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50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1

反思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对于上语文课,营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充满活力。如何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课下反思,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要面带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紧张、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应注意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这节课,我设计的学生活动充满了活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就应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如,在设计叠飞机活动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四五人一组,分别代表本组成员,说说此时此境叠飞机在想什么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动了起来。又如,在叠飞机时,让他们首先在本组展示,再推荐最好的到前面展示并说说飞机的外形以及命名的原因。通过此环节设计,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到前面展示自己的飞机并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各评价其他任意一组,以“夸夸我们的纸飞机”为题,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并发言。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最后通过放飞机环节学生全部都动了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活动异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二:学生观察时间不足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建制;学习;互助;研究;反思;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99-02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就是校本教研。肃宁县第二实验小学在“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一、建全机构,完善管理

为了增强校本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委会为中心,教导处和教研组长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为保障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学期初学校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学期末写出本学期详实的教研总结。把校本教研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要求教师做到五勤:勤学习、勤思考、勤研究、勤实践、勤动笔。整个过程中,领导成员经常深入教研组指导并参与教研活动,大家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总结,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向书本学习。学校建成了教师阅览室,每年为教师订阅大量教育理论书籍和教育教学期刊及教育教学录相光盘,为每个办公室订阅《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报》,供教师自由阅读。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读书活动。如:好书推荐活动,导读式学习——“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书沙龙活动。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成为了教师们一种好习惯。

2.走出去学习。学校每年都要带领教师外出学习,沧州市内曾多次到青县实小,河间一小,沧县兴济镇小学,沧州市育红小学,新华小学参观学习。辽宁的盘锦,山东的烟台、龙口、德州实验小学,河南濮阳的子路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三河市,都留下了他们学习的足迹。外出学习,使教师们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找到了差距,提高了认识。

3.专家引领。河北教育厅的韩清林厅长,全国Jip实验指导专家闫玉龙教授,市教育局沈局长,都曾来学校指导教科研工作,给教师们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县文教局的局长、教研室的业务主任及各学科教研员多次到我校深入课堂听课,并亲自参与教师教研活动,与教师平等交流,为学校教研指明方向。

三、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坚持开展同伴互助式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把全校教师分成五个大教研组,以教研组教研为主体,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从备、说、讲、评四个环节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1.单元集体备课。为了整体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每个教研组规定时间地点,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个人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同头几位教师分单元集中备课。目的是以强代弱,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及基本的教学方法。每课确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补充、质疑、争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备出自己的特色。

2.互相听评课。每周每个教研组推出一节公开课,本组教师全员听课并当天及时集体评课,其它教师自由选择听课。我们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备课,争取为教师们提供有研讨价值的课例。听课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认真听课并写好听课记录。一分为二的对课例作出点评。互相听评课活动真正实现了互助交流,合作提高。

3.滚动式课例研究。——由“会诊课”到“研讨课”到“精品课”。在集体互相听评课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滚动式课例研究活动,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教案并进行复备,同时写出课后反思,在其他班再试再上,同组再评再上,直到满意为止。

4.开展一帮一,师带徒活动。随着校本教研的开展,学校形成了互助互学的氛围,在学校引领下,一些水平稍差的教师主动请优秀教师帮扶指导。一批骨干教师也主动指导年轻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师带徒、一帮一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同时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1.开好四种课:①研讨课。对听课过程中有研究探讨价值的新课型,全校集中听课,研讨交流,为教师提供新思路、新教法,同时纠正典型问题。②观摩课,对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较成熟的课全校观摩,集中点评,为教师指明课改方向。③自录课,每学期为重点提高的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录相,先自己对照反思,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课指导。④评优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创新杯”会课大赛,每位教师拿出自己最得意,最能代表自己教改成果的一节课,学校组成评委会集中评选。对研讨课、观摩课及会课大赛优秀课教师全校表彰。

2.进行四种比赛。每学期举行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课件制作评比,优秀教改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在交流和展示中得到提高。

五、强化反思,完善自我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反思,反思每个教育教学过程,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①课后反思——课课有小记。②教学过程反思——每周一教学随笔。③学生思想教育反思——每月一德育案例。④读书学习反思——天天写读书笔记。⑤教研反思——每次活动必写心得。⑥教改反思——每学期一教改论文。这些反思,将教师置于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实践者的位置,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持续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小课题研究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全程导学;教学模式;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56-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全程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全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全程指导,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等全程指导;二是全面关注,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等。2009年以来,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以实施“全程导学”为抓手,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明确指导思想

