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理疗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46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1

1损容性疾病的经筋病理因素

1.1经筋释义: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1]。经筋辨证系统与经脉辨证系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都是经络学说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外,还有保护人体内脏,反映病候,调节经脉的作用。当人体出现过度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受外伤等因素,将使人体肌肉“津液涩渗,迫切为沫”,形成“横络”,卡压相应的经脉以及现代解剖学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器官,而发生经络脏腑病或经络五官五体病,这是经筋损伤而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

1.2经筋与损容性疾病的关系

1.2.1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经脉痹阻不通使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血运行异常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但是经脉穿行于筋肉之间、经筋之内,经筋“着藏”护卫经脉,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当经筋反复劳损或受风寒湿邪侵袭时,经筋就会挛缩,甚至形成粘连条索,卡压在此穿出的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异常或不足,产生损容性疾病;其二,在美容方面,祖国医学更注重健康之美,精神之美,即所谓“神”美,形与神俱,形神统一,养形可以全神,神旺可以容美,当形体过度劳损产生经筋痹痛,“痛则神归之”,使“心神暗耗”,影响人的精神之美,失去了健康,美丽就毫无意义;其三,“无瘀不成斑”,瘀血痹阻于络脉之上,就会形成斑块,人体用力不当或挫闪跌扑或不协调的运动,会导致经筋附着处的络脉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形成瘀血,故《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损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2.2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经筋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指人体的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2]。而人体脊柱的活动和稳定,除软骨、关节和椎间盘以外,最重要的实际上是椎旁的经筋。由于经筋劳损,会使脊柱的应力异常,引起产生一系列内脏疾病及其相关损容性疾病。正常人体脊柱的稳定系统,可分为两部分:①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间盘、相应的韧带,以维持脊柱的静力平衡;②外源性稳定:主要是指经筋系统,以维持脊柱的动力平衡。事实上,外源性稳定要比内源性稳定重要的多,失去内源性稳定,脊柱的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外源性稳定,脊柱即不能维持脊柱的正常功能和活动,这就是经筋的“主束骨,利机关”作用。因此,经筋系统在脊柱相关疾病及其损容性疾病中意义重大,现以脊柱为纲,分颈椎、胸椎、腰椎三段。

1.2.2.1颈项部经筋损伤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手足三阳经筋均循行于颈项部和头面部,手足三阴经筋虽然没有直接通过颈项部,但其循行路线交于对侧的阳经经筋,间接地与颈项头面发生联系。颈项部位于头胸之间,乃连接头、躯干、上肢的枢纽,颈部结构复杂,软组织丰富,活动最多,最易劳损。当颈项部经筋因损伤而挛缩时,可以改变颈椎的生理曲度,影响和激惹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外动脉、椎旁交感神经节等,引起相关的损容性疾病及复杂的临床症状。枕动脉供应区非常丰富,有耳后动脉、颞浅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当二腹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后大直肌等肌肉劳损时,卡压枕动脉时会引起后头痛及供应区的损容性疾病。循经筋针刺天柱、风池、完骨等穴附近的阳性反应点可治疗脱发、黄褐斑、皱纹、上睑下垂、眼袋、粉刺、耳鸣、头痛、眩晕、失眠等疾病。交感神经分布于椎动脉的表面及其上方的斜角肌,当斜角肌和起于C1~4横突的肩胛提肌及附着于钩椎关节、寰椎关节的相关肌肉挛缩会卡压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引起相关症状。循经筋针刺C1~6横突、天等穴附近的有效点可治疗眼袋、黄褐斑、粉刺、面部皮肤干燥、粗糙、面瘫、心悸、烦躁等病症。

颈总动脉在颈部损容性疾病及相关内脏病的意义非常重大,因该动脉供应颈部及面部大部分的血管、神经、肌肉,面动脉起于颈外动脉,且面动脉与来自眼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存在广泛的融合,面神经部分血供来自椎动脉、基底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血供也来自椎动脉。所以当颈深、浅筋膜挛缩、劳损时,会卡压颈总动脉形成皱纹、颜面疱疹、面部皮肤干燥、须发早白、雀斑等病症,而针刺或推拿C1~6棘突、天柱、玉枕、肩井等附近的有效点,可获奇效。

1.2.2.2背部经筋损伤及其筋源性内脏病是引起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足三阳、足少阴及手三阴、三阳经筋均上行于胸背,而胸椎旁的软组织主要是足太阳经筋,《灵枢・经筋》:“上挟脊,上项”。足太阳经脉在背部循行于足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也“着藏”于太阳经筋之内。背俞穴乃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背俞穴可以促进和调整脏腑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故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从生物力学考虑,虽然人的脊柱系统是对称的,但是由于人行为习惯的不同,而使肌群的劳损程度不同,应力不均,牵拉脊柱,引起脊柱系统生物力学失衡,机械性刺激或压迫附近的神经、血管,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发各种内脏疾病。如:当人的左侧习惯较重时,左侧菱形肌劳损,常使胸椎偏左,而产生胸闷、心悸、叹气等症状,如:乳腺增生病,可针刺天宗附近的有效点。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可针刺t11、t12附近的有效点。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可针刺t3附近的有效点[3]。针刺了关于心、肺、脾、胃、肝、胆等脏腑的背俞穴也就调节了上述脏腑功能异常所引起的损容性疾病。而诸如血虚风燥、气滞血瘀等证候,也可根据辨证选取相应脏腑所对应的背俞穴针刺之,这都体现了对损容性疾病的整体治疗。

