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十篇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十篇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4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1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题材和主题两方面。在题材上,广泛取材,不断开拓题材新领域。儿童文学的题材很广泛。一般所表现的题材,如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战争问题、环境问题、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甚至爱情婚姻这类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的题材都可以表现,只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和运用适当的艺术方法。面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领域,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少儿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选择那些对孩子们能产生魅力的题材,在爱、顽童、自然三大母题中尽可能的选择具有新奇性、独创性而又亲切幽默的题材来编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儿读者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力量。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必须有创新意识,自觉深入到少儿生活中去,捕捉、发现日新月异的少儿生活中的新鲜素材,充实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库,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随时都能给少儿读者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如罗大里的儿童诗《一行有一行的颜色》就是根据少儿对“颜色”的喜爱,结合社会现实中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与劳动者巧妙构思而成的。在主题上,立意求新,构思新颖独特。所谓主题就是文章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主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以反映生活的深度和角度的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因此,立意就相当重要。

任溶溶在谈到它的儿童诗创作力求每首诗都有新意时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诗的巧妙构思不是外加的,得在生活中善于捕捉那些巧妙的可入诗的东西,写下来就可以成为巧妙的诗。”由此可见,立意求新更多来自于对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熟悉。儿童文学作者要真正满足少年儿童读者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时时关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少儿生活。如任溶溶创作的《一个怪物和一个小学生》就是从儿童好奇、富于幻想、喜爱夸张的特点出发,将困难比喻成童话传说中的会千变万化的妖怪,让它钻进小学生的窗子,变成“+-×÷”制造一道道难题,后来又变成瞌睡虫,飞进小学生的眼中,但几经较量,他还是被勤奋学习的小学生打败了,由此巧妙地传达出“勇敢的孩子哪会屈服于困难”这一深刻主题,构思新颖独特。而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以创新著称,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作品,几乎篇篇都有新意,都有不同的立意深度和角度,其创作充满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立意求新的关键在于作者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新鲜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断创新。其次,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方面,儿童文学作者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形式和风格,更好地满足少儿读者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说“: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是如此,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少儿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更需要多样化,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要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时时都以新鲜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满足少儿读者求新的审美需要。只有这样,立意求新才会变成现实,否则,就会出现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童话、儿歌、儿童诗等文体创作都充满了作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超越。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创作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儿童文学作者对创新意识的自觉追求与体现,它是儿童文学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动力。应该说,对于少儿读者来说,创造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年龄越小越渴求创新、越呼唤充满创新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种充满创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将直接影响到少儿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应该自觉的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让少儿读者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得到熏陶与提高。

2创新教育实施对象的心智基础

根据著名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的人的行为的两元性与两重叉理论(如图所示),人的行为有直觉行为、习惯行为、确认行为、自主行为四种。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这四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直觉阶段(独立———无意识行为),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婴儿只能在第1区从事直觉行为,这种行为是指那些正常的、可理解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第二阶段:习惯行为(角色———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无预谋的、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当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入第2区的习惯行为。第三阶段:确认行为(角色———有意识行为),当这个孩子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正含义并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时,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这是一种基于自己的角色地位的社会确认行为,是指经过深思熟虑的、有预谋的、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去达到该目标的角色行为。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非常频繁地活跃于这个区域。第四阶段: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她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的“自主行为”,这是一种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行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这种行为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维思维、扩散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线性思维等。它是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详情如图所示。人的行为与人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必须借助形象思维(借助储存在记忆中的形态和姿态或结合从前的经历体验去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或逆向思维(指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等去打破常规阻力的障碍以产生出一个新的主意,接着,我们需要多维思维(立体、多向的思维活动)或扩散思维去为这个新的主意做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又要用聚焦思维(指聚众多因素于一点的思维活动)去为我们的创造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最后还要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单一方向的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综上所述,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自主行为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少儿成长为创新性人才应当接受的又符合少儿心智基础的必然选择。它贯穿于婴幼儿到少儿的成长全过程。父母和中小学老师都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者。

3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力就是通过自主行为教育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承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等,同时还必须保护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为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婴幼儿抓起,要贯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是想象力(包括联想和幻想)。儿童时代是一个人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和前提。创造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幻想和想象,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尊重他们“玩”的尊严和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玩耍和创新的时候,鼓励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为自己的家庭寻找集体创新的机会,努力创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允许他们无拘无束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宽容他们的胡思乱想甚至异想天开,切实保护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要做到这点,确实面临再学习的问题,首先是要注意转变观念,更主要的是需要耐心,要陪孩子及少儿一起玩,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要让他们热爱自然,通过谈感想、做选择等方式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父母就应该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种培养要从婴儿期开始。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向行为,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他们喜欢样样事都自己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己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这时期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好的开始时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轻易替代。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反抗是淘气,是坏事,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独立的表示,是积极上进的表现,孩子成年后坚强的意志、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判断能力都是从此发展而来的。作为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不要轻易替代。

