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想象力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10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1

一、班主任必须转换观念、更新认识,努力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工作。

应试教育即选拔性教育,追溯寻源,从隋末至唐初的科举考试开始至现今的统考、高考,这些年间进行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即有它的优点,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1、应试教育又叫选拔性教育,它的教育覆盖面比较狭小,是对极少数人的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启蒙教育抓起。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2、应试教育,某些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损伤。由于应试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学习成绩差――同学看不起――家长常打骂――教师评价低――学习情绪低――学习成绩差――最后赶回家”的现象。学习拔尖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就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现今的少年儿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统考分数则采取了重主课、轻辅课,甚至变向体罚逐赶差生,干脆不上辅课,这就抑制了小学生音乐、美术及诸种能力的发展、培养和形成。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关心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班主任必须结合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利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及当前“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向小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利用体、音、美、劳动课培养小学生的诸种能力,并使他们的诸种能力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得到提升和发展。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

三、班主任必须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为人师表、做到教书育人,使小学生的品格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班主任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掌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这时的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如下几点:

1、小学生的好奇性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班主任对小学生的教育不应太抽象,不呆板,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

2、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据此特点,班主任在进行教育时就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引导小学生接受好的影响。

3.小学生的坚持性较差,意志比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大。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内容和时间不宜过多过长,保持时间的间断性,内容的精彩性和教育性。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做活动的小主人,使小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提高自制能力。1.

四.抓好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多年推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人口中独生子女占据比例较大,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性格、行为有如下特点:

1.知识面较宽,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好的一面。

2.占有欲较强,娇、骄二气较重,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这是不好的一面。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随班就读生;爱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1-0030-04

[作者简介]张利(1977―),女,北京人,本科,北京海淀区北洼路小学教师、年级组长,小学高级。

也许有人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英才学生中进行的,智力残疾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他们缺乏创新必备的智力水平和钻研精神。对脑力功能受损的智力残疾学生,补偿缺陷、矫正行为都来不及,还能进行什么创新教育。然而创造欲和创造潜能,人人都有。人的创造欲能够被后天教育所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够被后天教育所训练,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而得以发展。

面对随班就读的学生,老师要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倾注爱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根据教学目标、随读生的可接受性,有意识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质疑,引导求异,驰骋想象,强化学习的“再创造”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培养随班就读生的创新能力。

[HtH]一、在被爱中敢创新[Ht]

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才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小宇是我班上的一名随班就读学生,他智力残疾,情绪不稳定,非常排斥学校。从开学第一天起,小宇就不进班上课,整整一个月,我想尽了办法,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终于逐渐消除了他对学校的恐惧。一年级时,小宇特别容易兴奋,经常在课上冲下座位殴打同学。他对同学的敌对,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与呵护,我就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像记作业、收拾书包、削铅笔、纠正握笔姿势……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都亲自帮助他,并为他安排了助学伙伴。现在班里有几个小干部在我的带动下,已经逐步形成习惯,每次都主动帮助他、照顾他。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心目中是举足轻重的,老师的爱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生根发芽。

我在学生面前常常对小宇表示关心、爱护和鼓励,拉着他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学生们在我的影响下,对小宇的态度由排斥转变为理解。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在教学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学们发表自己对知识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小宇受到同学们的感染,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他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相同,我也会给他一个肯定。有时,我还故意讲错,写错某些地方,让同学们来纠正,故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小宇,从而点燃起他心中自信的火花。

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爱,我想是小宇课上最需要的。为了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我会用“你很努力!”“你能行!”“别紧张,再来一次!”的评价让他们打开心扉,自由表现。当他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我会积极及时“扶一扶”、适时“点一点”,最大限度地创设出随班就读学生自由、民主、独立的活动空间,使教学能真正地充满轻松快乐,焕发创新活力。

[HtH]二、在求知中想创新[Ht]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随班就读生往往缺乏求知的欲望和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开启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推动学习的进程。

创设故事情境,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我设计了谜语“太阳一晒我就变,飞入空中看不见,遇冷又变成小水点”引入。学习《一只小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首先播放鸟鸣叫的录音,让学生想象画面。随即话锋一转,鸟的叫声那么清脆,那么悦耳,如果这世界上再也听不到鸟的叫声,再也看不到鸟儿在林中欢快飞翔的身影,那将是件多遗憾的事呀,可是,这样的事却真的发生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境,易于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绘制统计图表时,我将学生分为两个组。一组学生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另一部分用画“正”字的方法,在竞争的情境中让随班就读学生亲身体验到画“正”字的方法的优越性,从而激发他们启动思维、积极学习。

创设直观有趣的练习来调动随读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应用题时,通过计算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演示数量关系,“1只大象的体重等于6头牛的体重,1头牛的体重等于2匹马的体重,1匹马的体重是100千克,1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时,画面上出示天平秤,秤的左边放1只大象的图片,右边放6头牛的图片,以此类推,数量关系显而易见,通过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枯燥的教学知识趣味化、具体化,吸引了随班就读生,点燃了他们的好奇之火,诱发了这些孩子的求知欲和质疑心。

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对于特殊生,最忌讳的莫过于“放弃”和“歧视”。特殊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爱心精心呵护他们。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十分珍惜特殊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平时善于发现火种,善于将其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上课时,我的眼神多光顾小宇,讲到难度大点的知识时,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小宇带去鼓舞和信心;提问时,设计浅显的题留给他,只要他回答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热情鼓励和表扬;批改作业时,小宇的作业要精批细改,并加上些热情的批语,如:“老师为你的进步鼓掌”“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齐努力”“谢谢你的配合”等。当小宇拿到作业时,这些批语犹如添加剂、兴奋剂、催化剂,使他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他也从中汲取动力,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甚至会主动找老师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把自己的苦恼和学习弱点讲给老师听,从而为老师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方便。平时小宇的作业,只要写对了,我就给他加个“优”,如果写得比较工整,我就给他加两个“优”,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自信心。可见,老师不失时机地肯定特殊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中,在自己进步的喜悦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进而激励他们努力向上,提高自信心。

[HtH]三、在质疑中发挥创新潜能[Ht]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用冰取火》时,小宇就提出“冰不是很冷吗,用冰怎么能取到火呢?”这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文章情感的突破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他,还让他自己通过认真读课文,思考、与同学讨论等方法,去寻找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HtH]四、驰骋想象促创新[Ht]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也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更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它能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连……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给随班就读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学习《一只小鸟》这篇课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鸟的幸福快乐,让学生想象小鸟和老鸟在说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都体会到其乐融融的一家三口。本课描写自然的美,但是笔墨不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自然的美,我设计了帮小鸟说一说,还看到了哪些景色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表达后,播放自然风光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再通过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之中。通过想象,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

