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45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53-04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求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而其中导学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进一步反馈有关信息,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一、调查目的、意义及方法

为了了解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情况的看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在一线的15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反馈及建议等。该问卷的统计和调查结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3份,问卷回收率87%。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态度。从表1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论教龄的长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基本上都在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使用年限最长达5年以上,最少则1年以上。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是持认可态度的。表2中对于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帮助方面,38%的教师认为有很大帮助,54%的教师认为有较大帮助,8%的教师认为有一点帮助,认为完全没有帮助的0人。从中可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是有帮助的,也说明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来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3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参考资料,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网上下载加以修改(77%)、集体备课的结晶(62%)、完全自己原创设计(31%)、编辑成书的“导学案(15%)。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编写导学案能根据学情特点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作用。但原创和编辑成书的导学案所占比例较少。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二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表4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关注的内容,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呈现(85%),构建知识网络(62%),问题探究(54%),课外知识拓展(31%),情景创设(23%),需要重点记忆、背诵的知识(23%),检测或练习(15%),小结、总结(0)。表5关于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核心,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问题设计(69%)、学法指导(54%)、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设计(46%)、活动设计(23%)、巩固练习设计(23%)、情景设计(15%)。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都能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拓展训练、情景创设、达标训练等环节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让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三)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情况。表6是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使用频率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经常”占54%,位居第一位;“偶尔(主要看是否需要)”占38%,位居第二位;“每节课都使用”占8%,在第三位;“没偶尔(主要看有没有现成的或可以借用的学案)”、“几乎不用”所占比例都为0。这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和重视。

表7中调查显示“对导学案内容是否根据班级特点进行删减或增加?”这一问题回答,46%的教师“偶尔会,根据学生的需要”,31%的教师“经常会,我的不同班的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导学案只照顾到了中等学生的需要”,23%的教师“会,我会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会,导学案上的内容就是我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有任何增减”所占比例为0。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能够根据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并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上,充分彰显教学的个性,依据学情对导学案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表8对导学案发放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从高到低所占的比例分别是:课前发放,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占92%;刚上课还未讲内容之前和不定期发放分别占8%;上课过程中发放和本节课结束后马上发放下一节课的学案所占比例都为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教师非常注重学生预习自学,课前发放导学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这样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二是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三是促进教师的二次备课。

从表9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以学案为依据,教师引导,学生自学”高达54%;“自由开放式课堂:围绕学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讨论,类似‘研讨会’的形式”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解答学生的疑问”,所占比例都是23%;“以教师讲授为主,学案只是教师讲课借助的工具之一”,所占比例为0。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是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新型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二是教师除了依托导学案外,还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是课堂形式更开放,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表10调查结果来看,对“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提倡采用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上,回答“合作学习”占54%,“探究式学习”占38%,“自主学习”所占比例是15%,“研究性学习”所占比例为0。这表明使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

表11是关于导学案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所占比例是92%;排在第二位的是“与学生口头交流”,所占比例是8%;排在最后的是“通过调查问卷”和“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所占比例都是0。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的检测方式中,教师采用“纸笔测验或书面作业”居多。这样的检测方式,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教师不再给予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有效、快速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反馈。

(四)导学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反馈。从表12调查数据来看,对“你认为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最佳时间是多少?”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的教师认为是“30分钟”、38%的教师认为是“20分钟”、8%的教师认为是“10分钟”、认为是“60分钟”所占比例为0。总体而言,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最佳时间是20-30分钟。

表13关于对导学案编制存在不足的调查中,54%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占用时间较多”,31%的教师认为“导学案与一般辅导书课前指导类似,重复作业缺乏新意”,23%的教师认为“导学案内容枯燥,结构死板,缺乏吸引力”。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备课组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要分工合作,编写中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性。

表14可看出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对备课投入精力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的情况,回答“备课量明显加大”的占85%、“备课量减少”的占15%、“备课量几乎不变”所占比例为0。导学案使用对备课投入的精力产生很大影响。

表15是关于“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较大”,所占比例是62%;排在第二位的是“很大”,所占比例是23%;排在第三位的是“一般”,所占比例是15%。可见,教师认为使用导学案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及合作能力的帮助程度是较大的。

