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分析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28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1

一、财务预警模型的分类简介

(一)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指运用单一变数,用个别财务比率或现金流量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方法。fitzpatrick最早研究发现,出现财务困境的公司其财务比率和正常公司相比有显著的不同,从而认为企业的财务比率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指出财务比率分别对企业未来具有预测作用。beaver在此基础上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发现债务保障比率对公司的预测效果较好,其次是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预测效果。另外,日本的田边升一提出了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的单变量判别分析方法,以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的大小来判断企业正常与否,从而也可对企业起预测作用。

(二)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多个财务指标或现金流量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预警模型,进行财务预测。按所建模型是否具有动态预警能力、财务预警系统是否易于修改和扩充,多变量模型又可以分为静态统计模型和动态非统计模型。

1.静态统计模型。①线性判别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判别分析建立起来的,它是根据一定的样本资料,建立判别函数、确定判定区域,以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测。这种模型以美国atlman教授的z模型最具代表性。②主成分预测模型。该模型也形成一个线性判定函数式,其形式类似判别分析模型。不过该模型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提炼综合因子形成主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建立起来的。我国学者张爱民、杨淑娥等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过研究。③简单线性概率模型。该模型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起来的,其形式是:y=c+β1x1+β2x2+…+βkxk。其中:c、β1、β2、…、βk为系数;x1、x2、…、xk为k个预测变量,即财务指标;y为企业财务失败的概率。该模型以0.5为危机分界点,y值越大,企业发生财务失败的可能性越大,y值越接近于0,说明企业财务越安全。④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它们也分别叫作对数比率模型和概率单位模型,都属于概率模型,是在克服简单的线性概率模型的基础上并分别用logit和probit概率函数建立起来的。logit模型的形式为:ln[p÷(1-p)]=α0+β1x1+β2x2+…+βkxk。其中:p取值为0、1;p为概率;x1,x2,…,xk为k个预测变量,即财务指标;α0、β1、β2、…、βk为系数。probit概率模型的预测效果一般与logit模型预测的效果相差不大,在此不多加介绍。

2.动态非统计模型。动态财务预警模型主要是把人工智能中的归纳式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财务危机预测。目前,这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神经网络模型中,当输入一些资料后,网络会以目前的权重计算出相对应的预测值以及误差,而再将误差值回馈到网络中调整权重,经过不断地重复调整,从而使预测值渐渐地逼近真实值。当应用此网络到新的案例时,只要输入新案例的相关数值,神经网络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权重得出输出值即预测值。神经网络分析是一种并行分布模式处理系统,具有高度的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容错能力。该模型由一个输入层、若干个中间层和一个输出层构成。案例推理法是近年来才被尝试应用于财务危机预测上的一种动态非统计模型方法。它是一种依循经验来推理的方法,就是以过去发生的案例为主要的经验依据来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一种典型的“上一次当,学一次乖”的推理方法。当输入一个新的问题到案例推理法系统,该系统会在从现有的案例库中搜寻相似的案例,判断新案例的类型。案例推理法的关键步骤就是根据相似性演算法测算出案例之间距离,再转变为案例之间的相似度,由相似度选取最相近的案例,据此进行推理判断。

二、各类财务预警模型的比较

(一)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的比较

1.单变量模型方法简单,多变量模型方法较为复杂。单变量模型只对单个财务比率进行分析考察,观察企业发展变化趋势,据此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而多变量模型均同时选取多个财务指标或现金流量指标,再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模型的构建涉及多种方法和理论,操作比较复杂。

2.和多变量模型相比,单变量模型分析存在较多的局限性。①不同的财务比率的预测目标和能力经常有较大的差距,容易产生对于同一公司使用不同比率预测出不同结果的现象。②单个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通货膨胀等的影响。③它只重视对个别指标影响力的分析,容易受管理人员粉饰会计报表、修饰财务指标、掩盖财务危机的主观行为的影响,以致模型判断失效。而多变量模型由于综合考虑了反映公司财务环境包括财务危机状况的多个方面的因素,反映的是基本的和整体、全局的状况,因此能比单变量模型更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静态统计模型和动态非统计模型的比较

1.建立模型的方法。两者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静态统计模型均是在利用统计数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如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计量经济中的回归分析等。这些模型的建立均有一定的统计理论依据,均涉及到判定区间的确定和误判率的估计问题,并且建立的一般是线性模型。而动态非统计模型不是依据统计理论,而是利用人工智能中归纳式学习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整个分析及预测过程就好像是人类学习及思考一样。它是一种自然的非线性模型。

2.模型建立的假定条件。静态统计模型的建立一般都对样本数据的分布作一定的假设,并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如,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数据正态分布假设、协方差矩阵相等假设、简单线性概率模型的二项分布假设等。一般来说,只有在这些假设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静态统计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另外,静态统计模型的建立是以对数据之间的关系已有清醒的认识为基础的,一般假定各变量之间为简单的线性关系,并且比较注重数据本身的完整性及一致性。而动态非统计模型一般没有数据的分布、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非线性关系的数据并对数据的缺失具有相当的容许性,基本上能处理任意类型的数据。

3.是否具有动态预警功能和容错性。静态统计模型只是根据以前的样本资料建立起来的,样本资料一旦确定,便难以再予调整,除非重新建立模型。随着财务状况的发展和财务标准的更新,这种按照以前的资料、标准建立起来的模型难以对已经变化了的财务状况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即这种模型不具有动态预警能力,不易修改和扩充。并且,静态统计模型对错误资料的输入不具有容错性,无法自我学习和调整。而动态非统计模型具备随着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样本资料的积累,可以定期更新知识,从而实现对企业危机的动态预警。并且,由于动态预警模型具有高度的自我学习能力,对错误资料的输入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因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4.实际应用。动态模型如神经网络模型等的分布是自由的,当变量从未知分布取出和协方差结构不相等(企业失败样本中的常态)时,神经网络能够提供准确的分类。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模型的拓扑定义、网络架构的决定、学习参数以及转换公式的选择等比较复杂和难以确定,其工作的随机性较强,非常耗费人力与时间,而且其在决策方法中表现得像一个黑匣子,以致对它的接受和应用都较困难。另外,这种模型要求拥有大量的学习训练样本以供分析,如果样本数量积累得不足、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广泛的覆盖面,则会大大地影响系统的分析和预测的结果。altman(1995)在对神经网络法和判别分析法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而传统的统计模型发展得比较成熟,计算也相对简单,应用也较为广泛。并且某些统计方法,如:logit、probit模型对数据是否具备正态分布、两组协方差是否相等也没有要求,常用的判别分析中的距离判别方法也可以在两总体协方差矩阵不相等的情况下使用。因此,目前在财务预警模型方面仍然以传统的统计方法为主,而动态模型尚不够成熟,对它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

(三)各种统计模型之间的比较

1.各种统计方法本身功能的比较。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属于多元统计分析,其中,判别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已取得各类样品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如何判别一个新样品的归类问题,即判别分析的宗旨就是判断新的案例的类别。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样本数据中指标个数太多以及指标间信息存在重复的问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降维,二是减少信息的重复,从而使分析简化。简单的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概率模型都属于回归分析方法,其目的是研究模型中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特定的关系,尤其是数值关系。所以,若只从各种方法的主要功能来说,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是最适当的,因为这种方法就是研究类别归属问题。

2.各种统计方法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比较。判别分析方法的核心就是根据距离的远近来判断样品的归属,通常形成一个线性判定函数式,据此判断待判企业的归属。一般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和两组总体间协方差矩阵相等。主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多维财务指标进行综合、降维,然后给各综合指标赋予一定的权值再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个判分式,根据财务正常企业和财务失败企业各自得分情况形成判定区间,计算出待判企业的得分,据此加以判断。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预警;风险监管;工商银行

一、背景及研究述评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美国商业银行又一次受到了倒闭浪潮的冲击,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有200多家银行倒闭或经营困难,震惊全世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又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对其风险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国有性质以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原因,导致其对风险的敏锐度弱,因此对其风险预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有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主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瞿旭等(2009)指出内部控制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最有力手段,他建议明确内部控制的权责以改善商业银行实质性漏洞披露的质量。周莉莉、陈杰(2010)分析了国内成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得出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保持稳健运行的关键。张凤环(2011)鉴于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的现状,建议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队伍的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引进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预警方面,针对目前银行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银行资本金太少、表面盈利,实际亏损等问题,陈晓坤(2005)指出要通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来防范和规避银行的信贷风险。方庆煌(2009)指出,银行必须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以应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以正确判断运行状况。张其广等(2011)指出财务作为银行风险的高发部位,应该加强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潘学模、蒋圣丹(2011)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银行风险控制中,应该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运用,同时对其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赵蘋蘋(2011)讨论了将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起来的策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方面都有了一定量的研究,但对于二者结合起未对银行风险进行防范的问题还未充分研究。内部控制侧重内部风险和当前风险的控制,财务预警侧重外部风险与远期风险的控制;内部控制现在能够做到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但是很难做到事前控制,而财务预警则能做到事前发出警告,二者结合运用到银行风险防范中,理论上能起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将基于这一个思想,寻求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参考《新巴塞尔协议》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笔者建立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它主要考虑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四个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偏向于定性指标,结果评价主要为定量指标。本文主要探讨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银行的风险预警,因此在内部评价指标方面主要选择了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1)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即营业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入建立了盈利能力指标,同时按照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加入了成本收入比。(2)商业银行通过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防范对其有限的资本产生侵蚀,为正常经营提供前提条件。因此本文用安全性指标来监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3)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金融业务融资来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而由于政策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其负债途径有限。(4)其他指标主要与非财务因素相关,在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可以克制财务指标的静态性和滞后性,使得预警结果更客观。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显著地被第一大股持股比影响,因而将其加入了其他指标体系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现有银行风险预警中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披露信息,包含市场交易信息,银行其他公告等。具体指标如表1。

