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十篇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十篇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1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1

关键词:环境管理;保护生命

中图分类号:X32

1保护空气。空气是人类的生命之气,没有了新鲜的空气人类就如同生活在垃圾世界里,吸的是毒,不利于人类的健康,更谈不上好的发展。新鲜空气中的氧气是我们的呼吸宝,污浊的空气会使我们失去幸福。并不是我们通过污染环境发展经济就永远幸福了,这是对后代子孙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破坏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就等于隔断了子孙后代的喉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是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污损。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治理下,空气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使空气清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通过种树、保护植被等去保护环境。政府可以专门开设这样的项目,发现在实际行动中从事保护空气的人就给予合理的奖励,而要使空气不被污染,就得使水、动物、植物、土地不被污染,就得使人的观念先进、就得使制度先进、就得使人的行为良好。

2环境保护与水。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产生在有水的地方。保护水的清洁、干净,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水一旦被污染,就以为着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被污染,就以为着我们的食物是慢性自杀品,更会给子孙后代造成吃不完的苦。我们的工业发展离不开水,但是如果把水污染了,从长远看,不利于人类的发展。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的水一旦被污染,将造成严重的公共危机。对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关闭,并给予相应的惩罚。造成人的健康伤害的,应给予相关企业负责人应有的处罚。

3环境保护与土地。我国自古是农业国,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类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了,但是在快的进程中,我们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为了防止负面效应,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老本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土地,将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极大的损失。

以污染土地来发展工业的方式是亏损的,违背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愿,最终的结果是伤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对污染了的土地应当给予治理,并追究污染者的责任,建立土地污染责任追究制,并建立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不执行此机制的管理者给予处罚,并使其成为宪法。

4环境保护与植物。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对利益的无限追求,使人们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大量土地沙化和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灭绝,这样的行为使得大自然开始抱负人类。由于对植被的大肆破坏,使得气候发生了变化,以前风调雨顺的现象少了,许多本来就干旱的地方一年四季不见雨,于是庄稼无法种,使得大片土地荒芜,人们的收入下降。

由于工业化的不科学发展,使得水被污染,水流进土地使得土地与植物被污染,植物污染的结果是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力与健康状况。植物受到污染,使环境污染加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植物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种种方便,与人类共同离不开这个世界,如果植物被污染,人类就会面临种种困境,植物也将面临被破坏与污染。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植物,保护好人类自身,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对污染植物的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建立污染植物责任追究制,并写进宪法,也将执行、监督的情况也写进宪法,以便能使其有效运转。

5环境保护与动物。近几十年以来,有些人处于自身利益,大肆屠杀动物,使许多动物频临灭绝,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保护动物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动物的命实际上就是人的命,动物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充分的说明他们与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假设动物全部灭绝了,那人类吃什么来解馋呢,这很有可能人类自己要吃自己,同类相食,这将是人类莫大的悲剧,无异于恐龙的结局。

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使生物圈顺其自然运转,那将是人类的伟大举措。建立保护动物的机制,建立责任无限追究制。

要对水、土地、植物和动物保护好,还需人们以先进的观念、良好的行为和优异的制度做保证。

6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固有的意识形态。由于人类长达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农耕时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过着慢节奏与清净的生活,几乎不存在环境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在哪慢长的历史中,人类喝着洁净的水,吃着天然的、无污染的食物。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人类在利益面前显得弱智,致使环境遭受到了污染。经济第一还是环境第一?眼前重要还是长远重要?子孙后代和我们共享重要还是我们独享重要?保护好环境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最终法宝和最高级别的人间天堂,而以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无异与断了子孙后代的路。我们的脑海中没有环境保护,就如同没有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放在眼里。对此,政府应大力宣传并设立相关的课程与学府,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者素养,培养保护环境的人才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7行为准则与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平时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习惯影响着环境保护的进程。我们有没有随便往地上扔东西,我们有没有随地吐痰等等,这些看似小问题,实则大问题,因为这些不良行为会污染了环境。我们应制定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准则,使每个人都遵守这一准则。建立保护环境行为准则制度,对违背准则的人追求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8制度与环境保护。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怎么能保护好环境。首先,要建立环境保护预防制度。预防是做好一切事的前提,做不好预防工作,一切都要受影响。要设想各种情况,进而做好预防工作;其次,要制定常规事情的制度,为做好常规事情做准备;再次,要执行好每天要做的事情。

生命诚可贵,环境价更高。保护环境对我们人类来说已义不容辞,保护好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通过保护环境来展现我们爱好和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与人类和谐共存和为子孙后代的发展考虑的重要举措。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共同努力,政府牵头,制定良好的经济政策,制定产权制度,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使企业、社会与个人在市场经济下,使每个人的责任明确,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与生命。建立环境保护的制度,使其发挥作用,并使其法制化。

参考文献:

[1]经济可持续发展刘雨林中国藏学出版社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2

(1.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西宁810012;2.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为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已建成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本文介绍了青海省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问题

作者简介:李柯懋(1976-),男,青海西宁人,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kemaoli@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5

1水生生物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水生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见表1)。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2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续建立了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长江流域3处,黄河流域7处、柴达木水系1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见表2)。

3青海省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受《中国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与《新时期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文章启示,针对青海省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注意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生态链完整性及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有对区内保护对象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其动态情况及驱动因素,才能理解管理的内在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客观合理的保护成效评估。

以往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仅限于对鱼类的种类的走访、调查、监测工作,缺少对鱼类动态变化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工作,更缺乏对除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忽视了水生生物生态链条的整体性。

3.2注意保护对象生活史时空连贯性的要求

通常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没有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同一流域毗邻的其它保护区的关系,而许多水生生物是需要在一定流域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特点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尤其是带有洄游性特点的鱼类,这可能需要流域内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协调管理和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才能达到建立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目的,整条流域的保护区应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在这一点上不光是青海省,就是国内仍然十分薄弱,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够。

4建议

4.1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区内水生生物的动态研究

青海省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从事专门水生生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无专门经费支持,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其它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链条整体性研究,以此制定详细具体的建设管理规程。

4.2建立管理网络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3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以来,我县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错误观念的误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强。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资溪的文明形象,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党的十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提高全县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幸福资溪作出积极贡献。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规的行为!

让我们的郑重承诺传播到全社会,落实到每一个人。

范文二

亲爱的同志们:

现在我国的一些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绝,他们面临着很多灾难,人们的捕杀、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自然灾害他们现在很危险,我倡议: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近几年,滥食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艰难。

我们不但要自己做到保护动物,还要不断的提醒身边的人要保护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世界,如果没了动物,我们人类会怎样?如果没有动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或许是无聊,或许人们会挨饿,但是无论会怎样,对人来说,没有了动物,人们将会和动物们一样,活不下去的!

大家不要忘记,人类虽然比其他动物聪明,但我们也是动物。如果有人像我们残害动物一样残害我们的话,我们将会怎样?

我们不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人类自己受伤!

亲爱的同志们,让我们一起保护动物,创造一个更美丽的生物圈,让濒临灭绝的动物们有一个最后的家!

范文三

亲爱的市民:

你们好!

