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资源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20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1

关键词:涵义特性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过度破坏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一)、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二)、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再生性和有限性。2、时空分布不均性。3、不可替代性。4、利害两重性。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据预测,到2030年,城市人口为7.5亿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增加到1320亿m3。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

(二)、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城市缺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仅供水管网及用水器具跑冒滴漏损失率超过20%。

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

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水污染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

4、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切割式的管理,由此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而又缺乏协调。没有人对供需平衡负责,难以真正实现节水。“多龙管水”的水权体制已成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

三、水资源管理措施

1、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

2、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

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随着工业节水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节水的重点将是通过更新生产设备,改造工艺流程,降低工业用水定额。伴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要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节水方式,推广闭路循环用水和清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会大大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工业取用水量逐步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城市生活用水要以节水器具型节水和强化管理型节水并重:要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尤其是在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的洗涤、冲厕和淋浴方面重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跑冒滴漏损失;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3、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按照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是防止水质继续下降和增加可用水量供给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城市供水量的80%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中,收集起来再生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即城市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可以变成再生水返回到城市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上,替换出等量自来水。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通过污水处理提高水的类别以使其资源化,以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代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工业冷却以及生活非饮用水,进而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大力开发替代水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缺水城市缺水的原因不同,解决缺水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开发水资源也不能忽视。开源不仅要立足于当前水资源,也要重视替代水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海水利用、雨水利用、跨流域调水等多种途径。①沿海城市可以用海水替代淡水用于工业冷却水以及特定行业的生产用水,通过海水淡化间接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②城市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采用雨水渗透和雨水储留技术蓄积雨水,从而把雨水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雨水利用技术在我国北方一些缺水城市已经开始推广,其他地区可以效仿;③跨流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将多水地区的部分水量调往缺水地区,增加区域可利用量,是解决我国北方城市缺水的重要战略对策。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较为丰富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华北和西北,此工程的实施可以解决北方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南方水害和北方旱灾以及改善北方水生态环境。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雨水资源管理,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忽略对自然环境资源及其生态承载力的关注,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问题尤为敏感,如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和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目前,城市水资源问题解决方案中最为生态、可持续以及易实施的手段是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针对的是不合理的城市开发形成的大量不渗透的硬化地面,因为这些硬化地面会在雨季产生大量携带污染物质的城市雨水径流,是带来种种水资源严重问题的根本元凶。

一、城市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的重要载体

屋面、路面和绿地是城市主要的下垫面类型,其中,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大多数流域径流增加,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道路渗透率低,直接与沟道系统链接,导致失去了天然的缓洪和净化能力,雨水携带着路面上的污染物质以最快速度流进城市道路边上的雨水管道,最后直接排入城市河流流向大海,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损耗。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城市道路造成的雨水缺损问题更加严峻:大量通过道路流入下水管道的雨水白白流走,地下水无法进行补充,水循环系统失衡,造成生态系统紊乱,从而使得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形成一个无法破解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城市道路这个城市雨水径流的重要载体的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和可持续的雨水资源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提供优美的道路绿化,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雨水对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和对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同时补充地下水和增加水资源,形成健康的生态水循环系统。

二、传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缺失――仅以美化环境为目的

传统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基本上是在市政道路与管网建设结束以后,进行植物绿化、功能布置和艺术装饰等设计工作,景观设计学科中的生态和可持续理念只能体现在树种的搭配与选择上。由于学科知识的差别,市政道路设计仅以标准、安全等有法可依的原则,着重以工程化方式解决雨水排放的问题;在雨水径流的处理上,利用道路坡度直接将道路上的雨水快速引导到就近的雨水口,汇入排水管道,以此方式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地面与地下土壤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工程操作程序使得景观设计工作没有机会去早期介入,只能在一个与自然过程割裂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绿化工作,难以做到和自然系统形成有机的联系。

因而,传统的道路景观设计未能够建立与市政建设的有效联系,未能将可以模拟自然过程的景观设计融入市政建设的考虑中,在城市道路均是标准的工程做法的大背景下,景观均是以美化环境,提供公共空间品质为目的。

三、可持续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雨水资源综合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市、波特兰市共同提出了基于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设计理念的一种暴雨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正如前文提到的,道路是城市径流量最大的区域,将此理念运用到道路的系统设计上,从而得到了一个“绿色街道“的概念。其主要原理是模仿自然的方式管理和解决因为土里利用开发造成的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使降水就地入渗,尽量多地进入自然水循环,以维持区域水文生态过程平衡。主要策略包括:绿色屋顶,可渗透铺装,种植边沟,种植槽和雨水花园等。

绿色街道雨水管理主要策略

类型应用原理

绿色屋顶道路边上的结构的最上层部分由多层结构组成,最上层低矮的植物利用叶子和根吸收最多70%以上落在屋顶上的雨水

雨水花园吸收和回用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在雨季引导并收集在雨水手机设施中用于旱季时的雨水灌溉,或者建筑内非饮用水的使用

