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02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

   一问物体有多少

   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需要首先学习数与物的对应关系。在孩子数数时,要让他指着要数的物体一个一个地按顺序点数。另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基数的概念,即:顺序数下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即是物体的数量。这个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数家中的人口,数水果,数玩具,数书等等。

   二问哪个更大或更高

   小孩子很喜欢把物体直接放在一起比大小高低的,因为这就像一个游戏。提问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先可以比较两支笔、两个苹果、两本书,这些东西可以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比较门和笤帚哪个高,冰箱和凳子哪个高,这样的比较中有一件东西可以移动;然后再比较桌子和沙发,两个窗户等都不能移动的物体,要求孩子借助工具(常规的测量工具:尺子,或非常规的测量工具:绳子、铅笔、凳子等)进行测量比较。

   三问物体异与同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2

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利用玩具,卡片等激发孩子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遇到的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创设情景,及时教导孩子,激发和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比如走楼梯或者看日历的时候,可以抓住机会,及时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再次,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想要数清或计算某个玩具或事物时,要及时耐心地教导和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扑克牌做游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利用积木手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要耐心地教导孩子,不要急躁,或者因为孩子一时没有接受就打骂或嘲笑孩子,打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3

其实数学本身是一个知识集合,很多领域的一个基础学科。学生上课时,缺乏有效的互动,老师往往只是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而非通过互动去引导孩子发现这些知识,因此,整个课堂就变成了数学知识的堆积。老师在讲题时,孩子们听得头头是道,但当自己做题时,这些知识却难以具体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无法融合,更无法和题目建立起相关的联系。结果,因所学知识得不到应用而不能进一步强化,久而久之,这些知识也会渐渐淡忘。

因此,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进行适量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但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而且能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美;积极地去发现数学美;主动地去追求数学美。

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我有以下五点看法:

一、观察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中玩、玩中学是培养孩子学习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数字2时,孩子总是认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物体才是2,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两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们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字概念时,数字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习数字,才是符合数学规律的。

二、专注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保证

专注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能力。对孩子来说,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根据孩子们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我们一定要在兴趣教学中,突出“玩”,在玩中记,只有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数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又特别最喜爱玩游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学习,既能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记的快乐中主动构建数学意识,又能维持他们的注意力,继而提高专注力。

三、记忆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关键

记忆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的记忆为主。但在家长的启导下,随着孩子活动范围的扩展,语言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意识记忆也会逐渐发展。教孩子数学,培养孩子记忆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四、思维力、想象力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核心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在兴趣中,画中学是培养孩子数学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世界万物都是按数和形组成的,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而言,从教数数和加减法入门的数学知识只能是无意义的吟唱和记忆性运算,他们难以理解数字和符号等概念的意义。

五、结合生活实际是培养孩子数学意识的根本

我想说,除了老师在学校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之外,更多的时候是要靠家长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玩一些促进空间图形思维的玩具,比如魔方、积木等;可以陪孩子做手工,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他学会长度测量、称重、面积估算;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数学游戏,比如跳棋,象棋,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可以带孩子购物时让他来算账,让孩子认识各种物品,知道一斤鸡蛋有几个,一个西瓜多重,一打作业本有几本,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算算,1斤大米多少钱、10块钱可以买几斤黄瓜,总共的物品多少钱,给100元,应找回多钱等等这样的问题,锻炼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培养做数学题习惯

一个刚从幼儿园步人小学的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如不适应考试方式,考试成绩发生很大波动等。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做题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那么对于数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做数学题习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课后学习习惯。

(一)课中善听,仔细看,动脑想,善表达,培养孩子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1.善听。

要求孩子不仅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同学发言中的问题。可以组织以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孩子直接写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孩子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样可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的能力。

2.仔细看。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孩子观察权。凡是孩子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孩子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孩子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动脑想。

课堂上要求孩子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锻炼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师要及时评价,对积极思考的孩子给予表扬。

4.善表达。

数学课堂上训练表达,可采用以下做法。

(1)训练孩子大声发言。要求孩子大声回答问题,让其他同学都能听清楚。(2)让孩子习惯于表达“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鼓励孩子以不同方式说出自己的思路,可以个人独自表达、同桌之间表达、小组互相表达,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3)训练孩子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孩子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考查孩子理解的程度。孩子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4)给后进生发言权。要使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后进生稍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后进生有了自信心,表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二)多阅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求并指导孩子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孩子养成课后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孩子多思考,首先要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孩子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注意培养孩子审题的习惯,选择正确的做题方法

