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十篇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55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1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2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正式成为wto组织世界贸易体制的三大制度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对自己的国际竞争战略做出调整,纷纷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振兴和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高度。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战略目标。

   在此宏观背景下,国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现实需要以及应对未来竞争的人才储备需要还相去甚远,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人才层次不够合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因为招收知识产权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校远多于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和双学士学位生的学校。二是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法律知识厚,专业知识薄。三是知识产权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国家机关、公检法部门或大型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多,到基层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工作的人才少。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已有部分理工类、医药类或化工类院校开始设置依托学科专业或知识产权专业的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依托农科专业背景的双专业、双学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却实属罕见。随着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人才更加稀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项任务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商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第23条),完善理标志保护制度(第32条)。因此,贯彻《纲要》精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大量基层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一项长期任务,必将需要大量既懂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又懂知识产权的人才。农林院校通常是以农业和生物为优势学科,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在农林院校中面向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是大批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捷径,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是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2.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2.1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据此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的外延至少应当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专业,涉及到法律、科技、经济、管理、文化等多学科内容的专业。农林院校在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时,应当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重点培养具有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具备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具有适应面广、适应性强等优点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普通人才。

   2.2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

   当前多数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应当是法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的集合。知识产权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当依托法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构。当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理、工、农、医专业背景。由此可以推断: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应当是:动植物科学与技术(或相关学科)+法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核心知识。

   2.3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

   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选择本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或者法学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专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二是从学制上讲,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同步进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缩短学制,容易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

   3.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上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和模式的定位,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时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3.1专业分类

   将全校14个学院的学生按照课程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化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科与传媒三个专业大类,但重点是第一大类。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置相应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如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类学生增设的5个学分对应的课程是:植物品种保护法、地理标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具体如表1:

   3.2学分要求

   辅修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必须修满70学分。理论学时45学分,实践环节为25学分。其中,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13学分。学生毕业时必须撰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合格后,可以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

   3.3课程模块

   根据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设定法学基础模块、知识产权核心模块和管理学模块三大模块。

   3.4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

   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民法总论、诉讼法、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学原理4门课程,合计11.5学分,每学分按16学时计算。具体分配为,民法总论3学分,诉讼法3.5学分(共计56个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践课10学时),农业知识产权2学分,管理学原理3学分。专业课包括: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英语、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品种保护法,合计20.5学分。上述课程,除专业英语为3学分,生物多样性公约1.5学分,之外,其他各门课程均为2学分。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林特色,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

在高职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个性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既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也是师生安心做学问的需要,又是承担社会教化和风气转移的需要[4]。高职环境文化是指融有高职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高职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高职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高职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1]。

1、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高职是在建国前后的中专基础上升级形成的,当初所建的校园在如今存在着校舍、教学等设施不足和不适用的问题。我院由原农林水三所中专合并而成,自然形成三块版图。经过13年建设,虽然面积有所增加,但三校区办学的格局基本未变。这要求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和改造传统的功能区,使校园环境具备人文特色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营造富有活力与特色的校园形态[2]。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只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尽量避免祈求完美的“大手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农林水专业特色,把校园环境建设成为“六化并蒂”(绿化、美化、彩化、亮化、香化、净化)、文化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1.1、三个校区一盘棋,掌握景观大框架

根据现有校区功能布局,构建“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框架。①一个综合展馆,以展示学院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文脉。②四个文化区:分别为南校中心区、南校北区、西校区和北校区。其中,西校区以四个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文化内涵。③九个文化圈:即学院综合文化圈、广场综合文化圈、文体综合文化圈、水韵文化圈,农林文化圈、正禾或饮食文化圈、医药文化圈,旅游文化圈和人文管理文化圈。④十三组院系文化群:力求突出各自专业特色并形成活动中心。

1.2、传承创新理念文化,凸显农林水特色

理念文化是学院传承创新的灵魂,既是高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又需要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①发展目标:科学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业大学。②校园精神:照准目标,矢志不渝。③校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校旨:裕德强能,安家报国;校训:致用以学,行知并进;校铭:内方外圆,严己宽人。④校蕴:农林之本,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发展农业、林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农林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融山水气概之路,汇人文大观之楼

山川河流、广阔天地、中华沃土是农林水孕育之源,也是农林水人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以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等对楼宇道路命名,充分既体现了道法自然、路为人创,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之理念;更契合了“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①西校区楼宇:新图书楼命名乐农楼,取乐于学农、立志献身农业,为农村、农民和农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奏乐给力之意。旧U字形教学楼命名为林和楼,体现农林共生、环境友好、生态和谐之意。原图书楼、实验楼分别命名物竞楼、天择楼。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规律,体现农林特色。②西校区道路:南北路从东往西以人类和农业始祖的名字命名为路、伏羲路、炎黄路;东西道从北朝南以中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命名为天山道、昆仑道、秦岭道、南岭道、秦川道。

2、研究依据

2.1规划设计原则

以建设集功能、生态、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校园为原则[3]。①功能为先的原则,首先以方便师生使用为出发点,营造可进入式开放景观空间,细化步行及车行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情感交流空间。②生态保障的原则,充分利用并保护好校园雪松、法桐、国槐等大树群落,因树设景观,整理微地形,创造出自然式园林景观。③彰显人文的原则,体现杨凌后稷农耕文化景观特征,突出学校“农林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内在特质,使学校展现清新自然、蓬勃向上的自然绿色风貌。④艺术浓郁的原则,融合道路、内庭、大树、台阶四大景观要素,并最大限度地体现“建筑包容景观,景观烘托建筑”的特色,打造自然优美并有厚重感的校园环境。

