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02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1

1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1内涵正确理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结构,是科学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组成要素,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从内涵上讲,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先要回答“为谁服务”和“服务什么”2个最基本的问题。“为谁服务”应该是为企业或产业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并且为企业或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服务什么”,从狭义的角度看,至少应在“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平台”5方面提供服务;从广义角度看,为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全过程支撑服务。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引》指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技术投融资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并在流动中促进区域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集群创新、产业良性发展或有序更替。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特色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科技创新服务,在完善石油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向其他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于石油装备产业,它涉及产业链、服务链和创新链3个环节,图1为科技创新体系互动关系。其中,产业链包括石油装备中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作业等主流装备;服务链包括为企业创新提供科技情报、科技知识、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科技平台等主要服务内容;创新链包括知识创造、科技创业、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集群创新等,三者交错融合、互相引导、互相促进。

1.2政府在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扮演3种角色:①规划者。要从宏观层面谋划,制订科技体系总体规划,建立导向,同时,全面协调各方参与主体。②参与者。制订实施政策,规划空间布局,给予土地支持和政策倾斜等。③修正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观察、评估,修正方向,并适时控制。另外,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建设基础

2.1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的支撑基础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以部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为支撑规划建设。其中,重点以部级高新区为基础规划建设。以国家高新区和部分城市为重点进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战略提升。这对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内唯一一个以区域优势产业——石油装备产业进行规划设计的体系,这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东营市是国内最集中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域,2014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主要企业发展到8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1/3.东营市先后被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高新司授予“国家石油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油田钻采技术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产业集群试点。

2.2服务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多以区域主导或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围绕主导产业规划。各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选择建设模式。例如,在中关村,大学和科研机构云集,国际化发展优势明显,它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际创新枢纽;苏州市则依托科技金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另外,科技服务体系规划要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目标,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探索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制和战略。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了现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和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行业的发展。

2.3创新载体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载体,而部级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的主要实施者。目前,东营市建有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部级检测中心和4家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设立了国家创新驿站东营站点,部级科技服务机构总量在山东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另外,省级科技服务机构是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和骨干,东营市建有1家省级高新区、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6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建设思路和原则

3.1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总体目标,突出区域特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特殊要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是东营市的支柱产业,是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点。因此,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坚持个性化的设计原则,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石油装备产业优势资源、基础条件、产业提升方向相结合,符合区域产业特色。

3.2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发展与整合相结合,以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为基础,在发展壮大现有创新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载体,不断提升现有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新建一批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3提供特色产业全过程服务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过程科技服务,具体包括2方面的服务: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和产业对不同科技要素具有不同内涵性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服务;②提供从创新需求激活,到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服务、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就是提供石油装备产业全过程服务。

3.4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区域的特色产业,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它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和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需求。同时,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5统筹部署,规划先行,重点突破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坚持“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的原则,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坚持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实施战略新兴产业方向的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6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研究,围绕特色产业形成可供推广的服务模式。东营市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形成多个创新模式,比如科技服务集聚模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建成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12341电话科技热线的科技信息绿色通道模式;方圆公司项目企业化、技术资本化、绩效指标化、成果社会化的科技金融模式等,这些创新模式将引导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4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

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相关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从科技创新需求激活、关键要素突破性提升、服务能力整体性提升和国际化服务几个方面重点建设,在完善特色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向全行业扩展,使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服务于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如图2所示。

4.1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科技创新需求激活,这是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通过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12341科技服务热线和省市级科技服务机构等,有效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4.2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积聚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科技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人才服务等。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要素积聚。通过新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优化现有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布局,实现创新资源积聚。另外,要助推重点企业建设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优化和新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同时,还要探索多种金融创新模式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服务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区域内科技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多,一般来说,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建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机制,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集成,不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

4.3坚持体制创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找准制约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率先突破,大胆探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技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和新载体。创新工作机制,促进人才、知识、信息等科技要素快速流动。重点围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市场扩展、标准建立等开展全方位的创新服务。通过构建全程化服务链条、强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东营市科技服务的能力。

4.4实施国际化服务,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化服务是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内容,用基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来推进区域产业向国际化发展。企业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基础,因此,要重点助推相关企业,让大型企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国际交流中心,将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品牌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全面提高东营市国际化服务的能力。其中,企业国际化是关键。

