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十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十篇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42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1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开展优质病房的认知现状,并比较不同职称护士对开展优质病房观点的差异,为护理管理者了解临床护士优质护理的观点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引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吴丽荣主任的《服务对开展基础护理工作的影响》调查表进行修改后,采用护士对开展优质病房工作认知调查表对232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护士在工作态度这一维度上高级护理人员得分率最高为68.75%,不同职称护士对优质护理总分及8个维度(愿意开展优质病房的态度、了解《住院病人服务项目》、降低陪护率、护士愿意承担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优质病房的内容、工作的压力、患者满意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护士认知工作态度是开展优质病房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初、中级护理人员对优质病房工作观点的认知有偏差。应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纠正护士对优质病房的认知,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满意率。

关键词护士;优质病房;认知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014-03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卫生部重大决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卫生部下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文件,以规范护理行为,夯实基础护理,尽量做到无陪护,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全国各级医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取得一定成效。为了深入了解不同职称临床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活动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优质病房工作的开展,笔者于2011年5月对二级某医院不同职称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某二级医院不同职称临床护理人员232名。

1.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成熟量表,引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吴丽荣主任的《服务对开展基础护理工作的影响》调查表[1]进行修改,笔者是根据开展优质病房的内涵是夯实基础护理,减少陪护为宗旨,从临床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的内容、《住院病人基础护理项目》、护士要为病人承担的洗脸、洗脚及开展优质病房能降低陪护率等8个维度,特意制定了八项内容的问卷。

1.3调查方法笔者是根据开展优质病房的内涵是夯实基础护理,减少陪护为宗旨,从临床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的内容、《住院病人基础护理项目》、护士要为病人承担的洗脸、洗脚及开展优质病房能降低陪护率,特意制定了八项内容的问卷。由笔者亲自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向被调查者说明目的,讲解填写要求,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完成。分别对临床高、中、初级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4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2份,问卷回收率为97.95%,有效率为98.72%。

1.4统计分析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内的随机单因素检验。表2用百分比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初级职称160名,占68.96%,中级职称56名,占24.14%,高级职称16名,占6.9%,每张问卷8条,回答“是”为1分,回答“否”为0分。另外分别对高、中、初级护理人员进行每条项目所占百分比进行比较。

2.2调查高、中、初级临床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试点工作认知情况。

2.3分别对高、中、初级护理人员进行逐条进行评分,得出的分数进行百分制计算得出它们分别占有的百分数。

2.4表1中高级护士与中、初级护士相比,对开展优质病房工作的态度,开展优质病房的内容、压力和知晓率等问题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职称越高的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

2.5通过表2可以看出,初级、中级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试点工作认知率不够,高级认知率合格。此调查表满分为1856分,合格分为928分,初、中、高级护理人员最后总得分为742分,初级护理人员平均数为(37.89%)、中级的平均数(38.39%)均<高级护理人员平均数(64.84%)。所以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试点工作认知不足。

3讨论

3.1经过8个维度的调查p≤0.05,均有可比性,说明职称越低的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认知越低。这主要是高级职称大多数是护士长和临床护理骨干,她们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多,有与外界沟通,信息来源渠道广,对开展优质病房的内涵更了解,而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的护士外出机会相对少,对开展优质病房的内涵真正不能理解。各级医院护理部应认真组织学习开展优质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增强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3.2调查表2中可以看出初级有80.62%、中级有67.86%的护士不愿意在她们病房开展优质病房。对《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这维度来说,初、中、高均了解,没有可比性。初级有78.12%、中级有75%的护理人员认为开展优质病房不能降低陪护率,而56.25%的高级护理人员则认为开展优质病房能降低陪护率。对开展优质病房的内容是什么调查初级有46.25%、中级有44.64%不明白,高级护理人员75%都明白开展优质病房的内容。在开展优质病房能提高病人满意率方面,初级只有48.75%、中级有35.57%、高级有81.25%的护理人员认为开展优质病房能提高患者满意率。说明越高级的护理人员她们更明确开展优质病房的意义。

3.3通过调查表明临床护士对开展优质病房的认知不容乐观,特别是初、中级护理人员。应增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让初、中级的护理人员参加上级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鼓励护理人员多撰写护理论文多与兄弟医院经验交流,多到卫生部推荐的医院去参观学习,更新护理人员的观念,提高他们接受护理新知识能力。

3.42010年初对优质病房的宣传高度强调护士做最基础的生活护理,造成护理人员不愿意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而忽略了它的内涵,忽略了护士在做最基础护理时能与患者沟通,能了解他的心理状况,了解他疾病的发展情况,认为开展优质病房护士工作量大,地位低,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临床。护理部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要纠正一些思想偏差,要让广大护理人员认识到开展优质病房这项活动不是一场运动,不是单纯强化基础护理,而是要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责任包干的模式,是我们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2]。

