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24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1

一、补充方法,发散思维

在初中《生物学》教科书里,除了运用实例详细说明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概念,如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外,技能训练还对探究方法做了具体的补充。观察与测量和计算都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也是生物科学由定性到定量并跻身于科学行列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比较观察马与驴的不同点、马与牛的相同点;兔与猫双眼的着生位置;洋葱鳞片叶肉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后的长度,进一步推知该细胞的实际长度;大致测量和计算肺的容积,利用数据解释胸廓容积的变化;计算细菌的繁殖速度,对细菌的生存环境、分布广泛的解释以及巴斯德的实验设计有较强的说理性等等。此外解读实验数据,区别事实和观点,观察与测量和计算,生物分类等都离不开比较观察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观察过程中,从图片到文字再到数据,从具体到抽象再到透视,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评价研究价值等发散思维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后面的数据、资料、实验、推理和评价教学打下基础。

二、辅助教学,拓展视野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设计、获取数据、记录和整理解读实验数据、运用数据做出选择和预测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起到拓展视野,辅助教学的作用。以“运用数据和图表,测算产蛋率”为例。在指导学生思考时,不妨尝试这样的分析角度:第一,图表与数据的表达内容,表头、横、纵坐标交代的事实性的信息,显示的已知条件;第二,说明数据和图表的变化趋势,上升还是下降,保持不变还是波动;第三,比较变化的原因;第四,归纳、总结和换算结果。产蛋率除了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有关外,还与能量、取食量、环境因素、预防接种等方面有关。

技能训练从运用生物学知识解读实验数据到生产应用,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以实际为背景,通过量化选择最佳的配制鸡饲料的方法,训练学生多向思考,综合数据、图表和计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联系实际。

三、提高技能,引深内涵

科学探究能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它讲究实践的过程、方法和能力。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得出结果得出结论反思六个环节,但是不同的探究课题有不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技能训练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一般技能外,在教学中尤为侧重提高技能,引深内涵。具体表现在: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光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昆虫都有趋光性吗?设计对照实验,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等。

研究科学史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技巧、设计思想和蕴藏的科学方法,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要求学生如何控制变量,思考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充实生物生命活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可见,技能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方面上有较高的要求。

四、综合运用,灵活多样

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综合运用和灵活多样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涉及对科学探究特征的认识(探究活动、收集证据、评价科学性、正确解释、表达和交流等)。在技能训练方面具体表现在:分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方案、综合和概括、体验分类等。下面以“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为例加以说明。

在三组实验中,找出不严密的地方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整理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把不严密的地方显现出来。一方面,逐一比较三种方案,寻找控制变量(有无接种),无关变量(实验材料、接种前是否高温灭菌、培养条件是否相同等),反应变量(树叶是否腐烂)。经过比较后的结果,方案3设计较为严密,能够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的可信度。这个评价过程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让他们说明实验方案的可疑点,为设计实验可行性的评价打下基础。

还有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生物分类知识广泛,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在形态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以及生物资源按照用途分类。其中的教学意义是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学习定下基础。可见,技能训练中的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和生物分类属于较高的层次,其中的教学意义就是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想。

五、运用证据,逻辑推理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2

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性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畜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新时期的农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因此,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对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的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笔者对辽宁省内五所开设动物科学专业的高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各学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措施,并采用现场走访的形式了解了畜牧行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梳理出适合辽宁省畜牧业发展的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本着目标性、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毕业实习训练和创新性训练五部分构成。

一、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熟练、扎实的操作技能和严谨、客观、科学的实践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调整一些陈旧、落后的内容,增设适应畜牧行业发展的较先进的实验项目,对原实验项目进行必要的精简、浓缩并进行整合,避免相近学科之间不应有的简单重复和彼此孤立,充分体现畜牧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二、专业基础训练

专业基础训练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六大技术支柱进行设置。分别是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动物生产技术训练、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及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及配方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家畜品种的选育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熟悉人工授精的方法与过程,了解冷冻的制作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及牧场规划训练要求学生深入到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卫生调查及牧场规划布局情况的实习;动物生产技术训练要求学生参与畜牧生产的各环节,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及动物营养技术;动物医学临床诊断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动物普通病及传染病的诊疗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畜产品营销技术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营销策略和技巧,增强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承受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和产品。学校教学部门定期组织相关教师修正教学内容,紧跟时展需要,适时增加新的试验,为培养实用人才而努力。

三、综合能力训练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属实习单位或学校附近的奶牛场、养猪场、家禽场、兽医诊疗结构等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实习期间要熟练掌握生产全过程及生产技术,掌握各种大型养殖场家畜疾病的防控措施要求,实验室分析技术、畜禽疾病的免疫程序等。