鸟类和野生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也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每年4月1日7日是宜昌市爱鸟周,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市民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们向全体市民朋友们发出倡议:

主动学习鸟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知识,积极宣传爱护鸟类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多植树、种草、养花,爱护一草一木,保护绿地和湿地,制止环境污染,保护好鸟类和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鸟类和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的空间和生态环境,让人类与鸟类、野生动物共享大自然;提醒自己的家人不伤害、捕杀和经营贩卖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不掏鸟窝,不捡鸟蛋,不笼养野生鸟类和野生动物。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4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严禁虐待动物、普法教育及宣传

一、在《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现阶段倍受人们关注的保护客体

今年九月,我国公布了《动物保护法草案》。人们对此草案的出台形成了两个派系,赞成及反对的声音来自全国各地。这两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及立场,即动物保护法是否应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以及人对动物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限制。这其中包含了对虐待宠物的惩罚和屠宰牲畜应采取人道手段以及如何来处理那些流浪猫狗等一序列问题的规定。

早在2008年,我国就动物保护法律建设性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性研讨会,这体现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动物的保护及管理。加强动物保护的法治建设,既可以体现我国对动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状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其对整个社会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动物保护法在欧洲国家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他们这些国家在动物保护法律方面比我国先进,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比亚洲国家的人们要强些。毕竟他们在这个法域里是比较成熟的,人们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般共识。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只有:1、《刑法》,只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及违反此法的相关刑罚处罚【3】;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一般动物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在大众中逐渐得到认同并受到关注,动物保护法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将受此法保护的客体大多数理解为狗狗猫猫,即家养宠物以及生活在居民环境周边的流浪猫狗这个范畴,同时《动物保护法》对此类动物所作出的篇幅也最多。这种现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动物保护法要保护的一般是那些生活在我们人类生活周围的动物。根据就近原则,这些动物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并且经常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动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地协调人的行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就近的动物之后才有可能关注别的领域里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法》草案出台后,人们最关心及争执最激烈的也就是这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与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于应以何种人道的方式宰杀那些被饲养在棚里的动物(即后期成为人类肉类食品的动物),人们现阶段不是很关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已被商业化了(即从这些动物的出生到死亡),确切地说它们是生产线上有生命的产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国外,人们一般看不到它们的生命过程(即从开始的饲养棚到最终的宰杀场),所以即便宰杀过程很残忍,人们对此也感触不深。例如法国鹅肝残忍的制作过程【5】。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等待宰杀的那些动物它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神经、知疼感喜的动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而关于对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如禁止猎捕猎杀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违反者应受到何种处罚等)。因此,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就是那些宠物猫狗方面的问题了。但流浪猫及流浪狗其实与人们所饲养宠物的特性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们同样能牵动那些关注动物福利人士的心,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会令那些受到干扰的人们或是厌恶那些流浪动物的人们产生反感。当然,《动物保护法》实际需要调整的及涉及保护的客体超出了这些人目前关注的范围,即涉及面更广,而不只是这些接近民生的动物【6】。

二.如何正确看待《动物保护法》超前说与滞后说

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保护它们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虐待,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文明。不仅欧美各国有动物保护的法律系统,我们的亚洲邻国以及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也都有动物保护法。我国虽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但其主旨纯属保护和更好地利用“资源”,与保护动物受到适当照顾、免受虐待与痛苦无关。所以自从《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中国国内民众及国外人士对我国即将颁布此法道出了不同的心声。

(一)《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实施持超前说观点者的理由及论据:

我国有部分学者及部分民众认为,此《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在我国现阶段不合时宜,脱离了中国国情。“动物被赋予权利,有其必备的历史条件:首先是中产阶级兴起,一些动物由役畜变为宠物,人与动物的情感联系加强了;其次是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使人权有了一定保障,然后始能惠及动物;第三是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没有保护动物权利的社会共识,法律就不会得到普遍遵守。不具备这些经济社会条件,即使进行立法,最终也是纸上谈兵。选择一个国际场合公布立法建议稿,体现了法律专家的‘国际视野’,但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专家可能忘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有8亿农民,而农民与动物关系复杂,其中既有人对动物的悲悯,也有人对动物的工具性、物质性利用。在城市,人的权利意识刚刚觉醒,人对动物的权利意识自然还很淡漠。保护动物权利,需要价值观念、法律制度作为前提,但真正的基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对动物权利与福利的保护,是在人权得到保障、福利国家成为现实之后,人的权利和福利向动物世界的自然‘溢出’。中国刚刚解决人的温饱,人的就业、居住、卫生、出行乃至丧葬问题成堆,要同时承认和保护动物权利与福利,确实不切实际。所谓法律,并非人的发明创造,它应该早就存在于社会风俗、习惯、道义中,立法只是对法律的‘发现’。如果城乡居民爱那些动物,在迫不得已时必须按照习惯处置那些动物,而法律专家弄出一部法律禁止那样做,那么很多国人就会一夜之间变成法律上的罪人。这样的立法,显然就不是对法律的发现,而是一种专家专断意志,是对西方制度的生搬硬套。这不是说,中国不应当立法保护动物,而是说,中国城乡之间、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不宜出台法典式动物保护法,对人们要求过多过猛。可以针对动物实验、工业屠宰、动物园及演艺业等,先行出台行业性动物保护规范,有条件的可以专门立法。城市可以完善养犬法,可以将养犬法规拓展为保护宠物的法规。但所有的这些法律都一定要有可操作性【7】”。

(二)《动物保护法》持滞后说(即支持实施此法的学者)之所见:

动物福利法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动物福利作为道德问题在西方成为社会意识和广大公众关心的社会运动却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而动物法作为一门学科更是近几十年才新兴的法律分支。所以动物法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今在中国,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动物法和动物权利在中国现阶段太超前,为时过早。“人们认为现在制定动物福利法不现实,即使制定了也无法实施。人们常常说,人的福利、人的法律及权利还顾不过来呢,哪能顾得上动物。然而,动物保护立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实施,不仅在欧洲各国,而且在许多亚洲国家均有动物福利法,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就为时过早、超前呢【8】”?常纪文教授主张中国在努力考虑和探讨制定动物保护法的同时,需要对动物的地位进行广泛的公众讨论和知识界的探讨,相信对动物福利理念的公众探讨和普及教育将有助于中国的立法,同时也将确保普通国人和知识界重新认识动物作为有感知生灵的地位并接受作为伦理道德关注的动物福利是21世纪中国社会进步的上一个台阶的新观点。“不管我们现在是否贫穷,不管人权得没得到保护,我们都要人道地对待动物,这也是人权保护的一种延伸【9】。”

(三)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在此,笔者本人也非常赞同常纪文学者的观点。在欧洲传统的道德观是基督教的道德观,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动物和人类是上帝在不同阶段先后所创造出来的,都同是“上帝的造物【10】”,从这个信仰上来说,这两者的关系从“在上帝面前平等”演化成“生存权的平等”。在上帝面前,人和动物都是他创造的生物,人与动物在世界上均应有生存权。虽然人类强于动物,但强者应该保护弱者是人类文明进化高尚之处。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中,以天地人和为人类思想最高境界。印度名人甘地曾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可以用她对动物的态度来衡量”。结合国外在此法领域的成熟发展以及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思及对生命的重视,显然我国在现阶段出台《动物保护法》是比较滞后的。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还不谈不上发达,但出台一部《动物保护法》难道就会阻止或影响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的步伐吗?在笔者看来,人道地对待动物与我国经济状况绝不是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体。打个比比方来说,这就像我们对幼儿的教育一样,不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明白大人的话以及不识字和分不出人间是非而不给他们交流和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还是很乐意地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明白人们的语言及风俗习惯,让他们能在我们父母及社会现有的条件下快乐及健康成长,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具备了这些自身条件才积极地配合他们。同理,我们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经济不发达,所以不能在此法领域效仿西方发达经济国家超前颁布动物保护法。动物保护立法绝不意味着向西方盲目靠拢,这些理由都是说不过去的。任何法律的颁布实施到该法的稳定与成熟都是需要经过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动物相对我们人类而言是弱势群体,很多情况下它们的生与死掌握在我们人类的手中,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中国是时候该填补这个法律的空白领域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法律的完善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当人类的行为违反人类道德,仅依靠道德及社会舆论又无法制止这种行为的蔓延及恶意传播时,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法律成为其最后一道阀门也是最难逾越的屏障。所以保护动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体现,也是人类义无反顾的责任。