4.5扩展工程,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覆盖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该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全过程科技服务,对该产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毕竟不能覆盖整个区域产业,所以,需要实施扩展工程,在借鉴主导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其他产业扩展,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以石油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进行规划设计的。这就需要研究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规划经验,向石油化工、轮胎橡胶、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其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建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旨在科学指导东营市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效支撑石油装备创新发展,带动其他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5.1建设思路东营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有以下3点:①针对全球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需求,结合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培育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非常规油气开发装备、复杂油气藏开发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②以“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为基本思路,通过高端要素集聚、支撑平台建设、国际市场开拓、创新网络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等,实现东营市现代服务业对本市和黄河三角洲其他城市工业的强力支撑。同时,还要培育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和引领区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将东营市建成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提供基础。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式采用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首先要选择石油装备优势产业,建设石油装备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向区与其他优势产业扩展,最终建成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5.2建设任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开展试点,以建设8大工程为主要任务:①建设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石油装备产业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国家创新驿站、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服务机构,挖掘和激活创新需求,建立需求导向的技术和成果转移服务机制,构建国际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完善的石油装备产业化转移服务体系。②建设以部级研发机构为统领的高水平研发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快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支持优势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建设省级研发机构,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石油装备产业研究开发体系。③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化为特征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以资源共享为主的检测试验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管理与交易平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和培训平台,以中国黄蓝经济区石油装备网为载体,实现专业服务平台集成核共享。④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孵化和成长需求,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部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实现从注重基础服务向注重增值服务的转变。⑤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利益共载、风险共担机制,构建完整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成立种子资金、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围绕石油装备产业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创新团队和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进行全生命周期投资,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⑥建设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利用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体制加大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优化人才梯度结构。对于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而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智力保障。⑦打造石油装备国际化品牌。建设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扩大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影响力,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实现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提升。⑧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扩展工程。东营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遵循“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在石油装备产业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上,向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能力,逐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5.3建设目标2015年试点任务完成后,力争实现6个目标:①培育20家以上高端创新平台。其中,新型研发机构不少于2家,并建成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院士工作站10家。②培育30家以上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其中,部级科技服务机构10家以上,以带动或培育200家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在东营聚集。③在技术开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管理、现代会展等领域,积极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科技服务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④促成30项以上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落地东营,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年增长率不低于25%.⑤各类孵化器面积达8×105m2,在孵科技型企业800家以上,建设2×105~3×105m2的加速器,引进或新建30家以上科技金融机构。⑥引进培育“黄河三角洲学者”50人,引进国家“”人才10人,泰山学者20人。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际化、集群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端化的东营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

6总结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2

关键词创新农村科技体系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多元化、发达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沿海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射阳县在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以该县为例,进行调研分析。

一、射阳县农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射阳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农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三大载体为抓手,以农民专业、土地股份、资金互助“三大合作”为动力,创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行“两化一改”(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坚持多措并举,错位发展,以特取胜,创出了一条符合沿海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射阳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二、射阳县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县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政府系列举办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主要是县、乡两级农技、畜牧、水产、林业、农机、蚕桑等技术推广服务站(所),它们多数创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已自成体系,按行业分属相关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其中乡镇级的几个站(除农经站―隶属农工办,水产站、渔政站―隶属水产渔业局外)已在2002―2005年的基层机构改革中归并成立的县农林局隶属的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二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该体系多数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推进,由农村生产、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经济技术服务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会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据了解,全县已发展比较规范的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个,入会单位达近百个,入会会员成千人,带动农民上万人,带动基地面积上万亩,带动养殖规模千万头(只)。

三是龙头企业的推广力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推进,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全县仅种植业销售收入达百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几十家,企业总资产和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实现利税千万元,带动基地农户上万户。这些企业为了在自己的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生产出适销的农产品,创立特色,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服务人员,对促进基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

(1)协助制定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确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这对实现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引导村组干部和农户进行科学种田,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供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向农民宣传介绍国家农业产业政策,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及市场需求信息等,引导基层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了生产的针对性。

(3)促进农业专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区域布局。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使我县先后建成一批优质粮油、蔬菜、瓜果、食用菌、药材、蚕桑、花木、畜禽、水产等的专业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4)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指导和培训,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不断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粮油和经济作物新品种、高效节本增效新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土肥新技术、畜禽及水产养殖新技术等,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并向优质高效安全方向推进。

(5)宣传农村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不少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还积极进行农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一些科技推广机构还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和授权,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工作,对规范农村生产和市场秩序,维护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动植物重大疫病和病虫害的防治,农产品安全建设,农业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测,森林防火,农机安全监理,农村经济发展信息服务,农民公共培训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现状看,我县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能进一步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的需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功能更完善,机制更健全、活力更强的科技支撑。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基层科技力量薄弱。

(2)管理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3)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呈萎缩态势。

(4)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主体与供应主体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五、对进一步发展、创新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1)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增加投入。新形势新阶段,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是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保证其健康发展,并不断增强服务功能,需要切实增加投入。

(2)加强调研探索,完善管理体制。政府应加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统一协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建立由科技、农业、计划、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农业科技协调机制,努力在工作安排、资金投向、项目开发、力量组织等方面形成协调联动的创新机制。

(3)加强引导和推广,促进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营造社会环境,形成共促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沃土”。培树和宣传农业科技典型,报社、电台、电视台举办农业科技专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使农业科技创新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创新意识,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上来。一是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二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强科技服务载体推广方式。四是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五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3