可渗透铺地在人行道和停车区域运用可渗透的混凝土,铺地或沥青利用铺地里的空隙将雨水渗透进土壤

生物滞留池不同类型的容纳雨水的空间,包括种植槽、树池和隔离带等运用工程的或者改良后的土壤,增加雨水的渗透以及利用植物产生蒸发。在土壤条件不好的地方设置溢流系统

生态草沟引导过滤和渗透雨水通过边沟的植物减缓水流速度和过滤污染物质

雨水花园可渗透铺地生态草沟

这些策略最后都将结合到景观设计当中,由景观设计师进行更加具体的工程处理和植物配置,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来实现对于雨水径流的有效管理。

四、可持续城市道路雨水资源管理实践情况:

4.1美国的发展情况

美国第一条“真正”的绿色街道位于1990年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萨默塞特居住区,然后,美国特拉华州萨塞克斯县(SussexCounty,Delaware)的精明增长与自然雨水管理行动计划

、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县(SanmateoCounty,California)的绿色街道与停车场计划、北肯塔基州(northernKentucky)的社区绿色基础设施实施计划、明尼苏达州伯恩斯维尔市(Burnsville,minnesota)的社区绿色街道项、洛杉矶奥若斯(oros,Losangeles

)的绿色街道项、俄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oregon)的可持续性暴雨水管理计划等都涉及包括大量绿色街道设计建设的内容,其中尤其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可持续性暴雨水管理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西南12号大街(Sw12th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更是成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4.2国内的发展情况:

在国内,雨水收集再利用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但更多处于概念介绍及推广阶段,而且更多基于绿色建筑层面上的考虑,而缺少在区域层面上系统管理这些雨水资源。比较能代表国内发展情况主要有两个项目:上海世博上南路和深圳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的市政道路。

(一)上海世博上南路整个项目规模较小,而且收集,过滤的是人行道及其周边广场的雨水,而对于主要机动车道上携带更多污染物的径流却不在设计的范围呢,因此可以看出在目前道路绿化的更新项目上,仍然无法突破传统种植池高于路面的局面。

(二)深圳光明新区的低影响开发实践,是从2004年提出概念到2011年政府批复其作为全国低冲击开发与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才开始了在市政道路上运用低冲击开发的理念。但是仍然比较保守,保留了传统的雨水排水管道,更多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信心预判是否安全可靠。

这两个项目分别只是上海和深圳的示范型项目,大部分新建项目依然是根据传统的设计分工由市政和景观分别完成,主要原因是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设计要求。

4.3国内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在现行规划设计中并没有对城市地块雨水滞留,雨水净化等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作为传统规划设计的补充,政府正在政策和经济等方面大力推广规划的低炭生态性。在低碳生态规划里的指标要求里,地块的雨水渗透率被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落实到城市设计导则以及下一步的控规当中。因此,未来的城市开发建设就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来保证雨水资源的管理。另外,在较大尺度上,由于与市政管网协作的复杂性,政府已经开始考虑优先要求在独立的环境,洪涝较为严重的区域,例如学校等公共机构进一步推广雨水资源管理措施,然后逐步全市推广,使雨水资源管理成为今后规划的常规要求。到那时,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将会全部与雨水资源管理结合,来保证城市建设以更加生态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五、结语

因此,在中国未来的旧城更新以及新城建设中,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雨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从过去被动地将雨水快速导入防洪排涝设施当中转化为积极主动地科学合理利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实现。希望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尽快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鼓励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进行管理,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年,胡爱兵,任心欣.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市政道路解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06期.

[2]林选泉,刘月琴.上海世博上南路之绿色街道[J].景观设计,2011.02.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3

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由于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以及资源利用水平都处在十分低的情况下,因此要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就应该充分加强城市的市政资源开发利用,以城投公司为核心,政府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来组建经济体,加强市政资源开发利用是目前城投公司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笔者在文中从城投公司加强市政资源利用的必要性谈起,讲到加强市政资源利用的管理方法,给城投公司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城投公司市政资源开发管理

任何项目只有在制度的衡量下,才能始终保持着预期的发展方向。要想加强市政资源开发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完备的资源利用体系,形成城投公司资源利用的规模。目前国家对于城市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给城市的资源配置以及各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城投公司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单位,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但是,唯有不断地进行改革,保证市政资源始终流量最有力的项目上,才能使城市建设向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达到应有的目标。

一、提升城市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离不开经济主体

提升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就像管理一个企业内部进行资金的管理一样,必须依赖相应的规章制度。所以说,对于城投公司而言,一定要组建合适的经济实体,作为政府的代表人进行出资,利用起目前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办法提高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促进各方面进行融资,给城市的建设筹措更多的资金。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保障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担任着主动权,能够随时对于建设的计划进行改进,不至于使权利都握在城投公司手中。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建立实现了政府的政企分离。城投公司在城市的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完全脱离政府的干预独自进行各种计划投资,政府只起着政策的引导作用就可以。还有一个好处是使城市的建设不再处于瓶颈阶段,解决的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

