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10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1

一、三新、两乐与生活情境的关系 

新的教学情境和新的学习氛围,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师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访谈和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互动往往有一个相互接纳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往往在局部适应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学生对于教师有普遍的敬畏心理,但是如果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而进行校园环境的初步创设和融合教育之后,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融入课堂环境,并且对老师产生很深厚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教育空间,加大学生对于校园的热爱,加大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千方百计地用学校的新进历史传统故事,给低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发展和身心愉悦的生活及学习空间,学习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整体,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如果能够在学生身心健康,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过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老师和同学的过程中完善整个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将课外的生活情境和课上的课间情景融合在一起,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动向了如指掌。 

二、低年级融入新集体的活跃氛围 

任何人在融入新的集体时都会有一定的患得患失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在家里称王称霸,但是走到外面,却有可能因为其独立和自私的本性和其他的学习成员格格不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谅低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特点,结合这个年纪大的年龄特点,考虑到现代中国的儿童在家里与老人或家长相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如有的孩子性格过分张扬,有的孩子孤单孤僻,少言寡语。无论哪种极端的性格都有可能使低年级的小学生远离集体,甚至,在老师监督不善的情况下会有早退、旷课、不好好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恶劣现象。 

因此,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把握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个特别和谐和团结的氛围。同时应当让学生能够喜爱自己的班集体,对于班集体有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意识到自身对于班集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 

三、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教师的高尚职业操守 

教师的高尚职业情操、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个人个性,可以形成独特的性格魅力,表现为对学生耐心、对学习效果有信心、对于生活和学习过程有爱心。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和蔼可亲的魅力,让学生忍不住亲近。 

2.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这是为了能够良好地把控学生在进行各种教学实践过程中和学生互动时,应该达到怎样的度,在进行创建温暖班集体的过程中作出积极努力。 

3.完善的教书育人环境 

教书育人环境是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建设有意识的高效学习环境,必须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因此,对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乐学习、爱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和谐的环境是推动人不断进步的学习环境基础,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师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创建教学情境和生活情境,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和谐氛围,把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使之更具有进取心,乐于向老师和同学之间请教,在友好的环境之内达到好好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任何一项因子标准分为7分,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比一般为高,需注意;因子标准分为8分,则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存在较严重心理困扰,需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量表标准分为7分,说明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为低,需注意;量表标准分为8分,说明被试在心理健康上有需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进行心理指导。表1表明,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五个因子及量表标准分≥7的人数分别为47、107、44、24、66、64,比率为12.2l%、27.79%、11.43%、6.23%、17.14%、16.62%;标准分≥8的人数为l7、50、21、11、23、31,比率为4.42%、12.99%、5.45%、2.86%、5.97%、8.05%。进一步统计得知,五个因子和量表标准分至少有一项≥7的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50.13%,至少有一项≥8的人数为72人,占总数的18.7%。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发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8.7%。标准分≥7或≥8人数最多的是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应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神不定,整日战战兢兢,不能自已。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状况

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教龄发展变化分析

本研究参照连榕对教师的划分_4J,把整个教龄段划分为三段:即0—5年、6—15年及15年以上。表2数据显示,不同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CaS自我意识弱因子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量表得分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6—1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CaS五个因子及量表得分均最高。图1显示,特殊教育教师CaS量表分随教龄增长呈倒斜“V”形变化,0—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得分最低,6—1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得分最高,15年以上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得分处于中间。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教龄增长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教龄达到15年时其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到最低,然后缓慢上升,但是没有恢复到刚入职时水平。

2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职称发展变化分析

表3数据表明,特殊教育教师CaS罪恶感因子得分在三种职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量表得分在三种职称之间差异显著。图2显示,中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CaS量表得分最低,图形明显呈右斜“v”形变化。这说明,中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高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次之,初级及以下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1年龄和性别差异检验

表4数据显示,35岁以内特殊教育教师CaS各因子得分以及总量表分均大于35岁以上教师,其中罪恶感、冲动性紧张因子以及总量表得分差异显著。说明35岁以内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35岁以上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检验表明,特殊教育女教师在CaS量表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罪恶感三因子得分上高于男教师,其中自我控制力差因子差异显著,自我意识弱因子差异极其显著。虽然,女教师CaS量表分大于男教师,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特殊教育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教师低,这与已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研究相一致l5J,但程度未达到显著水平。

2学校级别和教师类别差异检验

表5表明,CaS量表自我控制力差因子得分在不同级别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CaS量表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因子在不同级别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CaS总量表得分在不同级别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经iSD事后检验显示,在自我控制力差因子得分上县(区)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和市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自我意识弱因子得分县(区)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与市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与省直属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6);冲动性紧张因子得分县(区)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和市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2),与省直属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总量表得分县(区)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和市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与省直属学校特殊教育教师有显著差异(p=0.042)。这说明县(区)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省直属学校和市级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类别差异检验表明,听力障碍儿童教师CaS五个因子及量表得分均高于视力障碍儿童教师和智力落后儿童教师,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听力障碍儿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视力障碍儿童教师和智力落后儿童教师,但差别不大。这与相关学者对听力障碍儿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相一致。