四、毕业实习训练

毕业实习是全面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训练。按照毕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要求,完成综合性实践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企业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创新性训练

1.参加专业社团组织

专业社团组织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该组织旨在给同学们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提高实践技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社团组织。社团组织制定加入社团的相关要求,并进行理论及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合格的同学可以加入该组织。

2.开展实践技能比赛

设立学生创业比赛和操作技能比赛。学生创业比赛是由同学们自由组队,自由选择拟创立的企业,对创办企业的前景、规划、生产模式、产品、销路、运转、管理、分工、利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策划和说明。由评委老师评出名次并颁发证书和奖品;操作技能比赛是本着贴近生产实际、将实践和乐趣融于一体的原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技能比赛的内容,规则及评选办法。

3.参加企业短期培训

学校与企业结合办特色班。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生产实践技术,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学生再去企业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流程等。

4.参加科研训练

许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学生可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中的某一项内容。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以及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县、镇、乡等社会第一线,了解当地经济及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和生活文化水平。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技术,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品质,并练就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物科学专业属于实践性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严格的要求。学校只有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胜球,乔灵,董小英.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动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2):92-96.

[2]刘国买,谭轶群.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8-70.

[3]何若钢,覃小荣,李秀宝.实践教学推进动物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3):110-112.

[4]王博,祝爱锦,黄国清.动物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西畜牧兽医,2012,(2):9-12.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6]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23-127.

[7]白文林,尹荣焕,罗光彬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1):156-158.

[8]罗洪林,谌剑波,王剑等.刍议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33-35.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3

关键词:生物师范生;微格教学;现状及对策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机构。对生物师范生而言,除了要学习生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在走上正式工作岗位之前,需要进行专业的教学技能训练,形成科学探究生物教学实践的能力,才能胜任日后的教师工作。目前,微格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训练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一种主要方式。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目前,关于微格教学的研究数量众多,但关于生物师范生微格教学的研究数量却寥寥无几,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生物师范生数量的增加,生物师范生的培养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生物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师范生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生物师范生微格教学现状

1.微格教学课时太少,师范生人数太多。微格教学课时太少是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关。师范生人数太多则与高校近几年的扩招有关。微格教学课时少、人数多的现状导致生物师范生技能训练的严重不足。

2.与真实的教学环境存在差异。微格教学毕竟是模拟教学的过程,模拟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肯定不及真实的课堂。真实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多样的富有个性的真实学生群体,动态变化的课堂情境中还可能会生成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在微格教学中,是很难模拟出这些动态变化因素的,因此,微格教学中所训练的教学技能要迁移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3.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求不严。目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生物微格教学指导老师,指导教师在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时,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一指导和点评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那些没有受到教师指导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导致这些学生对微格教学不认真对待,模拟上课时散漫随便,甚至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地训练到教学技能。

4.模拟学生与模拟教师的配合不好。在生物微格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进行模拟教学。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本来就是同学,要各自转变角色,难度不小,尤其是这些由同学组成的“学生”,常常不听台上“教师”的指挥,导致“师生”配合不好。

二、相关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精心备课。不少生物师范生都希望在微格教学中能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力求做到每次微格教学模拟授课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师范生在微格教学课前明确下一次微格训练的目标,针对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收集教学资源,精心备课。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师范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思考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自然地转承过渡等一系列的问题。带着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真正进行微格教学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使自己在微格教学中真正得到锻炼。

2.教师严格监督,缩小与真实课堂情境的差距。首先,指导教师应该严格管理,可用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个师范生必须在每次微格教学前充分备课。在微格教学时,严格监督每个师范生的教学落实情况,将备课和讲课的评分纳入到期末总成绩当中,在分数的“压力”下,防止某些师范生不认真备课和逃避模拟授课的情况。为激励师范生积极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还可以组织讲课比赛,先组内比赛,再组间比赛,在竞赛的“压力”下,促使师范生认真地对待微格教学训练,也提高教学技能。其次,指导教师可带领师范生多观摩实际的生物课堂,播放生物课堂教学实录,在微格训练时,督促小组成员认真扮演角色,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课堂情境。

3.增加微格训练课时,合理控制人数。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结合生物师范生的特点,适当增加生物微格教学的课时及微格教室,使每次微格教学训练的小组人数控制在合理范围(最好4~8人),让每一个生物师范生的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4.课后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针对生物微格教学师资缺乏、指导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课后开展教学技能训练,将微格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可以利用周末这样的较长时间进行专项技能训练,还可以构建生物教学资源平台,将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录像和各种生物教学资源,放在平台上交流讨论,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技能。

三、结束语

微格教学是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要正确认识当前生物微格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微格教学在训练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上的作用,挖掘微格教学的潜力,使高等师范院校中生物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4

