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13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产业化

1.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1.1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

科技创新团队,是指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由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学术骨干及科研工作人员组成的,通过团队内部的分工合作,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群体。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内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作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团队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1.2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

1.2.1有稳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方向往往是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学术骨干经过多年的科研工作努力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研究目标也比较清晰和明确。

1.2.2成员的知识结构有相关性和互补性。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引领下,有着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相关性的科研人员集聚在一起开展创新活动。并在实际创新过程中能够做到团队成员知识、能力、年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工作风格、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

1.2.3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通常是扁平式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团队内部能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具有良好的学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科技创新。

1.2.4良好的运作机制。科技创新团队一般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各类有效的激励机制。团队领导者往往具有良好的战略眼光和协调能力,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选定发展目标,而且善于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协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整个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

1.2.5能够持续产生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稳定,研究目标明确,组织协调能力较强,能更好地胜任复杂的科技研发工作。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发挥其在特定研究领域的集成优势,能够在该领域内持续产生创新成果,特别是能够产生一些重大科技成果。

2.西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新特点

2.1政府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加拿大联邦政府在20世纪末就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团队在21世纪知识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开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使加拿大经济和社会生活仍然保持在世界前列。2002年2月,加拿大联邦政府出台了“加拿大创新战略”,作为加拿大创新的政策基础。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扶持,调动了许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它们成为加拿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加拿大联邦政府还设立了新的项目和机构,专门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多方面扶持。美国政府更注重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来源有联邦拨款或资助、州政府拨款或资助、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并且,对于一些从事重大长期研究课题的科技创新团队,美国联邦政府会给予重点的财政支持。

2.2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团队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理论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的投资力度,大力扶持基础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渐成共识,日本政府也对基础科学研究从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2001年日本启动了第二期科技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在未来50年内培养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目标。近年来,日本政府以此为目标,在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重点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研究基地,来培养国内优秀人才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为了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并能够在短时期内发明、创造一些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日本政府提出并建立了一批具有各方面优越条件的研究基地,以此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基地进行研究。其次,扩大竞争性科研经费预算,建立有利于创造优秀成果的竞争性研究开发环境。用于基础研究的竞争性科研经费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用于支持学者自由构想和独创研究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主要由日本学术振兴机构(JSpS)具体运作,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评价;二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的“战略性创新研究推行事业基金”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负责具体运作。再次,制定、出台了一些待遇优厚的人才政策,解决基础研究人才相对不足问题。

2.3加强对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对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产业化看作是推进创新活动的重点环节予以扶持。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设立了多个扶持项目。主要包括:(1)科学研究及试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SR&eD)。该计划是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联邦项目,主要内容是向加拿大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投资进行税收减免。(2)工业研究辅助计划(iRap)。该计划是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设立的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计划,其使命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增加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使这些企业的创新思想尽快变成营利的商品。它的任务是当中小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生产或服务中遇到技术挑战时,向它们提供帮助。(3)加拿大技术伙伴计划(tpC)。该计划是主要对加拿大私有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联邦基金计划。它的资助对象为在一定领域内准备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并且具有能力实现其目标的加拿大境内的企业或组织。

2.4注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开发的一些高、新、尖科技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风险大,需要先进的设备与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些都要求在有关的体制上、制度上进行创新。美国政府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以高校为依托,组建了多学科的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科研――教育――生产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模式。此外,日本政府也十分强调“产学官”联合攻关的力度,强化“产学官”合作体制,建立联合创新团队。所谓“产学官”合作体制,是产业界、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通过共同研究一些重大攻关项目,并使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合作体制。20世纪80年代日本确立“技术立国”战略方针后,正式提出“产学官”合作体制。其后,“产学官”合作在政府许多有关科技政策的文件中被视为推进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个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后,将“产学官”合作体制更视为推进日本科学技术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新产业的一个重要政策。2002年10月,日本政府推出的加速改革综合对策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创业环境,使“产学官”合作的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恢复产业生机,并具体规定:促进“产学官”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特别是对生物技术、信息通信、环境科学、纳米技术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化,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5科技创新活动日趋均衡化

以前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活动存在着重产品开发轻工艺改造、重新产品开发轻现有产品改良的现象。事实上与产品开发一样,生产工艺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牵涉到怎么样把产品变成消费品以及怎么样降低成本的问题。如果只重视产品开发不重视工艺研究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打败。虽然,开发新产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迅速地对产品进行改良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后来者的进入壁垒,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及时跟进和模仿。随着对知识经济认识的不断加深,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营销5个环节组成的一条“创新链”。就企业而言,技术开发、生产工艺、产品营销上的竞争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不可顾此失彼,科技创新活动日趋均衡。

3.对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日渐显现。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经验,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

首先,我国政府应拨出专项财政资金,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研究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要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第三,应通过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抵扣,信贷支持,政府采购等手段调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积极性。

3.2注意科技创新团队发展的均衡性

首先,应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宏观布局。为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对我国支柱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针对产业关键技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从战略角度确定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合理布局,并根据轻重缓急和已有基础,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制定全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宏观规划。其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功能,提升经济竞争力,不仅要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科技创新团队;也要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由产业牵头,产学研多部门紧密合作的跨部门科技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果和效率。第三,从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链”来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营销5个环节都应有相配套的科技创新团队,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均衡化。

3.3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我们应效仿美国、日本的做法,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团队。在迅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传统的纵向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很难应对目前复杂的、尖端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条块分割管理的局面又会导致资源过度分散,无法发挥聚集效应。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开放式、网络化的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做到根据具体任务或工作流程来组织团队,并根据需要来配置人员,柔化部门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开通沟通渠道,使各种思想能够充分的交流和传递,增强学科的聚集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0年软科学项目(2010B070300074)。

参考文献:

[1]宋成华.日本的研发投资效率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文芳.研发投资国外研究状况及我国借鉴[J].《会计之友》,2007(05).