在以上指标中,银行的资产安全性是其正常发展、经营的前提,因此它在指标建立方面相对较多,以期权重较大。正向逆向指标主要是针对财务指标,指其数值大小跟风险的关系。风险预警指标阀值的确定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重要指标的阀值已经确定。

三、数据处理

(一)无量纲化处理

指标建立后,为了消除指标单位量纲的差异,需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对所建立的指标采用极差法无量纲化处理,因为极差法不要求原始数据的分布及数量。上述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利差率、银行利差率及利息回收率需要指标值越大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逆向指标——成本费用率、不良贷款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率、中长期贷款比例等,要求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适度指标——流动比率,要求指标值为一固定值,最好采用公式,其中q为该指标的最佳值;审计意见可以不进行无量纲化。

(二)指标权重确定

对于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都是分布在0~1之间,运用SpSS20.0软件剔除相关度高的变量。为了便于进一步处理,需要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众多权重确定方法中,综合来说,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又科学的方法,并且对于样本没有特别的要求。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三)模糊聚类分析风险预警方法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含有内部控制指标和财务预警指标的预警体系进行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分类简单且精度较高。简单的比例分析法是通过对比指标取值与标准值得出综合评估值,与之不同的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则提出不同指标的分布特征,运用综合判断向量生成银行风险综合指数。

1.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最后指标为n个,因此需建立评判指标域X,即。

2.根据银行风险预警的需要,将银行风险划分四个评价等级,分别为:“绿灯”(资产状况良好,风险小,处于安全状态);“蓝灯”(资产状况较好,风险较小,处于较安全);“黄灯”(资产状况较差、风险较高、危险);“红灯”(资产状况很差,风险很高、很危险)。因而建立评判等级域。

3.计算各个等级评判的标准值及相对隶属度。对于不同等级的标准值建立了n*4阶对应n个指标、四个等级的标准值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对于不同等级的相对隶属度: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风险等级,并以综合判断向量为权重,以此计算不同时点、同一银行的风险指数。

四、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的商业银行。我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7年的改革发展,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本文选取工商银行作为案例分析,数据来源于工商银行各年年报,运用SpSS20.0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指标X14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因其与X8和X22高度相关);剔除了X1、X7、X23,因与X2资本利润率高度相关;剔除了X3、X21,因与X4高度相关;剔除了X5,因与X13高度相关;剔除了X18,因与资本充足率高度相关;剔除X16,因与X20——存贷比高度相关。在剔除的这些指标中要充分满足安全性权重偏大的要求。根据筛选出来的15个指标建立指标域X={X1,X2,…,X15}。运用变异系数法得出权重如表2。

运用系统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阀值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1)(2)算出各个等级的隶属度,使用matlab做矩阵运算,得出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

以2011年为例,工商银行2011年各指标的实际值和隶属矩阵如表4所示,得出综合判断向量为:B5={0.85,0.11,0.03,0.0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工商银行目前为安全等级。

用0、40、80、100作为四个等级的综合风险指标,表5以综合判断向量B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出良好的银行风险综合指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到2011年工商银行处于安全地带,且其综合风险指数为7.51。同理可得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指数如表6。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工商银行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且一直处于安全地带。在这几年中,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风险最大。从2008年到2009年,由于我国宏观形势不断好转,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定,工商银行的风险明显下降。从隶属度分析看出,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较大,同时,应提高流动性比率,降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

五、结论

本文建立了基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相结合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安全性指标所占权重比较大,尤其是其中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所以各个银行一定要保持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在一个健康的区域内。其次,流动性风险、获利能力和其他相对权重较小。从隶属度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较差,所以各个银行要采取适宜的对策应对利率风险。另外各个银行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丰富结果。

【参考文献】

[1]曹昀.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1(1).

[2]申富平,马世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关性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2).

[3]张凤环.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启示[J].财会研究,2011(22).

[4]周莉莉,陈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5]瞿旭,李明,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

[6]thomaso.Stanley,JohnK.Ford.theapplicationofaRiskindexmodeltoStrategicmarketingprogrammesforCommercialBankstype:General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Bankmarketing,1986(4).

[7]张其广,汪红缨,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创新[J].绿色财会,2011(8).

[8]RobertoRuozi,pierpaoloFerrari.Liquidityriskmanagementinbanks:economicandregulatoryissues[m].SpringerBriefsinFinance,2013:1-54.

[9]潘学模,蒋圣丹.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运用之理论探讨[J].会计之友,2011(7).

[10]赵蘋蘋.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策略[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11]常红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杨轶.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与评价[J].财会通讯,2008(6).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3

【关键词】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知识管理;本体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财务风险预警是财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财务风险预警的重点是抓住小范围、低程度的财务风险事件与财务状况变化,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发大风险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企业管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彻底发生了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渗透到财务管理中,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而财务风险预警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依赖的技术工作,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指导风险应对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财务损失,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知识本体(ontology)方法研究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探索科学化、智能化和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基于知识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分析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财务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可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捕获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形成有用的知识,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满足如下四点需求。

一是信息收集与转换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应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并进行分析转换,按一定形式和规则存入知识库。

二是预警指标管理与更新功能。系统应建立起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其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警使用。

三是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各种科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企业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该功能是根据对企业运营过程跟踪、监测的结果,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财务运行中潜在的危险。

四是财务风险报警功能。系统应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笔者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研究中引入本体的概念,本体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用于研究客观世界本质。在本体中概念的关系可以被描述得更加广泛、详细、深入和全面,通过对概念添加属性值,以及在属性与属性之间添加映射关系,一些不便描述的语义关系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同时,在本体中可以使用形式语言,这就为实现知识检索创造了条件。在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形式化定义后,本体概念模型能够实现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理解的唯一性和精确性;另外,利用本体技术对知识的联系进行形式化映射,可以产生和约束新的知识规则,增加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表示方法的实用性。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知识本体建模

通过分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的概念、关系和知识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思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本体,并分别对财务风险预警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财务状况监控知识与案例进行形式化描述。本系统模型建立概念本体,评价模型本体、指标本体、资源本体和通讯本体等。下面以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为例说明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本体建模。

概念本体是用来描述某个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本体,这些概念是被该领域内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概念是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包含的内容很广,与模型相关的内容有:关系、函数、公理与实例等;关系表达了财务风险预警领域内概念间的互相作用,n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R:Cl×C2×…×Cn;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关系,表示在n元关系中确定了n-1个概念,则第n个概念是唯一的,即F:Cl×C2×…×Cn-1Cn;公理表示永远为真的概念,即真命题;实例是具体的模型元素。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形式化定义如下。

Co::=(Fn,Cc,R,ac,ic)。

其中,Fn是领域名,Cc是领域内的术语集,R是关系集,ac是公理集,ic是实例集。

R形式化为:R::=(Ra,Rc),Ra是Cc上的属性集,形式化为:Ra::=(dc:identifier,dc:title,dc:Creator,dc:Description,dc:Date),前缀dc表示重用DC元数据集中的标识符、题名、创建者、描述及日期元素;Rc是术语间的关系集,Rc域是Cc1×Cc1,形式化为:R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equal,pre,next),SubConceptof和SuperConceptof

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ispartof和Haspart是聚集关系,equal是等价关系,pre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前驱关系,next描述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直接后继关系。ac是公理集,ac形式化为:ac::=(SubConceptofSuperConceptof-,ispartofHaspart-,prenext-,ispartofispartof*,HaspartHaspart*,equalequal*,……),表达了SubConceptof和SuperConc-

eptof,ispartof和Haspart,pre和next都是逆反关系,ispartof和Haspart和equal都是可传递的。ic形式化为:ic::=(iRa,iRc),iRa是属性集实例,iRc是概念的关系实例。

概念是对人类知识的抽象,概念本体是按照分类法来组织领域概念及其客观关系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类独立的本体存在,由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管理。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概念本体的描述说明如下:

Fn=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

Cc=(Z计分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多元逻辑(logit)模型,F计分模型……);

iRa={(“prop1”,“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五种财务比率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警企业财务风险。”),(“prop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neural-network”,“通过大量神经元的复杂连接,采用由底到顶的学习方法,以自组织和非线性动力学所形成的并列分布方式处理非语言化的财务模式信息,达到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目标”),……};

iRc={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Z计分模型),SubConceptof(财务风险预警定量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ispartof(Z计分模型,函数形式),ispartof(Z计分模型,参数指标),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型算法),isparto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矩阵),……}。

三、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通过分析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模型及需求,本文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包括知识的创造、发现、存储和应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将这些活动整合为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获取、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存储与推理、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的应用与预警三个主要过程。财务风险预警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基础,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本质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选择相关的预警指标,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本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评价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公司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公司的发展潜力尤其值得重视,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应仅仅关注目前的运营状况。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公司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系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利用财务本体知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本体风险评价模型利用本体推理与财务知识库得出的各指标值,代入建立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价模型可根据风险案例库的匹配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或模糊评价模型等。

在企业内外部信息集成与知识获取部分,利用本体技术、知识集成技术、多种检索技术,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进行数字化语义处理;系统按照本体论思想对知识进行分类标注,组织到知识库中,形成财务风险预警领域概念集;这种框架便于实现本体知识获取、存储、检索等功能,并方便财务风险预警知识集成、共享、发现和重用。本框架一方面从技术角度针对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提出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本体技术,本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尽可能无歧议地相互理解,并且能够表达组织内知识提供者和知识需求者的原始思想。这将使得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为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提供支持。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系统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采用本体方法为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知识建模,并提出基于本体的财务风险预警知识管理框架,但在财务风险预警知识表达与推理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文林.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8).94-95.

