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02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1

[关键词]胡锦涛;青年观思想;现实意义

胡锦涛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时刻关注着青年,关心着青年,指引着青年。他以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依据,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论述。这些讲话和论述体现了胡锦涛的青年价值观、青年发展观、青年教育观、青年工作观、青年人才观思想,系统回答了“青年是什么、培养怎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等时代课题。学习研究胡锦涛的青年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青年问题以及推动青年工作理论创新和青年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一个命题”为出发点的青年价值观

胡锦涛的青年价值观集中体现在“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这一时代命题上,回答了“青年是什么”。他站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既对青年寄予热情的期望和无限的信任,又对青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观点准确地揭示了青年的本质,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出发点。

1.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2003年7月25日,胡锦涛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2004年10月16日,胡锦涛会见俄罗斯百名青年访华团时说: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世界的希望。青年人正处在兴旺时期,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精神。希望中俄两国青年携手共进,为中俄两国的发展进步和繁荣振兴,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2005年1月19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给澳门劳工子弟学校学生回信时说:你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在你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006年11月21日,胡锦涛寄语中印两国青年:青年充满朝气、富有理想,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人类的未来。2007年5月16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耶鲁大学百名师生代表团时说:当代青年,不仅肩负着开创本国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而且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的使命。

2.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2005年11月2日,胡锦涛会见中越青年代表时说: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最富有创造精神。中越两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于青年,中越友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也在于青年。2007年11月29日,胡锦涛回信深情勉励中铁二十一局青年技术人员时说:作为铁路建设大军中的青年技术人员,你们生逢其时、大有可为。希望你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加强学习,矢志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我国铁路发展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3.青年是奋发向上、大有希望,开拓进取、大有作为的一代。2000年7月11日,胡锦涛在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三大的祝词中指出: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刻苦学习,积极实践,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可喜的步伐。事实充分证明,当代青年的确是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开拓进取、大有作为的一代。党和国家为有这样一代青年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又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关注未来,就要关注青年。我们党历来都把青年作为未来发展的希望。2008年6月15日,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说: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抗震救灾一线的青年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全国各地的青年情系灾区、踊跃捐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胡锦涛的青年价值观要求广大青年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学习、创造、奉献、成才,作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二、以“四点希望”为核心的青年发展观

胡锦涛在认真分析青年优缺点的基础上,敏锐洞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刻苦学习、勇于艰苦创业、培养高尚品德四点希望,主要回答了“培养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他指出青年只有坚定信念,发奋学习,艰苦创业,历炼品格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1.在青年的发展现状上,客观公正评价青年。胡锦涛认为,青年总的是好的,但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他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总的看,青年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的严重挫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渗透,一部分青年中也确实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思想困惑和模糊认识。他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在青年的发展道路上,提出“四点希望”。2008年6月15日,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给全国广大青年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是有为青年最可宝贵的品格。广大青年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广大青年要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同心同德地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第二,要勤奋刻苦学习。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广大青年一定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气力,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打牢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要努力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创业永远是时代的最强音。任何成就,都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广大青年一定要焕发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要立足本职、扎实苦干,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要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敢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把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上。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以说,在客观评价青年的基础上,这“四点希望”是对新时代青年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充分地表明了党和人民对青年的厚望,它给予青年一代无穷的力量和鞭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三、以“一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教育观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这些重要论述回答了“培养怎样的青年,如何培养青年”这个时代命题,第一次把我党治党治国的思维方法用于思考青年的教育培养。

1.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青年。《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必须付诸实践的现实任务。《决定》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高等教育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当然也是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基地之一。高校应自觉承担起这一光荣使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青年。转贴于

2.要切实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不行的。青年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有些是带有共性的,有些则具有特殊性。因此,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的放矢地去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把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有机结合起来,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积极的启发引导结合起来,把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教育培养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04年5月10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年一代茁壮成长。

从胡锦涛的青年教育观可以看出,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育青年;另一方面,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对青年的热切关心和真诚爱护,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四、以“三个创新”为手段的青年工作观

胡锦涛的青年工作观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培养青年”这个问题。一方面,他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他从实际出发,提出青年工作要注重“三个创新”,即思路创新、方式创新和自身建设创新。

1.重视青年人才和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年轻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年轻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缺少对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历史的真正了解,缺少驾驭全局、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群众工作经验。当前,尤其要引导团干部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一是要做到政治合格;二是要做到作风扎实;三是要做到严格自律。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对团的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忠诚党的事业;二是要热爱团的岗位;三是要竭诚服务青年。2008年6月15日,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对团干部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政治上要过硬;二是作风上要扎实;三是自律上要严格。

2.重视青年工作,提出“三个创新”。胡锦涛在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在新的征程中,共青团要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和发扬团的优良传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创新。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主动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共青团发展的重大课题,精心谋划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思路,使共青团工作更好地体现党的要求,符合时展的需要。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创新。要根据当代青年的状况和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共青团工作既能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团的性质,又能为广大团员青年所接受、所欢迎。三是在自身建设上要创新。要适应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适应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情况,合理设置团的组织,扩大团的工作的覆盖面,把更多的青年纳入到团的活动中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好党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胡锦涛这些青年工作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推动青年工作理论创新和青年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以“四个新一代”为最终目标的青年人才观

胡锦涛的青年人才观进一步深化了“培养怎样的青年”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青年应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应如何把自己培育成才。2007年5月4日,他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提出了青年在发展道路上要努力成为“四个新一代”的要求,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希望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胡锦涛提出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领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2.希望青年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胡锦涛指出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着力培养青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

3.希望青年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胡锦涛强调要以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发奋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在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

4.希望青年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胡锦涛要求要坚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激发和培养青年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激励各行各业的青年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开拓创业,建功成才,努力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2

论文摘要: 青年大学生和大学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变革大学文化的鲜活力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希望或生力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学生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0引言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高、社会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是推动大学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他们和其他大学人一起,担负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让其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塑造其大学文化人格,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是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而“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革命力量”,[2]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代科学认识论者认为,“力”不仅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精神对物质的作用。这一观点对发展知识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文化力”提出的依据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对人的作用来提升人的意识形态,从而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创造科技的学术研究、知识创造是一种文化力;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培养、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的教育是文化力。一句话,文化软实力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及其他派生于生产力的意识形态因素,如文化形态等,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都通过其对生产力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正像发展是硬道理一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面对当下大学文化建设紧迫而艰巨任务,青年大学生应积极参与进去,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而言: 