[4]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5]黄军英.欧洲企业研发投资趋势[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6(12).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2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体系;模式;机制;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97-01

thinkingonthesystemofscienceandtechnologycorrespondentinGuizhouprovinceunderthenewsituation

0引言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在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大扶贫产业、大数据产业也被提升为重点实施的两项战略行动,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也作为主要任务在全省铺开。2016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再次强调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脱贫攻坚、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

1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现状

贵州省作为第二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先后制定《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贵州省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指导意见》、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进企业、驻园区技术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并于今年制定了《贵州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暂行)》。全省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在不断壮大,基层创新创业成效也相对突出,他们或开展服务或创业,通过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或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目前为止,围绕重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了15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5个创业基地,2个培训基地。

作为科技人才主体力量的科技特派员,面对如此多样的人才、技术、金融等需求,通过何种手段、方式将自身服务和成果与之匹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和服务开展过程中,面对的主体对象有园区、企业、乡镇、科技部门,如何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构建可服务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创新团队工作模式,开展团队协作,找好路子;如何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实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这些都是关键所在。

2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建议

2.1重塑服务体系,探索服务模式,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科技人才来参与,通过园区来示范,通过企业来带动,通过农户来实现,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一批批的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来探索当地农业的创新出路,打造本地化突出的园区农业品牌,使农业经济真正融入到社会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加大“农业园区”的服务力度作为发力点,来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力度;通过建设“专家工作站”作为组织形式,来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产业创业链,同时承担需求反馈点以及农业大数据采集点的角色;通过选派对口需求的“专家团队”作为纽带,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量;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互通工具,来提高信息化服务程度;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作为行动部门,来具体化相关部门职能,最主要是做好跟踪服务。探索一种新的基于“园区+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创新服务平台+专项工作小组”的产业化服务模式。

利用“四个通过+一个模式”这种机制来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科技创新服务的连锁化、网络化、全覆盖,完成全省五级科技创新服务的总体部署。

2.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健全各级管理部门,完善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财政政策。各级主管科技管理部门需加大专项经费以及专项计划匹配资金的扶持力度,同时做好成果转化、企业转型等引导资金的投入。

二是围绕各地产业发展与规划,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制和创业投资支持体系,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和政府政策资源,缓解科技特派员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三是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需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相关科研人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科技服务第一线,同时保障科技特派员在下派期间的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优先考虑职称评审与晋升。派驻期间,受援单位能够为科技特派员解决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同时发挥好相应的管理职能。

四是成立各级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分级负责、逐级上报机制。同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工作,健全选派机制,鼓励高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申请法人科技特派员,并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跟踪服务、管理考核、技术培训、典型宣传等工作。

五是根据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创业服务的实际情况、方式、特点,建立相对灵活地、针对性突出、适应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2.3搭建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沟通渠道,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在创新平台搭建过程中,需要研究用于生产过程以物质为载体的“硬”技术体系和用于农业经营过程并以科技人员为载体的“软”技术体系的并举措施。除了做好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需要强化“互联网化”支撑平台以及完善“专项工作小组”跟踪服务机制。既要保障科技特派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要做好供需双方的主动对接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展示、交流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建立以管理部门为载体的信息服务点和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产业服务站,进一步加强平台的体系建设。

3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目标

科技特派员把科技农业传授给农户,并把产、供、销形成了产业链,是地区农业很需要的科技服务人员,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为了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队”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孵化器”。

按照“项目带动、跨区联动、利益驱动、政策推动”的原则,推进科技人员向基层聚集,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贵州科技特派员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实现地理标志产业化工程,推动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的全面创新,探索协同创新、互惠多赢机制,提升生态功能区品牌认知和民族品牌核心竞争力,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打造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升级版。

参考文献

[1]岳珍等,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07(3):114-117.

[2]檀学文等,宁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机制与效果[J].中国农村经济,?2007(4):60-68.

[3]张雨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进展情况分析――以新疆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2):110-112.

[4]余德亿等,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新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443-447.

[5]刘文宇等,湖南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1,30(5):114-115.

基金项目

贵州省体改专项资金计划(黔科合体Z字[2014]4001)。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3

一、进一步深化对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认识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联结起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增加科技人员收入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为“三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和市场经济知识,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率低,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

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市场、科技和农民联结在一起,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技术的传播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然后与市场对接;就是要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让科技人员在推广农业技术方面,由过去的让你去推广,转变为科技人员主动去推广,要拿新的实用技术来更新原有的技术、品种,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也不仅仅是动员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主要是让科技人员带项目、带科技,还要带资金、带市场,与农民、种养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实体,实行科农工贸一体化,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种养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和科技人员收入。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完全符合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就是发展的新思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改革的新突破,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创新的新举措。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特点和要义是“创业”,即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实业。这项工作需要党政推动,科技支撑,项目带动,金融支持,市场运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要进一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二、进一步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运行机制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作为一种新事物,其产生和发展尤其需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得到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的肯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舞台上,科技具有支撑的作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抓住这个本质,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中,从项目的策划,到产品的开发、生产,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都要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特派员项目的策划和运行要盯住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选择和运营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始终是科技特派员的立足点和基本特征。科技特派员所确定的创业项目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都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大量优质新品种、新的栽培技术和先进设备设施。

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要始终突出科技创业。怎么创业?就是最终要使科技特派员成为业主,或者成为股份公司的一个股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要发展县域经济,要走向市场化,做大做强,没有一批创业者不行。但创业者不懂科技或不会用科技不行。为了使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县委、县政府在保障措施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保编制、保工资、保待遇,使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创业。在人员选派上要始终坚持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县内人才与县外人才相结合,创业型人才与服务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考虑基层的需求,充分尊重科技人员的意愿,做到科技人员下到基层顺心,创业时用心,用人单位放心。同时,还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租赁经营、独资创办、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业长效机制。

(二)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做实做大做强,没有体制的推动是不行的。体制没有解决,科技特派员就没有雄心壮志,就形不成长效机制,就很难进入市场领域里面去。反过来也一样,既使有了体制推动,进入市场领域,但没有金融的配合,资金问题解决不了,也不能做大做强。因此,要搞好科技特派员创业,就需要有一种机制的跟进,就必须要进行体制创新。在体制创新上,要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银、铜卡”信用贷款机制和科技特派员多渠道来源的“双向选择”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允许科技人员取得合法收入,就是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我县农村信用社推行金卡、银卡、铜卡信用贷款,就是金融支持上的体制创新。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还有一句话,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不能与金融很好地结合,没有金融的推动,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比较困难。只有科技与金融结合了,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关键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这两者都要创新,才能结合。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科技特派员做大做强的前途所在,是大势所趋。

要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必须建立起信用担保机制。目前,在自治区政府的推动下,已经建立了2个以民营企业资金为主的担保公司。成立这些担保公司的目的,就是为在全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和中小企业贷款承担担保,促进科技型企业与金融的结合,促进金融担保业的发展。

当然,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不能仅仅只盯住银行,还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一起加盟,即所谓的创业投资者、风险投资者的加盟。创业者要做好工作,来证明你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前途,吸引投资者,进行资本运作,寻找投资者把创业项目实施好。

(三)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无论是科技项目、运行机制,还是金融推动、资本运作,创业行动要始终盯住市场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科技项目的策划和运行才会走向正确的轨道。这样的策划,必须用符合市场的机制把它加以整合,加以运营和发展。为了搞好创业行动,县上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实行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三线同步推进。党政资源也就是政策资源,在一开始县委、政府就从最高决策上加以确定,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及配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创业行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第二条线是社会资源,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政府可以推动,可以支持,但最后要由社会去干,组织者应该是社会力量,所以自治区一开始就注重成立科技创业协会。我县也要在农村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协会,这个协会会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法人单位;可以是本县的,也可以是外县的。总的来说,建立科技创业协会,是要形成一个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来共同参与创业。第三条线是市场资源,科技产业化需要创业投资,自治区已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公司,集蓄资本金达5000多万元。县上也将安排资金,主要是瞄准产业化项目,按市场机制运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

