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26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09-02

随着我国高校逐年扩招,在校人口也急剧上升。而随着高校与社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园里的交通方式不再以单一的步行为主,干道上充斥着各种机动车辆。校园交通量的快速增加,给校园交通埋下隐患。当前高校校园交通问题正逐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学者们对此类问题的探讨也更加全面与深入。

一、案例回溯

位于宜昌城区的三峡大学校园内,一条城市主干道穿越校园,校园内车辆川流不息。对于这条道路的交通管理一直较为棘手,修建至今,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2月29日,一名已毕业的三峡大学研究生在路上被撞伤至死,引起了极大反响。这条马路名为大学路,连接学校南北门,双向4车道,全长1.9公里,限速30码。2月29日晚9时,三峡大学后勤职员罗晓峰驾驶轿车沿大学路由东向西行驶,行至图书馆门前时,以62码的时速撞到正在过马路的张双平,伤者不久死亡。案发6小时后,肇事者前往公安机关自首。随后,警方根据鉴定结果,确认事发时罗某为酒驾。事故当晚,该路段立即封锁,学校相关部门对事发地点进行了处理,并疏散围观师生。事后几天,案发地点陆续有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学校对此主要采取劝服和疏导的方式。随后,此路段减速带被垫高以防事故再次发生,保安人员数量也比事发前明显增加。

二、案例分析

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校方交通管理不善、外在自然环境恶劣等。其中,交通管理是重要保障。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校园交通管理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以下将对此进行陈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1.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据校园差异,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及全开放式三种管理形式。[1]三峡大学属于半封闭式校园管理,允许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出校园。虽然这样方便师生出行,但对于校园交通管理十分不利,导致问题丛生。①校园交通管理经费不足。高校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规划往往由规划、基建部门负责,保卫部门无权参与,忽略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执行需求,而资金缺乏也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经费紧张也导致了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高校没有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案例中,事发时为下课高峰期,但并没有专门人员对交通进行监管和疏通。②校园交通网络不健全。在健全的交通网络中,基本的交通设施应予以保证,但很多高校校园内,除了路口及公交站牌等地有斑马线、减速带及少量标志外,外来车辆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安全隐患随处可见。三峡大学在此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学校对出入机动车辆控制十分松弛,入校时无需登记,案例中肇事者驾车时速远远超过规定时速且为酒驾,在入校前未将其制止,事发后又逃逸,说明学校的交通安全网络尚未形成。③高校交通管理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对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交通没有直接的法律可以参考,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无法可依。三峡大学保卫处的网站上对于校内交通管理的法律依据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及另外几条相关通知。没有一个较为公正、公开的条文依据,事故处理起来难度很大。④校内交通管理措施实施阻力大。大多数高校会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交通细则或管理办法,从而维护校内的交通安全。但制定者的意志和履行者的认识往往不一致,面对制定出的交通管理办法,很多师生不理解、不认同,这增加了保卫部门的管理难度。[2]面对可能引起的与师生的纠纷及矛盾,保卫部门在管理上打折扣、行人情。如三峡大学保卫处在2011年11月公示了《关于办理校园机动车通行证的通告》,明文规定要对进出的车辆进行通行证管理,但直到现在还未实施。

2.高校校园交通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据悉,校园内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高校不在少数,而面对血的代价,除了在事故发生后补救,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预防、应对交通管理问题。①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目前,国外在高校交通管理方面大多有法可依,相关法律较为健全。现阶段我国要制定一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法》还面临诸多困难,各高校可先制定《高等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条例》,或在一些区域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立法试点后再制定全国性的法律法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校园地理环境、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制定出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做到在管理中有章可循。②加强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内人多、车多、停车难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缓解校园交通压力。③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高校制定各种安全法规及条例并未认真贯彻执行到位,原因在于制定者和履行者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因此,高校交通管理部门应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举办诸如“安全宣传月”等活动,宣传安全知识,更应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④建立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国内外部分高校已引入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均收效良好。[3]所谓智能交通系统是指在整个校园交通系统中,运用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施综合管理,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现代化。[4]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与完善道路网络监控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24小时监控,在掌握交通流量基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监控、抓拍等手段实时记录各种交通违法状态。二是建立交通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处理道路交通系统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各种控制设备发出命令。三是路口实施优化配置,特别是针对高校混合交通的实际,实施多相位信号控制及信号灯优化配置。

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十分复杂的工作。[5]学校和相关负责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大对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科学规划校园交通建设,完善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如此,才能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华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J].高等函授学报,2010,(4).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风险管理,2011,(4).

[3]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2

一、活动目的

全面推进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加深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全体师生对《条例》的理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广大家长和社会各届对学校安全的关注和支持,创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确保《条例》全面、顺利、有效实施,切实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二、活动时间和范围

本次活动自年1月起,至年12月结束。活动范围包括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

三、活动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成立由市教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赵浩军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长春任副组长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市安全管理条例》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法规安全处,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协调。

四、活动内容及安排

本次活动分为宣传动员、活动开展、总结检查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年1月至2月)

1、市教育局向全市教育系统发放《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制定并印发《<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此项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

2、市教育局以市人大、市政府名义召开《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新闻会,向社会发放《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40问,利用各种媒体对《条例》的颁布实施进行广泛宣传。

3、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本单位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活动实施方案。

4、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把《条例》向学校发放到位,学校向全体教职工印发到位。

5、各级各类学校利用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班队会,专题讲座、家长会、家长学校以及向学生、家长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条例》内容。年新学期开学后,每所学校都要在学校显著位置悬挂学习宣传《条例》的标语横幅。

(二)活动开展阶段(年3月至10月)

1、学习宣传月(3至4月份):市教育局将组成“专家宣讲团”,到各县(市、区)和学校对《条例》内容进行巡回解读宣讲。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以全体职工大会、处室活动、年级组活动、教研活动、单位局域网等为活动阵地,采取集中学习、分组交流、分散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干部、教职工对《条例》、《省学校安全管理规定》、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等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使广大干部、教职工熟知《条例》、贯彻《条例》。以安全教育月、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日、安全文化节、安全课、班会、队会等活动为载体,让《条例》、《规定》等学校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使全体师生对《条例》相关内容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以致家长公开信、发放《条例40问》、家长会等形式向广大家长宣传《条例》,为《条例》贯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取得广大家长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配合、支持和参与。