再如《意大利爱国少年》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个热那亚少年,你会怎么做?”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我会把钱扔到那些人身上,还会联合所有的意大利人不让那些人踏上意大利的领土。”有的说:“我会努力学习,将来有所作为,把祖国建设好。”小宇说:“我也不会要那些钱,因为那些人说意大利不好。”他的话虽然笨拙,但是我分明能感受到他脸上的愤怒,说明他也理解了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之情。

[HtH]五、在“再创造”中创新[Ht]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再创造”的方法。凡是随班就读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获得。对那些答案多样、思考出现困难、涉及面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通过适当的集体交流取得共识。当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教学新知后,教师有必要对习题进行筛选,以免过多的重复练习,并适当增设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

日常的教学中,创造火花随时都能碰撞而出,创新的教育随时都可能呈现在教师眼前,而每一位教者必须把握这一机遇,恰到好处地对随班就读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如果教师是园丁,我将努力使我浇灌的每一朵花都芬芳。

参考文献: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3

一、让小班幼儿学会通过演奏表现故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直觉行动性,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幼儿爱模仿,模仿的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注意及记忆是随意而短暂的;他们喜欢听教师重复讲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在往返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关联,产生简单想象;对鲜艳色彩、鲜明节奏感兴趣,色彩鲜艳、有声音的事物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能激起幼儿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活动。

针对小班幼儿以上年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故事与打击乐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实物展示,让小班幼儿认识打击乐器;通过惟妙惟肖的故事情节讲述,让小班幼儿学习打击乐常规化;通过对故事主人公的动作及语言节奏的模仿,让小班幼儿进行简单节奏的训练;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打击乐活动的兴趣,从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中获得并掌握打击乐初步知识。

二、让中班幼儿结合变通总谱演奏

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有其显著的年龄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但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中班幼儿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他们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

音乐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要让中班幼儿用打击乐器准确地演绎音乐作品,首先需要让他们感知和理解音乐。鉴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将抽象打击乐乐曲用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图谱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让他们更为快速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当然,图谱的使用并不是单一机械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音乐的特点,制作不同的图谱。例如,《快乐的小马车》中利用马跑节奏xxxx可用迪格迪格、哒哒哒哒、啪嗒啪嗒,再用语言结合音乐节奏讲述小马车的故事,将乐曲编制成语音图谱;《木瓜恰恰恰》中,可以将乐曲绘制成水果图谱,让不同的水果代表不同音值表现节奏。当抽象复杂的乐曲变成生动形象的图谱时,中班幼儿便能轻松愉快地尽情演奏了。

三、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大班幼在相互交往中有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他们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他们的表现欲望强烈,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4

关键词:班班通;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对农村中学来说,班班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集于一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充分利用班班通,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整合“班班通”与政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只有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一块小黑板,教具简单,设备缺乏,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同时也无法用二维思维将三维的语言、图像阐述和展示给学生。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一课《别把尊严丢了》时,我就先放了一段动画歌曲来引导新课,悦耳动听的音乐、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带来视觉冲激,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觉得课堂既轻松又新颖,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体会到了什么是尊严?为什么我们要有尊严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能有效创设意境,感染学生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明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想品德教材的特色,巧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具体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讲事例、读范文进行讲解。由于讲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难以理解和明白,也无法贯穿于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但倘若用上一幅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课《当冲突发生》时,我意识到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冲突,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认同的,我就利用“班班通”教学资源创设一段情境,播放视频资源给学生看,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不正确处理冲突的危害。影片、歌曲、音乐等辅助手段形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触发他们心灵的思考,让学生在感动之余,知道了怎样正确面对冲突,处理冲突。

三、充分应用“班班通”,能增强时代气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5

所谓“诗班”,不是臆称,而是名副其实。可以说每届诗班的学生,人人都会写诗,个个都有自己的好几本像模像样的小诗集。到目前为止,三届诗班学生已创作童诗达4000多首,自我编制小诗集300多本,其中46首学生诗歌作品在省、市等各类报刊发表。不仅如此,我们的“造就诗人班级的实验意义与可行性研究”已获市级教科研课改实验类优秀成果奖,《农村孩子报》在介绍我们创建诗人班级的事迹时,就称我们是“乡村小学里的诗人班级”。

然而,与各类创新式的教育成果相比,我们的“诗育”实践还仅仅处在尝试阶段。但是,在诗班初建过程中所出现的“诗班现象”,却令人震惊,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值得一思的“诗班现象”

1.若论学习成绩,哪一个班都会有好、中、差,可写起诗来,我们却“满园尽是尖尖角”

“小鸟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帮小鸟做巢;大树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帮大树理发;天空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帮天空洗脸;土地需要帮助,我们可以帮土地滋润肌肤。只要我们伸伸手,送去的是温暖,换来的是希望。”

你看郭格同学,每一首诗写得都是那么美,整齐的韵律,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想象,连起来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郭佳莉同学的创作风格虽然和郭格的有些相似,但更显自然、流畅,每首诗读起来都让人觉得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郭明慧,一个成绩平平的小女孩,写起诗来,视野却是那样的开阔,发现是那样的奇特,思考是那样的深邃,一首《思想》,一首《我心中的彩色世界》,一首《不是我不行》,让她成了一颗闪亮的诗星。而另一个“才女”马添,她写出来的诗,诗意之含蓄,构想之深远,意境之美秒,让老师品读起来都有些困难,但又不能不佩服她创意的深刻与成熟。孙睿、孙晗孪生姐妹诗作的灵秀,王智、王睿孪生兄弟诗句的俏皮,还有马乾惠、蒋迎、纵雯、马雨婷、肖童、晁心雨、马诗、蒋玉娇等一大批同学,创作出的诗歌也都各具特色,组成了一个个生气盎然的班级诗歌大花园。而汪前程、马聪、马浩然等调皮鬼,平时学习测试成绩连及格都达不到,居然也提起了笔,写出了很多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李诗研、程莉、马静、郭丽,平日嘻嘻哈哈,上课时精力总是不能集中,后来也学会了关注,学会了思考,写出了不少好诗。

思考:为什么学生们都喜欢写诗?为什么差生也能写出好诗?为什么班级在写诗上会形成“满园尽是尖尖角”的惊人局面呢?认真考察后我有了如下发现。

诗易于写成,孩子急于展示,优势互补,孩子当然喜欢。而成绩差的孩子为了在这一方面赶上其他同学,增强成就感,更想多写、快写,加速热潮的形成。

诗简洁、灵动,孩子喜欢自由、跳跃。共同的特点使他们很快就会互相热爱起来。越是成绩差的孩子,思维的严密性就越差,跳跃性就越大。因此,写诗就更具优势,更能写出充满灵性的好诗。