三、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引向深入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全面展开。而且对试点县的要求更高。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进一步深化。今年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要深入到全县每一个乡镇,两批下派的100名科技特派员都是通过行政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是经领导小组研究批准的。你们都是我县的宝贵人才,是实施科技创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推动全县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县委、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搞好服务协调,全力支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使科技特派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创出业绩。

二要进一步拓展。我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做法。在创业形式上形成了法人独资型、股份合作型、技术参股型、技术服务型、中介服务型、承包经营型六种模式。要在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更好的做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必须要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与农民、与园区、与龙头企业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同时,要建立起“龙头+基地+特派员+农户”或“园区+特派员+农户”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增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实效。:

三要抓好项目开发。项目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载体。县科特办要围绕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注重成熟程度、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双重效益(经济、社会)的原则,筛选、落实好科技特派员项目,以项目吸引科技人员,以项目作为载体,以项目的成功运作展示科技特派员的才能和业绩。科技特派员要重点围绕我县羊、菜、奶、草、种五大产业确定项目,努力做到人人都要有创业项目。并通过科技支撑逐步把我县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做大,品质做强,形成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要抓好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所以,必须抓好创业项目区农民的培训。既要做好产前、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进行市场信息、管理知识培训。同时,科特办要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培训,使科技特派员掌握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实施好创业项目。当然作为科技特派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也不行,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产品营销知识。因此,抓好技术培训,才能加快我县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步伐,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四、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努力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眼光有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捷足先登,其他科技人员也在抓紧选择创业的切入点。这项工作适应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培育典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好的模式和机制,树立好的典型和样板,及时总结好的经验,以创新为基础,不断把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引向深入。

二是组织、人事、科技、农牧、财政、金融等部门要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形成工作合力。科技特派员所涉及到的乡镇、单位要为科技特派员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能与本单位工作脱钩的要尽量脱钩,不能脱钩的要充分保证他们搞科特工作的时间。农、林、水、牧和农发办等部门要继续将重点项目向科技特派员倾斜,金融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三卡”的发证面,以此调动特派员创业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4

关键词:实验室经济;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

实验室经济,是国内外专家提出的一种通过政府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或科研团队的科研知识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从研发投入到核心技术,到产业优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依靠自身建设的实验室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联合,让知识转化为技术,让技术生成产业,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种“亦企业、亦科研机构”的发展模式,具有市场导向性强、科技成果转化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这种由高校、科研机构负责上游技术研发,由企业负责下游产业化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结合的“实验室经济”模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有效平台,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我国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生产工艺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某种劣势,而我国的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资源比较缺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必然的选择之一。因此,“实验室经济”模式这样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1、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特点

(1)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硅谷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代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特点是:①联邦政府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政府中有许多科研资助部门,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鼓励大学与企业在技术发展上的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以及尝试用一系列计划来加强民用技术的创新能力。②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包含产、学、研合作方面新内容的政策主张,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给予高校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④根据市场需求推进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英国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极浓厚的官方色彩。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业和贸易部发表了《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储存、转移和流动。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有如下特点: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科技改革措施,设立了大批促进学术界与企业合作的计划。②政府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产学研合作实践集中于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科技领域。③政府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例如,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旨在加强科研部门和小企业之间联合的“法拉第伙伴”计划。④推动高校筹建企业技术中心,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做准备。

(3)日本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日本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官”合作,这也明确指出了日本产学合作的官方主导实质和特征。日本产学官合作的模式的特点是:①日本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②通过政府制定各种制度支持产学研的合作,如资源流动机制、拨款制度、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制度、社会性产学研效果评价制度等。③建立企业与大学开展共同研究的制度,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④创办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化,日本政府科学厅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

2、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特点

(1)广东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在中国区域创新评价中,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名列前茅。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是:①非常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且强调其服务职能。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重点的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体系。③注重服务于中小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流和研发公共平台以及一站式的中介服务机构。

(2)上海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上海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自发结合、政府引导阶段后,模式多元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其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①合作内容由单一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技术人才模式,逐渐发展到参与方较多、合作内容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模式。②科研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高校自办的科技型校办产业、科研机构转制开办的科技型企业和大学科技园区正在蓬勃兴起。③积极探索与外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等研究和服务机构。

(3)江苏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市,也是中国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苏大力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体系中非常活跃的主体。其产学研模式的特点是:①江苏企业整体规模较强,进人“全国500”强的企业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②发挥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③政府采用“灯塔式”干预、“桥粱式”干预、“激励式”干预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鼓励产学研合作创新。④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发展;特点;措施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要打造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必须研究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特点,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机遇,才能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这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一、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突出特点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创新加速化。新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是步子大,节奏快。集中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的时间短、变化快,科技产品的量急剧增长。新世纪以来,人们将世界科技创新的变化,称其为是“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更新的周期在缩短。二是科学知识更新的空间大、质量高。空间大主要指,当今科技创新发展处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园区、跨国规模的科研组织机构不断涌现;时间短主要强调,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在提高。三是新发明、新学科、新产品不断涌现,为世界经济的整体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科技创新整体化。科技创新呈现出了全面发展,多头并进,交叉渗透,整体推进的趋势。特别是网络创新的内容和终端的相互促进,推进了技术创新扩散,知识共享。同时,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科技产品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即新一轮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更强,这一点无论从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的角度看,都体现着科技创新发展的整合效益。这不仅标志着科研整体力量的提高,而且也说明科技创新发展的整体优化效果。

第三,科技创新竞争全球化。新时期世界关系的本质,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所展开的科技创新全球化竞争,同时这种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都要尖锐。这种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生产管理的科学方式。国际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生产技术创新现代化以及生产管理科学化,是生产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现代科学创新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过程,而且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推向了全新的阶段。科学、技术及管理已是现代文明的“三驾马车”,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二是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国际性竞争已全面展开。科技竞争的强化,导致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哪个国家科技创新先进,哪个国家就能掌握主动权,哪个国家就可以赢得新世纪的发展优势。

二、国际科技创新的共同点

国际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要素,即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在加速。西方发达国家在新技术、新产业的国际竞争中都力争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掌握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新时期,各国在科技创新战略的竞争中,由于经济条件、历史状况、人文传统的差异,导致竞争的内容各异,但也存在很多共同点,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企合作。西方经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政府干预与企业自主相结合的产物。政府主要通过科技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引导,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具有独立的自主决策权利,特别在选择项目,制定计划,实施途径等方面均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给状况、利润前景等自主决策。

第二,信息科技创新发展是重点。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热潮,是以信息科技的创新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信息科技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快影响大,而且表现在信息科技创新对其他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信息科技的发展直接引领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的进程。