城投公司提升城市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我国的法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港口或者码头这些特殊的地区不允许外商进行投资,其他的建设市场已经完全的放开。因此,在这种政策形势良好的条件下,城投公司应该摆脱以往单元化的运作体制,引入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开展城市建设招标办法,用此方式提高建设单位之间的竞争力,保障了建设单位之间的公平和透明。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市政资源建设以及产权和金钱利益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给投资者们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调动起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保障了项目的资金充足,形成一种良好的市政运作机制,减轻了市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明确了各个方面之间的责任,有利于建设质量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升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管理水平,加大城市内部的资本运行,要注重城建系统的主体地位。应该依照国家的政策不断地进行改革,尽可能快的解决掉城市建设系统长年处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从而加强市政资源的利用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领企业,企业加大竞争”的新运行模式,逐步把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的独自管控发展为各方面协同管理。

二、加强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是城投公司前进的方向、主业和首要任务

加大城市市政资源利用,首要的是搭建足够的资本平台。保证城建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资金,资本金质量要做的实际。从而体现出资本平台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借贷以后具有强大的还贷实力。以此提升公司的信用等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光顾。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首要应该搭建一下几个平台:

网络平台: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对于城投公司的信用进行传播。在建设网络平台时,应该建设包络信息、人力、营销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保障具备完善的网络体系。

环境平台: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平台也是很重要的,包括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具备了优良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加入到城市建设的队伍当中,给投资者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给自己筹备更多的资金,保证项目的顺利施行,以此来提升市政资管开发利用的管理水平。

提升市政资源管理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加强融资,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方式入手。可以采用银行借贷的形式,国家在资金不够时也可以采用发行债券的办法,但是发行的债券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财政赤字,给经济的发展带来隐患和风险。

为了保障市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要重点加强城投公司的管理。管理是多方面的,要对于各项制度加强管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目前的城投公司管理体制很多都是上个世纪保留下来的,但是当今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往的管理体制也不再适合如今的发展形势。为了打破各种垄断,加大企业之间的各种竞争,提高项目的实施质量,城投公司内部要进行工作的明确分工,投资、建设、运营或者监督等都应该具备各自独立的工作环境,但是又不能一点联系都没有,每个部门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从而降低城投公司的运行风险。把以往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形式完全改变掉。因为只有城投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才能有效的促进市政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城投公司应该以较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员工的管理,财务的管理,职责的分配等各个方面都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

三、加强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应该遵循政府的领导

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其中也设计了众多的因素有可能对于资源利用管理水平的提升造成阻碍。为了降低这个风险,政府应该在这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调控职能。

(一)政府加大实施规划控制

只有规划的好,才能保证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来说是一个开始,一个龙头,同时是城建的基础。在起初建设前期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本着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为目标,认真的分析本市目前的城建阶段,利用好城市内部的文化,把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特色。

(二)政府调控的过程中营造优良的城市环境

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上去,他在同等级的城市中就具备了足够的竞争力。在加强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的过程中,提高城市的环境力量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应该推行系统化管理,严格的分析目前城市的实际情况,了解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本着人文化的管理原则,把城市的绿化当做一种事业,一种任务。

(三)政府调控中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调控政策的出台是政府进行调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配套政策的出台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为城市的建设解决各种困难,保证资源开发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具体的说来,就是政府在城建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鼓励政策,对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力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奖励,从而确保城市市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新建.上海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2]吴叔平.城投公司投融资改革的做法[J].上海综合经济.1997(07).

[3]余霞.安庆市城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周培.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作新模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4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工业可持续利用

1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m3,居世界第6位,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仅为2251m3,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公认的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从城市的状况看,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用水需求过度集中,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淡水资源量就更加稀少,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1999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159亿m3,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0.7%。我国工业取水量一般要占全国水利设施供水量的11%,占城市总取水量的60%~80%。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2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199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城市人口为3.7亿,用水总量约630亿m3。据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5.5亿和7.5亿时,相应的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910亿m3和1320亿m3。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各国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长。目前,工业取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工业排放的废水量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9%。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2.2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城市缺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城市缺水问题逐渐加剧。据统计,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年缺水量60亿m3。由于缺水,据粗略估计每年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大约为2000多亿元。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m3,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城市生活用水同样存在浪费,城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城市仅供水管网及用水器具跑冒滴漏损失率超过20%。

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

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为15%,许多城市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我国城市水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水源受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有98个。另外,沿海城市的海岸带污染也十分严重,局部地区城市水环境还受到酸雨的威胁。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使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污染型水资源危机。