3.5开展优质病房除了基础护理外,最主要还有降低陪护率。但二级医院多数是在县市级,病人陪护率高,病人在医院由护理人员照顾不需要陪护,但病人和家属都不理解,原因有二个,一是亲情的关系,促使他们不愿与亲人分开。二是县、市级的劳动就业率很低,闲置的人员比较多,他们愿意来看望病人,加上医院陪护管理不够规范,也使得陪护率不会降低。护理部应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端正护士对优质病房的态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降低陪护率。

3.6护理人员普遍认为“优质病房示范工程”面临的困难是,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病房床∶护大于1∶0.5以上),人员配备是开展优质病房的重要保证,领导不重视,认为护士不会给医院带来直接效益。特别是护士增加了许多基础护理,但护理级别的收费仍是一级护理10元/日,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如果按省级以上的标准来收费,一级护理提高至70元/每日,那么县、市级医院的很多病人将不愿接受优质病房的服务,因为他们的收入不高,而闲置的人员又可以承担基础护理。收费上不去也是阻碍开展优质病房的一个原因之一。

3.7转变护理模式由护理人员包干病人,是开展优质病房的另一个理念,卫生部要求一个护士最多只能管8个病人,这样更造成护理人员对开展优质病房试点工作感到压力大,还有不断的检查、观摩、学习、开会,加上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病人和家属都认为护士就是要帮他们洗脸洗脚,有的三级护理的病人也叫护士去洗脸,社会对护理工作存在误解、偏见,压力比别的科更大。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压力可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头脑保持清醒,减少差错事故发生,但是过度的压力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护理部要正确分析护士的工作压力因素,采取适当的对策,可减少护理差错,确保护理质量,更好地为患者减轻痛苦,这是护理工作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护理管理者应为病房护理人员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让初中级护理人员多与上级医院进行交流。

3.8开展优质病房试点工作主要还是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但在调查中只有初级48.75%、中级53.57%、高级81.25%的护士认为开展优质病房能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特别是初、中级护理人员他们认为现在的病人素质不高,越来越难沟通,经常是因为催款等原因引起病人的满意度下降,还有就是医护人员的解释不到位也常引起病人的投诉。高级护理人员更能应付各种各样的病人。因此医院应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降低陪护率,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后随访流程,让护士知晓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内容,通过调查和随访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2

1对象

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神经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20人,年龄22~50岁,平均36.3±13.3岁,均为女性。学历:中专10人,大专8人,本科2人。职称:助理护士3人,护士7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及以上5人。

2方法

2.1护理人员的层级培训

2.1.1层级培训组织的确立

护士分层级管理提出层级培训模式是针对不同岗位学历和能力水平的护理人员—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3]。制定和实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模式,科室护士长对病区高级责任护士进行统一培训,病区高级责任护士又要对其下级的初级责任护士进行具体专科知识和技能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则负责助理护士的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指导,从而形成层级式的培训过程,使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能够获取与其岗位和能力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

2.1.2制定各层级培训内容

根据各层级护士的培训需求,结合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内容。其中,对高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整体护理能力:风险评估、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等;

(2)病情观察能力:包括意识和瞳孔的判断,生命体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卧位的选择等,能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措施;

(3)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

(4)组织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护理,包括气管插管配合、徒手心肺复苏、亚低温治疗、吸痰、人工呼吸等。急救医疗器械的使用,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急救护理流程培训;

(5)对初级护士的培训能力;

(6)沟通能力。

对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内容包括:

(1)专科知识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专科知识内容包括神经系统解剖理论,神经外科专科理论、专科用药特点、肌力的判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及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包括:口腔护理、静脉留置针术、氧气吸入法、鼻饲法、导尿术、昏迷病人咽喉镜协助吸痰法、气管切开吸痰法;

(2)护理文件书写;

(3)协助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的能力;

(4)对助理护士的业务指导能力;

(5)沟通能力:新入院病人的接待与健康教育,针对某一疾病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等。对助理护士的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核心制度,法律法规与护士条例,护士素质、服务质量,如何为病人提供悉心的生活护理、沟通技巧以及对病人的自理和生活能力方面的指导行为等。不同层级的培训内容存在部分交叉,但侧重点不同。

2.1.3培训方式

(1)一对一的导师制:培训贯穿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每个班次都有各自高级责任护士(当值的组长),当值组长是业务的指导力量。下级护士即是受培训者,在组长指导下的工作过程中,及时学习层级培训计划中的课程内容。上级护士通过示范与指导让下级护士得到了培训及实践,同时组长也通过临床实际性的工作考核监督受培训者;(2)根据助理护士、护士、护师(初级责任护士)的培训计划,共同的课程,如护士的职业礼仪要求、护理安全、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本科室内的常用药知识、职业防护知识等可通过业务小课的形式,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集中学习;(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作过程中的培训:护士长与组长每天对各组病人进行临床护理业务查房,对疑难、危重病人进行前瞻性的管理,解决疑难的护理问题。组长与护士长对病人进行业务查房指导时,可对一个护理问题或一个常见的症状观察与护理要点进行10min内的小讲课;