第三,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进程在加快。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水准上,国际竞争的落脚点反映在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上。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复苏之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他们特别强调的是,提高专利技术的转化率和产业率。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专利技术,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是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军事、政治等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推进中国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

新时期,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状况下,我国必须制定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化技术的飞跃。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对经济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是技术,特别是产业化技术的突破。产业化技术作用的发挥往往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技术的有效组合和集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化工程,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我国经济的新常态,要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必须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更需要人才。因此,要完善企业家的培养、选拔、激励、保障等机制。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他对一个企业的兴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科技的产业化,急需产业领军人才的带路,领军人才的培养,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组合办法,有效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这是我国新时期的经济、科技的现状所决定的。

其次,营造科技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科技创新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源。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产业化平台。一要真正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产业化的主体;二要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任何国家在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驱动,在这个意义上讲,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知识产权作为制度创新的法律文明,为创新活动进行产权界定,为创新产业进行资源配置,为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纵观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发现:知识产权是直接保护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凡是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国家,无一不是知识产权制度健全、完善的国家。可见,知识产权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在我国要建立促进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更要注重政策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后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支撑。知识产权的制度目标就在于:保护创新成果、发展创意产业、营造创新环境。因此,我国当前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立法治国家、创新型国家、科技型国家,就要依托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打造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第三,大力开发科技创新产业化优势。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化优势,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大、人才多。但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化程度不足,人才的高效利用不够。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的有效利用,其有利于分摊科技创新产业化成本,有利于培育大型企业,有利于全球科技产业化要素的整合;二是产业基础扎实。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规模巨大的制造业,但产业配套有待完善。企业要注重战略新产业的开发,抢占新技术前沿,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提升,形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合力,从而有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曾国屏.知识资本全球化与科技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毛健.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张琦,袁东.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6).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6

在科技转化工作中,摸索出了多种途径和模式,是长期以来对这项工作的总结。以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科研单位与农业大户或农业生产部门结成的联合体,加快了成果转化,使区域农业生产如虎添翼。我国农业生产处于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对我国这一农业大国来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多方面施力,才能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地市级农业科研力量的强化,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大力创新,是农业科研的力量源泉,创新已成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势在必行的任务。

农业科研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研究是我国这样资源相对短缺的农业大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提出的重要抉择。世界各国发展农业,各有自身的道路,都是根据各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做出的决定。以集约经营为例,投入较多活劳动的农业经营方式称为劳动集约,投入较多生产资料、技术措施的称为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农业集约经营主要是劳动集约,因此除土地等自然条件外,经济、技术等社会物质技术水平影响着一国的发展道路。国内外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各个国家尽管各自的情况不同,方法不一,但都经历了一个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并且一般来看,农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状况的优劣。缩小城乡差别,增加资金集约与技术集约,已是我国社会现今农业政策的取向。创新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创新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提高,创新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1-2]。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过程,建国初期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的“老四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给予我国农业极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工业的长足发展、化学工业的飞速进步以及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四化”,即“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集约化”,是以现代农业为目标,综合考虑我国现实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得出的结论。商品化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化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体现,科学化是相对于有限资源发展农业的唯一途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从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以及政策措施有力,树立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风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也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域农业特色建设中,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包括在太空育种技术、化肥精准施用技术、新型栽培技术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服务模式建立等方面大力创新研究和推广,农业科研力量加强,创新研究有了前提条件,但我国农业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严重不足,如农田设施较落后、农业人才较空缺、农业科研投入尚少等,因此农业科研领域里的创新还有很多余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与服务创新的难点与对策

创新的难点近年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日益加强对创新的要求,提倡创新、表彰创新、激励创新,在农业科研领域内已形成较好的氛围。创新给予了农业科研活力,创新已使得农业服务纵深发展。创新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寻找研究突破点,也使得科研管理人员更好地运筹科研资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传统观念有着不小的影响,有的认为创新是“一阵风”,也有的甚至把创新只是停留在口头,进一步创新在地方农业科研单位仍存在很多难点。提出创新这一观念虽不久,但政府工作很重视,加之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各级科研院所内创新已作为行为导向,然而对创新内涵仍不甚明了,创新涉及范围还不太明确。创新是科技领域内突出新颖性和前瞻性,对科技手段、服务渠道、管理方法进行首创性的研究与开发。它涉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应涵盖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各环节中,不仅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且要观点创新、管理创新等。从目前来看,创新工作力度和广度不够或者说还有潜力可挖。力度不足深度受限,而人力资源和科技手段是力度不足两大制约因素,人才需要高精尖,可以说,有高素质人才就有一流的创新,科技手段是对创新的物质支持,是创新工作的外在条件。广度不够使创新涉及面未能延展,对创新的作用面考虑较为狭隘。创新应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情报获取、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发展。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各级农业科研的基层,担负着研究区域内农业科学技术和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重任,位于科研与生产的交接面,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成了职责。当前,应进一步通过创新来强化职能,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力,才能凸显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与作用。创新的对策首先,要在观点上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着重宣传,把创新融入整个科技领域里。要认识到创新是产生高科技的动力,也要认识到创新是人才队伍素质的一大要求。创新是对传统、守旧的摈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要挖掘创新潜力。提高科研能力,突出技术创新;强化服务水平,突出模式创新;健全体制机制,突出管理创新。其次,优化科研外在条件,为创新提供物质支持。以专业重组、资源整合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应紧抓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选拔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利用部门、单位的有限资源,积极倡导团队合作,激励创新,瞄准现代科技前沿,目标一流的符合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3-4]。基层农业科研经多年迅速发展,也日益形成科研、服务并举格局,农业科技的转化,也需要创新,近年来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很好的开端。

结语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7

摘要[目的/意义]针对新时期下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创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能力机制问题,通过对科技创新智库的机制研究,全民提升智库的建设治理水平。[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运行机理以及建设特征及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开展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水平的机制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分别是创新需求侧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以及创新供给侧的基础能力缺位等。基于以上问题,从资源共享、多元治理、网络结构一致性、智库团队组织的激励、信任及培训等方面提升了科技创新智库的整体治理水平,契合新时展的多重需求。

关键词运行机理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智库路径设计

作者:袁海瑛(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13)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全方位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升,智库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新时期下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关键组要素。顺应时代的发展,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的下发表明,为更好的提高决策咨询运行机制的效率,需要全面加强新型特色智库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智库的作用[1]。国务院在2015年初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此意见的标明智库的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科技决策的关键构成部分,科技创新智库首次提出,它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在推动整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力的挖掘和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智库是进行全球化治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维源泉,也是我国解决未来全球化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大脑引擎,因此以创新为内驱力,完善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是时展的趋势[2]。

笔者基于文献调研,相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智库在研究上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优势,以知网数据库展开文献调研,输入“科技创新智库”共计包含参考文献420条,且大多来源为报纸、普刊等渠道,缺乏研究深度[3]。基于此,笔者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内涵、构建机理、治理三层视角展开科技创新智库的分析,旨在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解决现性科技智库存在的发展局限性,为国际化形势下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1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与运行机理研究

