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十篇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十篇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3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5-01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只有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堂的教学过程中来,才可以在主动的学习过程里发挥出更加有效的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掌握新的能力和巩固自身所学的新知识才能实现各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每一个知识难点是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够做到确保情境教学的科学性。

1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目的地创造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尤其是在场景中加入一些有色彩的情绪和主体的形象来使得学生可以感受到态度的体验以及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

因此,是否可以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情境教学的乐趣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教学创设的重点。情境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验的真实性,同时一个成功的情境教学环境的设置可以降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难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确切地体会到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而情境教学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思考知识点的生产起源和产生过程,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去培养自身在生物学习中的兴趣,探究其在生物课堂学习中的难点和提高学习效率。

2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发挥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2.1故事情境教学法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聆听故事。如果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运用一些富含哲理和趣味的小故事,那么教师就能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故事情境教学法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

例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在涉及生物新陈代谢中有关“酶的发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相关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详细地讲解。17世纪80年代,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中初次发现了酵母细胞。1777年,苏格兰医生史蒂文斯在胃里中分离出一种液体,因此,证明了食物的分解过程中可以在身体外面进行。1834年,德国博物学家施旺在胃液里加入了定量的氯化汞,意外地出现了白色的粉末。因此,施旺将粉末中的汞化合物除去,并且将剩下的粉末进行溶解得到一种高浓度的消化液[1]。1878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库恩首次将其称作“酶”。1897年,德国化学家毕希纳用砂粒将酵母细胞进行研磨,并且将一种类似酵母细胞的液体成功地提取出来。此后,“酶”这个词应用于所有的酵素。毕希纳也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化化学奖。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将各个时代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串联,从而以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2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生物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兼有视听结合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片或者视频等[2]。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自身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比如,在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影片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比如,电视剧《失乐园》主要讲述的是男主角权正阳(濮存昕饰演)意外得知自己换上艾滋病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其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软件将电视剧中的有关片段进行剪辑,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尤其是当殷冰冰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整天和一个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在一起的时候,内心非常着急。结果她的母亲居然也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她母亲则是因为迫于生计而偷偷地去卖血,不幸被不干净的针管传染。在一次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中,权正阳又遇到一个叫白云的小女孩,这位小女孩则是因为母婴传染而患上艾滋病。同时,权正阳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呼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视频片段的观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危害以及社会影响等。

2.3实验情境教学法

近年来,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在逐渐地兴起,在全国的很多高中院校教师开始不断地重视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方法充分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

诸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涉及有关环保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小白鼠“引入”课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提着一个小纸盒走进教师:同学们,今天的生物课堂呢,我们将会有新的成员加入。然后,教师讲纸盒打开,小白鼠则活泼地在里面走来走去。“哇!是小白鼠哇。”顿时,全部的所有同学眼睛一下子亮起来了。学生通过小白鼠的饮食情况,进而观察水体污染对小白鼠体重和食物量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4谚语情境教学法

谚语能够受众起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劳动者通过在不断地实践和劳动过程中总结一些生活经验和劳动智慧继而留传下来。因此,谚语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比如,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关生态系统的谚语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3]。

3结语

综上所述,理想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因此,情境教学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地情境教学方法的探讨,期待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不断提升生物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亚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自主的课堂别样精彩[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2009.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一个人只有身处特定情境之中,对所处环境内的知识学习效率才最高,最明显例子就是孩子的学习,孩子从出生到四五岁,它学会吃饭、说话、走路、等各种基本生活技能,而且我们的学生学了好多年外语,很多人一句外语都听不懂,可见情境对人们的影响巨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出发,积极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喜爱。

一、生活情境教学

在生物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内部矛盾与学生内心之间的冲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围绕身边事物展开讨论,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挖掘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本来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让它们感觉到生物就在自己的身边,以及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创设方法

第一,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身边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促使学生展开联想,提高对课本知识与生活事物联系的认识。第二,通过在语言描述、图片及其他多媒体展示来创设生活情境。在很多情况下,生物老师并不能使用一个实物来创设生活情境,而要通过一段新鲜有趣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述、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法,还原一些核心内容,展示生活情境中的生物之美。

(二)高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创设步骤

第一,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运用各种与生物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第二,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分享它们的生活经验;第三,要组织实验,验证学生的生活经验;第四,对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并让这些生活经验来指导学生的生活。