1.2.2.3腰部经筋损伤及其筋源性内脏疾病是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症:腰部是人体的枢纽和中心,足三阳、三阴经筋均汇于此,而手三阴经筋也达到季胁,下肢的支撑功能与上肢的劳动活动两种不同的力学要求在腰腹部汇集,活动度大,受力强,运动模式复杂,较易劳损。腰部经筋最主要的当属腰大肌,腰大肌为强大的屈髋肌,运动力最大,最易劳损,而且腰大肌行程较长,其间腰大肌腹部与输尿管、(卵巢)血管、生殖股神经、腰小肌相邻;腰大肌后侧为腰方肌;内侧有腰动、静脉和腰交感干。当腰大肌劳损形成结筋病灶时会卡压上述组织器官,而引起内脏、腰腹腿联合病症群。腰大肌被髂筋膜包被,该筋膜覆盖耻骨肌,包被前列腺体,当腰大肌痉挛时,会引起髂筋膜异常紧张,使耻骨肌及前列腺肌挛缩,从而使前列腺实质内的尿道和精阜闭塞,出现排尿异常。故针刺L1~4横突附近的有效点[4]和腰夹脊穴可以刺激腰大肌间接地治疗粉刺、黄褐斑、肥胖、消瘦、荨麻疹、须发早白、脱发等损容性疾病,直接地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低下、腰痛、慢性疲劳等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证。

2经筋理论对损容性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2.1指导损容性疾病的针灸处方: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针灸处方(穴位组成)包括病位选穴、辨证选穴、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经验选穴四个部分[5]。经筋辨证体系的引入不仅完善了针灸处方的选穴途径,而且还为我们进一步治疗筋源性损容性疾病及脊源性损容性疾病开拓了思路。十二经筋实际上是十二条力线,十二条容易劳损部位的规律性总结。人要完成一个动作,不是一块肌肉完成的,而是有多个肌群的参与,其中有主动肌的收缩,还要有主动肌两旁的协同肌参与,同时处于主动肌对侧的拮抗肌及其协同肌还要去拮抗,在上述肌群的共同作用下,人才能完美、顺利地完成一个动作。经筋辨证体系的点-线-面-体规律提示我们,治疗损容性疾病要全面考虑,既要注重引起损容性疾病的直接因素―颈项部经筋损伤(病位选穴),还要注意损容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胸背部的经筋损伤(辨证选穴),以及损容性疾病的主要伴随病症―腰腹部经筋损伤及其引起的内脏疾病(伴随症状和体征选穴)。

每个人因生活习惯的不同,其劳损的部位也不同,引起损容性疾病的部位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因治疗时期的不同,经筋劳损的程度不同期治疗部位也要有所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病无常穴”。自《甲乙经》之后,大部分学者都习惯按照教科书上的标准定为选择穴位,然而穴位最初都是从“以痛为输”―阿是穴发展而来,“按其上,即便或痛或快”、“筋骨之上,痛者为真”,穴位有时候不一定在标准定位上,可能在其附近,而且,每个人的损伤不同,其疼痛部位会有所变化。在取穴时必须重视揣穴的作用,即“穴无定处”。“病无常穴,穴无定处”,提示我们在治疗损容性疾病时,既要全面查体,选穴全面,还要注意穴位、结筋点的变化,取穴准确。这里的针灸处方既指导着毫针精确治疗,也指导着靶向推拿、刮痧、拔罐、中药外用、穴位贴敷、水针、灸法、火龙等疗法在损容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2优化损容性疾病的治疗工具:因经筋损伤引起的损容性疾病,经筋劳损程度的不同,其病程可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因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经筋损伤早期多为功能性损伤期,病程短,经筋和经脉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反应性挛缩、扭曲,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或阻滞,造成气血津液的涩渗,渗出液刺激压迫而出现疼痛与不适。经筋病灶点仅有压痛和不适而无痛性条索、挛块等病理性器质性损伤,此期毫针法、灸法、水针法、推拿法等即可。中、晚期其损伤反复多次,渐至器质性损伤,出现痛性条索、挛块等病理性器质性损伤,此期采用传统方法,即毫针法、灸法、水针法、推拿法等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此期应选用长圆针、小针刀、刃针、火针等疗法进行治疗。经脉与经筋相互关联,在治疗时应相互补充,协调为用。在筋源性损容性疾病的晚期,应详细查体,辨别是经脉病,还是经筋病,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选取适当方法治疗,也可结合病变采用中药进行内治调节。

经筋系统虽与经脉系统同出于《内经》,但历年来多不被中医临床工作者重视,对经筋进行深入研究的更少。临床上经筋病证不在少数,由经筋损伤引起的损容性疾病更多,以经筋理论辨证治疗损容性疾病,解除横络卡压,调理相关经络之气和相关脏腑,从根本上治疗了此类疾病,为治疗损容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开拓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

[2]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15.

