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22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1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特点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实践文化发展史上,存在着诸多相对的独立文化体系。这些各有特色的文化体系使得不同区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譬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说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交流发展飞速,民族文化处在机遇与挑战的年代。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中西方差异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思维方式?

有人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也有人说,思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部分。官方解释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简洁、概括的反映。人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也许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如果没有它,人们就无法认识自然、社会,也无法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活动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这些条件,这点是无可争辩的”。

一、中西方思维的特点

(一)经验与逻辑

经验与逻辑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两种重要形式。经验包含情感,具有模糊性,而逻辑体现为抽象化的概念体系,相对客观精确。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性的,并且总是以经验为一切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基础。古代中国为农业国,自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人们格外重视农业生产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复杂现象和丰富经验。比如“一声惊雷万物欣,虫蛇出洞报三春。春风吹绿杨柳梢,田野农夫闹春耕。”这是24节气中的惊蛰,提醒农民春耕。又有“时逢芒种两头忙,麦子割完抢插秧。待到双抢忙过后,恰逢农历过端阳。”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经验的r民根据24节气及日常经验推断作物的播种、成熟时期和丰收情况。中国人不仅在农业生产上重视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中国人在做吃的时,对于各种佐料的用量是模糊的,全凭经验。因此,同样的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则恰恰相反,做任何一道料理,都有严格的量的规定,甚至大多数西方人的厨房中,都有度量的容器。说道度量,又不免想到中西方的度量方式的差异,据悉,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墨家几何形成“端”、“尺”、“区”、“中”、“平”等概念,而这些度量虽然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却缺乏理性,且日常生活人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眼尺”依靠直觉来估算。而同时期西方的欧几里德则形成了“点”、“线”、“面”、“长”、“宽”、“高”等概念。相对而言更为抽象,更具有理性逻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微积分体系却是西方人建立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中国人是大处着眼是有余,精微之处显得不足。可以说中国是用“继承”经验来处理各项事务,而西方则是通过实验检验来判断事物。

(二)整体与解析

中国传统思维不似西方思维,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单个的、局部的、具体的事物上,也不沿着事物的从属关系做纵向思考,而是从全面、总体的角度来把握认知的对象,强调对事物现象普遍性进行横向思考,很少走极端。

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医理论上体现的尤其充分,中医治病首要是望闻问切,认为所有疾病都不是独立的现象,要全面诊断。因此头痛可能医脚,肚子痛可能医耳朵,主张治本,重视经脉气血,讲究阴阳平衡。通过忘其面相,闻其气味,闻其症状,且其脉象等机理来医治。西医则浑然不同,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张治标,通过解剖尸体分析研究人体器官。霍布斯的“钟表结构”认为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拉美特里则认为人是机器,都是由各种零件组成。

关于宇宙起源,中国古人这样论述:“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益,分为二仪,有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无能子・圣过》。中国人把宇宙看做一个整体,充盈其中的是“道”或“气”,从而形成“元气论”西方人则看做是一个原子,是“原子论”。中国讲究“人和”、“天人合一”分析问题要整体而又全面。而西方,爱利亚学派的“二元论”导致了物质和精神的分离,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对立。人与物质的互相独立,物质有可分并有自己的内在运动规律的思想深入西方人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思维定式。

(三)自然与严谨

在艺术领域,中国人崇尚自然,西方人讲究规律严谨。就拿音乐来说,中国最早的音乐来源于农业劳作和祭祀,节奏基本不受定式约束。到汉乐府时期,长短句出现,歌词多依据曲子而填,节奏并不明显。西方音乐的节奏则基本是4/4拍、3/3拍、2/4拍、6/8拍,节奏稳定,严格受十二平均律限制。再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源于“昆曲”和“秦腔”,属于板腔体,也称“皮黄”,旋律是以五音为主,但不拘于五音限制,节奏时快时慢,根据剧情需要。

其次再说绘画。中国画重在写意、传神,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中国画没有阴影,水墨的晕染浓重都是一种多维透视,追求的是自然,画的是意韵,写的是情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西方油画或是素描则讲究严谨,不仅要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浅还非常讲究色相、色性、色调、纯度、饱和度、对比、张力(即强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光影,透视,还讲究层次,要能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常态,类似于现代的摄像原理。

二、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原因

马克思哲学认识论说,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当然,中西方的差异并不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大脑机能产生的,而是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制度、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导致的。

(一)历史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化,凸显的是个性特征与自由,后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在长期的反封建神权统治中,得到复兴、继承、以及发展。使得西方成为一个强调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中国则起源于儒道文化昌盛的古中国,从秦朝到清代,历代皇将最高的权利放在中央,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并一步步走向顶峰。“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五常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长幼尊,也促使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唯上、唯书。而西方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再而西方记载战事,墨色多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中国人则多用典,旨在把理论灌输给下一代,具有教育意义。

中国人的理想来自天的秩序,靠的是道德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注重人事、习惯人治的思维方式。这种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侧重点,构成了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二)经济制度

中国与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制度。因为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西方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决定了完全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为生活奋斗。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实行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以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是“人治”。在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中,早就了人们在群体行为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放弃坚持了个人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的l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等诸多领域的浓厚兴趣,逐步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地理环境

中国是典型的封闭式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大陆文明影响,人们做事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广袤的陆地使中国人有了开阔的胸襟,表现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然而,人们生活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由于缺乏与其他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眼界狭窄,思维保守,明朝时更是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于本国之内,非常善于总结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鉴”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探索。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希腊时期就着重研究自然客体秘密,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与此同时,海洋环境的惊涛骇浪、动荡不安,也形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经常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视野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发展,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三、从中西思维差异得来的反思