三、如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体现动物的法律地位才能更确实有效地保护动物的生存权

(一)动物的法律地位在一些国外法律体系中的体现:

在动物福利立法建设中,动物应该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受到保护。《德国民法典》规定“动物不是物”【11】,这一定语没有全面的解释清楚,动物在人类的法律体系当中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俄罗斯民法典》规定:“动物是物权的客体,并不意味着权利人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役使动物,而应该受到合理限制”和“在行使权利时,不允许以违背人道原则的态度残忍地对待动物。在动物受赔偿的问题上,要注重动物的生命价值,不能单纯地以动物市场的市场价值来界定赔偿标准【12】”。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是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动物究竟是继续作为法律关系保护的客体加以保护,还是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来加以认定。因此动物能否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成为了法学讨论的焦点,学者观点大致有三种:1.是动物依然是法律关系的客体;2.动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3.动物是类主体或是准主体。不难看出此三种观点是基于不同的思考方向而形成的。

(二)笔者本人对此所持的观点:

笔者则认为动物不可能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因为法律毕竟是人的法律,法律关系是由人类行为而形成的关系,即由人类相互行为所产生相应后果的各种法律状态。而动物怎么可以和人同为法律关系主体呢?动物的权利最终还是有赖于人的行为及意识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只能属于被人类所保护的客体这一形式体现在法律当中。因此,动物成为法律保护客体的规定应该在不同的相关法律部门中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如《刑法》、《民法》、《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各地方政府单行条例等等法律法规,其内容应相互一致,不得相互抵触。也可以考虑是否将虐待动物行为列入我国刑法领域或单独进行立法,以此来规范及制止残忍虐待动物的行为,更有效地保障及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保障无辜的生命免受来自人类无理和非人道的侵害及剥夺。

因此,也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才能确实保护动物的生存权不受人类无谓的侵害及剥夺。在诸多国际社会动物保护法中,禁止虐杀动物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底线规则,其理念是尊重动物的生命及保护动物的权利,并将保障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纳入到法律和司法制度中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使人类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而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保护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13】。”现在生物物种在逐渐消失,对整个生物金字塔即食物链来说都是一个阶梯式的毁灭,也就此可断言:“在世界上生物消失之日,即是我们人类的灭亡之时。”毕竟动物为我们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及牺牲是无法用统计学里的数字来恒定及衡量的,从物质的供应到精神的供应…是无法估量的。例如导盲犬对残疾人的帮助、警犬对国家警务工作及边防工作的贡献、看门犬对单位及家庭的财产安全起到的作用、宠物在带给人类的精神快乐的同时人们也被他们那忠诚及知足的特性所影响着从而优化及促进了我们人类性格的不足及缺陷…等等。

四、我国动物保护立法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及为何地方性《饲养宠物法规》难以见效?

我国的动物保护、管理立法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一部综合性的动物保护基本法,动物保护法制系统性不强,制度建设不周全,难以对所有的动物予以应有的保护;二是立法目的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了几千年的怜悯生命的道德传统,没有体现

五、依据本国国情,通过完善我国国内立法及借鉴国外经验来促进和协调动物和人的和谐相处

笔者拙见如下:

1.加大司法力度,对于无谓虐杀动物者应一律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毕竟法律的颁布是为了实施以限制及禁止某种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为了流于形式。

2.启动群众监督制度,实行匿名举报电话及邮件,制定奖惩制度。发动群众的监管力度及积极性。

3.明确动物保护法的职能机构及司法程序。

4.结合各级地方政府的有关《饲养宠物法规》来限制及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使其饲养行为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

5.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严格的城市居民饲养宠物的相关数据并存档,每年向中央相关职能部门汇总一次,这样就可以知道我国宠物的整体数量及其变化,从而有效地预防及控制宠物过多繁殖。

6.严格审批动物及宠物繁殖基地公司的成立。即繁殖基地的繁殖计划也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宠物以及流浪动物数量的急增。制定一套严格的动物繁殖基地经营法规体系来控制各繁殖机构盲目进行繁殖计划。

7.繁殖基地应按规定将出售的宠物动物进行归档,并上交给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登记,这样有利于明晰宠物的个体流向,形成一个联锁档案机制。

8.没有被注射疫苗的宠物猫宠物狗严禁在市场上待售,被出售的宠物狗或猫应佩戴标有宠物身份代码的胸牌(即宠物在出售时,胸牌已在网上注册并登记了买主的信息)。

9.进行法治宣传及编制相关教科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正确了解及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灵,毕竟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是关键。突出人与自然的重要性,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对人类的益处。

六、如何规范人们饲养宠物之行为及如何处理好“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

人们是否应该有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以及人们是否有反对养宠物或动物的权利呢?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只要饲养人所养的宠物或动物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他人是没有权利来反对饲养人的饲养行为的。因此,目前动物保护法急需处理的动物问题首先是那些被人类饲养的宠物以及寄生存在人们生活周边的流浪猫狗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两类动物呢?

(一)首先应规范对宠物的饲养及管理(即对宠物狗及猫的规范管理).

对于被人饲养的宠物,除了需要我们对国人进行教育外,用法规来规范饲养人的饲养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即严格又要可行的法规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各地区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来规范此类行为,即便是有也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实施及操作,主要原因是法规制定不合理,民众不愿配合,司法力度不强。其次是饲养人的饲养意识比较散漫及薄弱,也没有饲养人应尽的责任及义务的概念。根据我们立法的原则是既要保护人类及人类环境又要保障动物应有的生存权。笔者拙见如下:

1.对职业性饲养动物人的资格及场所的规定及限制

2.规定以家庭为单位来限制被饲养的动物数量。

3.饲养人必须为动物提供足量的、质量好的、适合卫生的食物和水及提供适宜宠物场所供其休息及活动。对宠物不能进行心理吓唬。

4.对宠物的管理(办证、及收费政策应该改革、打疫苗、绝育应纳入到强制行为)。

5.对宠物培育机构及销售市场的数量的限制及经营规范的规定。

6.对宠物医院的资格审批及经营性质的限定及按规范职业。

7.宠物致人伤害的应该如何赔偿及如何界定赔偿义务人。可结合我国现行《民法》的相关规8定来认定及处理,及时用可行的法律条文来替代不可行之法条

9.规定及明确饲养人对饲养场所及环境卫生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10.应禁止各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宿舍饲养宠物。

11.饲养人不在居住地且家中无人看管宠物时,应该实施寄养行为。

如何认定遗弃宠物行为及应如何加大处罚力度,除非这种遗弃行为属于法律所规定的例外情节。

12.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处理因饲养宠物行为而产生的邻里关系。

13.要对饲养人人群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宣传及相关《动物保护法》法规宣传。

(二)流浪猫-流浪狗??应该如何进行人性化安置及处理?

