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49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1

1.1一个简易的调查

为了了解医院护士对基础护理认识现状,正确评价临床一线护士对基础护理以及对待基础护理教学的态度,本研究对住院部护士、实习护生及患者进行简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基础护理是护士工作职责的占52.4%,认同做好基础护理需要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占49.8%,认同做好基础护理能促进护患沟通的占45.6%,认同基础护理是护士职业价值的具体体现的占45.3%,认同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占35.4%,而对于护士人手不足、基础护理收费低原因造成基础护理难落实的认同率分别为76.5%和78.3%。同时对部分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做好基础护理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基础护理能让他们感觉到确确实实的温暖,这种关心是最简单、最实惠、回报率最高的。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基础护理教学体现了带教老师对专业素养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利于护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2回归基础护理的目的是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

要让护士充分认识到回归基础护理不是简单的回到从前的教学模式,而是扎实基础护理教学为契机来进一步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及自己的带教能力。主要包括:在思想上对护理事业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目前护理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情况,如果带教老师能充分认识到护理在医学领域及人类健康问题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那么老师们就会热爱护理并且具有良好的专业态度,对身边的护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其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形成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其从事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带教老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更多的综合业务能力,这样可以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更尊重老师。同样,老师要对护生有爱心,因为当代的大中专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老师的真诚和关爱有利于其消除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有利于产生对实习科室的归属感,融入护理队伍中[1]。这样一来的良性循环,不但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也促使带教老师和学生一同进步,提高师生临床发现护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遵循护理程序,开展教学查房,融入基础护理主题展开带教

2.1遵循护理程序这个路线,才能更好地培养临床护理思维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教学查房,能反应护生对护理程序掌握的程度,体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打破教师单一在课堂上进行疾病讲解的授课模式,使学生临床课的学习真正走进临床。从查房前就出示病案,给学生留出悬念,激发她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护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指导性护理查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引导护生去寻找满足病人需求的问题、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并适时引入病因、发病机制等理论知识讲解,使护生在实际应用中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此种教学方法,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以往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了护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2融入基础护理这个主题,才能更好体现临床的护理意义

有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就要去充实它,而基础护理是最好的材料。培养学生应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去发现解决护理的问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减轻病患的痛苦,就体现了护士的价值,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护理专业的信心。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直接感官印象更为深刻。现在护生毕业后,很长时间不能独立胜任本职工作,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差,词不达意,遇到紧急抢救时紧张、手足无措。如将基础护理操作融于护理教学查房中,一方面可引导护生熟练地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促使护生学会分析病例,增强护生观察、分析、判断、交流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使护生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操作,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和锻炼护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为今后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

2.3运用教学查房这个工具,才能更好完善临床的护理教学

由于各个医院的师资力量不同,开展临床教学查房的密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大的科室才进行,其他科室可以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病例讨论,但一样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注意的是,查房前让学生温习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尽量做到不坡脚行走;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查房计划,经过老师和学生共同磋商修改,使得查房顺利进行;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代表性一个病人进行查房,培养他们自主跟病人沟通的勇气和信心,取得病人同意配合;整个查房可以通知其他同学一同参加,有利于学生交流;老师要在每个环节进行跟踪了解,并且给予指导。正确的给予鼓励肯定,错误的要在适当时候指出,不打击学生积极性。

3回归基础护理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

首先,严格挑选带教老师,临床护理教师对于临床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临床护理教师时,应根据教师的态度、知识、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用;其次,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利用医院资源采取多媒体、实操、查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生动具体的课程把学生带入临床,提高学习兴趣;再次,要加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方面跟护生的沟通,因为还是有一部分学生跟老师是有代沟的,老师要学会去领略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是跟病人的沟通交流,带教老师的言行会对护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2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重点

带教过程不能漫无目的,走哪算哪,也不能让自己手忙脚乱,让护生产生信任危机和降低自身尊严。带教老师应根据护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需求,制定详细可行的带教计划,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着手,由浅入深,从易至难,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结合临床实际,重视医患沟通

带教老师要认清学校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基础护理带教的差别,学校的基础护理教学暂时还是停留在理论以及护理基础操作的层面上,因为没有跟现实中的病人联系起来,教学方式往往比较生硬,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降低;而临床的基础护理带教要根据不同的病人、环境及病情等,在遵循基本原则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带教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临床实际,适时加以引导。同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会护生与患者的沟通,教会护生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心理与社会需要。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基础护理教学;护理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32-01