(一)辩证统一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虽然截然不同,但都只是相对的,没有谁好,谁坏之分,所谓“存在即有理”,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奉献着,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客观形成的,和各自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经济制度、社会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断章取义,需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二者既是相通的,也是对立的。形象思维上,中国人略强,抽象思维上,西方人更高。据说,春秋时期,墨子就有关于形式逻辑的论述,在西方论述中也有比喻和用典。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人在看待同样的问题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同。这就成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各有有点,又各有不足。中西方思维的交流对文化的交流有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更多的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充分分析其特点,取其精华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睿.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文教资料,2010,(24).[2][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2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寓形于外,寓味于内

;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气氛和谐、浓烈、热情,

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

1.从建筑布局上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

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不同

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

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

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

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

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所以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绘画、体育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差异。综合而言,中国重整体、综合

,西方重个体、分析,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从总体上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在思维的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整体思维。古人世间万物"现象"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

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

长于个体、分析思维。相对中国人所关注的"现象",西方人自古以来更加关注万物的"本质"。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先哲们就主张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宇宙观使西方人重视个体,强调由一到多

的思想,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从而形

成了其个体或者说是分析思维模式。

(二)迂回、曲线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在思维运行线路上,中国人通常表现为迂回式、曲折式、圆式,西方则表现为直线式。中国人重视圆融

、舒缓、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遵循上下有序、长幼有别的人伦秩序,形成了有

序思维定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注重团结,他们一般不健谈,尽力避免与人对立,说话喜欢绕弯子

。向别人提要求时,一般先是陈述背景、原因、时间的来龙去脉,以便引起对方理解和同情或者使对方

有个思想准备,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如此,也会提的非常含蓄、婉转,给双方都留足面子。

"由于西方文化的分析性特点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渊源,一般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

,在一个方向上向前运行,是一种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

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他们追求自由、开放与民主,

注重表达个人意见,待人诚恳、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习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陈述看法或观点,然

后再交待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等,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公私分明,按规章办事,遵循游

戏规则,不徇私情。不讲究客套,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

至发生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不受太多感情的驾驭,养成了直截面对和解决冲

突的个性。

(三)具象、感性直觉思维与抽象、理性逻辑思维

中西方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上,汉民族重体悟、重直觉,即注重切身体会和直观的感受和思考。

汉民族擅长具象思维,善于把握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后发展成"随体诘屈、画成其物

转贴于

"的象形文字,达到"见形知意"的效果。综合运用比喻、联想、象征、类比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

义,从而使其变得具体、直观、立体可感。使用象形文字促进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锻炼,提高了中国

人的归纳、综合的能力。

西方人则擅长抽象与逻辑思维。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大多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探索事物

的本质。因此,他们注重理性的观察和思维,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

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

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语言属于拼音文字,词义与字形相

分离,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两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这种推理、演进的习惯就促

进了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绝不是东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而是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

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一)历史文化演进过程的影响

中国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主宰的是儒道传统文化。在古代,认为天是最高权威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由天来决定。在集体和个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中国历来注重个人服从集体、

局部服务与大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来自天的规定与安排,依赖的是道德、伦理力量的维护,这

就形成了中国人重人事、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与自由,后经过文艺复兴

运动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仅得到了复兴和继承,并且有了极大的发挥。同时,西方社会注重人与人

之间的契约,重公平、法治,注重对个人意愿的保护,从而使西方成为一种以强调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社会。

(二)东西方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在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先民们意识到庄稼

的丰收需要风调雨顺,离不开大自然的甘风玉露,进而悟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庄子的《

齐物论》即体现了此种思想。所以中国的传统思维是重心术、向内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也。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是"家国同构",是通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来推定国家统治秩序,典型

的"人治"。"这种以家庭伦理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

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半岛,其经济主要以商业、航海业、手工业为主,由于它们的发展从而引起了古

希腊哲学家对几何、物理、数学和天文气象的兴趣,并逐步形成了西方注重实践、注重揭秘、注重探索

自然、注重实验的传统。后发展到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相对应的理

性、逻辑思维方式便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大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组织性、严密性

特点都大大促进了西方民主性、科学性的发展,"竞争精神"、"自我实现理论"、"自由主义"、"公平理论

"已发展成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塑造了西方人自觉维护个人利益的法律意识

和较强的斗争、抗争精神,并且形成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处世原则。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山脉,是典型的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到大自然的外在压力较少,人们处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同时,近一千万平方

公里的广袤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超然的胸怀,表现出超人的忍让与隐忍性格。但是,在这种封闭的

转贴于

大陆环境下居住的人们,缺乏交流和竞争,保守内向,眼界相对狭窄,形成了文化独尊意识和狭隘的民

族中心主义,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为局限在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

而西方国家多岛国或半岛国家,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当地航海业、工商业的发

展。同时,海洋是多变的、波动的、不稳定的,其动荡不安、山风海啸的环境也造就了西方人注重武力

征服和空间拓展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和竞争相对较多,锻炼了其外向、扩散

、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视野偏向于空间的延展,不受地域与边界的束缚。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

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外向型思维使他们具有求新、求变、好动的性

格。

正如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

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文化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

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3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影响;作用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一)中国主要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都是统一的整体。中国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直观性,直观性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而是根据经验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加以理解。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对感性认识的更深层次不做进一步的思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追求定义的精确性,更多的是模糊性地表达。老子哲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道”由“人行之道”这样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并对“道”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概括和阐述。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和“无形”,表现其虚无和神秘色彩。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之为最高道德。“枪打出头鸟”即告诫人们别太出风头,做事情不要太抢眼,即要做到“中庸”。

(二)西方主要思维方式

西方主要强调“天人对立”,注重个体性。这种思想也逐渐演化为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西方注重科学、理性、分析和实证,他们把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作为认识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西方的理性和逻辑性思维对近代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追求精确性,对任何范畴和定义都有明确的界定,它们将整体拆解,对各部分和要素进行逐个分析,体现了他们的严谨。在制作西方甜点时,面粉、黄油等原料都会有明显的克数限制。不仅如此,西方人对食物的加工时间及温度也追求高度精确。西方注重个性与创新,文艺复兴极度强调解除宗教桎梏,追求人的个性与解放。西方人的大胆与外向和中国人的内敛与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人乐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富于想象,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极力推崇创新,他们无法忍受平庸,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以追求标新立异为荣。