从表16调查数据来看,对“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回答“编写导学案工作量大”和“导学案的编写缺乏指导”各占54%、回答“学生不感兴趣”和“使用导学案影响教学进度”各占23%、回答“课堂不好组织”所占比例为8%。从中可知,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导学案编写工作量大及缺乏相关的指导。

三、建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较好地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本身的价值。导学案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具有全程性、全时性、全员性特点。导学案只有合理设计和高效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针对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业务水平。导学案的编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教材和对学情熟知的能力,也需要教师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牵引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对待和正确使用导学案,发挥语文阅读教学中导学案导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1.教师要做好角色的定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案导学模式,教师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班学生实际,把握课堂进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探索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授予学习和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在良好、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2.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等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操作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让自己成为新理念的倡导者,以便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经常化、系统性地反思,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师编写设计导学案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编写设计的导学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教材编排原则和单元教学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环节。导学案在学生讨论环节应该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和研讨。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搜集的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初稿,进行导学案的创新设计,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或网上搜集到的导学案。二是备课组长合理分配教师编写导学案课时内容及课时数,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定稿。三是导学案编写的容量要适宜,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四是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既让学生得到基本能力训练,又得到深层赏析或个性阅读的探究,让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在语文阅读教学导学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监督者、见证者、合作者、欣赏者。教师使用导学案应加强引导和反馈,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使用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课前由学科组长反馈预习情况,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导学案。

2.课上导学。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差异,吃透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案。其次,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思维来获取知识。

3.导学反馈及课后梳理。首先,导学案中的反馈检测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要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地进行辅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把使用过的导学案装订成复习资料。最后,教师要适时将学生的导学案收起,了解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进行自我反思,及时修改导学案和预案,总结教学方法、思路。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导学案;阅读教学

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一线的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偏重阅读教学,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旧让人叹息。新课程呼唤新的教育思想,广大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听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学案导学,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基于学案导读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就是老师事先编制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自己阅读学习课文,然后老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再针对学生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文讲解。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培养,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

课文阅读教学具有新语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技能培养的双重功能,所以导学案要围绕这两个目的设计。导学案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

基于学案的课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

务。因此学案设计的自主学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就背景知识、关键内容等进行学习准备,激活与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知识、技能、能力密切相关的已有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最广泛参与,同时要特别针对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困难群体,设计单独的、有效的活动,这样可以使这些困难学生在学习新语言时不再出现新的困难,做到新语言当堂掌握,不留新的后遗症。

二、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是学案导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过程。

1.新语言导入

导入是学生进入新课文学习之前的新语言学习,是教师从学生已

经掌握的语言引导出新语言的活动。学案设计中可采用任务引导、情节引导、知识引导、真实生活事件引导、新闻引导等方式导入新语言。选择什么导入方式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类型,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对于运用难度较大的语言,可用任务导入。对于情节很复杂的故事,可用情节导入。对于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如地理、历史等教学内容,可以用知识导入。对于反映学生生活(如参观博物馆)的课文,可从本班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刚刚结束的参观活动)导入。对于事件性的课文,可借助近期的一条新闻来导入。在导入时,教师已经开始讲授新的语言知识、培养新的语言能力。

2.新语言呈现

在学案中呈现课文时,不仅应把新出现的语词、语句、语

言知识、语言功能等呈现给学生,更应呈现语言运用形态,呈现新语言是在怎样的语境中、为了什么语用目的而运用的。新语言内容较多时,呈现可与导入、学习交替进行,一边导入,一边呈现,一边学习,然后再导入、呈现和学习新的语言。

3.新语言学习

老师可以将课文看作一个整体,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通过学案给学生的问题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分析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分段阅读,理解每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通过学案中的例释让学生自我发现、引导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语言,更全面地了解新语言的运用形态。例释中要采用有语境、有明确的语用功能的例句,这样才能给学生呈现语义明确、语境和语用真实的语句。