诗充满想象,孩子充满好奇。但因所知有限,孩子只能靠想象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因此,用想象得出好奇的答案,成了孩子通过写诗得到满足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成绩差的孩子想象越奇,所以越能写出奇特的好诗。这样,诗人班级在写诗方面出现“满园尽是尖尖角”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诗歌创作的痴迷,非但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相反还促进了成绩的提高

连续三个学年,我们班一直坚持“与诗同行”,保持着诗歌创作的极大热情和浓厚氛围,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状态。然而,三年的学习非但没受影响,相反在参加民办学校小升初的招生考试中,却创造了这所学校毕业班升学考试十年来都没有过的好成绩。更为奇异的是,升学考试的成绩与诗歌创作的成就呈现惊人的一致。有个叫马添的同学,四、五年级时与优等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可进入到六年级,写好简直入了迷。除一个学期创作了100多首诗歌,编制了十多本诗集外,还写满了13个本子达两万字的自由小作文。期末测试竟夺了个全班并列第一,顺利升入到县重点初中。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两位同学,家长怕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一个起步很晚,一个提前搁笔,都把时间用在了看资料、做卷子上面,可谁也没想到,最后他们都由原来的尖子生被排除在了正取生之外。

思考:痴迷诗歌创作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为什么会出现没有影响学习,相反成绩还大为提高的怪现象呢?深入了解、思考后发现:

经常写诗,会让学生的精神状态处在亢奋之中,这种亢奋会产生超常的机体能量,供给学生充沛的精力,激扬学习的情绪,稳定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经常写诗,学生就会经常关注周围的事物,就会从关注中练就一颗善于发现的诗心。这种“诗心”,不仅有助于诗歌创作,对孩子的课程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常写诗,需要深入的思考,大胆的想象,特殊的表达,而这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肯定会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各科学习成绩的综合提高与发展。

因为诗写万物,会让人眼界开阔,诗绪灵动,会让人反应敏捷。诗需要有非同一般的抒发和表述,所以又会让人充满智慧,充满各种奇思妙想。而这些智慧、灵性和开阔的视野,又是学生学习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经常写诗,就会让人经常处在陶醉、激动和感染之中,这些激动、感染和陶醉,就会使人拥有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智商和情商。

试想一想,一个具有诗心、诗情、诗品、诗能、诗貌、诗形等优秀素质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会差呢?

3.“诗人班级”,不仅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诗意,而且甚至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人生

第一届诗班里有个学生叫马茜,是六年级时随母亲再嫁后新转来的,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她的学习成绩很差,加上已经显露出的侏儒型生理缺陷,致使她整日郁郁寡欢,谁也不愿意接触。诗班同学在一次花草栽植活动中,触景生情,以她为题写的一首诗,改变了她的孤僻与自卑。后来她竟一发不可收拾,不到半学期就写了100多首诗,与之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另一个同学蒋梦琪,因父母离异,精神受到重大打击,初中一年级就辍学在家。大半年的时间,她天天闷在屋里,门也不出,人也不见,整天痴痴呆呆。天天守着她的爷爷奶奶心急如焚,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活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是我有意推荐了她的一首诗,被刊登在了我们当地的一家报纸上,创造出了“一首诗拯救了一个孩子”的教育传奇佳话(本事例被多家报刊转载)。

纵雯、马雨婷、肖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是诗歌创作消除了她们留守生活的孤寂,使他们忘却了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苦;马添、郭佳莉、郭明慧、程莉、马静、萧闪、郭丽、马茜等同学,毕业离开了母校,在初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一到周末放假,就会带着新作找我切磋、评定。而汪梦婷、李雨等,虽然从没在我们“诗班”上过学,可受程莉、马静她们的影响,有空也和她们一起,把自己创作的诗歌交给我修改,充满着进步的渴望。

思考:一年的“诗班”生活,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而我坚持打造的“诗人班级”,又为什么能给那么多孩子带来幸福,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呢?

相对于其他努力,进行诗歌创作比较容易成功。孩子不比成年人,不能经受太多太重的挫折和打击,多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特别是那些因成绩较差而形成自卑心理的同学,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一份自信就会成为他继续努力的巨大力量,而这种为了成功的不断努力,就是改变人生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

其次,形成持续不退的诗歌创作热潮,逐渐构成了同学们课程学习以外的一种特定校园生活。如果课程学习之外,孩子们还有自己向往的生活,还有自己追求的崇高文化,那他们一定是幸福的,而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一定不是单调的学习,而是这种学习之外的有追求的生活。

再者,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仰望星空”的超俗行为。养成创作习惯的同学,会被诗歌的那种纯洁、博大、深沉及睿智所吸引,会坚持走这条不同于一般的路,会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4.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孩子的巨大变化,竟改变了当地家长、社会的教育质量观

“啥叫教得好,陈老师一首诗救了俺的小孙女,救了俺一家,小梦琪在家一年了,天天闷在屋里,跟谁都不说话,现在却愿跟着陈老师去上学,你说谁能做得到这点?”这是诗班学生蒋梦琪的爷爷蒋守韬发自内心的话。

“我完全支持你们开展的诗人班级创建活动。我觉得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孩子能写出这么多的好诗来,就是最优秀的表现。”这是诗班学生郭明慧的家长给学校写来的一封信。

听班里学生孙睿、孙晗讲:她们的妈妈经常对她们的诗进行评价、指导,还经常在一起讨论研究怎样修改,怎样选择更好的表达方式,甚至因某一个字、一个词的运用而发生争执,引起争论。郭格同学的家长吴缘老师,则把孩子的诗歌创作当作功课一样,有时帮着推敲,有时就一些词句的修改和运用与诗班的老师共同切磋、研讨。有的家长因孩子的作品被发表而欢欣鼓舞,有的则拿着刊登他们孩子作品的报纸杂志,四处向亲戚朋友们展示、夸耀。

思考: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现代家长、社会的教育质量观。在他们看来,抓得紧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会布置作业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然而,我们一个小小的诗人班级,怎么就改变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呢?我想,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家长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他们的孩子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看到了孩子创作的成功,看到成功带给孩子的自信,看到孩子的成功和自信打造出的诗人风采、提高了的总体素质、陶冶出的美好情操。作为家长,眼前总能看到一个完美的活生生的好孩子,可能他们也会逐渐对孩子自信起来,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优秀了,还要愁孩子的前程和未来吗?

