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54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1

【Keywords】traditionalmartialarts;cultureheritage;primaryschoolsports;teachingmode

引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武术在当代已经逐渐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受资金、制度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与传统武术夹缝生存的现状。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如何立足小学体育的发展,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并立足小学体育的特点去设计和优化传承的路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诉求,故提出了“快乐武术”的概念,并对其传承模式进行设计。

1传统武术立足校园进行传播是时代的诉求

1.1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地

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体育、奥运项目的强势冲击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我国开始遵照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原则,将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创编出采用西方标准化竞技体制的“现代武术”。武术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类。现代竞技武术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美”,竞技规则向奥运模式靠拢,其本质已偏离传统武术,成为西方体育形态。而受奥运文化和“金牌”意识的冲击,现代竞技武术被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武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在选择锻炼方式时,也更倾向于“快速”、“高效”、有刺激性的锻炼项目,此时自西方传入的各种体育项目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反观之下,传统武术则正被摈弃。学校作为开展武术推广的重要阵地,也因异域文化的传入、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种原因不被青少年所喜爱。

1.2在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是时代的诉求

“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明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小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成长于何种文化之下,不仅影响小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外来体育文化的涌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空间。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项目、跆拳道、动漫等已经普遍在小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传统文化却少人问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本土受到挑战。站在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立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从小学生抓起。

1.3保护传统文化政策落实的时代诉求

1979年,我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进行了资料整理和保存,挽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却未将这些资料用于实际的传承和推广之中,而仅仅是整理出来将其“束之高阁”和“放任自流”,〔2〕仅仅停留于理论和书面的形式上。同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众多武术项目,尽管它们的文字乃至影像资料都得到了完备的整理和保存,却可能因没有传承人而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种“纸上功夫”。

立足校园,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武术活动参与,营造传统武术习练氛围,使小学生既掌握武术动作技能,又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切实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制约因素

2.1青少年难以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中医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古典哲学以《易经》阴阳八卦学说、道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为核心,传统武术的各家拳术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拳术理论;在技法上运用“五行”哲理,以示之相生相克;讲求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传统哲学中“一”的观念;传统武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自身的完善,而非炫耀武力,“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太极拳及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中的“导引”、“吐纳”之法,是由道教养生术上发展而来,少林武术更是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自古医武不分家”,传统武术和中医学存在于共同的哲学体系,皆以阴阳辨证观为指导,掌握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对武术的技击功法也大有裨益。因此,青少年在传统武术的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非朝夕之功。不能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则难以对它产生兴趣,亦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勿言热爱。

2.2校园课堂内外多种多样的现代体育项目

与传统武术的厚重相比,现代体育项目则更为轻松、自由,更具刺激性。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现代体育项目掌握基本技能便可开展,且规则标准化,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执行,其中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符合青少年好动、争强的心理特性;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因在塑造形体、提升气质方面的作用而广受学生欢迎;网球、羽毛球等在传入中国时被定义为“时尚”运动,成为青少年追逐的体育项目。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也已逐渐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目前,一些学校为吸引学生,增加入学率,树立“高端”、“西式教育”的形象,在设置课程时,较倾向于选择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所认同的现代体育项目。然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大行其道,必然使传统武术受到挤压。

2.3缺乏专业传统体育师资、基础设施

当代的小学体育教师来自各类师范、体育院校,所接受的是现代的、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培训,形成的教学理念也具有现代特点、西方特点。而传统武术的教学,不仅注重动作掌握,还讲究“悟”,这在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上都对教师有不同于现代体育项目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现代竞技武术的教学。教授传统武术,体育教师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了解传统武术的深层内涵,能够解析各个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巧、虚实相交、阴阳转换之理。而具备此类知识的人才,且能植根小学,为传统武术培养传承人的寥寥无几。学校开设现代体育项目,就必须为之提供配套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传统武术的可用资源便相形见绌,匮乏之至。

2.4传统武术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这与传统武术自身的特征有关。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业社会,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领全球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养分,变得步履维艰。当代社会,一切求新、求快、求速度,虽然近几年开始有学者提出“慢生活”、“慢节奏”,但也只是在工作、生活的空隙中偶尔为之的调剂,大的趋势仍是“快”。传统武术显然不适应如此社会形势,“太极十年不出门”,于是这种看上去“不见成效”的运动项目其受众越来越少。

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3.1传统武术传承人的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仅依靠文字、影像的整理和保存不能保证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任何‘非活态’的传播都不能阻止武术文化的流失。”〔3〕传统武术的灵魂还需要人的体悟,单纯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无法将其体现。没有传承人,而一味依赖数字资料,传统武术就会成为流于表层的皮囊。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活载体”和桥梁。上一代的技艺需要当代传承人学习、继承,并传授到下一代传承人。传承人断层,引发的是文化的断层,自身文化链断裂必然造成文化缺失,此时异域文化进入,势必占据和同化本土文化,进一步加大文化断层的裂痕。“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4〕当“社会共同经验”变成他人的“经验”,我们的文化将不复存在。故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来,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3.2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心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5〕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接受,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为保证文化链的连续性,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小学生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但经过长年累月对传统武术的接触和练习,以及周围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朦胧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具轮廓。

3.3与现代体育课相结合

取现代体育课之长,补传统武术之短。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保留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体育课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与现代体育课程实行了有机结合,但传统武术的本质并未改变,要与学校武术相区分。这是因为学校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6〕。

3.4有成功体验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建立在成功体验基础上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谓成功体验,是指通过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目标的感受。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挑战,达到某一目标,实现成功,从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成功还使他获得外界的肯定,产生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刺激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内因需求,使之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接触和探究传统武术,故将小学“快乐武术”这种模式命名为“快乐体验式”。

4基于“快乐体验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校内段位制设计

段位制是现代普遍采用的武术进阶方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传统武术的传播可以借鉴其中适用的部分。校内段位制,是指选择传统武术中的特定动作或套路,划分为不同的段位级别,根据本校学生动作、套路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的方法。

4.1参与主体――传承人、体育教师

教学模式的参与主体,是指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包括体育教师和传承人(即学生)两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主动参与者,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指导学生动作,进行公平考核。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是教学模式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教学模式变成现实,通过考核可以验证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2内容选择――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套路

“快乐武术”的中心是使参与主体感受到“快乐”,在选择实施内容时要秉持“快乐”的原则,内容选择要能体现“成功体验”。所选动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宜选择难度较高的动作,否则学生在完成或达到某个阶段后难以进阶,无法产生“成功体验”;也不宜选择难度过低的动作,难度低的动作无法使学生产生挑战后的成就感,并且人人都能做到,也就没有了达标的自豪感。