二、中国思维方式对行为主体的影响

中国整体性思维方式,要求综合与全面,强调各部分的联系。中国人的园林艺术可谓享誉世界,在建造园林时,中国人往往会从宏观布局,注重景物和景象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能使人们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了对部分的分析。人们往往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大体趋势来判断事物,缺乏对事物部分的微观分析和逻辑思考,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直观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能够直接切入对象并产生突发性的彻悟体验,有利于灵感的产生。中国许多诗人都是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通过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对视觉、触觉、听觉造成剧烈冲击,才写下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直观性思维方式虽然使中国人在文、史、哲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但缺乏实证精神和逻辑思维却使得中国人在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却难有建树。直观性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往往表现出决策主体的专制性,决策多有感性经验的特征。模糊性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文学及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它要求人们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中国有句古语,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与人交谈时,中国人也比较委婉,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感受,而是话中有话,一切尽在不言中。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也不喜欢过于直白,总是用含蓄的修辞来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中国人的模糊性思维在园林艺术中也是清晰可见,例如一步一景、先露后藏、窗景、抑景、漏景的巧妙构景方法都体现出了一种意蕴美。但模糊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对事物的钻研不够深刻、细致。中国人喜欢说概数,例如十点左右,大概三十度,这使得我们的时间概念不强,对事物精确度的把握也不够到位。“中庸”是一种处事哲学,体现出辩证智慧,有利于思维主体把握适度原则。中国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平凡度日。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已经子女无忧无虑的成长,另一方面对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是一种极大的阻碍。例如中国学生普遍比较乖巧,善于应试,但长期的循规蹈矩和填鸭式教育使中国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践和动手能力也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三、西方思维方式对行为主体的影响

“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更注重人的自身,因此有利于主体个性的发展。西方人维权意识很重,很重视自身利益。我们动不动就可以看到西方人游行示威,有什么事经常诉诸法律。但对个人利益的过于重视也容易导致利己主义的产生,往往因为个人利益就不顾集体利益,功利心强,人际关系淡漠。西方人也比较善于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善于钻研它们的特点,但有时会忽略部分、要素间的联系,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西方十分强调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例如,西方的古典园林是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创造美,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法国凡尔赛花园就是典范之作,与中国的苏州园林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过于理性,过于追求逻辑使得他们对大自然和真善美的感知不如中国人那么强烈和敏感,也丧失了许多感知生活的乐趣。西方对定义和范畴的精确追求以及他们的严谨使其自然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例如瑞士的钟表技术举世闻名,德国的刀具品质精湛,美国的电子产品至今遥遥领先。西方人的精确性思维方式使他们进行工艺制造和科学研究时一丝不苟并刻苦钻研。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迪生、诺贝尔、阿基米德等都出自于西方国家,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执着与全身心投入都令人敬佩不已。这种精确性反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安全方面,西方人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而中国的食品问题却屡禁不止。西方人追求个性与创新,因此西方决策主体进行决策时力求创新,不拘一格,较为大胆。他们往往更看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分数的高低,这与中国的高分低能也形成了鲜明反差。在着装上,西方人力求标新立异,追逐创新,无论你穿的多奇怪,走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过问,爱穿什么完全是自己的事。但在中国,如果着装迥异,第二天可能就会上新闻或者微博热搜,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议论。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新大陆的开辟就是对这种冒险精神的馈赠。

四、如何发挥思维方式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崇祖观念很重,因此凡事喜欢向后看。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要有预见性,因此要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凡事要想在前面,根据目前形势分析利弊,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多参与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在判断和预见事物时才能保证准确性,采取正确的行动,获得期待的结果。

(二)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故步自封只会使自己落后于时展的步伐。开放性思维方式是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系统论认为,科学的系统都应是开放的。根据这个道理,人们要想达到思维有序,就必须敞开思维的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形式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善于吸收有益的思维成果。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应一律排斥,而应取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三)培养立体的思维方式

立体性思维方式是指对客体的思考要注意其纵向层次与横向要素的耦合,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思维中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要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思维对象的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面及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①在改革、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要把握要素的特点还要统筹结合,把握要素间的联系,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

(四)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最重要特点。今天,无论是社会生活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那些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思维呆板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正确处理好过去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活动,并不是一种与前人、他人毫无联系的、全新的思维活动。它立足于现实,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新问题,结合新情况,运用新方法,以求新突破。我们平时应多阅读,多接触艺术熏陶,只有一定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素材来激发灵感,促进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0-80.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60-187.

[3]景蜀慧,孔毅.中国古代思想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74-267.

[4]于广跃.论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12):139.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4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言;英汉对比;典型例子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38-02

一、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文化群体或民族在长期历史的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为该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维方法相统一的逻辑思维和感性体验的结合,反映的是特定文化领域的已知和未知事物,是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认识当前事物的思维模式,是隐藏在“文化冰山”水面下的对人类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文化心理过程。

(二)什么是语言

根据索绪尔对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符号,其中能指是声音,所指是人们借助声音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其中,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言具有社会性。从语言的内部看,语言还具有系统性,它由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层面构成。不同的语言,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差异。语言还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用于思维,有声语言用于交际。

(三)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

对于思维方式与语言的关系,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思维方式决定语言,2.语言决定思维方式,3.思维方式决定语言,语言体现并反过来影响思维方式。在上述三种观点中,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支持的语言决定思维方式最为出名。假说认为:背景语言系统(语法)不仅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的再生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思想的塑造者,规划和引导个人的心理活动,对脑中的印象进行分析并对其储存的信息进行综合。语法不同,思想形成过程也不一样,有的区别很大,有的区别甚微。我们是用自己的本族语所设定的线条解剖自然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印象流,他们是通过我们大脑组织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我们语言体系组织起来的。我们将自然切分,用各种概念将它们组织起来,并赋予这些概念以意义。”然而也有反对的声音。在反对者看来这种理论缺乏历史观。语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其种种语法类型,诸如屈折变化、格、性等等,是人为施加的,代代相传后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因此,它应当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形式而不是独立的实体,又何谈控制人们的思想呢?