二、“诗班现象”促我行

1.“诗班现象”促我行

开学不久,新一届的学生就催我赶快教他们学写诗,家长们也都在我让学生带回去的征求意见信上写满了赞赏和支持。蒋梦琪同学在辍学两年,精神已近自闭的情况下,又回到我们的诗人班级,马添、郭佳莉、蒋迎、郭格、郭明慧等同学虽毕业多年,仍然视诗人班级为自己的家,仍然坚持诗歌创作的种种现象,促使我很快又开始了今年所担任的五(1)班的诗歌创作的激发和引导工作。

2.“诗班现象”促我更好地行

前两届诗班的诗歌创作情况主要是学生热情高,创作量大,但相对来说好诗比较少,活动的自主成分多,具体指导的程度不够。

究竟怎样才能使诗人班级的创建活动更加规范,尽快提高新一届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让诗歌创作对孩子的影响更深,起到的作用更大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现在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重赏析,加强诗蕴修养

以前我们对古诗设“每日一背”,现在改为“每日一赏”。每天第一节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值日班长选抄的那首古诗进行赏析。一边品读,一边观察发现:本首诗哪一句最美,哪一句最妙,哪一句最有意境,为什么?经过长期坚持,学生的眼力越来越敏锐,感觉越来越准确。每天十几分钟的赏析,是他们一天最美好的时刻,诗的底蕴也一天一天地在他们身上充盈。

(2)注重发现,增强诗作灵感

一旦掌握了诗的基本表达方式,学生诗歌创作的困难不是写出自己的感受,而是缺少对诗的发现和偶然产生的灵感。为了解决学生“没有什么写”的这一难点,平时我最注重的就是带领他们去找诗,发现诗。那么,诗都在哪里呢?对此我给学生们写了一首诗《诗的召唤》,具体内容是这样:

诗在云彩上向我们招手

小朋友

快来

我带你们去旅游

诗在树枝上给我们点头

小朋友

我在这儿看着

诗在星星里向我们眨眼

哎,小朋友

我这里有无限的神奇

等着你们来探求

诗在风雨中呼唤着我们

小朋友

走出来吧

欣赏一下我的歌声

看,小河里我在游动

听,草丛里我在啁啾

山谷中有我宽广的胸怀

田野里有我忙碌的身影

花朵上有我的微笑

露珠里有我的生命

你们中间有我滚烫的诗情

你们好

我很开朗

谁愿意和我交朋友

你们大胆地往前走

我都欢迎

我又很善良

谁给我一片绿叶

我都会回报他花儿般的鲜红

快来吧,小朋友

让我给你插上翅膀

飞上蓝天

快来吧,小朋友

让咱们手牵着手

一起走向成功,走向未来

通过读这首诗,孩子们好像感觉到了诗就在世界万物里。只要你与万物相通,你的心与世界万物融入到一起,那么,世界万物就都是诗。

(3)注重一点,抓住诗创之本

诗歌创作的本质是创造,是个人的想象,是一个发现,一种灵感,一份意念的最独特表达。所以,学习不是诗,模仿不是诗,抄袭、剽窃更不是诗。为了抓住诗歌创作之本,在每周专开的一节诗歌创作课上,我不去讲什么诗的结构,什么常用表达方法,也不以谁的诗为例子,就是拿孩子的作品为教材,发现那一闪光点,那一不足之处,组织大家用从古诗赏析中润育的底蕴,来共同品评,一起尝试、修改、提高。这样的话,学生从诗歌创作的开始,就会走出作文的篇章束缚,完全放开的没有一点心理负担地进行真正的创作。他们发现一点,就可以写出一点的精彩;跳出一种灵感,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感觉,把这一灵感写灵;产生一串想象,就能用特有的语言,把自己的这份想象准确地表达出来。

坚持了这种指导方式,不仅使孩子根本没有了借鉴、模仿、抄袭的意识,没有了凑句成章的负重心理,可以说还基本形成了孩子的“有一写一,没有不写”的良好创作风格,整体诗歌创作的水平也明显提高

(4)注重结合,促进全面发展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6

【关键词】教学策略早期阅读小班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图画书,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幼儿兴趣,激发幼儿从小对图书的热爱,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幼儿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前书写经验。这些活动为幼儿提供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结合起来,使幼儿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以单纯为了学习识字,而是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对汉字的认识,早期阅读教学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特点

由于不同的图书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有不同作用,所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图书有不同需求。处于小班阶段的幼儿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小班幼儿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联想、推理水平较低。他们的阅读有如下特点:

阅读的盲目性比较大。他们喜欢把书突然打开,突然一下翻到中间,又突然一下翻回前面,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这样不仅导致书本的损坏率高,而且阅读率十分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他们在阅读时经常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往往会先做后想,或一边做边想接下来怎么做。小班幼儿阅读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为5-10分钟,他们不懂得像成人一样长时间保持安静的状态去阅读。小班幼儿往往喜欢明亮的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并一再重复的情节,书、绘本最好为单页单幅、画面突出感强的图书。他们在观察图书画面时,会首先选择较为突出的一些让他们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形象。小班幼儿由于眼睛对事物扫视的能力较弱,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看到的东西相对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每次观察到的画面较少。

2.小班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策略

2.1阅读前的准备策略

2.1.1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小班幼儿喜欢听生活小故事、儿歌,教师可经常放录像给幼儿看或者放录音给幼儿听。区角阅读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是适应小班幼儿的,小班幼儿识字少,对绘本阅读材料的翻阅相对较多。比如一些拟人化了的动物故事、颜色鲜艳、情节单一的图画书,最好为一页一幅图,内容一般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切实贴近本地文化。

目前幼儿园中早期阅读材料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图书、标志、电视、电脑等。选择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图书所涵括的内容、重点、难点、趣味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总体把握阅读材料在小班的适宜性。

有些幼儿园以专家推荐的阅读材料为主,而有些幼儿园以幼儿园探究式活动为主,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确定材料,材料的不固定需要教师灵活选择。小班幼儿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其阅读材料投放应相对简单,这样当教师组织阅读活动时,有利于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提高早期阅读活动效果。早期阅读材料来源可以是去书店购买、让幼儿从家中自带、教师自制等。

2.1.2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阅读环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持续时间。阅读环境可分为阅读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家庭和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如桌椅、靠垫、照明光线、室内的色彩、及声控环境等因素。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环境,科学的阅读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软性环境。