2.2赋予人文内涵

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是指被赋予一定人文色彩的物质景观。对于当代高职生来说,坚持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充分肯定人的行为及精神、尊重和维护人的基本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设计来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是高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人文景观往往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很大联系,因而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影响力,使大学人在人格上得到陶冶[1]。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表达一定的人文内涵[5]。空间序列的变换表达了人对动态审美的需求,在规划严整的校园中适当采用灵活的景观布局方式能够反映校园环境活泼的一面。校园环境小品是增加校园文化韵味的重要手段,它能切合校园环境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地美化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

2.3塑造个性文化

高职校园中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浸溢着特定的高尚、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无不发挥着育人的作用。特色的校园文化跃然展现,就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源头活水,随历史而常新,随时代而升华[8]。个性化就是自我认同,反映高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其永恒的生命力[6]。①彰显校训,或是借助建筑或雕塑在空间中的量势来予以彰显;或是与入口结合也较为常见。②丰富多彩的绿色植物,不但是校园景观形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还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塑造特色的文化韵味。③利用色彩所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映来增强人们个体高职独特性的认识。如与居民区或村镇相邻的高校色彩可选择偏暖色调,以获得明朗、近人的感觉;对于接近绿化防护林或隔离带的高校,其色彩选择应考虑深绿色丛林所带来的背景颜色。

2.4展现农林本色

纵观世界院校著名景观,凡是有特色被人称道的校园景观,一般都存在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一个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缺乏说服力的,也不容易被人们记住[9]!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及传统形象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加以提炼、概括,有意识地运用形式美将其与园林要素组合成为景观作品,可以使学子们在追寻过去那些高尚品德的同时,传承一种民族艺术美,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2]。一是配合专业教育,引导爱农思想,创设良好氛围,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教育[10]。特别是赵瑜的榜样也应该景观化,引起学生的持续兴趣。二是突出农林主题,发展观光农业,校园内的景点、环境小品、标志物等都可以农林主题为素材;良种选育区营造农田林网,在田间、地头上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将绿化与防护相结合,突出田园式自然风光[7]。三是创新素质教育,积极服务“三农”,应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三农”。创造性地、积极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问题[10]。

2.5彰显学科特色

高职的学科文化是对学科的不同认识和界定。学科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是知识体系演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为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建制[13]。在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本学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符号等一系列观念形态的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高职学科分类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高职校园规划建设应按学科群进行分区布局,以强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征。因此,校园景观应该反映该校园的专业学科特色,形成不同的校园专业文化景观。

3、研究实例

西校区环境文化景观的改造与整合为“一苑、二轴、三圈、四广场”(见图1):

图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改造平面图

3.1一个养生文化苑

该苑位于林和楼东侧(原有大门位置),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北侧绿地(医院门前)按照五行图案设置药圃,并以五行景观串联为一体。南侧绿地以竹带为背景,点缀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茶”五艺景观,片状点缀花卉。既是医药文化景观轴的配套活动中心,也是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

3.2两大景观轴,三组文化圈

①景观主轴东大门秦岭道乐农楼秦川道运动天桥,为西校区景观主轴,并以乐农楼为界,顺势分为两组文化圈。东轴为农林文化圈,以现代亮丽的雕塑景观与自然古朴的实物形式交相辉映展现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构筑新形势下对农林高职人才的特殊需求,激发师生对农林的强烈兴趣;西轴为正禾文化圈,在构筑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地游园活动之中慢慢品味勤劳节俭的美德。东西两轴文化圈相得益彰。②景观副轴林和楼西侧为原有老校区的景观轴线,构筑医药文化圈(中西结合、四医托福),在旗台处设置巨型葫芦(福禄)成为景观构图中心,在四周四块绿地中分别设置中国四大名医雕像,并散布西医的代表景观,构成中西结合、为民造福的主题寓意。

3.3、四组分院活动广场

①动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主大门南侧,在利用原有微地形的基础上,以树丛为背景,以草坪为基调,以成群的牛羊马动态景观为主景,以花镜为前景,将来人的视线引向兽医院。②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南侧,以麦冬草坪为基调,以堆砌假山与塑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材料的方圆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园路园桥为纽带,以原有五株毛白杨为休闲场所,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③生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生物实训中心南侧:以五色土花坛为构图中心,以环列的五组“五谷景观柱”为竖向主景,以柱间的四组“扇面农业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展现传统农业的工艺流程),以“田园格子”彩色铺装为基调,以造型果树与景观花卉为陪衬景观,充分展现传统农业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④药物工程分院活动广场位于乐农楼北侧,以螺旋型双色向心铺装广场为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二十四组节气景观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药物技术的代表),中心为生物分子螺旋结构的景观明珠,寓意攀登药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5、结论建议

高校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场所,环境文化的滞后势必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品德修养、道德养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14]。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职校园绿地景观在文化特色建造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难[12]。多年实践表明环境文化建设有三难,一是独特的创意很难设计表现出来,二是优秀方案很难建造出来,三是好不容易施工了又管护不到位。特别是农林高职院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要做到持续发展,一是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相应的专家团队,二是邀请有实力的园林景观企业,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细化,再招标选择企业按图施工。三是成立学院文化建设小组,对上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对下要能把握设计施工,以保证质量。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个性所在。在构建高职环境文化中价值观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它所确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信仰,能够激发起广大师生员工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促使大家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14]。

说明:本文得到学院党委曹毓刚书记、院长邓振义教授的深情关怀,分管学院文化建设的任得元副书记和分管后勤绿化的王周锁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以及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处的大力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经济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

邮箱:,手机:13572555978

期刊邮递地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生态环境工程分院园林工程教研室,邮编:712100。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1、12

[2]刘颖,张键.重塑老旧校区的校园空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1

[3]徐建林、刘晓明.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艺文摘,2013(7):98-99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42-45

[5]赵丽芳、熊燕.人文内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J].中国园艺文摘,2013(7):118

[6]朱凯.大学城中凸显高校个性的景观环境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18

[7]裘鸿菲.高翅.吴雪飞.撷校园文化创环境特色——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J].中国园林,2000

:62

[8]郭贵春.着力建设更具先进性的校园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14).