关键词: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导入技能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要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师范生的质量,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随着教师专业化在世界各国的推动和我国基础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师范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师范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智力素质和教育理论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从事中学教师职业的技能,才算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需要。

1.师范生教学技能概况

教学技能是师范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础。所谓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化的要求。《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基本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九项基本技能:①导入技能;②板书板画技能;③演示技能;④讲解技能;⑤提问技能;⑥反馈和强化技能;⑦组织教学技能;⑧变化技能;⑨结束技能。

2.导入技能简介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或在进行新课题学习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导入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常用的导入方式有:(1)直接导入法。教师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引起学习动机。(2)旧知识导入法。新知识都是在一定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复习旧课或与本课题有联系的知识,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向高深或纵横层次展开思维,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伸,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3)实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力、热、声、光、电等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具有物理学科的特点。(4)事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设置学习情境从而导入新课。物理学史料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生动教材。(5)生活经验导入法。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在许多生活经验里包含着物理知识。

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师范生通过导入技能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掌握导入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训练事例导入法时可以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同时在训练实验导入法时可以训练实验演示技能。

3.运用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的导入技能

3.1微格教学概述

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的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师资培训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

它是一种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用较短的时间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反复培训的一种方法。

微格教学通过观摩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来培训教学中的各种技能,具有参加的人数少、时间短、内容单一、训练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的特点。微格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很快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并在许多师范院校得到了应用、推广和发展。目前微格教学系统主要采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方案,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式可视化的特点。该系统由一个总控室和多个微格教室组成,可以把师范生微格教学过程进行数字化录像、存贮,通过计算机交换机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观摩、监控与评课。

3.2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我校物理师范生自2002级开始运用微格教学方法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微格教学中采用的培训步骤为:

(1)理论学习

学习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学习微格教学的内涵、步骤,教学目标、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材分析、学习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观看往届学生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但也可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为学生提供微格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2)确定训练技能,编写教案

微格教学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等。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优秀教学录像,要求师范生研读教材,参看一些优秀教案,自己编写一节5~10分钟的详细微格教案,教案要求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技能要素和教学目标,注明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如前所述,我们侧重导入技能的训练。

(3)微格实践训练

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微格教案编写完成之后,受训师范生按规定的教学技能,在5~6人组成的一个微格小课堂里进行试教,师范生登上讲台,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教学,其他的小组成员,则扮演学生,微格教学录像系统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

(4)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试教后,指导教师、受训师范生和扮演学生的师范生一起观看录像,分析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先由执教者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优点。接着指导教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以促进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5)修改教案,反馈教学

通过评价反馈,受训师范生根据指导教师与同伴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对教案进行修改,再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

4.结束语

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全班可分多个小组同步进行,增加了每位同学的训练机会;利用教学录像的回放、反馈评价,可以及时地修正师范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重视导入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同时可训练教学语言技能和实验演示技能,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微格教学具有技能单一集中性和目标明确可控性的特点,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总之,通过微格教学实践验证,微格教学是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经过近几年的教育实习反馈,实习基地的师生给予我们的实习生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孙立仁.中学物理微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5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4-0000-01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和办学宗旨。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已成为目前教学工作中比较突出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下面以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实践课纳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未纳入课程体系,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学校用于实践教学方面的各类经费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用于一些教学实习、技能操作训练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我校物业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仅有一个物业管理模拟实训室,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不能满足一个班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片面

许多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离开课堂,到企业参观实习,而没有把它作为是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往往目的性不够明确,造成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偏离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由于对实践教学理解的片面性,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没有能够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使实践流于形式。

(三)教师的实践能力薄弱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工作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使得这项工作的效率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路

(一)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性

要提倡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岗位要求为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技能培养为主线、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除了重视房屋维修与养护、园林绿化、物业设备设施维护等操作技能训练外,重点加大了物业管理应用文写作、编写物业管理投标书、房屋维修方案设计、物业小区接管验收、物业管理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技能训练。采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模拟与实际操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重视课堂上的技能训练,改变过去一谈技能就与设备操作联系起来,就要去物业管理公司,否则就不算实践的观念。把物业管理的许多技能训练放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如物业管理应用文写作、编写物业管理投标书、房屋维修方案设计、物业管理纠纷处理等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性训练。这样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将由原来的20%上升到50%。