1.1 以和谐文化为指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树立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谐是一种德性而优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和谐文化理应成为体现现代教育对人终极关怀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我国的和谐文化构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基点和重心之所在。当前,社会转型导致了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我国大学文化正处在价值观困惑、盲从和偏颇的危险期,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人的思想行为、精神追求和发展方向,以确保大学发展的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凝聚下,才可能调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大学文化的建设做出贡献。和谐大学文化既是大学的软实力,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3]当下,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中迫切要做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汲取和借鉴发达国家优秀大学文化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社会主义本性;三是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塑造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四是要自觉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去。 

1.2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宏大背景,在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精神的构建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21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时代课题,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大学生应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文化特质在大学理念和大学人行为中的体现;它以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等为底蕴,以综合化、学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指向,是一种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精神与合作创新精神、学术操守与功利目的为一体的文化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人的责任,更是青年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大、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在大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对增强其生存力、凝聚力、竞争力、辨别力乃至文化认同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当今时代又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树立创新理念,形成创新思维,不仅在大学文化的内容方面,而且要在大学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手段方面都能做到创新。一方面,要弘扬积极因素,抵制和批判各种消极因素,以追求卓越的创新激情、探索真理的求是态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投入到大学文化的生活和精神之中;另一方面,既要保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大胆借鉴和有选择地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文明成果,不断推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力争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

1.3 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基础上,努力使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翻开人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有关历史、时代和文化问题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类社会历史的每一步跃迁,都是在对一定文化传统的依托和超越中实现的。人与文化的这种矛盾冲突所形成的张力正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必要的,所以,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就成了人在特定时空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更新。当人类在时光隧道穿行到21世纪时,每一个有思想的青年大学生更应该以历史、时代和文化为三维坐标,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同时,积极参与现代大学的文化建设,既以史为鉴,继承优秀的大学文化传统,又面向时代和社会实践,大胆创新大学文化,努力使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当代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最为强烈,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如何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并把此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联系起来,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利关系并把此与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这关乎到青年大学生如何成才,成什么样的“才”的问题,也直接关乎到当代大学文化的形态、风貌、主流和精神。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世界”里,青年大学生应充分借助自己饱满的激情、复杂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命历程看作是建立精神、修正精神的文化历程,既要立足于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又要实现意义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既要享受物质的人生,也要创造文化和精神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1.4 以大学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响学习、处人、做事、爱情、消费等等的交响乐,不断凝练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由保守封闭逐渐走向了宽松和开放,为大学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此期间,不仅国内各院校之间,国内与国外大学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和行业界限被打破,站在科技前沿的高等院校完全被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学校园文化已经没有了有形和无形的界限而更趋开放。如前所述,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风采、气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现;而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优秀的大学精神,各民族、各地域文化成果的风云际会,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积极地以大学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在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前提下,奏响学习、处人、做事、爱情、消费等等的交响乐,不断凝练大学文化品格,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一是培养自己的成才品格。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勤奋学习、艰苦创业,让自己火热的青春结出充实而饱满的累累硕果;二是培养自己的成人意识。逐渐把自己养成自立、自强,懂法、守法,有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的现代公民。三是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既要塑造自由、平等、协作的学习风气,又要创造民主、高效、有序的治学环境,同时,要努力培育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校园文化生活。四是形成自己正确的处世态度。在追求科学、合理、殷实、简约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塑造自己高尚、平和、健康、和谐的精神生活。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代的大学文化建设中,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青年大学生以自己所特有的“后发”优势及所拥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精神等力量,演绎和催生着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信经历了2008年暴风雪和抗震救灾悲壮洗礼的青年大学生,定会进一步破除所谓“80后”、“90后”的文化预设,勇扛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完成祖国和人民光荣而神圣的重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33-34.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3

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牢记邓小平总结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教训,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青年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其一系列的论述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同志对青年教育工作的高度关注。站在时代的前列,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未来,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的青年教育思想。同志的青年教育思想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时代特征鲜明生动。

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融合

同志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1990年,同志与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座谈时指出:“民族精神很重要。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精神力量。”“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要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要有一种民族志气,要有一种民族气节”。[1]他对中华民族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民族,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性格。”[2]同志还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了大庆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的精神、邓小平一再要求大家坚持和发扬的五种革命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同志进一步总结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人民正是依靠这个民族精神,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的中华文明。”[3]在他的论述中,多次强调青年要了解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而骄傲;多次强调要加强青年的国情教育和近代史教育,让青年了解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欺凌的辛酸历史,教育青年不忘国耻,牢记振兴中华的民族重任。虽然同志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4]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教育。他指出:“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化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当积极学习和运用”。要求青年“把国外的这些有用的好的东西认真学过来,用来改进、提高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东西”。[5]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世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的重要意义,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推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内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志适时地提出了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深受帝国主义压迫屈辱的历史,也要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而培养出既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志气和气节,又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勇敢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能走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性人才,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世界进步、人类文明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不竭的生命力。同志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以及、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青年的本质、历史地位以及重要作用进行了科学概括,在青年培养目标、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新境界。对于青年的认识与评价,用了四个“最”字来肯定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6]进而认为:“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7]邓小平对青年的评价和认同也是一往情深的。他讲道:“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8]同志洞悉历史,把握未来,对青年的成长充满着希望。他在与共青团十四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9]青年是21世纪的生力军。同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青年成才的目标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青年发出了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提出了要把青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的目标。邓小平在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了“四有”新人培养教育目标。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人才培养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10]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及在诸育中明确“美育”地位的新内涵。他根据时展的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提出了希望当代青年要做到“四个统一”,成为“五种人”的新论断,成为新时期青年教育和青年成才的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战略思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还提出了一系列青年教育的新思想。他提出并组织了对大、中、小学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的调整,推动教育领域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机制革新;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面向新世纪构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素质教育体系;提出并倡导教育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形成合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全社会关心教育,各部门协同做好青年的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些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及、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的理论。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了当代青年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历史客观地评价了当代青年,提出对青年“既要热情关怀、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11];结合时代特点,强调了青年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与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四有”新人培养目标,提出了“四个统一”是青年成才的途径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和怎样培养青年这个重大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关于青年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以及、邓小平关于青年教育的系列论述。1989年以来的13年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青年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青年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在于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青年教育的实际问题。他提出的一系列青年教育理论不是空泛议论,而是针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出的理性认识和提出的科学对策。他的素质教育的思想、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等,不仅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对青年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所做出的应答,也是对我国青年教育的行动指针,其中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实际指导。比如针对素质教育指出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成长道路,指出“一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三是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自觉克服缺点和毛病,使自己更快地成熟和提高起来”;[12]针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他做出了具体的指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不仅表现在青年教育思想的总体论述中,也体现在青年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同志倡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尤其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广大青年。同时要求青年加强社会实践,学习社会,实践成才。他说,青年人“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入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14]作为青年人,必须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15]他认为,青年学生只有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可能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4

