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16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科技档案;应对策略

企业科技档案是企业在生产、建设、科研、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数字、声像等),是企业的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增值性,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创新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竞争主体抢占市场制高点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本文将对此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企业科技档案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会发展。技术创新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创新不可能靠主观凭空想出,只有在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其中包括数据、图纸、设计方案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这个基础越大、越广、越扎实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能力就越强。档案作为原生性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最客观的记录,是后续科技活动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因为档案是在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所以技术创新必须通过利用这些档案,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得到提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二、新时期技术创新中科技档案的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科技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可从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上、科技档案质量、档案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信息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分析。

1)提高企业人员的档案意识。科技档案工作不仅是传统档案室的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而且需要努力提高企业全员的档案意识、积极介入科技活动的相关环节,以保证档案文件形成的完整准确和系统,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作为基础工作和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具有超前意识,才会有主动工作的思想基础。例如,在制定科技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时,应该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经常开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职工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热爱档案事业的教育。

2)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质量控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而且是对影响产品质量一切因素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文件的控制。”没有良好质量控制,产品难以抢占市场份额、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所以技术创新工作同样要注重质量控制,包括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文件与档案的质量控制。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再次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的质量,而档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归档前的文件质量决定的,文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产品质量,文件管理是技术创新工作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中,文件是档案的前期形态,企业档案部门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深入了解企业文件的形成规律,指导各职能部门做好文件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并对企业文件工作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与控制,使其按照建立企业质量体系的要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及与档案工作协调化,以便为企业档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案卷质量及整理归档等做出明确规定,以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齐全、规范有序、利用方便。

3)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首先,企业档案人员要转换技术创新与我无关的认识,在观念上适应技术创新。其次,企业档案人员要树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思想。因为科技档案可以首先转化为科技资料,然后转换为现行科技文件来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科技档案具有很强的现实使用性,科技档案是潜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再次,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在其职务行为上适应技术创新,包括对技术创新所需要利用的档案能够随时提供,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能及时立卷归档保存。增强技术创新意识,适应技术创新是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档案服务行为,是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

4)参与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是对企业档案工作服务于技术创新工作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企业档案人员来说,必须有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企业档案人员有了参与技术创新的意识,敢为技术创新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档案人员更重要的是善于为技术创新服务,把握好服务契机。第一,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方向,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动态,积极做好相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为技术创新策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评价服务。企业档案人员必须熟悉本企业档案馆藏、管理档案的内容及本企业生产专业知识。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请教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弄懂技术档案的内涵关系和保存意义,使档案人员对各种科技档案资料做到“胸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配合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等制度的执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文件跟踪管理,和技术创新项目的专兼职档案员对文件收集归档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文件收集无缺口,档案齐全完整,归档质量达到要求,档案利用无损毁,无泄密。第三、档案工作体制的改革和档案管理手段的改进,本身既是一种技术创新行为,也推动了其它方面的技术创新。我公司利用oa网络办公自动管理化系统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运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施对归档的重要文件数字化处理,档案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传输给有一定权限的其他部门的人员网上借阅。它不仅大大减少了文件信息流转的环节,节约了时间,而且还使文件的有效性得到了根本的保证。这种做法表面上仅仅使利用档案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实际上也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本身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

5)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档案信息源进行技术创新,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可以节约劳动,加快技术创新速度,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所以,技术创新行为客观上要求档案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源。在技术创新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必须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它不仅是档案管理本身的需要,也是技术活动信息有序化管理的需要。只有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原始历史记录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利用原有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再次创新活动的开展。这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对归档技术文件材料及时实行科学管理,编制检索工具和开发利用研究,处理好保管和利用的关系,维护技术信息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6)提高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要想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在科技档案战线的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首先,要不断引进专业的高素质档案人才来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为他们营造好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其次,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做到优胜劣汰,使科技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不断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不断激发工作的创新力。第三,要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利用各种培训、讲座、参观学习、业务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增长才干,不断提高科技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积极发挥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要培养和使用好科技档案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争相创新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农民素质偏低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和农民相结合才能够真正运用到生产之中,进而真正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的广大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运用新技术以及掌握新技术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我国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有一些农民是半文盲或者文盲,还有一部分农民仅仅拥有小学文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高学历的农民很少。很多青少年都为了挣钱而外出打工,这一情况使得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继续下降。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领会的能力以及掌握的能力比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农民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正确接受、认识以及运用。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的对策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改革创新体制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人口组成结构中,农村人口占到了大多数,这一个基本国情已经决定了党和国家必须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内容,国家领导人已经明确指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要依靠投入、依靠科技、依靠政策,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方面必须要将行政体制所导致的部门分割、学科分割以及地区分割重复设置的局面进行打破,充分利用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资源和中央科研资源,进而建立健全一种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以及合理布局额的面向现代的农业发展思路,健全具有很强国际竞争能力新型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培养新型农民科研人才队伍