(三)高中生物课生活情境创设要点

第一,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只有所引用内容具有丰富的趣味性,才能引发学生兴趣。第二,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疑问性,只有所引用内容能够让人产生疑问,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第三,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有差异性,差异性是指生物老师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所认识的实物表面现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问题情境教学

高中生物的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探索新知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给学生以成功地喜悦。

(一)高中生物问题实验情境的创建方法

(1)通过巧设生物实验来创设生物情境。生物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需要学生面对真实的实验环境,教师精心设计的试验场面,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很多实验现象以及结果,给教师创设生物问题情境提供了优良材料,教师可以通过更改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课本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由于现代生物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比如转基因作物和食品、航天育种、干细胞培养、人工器官等众多新技术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必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可以开阔学生眼界。

(3)通过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来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不断的打破原来的认知平衡,解决认知中的各种冲突,才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的螺旋形上升,从而达到新的高度。

(二)高中生物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问题要有争论性。高中生普遍比较争强好胜,教师要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脱离课本,对所看到的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2)问题要有悬念和阶梯性。只有悬念和阶梯,才能引起学生兴趣,一步一个脚印的由浅入深不断走向真相。并在这一个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3)问题要有辐射性。要让学生以知识点为中心,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着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构建网络,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时,多注意对方法、途径和原则进行掌握,就能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境。

参考文献:

[1]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9(09)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情境;创设;探究;生物

课改,有一股特殊的魅力,牵引着千千万万人的心。新的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好新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及种类

所谓生物课堂教学情境,是指明生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生物学科知识所创设的学习环境。无论教学情境的外在形式,还是教学情境内容,都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实践表明:跟生物有关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以及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用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生物知识的天地。大体上,教学情境可以分为问题情境、真实情境、模拟真实情境、合作性教学情境和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的过程。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田间、野外、养殖场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模拟真实情境是用来在教学中实现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合作性教学情境是指通过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是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在皮亚杰所提倡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创设情境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要实施好高中生物新课程,也应创设好课堂教学情境。

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知识的理解及能力锻炼,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及选择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习者所能接受的教学情境也不同。综观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经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包括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和联系实际法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创设和利用相应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我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的。这样,我创设问题情境就采用了质疑问难法。首先,我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引入课题:蛋白质。接着提问,蛋白质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组成的呢?它在人体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蛋白质是一种,还是多种?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独自或分小组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就应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

又如,在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和重点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易于出错。因为在减数分裂的分裂过程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所以我运用观察演示法来创设情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特别注意突出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变化,用颜色表示不同的染色体,以避免复杂的生物结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的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运用最佳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季晓婷.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生物网络教学的优化与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5(10):14-15.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因此,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物理新课程理念中讲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更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探究、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把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让物理课堂生活化非常重要。

一、传统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枯燥乏味、缺乏生活化色彩。

当前,许多物理教科书只是枯燥的举例,却并未关注所举例子的来源;或者直接给出物理公式,而缺少深入生活化的探究。课本知识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分子的运动”一节,仅仅是从理论上说明了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应尽量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如打开风扇时,地面的水分蒸发快,把地面积水摊开,水分蒸发也快;如宾馆里热风干湿器是什么原理?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举例说明,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媒体展示替代生活化实践。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许多老师对实验只是枯燥地说明或用多媒体动画替代实验,这显然脱离了生活实践,只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学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如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然后根据观察到的成像特点,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物理走向社会,否则学生对物理知识只能死记硬背。

3.物理练习脱离生活实际,不能与时俱进。

生活中与时俱进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教育中,各类物理资料、习题集琳琅满目,但比较传统枯燥,和生活的联系较小。新课改下,应该将物理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物理的意识,发掘学生的自学潜能。

二、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展现生活化教学

1.在探究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老师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通过对多种技术创设的应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探究过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联系学生实际,把生活中的情景“移”到物理课堂上,通过生活化的探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兴趣、感悟美好生活。下面以探究压强与流速关系为例说明:生活事例1:汽车在马路上急速行驶后,地面上的树叶为什么会跟随汽车运动且向路中间靠拢?生活事2:飞机的机翼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生活事例3:火车进站时,为什么乘客必须站在离轨道较远的安全线以外?火车从你身边通过时你有何感受?通过对以上三个事例的分析,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压强与流速有关。在学生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及时点拨下,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通过这些在身边的例子,提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规律,使物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乐园。