2.4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部门切割式的管理,由此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而又缺乏协调,因而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没有人对供需平衡负责,难以真正实现节水,无法有效地控制污染,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难以定出合理的水价,必然不能产生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效益。“多龙管水”的水权体制已成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极大障碍。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人为地将完整工程按部门利益分散化,违背了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导致种种问题;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各类水资源的管理不统一,各种水资源费的征收部门和标准不一致;城市用水水质、水量、供水和防洪管理权属不统一;政府水行业行政执法的部门分散,而且有的企业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3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3.1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

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随着工业节水的不断发展,未来工业节水的重点将是通过更新生产设备,改造工艺流程,降低工业用水定额。伴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要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节水方式,推广闭路循环用水和清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会大大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工业取用水量逐步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城市生活用水要以节水器具型节水和强化管理型节水并重:要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尤其是在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的洗涤、冲厕和淋浴方面重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跑冒滴漏损失;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3.2污水处理和回用相结合,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按照污水处理和再生回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是防止水质继续下降和增加可用水量供给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城市供水量的80%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中,收集起来再生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即城市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可以变成再生水返回到城市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户上,替换出等量自来水,等于相应增加了城市一半供水量。我国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00亿m3,废水排放量约为600亿m3左右,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水已接近1.6亿m3。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通过污水处理提高水的类别以使其资源化,以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代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工业冷却以及生活非饮用水,进而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3大力开发替代水源,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缺水城市缺水的原因不同,解决缺水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加强节水治污的同时,开发水资源也不能忽视。开源不仅要立足于当前水资源,也要重视替代水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海水利用、雨水利用、跨流域调水等多种途径。①沿海城市可以用海水替代淡水用于工业冷却水以及特定行业的生产用水,通过海水淡化间接利用海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局面;②城市还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采用雨水渗透和雨水储留技术蓄积雨水,从而把雨水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雨水利用技术在我国北方一些缺水城市已经开始推广,其他地区可以效仿;③跨流域调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将多水地区的部分水量调往缺水地区,增加区域可利用量,是解决我国北方城市缺水的重要战略对策。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较为丰富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入华北和西北,此工程的实施可以解决北方地区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南方水害和北方旱灾以及改善北方水生态环境。

3.4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重组空间结构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与产业布局过于集中,使区域用水更为紧张。为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要率先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的节水型产业结构调整,即依据城市的水资源条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着力培植极低耗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工业空间结构和布局,以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适当限制高耗水工业,但基于国家整体工业化的需要,耗水的重化工业,如北方地区的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仍需要有一定的发展,解决的途径之一是调整空间布局结构,选择新的区位。随着实际收入增加、通勤费用下降带来的人口郊区化、高速公路体系发展带来的制造业郊区化、追随消费者以及汽车的普及带来的零售业郊区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突飞猛进带来的办公就业郊区化的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用水量大而集中的供水压力将会有所减缓。因此,可以考虑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适度转移,或者向区内相对富水区进行必要的调整。

3.5完善法规政策,改革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法规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的执法监督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应尽快制定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律,对城市水资源管理主体、执法主体及其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管理体制与机制等作出规定;特别要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和调配制度,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以及相应的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经费投入制度、对水资源费的征收和管理制度,对水价的确定、征收和管理制度等作出统筹、具体的明确规定,弥补现行水资源法律的空白。

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城市水务统筹管理体制,对水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任务和权限进行严格分工,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集成化管理,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循环和安全;其次,要健全城市水资源管理市场,借助市场的力量和经济的手段,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制定合理的水价,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采取措施有条件地实现水权交易,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体系,使水的利用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转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刑福俊.加强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3)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5

关键词: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雨水利用;排水管理;综合利用模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0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5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尤其是近年来施行的“城镇化”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但是相应的城市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城市排水污染、水资源面源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市生态和谐发展提出极大的挑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城市排水管理与水资源匮乏问题,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妥善管理与改善,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发展理论,从而通过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城市水资源污染与匮乏难题。本文结合城市排水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生态和谐规划和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1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理论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又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模式(Lowimpact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雅图、波特兰市等城市共同提出的一种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改善方案。低冲击开发雨水原理是通过设计小规模的、分散的水资源源头控制,从而对城市强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面源污染进行有效处理,并且使开发区实现开发前与开发后的水文环境和循环状态基本相似。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是一种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与建设为依托,实现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