三、语言运用实践

语言运用实践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活动,是学案设计

的灵魂。为了学生顺利完成运用实践活动,在学案设计的时候,老师应在阅读课文教学中,通过设置适当练习活动,让学生运用新语言项目,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新语言项目,若发现学生已经掌握,则可以不进行讲解例释,若发现学生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则再进行讲解和例释。

这种方法将新语言项目教学与练习活动结合起来,需要老师在学生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新语言项目上的困难,并要求老师在学案设计时做比较多的准备,因为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准备重点讲解某些新语言项目,但发现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已经掌握这些新语言项目,老师只得放弃讲解,而老师没有准备讲解的某些新语言项目,老师在学生练习活动中却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而使得老师需要给予讲解。这种方法同时要求老师具有比较自如地驾驭教材的能力,不论事先是否准备,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都能及时给予讲解例释。

四、归纳总结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阅读课;读后活动;活动设计;设计失当

阅读活动中的读后阶段侧重检查阅读理解的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林才回,2008)。读后活动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口头拓展训练,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促进语言的内化和迁移。精心设计好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对一节阅读课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一、读后活动设计失当的问题表现

(一)无设计,重练习

经过读后的一系列活动,如小组讨论、展示和教师点拨,学生对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进行了充分的口头交流与训练,形成了初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再落实到笔头上,把当堂课所学知识用书面的形式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达到对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运用。这些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在不少课堂中,教师虽然实施读后教学,但多为一个简单的练习或者活动。读后教学活动形式单一,谈不上对读后活动的设计。

案例1:某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时,每次都在精心引入并完成课文内容的教学之后,在读后环节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

问题分析:本案例中,读后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只是一个复述活动,谈不上层次性。在有些课堂上,教师虽然实施读后教学,但多为一个简单的练习或者活动。在有些课堂上,教师虽组织实施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课堂活动,关注阅读导入环节的课堂问答、阅读内容预测、课堂角色扮演和阅读教学过程,却往往忽视读后环节的活动设计。

(二)脱文本,显突兀

读后活动内容与阅读内容脱节,拓展的跨度太大,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语境去开展,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阅读材料中所学的语言知识,缺少相应的语言和情景的支撑,显得突兀。

案例2:某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8SectionB3a的阅读材料时,在读后阶段要求学生为外国朋友Jerry设计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游览路线。

问题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非常好,结合时事,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可是没有给学生任何完成任务的资源支持或者提示,很多学生对于世博会有什么展馆及各个展馆的特色一无所知。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过于突兀,跳跃性太大,学生无法完成。

(三)伪话题,假任务

在与阅读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如果教师选择的话题过于简单,三言两语就可解决,就失去了讨论等活动的价值;如果教师设计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年龄和认知能力相差太大,或者话题太生疏,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失去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读后活动就成了假活动,假任务。读后活动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3:某教师在教学九年级Unit11的阅读材料“Couldyoupleaselendmeyourpen?”时,设计了一个读后活动:让学生编一段借东西的对话。

问题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过易,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不大。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3~9年的英语,编一段这样的对话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过于简单。

(四)无组织,缺评价

很多读后活动是以同伴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合理的小组划分,明确的任务分工,教师的正确指令对达成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讨论活动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指令的者。有的教师甚至全部交给某个学生来组织,活动信马由缰,讨论主题不明,致使读后活动散乱,收效甚微。

案例4:某教师在教学人教版Goforit!(下同)八年级下册Unit5的阅读材料“ifibecomeanathlete,willibehappy?”时,首先展示了很多运动员的照片,引入话题;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最后讨论如果是你要不要成为专业运动员。进过前几步的铺垫,此环节的讨论气氛很好。然而,学生很热烈地讨论完后,老师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写成作文作为家庭作业。

问题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本可以就学生的讨论做一个总结,指出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利弊,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这一总结和点拨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很有帮助,甚至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读后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性

读后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本课、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必须目标明确,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如果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教学内容,那么再有趣的教学额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性

通过适时、适度拓展话题的广度与深度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文本与话题的理解,并运用心知识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促使其建构产出性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朱文英,2008)。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没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没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向,没给予思维指导的活动,就难以保证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同样,泛泛而谈、急于求成、流于形式的思考活动,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林才回,2008)