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要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的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审题,掌握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认真书写,做到书写整洁,解题步骤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进行巩固训练。家庭作业要认真设计,题量要少,|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做题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注意培养孩子认真检查,及时改错,自我评价的习惯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依理”思考;有序思考;在情境中思考;直观到抽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19―02

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思考,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不成熟的想法。

一、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中,培养孩子“依理”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标指出,“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我们的孩子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运用中,我注重启发引导,使孩子养成“依理”思考的习惯。

在低年级孩子学习“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这四种运算的意义不仅是其他学习的基础,还是孩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如果教师单独问孩子“加、减、乘、除”的意义时,孩子都能流畅地说出它们的大概意义,即:“加”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起来;“乘”也是合起来的意思,但是是把几个相同的数合起来的简便运算;“减”是去掉一部分;“除”则是平均分物体。但是,四种意义都学习了以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综合运用时,孩子们就会出现混淆的现象,分不清彼此。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正确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解决问题,我通常在孩子列式解决完问题之后,乘势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简单的一个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梳理,学生在简单的问题之中不但巩固深化了基础知识,加深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而且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这样,在教师的几次引导之后,再列式解决问题时,不待教师提问,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行云流水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自己是怎么想的,等等。可以说,教师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为学生合理的思考提供了依据,也培养了学生“依理”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在数学阅读和交流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精准、严谨。要让孩子能正确理解这种语言,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会读题,能读懂题,即能按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方法有序地读取信息,会分类读取信息,能边读信息边思考的习惯,等等。刚入学的孩子,要真正理解数学语言,学会独立思考,尤其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与培养。

教师经常要求孩子边读边想,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只读不会想”。怎样培养孩子边读边想的习惯呢?对此,我的策略是引导孩子们互相交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只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使思考更具条理,更有深度,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自己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例如,有这样一个习题:“图中呈现的信息是‘离比赛还有21天’,问题是‘还要训练几周’?”解决这一问题时,孩子们很容易找到“21天”这条数学信息,而“一周7天这个信息”相对来说就不容易想到。因此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你怎么找到‘7’了?”学生答:“一周7天。”我又问:“你为什么会想到一周?”生答:“从还要训练几周的‘周’字中想到一周是7天。”师生简短的一问一答之中,帮助孩子梳理了思路,有效地对孩子进行了有序思考的引导,也让孩子体会到了边读边想的重要性。孩子在读中想,想后做,做后交流,进一步深化了思维。

三、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所谓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也更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教师要通过数学课堂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人人都来学有价值的数学,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完除法之后,有一组关于训练篮球迎接比赛的习题。读完这个题后,很多孩子一脸茫然,如果能让孩子走进篮球赛的情境中,对篮球赛有初步的了解,懂得按进球计分的规则,然后再思考解决问题,那就容易多了。再如,在学习分米毫米的认识时,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和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概念这一教学目标非常抽象,如果凭借单纯的教师演示与归纳总结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分米毫米的表象,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概念,学习每一种长度单位时,教师都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动手量一量、伸手摸一摸、用手比划比划,最后再闭目想一想其到底有多长。通过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与实践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分米毫米的意义,建立长度概念,在情境中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孩子联系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引导孩子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地学习“有用”的数学。可以说,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数学思考,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借助“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行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作为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彻底摒弃依靠讲解把内容说明清楚的陈旧观点,通过教学活动的“呈现”使学生理解清楚。“呈现”的主要手段就是“直观操作”,教师要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帮助思考。

课堂上对于孩子自己采用的直观方法,教师应该鼓励,促进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飞跃,让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记得刚学完乘法时,遇到这样一组题:

1.学校有两排房子,每排5间,一共几间房子?

2.学校有两排房子,左边5间,右边4间,一共几间房子?

第一题,孩子都会做,没有问题。而第二个题孩子受新知识影响,有的直接列出错误算式4×5;有的列出正确算式4+5,但犹豫不决;有的孩子反复读着信息,脑子里思考着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孩子在本子上画出了图形,小小的图形把抽象的语言变成了直观的模型。“看,黄春、刘书方多有办法呀!她们用画一画的方法帮忙思考呢!”及时的评价,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又告诉了孩子在遇到疑难时,可以采用平常简单的画一画、摆一摆等方法帮助思考。孩子又多了一种帮助思考的方法。

总之,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很重要,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有利条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相信,只要用心浇灌,思考之树将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中发芽、扎根、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吕铁君等.顺应天性发展培养思考习惯[J].山东教育,2013(01、02).