我们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为指导思想,实施和推广“全程导学”。具体来说,这一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内涵: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定教”: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调控,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从学情出发,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总的教学原则是“少教多学”:就是减少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它强调把学生看成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实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总的教学方法是“学导结合”:本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

总的效果检测是“及时反思”:首先是强调“及时”,其次是全面反思。一是课内反思,包括学生自我小结、质疑提问、测验反思等。二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效率的反思、课后作业的反思等等。教师要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指导学生反思的方法,关注学生反思的结果。

二、制订操作原则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的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上做到以下几点:

1.“三必须”。教师讲课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之内;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看书、思考、查资料、解题等);必须要有互动交流的环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合作讨论,成果展示交流等)。

2.“四不”。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经过学生探究的问题不点拨;没有学生的反思不点评。

3.“五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三、提高学案质量

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实施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的基本前提,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学科、年级、课型的不同,导学案的基本格式由各年级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集体商定,但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检测、课后反思。其中,课堂活动设计是导学案的重点,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不同,每节课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情的若干次活动(一般不超过4次)。活动设计要有可行性,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如问题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分享、即兴演讲、小组讨论等,一般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

我们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来确保学案质量。一是2010年以来,我们利用暑假,先后三次组织校内骨干教师集中编写各学科各年级学案,完成学案基础工程。二是加强集体备课。以基础学案为蓝本,各备课组集思广益,集体商议,对每个学案进行精加工,形成“精案”。三是根据学案使用情况及教育形势的发展,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学案,做到常用常新,与时俱进。四是强调教师个体“二次备课”,反对照“案”宣科,教师要根据学情、个人特点等对学案再加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导学案。

四、建立合作小组

班级学习活动小组是“全程导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全程导学”模式教学中各种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健全的学习活动小组,就没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全程导学”将流于形式。组建班级学习活动小组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分组。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差异等,以6~8人为一组,适当考虑男女生比例,组内成员要相对稳定。

2.推选组长。组长是学习活动小组的核心,是教师的助手。学习活动小组成立后,每组要推选一名有较强组织能力、较高责任心、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学习活动的管理工作。

3.起好组名。由组长牵头,组织本组成员集思广益,给小组起个响亮的、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名字,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目标和团队精神。要对小组名字进行含义解读,提出团队目标、团队口号,制订团队公约。

4.合理分工。根据本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特长意愿等,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如由谁组织课堂活动,谁当小组主要发言人等,并定期互换角色。

5.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制度建设是学习活动小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制度由本组成员集体商定,一旦制订,对本小组成员具有约束力。

组建学习活动小组,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各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充分掌握所任教班级的分组情况,配合班主任做好对学习活动小组的日常管理及评价等工作。

五、制订评价标准

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核心是坚持“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标准,把好课的评价定位于:教师让出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兴趣提起来,效益增上来。坚持“三看”评价原则:一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高不高;二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三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节课生成了多少新的问题。

二是学案的评价。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具体标准为:一是激起动机,激发想象;二是紧扣课标,开阔眼界;三是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层次多样;五是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六、积极探索实践

三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深入开展教改实践,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学校通过行政会议、全体教师会议反复强调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教育论坛、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教务处、教科室制订了《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教改指导思想、确立课堂操作原则和基本操作步骤等,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典型示范,探索尝试。教务处、教科室制订了《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全程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全程导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按照“典型示范,全员参与,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的思想,组建了以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成员的教改先行团,深入开展行动研究,每周轮流向全体教师开示范课、研究课,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研讨,着重讨论实施全程导学中产生的问题,交流得失,积累经验,全校推广。同时,全体教师积极尝试“全程导学”教学改革。

第三阶段,2011年2月至今,全面展开,深入推进。教务处、教科室制定《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推进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程导学”教学改革重点,先行团队伍扩大至45人,占我校专任教师的27.3%,涵盖全部学科。学校全面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一方面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另一方面,以点带面,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七、构建教学模式

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基本形成了以下三种具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适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尤其适合文科课程的教学的“启发、诱导式”: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师生归纳—练习巩固;二是适用于单元复习的“开放、活动式”:诱思激疑—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应用提高;三是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的“操作、演示式”:师生示范—实践尝试—评价反馈—当堂训练。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帮助者。这三种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课型的不同,大致勾勒一个教学程序。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宜生搬硬套,对号入座。无论哪种模式,一般都应包含以下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这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起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八、实施效果评析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师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一讲到底的状况,初步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的人文课堂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我校教学品位。