[2]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3]张友棠.基于内部控制的多维财务预警系统设计[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16-18.

[4]彭润华,阳震青.基于XBRL的集团财务知识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3):31-33.

[5]Segeva,Gala.enhancingportabilitywithmultilingualontology-basedknowledgemanagement[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8,45(3):567-584.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4

(一)

为了提高全镇党员和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预防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文峰镇于12月15日下午,召开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大会,会议邀请陇西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林少波、县纪检监察局第一纪检监察组组长王兆祥进行警示教育。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镇全体干部参加了会议。

警示教育充分运用检察、纪检机关查办的案例进行宣讲,形式新颖、主题鲜明、案例示人、正气感人,分别从大政方针,反腐形式,贪腐实录等方面,结合案例剖析了职务犯罪的严重危害。案例选择典型翔实、触及灵魂,说理说法满含真情,探讨了职务犯罪发生的成因、轨迹,并提出了深刻有效的预防解决对策。

镇党委书记郭元红同志指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讲活动,目的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提高对职务犯罪的警惕和识别能力,做到自省自律,拒腐防变。全镇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忠诚之心对待组织,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努力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

会后,大家感慨万千,思想和灵魂受到极大的洗礼,增强了求真务实、淡薄名利和党的意识、群众意识、自律意识、看齐意识。在心里进一步敬畏法律、敬畏法规、敬畏党纪,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时刻警醒自己,过好名利观,私利观,经受住各方名利、私利的诱惑和挑战,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二)

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6月24日下午,芜湖公交集团举办了“加强廉政教育、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邀请市镜湖区检察院控申科吴宗雨主任授课,并向参会人员展示和发放了人民检察院有关法制常识的宣传展板和宣传资料。来自集团公司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及重点岗位代表共计100多人聆听了讲座。

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施教。在讲座中,吴宗雨主任介绍了检察机关职能和内设机构、几种常见的职务犯罪罪名及特征、职务犯罪易发的岗位和主要环节以及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危害等相关法律知识。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严峻和迫切需要,厘清了对贪污、受贿等犯罪罪名和犯罪行为的一些模糊认识,同时,对集团公司在工作中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次专题讲座从思想和心灵上都受到强烈的触动。大家在接受教育后,充分认识到腐败分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职位的变化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渐渐被腐蚀。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要时刻绷紧廉政自律这根弦,不断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动上防微杜渐,做一名干净、忠诚、有担当的人。

(三)

为巩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成果,5月26日上午,县财政局特邀县检察院预防犯罪科负责人向虎为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作了题为《依法廉洁履职,远离职务犯罪》的专题辅导讲座。

讲座从阐释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类型入题,结合近年来县内外一些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贪污、挪用公款、受贿、渎职、滥用职权等常见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深刻剖析了发生职务犯罪的思想动因,同时依照《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提出了筑牢思想防线、加大查案力度、强化监督制约、开展重点预防等四条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5

关键词: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构建;企业

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既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构建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管理为基础,主要由预警系统、防范与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组成。模型中还包含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全程序、全企业的各种内在要求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多种基本方法。

1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为了防止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型或管理活动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及早发现财务恶化征兆,采取有效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同时也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有预测性、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1)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首要环节,具体选择哪几类指标和选择哪些指标,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定,并根据实际成果作相应的调整。如下表1可以作为企业制定自身指标体系的参考:

具体指标变现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管理能力指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负债指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负债率赢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受益率、资产净利率表1企业使用的指标体系

(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①单变量模型。所谓单变量模型就是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风险,单变量模型是1967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威廉・比弗教授提出的。可用作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的比率有:

债务保障率=现金流量/债务总额

资产收益率=净收益/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良好的现金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可以表现出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的变化趋势予以特别注意。当这些指标出现恶化,以至于达到警戒值,就必须要注意公司是否会出现财务危机。

②多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的思路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风险。多元判别模型认为,公司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某种相互联系,对公司整体的风险影响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多元判别模型最早由奥特曼提出,奥特曼模型如下:

Z=1.2X1+1.4X2+3.3X3+0.6X4+X5

其中:

X1=(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无财务风险可言,相当安全;当Z小于1.81时,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堪优,面临破产的危机;在2.675和1.81之间,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企业及时找出对策防范风险。奥特曼模型的预测能力也是很高的,预测准确性达到90%左右。

2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1)筹资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①筹资风险的识别。

筹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其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借入资金是引发筹资风险的主要原因。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利息率,其特点之一是定期支付固定利息,当企业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通过负债筹资经营获得收益,除了支付固定利息外剩余的收益,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使投资者实际收益率高于企业资金收益率。负债筹资的这个作用称为财务杠杆作用。

②筹资风险的衡量。

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多种,其中自有资金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率指标分别从效益和成本二个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筹资风险程度,具有计算简单且准确性高的特点,是较为实用的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a.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要同时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而二者比例不尽相同。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是判断这一风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式中: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式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的变化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的高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调整筹资决策。

B.资金成本率指标。

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占筹措资金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成本率=资金占用费/(筹集资金总额-资金筹集费)

如果企业筹集的资金为负债,上述公式中的资金占用费还应扣除因增加利息支出而少交的所得税额,上述公式可改为:

借入资金成本率=借入资金占用费以(1-所得税率)/(借入资金总额-借入资金筹集费)

企业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同时筹集资金时,由于不同的资金成本不一样,为此就需要计算全部筹集资金的综合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公式为:

综合资金成本率=∑各项资金成本率×该项资金占全部资金比例

资金成本率指标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的依据,通过对资金成本率变化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

(2)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购买证券。无论项目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达到预期收益。这种投入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就是投资风险。

①直接投资风险。

a.直接投资风险的识别。

造成直接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具体有如下3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如期投产,不能取得效益;或虽然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的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出现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B.直接投资风险的衡量。

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投资风险: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百分比/销售量(Q)变动百分比

该指标用来评估项目投资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系数愈大,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大;经营杠杆系数愈小,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愈小。

C.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a.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企业如果能够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只将资金投向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b.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②证券投资风险。

a.证券投资风险的识别。

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所有证券的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如经济形势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等等,都会给市场上所有的金融资本带来损失。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它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加以消除或降低,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所以又称不可分散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称可分散风险,是指因某些因素的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个别证券收益变动的风险。图2是利用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示意图。实证研究表明,科学选择30~40种证券能够在保证收益率的情况下有效地分散非系统风险。

B.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证券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来实现。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

(3)资金营运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资金的营运过程是指从资金投入开始到资金收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风险。

①现金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现金风险主要指企业现金短缺或者现金持有过量所形成的风险。企业财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对资金的日常需求量及资金的支付时间,来确定合理的现金余额以防范与控制现金风险。图3是现金成本分析模式,即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寻求持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2)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

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但往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妨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同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由于长期无法收回而成为坏账,严重影响企业的安全性。

为了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后果,首先,应当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在采用各种信用政策的时候,注重评估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综合衡量各种得失,选择效用最大的方案;其次,采取适当的催收方式和力度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如定期分析账龄分析表,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账龄制定收款政策,必要时可依靠诉讼方式,以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3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准确性、检查财务风险处理对策的针对性、分析财务风险管理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后评价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后评价的主要步骤为:

建立后评价机构

确定评价项目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总结与反馈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财务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②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财务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③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财务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企业特点、产业政策、本企业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以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

参考文献:

[1]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樊丽,张晓霞.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北方经贸,2004,(7):114―115

[3]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郭复初.财务新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侯红兵.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健全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论丛,2003,(5):60―62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虽然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但是大量涌现的国内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受到威胁,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影响。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现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侧重预警分析机制指标的分析,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该观点没有看到预警分析机制还包括模型分析。