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室内环境,让墙饰成为幼儿阅读的引导者。如:创设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环境,或者在重要事物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比如在桌子上贴上自己的名字,在柜子上贴上柜子两个字。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文字。幼儿园教室中墙面的装饰是一项很重要的引导幼儿学习的项目,教师亲手制作的图画总是浓缩着教学内容和目的,这些装饰不仅能给幼儿以直接的视觉刺激,而且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面的墙、楼道的墙、活动区域、依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一样的画面,并在上面写上相应的词或句子,不仅提高了幼儿想象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了阅读意识,充分发挥了环境对教育的功能。

2.2阅读中的指导策略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怎么指导。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指导重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针对于不同幼儿特点让他们培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2.2.1精心的导入

导入活动的设计是教学活动指导的一种艺术,对整个阅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导入时要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兴趣,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采用游戏、直观材料、设疑、演示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在上课前创设一些适合小班幼儿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给幼儿制造悬念,再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入到这个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新颖有趣的问答方式可以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2.2.2具体的教学法

运用联想策略,是指阅读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关注书面语言。运用语义策略,是指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识字规律。复述策略,是指让幼儿重复教师的语言、复述教师的某个词语、反复观看某个图片、反复材料操作、复述重点标识、模仿教师某一肢体语言和分角色表演,绘画再现等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幼儿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运用表象策略,可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能力。精加工策略,其中包括补充绘本中的细节,让幼儿回忆联想故事情节,推论判断某个问题或观点,创造类比,以及自主思考等等。组织策略,包括内容和架构,线索的搜寻,主题的概括,网络的构建。认知策略,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阅读前的准备水平。元认知水平以及阅读动机;外部条件为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

由于小班幼儿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形象来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因此,早期阅读活动开展时可以借助夸张的表演形式来将阅读内容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展示给幼儿,通常通过情境表演的教学法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引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幼儿阅读时的注意力易分散。对于座椅的安排,也影响了阅读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圆弧形座位安排效果最好。

2.2.3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与行为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行为,深深影响着幼儿早期阅读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从一开始就应该掌握从左到右、从上往下的正确看书方式,老师在翻阅图书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动作,让自己成为榜样,让幼儿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在上课时嗓门比较大,那么她所教授班级幼儿语言表达时就比较大声;说话干练不喜欢拉长音的教师,所在班级幼儿说话时就会很干练。小班的幼儿总是喜欢模仿学习,而教师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所以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采用丰富的表情加上相应肢体动作辅助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和保持幼儿阅读兴趣。所以,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煽动性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加上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充满热情进行的教学。因为这些都能带动和感染幼儿,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让幼儿更加阅读增加并产生好的阅读行为和习惯,以此提高了阅读教学效果。

2.2.4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比如有些刚来的对于幼儿园及其周围环境都不太熟悉的幼儿,或者是一些国外移民搬过来的幼儿,他们往往对陌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太好,语言交流不畅,再加上怯生和胆小可能他们会很少说话,很少与同伴一起游戏。因此阅读材料中也只有绘本才能满足他的需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们需针对个体的发展水平差异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关注,才能使这些幼儿以最快速度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那么针对于有非常明显语言障碍的幼儿,由于他们表述时总是断断续续,磕磕巴巴。此时教师需要多为幼儿多提供口语表达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把话说完整话,在他想表达之前让他先想好,再逐渐引导他去倾听、表达与阅读。

2.3早期阅读中的评价策略

评价主要用于反馈信息、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大部分的教师在做早期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时,更多的把的注意力放在了幼儿的学习结果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积极主动的发言,是否能够回答与阅读内容相关问题成为了教师评价的重点。然而,对于阅读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当前需要。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兴趣等关于课程本身的问题却被教师忽略了。

2.3.1借用丰富的体态和语态

众所周知,所有的幼儿会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针对正确的阅读行为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做,对做得不够好的幼儿不给予他们评价,也不需要去批评或者不理睬他们。不要过多的将注意力放于幼儿对阅读内容掌握程度上,应该多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积极评价应该多与消极评价。正确地采用口头评价和书面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评价。教师恰当的一个动作或者表情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活动时摸摸幼儿的头或者拍拍他的幼肩膀、或是鼓励幼儿尝试性的表达和复述,也可以是点头或者微笑等方式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是一种既简单,又富有成效的评价,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阅读活动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

2.3.2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评价法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收集幼儿各种表现或作品。然后展示给其他幼儿看,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到鼓励和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阅读积极性。

教师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教学策略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早期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制定合理有效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兴趣能得到提升,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地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1994.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7

一、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既提高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爱玩特性,小班幼儿一般为3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教师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举办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音乐游戏能够让小班幼儿感知与人交流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他们很不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但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渐渐熟悉周围的人和物,通过游戏中与教师、小伙伴的交流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再次,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轻快的乐曲,通过这些节奏感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最后,音乐游戏符合对小班幼儿培养的目标,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与游戏间接地提高对节奏感的把握,进而提升了音乐素养。

二、如何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小班幼儿音乐教学

教师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1.乐曲选择要便于旋律记忆

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音乐与游戏是两大元素,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对游戏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便于幼儿记忆的音乐旋律。一般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能够很好地记忆节奏欢快、歌词简单的乐曲,这种乐曲能够让小班幼儿在教师引导几次后就能独立完成。

2.游戏设置要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好的游戏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小班幼儿的特征设置一些具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性游戏,通过有效材料的投放使用,让小班幼儿能够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真实感受。例如,在小蜜蜂扮演中,可以投放蜜蜂翅膀、花朵模型等材料,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感到真实性,进而发挥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3.音乐游戏引导要适时合理

教师是音乐游戏的设置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对音乐游戏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仿、表演等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平衡好游戏与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游戏的统一,使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使音乐引导能够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让小班幼儿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与音乐素养。

三、案例分析

笔者将通过“小鸟和大象”这一音乐游戏的实施描述,对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呈现。

1.选曲与游戏设置

音乐游戏的实施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小鸟和大象》这个曲子比较欢快轻柔,在乐曲中呈现出了小鸟与大象的特征,能够吸引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我选择了亲子合作的游戏方式,通过对小鸟与大象的不同扮演,让幼儿对这个乐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感知,并通过舞蹈体现出小鸟与大象的外在特征。

2.游戏准备阶段

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游戏进行准备。首先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小班幼儿熟悉音乐,并对其中呈现的小鸟与大象形象进行分辨;其次,给幼儿讲解有关小鸟与大象的不同特性,让幼儿通过图片想象小鸟与大象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再次,通过森林、小鸟翅膀、大象鼻子等游戏素材的制作投放创设出一个游戏情景;最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具体游戏动作的设计。

3.以引导为主的实施过程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8

中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而社会的复杂性、信息的多元性又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充分运用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目标不明,学习缺乏动力从中职生的生源来看,不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他们对未来没有清醒的认识,加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更使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思想突出。