2、管理提高月(5至6月份):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以《条例》的颁布施行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加大学校安全防范经费的投入,配齐学校安全防范物防和技防设施设备,配齐师生安全教育教材,扩大学校安全防范及救助机制覆盖范围;加强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配全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提升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学校依法治校能力,清理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使学校安全管理更加规范,更易于操作,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加大师生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安全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考核”五落实,有针对性的开展师生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师生应急避险能力;加大学校周边环境协调整治力度,主动联合综治、公安、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学校周边环境隐患排查,解决学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3、培训考试月(7至8月份):市教育局邀请相关专家,对全市教育系统学校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条例》及学校安全管理、依法治校等相关内容的集中培训。各单位受训人员要对本单位全体干部、教职工进行集中二级培训,达到教育系统全员深入掌握《条例》精髓,人人切实履行《条例》职责的目标。同时组织对全市教职工进行一次《条例》闭卷考试。

4、成果展示月(9至10月份):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心得体会展、报告会、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活动等形式,充分展示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在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师生安全意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提高。市教育局将通过开展举办全市法制安全文化节、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展示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活动成果。

(三)总结检查阶段(年11月至12月)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各学校要把本次活动中每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和有创新、有特色、有推广意义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市教育局法规处。同时要在“总结检查阶段”对本次活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总结,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和总结材料,上报市教育局法规处。市教育局将适时对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活动中工作成绩突出、特色明显、效果良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并将整个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年全市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以人为本和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对《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条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2、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专项经费,加强活动督导,全面负责本单位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开展,。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高中校园;安全工作;意见

校园安全一直都是校园建设的核心话题,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在家长和教师心中敲响了警钟,校园安全事件,关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利益,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也是高中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从人文角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做好安全防范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落实安全教育。高中生与初中生、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对于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安全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在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科学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教师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让学生感悟到安全的重要性,强制性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样很容易引发渴望独立的高中生的反感,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想要挑战一下教师的权威,使教学适得其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站在人文的角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话,效果则会大不相同。比如说,针对校园中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校园安全有关的宣传片、故事片,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警惕。

二、既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实践

高中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仅仅只是依靠墙上的几条标语,教师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显然是不够的,为了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教师除了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以外,还需要加强实践,训练学生的逃生技能。例如,针对一些常见的地震、火灾和校园意外伤害等事件,学校一般都会定时进行演练,但是这种演练,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演练浪费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演练的过程中,过于形式化,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此外,还有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条件,在进行安全训练的时候,训练也不是很到位,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只是一些皮毛。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的时候,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这样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体会才会更加深刻。此外,安全逃生技能的训练也需要落实,例如地震逃生训练,不能只是简单地拉响警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操场就完事。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地震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在这一瞬间可能会有很多的意外发生,这些情况都是无法预料到的。所以在进行逃生演练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将学生集合到一起就足够了,还应该注重对细节上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意外发生的时候,有哪些应急措施,如何自救等。通过这样的训练,真正地落实校园安全工作。

三、建立校园安全训练制度,建设全员防护体系

校园安全工作维护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具体的工作实施者,却是以教师和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为了切实保障校园安全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当在校园里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园安全巡视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高中的校园安全,尤其是一些寄宿制高中,更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例如,在校瘸闪⑿t鞍踩巡视小组,每天定时在校内巡视,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地采取措施,处理好这些安全问题。同时,安全制度的完善也不特别重要,高中生的心理虽然成熟了不少,但是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冲动,平时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出现打架闹事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让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在必要时期,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可能还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来维护,例如政府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也需要处理好政府、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建立和谐安定的高中校园。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在进行高中校园安全管理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入手,让高中生认识到安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同时,学校也不能有所懈怠,必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教学发展的第一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保证学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4

一、成立由校长领导负责的、保卫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导

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结构:

组长:梁书杰(校长)

副组长:龚凤兰(副书记)、王福江(副校长)、刘剑(副校长)、陆丽艳(副校长)、赵玲(工会主席)

成员:张素君(后勤主任负责安全保卫)

毕飞(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员;负责办公用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检查和登记工作)

吴恩文(负责学校机房的安全技术、防范、检查和登记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了适合我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同时建立了《太和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暂行条例》(见附件1),《校园网安全管理责任制》(见附件2),《太和小学计算机使用制度》(见附件3),《上网信息审核登记表》(见附件4),《计算机房和教师办公用机上网登记和日志留存制度》(见附件5),《上网信息监控巡视制度》(见附件6)、《太和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责任状》(见附件7)《太和小学防雷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见附件8),《太和小学电教设备统计表》(见附件9)等相关制度。除了建立这些规章制度外,我们还坚持了对我校的校园网络随时检查监控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由于我们学校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所以在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处处有法可依,人人有责任、有义务确保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为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作出了我们努力。

三、严格执行备案制度

我校已经开通上网服务(接入互联网),并到锦州市教育局(下属部门电教馆)备案。

学校机房坚持了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原则,严格管理,完全用于教师和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查阅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没有出现出租转让等情况。

四、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行科学管理

我校的技术防范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安装了天网防火墙,防止病毒、反动不良信息入侵校园网络。

2.安装网络版的江民杀毒软件,实施监控网络病毒,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3.学校网络与教学楼避雷网相联,计算机所在部门加固门窗,购买灭器,摆放在

显著位置,做到设备防雷,防盗,防火,保证设备安全、完好。

4.及时修补各种软件的补丁。

5.密切注意CeRt消息。

6.对学校重要文件,信息资源做到及时备份。创建系统恢复文件。

五、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管人员队伍建设

太和小学是从2004年9月初接入锦州市教育局城域网的单位,每位领导和教师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登陆城域网和因特网,在查阅资料和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我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都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促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有义务向学生渗透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常识,并对全校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做到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六、我校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的全面检查

我校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每学期初将对学校微机房、领导和教师办公用机、各多媒体教室及学校电教室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消除安全隐患。

太和区太和小学

2004年9月1日

附件1

太和小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暂行条例

为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一、太和小学的教职员工和所有上网的所有学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本条例。

二、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实施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成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人,并配备网络安全员,负责本单位内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三、校园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系统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由学校电教室负责。任何个人,未经学校电教室同意,不得擅自安装、拆卸或改变网络设备,一经发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校园网络的管理部门是学校电教室负责校园网的规划、建设、应用开发和运行维护。上网的教师上网要办理入网和上网登记手续,签订责任书。

五、校园内从事施工、建设,不得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六、校园网络的ip地址由电教室统一管理。ip地址的使用分配,逐个落实到人与计算机,并将ip地址使用情况登记表备案。

七、在校园网上不允许进行任何破坏网络服务和网络设备的活动;不允许在网络上不真实的信息或散布计算机病毒;不允许通过网络进入未经授权使用的计算机系统;不得以不真实身份使用网络资源;不得窃取他人帐号、口令使用网络资源;不得盗用未经合法申请的ip地址入网。