(三)监控性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4

一、指导新授课预习的方法,诱导新知学习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新授课是最基本的课型。而预习又是新授课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自学阶段,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让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然后与教师所讲的内容加以比较,深化认知。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预习新课,也需要指导新授课的预习方法。

(1)读。自主阅读课本,整体感知内容,提炼信息。同时,注意“研读”,深刻理解知识,并联系旧知。如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内容时,需推敲关键字词,深刻理解,甚至还可举出有关实例,或比较阅读。例如,一次函数的定义是:一般地,形如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特别注意k,b为常数且k≠0。再如阅读例题时,分析解题思路与过程,想想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新知与旧知,寻找该题的解题关键点。

(2)思与查。首先,思考知识的有关背景与原型,找出自己的疑惑与不懂之处或者提出新看法。然后联系辅助资料,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或请教他人。

(3)做。即动手操练与演练。既可以做课本上的一些习题与例题,或者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评练习。如预习“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了解本课的基础知识,然后完成相关例题的训练。如作一次函数y=■x+3的图象。思考:假设其图象与y轴、x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请写出点a、B的坐标,并算出aoB的面积。另外,还可自制数学模型,增强体验与感知。

(4)议。即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或看法,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强化预习效果。

(5)记。即摘录与笔记。记录好不明白之处,经过资料查阅、讨论等而解决问题的体会,为课堂听讲作好准备。当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后,可让教师节省新课教学时间,更有针对性地讲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二、指导复习课预习策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课也是主要课型之一,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总结归纳能力,强化知识运用。而在复习课教学中,若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提前梳理知识,整理与归纳疑点、难点,便于课堂整体复习。一般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复习课预习。

(1)看。这主要是看复习要求,阅读课本与例题等,知道本次复习课的主要内容是哪些?有怎样的学习目标等。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比如提供复习导学案,明确复习要求与目标。如复习“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教师可提供复习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明白这些函数的性质;可以按照已知条件来写出函数的解析式。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整体阅读,复习知识,提炼知识。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复习课本上的“小结”部分或教材导读中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想复习课中的重点知识等。

(2)列。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列出有关知识点,找出重难点知识。同时,梳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运用枚举法、思维导图、流程图法、列表法等整理归纳知识,从而将零散的数学知识变得整体化、系统化,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整体复习,查缺补漏。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新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引入,赋予语文课标新的时代气息,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笔者曾对宜州市某城区小学39名小学语文教师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不知阅读指导的教师占18%,不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师占28%。通过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课程实践价值及有效教学缺乏认识。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研修三位一体”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与举措。作为学校,应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学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数据表格、说明书、地图、时刻表、公交站牌等类型的具有直观、简明、实用特点的阅读材料,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较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二)通过表格形式,引导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如语文S版教材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纯非连续性文本,如三年级上册看漫画《父与子》后习作、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等。二是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四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寓言故事”的表格式读书卡、五年级上册“文明公民”调查表、六年级上册“今日家乡”表格式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产品说明书、“旅游大使”中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告别母校――我们的成长”中的请柬、海报等。通过梳理发现,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多出现在语文大课堂(即综合性学习)、阅读与习作平台及课文中地图、指南针等板块内容中。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如药品说明书、超市小票、旅游导览图等。