(2)讲究方法。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应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

(3)创造环境。父母应为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如提前为他们准备小桌、小椅、小碗、小勺等,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的方向去努力。

(4)要有耐性。父母在训练孩子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要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5)把爱藏起一半。这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繁JournalofSich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ct.2014盛如初的独特育儿方式,也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应借鉴的家教经验。否则,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孩子的自立是孩子最终能否独立的关键。孩子的自立性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作为父母和老师,不管孩子面临怎样的困难,仍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决定。

(2)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能力时所提供的选择方式应以现有条件为限。

(3)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

(4)孩子做决定时,不要给很大压力。当孩子的决定不太合理、恰当时,大人可以给些提醒。当孩子做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他太大压力。

(5)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孩子做一些决定。这是大人与孩子共同作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做出决定的好方式。作为父母和老师,还应该让孩子知道做决定,就是要负责任,

(6)让孩子尝试。孩子好胜心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他们往往不接受大人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应让孩子多花些时间进行尝试,积极支持孩子的尝试精神。

(7)指导孩子做没做过的事。再次,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人生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俄亥俄州的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瓦坦白格说“现代人崇尚开拓、创新,因此就不怕失败。畏首畏尾终将难有作为。”由此看来,创新教育还应加强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父母和老师给孩子一些挫折性的刺激是必需和有益的,通过饥饿、劳累、困难、批评等劣性刺激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当然,孩子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不同原因,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有效。一是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要做到这点,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到挫折的故事,使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方法有自我鼓励和补偿法等。二是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不妨让他受点冷落。为此,父母和老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

(2)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习惯;有意识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一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3

我的女儿今年上六年级,她不是一个聪明孩子,但数学成绩很好,这就得益于一个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下面我就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数学学习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培养孩子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数学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孩子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孩子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她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孩子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思考。随着孩子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孩子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再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做题时,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教会孩子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孩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孩子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首先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孩子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在引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孩子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示的意义,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留给孩子充分思考时间,启发他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孩子积极动脑。(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孩子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4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创新精华

在当代社会,创新已经融入了民族发展的血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所以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理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将创新精神融入日常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了教师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与理科科目相比,传统的语文学科偏向培养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善于模仿的学生。改变语文学科的授课模式,从根本上调动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培养孩子们对知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才能调动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创新精神。作为小学低学段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深知创新要根植于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良好把握,结合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本学段孩子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填鸭式识字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困扰。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识字教学,做出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沟通生字的音形义,鼓励孩子主动认识生字,要求孩子能够熟悉生字在课文中的词语及句子,充分利用课文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生字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对语词的理解更需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所以我们提倡孩子通过“找找朋友组组词”的方式,感受生词的语词氛围,尊重个体差异,努力让孩子在熟悉的事物中接受新鲜的汉字知识。

(二)引入汉字文化知识,增添课堂趣味

“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来把握汉字字形与义、音的关系,达到识字目的,它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识字能力,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形象生动地进行字理教学,利用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字理教学,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内爱玩东西、开小差引向学习汉字上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要注意的是字理教学要在学生识字达到一定量时才适合进行;同时,字理教学必须遵从科学的原则,肆意乱讲会引发学生认识的混乱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降。

(三)自主观察研究写好字的方法

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课堂写字指导时间大大提高,并自觉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描和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都在力求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提高写字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发现中,在赏析中,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识字写字教学扎扎实实,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减偏旁、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等识记生字字形,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

二、阅读教学

(一)感悟加熟读,帮助孩子不怕阅读

低年级段小学生基本掌握了语言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最基本的口语语法形式,但在书面语表达方面能力低下,内部语言发展不完善。因此,低学段的创新能力必须根植于在学习中渐渐建立起的语言语法形式,而不能天马行空。

因此,在课堂常规教学中,我们需要花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理解浅显易懂的道理,熟悉常用的书面语表达方式,能够出口成诵,帮助孩子们从课内语言拓展到课外语言,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书面语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我们要增大阅读的比例和时间,指向性地为孩子们提供易于理解便于上口的美文,指导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反复的吟诵中再次熟悉书面语的表达形式,做到心中有话能够说。