[3]侯泽全.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思考[J].教育学文摘,2012(10).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为幼儿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幼儿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又值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重要时期。因此,在此阶段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

一引导幼儿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爱迪生都是从异想天开到发明大王。

让孩子敢想,首先要让孩子说‘不’。如:“有轮子的都是汽车,”孩子肯定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挖土机,压路机也有轮子,但不是汽车。其次,要培养幼儿的求异性思维,如“0”孩子可以想象成音符,太阳。。。。。还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小乌龟不高兴,怎样让它高兴呢?孩子会想出很多种办法。

二引导幼儿敢问

经常有孩子这样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这可怎么办?”“老师,这是什么呀?”这些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可以开展“小问号”活动,给孩子发问,向事物提问,向现象提问,提问的内容不只是“怎么办呀?”“是什么呀?”“干什么呀?”而要能问一些深层次,有探讨意义的问题。善问的孩子知识面广,从小养成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忽视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其次才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学习。现在有的幼儿园,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就对幼儿进行知识性的教学。有的幼儿认识了许多字,计算能力也超出了其年龄应有的水平,钢琴也弹得很不错,美术作品也获得了大奖。但是,经过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却不会使用筷子、不会穿衣服;有的幼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就带上了近视镜;许多孩子吃饭挑食偏食。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身体发育上还做得不够。

三引导幼儿敢做

任何设计方案,发明构思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思想,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要提供手脑并用的学习材料,要少提限制性的要求,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摆弄操作,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幼儿的动手结果要给予表扬,从不同的角度去肯定每一个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下次进行创造活动的自信心。

四引导幼儿敢说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7

1.问题要有导向性,思维需呈点片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要以点带面地发展。比如,三年级“年月日”这段内容中,要求经过的时间,有些题目直接用尾减头,如7月10日放假,8月30日开学,求孩子们放假多少天?在出示题目时,可以并列呈现,先比较,再解题;先设计简单数据――数出来,再设计较大数据――算出来;先解题,再总结。

将问题呈现得具有一定导向性,可以将思维点面化,更加完整地训练思维,让思维的完整性、灵活性得以延续下去。

2.问题要有层次性,思维需呈阶梯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这种深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上来就给大量信息,不要谈深刻性的培养了,反而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干扰,因此,我们在呈现问题时,要阶梯式地递进。比如,三年级有道题:下表是亮亮所了解到的一家超市牙刷、牙膏和毛巾的价格。

要求买一把牙刷、一支牙膏和一条毛巾最少要花多少元?最多要花多少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统计表9个数据的含义可能还读不懂,这时,我们可以坡度上升,先呈现两行两列的4个数据,让孩子说一说怎么想的?怎么找的?接着,再让他们完成三列三行9个数据的题目时,思维就顺畅且清晰多了,也更深刻了。

将信息简易化呈现,让孩子先易后难,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思维过程,经历了过程,经过了训练,思维在爬坡过程中,也就轻车熟路了。

3.问题要有开放性,思维需呈辐射状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中,还要培养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比如,第一小组有X人,每人植树6棵;第二小组有Y人,共植树10棵。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列出算式:(6X+10)÷(X+Y)。究其原因,孩子们缺乏读题的习惯、审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缺乏思维的开放性。如果我将两个问题同时呈现:①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②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那么势必会引起孩子们注意,从而减少错误率。我们除了可以通过一题多问的方式发散孩子的思维外,还可以通过修改条件“第二小组有Y人,每人植树10棵”来增加问题的开放性。

将信息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开放性,而且拓展了孩子们的视角。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呈辐射状发展,不仅只停留在某一点、某一线,而是在面上自由转换,以大视角来考虑问题。