八、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上开办论坛、电子公告和聊天室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个人,应按规定到学校电教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由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小组批准,并办理备案。

九、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必须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不得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活动;不得查阅、复制和传播有碍社会治安和、色情的信息。

十、制订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的具体措施,坚持“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严禁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上网。

十一、严禁在校园网上使用来历不明、引发病毒传染的软件;对于来历不明的可能引起计算机病毒的软件、数据信息应使用公安部门推荐的杀毒软件检查、杀毒。

十二、在校园网络上严禁下列行为:

1.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制度;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2.破坏、盗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和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活动。

3.盗用他人帐号、盗用他人ip地址。

4.私自转借、转让用户帐号造成危害。

5.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

6.上网信息审查不严,造成严重后果。

7.以端口扫描等方式,破坏网络正常运行。

发现有上述行为者,学校电教室可对其提出警告乃至停止其网络使用。情节严重者,由学校有关部门依照校纪、校规及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如触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者,移交公安、司法部门处理。

注:1、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2、本规定由“太和小学校园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太和区太和小学

2004年9月1日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5

高校以提供专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为目的,具有规模大(校园面积广、师生人数多)、开放性强、管理复杂等特征,时时刻刻面临着校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甚至严重的失职;二是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不可避免要面临由校外渗透、侵入的隐患和威胁;三是学生安全教育不足,忧患意识和法律意识缺失;四是社会整体治安恶化所造成的冲击,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地区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对校园造成了波及。

 

诚然,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科研职能的重要前提,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实践。然而,我国相应的法律资源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立法进程缓慢,③直接针对校园安全的立法成果仅上海市2001年制定的地方法规《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未涉及高等教育阶段)、四川省政府2002年制定的地方规章《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试行)》④、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部门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寥寥几部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⑤,以全国性、高位阶性为特征的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位;另一方面,虽然《侵权责任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亦有部分规范可供适用,但是因为其分散性、间接性,并不足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所需。一言以蔽之,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则理应是其重要篇章。因此,笔者将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法理分析,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尝试完成相应制度的建构。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行政法理分析

 

(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的公共行政性质

 

1.学生安全属于公共安全范畴

 

“公共”,含有不特定(或多数)、共同性、社会共享性等要素。通常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重大生产安全,公共生活安宁以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2]。显然,高校学生安全符合这一界定,属于公共安全范畴。有学者深刻地指出,“公共安全就是秩序的一种良性状态”[3]。而“秩序(order)”,是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4],与“无序(disorder)”、“混乱(chaos)”相对应。众所周知,秩序由制度来进行设定与维系。因此,安全对秩序的依赖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安全管理对制度资源的需求。

 

2.学生安全管理属于公共行政范畴

 

公共行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5]公共行政的特性在于以下五点:[6]一则以公共权力为基石,二则指向公共事务,三则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亦即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四则具有公开性与程序性,五则具有服务性与非营利性。一言以蔽之,提供公共产品是公共行政的旨趣,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发挥功能的路径——行政从本质上来说正是组织(社会共同体)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此点在法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承认。具体而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政府、高校以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性文件、高校内部规章为准据,为维护学生群体的人身、财产等各种权利,所采用的各种措施之总和。依据大陆法系对公共行政的分类,学生安全管理活动属于秩序行政,而秩序行政是“最典型、最传统的行政类型。这种行政是在维持社会之秩序、国家之安全及排除对公民及社会之危害”[7]。

 

此处的难点在于对高校行使行政权力的理解。在我国,行政主体既包含国家行政机关,也包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虽然在《民法通则》中被明确为事业单位法人而非机关法人,但是因为其行使着来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所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力,所以是一种授权行政组织,从属于行政主体范畴。高校在行使这些行政职权时,处于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此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性质。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指导案例[8]也明确支持了这样一种定性。考察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和法律实践,将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实为普遍。例如,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通常将高校(尤其公立高校)定性为公营造物。而公营造物(德语anstalt,简称“营造物”,亦译为“公务法人”、“公法设施”、“公共机构”等)是国家或地方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目的,依据法律或由法律授权,结合人与物,使其能持续提供一定给付而设立的一种组织体。其通常具备法人身份,属于公法人⑥中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自然享有行政主体资格。

 

教研活动是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资源、完成行政给付任务,实现公民受教育权与学术自由的直接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存在着因参与者违规、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可能性。教研活动安全的重要性,对具有实验危险性的各类自然科学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不言而喻。2012年2月15日,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室便发生了一起甲醛泄露事件 11。

 

学校所组织的课外活动,虽非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本职,却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意义深远。由于课外活动以文体竞技为普遍形式,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实施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这类纠纷提供了一定思路。该《办法》第9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第12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认定一项课外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并藉此厘清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实属不易。现通过一个典型案例12进行解读:

 

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组织“迎新”篮球赛,由临床医学系负责比赛场地和比赛管理事宜(包括聘请精通篮球运动的学生担任裁判),在比赛过程中一名球员因抢球意外遭受重伤。事后,高校主张本次学生伤害事件不属于校园安全事故,理由为:首先,篮球运动属于对抗性、风险性的体育竞赛;其次,临床医学系本身并不同于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篮球运动不属于其教学内容;再次,迎新球赛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联谊的文娱活动,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自己作为民事主体,承担比赛造成的民事侵权责任;最后,临床医学系所起的作用是提供场地、后勤和组织观众的服务,并且已尽到管理职责,何况球员受伤纯属意外而非另一球员恶意违规造成。故此,学校只愿意提供人道主义的补偿,而不承担赔偿责任。伤者不服,现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依赖目前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该校主张虽有过分为自身开脱责任之嫌,却并非于法无凭、毫无可取之处。

 

2.制度建构

 

(1)教研安全制度建构。立法授权相关组织制定出可操作的专业规范(特别是实验规范、实践规范),明确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各自职责,特别是对教研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措施要有详细规定。任何学校均负有贯彻执行规范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负有检查监督的义务。前述实验、实践规范本身虽然不属于 “法”的范畴,但是法律却课以相关行政相对人遵守的义务和行政机关保障实施的义务。同时,立法还应赋予各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专业规范,通过本校内部规章进行相应细化补充的权责。高校所作的细化补充规定不得与前者相冲突,补充规定的内容应包含学校如何组织有关教研的纪律教育活动,包含时间、场合和方法等,既针对学生也针对教职人员。教研活动的开办过程中,以此强化教师、实验人员岗位责任感和建构学生的教研活动安全文化。

 

(2)课外活动安全制度建构。根据前述案例,笔者提出三点立法建议:

 

第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并非学生意思自治的个人行为,而是体现着学校意志,应与教研活动同等对待。该受伤学生并非由于自行约定的体育锻炼行为而致伤。其比赛由院系组织(实践中可表现为院系的团总支、学生会),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应认定为学校活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拓展,学校须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义务和责任。原因在于,高校是实现公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公共机构,开办第二课堂、组织课外活动是兴学的必要,而课外活动也是考察一所高校办学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无法避免且应当鼓励。本案中的体育活动虽非临床医学系的办学内容,但仍系学校活动之一环、符合高等教育宗旨,如完全由学生承担风险,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校确实无过错的,承担无过错责任,对学生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较低限度填补即可;由受损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第三人恶意造成损害的,应由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所谓“学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学校已履行相应职责”过于原则性、抽象性,所以《校园安全法》的法律条文在吸收其要旨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具体化,要求此类群体性课外活动应经过学校严格的筹备、组织工作,并得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像本案中的篮球赛,还应强制要求必须聘请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的专业师生担任裁判,并且应有校医和指导老师在场,活动前还应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

 

第三,对于学生纯粹出于私人意思而使用学校设施、设备进行课外活动的,如网球场、田径场、游泳馆及其设备,学校也应在开放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进行安全监管,否则仍应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第四,对“校园”的解释应适当延伸。教研活动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可能发生于本校校园以外,此时应将“校园”的范围进行适当延伸,而非针对狭隘的地理空间。

 

(二)寝室生活安全及其制度构建

 

1.问题分析

 

寝室生活既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涉及财产安全。在我国,学生在高校校园内通过集体住宿方式生活(较为例外的是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寝室一般为单人间)—— 寝室既是学生的个人空间,又带有一定的公共色彩。较常见的问题有公寓管理人员或学生违反学校寝室管理规定私自接纳外来人员造成财产被窃,以及学生在寝室内进行饮酒等禁止性活动从而引发斗殴等。

 

2.制度建构

 

虽然学生寝室缺乏作为私人独立空间的色彩,但是将其视为临时住宅、予以保护却十分必要。住宅不可侵犯,乃是公民神圣的宪法权利。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将有利于实践中制止其他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的不当闯入。诚然,高校强制分配宿舍、禁止学生在学期间校外居住在实践中属于常态。然而,此点对于基本上是成年人的高校学生群体,尤其对于学校离家很近的学生以及年龄较大的研究生群体是否必要?窃以为,离家较近的学生应当有选择住家的权利;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言,强制住校则很可能会冲击他们的婚育权。因此,在《校园安全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住校与否,高校拥有对住校生实施寝室安全管理的职权并承担提供寝室安全保障的职责。

 

(三)校园设施设备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高校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无论是教学楼、公寓、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还是教研用的仪器、设备,都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消防安全是设施设备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国家已为各种校园设施、设备设立了详细标准,同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第1、2项也规定了学校对维持设施设备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故此,笔者不再赘述,将笔墨集中在其未作详细规范的一类特殊情况上:校园施工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校园施工者大都是从校方的建筑招投标中中标后承包下来的,作为施工者的承包方和发包方高校之间存在一个建设工程合同,但这一合同法律关系仅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承包方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承包方因施工侵犯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时,施工方与学生之间就发生了侵权法律关系,此时的学校是否需要对施工方的侵权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8、89、91条有关物件损害责任的规定,学生因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施工方承担侵权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但是,实践中的困难在于现实中,施工方与承包方往往不是同一个主体,并且学生对学校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难以了解。此时,作为与侵权法律关系双方中“桥梁”的高校理应有所作为。

 

2.制度建构

 

应规定高校在校园施工期间负有以下义务:

 

首先,学校有义务将工地设为禁区,防止学生进入。建筑材料也应放到学生难以接触的固定位置;其次,有危险性的工程,应避免在教学期间进行,而是利用寒暑假进行;再次,如果发生学生受损事件,学校必须作出积极回应,及时与承包方联系。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承包方的必要信息,避免学生无法找到适格的侵权主体,从而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校园交通安全及其建构

 

1.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在校园中穿行的学校公车、教职工与学生私车、途经校园的城市公交车、校外来访车辆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阴雨天气、上下课期间,道路转弯处和食堂等地点。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13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制度建构

 

第一,设立财政专款,用以加强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改造。该工作由学校会同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来完成。内容包括:拓宽人行道、划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定各道路时速限制;设置警示标志和校内红绿灯;在十字路口、教学楼、食堂、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斑马线、减速带和人行天桥,必要位置可实施单行道和道路封闭。

 

第二,基于前述校园警察与保卫制度的建构,由校园警察和保卫人员切实承担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在一定路段设置交通岗亭,并对停车场和校门实施重点管制。同时,各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建立一套校园交通事故处理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三,鉴于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校车安全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也应予以同样注意,此点对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尤为重要。

 

(五)校园卫生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校园卫生安全包含食品、药物、医疗、疾控四个方面。食品安全対映的是校园食堂和校园商店,食堂、商店依据与学校签署的协议而进驻校园,在经营过程中还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因此受到合同和法律的双重规制;而药物、医疗和疾控则対映的是校医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校园卫生安全监管的两大难题也日益显现:

 

一是食物中毒事件不时发生。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学生食堂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件。例如2010年3月30日,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43名学生在本校第三食堂内面馆吃完面条后,有39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14;二是校医院运行状态堪忧。校医院广泛存在着规模小、经费少、技术和物资差强人意的现象,然而,校医院在实践中却往往承担着本校学生医疗保健、卫生检查和疾控工作的重任。2003年初,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更是对该问题提出了挑战。

 

2.制度建构

 

在本领域,我国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三部法规与规章。因此,《校园安全法》中所需的立法工作是整合这些立法成果,并与《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进行衔接和补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根据行政区划,高校的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应列为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可以考虑为行政检查次数设立下限。

 

第二,通过立法为各高校校医院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按照校区数量、校园面积、师生人数,对校医院的规模特别是医务人员编制设定下限,其中多校区的高校可设立数个校医院,针对地理位置偏僻、本区域内医疗条件较差的高校还应增高其校医院的设立门槛;授权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本校的医务资源配置,包括校医院位置、诊所和医务点地规划,规划应报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二者的监督管理;明确校医院进行疾病防控与组织校园卫生检查(含学生寝室和开放性场所)的职能,以及在突发校园伤害事故时紧急救治伤员的职责,对于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校,还应实现校医院与它们的衔接。

 

第三,赋予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一定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包括听取学生意见、与食堂、校园商店的运营者进行磋商、沟通卫生行政部门等。