另外一种观点是突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风险的控制功能,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该观点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其他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笔者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进行某些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但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历史和现在的财务趋势的简单延伸,一旦公司经营处于非常状况,财务预测披露的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未来趋势。同时在体系框架上将财务预警组织、信息、分析、管理子系统并列,不能充分反应财务危机的三个阶段,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根据公司财务危机的潜伏、发作、恶化三个过程,从而建立一套对应于危机过程的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业绩逐年下降,财务状况出现异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够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更成为企业以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市场参与方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能起到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有关市场参与方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除了要建立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分析机制正好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证监部门就必须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全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既要利用财务评价系统给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也要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监督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采取对付或化解风险的措施。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其根源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将导致周期性的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旧理财模式向新理财理念的转变,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以权衡理论、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财务理论又成为当今财务预警理论的重要来源。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这也符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因此,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两大技术支撑系统。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以前的研究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下分为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对每个机制的运行都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但忽略了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的逻辑过程,仅将这些机制罗列出来,没有体现组织的行为人角色,同时没有注意到后面三项职能机制的先后逻辑关系。因此,笔者根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定引起财务危机的周期性这一原理,注意到财务危机可以分为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潜伏期要注意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发作期要准确分析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危机发作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恶化期要迅速启动危机管理专门小组,及时化解财务危机。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4.1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要做到与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能从相对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中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经营数据。这自然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地配备信息专业人员及软、硬件设备,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预警信息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2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高效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危机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影响财务危机分析的一般有两个因素:预警指标和临界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临界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应该实施应急的计划。

这一阶段的预警分析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分析诊断机制。面对财务层面的危机信号,应探寻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真实根源,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或是销售质量的下降、自身管理薄弱。

4.3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应迅速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性的保证。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风险补救和改进方案,旨在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直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处理。当财务危机已经恶化时,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不能胆怯、畏缩,应该迎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及时分析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诊断,全力扭转财务局面。首先,制定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问题之所在,主动说明目前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吸取教训,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更换负责人;更换高级领导团队;创建企业文化;实施员工激励计划;改善生产程序;改善行销方式等。

4.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需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前提,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组织必须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应该有一个日常组织和一个特设组织:前者负责财务危机各阶段的日常事务,如危机潜伏期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危机发作期财务的指标和模型的分析、危机恶化期财务管理方案的实施;后者是针对财务恶化期而特设的,专门负责财务危机处理全过程,以果断、迅速、准确、有效的化解危机。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7

在廿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非营利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其中,尤以庞大的政府组织最受到实务与研究上之瞩目。本文采与人民生活之安危息息相关的警政部门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预算及警力布署是否能响应人民报案及破案之需求,以进一步了解非营利事业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关键词:非营利部门,社会需求,预算响应,台北市警局

非营利部门对社会需求与预算响应之关联性研究

-以台北市警局为例

壹、前言

非营利部门在廿一世纪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现代社会中,非营利部门包括医院、大学学院、各种基金会、宗教组织、与庞大的政府组织等均是。其中,尤以政府部门的运作与人民之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纳税给政府,并由政府替人民做事,这其间有关政府部门的无效率或官员贪污舞弊之报导更是时有所闻,造成人民对政府行政之不良印象。而且,近年来由于政府财政愈来愈困难,相反地,人民对政府的要求却愈来愈多,尤其是各项社会福利措施或经济建设等,在人民的需求、政府预算编列、及政府实行绩效间是否有个平衡点,便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政府为人民服务,其中,与民众安危直接攸关者即为警政单位,而警政单位在保护人民之余,由于与犯罪案件站在第一线上,故所出的问题亦不少,故本研究即以警政单位为例,特别是选取最具指针意义的我国首都各警察分局,对社会之报案与破案需求时,在预算编列上是否有适当地加以响应,或者两者间并无显著的关联性,凡此皆是政府部门在积极为民服务之同时,人民所愿意知道的事实,而本研究即拟由实证的角度来了解此一议题。

本文系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主管单位预算书、台北市警务统计年报及台北市政府所提供之相关文件,采民国八十七年至八十九年间之资料,对台北市政府所属十四个分局之样本进行探讨,以澄清警察机关警力及预算之配置,是否及时因应社会需求之变化,以作为相关主管机构之参考。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贰、文献回顾

一、非营利事业之研究文献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对非营利组织之定义认为区别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在于有无营利的动机,非营利组织从其行动上的含义来说,有以下几项特点:(1)无营利的动机;(2)无个人或个别拥有组织的权益股份或所有权;(3)组织的权益或所有权不得任意出售或交换;(4)通常都不可或被要求、直接或按比例给予资金捐助者或赞助人财务上的受益。

非营利组织存在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政府功能与企业功能之不足。故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扮演一个重要之角色。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智识的逐渐提高,地方政府管理的问题更日益受到重视,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施政品质的同时,常常对政府的产出与服务感到不满。胡美琳(2001)即以台湾南部七个县市政府为研究范围,来探讨县市政府在组织文化、转换型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等研究变量间之关系。此外,李衍儒(2000)亦针对非营利组织采购行为,探讨政府采购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以非营利组织及政府采购制度为研究之对象,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各种型态与其采购行为所受采购法之羁束,并从非营利组织在法制应有何种建构之角度,以及政府采购法立法之本旨,来分析非营利组织采购行为之适当规制。

韩意勤(2001)认为信息时代之非营利组织其信息化成熟度普遍不足,而为了适应网络型态的未来社会,同时还能够增强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连结,非营利组织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其目的则在于透过信息技术和工具来达成公益和利他的本质,亦即使其能够更加精确的掌握本身的使命、服务和资源,以有效克服高度复杂和变迁快速的外在环境。

非营利组织在营运管理上的重点,即是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将组织资源做有效的整合,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个完善的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的基本运作程序,便是要能够充分结合组织内外人力、财力与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透过一些有组织、有规划性的活动,来提供具有价值的服务给特定或不特定的社会群体。但toddandramanathan(1994)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多限于财务面,而忽略非财务结果的衡量,故本文亦将探讨非财务变量的影响。

二、警察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必能提升组织经营绩效。而人力资源要长期保持一定工作水准,对组织而言,无异是一个挑战,尤其警察工作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为不同背景,需求为不定的社会大众;工作环境又是错综复杂,深具高度危险性;尤其工作本身更是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故要有效管理及完善运用人力资源,是有效执法唯一最重要的考虑,使之成为组织提高工作绩效的指针。

投入警力的增加是否能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而有效遏阻犯罪的发生或提高破案率,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蔡俊章(1984)透过对台北市历年人口的剖析,及犯罪量成长的情形,预估未来犯罪量之发展趋势,并分析警力密度对犯罪遏制的效果。结论并指出警察人力资源需针对未来的社会犯罪情事作调整,否则未来刑事案件破获量与发生数之差距会逐渐增大,因此建议建构警力的扩增模式,以增加警力的方式来提高破案率。

警力是警察机构赖以推行作为,发展业务的原动力。高政升(1985)认为警力投入的目的主要在于要求降低犯罪量,提高犯罪破案率,以维持社会治安的良好,当警察机关须扩增警力而发现无适当人员可用或为数不足时,对犯罪遏制的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拟订警力扩增准则,以遏制犯罪是有其必要。该研究并针对台北市历年人口,犯罪量成长情形,作为推估未来犯罪量发展趋势的基础,并分析警力密度对犯罪遏制的效果,同时与世界各重要国家、大都市作一比较。其次,根据警力与犯罪遏制因果结构关系构建警力密度模式,对于模式参数值的推估方法也加以说明。最后,借着警力密度模式的运用提出一套能够因应人口成长、犯罪量逐增,且能有效遏制犯罪的警力扩增准则。结论则指出考虑政府的财力负担及现实环境因素,未来的警力扩增准则,宜采取渐进,逐年调整扩增警力的方式进行。

对于影响警察人力的需求因素,刘世林、陈礼中(1980)则指出共有六大因素,分别为防治重大犯罪、处理游行示威、警察工作量、社会变迁、正常轮休与交通执法因素等,而其中影响警察人力需求的程度以防治重大犯罪因素为最高,占17.38%;其次为处理游行示威因素,占12.66%。而此六大因素对于整体的警察人力需求有71.2%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规画警力时应对这些因素加以考量。

但仅仅警力数量的增加是否能够提高警察效率,当然除了警察预算经费的投入之外,朱孝良(1998)研究发现警察人力虽逐年增加,但素质却并无相对提升(如警察专科班就占83.9%),故无法真正提高警察工作效率,此外,郑安盛(2000)亦认为单纯的警力增加,并不能提高全国警察机关之整体效能,亦不能强化对抗犯罪之组织。因此,应以「质为着眼点,重「质而轻「量,如何将适合、适量、适当的警察人员,在最适当的时间,配置在最适当的地方,使警力得到最经济最有效的运用,以发挥其最大的力量,此乃警察人事管理最重要的课题,也是警察机关永续发展,长保绩效的关键所在。故研究我国警力问题,不能仅单纯地增加警力「数量,而不顾「质精。盖警察人力问题,实有「质与「量两面,必须双面兼顾,双管齐下,方不失之偏倚,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综合各研究的看法,警察人力资源应质与量并重才得以发挥最大之效果,但警力的增加仍对于警察工作的绩效有一定的帮助,故不可轻视警察资源的投入,而必须作一合理的配置,以使警察机关的工作绩效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预算与绩效评估