[关键词]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德育教育

这些年,各高校都很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但教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现在大学生中仍存在着志向迷茫、不耐挫折,轻生自杀以及考试作弊、校园暴力等不良心态和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关键是我们的德育教育没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失去实效性。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创新高校德育教育。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教育手段,通过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具备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判精神。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这个终极目的上。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却恰恰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他如何做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教他们如何做,把人当成物,人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不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教育,相应地也造成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摆设,成了科学教育的附庸。这种被称为“缺德”的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真正确立起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树立培养道德人的高校德育新目标

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德育形成了泛政治化色彩。建国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的舞台,以致德育经常被窄化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政治活动,使政治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人需要道德,人若无道德无异于禽兽。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需要。因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需要之一,也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因而每个个体需要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将自己提升为一个与时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道德人”。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道德教育。在调整德育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发展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担负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的重大职责,否则,我们的高校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三、与时俱进,创建时代需要的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注重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要坚持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我们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它与我国当代德育实际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扬地去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借鉴和吸纳西方道德文化中的进步因素,诸如弘扬个性、勇于创新的进步思想,为我所用。2.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六项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理想信念教育。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2)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因此学校德育应加强与人相容、相互协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创业精神的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他们保持独立的个性、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不服输、勇于拼搏和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5)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6)人文素质培养。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人格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同志提出的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科学、精辟。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增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5

学校德育是塑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教育手段,通过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具备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判精神。也就是将道德教育定位在如何“做人”这个终极目的上。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却恰恰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忽视人文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造成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教他如何做人”为终极目的,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学习工具”,只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教他们如何做,把人当成物,人的存在价值全被抹杀,使人成为技术纯良的“机器人”。不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教育,相应地也造成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德育成了摆设,成了科学教育的附庸。这种被称为“缺德”的教育的后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但没智慧,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文化但没教养,有欲望但没理想,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真正确立起以如何“做人”为目的的德育新理念。

二、树立培养道德人的高校德育新目标

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德育形成了泛政治化色彩。建国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的舞台,以致德育经常被窄化为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政治活动,使政治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人需要道德,人若无道德无异于禽兽。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需要。因为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人的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需要之一,也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因而每个个体需要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以使自己超越自然本性的局限,将自己提升为一个与时展要求相一致的“文明人”、“道德人”。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道德教育。在调整德育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发展学生德性,提升学生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担负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人”的重大职责,否则,我们的高校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三、与时俱进,创建时代需要的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以德育目标为指导,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荣辱观,注重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要坚持把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西方优秀道德文化相结合。传统美德是当代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我们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它与我国当代德育实际结合起来,要使学生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鼓舞和熏陶下斗志昂扬地去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借鉴和吸纳西方道德文化中的进步因素,诸如弘扬个性、勇于创新的进步思想,为我所用。

2.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六项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理想信念教育。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时期,高校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2)做人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合作精神的教育。市场经济时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因此学校德育应加强与人相容、相互协作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创业精神的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他们保持独立的个性、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不服输、勇于拼搏和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

(5)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注重培养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6)人文素质培养。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人格修养,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同志提出的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非常科学、精辟。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增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四、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德育互动新模式

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这种德育模式将学生视为客体,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只注重规范的灌输,所施加的往往多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条目。德育过程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把人视为填充各种美好品格的容器。这种德育模式既无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也压制了教育者的创造性,只能在道德形成的外部起作用,而对道德修养主体的心灵世界难以触及。当前,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言行不一、行知脱节就是这种德育模式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必须注重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变革目前以灌输为主,注重“知道”,忽视“体道”的填充式德育模式,确立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在理论层面上,老师和学生互相讨论甚至辩论学术观点、理论派别、社会事件等,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实践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感性的影响,深化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把道德条令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性。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6

关键词:五力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7-02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在中医不断发展和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中医药材低廉、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变、中医保健作用突出等特点日益显著,显示出了我国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人文和哲学内涵,是我国软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支持中医药发展,对促进人类健康、弘扬中医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突破和改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我国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显著,老中医药专家的技术和思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中医改革和创新不足,中医青年人才匮乏等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现代中医人才,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事业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现代中医青年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培育好中医青年人才,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名中医,是当今中医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培养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的必要性

1.1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指出:“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对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的总的标准和要求。同时,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都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中医青年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1.2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不断的迅速发展,医药事业也在不断的取得进步,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中医药也在不断的走向世界,而且不断的显示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尤其,在当今社会不断倡导绿色环保、健康保健的时期,中医药在许多国家兴起,中医推拿按摩、针灸、保健逐步盛行。但是,同时中医药事业也面临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医青年人才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要求我们不断的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不断的将中医药事业推向世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1.3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知识储备上更应有竞争意识,同时在青年时期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他们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应该根据青年大学生发展的时期特点、身心要求,抓住内在规律来确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抓住学习的关键阶段,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发挥潜能、激发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广大中医青年适应未来的能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2“五力”塑造现代中医青年人才特质