4.问题要有综合性,思维需呈网络状发展

我们在平日的课堂中,更要培养孩子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小学阶段,解答一个较难的问题时,一般教材采用集合图形式,但孩子们总是很难理解,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解决问题。比如“外语学校三年级有英语、日语两门语言可供同学学习,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两门。在100名学生中,选修英语的有75人,选修英语、日语两门的有20人。求:选修日语的有多少人?”这题学生可以通过集合图,知晓英语这个圈中有75人,其中两门都报的有20人,说明只报英语一门的有55人,那么剩下的人都是日语这个圈的人,是45人。然而下面这题“三(2)班有40人,其中订《数学报》的有15人,订《语文报》的有20人,两份都订的有8人。那么有多少人两种报都没订?”这时,两个圈已经不能表达题意了,还需要用到的长方形表示全班人数。我们可以将集合图简化成线段图,一头用蓝笔画数学报,然后在另一头空出一段表示两种报都不订的人,接着在这一头用红笔画语文报,其中蓝笔和红笔有一段重叠,表示两种报都订的有8人。这时,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看出、算出订报纸的人有27人,而没有订的有13人。

将思维用集合图、线段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使问题更具有综合性,而且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呈现网络状发展,顺向、逆向、横向、纵向均得以发展,便于孩子们的思维来回穿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5-02

学前班的幼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见闻日广,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言语能力有了提高,思维已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了,但还呈现出刻板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在这一时期,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些推算方法(特别是逆推方法)的训练,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想象的丰富性、分析的条理性和概括的全面性,为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在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曾对该课题做过一些研究与记录,现举一些案例,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案例一:不经意间的惊喜

学前班的一个早上,孩子们像以往一样齐刷刷地坐在位置上准备吃早餐。我像平时一样检查了一下人数,不经意地问道:“我们班共有41个孩子,今天翔翔和乐乐没来,那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个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这道题应该列式为41-2=39,这是一道退位减法题,属于小学的学习内容。我并不指望有谁能说出正确答案,谁知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声音传来:“来了39个人。”我惊叹之下连忙追问为什么,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因为翔翔没来就有40个,乐乐也没来就有39个。”

原来如此!惊叹之余细想其中奥妙,究其原因,孩子之所以能在今天这个特定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跳过一般人的常规思维,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算出最后结果,解决了这个在大人看来学前班孩子无法解决的难题,当老师的我功不可没。因为在开展幼儿园主题式课程的各个活动时,我常常喜欢用“推算”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板着手指来检查人数,集体检查如此,分组检查也不例外。有时候是一个一个地算,有时候是两个两个地算,甚至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算;有时候顺着推,有时候逆着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学会了这种“推算”的本领,再加上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学习过多1少1的关系,唱数过100以内的数(包括顺数、倒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和十个十个数),逆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推算出一些较大的数量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感慨于孩子的超常想象与敏捷思维的同时,也感谢孩子带给我的惊喜和反思空间。细细品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个案例不就体现了“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吗?它说明了会推算的孩子思维特别敏捷,反应特别快;学前班是对幼儿进行“倒推算”能力培养的最佳年龄;对幼儿进行推算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幼儿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

案例二:“倒计时推算”之轶事

“认识日历”是幼儿园主题式课程大主题“新的一年”中的一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还要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如今年是哪一年?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又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一星期有多少天?看着这一大堆数字,很多教师都会感慨“太乱了”,怎样预防幼儿记忆混乱的情况出现,让他们尽快熟悉和记住这些“数据”呢?我在传统的“说一说”“认一认”“找一找”的方法中,融入了“倒计时推算法”。以推算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始时间:节日到来约一周之前

(二)教具准备:大挂历一幅

(三)问题设置:1.6月1日是什么节?2.今天是几月几日?(或今天是星期几?)3.再过几天就是“六一”?

类似的问题坚持了一周后,孩子们盼来了期待已久的属于自己的节日,对计算日期的“倒计时推算法”也日趋熟悉。甚至在“六一”过后的几天里,有些孩子还余兴未尽地津津乐道“今天是星期几?”“‘六一’已经过去多少天了?”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后遗症”:翻看挂在教室进门处挂历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孩子还在上面画圈圈、做标记,挂历损坏很快,我们不得不定期进行更换;孩子们“惦记”的日子越来越多,整天为了“还差多少天就到教师节”“还差多少天就到中秋节”“还差多少天就到元旦”等问题争论不休;更有甚者还有家长来“告状”说他的孩子把家里的日历都画花了,整天追问什么时候是他的生日,离他的生日还有几天,等等。我想,聪明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喜欢孩子的这些“后遗症”,有些家长甚至还会“乘胜追击”,和孩子一起“惦记”更多有意义的日子,追问更多人的生日(如爸爸妈妈的生日、爷爷奶奶的生日)。另外,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用“倒计时推算法”,也可以用“顺计时推算法”。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教育要审时度势,对幼儿推算能力的培养,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如果寻找到一个幼儿日常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就能使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案例三:“今天谁上课”的启发