近年来我国财政困难常有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政府对于预算经费的资源配置是否适当,及其预算执行之效益如何,皆为社会大众所应重视之问题,以避免资源过度的浪费或使用无效率,而造成国家财政日益困难。

barrettandgreene(1993)认为社会大众在评估政府的绩效时,通常着重于效果方面而忽略了效率的衡量,尤其是在人事费用占预算高达60%时,效率评估的重要性更是提高。预算经费的适当配置可提高教育、医疗方面的比例,而提升效率可采用公营事业民营化、提高生产力等方法。

jonesandthompson(1986)研究指出若要使预算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则政府预算的执行必须进行实质的改革,因为在现行法令规定之下,行政主管倾向将该年度的预算全数支出,以达到预算达标率的要求并显示出其执行成效,即决算数和预算数相符时会受到奖励,反之则遭受处罚。故常有消化预算的情事发生,以免当年度的预算未使用完毕而下年度遭到删减的命运,进行下年度可能政策执行困难,造成预定目标无法达成。若当年度实质支出可能大于原始预算数时,则可以提出预算追加案,以避免发生决算数超过预算数的情况发生。

williams,macintoshandmoore(1990)认为大部分与预算和绩效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多着重于营利事业方面,而忽略了公共服务部门。但只要该组织需要达到既定的效率与效果之目标,则不论何种组织皆可适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公共服务部门的主管如同营利事业之经理人一般,必须将资源做有效的运用,故要有客观的基础来评估。因此,政府预算的编列和执行都应该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杨煜泰(1999)评估廿三个县市地方政府警察局的行政资源运用之绩效,认为各地方政府在编列及分配所拥有的行政资源时,并没有依据前一期施政的结果和社会人民的需求进行考量,来编列下一年度的行政资源。显示各县市政府盲目地运用国家人民所缴纳出来的资源,任意且非理性地分配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社会需求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行政资源-预算经费的投入,使行政绩效能够真正的显现。

四、警政机关之绩效评估

如何有效地掌握员工的工作表现,逐渐也成为一个管理上的重要问题,而对于部属管理才能的发展、工作态度的调整、工作满足的提升等,皆逐渐成为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之一。为达成组织的目标,以及协助部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绩效评估已变成当前甚受重视的管理工具。

王怡心(1995),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研究对象,来建立八个回归模式作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台北市警察局的经费预算和员警编制与社会治安需求之相关性是存在的。因此,可推论为经费预算与员警编制的增加,使破案数增加,有助于社会治安的维护。但在目前警察机关资源有限与人事精简的情况下,增加警力已经不是解决治安问题的最好方法,唯有提高警察素质和工作生产力,才是解决之道。

游金昌(1986)探讨刑事警察侦查行为至破获这一过程,评核其绩效、可能遭遇的问题及其症结。刑事警察的侦查行为可以由其起点、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来考量。民主政府行政的要求为响应民众的需求,代表民众的利益,负责完成政府所应执行的任务等。刑事警察因其层级及责任,在侦查执行中要与政策相符合,遵守法律规范、侦查规范等;在侦查结果方面,要尽其最佳之能力,以完成其刑案侦防的任务。刑事警察的侦查结果-「破案而言,一为工作量,破获刑案的多寡;一为绩效水准,破获率的高低。这两者的意义不尽相同,在评核时其比重的高低,为值得考量的问题。至于如何评价其相对量要性,如何赋予其合理的权责,可由实际评核实施中,不断藉回馈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而修正,以得到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toddandramanathan(1994)发展出一个实证研究的模式,以美国纽约市警察局为研究对象,探讨预算分配和绩效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模式涵盖了财务和非财务面的资料,运用数种回归模式来探讨经费预算和警力编制是否与社会治安需求相配合,以及评估所投入的经费和警力所产生的绩效。该研究显示,纽约市警察局的经费预算和警力编制能符合纽约市民对治安的需求;而针对较复杂的案件,所需投入的经费和警力也相对增加,侦破案件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其研究是将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到非营利事业上,虽然研究对象为纽约市警察局,但他们认为这种分析模式可以推展到其它政府单位或非营利事业团体。

吕忠勋(2000)认为警察派出所具有最接近民众、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之特性,因此派出所能否落实且妥善地完成其工作目标,是影响民众对警察机关的信任与支持的主因,作者采资料包络分析法(dea)来衡量工作绩效,评估无法以成本及收入衡量绩效的非营利事业机构,且其具有以多重评估指针来衡量绩效的特性,可补强现有派出所绩效评估模式单一指针的不足,并提供全面性考量派出所绩效的新思维。该研究主要是建立派出所多指针效率衡量模式,并结合嘉义县警察局六十三个分驻派出所民国八十八年上半年度之各项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各派出所之整体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再针对无效率单位提供各投入项及产出项潜在改善值及改善幅度,并以之分析现行派出所在资源分配及工作执行上之问题症结,最后运用敏感度分析解释现行评比制度所存在之不合理状况;经由前述之分析,提供警政管理阶层对派出所评比制度重新考量之方向及未来研究之建议。

邢台平(2001)以资料包络分析法(dea)评估组织分支相关机构绩效及成员绩效,该方法主要利用实际可观察到的投入产出资料,依据实际之需要选取适当之dea模式,并以数学线性规划模式求解以运算出一组最佳的投入产出权数。将多项产出加权总值除以多项投入加权值之比率计算出dmu效率值,以强化警察机关刑事侦防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及提供各机关提升绩效的良好建议。该研究样本为台湾地区二十三县市警察局,于民国84、85、86三个年度进行刑案侦防绩效评估dea模式实证分析。

黄富村(2001)认为警察组织文化较不重视犯罪的预防,整个警察机关的绩效指针都太强调侦破面及量化面的指针,而忽略预防面及品质面的指针,造成警政机关所标榜的治安改善绩效成果与民众所期待的治安改善观感产生严重的落差。正确的绩效评估制度需要反应出警政的组织目标,且不应该用一个全国一致的绩效评比标准,应该是弹性、因地制宜的不同衡量标准。

钟升(2001)藉由美国企业界已广泛利用的复源绩效评估制度(multi-sourceevaluationsystem)的概念,就目前现行的警察绩效管理制度,作一分析探讨,从中找寻可能的问题与可改进的空间。即评估者不再单单只是受评者的上司,在评核绩效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多元角度的评估者,包括自己、上司、部属、同僚甚至是顾客。此种多元角度的评量方式,恰能反映出今日管理工作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因警察工作亦有其复杂性与多元性。

参、研究设计

一、样本说明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警察局所属十四个分局(中正、文山区各有二个分局,其它十个行政区各有一个分局)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台北市乃国内最具代表性之都市之一,如果以其作为分析样本,则研究结论便可提供台北市及其它地区警政机关作为日后决策上的参考,具有指针之意义。另外,各警察分局皆以犯罪预防及控制做为终极目标,而各警察分局虽然所辖地区之人口及地区特性不尽相同,但其对于刑事侦防工作之资源投入及产出项目上均相当一致。

在样本期间的选择上,由于民国86年以前并未公布各分局警力之数字,故采有正式公布各分局警力资料的86至89年为样本期间。研究之数据系来自86至89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主管分预算机关别岁出计划汇计表,及台北市警务统计年报等两个来源。

重大刑案与一般刑案的定义是依据内政部警政署函颁「刑案等级侦防权责区分表规定,重大刑案包括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窃盗案件和汽车失窃案件;一般案件即普通刑案,也就是指重大刑案以外的案件。

二、研究变量

由于本研究系探讨警政机关为响应社会列报给警政机关之各种刑案需求中,为能侦破人民所列报之案件以符合人民之期望,警政机关所编列办案之预算(其中当然包括了员警之人力需求),并经由市议会审议通过者是否能与人民之期望相符。当然,市议会系同时考虑多项相关因素所决定,其相关因素如前期之重大或一般刑案之报案数、前期之破案绩效、政府之财政情况等。

归纳而言,本文之应变量有两个,其一为每年市议会所核定各分局之刑事预算数,选择刑事预算数之主要理由为此预算与各刑事案件之破案努力间具较明确之因果关系,此一变量亦是toddandramanathan(1994)与王怡心(1995)所建议者。其二为员警人数,警力数量之大小,尤其是刑警人员之数量应与破案间之关联性较强,然限于资料之可取得性,故此处仅以各分局之员警总人数代表之。

在人民对警局破案需求的因素中,本文亦沿用toddandramanathan(1994)与王怡心(1995)之建议,采取重大刑案与一般刑案之前期报案数,做为人民破案需求的变量。此外,无论是警局在编列概算或议会在核定警局预算时,警局之破案绩效亦通常被列为重要之参考因素,为排除此一因素之干扰,故此处将前期之办案绩效纳为模式之控制变量,以吸收其对预算编列之效果,前期之办案绩效则以整体刑案之破案率为变量。

三、估计模型

由于对台北市各分局之研究期间长达四年,且有14个分局,具有多期间及多部门的列联资料属性(paneldata),故在分析模式的选择上,系使用混合(pooling)数据处理模式进行计量分析。列联资料虽可提供较多之样本数、增加自由度和有关个别分局特征之资料,以及区别出属于相同时间个别分局间之差异与不同时间分局内之差异,但却经常存在未观察到的各分局异质之特性,且这些无法观察的特性将会影响到各分局预算编列之形成。在列联资料分析的计量方法中,一般都是以固定(fixed)及随机(random)效果模型来处理各部门未观察到之特性效果(关于paneldata模型之讨论,参见hsiaoetal.(1996)及杨志海等(1999)。因此研究中将并同测试共同(common)、固定(fixed)、及随机(random)效果等三种不同之模式截距项假设,以了解各分局资料之特性。