[3]李江舟,赵艳,刘芳.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129.

[4]李江舟,王禹,刘芳.长圆针治疗痛经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骨伤,2001,14(9):542.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2

(一)

针灸治疗风湿病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是疏通经络作用,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其次是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课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最后是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

针灸疗法的特点有哪些?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风湿病临床应用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风湿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三)

治疗风湿病主要的针灸有哪些?

毫针刺法

为临床中治疗风湿病最常用的针刺方法。

灸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一项医疗保健技术。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四)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3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应用;刺灸学;中医特色技能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针法、灸法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针灸理实结合,熟练进行腧穴针灸操作,是刺灸学的教学意义。临床应用、促进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用中医特色技能进行刺灸学教学,可提升刺灸学教学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从而达成刺灸学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吴剑煌等.虚拟针灸教学系统在《针灸学》操作教学课程的实践体会[J].中国针灸,2020,40(08):877-879.

[2]何志强,刘月振,尹海秋等.二十四节气功能性香包对中医特色技能传承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6):91.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4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 结束语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5

【关键词】针灸;传统与现代;技术运用;最佳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462-021

前言

传统针灸技术是传统中医学针灸学部分当中最为重要、基础、精华的部分,也是中医学当中最实质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对而言,现代针灸技术则是在传承传统中医学针灸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声、光、电等方面的成就,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而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针灸技术在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当中的协同作用也在逐渐被加强。

2针灸方法的治疗范围

传统意义上的针灸治疗是以中国传统的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在进行治疗的时候是以“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等医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环,所以传统意义上的针灸能够在临床各个科室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现代针灸技术是以传统针灸技术为基础的,又融合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所以在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具有几乎相同的治疗范围。

3针灸的治疗原理

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的基础等理论,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等理论和整体观念的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人机体的一些功能状态,并根据诊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来确定所得疾病,从而选择最合适的针灸穴位、手法和对人体的刺激量,从而达到调和阴阳、疏经通络的治疗目的。反观现代的针灸技术,其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表明针灸作用的实质是以物理或者化学作用,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刺激作用,也就是通过机械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为刺激手段,通过人体自身的直接作用和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反射作用和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等途径进行作用,以达到人体各部分处于协调状态的目的。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6

作者简介:田从豁,男,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委员,主任医师。

针灸医学作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如何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如何思考未来的同时,也应回顾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针灸发展的某些阶段和一些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新世纪针灸的腾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20世纪前50年,是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处于低潮,并存在着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歧视、限制中医的种种措施,甚至作出“废止中医”的错误决定。一些热爱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奋起力争,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医学做了大量工作。如1928年承淡安先生在无锡创办了中国针灸研究所,以后改名为无锡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据统计在1930年至1950年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10多所针灸学术团体,如北京中国针灸学社、宜昌国医针灸学社、重庆科学针灸研究院、沈阳同善堂针灸社、哈尔滨大成祥针灸研究所等。值得提出的是承淡安主编的《针灸杂志》1933年创刊(双月刊),1935年7月改月刊,1937年8月停刊,共发行了36期。1951年复刊后又发行了6期。又如,北京杨医亚、马继兴主编的《中国针灸学》杂志,于1944年创刊到1947年共发行4期,其中,第3期,詹松波氏“凡医必须兼通针灸说”,很有见地,迄今仍有现实意义。解放后还在1953年发行了《中南针灸》,1954年出版了《现代针灸》,1956年发行了《针灸杂图1部分早期针灸杂志志》(见图1)。自1930年以后,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学者对针灸还开展了简单的临床实验研究。一些针灸名家除运用针灸治愈了大量病人外,还出版了许多针灸专著。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上述诸种事实,都对针灸医学的延续、普及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