[关键词]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政策

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排在第44名,而创新能力排在第65名,其排名明显落后于竞争力的位次。可见,增强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创新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以其规模“小”这一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任何大企业都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中的民营科技企业又因规模“小”,存在着仅凭企业自身的努力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与创新发展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此,视为弱势群体又具“独特作用”的民营科技企业,它的创新成长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根据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设立了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出台了一整套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就如何形成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否存在着理想的模式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实践。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长足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及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同江西企业对创新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其现存体系的不完善十分明显。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些问题加以阐释和明确,不仅使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的政策上更具科学、合理依据,而且对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的“二次创业”,加速江西在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是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而构建的,尽管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视角各异,但多数都认为创新是一种将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的复杂过程。虽然其复杂性因不同的创新而有所差异,但即使是最简单的创新,其成功也需要许多部门或许多人的通力合作,这就决定了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是多样的。企业无疑是主角,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更有一种较普遍的提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所研究的创新服务体系,就是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一角度出发的,即意味着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论多么重要,但相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起的都是支持和服务作用。从这个意义而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促进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效率的服务网络,即包括了除创新主体以外的所有对创新起支持作用的组织、个人及其活动。创新服务体系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因创新主体的能力、需求不同而异。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创新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明确服务体系的构成与职能,是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的前提。从结构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一般由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组成,其中大学及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中介组织是沟通民营科技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是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见图1)。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只是提供政策、法规背景,而且要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制度创新,保证民营科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与国家或区域的总体创新目标相统一。可见,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功能的服务网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创新服务机构组成,这些机构既包括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又包括营利与非营利机构,也包括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和创新中介组织等。所以,我国创新服务机构具体还可细分为以下五大类:第一,以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科协组织、行业协会、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科技项目咨询机构等。第二,以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交易市场、人才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所、科技招标机构等。第三,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第四,以金融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第五,以提供各种评估和认证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科技评估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标准认证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

近10年来,从事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开发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截至2004年底,江西的民营科技企业数为105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346.73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长179.63%和635.07%。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主体企业多半都存在某些创新环节能力缺项,需要从外部获得技术、信息、融资以及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相关服务。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否成功、效率的高低,与外部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存在密切关系。要提升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及区域竞争力,就必须立足江西省情,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概况

1.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彰显。自上世纪末以来,江西在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结合本省实际,相继制定了若干法规、条例,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先后颁发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决定》、《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决定》、《江西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南昌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西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得到发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政府从项目管理向政策管理的转变辅平了道路,推动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全省上下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激励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构建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协调合作关系,降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营运成本,为推动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4

一、目前现状

优质稻米: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0多万亩,年产优质稻米26万吨,射阳大米畅销上海和苏南大中城市,2007年射阳大米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大蒜:全县现有大蒜面积18万亩,年产蒜苔10万吨,蒜产品保鲜库容量6万吨,青龙牌蒜苔以口感好、蒜油高畅销大江南北。

中药材:以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达8万亩,中药材加工企业8家,苏洋牌获得绿色食品生产标志,万亩园正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亮点。

蚕桑:全县桑园面积达6.5万亩,年产优质无病桑苗8千万株,年产优质蚕茧13.6万担。规模蚕茧加工企业4个。

梨果:全县现有梨果面积12万亩,2006年荣获全国无公害梨果基地县,“三水”梨、黄金梨、全花4号梨等多次在国家、省优质水果评比中获奖。

设施蔬菜: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6.5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达5个,以青椒、西胡芦、甜瓜为主的设施蔬菜亩平效益达万元以上。

花卉苗木: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2.4万亩,陈洋桃园万株青芽打入北京奥运会、海通的千亩鲜切花畅销上海、南京、郑州等大中城市。

畜禽:全县生猪饲养量达85万头、家禽饲料量达2000万羽、万头猪8个、万羽禽场67个、年出栏生猪50万头,年出栏肉禽1200万羽,年产蛋禽9.8万吨。

水产:水产养殖面积50多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8万吨,列全国百强,江苏第二。是全国最大的蟹苗繁育基地,全省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和海蜇养殖基地。“青白”牌大闸蟹、“绿洋”牌紫菜、“海市”牌海蜇等水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蜂产品:射阳县庆缘康蜂产品厂是盐城市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8000吨。“妙语”牌系列蜂蜜、皇浆、花粉集天然、保健、营养、抗病与一体,已进入全国20多家大中型超市,远销欧洲、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被国家商检总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出口蜂产品免检产品。

二、对策研究

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创新载体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四个强县”,奋力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园区按照“一万亩规模、三千亩核心”的思路,在今明两年重点打造3000亩核心区,对核心区设施种植拾遗补缺,加快推进旭升二、三期工程,并进一步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今冬明春,在核心区南侧新拓1000亩规模,2014年开始向战备河西拓展。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为载体,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首席专家,组建全县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组建粮食、设施蔬菜、中药材、生猪、家禽、蚕桑、棉花、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林果花卉等1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巩固提高麦、棉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力争融入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技术联盟与联合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资源整合集成使用,建立园艺、粮油、蚕桑、畜禽、苗木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优新品种的展示基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基地。依托装备精良、技术实力较强的站、所、校、队,面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特色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立粮油、园艺蔬菜等两个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培养5名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首席专家),5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我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县级农技人员要紧贴生产实际,每人每年完成科技论文和调研报告2篇,同时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聘用相关专业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农技员,加强乡土科技人员培养,造成一支总量足、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培育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按照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在现有各类园区、基层的基础上,聚集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一批集约化水平高、社会化服务好、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试验、示范展示、推广任务。鼓励有条件园区逐步建成农业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积极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示范、信息、农民培训、检验检测和创业投资等服务,重点建设优质粮棉油高产创建、设施蔬菜、高效蚕桑、畜禽规模化、中药材、林果花卉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今年力争办成3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村、镇,每镇都有示范基地,每村都有示范点。