在回归系数符号之预期上,首先,由于各分局之刑事预算与员警人数之编列,主要系响应人民对破案之需求,故人民对一般及重大刑案之报案数愈多,其所拟编之刑事预算数自然愈多,警力之需求亦愈多,故预期前期一般及重大刑案之报案数与刑事预算之大小及员警数均为正向关系。影响各分局刑事预算之回归估计模式如下所示:

(1)

(2)

其中:

budgett:各分局每年之刑事预算数,

felonyt-1:各分局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

misdemt-1:各分局前一年接获一般刑事之报案数,

fmct-1:各分局前一年整体刑案之破案率,

policet:各分局每年之实际员警数(人)。

肆、实证结果

一、叙述统计量

如表1所示,台北市各警察分局平均之每年刑事预算为$52,686,024,但其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距约达五倍之多,显示出各分局间之规模差异不小。另由各分局之员警人数大小亦可获得规模差异较大之现象,其最大值为509人,而最小值为167人,其差距亦达三倍之多。

相对而言,在刑案之报案数方面,一般刑案之报案数(2,398件)远高于重大刑案之报案数(380件),此亦相当符合一般之直觉。最后,在刑案的破获率方面约有八成。

表1 叙述统计量(1997-2000)

平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

budget52,686,02418,572,26924,297,031106,600,572

police315.6392.29167509

felony380.160197.6022101906

misdem2,398.6251,578.8174986,724

fmc0.790.300.491.71

budget:各分局每年刑事警察业务预算(元)

police:各分局每年之实际员警数(人)

felony:重大刑案报案数(件)

misdem:一般刑案报案数(件)

fmc:刑案破获率

为进一步了解各研究变量在年度间之变动情形,本研究将表1之汇总数据依不同年度之数值分别计算其年度别的叙述统计量列于表2之中。由表2可知,人民所列报之案件有逐年增加之趋势,尤其一般刑事案件之增加率最高,如2000年约为重大刑事案件10倍之多,且各年之变异性亦相当大。为响应人民列报案件之增加,相对而言,无论是刑事预算或各分局员警之人数,在各年间均呈现相对稳定之情况,只有刑事预算数有较多之增加量,但2000比1999年增加许多预算,系因为编列一年半预算之故,并非响应人民报案数的急遽增加。由表2大概可略知,警政部门在响应人民之破案需求时,可能有潜在的力不从心之现象,尤其是针对一般的刑事案件而言更是如此。

表2 叙述统计量(1997-2000):分年别

1997199819992000

budget45,271,450(14,488,690)47,266,071(14,800,883)48,738,071(14,003,805)69,468,505(20,573,724)

police314.14(93.31)313.07(95.68)317.43(96.29)317.86(94.27)

felony362.571(186.5384)436.2857(230.7598)362(198.989)359.7857(181.7311)

misdem1,591(909.0565)1,437.429(800.5988)3,125.143(1,609.976)3,440.929(1,746.631)

fmc0.77(0.24)0.77(0.25)0.84(0.36)0.77(0.36)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

二、各刑案之报案数与预算响应关系之实证结果

本文之研究目的系为探讨人民列报给各警政机关之刑事案件的破案需求,与各警政机关是否编列适当预算响应之关系,有关前期一般与重大刑案之报案数与当期刑事预算、实际员警人数间之回归估计结果分别列示于表3及表4之中。由于样本资料为12个分局,各分局均有4年之资料,故回归系数的估计系采混合资料估计法进行。由表3可知,以北市各分局之刑事预算对代表人民期望警局破案需求之前一年接获重大刑案之报案数(felonyt-1)与一般刑案之报案数(misdemt-1)进行回归,并在各分局前一年整体刑案破案率之控制下,模式之解释力除了共同效果模型外,其余固定效果及随机效果模型均有91%以上之解释能力,其中又以随机效果的模型对资料的配适程度最高(91.6%)。再进一步观察各估计模式之系数时,发现除了固定效果的前一年接获重大刑案之报案数未达统计显著水准外,其余各估计模型中的各自变量均为5%下显著为正的解释因素。综合前二项之估计结果,可推论出台北市所属各分局在民国86至89年间,在筹编及核定各分局之刑事预算时,确有依据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与一般刑事之报案数加以研判,而且可预测性极高。换言之,警政机关有依人民之破案需求而以预算编列适切地加以响应。

表3 台北市各警察分局刑事预算影响因素实证结果(1997-2000)

应变量:budgetn=42

共同效果固定效果随机效果

截距16.89874(0.0000)-16.98149(0.0000)

felonyt-10.000551(0.0006)0.000240(0.4336)0.000448(0.0159)

misdemt-10.000185(0.0000)0.000183(0.0000)0.000189(0.0000)

fmct-10.349013(0.0003)0.246377(0.0232)0.284544(0.0117)

fvalue57.8708(0.0000)219.2056(0.0000)

0.80630.91150.9160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budget变量系取对数后之数值。

其次,进一步了解与各分局编制预算资源以响应社会破案需求中紧密相关另一重要被解释变量-即各分局之员警总人数。此处系以各分局预算资源的重要组成项目,即各年度员警总人数,来探讨其是否亦能响应人民的破案需求,其估计结果列于表4之中。由表4可知,其估计结果约类似于表3,但仍有若干相异之处,在模式之解释能力上,共同效果模式之解释能力较低,=67.62%,但固定效果与随机效果估计模型之解释能力却均高达99%以上。另外,所有自变量均为1%显著水准下显著为正的解释变量,因此依此估计结果,亦可推论出台北市所属各分局在民国86至89年间,在编列各分局之实际员警总人数时,亦确有依据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与一般刑事之报案数加以研判,而且可预测性极高。换言之,警政机关有依人民之破案需求而以适当地实际员警总人数加以响应。

综合前述之实证结果,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共同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表4 台北市各警察分局警力影响因素实证结果(1997-2000)

应变量:policen=42

共同效果固定效果随机效果

截距166.8969(0.0000)-292.4093(0.0000)

felonyt-10.264739(0.0000)0.035755(0.0006)0.049960(0.0045)

misdemt-10.022807(0.0017)0.001576(0.0103)0.002134(0.0305)

fvalue43.8160(0.0000)28493.26(0.0000)

0.67620.99860.9975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

伍、结论

在廿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非营利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其中,尤以庞大的政府组织最受到实务与研究上之瞩目。本文采与人民生活之安危息息相关的警政部门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预算及警力布署是否能响应人民报案及破案之需求,以进一步了解非营利事业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参考文献

王怡心,1995,政府部门预算与绩效相关性之实证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例,主计月报,80卷3期,页16-28。

朱孝良,1998,我国警察人力资源政策执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例,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论文。

吕忠勋,2000,资料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警察派出所绩效评估之研究-以嘉义县警察局为例,中央警察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李衍儒,2000,政府采购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硕士论文。

邢台平,1999,警察机关刑事侦防绩效评估之研究--资料包络分析法(dea)之应用,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研究所硕士论文。

胡美琳,2001,非营利事业机构组织文化、转换型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关系之研究-以南部七县市政府为例,长荣管理学院经营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高政升,1985,警察人力规画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游金昌,1986,刑事警察侦查绩效评核方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富村,2001,犯罪预防绩效评估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实施社区警政预防犯罪措施为例,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杨志海、荣(民88):研究发展,技术引进与专利-可数paneldata模型之应用。台湾经济学会年会。

杨煜泰,1999,我国政府行政资源运用之绩效评估-以县市地方政府警察行政为例,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论文。

刘世林、陈礼中,1990,现阶段警察人力需求与教育配合之研究,行政院研考会委托之项目研究。

蔡俊章,1984,台北市警力扩增准则之研究,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郑安盛,2000,我国警察人力资源管理之研究--从现有人力评估观察,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研究所博士论文。

钟升,2001,警察多元绩效管理初探-以派出所员警为例,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韩意勤,2001,信息时代之非营利组织,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

barrett,k.,andr.greene.1993.publicsectorwonderland.financialworld162(may):34-42.

hsiao,c.,m.d.intriligatorandr.g.bodkin(1996).econometricmodels,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prenticehall.147-159.

jones,l.r.,andf.thompson.1986.reformofbudgetexecutioncontrol.publicbudgetingandfinance6(spring):33-49.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8

【关键词】Logistic模型财务预警回归模型

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及工业发展,其上市公司的数量日益增多。截止2014年12月,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共计556家(含机械、设备、仪表),占整个沪深两市的21.05%。在机械行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存在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或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这特别是在2014年。呈现出这一高比例的St或*St股的原因较多,由财务原因而被特别处理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制造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适合行业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为此,对机械制造业及整个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势在必得。通过构建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对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债权人、投资者、供货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Logistic模型综述及相关表达

Logistic函数是在果蝇繁殖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并最早应用于人口估计与预测,通常把该函数又称为增长函数(Growthfunction)。由该函数构建的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是依据被研究对象(或分析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判断其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模型的建立基础是累计概率函数,其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突破了自变量服从两组间协方差相等和多元正态分布的局限性等。相对于多元判别分析,该模型更为稳健且具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为此,本文选择该方法对机械制造业公司进行分析[2]。

在财务预警分析中,通常将概率最佳分割因子设为0.5,当分析对象的值小于0.5时表明其财务状况健康,相反则表明存在财务危机。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Logistic模型表述为[3]:

■1.1

式中,Yi表示第i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当i=0时为财务危机企业,当i=1时为财务正常企业;Xki为第i家企业的k个财务比率。

将计算得到的Yi值代入下式1.2进行再计算:

■1.2

其pi值便是由该模型得到的对第家企业的财务危机情况预估值。当该值大于0.5时表明存在财务问题。

综合上述两市,并采用对数表达,得到Logistic模型的常用表达:

■1.3

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原理可以看出,其模型不仅能对企业是否会发生财务风险做出很好的判断,同时还对其风险的大小可以进行量化。根据模型的理论背景,在实际应用中需有这样两个假设作为前提:(1)样本数必须为非回归参数;(2)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

二、研究对象样本及相关数据选取

本文以证券会行业板块中的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分析数据来自其中新浪网财经股票数据库,该数据库分析数据准确、及时,数据全面、可靠。

该数据库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共计556家,该类中的St和*St共计26家,占该类上市公司中的4.68%。

每个分析对象中,选取资产负债率(分析时用X1表示)、应收账款率(分析时用X2表示)、总资产周转率(分析时用X3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时用X4表示)、每股经营现金流(分析时用X5表示)作为分析模型在计算过程中的参与分析量。资产负债率是资产负债表所有资产的总和同所有负债的总和相除得到的一个比值,对于其他指标的具体意义,在此不再详述。

三、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Logistic回归财务预警模型

(一)预警模型建立

采用统计软件――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16.0的Logistic回归功能,并选取回归方法为(wald)法,对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经营流数据进行3次回归计算,得到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SpSS软件回归求得系数值

表中,B为变量系数;S.e为标准差;wald为wald得分;df为自由度;sig为伴随概率。

由此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为:

■3.1

得到分析对象企业的财务危机情况预估值为:

■3.2

(二)回归模型统计检验

为验证所构建的回归模型,在初值-2LogLikelihood为91.702时,再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其输出值为表2所示(限于篇幅,该处只列出第三步回归输出值):

表2SpSS软件对模型计算的输出值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LogLikelihood值较大,表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拟合度较高。

(三)以川润股份为例,进行回归模型实例检验

根据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下面以川润股份(股票代码为002272)为例,进一步实例验证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计算公式中单位为元。

资产负债比为:■=32.4%;应收账款率:■=136.97%;总资产周转率:■=28.5%;主营业务利润率:■=0.705%;每股经营现金流:X5=-0.0956。

将上述计算得到的值代入式3.2中,得到:

■=0.534。

四、结果分析

通过对川润股份(股票代码为002272)为实例进行计算,其结果为稍大于财务危机情况预估的临界值,其财务状况正常。该企业主要以生产制造销售液压设备为主,通过结合当前的机械制造业情况来看,当前制造业确实处在“艰难时刻”,这是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实体经济低位运行的影响,投资增速逐步放缓这一些因素所致。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传统机械行业景气度低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同时,从该股2014年9月30日公布的财务摘要中也可以看出:每股收益为0.0096元;每股现金含量为-0.0956元。

注:本文计算及结果依赖于企业公布数据的真实性,同时限于本文仅对财务预警模型的理论研究,因此其计算结果对投资人、债权人等所有利益相关方不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五、结论

利用SpSS软件对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参量。从而构建出当前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进一步将该模型中利用软件进行统计验证,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拟合度较高。

以某公司为实例,利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为该公司超过财务危机情况预估的临界值,该公司财务状况正常,对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方法、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常立华.对企业财务危机临界点的认识[J].财会月刊,2008(4).

[2]刘彦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9

关键词:财务预警系统构成运行机制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企业财务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指导人们及时地发现企业财务运行中的问题,从而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因而整套系统必须要有较为严密的科学性。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原则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原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所在,也是整个系统建立过程中应奉行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具体构建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化原则。由于财务风险是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作为分析和评价财务风险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必须综合反映各种因素的指导效应。财务预警监测不仅要求监测指标具有先进性,而且要求监测对象必须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

动态化原则。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未来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反映、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运行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具有动态性。

直观实用原则。“预警”是一种预报,即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就能够及时发出警报。这要求所设计的财务预警监测系统应非常直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风险,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实用性要求所选择的财务预警监测指标应能反映敏感的问题,即预报的信号要明确,判断要简单,不能把指标搞得过于复杂。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成

(一)预警信息子系统

良好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预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这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

财务风险预警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预警的质量,并影响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职能的发挥。因此,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和约束,改善会计工作的环境,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预警信息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基础,对该系统要进行经常地、科学地维护与更新,以保证其具有准确、完整、简易、实用、高效的特性。

(二)分析预测子系统

该子系统又包括财务指标体系、预测方法以及预警准则三个部分。

1.财务指标体系。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指标体系包括偿债风险预警指标、资产管理风险预警指标、盈利风险预警指标、发展风险预警指标以及综合预警指标五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指标划分为重点监测指标和一般监测指标,这样划分既保证了重点监测指标的主体地位,又对重点监测指标偏离部分予以修正,减少了错误的概率,而且通过这两种指标的结合可以更深入的分析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预警系统预测方法。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分析预测方法可以采用总体模式或分部门模式。采用总体模式可以运用多变量模式思路,建立企业的多元函数预警公式;还可以运用单变量模式的思路。在总体模式中运用的单变量模式是从单个财务比率中找出一些较具综合性的指标,这些指标能从整体的角度衡量企业内部风险的大小、经营的安全程度等。相对于总体模式而言,分部门模式根据企业各主要经营部门职能、特点等的不同来分别设立相应的预警线。分部门模式一般都是采用单个财务比率即单变量模式对企业财务运营状况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3.企业财务预警系统预警准则。预警准则是判别和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严重程度的标准和原则,它用来决定在不同情况下是否应该发出预警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预警,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完整的评估与分析标准。具体来说,企业各类不同指标可以采用不同方法确定其安全区间、一般风险区间、重大风险区间。

(三)报警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值,与预警准则相对比,按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预警。一般可以采用预警信号系统作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报警模式。

预警信号系统把每个预警指标分为三个区域,即正常区(亦称安全区间)、警惕区(即一般风险区间)、报警区(即重大风险区间),分别用绿、黄、红三种颜色的信号灯表示。预警指标的临界值是划分灯区的依据。绿灯区表示企业经济运行处于正常状态,企业经济效益好,资源配置和利用合理,有发展后劲,这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黄灯区表示企业经济运行处于不正常状态,要引起企业的警惕。若采取一定措施可转为绿灯区,若不重视可在短期内转为红灯区。红灯区表示企业经济运行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负债率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发展后劲,必须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恢复正常。

(四)预警处理子系统

当报警子系统出现黄灯或红灯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判断,以防财务恶化。

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提出预警信号的基础上,进入预警机制的最后一个阶段—预警处理措施出台。预警处理措施是根据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实施过程中报警子系统提出的信号显示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所代表的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和归宿。企业在建立预警处理子系统时可以事先建立一个预警对策库。

预警对策库是事先准备好的、在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应急对策集合,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一旦发出风险预报,则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自动采用相应对策。预警对策库中的对策大多是思路性、提示性的,目的在于预警系统警报发出时,企业可按照预控对策系统的提示,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去寻求更实用、有效的实施方案。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运作的一般流程为:分析现状,了解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系统工作的状态,详细调查收集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归纳;辨别风险,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原则去发现企业财务风险,经反复研究后,能比较准确地指出风险的所在,发现财务隐患;制定对策,当财务风险明确以后,就可以制定被选的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方案,并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化的方案;实施对策,在实施对策之前,要向有关人员详细地讲解该对策实施的目的、过程及效果,并将职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有关部门人员,按照对策的要求进行工作;效果评价,对预警的实施对策进一步观察矫正,不断发现新问题,及时改进对策,强化信息反馈功能,评价对策的实施效果。

根据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动态化原则,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及时性及自我修复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其建立了一个动态监测体系,从而可以通过中间控制过程、调节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临界值,自我更正系统中的偏差及不足;并可以根据预测子系统的结果分析,及时找到企业财务风险所在。

中间控制过程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运行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要设立一些企业财务风险中间控制行为来连接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修正控制效果。具体而言,首先是确定一些相关的财务风险变量,经数理技术处理后合成为中间目标;然后根据国际惯例或公认的安全指针值,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确立中间目标的默认值,形成多等级的预警临界值;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后,相应的动态监测系统开始动作,通过对企业相关财务风险预测变量的跟踪监测,依据中间目标的预计临界值进行不同等级警情的预报,而且可以通过反馈的信息在一定的自检程序下,修正不合理或脱离实际情况的预警临界值的预设,从而使企业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成为动静结合、具有进化特征的有效系统。

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调节传导机制是指企业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运用各种预警信号的传递,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实施和应用的效果,最终达到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和结构,以改善资产质量和状态,达到中间控制目标默认值的过程或作用形式。

参考文献:

1.闫军.并购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j].经济师,2004.5

财务预警分析案例篇10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企业集团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根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统计数据,近几年政策破产企业2.6万多家,法律破产3万多家;仅央企核销资产达上千亿元。大量企业集团受困暴露出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大量企业经营维艰甚至破产倒闭的同时,有的企业却能冲出困境赢得突破。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研究更为有效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综述研究