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比较特殊,其特殊性在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人类的生活垃圾而存在,且这些流浪的猫狗生活在人类边缘,容易接近我们人类,因此大多数这样流浪的猫及狗都乐意接近人,接受人们给他们喂食物这一行为。也因为其中有许多是被人们所遗弃的宠物。例如北京著名的收养流浪猫300多只的丁奶奶【19】。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像丁奶奶这样关注这些小生命的个人及群体是越来越多了,这说明了中国人在自身经济改善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份额外的善心及爱心去关注这些流浪的动物,这也表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内在修养及善良意识在不断的提高。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及安顿这些流浪的猫及狗呢?笔者拙见如下:

1.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新增一个特殊部门,即流浪动物防控部门。招收具有兽医资格的人员为国家特殊性质公务员。用于专门处理流浪猫流浪狗的绝育及疾病救助。如何控制流浪猫流浪狗数量的问题其实就像我国二十年前实行人口计划生育的情况一样,绝育是最关键的一环,不管是雌雄的流浪猫及狗,只要被人抓住后送至救助所,在动物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绝育手术,待其伤口痊愈后放归自然,这样即保障了动物的生存权又控制了流浪动物的增长势头,实行几年后,流浪动物的数量自然呈下降趋势。

2.每个城市都应该安置几个由政府出资的流浪猫狗固定救助所,每个救助所里应该有2-5名受领国家薪水的兽医执业。

3.对于在一定的领养期限内无人领养的生活不能自理的流浪猫狗,可以实行人道的安乐死。但对有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及狗,如在绝育后无人领养,则应放归自然,而不主张人为的安乐致死!否则这将有勃于《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出发点。同时也违反了人类情感及道德。

4.对于对生活不能自理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的流浪猫流浪狗,应制定有关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及要求,并应该有两名医生在场,实施安乐死的兽医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及程序来执行,并留根存档,以便统计。

5.严禁国人食猫肉狗肉。一是狗猫身上的细菌,许多对人体是十分致害的细菌及寄生虫,如“裂头幼的成虫寄生在犬科、猫科动物的小肠、且成虫在猫体内寿命可达3.5年,偶然寄生在人体……”。食猫肉对国人的身体健康也存在隐患,而且容易传染给家人及朋友。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城市边防应该把好城关卡口,禁止放行装有流浪猫或狗的车辆流通关卡,一经发现,立即扣押车辆及相关人员。通知相关部门后,应将装有流浪猫及狗的车开回原省市,并对整批流浪猫在采取绝育措施,在认养期限过后,将剩余的全部放归自然。并对涉及人员给予相关规定的刑事处罚。

6.制定对被收养的流浪猫及狗应进行登记及拍照留档制度,对领养人进行必要的回访制度。

7.政府的这个职能机构在各个地区均可以设置流浪动物的捐款基金帐户,有这么一个平台让有爱心人士及有能力的人士为此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及贡献,这样一是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唤起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这个救助流浪动物捐款基金帐户由专员负责管理,并由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严格审核。

8.政府应鼓励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的建立及肯定其所实施救护动物行为的效果来以此推动及推广对动物保护的宣传。

总言之,笔者对《动物保护法》在中国开始实施总体上持赞同态度,强调的是《动物保护法》应着眼于“保护”二字,既然以《保护动物法》为名来提倡及促进动物的福利,那么就不能弃我们立法的宗旨而不顾。从宠物这方面来讲,笔者个人并不赞同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饲养宠物(如猫和狗),原因是城市居民的邻里生活相互关联。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空间一般是有限的,常年生活在缺少阳光及新鲜空气的环境中,也不利于宠物的健康生长。如果对宠物猫狗不加以卫生防范,有些寄生虫是很容易传染给人类,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许多属于共患的寄生虫病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经济损失。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进步与发展【20】。”另一方面人们养宠物即耗资又费时。再说无论是猫猫还是狗狗,他们身上的寄生虫及细菌都有这样那样的机率传过给人类,对人们的本身健康而言也极为不利。“let'sstopkeepingpets-让我们停止养宠物【21】”。笔者认为是: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如果对于已经有了宠物的人们来说,笔者还是坚持以尊重生命来论事,要以负责的态度照顾宠物。因此笔者建议,如果没有足以提供宠物生活的好环境及没有足够的时间的人们,在还没有养宠物的人们最好别养宠物,养宠物千万不可心血来潮。如果已经饲养了宠物,则请让它们成为你最后的宠物,并对它负责到底。《动物保护法》在保护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来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利、顾及动物的福利,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此,《动物保护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22】。”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5

1保护现状

林业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比较重视,其工作进展较好。截止2011年末:划为母树林11210公顷。建有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处。该湿地总面积31516公顷,其中核心区16000公顷、缓冲区6500公顷、实验区9016公顷,行政区划为黑龙江省虎林市。2009年保护区晋升部级后原有总体规划做了修改和完善,形成《黑龙江东方红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期限2010年-2020年,工程建设投资估算17842.6万元,该项目已完成投资529.6万元。林业局建有相对独立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建有各类野生动物保护站13处,出台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较好。拥有饶河县申请成立的饶河东北黑峰自然保护区,含该局面积170119公顷的林地。近几年来,林业局依法建立健全了生物多样性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统一了领导干部的认识,提高了全民保护意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2保护措施

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2.2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觉保护意识。

2.3遵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对母树林进行经营,对毁坏种质资源的行为要依法处理。

2.4加大混交林造林比例,推广“栽针保阔-动态经营技术”,减少纯林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

2.5继续推行“天保工程”,保护好天然林。

2.6在采伐设计作业时,要坚持以生态林业为前提,保留珍稀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为它们留足森林走廊。

2.7加强湿地、水地的管理,对区域内的湿地进行保护,需开发的要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2.8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依法管好东方红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

2.9建议成立独立的各市、县、局、农场参加的大区域完达山东北黑峰自然保护管理区,科学有效的保护东北黑峰,加快发展完达山林区的黑峰养殖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这一珍贵物种。

2.10加大各场(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2.11积极开展东北虎保护区的申办工作,尽快建成以青山经营所、奇源林场、五林洞林场为核心的东北虎保护区。

2.12加强对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监管,加快黄菠萝、五味子等野生植物保护区的申办工作,加强对野生经济植物的监管,严禁超量采集。

2.13完善各场野生动物监测站,设专职监测人员,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2.14积极工作,按《黑龙江东方红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时完成各类投资计划。

2.15尽快改变现有保护区为企业单位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不合理运行体制。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6

[关键词]名人古建筑;开发利用;研究

淮安地处中国北方南端而又处于中国南方最北端,横贯南北分界线,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

一、淮安市历史名人古建筑的现状调查

目前,淮安共有35处历史名人古建筑,按照级别、时间和位置分别加以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类

部级共1处,省级共2处,市级共27处,县级共5处。各级名人古建筑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7处,占总数的77%。其次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处,占总数的14%;其他级别的,共3处,占9%。

(二)按照时间分类

一些名人古建筑时间跨度较大,曾经多次重修或扩建,以其现存最古老建筑为基准;对于组合型建筑或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所属时代不一致的情况,按照其中最早建筑所形成的时间来表示。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把其所属时代的复杂性呈现出来。按时间的分类如下:宋代共3处,元代共1处,明清共24处,近现代共7处。各个时代名人古建筑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

占比例最大的是明清建筑,共24处,占总数的68%;其次是近现代建筑,共7处,占总数的20%;其他两个时期的建筑,共4处,占12%。这符合时间越古的建筑保存下来的越少的一般规律。