(三)结合课例分析,引导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样,阅读的方法也因材料不同而异。比如阅读地图或绘制家乡景点旅游路线示意图,可指导学生按照“确定位置――找准路线――认清方向”的步骤完成;阅读产品说明书,可按照“抓关键词――图文对照――简单推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流程进行;阅读图表,可采用“读标题、看图表、比数据、得结论”的阅读策略。通过案例解读与内化,提升教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中如何操作,还需要教师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研磨,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故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旅游示意图,有效推进课文的阅读。笔者先让小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故宫知识与图片,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主要介绍的宫殿及介绍的顺序,画一画故宫示意图。分4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太和殿,模拟设计导游词,再上台根据故宫示意图模拟导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语句、数据。学生在形象的示意图和导游的模拟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像移步换景的课文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等,教师都可以恰当融入导览图,既帮助学生直观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教学时,首先展示“清凉油说明书”,要求学生看懂说明书,提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厂家写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品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说明书语言简洁、实用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学习药品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写《小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按照“品名、外观描述、特色、功能、作用、注意事项、广告词”等内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如笔筒、布娃娃、花篮、不倒翁、传声筒等)向同学进行推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范例,在阅读中习得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写法迁移,尝试习作练习。通过读写练习,学生在熟悉、内化、运用中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的语文大课堂,教材以表格形式呈现了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特色推销等)的资料,把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汇总、分析与整理,完成“今日家乡的×××”表格式调查报告。教学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信息,用非连续性文本“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简洁、直观地表达数据,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做出简单的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就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怎样“获取原始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不仅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行动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标”小学高段新增阅读内容,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非连续性文本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其课程价值,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以《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为课例,对非连续性文本群(漫画、地球千疮百孔图文、保护地球节日清单、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等)的读写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阅读策略”的探索。再如,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阳》等,是否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表格)推进说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和教学后使用所起的教学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微型课题研究。再如,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课型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旅游导览图》阅读指导策略,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与测试,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评析,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在课例与案例的研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英语阅读表达

信息辅助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能有效活化阅读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开阔知识视野的基础上更好阅读理解。以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输入为起点,突出目标任务导向和互动交流,能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更为开阔,更能在增加阅读容量、开阔视野、优化表达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多媒体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单纯学习的枯燥之感,丰富阅读理解过程,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

1.利用课件设计多样阅读目标,强化感知方向

英语阅读目标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和多样化,要能紧扣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来灵活设计,便于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感知方向。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阅读目标,能使得学生在色彩鲜艳和动感十足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刺激形象记忆。

利用课件导入阅读目标,能使得学生在自我预习的前提下更好集中阅读学习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在阅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情感价值的优化设计,围绕语篇整体大意、细节理解和情感价值等设计相应的阅读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知感悟思维。根据学生的自我阅读学习情况,注重课件设计目标的形象性,以丰富的颜色、动感的跳跃等方式来呈现阅读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整体深化理解。

通过课件形式来呈现阅读学习目标,能使得学生把握阅读理解重点,有效破解学习难点。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三《Unit1theworldofoursenses》的“ReadingFog”阅读教学中,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thestoryaboutCharlesJohnHuffamDickens”,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更好掌握阅读学习重点;另一方面,结合“Readingstrategy”要求,设计语篇整体理解、重点段落感知以及社会意义等阅读引导目标,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2.活化素材设计任务式导读案例,深化理解过程

利用多媒体设计阅读导学案例,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围绕阅读学习素材调整导学案例,能更好丰富学生的阅读认知思维,帮助他们在主动参阅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导学案例运用也是提高阅读理解效率的有益办法。

利用课件审计导学案例,应围绕重点与难点优化任务导向,关注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跨文化介绍、阅读价值、文章精彩点评等方面来设计一定阅读学习任务。在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切合学生的阅读理解盲点和误区,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多元化的思考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运用;另一方面,突出表达学习的过程,可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呈现更多思考题目,让学生在自我主动对话的过程中更好发现问题。

利用多媒体活化阅读学习素材,能使得学生思维视野更为开阔。例如,在模块三《Unit3Backtothepast》的“ReadingBLostcivilizations”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课件形式展示pompeii、Loulan等地情境,并鼓励学生针对“whydoweneedbeautifulplaceinourlife?”进行互动交流,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意义”就“whatshouldwedoforcivilizations?”进行相互表达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解感知综合运用能力。以导学案例的形式丰富活化阅读学习素材,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学习内容。

3.升华素材创设自由化交流情境,引导主动表达

阅读输入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动表达交流的必然需要。利用多媒体创设与阅读文本相似的情境,符合课程倡导“让课堂活起来”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大胆表达和自由交流。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7

一、探究方法,优化文本阅读

1.着紧用力――拨动真实音符

新课程提倡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文本这里,我认为要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教师应主动引领学生进行通读。

充分利用课堂的恰当时间,把握设疑导读的机会,针对政治原理知识开展针对性的导读;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文本知识,引领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养成习惯。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两方面:

(1)学生的阅读文本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指导。提供一些角度,如:国家、企业、个人等角度来谈谈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等。

【案例1】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此类措施类的题目,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我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后引用材料:李师傅自下岗之后,一直拿着微薄的救济金在找工作。许多热心人也帮他介绍过几次。但他不是嫌累、嫌工资少、嫌离家远、嫌地位低,就是嫌与他那个适用面很窄的技术不对口,因此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设问:李师傅为什么要就业?为什么李师傅就不了业?李师傅应怎么做才能成功就业?请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后得出结论,并梳理就业的意义、解决就业的措施。其中的第三问:“李师傅应怎么做才能成功就业?”,这个问题的梳理我给学生提供了答题的角度:国家、企业和劳动者。结果学生在讨论合作的过程中得出了各个角度不同的措施。

答案举例:国家角度: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善市场就业机制。②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角度:①贯彻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承担一定社会责任。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劳动者角度:①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别为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提示思路,学生能够全面、完整地得出策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又系统科学地落实了基础知识,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提出明确的阅读目标。这种目标可以多样化体现:比如以问题的形式、比如以练习选择题的检测、或者概括大意等途径。这样做才能真正起到学生阅读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从而发挥阅读的实质性的效果。

【案例2】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教师设计是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①为什么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③应该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学生自主阅读梳理知识点后,通过材料:小张的母亲病了,他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单位以他在本地结婚为由,不批探亲假;小张工作的工厂既有刺耳的噪音,又有刺眼的电焊强光,工人向工厂要求发放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遭到厂长拒绝;单位只给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不在其中。设问:小张的哪些合法权利受到了侵害?小张应该怎么办?进行巩固强化来实现的。

这样设计的依据在于: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贯彻了政治思维“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培养学生有个连贯完整的思考逻辑线。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知识点,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又在随即的导学案课后检测中获得了巩固。事后发现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点的印象深刻,而且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逻辑线比较清楚,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熟读精思――聆听弦外之音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该种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

(1)根据教材已知理论,运用逻辑学思维方法推理得出新知。

【案例3】如《生活与哲学》部分许多世界观知识都没有得出相应的方法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方法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案例4】比如根据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引导学生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和批判教材观点。教材观点绝大多数是科学的,但也不排除个别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阅读中要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案例5】如《文化生活》第一版教材第八课中有这一表述:“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依据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盲目性”表述不准确,应为“自发性”,随后的教材修订版也做了上述修改。

毋庸置疑,培养学生的推理、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确立学生主体观念、师生平等观念、学术和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推论、质疑,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源于知识并且高于知识。

3.切记体察――奏响和谐韵律

高中政治,学生不仅要熟读书本上的原理,更要学会运用。在高考制度下,我们的而学生还需要会答题。而做好或者做对一道题要从最最基础的读懂题目开始。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提高其从句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每个句子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或有所侧重,这些指向性或侧重点就是该句的关键信息,即立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提取句子有效信息的方法大致有三:

(1)抓核心概念、关键词、主体等。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核心概念是指对理解整个句子起关键作用的概念;关键词是指在政治教材理论或题目材料中表达某种现象的地位、程度、水平、重要性、特点等的词语,如根本、决定、主要、核心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主体不同,其反映的理论也不同。上述重要词语是句子的词眼,是理解句子的突破口。如:

(2)把握角度。教材理论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包括诸多侧面。同一现象站在不同角度认识,也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因此,政治阅读过程中把握角度对于正确解读至关重要。如:

【案例6】美国众议院2010年10月29日投票通过了矛头直指中国的所谓《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妄图逼迫人民币升值。美国此举的目的可能有()

①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

②迫使中国减少美国国债的持有量

③减少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④吸引更多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该题考查人民币升值问题,设问的角度是“美国此举的目的”。因此,正确的选择必须立足于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选项。①④是符合题意的,应选B。