2.“全程导学”得到学生一致认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明显转变。“全程导学”模式以学案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和引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堂反馈与评价机制”为保障,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两年多的推广实施,我校的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管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4

反思指导———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关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前教师与《标准》提出的“实践性反思者”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对教育实习理解的不同造成的。关于教育实习本质的理解,存在着“环节说”、“活动说”、“课程说”、“过程说”等。杨秀玉等学者指出,“教育实习的本质总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即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和形式上的‘质’的规定性。‘活动说’体现了教育实习在内容上的本质,因为教育实习在内容上就是为实习教师提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其他三种界说都可以被视为是从形式的角度对教育实习本质的认识。”[2]“环节说”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习教师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课程说”、“过程说”则认为教育实习不仅仅是“一门以准教师的经验为核心,强调准教师通过亲身实践且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并对所有经验加以综合运用”[2]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一种与经验对话、反思经验并从经验中学习的经验学习过程”。[2]对教育实习本质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实习观,“环节说”、“活动说”反映了“师傅带徒弟”、“理论运用到实践中”[3]的认识,其观点是,教育实习是实习教师接受与学习指导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把大学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课程说”、“过程说”反映的是“反思性实践”观。其观点是,教育实习是实习教师亲身经历教育实践,在反思教育经验中生成个体的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的过程。如果说“师傅带徒弟”实习观注重实践经验的学习,“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实习观注重理论的运用,那么,“反思性实践”的实习观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整合,其中,反思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途径。那么,反思为什么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呢?有研究者[4]指出,从理论上讲,个体行为理论包括信奉的理论与行动的理论。信奉的理论,就是教师个体学习的理论,包括其教学观念、教学信念等,是显性的、明确的知识,但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行动的理论,是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的知识,是隐形的、缄默的知识,对教学行为直接产生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信奉的理论与行动的理论常常不发生联系,保持不一致的关系,即信奉的理论对行动的理论不产生影响或指导作用,而行动的理论又与信奉的理论相脱节,这主要是人们意识不到信奉的理论和行动的理论、行动与预期的结果之间的差距,而只有意识到这种差距,并把这种差距明确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时,差距才能成为个体学习的动机和行为变化的刺激,行为变化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对这种差距的自我意识,就是自我反思意识,把差距转化为自己的学习问题,就是自我反思意识的觉醒与产生,进而才能对教学实践进行反省,并把缄默的知识显性化为明确的知识,形成个体的行为理论。据此,可以说,实习教师反思意识的产生与形成,是其迈向反思性实践者的关键一步。

反思指导———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目标

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与教育调查是传统教育实习要完成的三大任务。教育实完成此任务外,应增加实习教师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反思意识的觉醒与反思方法的掌握是教育实习课程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二)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内容

1.实习前的反思指导,注重实习教师实习取向的指导。在实习前,实习教师对实习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渴望了解实习任务。指导实习教师在明确要完成的实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是教师发展自我的起点,确立发展自我的实习取向。2.实习初的反思指导,在学习观察中,唤起实习教师反思意识的觉醒。此阶段,实习教师对实习存在向往、兴奋、紧张、惶恐等心理,开始关注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3.实习中的反思指导,在学习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掌握反思方法。指导实习教师在经历描述、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选择、判断等思考过程中掌握反思方法,提高反思层次。4.实习后的反思指导,在总结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行为理论。指导实习教师把自己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缄默知识显性化,形成个体的行为理论。

(三)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实施

指导实习教师采用撰写反思日记,与指导教师交流、访谈,与同伴交流、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反思。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内容;方法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在实施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否则,教学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2)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方便易行,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前后进行三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集体听课评课,撰写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作者:楼越单位:义乌市春晗学校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6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的先导,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倡导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才能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地发展。本文就以如何借用“镜式教研”,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做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镜式教研活动反思能力

【分类号】G612

【正文】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教研的关注,一般停留在对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关注,如如何分析教材、解读文本;如何制定主题,创设环境;如何进行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等,对于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培训少之又少。在教师队伍当中,教师的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优秀的教师会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并能总结经验,加以提升,得到更好地成长。有的教师只是将反思作为任务匆匆带过,并没有真正吸收经验。甚至有部分的老师没有形成反思的习惯,而是一直沿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镜式教研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做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制定了系列“照镜式”教研活动,即以自身教学行为以及他人教学行为为比对参照对象,检视、反思、调整自身教学,促进教学水平迅速提高的一种自省式教研方式。