五力,从构成要素来看,可以把五力释义为“一个优秀中医青年人才所具备的传承力、学习力、创新力、国际视野力、领导力的总和”。是中医青年从继承传统文化和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变革创新、拓宽知识和视野、使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和尺度。是中医青年自我继承、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五力。

(1)具有传承力。

中医经典文化的传承。我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中医经典,其中浓缩了自古到今中医学发展精髓,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仅有科研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承,因此培养中医药人才,首先要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古为今用。

中医技术的师承。近年来中医的生存陷入一种尴尬境地,由于“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经典无法应用到临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书本中医”,读中医经典只知其然,师承学习,可知所以然,临床知识不能只读书本,师承技术才能学到真正技术。中医“师承”的培养模式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技术的有效方式。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个人知识”一词,而中医本身这种难以让西方人理解的“个人知识”,更适合“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目前,出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断完善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给中医师承给予更大的支持与保障。

(2)具有学习力。

导入学习理念,增强主体意识。中医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要求中医青年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思维水平。中医青年以往学习的知识有可能现在已经过时了,而新知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广大青年比以往更注重新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

坚定学习毅力,明确学习方向。学习不是什么都学,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有所选择,即学习要有一定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青年,首先,向“专”纵深挺进,即沿着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努力在专业、业务方面上成为权威。其次,向“广”四周延伸,即围绕开展业务工作、提高专业本领上学习相关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知识,触类旁通,胜任业务内的各项工作。同时,把坚定的学习方向和钉子般的钻劲儿相结合,把自己打造成“t”的复合型人才。

(3)具有创新力。

现代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尚未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欠缺和中医教育的缺陷,需要中医青年不断创新。

作为21世纪的中医青年人才必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着眼于科研创新意识培养,树立为医学献身的崇高理念;着眼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设立各类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着眼于科研创新精神凝聚,建立完善科研培养制度。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来发展中医,批判的对待一切,独立地解决问题,打破旧的框架,提出新设想,不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激发青年人的好奇心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提倡大胆怀疑是中医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4)具有国际视野力。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中医青年如何提高自我,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现在中医中药,作为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中医成为风靡全球的健康新时尚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医的理论还有一些科学的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常常有一些晦涩难懂的尴尬状况。因此,中医青年担负着把中医药事业推向国际的重任。

首先,中医药的接班人、中医药的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化工具和各个领域综合知识,通过学习外语、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开阔国际视野力,适应国际经济化的要求。其次,努力推动科研文章在SCi的发表,向国外同行展示中医的科研水平,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弘扬、传播中医药的文化。最后,21世界的中医青年人才应该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国际交往能力。中医青年应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开拓,在坚持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现代医学成果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

(5)具有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一种引领改变的能力。领导力应当成为当代中医青年诸多素质中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培养中医青年领导力的过程中,要确立领导力这一核心价值,并通过提升中医青年的“服务”能力,从而提升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影响力”。

中医青年领导力的建立,一定是要建立在对专业的熟悉上,还应上升到对中医药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学术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在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入过程中,中医青年应把自己融入中医事业之中,更多地开拓视野,从自我的定位、国际视野、多元合作、“面对面”、技术的精益求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很多途径的培养,致使自身领导力不断得到提升与开发。

3结语

总之,现代中医青年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追求时世,掌握创新,开拓视野,扩大影响。中医未来的发展,还要通过现代中医青年的不断努力,只有科学合理地造就具有现代中医特质的中医人才,才能真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并使之在诸多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段金龙.对中医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n].中国中医药报,2012.

[2]张炳升.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8.

[3]藤应超.中医人才培养现状探析[n].光明日报,2008.

[4]王庆华.中医青年人才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7

新年伊始,团市委就召开届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届中全会、省第××次团代会和市委届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全年的任务,这对于我市各级共青团组织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我市“十五”计划、加快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共青团组织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育人为主线,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务实进取,为促进我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团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强化人本潜力、质量会议和可持续发展意潜,团的工作重主要和突出,工作主线更加清晰,工作载体更加务实,工作手续更加延续,全市团工作的水平实质的提长;二是坚持以育人为主线,各级开展新世纪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注重思想育人、活动育人,机制育人,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从实践探索出一些良好的育人工作机制;三是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强化观念创新、载体创新,键造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品牌;四是坚持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团的作风建设,树立了新世纪团的良好形象,使团组织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工作进一步的落实。市委对一年来全市团的工作是满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

下面,我着重就共青团组织如何紧密结合我市发展大局,做好今年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如何,事关党的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决定着共青团自身的生存发展。去年,我市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尤其是通过选择主题、设计活动、优化载体,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正在逐步优化,但探索仍然是初步的,我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加入后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趋向,以道德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有说服力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去年,中央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委届次全会也讨论通过了我市的实施意见,并正在制定我市道德建设实施规划的公民道德规范,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原则,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分析目前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青少年思想现状,青少年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不少,有的缺乏道德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有的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还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放松。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工作内容的针对性。工作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原创:把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青少年智慧和热情凝聚到党的事业上来。共青团要为社会的根本好转作贡献,积极倡导树立新型的良好的社会关系。要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青年,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用我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激发青年的责任感。要精心设计载体、优化活动,大力深化“理想·责任·作为”主题教育活动、共青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推进绍兴文化大市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教育引导青少年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二、要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大军,大力开展新世纪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优秀青年人才。是共青团组织属性的根本体现。要把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共青团要带领青年为推进经济强市建设作贡献,必须把培养青年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认真分析“四个多样化”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实现工作的转型,积极构建我市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新格局。当今世界,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着眼于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大、门类齐、整体实力强的人才队伍。大批青年人才的成长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特别是随着知识更新进度的不断加快,人才愈来愈呈现出年轻经的趋势。因此,无论是实现我市的“三市”建设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是从更远的发展来看,都必须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青年人才大军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坚持全面育人,培育“四有”新人,既要注重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注重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既要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未来,又要着眼于青年自身的追求,实现组织目标和青年需求的有机统一,既要重视培养青年领导人才,又要重视培养造就大批青年管理人才,科学人才和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要坚持实践育人,结合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开拓新的实践教育项目,使更多的青年在参与团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积极探索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机制,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要着眼于巩固党在青年中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保持团的先进性,体现团的群体性,我们党走过了××年的风雨历程,在世纪,执政的考验仍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民心向前,是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染和纽带,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巩固党在青年中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党团组织的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决定了共青团同样也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团和如何建团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要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与进俱进,不断创新。