(4)针对助理护士与初级责任护士的业务学习进行护理教学个案查房。可由护士长主持,高级责任护士担任记录并进行护理查房的总述,通过个案查房的学习,让低年资的护理人员领悟对病人的病情如何作出整体性的评估;

(5)定期评估和总结:护士长及上级护士每个月对其下级护理人员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其评估结果重新拟定培训计划,以切实制定适合个人的有效培训方案。每2周进行1次培训效果的总结,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将工作过程中下级护士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不良情况则要共同探讨改进措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护士的优劣表现记录材料以不记名的方式作为正反面培训教材。

2.2评价方法

培训前后对科室护理人员的专科理论及护理技能进行考核,将培训前后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考试成绩及护理工作胜任力评价情况。护理工作胜任力从护理操作、应急能力、文书书写、护理安全、护患沟通5个方面进行评价。护理安全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是否与实际病情相符合,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是否能够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由护士长在病房随机进行评价;护患沟通评价由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询问病人与护士进行交流时的满意度,一方面考核护士针对某一疾病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考核时制订统一标准进行评价。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表1)

4讨论

4.1有目的、有目标、有措施、有针对性的层级培训,能显著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护理工作质量神经外科是个高风险的科室,危重症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病人的生命需要在几秒、几分钟内通过瞬间的诊断和处理被抢救,护士的专业能力在神经外科护理中显得至关重要。Hickeymt[4]指出,护生从学生到新护士的过度对于他们是个巨大的挑战。国外调查研究表明新护士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时间管理不够科学、在医护团队中的沟通技能薄弱、缺乏临床技能、护理工作量的加大对其构成应激源[5]。对于刚刚走出校门进入临床工作的护士来说,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实现从学生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胜任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是护士同时也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服务质量,开展护士的层级培训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层级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p<0.001),表明层级培训模式要求在个性化的培训过程中,护士长及上级护士均需要根据下级护士的个性特点,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以及在不同的培训阶段为之制定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特别强调“评估病人”的重要性,注重对病人评估能力的培养,使护士在临床工作当中,善于从评估病人出发,以满足病人的真实需求为工作重点,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贯穿始终,突出强调人性化服务的特色,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

4.2层级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双向培训层级理论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分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助于对教学进行任务分析。层级教学模式体现出一种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在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的同时,授课老师也是一次知识更新、复习提高的过程。我科选择工作16~20年,护士核心能力最强[6]的主管护师担任总教学老师,制订培训计划并控制培训质量。在整个过程中,护士长及总教学老师根据每一层级教师的特点,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使每名教师明确自己的层次和自己的水平,自觉、主动参与培训,以保证培训的成效。低年资护士在接受培训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取到每一名教师的优点。每一次授课后,我们以提问互动的方式进行双向考核,检验培训效果的同时实现双向培训。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护理质量护士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1]。2013年卫生部倡导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将医院标准与患者标准相结合,使评价标准更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在此新形势下我院针对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以往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以往的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依靠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及各护理单元护士长组成的三级督导和护士的自觉性来完成。护理部没有制定出量化和细化的管理规章,导致管理被动、处罚无力;在临床科室护理工作量大加上部分护士、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职能、范畴界定不清,由陪护人员帮忙翻身叩背、鼻饲、做口腔护理等均视为平常,未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其所蕴涵的专业技术;部分高学历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对临床重复性基础护理操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认为是保姆行为,重治疗,轻护理,出现了病人三短九洁都由陪护执行,大小便标本没有正确指导留取,导致有时病人出院了病历上仍缺大、小便检验报告单等一系列问题。

2.措施

2.1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风向标。思想道德教育要列入长期的措施严抓不懈。为此护理部安排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反复强调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这些活动,重新找回了广大护理人员对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救死扶伤。

2.2将人文精神融入基础护理实践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基础护理服务对象是病人,如何关注病人满足病人的各项需要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全院各护理单元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假如病人是我的亲人”等活动,通过换位思考,促使护士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角度,从病人的角度感受需求,活动成效显著,当有病人角色再转回护士角色后,更贴切的了解病人所需,真正急病人所急,送病人所需。

为了使我们的“人文精神工程”细致化,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十个点”活动。三个一:首诊病人一杯开水,接诊病人一个微笑,遇到病人一声问候;十个点:动作美一点,笑容甜一点,关心多一点,话语亲一点,治疗轻一点,观察细一点,巡视勤一点,专业精一点,感情浓一点,服务广一点。

2.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基础护理的有效实施,我院建立了医院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的三级护理管理。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基础护理质控员―责任护士构成,小组成员签订责任书,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从组织机构上得以保证,真正实现了长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评价的全院性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工作。