(一)养成良好反思习惯,以强带弱提升整体反思能力,形成系统的教学反思

教师的反思习惯不仅仅只停留在对上课的课后反思,而要形成对备课反思、上课反思、反思后的反思这样系统的良好反思习惯。为了让教师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评价自我、进行反思,我们以教师间相互“镜式备课”“镜式上课”“镜式反思”三种方式,以强带弱进行教师反思能力地培养。

(二)具体框架下的具体活动

1.教师坚持“镜式备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更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如何让老师备课更具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如下方法:

(1)集体背对背备课,与同伴“镜式”互比

在每个月的教研活动中,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选定同一个教学活动,同组同级段的教师进行背对背现场备课,最后一起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共同探讨、对比。

(2)自我备课,与专家、网络“镜式”对比

集体备课的方式无法落实到每一个活动的设计中,那么教师日常的备课工作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抄书”的现象呢?我们将“镜子”搬到了教师自己的面前。在常规的备课活动中,老师必须先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对比,教师进行反思、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亮点,最后调整自己的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2.“镜式上课”,在对比中找差距

上课,是教师专业素养地重要体现。我们将通过“自我照镜”“专家照镜”“相互照镜”等方式,对教师语言、动作、提问、回应、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有针对性地练习。

(1)一对一磨课,手把手教学,改正教师的习惯性语言及动作

导师工作室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特色,即一位骨干教师指导带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学习形式。通过“照镜式”训练,导师需要观察更多地细节,手把手进行帮助指导。

(2)拍摄录像,自我直观对比,进行针对性习

只靠他人引领是不够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了导师工作室这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需要自我反思、自我更进的空间,在每一次导师一对一指导之后,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将活动过程用录像机拍摄记录下来,让教师更清楚、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习惯语言与动作,并结合导师提出的不足,将自己前后的活动做自我对比,对于一时难以改掉的毛病,做针对性地练习。

(3)一课三研,同伴互助,提高教学实施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互相照镜”的方式。我们的教研组除了有“老带新”的导师工作室,还有同伴互助小组。每学期在同伴互助小组中都将开展一次“一课三研”活动。有三位同伴对同一活动内容进行三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三位教师通过“相互照镜”,一次次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相互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共同获得发展。

(4)模仿名师上课,寻找差距,提高课堂回应的有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回应重复了又重复,经常会当“复读机”,没有意义,也没有进一步提炼幼儿的回答。通过模仿名师上课,寻找之间的差距,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幼儿的提问与回应更加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对上海名师吴佳瑛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活动《果酱小房子》进行了一次模仿名师上课活动。所有教师观看吴老师上课的录像,再由一位年轻教师现场上一堂同样的课,其余老师进行记录、观察、对比。在模仿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吴佳瑛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是一堂设计中规中矩,没有过多装饰的语言课,但是吴老师对幼儿回答的巧妙回应,对问题的有效追问,对幼儿的准确评价等,充分体现了她扎实的语言功底,是非常值得教师们去观摩、学习。通过对比学习,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有了前进的动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3.“镜式反思”,在思考中求进步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镜式反思”其实在整个“镜式”训练当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教师在每一次的“镜式”训练之后,都要做好反思工作,思自己思同伴,思精彩思弊端。除了自我反思,还要养成同伴间“镜面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的反思做出反思,这样才是自我检查式教研地有效展示。

三、镜式教研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若要授之以渔,必先授之以鱼。教师们尤其是新教师非常需要正确有效的反思方法指导,才能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只有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快速成长。而教研组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教师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大家在系统、有效的训练中,一步步成长。系列“镜式”教研活动,使整个教研更加有深度,更加有广度,不仅能让所有的教师参与到其中,还能发挥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梯度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提升,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7

[内容]

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质、定量、定序等内容;2.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构的功能在系统整体中的最佳组合,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3.以“信息论”为指导,探求信息输入、检索、传递、输出、反馈等环节的最佳状态;4.寻求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5.强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6.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观察、分析、积累;7.改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叉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广度尽管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无疑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