(四)我的看法

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更为合理的,因为从思维与语言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看,应该是思维方式在先,因为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语言作为表达思想与交流的工具,其形式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和唯一的。哪种语言形式被保留下来并最终成为大家公认的表达某一意义的能指,这些都是由这一群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当然,当某一文化群体的语言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该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最近汉语圈中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濉本褪且桓鲎詈玫闹ぞ荨n颐侵道,“濉闭飧龃什⒉皇亲罱才造的新词,而是一个旧词新意,“濉弊直疽馐枪饷,它从字典里复活,被赋予的新意是:悲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的心情。正是因为搴芟癖伤、无奈、窘迫或极为尴尬时的表情,现代人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同一个字,古今两种造字法都是象形。这就表明,中国人的具象思维决定汉字的象形性,而中国人由于几千年来受象形文字的影响,其思维也一直呈具象性思维。以至于到了中西交流如此频繁,文化如此多元的今天,中国人在创造新词的时候,并没有受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仍以具象性的思维方式,运用象形法给汉字以新的意义。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差异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一般认为,主要受特定文化的哲学观,和生活环境三个因素决定。具体的说,中国的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西方则主张“人物分立”,中国的宗教是多神论,而西方是一神论,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内陆型,自然条件较好,而西方很多国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型或草原型,自然条件较恶劣。因此,受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是中西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中国重群体之间,天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思维,而西方关注重自我,主张天人对立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是个体思维。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具备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形成了追求综合统一的思维方式。注意从总体上看问题,从运动中看问题,从联系上看问题。整体思维在中国的家庭观念和集体观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西方的古希腊哲学中,主张“物我两分”,“主客二分”和“人神对立”,受这些哲学观的影响,西方思维形成了以个体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认为,个体利益高于群体利益,群体应服从个体,这正与中国相反。

(二)辩证思维与西方机械二分思维

崇尚整体综合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的和谐,主客体统一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强调和谐的中国文化趋于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大量的篇幅,是有关辩证思维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然而,崇尚个体分析的西方文化则持机械两两分的态度,认为天人分离,非此即彼,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主客体是对立两分的,任何事情非黑即白,是非分明,没有折中调和得余地。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文学中,就是西方的悲剧是彻底的悲剧,是一悲到底的,不像中国的悲剧,总是在结局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悲喜结合。正因为如此,也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这种辩证思维和机械二分思维还分别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环形思维与直线思维。

(三)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

受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事物时常常是从整体入手,借助于直觉体会对事物进行直接而又模糊地把握。除了整体性和直觉性,直观思维还具有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等特点。西方思维则正好相反,高度重视思维的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常常是从个别细节入手,对事物进行解剖分析。能说明这个差别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医和西医之别。当然,在语言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将在下部分详细阐述。

三、汉英差异的典型例子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其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的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语音到词义到语法,再到文字都截然不同。我们知道,语言的差异受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思维方式的特点。本文,将例举英汉差异的典型例子,生动地阐述其中所体现得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对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无疑都是有用的。

(一)汉字的偏旁部首与英语字形的前缀后缀

我们知道,汉字有“六书”的造字法,在“六书”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形声字中的偏旁具有归类的作用,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记忆难的问题。因为形声字中的部首具有归类的作用,某一部首表示某一意义,与这一意义有关的概念或事物,就以其作为部首。如:“木”的本意是树木,因此,与树木有关的词都以“木”为部首,“树,松,柏,枝,森”字形,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与木有关的。而,在英语中,这些意思都分别用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现出来的,如:woodreepinebranchforest等。从它们的字形看,根本看不出任何的联系。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字中的每个字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形类系统的一部分。这就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具象思维的特点,在认识事物时,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群体中,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

在英语中,前缀和后缀与汉语的偏旁部首有点相似,也具有一定的归类功能,但它并不等同于偏旁部首,也并不表示中西思维方式的相同。相反,仔细研究,会发现英语中的前缀后缀,正好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如在英语中,表示“pre-表示在……之前,如:precsatprecederecognition等词语中,都是由前缀“pre-”加上一个动词或名词表示预先,向前的意思。这些前缀或后缀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拥有同一前缀或后缀的词都是在逻辑上有关联的,而不是具体的形象有关联的,这就体现了,英语注重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意合与形合

我们知道语言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两种,聚合关系就是词的分类,而组合关系就主要表现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上。汉英语法单位之间的衔接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最能体现汉语重意合特点的,莫过于中国的古诗,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分别由三个名词传达了六个具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话未用一个动词,也没有一个连词。在英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动词的,并且名词与名词间不许用连词“and”或“or”。英文的诗歌中,雪莱有一个经典的诗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翻译成中文是“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明显可以看出,英文原文中由一个连词“if”,而翻译成中文时却没有用“如果”。正是这样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古诗具有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的特点。这是中国整体思维的特点,因为它不靠逻辑推理,也不靠思维空间,时间的连续,而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领悟和全体把握。而英语却需要使用连词和动词来明确显示各个语法单位的功能及其之间的确切的关系,这就是逻辑思维的突出表现,它们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推理。

(三)英汉地址的表述

英语和汉语在具体的表达中也会存在差异,完全相同的地址,在英汉的表达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却是完全颠倒的。如:“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用英语表示就是“literatureandjournalismdepartmentchengdusichuanprovince”。从这两个例子中也可以分别看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影子。我们知道,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观察和认知事物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而英语的思维方式则是个体的,喜欢从细节部分入手,到整体,遵循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原则。因此,在地址的表达方式上完全符合了各自文化的思维方式。