3.成效

实施以来我院住院病人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每月星级护士的评比最大程度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更加积极主动,病人感受到全程被关怀与重视,因此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由于基础护理措施的落实到位,一些意外事件及时得到了处理,如躁动病人的防坠床护理、术后患肢制动约束等。干预措施的行之有效,意外发生率明显下降,确保了住院病人的安全。

4.体会

我们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的培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基础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使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改变了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她们认识到了基础护理丰富的知识内涵与重要性。

通过建立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各级质控组织,实施有效地考核,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细化和量化,虽然在实施初期有很多护士因为没有得到五星级护士称号而有所抱怨,但这刚好促使她们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主动向五星级护士学习靠拢,而最终考核成为五星级护士。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全院形成良好的医疗护理氛围,也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加得到病人和医生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护士的专业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2]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4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医学专用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5

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一级护理:15min~30min巡视病人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h~2h巡视病人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病人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日巡视病人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需要[1]。

2分级护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1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缺编现象严重卫生部2003年曾调查全国210所医院,按1978年我国卫生部规定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的标准进行检查,护士缺编医院占93.3%;实际病床与护士之比平均为1∶0.296[2]。中国护士与人口比为0.97∶1000,而绝大多数国家为3∶1000[3],2000年全国平均护士与床位比为0.4∶1,而许多国家都在1∶1以上;美国1.6∶1、法国1.2∶1、日本(0.9~1.2)∶1[4]。可见,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尚达不到28年前规定的最低标准,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分级护理制度的真正落实。

2.2分级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的护士人数按分级护理要求的护理内容所需要的护理时间计算,应编护士数=各级护理所需时间总和/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间+机动数[5]。应编护士数=病房床位数×床位使用率×平均护理时数(min)/护士平均每日工作时间(min)+机动数。2005年底我院工作总结公布数字显示,全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120%,每名护士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480(每日上班时间8h)-240(每周学习时间)/5(减2日周休)=432(min);每科住院床位数40张,一级护理病人每日所需时间为4.5h,二级护理所需时间为2.5h,三级护理所需时间为0.5h[5]。如某病房一、二、三级病人数分别为10人、20人、10人,该病房平均护理时数=4.5×10+2.5×20+0.5×10+13.3/40=2.83h=170min;按护理级别计算应编护士数=40×120%×170/432×(1+25%)=23.6(人),而我院平均每科护士人数15人,每科平均有2名护士工作在门诊,有1名护士总管费用,参与病房护理人数约12人,随着护理记录书写要求的不断提高,每科室至少有1名或2名护士的工作时间用于书写护理记录,实际参与病房护理工作的护士人数仅为应编人数的50%,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护理工作的需要。

2.3分级护理制度在医护间存在差异医师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6]。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身心整体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7],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标准性认识[8]。

2.4分级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经济困难与法律纠纷护理人员的低配置,出于管理者经济的考虑,面对过于低廉的护理收费,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无疑等于负债经营。增加护理收费已刻不容缓。目前我省护理等级收费标准:一级护理5元/24h,二级护理3元/24h,三级护理1元/24h。而我市医疗市场上普通护理用工最低收费标准为4元/h。我们再次以40张床的病房一级、二级、三级病人数分别为10人、20人、10人为例计算该病区24h护理收费=10×5+20×3+10×1=120(元),仅够雇佣1个普通护工,而护士是经过高等护理教育培养出的医学技术人才,所提供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护理服务,其所从事专业护理服务的价值却低于普通护工,这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质量、分级护理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一定要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使护理工作主体的配置及待遇参照国外同等医院标准。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分级护理就不能很好的落实,而分级护理又是绝对不可回避的,每一份完整的医嘱必须有护理等级的体现。这一深层次的矛盾不能很好的解决,使护理工作在法律面前,在常规检查中显得被动,护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努力的工作换不来社会的认可,护士身心疲惫,又难以摆脱法律的纠纷,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由护理工作不到位引发的护理纠纷不断增多,现已有不少省份将分级护理制度公布于众,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缺少实施客观支持的情况下,对护士是不公平的,使护士陷入极为艰难的困境,护士的从业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加班加点工作,身心疲惫,护理质量难以保证,病人的认同性较差,也常因在上级质量检查中出现漏洞受到严厉批评。

3对策

3.1增加投入,转变观念实施分级护理是护理人性化的需要。而分级护理的真正实现,依赖于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增加护理人员的投入,其经济保障应来自政府的财政补贴、护理收费的合理增加。改变人们重仪器轻人工,重医疗轻护理,重医药轻护理的错误观念,合理增加护理收入的比例,使护理收入与支出维持平衡,为分级护理提供客观保障和物质支持。实施分级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保护人权,使病人享受到真正的分级护理所带给他们的生命的尊严,使病人得到身心的整体呵护,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得以保证。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满足病人的身心整体康复的需要。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成为国际竞争的根本点,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价值已成为衡量企业或部门整体竞争的标志。所以,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优势的竞争[9]。人力资源能否发挥最大作用,主要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分级护理制度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政策的有利支持,护理人力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用科学去说话,用制度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2]王硕,王薇.困扰与对策——聚焦护理管理座谈会[J].中国护理管理,2003,3(3):5-6.