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导,着力招大培强10个10亿元主导产业,在品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食品、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装备等领域,培植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年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

(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工程

1、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良种良法推广一体化、农机农艺整合、健康养殖、高效生态技术集成、农业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为重点,筛选确定30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试验、推广和应用,每项技术都明确一名专家领头、一支队伍服务、一项产业配套,并积极争取省市立项,掀起新一轮农业技术创新高潮。

2、培育农业科技特色产业。依靠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中药材、大蒜、蚕桑、林果花卉、畜禽养殖、耐盐树种等十大农业科技特色产业,注重从特色产业中培植科技典型,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加快“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格局。

3、建立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立足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装备优势,以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把基地打造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研发基地、科技创业基地、技术培训基地、农民学习展示基地。

(三)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程

1、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深入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进百村”活动,整合农、科、教以及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选百名专家挂村进户服务指导产业规划、培训和产后服务。提升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与层次,挂村专家每年驻村入户指导服务100天以上,每名农技人员培植创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一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个,户均增产增收达15%以上。

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服务,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村、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技推广等多种为农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以培养农户种学种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激发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引领,每镇建立一个科技示范村,全县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4000户。

3、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成立农民培训讲师团,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送教下乡、技术服务、科技直通车、远程教育、进村入户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对农民经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等肯干力量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全县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每年开展创业培训1300人次,培养20名农民成为创业、创新、创富之星。

4、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是构成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快速通道,加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按照十大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大米、中药材、农产品深度加工为龙头,全县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以上。

(四)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部省级项目支持,全县17个镇(办事处),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要求,全面建设“五有”农技中心,改善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实施农业部“人才特岗”计划,建立健全村级农技员网络建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2、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整合各事业站检测设备,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镇两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检测站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3、开展新型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构成拥有自主产权的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指导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向农业科技领域全面渗透,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和共享,引进开展数字化农业技术和专家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重大畜禽疫情监测,建立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扩大应用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与装备技术。

三、结语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5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2]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3],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4]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7]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9]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6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促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

本文所指的“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以及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与交流,促成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活动。其中包括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技术创新服务的载体是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和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科技信息中心、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专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简称“创新服务机构”。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但新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又往往难以立即表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因此需要把新的科技思想、科技理论与企业现有的生产科技嫁接,开发出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还取决于科技流动过程的实现,即新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的产生能否及时有效地转移给科技需求者,使他们应用这些科技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最终体现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就整体而言,其对外通常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二、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提法不一,但各国都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弗里曼1987年出版的《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实绩》一书。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强调了技术创新中介在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作用。萨克森宁等人在对硅谷的研究中也强调了技术创新服务组织的重要作用。nancyt,GaUini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技术转移问题。提出了设立技术创新中介组织的重要性。

综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功能及其运行模式是学者关注的重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的提出与发展,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包含了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完全、市场出清四个基本的假设。在信息完全的假设条件下,市场交易及其前景是确定的,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进程所伴随的劳动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广度、深度的扩大,往往使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完整的交易信息,市场个体为掌握信息支付的交易费用可能十分高昂。新古典理论对经济运行的解释与现实之间的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罗纳德,科斯教授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其交易成本理论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称为“科斯定理”。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交易费用理论体系。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作用可以用图2来分析:

图2中,pc表示转化曲线,tc和ac分别表示在缺少创新服务体系来降低交易费用情况下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tc’和ac’分别表示由于创新组织提供了服务后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这时转化费用是指生产要素转化的成本,交易费用是指人们在博弈中支付的信息成本,生产费用是转化费用与交易费用之和,即ac=pc+tc,ac’_pc+tc’。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转化成本不断降低,而交易费用呈上升趋势,在缺少创新服务体系来降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发展到a点后将不再继续发展,此时的生产费用为m。如果由于创新组织提供了服务,使得交易费用下降,则图中的tc曲线不仅下移,而且其弹性也受大(大于Dc曲线),此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a点继续发展至B点后,生产费用从m下降至n。

另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具有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其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中间转化渠道,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再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具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实施对市场的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的研究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其中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始于1996年,理论架构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是“中介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经验,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并与技术提供方一起,参与过程操作,在取得利益后共同分享”。也有学者提出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业应建立起集“信息集散一技术评价一市场预测一决策支持一传家咨询一用户服务”六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构成六个子系统的功能。和金生在研究我国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过程中,分析了创新中介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以技术转化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服务需求为依据,将技术创新中介分为交易平台型、创新孵化型、转移型、技术扩散型四种,进而分析了四种中介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特点与技术转化的关系。张景安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一文中认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近年来我国中介服务机构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柳卸林在《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一文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含义、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张涛则提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干构建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钟荣丙认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从技术推广、技术信息咨询、政策、人才、投融资、法律、技术风险等方面人手,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五个子体系。