 

五、结语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6

第二条计算机校园网络(以下简称校园网)是为全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其目的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内计算机互联、校区局域网互联,并通过中国电信宽带aDSL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互联,通过网通(HZCnC)与杭州市城域网互联,实现信息的快捷沟通和资源共享。其服务对象是全校广大师生。

第三条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学校信息中心为校园网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 负责对校园网络的规划、建设、发展和维护提出指导和咨询意见;

2、 负责校园网日常运行、管理和发展;

3、 学校网页的设计、制作、维护;

4、 负责相应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工作;

5、 负责各部门和学生用户的管理、教育、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

第五条各办公室负责人对本室的网络系统、计算机系统和上网资源进行监督管理,协同配合信息中心,共同做好网络的安全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

第六条全校网络ip地址由信息中心负责统一管理和分配。

第七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与校外单位连网。否则,信息中心有权加以制止并拒绝其加入校园网络。

第八条目前,校园网络上提供了如下服务:接入国际互联网、接入杭州市教育系统城域网访问K12教育素材库、运行校园管理平台、校内数据共享与传输。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7

为进一步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贯彻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和《辽宁省公安厅关于加强校园警务工作的意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紧配合各级教育部门,同时积极会同工商、卫生、文化、城管、环保等部门,有效整合社会联动资源,深入落实各项警务工作机制,全力维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打造校园的和谐与安宁。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1、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刑事和治安案件明显下降,坚决遏制死伤或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

2、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杜绝涉及师生死伤的道路交通事故;

3、校园火灾事故明显下降,坚决遏制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4、涉校治安案件的查处率和刑事案件的侦破率明显提高;

5、校园及周边的防范能力明显提高;

6、师生、家长对校园治安状况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县城商业繁华路段和流量较大的交通主干道两侧沿线学校上学、放学时间,民警或联防巡逻员在校园门口维护交通秩序见警率达100%;

2、接送学生的专用车辆规范率、上线检测率、驾驶员培训教育率达100%;

3、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督促整改率达100%;

4、学校、幼儿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专人专办率达100%;

5、学校、幼儿园组建安全保卫机构,专职、兼职保卫人员配备率达100%,城区和县城内学校学生和教职工人数低于1000人的派驻2名保安,1000人以上的按500:1的比例派驻保安,保安派驻率达100%;

6、县城学校、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率达100%;

7、开展学校预防教育率达100%;

8、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派驻率达100%;

9、学校“两公示、一监督”制度建立面达100%;

10、学校网络安全员培训率达100%;

11、在学校师生及校园周边商业网点设立信息员,其中,班级信息员设立面达100%。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校园内部防控措施。

一是逐步建立以社区(村)民警、老师、学生及相关警种为基础的校园安全组织机构。

二是根据公安部的“八条措施”和教育部的“六条措施”,结合实际,由民警指导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警校共建工作制度》、《学校消防制度》、《学校保安工作制度》、《学校门卫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警校共建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校园安全监督检查,组织安全演练,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各个时期的例行的机制性工作。

四是指导推行校园“平安责任区”制度,使校园内部区域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级和教师,并协调教育部门形成行政责任追究体系。

五是指导建立以校园内部进出通道、教学楼、宿舍区为重点的校园内部监控系统,提高校园内部防范能力。

2、建立和完善校园周边防控措施。

一是以校园门口半径200米为基本范围,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红绿灯及交通安全设施。

二是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建立巡逻防范机制。

三是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案件多发区建立监控网络,并逐步实现与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

四是在校园及校园周边物色一批治安耳目和治安信息员,在公共场所建立治安信息联络点,多层次、多方面获取涉校情报信息。

(二)建立校园警务工作保障机制

1、建立警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和驻村民警为骨干,以交通、治安、刑侦、国保、禁毒、网监、法制、消防、特警、保安等警种为配合的涉校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紧急救助体系。

二是建立以刑侦部门为主体,多警种协同,跨地域协作,实现专案专人、快侦快破的涉校案件侦破机制。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反恐机制及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三是建立以纪检、督查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和社会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校园警务工作监督机制。

2、建立警校合作宣教机制。

建立以驻校民警为主体,指挥中心、法制、治安、交通、消防、禁毒、刑侦、网监等部门协同参与的校园学生帮扶教育机制。通过警校合作,定期与不定期地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教育,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增强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一方面,在学校保证《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通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积极配合,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讲座或教育活动,搞好案例分析,共同组织好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图片展和“珍惜生命、远离”、“争当遵纪守法小公民”等主题教育活动,并张贴公安部“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六条措施”的法制宣传内容,以典型事例来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有“问题”的学生由驻校民警协助学校政教部门及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关心,多沟通,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建立社会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教育、“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建立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每季度定期例会制度,定期研判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共同研究落实措施。

二是建立综合整治工作制度。积极与工商、卫生、文化、城管等单位配合,对校园周边音像社、网吧、小书店、小食堂、小饭店、小餐桌等适时开展联合整治活动,全年单项整治活动不少于10次。定期开展对校园周边出租房屋进行专项清理整顿活动,杜绝未成年人租住房屋以及各种非法出租房屋的行为,严厉打击学生或不良人员利用出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把不安定因素及时排除。

三是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同宣传、教育、团委、精神文明办和新闻媒体等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广播、电视、召开新闻会、开辟专栏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4、建立服务工作机制。

一是全面建立“两公示、一监督”制度。在校园醒目位置公示法制副校长和社区民警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并聘请师生和家长担任校园安全监督员。

二是完善警校联系点工作制度。各级公安机关负责人以及治安、刑侦、消防、交通等部门主要领导,每人落实2个联系点,定期听取学校的意见,帮助学校解决突出的安全问题。另外,在校内还应设置“学生知心信箱”和“报警电话警示牌”。

三是丰富服务措施。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发放《校园安全手册》、警校联系卡、交通安全提示卡等形式,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建立交通安全服务工作制度。在学校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派民警或联防巡逻员维持校园门口道路的交通秩序,在县城学校、幼儿园周边有条件的道路上设置上学、放学时段的临时停车泊位,方便接送学生车辆停放。

五是“六进三见”保平安。把特警、交警、消防加入到警校共建工作,真正做到“六进校”和“三常见”工作,即“派出所、特警、刑警、交警、消防、禁毒”六个方面的警务人员进校共同开展工作,在学生放学的高峰时段,要“见警车、见警灯、见警察”,改善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维护学校周围的秩序,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干警与学校安全工作排查小组,坚持对学校所有的安全设施和消防工作进行检查,并及时落实整改方案,确保校园平安。

