1节能技术

建筑布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方法。建筑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确定了地点和规模之后,合理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对建筑影响很大了。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45)

作者简介:靳鹏伟,男,1981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教学。e-mail:

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在冬季散热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在夏季的时候散热就非常必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需要相应的增大体形系数,这样更有利于节能。所以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用来合理的布局。

2.2建筑隔热保温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不好,即导热性能怎么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大小。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就需要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墙体的外层加一层保温的材料效果很好,并且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就既要考虑夏天的时候的散热效果,又要考虑冬天的时候的保温效果,这两者有时会发生对立矛盾。现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幕墙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从节能方面,玻璃幕墙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增加白天辐射量,相对提高室温,并且可以增加室内采光节约能源,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价还是不低,相比较而言难以作为决定。而且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所以在夏天的话,太阳辐射就是对空调系统的一种大量能耗,透明围护结构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从整体来说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不是透明围护结构差,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量。

2.3太阳能利用技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两千五百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地区还高达三千小时。我国研发太阳能技术是有很好的平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太阳能的范围将会更广。

2.4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水资源匮乏。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方式,降低用水量[3]。推广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的雨水视情况结合实际收集或可以结合路面施工采用可渗透材料使雨水能浸透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注意节水以及对地下水的保护。

2.5节电技术

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并且自身还会散发热量,在有需要降温的场所,照明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能耗。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照明新技术能够减少照明的耗电。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还可以错开用电高峰期。节电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满足所需照明要求的情况下,节能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3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3.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建筑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工作下,很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能耗上、环境保护程度上的评价结果,为后来者提供材料。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的CaSBee、中国台湾的eewH、澳大利亚的GreenStar、芬兰的promise、瑞典的eco-effect、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GreenCalc、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丹麦的Beat等,还有绿色建筑挑战2000(GreenBuildingChallenge2000简称GBC2000),是由加拿大组织的,并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大会。绿色建筑挑战大会的宗旨是成立一套能够针对全球所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各国家可以交换建筑信息使各自的项目案例能够进行对比及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这些评价体系具有典型性、应用及影响范围较广,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评估体系也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很多都是建筑业相关组织自己规定出来的。相比之下,欧盟各国政府在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制定建筑的评价体系上,各国官方政府的都积极参加。为了推动这些标准体系的采纳,政府会有积极措施来奖励那些参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的企业,并且会对那些不参与环保建筑计划甚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进行惩罚。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3.2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2001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编制而成,该手册的推行受到社会行业人士得广泛好评和热切关注,到2002年又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因而第二版评估手册诞生了,2003年再一次进行修订完善,第三版评估手册再次出台,该版对社会影响颇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与认可,它是中国首部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5]。它包含生态住宅性能的方方面面,体现设计指导与性能评估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由能源与环境、环境规划设计、水环境与材料资源等五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细化指标与实施措施,结构清晰,有利于指标的修改与改进。该评估手册采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理念来评价指标,技术措施定性指标有利于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评价体系由必备指标审核、规划设计期间评判与运营管理期间评分标准组成:必备指标审核是指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适合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审查评定,若其中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就没资格参评生态住宅;运营管理阶段与规划设计都是以五大指标评价为基础的,每部分大指标100分,即规划设计阶段与运营管理阶段都各是500分,总分共1000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我国以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加以借鉴,提出并制定了国家和多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使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得到适应,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6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和衡量的工具与标尺[6]。依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特点制定,明确说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并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有许多要涉及的方面。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时间虽然比较迟,但是总结了多个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同时由政府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建筑绿色实施,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蔡瑾.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大陆桥视野,2009,05:78-79.

[2]李薇娜.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6):23.

[3]牛,杨杰.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1(10):185-187.

[4]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9).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8

绿色建筑的实践毫无疑问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法,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望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

近10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一、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以及

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内容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最后,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最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Resources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SB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最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方法,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Design)在2000年3月更新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内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最后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

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问题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

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社会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分析。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

(4)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做出及时反应。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BReeam对办公建筑分册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LeeD评价系统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LeeD3.0预计在2005年;GBtool的版本已发展到了GBC2002阶段,GBtool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层次分析法;灰色白化权函数;评价标准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准则及评估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成为热点,很多学者在对已有建筑评估时“地域性特征”较模糊,为了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评估中应结合“地域性特征”进行评价。例如,青海省各地气候、环境、资源、经济与民俗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评估时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区的特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西宁市某住宅小区为例,建立符合这一地域的评价模型。

2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模型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一定的可操作性。由于评价指标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可量化原则。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指标较多,为使评价体系简明适用,要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表1)。

2.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选择知识渊博的相关专家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再经分析确定指标权重。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首先将要解决的问题条理化,分层建立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可根据1~9比较尺度确定重要顺序(表2)。3)相对权重的计算。先用特征根法计算相对权重,再用几何平均数法计算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一致性检验。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不符合一致性要求时则需重构判断矩阵。5)计算指标权重。算完每个因素相对目标层的重要度后,按照由上到下顺序,计算绝对权重。