(二)设置四阶段实践训练课程体系

四阶段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基于把运用知识向训练技能迁移的原理,将学生实践和实训课程分为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定岗实习。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专项技能训练安排在随堂教学时间内,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后8周的实践学期内进行集中训练,第六学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在所实习的企业中寻找实际课题进行研究。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1.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在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上,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课程。(1)新建物业智能化管理实训室。物业智能化管理实验室占地300平方米,包括楼宇自控系统等八个系统,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新技术给物业管理带来的革命,而且还能亲自动手参与到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之中。(2)扩建物业管理模拟实训室。物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占地300平方米,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实验设备,满足教学要求;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物业管理模拟实验室采用模拟物业管理公司的形式开展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实验室为依托,可进行模拟招投标、业主大会的筹备与召开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室内能同时容纳50人进行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来解决。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是顶岗实习,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环境。把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活动作为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的一部分,这就为学生今后从事物业管理和设备维修等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校企共同编写实践教材

邀请企业专家、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实践教材的内容应注意与专业理论课的衔接,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自的侧重点。实践教材应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多用图示和表格的方法,将实训内容和过程表述出来。

(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实践,完成相关论文和研究课题。我校现有物业管理专业专职教师3人,有1名教师已取得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已聘用5名物业管理公司的专家作兼职教师,这不但弥补校内师资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也能把最新的科学信息、生产技术及时带入课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确保高职物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应用型专业,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强化以及职业能力训练,都离不开实践环节的保障。因此应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和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实用人才。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6

1.实训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理论研究现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高职教育实训研究非常欠缺,这无疑严重制约我国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中等高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强调训练学生相关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关于专业实训的研究很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从教学环节、实训场地建设、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对实训方案设计的研究很少。

2.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过程中,多是由学校教学人员或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自身专业实训需要及物流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设计,或是借鉴国内外一些高职学校在实训场地建设方面的先进做法,或是委托一些实训设计公司来完成。总之专业教学理论在实训方案设计中并没有被系统地落实,也不可能被落实。第二,实训设计建设过程中往往受到投资和场地的限制,高职学校一般在建设初期利用计算机机房,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购置一套或多套实训模拟软件,学生在软件实训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模拟的工作流程和业务单证处理。之后,根据专业建设及发展,配备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建成硬件实训室,如分拣系统、物流周转箱和物流运输工具模型、物流沙盘等设施、设备并配上专用的物流管理模拟软件。最后,获得了某项政府资金支持,具备了投入资金和实训场地的条件,将实训室建成综合实训室。

3.高职学校的实训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软件实训室的实训软件种类较少、教学模拟软件良莠不齐。一般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差,涉及的理论知识界定不标准统一;二是兼容性差,很难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良好地兼容;三是扩展性差,设计的业务处理过程固定,很难进行功能扩展和业务变更。第二,硬件实训室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形成与现代物流企业模式相近的“准真实”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依据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技能训练需要。第三,综合实训设计理念方面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还是以课程为单元而不是根据课程群、岗位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这样的实训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只知理论不会实践,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差距明显。因此,高职学校面临的怪圈形成了,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获得的能力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对生产一线用人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拒绝聘用那些没有工作经验、岗位技能不能满足其需要的高职学校毕业生。第四,众多高职学校开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仅仅流于形式。校外实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结合、工读交替、顶岗实习方面以及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并未深入开展,学生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技能实训之路并不通畅。其根本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担心接受实习学生会严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的内部信息和技术机密外泄;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接收了实习学生,却大多只是让学生草草参观,好一点的也只是让学生进行相对单一技能的实训,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岗位训练机会。

二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认识实训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无疑已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也是高职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学校实训建设直接决定着实训教学的质量,而实训设计工作是高职学校实训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2.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模式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实训设计理论,科学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计的过程中,实训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实训目标的确立、实训项目的规划设计、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场地的设计、实训设计评价等。

3.科学规划学校实训室在实训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应用为导向,科学规划学校软件实训室、硬件实训室,逐步建成综合实训室;以岗位为先导,以单项技能为起点(如货物的接运、货物的验收、货物的登记账目等),到岗位技能(如仓储作业、配送作业、采购等)。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信息技术;体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24-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悄然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当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而体育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多元化学科。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训练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

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对教师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全面教学方面的功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受教育者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全面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是当今教育者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而科技的发展为施教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多媒体、摄像、录音、三位建模等现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把运动训练内容与教学情境有机融合,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染中得到启示与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得原本枯燥艰辛的运动训练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相对于传统的运动训练,教学枯燥、单调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运动训练产生了被动甚至消极的情绪。现在,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应用,运动训练在应用了新技术后,其组合、形象等,即刻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且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同时又可提供新颖性、奇特性、趣味性、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多方面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紧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另外,教师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自己录制或拍摄一些相关的比赛、训练片断,在体育训练时插播这些录像或课件,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一些技术动作更为直观、生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视听媒体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调节时空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事物现象及运动变化特征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视觉和听觉媒体。在训练中同时调动视听功能,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的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有些运动技术不仅运动结构复杂,并且需要瞬间完成。如跆拳道中的360度单脚旋风踢动作,其中的两脚步伐的快速交换、腰胯及大小腿的配合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极少出现的运动动作,无疑这给教学训练带来很大难度。尽管教师对此反复讲解,多次示范,但仍有不少学生对动作变化和完成时机、过程看不清楚,得不到要领,致使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其一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较大;其二同学们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给训练对象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当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软件把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训练对象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面投影片或课件,在训练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对象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效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技能。