4.3校内段位制设计

校内段位制的内容可以是武术的基本功动作,也可以选取一套套路演练或截取套路演练中的一部分动作。基本功动作设置三段,分别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以踢腿动作为例,当踢腿到某一高度时达到一段;能连续做踢腿动作多少次即可达到二段。使一个动作贯穿几个段位级别,既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有抽象的感官标准,如动作熟练程度,这与传统武术中对“精、气、神”的要求呼应。在基本功动作掌握熟练的基础上,设置套路段位,分别为四段、五段和六段。具体的实施,由小学体育教师与传承人沟通制定。

各段以不同标志物来区分,如以不同颜色的缎带来表示不同的段位。缎带即每个人段位的象征,也是其武术水平的象征。在同一个校园范围内,缎带被普遍认同并用以识别个体。

4.4评价

校内段位制按照“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的教学内容层次划分。〔7〕既能通过小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快乐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留下理论储备。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2

摘要: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本篇文章主要从游戏教学法的内涵入手,对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游戏应用原则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高校;武术教学

引言: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强健学生体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在高校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学生对器械训练、太极拳和散打等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较为关注的问题,采用了游戏教学法的方式对上述武术项目进行教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游戏教学法的内涵

在对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游戏教学法的内涵进行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游戏教学法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教育领域,游戏教学法主要指的是一种通过游戏方式将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1]。在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一种愉快自然的学习氛围之中进行学习,因此,游戏教学法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引用主要指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武术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武术技巧的学习方式。从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来看,武术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武术修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教学准备阶段的应用

从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来看,作为一项动作较为剧烈的课程,学生在参与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让身体由安静状态转入运动状态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学准备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2]。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对游戏教学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在课前准浣锥卫用慢跑、拉伸和压腿等传统游戏活动进行课前准备,还有一些教师会通过击鼓传花等游戏的设置来进行课前准备,这些课前准备措施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肌肉兴奋度都具有促进作用。

(二)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实施阶段的应用

在高校武术教学开展过程中,武术教学的实施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武术技能进行掌握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实施阶段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武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入手,设置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进而通过对传统武术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武术基本动作进行掌握。例如,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分组比赛的方式,对学生武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在对这种分组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人员分配的合理性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在进行游戏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之家的分配力量保持一种均衡的状态,以避免出现小组之间存在整体差异的问题此外,由于女生的体力相对较弱,这样,在游戏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女生进行适当的照顾,以提升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结束阶段的应用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疲惫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束以后,要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帮助学生减轻武术教学带给他们的疲劳感,因此,在武术教学的尾声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强度负荷较小的武术游戏,来帮助学生进行放松[3]。

三、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游戏应用原则

(一)游戏设计的目的原则

在游戏教学法组织高校武术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游戏设计的目的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利用游戏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开展武术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一种目标性的原则。在武术教学的教学准备阶段和尾声阶段,教师设计的课堂游戏应该以学生身心状态的调整为核心因素,在武术教学的教学实施阶段,教师设置的课堂游戏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为核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的游戏规则进行明确阐述的方式,对学生的游戏行为进行规范。

(二)游戏设计的安全原则

游戏设计的安全原则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设置课堂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安全需求入手,对课堂游戏活动本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安全问题。

结论: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高校武术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有效措施,在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游戏教学法中的运用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才能让这一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继东.“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J].才智,2015,22:182.

[2]邢海军.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7:62-63.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场地器械经费不足,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4]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5]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7]毛伟伟.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内江科技,2007(7)

[8]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4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教学实践法,对小学武术教学进行研究。认为在武术教学中融入音乐、游戏、教学情境等,进行小学武术娱乐化教学,改善传统的武术教学,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武术;娱乐化;教学

1.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体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小学武术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教师先讲解示范,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接着便由教师喊口令,学生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动作,巩固动作,提高动作质量的效果。然而这种单一、刻板、沉闷、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法,很快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是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是以简阳市清风九义校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及教学实践法对本校小学生武术教学进行研究。

3.武术娱乐化教学方法设计

3.1音乐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将音乐运用于武术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音乐,改变以往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中融入合适的音乐,如根据不同的套路动作、不同套路节奏、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氛围来选择适当的音乐,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能够很好的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将音乐融入武术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节省能量,减轻疲劳感,激发机体潜力。音乐在小学武术课教学中犹如一根神奇的“指挥棒”,指挥着学生在不停地练习、运动中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以及提高着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更快更好的学习掌握武术技能。使学生的精气神都会得到提高。音乐巨人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灵魂爆发火花。”著名的俄罗斯音乐教育家谢洛夫也说:“音乐可以表达人类难以表达的情感。”由此,通过奇妙的音乐,将音乐和武术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整齐统一的比划武术动作,再结合整齐有力的发声,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气势。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会让学生持续兴奋。在音乐中不断地练习,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技术,同时还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可以快速的恢复身心,甚至整节课学生都会保持着兴奋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2游戏在武术教学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融健身给娱乐和智力教育为一体的应用学科,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动作、比赛规则,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同时由于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非常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因此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作风和意志品质,以及通过游戏,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到武术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3.3情景教学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喜欢武术,而学生对武术浓厚的兴趣,绝大多数来自于影视作品中,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复杂的武术动作特别是基本功的练习往往很快的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沉淀。因此,在小学武术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情景来进行教学。比如,将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武打明星,李连杰、成龙等等引入课堂,跟着李连杰、成龙学习中国功夫。

比如在教学生五步拳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神探抓罪犯”的故事情节来学习。起势:请注意,在你的左边有一个“罪犯”,做好准备(并步抱拳),准备出击。弓步冲拳:“罪犯”攻击“我”,“我”左手挡开他的攻击,右手反击他(冲拳)。弹腿冲拳:一拳不够,再补上一脚,上打鼻梁、下踢裆。马步架掌:他的“同伙”偷袭我,“我”右打罪犯,上挡“同伙”,让他们无机可乘。歇步下冲拳:“同伙”一招失利,再进攻“我”,“我”左撤一步,右手盖打,左手攻击其下盘,一招制敌,真是大快人心。仆步穿掌:“罪犯”不死心,还想偷袭,我一转身提膝,用左脚一踹,将他打倒在地。并给他来了一个帅气无比的造型(虚步勾手亮掌)罪犯和其同伙,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的跑了。收势:最后,打完收工。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比武大赛,如“武林大会”、“推选武林盟主”、“打擂台”、“传授武功秘籍”、’或者将武术动作名称编成“武功心法或武功口诀”传授给学生等情境,来提高武术课堂的教学质量,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持续的兴奋性。让学生在创设的情节中愉快的学习,开动脑经,掌握武术技能,以达到刺激和促进学生武术的兴趣,从而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3.4集体节目的表演在武术教学中运用

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中武术教材,教学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可以说主要是操化武术。同时,武术本就具有极强的表演性,而小学生又具有好表演的特点,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将武术教学课程变成节目编排课程。比如,在教学生武术基本功或者是组合简单套路时,将基本功和组合动作融合在一起编排成比较短小的集体性节目,配上音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统一服装,进行教学、练习。这些小节目,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甚至是班上的班会活动,拿出来表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一堂堂武术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4.结论