始终坚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对一个政党而言,是否具有先进性,从来就是决定其能否存在和发展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决定其能否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对共青团组织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先进性历来是共青团团结、凝聚青年的一面鲜明旗帜。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一旦丧失先进性,就会失去青年,也就无法承担党所赋予的重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始终保持组织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对党团建设的根本要求。

始终保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口号,而必须具体而鲜明地渗透在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一切行为中。保持先进性,必须坚持团的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从根本上讲,共青团的先进性是党所赋予的,是党的先进性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任何时候,共青团组织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地把党的纲领导、宗旨和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纲领、宗旨和奋斗目标,使青年运动沿着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要始终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用邓小平理论的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引导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要始终坚持团结带领青年围绕党的中心发挥作用,用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凝聚和激励青年,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持先进性,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广大团员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团员教育工作,努力增强团员意识,增强作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同时,要进一步发扬团内民主,切实保障团员的民利,拓宽团内民主渠道,加强团员对团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团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牢固树立模范带头意识。

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巩固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扩大团的基层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青年中得到贯彻落实的组织基础,是巩固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我省是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我省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的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给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是共青团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中的一个突出课题。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团组织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创新团建工作思路和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使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的发展变相适应。首先,要合理调整巩固传统领域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新时期青年工作,始终保持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不断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关键在于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法语,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而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禹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干部的作风如何,可以清楚显示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实行的情况,人民也往往据此对党作出评介和鉴定。特别是在执政的情况下,党的作风如何,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青年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团干部队伍的素质事关共青团的整体形象,事关共青团在青年群众中的号召力,事关团干部自身的健康成长。团干部普遍具有年纪、学历高、思想活路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三个相对缺乏”(即相对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相对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炼、相对缺乏处理复杂矛盾和驽驭全局的经验),尤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年轻干部作风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加强作风建设,为推动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强而有力的保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团建工作的新路子,以最有效覆盖青年为标准,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要突出重点,原创:一是始终把学校作为团工作的重点,把学生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和活动的主要力量,牢固占领这一阵地;二要加强和改善企业团的工作,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企业团的组织形式、服务手段和活动方式,积极发挥作用,三要努力解决农村团建巩固提高和拓展创新的问题,根据青年流向的变化,积极探索团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设置模式,大力开展强镇带村、中心村团支部、村企联建乡,大力开展区域团建工作探索。四适应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社区团建工作,建开放性、协作性的社区团组织网络。

要积极探索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社会化、事业化、实体化的发展路子,以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更多的承担青少年社会事务。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群,关注青少年事务,在加强外来务工青年教育管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团市委已提出以青少年事务中心为平台,创建五大中心,全面推进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这个思路很好。

四、着眼于团干部的健康成长,大力加强团的作风建设。党的××届××中全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于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委届次全会讨论通过了我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8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

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

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

(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五、总结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教育模式

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研究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当今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培育和调控能力。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更是把“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1]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确保我国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育人追求的一种“全新模式”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及适应育人追求的全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应主要关心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2002年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高校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这些为高校育人追求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高校育人的指导理念,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助力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与提升“可迁移性”创新创业能力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国内教育体系和家庭不注重培养学生和子女创新、创业精神,更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模式压抑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学生的直接关切,大学生创新创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政府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旨在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再次或重新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比例低、成功率低,创业态势不容乐观。成功者少,失败者众。原因可以归结为经验不足、融资难度大、风险抵抗力不强和缺乏发展思路等方面。只要我们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强化创业环节实践,促使其具备成功创业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其创设克服这些创业障碍的基础和条件,定能为日后的创业成功铺平道路。

二、国内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一)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来越多重视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石。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把其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1987年英国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鼓励自主学习。德国政府则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战略口号。在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内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以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开始标志。纵观我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5]一是以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的自主探索阶段(1997~2002)。二是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02~2010)。2002年,教育部启动评选出九所“全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扶持、项目孵化,积极推动了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三是政府大力推动、着力实施阶段(2010年~2015年)。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主动自发探索、实验、实践到政府大力推动、努力实施的阶段,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研究再到实践推动的两个飞跃。

(二)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述评

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尝试和摸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性、时代性的战略课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如下类型: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课堂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实训”等创业教育课程,注重“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结合,把创业教育作用定位于“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种子期的融资。三是以温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一种强烈致富的欲望和艰苦创业精神;四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基础,坚持以“三个基点”和“三个转变”指导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同时为学生创业融资提供咨询和帮助,确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纵观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意愿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挖掘整合校内资源,

(三)目前国内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业活跃期,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创业精神的时代。据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达到76.7%,并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据另一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0.9%。[6]同时,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1%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7]尽管中国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都不到1%,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正因为差距巨大,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必然是巨大的,前景也是极其光明的。众所周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很低的原因和因素很多,为着力促进高校学生从“创新创业意愿”向“创新创业行动实践”转化,大力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和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指出,58.3%被调查者希望能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49.7%被调查者希望能得到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这要求我们应高度关注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探索和实践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搭建项目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意愿、创业实践转化率和成功创业率。

三、“协同创新”视阙下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XX高校“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启示与思考

协同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学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责任,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国内某高校创造性地推出“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8]该计划采用一个以浙商企业家为导师支撑,以“师傅带学徒”为培养途径,以俱乐部这一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该模式较好地将高校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新平台,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创业、联合打造的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平台。实践证明,该校基于协同创新的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求是强鹰”不仅成为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张金名片,同时也成为了该高校乃至中国高校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校实践育人品牌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思路决定出路:“协同创新”理念成就育人“丰碑”

该高校坚持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养成。同时,也在思考“在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如何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在企业逐步成为国家创新主体的新格局中,如何改变大学教育中产学研脱节的现状?”,“在‘创新创业,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生根发芽的热土上,优秀的企业家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是否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及“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品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等问题,在思考和践行中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是那些能够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回应时代重大关切,满足师生重大需求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实践”。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协同创新”这一理念才得以萌生和践行,塑造成一个实践育人高端文化品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二)点“石”成“金”:构建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型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