1.1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当前学术界,智库与“智囊团(thinktank)”所表述的内涵一致。智库主要是以社会公众及政策制定方为研究主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聚焦点,其研究旨在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舆论的推广产生影响效应,是一种非营利性的自适应组织。因此在当前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如果以“大脑”来比喻政府官方决策,则智库则可被形象地称之为“外脑”。一般而言,根据智库的组成性质,智库可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4-5]。官方智库主要是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建立,属于政府发展的战略性部门,为舆情分析、区域化政策解析、成果研判提供可靠的帮助;民间智库主要依托于民间机构进行筹资而成,主要对公众关注的聚焦点展开研判,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获得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科技智库主要以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校为依托,主要由政府官方机构进行筹资,通常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多元化的学科配置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不断向社会公众及学术界进行成果数据的输送,从而体现其作用价值[6]。

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是推动产业变革,打破现有经济架构的核心力,这对当前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自2015年以来,科技创新智库作为创新驱动的典型,在官方文件中正式亮相。随后国内外学者从国家化形势、智库建设、发展机制、政策建议、先进发展经验等视角围绕科技创新智库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但是细究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没有形成广泛的认知,目前一种相对主流的内涵阐述为:智库是以科学技术为切入点,以全球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科技运行规律来对世界科技发展进行趋势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并展开预测分析,从而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经济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建议,提升国家在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部署、政策制定及优化布局中的重要性[7]。基于概念理解发现,科技创新智库是运用先进的科技工具及系统专业知识为依托,集中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特点,旨在实现“思想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培养”的多重目标,从而实现为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提供系统性意见的作用。

1.2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机理分析在探讨内核驱动力层面,基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可以得知,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实体性的组织,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国家新形势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特性,其出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动有效助力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处于整体收缩态势,我国经济目前正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自2013年以来,国内GDp增速回归至个位数的增速范畴,财富新增的骤减加剧了存量的矛盾产生,产业结构改革及经济结构体系改革正全面展开,新技术在革新体系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智库来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是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下,科技元素成为发挥战略核心作用的源泉,是推动全方位改革的现实需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经济发展顺利转变的重要举措,将实现多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未可以创新智库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8]。

在探讨科技创新智库的影响因素层面,科技创新智库主要是三种要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分别为组织架构、主体、规则及其执行制度。其中组织架构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智库对于组织形式的选取,一般而言,主要包含矩形架构、网络形态、科层机制等,笔者结合自身研究,选取网络形态来展开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其主要根源是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的网络节点,可以对主体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降低其在策略制定及治理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强化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性,实现高性价比的组织搭建;主体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是与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利益相关的既得群体,如经营者、投资集团及智库搭建的技术人员等,可以是科技创新智库在实施过程中行动人群;规则及执行制度主要是通过对要素进行统筹,提出与之匹配的运行机制,来最大程度的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平稳发展。除此之外,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还受人才聚集、资本注入、环境影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结果。科技创新智库是一种实体性的工艺组织,并不以在市场经济中获取利润为出发点,因此资本的注入是确保是建设水平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人才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最终反馈至研究成果的质量层面;互联网时代下,科技环境呈现出实时动态的变化规律,因此如何根据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是考验科技创新智库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然而基于其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态势及基本国情,人才聚集、资本注入、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作用较小,在此不展开研究分析[9-10]。

2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与机制分析

2.1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根据前述章节给出的科技创新智库的内涵以及运行机理,本文通过归纳分析给出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弱控制性及权威性。科技创新智库打破传统科层制组织模式的强控制及关注权威的特性,采用的是新型的网络组织,具有开放自由的特点,这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一脉相承。弱控制及弱权威是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在进行研发时具备一定的自主权,是一种分权的体现。以权利彰显的契约治理模式,在科技创新智库中的治理作用将日益淡化。综合分析,科技创新智库存在的该特性具有良好的运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1-12]:

a.大大提升了组织运行的活性,使其在竞争中的灵活性不断增强,良好的自适应特性提升了运行效率,增强了科技创新智库在环境中的调整能力。

b.自由开放的组织运行环境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其产生的创新激励效应将得到有效的增强。

c.弱控制及弱权威的开展,提升了科技创新成员的责任意识,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的日趋明显,使得其担当意识及使命感显著增强,良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第二,弱层级及等级特性。创新是建设科技创新智库的核心要义。笔者之所以在进行组织形式选取时,舍弃科层制的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它在运行机制上偏重于按照既定程序展开操作执行,没有体现出创新效应。因此从该视角分析,科技创新智库在结构特征上呈现出弱层级及等级性。弱层级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智库在管理结构上呈现扁平化特征,中间环节较少,从而提高了一定的传递效率,实现了各部分的无缝沟通;弱等级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智库在不同运行主体上平等运行,这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运行主体的能力,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价值的最大化[13]。科技创新智库存在的该特性具有良好的运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a.科技创新内部的运行费用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科技产业绩效实现增升,科技成果的激励效应明显增强,与传统等级发展的负激励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b.有效调动了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积极性,由于提供了均衡发展的地位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运行机制实现“破冰”,采用绩效高低作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的关键指标,可以最大程度激发个人潜能,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

c.扁平化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行,使得部门之间的利益羁绊逐步淡化,以高产高效来带动整体的协同发展,形成命运发展共同体。

第三,目标导向性。创新是衡量科技创新智库的关键所在,主要以理论成果、知识运用成果即软件成果为载体,通过明晰产业发展的运行趋势,来提出富有建设性、价值性的解决方案。软件创新需要良好的硬件为支撑,这与制度的实施、组织架构的搭建及技术的更新升级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目标导向性成为构建科技创新智库的典型特征。只有在进行创新发展中确定了目标,才可以保障创新绩效结果,凸显创新地位,保障目标按照既定设计路线有序推进。新时期下,采用目标导向及创新相互融合的激励发展机制,将成为国际形势下的主旋律。

第四,强弱并蓄的联结性。科技创新智库采用网络化的组织形态,在节点联结层面体现出强弱并蓄的发展特征。其中强联结主要是指资源的共享特性、利益的有效性及目标的共享性,加强了彼此节点的有效衔接;弱联结则在节点搭建上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可以满足某些特殊需求。强弱并蓄的联结性是构建科技创新智库的基本结构形态,不仅可以通过强联结效应来保障整体功能的有效实施,同时在瞬息万变的发展环境下,弱联结效应可以有效匹配与外部之间的关联,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两者的合作搭配增加了运行的流畅性,在实践运行层面彰显了良好的运行优势[14]。

科技创新智库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高强度连接,来逐步迈入命运共同体,增强了发展的聚合力,实现了对知识、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及提升,降低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升了其整体绩效水平。