(3)依据不同的句子类型,运用语法和句子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对单句可采用分解句子成分的方法获取关键信息。先通过缩句找出主谓宾等主干成分,把握句子的基本含义;再分析定状补语获取全面信息。复句的类型常见的主要有并列、递进转折这几种类型。并列关系的复句有两种,一种是各部分表达的意思相同,在阅读时只要读懂其中一部分材料的含义即可,“由一斑而窥全貌”;第二种是各部分意思不同,解读整个句子需要将各部分合在一块。转折复句和递进复句所表达的重点通常是转折关联词和递进关联词后面的内容,也有部分转折复句揭示的是某种现象的变化,强调的是前后内容的比较。

【案例7】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事物不可捉摸,难以认识

该题题干材料是转折复句。转折关联词“但”意在表达传统的“木桶理论”与最新的观点的不同,揭示了人们认识的变化。所以选C。

的确,阅读教学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一环,政治教师应将阅读教学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评讲中,使科学阅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提高,政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决胜课堂”的目的。

二、回归生活,激扬文本阅读

战国时期荀子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告诫我们,学习必须坚持不懈。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学习更不例外。阅读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坚持,养成习惯,我认为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是政治教学的重要一环,广大政治教师应将阅读教学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评讲中,使科学阅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提高,政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决胜课堂”的目的。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以及想象能力等,就要不断地拓宽思维,进行想象,诱发学生的灵感。因此在学生的思想政治阅读指导中,我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阅读学习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火花,获得新的信息与知识,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

在读书活动中,我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举行读书报告会,时事政治心得交流会,故事演讲,党的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另外我还通过展示知识卡片、办小报和读书沙龙等形式,不定期地展示学生阅读成果,使学生享受阅读成功的喜悦。在读书活动中,学生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高效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了充分发挥,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高尔基曾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的确,阅读让人受益匪浅。所以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我认为政治的教学都不能只注表象的热闹,而忽视对文本的研读,否则,将是本末倒置。家有藏书破万卷贵在读;读书破万卷贵在思;学富五车源于积累。

因此,想要成就政治教学的精彩,我们必须重视文本阅读,师生在研读文本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真正携知性同行,与阳光共舞。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杨六女.上好政治课就要加强阅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3)

[3]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南海出版社,2011

[4]秦显法.用语文知识提高政治审题能力[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0(12)

[5]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m・J・阿德勒等.如何读一本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8

一、“讲读课”的具体操作案例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课本所选课文大部分是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理”,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颇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讨与实践。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步:激情—探究—感悟—拓展。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组织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紧扣“激情—探究—感悟—拓展”学习方式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堂课充分凸显了“学理”元素。整个教学过程分四步进行:第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学生自学,教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这篇课文语言质朴、语句优美、饱含深情的特点,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激活记忆,积极和文本展开对话,在此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以积极表达,弘扬个性。教师相机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给学生表达的时间。第三,情感升华,水到渠成。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仔细品味,再合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效果。文章的寓意不言自明,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第四,课外拓展,丰满课堂。一些颇具哲理性的课文寓意深刻,可以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让学生课后找一些类似的书读、议、写,这样凸显“学理”的课堂不仅关注了学习方法,还关注了积累和写作表达,一举多得。这样的课堂将“学理”于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渗透,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指导课”的具体操作案例

阅读指导课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和延伸,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如果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的方法,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应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使“学理”因素不着痕迹地得到落实,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感受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体也可以概括为四步:初读—熟读—品读—积累。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9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技巧

一、熟悉数学教材的特点

1、教材且有很强的专业性。大家知道,《数学》课本一直处于不断更新改版之中。它是由一大批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考虑知识结构,数学学科特点而精心编写而成的。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材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各级学校推广使用需经过反复的审核、研究和修改。教师根据课本组织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合理的层次,学生容易接受。

2、教材具有很浓的情感性。《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提出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数学教材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不但考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且考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形式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情感性,植入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的教材资源,培养了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教材具有很阔的开放性。现行教材深入挖掘数学文化,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过程认识,培养学生探素数学奥秘的兴趣。教材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增加了很多需要学生上网查看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及进行社会调查的内容,并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阅读方法训练要科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数学阅读的范围和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它缺乏故事性和史实性。数学阅读不宜快速阅读,应该咬文嚼字,细嚼慢咽,教材中关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都要反复仔细阅读,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并用脑加以思索并理解记忆。对之中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推敲,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的内容很多,有意识渗透阅读的思想、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提高。