低冲击开发水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下三点:(1)以城市生态环境为根基,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共生;(2)以雨水尤其是暴雨径流源头管理为主,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3)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地区的地貌特征、水文环境、气候类型等自然特性,尽量减少对本地区的环境扰动与破坏。城市建设是一项源于自然、依赖自然,但又不断改变着自然,对自然进行重新设计的工程。为了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动态平衡,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就是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有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雨水资源有效控制与利用。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的30%~80%,延迟暴雨径流峰值约5~30分钟,从而对城市抗洪防涝,减轻城市排水网络压力,均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的雨水控制与开发模式,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更加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更适合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城市生态和谐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源于行业内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排水及雨水吸附能力,随后采用“海绵”描述城市或土地调整雨水积蓄的能力,因此“海绵城市”概念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对“海绵城市”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是旨在城市的洪涝调节能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指南》等官方文件,大力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是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水敏感性城市规划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理论,为城市雨水管理、生态规划与建设、自然发展等提供重要支撑。“海绵城市”理论将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根基,重点研究基于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跨地域、跨尺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系统性问题。城市水问题的根本在于水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失调,例如大量的雨水没有进入预定的排水网,而是形成城市内涝;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严重等。因此,“海绵城市”理论不单单关注水资源本身,而是综合考量水资源环境、水生态系统、水资源基础设施、城市排水网络等,并结合多种具体技术指导城市建设。

传统城市建设中雨水处理侧重于雨水单向管理,即雨水过多时通过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市内涝积水排到周边管渠,甚至直接排放到农村简易沟渠,以牺牲周边地区为代价达到雨水管理目的。雨水过低甚至干旱时,综合利用周边水资源引入、人工降雨等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雨水资源,而解决洪涝或干旱问题时,通过周边沟渠的排出与引入,又会增加城市水资源面源污染风险。“海绵城市”在应对城市洪涝和干旱等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的优势,抵消自然环境的劣势。城市雨水过多时海绵城市能将多余的雨水资源吸收、过滤、净化,存储,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城市干旱时可通过释放存储的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干旱,同时降低城市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所以“海绵城市”在处理城市雨水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基础设施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涝抗旱的能力,对城市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与“海绵城市”理论在处理雨水资源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海绵城市”许多实现的途径必须依靠低冲击开发雨水技术,因此二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自从低冲击开发雨水理论和“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后,我国已经开展了相关技术试点工程,如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黑龙江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天津桥园湿地系统、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城市海绵系统等,通过试点工程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验证了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小节将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实际情况,探索基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构建“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3.1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道路越来越宽阔,一旦遭遇暴雨,道路面水流量较大,道路及周边垃圾等污染物随雨水流动,极易造成面污染,对城市雨水资源产生影响。另外,暴雨导致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严重,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将会对城市居民带来不便。因此,城市道路规划是关乎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

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在保证城市道路畅通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加强道路两侧及周边绿化建设,通过建设道路绿地、透水路面、低冲击开发雨水树池等,减少道路雨水流量,增强道路吸收雨水能力。利用道路周边绿化带建设下凹的海绵系统,促进雨水径流进入海绵系统,并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存储。绿地的应用,有效控制了道路雨水污染,从而提高了城市雨水环境和质量。

构建新型透水路面,可提高暴雨径流渗入城市道路海绵系统的能力。透水路面要优先考虑应用在人行道,同时配合使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树池,这样可保证暴雨后人行道雨水径流能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排干,方便行人雨后行走。在城市道路污染严重的地段,要慎重考虑透水路面的使用,道路海绵系统要强化雨水过滤和净化功能,提高道路污染下雨水的水质。

3.2城市水系统规划

城市天然雨水常用的净化场地主要有湿地、河塘、湖水等,利用天然水系净化雨水不仅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需要过多人工建筑设施的干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节约成本。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利用城市现有的湿地、河塘、湖水等水系统作为雨水净化场,将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成具有一定城市雨水存储和过滤功能的雨水滞纳场地,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统。

为实现城市水系统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严禁居民或相关单位私自填埋城市低洼河沟和小型池塘,防止因河塘填埋造成城市防洪抗旱功能下降。对于已经填埋的池塘或河沟,应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需求,并结合城市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填埋恢复及生态重建;(2)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开放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尽量将这些设施与城市水系统构建联系,提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雨水吸纳与排水能力,形成城市水系统的重要辅助支撑;(3)充分考虑城市水系统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合,将城市空间布局、地域环境、雨水管理等因素纳入城市水系统构建条件,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下推广水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3.3城市雨水管理规划

从微观角度来看,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主要是依赖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城市河塘来说,要实现雨水管理,首先要将城市雨水径流引入城市河塘,形成城市雨水的汇集区。此外,为保证河塘的蓄水能力,还要确保具有良好的排洪渠道,而且排洪时并不会牺牲周边或农村排水系统。城市河塘还要具备雨水净化能力,这样就形成了雨水吸纳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雨水管理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各个地形的优势,达到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效果。在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良性科学地利用自然,注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实现城市的生态和谐发展。

4结语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进步,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构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城市雨水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生态和谐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了海绵城市建设,为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邹韵.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雨水利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裴古中.低冲击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14,32(5).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给排水工程;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建设与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城市的排水与给水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给排水设施建设的深入,其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就是城市给排水工程能否发挥出正常的给水与排水作用,以及城市水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现阶段城市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1城市当前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施工人员对给排水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城市给排水工程在施工操作方面相对比较简单,这就导致很多的给排水管理人员与施工工作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进行预埋施工与管道铺设等施工环节方面不够合理与科学,没有严格遵循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甚至有的给排水工程施工之后还会出现管道遗漏问题,这就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留下危害较大的质量隐患。[1]