2.个性突出,不易接受逆言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凸显是当前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造成了其对于说教式教育存在严重的对立情绪。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教育需要班主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针对性工作。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由于在方式方法、观念认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德育工作的质量较低,难以做到入心入脑。

1.说教式的方式易受学生抵触德育教育相对技能教育更为宽泛、抽象,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的特点,单一的说教式只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对立思想。

2.表面化的管理难获学生共鸣当前德育工作往往存在管理大于引导,表面多于内涵的问题,因此往往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一定的“隔阂”。

三、职业学校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班主任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新时期中职生所表现的个性特点,笔者认为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就必须要立足学生自身,从小做起,以点带面。

1.从小起始,树立明确目标德育教育应当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更为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1)从小行为开始。教师要善于从纠正学生的小行为开始,如从不迟到、不逃学,养成学生守时、守纪的良好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2)从小目标开始。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小目标似乎更能够使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从而积小为大,实现更大的进步。

(3)从小进步开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而言,更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主动传递正能量,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2.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自觉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方式,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

(1)发挥集体作用。班主任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将德育内容渗透进班级文化。特别是要善于发挥班干部的引领作用,变班主任单打一为班级整体的合力。

(2)启发学生自觉。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发现差距,端正自身的思想观念,变压力为动力。

(3)案例分析导入。案例的使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通过看、听、说、想来自觉归纳自己的思想。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一课中的“依法经营”一节,可以将上海福喜集团将变质肉制品输入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店影响顾客身体健康而遭到法律严惩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遵循职业道德规范。

3.以点带面,发挥整体效益

(1)以热点来引发学生思考。如用年轻人喜爱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帮助学生从中看到坚持的力量。

(2)以榜样来树立道德标准。班主任要能够从班级中发现道德闪光点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9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温馨教室的活动中,学生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每年这个时候,学校专职的美术教师很忙,忙于完成校园文化,忙于协助教室布置……这学期,我想了个“偷懒”的办法:如何通过这次美化教室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提升我们美术老师的地位和价值,让美化教室为美术教学服务。

一、整体设计

“设计”在古汉语中,最早是“计谋”的意思。“设计”的行为从人类生活

开始就有了。而作为专业术语,“设计”一词来源于法文“dessins”,原是“画”的意思,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德国包豪斯把“设计”推到了极致,“设计”成了造型艺术中的专有名词。

设计应该是“形而上”的。有这样一段微博:内衣秀,美;牡丹花,美;内衣绣牡丹,也美;但牡丹花下晒内衣,却是大煞风景的。

这里强调的是美的“和谐统一”,对于教室文化而言,就是整体性。

教室文化首先要有明确主题,渗透环保理念,变废为宝;其次要根据各个年段学生美术素养和每个班学生实际情况及班主任老师素质和特长来确定主材料;最后还要要注重展示效果,将局部统一到整体中来。

二、巧用材料

“美术语言”对“美术”框架统摄下的“设计”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和造型原理。

造型元素有: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

造型原理有: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对比、和谐……

将生活中的某些物质材料如一次性杯、碟片、蛋糕盘、碎布等通过合理想象,镶嵌、拼贴成新的形象,就构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工艺贴画。用来制作工艺贴画的实物材料,不外乎“点”、“线”、“面”三种存在形式。巧用它们的固有特征来表现相应的物象,手工制作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赋予普通材料以艺术的生命力。

“点”对表现形象、丰富纹样的作用很大。通过点的质感、大小、疏密、深浅的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贵重的“点”,如珍珠,平凡的“点”,如沙子,还有五花八门的植物的种子。规则排列,成线成面,不规则排列,因物象形,随类赋色。

“线”在工艺贴画中运用广泛,凡描绘形象结构、丰富形象层次、分隔形象块面等都可以用线来表现。“线”有粗线、细线、虚线、实线和规则、不规则之分。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金属丝的刚毅、冷峻,丝织品的柔顺、亲切,植物茎的淳朴、自然……可曲可直,可折可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

“面”的表现范围更为广泛,材料也随处可见。废弃的布头,过时的挂历,秋天的落叶,瓷片、玻璃、易拉罐,乃至造型别致的小石块,各种颜色的蛋壳……既可以以图选材,也可以以材选图,取其形,取其纹,取其色,全在于奇思异想,妙手偶得。

经过学生之手,进行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灵感的来源,教教亲自参与其中,一起感受“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三、有效组织

我选择了1到3年级来规划部署,实施我的“懒人”计划。

101班:卡纸上的青花瓷花瓶。学习花瓶的对称剪法及用蓝色记号笔描绘自己的二方连续、单独纹样、花纹在花瓶上创意性地展现(图1)。

102班:戏剧人生。让学生了解国粹――京剧及京剧脸谱的知识,从中感受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亲身去制作自己的脸谱,用抽象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京剧脸谱的感知(图2)。

103班:碎布拼贴。让学生知道布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可能性,利用布的柔软性和本身材料的纹理、花纹进行创造性的拼贴(图3)。

201班:盘子上的青花瓷纹样。让学生用蓝色记号笔在盘子画二方连续和合适的纹样(图4),展现中国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把教室塑造成一个充满文化的氛围。

202班:盘子上跳舞的小红人(图5)。给我们学校剪纸社团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让学生用剪刀在不干胶纸上自由地散步,剪出抽象、意象的人物,体现孩子的艺术童心,用剪纸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整个教室有一股浓重的艺术氛围,采用黑、白、红独特的色彩。

203班:一次性纸杯的利用(图6)。

301班:“秋韵”。在大树上展现我校的线描教学特色,每个学生一片树叶,每一片树叶一幅线描作品(图7),打造秋天诗意的班级氛围。

302班:一次性杯子主题创意。采菊东篱下,用杯子来塑造诗人的意境(图8)。

303班:碟片的利用。让学生用废弃的光盘经过艺术性的加工,展现材料本身的美感(图9)。教室实用与学生学习的结合是布置的亮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乐”,学生就会动手,就会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我们做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兴致勃勃“嚼馍”,比“越俎代庖”强上一百倍。

小班想象力的特点篇10

小班(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进步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六)常把动物或物体也当作人

幼儿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

(七)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愿望

3岁左右的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涂鸦期进入到象征期。他们

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会把线条、图形加以简单地组合来表现事物的大致特征,但是他们能表达的图形很少,所以一形多义是儿童作品的主要特征,相似的图形在儿童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现为许多物体。他们作画时.常常边画边用语言来补充画画内容。

这—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构造活动中,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如:一条直线旁边加上两根短线就是“一架飞机”。他们偏爱鲜艳、饱和的色彩。