小学阶段的武术教学,主要在于让学生传承传统名族文化,了解中国的国粹,激发学生的学习武术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适当的将音乐、游戏、情景教学等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到武术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欢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

[2]李萍,谢铭.将音乐融入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教法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6,22(9)

[3]李翔,袁建伟.武术教学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原则[J]

作者简介:

李娟,女,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5

(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阿坝州623002)

摘要:武术健身操主要是通过广播操的形式教授武术技击性动作,传承武术文化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文章以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为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7-0092-03

1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属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国家日益重视武术在全民体育项目中的发展。“习武从娃娃抓起”,应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以广播操为主要形式的学生健身方式。然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单一的体育运动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的需求。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问世,就打开了这种僵局,为中小学武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平顶山地区的30所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CnKi、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等搜集大量关于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文献资料。

2.2.2田野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30所中小学,观察、研究这些学校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开展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状况分别设计针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

2.2.4统计分析法

利用excel等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整理比较,做出系统的分析研究,论证有关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意义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传承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的一种体育锻炼形式,在传承武术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在中小学生推广武术健身操,培养学生乐于进取、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承担的精神品质,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汇聚民族精神,并且使将来的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时继承这种精神并加以发扬光大。

3.1.2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关系着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这基于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学业压力,很少甚至不能抽出单独的整块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后,体育锻炼与人的惰性也有很大关系,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生中的开展、推广能很好的缓解这个问题,并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武术健身操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编出一整套简单易学、刺激兴奋、运动四肢、促进身体发育的动作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1.3有利于促进我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武术是我国的精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同时,武术也是构成我国学校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健身操作为武术教育的一个新载体,既传承了武术的精神内核,也丰富了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具有健身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对体质锻炼等多方面诉求。武术健身操若在我国中小学得以推广,必将是推动我国武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

3.2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对武术健身操的认知态度

领导的眼界影响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武术健身操的作用若能得到中小学校领导的肯定,必将会得到推广与普及。通过对平顶山地区16位校领导的交流,大部分校领导都很支持,也认为很有必要在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家庭是孩子成长最为密切的社会关系组织,可以说家长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平顶山地区40位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对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健身操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认可和赞同的。

3.3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健身操开设情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府、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现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的情况做如下调查统计:

通过对平地山地区30所中小学校的走访调查,得出其开设武术健身操教学情况如表l所示,其中有16所学校已经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53.3%,超过一半数量。此外,有14所学校尚未开展武术健身操课程,占总比例的46.6%。总体来说,平地山地区中小学校开设武术健身操课程的程度相对较低。

3.4平顶山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健身操培训情况

武术健身操培训班的开设,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传播武术健身操的教师。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将武术健身操推广到所在的中小学,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调查得知,平顶山地区所研究的30所中小学有近1/3的体育教师参加过专门武术健身操培训,其中部分是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剩余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

3.5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源动力。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热爱程度决定着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效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有23%的学生非常喜欢武术健身操,愿意深入学习;有30%的学生喜欢武术健身操,26%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态度一般;20%的人不喜欢武术健身操,认为武术健身操的锻炼没有意义且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总体而言,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的喜欢程度高于中学生。

3.6通过练习武术健身操学生对武术的了解情况

当今时代,人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武侠小说和电影、体育赛事、新闻传播等。事实上这些对武术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是一种误导。真正的武术是通过刻苦训练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一种技术。通过表3调查看出,仅有15%的学生不了解武术健身操,总体上中小学生对武术健身操是比较了解的,这就有利于中华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3.7学生学习武术健身操能否起到防身自卫作用情况调查

武术健身操是武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的一招一式,其实蕴含着实战意义。通过表4看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能够起到很好的防身自卫作用,增强自卫保护能力,而只有21.7%的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健身操没有防身自卫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讲解武术健身操的攻防含义。

3.8学校课间锻炼方式情况

学生通过课间操锻炼,脑力得到休息,体力得到锻炼。一个学校课间操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过表5可以看出,有16所学校课间操的组织形式是武术健身操,充分说明武术健身操很受学生的欢迎,其它14所学校课间锻炼方式分别为自由活动、跑步、广播体操等。

4结论与建议

4.1平顶山地区武术健身操在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一个好的方案、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参与。领导重视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加强体、教部门的协调配合,必将使武术健身操的推广得到较快的执行落实,在使更多中小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武术文化。

4.1.2缺乏专业武术教师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它的练习与其它众多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方式,对教育主体有着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一节课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对平顶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的专业武术教师相对匮乏,且有部分教师并非专业从事武术教学,这就影响到武术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的推广。

4.1.3缺乏武德教育

习武讲究武德,武德教育是学生练习武术的必要环节。一个习武之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武德。习武先习德。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武术健身操教学时,多重视技能的教学,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更不用说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注重向学生灌输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尊重师长、谦逊有礼、乐观向上的品格。

4.2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推广的建议

4.2.1加大政府扶植力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武术健身操的推广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结合平顶山地区中小学的现状,政府及学校领导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一支武术健身操的推广队伍,来推广和监督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使武术健身操得到更好、更快的普及。

4.2.2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武术健身操的教授主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武术健身操的开展情况。我们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师资,以此来提高中小学武术健身操的推广质量。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武术教师;教学现状;学历层次;科研水平

中图分类号:G852.0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411-04

新形式下,研究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现状,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设,对于我国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对于进一步深化武术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l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为总体,选取10所普通高校武术教师为样本,以他们的队伍结构,思想素质,教学工作现状,科研,运动裁判等级,福利待遇,继续教育情况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研究对象总体的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现状,设计了三种问卷:1)教研室领导问卷;2)武术教师问卷;3)学生问卷。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回收率,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回收相结合的方式。问卷(1)和(2)发放45份,回收4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问卷(3)发放340份,回收335份,回收率98%,有效率95%。

1.2.2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队伍的现状

2.1.1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队伍的结构

2.1.1.1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队伍的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武术教师人数所占体育教研室总人数的比例都很低,中央民族大学由于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故武术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为50%;其余依照比例大小依次排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36.8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5l%、中国人民大学10%、北京对外经贸大学8.33%、北京市联合大学7.40%、地质6.66%、清华大学5.77%、北京工业大学5%、北京林业大学3.12%。其中,北京地质大学及北京林业大学只有一名武术教师。由此可见,北京市普通高校在位武术教师的数量是不足的。

2.1.1.2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年龄结构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知识、经验积累的体现。从调查结果看,武术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表1)。

2.1.1.3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职称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10所高校武术教师中没有一名正教授,副教授为36.66%,讲师为40%,助教为23.33%,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职称结构。这说明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队伍具有很强的中坚力量,是一支富有朝气的队伍,但是正教授的零比例,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2.1.2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思想素质

2.1.2.1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政治面貌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党团员比例为100%,其中,党员占43.33%,团员占56.66%。