   想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必须要将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的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将政府投入作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投入的一种多元化农业科研的投入机制,在保持我国政府对于科研财政拨款这一主体地位的时候,积极制定出相关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对于我国农业科研活动来实施投资。除此之外,还要将现有农业科研人员生活待遇以及科研条件进行改善,保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进行科研,与此同时,还要将现有农业教育的机制进行改造,按照新产业需求以及新技术需求,造就一批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培养一批学科的带头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专家以及科技企业家,进而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

1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衡量区域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河北省经济虽然一直稳步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前几名的位置,的确可以称之为经济大省。但是,我省并不能称之为经济强省,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并非依靠科技的发展,而是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然而,河北省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令人担忧。

来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的数据显示,河北省201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8位,其创新能力在全国来说明显偏弱,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两个指标上的排名更为落后,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3位和21位。

2河北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完善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主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只有各主体要素在创新体系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到有机组合,从而起到提高我省创新能力的作用。在我省的创新体系中,主要存在着政府“越位”、高校与科研机构“卡位”、企业“缺位”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等主体“位置”偏差问题。

2.1政府“越位”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培育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者的位置。各种创新活动往往首先是由政府确定目标并下达任务,然后再交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去落实。这就是所谓的政府“越位”。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考虑如何为实现科技创新创造相应的条件,比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加大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投入等等。而目前我省政府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的贡献还有待提高,2010年度,我省金融环境综合指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创业环境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5、25、27和26位。

2.2高校和科研机构“卡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我省的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文献资料或实验室里,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非常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卡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很多成果并不适合企业的真正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们疲于应付各种课题的申请以及论文的发表,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尽管表面上看科研成果很多,但缺乏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要转化成企业可以应用的技术,一般都需要再进行二次开发、试制、试销等转化过程,然而,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使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二次开发,无法转化成经济效益。

2.3企业“缺位”创新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然而,我省在2010年企业创新能力的国内排名是第23位。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企业创新的“缺位”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企业缺乏创新动力。长期以来,我省大部分企业,一直采用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来提高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和意识,忽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其次,企业缺乏创新实力。民营企业在我省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它们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非常迫切。然而,从产品研发到投放市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而缺乏创新的实力。

2.4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与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科技中介机构是技术需求方与持有方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促进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河北省科技中介机构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从数量上看,在全国来说并不算落后,但其专业服务质量还很不到位,主要体现在:

首先,依附性强。科技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促进科技进步的服务性组织,不是政府附属物。然而,我省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是由科技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办的,“官办”、“半官办”色彩浓厚,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比较差。

其次,服务质量较差。不少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质是政府机关的衍生品,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成了物业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和市场化的服务机制,很难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完善河北创新体系的建议

为了突破以上制约我省创新体系发展的瓶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3.1明确政府的定位政府在完善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应该是引导、推动、组织和协调,是服务者而不是主导者。具体来说,政府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优化环境和扶植创新主体。

优化创新环境,包括优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的是技术信息网络平台。目前,“河北省科技信息网”平台已取得一定成绩,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的是,加强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外技术信息的互通,真正做到信息共享。软件环境指的是围绕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鼓励、引导、保护和协调性的相关政策。

扶植创新主体,首先是要发现和扶植一批在创新方面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在省内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进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创新意识;其次是要扶植高新技术企业,在资金来源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帮助;第三是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退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垂直管理,使其逐渐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3.2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河北省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缺位”,并非是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利润低而减少技术投入,2010年,河北省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有0.61%,于是陷入了“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下降——竞争力下降——研发投入更低——创新能力更下降……”的恶性循环。为了使我省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转入良性循环,非常必要的措施就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近十年来,我省农业科技转化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贡献显著,由河北省农科院主导,将研究所、高校、企业、实验室、试验基地、信息网和成果推广中心等机构有效地联合,对我省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发挥了有力的的推动作用。