3所学专业和学历层次差异检验

表6数据显示,CaS量表自我意识弱因子和冲动性紧张因子得分在不同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CaS量表疑心与妄想因子得分在不同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CaS总量表得分在不同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经i_SD事后检验得出,在自我意识弱因子得分上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师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8),与医疗康复专业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9),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5);疑心与妄想因子得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o4);冲动性紧张因子得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医疗康复专业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有显著差异(p=0.026);总量表得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医疗康复专业教师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oo6),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有显著差异(p=0.010),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差异接近显著水平(p=0.067)。这说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医疗康复专业、普通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历层次差异检验表明,四个不同学历层次的特殊教育教师中,CaS五个因子及量表得分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中专学历特殊教育教师、大专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特殊教育教师,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在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o.13%,其中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Ⅲ,但高于其严重程度。CaS量表五个因子中,得分≥7或≥8人数最多的是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应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因时刻提防特殊儿童出现突发事故而心神不定,整日战战兢兢,不能自已。首先,教育训练特殊儿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成效,加之特殊儿童往往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随时都会发生突发事件,特殊教育教师必须高度集中精神,以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应激。这些情况都会增加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长时间的处于疲劳状态,产生各种身心不适。其次,自2007年颁布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在原来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新兴课程,以适应特殊儿童教育的需要,但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往往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这也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了无形压力。再次,自本世纪初我国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普通中小学都陆续引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跟上此次课程改革的步伐,心理健康课程鲜有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是鲜有特殊教育学校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是直接预防和干预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二是通过学生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往往只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影响。

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特点

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教龄发展变化特点

特殊教育教师CaS量表分随教龄增长呈倒斜“v”形变化,6—1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量表得分最高。即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先下降然后再上升,6一l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这与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训练的适应及其自身压力调整有关。教龄在0—5年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教学训练情况,开始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努力使自己适应以求得生存,并对特殊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强的使命感。这段时期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新鲜感和热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此外,他们个人期望较低,容易得到满足;因此0—5年教龄段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随着教龄增长,特殊教育教师由于长年累月固定的教学模式或一成不变的教学情境,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与特殊教育工作相关的所有技能,并对特殊教育工作逐渐失去了热情,乃至一些特殊教育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因此,教龄在6一l5年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特殊教育教师经过自我心理调适,开始思考和检讨已有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走出固定教学模式,能够灵活自如地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发展更加实用和自主的教育方法,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专家型教师。这个时期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达到了成熟状态,体验到了教育教学的幸福感。因此,15年教龄以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特殊教育教师15年教龄以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却未达到新人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与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同化有关。现阶段在这方面虽然没有可靠研究,但是特殊教育教师的许多心理变化已证实了这一观点。

2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职称发展变化特点

特殊教育教师CaS量表分随职称晋升呈右斜“v”形变化,说明初级及以下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中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高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间。这与职称名额有限,晋升困难有关。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特殊教育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同时职称还与工资收入、课时津贴等联系在一起,这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特殊教育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但是,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符合职称晋升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越来越多,而职称名额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职称评聘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初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已具备评聘中级职称的,由于指标严重缺乏,他们甚至表现出无望的心理。高级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往往求知欲强、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他们通常工作认真努力以做出较大成绩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其自我要求和自身期望都比较高,因此心理压力较大。

人口学变量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1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35岁以内的教师称为青年教师,35岁以上的教师称为中老年教师。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特殊教育中老年教师。首先,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大部分处于初级及以下职称级别,面临着职称的晋升困难和激烈竞争。其此,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大多在特殊学校中担任班主任,需要处理班务,进行个别教育,组织各种活动以及家访等。相比非班主任教师,特殊教育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过重,常令他们身心疲劳。再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应该坚持社会理想,用理想模式来塑造自己,但难免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力求避免与现实中的不良因素同流合污,但有时又难免随波逐流;主观上想驾驭现实,但实际上又力不从心。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过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l8]。

2学校级别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但是国家投资明显趋向省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县(区)级特殊教育学校获得国家投资。这使得县(区)级特殊教育学校的设施明显落后于省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所遇到的学生问题较多,压力较大。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被迫就职于县(区)级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学校环境差、福利待遇低而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心理问题。

3所学专业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3

1.阜新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辽宁阜新123000;2.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导管室,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的价值。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健康宣教,给予观察组患者互动式健康教育,并观察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7.1±1.0)分、(95.0±2.0)分均明显比对照组(5.1±1.0)分、(86.0±5.0)分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发生事件,而对照组有5例,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患者有9例,而对照组有18例,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为36.0%明显低于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可行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http://

关键词护患互动;健康教育;冠心病二级预防;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9(a)-0160-02