[9]肖妍玎.大学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J].三江高教,2012(8-2):56

[10]于长志等主编.农业本科院校人才素质教育新论[m].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162-163,202-203

[11]陕西万象灵动环境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设计方案,2012.8

[12]常俊丽,王浩.大学校园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水产学;转学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42-02

一、引言

水产学主要是研究开发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并保证其可持续利用的学科,也是我国的一级学科。水产产业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中水产学科的开设始于1952年,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二级学科先后历经多次调整,至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水产一级学科下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和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以及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教育部批准试办)三个本科专业。另外,在生物学和海洋学一级学科下,还设置了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二级学科[1]。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前身为淡水渔业专业,1985年开始筹建,1987年正式招生,1988年增设淡水渔业师资专业,1997年面向全国招生,199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水产养殖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科研、生产、教育与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增养殖开发、管理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新增设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成为目前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5所高校之一。该专业是以培养行业急需的具有观赏水族动物育种、水族景观规划设计、水域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为目标。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的改革,基于农学学科的水产专业的生源和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使得各类大专、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农业大学一度出现水产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方面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生源;另一方面,近两年我专业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水产专业导论课,加强新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稳定生源,这也是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积极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2-4]。

二、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的背景

1.水产行业工作环境普遍比较艰苦,生源少。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虽然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但一直以来以本省生源居多。虽然近几年来,生源结构越来越合理,但整体志愿填报水产专业的生源不多,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呈下滑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南农业大学2010级至2013级四个年级水产生源(入校报到人数共计308人)中,第一志愿填报农科专业的只有2%,在所有志愿中填报了水产专业的只有53%,其余均为调剂生源。

2.报到生源中转专业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各大高校大一新生转专业需求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听从家长意见,有的是调剂到所学专业的,有的选择转专业时盲目跟风想选择热门专业,还有的是到校后,发现所学专业体系课程难度大,从而在入校后要求转换专业。调查统计表明湖南农业大学水产专业近四年308名学生转出37名,转学率达12%。

3.学生对水产专业及课程体系了解不够,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担忧[5]。大学新生入学前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基础知识,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和就业的认知很少。对水产专业近四年的学生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94%的人听说过水产专业,但80%的人对专业不了解,仅有20%的人表示对本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目前,新生在入学后都会接受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会简单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多数学生对课程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专业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缺乏系统的学业安排。另外,学生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工作性质和潜在发展方向,只简单的认为水产专业是艰苦的行业,对职业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就业前景担忧。

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

目前针对水产专业大一新生已连续开展两届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以学科带头人、系主任、专业资深教学人员、企业老总和年轻高学历人才相结合的教师团队,采用专题式报告的教学方式,指导新生认识水产专业,了解水产行业发展,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明确职业前景等。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共设置20学时,包括七大部分内容:专业介绍、水产业与水产学科的发展、现代渔业发展现状、水产品安全和渔业环境、水产教育与就业形势、观赏水族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参观。每部分设置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个教师主讲。

四、水产专业导论课程开设的效果

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两年开设水产专业导论课程,为调查分析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专业认知和认同、职业规划等的影响,同时为导论课程的改革提供依据,对两届学生学习完专业导论课程后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水产专业新生,调查人数共计157人,发放调查问卷157份,收回问卷134份,经核实获得131份有效数据。结果表明,通过学习专业导论课程后,4%的人对专业已非常了解,93%的人对专业有些了解,仅3%的人仍对本专业不了解。与他们未接受导论课程教育之前相比,学生对专业了解的比例提高了73%。另外,93%的人表示通过导论课程学习后,认为水产行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和就业表现乐观态度,81%的人喜欢上了本专业。以上结果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调查表明,83%的人认为导论课程内容丰富充实,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新形势;72%的人认为教师课件内容详略得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93%的人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这些结果表明,目前我们开设的导论课程内容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的要求,但在内容详略、充实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对导论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课时加强师生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局限于报告;课程内容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代表、行业精英开展讲座;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的内容。另外,通过统计2010级至2013级专业转出率,我们发现,2010级转出率为13.0%、2011级为15.3%、2012级为9.6%、2013级为10.8%(表1),四年平均转出率为12.0%,其中2012和2013级两届学生接受了导论课程学习。以上结果说明开展专业导论课后,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学生要求转出水产专业的比例下降,尤其是2012级,也就是首届开设导论课程的年级效果非常显著,在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转出人数反而较少,2013级转出率也低于四年平均转出率,更低于2010和2011级的转出率。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降低本专业的转出率,有利于稳定生源。

通过以上实践证明,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导论课是非常必要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其水产专业导论课程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分类概括,并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较全面的认识,可以为生源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同时,还要优化调查内容、扩展统计方法以充分挖掘开展水产专业导论课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加强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改革,为水产专业新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新军,周应祺,许柳雄,杨红.我国水产类学科调整的几点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24-127.

[2]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110-112.

[3]黄莉静,闫佳,张光华,仇晶.大类招生背景下信息类“学科概论”课程的教学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1-53.

[4]李锋,田雨波.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99-100.