[3]蒋艳,沈宁,闫瑞芹.我国护理专业人力资源现状及改进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19-21.

[4]刘雪琴,陈玉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8-929.

[5]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138.

[6]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7]和书玲.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难点讨论[J].护理研究,2006,20(6C):1664-1665.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6

护理分级制度是护理规章制度中的重要工作制度,为病情观察、有效及时分类、处置患者的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人员实施标准护理提供了指南,是护理环节质量控制的内容之一。但在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着不少隐患问题,影响分级护理的执行及落实,使得护理分级制度流于形式。本文就护理分级制度实施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问题及隐患

1.1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是常见的问题,导致护理级别不落实或放任降级,使护理质量下降。引发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①医师把握病情不准,以护理观察作为病情观察的依据。②未及时更改护理级别,护理级别不以病情动态变化为依据。③医护人员在护理级别认同上存在偏差。

1.2分级护理有依据但缺乏具体指导标准:其主要表现:①护理人员与医生病情观察的内容及记录存在偏差。②重视基础护理内容,忽略专科护理的指导和评价。分级护理的要求及内容制定侧重于基础护理的观察和护理,而基础护理真正落实到位标准弹性大。制定的护理计划不能全部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计划与落实分离,工作交接重点不突出,缺乏连续性,专科护理的指导不能体现和落实。

1.3分级护理中部分操作项目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分级护理中部分操作项目不明确,巡视病人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交流,观察病情不细致,多以自身主观观察为依据,记录内容空洞、单一,多数护理人员为应付检查每次巡视记录雷同化,不能真实反映病情及变化,护理记录单内的内容条理性、连贯性、真实性受到病人和医师的质疑,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1.4其它:护理人员不足、辅助支持系统的不到位、护理管理环节质控的缺失均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分级护理的落实。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在保证护理质量、抓好质量落实的同时,必须保障护理人员的到位和辅助支持系统的保障,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

2对策与思考

2.1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将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作为低年资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使护理级别更能符合病情及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在归档病历、现病历的检查中,将护理级别与病情的相符作为考核医嘱正确性的指标。

2.2完善危重护理记录内容: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以外无必要再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可减少重复记录的失误。同时,完善危重护理的记录内容,增加专科观察的内容和基础护理的内容,如翻身、口腔、皮肤等护理执行落实情况,体现护理记录的真实、准确和护理措施落实及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强调按护理等级巡视患者,并规定各种患者记录时间的最低频次及记录的要求,以便发生医疗纠纷时能满足举证要求。

2.3将整体护理理念融入分级护理中:分级护理与整体护理并不矛盾或对立,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整体护理的精髓,在分级护理中融入整体护理的理念,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使护理记录满足客观性、真实性、正确性、及时性的要求,适时记录疾病转归征性的指标和心理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正确的护理。

2.5重视护理记录书写的法律属性:护理管理者应严格质控管理,重视环节质量的检查,并将检点放在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观察病情,护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正确、具有针对性,护理效果评估是否客观等质量内涵上。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7

l医护分工问题

分级护理由医生决定,通过医嘱再由护士实施。其优点是能统一患者的护理要求和诊疗计划。但是,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医疗专业课程中无护理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的适应症及具体要求,年轻临床医生,也对此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确定护理级别不能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一些病情不危重,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本需一级护理,而医生则按二级或三级护理处理;有些不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医生为了表示负责或人际关系而按一级护理处理。据1992年8月17日对我院10个科室448例住院病人统计,其中一级护理157人,最多科室34人,最少5人,平均巧.7人。而晚夜班仅1名护士,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是无法付诸实施。医生也从不检查分级护理的实施情况。护士因力不能及,也就习以为常,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当改革。

2护理工作量和编制的问题

根据《护理管理学》对分级护理内容及所需时间的计算,1名病人实施一级护理需4.5小时/日,二级护理2.5小时/日,三级护理0.5小时/日。我院现有床位600张,实际收住病人800张,全院共有护士354人,按1992年8月17日调查的情况。见附表。从附表可见,8月17日一级护理病人157人,占当天住院病人总数的35%,按护理1名一级护理病人需4.5小时计算,共需706.5小时,按1名护士日工作8小时,仅此一项需88.3名护士,而当日值班护士总数仅77名,即使全部投入一级护理工作也无法完成。所以尚有二级护理病人180名,三级护理病人nl名,要完成448名病人的各级护理任务需要151.5名护士,显然现有131名护士很难适应分级护理制度的需要。护理人员缺编原因:①护士既要从事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又要担负家务劳动,由于长期劳累,健康状况欠佳,影响出勤率。②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科室越分越细,对护理人员需求也相对增加。③随着诊疗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如Ct、高压氧仓等,都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士,无形中使临床护士更缺编。