”。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8

首先,教育期刊要确定好刊物的定位。刊物要为教师读书学习提供优秀精神食粮,应以能指导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更新为重。刊物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编辑出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增强对教师的有效指导,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促使教师理念的更新与策略的改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其次,教育期刊应重视刊发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自我审视教学过程和剖析教学效果,可以形成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深刻反思,有效地转变教师自身教学观念以及纠正教学行为,提高自我修正能力和觉察反省水平。教师只有积极地进行实践与反思,并主动探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期刊在这中间就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作用,通过编辑出版典型教学反思,为教师总结经验和反思提供范例,进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1.选择“教后记”,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教后记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经验总结,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改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期刊可以把教师写成的教后记编辑出版,供教师学习借鉴,使他们学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及时分析和评价一节课的优缺点,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课堂低效的具体原因,从反思中及时得出改进的措施。

2.通过刊发群团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教师个人反思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往往比较肤浅。有条件的学校要创造和利用条件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集体交流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期刊社要紧贴教师需求,多刊登优秀的群团反思成果,供广大教师参考,为基层一线教师群团反思提供思路,指明方向,使广大教师通过阅读群团反思类文章和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思路。通过群团反思活动,促使教师不断矫正个人认识上的偏颇,获得更加清晰的思维,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群团反思的效果得到提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再者,教育期刊应致力于推广教师课题研究成果。当前,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同时,教育科研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态势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也越来越依靠教育科研的支撑来为教育决策服务,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研究从选题到论证、从具体实施步骤到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小结、撰写结题报告等在内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参考同类的研究成果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而期刊汇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最新进展等信息,指出了存在的未解决问题,这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新的视角,是教师搜索教育科研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最后,教育期刊应积极参与一线教改实践。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通常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上,因此,期刊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不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通过阅读期刊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是把握最新研究成果的一种比较可靠和便捷的方式。传媒的导向性和引领性要求教育期刊必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步,甚至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才能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因为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的蓬勃开展必须依托教育期刊的理论引领、经验总结、成果推介,如果没有这个阵地和平台,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提高将受到严重影响。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9

在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本色课堂”教学理念引领下,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持续开展“阳光课堂”赛课活动,不断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学—探—导—练”四步六环节“学—导”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表述为“自学在前,顺学而导、书声琅琅,笔头灵动”,体现了“还学生以自主展学生以精彩”的自主语文特色。

一、“学—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而学生的自发学习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个体行为。“学—导”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学在前,教师顺学而导,注重学生的汇报交流和自我检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2.“生本”教育观。“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其核心理念是人具有学习的天性,进取是人的本性,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立在人的发展潜能之上。“学—导”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生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自学在前,小组合作,自探共研,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琅琅读书声中,理解、感悟、品味和积累语言文字,在各种扎实动笔过程中,使课堂散发出灵动的活力。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导”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与人合作分享的态度,注重培养倾听与积累的良好习惯,着眼于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学—导”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学—导”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水融,和谐共生。其基本程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具体情境中主动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进行研讨学生在教师的“三导”中用心品味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中形成语文技能”。

2.自学在前,顺学而导的原则。学生的有效自学,是教师教学的前提。课前,教师通过“预习单”中的“五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课中,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共同归纳“疑问汇总单”在“导读、导说、导法”的过程中,在不同形式的动笔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品味文字、学习写法、积累语言的目的。

3.当堂动笔的原则。“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导”模式强调当堂动笔,边学边思边动笔。动笔讲究“当动笔时就动笔”,如对字词检测卡的完成,自学时的圈点勾画,读重点段落时写批注,对成果检测单的落实与评价,都体现出当堂动笔的原则。

4.及时反馈性原则。心理学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元认知”。传统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到了什么和如何去认知,而元认知则是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从学习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学—导”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如“字词检测卡”“疑问汇总单”“成果检测单”的当堂运用等。

三、“学—导”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学—探—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由四个步骤,六个环节构成。

第一步:学。“学”,即“自学”,在教师主导下的有目的、针对性的“自学”,教师根据年级、单元、本课目标和内容,精细化设计预习单,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利用预习单进行课前的预习。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第一环节:前置预习激趣导入。

1.教师设计“预习单”,也就是将教学目标用“五读”法呈现,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要求。

2.激趣导入。可采用创设情境、猜谜语、成语接龙、古诗背诵比赛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探。“探”,即“探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情的探,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或疑难点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交流预习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梳理问题,为下面的导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学生对文本的探。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学习,有一个自己学习,自己解决的尝试。

第二环节:教师探学情,生成疑问汇总单。

1.学生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2.运用“字词检测卡”,教师当堂评价反馈。(如选择读音、组词、选择词意、听写等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汇报:“我读懂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明白的?”