[5]郭宇星.高校大一新生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249):40-41.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5

在青岛,一位执着的实干家,正在以他的淳朴、勤奋和智慧,带领他的团队,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绿色传奇,他就是――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在善。

一路辛苦拼搏至今,作为一名脚踏实地的农民企业家,苗在善在山东青岛当地和全国行业内都有着较高威望。2012年6月5日,在中国绿化基金会2011绿色公益盛典活动上,苗在善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亲切接见。由“倾注三农,情满大地”综艺晚会组委会遴选,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为“三农”基层先进人物代表。并在2012年9月26日“倾注三农情满大地”晚会上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亲切接见。2012年4月苗在善还应邀参加中国中欧波兰经济论坛,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亲切接见。2012年秋,苗在善向青岛市政协委员赠送了政协委员系列丛书《政协委员书架》,受到了青岛市政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十八年来,在着力发展企业的同时,苗在善还一直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农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他说:“我是一个农民,我的事业就是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办好企业,让农民增收,让员工增收,带动区域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头并进是我的责任。”

二十八年专注园林事业

苗在善1957年出生于青岛市黄岛的一个农民家庭,19岁去参军的他,退役后当过教师和食品公司职员。1984年5月,他辞职下海当农民,进行食用菌的种植、推广和培训工作。1985年春,回归农民本色的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带领20多位同乡、同学和朋友成立了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园林绿化公司(今天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

做一个苗木人,让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种苗木生长在自己绿水青山的家乡,乃至植遍神州大地是他创业之初的梦想。同时,有着商业前瞻的他,也已经预见到,黄岛所在区域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远的将来,将有着飞速发展的前景。他当时就笃信,一个高度发展的工业区,更需要植被覆盖,需要绿肺来吐纳新鲜空气,需要绿色的生态环境。

然而,万事开头难。公司刚刚开始运营时,在资金和技术匮乏,人手紧张,市场需要开发的情况下,屋漏又偏逢连阴雨。1985年初秋,公司创建不久,一场九号台风将公司办公大院夷为一片平地,几十亩苗圃被台风带着海水摧残得不成样子,损失十几万元。对一个从零做起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建的公司大院没了,几十亩苗木死亡了一大半。由于灾害,造成资金严重不足,银行看到如此情景,没到期的贷款也提前上门催了。

苗在善清楚地意识到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于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动员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战友们把积蓄都拿出来一并投入到公司建设上,为此,苗在善写了保证书,用自己的全部身家财产作担保。

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技术力量薄弱依然是公司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员工经验技术不足,苗在善决定分期分批将员工派到外地苗木生产区进行参观学习考察。1985年10月、11月,两个月的时间几十名员工就去了江苏、河南、安徽、浙江、江西五省,行程达6000多公里参观了近百家花木场、苗木生产基地,对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和发展取得了技术支持。面对企业的困境,他始终坚定必胜信念,经过五年的拼搏和生产发展,公司逐步走出了困境并偿还了因灾害造成的债务。

苗在善的绝地反击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当年种植的几十亩苗木三年后实现了二十多万元的利润,这也是苗在善的第一桶金,第一笔绿色财富。从此,太行园林在他的带领下事业蒸蒸日上,走上了一条绿色创业的康庄大道。

创建幸福企业回馈社会

在苗在善看来,着力创建幸福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满足员工的幸福感,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正当需要是一个企业发展中所必需的动力。二十多年来,太行园林公司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受到员工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爱与被爱的互动,公司给了员工尊严和温暖,员工在公司中能够找到归属感,用更勤奋的工作回馈公司。

太行园林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公司中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员工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员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公司是员工安身立命的依托,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是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舞台,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在2009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寒冬中,太行园林不仅坚持“不减人、不减薪”,同时还继续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2009年员工薪酬较2008年增长12%,2010年员工薪酬较2009年增长15%。2011年员工工资增长18%。

公司成立至今,先后安置录用数百名农民工进公司工作,并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积极履行社会保障义务,公司员工都办理了社保、医保等社会福利保险。还对农民工进行了各种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自2008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农民工500余人。现在公司内已有许多原来的农民工成为了公司技术骨干,有的还进入了管理层。每年年底举办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增强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为给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他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了家的氛围。平时,公司工会对农民工的家人生活、小孩上学都会主动关心,并上门解决各种难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民工有以公司为家的感觉。公司不仅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还确保农民工工资年增长率在15%以上。

公司还定期举行“纳凉晚会”、“新年联欢会”、“学雷锋献爱心晚会”、“诗歌朗诵比赛”、“职工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及由员工家属参与的“一家亲联欢晚会”,激发了员工热情洋溢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公司专门设立了“总经理信箱”,开通了一条员工与高层管理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绿色通道”。公司员工纷纷表示,“总经理信箱”启用后,拉近了公司总经理、管理层与每位员工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团队精神,吸纳更多来自一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苗在善不忘回馈社会,尽一己之力,帮助最需要的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他带头为灾区积极捐款捐物;资助青岛开发区老年大学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许多社会公益事业中不时可见他活跃的身影。苗在善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非常关心,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微公益慈善”并在自己的企业和周边默默地实践着,在2012年9月6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作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言,受到了入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9年公司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会”,建立专门的基金账户,专款专用,救助困难病灾员工家属及困难病灾居民80余人次,让每一位员工都充分体会和享受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

打造学习型团队

苗在善在自己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习,不断充电,善于总结,跟上时展的步伐。二十八年来分别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园林植物组织栽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苗圃建设》、《插花艺术》;建设部及风景园林学会举办的《园林水景艺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系统经理人》等几十期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又参加了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课程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国房地产总裁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项目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的学习。参加了美国国民大学学习,并获得emBa硕士学位。确保了每年度不少于150小时的外出充电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苗在善对自己从不满足,2012年他又参加了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举办的“城市发展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并把自己几十年的城市园林建设经验与全国市长们分享。他积极参加相关专题讲座,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坛”研讨会上,苗在善的《城市园林建设决策下的盲点》打动了参会的市长们,得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和市长们的高度好评。