虽然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有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行文甚少,往往只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还留有很多空白,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架尚不清晰,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确定等。总的看来,有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还只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

三、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7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新常态发展战略

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引擎。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竞争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于新常态下首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Jp3]发展势头良好,专业化、集聚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Jp]

科技服务业是承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重要功能性产业。2015年,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8206亿元,同比增长14%,占GDp比重达到79%。2016年1―6月,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0868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比重达到95%;实现利润1548亿元,同比增长34%,收入利润率达到66%。

北京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北京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2013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4%,远高于全国17%的比重;北京科技服务业区位熵达到45。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科技服务业集聚的重要载体。2013年末,北京共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71万个,从业人员952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2482%和687%。

(二)初步形成科技服务业体系

围绕创新中心功能的实现,北京创新链与科技服务链耦合,初步形成了科技服务业体系。2014年,北京高技术服务业中相关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83亿元。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占42%;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亿元,占29%;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占17%;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实现增加值分别约占6%左右。

同时,科技服务业体系支撑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又进一步带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导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关村,创业孵化服务加速发展,涌现出平台型企业孵化器、创业社区等孵化形态,形成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业服务模式,搭建起高端创业要素集聚平台。依托中关村示范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创新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联盟等社会服务组织、领军企业成为打造行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引擎。

(三)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

科技服务业是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服务业是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涵盖研发与设计服务、高技术专业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等的科技服务业,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占到355%。

2科技服务业是产业创新活动的主导力量。从投入来看,2014年,科技服务业研发人员占到北京研发人员总数的39%;科技服务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到北京总量的59%,其中科技服务业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分别占到相应总量的65%。

3科技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与融合支持其他产业创新。北京第一产业创新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服务业。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每单位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和完全消耗使用0033、006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也有较高的融合程度。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直接消耗使用002、001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完全消耗使用005、004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融合程度。每单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直接和间接消耗002、003单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科技服务业是北京创新辐射的重要载体,承担了重要的科技服务功能。根据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内省外的净流出为15429亿元,高于金融业10779亿元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999亿元的净流出量,在北京各行业中居首位。2014年,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36亿元,占全国的366%;其中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占55%。以技术市场为典型业态的科技服务业成为承载北京创新中心功能的重要功能产业。

(四)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较低。201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单位的收入利润率仅为69%,远低于金融业的67%、商务服务业的42%和信息服务业的30%;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利润仅为86万元,远低于金融业的310万元、商务服务业的42万元和信息服务业的2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科技服务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盈利模式等有待升级,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活力不足。第二,国际竞争力不足。2014年,北京实现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总额308亿美元,逆差26亿美元。北京科技服务业以向国内输出技术橹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起来。

二、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战略机遇

[HtHB](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不断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换,将促进以北京为龙头的中心城市主导创新服务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成为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衍生的重要支撑。新常态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针对服务经济改革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创新创业方面,夯实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制度框架;重点领域发展方面,出台了具体促进政策;产业融合与创新方面,基于信息化出台了产业跨界融合与产业内融合的促进政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等重点领域提出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HtHB](二)服务业扩大开放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在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旨在构建服务业扩大开放基本框架。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在科技服务、金融、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业领域,放宽对外资和社会资本的准入限制。从而,促进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新的高端业务增长点。有利于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二,在“引进来”的同时,促进服务业“走出去”。一方面,促进重点领域服务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促进北京服务业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扩展国际市场,并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科技服务和流通、商务服务。第三,以开放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促进体系,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北京服务经济开放发展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

[HtHB](三)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为北京科技服务业优化升级夯实了区域支撑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北京发挥创新中心和高端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天津形成研发转化优势、河北实现转型升级。北京服务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区域创新链建设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具有了坚实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优化,将促进北京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网络形成,需要科技、金融、商务、流通、信息等生产业网络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这促进以北京为中心在区域实现服务体系层级分工和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区域服务业内部关联和互动将推动北京向服务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和高端业态升级。

三、新常态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

依托首都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服务和辐射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衍生形成的产业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机构,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到2020年,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全面支撑首都产业创新、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凝聚全球创新资源、引领全球产业创新链。

(一)加强发展研发服务业

1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协同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的基础研究、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企业的试验发展活动形成有效联系和融合互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捕捉科学发现和突破的先机;促进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承接基础研究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成熟度;进一步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2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各方在战略层面、知识层面、组织层面实现创新协同,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良性互动。以战略协同为基础,以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为战略目标,统领建设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协同为核心,推动知识在产学研之间有效流动和共享集成,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源头创新水平;以组织协同为保障,进行组织创新。以产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织为引擎,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围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面向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面向产业技术创新,从国家战略角度建设支撑产业尤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创新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在政府投入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型组织,实现研发并行化,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效率。