我省其他“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技术供需双方互不信任:技术需求方怀疑资金的使用和研发效果,希望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收益;技术提供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抱怨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强调研发效果的滞后性。所以,这样的联合体非常容易解体。从我省农科院以及省外的先进经验可以总结出,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是非常好的途径。“产学研一体化”受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的驱动,技术创新的供需双方按照“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采用公司制的运营方式,才能调动双方积极型,才能真正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效力。

3.3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源于我省各种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非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也许借助于科技中介机构,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首先,理顺科技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应该逐渐从现在的微观介入向宏观管理、引导、扶植和服务转变。科技中介机构应从政府管理部门中逐渐脱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法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中介机构与科技创新的供需方按照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模式进行合作。

其次,应逐渐完善科技中介门类。河北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很不均衡,近几年,各种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园发展的比较迅速,但少有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和技术评估等重要组织。政府应着手在这些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最后,建议由政府出面,成立科技中介协会,对科技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管理。目前我省各种科技中介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管理。由科技中介协会,来建立中介行业自律制度,完善科技中介资格认证、资质审查、服务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信誉评估体系,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4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问题;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202-02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发明、发展的历史,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创新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重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氛围和基础,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科学理念,坚持立足创新实践和事业发展识别、培养、凝聚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总理曾提出:“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奉献科学的远大志向。”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还要通过科技教育,使科学精神扎根于广大的青少年中,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沛的动力源泉。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始了我国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对于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虽初有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误区。

一、科技辅导员队伍

2007年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对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虽然被调查辅导员中有69.6%的科技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表示认同,并喜欢自己的工作,但科技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课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过去没有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因而目前学校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科技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中,学生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出某一专业学科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综合和创新的特点,知识口径狭窄、专一的教师是无法承担科学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好在一些获奖项目的科学教师,年富力强,以高度的责任精神迅速“充电”,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共同提高。但就一般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单一

目前,虽然新疆各县市及部分社区都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但活动中心的活动内容仍然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艺术、体育、娱乐、课外辅导等内容为主,基本没有涉及科技、创新发明、科普等内容的课程。2009年,笔者随由教育厅牵头组织的自治区青少年校外联席会议赴南、北疆部分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进行了检查、验收,发现90%以上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的基本上都是以舞蹈、乐器、健身、绘画为主的兴趣小组,几乎没有关于科技、科普方面的辅导或讲座。极少部分的活动中心虽设有科技兴趣小组,但课程及师资并无法保证。

另外,每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都由财政配备了相应的科普器材,但通过检查发现,科普类器材的使用率远远低于其他文体类器材,并陷入“没有科技教师,无法正常使用设备、开展活动――器材损坏严重――无专业人员维修――科技类活动更无法开展”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家长认识的误区

在调研中,通过与部分家长的沟通交流,发现相对于文体类兴趣小组,家长对科技类培训的知情度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通过舞蹈、武术、乐器类兴趣小组的培训和学习,能够较快的掌握一门技能,并展示出来,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对家长来说也很有成就感。

而科技类培训,首先,很多人不知道科技类培训为何物,培训内容有哪些;其次,由于科技类培训不能在短时间内,明显地看出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家长就认为这类培训对学生帮助不大;再次,很多人把科技、科普与学校的学科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混淆,认为在课余时间再参加科普培训是学校教育的重复。

四、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活动不具连续性

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时,往往急于求成,想要很快看到结果,希望学生作品在比赛中获奖,从而简化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会极大地削减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功能。

每一个创新发明都要经过选题、设计、实验等过程。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造发明的选题往往比实施更困难。所以,对培养创新能力而言,创新发明活动的过程比最终结果更重要。

另外,活动不具连续性,也是目前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实践,现在很多创新发明或实践活动的选题很好,但往往都随着一个项目、一次竞赛的结束而结束了,缺乏连续性,使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些问题和误区,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科技活动有章可循。并且将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评比的一个指标。每年对结题项目进行盘点,表彰奖励优秀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管理教师,推荐优秀项目成果申报各级各类奖励,并且将这些成绩与绩效工资相结合,认可科技教师的劳动,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并与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二是优化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

科技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教育的质量,但由于我国教育从高中文理分科,并且大学没有“科学教育”专业,导致科技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单一,与科技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所需不符。因此,对现有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应以短期培训、电视讲座等形式,提供科技史、科技发展、科学传播、科技活动技能等方面的短期、在职的专业培训,并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科技教育”专业,招收科技特长生,为中小学培训师资。