[作者简介]路俊兰(1963.9-),女,辽宁阜新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对人类身心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且并发症较多,冠心病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年增加。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事件的危险,防止冠心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是目前由于国内对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对冠心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介绍不全面,从而导致冠心病二级预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际中加强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尤为重要,而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落实二级预防[1]。该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的价值,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及一定的通讯设备、互联网知识等[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4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1.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4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5)岁。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宣教:①给予来院进行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让患者对冠心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教给患者及其家属自救和求救的措施。②然后进行观察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特征以及相关的化验检查结果,并针对结果给予一定的基础治疗及护理。③饮食调养教育,给予患者饮食上的指导,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健身舞等个体化运动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的内容。冠心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护理等均属于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基础知识教育,患者入院后即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帮助其熟悉环境及作息时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冠心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问题,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其对疾病的预防及紧急处理能力。②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易产生消极、抑郁的负性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此外,需做好患者其他症状的观察护理,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易引发心肌梗死,临床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将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护患互动内容。在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宣教健康知识和问答知识,护理人员还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电话通知每位患者讲座时间和内容安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对不能参加的则可以安排上门访视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在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通讯联络,对于普通患者出院第1个月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半年后则可以每季度1次,急性患者则可以出院后的1周进行电话随访,之后每2周进行1次,根据时间不断调整电话随访时间安排。嘱咐患者注意服药和饮食、戒烟戒酒、坚持适量运动等。此外还可以给患者发送手机短信提醒,通知患者及时复查,并按时服药等。患者出院后的遵医情况坚持评估,每季度1次,并对评估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忘记服药的患者要叮嘱其家人对其进行监督,对饮食不适当的患者则应该为其制定适合的食谱,对缺乏运动的患者,则帮助其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计划。每次随访时都要仔细分析患者提供的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自身随访内容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依据冠心病指南对知识博客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将评论功能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登载医学专业知识和生活娱乐内容,以有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的情操进行有效的陶冶。

1.3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宣教方法、宣教内容、实施健康教育的频率、人员素质等,分值在0~10分之间。健康知识测试内容和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患者的依从性和得分呈正比例关系。同时将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详细记录下来,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呈反比例关系[3]。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7.1±1.0)分、(95.0±2.0)分均明显比对照组(5.1±1.0)分、(86.0±5.0)分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见表1。

同时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发生事件,而对照组有5例,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患者有9例,而对照组有18例,观察组患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遵医行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会促使医疗费用的增高。从某方面说,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必须对患者的遵医行为加以提高。冠心病患者中很多人都曾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身心的痛苦促使患者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症状[4]。实际情况表明[5],在遵医上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会致使患者无法对医嘱严格加以遵守,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不仅能够起到对患者遵从医嘱、注意饮食、坚持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对控制患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有重要意义。各种报道和调查都可以看到,在住院期间患者对治疗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而出院之后尤其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会随之不断地降低。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策略是促进多种危险因素水平的显著降低和心肌损害的极大减少,对心肌重塑进行有效的防止。具体防治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适当体力劳动、对体质量和血压及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显著降低、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等[6]。如果冠心病患者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那么这些措施对他们来说要想持续下去是很难的,需要专业人员给予其一定的帮助,以持久防控危险因素,实施期间很有必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提示[7]。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电话随访与上门随访相结合,以便与患者保持直接快捷及时的联系,不仅能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所缩短,同时能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护患之间关系的融洽,起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邵丽川等[8]医学学者在对13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结果发现患者的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改善。该研究在定期广泛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联络方式,促使患者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接受、对健康行为进行有效的遵循、将以往不良行为有效改掉,从而对疾病的严重性及良好行为的益处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最终达到自觉为自身及周围群众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的目的。在一定区域推行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各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均明显比对照组分数高(p<0.05),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0明显比对照组16%(4/25)低(p<0.05),同时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和再住院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9-11],充分说明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能够在冠心病知识不断强化的影响下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花丽姣.优质护理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32-334.

[2]鲁新.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8,60.

[3]罗善锋.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3(22):163-164.

[4]许连香,夏季平,陈立.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中国疗养医学,2010(9):855-856.

[5]杨阳,季梅丽,常芸.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45-47.

[6]张蕾.强化降脂与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1(3):4-5.

[7]李丽红,杨薛涛.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84-85.

[8]邵丽川,陆川,黎兆宏.社区健康教育在实施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20):341-342C.

[9]王滢.开展出院冠心病病人随访咨询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09(5):114.

[10]陈学梅,朱建峰,袁旻池,等.健康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戒烟、他汀类及阿司匹林使用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2):56-57.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4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347.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5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艺术类学生的健康状况总均分男生稍高于女生,但两者并不具备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分析表明(表2),艺术类男女学生中,总体差异性并不明显。但在焦虑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男生在偏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p>0.05);其他健康因子并无显著差异(p<0.01)。因为男女两性紧张认知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生物基础不同,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发展中始终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波动影响。而且女生较男生更偏内向,更注意细节,因此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更大,心理的焦虑状况也更加明显。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质,会影响到独立性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加上男生较女生更加自我,性格情绪化也教女生变化大,存在偏执心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结果提示:在体育教育的干预与促进研究中应重视女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同时注意不同性别学生的区别对待,发挥两性优势和两性互动效应,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不同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艺术类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各因子统计分析对比(表3),大四学生的阳性总均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年最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方面,大一学生的均分仅次于大四学生,而高于大二、大四学生;综合比较,大四学生、大三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学生,且大一大二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艺术类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于高年级学生。这与对广州地区普通大学生的调研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在对广州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调查中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四年级学生均值呈下降趋势。但四年级在年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分析原因,普通高校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困难等。很多大学新生离开长期生活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以及不同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导致大学新生普遍感到睡眠不好、食欲不佳、学习不适情绪不高、心情抑郁。而艺术类学生特别是美术类学生,在其进入高校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远离家乡,到全国各地的画室或美术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大半年至一年,个别学生甚至学年,并且不止一个画室。经过这些经历,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同学交往能力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都较一般大学生强,自然出现以上差异。(表4)