公司同时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国家大专院校、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emBa及专业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员工走出去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管理和技术交流研讨会、培训会及园林博览会,实地了解中外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建设的动向和发展趋势,企业定期聘请大专院校教授和行业专家进行公司全员培训,近几年来从企业认证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团队执行力、精细化管理、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安康杯创建、职业安全健康、创建幸福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了培训。企业员工年培训时间达15000人・小时,人均年培训时间50多小时以上,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均年培训时间达150小时以上。同时公司还启动人才激励机制,定期举办职工技能比赛、劳动技能竞赛,评选“优秀项目经理”、“劳动模范”、“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等活动,树立典范,提升员工争先创优意识,打造行业一流学习型团队。

公司创办的内部报刊《太行简讯》、内部网站和“员工天地”板报,时时传达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员工风采。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更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连接企业与员工的直接对话,同时也成为员工交流体会、共享经验、树新风、展风采、比干劲的大好平台。

用创新营造品牌

苗在善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充分放权、有效控制;创造激情、增加激励;责权利险、诚信为先;科学管理、规模发展”的“园林建设施工项目目标责任管理”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由一般企业管理到科学管理,由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在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会刊――《山东园林》(06第三期)发表了“园林施工项目目标管理”,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二十八年来,苗在善创办的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在企业文化建设、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风景园林设计、花卉苗木生产、花卉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企业从年产值十几万元到目前的年产值两亿多元年施工总量达100多万平方米,公司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园林骨干企业、山东省园林领军企业,由于公司的严格管理和开拓创新,公司已连续十年被评为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司苗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2012年公司被国家信息中心联合诚信办公室定为“全国联合诚信示范单位”。

近年来,公司建设的数百个城市道路、滨海大道、迎宾大道和高速公路园林绿化项目,几十个高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项目,数十个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植物园、生态湿地园林景观项目,得到了建设方的高度好评和表彰,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其中,公司承建的青岛市东海路绿化工程、香港路绿化工程被评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

寿光市弥河上游滨河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青岛银都景园园林绿化工程、青岛鲁信长春花园景观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银奖”;青岛羊毛沟景观绿化工程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工程奖”。

青岛汇泉广场景观工程、青岛市山东路绿化工程、青岛万科魅力之城、青岛石湾山庄景观工程、寿光市东环路绿化工程、寿光左岸绿洲园林景观工程分别荣获“山东省园林绿化工程优质奖”。

青岛银盛泰盛世家园四期景观工程、胶南滨海大道绿化工程、青岛开发区西环岛路绿化工程分别荣获“青岛市园林绿化精品工程”;青岛银沙滩景区道路改造及景观工程、青岛高新区规划中7#、规划东15#线等七条道路绿化工程荣获“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

苗在善个人也被青岛市人民政府评为“青岛市东海路绿化美化和雕塑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并多次被青岛市绿化委员会评为“青岛市绿化先进个人”,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2005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聘任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兼职副所长;2006年被青岛市总工会授予青岛市创业带头人称号;2011年为青岛市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1年被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财富论坛授予百位优秀民营企业家“金舵手”奖;2011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国行业十大诚信企业家”称号;2011年被美国夏威夷国家大学环球商协会管理学院授予学士后导师兼客座教授;2012年被创业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评为第五届创业中国行业典范人物;被品牌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2012品牌中国(园林建设)年度人物。

苗在善的品牌梦

在接受采访中,苗在善告诉记者,作为具有国家园林施工壹级资质,同时具有国家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乙级资质的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园林景观建设领军企业,青岛太行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始终秉承“务实创新,打造品牌,追求卓越,营造精品”的经营理念;秉承“脚踏实地,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秉承“诚实守信,务求规范”的管理风格。

二十八年来,太行园林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专业水平全面提升。今天,太行园林的总资产已达数亿元,苗圃面积1500多亩,年施工面积100多万平米,年施工能力可达5亿元。拥有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220人,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60多人。

同时,太行园林始终坚持规范化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不断摸索,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范、严格、可行的企业管理制度。

公司下设的青岛太行园林规划设计院,聚集了各类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是太行园林的技术智囊团。这里集园林规划、环境景观、市政道路、土建安装和水电管道等多专业为一体,设计、规划的百余个环境景观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6

一、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地与农业有关,今年则提出全党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丰产丰收。而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针对农林专业遇冷、生源萎缩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我国自2009年秋季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免费教育的政策则显示出党和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二)教师社会责任的需要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业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生物教师,服务“三农”,责无旁贷。江苏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马成荣曾指出“应从社会取向、教育取向和人的取向三方面思考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生物教师自然应该思考如何选取教学工作与服务“三农”的最佳契合点。

(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马成荣所长也认为职业教育应思考教学如何使学生的发展符合能力发展阶梯:新手、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茅以升则建议先学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知其所以然”。职业学校的农业课程离不开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教师主动思考教学服务“三农”不仅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也是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需要。因此,生物教师应以服务“三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而以知识导向为储备,以技术导向为手段,才能最终实现以升学导向为过程、以职业导向为需求。