以上几点都是语言中各个层面,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其实还有大量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中西思维的差异。

四、结语

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避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将差异绝对化,认为中西思维方式只有个性没有共性,是不能逾越的鸿沟,第二种是认为中西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别。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种错误的观点。否则,会阻碍和干扰交际和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5

【关键词】会意文字拼音文字象形文字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反应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其语言差异的深层原因。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同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哲学家认为语言只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工具、表达个人观点或与他人交流的符号系统。换句话说,语言不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有一些语言学家则有不同看法。例如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塑造了人对世界的感知。这就是著名的“语言决定论”。尽管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此观点过于绝对,但大家都认为语言影响人们思维特点。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发展

2.汉语特点

2.1象形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特点。古人将汉字造字方法总结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种造字法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特征――象形。象形是一种产生最早的造字法。字形是汉字特有的,是区别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标志。与拼音文字相比,象形文字除了表音功能外,同时还具有表意功能。

2.2内容完整性

汉语强调内容或意思的完整性。汉语句子“以神统形”,“以意统形”。汉语疏松的结构表达清晰完整的意义是凭借句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来实现的。汉语句子强调意思的完整性,只要表意完整,重要的此项可以人详我略,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是靠直觉顿悟来体察的。

3.英语特点

3.1抽象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与汉字不同,拼音文字本身只是表音符号,不直接与意义相连,它要通过与声音的连接来间接表示意义。在拼音文字中,拼音首先要知道语音的要素,并创造与之对应的语音符号。因为拼音符号与表意文字不同,它不能形象化(除象声词外),其词义完全是人主观加上去的,因此词义与字形没有直接联系,拼音文字出于清晰地表达意思的需要,形成一套抽象概念。

3.2结构完整性

英语句子造句原则是主语和谓语缺一不可,因为西方人认为主语和谓语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在英语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主谓结构的句型,而且非常注重主语,每个句子都要出现主语,即使在句中不起任何作用的虚位主语和假位主语(it和there)。

4.不同的文字系统反应不同思维方式

4.1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和道家都认为天道并不是存在人之外的,而是与人或人心相通即人的心灵与天命相通,通过内心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必然导致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和自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思维主体不是面向自然,而是面向自我,以自我实现为目的,进行自我反思。

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反,西方传统哲学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超越自然,人可以征服自然,对自然界征服之后,再回头审视人生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西方传统哲学形成了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客体思维。其核心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以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而不是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主。

中国人强调统一,而西方人重视对立,这是中西世界观最大分野。

4.2整体、直觉思维与个体、分析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有机循环论的整体思维。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组织的有力循环整体系统,人和物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换句话说,主体和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每个系统又由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密切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裂的有机整体。想了解部分必须了解整体。整体思维方式在认识方法上表现为直觉体悟。

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对宇宙间的一切二分,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把统一世界分成截然不同的世界。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离出来,把既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和部分,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研究。这种“一切之两分”的切割式认识方法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4.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民族擅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即通过大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心理过程。

英民族则偏向抽象思维,又称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思维。它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总之,语言系统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系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也促进语言的发展。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汉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形象性。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体现了西方的思维方式特点―抽象性。因此,中西方不同的文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涂纪亮.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申小龙.中国的语言结构与人文精神[J].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3]worf,B.L.Language,thought,andReality[m].newYork:wi-ley.1956.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岱年,成中英.中西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牛保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2):(54-59).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6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谈英语教学中对思维的教法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探析试论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浅谈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儿歌对幼师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语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英语考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家教英语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游戏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浅谈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文化模拟法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英语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主要考核课程。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区别。笔者分析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受到不同的哲学体系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形象性与抽象性。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结构上面。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区别,分析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规避这种影响的策略方法。关键词:思维方式英语教学国语思维文化差异

正文

一、概论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学习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考试科目。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成绩不错,词汇语法掌握的很好,然而一旦涉及到听说的实际应用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有两点: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在笔试上面;汉语思维逻辑限制了英语学习。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考察能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用国语思维来思考和理解英语,而英语国家的思维和国语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思维差异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国语思维方式是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不仅需要完整系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英语学习者减少国语思维的负迁移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本文集中讨论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阐述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二、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普遍的结构性思维程式。思维方式是人看待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逻辑方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直接影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思维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研究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特点。反过来说,母语思维也会影响对其他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建立了整个哲学系统,而西方则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这种基础差别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从具体表现上说,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抽象性与具体性;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等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一直贯穿我国哲学始终。不管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人民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偏重整体性。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语言语态的表达方式。国语在时间语态上没有任何的变化,比如说“我去上学”这句话可以表示过去式、现在式甚至将来式,他们在语法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英语的话就有很严格的语法区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西方哲学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的影响,将世界万物都看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世界是“天人相分”的。这在事物个体性描述上有明显的差距。比如英语中表示会将电话、电视、电脑的词语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汉语中则都是围绕“电”这个词进行延伸。将大多数以电为基础产生的产品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

(二)形象性与抽象性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形象思维一直贯穿着语言发展史。“尚象”就是提倡用整体的形象思维来看待事物,引导人们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悟”,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由此产生的,并不断发展至今。古语中更是将形象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类比、比喻、比拟等几乎在每篇古文中都能看到。

相反西方则采取理性思维客观的认识世界、研究其共性,在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思维体系中具有抽象性特征,由于原有的感性思维方式不能完整的表达世界万物,需要借助抽象思维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本质和规律。但究其本质西方思维还是以理性、科学、客观为主。这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会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来阐述复杂抽象的概念,以此来生动形象的体现其本质;相反英语中则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