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状况调查

研究中选用了体育锻炼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和非体育人口的两组人群,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表5),体育人群中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明显高于非体育人群(p<0.05),安静感均值也低于非体育人群,而疲劳感稍高于非体育人群,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对男女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疲劳感(p>0.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生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获得愉快体验,尤其是女同学。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措施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预防与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模拟的竞争环境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等。这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呈现良好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运用体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学校体育在其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而学校体育也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以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利用体育所蕴涵的丰富价值

和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体育活动本身的内在精华包括参与的意识、交际的能力、生活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合作的精神、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各类法规意识等。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在活动的竞争中,养成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在复杂多变竞赛情景状态下,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3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有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环境

学校可通过学校文化的某些干预、激励措施,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信息,并内化为良好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在深化、完善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选修课,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开展校内、校际间体育的竞赛和交流,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

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基本形式,具有增进身心健康、培养体育人才的功能,具有教育、体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学生积极而又经常的身体锻炼,通过自主的身体活动及与锻炼同伴的社会交往,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日益增强。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课外竞赛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活动空间广阔,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结论

通过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分数中度异常的占总数10.65%;总体均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艺术类大学生尤为突出;艺术类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总体均分有类似的趋势,一年级学生在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四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研究表明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应激、愤怒、抑郁、慌乱,提高精力和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护理学生;心理健康;追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6-02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内一些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目前有所报道,但调查多为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对面临冲突、压力更大的毕业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不多。为了对本校毕业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成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工作,课题组对曾参加2006年医科大学1~2年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再次用相同调查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测试,以此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三年多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校实习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应届护理(含康复专业)专业毕业生。男生:58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23岁。

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受试者自填表,实施统一指导语。量表包括90个问题,反映以下9项因子症状依次为: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依据统一标准,症状程度等按1.没有、2.很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分5个等级记分,并以因子分≥3分,即严重程度为中度作为阳性检出。所得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毕业年级护理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SCL-90的90个问题概括成9组症状群,即9项因子精神自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均值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组,且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三项因子上存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

3.2高年级护理学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男女性别组比较分析由表2可见,毕业年级男、女生SCL-90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男、女生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毕业年级男生与低年级男生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各因子均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3精神症状自评阳性检出结果分析

由表3可见,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因子分≥3作为阳性检出,该人数的分布,男生除在敌对性因子比率低于女生外,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的人数百分率明显高于女生,且p

毕业年级护理男生组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比低年级男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因子高分人数比例略有升高,人际关系,敌对性关系、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下降;护理男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4.48%)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1.84%)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毕业年级护理女生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与低年级女生比较,躯体化、敌对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人际关系、焦虑、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分布下降,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高分人数分布无明显变化。护理女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2.34%)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9.82%)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

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及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倾向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精神健康不良的分布比率有下降倾向,不同阶段男女生精神症状表现有性别差异,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性别差异,区别对待。

4结论

总而言之,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最终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平均值皆低于低年级,差异显著。因子分≥3的阳性检出率,毕业年级护理男性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等项较低年级学生明显好转;女性学生的阳性检出率在人际关系、偏执、强迫、焦虑等项毕业年级较低年级明显下降。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的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校园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的必要的心理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在思维灵活性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新东.高等学校必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3,15(1):9.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9.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

中风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3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缺血性中风占所有类型中风的85%左右,我国中风的复发率为30%,占国际之首[1]。二级预防就是指对已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个体再发中风的预防[2]。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2]。二级预防的对象是已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个体,尤其是急性期的患者。由于患者对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及对服药的依从性不高,导致中风二级预防的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们对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的初次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并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意识清醒。年龄40~75岁,其中男38例,女22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例,中学38例,小学16例。

1.2健康教育方法

1.2.1语言教育和文字教育相结合健康教育采用语言教育为主,宣传资料为辅的教育方法。在病区走廊或电梯等候区设宣传栏,设计适合中风患者阅读的健康宣教资料,内容包括:中风危险因素、中风预防、中风康复、中风先兆、用药知识等。责任护士对患者口头讲解,并发放健康宣教资料共患者和家属阅读,加深认识。

1.2.2个别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针对患者和家属共同需要掌握的问题,将其组织起来集中指导。个别指导随时进行。而个别教育便于结合年龄、文化水平、病程等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1.2.3量化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责任护士有计划地向患者及家属展开定量教育,每天宣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全面,重点问题反复强调。也可以灵活地贯穿在治疗和护理中。