三是丰富校外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尤其是科技活动

在校外活动场所多开展科技、科普活动,提高科普器材的利用率。对于边远地区,开展科普巡讲、器材下乡活动,并尽快培养当地的科技教师骨干,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责无旁贷,尤其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作为社会的主体,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和带动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建立激励机制,奖励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好的学校、老师等。并鼓励企业、大学为青少年的发明提供资金保证和开发市场;或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免费设立青少年发明、动手俱乐部。如:上海交大成立“上海交大大学生创业有限公司”,为大学生具有市场前景的开发成果提供风险投资。杭州一企业设立青少年发明俱乐部,从德国进口工具,免费让青少年开展工程拼凑、车模等活动。

五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家庭环境很重要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科技创新教育更是如此。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这就是说,我们每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创造之中,当然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在点滴的生活中唤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产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发挥联想。并且要尊重孩子对人生的选择和志向,尊重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这对孩子的自由发展,创造性发展,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充满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中父母加以正确引导,会使孩子的创新智慧充分展现和很好地开发、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对于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繁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大、中、小幼相衔接,家庭、学校、社会相配。科技创新教育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5

关键词科技传播;创新;科技编辑;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5-0010-02

abstracttheadvancementand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isdrivingthepropagation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magazines.thecomprehensivequalitiesoftheeditorswilldirectlyaffectthequalityofthemagazines.thearticle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editorsandbring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inthefaceofoutstandingdifferencesandchallenges.itadvocatesenhancingthepropagationand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bymakingfullus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eans.

Keywordsscienceandtechnologypropagation;innovation;scientificeditor;challenge;countermeasures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真理,科学也没有终极的真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巨大社会功能的实现均离不开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作为科技事业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和突出,但同时也对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加强学术建设、推进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瞬息万变、高度信息化的当代,科技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便捷,科技期刊要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好地服务科技、服务社会,起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媒介和导向作用,在科技信息传播创新中起到主导作用,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编辑人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聘请其研究领域声誉较高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这种编研合一的人员结构有助于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及时报道,促进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利于办出高质量、高品质的精品期刊。但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现状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中青年人居多,有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也有转行搞编辑工作的。大多数科技期刊编辑未接受过系统的编辑学理论教育,所学专业也非编辑专业,所学知识与岗位不相符。同时,多数编辑部人员配置不足,很多编辑人员身兼数职,杂务缠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无法静下来从思考和实践中获得启迪,这都制约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再提高。

2剖析问题,寻找差距

现阶段,科技期刊编辑水平尚未达到新时期科技信息传播创新要求的原因很多。有别于其他期刊,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很强,其专业应该是科学技术专业(即理工科)和编辑技术专业(即文科)的交叉学科,也制约了科技期刊的编辑不能是编辑科班出身,而是某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半路出家”的编辑。这就存在许多问题,如:1)理工科专业人员普遍欠缺较好的文字功底;2)所学的理工专业是否与所从事期刊专业对口;3)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是否掌握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编辑整天埋头苦干于稿件中,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科技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味埋于案头的编辑终将被社会淘汰。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科技期刊编辑要把握现代科技知识的脉搏,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状态,使自己所从事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达到较高的水准。解决上述问题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结合编辑实践工作对科技期刊编辑进行继续教育,让编辑从忙乱中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科技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很多,既可以通过正规的专门课程学习,也可接受短期的业务培训,还可与专家学者、同行进行经验交流等。但目前的继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1)缺乏有效的、健全的科技编辑培训制度,无法进行督促和检查;2)缺乏多层次、多方面的继续教育大纲,无法使各层次编辑人员有针对性学习;3)培训内容较单一,多侧重编辑文字加工和编排格式的学习,对编辑理论和深入研究讲得少,计算机应用培训中对高层次的编排技巧和图形处理讲得少;4)参加本期刊专业技术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机会少,对最新科技发展不熟悉,同时参加编辑专业学术交流也少等等。

3面对挑战,群策群力

科技期刊编辑学领域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探讨加速新时期科技期刊高素质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来提高自己。这就有赖于建设科技编辑专业多元化、多模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地培训和充电,在学习过程中回答编辑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才能适应新形式下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科技编辑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的特点,科技期刊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科技编辑的业务培训,加强规范、强化编辑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计划,鼓励、引导编辑人员自觉参加岗位培训,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技期刊编辑部从发展角度出发,制定长期编辑人才成长规划,重视自身队伍建设,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经费,合理安排编辑部工作,鼓励中青年编辑在完成编辑工作任务的同时,有时间去进修学习,去接受继续教育,去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交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更新个人知识,开阔视野,促进成才。