(二)信息技术在运动技术诊断、分析方面的功用

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技术诊断和技术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为信息技术使运动技术诊断、分析更加准确,更有利于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运动技巧的改进主要是依靠教师和学生自身经验。为了分析己方和对方学生的优势或弱点,也可利用摄影机把学生的动作拍成电影,然后放映慢动作镜头供人们分析,然而这种方式难以定量、迅速、准确地作出全面分析。当先进的计算、高速摄影机电子传感技术等高科技进入体育运动领域之后,这种局面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美国研制的应用于田径项目中的计算机技术诊断系统,能用高速录像机拍下投掷物出手后几秒钟内的运动轨迹和状态,随时显示出加速度、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并能将实际参数与内存的优化数据比较,及时改进学生投掷时的姿态、出手动作,进而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信息技术中,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将体育训练与计算机应用深入结合,利用计算机采集、存储和分析各种训练数据,从而帮助教师管理日常训练信息、辅助训练决策和仿真运动结果。这是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全面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来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水平,避免传统的依赖经验训练的缺陷。在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更加注重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性进行训练,从而避免高水平学生出现成绩长期停滞不前的现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育训练系统在体育运动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使其服从训练系统的总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训练的最优化程度,大大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科学选材方面的功用

在体育领域中,要想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除去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训练方式方法外,以严肃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选拔出与运动项目相适应的优秀运动员则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科学选材无疑成为当今体育训练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学、数学和生物力学以及生物技术,定向定量地建立理想目标的模型,科学制定训练对象的各项选材标准,最终达到科学选材。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功用

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体育训练中实现了教育信息高效传输,有利于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创造(建模)、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训练教学,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动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直观逼真地反映技术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训练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师道尊严”,以传统教师的主动传导和学生的被动吸收为主,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只有在体育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去吸取知识和锻炼方法,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把各种不同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体育教学软件,给学生观看、讲解、学习,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训练,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训练方法不断改进,即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训练方法,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育训练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这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创造性的提高当前的体育教育训练水平是我们将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云.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山东体育科技,2011,(1).

[2]李凤华,王琰.竞技体育与信息技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8

摘要:中等专业学校物流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实训中心在物流技能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校内实训教学仍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低效。解决问题必须查找问题根源,也要系统规划,使校内物流实训在价值层面和操作层面上高效起来,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中职物流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实训教学存在低效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实训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训教学低效策略

一、中职物流实训教学现状

与其他专业相比,物流专业是新兴专业,有众多难题需要一一克服。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很多职业学校相继建立了物流实训中心,也不断有诸多文章发表议论实训建设的原则和思路。但在实践方面,物流校内实训的效用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应用价值的低效

校内物流实训的应用价值最终认定是企业对就业学生的评价。从物流行业发展势头及用人需求来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物流学生就业却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要么企业认为学生学无所用,还是要通过企业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要么企业只看重职业态度,专业技能并非当务之急。企业这样的态度和做法,使得物流专业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落入尴尬境地。与劳务市场人员相比,论专业技能,中职学生不够专、不够高,没有技能优势;论职业素养,毕业生仍未脱离孩子气,这方面明显是短板。如此情况,物流专业学生难有令人满意的就业情况。

2.训练环节的低效

目前,中职校内物流实训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另一个是物流软件专项训练。前者主要实现于仓储配送作业,如托盘搬运车、叉车、电子标签拣选、货物堆码等,强调操作的规范和技巧;后者则偏重于电脑操作,如仓储模块、运输模块、供应链模块等,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而定,主要训练学生单据的填写及流程的推演。

物流软件的练习时学生一人一机,既可单机同时训练,又可小组团队作业,训练的效率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机械操作训练上存在着训练效率低的问题。流程中的训练环节工位数量极其有限,只允许学生轮班操作,甚至像叉车这个训练项目只能单人操作,学生等待时间长,对学生个体而言,有效训练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的训练轮空也增加了实训管理上的难度。