《纲要》中关于科学的内容和要求提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以下这个案例就是该观点的突出体现。

我所在幼儿园每个班的两位教师是分上下午交替带主班的。我们班的孩子对“今天轮到谁上课(也就是谁带主班)”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刚上学前班那会儿,每天早上只要我的身影一出现在教室,就会有孩子问:“梁老师,今天是你上课吗?”如果我回答“是”,他们就会说“那下午就轮到刘老师了”;如果我回答“不是”,他们就会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下午就该你了!”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及时制作了这样一个表格: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语言表达;准确;简练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是小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工具,使学生在数学交流时说准确、说完整,说得有条理,说得合乎逻辑,说得简炼。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呢?

一、有效表达的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助于表达。因此,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就变得尤为重要。

1.以身示范,学会倾听

学生的发言和意见,也是希望有人听取和受到尊重。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其他的学生都用眼睛看着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带头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让孩子明白,听是师生共同的事。课堂上无论学生说得对与错、无论是说明白了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聆听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给学生树立了倾听的榜样。

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可以用真诚微笑的表情看着学生,学生回答的好老师含笑点头,回答的精彩竖起大拇指、oK的手势、轻轻地抚摸头部、带头鼓掌等,这些细微动作,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理解和欣赏,对学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如果听得认真就可以得到一张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从教师身上学会做认真倾听的“绅士”。

2.边听边议,提升倾听效果

不仅要善于倾听,而且还要做一个善于思考、能够质疑的听众。如教“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我给出两条信息:小红有6枚邮票,小华有8枚邮票!要求学生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第一个孩子回答道:“小红的邮票比小华的邮票少多少枚?”第二个孩子回答道:“小华的邮票比小红的邮票多多少枚?”一名认真倾听的孩子说:“我想提一个和他们不同的问题。小红的邮票还差多少枚就和小华一样多?”另外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说:“小华的邮票拿掉多少枚就和小红一样多?”这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边听边议论起来,全班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孩子们仔细倾听了,动脑筋思考了,课堂生机盎然。

3.鼓励表扬,培养倾听习惯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教师可以利用“翁格玛丽”效应,对学生适时进行鼓励表扬,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这些鼓励表扬性的话语,让学生品尝到倾听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其他学生也会以此为榜样,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

二、用标准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

在数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用错单位名称,尤其是应用题学习时,还有学生不懂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所以,我们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就教他们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一年级第一节课“数一数”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9个女孩、10个男孩、6朵花、8棵树等。平时,看图说图意时,也应强调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提出问题“4可以怎样分?”几乎所有学生都只简单地答“1”和“3”,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4可以分成1和3”。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的最基层学习开始,否则,等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

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都愿意把自己的发现给大家分享。于是,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个生活细节,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组成等,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几句话:“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你能用第十说一句话吗?”“你说一句话,能把10和第十都带上吗?”学生们说得十分精彩。有的说:“我有10个苹果。”有的说:“我家有10口人。”有的说:“我跑了第十名。”还有的说:“有10个人排队,我排在第十名。”这样一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展开想象,感到有话可说,非说不可。

三、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

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许许多多插图,这些插图形象生动,色彩鲜艳,为加强孩子们的语言训练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素材,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情境图,课本上展示了大熊、小熊吃西瓜的画面。在教学中,要根据画面鼓励学生看一看找出数学信息并用规范的语言把问题叙述出来。树上3只猴子,地上2只猴子,一共几只猴子?让学生利用插图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有目的地观察、思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利用计算练习,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小学数学中计算是重头戏。在口算练习时,可以采用人人参与的开火车形式,读出算式,口说得数,说出算理。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30+20”。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小松鼠有3串糖葫芦,小熊有2串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个糖葫芦?):计算30+20,是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一共5个十,5个十是50,所以30+20=50。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教师领说、学生再说。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敢说、想说、能说、善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既想说又会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金周.初探一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3,(8):196-196,197.

[2]丁琳琳.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3]李爱华.小学低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途径[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09,(7):21,30.