弱联结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汇贯通,来向部分节点进行研发成果的数据,不仅可以增强对环境的自适应特性同时其异质性的成果及知识特征也加速了知识体系的更新,提升了运行效率。

2.2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制度机制分析稳健可靠的运行架构是确保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主动脉”,完善的机制是确保架构运行的“中枢神经”,不仅可以提升实体组织的运行效率,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运行组织的性价比。机制通过强制力来约束智库成员的行为,从而促使契约按照既定组织进行执行。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非正式规则的构建。这种构建被视为软性约束的一类,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强制。如常见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惯例等。它们将个体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作为重点,稳定性高,同时具备延续性的特点。在科技创新智库中,其规则的非正式性则表现在文化组织方面,也涵盖了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常见惯例渗透进来的内容。事实证明,对科技创新智库的影响因素中,非正式性规则的培育以及成熟度影响最为深远,在文化培养这类因素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组织内的人员可以接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深入心智结构的形成过程,提高人格自我完善程度,积极引导和激励精神层面的发展,使成员对组织产生更强依赖,获得归属感。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激励成员善于和乐于人际交往的目的,科技创新智库也可以将非正式关系融合到“心灵”契约的活动中,可以形成无缝衔接的交流模式,基于高频交流来提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其默契程度,从而促使伙伴关系更加融洽[15]。

其次,正式规则的构建。规则的正式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可视为硬性约束的一种,正如任何人都不可凌驾于法律之上,只要是存在违法性质,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正式规则无疑是存在于科技创新智库的,涵盖了惩罚与奖励体制、公民行为尺度、行使权力的范围和监察、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团体纪律和办事章程等内容。显而易见,假如每个节点都自我监管、自我管控和自我行动,局面最终会形成内部分裂、组织分散与各自为政的态势。诚然,可能存在个别优秀人员,他们自律性强,道德高尚,但人数稀少,只能视为个例。具备正常理性的人,往往将得到最大化的利益作为首要目的。规则的正式性可以保证成员在试图获取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理性范围内,避免做出负外部性行为,清醒认识每个成员的行为预期,预防信息的沟通发生隐瞒或阻滞现象,能较好的保持成员利益和团体利益的平衡性,在保证组织完成指定目标的基础上,也能为个体获得正当利益提供足够的支撑[16]。

再次,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离不开完运行机制的保障。上行下效是传统科层机制中的一大特征,上级领导身先示范,在体制中严格遵守制度,发挥榜样效应,通过层层传递,借助于权威的力量,来实现下级的模仿,从而使得整个规范体制得到有序的执行[17]。但是,科技创新智库打破了这一运行模式,采用了网络节点的运行组织,将等级、权威等进行淡化,而在关键强联结节点上仍是以原有领导型的模式进行开展,因此对于规则的遵循也十分重要。实施机制是整个组织框架的核心部分,产生关联带动效应。在实施进程中,包含第三方及自我实施,前者主要指部门的制定方,主要对监督成员的运行状况进行规划、建立、执行及反馈等;后者则主要以自主性行为为依赖,在绩效产出及日常行为中融入组织制度,使其在全生命周期中发挥效应[18]。

2.3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结构机制分析科技创新智库的结构设置是保障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传统的科级式官僚机制格外注重控制及权威、有一套详细的层级及等级划分模式,这使得工作流程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执行。这种运行模式在互联网创新时代已难以契合。科技创新智库集中凸显创新要素,传统机制对创新的紧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打造自由、公平、开放、多元的创新型组织架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主动性的释放和多元思想的交汇,尤其体现在知识外溢及共享效应层面,采用扁平化的结构形态使得各个运行组织主体之间强化自主性学习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组织运行环境。结构机制在科技创新智库的应用中,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a.结构形态的建立。笔者基于实践反馈,单核网络结构形态适用于创新智库的构建。采用核心节点为支撑,来负责将周边节点进行优化整合,成为科技创新智库结构形态在实践中的主要特征,从而实现利益的均衡及目标的有效达成。智库领导决策部门对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定位效应,负责整体策略的实施及制定,可以实现各个利益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这种模式通过实践运用分析,发现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内部网络;对于外部网络形态,采用多核的结构形态至关重要,是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呈现出紧密关联的特性[19]。

b.结构主体。基于内部视角,科技创新智库多以生产、决策、市场、咨询、研发等为核心部分,而以后勤、财务、HR和采购等为辅助支持部门。基于外部视角,科技创新智库主要涉及相关利益的运行主体,为企业运营组织提供战略定位、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供给、公民个人提供投资服务和创业咨询等提信息服务[20]。不同的既得组织利用及运行结构构成对于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

c.结构关系的配置。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依托于强/弱两种关系。强关系以智库内部的关联点为核心;弱关系聚焦于智库的外部网络节点(如图1),实线为强关系,表明各个节点之间具有可持续、稳健性的运行特征,利于行程互补效应,促使合作紧密;弱关系通过用虚线表示,主要是实现业务上的连接,面向区域是外部网络节点,该业务存在波动性,一旦当外部业务中断时,此时关系也不复存在,不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3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发现,最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智库中关于“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故事”“中国哲学思想”的科研成果较少,尚未在创新智库建设时形成凝聚力、软件力及规模优势。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展开根源探析,发现科技创新智库存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缺乏协同创新的引导、资源缺乏优化配置等,主要暴露的问题如下。

3.1创新需求侧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当前,我国虽然构建了以中国国家科学院为主的咨询机构,和以中国国家工程院为主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但在制度构建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高效运行的科技咨询机制;没有从法律视角来完善智库体系建设,缺乏对于义务及权利关系的影响制约;对于智库建设的决策体系较为单一,缺乏民间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的参与。纵观全球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发达国家均已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面的科技咨询支撑机构,并为智库、决策者和公众搭建了可以无缝衔接的桥梁,实线了多方的常态化沟通,有效推动了公众及政策决策者的交流,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流畅。而由于科技创新智库在我国的建设进程上较为缓慢,需要在引导侧构建多元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智库的发展。

3.2创新供给侧的基础能力缺位与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战略决策及软实力的综合要求相对比,我国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上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调研发现,科技创新智库在我国构建层面,缺乏长期的战略支撑性,运行层面也缺乏科学考究,使其运行呈现出独立特性,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化布置,导致资源无法最大程度地得到共享,从而使得科技创新智库的综合水平及基础核心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当前众多科技机构提出以构建技术主导的科技创新智库为目标,通过展开行业调研,来打造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引擎的智库,就如何优化创新机制、提升研究水准、优化组织结构运行、聚集高端要素、拓展品牌管理及渠道等展开研究,但是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及可行性,因此后续应不断进行完善。

除此之外,我国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也存在着国际视野掌控不足、缺乏议题的设置综合能力;缺乏对于问题的持续调研,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与科技创新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在研究方法上相对落后,使得科技创新智库的构建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阶梯化的人才培养,导致人才队伍无法契合科技创新智库的时代需求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叠加最终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综合水平[22]。