1.2.4出院后随访通过电话与出院后患者联系,每2周一次,询问其健康状况、提醒其按时服药,进行心理疏导,指导饮食和锻炼。并接受患者咨询。

理操作中。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心理指导患者首次发生中风,因突发肢体功能、语言表达障碍,需被动卧床休息,担心预后、连累家庭及经济负担,往往出现悲观、恐惧、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

1.3.2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宣教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抑郁、肥胖等是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防治上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强化普及健康教育极为重要。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开始,应为其进行各危险因素的评估,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1.3.3生活方式宣教①戒烟宣教:向患者强调吸烟能引起动脉狭窄、使血液凝固、升高血压而容易诱发卒中,戒烟后能迅速降低卒中危险度。②饮酒宣教: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病;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杯,女性不超过1杯。③饮食宣教: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危险度。④锻炼宣教:告知患者活动的水平须经医护人员同意。指导患者在家里、办公室时的活动方式。

1.3.4用药宣教:由于脑卒中患者患病前大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病情比较复杂,临床联合用药非常普遍,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治疗上急于求成,听信他人或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药;另外部分患者对二级预防重视不够,药物治疗的长期依从性较差。因此应对患者开展口服药健康知识教育,减少自用药物种类,鼓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用药观察,及时反馈,避免临时用药长期服用。

2结果

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评价见表1

表160例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效果评价(n)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p<0.05

3讨论

目前已公认卒中是可以预防的疾病。积极开展卒中二级预防不仅能降低卒中的复发、致残和致死人数,还能降低与卒中有关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缺血性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能够合理用药、提高服用药物的长期依从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防治卒中的信心。对有效控制各种卒中危险因素、有效进行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17-0079-05

收稿日期:2014-05-09

作者简介:徐隽(1970-),女,浙江宁波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

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开始引起有关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但从文献资料的搜索来看,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性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并且基本上是以定性描述为主。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初步探索了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笔者所在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23份,回收662份。删除答题不全或相同反映倾向的废卷,同时再根据测谎题去掉测试可能不认真、随意作答的问卷,剩余618份,样本有效率为85.48%。

(二)研究工具

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骆一、郑涌2005年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是一个用于评价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自评量表,共46个项目,含4对测谎题。量表包括性认知、性价值观和性适应3个分量表。其中,性认知包括生理知识和性知识2个因素;性价值观包括性观念和性态度2个因素;性适应量表包括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3个因素。总量表的Cronbach’sa系数为0.844;3个分量表及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在0.534~0.779之间,均表现良好。问卷采用Likert5点评分方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性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三)施测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当面发放问卷,当场回收。由各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主试。所有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现状

1.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

一是性心理健康总体基本理想、稳定。基于问卷采用的5点评分法,估计的总体均值取3为参照值。表1显示,高职生在性心理健康总量表上的平均反应为3.4172,超出中等均值3,在“符合”的方向上(值为4.00)。与总体均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对应的p值为.000,检验是显著的。总量表表明高职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乐观的。同时从构成性心理健康的7个维度看,高职生的均值都超出参照值3,表明他们的性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理想、稳定的。

二是性心理健康状况体现程度不同。从体现性心理健康的3个分量表看,性价值观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性适应,得分最低的是性认知。即性价值观>性适应>性认知。从构成分量表的因素看,自身适应>性观念>性态度>生理知识>性控制力>社会适应>性知识。可见,高职生的性别认同和对自身变化的适应相对较好,性观念相对成熟、开放,但性认知能力还是较弱,突出表现在性知识的缺乏上。

2.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具体特征

(1)性认知分量表各因素特点

从性认知看,高职生生理知识>性知识。在构成生理知识5个项目中,高职生对每个项目的平均反应基本是同意的,均值在3.1826~3.6451之间,排名最高的是“我了解什么是月经和遗精”,排名最低的是“生殖器官构造和功能”,说明高职生对生理知识有较高的理解,但对涉及到性器官的知识还是相对缺失,这与万珊(201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可能主要因为当前很多学校的性教育还仅限于单纯的生理知识教授为主。

从高职生掌握的性知识看,均值为3.1463,普遍低于生理知识。在“我了解性病的各种知识”项目上表现很不理想,均值仅为2.89,说明高职生对性病的认知差,知识缺失。在“我了解避孕的知识”项目的均值也仅为3.1158,且标准差较大,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生这方面的知识是缺失的。由此可见,高职生对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认知,其性知识缺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性价值观分量表各因素特点

从性价值观看,高职生性观念>性态度。从高职生对性观念每个项目的平均反应来看还是较理想的,说明高职生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对性问题的看法基本是正确和稳定的。但在“我认为是病态的、下流的”项目回答中,标准差最大,即这个答案的差异性最大,这与个体的性认知有较大的相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该问题的看法在性别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及来自普高的学生接受的性教育相对较为保守和纯洁。