建立“个性化的高校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培养测评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和重要保证。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型人才,该高校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型青年学生选拔方案,该高校以“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为选拔对象,经过严格笔试、专家面试等程序进行初选,择优推荐给当地知名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面试确定培养对象,成功入选者即成为“求是强鹰”学员,学校举行“师徒结对”仪式,结成对子,在接下来一年培养时间里,企业家导师会为每个学徒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接受企业家指导,言传身教,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年期满后,由学校与企业家本人共同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进行考评,并给考评优秀的大学生颁发“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证书。对实绩突出的企业家导师,授予“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突出贡献奖”和“求是强鹰实践成长优秀导师”称号。

(三)互“利”共“赢”:打造协同创新“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育人新模式

学校一方面联合省青年联合会、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高端平台邀请知名企业家,同时也邀请“具有社会责任、企业影响和个人魅力”企业家导师。确定拟邀请企业家名单后,学校举行盛大仪式由校主要领导出面授牌聘请他们为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企业家导师亲自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包括亲自与学员每年六次以上的面对面交流、包括亲自带学员奔赴各地考察市场行情或参加高层交流会等众多高端活动。“企业家导师带徒弟”这一源于传统又别具新意的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导师企业设立求是强鹰实践实习基地,不少学员被导师聘请为导师企业总经理助理,为学员提供经验传授、项目指导、资金支持和人脉资源分享,极大地推动了学员成长。例如该校博士生陈某,师从求是强鹰导师成功创办“格致教育”,并获得赛伯乐一千万元额度的风险投资,成为浙江省在校生获千万风投第一人;研究生梅某,在求是强鹰导师指导下,相继创办杭州杰竞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晟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等。一个个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通过企业家终成了现实。同时,一些学员毕业后也进入导师企业成为重要骨干和培养对象。学员也为导师提供了很好的创意。如“牛肉干的起源”、“农夫与海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产品创意,并不是出自任何一位杰出的产品策划大师,而是来自导师和其学徒的想象。在“2010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全国总决赛中,求是强鹰竺福江组学员吴同学获得第一名,代表中国青年参与apeC领导人峰会等,这都为求是园的创新创业文化添了砖、加了瓦。从一项精英的实践活动到引领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风潮,求是强鹰的理念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求是学人,这场高校与社会的协同创新教育所篆刻下的傲人成绩,已成为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金牌项目,已在社会各界树立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育人丰碑。

(四)搭建协同式“共生”平台:实现“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

青年学生通过“求是强鹰俱乐部”这个平台,使得有机会与各行业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和“心与心碰撞”,这些企业家视野开阔、人生阅历和实战经验丰富,通过接触交流,促使青年学生通过感悟企业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引导其更加成熟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从企业家身上学到成功创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拥有更重要的创业资源,为实现由“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提供了可能性和重要条件。“求是强鹰俱乐部”社团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扶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一个“孵化器”。学员之间强强联合,多次在全国挑战杯中荣获金银奖等,更在导师的支持下,五十余位学员开始了真正创业。包括浙江省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千万风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正是由四期学员徐某和三期学员陈某共同创办的格致教育。三年时间,初创的大学生企业形成了年销售额八千万的规模。这正是四期学员单某与六期学员刘某创办的杭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完成的业绩。实践证明,协同式“共生”平台是一个全新的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育人平台,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探索和有效途径。

(五)培育“隐性文化”: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

何为隐性文化?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乃至群体氛围、社会风气等,能强烈影响和改变人们思想行动的一种“力”。隐性文化是流淌在人们思想深处的一股股潜流,这潜流是活脱奔涌的潜能,是蓄势待发的潜力。[9]“创业创新,永立潮头”的浙商精神在浙江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而十年来,一代代怀抱创新创业理想的求是学子也在这股精神暖流的感召下前赴后继地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征途,以真知投入实践,以奋进战胜挫折,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校学子的“鹰”图腾添上了重重的一笔。“求”,勇于求索;“是”,明辨是非;“强”,自强不息;“鹰”,敏锐是鹰。一群怀揣梦想,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在创新创业途中风雨兼程的优秀学子,他们以是一名“求是强鹰人”而自豪。每期“求是强鹰”启动仪式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仪式。导师专门为求是强鹰成员特别制作了求是强鹰徽章,仪式现场企业家导师亲自为学员戴上徽章,祝贺他们成为强鹰一员,更让学员感到自豪、光荣、责任和感恩。每期“求是强鹰”结业典礼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典藏。每位导师都要在一年后的结业典礼现场做三分钟精彩寄语并亲自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学员们都会在典礼上当众表达他们对导师和学校的感恩言行,并在启动仪式和结业典礼上,齐声合唱自主创作的强鹰之歌。因此,每期“求是强鹰”都是一次创新创业文化的彰显。这些隐性标签,无疑彰显创新创业实践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高校青年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有生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增强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站在高处,看在远处,谋在深处,想在细处,抓在实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致力于打造服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机制,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2007-10)..

[4]党的十报告[DB/oL]..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篇10

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代表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和大家分享的青少年学习劳模精神个人讲话稿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青少年学习劳模精神个人讲话稿一

各位代表、各位劳模、青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这天我们在x召开xx座谈会,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长航系统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努力构成人人尊敬劳模、人人关心劳模、人人学习劳模、人人争做劳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青年与劳模之间的交流,激励长航系统全体职工,个性是团员青年学习劳模,争当先进,更好的为长江航运新跨越、新发展建功立业。参加这天座谈会的有被誉为“时代先锋”、“航标灯王”的“全国劳动模范”、长航创新型职工标兵郑启湘同志;有“把世界引进长江、把长江引向世界”的金牌引航员、“全国先进工作者”、长航服务型职工标兵姚泽炎同志;有担负着长江万州铁路大桥桥区航道畅通安全重任的“航道上的钢铁汉”、“全国劳动模范”金生国同志;有立足岗位,努力钻研内燃机械设备修理技术,为港口经济生产和技术改造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国劳模”张国兴同志;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长航十大杰出青年方剑波同志;有获得__市“五一”劳动奖状的长江南京航道局;有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青年礼貌号和省级青年礼貌号的先进群众。刚才他们都分别作了发言,我们还聆听了长航系统爱岗敬业杰出青年马亮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家都谈得很生动,很感人。透过这些朴素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劳动模范、先进群众和先进青年的不懈追求和奋斗