二、实训症结研判

校内实训应用价值低效问题的根源在于其定位存在偏差。目前,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仍存在好大喜功、盲目投入的现象,较少考虑物流实训中心能否发挥、能发挥多少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大处着眼,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以就业为导向;小处入手,校内物流实训的前提和基准是实施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而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行业结合,做好物流人才需求调研和物流岗位技能调研。只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接轨,才能明确实训中心的建设方向和标准,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可以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

关于仓储设备操作训练环节的低效的问题,客观上,是由物流活动特点所决定的,是固有的存在。考虑到情境教学和安全空间的需要,仓储训练设备一般按照仓储作业流程布局,占地面积较大,且流程岗位节点工位有限,不可能过多设置重复并列的操作,就只能安排较少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主观上,我们在规划实训方案的时候,应该研究的更深入些,采取可行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这方面的影响。

三、提高实训效率的策略

1.结合行业确定专业方向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表面上学校开设了什么课程、需要哪些训练项目就买哪些训练设备这么简单。细节决定成败,前提是方向正确,如果方向不对,最终也是错误的。

所谓方向,指的是物流专业方向,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的问题。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学习领域宽泛模糊,专业技能培养就不可能具有针对性,就业对口自然也会有问题。

回到职业教育的根本——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方向必须切合当地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物流是服务性行业,是跨行业的产业,必须结合其他行业才具有现实意义。各地方经济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物流需求差异化显著,这就要求物流专业方向一定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对物流的需要。

2.结合岗位确定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学的重要文件,规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学习领域和技能要求,对校内物流实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业学习领域由工作领域所决定,所以应该对当地物流典型岗位任务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将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或要求转化为学习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依托于企业用人需求,也要“高”于它,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包括但不限于当前需求,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满足未来5~10年的物流行业发展,这样制订的物流实训方案才不会容易过时和被淘汰。为此,我们必须研读地方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从中寻找物流发展的脉络,未雨绸缪,建设好物流实训中心。当然,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也应该留有相应的提升空间。

三、结合学情制订实训计划

1.加强职业观教育

学生毕业后之所以总体上给社会有不踏实、不吃苦的印象,除了家庭与社会因素外,学校在这方面教育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

职业学校要让学生认识专业,进而形成热爱专业、投身专业的思想,正确认识未来职业,准确定位自我角色,并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训中在安全的前提下要保持适当的训练强度,以缩小与学生到企业后劳动强度的差距,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物流企业一线的作业技能有些是比较简单的,表面上企业招用专业学生和一般劳务人员没什么差别,但这是一种假象。一是,我国没有推行完全的职业资格准入制,所以现在物流行业用工随意性较大,但这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二是,再简单的作业技能也有其标准和规范,这是降低作业风险、提高作业效益的根本,而这方面恰恰是一般劳务人员所不具备的,也往往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所忽略的。因此,在校内实训中一定要坚持不懈地严抓作业的规范性,以突显学生专业姿态,提高学生就业时的专业技能优势。

2.创新传统实训思维

对于实训中硬件操作的低效问题,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物流实训的能效。如分组交叉训练,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二至三个实习组,每个组安排一个指导教师,各组在同时开展不同但互有关联训练项目,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后相互换岗,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实训。理论上,这个方法可以将实训效率提高一至二倍。

再如,叉车作业训练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只能单人单机训练。如果配置若干叉车驾驶模拟机,让零起点学生先在模拟机上驾驶,有了模拟基础后再驾驶叉车实体,这样做一方面可同时训练一组学生,降低轮空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有了一定感性体验后,也会加快实体驾驶的成效,叉车技能训练的整体效率将大大提高。所以,在训练计划的细节安排上,我们要认真推敲并落实到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中,以提高训练效益,降低训练成本。

四、小结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9

关键词:职高物理实践

据这些年对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笔者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的学生而言,如果要发挥出物理教学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客观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在尊重职业高中物理教学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遵照这样的教学思路,重视实践,就成为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必要选择。

一、职业高中重视实践型训练的意义与必要性

职业高中的特点在于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基于某种职业技能,因此实践性是职业高中学习的固有特点。这就是提出物理学科的学习要重视实践型训练的依据之一。在笔者看来,很多专业的实践性与物理知识的实践性是一致的,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其与物理知识的联系极为密切,其中许多问题分析解决的思路与物理学习都是相通的。其他一些专业虽然没有这样的直接联系,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逻辑推理思想方法与物理特点是一致的。

物理学科的学习要重视实践型训练的另一个依据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物理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解释性,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明显且巨大的。我们既不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不说“物理学得好的人都聪明”的论断,就说我们身边的一些具体事例。这些年来,我校的不少学生在省市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二等奖,而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这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受益很大。他们在思考问题时逻辑更严密,在技能操作中动作更为熟练,因此在缜密思维和熟练操作的双重作用下,获奖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虽然也有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明确地感觉到物理学习对他们的影响,但在对他们的物理教师进行调查时,这些教师都能说出这些学生当年在物理课堂上的优异表现。也就是说,物理思维、思想与实践操作其实已经对这些学生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已经成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基于以上经验提出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型训练是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当然,这里所谓的实践,并不完全指动手去做。事实上,有经验的同行都知道,“做”其实也是“思”的产物,实践中的思考也是实践的本质含义之一。