二、可能性

目前我校“文化课活动单导学,专业课项目化教学”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生物教学及实习实训工作与服务“三农”完美结合,以下是平时教学的一些心得与做法。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云计算”、“物联网”等词扑面而来,让每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知识更新的速度。“三大作物一头猪”的年代悄然远去,“黑板上学插秧,口头上学嫁接”的教学模式恐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市被誉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乡、世界长寿养生福地”,行家里手比比皆是,专家能人辈出。在如此众多的潜在教学资源面前,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笔者曾主动联系市农委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领导及专家,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农业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反响良好;结合农时,笔者带领学生前往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常青裕康禽业公司、丁堰森果农庄草莓合作社及磨头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等地,深入田间地头,让学生感受到服务“三农”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们未来的职责和担当。学生们问这问那,热情高涨,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与枯燥乏味的讲授教学不可同日而语,而服务“三农”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田悄悄萌发。所以,生物教师以参观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能够取得教学效果与服务意识双赢的预期目的。

(二)课外活动与顶岗实习

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抑或学生本人可能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当下学习者与未来农业工作者的自如转换,从而使教学与生产完美结合。平时教学活动,生物教师应思考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课堂所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模拟真实情景,从而寓教于乐。例如,笔者曾以农业害虫调查公司的模式,聘用“害虫私家侦探”,学生们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教师先模拟农户上门求助的真实场景,而后项目经理通过培训下属员工,使他们学会利用常见害虫检索表确定“犯罪嫌疑虫”,从而胜任“害虫私家侦探”的工作。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很快掌握检索的基本要领,同时也对服务“三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而今“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不是好学生的评价标准,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去农村、茶场等地顶岗实习的机会,充分做好学生吃苦耐劳的思想教育,为服务“三农”的意识深入人心做好充分的铺垫。

(三)技能大赛与技能考试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7

弃高薪回乡养殖的清华硕士:

想让更多人吃得健康,想让更多人不必背井离乡

金黄的茅草,鲜绿的油菜,五彩的野鸡在山林间蹿来蹿去,大白鹅悠闲地在池塘中游来游去……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夏李乡油坊头村,“~~奇品”农场就像一个纯天然的动物养生吧,悠闲的不得了!更不得了的是,“~~奇品”农场的老板景奇,他是清华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回老家开农场,是景奇在2014年做的“任性”决定。在此之前,景奇在烽火通信担任电信网络部总监,年薪达几十万元,他的妻子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夫妻俩在北京的生活十分安逸。提及“任性”的原因,景奇说,长期生活在北京等大城市,瘦肉精、地沟油、假羊肉、膨大剂的草莓在身边躲之不及,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健康问题。“我们有融入骨子里的乡土情结,我们希望寻一方土地,为家人、为亲友、为更多人的食品安全踏踏实实做些事情;我们也希望能凭己之力给家乡带去一点点改变。”

辞职后,景奇和三个朋友共投资300万元,承包了叶县夏李乡稻谷泉村的500亩荒山,注册叶县天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修路、架电、打井、建棚,在光秃秃的山上建起了养殖场。随着第一批100多只羊和几百只柴鸡的入住,景奇的养殖场算是开张了。

成功之路总是坎坷。2014年,叶县遭遇大旱,为保障人畜用水,农场的几十亩花生颗粒无收,稀落的花生秧全成了羊的过冬口粮;由于经验缺乏,购买的鸡仔大量死亡,最终成活率不足30%;从偏远地区购买的高原羊,不适应本地气候,导致接连病亡;2015年5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雹更是把羊棚掀到了几百米外的山坡上,直接损失达30多万元……

每一次沉重的打击,都没有动摇景奇创业的信心,而是鞭策着他不断成长。他咨询专家,遍访成熟养殖场,请教资深养殖户,在学习中不断改进。最终,新的羊圈建成,鸡舍搭起,动物防疫审批手续完毕。羊入圈,鸡上山,一切都慢慢地走入了正轨。

在景奇的养殖场,屠宰加工区和羊舍各自独立。分割、冷藏、包装、排酸车间分工明确;羊舍底层设有羊粪刮板,集中收集起来的羊粪用来养蚯蚓和给果树施肥,蚯蚓又成为柴鸡的好饲料。养殖场里配备有独立的青贮饲料区,青贮秸秆和豆渣玉米混合后用作羊的饲料。整个养殖场实现零污染,建立了一整条良性生态体系。至此,农场启用“~~奇品”品牌。~,一种北山羊,音同“源”,景奇寓意以羊为源,提供原生态农产品。

随着对业务探索的逐渐加深,景奇发现,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不仅利润更大,而且能减少中间商环节,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他立马聘请专业的分割师傅对羊第一时间宰杀、第一时间排酸、第一时间在淘宝店铺和微信店铺,通过物流发送给顾客。2016年,景奇入驻了叶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招聘专业客服人员网上销售。并且搭乘直播快车,羊吃草、鸡啄虫,农场的全部情况都能被千里之外的消费者尽收眼底。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打造了视频电商新模式。

养殖上的高标准,加上全程冷链快递配送,他们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大中城市,定位中高消费人群。“我们用快递往北京发羊肉,首重22元,每增加一斤多10元。加上冰块、包装袋、包装箱等,常常会见到100多元的快递费。”景奇介绍说,尽管价格不低,但产品味道鲜美,口感纯正,回购率非常高:“购买过我的产品的客户八成以上有二次购买的记录。”2015年景奇的农场销售额为200多万元,2016年突破500万元,盈利100多万元。

为了拓展市场,把公司规模做大做强。景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夏李、保安等乡镇扶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养殖山羊和散养柴鸡。在让其他村民致富的同时,也为自己公司销售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充足货源。

同时,景奇还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收购附近村民的带穗玉米青贮,作为羊饲料。目前,他正在与周边农户商讨合作养猪,积极筹办农业合作社。景奇说,把家乡土生土长的好东西都卖出去,让更多的人尝到好吃的,让更多乡亲一起富。终有一天,能让乡亲们不必背井离乡。