(八)喜欢音乐表现,能唱简单歌曲

小班幼儿喜欢学唱歌,尤其会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的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他们也会试着用l一2种打击乐器打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进行表达。

这一时期的儿童一般都能唱几首简单歌曲,有的甚至会即兴哼唱一些自己编的旋律和短句,然而自编的歌曲曲调带有很大的模仿性。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健康与动作

1、小班幼儿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组织比较柔嫩,发育不够成熟,机能不够完善,机体易受损伤、易感染各种疾病。

2、小班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易扩散,抑制过程较弱,神经细胞较脆弱、易疲劳,大脑对氧的需要量相对较大。

3、小班幼儿肌肉的力量较弱、耐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准确、灵敏和协调。

4、小班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并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社会性发展

1、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2、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他们的情感

、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2岁-3岁的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主要接触者都能形成亲近的情感。

3、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4、他们的情感

、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需依靠成人的指导以协调交往。

5、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语言

1、3岁-4岁的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差,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有些不够准确和清晰。

2、小班幼儿虽然掌握一些常用词,但对词意的理解较肤浅和具体。

3、他们已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能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基本意思,但语言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

4、小班幼儿年龄段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

艺术

1、幼儿对鲜明、突出的节奏、音响、律动具有浓厚兴趣。小班幼儿阶段是音乐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稚嫩,听觉的分辨能力稍差,他们歌唱时不易唱准音调,且音域较窄。

2、3岁前的幼儿喜欢用笔随意涂划,处于涂鸦期。

3、3岁左右的幼儿进入象征期,这时他们开始尝试利用涂鸦时掌握的各种形状表现自己的经验,但他们表现的动机和信心都十分脆弱,教师应精心保护这种尝试活动。

科学

1、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主要通过对物体的看、听、摸、闻、尝等操作活动进行,它与“玩儿”往往是同一过程,其活动的目的性、顺序性、细致性、有意性均较差。

2、3岁幼儿往往只能直接、简单、表面化地认识事物,他们通过对事物的大量感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是幼儿今后进一步理解周围事物及相互关系的基础。

3、3岁左右的幼儿能笼统感知元素较少的集合,但多数幼儿还不能手口一致地点数。

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小班幼儿属于身体发育迅速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主要标志。他们的手和身体的运动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特别好动。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就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心理方面

1、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2、记忆以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小班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所以不要以为他会背就是懂了。比如有的孩子能从1背到100,家长就以为他识数了,常常会夸他“真聪明”

!“来,数给XXX听!”孩子得意地数,客人廉价地夸,弄得孩子飘飘然,实际上连桌上有几碗菜都数不清。同样的道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会背多少多少首唐诗,一旦问到孩子“你念的是什么呀?”“这首唐诗是什么意思?”,又有几个孩子能够说得出来。所以大人要掌握孩子的记忆特点,让孩子记的东西要尽量形象,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孩子会背。

3、小班幼儿很喜欢想象,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家长要特别注意分清

“想象”和“说谎”的界限,孩子会由于强烈的想象,而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比如说他会很兴高采烈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谈论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或植物园去玩,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等,其实他并没有去,这只是因为他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但这并不是有意在说谎。

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4、第一反抗期。当幼儿在2岁—3岁时,孩子会产生与大人不合作的行为,比如用沉默、退缩或身体的抗拒来拒绝成人的要求,并常用“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帮助,家长觉得“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有点不听话了”,这种抗拒常常在三、四岁时达到高峰,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第一反抗期”。针对这种情况,大人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适当地让他们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比如让他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上床睡觉,自己洗手绢,系鞋带等,还可以创设一些条件让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浇花,喂小动物等。

5、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人、抓人、咬人)。攻击性行为是这个年龄幼儿的普遍现象。一个班中95%的幼儿都会有这些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所以明白了这个原因,如果孩子之间产生了这种现象,我希望家长能够谅解,因为既然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处于这个年龄段幼儿所特有的特点,所以在小班存在这种幼儿之间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老师也不是要推脱责任,作为老师一定要和小朋友耐心地讲道理,尽量减少这种攻击性行为,把这种行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6、爱模仿。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的和不好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7、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的幼儿已掌握了本民族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词汇量迅速增多,对词义的理解日趋准确,掌握了许多交谈技能,能借助语言与别人有效地沟通。家长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说话时会用到很多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词汇,甚至会很惊讶,所以家长和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幼儿适合时机的教育,在平时生活当中多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语言,不要怕孩子一下接受不了,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孩子处于一个模仿期,分不清好坏,好听的话和不好的话(脏话)通通会吸收,如果家长不注意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话,就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不好的影响。

8、前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是指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从识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开始的。

小班幼儿,从言语方面讲,他们已经能够听懂别人的话或者与别人对话;从感知方面讲,他们的形状知觉和颜色知觉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从思维方面讲,他们已经开始能够理解直观画面的局部或整体的内容,并通过口头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幼儿在识字之前事实上已经能够阅读。但从阅读的材料上看,他们的读物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从阅读的方式看,他们除了自己看图画内容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而这一时期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准备时期,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进入小学后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将它称之为前阅读能力。

别让早教变成心理虐待

近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接诊了一名两岁左右的小男孩阳阳。阳阳原本活泼好动,爱玩爱笑,性格很开朗,可是最近半个月来,阳阳的脾气逐渐变得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又哭又闹,食欲也越来越不好,白天时,阳阳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夜里常常半夜惊醒、做噩梦等。

经过多项检查,显示阳阳的身体状况并没有任何问题,阎晓琴主任医师向阳阳的妈妈仔细询问孩子的最近生活习惯等,终于了解病因所在:从两个月之前,望子成龙的妈妈开始对阳阳实施早教:每天让阳阳看一个半小时的英语会话光盘,再做一个小时左右的智力开发游戏,这让生性好动的阳阳很不适应。阎晓琴主任医师诊断,这可能是早教惹的祸,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过多的强迫,太过突然的生活习惯转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过多地限制孩子活动自由,譬如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等,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我有孩子一岁3个月了,性格很倔强,她也独立,要干什么就是满足她,不然就是大哭,我知道她现在还小不太懂,但我觉的她不能这样任性下去,请大家支支招招