二、对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型训练的理解与实践

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中,我们对实践型训练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结果。因此,有必要先对实践型训练作一个梳理,以求得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

1.从职业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来看

高中阶段的物理,是在原来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面的扩展与知识深度的加深。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成绩都比较一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本来需要以形象思维来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可初中阶段的应试压力,使得平时的物理学习多以抽象讲解和习题训练为主,因此导致升入职业高中的这部分学生的物理学习不理想。而职业高中的物理在知识难度加大的同时,往往在教材上也很难看出明显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思路,就应该是将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变成实践性较强的操作知识,这就是实践型训练的第一个理解。

2.从学生进入职高后的学习实际来看

职业高中的特点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学生在进入职高之初其实还是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这个时候物理课上的实验型训练就可以为他们从思想到实践上,由知识向实践过渡打下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力与经验又可以促进他们将来的专业技能学习,因此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当学生进入高二之后,他们往往就会将学习重心转移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去,如果物理课堂这个时候还是遵循原来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形式,那就会被学生自然地排除在学习习惯之外。因此,实现由文化向实践训练的课堂转型也是必须的。

在上述基础上,读者可以通过实例来了解具有实践型训练的职业高中物理课堂。这里必须提及的是,笔者所阐述的多是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对自身在物理教学实例的一些思考,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请同行们海涵。

以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相关知识学习为例,在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公式Fs=■mv22-■mv12及动量定理Ft=mv2-mv1时,如果只凭对其中各个物理量的分析与记忆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不能生成实践能力。针对“很多飞行事故都是因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撞上小鸟导致的”这样的实际题目,能否用实践训练的思路来完成这一知识的学习呢?当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看到真正的小鸟撞飞机,但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如让学生体验一定的速度撞击手掌等),通过资料查询(查询飞机飞行速度与小鸟飞行速度并算出相对速度等),通过软件模拟(通过编写或寻找相应软件,模拟实际情形)等,来制订方案、得出数据,并验证结论。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动能和动量定理的强大的理论解释性。

三、职高物理教学中实践型训练运用的注意事项

笔者所提出的实践型训练不是简单的知识应用,也不是简单的模型操作。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有了这些方面的经验,只是整合得还不够,还不能够有效地与职高专业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同时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要发挥有效的实践型训练,还必须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实践训练中要注重知识性和能力,训练必须指向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产生有益的帮助。

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篇10

[关键词] 物流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建设途径

一、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它不仅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各个学校教学单位的专业教育特点,全面系统地考虑,避免“空洞型”、“肤浅型”的虚拟实验环境。每个学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各不相同,我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利用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施设备、物流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流程案例等,结合专业教科书,提高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二、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1)先进性原则。确保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理念以及系统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物流校内实习基地的技术起点要高,应立足物流技术与实习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其次,充分体现岗位作业信息化,并且具有较高的教学满足率、实习开出率。(2)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物流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物流实训基地应该是连接物流教学和物流行业的桥梁和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特点。物流实训基地硬件设备一定要反映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软件一定要体现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重点。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训中能模拟企业岗位生产需求,具有实战性、可操作性,贴近现实,给学生开展物流实验提供仿真环境,也为物流教学与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3)经济性原则。物流校内实习基地的配置应该量力而行,必须妥善规划,合理开支。有些自动化设备造价高,但其操作简单易学,性价比低,因此,建设物流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采购的系统及设备要有较高的性价比,另一方面要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分期建设,分阶段完善。(4)安全性原则。布置实训设备时重点考虑确保保管设备的稳固性,搬运设备具有足够的等作业空间(包括通道宽度、转弯半径、人员密度等关联因素)。物流信息系统的配置首先选用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技术,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至于丢失、损坏数据。(5)拓展性原则。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都在不断发展,所以物流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一定考虑未来的可拓展性,如考虑系统能够与条码设备、电子标签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相匹配等。任何一个新设备的增添均可以通过安装网络设备及简单布线来完成,便于系统随时方便地进行在线扩展。(6)系统性原则。物流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考虑到物流的各种要素,应形成较完整的物流运行模拟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先进、新颖、有竞争性、趣味性的实用教学手段,体现物流活动的较为完整的流程性,并且校内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可供物流管理专业多门课程使用。