0引言

护理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备护理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的高级护理人才[1]。护理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但随着护理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应经不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基础护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基础护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理论知识和实际需求不符等,很多学生对基础护理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理论知识强、操作能力差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如何改变传统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护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1.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以人为本,向学生传授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临床护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同时基础护理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正确传道授业。目前各种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和护理器械不断更新,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很难满足时代对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基础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并且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和考点,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因材施教进行教学

基础护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护理教学的学制分为两年制、三年制和四年制三种,从应试需求来看,有些是为了顺利毕业,有些是为了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这些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基础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学习基础护理这门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既要保障教学中知识的系统和全面,也要注重讲解清晰、逻辑合理,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1.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临床实践中的变化很多[2]。基础护理教学虽然注重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置一些假设和干扰因素,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临床实践。例如,在基础护理中讲授“病人环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不仅需要从概念的角度分析环境和护理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结合物理、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

2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法

2.1传递接受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传递式教学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授新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做到温故知新。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如果单纯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设置悬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如何静脉输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打点滴时有什么感受?”“怎样进行静脉输液比较规范?”等,通过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

2.2引导发现的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即称为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引导发现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总结规律。例如,在讲授“心脏复苏”相关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抢救需要心脏复苏的患者?”,之后进行灵活多样的假设,如按压心脏的部位、按压次数等,然后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果并总结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3讨论式的教学法

基础护理教学中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法,就是在课堂集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多增加一些依靠学生自己感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患者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查询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4示范模仿的教学法

示范模仿比较形象、直接,也是基础护理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内容时,只能通过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口头传授并且配合形体演示。教师可以首先示范标准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直到全部掌握为止。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教学需求适当改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进行动手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

3结语

基础护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深化护理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和临床护理需求而定。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基础护理教学方式,以此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芳兰,余丽,应燕萍.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技能考试分析[J].广西医学,2010(10).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措施;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09-01

基础护理为整体护理重要部分,是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桥梁,为护士观察个体病情基本途径,需分析总结现阶段基础护理存在问题,采取优质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主动护理,增强护士成就感、责任感及使命感,全面提高基础护理效率及质量。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总结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措施及效果,汇报见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患者120例,抽签分组。60例入对照组,不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22±3.27)岁,范围是24-78岁,女患者为23例,37例男患者。其余60例入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均龄(51.62±3.08)岁,范围是24-77岁,女患者为22例,38例男患者。组间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岗前培训针对新聘护士,组织岗前培训,包括护理学基础、医院制度规章、岗位职责、护理制度、护理规范及要求等,并考核上岗。科室内开展“帮、扶、带”活动,倡导年长、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带动年轻、新入职护士,提高基础护理技能和水平。

1.2.2制度规范学习和执行要求护士学习护理制度规范和常识,并严格按规范执行基础护理。建立工作评价制度及体系,定期评估人员工作能力及质量,并评选出微笑护士和优秀护士等,对于不好的行为,采取批评、惩罚等予以限制[1];对于好的行为,采取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予以促进,实现整体提高。

1.2.3进修培养及继续教育定期选派护理骨干去往其他医院进修学习,更新工作理念及护理观念,学习先进知识及机能,促进质量提高。指导护士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参加培训,获得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及理念,并借鉴先进观念,实现整体护理水平提高。

1.2.4基础护理流程细化按时间将护理流程进行细化分级,并明确责任人。具体流程有梳头、面部清洁、穿衣、口腔护理、拍背、翻身、床单位整理、进食、导管或会阴护理、床上移动等。护士长应充分发挥管理及组织作用,调动人员,尽量满足个体需求,如洗头、买饭、擦浴、打开水等。此外,也应重视健康教育,按照个体职业、病情变化、文化水平及生活习惯等差异,给予动态、针对性教育,改善不良健康方式,保持恢复健康[2]。

从服务态度、基础知识、设备仪器、表格书写及操作技术五方面,评定比较两组质量。调查满意度,予以比较。

1.3效果标准满意度调查共100分,>9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照组服务态度(80.15±2.36)分,基础知识(77.58±2.69)分,设备仪器(79.31±2.32)分,表格书写(81.33±5.27)分,操作技术(81.25±3.26)分。研究组服务态度(93.26±3.44)分,基础知识(92.25±3.51)分,设备仪器(90.32±2.58)分,表格书写(93.22±3.39)分,操作技术(93.79±4.05)分。两组中研究组护理质量更高,有显著差异(p