历程,感受到了劳模的崇高思想和伟大精神。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主人翁职责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展示了新时期长航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崭新形象。在此,我代表长航局党委、行政、工会和共青团,向出席这天会议的劳模代表和先进青年代表,并透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弘扬劳模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共同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

一、弘扬劳模精神,引领行业新风尚

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代表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是“同舟共济、扬帆奋进”的长江航运精神完整的诠释。在座的四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身上有几个共同精神,那就是:实干、进取、创新、奉献。我们弘扬长江航运精神,就是要学习劳模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充分挖掘干部职工的个人潜能,激发创造力,切实鼓足“干劲、闯劲和韧劲”三股劲,把握新机遇,同舟共奋进,为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带给强有力的航运保障。

(一)要学习劳模脚踏实地、建功创业的实干精神。过去我们发展靠实干精神。此刻,我们正处于长江航运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实干精神。期望的种子,只会在勤奋的沃土里茁壮成长,秋天的收获,永远属于辛劳的耕耘者。在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的这天,我们更需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更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需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二)要学习劳模永不自满、克难攻坚的进取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取精神就是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争一流的精神。加快长江航运建设,实现“四个长江”的宏伟目标,决定了我们务必以开放的思路、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理念、进取的精神,要以进取精神去拓宽思路观念,以进取精神去完善机制体制,以进取精神去创新方法举措,锐意改革,克难攻坚,勇创一流。

(三)要学习劳模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弘扬劳模精神务必学习劳模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敢破常规,推陈出新;要不固守现成模式,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大力推进创新;要尊重首创精神,激发创造活力,肯定创造成果。

(四)要学习劳模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一种良好的思想境界,是长航系统应有的浩然正气。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我们务必增强奉献意识,时刻牢记“三个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创业中和谐,在奉献中实现追求、体现价值,为建设长江航运事业贡献力量。

二、勇担时代重任,争做“四有一勇”长航新青年

期望长航系统广大青年朋友们勇担时代重任,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奋发成长为一代“有理想、有品德、有潜力、有作为、勇担当”的长航新青年,在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中贡献更大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业绩!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催生激情,奋斗成就事业。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目标方向,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动力,是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青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年时代构成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往往影响着一生的发展。长航系统的广大团员青年务必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抢抓新机遇,奋力新跨越,岗位建功、立业成才,自觉投身于推动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的伟大实践。同时要把树立远大理想、以德立身和脚踏实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发展融入到长江航运事业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抱负融入到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的具体实践之中,做到有理想、有品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二)要勤奋学习成才。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当代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而紧迫。青年是长江航运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栋梁之才。要围绕求知成才的目标,把学习作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始终持续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潜力。围绕发展学习,面向未来学习,着眼创新学习,紧密追踪知识创新的趋势和潮流,始终追随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广泛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永不守旧、永不满足、永远创新,努力走在航运发展的前列。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在实践中求取真知、增长才干,努力成为一个有潜力、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行家里手,成为航运发展建设亟需的优秀人才。

(三)要勇于艰苦创业。创业永远是时代的最强音。任何成就,都是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要做到有作为,勇担当,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把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自觉站在改革创新的前列,站在时展的前列,为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贡献聪明才智。

刚才南京航道工程局的青年代表为大家介绍了已故“长航系统爱岗敬业杰出青年”马亮同志的先进事迹。马亮同志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共青团员的优秀代表,自大学毕业分配到安庆航道工程处以来,就一向奋战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一线。作为一名年轻的共青团员,应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勤奋好学、执着坚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凯歌。

期望长航局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马亮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崇高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高度的工作职责心和使命感,为加快建设“四个长江”,奋力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奉献青春与智慧!

三、共同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充分发挥劳模对青年的“传、帮、带”作用

在我们这天的座谈会上,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姚泽炎是全国先进工作者,金牌引航员,是长航系统服务型职工标兵、长航首届长航十大杰出人物;徒弟方剑波是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也是我们的长航十大杰出青年。同志们也许还不明白,姚泽炎同志的师傅,原南通引航站站长阮国兴同志也是江苏省劳动模范。师徒三代都是劳模、先进,这是我们长江引航中心,乃至整个长航系统的一段佳话,一个榜样!

从今年开始,我们计划用2到3年的时间,在全系统大力实施“青年引航工程”,推行“导师制”,即在系统各单位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团委,选取一批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干部、高级技工,个性是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作为28岁以下青年职工的导师,与青年职工采取“结对子”的形式,签订培养协议;导师在必须时期内指导、关注和关心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好“传、帮、带”,引领青年职工岗位建功、成长成才,帮忙解决青年职工的一些实际困难;青年职工自觉理解导师的教育、指导和培养。今年4月,长航局党委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对青年引航工程的推进和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期望长航系统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结合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本单位的青年引航工程,力争尽快取得必须的成效。各级人事部门会同团委,要每年组织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青年职工,并将导师与青年职工的工作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各单位要为“青年引航工程”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导师的选拔与职责、培养方式、考核、激励机制等资料,将这项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劳模是我们全行业的宝贵财富,是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功臣,是广大干部职工的楷模。长航各级党政工团要进一步推动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的风尚,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要认真落实有关劳模的政策待遇,切实解决劳模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劳模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劳模发挥作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各级党组织要注重对青年职工的关怀,要定期听取关于青年工作的汇报,及时帮忙研究和解决青年职工的实际问题,为共青团、青年工作开展活动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为青年干部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公认、团结协作的青年干部要培养重用,要选拔先进青年代表充实到团的岗位上,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同志们,我们长航系统的劳模们来自长江航运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和各个地方,他们的人生历程和感悟,十分丰富、深刻而有教育好处。这天的座谈会是一堂十分有好处的人生教育课,劳模们的荣誉是汗水、心血凝结而成的,是用奉献、奋斗、创造精神和高尚品格凝结而成的,这本人生教科书,值得我们每个长航人认真阅读。劳模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奋斗激情、奉献精神和创造热情,是一部优美、感人的人生交响乐!期望长航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推进长江航运发展新跨越贡献力量!