(三)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

国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孟子早就在战国时期就在其著作《孟子・尽心上》中写道:“万物皆备于我”,该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思维将人作为思维主体,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世界和自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倾向性。

西方文化是以物为本的,他们客观、理性观察世界,善于通过推理、论证、辩证等方法来研究自然规律和本质。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语言表达具有物本主义倾向性。

这两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英文的表达逻辑和顺序,尤其在主语运用上有明显的差别。中文常常将有生命力的人物作为主语,而西方则将无生命的人物作为主语。主语不同直接导致中英文在表达语态上的差异,中文常常是主动语态,惯常用什么怎么样,而英文则是被动语态,习惯表达什么被怎么样了。

(四)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

国学文化更加注重含蓄美,喜欢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思维是螺旋性推进的。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讲到:“中国人凡是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非常精准独到的表述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方面喜欢先经过层层渲染,逐步铺垫,最后点明中心思想,甚至最后也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其本意。不管是在国画中还是在古文中可以常常看到这种“隐而不说”、“不言而喻”“水到渠成”的含蓄美。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说话直接,先说中心思想或者重要内容然后层层分解,剖析论证其观点。他们擅长用理性的思维先总后分的层层推进。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拐外抹角的方式,同样中国人也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大胆的方式。

三、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理解上。英语词汇会出现很多同音形异词和同音异议词,在汉语中则没有。在语法上英语多采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而国语中受到人本思想的影响多以主动语态为主。很多学生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是大概意思明白,但是没有办法流畅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时候又会出现汉式英语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直在用国语思维学习英语,没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我国的英语教育,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中文说教法,也就是利用汉语去解释英语,但是解释和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应用必须身处其中,方能体会到英语的魅力;而解释只能够剖析英语语法或者词汇以及各种语态、时态之所以那么用的原因。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用解释的心理去“学习”英语,可想而知这种“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同时解释和应用在学习者的对待角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解释是站在学问之外对学问加以研究,得出其规律以及原委;而应用则是站在规律和原委之上,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对知识加以使用,是与学问一体的,是站在解释之上的,与学问没有内外之分,这便是角度上的不同。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减小国语思维的影响

思维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通过语言表达,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是思维的表象。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英语思维,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英语能力出发,结合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重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者常常不自觉的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出现一些汉式英语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就要英语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并改正,而不是完全否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这种错误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短时间能立刻改正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错误根源,尽力避免其影响。

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对比研究、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这些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关注两者文化差异,提高其学结能力。

(二)顺应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运用迁移规律

英语学习者长期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自然而言的会在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其实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迁移作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善加利用或引导,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主动去寻找差异,探究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英语教师可以将两者差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讲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正迁移作用,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规避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三)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心理过程,是人在对以往的学习或经验不自觉的概括总结出来的无法直说的感觉特征。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尽管不知道明确答案,但是会直觉的认为句子的正误,这就是语感好的一种表现。语感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英语思维中,避免国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积累英语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

(四)情境教学法,融入西方文化

英语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语法、词汇的学习,更是西方文化的学习。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局限在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上面。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涉及的比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了英语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吸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语法结构、词汇等。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西方思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五、总结

尽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际间文化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维在不断包容、融合。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在历史根源和本质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就可以改变的。就当前情况来说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别是哲学体系的差别,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的差异。国语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将世界看成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将形、音、义三者集于汉字一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词汇创造上面也在具有同类特点的词汇会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与西方人的大胆直接不同,中国人出于礼貌会用委婉、螺旋性思维结构去表达想法。西方人则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直指问题核心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在层层分析、步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注重悟性,重视理性思维,注重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一个对形象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中国人提倡以人为本,在语法结构上倾向于主动语态,喜欢用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而这方面在英语中恰恰相反。

总之国语思维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看待这种情况,重视对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西文化主义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邱国丹.中西思维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8).

[6]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7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差异;电影

众所周知,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和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和视野观察着这个世界,对这个客观的世界作出分析和评价,所以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于我们长期观察这个世界所形成的现实认识和凝聚的经验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文化的一种,即语言,表现了出来。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自由的探讨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形成了跨文化交际,以便消除中西方之间的隔阂,误会和冲突。首先,先了解一下中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文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以其深刻的影响。哲学就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反映。比如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人类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有的人信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起源,而有的人信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才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这就体现了人类之间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崇尚的是和谐,万事皆以整体为大局;而在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人物分立”,注重逻辑推理,个体思维,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中西方民族的经济制度和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国家临海较多,所以视野和思维相对开阔,他们的工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由此向外进行扩张和侵略,也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而同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大国,君主,人民则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好适应农作物生长,人民丰收则生活就过得好,而气候条件不好,农作物不生长,则是灾荒之年,加之与外界少有接触,所以就造成了国家封闭,人民思想落后的局面。

那么,中西方思维具体有哪些差异呢?这种差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从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来看。我们都知道,中外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结构,都有极大的不同。比如,在电影《高考1976》中,讲述刚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群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参加第一届高考,这中间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体现出他们这个小团体共同奋斗的精神。而西方在同类型的电影中,则比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甚至强调个人拯救整个集体,或者个人拯救整个世界的英雄主义。美国电影《蝙蝠侠》,蝙蝠侠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漫画英雄,是一个绝不杀生的的正义之士。在美国的超级英雄之中,蝙蝠侠是一个很贴近群众的英雄,他目睹父母被害而产生了亲手铲除罪恶的强烈愿望,晚上身着紧身衣、头戴面具、携精心打造的先进设备四处行侠仗义,并且有一个忠心耿耿的随从相助,这些都是美国式英雄主义的体现。