2、训练学生读题,加强读题训练。一道题目或教材内容,在学生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读懂题意,还能把握住关键词、关键词、关键数量关系。但有一些学生在读题时,只是单纯用嘴在读题,眼睛却没有注意到内容里的关键词句,更未用脑思考,这样阅读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如何让学生阅读才能更有价值达到目的呢?我认为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边读边用笔画出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数学信息,问题、词语、关键数据、单位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做了记号的信息之间有什么关联,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对题目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心中形成一个大概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弄懂弄通直至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前指导学生阅读

在教学每章节内容时,先向学生交待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的标题。要求学生读懂题目,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要学的内容。新课讲授前的阅读又叫质疑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阅读教材的一种方式。它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先提出数学问题后,不直接结合答案,而是告诉学生答案在教材的哪一部分,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当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后也就完成了新课前的阅读任务。

四、课中指导学生阅读

新课讲授中阅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新知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前半部分问题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通过阅读教材以后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领会和见解,让学生尝试独立探究后半部分问题的答案。教师要特别交待学生在阅读时对概念、公式、法则、应用题中的每一个字、词、关键数据要认真阅读思考。

文字题和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不少同学俱怕应用题,特别是题目较长、涉及的数据比较多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出错机会大。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要向语文阅读学习,从整体入手,把关键词做上记号,深入理解,用心领会。在读题时,不要添字、漏字,无长日久。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阅读应用题的能力,为正确解答打好基础。(1)注意题目的整体性。数学题目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会把运算顺序搞错,数与数之间形式错误的搭配。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首先指导文字题的阅读。同时要注意要求学生把题读完整,并从整体上去准确把握。例如:1000减去400加上50的和,差是多少?我们在读题时应该在减去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再在和处停顿,差是多少中的差要加重语气。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最后得出差是多少。又例如:1000减去400加上50,和是多少?这次读题时,要在1000减去400处停顿一下,再读加上50,最后读和是多少时要重读和字,学生一听就明白了,结果也就很快算出来了。(2)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关键字的存在,把本不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一定要求学生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养成认真仔细的阅读习惯。例:修一条盘山公路,原计划每天修200米,50天完成,实际40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多修了多少米?在读题时,本题关键句为“实际每天多修了多少米”,而关键句中的关键字为“多”,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将“多”字忽略,按“实际每天修了多少米”计算,结果不错才怪。

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五年前涉足语文导学案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课前发给学生语文导学案并完成,的确具有可取之处。

1.学生课前预习任务明确

近几年来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提前预习。尽管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了导学案,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就能够识词认字、划线批注,对课文作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学生主导、教师辅导,学生纷纷崭露头角主动投影自己预习字词、作者作品常识等,脸上洋溢着成功与自信。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配角也随之体现出来。

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以往教学中字词教学、作者作品常识介绍起码需要十五分钟,实施教师强化灌输,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写不好汉字,记不住词语,导致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

语文导学案的落实,填补了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中留下的空白。用明确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就无法躲避,必须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由于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课前根本没有预习课文;课堂上,再加上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常常是在学生没有阅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讲解能有多大作用,值得思考。

语文导学案,正是把“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原则具体化,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文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尽管这种思考不够正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自身的阅读储备。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先学”,只靠教师的“后教”,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中考课外现代文如何去阅读分析?文言文将如何吃透?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导学案要求学生归纳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学生在书中注释、工具书上能查到,教师何乐不为?许多教师认为讲后积累,这就使先学后教大打折扣,阻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因而为实现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则有效拓展了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4、便于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使用导学案,各年组形成资源共享,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教学、辅导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意味着导学案一成不变,要不断修正,达到更精。

学案导学是以教案为载体,引领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促使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

1、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要抓住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针对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使用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的导学案是至关重要的。

2、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编写导学案一定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课标集中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定格了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的中心点,因此,设计导学案不能脱离新课程标准。

3、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4、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аО干杓朴ψ⒁獾奈侍猓阂皇鞘寡生明确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展能力。三是问题或任务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四、突出文本重难点,质疑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