随着社会的变革,针灸医学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信,获得多数科学工作者的认可,以及得到国家领导人、政治家与社会工作者的有利支持。由于我党一贯重视祖国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无论在战斗部队或革命根据地,都广泛运用中医药,包括针灸、按摩等进行治疗,并取得了卓越疗效。在新中国成立之始,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根据主席的亲笔提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明确规定“团结中西医”,作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因此针灸医学出现了新的机遇,新的起点。1950年12月在中央政府卫生部直接领导下成立“针灸疗法实验所”,由针灸学家朱琏同志任所长,这是我国第一所(最早)由政府成立的中医机构。在此以前,针灸疗法,包括中医中药,全部称为民间疗法和私营机构,不能进入政府承认的正式卫生医疗科研教学单位。当时,针灸疗法实验所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新针灸疗法,并开展部分科学实验和教学工作。所谓新针灸疗法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国的医疗卫生单位全部为西医,包括全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国家工作人员,多数不了解针灸,认为针灸是不科学的土方法。因此,提出了与过去有区别的新针灸疗法,以便更多人能够接受和了解,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消隔衣针、口温针,提出针刺部位必须消毒(包括针具的消毒),对病人必须明确诊断,选择适应症等。从穴位的定位,疾病的诊断,治疗取穴,都结合了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并提出用现代科学指导治疗。在建所初期的门诊部,为了获得广大患者的支持和西医同道的了解,全部开展免费治疗,并主动出诊到大医院参加会诊协助治疗(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等)。还成立了保健组,专门负责中央领导同志的治疗工作,以便使大家更多的体会针灸,从而获得他们对针灸以及全部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如1950年、董必武为朱琏著《新针灸学》的题词,、邓小平为鲁之俊著《新编针灸学》的题词等,都是建国初期对针灸医学的支持,对针灸工作者的肯定与鼓励。(见图2)我在1952年12月的针灸学习班,也曾亲自听到我国老一辈卫生战线上的领导傅连璋副部长提出图2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针灸书籍题词了“科学的针灸为人民服务”的号召。1953年11月在北京还成立了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参加者皆为当代中西医著名专家(见图3)。1955年12月在的亲切关怀下,由针灸疗法实验所、华北中医门诊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亲自参加了在现在广安门医院院址的建院大会并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从1951年到1953年,仅以针灸疗法实验所为主,在北京曾举办5期全国性针灸训练班。其中有大学教授、助教、医院院长、医师、护士等,同时到北京郊区、内蒙、山西、西康进行临床实习,还在当地再办针灸学习班。1953年在中南卫生部的支持下于武汉举办了中南六省二市的“中南针灸师资训练班”,前后为全国培养近400名针灸人才,分布在当时的9个中央直辖市和25个省、自治区,此时在江苏、山东、安徽、浙江、山西、黑龙江、天津、上海、西安等全国很多省市,相继成立了针灸门诊部、针灸进修学校,或举办针灸训练班、中医进修学校等。从图31953年11月18日中华医学会中西医药学术交流委员会成立大会照片1953年开始,还把针灸教学引进了西医院校。如1953年,热河医士学校增设针灸课,本人曾亲自授课。山西医士学校亦于1954年增设针灸课,这一年,北京医学院60名同学利用暑假专门学习针灸疗法。1955年还举办了全国针灸高级师资训练班,卫生部委托中医研究院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为以后针灸进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和成立中医学院打下了基础。1958年,在全国首批成立5所中医学院的前后,同志在杭州的一次宴会上对有关人员说“针灸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精华的精华”,“针灸不是土东西,将来全世界人民要用它来治病的”。这些,都是很有远见的预言和正确评价。这一年在保・定还召开了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同时举办中医中药展览会,这次会议和展览会后,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和运用中医的高潮,这对针灸的普及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7

摘要:主要从治疗范围、治疗原理、治疗作用、治病基础、经络的实质、循经感传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传统针灸方法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指出,只有在临床及科研中,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使二者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互促进,更好地推动针灸学稳步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针灸方法;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针灸方法是祖国医学针灸学中最重要、最实质、最精华、最基础的部分;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是在继承传统针灸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如电、磁、光、声等,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灸方法之后而形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协同作用日趋加强。下面仅就二者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以飨同道。

1治疗范围

传统针灸方法由于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在治疗上遵循“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等理论以及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所以传统针灸方法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诸如内、外、妇、儿等科。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由于是以传统针灸方法为基础,又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所以它和传统针灸方法相比,更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所以二者在治疗范围上基本是相同的。

2治疗原理

传统针灸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等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为指导,来分析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根据机体的功能状态确定疾病的证,从而去选择合适的穴位处方和适宜的手法及刺激量,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目的。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通过大量实验证据证明针灸作用以物理(机械)或化学(药物)、物质(针)或能量(光)的刺激为条件,即以机械能、声能、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和磁能为刺激手段,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和直接作用为途径,最终达到调整机体各种功能的目的。

3治疗作用

3.1基本作用

传统针灸方法认为针灸的基本作用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通过上百种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总结出针灸治病的三个基本作用分别是镇痛、防卫免疫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而且它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和多途径的调整作用。正是由于机体的各种功能分别得到调整,从而可以获得诸如止痉、镇痛、抗休克、抗感染等不同的效果。但不管是传统针灸方法还是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它们对机体的基本作用均具有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的调节作用。如针合谷、内关可使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升高;针大椎、足三里、内关、曲池等穴则可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但对脾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针刺其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则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从而对血液凝固产生调节作用而显示疗效,便是很好的例证。

3.2作用的关键

传统针灸方法认为针灸作用的关键包括辨证选穴、术者治神、重视得气、合理地使用各种传统针灸手法以及守气等各个方面。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认为针灸作用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方法以外,在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磁等的基础上要使刺激达到一定的量,比如磁疗中对磁石的强度,照射疗法中对红外线、激光等频率的要求,意义也在于此。但是综合这两种方法,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才是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的关键。

3.3作用的本质

现已证明,不管是传统针灸方法还是现代针灸运用技术,针灸的各种生理效应和治疗作用不论是通过经络途径实现,还是通过神经经络实现,其本质是以激活机体固有的自我调整或自我康复功能,亦即自稳机制为基础的。