5、健全档案管理机制。

切实做好“两手抓”工作,即一手抓日常工作开展,一手抓档案资料管理。驻校民警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共建工作资料,建立规范、详实的档案管理机制。

6、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校园警务工作考核评比标准,定期开展考核评比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是开展“平安校园”、“校园卫士”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开展校园警务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7、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工作机制。

对校园内发生的恶性案件,一律实行责任倒查。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开展校园警务工作,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是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的具体行动。因此,维护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对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和谐,保障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加强对校园警务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王卫东任组长,公安局副局长王庆东任副组长,纪检、督查、指挥中心、基层基础工作股、国保、治安、特警、刑侦、禁毒、网监、交通、法制、消防、保安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校园阳光警务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县公安局基层基础工作股,办公室主任由基层基础工作股股长郭士和担任。

各成员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要充分认识开展校园警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本单位进行认真部署落实,切实把校园警务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执法为民的“保障工程”、涉及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践行公安机关爱民的“阳光工程”。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校园警务工作的宣传报道。重点抓好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等舆论宣传,编写具体化、形象化的校园警务工作的标语、口号,广为宣传、散发和张贴。要广泛发动学校师生、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营造校园警务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8

对学校工作的请示一市南区机构编制委员会:

校园安全事关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经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青编字〔20xx〕17号),青岛市教育局于20xx年8月在机构内部增设了学校安全工作处。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安全工作,我局内部机构拟增设学校安全工作科,设编5-6人,其中科长1人,副科长1人,科员3-4人。编制、职数由我局内部调整解决。

学校安全工作科主要职责如下:

1、贯彻并监督学校安全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预测和分析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制订全区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规划、计划,拟定学校安全工作政策、措施;

2、负责全区教育系统维护稳定工作;

3、管理、督察全区小学、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

4、负责全区小学、幼儿园安全监控,协调小学、幼儿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和协助防范、处理学校安全突发事件;

5、负责全区小学、幼儿园安全责任目标的制订和考核评估;

6、组织全区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培训,指导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训练,组织开展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7、负责制订教体局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的制订和考核评估;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目标制订和考核评估。

当否,请批示。

对学校工作的请示二宁德市教育局: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七条规定:“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为外地的民办学校在本地的招生提供平等待遇,不得实行地区封锁”;结合我校的特点,特向市教育局提出我校20xx年招生工作的申请:

1.面向全市招生;

2.分解到各县(市)的招生指标,若部分县(市)不能完成,将指标调整到其他县(市)招收空档生;

3.高中招生列入全市各县(市)一般高中批次志愿填报;

4.向外省市招收部分学生。

妥否,请审查批示。

对学校工作的请示三XX学校(学院)党总支部: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现就我党支部委员会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选举工作请示如下:

一、党员大会时间、地点

XX年XX月XX日在XX召开党员大会。

二、党员大会的主要议程

1.审议通过选举办法;

2.通过监票人名单,宣布计票人名单;

3.选举党支部委员会委员。

三、党支部委员会组成及侯选人预备人选

我支部现有党员X名,其中正式党员X名,预备党员X名。党支部委员会拟设委员X名,其中设书记1名,按差额20%的比例,提名候选人X+1名,差额1名。

经党支部全体党员反复酝酿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党外群众意见,拟提名XX、XX、XX、XX、XX、XX等XX名同志为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XX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

四、候选人基本信息

(1)XX,女,XX年XX月出生,XX学历,XX年X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XX。

(2)XXXXXX;

(3)XXXXXX;

(4)XXXXXX。

(5)XXXXXX。

(6)XXXXXX。

五、选举办法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9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暑假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读书会,梳理思路、振奋精神、部署工作,为今后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过去一学年教育战线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同志表示慰问,并通过你们对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刚才,局长代表市教育局对2011年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很好地总结,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认为总结是实事求是的,对下半年工作部署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我表示完全赞同。下面,就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转变思路、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五年。五年来,规划先行深入人心,规划引领作用显著;教育投入逐步加大,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基础建设推进顺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结构日趋优化,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安保工作踏踏实实,校园环境安全有序。

对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实绩,在此,我用八个“进一步”来概括。

(一)规划作用进一步彰显。在教育事业软硬件投入上,树立起规划先行的理念,通过努力,编制完成了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批专项规划。如《市新一轮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干部培训规划》、《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市“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装备规划》等,以规划为引领,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提高了对教育事业科学管理的水平,保证教育事业有计划地发展,保证了教育的最佳社会效益。

(二)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预算内教育经费从2006年的5.0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81亿元,增长2.13倍,年均增长28.2%,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将达到12亿元。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小学400元,初中460元,提高到2010年的小学560元,初中840元,分别增长1.4倍、1.8倍。基建补助比例大幅提标,直属学校从原来的补助40%提高到如今的100%全额补助,乡镇街道学校从原来的30%左右(350元/平米)提高到现在的80%与50%。另外,近几年来补助偿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负债,共计补助偿还教育欠款达2.5亿左右。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全市新建学校13所,竣工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总投资6.44亿元;完成老校改造项目31个,竣工建筑面积11.90万平方米,总投资2.85亿元。实验中学、江南中学、大源中学、场口中学、新登镇中、富春六小、富春七小、鹿山中学、东洲中心小学、常绿镇小等一批学校建成投用,新建、改建和回购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15所),启动市职教中心、新登镇二中、高桥受降初中“二并一”工程等项目建设,目前在建的项目共计有41只,建筑面积达16.06平米,投资额达7.9个亿。

(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是新时期的最突出特征,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市新一轮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初中实施区域性”的发展思路后,迅速建成富春三中、新登镇中、场口镇中、东洲中学、新万市中学、鹿山中学、环山中学等区域性初中,由原来47所初中整合为19所,教育资源整合,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办学,搭建了教育质量竞争平台,打造初中教育质量新高地。为理顺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全市初中学校管理体制,从乡镇街道为主管理调整为以市直属管理为主,进一步加快了区域性初中办学的步伐,增强了初中阶段学校可持续发展原动力。另外,统筹协调城乡教育举措有力,大力推进“名校集团化与互助共同体”建设,建立名校集团8个,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14个;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行公用经费倾斜性补助政策,扶持小规模学校正常发展;建起了五类困难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机制,发行了全省首张中职资助专用银行卡——阳光助学卡,建立较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