其次,从人物形象变形的方向逻辑来看,在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中,尤其是在神话作品当中,总会出现一些关于变形的故事情节,闻名遐迩的《西游记》,里面出现众多的妖精,类似于白骨精,玉兔精,蜘蛛精之类,她们的造型从特点上来说就是全幻化成人形,或者人身+x头,或许还来个尾巴,总之就在中国的神话世界里,变形的方向是从非人变成人。最经典的代表除去《西游记》还有《白蛇传》里的白蛇与青蛇、蜈蚣精、金轮法王、兔精,《聊斋志异》里的狐妖、树妖等等,可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变形的方向上都大同小异。而从西方国家的电影来看,在人物形象变形方面则和中国的电影有着一些差别。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第一部分讲述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从这个简单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变形是从以人为中心向非人的方向变化。再比如说电影作品《猫女》和《蜘蛛侠》,这些电影从名字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内容和方向。造成这些变形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更加热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中国人则更喜欢把未知的事物纳入到已知的范围中,就像小孩子一样十分“怕生”不像西方人那般放得开,所以西方人是冒进的,而中国人是退守的;所以西方人不断地发明创造,而中国人却不断地反复利用;当西方国家大多数都已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而中国大部分地区仍退守于农耕文明的位置。这些外在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不仅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使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导致两种文化发展得极大不同,我们从上述电影中可以得出中西方思维的如下差异:

1.东方人重整体思维,而西方人重细节分析

东方人注重各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东方人从一开始就>:请记住我站域名/物理学,例如,用物体的属性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直至伽利略时代,他们才开始注意到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

2.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形象的东西,早在十九世纪中国“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式,这种形象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汉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汉字经历了古字到小篆,小篆到隶楷,再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过程,可以说从古至今的演变都体现了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绝大多数的汉子都是音、形、意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其特点是由其形可以知其义,比如“碑,林,冰”,我们都可以从它们的形旁了解到它的意,或者从声旁了解到它的读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字的构造来解释或者猜测词的意思或者读音。而英语是一维表音文字,读音与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抽象性极强,而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拼音规则读出它的读音,但是完全揣测不出这些词语的意思。英语的抽象表达方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最能反映他们文化内涵,深度,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物就是承载和传承这个民族文化的语言和文字。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在汉字这一块体现得无与伦比,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也从他们的拼音文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中国人重曲线思维,西方人重直线思维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中国人说话不那么直截了当,喜欢绕一些圈子,或者给听话的人留有一些余地,让大家在面子上都过得去;而西方国家的人喜欢直入主题,不喜欢兜圈子,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直接切入,他们习惯将语义的重心放在第一句话说出,然后再把其他要说的内容成分一一补进,叙事多为先将重点的东西讲出来,重心在前。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在有的时候有的方面,直线思维的人会节约不少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而曲线思维的人办事由于事前的铺叙太多,往往在人们看来做了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办事讲话的效率有待提高。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圆形向内,顾左右而言他,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条直线,注重和实际事物相关的程序,规则等一些东西。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大致的了解到中西方思维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以及民族性格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在与他们进行交际的时候,才能有效的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冲突,才能实现我们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更好的与人沟通,联通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彬.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林可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5]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8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大学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54-01

中西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对英语写作存在较大的影响,尤其从句子结构、词语选择等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探讨、分析中西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工作、研究中西思维差异性对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才能提高整个大学英语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中西思维存在的差异性

(一)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西方人一般都比较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外在的形象认识事物的内在特点,具体事物或者现象所使用的表达词汇通常都是表达同类事物的词汇。中国人更注重的是形象思维,汉语的表达更为形象、直观,汉语中经常用实体的词汇来表示抽象或是虚无的概念。例如,中国的诗词中,常用明月等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个体思维和整体思维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去对事物进行思考,而西方人则看重个体的思维,善于发现个体之间的联系,喜欢把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单化处理。两个地方的思维差异,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三)直线型思维和螺旋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螺旋型,对于一个问题或是事物,总是先从外部进行分析,进行逐一深入,最后开始对结论做出总结。西方人的思维是呈直线型的,在说话或是写文章时,习惯将重点放在开头,把中心句放在段首,文章的遣词造句都是由整体到个体,这与中国人恰好是相反的。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一)选词

1.用词的具体与概括。大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其实就是换一种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涉及到选词。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汉语中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一个词进行概括,而英语则表达得更为仔细。

2.措词方面。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常常以实的形象表达虚的概念。英式表达则是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和现象。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语言处理方式上存在着不同。

(二)句子结构

1.语序特点。中国人在使用汉语的时候,更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对事物进行分析、了解,语序也更为固定。汉语中把动词作为中心,按照时间或者空间的顺序围绕着动词进行拓展联系。而英语的表达则与汉语是相反的。

2.时空和逻辑概念。汉语在表达上更注重的是领悟能力,而英语则更重视逻辑表达。例如,在汉语中没有时态等专门用来表达的词汇,而英语在一句话中,包含了时态、人称、语态等方面的内容,而汉语更多时候是通过助词进行代替。

3.主语显著句和主题显著句。在汉语的表达中,可以不存在主语,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可以得出主语,而英语的表达中必须要有主语,通过主语对后续的动词表达进行改变。

(三)段落语篇方面

1.语篇的开始。西方的思维形式是“个人主义”,所以强调个人的意见表达,说话更倾向于直截了当的态度,因此英语段落往往在开篇就直接进行点题。而中国则是在语篇的开始从开始入手,陈述观点很委婉。

2.语篇的结尾。忠实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烈,表现在写作上是作者在结尾结论化倾向,如在“看电视坏处”中在结尾写出“利用电视的好处,客服电视带来的坏处”。而英语的表达并未掺杂作者的个人观点,而是举出大量的例子,由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三、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相关对策

(一)思维导入法

仔细了解西方思维的模式以及表现形式,并与中式思想进行比较,充分意识到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产生的不同影响。培养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单词归类法

在掌握词义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差异,并通过对类似词语的归纳,使自己能够扩大英语单词的词汇量,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词汇。如遇见“说”的动词时,可以把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法列出。