4治病基础

传统针灸方法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物质基础,以皮肤―络―经―腑―脏为途径,来研究针灸对机体的作用。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则主要以神经、体液、免疫等系统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对以上几方面的调节作用。现代多数学者认为针灸对机体各器官、各系统功能的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仍是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治疗基础。

5经络的实质

传统针灸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一个通道,所以它在治疗上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大量实验后认为经络的实质有二重反射假说、轴索反射接力联动假说、经络波导假说、经穴―脏腑相关说、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经络电通路假说以及第三平衡系统说等八种假说。通过这八种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在临床上的作用机理。

6关于循经感传

传统针灸认为只要是经络所及的部位,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就会出现沿着经络路线扩散的一种异常感觉,表现为酸、麻、胀、蚁走感或流水感。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依靠高科技进一步研究了循经感传现象后认为,循经感传的生理基础是神经元、突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感传的特点有与古代经络路线的一致性,不同的刺激能产生不同性质的感传。如艾灸多为热感及麻感,电脉冲多为流水、虫跳、蠕动感等。尽管二者认识深浅不一、层次有别,但循经感传的实质是“气至病所”,即只有在得气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这一点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尽管传统针灸方法和现代针灸运用技术在以上诸方面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但绝不能笼统地以某一个取代另一个,而忽视另一方面。因为现代针灸运用技术离开传统针灸方法也就不成为针灸,而传统针灸方法离开现代针灸运用技术也就谈不上发展。我们只有在临床及科研中,积极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抓住本质的东西,在未来的发展中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推动针灸学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8

【关键词】痛经;针灸;治疗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至剧痛晕厥,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一种疾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尤其多见于未婚青年妇女。

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痛经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因此痛经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在原发性痛经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针灸疗法具有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简便、经济效益高等正逐渐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有关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因此笔者通过对针灸治疗pD的RCt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并初步分析研究方法学,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针法

1.1体针姜立言[2]选用上、次、中为主穴,配合辩证选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地机;对照组口服消炎痛片;治疗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85.29%,说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汪文清[3]观察治疗122例,取穴三阴交(双)、地机(双)、血海(双)、合谷(双)。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6.2)疗效明显优于西药(80%)和安慰剂组(13.3%)。

1.2浮针疗法职良喜[4]将120例pD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药物组,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远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效果。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0%,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明显,以浮针组更好,浮针组起效时间最快3分钟,明显快于药物组的30分钟。

1.3子午流注针法赵天平[5]采用养子时刻开穴法,按日时干支推算出本日所开穴位,适时开穴,辨明虚实,主穴施以捻转补泻,期间行针2次;并配合以地机、三阴交等穴,施以补泻后即可起针。其对照组采用辨证取穴法,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64%),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

1.4耳针林汉芳[6]采用针灸配合耳穴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针刺取关元和双侧三阴交穴,耳穴选用子宫、神门、交感、肝等,用无菌磁珠贴固定,芬必得作为对照,针刺加耳穴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

1.5其他疗法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体针疗法还有水针疗法(穴位注射)、电针疗法、梅花针加拔罐、皮下针、耳穴皮内针等,不过因为文章不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就未叙述在内。

2灸法

寒湿凝滞型痛经居多,而艾绒可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胞宫,艾灸可奏温经散寒逐湿、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所以临床研究中采用灸法也多。

2.1隔物灸王松梅[7]采用隔物灸,选择鹿茸、香附、肉蔻、补骨脂等研末填神阙,药末上艾炷灸,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分别为87.5%、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12%、83.3%,治疗后经血的前列腺素含量和经期血浆催产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认为隔药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异常的前列腺素及血浆催产素水平而发挥疗效。

2.2温针灸郭青[8]采用温针灸和元胡止痛片对照,取穴关元、三阴交,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具有统计学意义;胡萍[9]温针灸取穴为关元、三阴交、太冲,对照组予枸椽酸他莫西芬,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疗效显著差异。

2.3穴位贴敷疗法林红[10]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别予以“神灸贴”外贴神阙穴和市售“痛经贴”外贴神阙穴治疗,以症候积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前者总有效率(92.50%)明显优于后者(80.00%)。

3针灸结合

郑兆俭[11]治疗组予针灸结合治疗,操作方法辩证施用气滞血瘀型毫针直刺,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并配合艾条温针灸;气血亏虚型用补法,也用艾条温针灸,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口服诺福丁,认为针灸是治疗原发性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

4针药结合

4.1结合中药王晓琼[12]根据症状体征辩证选穴治疗,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分别选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清热调经汤、圣愈汤、调肝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针药治疗组(83.33%)的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针灸组(80%),提示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4.2结合西药治疗组黎惠玲[13]取腰阳关穴快速挑针,并同时口服布洛芬,观察60min以腹痛缓解程度判断效果。对照组仅口服布洛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止痛起效时间比对照组快,5min内止痛治疗组(102/120)高于对照组(8/116)。

5针推结合

尹伦辉[14]采用针灸结合温通膏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盆腔血流图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郭爱松[15]用针灸结合整脊手法与单纯针灸治疗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显示用针灸结合整脊手法从脊柱论治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6针刺结合心理