(二)培养创新思维,从问题设置开始

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每教一课,板书课题时必问学生:“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看到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创新更要求思维的新颖独创性,是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它强调思考问题时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体现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能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突破口,能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认识事物,得到独我才有的特定感受,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善于思考和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一定要多加鼓励,即使他说得不够合理,对他的大胆创新也应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5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FamilyenvironmentonChildren'sCreativepersonalityStudy

abstractCreativepersonalitytalentisthehopeofthecountry,thecreativefactorsincludefamily,social,schoolandtheirown.excellentfamilyenvironment,properattentionandexpectationsoftheparents,agoodfamilyatmosphereaswellastherightofparentseducation,thesearethefavorableimpactofthechild'screativepersonalityformation.Familyeducationmisunderstandingthe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unfavorableway,theonlychildofthegrowthenvironmentandparentsneglectededucationforceistheformationofaseriesofnotconducivetothechild'screativepersonalityfactorsformed.

Keywordscreativepersonality;family;education

众所周知,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间段在早期,儿童的早期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最为密切的关系之一,因此在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家庭环境应该怎样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探析,提高人们对孩子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

1创造型人格的实质

1.1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英国的Galton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国际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科学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尽管对于其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界定,但目前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对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造目标的实现产生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因素

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组成。(1)学生自身方面。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创造性人格有明显的正相关。(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营造的整体学习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疑问,敢于创新,而不是讲思维禁锢在考试和书本范围。(3)社会文化方面。由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对有序遵从这一观念的灌输,学生往往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被教育谨小慎微,尊重伦理,以集体的价值为主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4)家庭环境方面。通常父母文化较高的,家庭环境宽松的家庭的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

2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是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属影响的广义概念。结合已有研究,家庭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期望目标等。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样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环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增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

其次,父母的期望目标会促进儿童创造望的激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常常与出生顺序相联系。个体所处的特殊位置引起了父母格外的关注和期望。现在的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孩子成为家长的唯一关注希望,在获得更高的关注的同时,是否能将这种关注很好地利用其积极方面,是当代家长和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话题。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创造性人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会阅历、社会地位、成长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儿童的父母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养方式,他们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开放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去进行可能的创造。

3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现存的不利因素

(1)隔代教育抑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管教。隔代的溺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更多关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问题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逾越道德规范问题、情感缺失问题、生理教育不足问题以及产生教育不当问题。

(2)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相对其它孩子来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独生”,因此,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方面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不遗余力,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进行培养,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是和人的交往,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再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有欠缺的方面,孤僻、自私、自我中心等都是常出现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忽视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孩子,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根据老师的指导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学会表达,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能够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使得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聪绒,郑莉君.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程良道.论创造性人格的实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2(10).

[3]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04(6).

[4]葛孚瑾.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权月彤.家庭环境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功人生第一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6

从教数年,我总是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写作文时总爱模仿范文,甚至背诵范文,自己在写时总爱依样画葫芦,没有自己的创造性语言。比如学过《我的母亲》的课文以后,写我的妈妈的习作总是停留在“我的妈妈身体高大,有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而有的孩子则能运用课文中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认真构思和选材,灵活而贴切地运用语言,从而表现出写作上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差异创造力的差异。后者比前者的创造力水平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独创的思路和方法,迅速有效地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力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创造力,人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和新的发现。要想培养孩子成功,离不开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是孩子的想象力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创造力要从小培养。等到开始写作的时候再去培养创造力,那已然为时已晚。

那么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从敢于否定别人,对别人观点提出质疑的胆识和智慧。创造力的特征就是独特性和开创性。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总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永远不可能有创造力。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否认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过于依赖、盲从和过分谦虚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

但是,当孩子在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别人语言上的打击,从而产生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信心,因为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教育孩子不怕失败,更不能害怕错误,只有有了知错必改良好习惯,才能树立创造力培养的必胜信心。

第二,家长要从身边科学入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要针对孩子和家庭的实际,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成功的创造力培养需要创造态度、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这些都离不开从培养创造力的习惯开始。比如,做家务感到不顺手,不方便时,可启发孩子多动脑,试着改变干活的方法、姿势和工具。

有一个孩子看到母亲在过年扫房时很困难,就发明了扫房器。每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大赛就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平台。

第三,家长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从小就教会孩子学会创造的方法。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通常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教育孩子学会思考。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纵向方面和横向方面思考。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纵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在一次考试中考的不太理想,在班内排在中等偏后,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应该教育孩子不要和班内其他成绩好的比,要和自己的上次考试比,只要这次比上次考试进步就是优秀的,争取下次考的更好,笨鸟先飞也可以成功。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7