(三)按照位置分类

名人古建筑所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对于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从所处位置来看,有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和洪泽县,分类如下:清浦区共8处,清河区共1处,淮安区共19处,淮阴区共4处,涟水县共2处,洪泽县共1处。各地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位于市区(包括清浦、清河、淮安和淮阴区)的32处,占91%。其中淮安区作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占54%。位于其他县的的共3处,占9%。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物级别高的比级别低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省保级别较高,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比较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都比较规范。而且国、省保一般都是由市、县保上升为国、省保的,往往是保护较好、价值较大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申报为国、省保,所以其保护状况较好。二是国、省保保护经费比市、县保有保障。国、省保可以从国家文物局申请到维护与重修经费,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所以,国、省保单位一般可以得到及时修缮并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如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就是典型案例。

(二)文物重点区域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比较好

淮安区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历史名人古建筑的数量较多,保护状况也比较好。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淮安区的文物保护部门是最早成立,当地文保部门重视文物的保护。历年来用于修缮的的经费也较多。二是淮安区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纳入城市旅游线路。如故居、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等等,资金就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三是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一般能够较自觉地保护古建筑。而有的地区居民文保意识相对较差,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往往会在自觉与自觉中破坏文物。

(三)存在时间短的比长的历史名人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

对于历史名人古建筑类文保单位来说,时间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时间较近的建筑保护情况要好于时间较久的建筑。历史名人古建筑被破坏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风雨侵蚀、材质自然腐烂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等。淮安历史名人古建筑往往是砖木、石木、砖木石等多种材质混用,所使用的材质直接影响到对它的保护。如使用砖石质地等质地的,一般不容易遭到侵蚀与破坏,相对易于保护;而使用木头等质地的,则相对不容易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历史名人古建筑的时候,要对破坏古建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以避免的。

(四)旅游开发价值高的比低的保护开发利用状况好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推动下,淮安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以便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历史名人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得到了修缮,而一些无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类文保单位则遭到冷遇。把旅游开发与历史名人古建筑的保护结合起来,在文物部门的参与下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才能做到既发展了旅游,又保护了文物。有一些处于乡村的古建筑,因属于成组建筑或建筑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特色,亦有旅游开发价值,也得到了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的重视,如:枚乘故里建筑群、漂母祠建筑群即是如此。

三、开发利用淮安历史名人古建筑的对策

文化名人是稀缺、珍贵的城市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与无可替代的特征。历史上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了聪明才智,留下了丰硕成果。在几千年或几百年后的今天,如何借助“名人效应”,打好文化名人的品牌是我们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统筹规划,整合历史名人遗迹

目前淮安市对历史名人古建筑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各级政府已投入较多资金修缮或改建。但这些名人遗迹相对独立,没有有效串联和整合,有的甚至于接近湮没无闻。因此要对文化名人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开发淮安“文化名人之旅”项目。突出、韩信、吴承恩三大世界级名人,带动枚乘、枚皋、梁红玉、关天培、刘鹗、周信芳等一批名人景点建设,充分彰显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的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纪念景区档次,展示一代伟人风范;借鉴杭州“宋城”,建设“韩信军事乐园”,展示一代“兵仙”的军事风采;建设“美猴王主题公园”,展示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所创造的“神魔世界”;推出“淮安名人故里游”、“康熙运河水上游”、“韩信故里游”用以提升淮安文化强市的品牌效应和宣传效应。

(二)重点突破,推进名人品牌的建树

淮安的名人旅游要走品牌发展之路,培养旅游者的品牌忠诚,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品牌建设一直是淮安旅游业经营活动中的弱项,淮安的旅游业要创建出自己成功的名牌,应首先从产品质量入手,创造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是产品质量。旅游品牌的建设是一个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延伸、品牌促销、品牌保护等工作在内的系统工程。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山东曲阜近几年大力开发孔子旅游,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办孔子文化节,开展多姿多彩的仿古祭孔乐舞、孔子腊像展、孔子生平事迹展、孔府文物展等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取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浙江绍兴在打造鲁迅品牌上进行系统开发,不仅尽量恢复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文化风貌,重新建设了内容丰富的鲁迅纪念馆,把鲁迅作品中提到的店铺(如“咸亨酒店”)和小商品(如“茴香豆”)作为品牌来经营,而且新建了名为“鲁镇”的主题公园,把鲁迅文学语境中的虚拟世界还原成现实,让游人置身于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环境氛围中。

(三)展示历史,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

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厚重的标志,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人文资源。按照人物属性,可将名人故居分为政治家类、文学家类、科学家类、虚构人物类、社区遗迹类等类型。按照名人与故居的关系,名人故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人的诞生地,如故居、吴承恩故居等等;另一类是名人在各地的临时居所,如童年读书处、周信芳故居等等。它们是历史的文脉,沿着这一条条文脉,可以认知历史名人生活的经历,并折射出历史名人所在时代的变迁。布置名人故居的主导思想是尽力保持时代的、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视觉效果,突出名人故居原始的生活风貌。与此同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与故居的协调,不致使人产生突兀感,让游客到访后能够产生仿佛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有所启发、思考。如此,其教育意义也就凸显了。

(四)继承名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名人就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珍珠晶贝,就是历经风雨之后的亮丽彩虹。撬动历史的车轮,推进社会的发展,激励人们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对于名人的定义。历史名人以其智慧、创新和意志的力量,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铸就了一座座令后人敬仰的丰碑。他们或以奋发向上、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我们,或以百折不挠、寒岁松柏的可贵品格教化着我们,或以通达济世、变中求胜的卓越才华启迪着我们,或以报效国家、献身时代的责任意识感召着我们。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凝结着肥城人文精神的灵魂和精华。因此,研究历史名人、宣传历史名人,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期人文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五)运用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7

  

保护动物的倡议书范本1

 

尊敬的广大市民朋友:

 

  “XXXXX”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许许多多的生物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加限制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资源种类减少,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实际行动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建设好美丽家园、美丽中国。

 

  娄星区林业局是我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的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在宣传普及野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和查处野保案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区内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物物种逐年增多。但目前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不足,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时有发生,区内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亟待加强。因此我们呼吁全体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全民动员,奉献爱心,保护和珍爱野生动物。

 

  二、不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

 

  三、不在集贸市场和其他场所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及产品;

 

  四、餐饮行业不将野生动物及产品作为菜肴进行销售、广告,餐馆的名称不以“野味”字样冠名;

 

  五、客货承运业主自觉拒运野生动物及产品;

 

  六、广大市民自觉拒吃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七、广大市民积极举报非法捕杀、贩卖、食用、运输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

 

  倡议人:xxx

 

  xx年x月x日

 

保护动物的倡议书范本2

 

尊敬的广大市民朋友: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人类,你们有何感想?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对于每个人从未停止过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应”的,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举一个例子:我国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河流,但现在它已是鱼虾绝迹的污河,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添多一道疤痕。这,不是给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吗?