2.1.2.2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对未来的信心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自己从事职业前景的认识,结果表明,有3.33%和36.66%的武术教师表示非常看好和看好,而有56.66%的武术教师对职业前景持一般态度,不看好的为3.33%。

2.1.3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现状调查

2.1.3.1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胜任教学情况结果显示,武术教师自身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完全能胜任和能胜任,无人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研室领导对武术教师的教学总体评价为,很好占6.66%,好占80%,一般占13.33%。教研室领导对武术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武术教师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很满意为56.76%,较满意为38.23%,一般的为2.94%,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均为零。在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对武术教师不同内容的评价,结果为:在武术教师上课投入、讲解生动精练、示范规范熟练、纠错指导能力以及武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身体的关心上满意度都非常高。

2.1.3.2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备课情况对武术教师备课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认真备课的为17人,备课的为13人(表2),这说明对待备课这项常规工作,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的态度都是端正的。

调查还了解到,在这10所高校中,备课的学校为7所,只有3所高校采取了自行备课的形式。这充分说明,教研室领导对教学备课的重视程度以及武术教师对上课的认真程度。

2.1.3.3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对大纲熟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6.66%的武术教师对教学大纲完全熟悉,43.33%的武术教师认为自己对大纲基本熟悉。教学大纲是对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它为武术教师正确地确定教学步骤。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2.1.3.4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对大纲的执行情况武术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只是备课的起点。在教学中执行大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纲施教。调查结果显示,33.33%和60%能够完全和基本实施教学大纲。

2.1.3.5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承担理论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表3),有73.33%的武术教师能独立承担理论课教学,23.33%的武术教师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承担理论课教学,另有3.33%的武术教师还从未承担过理论课教学。

2.1.3.6 武术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调查结果表明(表4),学生对武术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持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较高。

武术教师自我评价中,表明能控制课堂的教师有40%,能与学生全程相互沟通协调的为20%,能够适时控制沟通协调给学生更多机会和空间的为56.66%。

2.1.3.7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调查表明(表5),武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法居前六位的是讲解法:86.66%;示范法:83.33%;分解法:83.33%;重复练习法:73.33%;完整法:56.66%;竞赛法:43.33%。

2.1.3.8 制约武术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对教研室领导的

调查结果表明,制约武术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为73.33%;学生基础差为66.66%;教师知识技术欠缺;领导不重视;学生不认真和学时不够均为20%(表6)。

2.1.4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科研情况

2.1.4.1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武术教师的学术论文,近3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人均年发表量0.47篇,省级期刊人均年发表量0.63篇。说明武术教师的学术潜力非常大(表6)。

2.1.4.2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情况调查结果表明,46.66%的武术教师没有参加学术团体,13.33%参加了全国性学术团体,30%参加了地方学术团体。武术教师在学术交流上处于比较封闭状态,阻滞了武术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情况,影响了学术水平的提高。统计显示,经费不好解决是影响武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首要因素,为70%;其次为耽误教学,为40%;没有论文和个人无兴趣分别为16、66%和6.66%。武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原因主要受制于经费问题。同时调查问卷设计了高校武术教师获取学术交流信息的态度,结果显示,认为重要和很重要的为53.33%和23.33%,认为一般的为23.33%,没有一人认为不重要。

2.1.5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运动等级裁判、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调查 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的运动等级多为一级二级,均各为12人,武英级为6人。从对高校教师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运动等级为二级的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通过对教研室主任的访谈中得出,近两年所分配来的年轻教师的运动等级都较高。

高校武术教师裁判等级愈高,其参加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的机会就愈多,这对高校武术教师接触外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是极好的机会。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裁判的等级多为一级,仅有3名部级裁判,这就限制了高校武术教师参加高水平大型比赛的裁判工作,不利于武术教师队伍的业务成长。

外语水平精通的为6.66%,熟悉的为16.66%,基本掌握的为63.33%,不熟练的为13.33%。计算机掌握情况要好于外语掌握情况。精通的为3.33%,熟练的为16.66%,基本掌握的为76.66%,不熟练的为3.33%。

2.1.6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福利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现行课时补助标准相差较大,最高值为地质的60元/学时,最低为北航10元/学时,而人大、民大、北航和林大的课时还要乘以小于1的系数,武术教师的工作被打了折扣。服装费最高的是林大和外经贸,为每年500元,最低的是北航,为每年120元,各高校只有地质和联大有伙食补助。武术教师期望的课时费与所调查出的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课时费均值26.8相差较远。

2.1.7 北京市部分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武术教师中,有7人没有参加过进修,接近全部调查对象的l/3。

46.66%的在位武术教师近五年内没有参加过在职短期培训,参加过培训的为53.33%,其中参加过1次的为26.66%,2次的为10%,3次的为6.66%,3次以上的为10%,平均每年仅有4人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是与武术对口的短期培训少,而且管理部门缺乏主动的组织。北京市10所高校中只有清华、民大、中医药先后3名武术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各高校对武术教师学习经费都给予了支持,但方式和力度有所不同。其中联大、地质学院支付的比例最高,为70%,清华、中医药均为60%。个人支付部分学费,对青年教师的确是笔不小的开支,如在攻读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拿到学位的全部开支需要2万元以上,这对于一般武术教师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对教研室领导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武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为:经费紧张、教学任务重和领导不重视。

2.2 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队伍的发展对策

2.2.1 优化武术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首先,要严格“进人”条件,把好武术教师“进人”关。其次,要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进修培训在职读研究生等形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

2.2.2 提高武术教师的政治素质,真正做到热爱教学一是要抓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论述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武术教师;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四个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武术教师;三是要加强武术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用良好的师德规范教师;四是要大力表彰先进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武术教师。

2.2.3 提高武术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教研室领导要给每位武术教师走向讲台的机会,不仅使他们能够得到锻炼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方法。其次,教研室要经常安排武术教师的理论学习,尤其对于年轻教师,可以采用教研室内部进行理论教学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2.4 增强教研室内的学术氛围,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 调查结果显示,教研室领导应从自身做起,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地进行各个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支持武术教师多进行学术交流,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2.2.5 尽可能的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对武术教师队伍的培训要实行多种的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师资培训体制,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2.2.6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真正提高武术教学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首先,要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风尚,尤其是在体育教学和教师职业尚未被大多数人所羡慕的今天.更需要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其次,要为武术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第三,要为武术教师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 结 论

1)北京市高校武术教师是一支年轻化、富有朝气的队伍,呈现出以中青年武术教师为主的良好态势,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积极认真的工作热情,大胆创新的工作精神。体现出应有的活力和时代风貌。

2)各高校武术教师所占体育教研室总人数的比例较低,因此每名武术教师拥有学生人数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3)各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历与国家规定学历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高学历武术教师匮乏问题表现的非常突出。

4)职称结构较好,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能发挥承上启下、中坚力量的作用,但是正教授的零比例,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