从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幼儿的思维潜质是于生具来的,成长的经历中产生差异的原因源于对幼儿思维方式的保护和培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好奇,什么都想试一试,总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孩子的思维特性,尽管他们的思维在成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种不断思维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大人经常因孩子无休止的提问而厌烦、置之不理,甚至辱骂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严重阻碍了孩子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爱提问、不爱思考的习惯,“笨孩子”就因此产生了。幼儿的思维方式虽然单纯,但他们思维的活力却十分巨大,我们有责任加以保护和挖掘。幼儿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实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保护幼儿的思维意识。

故事会课堂上,我给孩子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我启迪孩子:“司马光聪不聪明呀?”一个孩子马上举起了小手说:“聪是聪明,但是他要赔钱,”我不解,“为什么要赔钱?”“他把人家的缸砸破了”“那你说说怎样才能救出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我找一根竹竿插在缸里,让他抓住竹竿爬上来就行了”……试想一下,孩子的思维是何等有趣呀!如果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他们的想法就可能被埋没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启发孩子思维,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打开孩子的心扉,才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面对不信任的目光,耳听粗暴的训斥,孩子会变得胆战心惊、心慌意乱、忧心忡忡、惊慌失措,他们的大脑感受力会降低。因此,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思维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有效地营造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启迪氛围呢?

1、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遵循孩子的天性,探索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处处约束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怎样想”、“不能这样想”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开启。学生是有个性的,尊重个性发展,教育的效果才多姿多彩。因此,要鼓励孩子全面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要给他们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奠定基础。

2、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多一点赞美,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批评,少一点冷漠。夸奖是每个孩子的芳草地。当孩子在思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非常需要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此时,教师切忌不闻不问、麻木冷落、甚至恶语当头,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思索之源,而且会丧失对积极思维的兴趣,产生消极心理,使清澈的心灵之“泉”变得浑浊了。教师应该体贴之心,留心组织孩子积极探究,寻找原因,设法解决。当孩子的思维有错、讲错或做错事情时,教师不能加以训斥,粗暴对待,要持有积极地心态对待,耐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二、创设良好的激励平台,捕捉孩子心灵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位教师在给大班的孩子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只小羊,在面临十分危险的时候该怎么办呀?”教师用富有焦急的口语提问,眼神和小朋友们撞击,顿时,教师里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一个孩子突然举手:“‘爸爸不要我了,我也不想活了,我刚刚喝了毒药,求求你把我吃了吧,我死了还能得到一口肉棺材,你呢?也将陪我去见阎罗王!’狼听了,‘好了,我不吃你了,离我远点吧!’就这样,小羊救了自己。”……课堂上,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发表自己独特想法,在教师的称赞声中,教室里想起了阵阵掌声。这位教师善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把课堂还给了孩子,激起心灵的火花,使课堂“活”了起来。如果老师讲,孩子听;老师安排,孩子执行;老师制定规则,孩子服从约束;老师判断对错,孩子服从判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最可贵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发展价值。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即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幼儿态度和热情,幼儿的思索方式等,而不是追求结果。还要善于运用评价语言,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可以这样说: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真聪明!可以试一试,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简明扼要的对幼儿发出语言暗示,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会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鼓励和赞扬是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神动力,能帮助幼儿树立“我也行”的信念。面对幼儿的好奇、探索和冒险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积极保护,千万要既大胆又精心的情况下才能得以激发。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是荒唐的提问,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孩子在思考和钻研,教师要正确引导;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因为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探求游戏方法,把握思维契机,体验成功的快乐感。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8

幼儿的独立性对于幼儿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独立性强的幼儿,适应能力强,因而对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关系、新变化不但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能够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探索倾向,以适应新环境,认识新事物。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都有求必应,不论大事小事,都不让孩子插手。有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总是要长大,总是要离开家庭、父母,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中,让孩子早一点学会独立,对于他们尽快适应生活,与别人相处都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一、通过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权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同时,家长无条件地包办代替,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什么事情家长都可以帮着干。因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要慢慢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通过培养幼儿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十分重要,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孩子成才的基本前提。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为此,我们应为幼儿创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能及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并创设让幼儿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困难的情境,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他们逐渐学会做各种事情、面对各种人,久而久之,幼儿的独立性自然就形成了。

幼儿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其未来奠定的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多而丰富,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提高独立性,以及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通过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在幼儿独立性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集体中,同伴的作用最能促使幼儿独立性的培养,而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则超过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如果教师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就不要指望幼儿能够独立自主。教师的一举一动,品质,都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参照。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中,要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通过有效表扬的方式,强化幼儿的独立

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时,应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强化他们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较多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自由玩耍,从而在其中学会深化自己的感知,发散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行为的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现代幼儿。