精神因素与痛经密切相关,情志刺激能影响人体的生机,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痛经。刘爱珍等[16]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心理治疗组、针刺和心理治疗组(综合治疗组)各40例,发现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针刺组(87.5%),心理组(82.15%),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痛经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汉芳[6]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也考虑到了患者心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所以就选择了简单方便、易于接受且患者可以自己操作的耳穴治疗方法替代了针刺方法。

7问题与展望

7.1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诊断标准多参照西医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有根据上述诊断标准综合自行拟定标准的;疗效标准则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或者《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也有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判定,有的文献干脆没有注明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的出处。

标准不统一给临床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疗效判定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对针灸疗效的评价,造成了目前各种针灸方法各自为政,缺乏可比性,而且绝大多数文献都报道出了高达90%,甚至100%的治愈率或总有效率,无法显示不同疗法的优势之处,更无从筛选出针灸优势治疗方法,而且如此高的率也会让读者对研究质量产生一定质疑。

7.2随机隐藏成功的随机方法依赖于2个重要步骤[17]其一是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序列,其二是对产生的随机序列进行隐藏;二者缺一不可,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有相当部分研究就如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不同干预措施组的方法报告常不充分,读者很难从原文报告中准确判断出版物类型,解释研究结果。

本文章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中,“受试者、干预措施、主要测量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资料收集”等项目报告较为完整,然而,反应研究方法学质量重要偏倚来源的“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和盲法”等项目均未详实报告,所有研究在“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和盲法”等项目几乎均未涉及,只有少数几篇提及。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给读者准确判断临床试验研究类型、方法学质量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都带来了巨大困难,甚至会产生严重误解。不充分的随机方法和未采用分配隐藏使得研究存在选择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大大降低了研究论证强度,应该引起证据提供者和使用者足够重视。

虽然按照jadad评分有多篇文献得分有3分,按jadad标准即可视为高质量文献,但是从临床研究方法学(consort评分)方面来评价仍然普遍质量偏低。

7.3样本量计算的缺乏纳入文献中绝大多数没有样本量计算的依据,而样本量计算是完全随机的一个前提,研究样本的充足保证是一项临床研究是否可以经过反复验证的重要措施,另外研究样本量的偏小也影响了此类文献的可重复论证。

7.4对照组所采用方法不统一,有使用月月舒冲剂者,有使用消炎痛者,总之多数没有采用医学界公认的或大多数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些也决定了众多研究文献之间缺乏可比性,也使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缺少切实可靠的临床文献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纳入文献总体上质量普遍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因此此类研究的论证强度会因其方法学质量缺陷受到影响。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关键在于正确、充分的施行随机,避免选择性偏倚,增强组间可比性。因此下一步研究目标就是对这些RCt文献进行循证医学评价(consort评分),进行研究方法学的详细分析,指出其研究方法学的缺陷,为更规范的高质量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提供参考,然后在统一诊疗标准的基础上,使纳入标准尽量一致,增加可比性,同时设立有效对照组,通过多种针灸方法比较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并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的实验性临床研究,阐明针灸治疗pD的机理,以期形成针灸针对痛经的诊疗指南,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邱桐.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3):60~61.

[2]姜立言.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620~621.

[3]汪文清.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57.

[4]职良喜.浮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8~21.

[5]赵天平.养子时刻开穴法治疗原发性痛经27例_附针灸常规治疗22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0,(8):351.

[6]林汉芳.针灸配合耳压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35.

[7]王松梅.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773~775.

[8]郭青.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1039~1040.

[9]胡萍.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6):21~22.

[10]林红.神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2003,26(4):3~5.

[11]郑兆俭.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78~81.

[12]王晓琼.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38~39.

[13]黎惠玲.针灸腰阳关穴配合布洛芬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广西医学,29(1):136.

[14]尹伦辉.针灸结合温通膏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2):140~141.

[15]郭爱松.针灸结合整脊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5):316~317.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9

翁嘉颖,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兼任国际医学交流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德国巴德歌根矫形外科康复治疗中心教授、主任医师,曾在美国、德国等针灸医学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近年来,中医针灸养生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灸疗是用艾绒或其他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灸疗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由于灸法适应证广,疗效迅速,还有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养生保健。

神奇灸疗好处多多

由于针灸这个词语,很多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适应范围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运输,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灸疗通过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扶阳固脱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灸疗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子宫脱垂)、久泄等病,可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常用3种灸疗方法

灸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灸法适合不同的病症,经常用到的主要有下面3种——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编者注:这种治法,宜在医院进行,不可自己贸然用之,以防感染难愈);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可用此法。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即悬在腧穴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常见的有隔姜灸,取约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换新的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在家灸疗注意

灸疗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喜欢这种保健方法,并选择自己在家中进行家庭灸疗。但是,灸疗毕竟是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保健治疗方法,自己在家中操作要做到以下8点——

1.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专心,手眼协调,以免发生烫伤。灸疗养生,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穴位的准确性:要根据处方找准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人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保暖和防暑: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注意保暖,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4.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此时,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5.施灸顺序和时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施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并且不要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经期施灸。