3分级护理制和病人需求的问题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限于执行医嘱,而且强调实施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详细了解每位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间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而分级护理制则比较简单的把病人的护理要求固定在四级护理水平上,就很难完成病人的个体需求。

4分级护理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影响护理界的医德医风如:①不同级别的护理,收费标准不同。为了“创收”,有些医疗单位随意提高护理级别,增加病人经济负担.②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和其他原因,分级护理制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许多病人未获得分级护理制所规定的服务内容,这是对病人的不忠诚、弄虚作假的坏作风。③护理工作不严谨,与伦理学中要求的“审慎”原则背道而弛。④部分医生不重视分级护理,新入院病人医嘱是一级护理,而痊愈出院时仍是一级护理,或入院时定三级护理,而病情加重后仍是三级护理,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5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05-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1],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2]。我院从2010年开始,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活动,护理部在全院28个护理单元中推行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800张,护理单元28个。年门诊量62万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2.8万余人次。全院现有护理人员451人,学历:本科95人,占21.1%;大专269人,占59.6%;中专87人,占19.3%。职称:副主任护师13人,主管护师94人,护师127人,护士217人。于2010年1月至12月,在全院28个护理单元的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回顾2009年1月至12月常规护理安全管理作为对照,比较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前后综合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优劣,评价精细化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分别成立护理部、大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实行三级护理安全质量监控。一级(病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检查2次,二级(大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检查1次,三级(护理部)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季检查1次。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及整改,并注重整改效果追踪和巩固。各小组还在各种节假日(如元旦、清明、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前一周内进行1次全面的护理安全检查,确保病区环境、设施设备安全,保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充足和有效使用,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2.2突出安全管理重点:护理部、大科、病区均制定每年、每季、每月、每周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计划和重点,便于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有重点地进行护理安全管理。

2.3规范完善制度建设:

2.3.1传统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2]。我们先后组织修订了护理常规、护理核心制度及措施、护理应急预案、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员调配方案、分级护理巡视内容、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语言行为礼仪规范等,并分别编印成册,发给护士人手一册培训后使用。不断规范护理人员语言行为,提高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核心制度的自觉性和业务水平,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随时满足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的需要。

2.3.2各科室根据工作岗位的设置,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岗位流程和标准,指导每位护理人员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2.4.1培训方法:对新来院工作、进修的护理人员,实习护生,由护理部组织进行相关安全知识的岗前培训;进入病区后,由各病区根据科室特点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进修的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按教学要求严格带教;新入科护士必须经过系统的专科理论及技能培训。同时护理部还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

2.4.2培训内容:护理部主要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如《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应急预案、护理风险管理知识、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灭火器的使用、心肺复苏等内容;病区主要培训病区环境,急救器械的使用,急救器械、药品、物品的管理,岗位流程及标准、护理操作常规、专科护理常规、专科仪器设备使用、分级护理巡视内容、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护理措施等内容。

2.4.3考核方法:护理部、大科、病区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查考核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2.5严格执行护士独立上岗准入标准:准入人员(包括进修人员)必须取得护士执业注册资格;如无专科工作经验的护士必须在本专科跟班不少于8周,有专科工作经验1年以上的护士在本专科跟班不少于4周;在老师指导下训练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并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经科室考核小组考核基础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理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急救技能、常用监护仪器的使用、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护理文书书写能力、独立操作电子病历等护士办公软件,经考核合格,填写护士准入申请表交护理部审批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2.6加强对病人的安全管理:

2.6.1对有潜在危险行为的住院患者(心理抑郁、自杀倾向、走失、病情突发恶化等)进行预警备案,严格交接班,确保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意外。

2.6.2建立相应的安全标识。跌倒、坠床、压疮、药物过敏、管路滑脱、等高危患者有警示标识;昏迷、手术、小儿等特殊患者佩带手腕带以利于患者身份识别,避免发生差错。

2.6.3急诊患者住院及行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须专人护送;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并按应急预案要求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确保转运安全。

2.7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2010年3月起,我院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分别在全院25个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打破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中实施责任护士包干制,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2.8应用“五常法”规范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做到“五定”:一是定人管理,二是定点放置,三是定品种数量,四是定期检查维修,五是定时请领补充。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随时有效使用,确保抢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

2.9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制度:护理人员言行要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做好入院、出院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和康复指导,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安全措施的落实中;执行各项操作时必须履行告知义务,与患者保持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情感交流。

2.10抓好安全管理的五个关键:一是关键病人:手术病人、急危重病人、特殊病人(诊断不明确、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外籍等)、新入院病人等病人,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要重点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这些病人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二是关键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11项护理核心制度和医院相关的工作制度;三是关键时段:节假日、双休日、中午、晚上等时段,护理部、大科重点关注各病区住院病人数及护理人员排班情况,要求各病区护士长在节前召开患者工休会议、护士会议,合理排班,备足急救药品和物品,并坚持每天实地或电话查房;要求病区护士长休假离开本市时要报告大科及护理部,大科及护理部重点关注这些病区的动态,及时解决病区各种需要和困难;护理部每月安排全院护士长每晚轮流夜查房,并要求病区护长每天上午和下午下班前均要查房一次,确保护理安全。四是关键项目:重点抓好病区环境安全、分级护理措施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护理措施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并发症预防等的监控指导;五是关键人员:重点关注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能力偏低护士等人员的工作质量情况,实行弹性排班,新老搭配,不但达到质量保证的目的,同时逐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