4.师生共同归纳,生成“疑问汇总单”,并梳理出能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

第三环节:学生探索文本,汇报自学成果。

1.学生围绕“疑问汇总单”开展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结成学习伙伴,由“伙伴之间交流——小组内交流——小组之间交流”的顺序解决疑难问题或生成新问题。)

2.学生圈点勾划、自悟自得。

3.小组汇报自学成果。

第三步:导。“导”,即“导学”,教师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全面掌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梳理、归纳、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进行导读、导说、导法,落实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以读为本,体现“三导”。

这一环节最能体现教师“导”的功夫,要导在重点处、难点处、学生的疑点处。“导读、导说、导法”不能截然分开,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进行。

1.导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导读,教师必须分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及写批注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要恰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学生交流感悟后的指名读、深入理解之后的小组读、品味语言之后的男女生赛读、创设情境的师生合作读、表达强烈感情的齐读等,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在书声琅琅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形,品出语言文字的味,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

2.导说。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悟所想,要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要用准确而富有指导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语言文字中徜徉,让学生的说更大胆、更深刻,更有个性特点。

3.导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总结学习方法,如本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文章的写作方面的特点,如总分构段法,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第四步:练。“练”,即“精练”,有口头的,有书面的。可以练在课前、练在课中、练在课后,练的形式多样,练的时间恰当,练的难易适中。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环节:当堂检测,当堂反馈。

1.动笔当堂完成课后习题,填写成果检测单。(可采用抢答、背诵、默写、仿写、创写等形式)

2.运用“学—导”效果检测单当堂反馈,评价。

第六环节:课后拓展,注重积累。

1.出示下节课预习单,明确下节课目标。

2.布置拓展积累性作业,如摘抄好词佳句,读相关的书籍等。

四、“学—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评价

“学—探—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学在前顺学而导书声琅琅笔头灵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导”与“学”、“导”与“练”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心放在学上,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相机指导,教为学服务。该教学模式非常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其实施策略有以下三个:

策略一:功在课前——备课是关键。“自学在前顺学而导书声琅琅笔头灵动”的“学—导”式课堂模式的实施,关键是备课。备课中,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我们提倡“三导三不导”,导难点、导关键点,导易混点,学生已经会的不导,学生能学会的不导,老师自己没弄懂的不导。如对高段学生能够解决的生字词读音及意义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以及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疑问,教师都不必导。重点部分的学习,要“导读、导说、导法”,导得恰当、满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学法、教法和手段,提供示范、支持,在学生迫切需要点拨的节骨眼上加以指点,在学生力不胜任时作出示范、提示方法。其次,我们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年段、单元、本课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将多种形式练习适当结合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中,在“练”的形式,把握好练的时机、精心设计练的数量和质量,落实教学目标,重在语文技能的形成。让课堂不仅书声琅琅,更要笔头灵动,讲求实效。

策略二:精心设计“三单一卡”。高效的模式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载体,“学—导”模式的载体就是“三单一卡”。这里的“三单”指的是“预习单”、“疑问汇总单”、“成果检测单”,“一卡”指的是“字词检测卡”。“预习单”的设计,体现“自学在前”的思想。我们的预习单又名“五读法”,即:读、查、思、问、做。一读课文,勾划出生字词,写一写;二读课文,查字典,理解词语;三读课文,读懂了什么?四读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五读课文,试着完成课后习题。预习单有一定的指向性,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学习目标,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疑问汇总单”由学生中的疑问汇集而成,然而教师课前就应该根据教学重难点有所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出问题层次,并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下一步的学生再次自学和自己的重点指导打下基础。“成果检测单”则体现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

策略之三:进行教学反思。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在“探模、建模、成模、用模”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的效能。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着重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质疑,谨慎地考察他们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开发符合“学—导”模式的教学案例,在“实践——反思——改进——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追求教师使用“学—导”模式效益的最大化。

为实现高效课堂,学校从四个方面评价“学—导”模式课堂。

第一,“三单一卡”的设计质量,是否体现教师对文本的挖掘,对学情的把握,能否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开展自学,能否起到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否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是否激情饱满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作文指导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2.026