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0

上午好:

我先自己我介绍一下,我叫王娟,任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去年从市实验小学调到金海岸小学的。因为孩子我们成为了朋友,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多进行沟通与交流。记得孩子们进入新学校我给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所有优秀的孩子都聚集在金海岸小学,我们金海岸的发展与成长,少不了同学们的努力与付出,每个同学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好好爱护它,时时刻刻想着你是金海岸小学的学生,在校内你是三年级一(二)班的形象,在校外,你是金海岸的脸。”这也就是说,我们大人时刻把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放在首位。在家庭里也是这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我们说话办事都要注意。这些道理班主任老师可能都已经说过,我就不再多说。

开家长会之前,我在一班和孩子们闲聊,问他们“开会时,咱们家长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说“当然是我们表现好的那一面了!”我又问:“你们希望我说点什么?”他们说:“当然是希望老师表扬我们了!”就这两句话,我知道这次开家长会我应该怎样汇报工作了。也希望我们家长会后,回家多表扬孩子,多去发现他的优点,用赏识的眼光去欣赏他,实在没有啥,你就说“老师说你很聪明,以后再学会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书写在认真一些就更好了。”

我们言归正传

孩子们进入金海岸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一开始,我非常迫切的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把孩子原来的情况跟我交流一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的是:2班有厉欣雨的妈妈,席子涵的妈妈,张翕的妈妈,1班孙东源的妈妈、,赵文倩、,费鸿翔的妈妈、,王资旭的妈妈、朱星翰的妈妈、王一禾的妈妈。她们能够通过电话或者是到学校及时的把孩子的情况介绍给我。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也好因材施教。

我们的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她们的各种习惯早已经形成,一开始单从孩子们的作业书写情况来看,有的数字成了“小蚂蚁”,习惯写小字,有的就是“草上飞”,也有一些一直写的很认真的同学(1班的厉讯宇、杨立峰;2班的范晓燕、卜娜)。在课堂习惯上,有的习惯课堂上喝水,把水杯全都放在桌子上,还有的趴在桌上听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在课堂上,边听讲手里边玩着小东西。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知道先举手后回答,总是抢。在课间,孩子们不会走路,抬腿就跑,有几次我差点被她们撞到,还有一次五年级的牛老师就被一个孩子撞了个满怀。她们还喜欢在走廊内大声说话,下课后我们在办公室里直接没法办公。我想在这两个月里把他们的一些不理想的地方全部改过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希望我们家长能够和我一起从现在做起,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三年级是孩子潜心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更是一个分水岭,有不少学生在一、二年级成绩还可以,可到了三年级就根本跟不上了。所以三年级孩子的学习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关注。

关心孩子,应该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只有学校与家庭一起努力,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基于此,我先对本册教材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

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1、内容多。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总共九个单元。而且各单元的知识之间联系不大。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注重复习,“温故而知新”,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避免遗忘。

2、抽象知识增多,难度加大。认识分数、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可能性、数学广角等知识很重要、也很抽象。三年级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因为这部分知识今后还要学习。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教材的编排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在抽象思维的学习方面在增多,有些孩子一时难于适应,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也就很容易出现我们经常所说的两极分化了。好的会学得更好,困难的就会更困难。

3、基础知识依然很重要。本学期的计算主要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三位数乘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加减法方面的知识学生掌握得不错,但不等于没有问题,有些孩子几乎每天都有错题,就不能简单归结于粗心了,我看这就是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如何提高计算技能,加强口算和估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每天坚持做几道竖式题也是很有好处的。说到每天坚持练习口算,本学期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坚持练习几道计算题,要列竖式并验算。有的时候我也会适当的布置几道,或者是安排他们自己自主学习。

总的来说,三年级的数学学习已不同于低年级了,人人都可以得九十五分,一百分是不现实了,家长们要有思想准备。如果你觉得孩子在退步的话,请与老师联系,我们共同交流成绩下滑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接下来就说说我的课堂吧!