2.在实验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勇于思考的创新精神。但在现实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器材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把每一现象都演示或分组实验,因此实验教学生活化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首先,实验器材生活化。教师可利用生活用具或学习用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一些实验。矿泉水瓶在侧壁钻孔后装水可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纸杯、蜡烛等演示小孔成像。其次,拓展实验空间。学生实验不能总是停留在实验室里,不能依赖实验室里的器材。教师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小实验、自制教具建立学生家庭实验室等,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物理,同时也能弥补因学生客观差异的影响而不能一次达到预定实验的要求的不足。

3.在物理习题和课后作业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鉴于许多物理习题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应尽量以学生自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为原型,从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提出问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时,根据密度的公式:p=F/S,可以设计习题如:如何测算人走路时的压强?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为什么钉锤不能把木棒钉入墙里而图钉却很容易被按入墙里?这样生活化的题目比枯燥的课后习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行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巧妙的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提供真实活动,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创设情境教学才是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它既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是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能促使我们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程要求学习回归生活,创设的情境要能利用科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创设的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据调查,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但抗给生素D佝偻病与红绿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遗传病是困扰人类由来已久的疾病,至今人类正为运用什么方法治愈遗传病而不断进行着科学研究,现在已有科学家尝试运用基因疗法对遗传病进行治疗。但无论用何种方法治疗遗传病,首先人类都应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病部位,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的表象,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性状与性别相关连,说明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为伴性遗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联系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将使学生印象深刻,感受深刻,促进理解。与此相似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不胜枚举,在平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生活现象,设置生物课堂情境,不但可使学生加深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印象,而且从对生活情境的分析、思考、讨论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逐渐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生物学科知识,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学以致用;新课标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断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二)创设形象化情境

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往往抽象难以通过语言进行想象,创设形象化情境无疑非常的必要与重要。情境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例如,Dna分子是双螺旋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个知识点牵涉到从Dna分子结构到其结构特点的分析,到关于碱基的相关计算。课堂教学只用语言进行表达解说晦涩难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感性形象,将Dna的单位、单链、平面结构、立体螺旋化结构逐一呈现,形成点、线、面、体的形成过程,Dna结构的稳定性、规则性、多样性、特异性也就跃然于“课件屏幕”上,继而在Dna结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碱基相关的计算也就不再抽象。

(三)创设情感化情境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生物途径方法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涌现出了诸多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最终都会服从于目的,所以,不管教学中使用的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最主要的还是看其对学生的“学”是不是有利,能够构成发展的动力,为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情境教学法,不仅要营造科学合理的情景,同时,还必须让学生们在相关的情景中加强体验与讨论,最后,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想完成这些目标,教育者应做好多方面的努力。

1.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的意义

1.1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教育者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应收集大量生动的学习材料,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图画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积极安排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讨论,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将自己内心见解全面表达,在生活中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并且,在与伙伴合作交流过程中还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升。

1.2推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情境教学应运用诸多的感性材料如演示实验、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对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与思考,进而增强自身的理性认识,充分了解生物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生物情境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通过各种角色的转变,推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2.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2.1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课中有不少教材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所以,教育者应结合实际,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对于学生生物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教育者实际讲授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条件提供的必要条件时,先要求学生指出能够维持生命的几种东西,然后,教育者提出相关问题:可以去掉其中的一种吗?直至剩下最后一种为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细致的思考,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予以合理的解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2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全面掌握与学习生物知识,就必须开展诸多的实验活动。初中生物比较重视生命现象、浅显及感性方面的认识,所以,教育者应适当的缩短理论授课时间,利用实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比如,教育者教授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先将一定的石灰水倒入两个试管中,然后,在其中一个试管内注入空气,最后,请学生指出两个试管的不同。同学们都踊跃的阐述自己的见解,学习热情被全面激发。再如,在教授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节时,先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的花及其种子进行一番解剖以掌握其结构,然后再让学生认真详细探究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获得良好的感知,瞬间萌生认同感,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学习兴趣也全面调动。

2.3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参与情境

所有课程要想获取较高的教学效果,就缺少不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初中生物课也是如此。教育者应积极创设参与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比如,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可说出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谜语,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点。再如,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如顽皮好动等,可进行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点。此外,通过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积极性。比如,生物芯片、转基因食品等诸多社会热点的导入与创设,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显著。

2.4创设画图与多媒体情境

首先是画图情境的创设;通过画图辅助教学能够将生物体具有的生理特点以及形态结构予以全面的反映,对于学生生物知识的及时掌握具有重要帮助。比如,细胞学习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画图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化。其次是创设多媒体生物情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活力,同时,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复杂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教育者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即减少了实验时间又节约了实验费。多媒体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其播放时间不得过长,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其自觉的走进教材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对生物教材中蕴含的内涵进行探索,充分理解教材的具体含义,学习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充分掌握与了解了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春.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浅见[J].考试周刊,2012年41期.