还有一点可以在平时注意,孩子要什么东西时,不要马上满足他,有一个词叫“延迟满足”,就是孩子要什么东西提什么要求时,不要马上给他,可以跟他说“宝宝等一会,妈妈在****,你等一会。”过一会再去满足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养成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得不到就会大哭大闹的性格,而会学会等待,也会很体贴妈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合理的要求延迟满足,不合理的,不可以开这个头,给了一次,他就会认为这是合理的,必须的,下次再去拒绝他,他就有理由认为你在跟他过不去,继而也会大哭大闹,比如刀啊剪子啊,这种原则性的,再哭也不会给他,下回他就知道了:刀刀割手手,自己就会说,慢慢的孩子,在与大人相处中,也会建立他的意识框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可以要,那样不能要。所以家长,不要今天满足了明天又不行了,把孩子弄的不知道怎么理解大人的行为。

帮助小班幼儿掌握正确的翻阅方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阅读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引导,帮助幼儿成功的进行阅读活动。我们在指导小班幼儿翻阅图书时,针对小班幼儿翻阅图书跳跃性强,随意性强的特点。遵循幼儿感受理解、体验表达的原则,逐渐引导幼儿了解掌握图书的结构,指导幼儿有序翻看图书。小班幼儿的阅读开始主要依赖耳朵来阅读,我们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由经常为幼儿讲故事,慢慢过渡到让幼儿独立看书。

为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如:把一本书比做是一座房子,封面是前门,封底是后门,页码是小房间。看书时要把前门打开,走进小房间,小房间里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看完故事就要从后门走出来,最后把门关上。这样的方法幼儿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翻书方法。

同时,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从而为幼儿树立一个正确看书、认真看书的榜样。如教师边讲故事边翻动大图书,为幼儿进行榜样示范。还在班上开展一些小图书阅读活动,让幼儿知道只有一页一页有序地翻看图书,才能看懂整个故事,懂得画面与画面间的联系。通过师幼共同阅读,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到有序翻看图书的益处,学习有序翻看图书的方法。同时,让幼儿知道看书时应看懂前一页再看后一页,边看边想,理解每幅画面的意思。逐渐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现在班上多数孩子慢慢能定下心来看书,真正投入到故事中去。

我们还通过让幼儿听录音看图书的方式,引导其直接感受图书故事与录音机之间的联系,运用幼儿读过的熟悉的故事,引导幼儿边听边翻,在教师的简单提示下,让幼儿体验录音跟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巩固有序翻书的经验,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阅读图书。

幼儿园小班宝宝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于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都是短暂的。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兴趣特别是学习的兴趣成为老师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对事物的正面态度,是一种由事物引起的注意倾向。从情绪体验方面说,是指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愉快感受。

二、兴趣在幼儿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1、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作用。兴趣能把幼儿的认识行为统一起来,增强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中,自觉的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学后学业的好坏。而兴趣又是幼儿注意力是否集中的关键,幼儿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2、兴趣对幼儿的学习有督促的作用,为什么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活动不用任何人指导就产生很好的学习动力呢?这就是兴趣所产生的作用。由于幼儿的意识、信念等尚未形成,因此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培养好幼儿的兴趣,对于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都会产生积极主动的作用。

3、兴趣能促使幼儿养成勤奋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幼儿学习不感兴趣,即使他在聪明,也不会在学习上有很好的发展。对于智力低下的幼儿,如果有很好的兴趣,也会在学习上产生一定的弥补。因此学习兴趣是弥补幼儿智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

4、兴趣能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培养各方面的感观,使幼儿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别的小,对什么事物的兴趣都是短暂的。因此让小班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育幼儿的一个根本重点。

1、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选择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能理解你的教育活动,并能尽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学习认字,就要把数字形象化,儿童化,游戏化,使幼儿很快能接受。富有游戏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此引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

2、在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大的鲜艳的,活动教具,这些教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为小班幼儿所喜欢。从此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在活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触摸,去操作,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因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注重的结果,而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作为教育者来说,教育活动中要把目标作为过程,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

4、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主要的活动,幼儿喜爱游戏,在游戏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兴趣和学习的需要。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及时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及学习需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咨询者。由单纯的策划、准备大量的材料,变为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机会应该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发展。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5、在家园合作中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与家长之间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和平时的交流,共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他们不仅是各种资料、信息的提供着,孩子的咨询者,也是孩子兴趣的观察者、反馈者,更是孩子的合作者,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按意愿去选择喜欢的游戏和其它活动的权利,不要限制幼儿。同时,教师要参加到幼儿的游戏和活动中去。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研究幼儿,善于从幼儿好奇、求知的小小萌芽中发现具有教育内涵的兴趣与学习需要。还要与家长相互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总之,教师要尊重、保护并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求知、探索的情感态度,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和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呀。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学了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纲要》,使我们领会到除了学习知识,帮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阶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长远的意义。

通过家长和老师双管齐下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

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孩子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这种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中大的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同时抓住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找一些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愿望。

2\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生活自理的技巧

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洗手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

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1)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有趣的语言把一些枯燥的步骤形象化,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叠衣服三步曲a、立正:将衣服的两条门襟对直站好。B、抱臂看齐:将衣服的两只衣袖往中间折。C、弯腰:将衣服的上半部分往下折,和下半部分对齐,折衣完毕。以后每次午睡脱下衣服,孩子们都能自觉地边发口令,边把衣服叠好。现在对孩子们来说叠衣服再也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次有趣的玩耍。

(2)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娃娃家”游戏。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袜子、几根绸带,喜欢娃娃是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物品孩子们自然会想到给娃娃穿穿衣服、扎个小辫,系个漂亮的蝴蝶结,在给娃娃穿着打扮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4、结合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

自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受手指肌肉发育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通过一日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如幼儿感兴趣的泥工活动,折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安排捡豆子活动等等,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得到提高。

5、通过鼓励、表扬、帮助,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

小班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因为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辅以鼓励性语言,对能力差的幼儿我们还多给予帮助,协助他们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6、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针对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就有意识地向家长介绍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的育儿经验,以及杂志上刊登的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文章,让家长认识到过分溺爱孩子和生活上包办代替的危害,从而使家长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在家里给幼儿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机会是学习的前提,有了机会,幼儿才有可能去动手实践。

6、教给家长正确的方法

根据调查发现,有些家长虽然有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但因嫌孩子做事慢,或做得不合心意,导致最终又变成了代劳。对这种家长我们先给他们分析孩子的身心特点,因为孩子年龄小,这时的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做事的速度,再加上孩子缺乏生活经验,有时反而会给大人增加麻烦,然后告诉家长对孩子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急于求成,从自己孩子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7、家园教育同步进行。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有经过经常地巩固练习,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因此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以防因家长的包办而使孩子在家出现能力的退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大胆放手,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同时请家长在家多督促、鼓励,这样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得更优秀!

四、研究效果

1、家长方面

现在我班的家长的育儿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能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配合老师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2、幼儿方面

通过家园共同配合,我们的孩子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以前的“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