三、关于课堂

课堂40分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他在课堂上肯定是积极认真的,并且他们会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手脑并用。我们班上的情况也是这样,我注意留心观察过,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往往是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同学,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课堂学习实际上就是听、思、说、写这几个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听”就是要学会倾听,不仅要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听其他同学发言,我们班上就有许多孩子就很会听课,如:1、李雨涵、安洁漪、董雨涵、厉永西、秦明君、路宏远、王一禾等,2、张树慰、孙敬超、范晓燕、刘晓华、李昊宇、朱彤、王晨、张翔宇等。会听课是学习成绩好的一个前提条件。但也有几个同学,不会听课,总是要老师来提醒,这样学习成绩必然就会受到影响。“思”也很重要,数学就是思维的科学,如果一个同学课堂上不会独立思考的话。他的数学成绩肯定不是特别好。我们班上的1班有杨立峰、安洁漪、夏韬、历长城等,2班有南一辰、厉泽鑫、张翔宇等同学,就属于爱思考的孩子。会思考问题是一种学习品质,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尽力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营造一个情境,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家长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去思考问题,尤其是独立思考问题和让孩子会提问题。同时会思考问题还是一个好习惯,还需要家长配合学校进行不间断的教育,这样好的习惯才会最终养成。至于“说”和“写”,我们班的孩子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关于“说”,我最头疼,有部分孩子课堂发言不积极,发言质量不高,有的学生吞吞吐吐,不知所言。还有的干脆一言不发,关于这一点,请家长要鼓励孩子发言,把每次发言当作一次锻炼。(例如:现在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还有现在的周长计算、后面的口算、笔算乘法,那么他们怎样算呢?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家中我们要锻炼孩子说说算理和算法。只有能说出道理再加上细心,我想您的孩子一定能学好。)“写呢?好比一张入场卷,即人行走的门面。特别是现在书写不清,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过程,希望有这方面特点的孩子,家长要引起重视。

总的来说,刚才提到的都是学习常规,我认为该规范的时候要规范,而且要严格要求、要坚持。大家知道:“好习惯终身收益,贵在培养。”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四、习惯养成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的来谈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基本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学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孩子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当孩子作业完成以后,有时间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孩子课前就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可以激发孩子上课时的学习兴趣。

2、认真听讲的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要会听,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还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必要的补充。二是敢讲。当问题出现时,孩子首先是要深思熟虑,然后就要敢于发言。只有当孩子学会了听讲、学会了上课,他们才会学得轻松,才会事半而功倍。

3、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孩子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我经常要求孩子养成:(1)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整洁的习惯。包括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这个方面,1班的厉迅宇、2班范晓燕同学做得非常好,作业规范、整洁、美观、大方,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算式和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耐心验算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连续的。在校的作业老师会给予督促,在家的作业就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家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首先是抓紧时间不拖欠

(1)迅速开始

时常有家长反映,有些孩子在坐下开始做作业时,常表现出不能立刻进入全神贯注学习状态的特征:或东找西找学习用品;或东翻翻语文,西翻翻数学;或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瞄瞄电视,一会儿听听大人们闲聊,一会儿又插话……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开始做作业呢?我认为第一:

首先,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一坐下来,就可以做作业了。而其他事情,如看闲书、喝茶、聊天、吃点心什么的都必须到别的地方去。长此以往,就给自己一个定势,一坐到熟悉的书桌前,就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其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时间一到,马上就坐到书桌前去。渐渐地,大脑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和学习有关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做作业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再其次,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学习用品要备齐。学习用品要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和精力。

集中注意力

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因而其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和集中性较差。如果环境中存在各种干扰性因素,小孩子就易分心,而不肯做作业或不能及时做。

a、做作业时一定要排除外界物质的诱惑,使内心安静下来。

b、做作业时要尽量避免电视电话的干扰。若来了客人,又无法避开的,宁可先放下作业等客人走了再做,或对客人说明原因,请求谅解。一边聊天一边做,得不偿失。

c、提醒各位家长,不要在儿童做作业的时候批评、教育孩子,这样一来教育无效,二来作业效率低下,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作业与烦人的数落联系在一起,从而讨厌做作业。

(3)按时结束

可以试试给孩子严格规定做作业的时间(当然要视作业的量来定时间)。结束作业的时间一到,就一定要收起本子。刚开始执行时,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平时做作业拖沓的同学甚至会出现作业少做的现象,但只要坚持不懈,做作业的速度就会提高。(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

借此机会,我建议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督促孩子有质量的完成作业。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孩子善于质疑的习惯。

反映在我们做的《数学作业本》和《配套练习册》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有些家长每当孩子遇到难题卡壳时就非常心急,马上要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往往就变成了记录员,听写工,这些家长固然是对孩子很负责,但方法不是很妥当,因为长期以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甚至是畏难心理,遇到难题总想找人帮助,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家长在家里也要适当的培养。

下面讲一下家中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要扶放结合、循循善诱,先辅导一个典型题,然后同类型的题目放手让孩子仿练一二题,如果不熟练,再练一二题,典型题目确保会做后,再将典型题稍稍加以改变成变式题,半扶半放,使之完成变式题。以此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对于中等的孩子,先要夯实基础,稳步提高。在扎实基础题的基础上,多放手练变式题以及稍难的开放题目。