(四)学前教育进一步提升。2007年,我市提出了“市学期教育强市”的创建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创建动员会,与各乡镇(街道)签订创建责任状,在大家的努力下,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市学前教育强市,所有的乡镇(街道)创建成市学期教育达标乡镇(街道),16个乡镇(街道)创建成市先进乡镇(街道)。开展学前教育专项整治,整合与取缔不合格幼儿园共37家,通过完善幼儿园级类管理和强化园本教研活动,引导和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1+4”一揽子学前教育新政的实质是解决了学前教育本原问题,即追求普惠性、公益性与公平性,明确了学前教育今后五年与十年的发展目标;落实了学前教育“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房办事”与“有章理事”的问题。

(五)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高。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校长提高培训,第二期小学学科带头人研修培训,省、市、市三级“领雁工程”培训,启动中小学德育高级研修班,承担市首期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全面开展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县学科教师培训工程。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合格学历分别达到了99.90%、99.96%、99.71%、99.09%,其中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到66.15%、88.50%、89.80%、2.43%。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目前全市拥有省特级教师10名,市名师培养人选9人,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18人,市“135”优秀中青年培养人才36人,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29名,市名校长培养人选12人,市级名校长21名。还涌现了一批师德高尚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前三年净入园率达到96.5%,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85.23%以上。其中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5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巩固率均为100%,优质教育覆盖率达70%以上;初升高比例达99%,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90%。高考成绩稳步攀升,高考第一批上线人数万人比稳居地区各县(市)前列,连续8年居地区第一,五年来共有33名(未计2011年)学生被清华、北大两大名校录取。今年高考上第一批次学生有867人,上线率为20.22%,超第二名萧山3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这次高一与高二市统考成绩也全面居地区第一名,按高考模拟一本比较,高一和高二文科、高二理科模拟重点上线率均居第一,二本模拟情况除高二文科第二外,其它高一与高二理科二本上线率均居第一。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整体提升,2所职高创建成为部级重点职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成人教育年培训量大幅度增加,并实质性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基本满足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

(七)安全保障进一步稳固。我市一直以来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早在2004年就创新学生接送车管理模式,出台《市中小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06年在我市召开全省学生接送车管理现场会。市教育局和市卫生局每年定期联合开展四次学校食品卫生大检查,全市学校食堂管理推行“五常法”,规范学校食堂管理。2010年,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市投入校园安保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专门用于学校(幼儿园)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配备教育专职保安近500人,配足配齐了橡胶警棍、钢叉、钢盔、防割手套、催泪喷雾器、长棍、盾牌、武装带等8种安保器械,建立完善了一套由校(园)门口与公安联网的动态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校园内视频监控系统和红外入侵报警系统以及与公安联网的手动110报警系统组成的校园电子安防系统。

(八)小班化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市从1998年开始小班化教育教学探索、实践,并于当年在新登镇小开始试点。2005年公布首批小班化实践学校,目前止已有604个小班化教育班级,占全市小学总数的61.54%。推进小班化教育特别是农村小班化教育适合我市农村生源锐减、办学条件改善和投入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的不足,促进了农村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在城区也推进了小班化的偿试(永兴小学和六小)和班额的控制,这也是很不容易的(班额从60人左右控制到50人以内)。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均衡与优质的关系。

只有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才能形成“水涨船高”的效应,优质教育有发展的基础。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填谷造峰”,把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提上去,追求共同发展。强调教育均衡发展,决不是搞教育发展上的“平均主义”,而是要采取策略缩小发展差距,让后进迎头赶上,让先进更加充分发展,不断实现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均衡,形成区域协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整体发展格局。总之,我们要多采取措施,多做点“补短板”的工作。

2.处理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世界各国在追求教育机会平等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面临着一个久已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样入学或受教育的机会并不等于受教育者能获得同样的教育效果,伴随着教育的公平而来的往往是教育标准的降低,质量的滑坡,教育效率的下降。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关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改革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们必须遵循“以公平为基点兼顾效率,在普及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必须首先保证普及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学、升学,要采取特殊的照顾倾斜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重点教育、重点学校,满足社会的多层次需要,逐步提高教育基本质量。不能一味地为追求效益,把最大的投入、最优的师资、最好的政策给优质学校。

3.处理好规模与特色的关系。

多样化、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高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特征。强调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化办学,标准化设置,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上的整齐划一发展,也不是要搞“千校一面”、“万校一色”,而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随着学校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需要,给每一个孩子留下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空间,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更应如此。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要继续做好10件重点工作。

1.创建首批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市)。省教育厅已将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认定条件报省委省政府审批,下一步将作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工作抓手。教育在省内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要以创建首批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为目标,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改革创新”为一级指标要求,在经费保障、教师保障、资源保障上下功夫,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影响力,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发展,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注重学校安保工作,改革育人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力争在2015年前创建成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市、区)。我们创省教育现代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继教育强市后争取拿到新时期教育方面的综合荣誉招牌,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更是以此创建为载体,制订出台促进我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与举措。

2.加大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根据今年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确保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核定比例(省2012年到21%);确保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高于现有水平,力争逐年提高;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本市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同时,要坚持勤俭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十二五期间要与时俱进,教育投入要从基建投入向学校内部装备投入与软件提升投入转变。完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绩效。

3.适时调整教育管理体制。几年来,在市、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县为主”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上收到县,2007年初中调整为市直属。目前,小学调整布局基本到位,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2011年起乡镇(街道)对教育经费的安排由市统筹安排,小学调整为市直属也水到渠成。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适当时候调整小学管理体制,也与初高中一样由市直属管理,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县、乡、村在发展基础教育中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改革完善相应区辅导学校的结构与职能。今后,乡镇(街道)将主要负责学前教育、农村成人教育。

4.继续推进小班化教育。推进小班化教育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坚持政府依法增长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加大财政对农村小班化教育的投入适度加大。大力推行小班化教育,合理控制班额,在申报省现代化达标县(市)前,有98%以上的小学、初中班级班额控制在45人、50人以内。各小班化教育学校要强化教育科研意识,创新小班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小班化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水平。从小班化教育特点出发,建立多元立体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推进小班化教学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要一点决心与胆识的,但这也是当前最重要的按教育规律办学。

5.改革质量评价与招生制度。健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其中应包含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特色性指标等三个维度以及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理念、师资队伍、生源质量与学生素质、课程与教学、教学管理、经费保障等七个观测点。不仅仅以升学率的高低判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差。应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性差异,在坚持基本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对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的评估,侧重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关注其“进步幅度”。

改革完善各段教育的招生制度。小学、初中学校招生实行免费就近入学,促进招生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切实降低择校生比例和解决择校收费问题,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其实这也是有效解决城市学校班额过大问题的最有效举措。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