3促进研发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建设新型应用型研发机构,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有效联结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领军企业研发部门建设专业研发机构,面向全行业提供服务。在“反向创新”新趋势下,进一步吸引跨国企业尤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其知识外溢、机制示范等正外部性,加强与本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关联,与行业创新组织实现有效联动。

4创新研发组织,推动开放式创新。促进合同研发组织、专业研发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在生物医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领域承接全球研发外包,全面嵌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外包交付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本土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分解和研发外包,加强产业创新;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众包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包括用户在内的各方智慧,提高研发效率。

5提高科技服辗射能力。进一步创新机制,引导和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企业和行业提供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向企业和行业开放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培育科研仪器设备租赁等新业态。加强区域合作,面向京津冀区域和全国其他地区,促进首都科技机构提供创新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辐射和产业化。

(二)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业体系

总体上,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参与各类科技资源平台、条件平台和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功能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平台,构建涵盖技术评估、中试孵化、技术融资、技术转移、推广应用等服务环节的科技中介服务产业链。

1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重大需求的领域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专业水准。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其服务辐射能力,在全国实现网络化发展。推进技术市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创新机制,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现关联。提升产学研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的技术转移功能,推动其成为研发和技术转移一体化的高效创新组织。完善各类技术转移主体之间的对接交易机制,推动形成完整的技术转移链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国际研发转移交付平台,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区功能。建设技术转移服务联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中心。同时,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网络化发展,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合作和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2提升创业孵化服务品质。促进科技孵化机构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完善“孵化―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链,提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的功能,完善孵化服务网络。促进孵化机构聚焦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原创产业培育能力。鼓励孵化机构针对专业领域特点形成涵盖专业技术、创业指导、技术转移、天使投资和市场拓展的孵化服务机制,以“孵化+创投”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孵化模式。支持孵化机构完善研发试验服务平台,建设中试基地,向创业企业提供中试熟化等专业服务。推进孵化机构与高校院所、独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联盟、各类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机构联合,为在孵企业提供研发试验、战略与管理、市场运营、融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促进孵化机构在区域和全国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升首都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和产业化水平。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围绕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包括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等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培育、行业自律、标准规范,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综合服务,为市场需求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技术转移机构实现深度战略合作,为专利技术的转移D化、商业化应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咨询服务。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商业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拓展长效盈利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引入我国自主创新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区域和全国实现网络化、连锁化发展,提高服务辐射能力。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环境和服务模式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措施手段;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赖晓南,吴B.首都科技服务业的三个问题和五项建议[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7)

[2]简兆权.研发服务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广东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ZK)]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8

关键词:科技中介机构区域创新系统中小企业

1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近几年取得突破性发展。据统计,2000年,北京地区的科技中介机构有3000家左右,其中相关行业协会有10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余家。从业人员有l4万余人,涉及技术、信息、咨询、人才、融资、法律、会计和知识产权等2o多个科技中介服务领域。2000年,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达258亿元;开展咨询服务项目近2o万个,咨询服务项目收入65.2亿元,创造服务增加值6l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2.49%…。2007年,北京市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已经达到9000多家,相关协会16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多家,从业人员l8万多人。年服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中介机构达到85家,年服务收入过亿元的有近10家,并涌现出了中科前方、北大纵横、新华信、清华科威和零点咨询等l0多家知名品牌机构。北京市的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经验

对北京市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措施进行梳理,可以窥探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有益经验。

2.1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999年底,北京市提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强化服务,整合资源,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其首先建设的是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和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主要由行业协会、专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其目的是通过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促进不同创新组织和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按照两个网络和三个层面的架构建设。两个网络是区域性创新服务网络和领域式创新服务网络,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综合性的、承担一定政府职能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科技条件市场等;第二个层面是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新材料中心、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等;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北京创业投资协会、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等。在区域创新系统内定位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为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高起点、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十五”以来,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北京市先后制定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和《首都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纲要》等30多项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和政策性、制度性文件。在这些政策文件中包含了对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内容。2006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北京市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北京市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意见》在促进对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机构培育、体系构建、协会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进行规定,成为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3设立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专项资金

北京市在2005年启动实施了“科技中介服务专项”,在国内开创了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先河。专项资金实施三年来,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共对103家机构给予了资金支持,资助总金额3000多万元。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一批典型科技中介的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据对2005年专项资金资助的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的统计,23家技术转移机构共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项目1086项,实现交易额4.6亿元,技术转移服务收入5640万元;28家科技咨询机构共为高科技企业开展科技咨询项目1037个,咨询服务收入l6.4亿元;l7家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统计共为676家企业开展各类专业化的服务,专业收入达到1362万元。

2.4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

早在1980年,北京市第一家民营科技开发服务机构——北京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就在中关村诞生。北京市在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科技中介机构中的作用。《北京市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除保留少数由政府资助的面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外,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要以民间投资为主,鼓励、探索建立合伙制的企业运营机制。深化事业单位型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在确保公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服务机制。