对于学习优秀的孩子,要查漏补缺,不断培优。可有选择性地自选书籍自学和练习以及奥赛题目。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经常能听到家长说“孩子考试总考不到满分,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还有少答的,少单位的,漏题的等,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感。孩子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的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粗心;有的是自以为是,认为会了就不放在心上导致粗心的出现。针对这些,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1、建立错题集。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写下来,让他自己找出错误原因,再在旁边做出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个孩子的“错题档案”。这样有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是自我教育的好办法。关于错题,在学校我是采用画横线的方法,订正后打勾。经常有二次或三次批改的现象,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都是面批面改或边教边改,挺辛苦的,但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进步使我能从苦中求乐。

2、关于草稿的书写。草稿不能太草。虽然说是草稿,但却不能小看他的作用。当孩子养成从草稿开始就严肃认真对待的习惯就有利于克服粗心的毛病。

3、关于橡皮擦问题。孩子学习时,不要太依赖于橡皮擦(涂改液)。有时也可以限制孩子使用橡皮,让孩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想好了再做,力争一次做对。这样为孩子学习写圆珠笔、钢笔字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学会自查。现在基本上每次作业我都要求家长签字,这个签字不是我纯粹要你的名字,是希望你通过签字,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并督促着孩子学会自查作业。通过签字发现错题,先让孩子自己检查,实在找不出,家长可以划定范围在要求他找,这样几次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哪些问题。也能够及时的了解他的学习情况与态度了。

5、学会反思。当发现问题的时候,不是让孩子改过来就行了,还要让他说出,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注意等,让孩子养成一个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三)、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你们的孩子,我的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达到同伴互助,共同分享交流成果,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我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做学具、测量物体长度、解决现实问题等。如果是独生孩子,敬请父母扮演同伴与孩子合作。这样孩子的合作意识一定会增强。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都从一点一滴做起,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能给您的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各位家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心愿.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也仅供参考而已.

五、具体做法:

我教学十多年来,觉得孩子在学习方面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多积累和总结,多思考和请教,不放过一个问题。要深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所以我在教育我的学生的时候,有很多时候我都把我上学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学生,更把我的好的经验传授给他们,我希冀对他们能有一点点帮助。我一贯的教育理念是学习要扎实,深入;不要浮在表面,满足于一点点的收获。不要爱慕虚荣,因为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时刻注意从人品、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目的只有一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我努力用我的知识和人格感染着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嘛。不知学生的感觉怎样,我是努力这样做的。

当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是我,会出现这个问题吗?出现了怎么办?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孩子在家里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也这样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怎么办?

2、要求: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自主学习:

六、互相配合:

有几点问题,还想和大家打成共识,促进家校联合,共同把孩子培养好。

1、对习惯不太好的孩子,家长要积极跟上,密切关注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每天拿出5分钟和孩子交流一天的学习情况,对于老师让签名的作业,一定要看一遍孩子完成的情况,班里很多学生的作业家长及时给签了名字,错题还是连篇,我觉得这样做家长不好。我们要对孩子负责,我在学校里能够做到120本作业全批全改,我们家长面对一个孩子而且还是自己的

孩子,做不到这点吗?我有点怀疑。但有些家长却认为这是老师在向其推卸责任,故对老师要求检查并签名的任务置之不理,所以对孩子的学习一点不了解,到了考完单元试成绩不理想时,这才想起来打个电话问问老师,孩子平时在学校在课堂的表现。这个电话要是提前几天打效果不会是这样了。其实老师让你签字并不是第二天闭着眼睛打对勾,是给咱们家长一个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时间。成绩不理想这是谁的过错呢?

2、密切关注孩子单元考试情况,每次考完之后,少责骂,多鼓励。试卷都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个签字也是要注意孩子错题的原因,帮他分析出来。如果责骂得多,鼓励的少,会让孩子养成厌倦学习,或者是撒谎的坏习惯。

3、我有时候太忙,没有很多时间和家长反馈孩子情况,希望家长和老师多沟通,我的所有信息都在大屏幕上,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可以留意一下,记下来更好,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好,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理解万岁”

以上是我的发自肺腑的话语,只要您觉得孩子比原来有所进步,这就是我工作的动力,如果还有我没有做好的方面,也请您别客气,直言不讳的给我指出来,所做的一切我们都是为了孩子。

不当之处,请您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