 

  由此,我郑重地向仍未觉悟的人们建议: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2)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环保选择

 

  (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2)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倡导同学门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倡议人:xxx

 

保护动物的倡议书范本3

 

敬爱的动物保护协会会长:

 

  您好!本来,我们人类与动物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难怪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中提到:“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由此可见,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

 

  近几年来,由于许多不法分子大肆地捕杀,使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猎杀它们,做貂皮大衣、鳄鱼皮带、高档皮鞋……为了饱口福,人类也不惜一切代价,不考虑一切后果去猎杀熊、等野生动物……

 

  几声枪响之后,天空中弥漫着火药残留的硝烟,而动物已经成为我们老饕下酒的佳肴。我们利用各种武器去猎杀赤手空拳、手无缚鸡之力的动物,难道以强胜弱,以大欺小的感觉十分美妙吗?难道我们不觉得这种卑鄙的手段是可耻的吗?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呼吁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做到几下几点:

 

  一、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兄弟,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动物。

 

  二、在我们冰冷的枪口下,数以万计的动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我们成立一个野生动物繁殖中心,让野生动物繁殖得更多。

 

  三、让不法分子彻底打消他们的坏念头,确保他们被监狱放出去后不再干这样的坏事。

 

  四、让公民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一起监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鲜花怒放,却没有蝴蝶,蜜蜂帮它们传授花粉,夏天的时候,我们却再也看不见蝴蝶的舞姿和萤火虫的小灯笼,也再也喝不到牛奶和蜂蜜了……那是一个冷清、可怕、毫无生气的世界!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8

关键词:动物保护;法律地位;法律主体;法律客体

一、动物应有法律地位之辨析

(一)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

有学者从动物是道德主体的角度来宣传因此动物也是法律主体,暂且抛开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不谈,先分析动物是否是道德主体。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依赖于共同的自然生活环境而生活,而且人类与动物放佛是一种“朋友”的亲密关系,我们依赖于动物所带给我们的感情支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动物还是处于人的“监管”之中。对于生活在大自然的野生动物,我们可以拍摄各种纪录片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对于家养的宠物或动物园的动物,它们的一切生活来源基本要依赖于人类,如人类要适时喂给它们食物,要给它们创造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人类要给它们必要的行动束缚(如关在笼子里,用绳子拴起来),等等。也就是说由于动物缺少理性与能动性,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的遵循社会秩序,无法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常常把它们当做“朋友”“家人”一般的存在,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工具”,仍属于道德的客体。

(二)动物是否是法律主体

还有一种论点依1990年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动物不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动物法律地位主体论者由此认为既然动物不是物,那么就说明动物不是客体,所以是法律主体。①首先这种推断是完全不正确的。由“动物不是物”推断至“动物不是客体”是不符合逻辑的。其次,德国民法典于第903条又附加了“动物的所有权人行使权利时,应注意有关保护动物的特别规定”,由“所有权人”可以看出,动物仍是受人类的支配的,动物仍处于法律客体的地位。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意志自由和理性是成为民事主体的必备要件。动物所具备的的理性是生理理性,即本性。动物的这种本性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约束它们的行为,如一头暴怒的狮子冲向人类,这时它的本性就是用它的力量和爪牙来对付人类,而如果我们对它说“停止这种行为,因为这即将触犯法律”,我想即使我们和狮子之间通晓语言,这种劝说也是不会成功的,这是缺乏人类理性下的本性使然。一部分动物法律主体论者认为,既然缺乏一定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都可以成为主体,那么民事法律主体的范围也应该扩展到具有一定生理理性的动物上。但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这是暂时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好转,他们具备法律主体所应具有的理性是可以期待的。而动物和人类在智力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差别,即使可以通过模仿和训练让它们做出一些人类的行为,但让它们因此达到人类的理性水平是不可能的。关于奴隶和女性在现代成为法律主体的问题,本就是历史上对于人的基本权利资格认识的狭隘与偏颇之处,不再赘述。而且法律关系的建立旨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这种“对等”不等于“平等”),动物受其自身先天特征的限制这种“对等”难以在它们身上实现。所以动物不是法律主体,动物是受人类支配的法律客体。

二、客体条件下对动物的保护

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动物息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一种观点是建立监督维护制度,如人动物进行维权②。如前所述动物无意志自由和理性,无法表达或我们无法理解它们表达出的想法,所以此类保护实质也是基于人类的意志,无甚大意义。还有一种观点是在确定动物是物、是法律客体的基础上建立法律物格制度,即对不同的物进行分类以给予不同层次的保护。③对动物设置高层次的法律物格资格,相应的给予法律上最优的保护。法律是一门必须简单且精确的学问,动物的种类太多细分下去不仅有各种分类方法的争议,而且势必造成法律的纷繁复杂,不利于法律对大众的指导性。客体条件下动物的民法保护,我的观点如下:

(一)民法理念的更新

首先,从伦理的角度,把绝对化的主体性伦理观(即所有权人在不违反法律和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处分和支配其物)折衷为人支配并尊重物。反映到属于物的范畴的动物中来,人不能单纯地支配动物,还有爱护动物的义务。这样主体之人对于客体之物有了谦抑和容让的空间,不仅人有尊严,物也有了要求人顺应其本性给予保护和照顾的独立价值。④正如徐国栋先生在《绿色民法典草案》中设计了“民事主体负有仁慈对待上述两类动物(畜养和非畜养的食用动物)的义务”的条款。

其次,在民法总则中增加民事行为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条款规定,用立法明确地为民事行为附加环境保护的义务。也正如徐国栋先生在《绿色民法典草案》中第五分编第30条设计的,“权利人在行使其物权时,负有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义务”,剥夺了权利人对环境和资源浪费的自由。

(二)对动物保护进行系统化、法律化

我国目前对于动物保护的规定,也仅有《侵权责任法》第八十四条对饲养人义务的规定,和仅针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动物保护的范围还急需扩大。如针对近年频频发生的虐待动物事件,可制定专门的《禁止虐待动物法》。

同时还应对动物的尊重与保护进行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强调。现在的社会公序良俗原则已经包含一定的动物尊重与保护的概念,从大众对虐待动物事件的激愤态度中可以看出,强调这一原则来更加提醒、引导大众,增强动物保护的法律性、系统性。

(三)人的权利的保障

不能过分强调动物保护而使人的权利得以损失。如小白鼠的医学实验目前没有别的更优良的方式可以取代,那么此时它就不应该被法律所禁止。类似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强调动物的利益保护,那么对于人类尤其是急需救治的人类,也是一种不公平。

三、总结语

动物是物,属于民事法律客体,是毋庸置疑的。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继续研究对促进生态文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4.

注解及参考文献:

[1]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2]如徐国栋先生在其“认真透析《绿色民法典草案》中的绿”中指出――在序编的第33条中,把动物分为畜养的食用动物和非畜养的食用动物,把后者确定为“处于人与物之间的生灵,享有一定的由动物保护机构代为行使的权利”。摘自《法商研究》,2003(11)。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9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同学们、老师们:

  当你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森林、当你行走于青草幽幽的林间小道,当你辗转与峰峦重叠的山间,你是否想到如果听到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如果遇到溪边休憩的小生灵,那么大自然该有多么迷人。谁不向往静谧的田园生活?谁不渴望每天见到蓝天白云?谁不期待身边有鸟语花香?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我们的命运就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作为生物琏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世界每天都有珍稀动物在灭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动物被猎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益虫被杀,害虫猖獗;森林被伐,灾害濒繁;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正在恶化,可是我们又能怨谁呢?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大自然的主宰者,猎杀动物、砍伐森林、摧毁植物造成的吗?这难道不是我们在自己毁坏生存环境吗?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海湾镇正在积极构建“绿色海湾、生态海湾、魅力海湾”的和-谐环境,在四月份我国爱鸟周来临之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些有益的事,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为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物的未来,我们向全体师生倡议:伸出我们的双手,每年种上一棵树;做一名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宣传者;提倡不食野生动物;劝说、阻止伤害野生动物的人和事。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家乡的树更绿、天更蓝、水更清,让我们生存的环境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