4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水平的机制研究

笔者结合科技创新智库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科技创新智库的治理机制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治理机制的完善是保障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结合前述章节的分析可知,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机制主要包含制度、组织及结构机制等方面的维度,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推动科技创新智库目标的优化,促使其最终价值的实现。鉴于此,笔者展开对策制定。

4.1治理资源的共享机制科技创新智库在进行资源构建时,主要包含无形资源及有形资源两种。前者主要是知识产权、创意、文化、信息等层面,后者主要包含品牌、设备、用户、场地等。科技创新智库是多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在大数据时代下,应主要做到两个层面。一方面,要实现资源的重构。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虽然大大提升了资源的获取,但是也与之带来了资源信息分散化、碎片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时,应对其进行重构,提升信息的集成度,从而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来发挥其整体运行功效;另一方面,要将资源实现共享。主要是指打破资源在传输之间的排他性,打破传统资源传播模式,实现“破冰”,充分发挥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水平,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消耗,发挥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潜能。网状结构形态作为新时期下科技创新智库资源的基本运行结构,在发展中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实现对智库资源的优化调整,重视关键性资源的培育及有效供给,注重创意、知识、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价值[23]。

4.2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中,治理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体之间注重横向的合作及协调,而淡化层级管理。笔者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多元治理模式的设计。一方面,从内部视角分析,应优化创新智库的部门设计,凸显治理主体的效应,以公平、协作、平等的理念来实现创新智库各个部门之间的融会贯通,将决策控制权有效释放至各个运行主体层面,均衡分配不同类型主体在科技创新智库中的作用,发挥其战略导向及控制引导作用,承担激励及组织协调的功能,提升智库建设的水平及激励性。另一方面,从外部视角分析,应制定既得利益的关联主体,有的放矢,为智库外部主体构建适用的治理模式。通过内部治理主体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导,通过影响行为来提升治理中产生的正能量,例如,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智库的主要力量,应充分分析国家运行态势,提出总体战略部署,建立智库的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咨询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元素在大数据时代的效应;建立信息化的政策研究发展平台,切实发挥政策信息、总体规划及重大组织任务重大关键作用,积极有效的引导不同科技创新智库的有序发展,鼓励跨学科进行沟通交流,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设计,鼓励进行政策创新。

4.3网络结构的一致性机制网络结构是科技创新智库的基本形态。基于研究发现,应淡化运行中网络节点之间的差异性及多元化态势,提倡模块化的一致性发展路径,各个节点之间协作分工明确,不同节点资源通过价值释放来聚集组合,以推动科技创新智库整体目标的优化实现。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因此只有在发展中明确各个目标节点的无缝衔接运行,促使其功能效应的融合,才可以实现组织目标,彰显组织价值,使得智库主体在行动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利于组织环境的降低,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运行效率及信息传递水平,促使绩效的不断提升。

4.4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体制当前,我国在进行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要注重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智库团队的激励体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及潜能。首先,应明确晋升的渠道及标准[24]。在制定成员的晋升渠道时,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的兴趣,以科技创新智库运行战略为指导,协同制定员工的岗位生涯发展规划,打通职称和职务晋升渠道,使得员工拥有对自身发展的自主权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结合岗位的具体要求及工作职责,明晰岗位晋升的工作标准及相关要求,使得研发工作对号入座,强化自我学习的驱动力,增强自学意识,努力意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进一步发挥职业晋升的相关激励效应。其次,要优化精神激励的效应。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对创新智库成员的需求更加持久,是一种可持续的动力源泉。虽然根据现行创新智库成员的待遇水平,物质激励对于成员格外重要,也是目前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创新智库成员个性特征迥异,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是促成最终效果达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融合的机制。针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运行而言,可采用评选优秀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业务能力及最佳绩效奖等方式,面向全库展开奖励大会,颁发相关证书进行奖励,将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或成绩采用荣誉墙、宣传栏及内部刊物等方式进行全领域宣传。同时,考虑到智库成员对于物质激励的需求较为关注,因此在制定精神激励时,可采用于年终奖、个人发展等相互结合的目标来进行关联实施。最后,需要对考核的目标有清晰的导向。绩效通过采用一种考察的方式,运用收入与绩效相互挂钩的理念来完成对机构人员之间的认可及评定,在很大程度可提升智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热情,同时也使智库工作人员进行绩效职称评定及继续教育的核心依据所在。科技创新智库成员通过采用绩效考核,可以提升自身工作的活力及机构运转的效率,实现功能上的相互定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智库的价值。

另一方面,应构建彼此信任的新型治理模式。笔者研究发现,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路径设计。首先,应强化沟通效应,促使智库团队成员关系更加稳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由于强弱联结效应,应拓展关系的发展范畴,使得关系网络逐步发展,形成透明、稳定、平衡、协作的长期发展模式,基于资源共享来实现互补效应;第二应建立常态化的惩罚机制,对机会主义进行必要的惩罚,无论是组织内外成员均适用,对由于侵权、抄袭等获得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打压,淘汰此类成员,从而稳固科技创新智库在发展中的信任平衡状态;最后,应凸显情感承诺的功能价值,主要是指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创新智库组织的归属感及组织发展的前景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团队成员的交易成本,维护成员之间的权益,促使信任治理与情感承诺相互促进。

4.5智库组织的培训机制智库团队的激励和信任机制的在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时固然重要,对组织持续稳健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科技创新智库组织的日常培训机制,对提升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增强了智库在实践运用中的自适应特性。

对于智库组织的培训机制的建设,首先应积极开展培训,强化创新智库组织的整体学习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知识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持续性学习,对于智库建设而言,经验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均必不可少,应着力提升生产的效用及作用密度;其次,应打造知识重构及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网络。该网络体系需要呈现出开放性,无论在组织外部还是运行内部均应得到共享及有效转移,促使知识在不同群体之间实现思想碰撞、产生自适应特性,同时需要对部分专有知识设定保密期限,确保其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后,应提出知识循环的淘汰运行机制,提出危机意识,使得科技创新智库成员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增强自身对科技运营领域的敏感特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线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资源的统筹分配。

参考文献

[1]刘岩,刘宝瑞,刘伟东.面向科技创新智库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7(2):41-45.

[2]杜军,鄢波,刘婷婷.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110-116.