2.2满意度比较满意度,对照组取得86.67%,研究组取得95%,两组中研究组更高,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基础护理是护理服务水平及质量的根本体现,其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性、舒适性之间密切有关。基础护理中运用优质护理措施,有利于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对提升品牌服务有积极作用。经过优质措施,护士治疗护理行为更准确,操作更加娴熟轻柔,宣教更彻底、有效,促进个体身心愉悦,提高工作质量[3];护士更加重视护患沟通,掌握个体心理及病情状况,及时排忧解难,多理解,多关心,使满意度大大提高;不定期或定期展开培训,改变价值观,提高基础护理能力及质量,掌握人文学、沟通技巧、心理学及礼貌礼仪等知识,改变服务理念和护理思维,提高素质;优质措施实施后,基础护理更加具有细节性,管理内涵丰富,医疗服务更优质,对打造特色品牌服务有积极意义[4]。此研究中,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与未实施的对照组比较,护理质量更高,服务态度(93.26±3.44)分,基础知识(92.25±3.51)分,设备仪器(90.32±2.58)分,表格书写(93.22±3.39)分,操作技术(93.79±4.05)分;满意度更高,95%;而对照组服务态度、基础知识、设备仪器、表格书写及操作技术均低于85分,满意度获得86.67%,表明优质护理措施运用效果佳,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的工作质量,患者极为满意。

综上认为,基础护理采用优质护理措施,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有较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慕贤,黎俊红.完善基础护理服务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1):115-116.

[2]张咏梅.护理质量评价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9):799-800.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基础护理;素质教育;护理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4-02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科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者只有具有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护理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基础护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文素质概念

一直以来,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关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质”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也包括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25%到30%(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108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有些高校将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为考查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发展一直都不是很完善,这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我国当前基础护理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下面文章将对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成为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应及时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免造成护生引发更多的思想混乱。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使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在学术上不断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护理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仅仅指的是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自身文化氛围、学校的图书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环境,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3.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学校管理系统的发展应体现人文关怀。如在制定管理系统时,应当确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同学生实现沟通上的平等,听取其意见。确保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和创造人文关怀。学生应当在加强本专业的护理知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文课程的素质培养,学校应当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策

1.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虽然当前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技能,但若这种基础护理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排除在基础护理教育之外,这将使护理教育的变革停留在原地,培养出来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应当在加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时,同样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活动中,开设第二课堂,借以开拓护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如:组织护生表演文艺节目;组织专题演讲会,让护生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等,增强护生对护理的热爱;分期分批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及各种护理活动,激发其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讲求“求新,求变,求广”的教学任务,在新时期,甚至对基础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期望,教师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护理操作练习时,每次操作前都设置一个情境,通过锻炼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病人状况,应当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加强沟通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反复给护生提供护理用语技巧性训练的机会,不断提高护生沟通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体现。

3.加强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设置模拟病房,提高护生沟通技巧。第一,增设护理心理、人际沟通的有关课程;第二,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第三,将沟通技能纳入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由教师进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强、反应灵敏的学生,教师和他们之间组成小组,使他们作为老师的助理,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护理,有效地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通过开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包括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以及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要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9(3):15-17.

[2]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16(6):89-91.

[3]郑慧梅.“护生入科须知”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6(3):11.

[4]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5):8-11.

[5]张静,吴守伟,胡明洁.融人文教育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48(9):49-52.

[6]铁金玉,王金红,张婷,王小燕.浅析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0,33(6):21.

[7]汪美华,余立平.国内外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9(4):13-14.