2.5不断创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模式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创新其服务模式。北京市科技部门及时总结科技中介机构的成功做法凝练成联合体型、农业技术推广型、技术引进集成型、示范推广型、风险管理探索型、咨询托管型、研发外包型、快速融资型、科技条件开放型、技术拍卖型、资本运作型、集成科技资源型等l2种科技中介服务的典型模式,并通过专题展览、媒体宣传、大会推介等多种方式,对这l2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对科技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6中小企业科技中介服务需求旺盛

中小企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总数近3o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数、应税收入、主营业务收入、科技人员数、专利授权数的比例分别为99.8%、81.3%、55.9%、64.4%、88.6%和90.2%。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劣势,其发展需要科技中介机构提供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因此对科技中介服务有着广泛需求。

3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启示

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取得优异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原有的雄厚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北京市针对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我国其他省份从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经验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内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是,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政府、中介机构是创新体系的四个执行主体

,四者之问有着双向联系J。区域创新系统健康发展需要四个执行主体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是以协调者和中间人的身份出现的,在帮助技术供需双方对接的过程中,使得在上游(大学、科研院所)积累的大量科研成果顺利进人到下游(企业),在实现上游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改善下游的运行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使得下游的需求信息及时通过科技中介反馈到上游。通过二者的有效沟通达到双赢的目的。但如果没有上游和下游的支持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科技中介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就无法破解经济科技“两张皮”困境。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性,要从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战略高度来推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时也要在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各执行主体协调发展的情形下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2)有效的政策措施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基础

逐步建立系统的、配套的科技中介法律法规体系,这是规范科技中介机构行为的前提,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目前,我国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制化管理程度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实际需要、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和技术创新的需求,都有不小的差距。应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改变当前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现象。具体来讲,要加强关于科技中介机构方面的立法,包括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界定、科技中介的管理体制、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自律机制、法律责任等,明确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功能以及资质评定等法律程序;要就目前矛盾比较突出、与经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与技术创新关系密切的若干具体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融资投资机构、咨询、鉴证机构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抓紧进行立法,要依法对科技中介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要制定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责规范和行业准则,包括市场准人、交易规则、中介合同、中介范围核定、成本核算、利益分配、纠纷处理、破产管理办法等。加强对科技中介的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要在法规体系建构中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要注意遏制一些科技中介机构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样,才能为科技中介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使之趋于良性发展,从而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策性资金可加速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除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政府要提供政策性资金加以扶持。政策性资金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初始,需要靠政府的扶持,其活动主要是非盈利性的。在此领域,市场机制失效。此外对一些新兴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务,由于企业对业务的未来盈利及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政府要先行投入资金,创造示范效应,诱导社会资本进入。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或实施专门的计划为中小企业使用科技中介服务提供财政支持,或通过减免税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科技中介服务。

(4)社会化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根本方向

科技中介机构应该是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遵循独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正、监督功能的社会组织,它们介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之间,而不是政府附属物,也不是企业代言人。科技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科技进步的稳定剂和协调器,是政府法规的具体实施者,它必须有很强的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而我国改革的重点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由政府审批,在主办单位利益驱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类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较差。这些科技中介机构尤其是作为政府下属单位的科技中介机构,“官办”、“半官办”的色彩很浓。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独立、客观、公正、社会化的科技中介体系,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科技中介机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促进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这种的不合理的结构体系。社会化、产业化应成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根本方向。政府资助的公共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创新中虽然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机构不能过多,否则会压制民营部门的发展。除保留少数由政府资助的面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例外,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要以民间投资为主。大力促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各种服务机构,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开展业余咨询服务活动,努力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深化事业单位型科技中介机构改革,在确保公益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服务机制。

(5)服务创新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其本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创新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产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可能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也可能是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各种活动无意中出现的。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创新包括特定创新、知识的新领域创新和形式创新。

特定的创新指的是针对个别客户企业的具体问题(法律、组织、战略或者技术等)提供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意味着可以适用于其他的客户企业。特定创新的产生需要科技中介机构拥有客户企业具体问题的详细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极其紧密的互动关系所产生的。知识的新领域创新指的是科技中介机构针对解决新领域内的问题对新兴的知识领域的知识投入的积累(比如目前的互联网领域)。形式创新指的是科技中介机构对其提供的服务给予某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使得服务的提供具有某种“透明性”和“稳定性”。

(6)中小企业旺盛的需求是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源泉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信息,中小企业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科技中介机构连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其存在有助于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融资等的需求以及知识产权、法律等方面的保护。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其成立和发展主要是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主体。

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科技中介服务需求旺盛。无论是初创型企业,还是成长期企业、扩展期企业,均渴望科技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迅速成长。约有21%的企业希望科技中介帮助找到合作伙伴;13%的企业希望借助外力进行市场开拓;10%的企业有科技成果,希望科技中介结构帮助推广;10%的企业想引进新项目;8%的企业有人才培训的需求;7%的企业寻求成果申报;希望得到融资担保和市场调研服务的企业各占6%;需要软件设计、机械加工、认证、融资规划、法规培训务的企业各占4%。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机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9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由自然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由线性增长模式向循环模式的转变,就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支撑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体制障碍及原因