在珠海种地的高考状元: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被当成“稀奇”

与景奇的“中途起义”不同,邹子龙这位2007年的韶关高考状元,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尽管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邹子龙从未认真考虑过其他工作。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时,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对自己的现代农业梦念念不忘,他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成为自己的合伙人。其中一位叫陈羿好的重庆姑娘,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以及他的好兄弟冯永久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珠海给三位h道而来的大学生准备的见面礼却是一系列的困难。没有现成的租地,只能动手开荒;没有水源,就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自流灌溉;没有电,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

开荒的日子,邹子龙每天有10个小时泡在田间地头。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的心。其间,冯永久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2011年,邹子龙在人大读研期间,陈羿好更是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

29岁的邹子龙如今是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位于高栏港平沙镇的绿手指有机农业园已经是他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只有农具和健身器材。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邹子龙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白天里,邹子龙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B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仅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中坚力量。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

“等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

务农十年的博士后:

有意义的生活不是变得富有、成为名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7年全球40岁以下影响食物系统的20名领袖之一、“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创始人……与景奇和邹子龙相比,石嫣的头衔更多一些,知名度更大一些。但是“为何选择农业”依旧是石嫣常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每逢此时,她总是淡淡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很偶然地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从此,一入农口深似海。

硕士阶段,导师带着石嫣和同学们到山西等地的乡村调研。石嫣发现真正的农村和自己在课堂上了解到的有很大差别,她开始对农业更感兴趣了。

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了解的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多。“有些农民的生活状况很不好,很多三农问题并不是靠个别人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就能改善的。”看到这些问题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石嫣陷入了困惑。此时,正好有个可以去美国农场实习的机会,“我想先将困惑放一放”。2008年,博士在读的石嫣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开始为期半年的务农生活。

提到“插洋队”的经历,石嫣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有一次,农场配送给会员的芦笋有部分被冻了,开始我们都没发现。后来,农场的人就挨家给会员打电话请他们检查,如果发现有被冻的,就重新配送。”石嫣觉得,这份责任感太难得。“中国的农民很辛苦也很勤劳,但是当他们真正愿意做农业的时候,农业能否给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收入和让他们负起责任的价值感?我们的菜农把菜卖给谁了?农药化肥到底有什么样的伤害?这些农民并不知道。”

在美国农场学习时,石嫣不是简单地观摩,而是真正跟着农场主下地干活。两个月的时间,她每天都筋疲力尽,手上的皮也磨破了,晚上不到十点自然入睡,繁重的劳动也曾让她想过放弃,自己放着国内重大课题不做,来这天天清洗育苗盘是不是错的。但是一切辛苦在她吃到果实时释怀了,“太好吃了!”。

这半年的时间像颗种子,在石嫣的心里扎了根,她不仅被果实最纯粹的味道征服,更被美国年轻人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打动。“这样一个农场,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石嫣出国前的困惑有了答案――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回国后,石嫣赶上中国人民大学位于海淀区的产学研基地建成,便向老师申请,把在美国学到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

石嫣介绍说,社区支持农业,就是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保证种植实物的健康、安全;消费者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友好互助模式。

2009年,由3个成员带着实习生创办了“小毛驴”。2010年“毒奶粉”事件后,人们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有300多个家庭等待成为小毛驴会员。2011年,小毛驴会员数超过了800个。也是那一年,石嫣结婚了,新郎同样师承三农专家温铁军。结婚那天,石嫣踏着泥土,坐在程存旺的自行车驶向小毛驴农场,拿着一颗西兰花就把自己嫁了。

2012年,小毛驴会员达到1000户,而毕业后的石嫣却选择第二次创业,再次从头开始。她和朋友一起在北京通州区西集镇马坊村和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租地350亩,开有机农场,命名为“分享收获”。

在农场,石嫣不再是那个头衔多多的女博士后,员工喊她“石掌柜”。“石掌柜”每天早上7点到农场,20多个大棚,逛一圈得两小时,采摘、财务、管理,终日忙忙碌碌。2013年,石嫣将农场拓展到顺义区,建起拥有26个大棚的蔬菜基地和果园基地。在很多有机农场还在烧钱的时候,分享收获2014年实现了收支平衡且有盈余。

一边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做好生态农业的示范。同时,石嫣还面向大众,搭建起一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孵化平台。

这些年来,到石嫣的农场实习的人有不少,很多年轻人在跟着石嫣学习一段时间后都选择“另立门户”,有的就在距离石嫣的农场不远处,也有的返乡做起了家庭农场,石嫣一直特别支持。她不仅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还在分享收获的app上,给其他创业者的产品留出一块产品专区,帮助他们做销售。

石嫣每年到全国各地开展讲座,宣传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受她影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先后成立了近500家运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平时,她每月都会在自己的农场举办分享会,请相关专家过来为在北京的CSa会员讲授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等知识,为大家随时交流农场经营经验搭建平台。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8

关键词:园林,城市规划,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本文据作者在"97中国现代园林研讨会"上的报告,1997,1995年清大学建筑学院的应邀学术报告和1997中山市建委应邀报告整理而成。

最近,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调查人们为什么远足去香山时,一位普通退休工人这样说"我告诉你,我们的家门口实在是无法呆下去了。我们这条街本来是很安静的,空气很好,原来街两旁是大槐树……现在人行道变成了小作坊,小工厂,各种怪味和嘈杂的锯铝合金声音,使我们难以忍受,小拖拉机烧着柴油,放着黑烟,像乌贼鱼一样穿过我们的门口……实在使我们难以忍受,只好往香山空气好的地方呆上半天或2-3个小时。"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过程使人居环境急剧恶化,相比之下"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之类便特别令人向往,其口号也就特别具有感召力。而在此同时,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理论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理论却为数不少),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活动便潜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意地,凭着个人的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历史的教训已不胜枚举,发生在眼前的所谓"美化""绿化"活动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如何在空前的城市与社会变革时期确立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方向,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之间的一般性关系着手,探讨现代园林专业的特点,并以此分析现代中国园林之现状和发展之潜在机会。