6.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后多。一旦晕灸(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发生晕倒),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针灸理疗的作用篇10

[主题词]教育,针灸;课程;日本

Briefintroduction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Higheracup

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JinChunlan,ZhuJiang(Colleg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BeijingUniversityoftCm,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thepresentpaperintroducescurriculumsandcontentsofacupunctureandmoxibu

stioncoursesinhigher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educationinJapan,

andsumsupcharacteristicsofcurriculumsandcourse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Keywords]education,acupmox;Curriculum;Japan

目前,日本的针灸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由大约30所针灸专门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另一个层次则是以明治针灸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历教育。现将日本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及针灸课程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国内同行参考。

1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约有7大类50余门,7大类课程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教养、学生可根据规定,必修、任选或自由选修。

人文科学类包括东洋医学史、心理学、伦理学3门课程,心理学与伦理学课程可任选1门;社会科学类包括人类进化学、学习原理、法学、社会学4门课程,法学与社会学课程可任选1门;自然科学类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4门,其中统计学可以自由选修;外国语言学类有英语、汉语、德语3门,汉语与德语可任选1门;基础医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医学概论。医学英语、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公共卫生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10门,其中药理学可自由选修,针灸医学包括东洋医学概论、针灸诊断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汉方药学概论、生药学概论7门,其中汉方药学概论和生药学概论可自由选修;临床医学类亦分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现代医学包括内科诊断学。内科学。整形外科学。外科学(含口腔科学)、脑神经外科学、麻醉科学、泌尿科学、皮肤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物理疗法学、康复医学、护理学14门;针灸医学只有临床针灸学1门;医学教养类包括医疗法规学、生命科学论、外文阅读、运动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师法规、医疗环境构造论、医学统计学、医用电子学10门,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可任选1门,医师法规与医疗环境构选论可任选1门,医学统计学和医用电子学可自由选修。

课程形式有讲授、讨论、实验、见实习等,至少要修满138学分及3855学时方可毕业。

2针灸专业课程

这里主要介绍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其中包括针法技术学和灸法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以及见实习的内容、要求、学时、教材、考核等。

2.1经络经穴学

经络经穴学课程共计12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1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第2学期。通过课堂讲授、取穴示范、取穴练习和局部解剖,要求学生了解针灸经穴学在针灸学中的基础地位,及其与另外几门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经络。经穴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尤其是主要穴位的取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日本东洋疗法学校协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经络经穴概论》。提供给学生的参考书有李世珍编著。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经穴学》,竹之内诊佐夫和浜添弘编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针灸医学》。

成绩评定以定期测试评价、报告书、出勤率为依据。首先,要达到一定出勤率,方可参加成绩评定,测试评价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为及格,但笔试和操作考试的成绩要分别达到60分,其中一项未达到即视为不及格。

2.2针灸技术学

针灸技术学课程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1学年的第2学期和第2学年的第1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针灸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以达到安全有效地进行针灸治疗的目的,并且顺利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在针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管针操作为主;在灸法技术方面,以学习直接灸为主。

其中有与我国不同之处。例如,在针法方面,学习日本现行针法如捻针术、震颤术、间歇术、屋漏术、呼吸刺法、散针术、接触针术、针刺转向法、单剑术、置针术、压痛硬结等反应点的触知与针刺等,要求学生了解针刺身体各个部位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同长短粗细针的刺法以及所致针感的不同。灸法方面,有专门介绍艾绒和线香种类与成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亲身体会灸法,通过灸温测试仪控制燃烧温度,探索如何在低热状态下提高治疗效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灸操作。先在施灸板上练习艾炷的制作与点火,然后在人体上练习施灸;先练习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再练习半米粒大艾炷的制作;先学习运用灸温测试仪测定艾炷燃烧的温度,然后练习在灸温测试仪的监控下制作100±5℃范围内的艾炷,并进行一定大小艾炷制作的练习。

在针灸施术异常情况处理法(包括过失与副作用的预防)中,有针对感染。内出血(血管损伤)、末梢神经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以及脑缺血、发热、倦怠感、化脓、烧伤的处理方法。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尾崎昭弘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参考书选用的是日本针灸安全性指导委员会编写。小林宽伊主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预防针灸治疗感染指南》。

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出勤标准,操作考试和笔试二者均须达到60分。

2.3基础针灸学

基础针灸学课程共计90学时,安排在第2学年的第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对针刺中所见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作用机制的学习,以及实验和实习的体验,培养有关针灸的科学观点与科学思维。要认识到在针灸学中,基础针灸学即针灸作用机制以及结构的研究发展较快,电脑分析技术的提高。新仪器的导入。新的统计方法的运用从多个领域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学好基础领域相关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课程,懂得了解形态。机能。免疫方面的进展对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加深对针灸刺激末梢水平时感受器。传导结构。中枢水平中各种反射调节机制与神经传导物质间的关系,针刺与生物防御机制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