[3]丁明磊,陈宝明.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智库体系的思路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6(5):10-13.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8

近日,科技部批准昆明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同意昆明高新区启动并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这标志着昆明高新区在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中迈上了新台阶,对于促进昆明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在昆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动国家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促进国家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昆明高新区将按照科技部批准的《昆明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引进科技高端人才、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

据介绍,昆明高新区要形成特色化的产业体系,探索特色化的产业生成路径和可持续发展动力,重点在于对云南本地资源的综合可持续利用,和对市场需求的结合。着力打造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有色及稀贵金属新材料、水科技产业等三大特色产业;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重点在于对产业需求的判断,围绕特色化的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要探索新的有效的模式,重点在管理体制、政府服务、人才战略、科技金融、创业孵化、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机制体制进行创新;要围绕云南科技产业新城的定位,重点体现高新区在地域文化和创新文化方面的内涵;要利用独一无二的区位条件开展对外活动,重点是拓展和东南亚、南亚的合作和交流。

昆明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基础。在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等领域,集聚了以云铜股份、云锡股份、贵研铂业、云南锗业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锡、铂、锗等稀贵金属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物和医药产业领域,集聚了以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沃森生物等为代表的支柱企业,在植物药市场上有着重要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环保等产业等领域也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实力的重点企业。中国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落户昆明高新区,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昆明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昆明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14个部级创新基地。

(来源:昆明信息港)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9

1济南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现状

早在2010年,济南市就根据国家科技部等八部门《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国科发农[2009]242号)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济南市科技局、济南市财政局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济科发[2010]8号文)。同时,为加强和规范科技特派员工作,增强县(市)区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济南市科技局还制定了《济南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暂行)》,规定了科技特派员的选派、领导、管理和考核等一系列内容。

据了解,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市、县两级累计安排特派员财政专项资金700余万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其中济南市认定的市中老家农场、槐荫黄河湾公园、长清伟农庄园、平阴禾宝中药材等18个特派员示范基地投资已超过1亿元,通过特派员的创业和服务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技术聚集于此。在科技特派员的服务领域不断延伸的同时,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普及,使当地农民实现了新的增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市目前所指的科技特派员实际上是农业科技特派员,其工作目标是“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建一个基地、致富一方农民”,而关于企业科技特派员则还未涉及。

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我市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建议应尽快组织实施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

2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意义

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有三大重要意义:第一,通过引导驻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架起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与济南市企业、产业、区域合作的桥梁,切实解决企业各类技术问题;第二,理顺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仅创新了学科建设思路,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而且明确了科研院所对科技人员的培养目标;第三,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3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3.1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协助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

根据技术和行业发展的趋势,特派员在充分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基础上,收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以及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掌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资源布局,分析和研究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3.2协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战略,面向国内外寻找优势科技资源,努力促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和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3.3参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问题,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条件,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充分分析企业的技术需求,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

3.4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帮助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服务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争取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或联合建设部级或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

3.5优化企业研发团队,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推动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奖教金等形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

3.6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推动企业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知识、技术管理制度,把企业培育成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发挥特派员所驻企业的典型示范效应,加快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带动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实施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对策建议

4.1尽快制定济南市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国家七部门联合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国科发政〔2009〕131号),尽快制定出台符合济南市实际的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

4.2成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导小组

由市委组织部、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指导小组”,负责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指导和协调。

4.3理顺工作机制,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顺利实施

首先,各级科技部门应主动关心特派员的工作和生活,督促驻点企业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通过本级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特派员及其驻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派出单位要认真选派合适人员担任特派员,为特派员完成派驻任务积极创造条件。要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派出的特派员原职务、工资、福利、待遇、岗位不变,工资、职务晋升和岗位变动享有与原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待遇。第三,驻点企业应积极创造特派员开展工作的便利条件,认真履行协议的承诺,把特派员及其团队作为企业创新资源,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的特点篇10

 

国家“十一五”发展期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众多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科技创新越显重要,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的贡献度也大大增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高校重视。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考虑中,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持续发展依然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期盼。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更明确提出优化创新组织体系,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从未放松要求,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产物,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远远落后于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并建议地方应将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纳入试点范围。文件指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是趋势所向,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转型发展极其重要战略部署。因此,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校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独立学院科研能力,是保持独立学院持续竞争力,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科技创新平台概念和功能特性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定位

 

科技创新平台是整合集聚科学技术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特征、支撑和服务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依托国家发展计划性建立的重点基础研究基地、研究开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校自身建设的研究平台、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构成的高效共享的合成体。

 

(二)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特性

 

1.科技创新平台的基本类型:

 

广义上科技创新平台一般可以分为研发类和服务类两个基本类型;根据所属资源、功能作用、服务对象等,还可分为科技研发实验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四类。

 

2.科技创新平台的基本特征: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三大重要特性:一是对资源的聚集性。科技创新平台能够为科研提供科研所需要的人才,经费,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技术指导。二是创新平台运行开放性。科技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共享,提供资源、技术和信息等服务。三是创新平台载体多样性。科技创新平台有复杂多样的名称,“平台、中心、基地、实验室、网、台、站”都可以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二、独立学院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关注,在资金方面加大了投入,在技术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指导加大了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优化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体系,但针对独立学院还没有相关政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中,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独立学院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模式,还没有相关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二)重点实验室总量不足

 

主要共享母体学校资源,独立学院自身的重点实验室以单科为主,学科交叉、团队协作不够,规模偏小。

 

(三)独立院校相对缺乏高层次的学术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创新能力比较匮乏

 

独立学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如果没有高层次的人才指引方向,那么他就很难在科研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就很难培养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学院主要依托母体学校师资力量,顶尖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高水平的领军人物少之又少,亟待引进或培养。

 

(四)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

 

独立学院受办学性质限制,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够搭建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平台,严重依靠母体学校资源,导致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不高。

 

三、构建独立学院科技创新平台的对策

 

建立适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刻不容缓,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被独立学院充分重视,同时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运作模式和特征规律没还需要各独立学院摸索和探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独立学院转型发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根据我国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就如何组建我国独立学院科技创新平台进行了探索。

 

(一)促进科技创新平台跨学科、跨学校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该与高校的功能相一致,应该有四大方面的作用:一是进行高平水平的科学研究;二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三是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国家体制改革为契机,对独立学院来讲,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在选择突破点的时候,不能好高骛远,应与母体学校高层次人才共同组建科研团队,以合作发展为指导思想,在缝隙中求共存。同时强化平台的自由发展功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推进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高端人才为核心,建设创新团队

 

在新世纪,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端人才更是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高校的四个基本功能: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可见人才的重要性。独立学院相对来讲,科研能力较薄弱,学生相对来讲学习科研能力较弱,加强对老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同时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创新就是生产力,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独立学院要提供学生创新平台,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凝聚本学科的创新人才和其他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该平台进行创新研究。

 

(三)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

 

实行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共同管理人事和教学,平台管理科研的矩阵式科学管理模式。以科研人员为链接点,实行学校和平台双重管理,明确学校和平台各自的职责,即学校主要负责管理平台人员的人事关系,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平台主要负责给高校教师提供学术指导,课题申报,管理,督促其按质按量完成科研任务等。此外,独立学院还需要制定适合创新平台运行的管理制度,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母体学校先进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率,同时调整或整合平台内科研资源、资金运转、人员安排,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地方经济效益,从而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