1.2施工质量不达标

部分城市在进行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开展管道闭水试验的时候并没有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造成渗漏水现象的出现。造成这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端头密闭不严密、

基础沉降接口质量不达标以及S体施工质量低下等。[2]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在进行给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网漏损现象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1.3水源处理方式过于传统落后

我国有部分城市在给排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厂水源的处理采用的依然是混合絮凝沉淀及消毒等常规传统的方法,仅仅有一小部分的水源在被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才会采取深度处理的水源净化方法,这些问题都对城市给排水水源质量及居民用水产生严重的影响。

1.4水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热水循环问题: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建筑功能也正逐渐完善,其中给排水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热水供应。当前,有部分城市的热会供应系统普遍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例如,有的用户在开启配水装置的时候,通常会将管道中的冷水先行放掉之后才能获得需要的热水资源。超压出流:超压出流主要指的是在给排水工程给水的过程中,由于积水配件门阀压力过大导致储水流量较额定流量较高,而超压出流的水量正是由实际的出水量与额定流量之差。[3]这一问题会导致给水系统运行发生异常,并且会早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问题。管道漏损:在给排水工程进行水资源输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阀门质量不合格或管道锈蚀造成的水量漏损问题。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居民在使用水龙头之后没有及时将其关闭,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

2解决城市给排水工程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2.1提高城市居民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较不均匀,部分城市的水资源本身相对缺乏,因此城市居民必须提升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与经济政策进行约束,从而使城市居民从根本上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最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节约与保护。[4]

2.2进一步完善城市给排水网络系统功能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给排水工程中都存在水源污染现象,因此要想完善车市给排水系统必须从这一点进行着手。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城市给排水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可以将城市中的各个水厂或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水城连接成供水网络,将水资源分散开来,从而突出重点配水与优化配水。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给排水网络,重点加强对工业用水的优化配置以及对供水或排水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同时强化对水资源污染治理的力度。[5]此外,笔者建议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给排水工程需要统一考虑到废水处理及给水流程等各个环节,保证居民使用后的水资源不受到污染。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管理以及控制污水的排放,进一步提升城市给排水网络的水密性,以及通过摄影遥控的方式管理管线。此外,为了有效避免管道出现问题需要开挖修理的麻烦,在提升城市排水网络水密性的同时,更要推广暗道技术的应用,并且需要在新设备投入使用之前采用橡胶嵌缝技术开展水密性试验。

2.3全面提升管材及设备的质量

选择合理科学的管道材料是保证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首要前提。为了避免因管道材料及设备质量问题导致给排水工程质量下降,施工人员应当合理依据金属管道的维修、输运及寿命等特点,将其合理应用于城市的给排水工程系统中,从而有效发挥金属管道耐腐蚀及硬度强等优势,并且还能有效避免金属管道本身固有的刚性差及抗冲击能力差等问题。

2.4做好城市给排水工程节能工作

一方面,合理应用变频水泵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给排水系统中的水资源浪费以及电能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对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来说,在施工时应当将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供水系统相互区分开来,从而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与输配。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给排水工程对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提高城市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十分重要,这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必须强化施工的控制与管理,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节约理念,最终提升城市给排水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当前城市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147.

[2]宋学丹.城市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213.

[3]江辉.城市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8:183.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7

(一)以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为突破口,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结合全市水资源条件和用水需求,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同时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对全市规模以上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

(二)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与联动机制;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企业用水工艺的改进和用水管理;推进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完成10余项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市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75.8%;加快农业节水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开展节水宣传,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三)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强化纳污总量控制。我市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2010年被水利部正式列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通过规划的实施,综合运用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健康发展,为构建“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带动两翼、北国和谐水系、一江三沟三河自然健康、地表水地下水兼顾、陆域与水域相呼应”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奠定基础,为实施我市“北跃、南拓、中兴”战略提供支撑。

(四)加强立法,推进依法治水的进程。近年出台了《哈尔滨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哈尔滨市河道管理条例》、《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三部地方性法规和《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滩涂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制保障。

(五)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2009年组建了市水政监察局,采取流域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实现了全市水政监察的统一管理。水政监察局成立后,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阳明滩、金河湾等多处违章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强拆,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非法采砂、违规私建、擅自排污等进行严查严惩,有力地打击了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综合执法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六)创新思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起点谋划,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水定城”的理念并进行整体规划,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上升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排水保障工作。通过编制规划,对磨盘山、西泉眼、松花江及地下水等各类水源进行合理配置,保障供水需求;加大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使之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二、科学谋划“十二五”,扎实做好近期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法制化、制度化;深入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制度。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增强城市供水能力,建立综合供水体系;开展西泉眼水库作为城市正式供水水源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争取早立项开工建设。