6.全面提升发展学前教育。深入贯彻实施市关于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1+4”文件。逐步规范幼儿教育,提高办园水平,以建设等级幼儿园为主要载体,积极引导和促进现有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要着力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大力开展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切实落实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按照“三个一批”的办法,逐步充实优化师资队伍,即从现有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中吸收一批,从小学教师中转岗一批,从学校毕业生中招考一批,解决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保教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每年在地方教育附加中计提20%,在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不低于0.5%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提高非事业编制教师待遇,改善各类幼儿园设施设备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等。乡镇幼儿园的布局主要是1+X,一个中心幼儿园,若干个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幼儿园,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指导示范作用,加快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新小区要实行小区幼儿园建设与住宅建设同步。计划到2015年,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其中农村达到98%以上;全市标准化建设达标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85%以上;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90%以上;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以上。

7.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完善布局和专业规划,加快完成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逐步形成市职高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市职教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两大职教基地,为实现中职专业建设由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向以地市级为单位统筹转变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和比例,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至2015年,职业教育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借力高教园区高职院校职教资源,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专业联谊、资源共享的合作培养模式。

8.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是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和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要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健全教师培养与县本培训体系,改革完善培养培训制度,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严格教师准入、退出制度,严把入口关,大力支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加强名师名校长的培训和管理,设立名师名校长奖励和培养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分配专项经费使用办法;探索义务教育段教师在一定区域内有序合理流动制度,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配备。深化教师职称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加大倾斜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生从教。

9.切实做好学校安保工作。着力长效机制建设,实行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依法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人防、技防、物防、群防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认真落实治安、消防、卫生防疫、学生接送车安全等方面的防范制度和措施。及时分析各类安全稳定隐患,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篇10

今年以来,我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2012年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精神,认真抓好校车安全工程——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校车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工作。截止11月,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已完成1370辆(任务1238辆)的非专用校车更换任务。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实事项目主要内容

   针对我省民办幼儿园使用非专用校车多、安全隐患多的特点,省委、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逐步将全省中小学幼儿园3000辆左右的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专用校车,并将该项目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2年计划更换非专用校车1238辆,省财政安排3100万元补助资金,对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县(市、区)每辆车更新补助资金3万元,其他县(市、区)每辆车更新补助资金2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1.制定方案,下达任务指标。今年1月,我厅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方案,开展校车使用及更换情况核查摸底,全面了解各县(市、区)购车需求。2月份,联合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下达中小学幼儿园校车更换计划的通知》,及时将全省1238辆非专用校车更换任务数下达到各设区市,明确了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建立了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一要严格按照省里下达的任务指标,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及时下达任务指标,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二是明确了省和市、县专项资金补助及范围、拨付方式。三是提出凡需购买国标校车的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购车申请,提供新国标校车生产、销售许可和校车登记证明以及购车发票,由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四是要求各地注重加强服务引导,再次对学校校车使用情况进行排查摸底、登记,严禁学校租用无客运资质的车辆接送学生。积极鼓励并引导学校更换购买国标校车,不发生因校车整治而出现学生上放学无车可乘、停课等现象。

2.召开会议,强调部署抓落实。为进一步抓好项目落实,2月底,我厅在的全省中小学安全工作会议上再次对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有关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积极引导购车学校优先购买省内企业生产的国标校车。3月初,我厅组织召开省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对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校车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就有关校车购置、运营优惠政策措施,开展工作试点,国标校车燃油价格补贴,购买省内企业生产的国标校车扶持政策等工作进行研究。4月中旬,我厅专门在长乐市召开校车更换工作专题会议(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实施校车安全工程的经验做法,现场观摩了长乐市学校非国标校车更换为国标校车工作及管理台账,再次对推进校车更换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将厦门金龙校车的车型、价格等资料提供给各设区市教育局,引导各地支持购置省内企业的国标校车。同时,积极会同省经贸委和厦门金龙公司研究制定金龙校车宣传推广活动方案,在福州举办了金龙校车宣传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并先后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开展推介展示、宣传推广活动。今年6月和9月在我厅组织开展的学校安全工作检查中,将各地推进校车安全工程进展情况和宣传贯彻《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情况作为重点,进行督促落实。9月份,我厅按照省政府部署,制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校车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及集中整治大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实施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校车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部署安排。9月、10月,我厅两次通报各地进展情况,督促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项目推进。

3.统计汇总,下达补助资金。5月份,我厅在完成各县(市、区)非专用校车更换数量的分类统计汇总的基础上,会同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下达2012年中小学幼儿园更换校车补助资金的通知》,将补助资金下达到各市、县(区)。据统计,全省更换非专用校车的县(市、区)有70个,其中纳入基本财力保障县有39个,更换非专用校车数量为399辆,省补助资金1197万元;非基本财力保障县有31个,更换非专用校车数量为709辆,省补助资金1418万元,共计下拨资金2615万元。由于厦门市更换的130辆非专用校车,省财政不予补助。尚有485万元未下拨。

二、存在问题

1.资金补助少、车价高,学校换车、购车积极性不高。我省需要换车的学校95%以上是民办幼儿园,其中大多数为低收费的幼儿园。据了解,目前省内外校车企业生产的国标校车价格均在20万元以上,省财政对每辆校车更换仅补贴2-3万元,驾驶一些设区市配套资金不落实,如福州、三明、龙岩、南平等,使得一些幼儿园由于自行承担的购车费用较大,办园成本高,从而仅仅将旧的非专用校车取消或不再包租非专用校车,也不购置新的国标校车,有的幼儿园干脆就取消接送上下学业务,有的幼儿园将原有的2-3辆非专用校车更换为1辆国标校车。

2.一批幼儿园购买小学生专用国标校车存在不能作为幼儿专用校车登记许可。今年初,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小学幼儿园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专用校车要求,部分幼儿园先期购买了一批小学生专用国标校车(当时国家未出台幼儿专用国标校车标准)替换原有的非国标校车。今年4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接送幼儿应当使用国标幼儿专用校车。4月10日,国家标准委出台了幼儿专用校车国家标准,意味着这些幼儿园先期购买的小学生专用国标校车将在2年后面临再次更换。为此,建议省政府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制订过程中能够结合我省实际,明确在国家专用幼儿校车标准出台之前购买的小学生专用国标校车应允许登记为国标专用校车或规定其使用年限。

三、下一步措施

1.继续推进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出台校车购置、运行的优惠政策和税费措施,推动各地加大扶持力度,申请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抓好2013年计划565辆非专用校车更换为国标专用校车工作。

2.抓好校车运营模式试点和典型培育。认真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我省实施办法及省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校车安全工程试点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会同公安、交通、安监等有关部门抓好校车安全管理,抓好非专用校车更换国标专用校车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各地校车运营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