[8]王侠,李利,孙翠.手术室护生的带教[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7):35.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基础护理;素质教育;护理工作;措施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科迅速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相应转变。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者只有具有精湛的专业护理技能以及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护理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针对基础护理工作者来自学校护理毕业生的国情,从根本上制定相应对策:通过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基础护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文素质概念

一直以来,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关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质”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也包括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25%到30%(不同国家情况不同)。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108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有些高校将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为考查课,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发展一直都不是很完善,这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我国当前基础护理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下面文章将对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1.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成为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应及时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免造成护生引发更多的思想混乱。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使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在学术上不断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2.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护理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仅仅指的是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自身文化氛围、学校的图书设备,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环境,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3.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学校管理系统的发展应体现人文关怀。如在制定管理系统时,应当确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同学生实现沟通上的平等,听取其意见。确保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和创造人文关怀。学生应当在加强本专业的护理知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人文课程的素质培养,学校应当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策

1.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虽然当前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技能,但若这种基础护理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不断排除在基础护理教育之外,这将使护理教育的变革停留在原地,培养出来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应当在加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时,同样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活动中,开设第二课堂,借以开拓护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如:组织护生表演文艺节目;组织专题演讲会,让护生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等,增强护生对护理的热爱;分期分批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及各种护理活动,激发其爱心,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讲求“求新,求变,求广”的教学任务,在新时期,甚至对基础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值得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期望,教师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己任,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护理操作练习时,每次操作前都设置一个情境,通过锻炼不同情境下,不同的病人状况,应当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加强沟通技能的强化训练,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反复给护生提供护理用语技巧性训练的机会,不断提高护生沟通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体现。3.加强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设置模拟病房,提高护生沟通技巧。第一,增设护理心理、人际沟通的有关课程;第二,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第三,将沟通技能纳入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由教师进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强、反应灵敏的学生,教师和他们之间组成小组,使他们作为老师的助理,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护理,有效地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通过开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包括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以及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要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骆亚南刘蓉刘翔孟火娟杨玉佩陈偶英单位:1.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弋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9(3):15-17.

[2]黄弋冰,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16(6):89-91.

[3]郑慧梅“.护生入科须知”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6(3):11.

[4]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5):8-11.

[5]张静,吴守伟,胡明洁.融人文教育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48(9):49-52.

[6]铁金玉,王金红,张婷,王小燕.浅析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2010,33(6):21.

[7]汪美华,余立平.国内外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19(4):13-14.

[8]王侠,李利,孙翠.手术室护生的带教[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7):35.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6

在示范病区创建活动中,我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作氛围和护患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我深知取得的这些成绩同医院科室的要求和患者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认真的反思与自查,我认为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是最接近患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能体现医院优质服务和良好形象的工作,水滴虽小,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就像护理工作,小到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体现出的是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养,它对医院整体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护理工作是医患之间的润滑剂,护理工作做的好,医院与患者之间就能和谐相处,医院各项工作就能很好的开展,

作为护士,要从医院大局出发,不断增强自身思想认识水平,认真领会各项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各项工作部署,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工作的开展,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危重症;基础护理;护理质量

基础护理是既涵盖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操作性的一门技能,护士必须将知识、智慧、技术技能结合并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护理。

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实行24小时特别护理制度,患者病情及护理等级都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护患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iCU高质量基础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意义。

一、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的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在业余时间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四新(新业务、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供高质量护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修,是对护士履行职业责任的客观评价。

二、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是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

三、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一方面,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不同而不同。另外,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

四、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的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

五、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基本需求

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基本需求。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的。

六、治疗离不开高质量基础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体现了基础护理是治疗的根本,患者治疗过程中许多动态信息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结合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来提供的,如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瞳孔观察,注意“两慢一高”,术后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检测,引流液形状、量、颜色观察等等,为医生治疗、诊断、护理提供了依据。昏迷患者营养支持,需注意鼻饲液温度、速度、浓度,进食及营养支持效果观察,并发症防治;各种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都离不开基础护理,如果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则无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严重后果。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作为iCU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学习园地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护理科研领域中不断创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真心、细心、爱心、用心、耐心”,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护理。

【参考文献】

[1]乔晖王欣然iCU基础护理重要性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7):1397-1398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

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9

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由5个模块组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由拓展模块1(基础课程)、拓展模块2(社科人文课程)、拓展模块3(专业相关课程)3种类型课程组成;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596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模块为900学时、专业课程模块为91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108学时、选修课程模块为270学时、毕业实习模块为1400学时。

1.2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体系庞大,特色不足张军荣研究发现我国的2007版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偏多,设置科目仍偏离职业教育特色,特色专科护理开设过少。谭耀华认为现行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异常庞大,秉承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偿初中数、理、化、计算机的不足,还要在语文、英语、政治、人文修养、法律、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多而不精,体现不出中职的优势和特色,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造成厌学,甚至流失。