2.11建立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及可执行的流程:建立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鼓励护士主动、及时报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定期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内容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的科室、时间、经过、发生不良事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良事件的处置情况等。通过分析,找出不良事件的分布及时间特点等反馈,制订落实防范措施。

3效果

3.1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见表1)

3.2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见表2)

3.3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3)

4讨论

4.1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组织,层层落实各级组织职责,进一步完善护理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综合培训,规范急救物品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质量管理中的关键和细节,夯实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各级安全管理组织的管理能力,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执行力,同时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了综合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表1和表3显示p<0.01或p<0.05)。尤其是病区管理质量和分级护理质量,在实施精细化管理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救物品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p<0.05),最重要的是通过应用“五常法”规范急救药品、物品及抢救仪器的管理,提高了抢救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安全隐患。

4.2实施精细化护理安全管理可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质量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后,一方面,加强了对病人的安全管理,对有潜在危险行为的患者如心理抑郁、自杀倾向、走失、病情突发恶化等进行预警备案,严格交接班;对有跌倒、坠床、压疮、药物过敏、管路滑脱、等高危患者有警示标识;对昏迷、手术、小儿等特殊患者佩带手腕带以利于患者身份识别,避免发生差错;另一方面实行非惩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鼓励护士主动、及时报告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避免了护士因害怕处罚而隐瞒不报,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有效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表2显示p<0.01或p<0.05),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丽,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护理研究,2010,24(5):1196-1197

[2]戚俊军.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现代医院管理,2010,37(4):33-35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9

[关键词]三级护理查房护士

随着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我院普外科病房于2000年7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以借此来推进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病房的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病房共有在编护士19名。其中主管护士1名,护师6名,护士13名。大学本科生1名,大专学历者5名,大专在读者3名。

2查房的组织形式

2.1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护师以上查房,每季度一次

由护理部定期组织副主任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高级的护理查房,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种查房每三月进行一次,要求全院所有护士长参加.而护理部对三级护理查房则起着行政监督以及检查落实的作用.

2.2护士长查房,每两周一次

亦称中级查房.护士长根据病区专科特点或护理薄弱环节,有倾向性地选择病例.这种查房每两周一次,必要时可增次数.全病区半数以上护士参加.有时还要求护理部老师或其他相关人员参加.

2.3病区主管护士初级查房,每日一次

本病区病员总数50人,分两组.每组各设一名主管护士,其余均为分管护士.主管护士负责统筹安排本组的护理事务.上午对每一位病员进行评估后,开出护嘱,具体由分管护士执行.下午在完成各项常规护理工作后,主管护士带领分管护士对本组所有病员进行护理查房.

3护理查房内容

3.1全体病员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病人九知道,提出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主管护士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3.2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检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检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3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2]。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请病人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及咳嗽咳痰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4.特色和创新

4.1打破了查房前通知病区护士分头准备资料的惯例.要求做到"平时和查房一个样",病人九知道了然于胸,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学习主动性.本病区99%的护士表示“三级护理查房是压力,更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巨大动力”。

4.2实现“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士"式的新型三级护理查房.三者各司其职,重点各有偏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护士技术职称的作用。

4.3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趋于系统化,明显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护士通过当天“评估-->下诊断-->上措施-->反馈"的方式,使琐碎的临床工作变得有计划性,做到忙而不乱,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本病区连续11个月未发生护理差错。

4.4将病人作为整体护理效果的反馈点,纠正了护理措施仅仅停留在书写的缺陷,有力地纠正了整体护理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不足。

5.体会

5.1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从如何得出护理问题-->如何制定护理计划-->如何将护理措施落到实处等方面展开讨论.注重护理计划的动态性对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2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三级护理查房可促使护士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1].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5.3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以工作职责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并且以病人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满足了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满意率由原来的92%升高到99.5%。