近年来,国内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已初具规模,为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主要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同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也相对偏低。二是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服务链条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在数量和水平上都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巨大需求。三是科技创新服务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现有法规政策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创新主体的风险,导致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运行不规范,无法保障市场有序竞争,也影响到科技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市场、懂法律,而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这类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匮乏,制约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保障

1、扶持引导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或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机构的法律地位,深入研究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广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和新兴科技企业孵化。要认清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加大财政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力争在一些战略产业和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产业共性技术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2、整合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应发挥整合资源的功能,做好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链的衔接。加强服务功能的整合与集成,重点建设技术交易、信息咨询、公共技术、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向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造就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创新服务队伍。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仲裁、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加强和完善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建设,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积极构建技术项目、专家与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大型数据库,构建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于全社会科技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统筹规划区域生产力促进联盟。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能力,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联合其他中介机构及产学研组织共同参与的生产力促进联盟。努力形成服务规范、特色鲜明、开放协作的生产力促进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使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建设成全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骨干力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和统筹规划,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集成多种科技服务功能,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满足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

4、加紧培育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延长服务链条,对亟待孵化的中小科技企业进行投融资、企业包装、人力资源培训等全方位创业服务,加快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成长。继续鼓励和支持投资创办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鼓励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多元化投资的方向发展。孵化器的建设要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注意挖掘和盘活社会存量资产,特别是要积极利用企业闲置厂房和其他已有建筑物建立孵化设施,提高孵化效果。

5、切实改善科技创新投融资环境。要积极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充分吸收大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的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10

【摘要】完善广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实现经济转型,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广东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技术创新服务广东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2

广东一直致力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科技创新是广东充当全国排头兵的突破口,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企业采用自主创新,因其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特点,决定了企业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外,还需要完备而强大的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不是依靠某个机构单独运行,而是与一系列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包含技术支撑、融资服务、创新政策支撑、人力资源支撑、信息支撑和社会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技术创新的程度来自于服务体系的相互协作,而目前广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主导业务不突出、缺乏人才和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必需加快发展广东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完善广东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广东企业技术升级,提高广东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1广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政府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事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理应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纵观广东省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现,有不少地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宣传多、实干少。一方面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如各地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等相关的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机构数量还相对较少,技术创新服务网络化程度还较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企业创新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投入不足,经费紧张,服务体系组织本身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都受到限制。广东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建立科技机构和开展科技活动的比例不高。大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因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数量的不足而不能真正地解决,较低的网络化程度降低了新技术的产业化速度。

 

1.2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规模偏小,主导业务不突出

目前的广东的创新服务机构按功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为科技成果做进一步修改完善的设计、测试、工程化提供服务,如技发中心、工程设计中心等;另一类是为技术创新中产问题提供信息和解决办法的服务,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公司等;第三类是为技术创新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如科技园区、孵化器、融资租赁公司等。广东省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不管是以上那一类都存在普遍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专业化分工不明显,机构之间没有形成网络化协作机制,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对政府依赖性强,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专业化水平不高,高层次的融资服务、技术评估、市场分析、市场开拓、人才与技能、信用咨询、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还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需求。而大多数企业需要提供的有关政策、法律、市场、技术、经济方面的咨询,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碰到的有关技术、经营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企业创立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服务,严重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3缺乏高素质的创新服务人才

技术创新服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起到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贡献的作用。调查显示,广东省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员约占43%;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约占63%,其中,学士学位约占25%,硕士学位约占7%,而博士学位仅占2%。作为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跟不上要求。而且,由于从业人员大多是从研究所、设计院、大学或信息分析部门等转化而来,专业的咨询知识、经验、技能及创造性十分缺乏,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战观念不强,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进而导致社会对整个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不信任,弱化了市场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不能真正实现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能够加快实现科技产业化的功能。

 

1.4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业缺乏正确认识,市场需求不足

技术创新服务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目前广东许多需要创新服务的中小企业缺乏支付能力,加上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及对知识、信息和经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技术创新服务可有可无,这样的认识导致市场对技术创新服务的主观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不高。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服务机构规模小,缺乏高素质人才等,但是企业对于对技术创新服务业缺乏正确认识仍是市场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对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虽然技术创新走在前面,但是在企业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往往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技术创新服务没有强烈的需求欲望。

 

2解决广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加大政府重视和扶持力度

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和积极扶持技术创新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给予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不仅要提高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还要在其规范性、公平性、制度性等方面出台可操作的措施。

 

(1)鼓励和调动社会资源投向技术创新服务业,扶持行业协会大胆独立开展工作,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2)在开展政府资助计划和政策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改进政府资助方式,加大对技术创新服务的支持力度。

(3)把政府扶持创新服务的项目计划管理与机构管理区分开,尽量减少政府挂牌机构。政府的资助项目和政府的服务采购应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行公平竞争,对各类机构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