1.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园林和园林专业,体现在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当然还有不同的设计师。下面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特别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特点作一系统的分析(表1),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问题。

表1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

社会时段(及其特点) 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 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  代表作农业时代(小农经济) 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 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

 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 

 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 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 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 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olmsted) 纽约中央公园,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 人类和其它物种 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可持续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i.mcHarg如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

1.1小农经济与工艺美

农业时代的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来是充满恐布的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这便是山水和田园艺术,其中包括山水画和田园诗,并综合体现在园林艺术中。景观(Landscape)此时与风景(Scenery)同意,也即中国之"山水",是在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因此,造园是在造美的风景,美的田园。其享用者当然是少数贵族,因此,创作地是围墙中的园和院。当然,根据财力的厚薄,园林有大有小。

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园林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quot;之说t傲质鼋鍪且战扯眩⑽薅懒⒌娜烁瘢词故抢着祷蚣瞥桑仓皇翘接诨实酃笞宓母呒督橙硕选S捎诘厍蛏暇肮鄣目占浞忠旌团┮祷疃宰匀坏氖视峁鱿至艘栽傧志肮勖牢谥嫉脑傲址绺竦目占浞忠旌筒煌纳竺辣曜肌0ㄎ鞣皆傲值男问矫篮椭泄傲值氖榛狻5蝗尾钜烊绾危际且晕牢卣鞯摹<负踉谕皇贝鱿值脑裁髟昂头捕闶钦庖坏湫汀?br> 作为园主人同时又是设计者的贵族阶层尽管摆脱了农耕活动,并没有摆脱小农意识。如领地意识──在园林中反映为围墙和隔篱;庄稼意识──凡非庄稼必是杂草,凡非益虫必为祸害,必将其除去而后快;好农人(牧人)意识──精耕细作,追求园艺之完美,在园林中表现为整修的绿篱,模纹花坛等;炫耀意识──排场,气派和攀比,等。

1.2大工业与人类的身心再生

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人阶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Recreation)的空间。园林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用欧姆斯特德(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得健康与欢乐(见Charles,1995,p43)。而最能发挥这种身心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展的牧场式风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树丛和水召唤着人类身心的参与和溶入。即所谓的公园式景观(park-likelandscape)。景观感知和认知学的研究认为,公园式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了望-庇护"和"可探索"的空间特征,因而唤起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使身心得以康乐(appleton,1975;Kapplan,1982,1985)。

工业时代在园林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园林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园林之父olmsted。olmsted于1865在美开创了职业园林设计事务,在此之前(1858-61),他与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图1)。olmsted坚持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Garden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不是"园丁"(Gardener)。并努力发展园林专业教育,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园林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新的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园林专业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parkway)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农场以及国家公园等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娱乐园及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美国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定位,为以后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园林师的职业不再是园丁和艺匠,而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

1.3后工业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

二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瘤,扩展漫延。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观被切割得肢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也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中?Gadgil.,1987),

因此,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作为园林专业研究的对象这时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Landmosaic,Forman,1995)由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谐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园林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i.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withnature,1959),标志了园林专业勇敢地承担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园林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生态规划或人类生态规划(mcHarg,1981)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mcHarg称之为"千层饼模式"(Layer-cakemodel,1981)(图3)近半个世纪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也使园林专业在环境主义运动中成为中坚。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千层饼规划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园林教育家eliot或更早的pattrik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Faludi;1978,Steiner等1987),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思想的推广,所以,mcHarg极力强调某一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第二,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而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景观规划过程是个可辩护的过程,而不是自然决定论的过程(Steinitz,1985,Faludi,1987)它必须考虑决策者的行为。更何况自然已被人类切割的四分五裂了。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水平生态过程的研究逐渐加深,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FormanandGodron,1986;Formn,1995)。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所以,这一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是谐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它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

因此,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自然与社会问题,园林专业及园林专业人员所面临任务、对象和指导理论是不同的,中国社会对园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广场上的模纹花坛?是"十一"街道上的鲜花?还是公园围着铁丝网的草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或是叠水假山?

2.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9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进行的一项专业调整改革。党的十六大提出==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世界旅游业从==世纪==年代中期已上升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代中后期,产值已达到了=.=万亿美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亿人,年增长速度达=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不平衡增长的态势,旅游业产值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截止====年底全国第四批部级风景名胜区评定后,全国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处,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河南省旅游事业近几年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生态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河南省委省政府旅游工作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并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是基于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趋势和要求,即农业生态资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化。既提升了农业经济的产业效率,又培养了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开发并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河南省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河南省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河南省共有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旅游业是一个与多种产业、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产业,而生态旅游业重点在于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郑州牧专是一所以农牧业为核心的农林专科学校,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资源等与自然生态资源相关的学科是该校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济管理的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如动物科学、牧草科学为我校优势学科之一,其师资和教学设施可以转化为观赏动植物资源,农业经济多年积累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的教学资源。将农业资源和新兴的农业旅游资源相结合,既是农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又是农业院校培养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农学生物专业就业前景篇10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ofurbanandruralplanningeducationinagricultureand

forestryuniversitiesinecologicalconstructionperiod

YeChangdong1,ZHanGYuanyuan2

(1.Depart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p.R.China;

2.XinHuaCollege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520,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