5)政治思想较过硬,大部分武术教师热爱并安心本职工作,但也有部分武术教师由于对未来缺乏信心,对前途担忧.认为有机会准备改行。

6)在教学中,能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大纲,能广泛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坚持认真备课。但是,独立承担理论课不理想,“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上较欠缺。

7)学术潜力较大,但学术氛围不浓。部分武术教师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弱,有待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

8)在学术交流上处于较封闭状态,阻碍了他们了解科学发展的情况,影响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9)在外语、计算机的学习方面,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平时坚持学习,尤其年轻的武术教师学习外语、计算机,在高校中已经形成一种风气。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武术教师能力结构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革,我国政府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普修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网络时代需要普修武术教师结合武术属于体育的共性和高于体育的特色,创造性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能力结构的变化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1.对高校教师新能力结构的分析

1.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高校教育观念是在强调教育中充分各种教学资源和最新的教育理论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具备接受学习新的知识能力,所以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如何成为学习者和评价者;如何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和社会性需求实用性较强的全面培养[1]

2.2全面的教学设计能力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但高校武术发展仍很缓慢,有关武术教学改革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但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个别教学理念的更新等微观层面的分析,缺乏总体的、宏观的理论指导及全国范围内的课改[2],本文通过文献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目前我国普修武术教师缺乏有关武术教学宏观的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武术课改的一个难题。

首先,从教育教学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不能就武术而论武术、就技术而论技术、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和练习,不再是以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缺乏自我创新意识。其次,从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上,应强调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协调、整合。比如调查发现,学生不喜爱武术套路,而热衷于防身术等项目,所以对于课程的开设方面就应体现次序性。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比如高校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与全民健身的创造性、灵活性结合的武术教学大纲修定,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学有所用。

因此,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网络时代信息解决教师新结构能力的发展。

2.3教学过程的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小结,实现教学设计方案优化的能力。从现代体育发展的“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大背景来看,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过程实施的能力应加强学科联系、加强社会实践与教学相联系,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综合评价的能力

信息网络时代的体育武术教学评价,不同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应该全面的、综合的(如:下面图1)。既包括终结性评价,也包括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总体体现出议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2.3.2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链接的能力

在教学上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考虑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的知识。

2.3.3应注重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信息网络时代,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将成为现代教与学的过程。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往往可以通过协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向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个体学习,以提高科研水平及教学的的深度与广度,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可以与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学者互相谈讨关于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问题,诸如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体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问题等,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外还能弥补教学内容方面的欠缺,是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方法。

2.3.4促进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实际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虽然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的[3]。例如假设“敌人”的个子相当低应采用擒拿法,再对穿掌手的高度作解释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包括协作法等,此时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知识能力。

2.3.5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承者、教育者,应不断的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对信息时代的教学设施、计算机多媒体等有利条件,加强学习基本操作能力培训,有意识的提高自我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适应社会需求。例如最新大学体育武术教材中新增了五禽戏、八段锦内容,如果不对其功法和时代背景进行学习和深入研究,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结论

1.提高教师能力的培训必将是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长期的过程。

2.教师的培训不仅要加强理论科研知识学习,而且要加强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层面上和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整合能力。

3.教师能力的培养方向应向应用型、实用性转变,而不应停留在方法论层次上。

参考文献

[1]陈福刁.分组教学比赛学习在武术选项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刁振东.三双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8

强兵要“造兵”

程尔康,1915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万县五桥乡,1927年小学毕业后学习中医,三年出师,到县城随从当地名医施诊。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其姐夫劝他多学一点现代文化知识,两年后他远赴上海开始中学生活,初中毕业后,升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理科班。临近毕业,日军侵略上海,“八·一三”事件爆发后,上海沦陷,他不得不回到重庆,续读联立高中理科,1939年毕业。

生灵遭涂炭、民族尊严被践踏的战乱,激起了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和拳拳报国之心。程尔康眼见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为所欲为,立志报国,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尽快研制出我国的先进枪炮,强盛中华民族。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为自己选定了人生之路:放弃免试进入其他公立大学的机会,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

1944年,程尔康毕业后在当时重庆鹅公岩第一兵工厂炮弹分厂任技术员,1945年底又回到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当助教,担任的课程是应用力学与材料力学、热力工程学。

为了改变我国兵器技术的落后状况,程尔康萌发了出国继续求学的想法,经过考试,被录取为四川省公费留英生,但久未得到派遣通知,于是决定自费留学美国。1947年夏,程尔康向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提出申请,同年冬天,进入该校机械工程系就读。1949年春拿到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到密西根州立大学专修金属工艺,攻读博士学位。一个学期后,密西根大学的华人组织“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动员理工科学生们尽快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程尔康老师报国心切,毅然决定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立即回国。1949年8月,程尔康回到重庆,被重庆大学聘为机械系讲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为重庆大学开设了几门新的课程,如机械工艺、公差与技术测量、切削刀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等。

1953年,主席委托陈赓大将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从全国各大高校抽调人才。当年5月,程尔康老师从重庆大学来到哈军工,开始了新的事业里程。事业新起点:兴业要育人,育人要勤勉

哈军工组建时,大部分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程尔康此时正值壮年,成为组建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培训助教的教学任务。1954年底,培训课程结束后,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5个工程技术系,按兵器装备设置23个专科。程老师是老“造兵”,被分到炮兵工程系,系里分6个专业,他负责组建步兵武器专业教研室。

专业成立之初是压力最大之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设备可用。哈军工最初的办学方针是“按照苏联模式”办学,院有苏联顾问团,系有苏联顾问组,教研室有苏联专家,因此俄语成为必备语言。为此,程尔康开始突击自学俄语,虽然口语不能立竿见影,但很快在笔译上过关,边学边组织翻译苏联勃拉贡拉罗夫和戈洛夫编著的两套《自动武器设计原理》,结合我国情况编出了第一套自动武器设计教材,并亲自为学员讲授《自动武器设计原理》等主要专业课程。这期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以上。当时,哈军工教职员工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各个专业的建设成绩十分显著。1956年,钱学森到哈军工参观时感慨不已,称赞“见到了不敢想的奇迹!”