[2]丁文奎.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陆耀龙.初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0期.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7

【摘要】物理是中学教学体系的重点课程,学好物理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其在物理课堂中的自主表现能力。理论知识是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学习理论知识课引导中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其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本文分析了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作用,结合课堂情境创设方法辅助教学活动,全面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理论知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

初中教育对学生未来知识水平发展有多方面影响,从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物理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难点,由于物理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多样,往往给教师课堂教学活动造成较大的难度。新课标准则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借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情境创设法是现代物理教学常用的方式。

一、物理教学面临的困境

深入分析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原有的教学体系,扩大物理课程知识的改革范围,为中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

1、互动问题。物理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还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情境中,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所创造的互动机会少,学生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在“倾听”教师,这种状况忽略了学生在物理课堂里的主体地位,阻碍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提升。师生课堂缺少互动,本质上反应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滞后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2、情境问题。文化知识课程教学需要良好的情境,当师生共同进入到课堂环境中,知识教学活动才能有序的开展。从物理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物理课堂并没有创建相应的课堂情境,教师授课活动多数局限于课本教材,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学习范围有限。例如,课堂上讲述新知识点,教师没有结合前面的知识贯穿起来,学生对知识理解层次较浅,不利于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物理情境创设法的应用特色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初中物理理论知识教学采用情景创设法,主要特点表现为真实性、合作性、层次性等方面。

1、真实性。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例如,《声现象》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声学理论,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2、合作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情景创设法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比如,《温度的测量》教学中,安排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从理论、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情境创设的教学质量。

3、层次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每一位初中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需考虑课堂教学的差异性,设定物理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三、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随着新一轮物理教学体制改革发展,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缺陷也逐渐呈现出来,这些都说明了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体系是物理教学活动的总体指导,情境创设法应用于理论知识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发展。笔者认为,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情境创设,主要内容包括:

1、创设悬念情境。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等,教师引入新物理理论知识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声、光、热等物理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产生现象的原因,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悬念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有利因素,设置悬念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尽快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

2、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教学问题。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光的色彩》教学,教师创造色彩学概念,引导学生努力体会理论知识的乐趣,进而延伸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开放性课堂也拓宽了学生个人的思维。

3、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的求异意识。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物理理论知识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教学生活化。

四、结论

针对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教师需积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情境创设法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情境创设法具有真实性、合作性、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根据物理课程教学实际需要,设计科学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全面提升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此外,课堂需注重悬念、信息、求异等方面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努力提升中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余训爽.origin8.0软件在处理物理化学试验数据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03)

[2]钟绍春,钟世军,王伟,钟永江.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0)

[3]陈军.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用运“几何画板”辅助、优化物理教学过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8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构建策略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强调生态系统在教育学的应用,将教育系统作为由各因素、各部分相互发生联系组成并能在相互作用变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的完整生态系统[1]。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下,教育系统的任一因素都是具有一定生态位的存在。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环境,它在教学环境系统中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生态位的子系统存在。构建生态型的课堂教学环境,即是通过对系统内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各个要素的协同合作,构建协调互动、平衡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师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是将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生态因子共同作用,致力于使课堂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以遵循“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为基本规律,以课堂中的生态因素――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以追求各种生态因素的动态平衡为目标,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环境的良性循环。

1.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

将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首先要对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它由三部分构成:课堂物理环境、课堂信息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和时空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智力活动的展开,需要适当的物理环境,如光线强度、环境温度、声音、色彩、教学时间、座位安排、班级规模、教学设施等[2]。环境光线过强,会令人心情烦躁;光线过弱,则不能引起大脑足够兴奋,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

课堂信息环境是指教学内容及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活动信息。它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体系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吸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课堂心理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环境(如学生集体、课堂规范、班级学风)和人际-心理环境(主要有教师期望、人际关系、课堂气氛)。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班风、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习兴趣等与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有密切联系[3]。

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既离不开课堂物理环境的支持、信息环境的传达,又离不开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配合,只有各因素相互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通过环境刺激教师和学生积极的认知,使教师和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加工、理解环境中所蕴含的与之有益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意义