从高职生性态度来看,总体上是乐观的,均值在3.0934~3.6774之间,基本在“符合“的方向上。其中,“不应崇尚性解放、性自由”均值最低,标准差最小,在男女生、普职高、城乡、父母文化程度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多数高职生的性态度趋于开放,这与当今社会上“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的大量涌入有较大的关系。虽然未出现偏离,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职生倾向,这需要教育者的正确引领,帮助他们树立对“性自由”、“性解放”的正确认知。同时,在“并不认为没谈恋爱很没面子”态度倾向上,标准差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性别、生源、年级上(p

(3)性适应分量表各因素特点

从性适应看,自身适应>性控制力>社会适应。高职生在自身适应上有较高得分,均值为3.70666,并且标准差较小,说明高职生在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上有较好表现,但在“能和谐与异性相处”一项表现相对稍差。高职生性控制力均值为3.3726,虽然在“符合”的方向上,但相对自身适应表现略差,此量表显示高职生有一定的性控制能力,不会总是抑制不住性幻想,对出现的性冲动基本会有办法抑制,但总体对性诱惑的控制力还是相对较低。社会适应在性适应中排名最低,表明高职生尽管有一定的“约束”的能力,但在遭遇性冲动时如何更恰当适应还是存在困惑。

(二)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为了解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特点和形成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性别、生源(普高、职高)、来源地(城镇、乡村)、年级(分一年级和二三年级)、父母文化程度(分文盲、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及以上)作为特征变量分析高职生性心理健康。

1.性别的影响

t检验结果见表2。从性心理健康总体情况看,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男女无差异。在性知识、性态度、性控制力的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女生了解的性知识显著低于男生,与张夔(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但女生在性问题上的态度倾向要比男性更健康,这可能与她们接触到的社会上泛滥的性信息污染相对较少,面对这方面的矛盾冲突相对较少有关。在性控制力上女生显著好于男生,要比男生更理性。访谈中发现,这个差异受两性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尽管社会日趋开放,但在成长过程中,女性角色相对男性更多会被要求服从和谦和,受这种社会文化影响,女性相对会倾向于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生的性控制力。

2.生源的影响

表3显示,生源对性心理健康的主效应显著,来自普高的学生性心理健康程度显著高于来自职高的学生。生源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适应上,来自普高学生的性适应要显著好于来自职高的学生。不管是在性控制力、自身适应还是社会适应的维度上都要显著好于职高的学生。性态度上也表现出来自普高的学生要比职高的学生健康。在性认知上,来自普职高生源无差异。

3.生源地的影响

从表4来看,生源地为农村和城镇的高职学生在性心理健康总分以及性认知、性价值观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性适应上有差异p

4.年级的影响

由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二、大三学生在各维度上都没有差异,因此对年级的影响分析,还是用t检验分析大一和大二、大三学生的差异。表5显示,年级的主效应极其显著,除了性知识两者没有差异外,不同年级的高职生在性价值观、性适应、性心理健康总体上都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

5.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以父母文化程度为自变量、性心理健康各分量表及其因素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对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只表现在性知识的维度上。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掌握性知识的水平要比其他的学生高。可能是教育水平较高的家长对孩子的性需求能进行沟通交流,但可能缺乏正确的性教育方式,因此孩子在性心理健康状况及性价值观、性适应上并无显现优势。

三、总结和建议

(一)重视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科学的性价值观

性知识与性适应的回归结果显示,性知识与性适应存在极其显著正相关(t=9.445,p=.000

同时,回归结果显示,性知识还与构成性价值观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在.02和.003的水平上存在正相关。说明性知识还是性观念和性态度的正向影响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对树立科学的性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负面的、不科学的性价值观不仅会影响个体性适应能力及性心理健康,还会渗透到整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中给更多的学生带去负面影响。因此,高职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正确的性知识传授及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性价值观。

(二)重视基于高职教育对象特点的性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女生的性知识教育。调查中发现,高职女生性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在关于“性生殖器功能”、“避孕知识”、“性病的各种知识”3个选项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9932、2.9392、2.6993,属于“基本不知道”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生对自我的保护和对的选择。基于性知识与性适应及性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加强女生的性知识教育,尤其是加强职高生源女生的性教育尤其重要。

加强职高生源的性教育。职高生源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高生源学生,最重要表现在性适应在各个维度上的显著差异。性适应是性心理健康的实际表现,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够根据现实社会文化规范自己的、适时调控自己的性冲动并与异性建立和谐关系。由于职高生源学生更多接触网络,性信息获得更多来自网络,性知识的正确性很难得到保障,有的甚至缺乏道德规范的束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力无疑不能很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调查发现,职高生在“主动有效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社区提供的各种资源获取性信息”一项上均值仅为2.7993。在“对性的事情很感兴趣”上,职高学生显著高于普高学生。因此,要加强职高生源性教育管理、提升他们的性适应水平,除了教师的讲授外,引领学生远离不良性信息污染,掌握获取正确性知识的途径非常必要。

(三)注重新生性心理教育,倡导良好文化氛围

基于年级因素的分析发现,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急剧下降,性认知、性价值观、性适应也急剧下降,并呈现极其显著差异。年级越高,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性价值观越不健康,性适应能力越差,这个数据值得高职教育者反思。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职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其无所适从,学习一下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学习兴趣降低。再加学习氛围松散、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对学的内容无兴趣、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等原因,更加重了学生的无意义感,很多新生因此沉迷网络,网络的“性泛化”及网络色情的黄毒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负面的性价值观也会影响低年级的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如何从新生入学就开始重视性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从源头上帮助学生规划三年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及对职业目标的努力奋斗上,如何注重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引领,倡导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铭德,朱琦.性教育的困惑与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郭贤坤,等.大学生性心理与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290-291.