1960年苏联断绝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中国军事技术需要自力更生,工程类的大学扩编,炮兵工程系从哈军工分列出来,在武昌成立了炮兵工程学院(简称“炮工”)。程尔康领导的步兵武器专业,与整个炮兵武器系统对应不起来,按照他的建议,改称轻武器专业。因为轻武器使用范围广,不仅用于军队的陆、海、空军,而且也用于公安等执法部门,如枪支装备数量常以万计、百万计,弹药更是以百万、千万为单位计算。从此“轻武器”的称谓由军内向国家工业部门和研究所逐步沿用起来。

1962年,军队院校调整,他所领导的轻武器专业被划入在重庆新组建的后勤工程学院(简称“后工”),成为该院四大系之一的轻武器系,程老师被任命为轻武器系副主任兼自动武器设计原理教研室主任,并负责另外组建轻武器维修专业教研室和弹道基础教研室。“后工”时期的轻武器教师及学生在他的带领下,重新编写教材;在学术深度上也迈进了一步,对步枪射击稳定性、弹性枪架设计理论、零件冲击强度等问题展开专题学术研究。当时,我本人也成为这所学校的助教,程老师要求助教们专业要精,并为掌握第二门甚至第三门外语努力。正当轻武器专业建设发展得有声有色、蓬勃向上之时,开始了。

1970年,全国111所军队院校进行大精简,总后勤部只合并保留一所技术学校——后勤高级专科学校(简称“后高专”)。该校是以原后勤工程学院为基础,将北京通县军械技术学校、南京军械技术学校、镇江船舶学校、天津运输学校等院校全部合并过来。1975年“后高专”的军械大队分出后,在石家庄成立高级军械技术学校(简称“高级械校”),主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981年2月,“高级械校”开始培养本科生,轻武器专业又得到重建。于是,程老师被派到石家庄“高级械校”任教授、校顾问、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组建大学部。

“高级械校”后扩建为军械工程学院。由于机构的大变,尤其是之后,原“后工”轻武器的教学设备和教材等被“武斗”破坏殆尽,这一次在石家庄重建,又是从零开始,因此学校要重新组建教研室,重新建设实验室,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仅教材就进行了三次大改动。

从“哈军工”、“炮工”、“后工”到“高级械校”,轻武器专业中的“自动武器设计原理”核心课程一直由程尔康主讲。多次专业重建后繁杂地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辅导教员备课试讲、拟定实验室建设方案、购置设备、开展试验项目等等具体事务使程尔康教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他的付出为整个行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石,历史永远铭记。作为老师,他的辛勤育人为我国轻武器界培养了一批论证、研究、设计、制造、军检及测试方面的核心技术骨干,业界诸多专家都是程教授的学生,我国的许多轻武器成就都直接或间接有着他的奉献。投身科研:科学要献身,献身不为名

1971年3月的会议,即“713”会议上决定我国要研制小口径步枪和枪弹。当时各个会战组由6个军区牵头开展竞赛性研究工作,四川会战组由领导,成员有791枪弹厂、296枪厂、255发射药厂、9821和661两个小三线枪弹厂、54野战军、后勤高级专科学校、总后驻渝办事处。同年5月,刚从贺兰山总后五七劳动学校回来的程尔康老师以“后高专”身份参加四川会战组。当时,程尔康老师不是作为技术领导,而是作为一位“接受再教育”的特邀专家进去的。当时强调以工人为主,“内外三结合”。“内三结合”指的是工人、技术人员、领导三结合,“外三结合”指的是工厂、部队、院校三结合。但会战组的同志们特别尊重他,他也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分,一旦接触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当时正常的科研流程已不存在,只流行“画、加、打”,即研制工作一开始就画总体方案图和零件图,然后由车间加工装配,装配好就上靶场试验(打),出了故障再找原因修改,画图、加工、再打……如此循环,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很大浪费,也延长了科研周期。由于他学识高、平易近人,四川组的同志们对他提出的科研思路还是比较尊重的。程老师从一开始就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先进行理论设计、分析和计算,然后进入试制、试验阶段。

在他的启发诱导下,四川会战组起初拟从5.6mm、5.81mm和5.20mm三个口径中筛选。采用5.6mm口径,是因为296厂与791厂以前一直生产这个口径的运动步枪和枪弹,从这个口径开始做论证试验比较容易;提出5.81mm,寓意纪念八一南昌武装起义;提出5.20mm,寓意纪念当年的“5.20声明”(1970年5月20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史称“5.20声明”)。但程尔康老师理论分析后提出6个口径方案,即6.0mm、5.8mm、5.6mm、5.4mm、5.2mm、5.0mm进行研究。

正是在程尔康老师的帮助下,四川会战组在设计中采用了较为科学的优化方法,选出5.8mm作为我国小口径方案参与竞标。1974年4月,全国小口径步枪和枪弹分别在湖南辰溪、浙江云和进行射击评比选型,5.8mm和6.0mm两个方案脱颖而出。与其他军区的几个方案比较起来,这两个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1978年,第二轮小口径选型在国家靶场展开,上级机关决定以后的研制工作在5.8mm口径上继续进行。

程尔康老师在解决试验中出现的抽壳困难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发现枪管内膛与枪弹的配合问题较大:弹膛和坡膛是沿用1956年式步枪的,线膛结构是仿5.6mm运动步枪的。新枪弹的口径变了,弹头和弹壳的结构尺寸与所仿的枪弹完全不同,弹头的材料差异更大(小口径运动步枪弹是铅弹头),这就是问题所在。于是他与会战组的同志们一起重新设计线膛和坡膛,并且改进弹膛与弹壳的配合尺寸。

1977年2月,程尔康老师被调入轻武器论证研究所,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协调小口径步枪和枪弹研制中的技术矛盾时,程尔康老师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弹壳、坡膛的设计改进之后,频繁出现抽不出弹壳的故障。对于此,枪厂、弹厂、药厂相互指认是对方的问题。程尔康老师则本着严谨的态度认真查对相关图纸、计算数据,全面分析,发现枪管的管壁较薄。其主要原因是,为减轻全枪质量导致枪管壁较薄,弹壳在高压下膨胀超出枪管壁弹性变形容许范围,弹壳被紧紧握住,造成无法抽壳。程尔康老师的分析试验证明了此问题的存在,至此,难题解决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政治气氛浓厚的日子里,小口径曾考虑定为5.81mm,寓意中国人民“八一”建军节。对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当时无人敢顶,但崇尚科学、终身不虑私利的程尔康老师坚决反对。其理由十分充分:从加工误差的角度来讲,1980年代以前的机械加工误差为±0.03mm,所以口径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没有意义。

在进行小口径枪弹的外弹道设计中,程老师发现终点效能和气候的关系很大,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在同一海拔高度600m处,15℃和-30℃时的终点能量要差很多。为此,程老师开始汇总我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54个气象台站中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制定出我国的枪弹设计气象诸元指标。这项工作数据量相当大,而且十分琐碎。经分析研究,他写出《轻武器外弹道设计气象条件的确定》论文,成为1990年代我国定型的新一代步枪弹和95式步枪的奠基石之一。

另外,程尔康老师在小口径研制的倡导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70年代,军队里营团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大都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们对口径较小的日本6.5mm三八式步枪弹的杀伤效果不足记忆犹新,很多人被日本三八式步枪发射的6.5mm枪弹击中过。当时调侃“三八式大盖”有这样一段话:打着鬼子,过两天鬼子又回来了;打着抗日战士,养养伤接着上前线。军队干部对小口径有着抵触和疑虑,认为枪弹的口径不能太小,否则威力不够。加之,对我国已装备的1956年式步枪弹的威力、精度和可靠性都认可,认为研制小口径枪弹不可取。