生态学上,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可引导行为的内涵和方向”[4]。课堂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环境最终是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意义在于,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情绪。课堂物理环境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和自然条件(声、光、色彩、温度、气味)等无时不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教室环境作为一般作为背景而存在,具有一定的隐含性和暗示性,因此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如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影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认知。

其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主观的动力,受课堂教学环境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如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期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达到了有机结合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被激发,学生能在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

最后,影响教与学的转化。教学效果跟教与学的转化率有很大的关联,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内化成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在转化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课堂信息环境为例,教师的教学内容具备完整的体系,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更易接收和消化。

二、当前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失衡

目前,课堂教学环境存在很多不足,课堂生态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结构上的失衡和功能上的失衡。

1.课堂教学环境结构上失衡

在结构方面,一是课堂物理环境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方面,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实行大班教学,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子之间无法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扰乱了课堂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一个班级的学生过多,结构失调,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师生比过高,学生获得个体语言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相对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会相对降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降低,师生比的失衡也是诱发课堂生态主体地位失衡的一个主要因素[5]。

二是课堂生态因子发展不平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使用,致使课堂信息环境中的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其他课堂生态因子必须做出相应的发展。但事实是很多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制定信息化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等,学生没能及时对信息环境作出改变,采取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由于这些课堂生态因子没有同步出现相应变化,课堂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与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缓慢、教师信息水平提高不快、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不快、教学方法转变缓慢、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课堂气氛依然沉闷、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等情况的不协调[6]。

2.课堂教学环境功能上失衡

在功能方面,课堂教学环境的失衡体现在系统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其一,体现在与课堂主体(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中。在我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已自发出现的过程进行组织,把学生认为能构成真正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7]。教师在利用教学环境教学时,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灌输―接受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各种矛盾的出现,其中就包括教师对课堂环境、学生对课堂环境等的不满。由此产生了与理想中的教学环境的种种差距,如学生的自主性与要求有很大差距,老师的信息素养和积极性与要求有很大差距,教材的编写方式、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与理想存在差距,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差距等。

其二,体现在课堂外部投入与课堂产出之间的失衡。课堂产出指的是生态主体的共同成长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外部投入与产出却不是成正比的,一方面是外部投入不够,即输入的条件不够,如工资待遇、尊重程度、奖惩制度等,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很多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等,这样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所投入的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并未被教师和学生真正利用,教师和学生总是墨守成规,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相去甚远。

三、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一个课堂教学环境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都发挥到最好,那么,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该系统的功能将会发挥得最好。面对课堂教学系统的生态失衡现状,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态化,让课堂的主体得到持续发展,需要影响课堂教学的所有参与因子共同作用。

1.构建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凸显人性化

课堂物理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在的物质要素,其构建应以“物”与人的和谐为原则,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凸显人性化。

首先,物理环境的科学设计和合理利用。教室的颜色、温度、光线、湿度等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关注并调节活动室温度、光线和湿度,要为师生创造舒适、自然、有效的教学环境,避免产生焦虑感、烦躁感。除此之外,还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物资设备,同时注意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让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物质条件面前也能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其次,对时空环境的重视。任何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环境包含丰富的教育信息,课堂规模、课堂组织形式均影响课堂的生态性。课堂的规模应该坚持生态学适度的原则。适度的小班教学有利于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增加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提供更多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课堂组织形式则立足于生态学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改变和摒弃封闭的“秧田型”组织,取而代之以开放的“月牙型”或“马蹄型”、“圆型”或“环型”、会议型、小组型[8]。通过空间位置的改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课堂中的言语和非言语互动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师生合作创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构建适切的课堂信息环境――体现适宜性

课程信息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学科领域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涵,促成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注重适宜性。

首先,课堂信息环境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生理特点。一般来说,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不仅传输的时间更快,而且学生能激发认识的兴趣,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使信息更易为学生所接受[9]。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信息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学信息需根据学科特点,搭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避免杂乱无章。

其次,课堂信息环境的传递方式要多样。教师除了用有声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之外,还要恰当运用非语言媒介,如表情、动作和实物等作用于学生的视觉系统,使知识信息以更多样的方式传递,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信息更丰富。另外,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情感信息,如教师鼓励的眼神、亲切的神态、轻松的语气等都会间接对学生接受信息产生影响,有利于师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学生更愿意接收信息,强化信息传递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富有生长态势的教育信息,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偶发事件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处理,只有及时进行反馈,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构建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注重和谐共生