1.2.2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陈芬研究显示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医学基础知识偏深、偏难,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医学临床知识偏重于医疗,护理实践和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另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李劲峰等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黄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刘彦研究显示中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模式还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3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显示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衔接,以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往往无法体会前面知识的铺垫性;其次,由于学制较短,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仅有的两年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人文类课程开设偏少,忽视了护理人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忽视病人心理需求;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课程难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认为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改进原则

2.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黄岩等认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2.2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方勤等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除应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知识外,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就业的专门课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专门课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3发挥职教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何君芳提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3.1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增减

谭耀华等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出职教特色,对基础文化课应进行适当地删减,特别是减少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增加专业文化课,如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教育、护士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内容,稳固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宽基础”,为学生自行选择专业后进入高职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且要减少分科,缩减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技能培训应缩减项目,如删减给药、输液、插管等项目;强化基础照顾护理技术,如变换护理、床上翻身、口腔护理等,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符秀华等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王俏认为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杨敏英等提出应早期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教育,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临床见习,增加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科实训教学,增加计算机操作应用实训课教学。李晨曦等提出应增加人文类课程,塑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3.2课程的整合

付杰提出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张美琴提出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并重组为人体学基础;将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学合并重组为传染病护理;将基础护理学、护理概论合并重组为基本护理技术;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合并重组为临床护理,并将其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把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合并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伍小飞提出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为形态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形态和异常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机能和异常人体机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专业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时,要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要求。

3.3构建“12345”的课程体系范国正提出建设

“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3.4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与分层教学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护士长;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106-01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是医院护理系统中最基层的管理者,工作责任大,涉及面广,其素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医院护理质量。笔者认为护士长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

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个人最基本的素质。护士长管理工作具有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复合型劳动特点,没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护士长就失去了事业成功的最起码的条件。因此,护士长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抵抗疾病,适应各种艰苦环境,精力充沛,思路敏捷,才能带领护理人员完成繁重的护理工作任务。

2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个人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护士长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护士长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自觉提高个人政治理论水平,保持清醒坚定的政治立场,明辨是非,热爱护理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公正无私、清正廉洁、好学上进、平易近人;还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团结下属。

3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护士长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护士长知识结构的基础,护士长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加护理人员对护士长的信任感,提高护士长非权力性影响力。专业知识是护士长知识结构的核心,护士长要精通本科护理的各项业务,熟练护理本科各种患者的技巧和方法,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执行力。同时要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及时总结新经验,尤其本科护理工作的新进展,做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带头人,做该科室护理工作的专家和顾问。

4能力素质

4.1指挥能力

指挥是护士长的一项基本工作。护士长带领一个集体、一个团队,要实现正确指挥,护士长必须具有良好的指挥能力。护士长要使用好手中的权力,要熟悉科室护理人员情况,了解护理人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决困难,尽量满足他们需要,提高护士的工作兴趣和热情,让每个护士的工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要大胆谨慎,坚持原则,建立威信,创出成绩,使指挥有权威。在指挥过程中要敢于争取、敢于取胜,使指挥有魄力。还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集思广益,使指挥正确。

4.2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护士长既是医院护理管理系统的中层骨干,又是与上下沟通的桥梁和中枢,护士长担负着病房业务管理、组织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多项任务,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这就对护士长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士长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全员参与管理,支持管理,服从管理,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目标一致,在有分歧和矛盾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大家,并深入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使全体工作人员在和谐的氛围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4.3经营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经营意识,不强调经济效益,医院就难生存、难发展。所以医院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成为衡量医院工作的重要指标。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领导者的护士长,必须要有经营意识,多创收,做好节支,对科室成本进行核算,尽可能降低卫生资源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做好科室经济账,及时向科主任提供经济收入信息。

5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护士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制约和影响着护士长的素质,护士长工作责任大,涉及面广,应对各种心理压力,既要经受得住荣誉、地位、利益等各种诱惑的考验,又能经受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纠纷,均会直接影响工作情绪。这就要求护士长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主动控制情绪,养成稳如泰山、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行为风范,以平常心对待别人的评价,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患者、家属及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同时要时刻自我评价,满怀信心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曹荣桂,林萄关.医院管理学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126.

[2]陈京立.21世纪的临床护理管理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45-46.

[3]左然.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4.

[4]俞善浚,史维新,章洁.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