为在我国确立小口径发展的必要性,程老师撰写了《论小口径枪弹的优越性》、《轻武器发展》等数篇重要文章,有的甚至被总参谋部印发到全军。在军以上干部现代化集训中,介绍有关现代武器的发展课程中,程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将小口径枪弹优越性的观点融入进去。1978~1979年期间,军械部曾多次出面组织小口径步枪汇报演示,请军委、总参和其他总部领导机关的首长看试验,打猪,打羊,打钢板,打木板,打肥皂块。其中打猪试验还找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对其进行现场解剖。多次试验演示都由程尔康老师亲自汇报小口径枪弹的优越性,解释小口径枪弹杀伤威力强的原因,展现试验结果:小口径枪弹打钢板穿透力强,打木板钻得深,打猪伤口大,打肥皂留下空腔大。李达副总参谋长在现场看过试验效果后说:“打得死人了!”。程尔康老师的汇报分析影响到了决策层。最终5.8mm口径方案成为我国新一代班用枪族的口径。因此,5.8mm枪族的研制并最终成为我军装备,程尔康老师做了大量工作。生命之花:做人要平凡,

平凡更伟大

程尔康老师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就连批改大学生的作业也如同批改小学生作文,连标点符号都要改。

如果说业务工作很认真并不能完全突出一个人的特点,那么,在特定的条件下,乃至被下放劳动改造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另一面向。当年,他吃苦耐劳,重活累活抢在先。1957年松花江发大水,在哈尔滨抗洪斗争中,哈军工全体师生齐上阵,抗洪中,他荣立二等军功,是教授中少有的。1958年“”的时候,教授们都要到哈尔滨的远郊阿城参加劳动,礼拜天允许回家。但程尔康老师却不回家,继续留在那里劳动。他说既然要劳动,那就好好干,不要回去了。在十年浩劫中,程老师在“后高专”承担培训外国留学生的任务,1968年春外训任务一结束,“学术权威”就被关入“牛棚”,继而从1970年春开始被送至贺兰山劳动改造,但他并不悲切,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劳动改造中积极献策出力,多次受到表扬,直到1971年春劳改结束。程尔康老师的老黄牛精神一如既往,没有怨言。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武术教程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96-03

王德明(1955-),男,北京人,任职于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研究方向:武术。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持续下滑。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以北京市为例,中学生血压偏高的比例超过一半,高中生超过了60%。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2%,其中初三生接近70%。另外,中小学生还存在着严重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缺陷,如自私自利、自由散漫,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究其原因,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多半是父母为其遮风挡雨,不具“拼搏”的精神,缺少“善战”的基因。而这种人生最为可贵的精神来源,就是在训练场、竞技场上。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归纳方法和行动研究的方法,自上而下,从操作层面筛选、验证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策略、模式等方面,对中小学生武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针对武术教学存在主、客观因素,通过调查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源,提出对策,为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性依据。

2001年国家新颁布《体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我们将流传在民间的、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武术进行实验教学,以编写武术启蒙教学教程入手,进行及时的经验交流和总结,为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编写符合中小学生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武术体育活动校本课程教材,为中小学体育武术课基础教学提出合理的、系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及基础理论支撑。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常年锻炼的习惯,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使之终身受益。

二、中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的教学实践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化动为静、化远为近、化快为慢、化难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感知和模拟技术,逐步提高自我实践能力。例如,在武术基本技术教学中利用完整动作和分解动作技术课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够较快地掌握武术的技术。

(二)在课堂上进行武术的练习

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娱乐性参与活动,在感受项目带来的运动乐趣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或对相关体育文化知识相互提问、指正,提高调整自己和指导他人的技术能力。例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年级进行比赛,使学生体育兴趣加浓,促进对这个项目的练习,并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热爱集体的优良品质。

(三)导师引领武术教学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充分地让学生多视角的了解武术,我们聘请武术名家进行武术教学指导。利用名师的武术风采,引领学生走向武术兴趣与认知的海洋。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导师引领武术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都有了内外兼修、精气神突出的表现。

此外,教学内容设计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发展和提高;

2.要符合学情,从一至六年级到中学整体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基础内容全面、循序渐进、系统递增原则;

3.要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4.教学步骤的安排要适合学生技能的掌握,以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武术教程内容的普及策略

(一)武术课余课外活动相结合

发展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武术生活;加强武术课外活动,使它成为武术课堂的有机延伸;建立各种武术小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浓厚的武术教育氛围;武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社区,使学校武术有展示的平台,形成武术发展的外在环境。

(二)大课间活动渗透武术课程

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生集中体育活动时间,抓住这个活动契机对武术课程普及很有成效。如武术操、校本拳和太极扇等。活动中可做到全员参加,普及率能达到100%。

(三)规范化武术教学

积极推行学校武术“段位制”,促进学校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使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更规范化。

四、教学案例

(一)教学群体分类

根据学生心理及生理的特点,将中小学段学生分为启蒙(1-2年级)、低(3-4年级)、中(5-6年级)、高(初一—初三)四个阶段。

1.一二年级(6-8岁)年龄较小,其学习内容主要以武术爱国故事,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组合为主,初步认识武术、了解武术。

2.三四年级学生(8-10岁),武术教学以短小的套路、组合为主,以传统练功方法的武术游戏加强身体各方面素质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武术和武德文化的认识。

3.五六年级学生(10-12岁)的学习内容主要以传统武术套路为主及攻防练习、器械的练习。以武术游戏提高素质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武术健身知识。在武德教育中可由对个人素养教育转向为民族精神教育。

4.(12-15岁)阶段的学生在武德教育的同时,加大武术套路为主练习、多门类器械的练习。

(二)教学时间安排

武术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如下:小学每学期16课时,中学每学期18课时,由任课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授。

(三)武术校本课程框架(见表1)

(四)教学案例分析

1.健康体质分析。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对学生的健康体质进行数据追踪对比分析。

研究对象:上新堡小学学生40名。20名武术队的同学为实验组,其他20名同学为对照组。

数据追踪时间段: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2006-2012年)

数据来源: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数。

数据统计分析:以20名为单位,以测试分数的平均分数进行分析。

表2

年级一二三四五六

对照组778083848083

实验组657587909798

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表明,两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综合素质呈现不同的变化。说明积极参加武术运动的学生身体素质呈稳定上升趋势,武术运动能促使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其他同学身体素质发展趋势有波动,特别到高年级没有运动兴趣支撑,体质素质有所下降。

2.学生兴趣度分析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我们进行了本教程的学生兴趣度的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上新堡小学3-6年级398名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发放398份收回398份)。

问卷内容:新编校本教程的兴趣度。

表3

内容有兴趣一般没兴趣

数据2799920

兴趣度93.6%24.8%5%

数据统计分析结论:从问卷调查中说明,学生对本武术教学教程的兴趣度很高,习武兴趣大幅度攀升。本武术教学教程具有推广的可行性。

五、结论

1.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且初步形成了各种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为进一步更好的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研究过程中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视野,促进了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

3.构建了学校的体育特色,促使了进一步探索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推动了学校体育课改实验工作的发展。

4.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今后此项工作的开展与延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2003.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3]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武术教学设计篇10

(营口理工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对散打运动的认知不是很理想;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态度比较积极;学生上武术散打课的动机主要是以自卫防身为主,其次是学一技之长、强身健体和拿学分;长春市开设武术散打课的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多;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专业教师比较少,武术专业教师比较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占大部分;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武术散打课主要是以俱乐部和专业课的形式.