六、通过家园配合,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想象力;隐形翅膀;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简而言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利用孩子乐于探索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给予他们足够勇气的同时指出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逐步引导、规范而并非限制、禁锢他们“幼稚的”感知与认知能力,进而帮助他们通过独立思维建立起人生第一阶段的“梦想体系”。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来之不易,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亲近外界、发现自我,培养孩子的认知与感知能力

如何建立“梦想体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培养想象力。首要指出的是,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它和“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象,是建立在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一旦脱离实际,漫无边际又不切实际的想象就会成为一种白日梦式的“空想”,这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进步,甚至会造成他们性格与心理上的障碍与扭曲,从而让行为与生活或者现实发生脱节。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应该引导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此同时辅助他们与内部自我建立沟通的渠道,由此逐步培养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自我的感知能力。

感知与认知能力是想象力的基石,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是完善而有效的“梦想体系”的强大支撑。感知与认知能力的获取与提高,在于让孩子亲近外部世界的同时发现内部自我。只有当孩子对外界产生了足够的认知,起初空泛的想象才会变得有根有据,想象才能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动力,梦想体系由此获得萌芽的土壤。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一个真实案例,家长在周末出游的实际教育过程中,看到了一座高山,要求孩子形容山的高,于是启发式发问:“你看,那山多高啊,到底有多高?它高到了什么程度?”而孩子过内心思量所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山很高,高得几乎可以摸到太阳了!”事后这位家长找到我,说:“你说多夸张?山高的能摸到太阳,这怎么可能啊!”作为教师,在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与想象开解家长的同时,我欣然意识到学生已经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了真情实感。当梦想照进现实的刹那,他小小的胸怀中不仅有了高山的形象,还有了一幅“旭日东升”的直观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象化蓝图指日可待。

从表象到具象,锻炼孩子的抽象能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当孩子对外界与自身有了初浅的认知与感知后,引导与规范他们的想象力,使这种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思考与判断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是“梦想体系”建立的关键节点。这种思维能力,就是抽象能力。

确切地说,想象是一种自由的、发散式的思维工具,而抽象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有意识、有价值的主观行为。在二元结构的世界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进而再造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新形象,这一具象过程的依托正是抽象能力。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过分要求他们彻底领悟并且完全具备这一能力,但在课堂和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不断培养他们的认知与感知能力,与此同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此不断更新他们的视野,不断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天真的个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由表及里引导他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和思想的圣殿。

比如在教授孩子认识花草树木的同时,要让他们能够抽象出一个灿烂而又完整的春天;而在描绘春天的同时,又让他们依据亲身体会具象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一年四时不同的景象。他们幼稚甚至可笑的作品,是他们思维与抽象能力日益完善的见证。其实,教育的目的并非在于培养一个个面目相同、行为相仿的群体,而在于培养一个个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也并非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贵在传授学生生活本领,令其掌握生存之道。当孩子对课本和身边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具备了深入浅出的抽象能力,他们才能够对生活里的人情事物心存感知,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萌生最初的“梦想之芽”,他们的人生由此变得异彩纷呈与众不同。

启蒙与自我启蒙,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想象,几乎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其实质是主观上借助思维活动以认识、区分并把握未知世界的能力。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规范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但能够弥补个人视野的局限,还能够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进步。思维活动和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日久天长会形成固定的模式与习惯。驾驭想象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经受科学的、艰苦的培养与训练。

就教育教学与孩子全面发展而言,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培养孩子想象力层面,能够加速他们“梦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且促进这一体系的日臻完善,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师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一互动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续的、相互的,而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渠道,是在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过程中时刻在意师长的“启蒙”与孩子的“自我启蒙”。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篇10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这也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对学生最为注重的一个培养点,也可以说也是我以往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一个重要保证。如在教学中,我一直提倡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只要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就应该举起手,表示学生在思考着、关注着。其实学生在举起他的手时,心里正时刻不停地酝酿地答案,思维会急速地运转,并时刻注意着聆听别人的回答,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状态,会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知识不能理解呢?可以肯定,具有这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的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会进一步显现出其优势,体现出其高效的学习效率。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旦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及时严格地纠正,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习的历程。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平时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发现孩子在计算方面存在问题,可联系家长配合老师进行辅导提高,在家每天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一定量的口算、笔算练习,帮助孩子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算得对,算得快,这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数学知识的必备技能。

四、培养学生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应多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可以让家长在家配合老师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由于粗心造成的错误,也要严肃对待,而不能因为是一点小的错,比如算错了,觉得没什么,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要避免让孩子养成无所谓的态度,避免粗心、草率的解题习惯的进一步形成。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做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

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验算的好习惯。

六、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