三、校内物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分析

主要实习室的功能架构如下:

(一)物流核心实习室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电脑模拟、投影演示和辅助教学的区域,教学场地内设置投影设备一套、电脑40台。配置的物流教学软件根据物流实训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数量设置不同机构、部门或岗位,学生可分别模拟买方(商场)、卖方(销售公司)、配送中心(还细分为库管部、调度部、库工部、财务部等部门)等基本角色进行操演。

(二)物流装卸搬运训练场功能。为避免室内机械作业的潜在危险,将全电动堆高车训练安排在室外训练场上。该区域设置了模拟堆场、真实货架各1,作业通道2条(宽度不等),主要完成全电动堆高机直线行驶、弯道行驶、堆场和货架托盘存取等作业。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可选择作业通道1或作业通道2来进行。虚线代表限位,以控制全电动堆高机的货架存取作业的工作范围。

(三)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功能。在物流领域里,物流中心是综合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化技术进行实际运作的实体经营组织,其发展水平是体现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物流中心具有仓储、理货、分拣、流通加工等多种职能,很多大型企业均建立起自己的物流中心或依靠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其产品的物流服务,以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配置、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鉴于这一特点,通过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同时配合物流信息系统和主流物流设备的使用,达到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知的扩充,进一步增强学生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据此,我们整合了物流核心实习室的物流单据流程训练和仓库机械作业训练形成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的训练框架。

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实习流程说明如下:(1)仓储区作业流程:验货及码垛贴码扫描入库搬运上架拆箱货上架电子拣选生产线配货包装箱配送成品出库成品出库原产品出库出库扫描整托盘配送。(2)物流公司办公区作业流程:一是,商务部与客户签订协议;二是,客服部接受客户订单,完成客户凭证的制作;三是,客服部通知调度部门准备进行人力、运力的调配;四是,调度部门分配库管人员进行现场入库、出库管理,分配配送人员进行货物配送;五是,库管部分配库工进行现场操作。

(四)校内物流实习基地训练体系的特点

(1)系统性和模块化。以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为核心,辅以物流核心实验室、物流装卸搬运训练场、电子商务实验室、poS机实验,形成了卫星式的校内实习系统。物流装卸搬运训练场主要进行全电动堆垛机专项训练,物流核心实验室进行物流系统软件操作专项训练、电子商务实验室完成电子商务软件运用的训练、poS机室进行poS系统专项训练,而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则可以进行”以需求拉动为背景,以仓储作业为主线,以信息管理为手段”的综合运用以上各单项技能的仓储作业流程训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配备了先进的RF系统、电子标签、工业级物流运作软件系统、包装设备、仓储设备等,模拟超市、模拟物流公司、仓储进货、存货、发货、流通加工区域功能明确,信息流、物流路线清晰,所有的实习内容紧紧围绕岗位作业形成较为完整的训练体系,使得实习形成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递进层次,既可以根据各课程要求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整合教学总体要求综合演练,实现模块化实习。(2)针对性。第一,针对

物流企业的作业特点,接近真实工作环境,具有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除货物是模拟商品之外,实习设备均为企业用设备,且按照仓储作业流程需要布局,物流管理软件也采用了工业级教学软件,使得管理软件与硬件操作顺利对接;第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实习内容,职业中专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走向企业的作业层岗位,针对这种情况实习的内容面向生产一线的作业的具体项目,例如商品验收、码垛、货物上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流通加工等。目前,物流企业在作业层面上大量采用临时工,学生在工作态度上与他们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除了加强职业指导等德育工作之外,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兼顾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含量的训练项目,如计算机信息处理、GpS/GiS系统操作、业务流程总体把握等以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协调性。校内实习基地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首先是建设方案的先进,建设并非单纯购置设备,实习的首要任务是搭建起仓储活动运作流程的主体框架,合理运用有限的设备,让学生学习掌握系统的物流理念的同时,以流程性的活动为模拟或学习的核心,促进学生流程作业的工作经验的形成。我们购置的设备以主流物流企业常用设备为主体,如配置了各式货架、手动液压堆高机、全电动堆垛车、电子标签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条码打印机、poS机、包装机、监控设备等,建立局域网,进行信息化作业。在这些硬件和软件的构架下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各实习点的岗位和真实企业状况相仿,每个岗位的连贯作业实现网络信息下的仓储作业流程,传统作业和现代化信息作业较好地结合在一起。(4)社会化。除了仓储作业和信息处理的系统训练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校内实习水平。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研发了奥派物流教学模拟软件,由我校物流专业教师提供适合职业中专生的物流模型。同时,学校引进了南京一丁物流服务中心,学校优惠提供经营场所,公司则不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开专题讲座,并且学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到公司进行短时间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