(一)风险研究目前,企业集团各类风险的研究众多。学者们从企业集团各类风险的现状、成因、预警、防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将各类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整合到一起的较少。(1)财务风险。贾素伟(2009)分析了我国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财务决策机制虚化等;剖析了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最终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指出应从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控制等四个方面提升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银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集团背景和集团内部资本配置对财务危机概率并未构成显著影响,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显著负相关;集团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关联的成员企业存在明显的负面外部影响,说明大股东伸出援助之手对控制和化解集团内部财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产生的机理,总结了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产生的成因:信息不透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监控不力、财务杠杆效应等;提出应从完善企业集团治理机制、加强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防范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刘涛(2010)认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主要源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信息不对称与失真导致决策失误、内部人利益强化、财务杠杆负面效应引发财务风险等。企业集团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为分析掌握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实施多元化战略选择、重视公司治理生态、完善集团治理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林琳(2011)从国资委视角出发,研究了全流通背景下国有企业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市值迅速膨胀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股权分置抑制上市公司各种风险充分暴露、股权激励计划可能诱发更多的内部交易行为等。此外,欧阳华(2006)、田妍(2007)、张继德(2008)、张俊缇(2011)都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做了相应的研究。(2)税务风险。李新成(2009)从税收立法层面、税收行政层面、客观经营环境层面、纳税人层面分析了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形成机制。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税收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管理的辅助措施等方面提出构建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康龙(2010)认为随着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和流转税转型改革,企业的纳税风险越来越大,构建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集团应根据采购、销售、生产、投资融资等业务循环审视内部控制环节、识别风险控制点,然后优化内部控制流程、确定关键控制点,最后统一集团涉税政策、规范会计核算。(3)法律风险。王思鲁(2011)认为法律风险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企业预期与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帮助企业安全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除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维护”之外还应包括全面管理与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双合原则和动静结合的原则等。法律风险管理应包括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防控、维护和扩容。张炜(2011)以工银集团为例,认为工银集团应从加快推进法律事务集约化管理改革、加强集团法律风险管理,建立利益冲突防控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法人隔离与契约隔离两种方法建立集团法律风险隔离机制,培养与储备适应集团化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等五个方面建立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相互融合的趋势。金小英(2006)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以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将不再区分。张士强(2007)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风险控制和管理。只要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对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差强人意,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樊行健(2007)认为现实中的内部控制应用水平与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风险管理注重特定业务中风险与收益的比较;而内部控制主要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但是作者也认为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他们之间必然会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天恒会计师事务于2007推出“3C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包括基本框架、实务标准和操作指南三个部分。该框架突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张军(2012)研究指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也是必然的。企业如果仅有内部控制这个机制,而无风险管理的意识,则内控管理就是空架子,缺乏灵魂。有了风险管理意识,而无内部控制框架,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也易形成风险管理目标的缺失。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研究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内部审计应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应该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晓庆《报业集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研究》从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入手,论述内部审计应该如何在报业集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韩婧《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研究》(2010)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监督主体。二者的融合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客观需要和追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王昕《经济衰退中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2010)研究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内部审计能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参与风险管理,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同时内部审计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排审计工作,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协调一致。此外,赵洁《浅析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2009)、叶伟祥《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探讨》(2010)也对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四)风险预警研究目前,风险预警的研究理论探讨的较多,实践应用的欠缺。赵旭(2010)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系统动力学方法、支持向量机(SVm)模型4个主要研究方法对风险预警模型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风险预警管理模型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李勇辉(2010)介绍了从危机管理到风险管理再到预警管理的演化过程,从风险预警的含义、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风险预警管理的概念框架。最后指出面对经济危机,风险预警管理发展方向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找到二者的衔接点。卢一萍(2011)通过实践,总结出操作性较强的风险预警体系。首先梳理业务流程,搭建风险预警体系框架;其次建立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的机制和及时对风险预警信号分析处理的机制;再次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对可量化分析的环节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从而确定预警阀值,对无法量化的根据以往发现案例总结出风险指征并设定了两个级别;最后进行实践测试,出具风险预警报告。

(五)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经过多年研究,人们认为企业集团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小英《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借鉴美国《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结合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对框架中的部分要素进行修正后,构建了我国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七维度体系:集团文化中渗入风险管理意识;搭建集团风险管理平台;风险偏好融入战略目标的制定;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各类控制活动贯穿风险反应;信息系统实施监控风险发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监控企业运营。姜虹针对非金融类企业,对集成风险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支撑,提出集成风险管理可以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的、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天恒会计师事务于2008推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以指导企业实践为根本落脚点,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全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倡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吴有红(2010)研究得出:在网络化生态环境中,企业集团将面临新出现的相互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相比,集成风险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集团对上述两种风险进行管理;刚性与弹性两种机制的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集团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及其应用效果,从而成为有效实施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徐立波(2011)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由风险战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理财措施组成。企业集团要建立风险管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六)案例研究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通常以某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不多,研究成果的广泛适应性不强。雷茂冲(2008)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合恒大地产集团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探讨了恒大地产集团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对恒大地产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提出了评价及建议。王永干(2010)以云药集团为例,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提出该公司目前所处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水平。同时为了使风险评估体系更具应用性,按照行业经验对定性分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在不同企业间运用时具有可比性。黄玉梅(2010)从地产、主题公园、酒店、其他产业等业务板块分析了华侨城集团的风险管理现状。从公司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活动体系以及重点控制活动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华侨城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后从华侨城集团的风险管理保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融资渠道、组织结构、协调管理和战略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2010)在对金融集团风险类别与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风险反应体系、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等维度对金融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深入阐述。刘从从(2011)以郑煤集团为例,采用环境分析、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估模型等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煤炭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评估、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对煤炭企业集团的宏微观经营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煤炭行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结合煤炭企业集团的风险成因,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应用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最后针对财务风险的诊断结果提出了适合煤炭企业集团自身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此外,欧艳秋(2011)、王海波(2011)也对企业实际风险管理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研究。

二、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实践述评

(一)成功案例(1)荷兰国际集团。荷兰国际集团(inG)将财富管理、分销渠道、风险管理和经营品牌作为四个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007年以来,在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中许多全球性金融机构遭受重创,而inG表现优异,这与其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有着直接关系。inG的主要经验包括:精心培育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紧密结合;搭建职责清晰和分工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首席风险官、下设风险模型确认部、风险综合分析部,分别负责风险信息管理、模型使用审批和风险组合分析、风险报告等工作;确定规范科学的风险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2)海尔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再创辉煌。海尔集团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反思企业运行,实施企业再造,包括组织再造、人的再造、流程再造等。二是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三是风险应对迅速及时,如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在全国取消仓库,按单生产,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减小了财务风险。(3)中联集团。采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风险管理策略。该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肯定,要求在所属央企进行推广。以全员风险意识为基础,着力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培植适合企业发展的风险文化。中联建立“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权责清晰”的风险防范组织体系,形成了由企业决策层主导、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保障、全体员工参与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公司法律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即以公司职能部门和经营单元为第一防线、以公司风险管理部为第二防线、以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为第三防线。(4)新兴铸管集团。新兴铸管集团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龙头,以动态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和风险管理的落地、常态化和持续改进为两翼”的创新路子,有效控制了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维护企业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集团公司借力监测预警机制,使风险管理体系落地。借助风险提示通知书,使风险管理工作常态化。建设风险管理支撑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运转,包括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二)失败案例(1)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是法国第二大银行,是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领导者,一直被认为是内部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2008年1月该行爆出巴黎的一名交易员凯维埃尔秘密建立了欧洲股指期货相关头寸,其进行的交易未经授权,超出了其职务允许的范围,给法国兴业银行造成高达49亿欧元的亏损。从而导致该银行陷入困境,并直接引发全球股市的暴跌。损失出现后,他通过修改银行电脑系统数据进行掩盖。风险管理意识弱化和监管机制存在缺陷,是法国兴业银行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凯维埃尔违规操作长达一年却未被发现。对经营风险缺乏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职责分离失效,凯维埃尔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后又从事具体交易,这为其逃避监控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2)中信泰富。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中信泰富风险管理没有集中,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远期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风险评估不足,没有遵守远期合约风险对冲政策。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则无底。二是授权审批控制失效,上述合约的操作者在交易前没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三是信息披露的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发现问题6个星期之后才对外公布,显示出其内部监管存在漏洞。(3)合俊集团。合俊集团,是国内规模大型的玩具生产商。在世界五大玩具品牌中,合俊集团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该集团于2006年在香港上市,2007年销售额超过9.5亿港元。然而进入2008年之后,合俊的境况急剧下降,同年10月该集团没能躲过金融海啸,成为了中国企业实体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倒闭的第一案。表面上看,合俊集团是被金融风暴摧毁的,但实际上金融危机只是压倒合俊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合俊集团自身存在众多问题:缺乏核心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主要依靠的是欧美的订单,国际金融危机后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盲目多元化造成资金链出现问题,债务风险巨大;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不足;内部管理失控导致成本上升如公司物品经常被盗、原料当废品卖、生产上没有质量监控导致返工甚至报废的情况经常发生。

*本文系2012年山东教育厅课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孔玉生:《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2]张士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

[4]林琳:《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期。

[5]刘涛:《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财会通讯》2010年第11期。

[6]吴有红:《网络化生态环境中集团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实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