(三)句式对比法

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内容,找出典型有英语特色的句式,在写作之前先翻译出来,然后通过对比,让自己领悟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学会英语句式的独特用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笔者通过从词语、句子、语篇段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文杰.也谈中西思维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J].贺州学院学报,2011(02):83-85.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9

关键词: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英语教学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的人们在各自独特的历史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材料的组织、语言信息的传递都要遵循这些特定的思维模式。换言之,语言表达要受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一个人在进行交际时先用汉语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再用英语的语言符号来进行表达,就会出现信息传递上的失误,造出一些汉语思维+英语形式的中式英语。大多数教师对这类错误仅仅是作一些表面层次的修改,而不从深层次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方面着手去分析和指导。尤其是对一些文理通顺又无语法错误却读起来别扭的表达方式,很多教师只能解释说“英语习惯上不这么说,而要如何如何说”等,不能给出更科学、合理的解释。比如,有些学生在写作中就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套英语的句子,写出像“thisclasshasthirtyboys.”这样的话,而教师所做的仅仅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英语更习惯说“therearethirtyboysinthisclass.”,但未从深层次的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角度给予分析。这个错误很明显是汉语思维方式对目的语表达产生的负迁移,要彻底弄明白这类错误的根源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它,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介绍,以帮助学生说出、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一、整体思维与解析思维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之中的。此外,中国文化注重集体观念,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整体思维者(globallearner),即思维时往往从整体出发,先整体后局部。相反,英语本族人却以解析式思维(analyticlearner)为主导思维方式,看问题习惯于先局部后整体,即以各个局部为出发点,最后把这些局部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在时间、地点、组织系统、人物介绍等的排列顺序中,汉语都是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模式,而英语则相反。“中国上海”变成了“ShangHaiChina”,而“这个工厂有三百多工人”(从整体到局部)则应该说成“thereareoverthreehundredworkersinthefactory.”(从局部到整体)。可见,语言上的差异实质上是由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类似错误,我们可以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角度来加以指导,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模仿目的语的层次,而是从根源上理解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形象思维(意合)与抽象思维(形合)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是汉人思维的内核”(陈建民,1994:216)。最早的汉字中很多都是缘于图像,即象形字,能够不同程度地体现字义。词语中的“雪白、乌黑、绿油油”等都是形象思维的体现。形象思维不只限于字、词的层面,在句子中、语篇中也是汉语很突出的特点。如:“我原本在北京居住,由于工作的需要,前两年搬到了上海,住在了现在这套两居室里。”这句话里,汉语体现的是它的图像思维、意合思维,虽然全句只在开头出现了主语“我”,但它完全可以显示一幅完整的图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听者也完全能听明白。可见汉语是以“意”役“形”的“意合”语言,并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我们必须从整体入手才能把握它。然而,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表现在西方语言样态上的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申小龙,1994:235)。首先,英语的屈折形态变化丰富,如动词的时态、语态、名词的数等。很多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太考虑这些变化,不由自主地写出无形态约束的句子,如:Hegetupat6:30yesterdaymorning.其次,英语句子的结构注重完整,任何句子都必须有一个“主语+谓语”的主谓结构,如“下雨了”必须说成“it’sraining.”。在阅读理解训练中,一遇到含复合句的复杂长句,很多学生就完全失去了头绪,不知所云。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从“主语+谓语”这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结构去把握其意思,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再次,英语注重句子之间的形式逻辑性。汉语中的流水句是绝对不能照搬到英语里的。如“天晚了,我们回家吧”绝不能译成“itislate,let’sgohome.”。两个英语句子之间必须要有体现逻辑的连词,如可改为:“Let’sgohome,asitislate.”由此可见,英语是以“形”役“意”的语言,强调形式及规则的约束,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这对于习惯了汉语思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正确使用英语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常规的语言教学,还要从宏观的思维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注意到并了解中西方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并有意识地模仿西方思维方式,从而说出、写出地道的英语。

三、螺线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

中国人在写文章时有一个大概的模式,即文章习惯于“从很远的相关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王苹,2001:69)。这让很多英语本族人士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总体来说,中国思维式的文章呈螺线型发展,从文章主题的切入,到事实、材料的铺垫,再到论点的画龙点睛式的明确,都似乎在不停地兜圈子,再加上论述上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避免过于强烈地将自己的论点强加于别人,让英国人感觉作者思路不清,论点不鲜明,论述缺乏条理性及逻辑的推理性等。

相反,英语本族人习惯于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要旨,明确观点,然后再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整个文章是以一条直线在向前进行。通常,整篇文章中的每一段都会以一个topicsentence即主题句开头,段落的其它部分都要来为主题句服务,环环相扣,表达清楚、直接,论证强劲有力,让人看完后一目了然,对作者的意图、观点了如指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语篇结构。在学生的写作技能训练上,我们不仅要帮助其修改用词及语法方面的错误,还应该从文章模式、语篇结构上给予其指导,真正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在阅读理解、听力理解等练习上,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找文章的主题句入手,从主题句来掌握篇章的主旨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西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远不止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本文仅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介绍了与英语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部分差异。由于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输出准确而又地道的英语句子,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本体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涉及英语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尽量排除母语思维对他们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爱真.文化思维模式的宏观剖析与英语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1,(1):15-19.

[2]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05-225.

[3]申小龙.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26-240.

中西方思维差异篇10

论文摘要:随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贫易活动与交往的须繁进行,不用国家与民族,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贫易中的影响日益凸现,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并来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时国际贫易交往中的丈化差异在当今世界1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在国际贸易这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中,任何细节都无时不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在国际贸易中,适应特定文化环境的企业就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环境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其国际贸易活动就难以展开,可见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东西方国际贸易中影响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反映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如对任何服务都要说声“谢谢”,作完报告也要说声“谢谢”,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连打个喷嚏也要说声“对不起”。

二、东西文化反映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一般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三、东西文化反映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