[3]Hafner,D.(1998).FacingFact:SexualHealthforamericanadolescents.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22,453-459.

[4]骆一.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5]maio,G.R.andolson,J.m.RelationsbetweenValues,attitudesandBehavioralintentions:themoderatingRoleofattitudeFunc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ty,31:266-285.

[6][美]pciawallac.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09-22.

[7]张夔.大学生性知识获取及与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analysisoninfluencingFactorsandStatusofpsychosexualHealth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tudents

XUJun1,2

(1.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00;2.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de,ningboZhejiang315012,China)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护患互动;健康教育;冠心病二级预防;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9(a)-0160-02

冠心病是一种对人类身心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疾病,且并发症较多,冠心病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年增加。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事件的危险,防止冠心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是目前由于国内对冠心病二级预防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对冠心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介绍不全面,从而导致冠心病二级预防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医护人员在临床实际中加强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尤为重要,而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落实二级预防[1]。该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应用的价值,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及一定的通讯设备、互联网知识等[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在4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1.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41~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1.5)岁。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宣教:①给予来院进行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让患者对冠心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教给患者及其家属自救和求救的措施。②然后进行观察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特征以及相关的化验检查结果,并针对结果给予一定的基础治疗及护理。③饮食调养教育,给予患者饮食上的指导,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健身舞等个体化运动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的内容。冠心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护理等均属于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基础知识教育,患者入院后即为其介绍医院环境,帮助其熟悉环境及作息时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冠心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问题,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其对疾病的预防及紧急处理能力。②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易产生消极、抑郁的负性情绪,不利于康复,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消除患者负性心理;此外,需做好患者其他症状的观察护理,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易引发心肌梗死,临床中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体检,将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护患互动内容。在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宣教健康知识和问答知识,护理人员还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电话通知每位患者讲座时间和内容安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对不能参加的则可以安排上门访视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在患者出院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通讯联络,对于普通患者出院第1个月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半年后则可以每季度1次,急性患者则可以出院后的1周进行电话随访,之后每2周进行1次,根据时间不断调整电话随访时间安排。嘱咐患者注意服药和饮食、戒烟戒酒、坚持适量运动等。此外还可以给患者发送手机短信提醒,通知患者及时复查,并按时服药等。患者出院后的遵医情况坚持评估,每季度1次,并对评估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忘记服药的患者要叮嘱其家人对其进行监督,对饮食不适当的患者则应该为其制定适合的食谱,对缺乏运动的患者,则帮助其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计划。每次随访时都要仔细分析患者提供的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自身随访内容和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及时解决问题,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依据冠心病指南对知识博客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将评论功能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进行及时的恢复。登载医学专业知识和生活娱乐内容,以有效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对冠心病患者的情操进行有效的陶冶。

1.3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宣教方法、宣教内容、实施健康教育的频率、人员素质等,分值在0~10分之间。健康知识测试内容和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同,分值均在0~100分之间,患者的依从性和得分呈正比例关系。同时将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详细记录下来,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呈反比例关系[3]。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临床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7.1±1.0)分、(95.0±2.0)分均明显比对照组(5.1±1.0)分、(86.0±5.0)分高(p

同时观察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发生事件,而对照组有5例,观察组心血管发生事件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遵医行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会促使医疗费用的增高。从某方面说,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必须对患者的遵医行为加以提高。冠心病患者中很多人都曾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身心的痛苦促使患者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最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症状[4]。实际情况表明[5],在遵医上患者往往存在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会致使患者无法对医嘱严格加以遵守,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展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不仅能够起到对患者遵从医嘱、注意饮食、坚持运动等方面的作用,对控制患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有重要意义。各种报道和调查都可以看到,在住院期间患者对治疗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而出院之后尤其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会随之不断地降低。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策略是促进多种危险因素水平的显著降低和心肌损害的极大减少,对心肌重塑进行有效的防止。具体防治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适当体力劳动、对体质量和血压及糖尿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显著降低、血管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等[6]。如果冠心病患者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那么这些措施对他们来说要想持续下去是很难的,需要专业人员给予其一定的帮助,以持久防控危险因素,实施期间很有必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提示[7]。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护患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电话随访与上门随访相结合,以便与患者保持直接快捷及时的联系,不仅能使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所缩短,同时能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护患之间关系的融洽,起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对患者遵医行为依从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邵丽川等[8]医学学者在对13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结果发现患者的行为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改善。该研究在定期广泛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联络方式,促使患者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接受、对健康行为进行有效的遵循、将以往不良行为有效改掉,从而对疾病的严重性及良好行为的益处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最终达到自觉为自身及周围群众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的目的。在一定区域推行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各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得分、知识检验分数均明显比对照组分数高(p

综上,医患互动式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花丽姣.优质护理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32-334.