课堂心理环境的非实体性使其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其有重大影响力,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内在动力。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创造者和调节者,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努力调节好情绪,用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面对学生,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向,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呈现生动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致,如教师幽默风趣的动作、生动活泼的语言,给课堂带来愉悦感,这样的课堂定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和有趣。要创设多种情境,如民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参与的兴趣,营造乐学氛围。

其次,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要平等互动,良好的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交流,让学生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安排互动环节,为学生与老师、与同伴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乐于向学生学习,与学生探讨,真正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

最后,要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重视激励评价。积极的评价方式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同时,在采取激励评价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其真诚的肯定。教师的鼓励,都能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将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产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周培植.“好的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杭州市下城区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反思[J].教育研究,2012,03:146-15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陈丽.课堂教学环境透视与改进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戴文青.学习环境的规划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5]黄乐丹.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和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53.

[6]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3:80.

[7]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7.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情景教学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56-01

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新世纪人才,我国在20个世纪末实施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纷纷被提了出来并被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其中情境教学方法被应用范围最大,效果比其它方法显著,逐渐发展成为了各学科领域积极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高中生物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的是生命结构以及生命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增长学生对生物领域的了解以及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能力。高中生物的主要特点是实验性,所谓实验性是指在学习生物这门课程过程中,主要运用实验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爱好。要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目标,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地将情境教学方法运用于生物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提高讲课效率,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力。

1情境教学的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当中,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等创造出的一种情感学习环境,或者说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具体解释就是,情就是指感情、情绪,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和师生之间交流等;境指学习的氛围、环境,既是指学生学习的硬件设施,也包括学生学习的软件环境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情感和情绪只有在学习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环境也只有在学生充满了学习情感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在教过过程中两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不自觉地对生物学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其次,提高了生物学的课堂教育效率,情境教学通过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实际事物相结合的方式,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

2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实验情境教学方式

高中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相比其他方式,实验的方发能够更加直接的将科学的内容直观的体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生物学课堂学习气氛,也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相关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将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准备的生物学相关实验工具和器械,按照课本步骤,进行具体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的时候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当然在高中生物教学上多给学生留些许悬念,让学生勇于猜想,勇于质疑,常常在学生头脑中埋下伏笔,从而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能深入的思考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实验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创造出积极的学习环境是情境教学方式中的重要表现执之一。

2.2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理论知识,还有提高学生理论运用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社会生活的现象。高中生物所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例如在人体结构、骨骼的成长、耳鼻喉等器官问题和遗传病与血型等相关知识时,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相结合来说明,从而为学生留下深刻的理论影响,也为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提供了基础。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身边熟悉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就是经过各种各样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充分地发觉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并积极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和积累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把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以致用,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正确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培养真正的素质人才。

2.3游戏形式的情境教学方式

游戏是一种团体性活动,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游戏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对生物学人体器官系统的讲解时,可以进入相关游戏。让同学们分小组画出不同人体器官,再把所有画出的器官放在一起,由学生们一块拼成人体器官图,最后可以让不用的学生扮演不用的器官角色,用不同的形式和语气,对自己所扮演的进行说明和解释。或者是进行“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各组分别派几个同学比划,几个同学来猜比划的是什么人体器官等等。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更加积极,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加有趣生动,也让同学们更深刻的学习到了生物学相关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只有让教师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创造出更多的、更有效的、学生更喜爱的情景教学方式才能,并真正地、合理地、科学地将情境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兆梅.情境创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研[J].高考(综合版),2012(11):43-44.

[2]冯莉琴.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教研前沿,2012(10):48-49.

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点分析

一、前言

从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展来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要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积极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后,应积极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上三项课堂教学要点,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意识

老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老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推进开放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乐趣。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了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满足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需要。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老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此时,老师要及时地引导并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老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从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来看,结合生物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初中生物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鲜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充满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自觉的深入到课堂内容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如果能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生物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考虑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发挥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

考虑到生物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应重点开展实验教学内容,利用实验手段,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将实验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来开展,应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生物课学生产生促进作用。

3、在实验教学中加强老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复杂性,老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加强指导,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生物学知识。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促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发展的目的,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全面掌握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瑜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2期

[2]李峰;;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3]彭代辉;;对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4]孙合顺;;浅析初中生物学习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