SuggestionstoimprovetheLevelofeffectivenessofearlyChildhoodteachers'teachingReflectionLUomingyue(ShandongXiehe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abstractthisarticleinviewofthepreschoolteachers'teachingreflectionwaylackofinitiative,lackofprofundity,thelackofdiversityandtheresultofreflectionproblemsuchaslackofeffectiveness,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Keywordspreschoolteachers;teachingreflection;effectivenes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1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就反思活动而言,教师的主动性是确保反思质量,实现反思价值的前提条件。反之,如果教师的反思活动缺乏主动性,必然影响到反思的实效。因此,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幼儿园方面的支持(1)建立有效反思激励机制。就教师的反思活动活动,幼儿园应建立系统的激励措施,指派专人负责统筹、指导教师的反思活动。对能够主动反思且反思效果良好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的表扬激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把教师的反思活动与绩效工资挂钩,给予表现优异教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这样通过精神与物质双层面的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反思的主动性。(2)给教师创造主动反思的条件与机会。在调查中很多教师反映幼儿教师工作比较繁琐,时间精力有限,自己很少有机会能够静下心主动进行深入反省与思考。鉴于此,幼儿园可以制定专门的反思研讨时间,合理安排教师的一日工作,给予教师反思时间上的保证,为教师主动进行反思创造机会。例如,目前很多幼儿园每个教学班都是两位教师一位保育员,教师轮流进行教学反思研讨,既不影响教师组织一日教育活动,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教学反思时间进行主动的教学反思活动。

1.2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学反思作为一种主体思维的积极建构活动,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方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与功效,在反思主动性方面,教师不应归咎于客观原因,应该认识到反思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反省与思考,找出其中可取与不足之处的同时,进行原因的探究与分析,才能有效指导后续教育活动,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成长为一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2强化教学反思内容的深刻性2.1教育活动方面(1)教育活动目标。教师应思考本次教育活动目标的选择与设置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适宜性,通过活动的组织相应活动目标是否已经达成,自己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促进了目标的达成,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应该如何改进等。(2)教育活动准备。教育活动准备应包括幼儿知识经验的准备和物质材料的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应思考幼儿活动前的知识经验基础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本次教育活动内容是否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是幼儿现阶段发展需要的、能够掌握却没有掌握的相关内容;物质材料的准备是教育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反思时也应思考自己所组织教育活动的物质材料准备方面是否充分,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等。(3)教育活动过程。

教师可以思考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促进了活动目标的达成,在各具体环节中教师分别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是否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以及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等。(4)教育活动延伸。很多幼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都精心设计,并在组织实施中付出了很大精力,但对活动延伸部分往往是一带而过或根本不用心去考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反思时应思考教育活动延伸部分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地巩固并提升了本次教育活动的效果,延伸设计部分有哪些需改进与完善之处等。

2.2幼儿方面(1)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应思考幼儿对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本次活动能够或不能够激(下转第126页)(上接第52页)发幼儿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在调动幼儿兴趣方面教师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2)幼儿的发展。本次教育活动促进了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发展的,在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方面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可取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后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如何改进等。

3实现反思途径多元化3.1幼儿园方面(1)积极引进专家,引领教师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实践经验的理性化提升过程,是促进实践经验转化为实践理论的有效手段。广大幼儿教师具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而理论积淀相对薄弱,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在进行有效反思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会影响反思的质量。鉴于此,幼儿园应积极联系相关教育专家,为教师有效反思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2)培养本园反思骨干,指导教师反思。教育专家的指导对幼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专家指导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然而园外专家的指导对大部分幼儿园来说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幼儿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本园的教学反思骨干来指导教师进行反思。(3)开展反思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合作反思。调查中97%的教师通过自我反思的途径进行反思,而同事讨论仅占42%,这与幼儿园的反思制度不无关系。为促进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合作,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反思教研活动,指导教师就所遇到的反思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与研究,共同学习,提升反思质量。

3.2幼儿教师方面(1)借助专家力量,提升反思质量。园外专家的指导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反思的理论水平与高度,当然前提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具有学习的进取心与动力。园外专家的指导是难能可贵的,一旦幼儿园给教师创造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积极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反思思路,提升反思质量。(2)合作互助,提高反思水平。教师之间就教学反思开展有效合作,能够促进教师取长补短,相互讨论与学习,提升教学反思水平。作为教师要敞开心扉,就反思问题开展共同研究与讨论,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提供的反思教研活动机会,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也可以对遇到的反思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互助,提高反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