此门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丹泽章八和尾崎昭弘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最前线》,廖登埝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电针。片状电极疗法。激光针疗法的实践》,日本教科书指导委员会编写。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理论》。参考书选用的是p.e.沃尔特里主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扳机点针疗法》,物修编。医学观点社出版的《图说半导体激光与疼痛治疗》,D.奥斯特森等著。大井淑雄译的《疼痛治疗---片状电极的临床治疗指南》,尾崎昭弘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图解针灸临床手法》,宫康明和户部一雄著。医学科学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基础与临床Ⅰ-Ⅳ》。

成绩评定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前者根据定期考试。研究报告。出勤率进行评定,允许补考;后者注重出勤率,根据出勤。笔试及口试(针对研究报告的口试)情况进行评定,不允许补考。

2.4临床针灸学

临床针灸学课程共计75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学年的第1。2学期。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东洋医学和现代医学各自的特点,学习从现代医学与针灸医学两个方面综合。客观地把握病人的身心状态,具备能够做出准确诊断的能力;理解进行针灸治疗的意义,重点掌握适合采用针灸治疗的常见病症的治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授课形式采取课堂讲授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内科学。针灸诊断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本科目的成绩评定首先要求达到校方规定的出勤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笔试和操作考核,平均分60分以及笔试和操作考核均及格者为合格。

"临床针灸学Ⅰ"的内容主要有:临床针灸学学习方法,如何进行实习,针灸临床中的医学伦理与针灸伦理,如何与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进行交流,关于针灸治疗论等;介绍的病症为内科病症,如疲劳。恶寒。头晕等全身症状,感冒、咳嗽、咯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胸痛、心悸、气促等循环系统症状,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症、脑血管障碍(脑卒中后遗症)、脑变性疾患(如帕金森氏征、痴呆)、肥胖、糖尿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和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理论临床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中医学入门》。

"临床针灸学Ⅱ"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由局部至全身的诊察和针灸治疗能力,加深对针灸临床必要事项的了解。介绍的病症有:以躯干。脊柱疾患为主的颈痛。上肢疼痛麻木。腰痛。腰腿痛。下肢麻木,以上肢关节为主的肩关节痛。肘关节痛。腕关节痛。膝关节痛以及运动损伤等。教科书有松本编。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现代针灸临床实际》,福林与宫本俊和编。日本南江堂出版的《运动针治疗指南》。参考书有和志主编。医学书院出版的《标准整形外科学》,荻岛秀男译。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软组织疼痛与功能障碍》,田崎义明和斋藤佳雄著。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

"临床针灸学Ⅲ"要求学生复习与病症相关部位的功能。与解剖部位相关的病理生理以及有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病情把握,学习针灸诊治疗法和经常与针灸并用的物理疗法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法。介绍的病症有: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痛(pHn),反射感神经萎缩症(RHn)等难治性疼痛;牙科症,如药物疗法无效的下颌关节症等;外科症,如腹部外科手术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等;脑外科症,如头痛。面痛。三叉神经痛等;小儿科症,如小儿神经症。夜尿症等。参考书有兵头正义和北出利胜编著。日本SSp疗法研究会出版的《SSp疗法》,北出利胜编著。日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低频置针疗法》。

"临床针灸学Ⅳ"介绍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妇产科。泌尿科病症的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要求学生掌握代表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基本方法与技能等。如眼科的视疲劳。屈光不正。白内障及泪腺。眼睑。结膜疾患;耳鼻喉科的眩晕。耳聋。耳鸣。鼻炎。咽痛等;皮肤科的过敏性鼻炎等;妇产科的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等;泌尿科的肾疾患。排尿障碍(排尿困难。尿失禁)。阳萎等。参考书有:天津中医学院编。森译。日本国书刊行会出版的《针灸临床理论与实际》,中医研究院与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编。日本燎原书店出版的《从症状入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木下晴都编。医道的日本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针灸治疗学》,渡边泱编。日本医药期刊社出版的《排尿障碍》。

2.5见实习

针灸临床见实习共分2个阶段,第1个阶段共计210学时,分别安排在第3~4学年里。此阶段是以基础医学。现代医学。经络经穴学。针灸技术学。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诊疗中掌握确切有效的操作技能,以及从问诊到病例记录的方法,理解诊察过程,了解病历综合法以及病例报告与讨论的方法。通过模拟病例和实际临床体会,综合客观地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加深对医学伦理的理解,体会患者的心情,培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基本态度和礼仪。该阶段的成绩评定依据笔试。操作。小测验的结果,对各项均合格者予以学分。

第4学年作为见实习的第2个阶段,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技能为目的的。此阶段要求学生做好以临床医生的身份进入社会的各方面的准备,掌握能够顺利完成由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作为医生对患者应有的同情心。此阶段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和实习态度,对服装不整洁者。不能进行安全可靠治疗者。破坏集体生活者。行为恶劣者,不给予学分。

参考书有田歧义昭和斋藤住雄编。日本南山堂出版的《临床神经诊法》,川上义和编。日本文光堂出版的《临床所见的采集法》,以及课堂上使用过的教科书和参考书。

总之,日本的高等针灸教育课程设置顺应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重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分类明确,涉及面广,选择余地较大等特点。既重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本身的学习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重视他们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