综上所述,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提高了病人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篇10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a己决定的。人们以a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世界,由于各自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J: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用之于护理教育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含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以长期记忆积累的内容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对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护生在基础理论课中已经学习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但这些知识在护生进入临床接触病人之前都不外乎是文字概念而已,只有等到真正接触了病人,明白慢性病对于这些病人所造成的影响,并根据护生自我的经历,形成对这些影响的信念,最终指导护生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这类病人。首先,临床场景复杂,每个患病个体的病情、家庭及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书本上教给护生了千万种可能,需要靠护生的临床推理决策能力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为背景,最终决策该对病人施以怎样的医疗护理措施;其次,当护生真正在看到了CopD等慢性病对于病人的折磨除了躯体上的苦难、明白长期患病对一个人心灵的戕害,真正体会到心理护理对于此类病人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解决这个难题,最终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达到医疗护理的终极目标l6J。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形成的;护生在临床遇到的每一名病例,都是独特不可以重复的,因此我们将遇到的每一位新病人都看作是一个新的信息,对新病人的护理措施正是建立在我们以往的理论学习经历和实际护理病人的临床工作经验之上的。(2)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构,也就是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例如,教科书介绍中国解放初期的抗结核病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接触临床后,学生会发现由于抗痨治疗的疗程较长、副作用较大,很多病人不按要求服药,导致治疗失败,并且近年来,耐药结核菌也越来越多见,因此学生会更好地理解wHo提出的DotS(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llrse)原则,帮助结核病人接受规范的治疗,并且学生对于结核病的知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更新和改进。

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和知识构成,因此客观事物相对于个体的意义应该是不同的。例如同样是面临疼痛的处理,外科的护士会更多地考虑使用药物镇痛等方法,而精神科的护士会更愿意尝试通过放松、音乐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克服疼痛。此外,护理是一门人文性质很强的学科,尤其在涉及到健康生命之于人生意义的时候,更不会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例如,有的护生会主张病人积极治疗以争取哪怕是很小的一丝希望,期望能够通过积极干预延长病人的生命,但有的护生则更倾向于让病人接受姑息治疗,尽可能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维持病人一定的生活质量。

三、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用之于护理教学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主张一方面必须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留给护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

1.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domain)知识的学习:

结构不良领域(也称劣构),有以下特点:(1)知识运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2)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问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护理诊断体温过高的病人的护理,可能牵涉到的相互作用的概念有:体温、感染、脑缺氧、体温中枢、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脏器功能等等,然而对于同样诊断为体温过高的病人,有可能是因为脑缺氧导致丘脑体温中枢受损造成的高热,对病人的处理应该是尽快解决大脑的缺氧问题,并使用药物、物理等降温方式保护全身脏器功能;如果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高热病人,则首要的处理措施应该是控制感染、实施物理药物降温。因此可以认为,护理实践领域是属于劣构的范畴之内。斯皮罗(Spiro,1991)等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识记,这种学习适用于结构良好领域(wel1structureddomain)(也称良构)。到了高级学习阶段,大量劣构知识开始出现,此刻的教学应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apprenticeship)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传统教育模式非常强调初级学习阶段,但是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推广到高级学习阶段正是其弊端之所在。

2.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Spior提出的适合于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人手,从而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并且,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一个情境中,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随机通达教学就是要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了改组,而且着重点不同,要求学生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每个情境中相同概念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并且结合进了不同的实际情境,达到训练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个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护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首先,根据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以对病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引入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相关知识;其次,可以从二尖瓣狭窄所导致的胃肠静脉淤血和血液灌流不足人手,探讨对这类病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问题的护理;再者,从右心衰所引起的全身水肿引出对水肿病人的皮肤护理问题,最后,可以探讨对二尖瓣狭窄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抢救配合和护理问题。可以看出,同样是对二尖瓣狭窄这一病症所进行的学习,可以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重点,教会护生在真正面临临床情境时知道如何有清晰的全方位思维及如何解决问题。

(二)自上而下(top—down)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为基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自下而上”开展。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小步子,让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最终掌握知识的整体。加涅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低到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正是使教学过于简单化的根源。建构主义教学倡导对于劣构知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的首先必须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在护理教育领域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即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现今的护理教育,案例分析、pBL教学方法大多作为在某章节结束时候的总结和实践,所占教学时数很少,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此种教学方法完全应该与初级知识传授阶段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布格非(JBrophy,1989)认为,教学的知识体系不能人为地划分为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应该是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包括了事实、概念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学习应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开始。这一点与上述的随机通达教学是完全一致的。

(三)情境性(抛锚性)教学(situatedoranchoredinstruction):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J。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难度而非过于简单化的任务。由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牵涉的理论技能往往牵涉甚广,所以在高级学习阶段,建构主义强调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例如,我们可以给护生设置这样的力临床情境:对于慢性病患者的护理,要求护生鼓励慢性病患者用艺术(唱歌、画画、写诗、摄影、手工等)方式,来表达患慢性病的感受。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就会发现,除了护理专业教材上介绍的各种慢性病知识他们需要掌握以外,他们还应该对艺术表达、诠释学等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的知识拓展是“护理是一门艺术”的充分展示。其次,所提出的任务一定要是情境性的,教学内容的重点不在于再现知识点,而在于引导学生实践临床专家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最后,建构主义教学的评价方式采用的是融合式测验(testintegrated),反对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试。护理教师可以从学生对独特情境处理的全面、深入程度给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这个时候的评分不宜过细,每个学生、每个护士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行事作风,只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护生的处理不尽相同,给予护生充分的建构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