[2]鲁新.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8,60.

[3]罗善锋.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3(22):163-164.

[4]许连香,夏季平,陈立.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中国疗养医学,2010(9):855-856.

[5]杨阳,季梅丽,常芸.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45-47.

[6]张蕾.强化降脂与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疗,2011(3):4-5.

[7]李丽红,杨薛涛.76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4(18):84-85.

[8]邵丽川,陆川,黎兆宏.社区健康教育在实施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20):341-342C.

[9]王滢.开展出院冠心病病人随访咨询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09(5):114.

[10]陈学梅,朱建峰,袁池,等.健康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戒烟、他汀类及阿司匹林使用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2):56-57.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

aStudyof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andpsychologicalhealthofChineseuniversitystudentsQiping,GUiLina,CaiBaohong

(GuangdongCollegeofpharmac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abstract:thispaper,bymeansofdocumentation,summarizesthestudiesofthe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andthestatusofpsychologicalhealthoftheChineseuniversitystudents,andespecially,theprogressofthestudiesontheirrespectiverelationshipinrecent6years,whichmaysupplysomereferenceforitsfurther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s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正常基础上的良好状态”,从而为心理健康提出全面的要求,即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人格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不仅与个体的行为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并且与生理状态也有间接联系。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的界定,还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目前,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3]为了全面了解近6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全文期刊网(CnKi)“篇名/主题词/摘要”模糊匹配检索,收集了近6年内(1999-2005)的46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在这些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主要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但也有少数使用其它量表,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pi-RC)等。大多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对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主要使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还有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等等。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趋于外向和富有情感变化,更具依赖性。而男生则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果断性。他们往往更有魅力,更有维护团结的精神[4]。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中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合群,开朗,更加敢为,而世故性和紧张性的得分则更低[5,6]。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偏外向,富有热情,而农村大学生偏内向,但更容易在专业上取得成就,更容易在新环境中成长。这说明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7]。

学生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乐群,外向,但不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敏捷。高年级学生处世更为精明,冷静和理智,只是有时有些固执己见,低年级学生则更坦白,率真,具有更强创造力,只是尚显幼稚,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8]。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而大学生因失恋,学业压力,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而自杀的现象,更是让各大高校防不胜防[9]。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大学2年级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5年级再次升高。对于1年级的新生来讲,大学生活要比高中生活丰富精彩,新鲜轻松,主要面临对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心理问题相对较少;2年级是大学生重新调整自我的时期,经历1年的大学生活的磨合,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失落感,挫折感,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多;3年级是比较稳定的时期,是他们进入专业课学习时期。进入高年级后,因面临就业,考研压力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所回升[8]。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优于男生;女生恐怖因子得分要高于男生;男生敌对性,强迫性和偏执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10,11]

在对贫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和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偏高。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也显示,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有较多的不适应,加之自卑感和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发生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善交往或容易发生冲突,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经历着更多的矛盾与困惑[7]。

在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5,6]。

还有研究表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他们可能存在更深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恐怖情绪[12]。

(三)我国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

从整体看来,我国大学生中有不良人格特征和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逐年上升[13,14]。

有研究发现,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低兴奋,低实验,高怀疑,低有恒,高紧张,低自律,高忧虑者遇到精神刺激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明不良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15,16]。

在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查中发现,SCL-90和epQ得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中情绪越不稳定和精神质越明显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越内向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SCL-90对学生个性特征e分,n分的影响都较大,且epQ的n分与SCL-90各项指标呈正相关。[17-19]

在对同一样本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大学四年级与大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比较,54.5%的大学生人格特征发生变化。同时人格特征的良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者的比例从大一新生时的64.4%上升至毕业时的83.6%[20]。

三、研究不足

在这次文献资料查阅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以本校学生为样本所进行的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这些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对所在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样本的来源不同,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混杂的样本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多样化。

这些文献中有些常模还是建立于80年代,如今已是21世纪,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都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急需建立和应用新的常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比如,西方的人格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人格测量工具能否直接用于中国人。最近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无论是因素的数量还是因素的内涵都与西方的理论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专门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白。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对于特殊专业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应该给予积极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对象是那些遭受了严重挫折和冷遇歧视的内向学生,以及情绪不稳定的大学生。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内向和情绪不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他们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时要及时帮助他们,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2]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25.

[4]杨雪花.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1,15(1):1-3.

[5]齐平,张瑛,项中,等.某药学院本科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38-339.

[6]张艺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110-113.

[7]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25(5):632.

[8]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

[9]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5).

[10]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60-62.

[11]牛,陈春萍.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137-139.

[12]邓香兰,肖三蓉,李文虎.民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8-19.

[13]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401-402.

[14]李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69-71.

[15]邵晓顺,倪晓峰,邵晓枫.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26-127.

[16]范妮,肖丰,杨少文,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380-382.

[17]王安辉,孙长生,刘芳娥,等.军医大学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38.

[18]蔡太生,肖琳琳,向延娥,等.医科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