  倡议人:XX

  时间:XX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全县父老乡亲、朋友们: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我们的命运就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动物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世界每天都有珍稀动物在灭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动物被猎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益虫被杀,害虫猖獗,森林被伐,灾害频繁;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正在恶化,可是我们又能怨谁呢?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大自然的主宰者,猎杀动物、砍伐森林、摧毁植物造成的吗?这难道不是我们在自己毁坏生存环境吗?据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县城乡餐馆、酒店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许多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艰难。为了保护共同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为此,我们倡议:

  一、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不滥食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鸭、天鹅,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不滥捕、不猎杀野生动物,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好公民。

  二、关爱动物,保护森林,让茂密的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庇护场所。

  三、各饲养、运输和餐饮企业不非法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做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

  四、人人行动起来,积极劝说阻止、举报各类破坏森林、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做保护生态环境的模范。

  朋友们,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为了让汉寿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平安地生活。

  致辞

  敬礼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人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物种之一,我们在爱自我同类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其他生命,善意对待和爱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

保护动物对人类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动物特殊价值;动物精神价值;动物生态价值;动物伦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d950.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5

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动物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繁荣,一场动物保护的革命渐渐走进法律视域之中。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奥地利、德国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修订,使得一场关于动物的法律革命在各个成文法国家悄然发生,其核心正是动物对传统“物”的概念的冲击与挑战。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亦不能回避这一潮流。对于动物是不是“物”的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激烈讨论,客体主体化等新理论新问题出现在争论中。一方以环境伦理学者为代表,认为动物不是“物”,动物有相应的权利主体资格;而另一方则以民法学者为代表,坚持动物仍然是“物”,只不过有不同于一般的物的特性。[1-3]

在这场应对动物保护思潮冲击的论战之中,主流民法学家作出了较为有力的回应。他们认为:法律人格的扩充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动物不具备主体应有的意志能力,赋予其主体资格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否定动物法律人格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它们的保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动物物格制度。杨立新[3]指出,法律物格制度的一大特征是赋予不同的物不同的法律地位。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因物制宜,根据不同的物的特点规制以不同的保护策略和救济方法。在笔者看来,动物的物格正是法律物格制度中重要的一环,它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但动物物格与传统的法律理论仍有不衔接之处,环境伦理学者提出的如何在法学范畴内体现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此外,传统民法将动物归于一般的物,所有人可依据其权能自由使用、处分,即使强调其特性,也是在饲养动物侵权时强调某些动物的危险性,或者在环境保护时偶谈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意义,对于动物独有的价值很少通过法律触及。本文拟结合动物这种特殊物的特征和价值,在分析其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就我国进行动物特殊价值的法津保护提出建议。

一、动物精神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物的种类千姿百态,物的功能各有不同。在日益重视精神世界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安宁和充实。一些特殊的物往往对人的心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寄托和抚慰作用。而此类物往往是特定物,独一无二,一旦灭失则不可恢复原状,致使权益人丧失寄托,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法律的核心价值是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对于承载了权益人精神利益的物,法律应予以保护。动物正是这样一种物,特别是与主人亲密的伴侣动物,其有着排除寂寞、寄托感情、充实生活的超乎其固有财产价值的特殊的精神价值,它们一旦遭受虐待或者被剥夺生命,则主人的精神利益往往会受到损害。对于那些终日与动物朝夕相伴的鳏寡孤独者来说更是如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护这些动物不仅是在保护主人的财产利益,还是在保护主人的精神利益。

2.立法状况

如何利用法律对动物特殊的精神价值进行保护和救济呢?笔者认为应将其纳入精神损害赔偿的保护范围之内。但这就意味着传统民法的一些观念需要进行调整和重述。

对精神损害而言,鉴于界定的困难,大陆法系国家往往采取的是限制主义的立法方式,限制其适用范围并予以法定化。[4]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情形,权利人难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这往往会产生法律保护的价值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不对等的情况,即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保护方式,但该精神价值的丧失是

观存在的,造成的精神痛苦也是难以估量的。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的特定的物是有限的,根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仅仅包括“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品永久性灭失或者损毁的”情形。而一般理论认为,判断一个物是否有“人格象征意义”要看该物是否寄托了某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初恋的定情物是基于当年初恋情人的关系才有了独特的意义,亲人的遗物也是基于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才有了特殊的价值。如果仅是所有人对自己所钟爱的物品的深厚感情,则不会使这种物品产生人格利益。[5]宠物正是这种脱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而无人格象征意义的物。

我国在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22条笼统地规定了“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该条可将动物对所有人的精神价值通过宽泛的“人身权益”来进行保护。

3.改进建议

如此前所言,现实中往往出现保护价值不对等的情况,宠物不符合精神损害赔偿法定的适用方式,并不等于其衍生的精神价值不值得保护。对动物遭受侵害时所有人(或饲养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应当不囿于法条的局限。

一些学者和法官指出,在考察“人格象征意义”的标准时,可以考虑宠物是否给予饲养人人格利益上有较明显的增加。[6]比如一直获得重大比赛奖项的狗实质上增加了饲养人的名誉利益,一条导盲犬事实上扩大了盲人的人身自由范围,一只与孤寡老人朝夕相伴的宠物狗无形中丰富了主人精神健康权的内涵。这就将“人格象征意义”的内涵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了人与动物这种特殊物的关系之中。这种突破是在当代法律背景下,人与人的法律关系向人与物或者说人与自然的法律关系转移的产物。这要归功于动物保护运动,也说明动物的精神价值在文明社会的日益凸显。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的规定,让我们对人格概念的内涵和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范围有一个新的认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兜底条款,法官的解释仍然有很大的随意性。故而,笔者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或者将来的案例指导制度中,将这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明确化,以增加对动物精神价值给予法律保护的可操作性二、动物生态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动物保护(从生态意义上讲,这里更多指的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内容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大行动”的首项行动是“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规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这就表明我们也需要以保护动物生态价值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法律体系。可以说,人类关注动物的重要性最早就是从其生态价值开始的,但这也是仅从关注其作为资源的价值入手的。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角度关注动物的生态价值应是一个新的课题。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起到了维护基因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人们过去往往重视它们作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包括食用价值、装饰价值、娱乐价值和科研价值等,但忽视了其生态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动物具有平衡生态的作用及动物物种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等方面。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物种都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一个物种异常的数量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系统的震动。而一旦一个或几个物种灭绝,则整个系统都可能陷入崩溃的困境,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往往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所以,动物保护关系到整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吕忠梅[7]认为,物权法的终极关怀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制定物权法时要考虑不动产物权的环境保护要求,主张不动产的使用要适当让步于环境保护。在笔者看来,其实不仅是不动产物权如此,动产物权亦然。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动产,也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2.立法状况

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取得相应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这说明,有相应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对于野生动物资源没有所有权,但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使用权和收益权没有在我国《物权法》中予以法定化,事实上只类似于已法定化的海域使用权、取水权、捕捞权等准物权。而对野生动物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来说,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都使其负担了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本质上就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让步。国家从公法角度介入,规定了国家本身及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国家有保护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制定重点保护动物的名录、划定和管理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等职责;相关单位和个人有不非法捕猎、运输、买卖等义务。比较而言,美国《联邦频危物种法》更加突出了政府的责任,政府不仅有不得伤害物种的义务,还有帮助恢复物种数量的义务。此外,该法还给予了公民通过司法途径进行救济的权利,并且赋予了司法机构对政府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