(三)深化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促进节约用水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四)进一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全面开展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大力推进河道整治,完成城区“三沟一河”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北国水城”建设,加强松花江及其支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全面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据《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在开展尚志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提高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健全水政监察执法体系。积极推进《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等法规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城市供水条例》、《哈尔滨市城市排水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使我市的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加大执法投入,重拳打击非法采砂等涉水违法行为,确保水事秩序健康有序。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水资源;水污染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44-01

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多,水污染问题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缺乏系统的能力,处理能力远远赶不上污水产生的速度。另一方面,缺乏社会性的污水处理企业,企业投资匮乏,污水集中处理效率低下。城市污水,对人们的健康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威胁,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迫在眉睫。

一、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污水处理技术有待更新

城市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破坏与污染,水污染尤其突出。我国具有集中统一的污水处理厂,总体上来说建立时间较早,但是随着城市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反映出污水处理技术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污水处理的复杂性,污水处理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自动化水平低、维修率高、能耗高、效率低”。而且随着城乡统筹规划,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匮乏,城市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加剧了城市的水资源污染。

(二)污水处理厂作用发挥不足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的指导下,集中建立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导致污水处理厂作用发挥不足,水资源很难实现回收和再利用。一方面,为了污水处理,城区排水系统应以分流制系统为主,但是极难在城市原有的排水系统上布置再生水管线。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的管网维护不及时,污水处理厂的设备磨损老化,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水平与质量不高,污水处理水平无法实现全面达标,极容易对环境和水资源造成二次污染。

(三)污水处理机制不健全

污水处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污水处理资金匮乏,基本上依靠“中央拨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地方财政拨款”,整体上来说资金支持具有不稳定性,社会参与污水处理的力量不足,城市污水处理资金短缺,污水直接排放或污水处理不及时都会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其二,污水处理水平低下,污水治理厂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城市污水处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技术不到位、处理不及时都将导致处理的污水不合格,进一步影响了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

二、强化城市污水处理的对策和建议分析

(一)以城市污水问题为导向积极改进污水处理方法

1、更新污水处理技术。应准确把握城市污水的污染物,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与技术,立足于实际情况创新污水处理方法,更新水污染源治理技术与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大力开发低耗、高效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或减少水污染现象。再者,优化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各种技术,建立以污水处理回收和再利用为导向的污水处理方法,切实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率。

2、强化城市污水处理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应立足于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建立专门的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投入人才和资金积极开发、研制和应用与城市污水处理息息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切实强化城市污水处理,提高其回收与利用能力。当然,也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污水处理技术经验,在引进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污水处理中的安全消毒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污水废物的分离,增强城市污水处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以再利用为基础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3、合理分区和布局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城市污水规模与范围,科学规划污水排水范围,优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布局,科学选址和明确建设方案,提高城市污水利用率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作,降低污水处理投入成本的基础上,促使城市污水处理力争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再者,要确保一级污水处理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结合城市经济条件与污水处理技术适当选择污水处理方法,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负荷和成本,综合治理城市污水。

(二)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1、强化城市污水处理管理。应明确城市污水处理单位的责任,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考核与监管制度,规范污水处理后的水体指标,从而提升污水处理的质量水平与水质的标准。再者,应发挥好政府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明确各单位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责任,建立健全水污染问责制度,秉承“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污染源、责任人进行惩治,有效地保障污水处理质量。

2、强化城市排水体制的作用。促进分流制和合流制共同发挥作用,分部门落实责任、进行监督。在“新建区、扩建区、新建开发区”积极利用分流制,在现有的大中型城市科学选择分流制和合流制,实现多元化管理方式,并强化社会力量的投入,促进城市污水处理的健康持续发展。

3、提高污水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率。应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城市污水处理的先进经验,统筹规划,发挥好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作用,强化城市污水管理宣传,树立全新的水资源保护理念,积极实施“三位一体”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另外,利用好各种媒介强化城市居民水资源危机意识以、保护意识与利用意识,实现污水处理的产业化,在减少生活污水污染的基础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导向积极开展分类供水、分类回收利用机制,借助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切实解决城市污水处理问题。

结束语

应以城市污水问题为导向积极改进污水处理方法,强化城市污水处理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更新污水处理技术,合理分区和布局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管理机制,强化城市污水处理管理、城市排水体制的作用与提高污水资源的产业化利用率,才能推动城市污水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远;杨倩.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6).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9

关键词:水务市场化改革

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确定水价、统一分配水权、统一监管、统一市场准入。结合我市的状况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具体为: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5.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6.负责水务企业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

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对于水务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起草技术标准,进行行业调研,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等;同时可以接受企业委托,进行项目评估与咨询,提出企业管理咨询报告,提供各种信息与技术等。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上海市成立了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承担着水务国有资产的管理,为新建项目融资,剥离了水务局原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离了管理权与所有权;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研究。