关键词:长春市;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46-03引言

所谓散打运动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它是从我国传统武术中分化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技击运动之一.普通本科院校开展散打课,不仅能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还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防身防御能力.

本文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能找到影响长春市本科院校开设武术散打课的原因,为武术散打运动更好的在长春市本科院校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的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自2000年以来关于体育教学的学术论文,阅读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专著一部,获取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掌握了对本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内容是与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本次调查发放320份学生问卷,回收310份问卷,回收率96.88%,其中有效问卷300份,问卷的有效率96.77%;发放老师问卷50份,回收48份问卷,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问卷的有效率93.75%,为保证问卷真实有效性,笔者采取即发即收方式进行发放,通过问卷了解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开设的基本情况.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描述、分析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教学的现状,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均由excel2003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散打运动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认知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通过表1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对武术散打运动很了解的学生占12.3%,对武术散打运动比较了解的学生占30.7%,对武术散打运动不了解的学生占57.0%,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对武术散打运动很了解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对武术散打运动比较了解的学生占的比例稍微多一点,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不是很了解,这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关,从学生的角度也说明了武术散打运动在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的宣传面和力度还不是十分广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让更多的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了解武术散打运动.

2.2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散打课态度的调查分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通过表2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武术散打课很喜欢的占16.3%,对武术散打课比较喜欢的学生占44.3%,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喜欢武术散打课的学生大多都是男生,只有一小部分女生喜欢武术散打课.对武术散打课运动不喜欢的学生占39.4%,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不喜欢武术散打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长春市喜欢武术散打课的高校学生占多数,这种状况对于武术散打课程在长春市普通高校的开展还是很有利的,学生喜欢才会有兴趣学习授课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和预期的效果.

2.3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择武术散打课动机的调查分析

2.3.1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强身健体原因分析

通过表3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为了强身健体的占19.0%,散打对抗性强,提高人的速度、反应、灵敏度、力量和耐力素质,提高人体内脏器官机能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人体击打和抗击打能力,这是这部分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的主要目的.

2.3.2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拿学分原因分析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表3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为了拿学分的占18.0%,通过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认为选修武术散打课比较自由,仅在一间训练馆里上课,考核办法比较简单,修学分也比较容易,这是这部分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的主要原因.

2.3.3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学一技之长原因分析

通过表3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为了学一技之长的占20.7%,通过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平时比较喜欢武术,想在大学选修课里选武术散打课,学得一技之长.

2.3.4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自卫防身原因分析

通过表3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是为了自卫防身的占20.7%,通过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女学生希望通过选修武术散打课来提高自己的自卫防身能力,在发生意外的时候所学的武术散打便能派上用场,这是这部分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的主要原因.

2.4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器材设备的调查分析

教学设施是普通本科院校散打课得以开展的硬件条件,尽管散打课对教学设施的要求较低,但缺乏必要的场地和器具,必然会给散打课的教学效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通过表4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专业器材很充足的占23.0%,比较充足的普通本科院校占41.7%,不充足的普通本科院校占35.3%.近年来,长春市许多普通本科院校扩大招生,本身就已经超过了其承受的能力,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很严重.绝大部分散打课是在室外操场上进行,拳套、脚靶、沙袋等器具不充足,还有些学校让学生自行配备相应的器材.

2.5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武术散打课现状的调查分析

武术散打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动项目,教师作为教育者与组织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通过表5可知,长春市开设武术散打课的普通本科院校占60.0%,没有开设武术散打课的高校占40.0%.通过调查显示,长春市普通高校开设三大课程的占大多数,这与散打运动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散打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一些防身与防御的技能,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自保甚至帮助他人,这是散打课很重要的特点.

2.6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专业教师所学专业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6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套路专业的体育教师占27.5%,武术散打搏击专业的体育教师占10.0%,其他专业体育教师占62.5%.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课专业教师比较少,而专业师资力量对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大部分武术散打课的教师都是武术套路专业或其他武术专业通过再学习走上武术散打课教师岗位的,这样对武术散打课在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课程的改革以及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开设武术散打专业课的高校应加大对武术散打课专业师资培养的力度,以满足武术散打课教学和训练对师资的需求.

2.7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领导对武术散打课重视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7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领导对武术散打课很重视的占17.5%,比较重视的高校领导占12.5%,不重视的高校领导占70.0%.通过调查显示,少数普通本科院校有专门的室内场地供武术散打课用,器材严重缺乏,证明了长春市部分高校领导对武术散打课重视程度不够.

2.8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武术散打课形式的调查分析

通过表8可知,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武术散打课形式是以专业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占40.0%,是以俱乐部形式的占60.0%.现在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很多高校都采用让学生对体育项目进行选择,也就是俱乐部或分项等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连续性、专一性和系统性,但在武术散打课内容方面却与专项武术散打课内容有一定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技术动作练习较多,实战的比例很少,又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充足的器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散打课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3结论

3.1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对武术散打运动不了解的学生比较多,比较了解武术散打运动和很了解武术散打运动的学生比较少.

3.2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比较喜欢和很喜欢的占很大一部分,不喜欢武术散打运动的学生占一小部分.

3.3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选修武术散打课的目的主要是自卫防身为主的学生比较多,其次是学一技之长、强身健体和拿学分.

3.4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器材很充足和比较充足的比较多,也有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专业器材相对缺乏,这给武术散打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5长春市开设武术散打课的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多,没有开设武术散打课的普通本科院校比较少.

3.6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武术散打专业教师比较少,武术专业教师比较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占一大部分.

3.7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领导对武术散打课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比较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学校领导对武术散打课比较重视.

3.8长春市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是以俱乐部和专业的形式开展武术散打运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1993(2):6-7.

〔2〕徐培兴.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设置研究[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85-88.

〔3〕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5):97-98.

〔4〕罗春霞,韩晓燕.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J].浙江体育科学,2003,3(1):83-84.

〔5〕郑旭旭,高楚兰.改进我院民族传统专业、专业类(术科)课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1,4(3):79-80.

〔6〕王维.我国高等体育院系武术教材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函授通讯,1998,2(1):91-93.

〔7〕宋士彤.依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高校教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5,4(1):45-46.

〔8〕张智录,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课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