3.改进建议

我国自1989年颁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来,逐步加大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但仍然有一些不足。在笔者看来,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确定好野生动物资源使用权的具体范围。野生动物资源的使用人事实上担负着生态保护的一些义务,但其使用权没有法定的物权效力,权利人不能行使物权请求权,得不到物权的法律保护。这就使得这些使用人的权益不能像海域使用权人、捕捞权人一样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我国现行法律对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利益和责任的界定不清,导致使用人在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时顾虑重重,难以扩大规模并取得更好的收益。事实上,在法定条件下,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的合法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也就无法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的义务。从这个角度讲,民法典“绿色化”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协调好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要厘清人类经济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野生动物资源使用权的具体范围,使野生动物资源使用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为其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义务创造条件。

三、动物伦理价值的法律保护

1.价值认知

自著名伦理学家彼得?辛格(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提出“动物解放”的概念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具有某种深刻的道德含义。[8]人们开始意识到,动物和人都是“地球村”的生命体,只不过两者的存在形态有异,进化程度有别,不只是人类有喜怒哀乐,动物对环境的友好和恶劣也有感知的能力。动物不应当被随意处置,被肆意残杀虐待,也应受到文明的待遇和人道的关怀。一个稳定、健康、文明的社会比单纯经济增长的社会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网络疯传的“虐猫”、“虐兔”和“虐鱼”等视频反映了一种畸形的暴力审美观,散播的是残忍的视觉快感,给社会埋下的是血腥、暴戾、不稳定的种子。良好的伦理基础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尊重动物是更好地尊重人的起点。

动物有不同于一般物的性质——其不能被任意处分,相反应得到人类的尊重。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不进行虐待的消极义务,动物的所有人对其还有适当关爱的积极义务。这样就将动物从原有“被利用的资源”的地位提升到了“特殊的需要被关怀的生命”的层次。但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动物法律地位的提升并没有使其超越客体的范畴。动物虽然有感知能力,但其不具备支配自然界的自觉能动性,不具有意思和意志能力,也不像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一样有生长或者重生意思和意志能力的可能性。[3]它们的利益只能基于人类伦理的考虑被维持到一个不被虐待、相对自由的合理的限度,但不可能被无限制地拔高和夸大,它们仍然属于民法中的客体,只不过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尤其有特殊的伦理属性。其二,动物的伦理价值应当在法律层面予以体现,至少需应用法律规制的手段强制反对虐待动物。道德与法律存在着差异,产生条件、表现形式、作用范围、制裁效果等各不相同,伦理学者的观点自然不能简单等同于法律学者的主张。但是道德是法律最初和最好的起源,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道德随各国文化地域和时代而异,而道德的内涵却始终是发展的。道德的发展提升了道德最低线的位置,从而也就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不是说这是伦理学的问题法律就不必插手,而是说如果这涉及到了一个文明社会的最低道德底线,法律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换言之,当社会迫切需要这种伦理道德作为走向文明的基石和阶梯的时候,法律就需要进行规制了。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作用也

得以凸显,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范,其功效不仅仅是制裁,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指引。2.立法状况

从西方各国的立法来看,人们正在由过去保护动物就是利用动物的态度,转向保护动物还要关爱动物。这在英国《动物福利法》中的“关照条款”和美国《联邦动物福利法》对疏于照料动物的看护人的惩戒条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事实上,动物引发的物的革命的一个侧面就是动物所有人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动物所有人不能随意处分其所有的动物,不仅不能虐待它们,而且要给予适当的关爱,日本《关于爱护及管理动物的法律》第27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使其衰弱的虐待行为”和“遗弃应爱护的动物”者将被处以3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正体现了这一点。这一方面体现了动物的伦理价值(野生动物还涉及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大众的重视,动物成了被爱护、被珍惜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从关注动物本身的资源价值到关注人与动物关系的转变。而我国在此领域的立法几近空白。

3.改进建议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关于动物福利、反虐待动物的立法可作为他山之石、彼岸之花,我们完全照搬过来并不可行,但不管它们的法律如何,只要今天中国的环境需要就值得我们借鉴。显然,处在道德日益滑坡、精神信仰趋无的国人现在迫切需要这种“反对虐待、适当关爱”的动物伦理观。

动物伦理价值的发现和进展是人们重视反虐待动物问题的重要因素,从中我们也可以知晓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常纪文教授为首的专家们为《反虐待动物法》积极呐喊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反对虐待、适当关爱”的伦理价值,与市场经济时代民法的帝王条款“诚实守信”不谋而合——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己,也需要关爱他人,或许还要关爱他物。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良法的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人抛掉对外界万物的敌意、适当地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和物的利益,是良法得以施行、良治得以实现的最好基础。反对虐待动物不仅仅是对动物新属性发掘和认识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文明与进步。

法与社会是互动的。整个法律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作基础,而法有教育和指引作用,法的某些条款可以反过来促进良好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动物保护条款关系到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有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功效。一方面,通过关照动物条款从正面规定人们积极关爱动物的法律原则性义务,使之贯穿并指导人们所有涉及动物的民事行为;另一方面,设置反虐待动物的惩戒性条款,从反面消极地预防破坏动物伦理价值的行为,从而消弥暴戾和野蛮的风俗,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总之,我国在修正民法及相关法律时,适当考虑社会伦理的因素,增设关照动物或者反虐待动物条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将会有很大裨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动物有特殊的精神价值、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超越了人们常识中动物具有的使用价值的内涵与外延。在这里,《德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其第251条第2项规定:“医治动物所生费用,不得以因其费用超过动物价值而认其恢复原状需费过巨,而不予恢复原状。”[2]这表明,对动物的救济费用可以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显然,这与传统“物损”中的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是相悖的,但从这条立法意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民法典》对动物的保护已经超越了其固有的交易价值本身。伴侣动物被侵害时可能会损害其精神价值和伦理价值,如果是野生动物,还有可能损害其生态价值。这些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与所有权人、社会秩序或者生态平衡息息相关,不恢复原状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远超过动物本身的交换价值。法律力求恢复原状而不计成本,看似不符合一般的价值衡量标准,实际上是对动物内在独特价值的肯定和激励。与其说传统的实际赔偿原则受到了冲击,不如说作为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动物的新价值得到了发掘和体现。

动物特殊价值的发现和保护也说明了人们保护动物并没有脱离人类本位主义,即对动物的保护还是基于对人类相关权益的重视,只不过这种权益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之中,而非人类自身。动物不能自言,人们正是看到了动物映射到自己身上的精神、生态和伦理等价值之后才展开了动物保护运动。笔者否定了环境伦理学者以动物本身为中心的视角,但以此为认识基础,则以反虐待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动物保

护法》会有更好的可接受性;同时,许多法学理论争议也迎刃而解,如对动物本身就不需要有主体和客体之争,把其当做有特殊价值的物就会更加符合逻辑。

中国至今还没有《动物保护法》,虽然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动物保护问题,但相关的法律仍处于呼吁阶段。笔者认为,该领域法律难以颁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不理解,社会可接受性差。而对动物特殊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宣传,尤其是研究视角向人类本位的回归,或许是增加动物保护立法民意支持度的最好办法。提升动物的物的特殊地位、发掘动物的新价值是时之所需,法律人需要对现有的体系做一些修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动物的特殊价值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15.

[2]陈本寒,周平.动物法律地位之探讨——兼析我国民事立法对动物的应有定位[j].中国法学,2002(6):64.

[3]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j].法学研究,2004(5):86.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杨立新.“狗格”不是人格[eb/ol].(2009-08-09)[2012-04-14].yanglx.com/dispnews.asp?id=979.

[6]严海涛.因饲养的动物受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应否支持[j].人民司法,201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