城市水资源管理篇10

城市水利是水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为加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市水利工作是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年的43%。城市取水与排污相对集中,对防洪安全、供水保证率和水环境质量要求高,缺水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需要根据城市水问题的特点,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城市水利问题。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显现的各种城市水利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城市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以上,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71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在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个,还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水问题认识滞后和重视不够,涉水规划与水利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综合功能提升滞后于规模发展,环境改善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了很多城市水利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利工作。

(三)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是健全和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各种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城市水问题,更好地发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带动效应。

(四)流域与区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水利工作实践为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以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重点的流域与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防洪保安和水源供给条件。近年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在城市水利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城市水利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水利工作

(一)城市水利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城市水利工作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在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要使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防洪保安、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缺水城市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地下水超采城市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在城市规划与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环境和水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

(三)城市水利工作要坚持统筹协调。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市防洪、城市供水、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建设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城市涉水专业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水功能区管理相协调;城市水利管理要与市政管理相协调;城市水文化要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协调;城市水利设施要与流域和区域水利设施有机结合;城市水利工程要与城市总体风貌相协调。

(四)城市水利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城市水利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建设,把确保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率、透水面积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指标,主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的需要。

(五)城市水利工作要坚持创新。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城市水利投融资体系,建立城市水利建设、管理与维护的良性运行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城市水利的科技水平,实现城市水利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六)城市水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水和谐。到2010年,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在流域和区域的统一配置和调度前提下,通过供水工程建设与节水措施,基本满足城市发展的用水需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城市水体质量明显好转,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环境得以改善。到2020年,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水资源供给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水生态状况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人水和谐,环境优美。

三、编制城市涉水专业规划

(一)城市涉水专业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水系整治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景观规划、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

(二)城市涉水专业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要求,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控制和节约保护,整治和建设城市水系;科学确定城市水利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功能区、水利工程规划保留区;提出各类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要充分利用流域、区域水利工程体系,提高城市水利的保障能力,使城市水利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三)城市防洪规划要按照《防洪法》的要求,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流域防洪规划、上一级人民政府区域防洪规划编制,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四)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以及防洪要求相适应。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五)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相关专业规划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城市涉水专业规划是城市涉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城市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河道、湖泊的规划控制治导线,符合防洪规划确定的地面控制高程,不得随意侵占水域、阻断水系。城市新建小区防洪除涝标准应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四、加快城市水利工程建设

(一)城市水利工程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适度超前建设。当前,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步伐,以城市水利的率先发展更好地支撑和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时,优先考虑和安排城市生活用水,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城市供水要协调用水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实现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满足城镇饮用水源地的取水。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和完善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分质供水,建设战略储备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鼓励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切实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安全。

(三)加快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在继续实施既定流域、区域性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和城市防洪规划,加快建设城市防洪除涝工程。

(四)整治和完善城市水系。要把城市水系纳入流域、区域水系中统筹规划,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河湖与流域、区域河湖沟通,增强引排能力,建成"挡得住、排得出、引得进、调得活"的城市水系网络。城区河道要体现城市特点、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和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河湖岸线和堤防(包括海堤)的综合治理,推广堤路结合,堤林结合以及生态型自然护坡和工程性护坡相结合。

(五)加强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要结合城市水系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清淤保洁,岸线整治,景观营造,环境美化,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逐步建立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

五、加强城市水利管理

(一)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城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城市规划区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城市,严禁新建任何取用地下水的供水设施。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自备水源。严格执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突出饮用水源地和重要引水调水河道的保护。以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节水型社区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城市,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深化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城市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城市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要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执行。公益性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营性水利工程按市场机制运行,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准公益性工程,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类城市水利设施都要落实管理人员、职责、目标和经费。工程维修养护要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养护。

(三)建设城市水利预警与应急机制。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城市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突发性事件的防范与处置能力,要分别针对江河洪水、山地洪水、台风暴雨、风暴海啸、泥石流、干旱缺水、突发性水污染等灾害,建立预警预报与报告、应急响应制度,制定应对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形成完整的应急机制,保障城市安全。

六、建立和完善城市水利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城市水利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制度;研究解决城市水规划、实施方案、资金筹措、价格政策等重大问题。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城市水利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城市水利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城市水利健康发展。

(二)拓宽城市水利投入渠道。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维护费、土地出让金、防洪保安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城市水利建设。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城市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城市水利运行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在统一规划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城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促进城市水利建设。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城市水利投入。对城市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应根据资金来源、项目的性质和调控的需要,分别采用直接投入、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不同形式。

(四)建立城市水利的扶持激励机制。各地要加大对城市水利扶持力度,调动加快城市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支持与城市水利关系密切的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及大中城市的重点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整治骨干工程。各地要对城市水利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通过奖励性补助或其他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水利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