最后,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谢谢大家!

青少年学习劳模精神个人讲话稿二

各位青年员工们:

为了更好地开展公司团委举办的“感恩__、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今天,___公司召开了这次青年员工座谈会,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公司一直以来十分关注青年员工,关注着你们工作中的表现,关注着你们的成长历程,同时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进一步提高你们的工作热情,坚定你们的工作信心。会议就要结束了,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主要是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员工,具有较高学历,能做到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也有基层工作实践,对问题有分析、有建议,也有解决的办法。归纳刚才大家的发言,内容涉及企业文化、业务创新、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这些见解对公司今后的发展非常有益,我代表分公司对你们表示感谢。我们将进行整理归类,供__公司班子在今后的工作决策中加以参考。可以说,从你们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公司的美好未来。希望你们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为将来大展宏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提几点要求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是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到既立足现实,又志存高远。一切成功的人都是在他们成功之前早就确立了自己的追求目标,他们的成功是长期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既然大家已经选择了__生产事业,选择了___,就要定好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工作,切实树立三

个理念:即树立我与公司共成长的理念,树立为公司贡献大小衡量自己人生价值大小的理念,树立依托__公司这个平台,定位目标的理念,树立起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思想。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要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聪明才智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到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你们是经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拔后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但是也要看到,你们从事化工生产工作时间不长,有的同志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你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还不能满足__生产的需要,工作方式方法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或许还有所欠缺,还需要进一步锻炼。因此,工作中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自大。作为一个称职的__生产者,必须要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们要想立志有所作为,就要倍加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机会,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基层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增长本领。

三是要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做到乐于奉献,无愧于青春年华。敬业精神是指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中国海尔集团的总载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不简单?能够将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够将平凡的事情做好并长期坚持做好就是不平凡。如果一个人,连最简单的工作都不屑去做,都做不好,难道他能够干成大事吗?

如果一个人,连最平凡的工作都坚持不了,都做不好,难道他能够成功吗?青年员工一定要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学会在一点一滴和一言一行中培养我们的能力,要摆正心态、摆正位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立足本职,守职尽责,甘于奉献。

四是要保持昂扬的工作激情,做到既张扬个性、朝气蓬勃,又正视艰苦、不失勇气。激情是精神状态的表现,反映意志素质、对事业的态度,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能把身边的人更好地凝聚起来奋斗。在困难和艰苦面前,能不能保持满腔的热情、无畏的勇气、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这是对大家的考验,是对大家意志品质的锻炼和检验。年轻时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失为一份未来的人生财富,如果我们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丧失了实践的激情,我们也就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丧失了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害怕艰苦和困难,要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进取,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积极工作,勇挑重担,争当先进,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断地在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用青年人开拓进取、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感染身边的同事。

五是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良好作风。首先要严于律已,加强意志品质修养。要自觉服从工作大局,管好自己的言行,洁身自好,分清善恶,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做人。其次要宽于待人,学会包容与共赢。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得失,以包容的心态与人相处,融入团队,学会共赢。再次

要以制度为准绳,加强制度执行力。秉持空杯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空杯心态就是要随时保持谦逊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保持身心的活力。要树立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六要关心青年员工成长,塑造明天,培育希望。青年兴则事业兴,青年进步则事业进步。青年员工是极具生命力的群体,但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这一时期工作好坏、价值取向如何,对今后人生整个旅程至关重要。所以,作为我们各级领导要确立关心青年、尊重青年,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才的理念。一是党团及工会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并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心,生活上关心,我们看青年员工要看其本质主流,不应求全责备。二是完善用人制度,制订用人规划,建立人才储备。特别是对表现好、品德好、悟性强的青年员工给予更多的关注,破格使用。三是要从三个方面对青年员工有意识加以培养引导。即从日常行为中加以培养引导。于细微处见精神,人际交往、法制观念、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方面加以观察。从基层锻炼中加以培养引导。如给压力、给任务,看其责任意识,判断其认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从合理化建议中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引导。通过提合理化建议、写稿、投稿、参与公益事业、参与文体活动,发现其工作激情、工作思路、工作作风。

最后希望广大青年员工要外学先进,内强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和修养,以别人走一步我们走两步的决心毅力,以赶超先进的雄心斗志,以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矢志奋斗,不懈进取,各尽其才!同志们,你们是__公司的.精英团体和宝贵财富,是___事业发展的希望,__的未来是你们的,所以大家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的前途与公司的前途紧密相连,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对化工事业的热爱,才会有工作激情,才会有无穷的力量。你们彼此之间要多沟通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我相信,在各位青年员工以及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__必将有一个繁荣昌盛、更加美好的未来。

青少年学习劳模精神个人讲话稿三

尊敬的各位、同志们: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们满怀喜悦情绪参加这天的劳模座谈会,共同庆贺赴京观礼劳模凯旋归来。劳模赴京观礼,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模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不仅仅是对赴京观礼劳模的鞭策和鼓舞,也是对我们全体劳模的鞭策和激励。赴京观礼劳模是我们全区人民的荣耀,也是我们全区劳模的荣耀。我能参加这天的盛会,有机会向各位劳模学习,向各位汇报,我感到十分荣幸。

赴京观礼劳模是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代表,起着领头示范的作用,全社会都要向赴京观礼劳模学习,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我们要以赴京观礼劳模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职责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劳模时代精神,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创新创业,继续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争做加快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要把保增长作为当务之急,牢固树立保增长就是保发展、保就业、保稳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践“十大工程”,用心建功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是要争做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当前,在体制机制变革、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倍加珍惜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带领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用心投身和谐建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要争做精神礼貌的弘扬者。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认真开展礼貌行业建立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用新时期劳模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努力构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弘扬劳模精神,铸就崛起之魂”。当前,我区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