2.3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建立

采用灰色聚类评价法,首先须将分类进行定义,再对测得数据和对象用白化权函数进行分类。由于本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指标因子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关性,为使相同层次因素的评价基准一致,选用三角白化权函数作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

2.4评价指标各层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数据、构造判断矩阵,邀请青海省绿色建筑方面的专家对准则层进行打分,结合绿色建筑技术相关资料定量分析。目标层的权重参考《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428-2015)。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指标权重,详见表3。

2.5确定评价标准

本文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结合青海省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避免各因素评价分值不同的差异,对规定的强制性指标在评价参数范围内取值,这样使得评价体系简单可行。对绿色建筑性能的评价采用十分制,对其建筑性能打分,评分标准详见表4。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项目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30.5万m2,由40栋多层住宅和10栋小高层住宅楼及配套构筑物组成。该小区大量采用适用于西宁地区的住宅新材料和新科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和“室内新风系统”。居住建筑节能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到户、安装分户超静音新风系统、新型材料等。小区结合项目地块特征按照和谐共生、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确保小区住宅性能达到“3a标准”。

3.2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集的构建与评分

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分值范围为1,2,3,…,10,这十项分值代表的指标评语为极其差、很差、差、较差、一般、一般好、较好、好、很好、极其好,由十个专家打分的平均结果可得到绿色建筑的评价实现值,统计结果详见表5。

3.3评价灰类的划分与阈值的选取

这三种评价灰类位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即灰类k=1,2,3,分别代表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每个灰类的取值范围有三个区间[a1,a2],[a2,a3],[a3,a4]=[1,4],[4,7],[7,10]。

4结语

本文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根据aHp法测算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建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考虑地域特征,建立符合案例所在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青海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较合理的参考依据。在今后的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项目中,各地的指标因子选取要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在青海省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推动绿色建筑在该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雨,杨璐萍.群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16(2):76-81.

[2]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3]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2015[S].2015.

[4]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住宅;可持续发展

1.前言

在不同季节里,绝大多数建筑在其内部需要保证恒温恒湿,因此空调系统对于今天的人们已变得不可缺少,人们亦早已习惯模拟日照的人工照明和被隔绝于自然界之外的舒适感。这些建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在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许多消极的影响和危害。如建筑环境污染,机械空调大量使用造成的空调病,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都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可以肯定的是,当前许多建筑本身以及其在使用过程中都对大自然产生不良的生态后果。倘若这种趋势不加节制的蔓延下去,必将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原则与行动纲领。而绿色建筑的普及与发展将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亲和自然、健康舒适的人工环境的必然道路。

2.什么是绿色建筑

这里有三个基本概念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为了提供给人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环境空间所造的建筑物,同时这些建筑在其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必须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有人也称绿色建筑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从生态环保的观点,可将其定义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尽量降低环境负荷,同时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的建筑物。其目标是达到人与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平衡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定区域绿色建筑而言,它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条件的约束,故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3.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评价系统

3.1发展现状

全球最早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间将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到了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但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产生的室内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建筑综合征(SBS)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随后,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因此成为热点。

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才开始走入正规。

下面我将应用几个代表性的例子进行阐述:

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它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是有一定成效的,通过其市场化的途径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建筑运动(GreenBuildingmovement)。而其制定的LeeD评估标准得到世界上114个国家的认可,并逐渐发展成一套轨迹通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加拿大对本国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也是不遗余力的,他们选择了推销其设计师、事务所和相关技术的方法。在国际上,加拿大使馆组织了持续半年的“加拿大绿色建筑成就展”而这种活动正是市场推介方法的应用;而在国内,加拿大通过合作示范项目来直接推销本国的产品和设计理念。

虽然英国人有着保守、严谨、踏实的传统,但在绿色建筑的实践上有超过美国的趋势。与美国人注重市场的推动不同,英国人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他们通过以诺丁汉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和对BioRegional集团的BedZeD为代表的一大批景点的绿色建筑项目的研究,已经在绿色建筑相关技术领域(自然通风技术、光纤照明等)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时英国人通过教育和国际合作的方式,也对我国绿色建筑相关研究和技术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诺丁汉,卡迪夫、谢菲尔德等大学还在同我国继续着合作。

3.2国外绿色建筑评价系统

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应用和推广依赖于明确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的建立。因此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现代科学评估方法作为实施运作的技术支撑。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

3.2.1英国BReeam

1990年由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BRe)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ritish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ology,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办法。

BReeeam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类建筑。

BReeam将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三类: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对小区环境的影响和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一定的基准分别对建筑物的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消费、交通、水消费、原材料、土地使用、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9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最后,BReeam将上述9个方面的得分进行综合,从而得出一个总的评价结果,并根据这个评价结果分别给被评价的建筑物授予一般、好、很好和优秀等不同的评价等级。

3.2.2GBC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