编辑技术不断发展,编辑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成为高素质的编辑人才。科技编辑只有重视自身的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知识面和能力才能越宽广,办起期刊就越得心应手。科技编辑要积极配合并认真接受必需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岗位技能培训,以科技专业知识为基础,加上编辑学和出版学的理论和业务知识,这才是如虎添翼。科技编辑要加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知识的储备,应重视: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6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生产能力

一、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国外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不过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在现代化设备建设上也在加大成本的投入,因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所以完善如水利设施、乡村公路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加大成本投入的同时,也要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业在投入和产出上不成正比,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2.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和土地资源的丰富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土地资源优渥,可耕种面积庞大,农业生产才有可发挥的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可耕种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一带,受到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耕地面积正在日益减少或者受到严重的污染。而在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可开发的土地更少,难度也更大。

3.科技创新。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是据有关数据来看,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水平依旧很低,科技的利用率不足50%,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上的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种上的优化,以及农耕过程中有关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方面的创新。

二、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与产出率不高。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对水土资源,农产品资源,科技资源,以及资金人力等方面资源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方面受到资源匮乏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土资源的浪费。还有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地区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出率而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造成了水土资源的污染,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态循环系统一旦被破坏将造成资源不可再生等严重问题。此外,对深加工投入的不足,使得即使有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农产品却没有一定的附加值,从而导致农产品的市场效益比较低。

2.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在高坪地区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能成本投入大一些,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也就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受到地域经济的原因,在科技创新上的力度还不够。整体来说,成本的投入并不代表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第二是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技术的需求不旺盛。大部分地区还是没有形成大规模耕作的趋势,农业生产者倾向于使用传统农耕设备,对水利设施,灌溉技术的需求并不高。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需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成果得以宣传和普及,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劳动者素质的影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效率并不高。首先是国家有关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的情况复杂,在落实政策的时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是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使得劳动者的素质降低,这对农业科技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普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措施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可以从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创新、增加深加工成本投入、引进大型农业企业等角度考虑。

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国家的灵魂,更是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推手,所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投入。国家的财政政策中需要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预算进行严格的把关,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体系,还需要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国家也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与教育改革相结合,加大高校对于专门科技人才的教育,设立科技研究所,选拔优秀的科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其次,农业科技的创新也要求农业部门和其他国家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在我国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需要引进国外相关科技文献和科技技术,在研究先进文献和科技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科技的创新做出努力。此外,也要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管控。比如在一些高坪区可能成本投入已经相对比较大了,只是产出率不高,那为了提高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在深加工上加大投入,使得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提升。

2.加快科技创新体系的推广。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我国在对水利设施上的建设,农产品品种上的优化,播种和灌溉技术上的改良,施肥耕作等操作上的进步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方面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创新推广的体系,比如宣传和监管部门体系,另一方面为了加快劳动者的接受和适应新科技的能力,需要完善教育体系以及制定优惠政策。这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推广,科技及其成果的利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组织农业科技工程。最后,农业科技工程的组建也有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科技工程预示着我国在推广农技和农技产品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次,还需要加大企业和农业的合作,引进大型的农业企业,使得农业和市场开展有效的合作,尽快组织好农业市场交易信息网络等,这对于组织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农技的发展和推广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C上所述,我国在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上受到了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科技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为了改善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上着手,这对基础设施改善,资源环境改善具有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昀,魏彤,刘涵湫.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6).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8

LiDanZHanGJie

(theUniversityoftaizhou,ZheJiangtaizhou318000,China)

【abstract】withtheinfluence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regionalinnovationsystemand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graduallyincreased,localgovernmentrelianceonlocaluniversitiesincreasing,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disadvantages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servinglocaleconomicdevelopment,thispaperexpoundsthe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oflocaluniversities.

【Keywords】LocalUniversitie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promote;Countermeasure

0前言

高校是??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必须有助于促进高校重要职责的完成,促进未来高校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特别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日前,科技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发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高校的一部分,应刻不容缓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调整高校学科和科研布局,多方共建产学研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1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1地理位置

地方城市在地理位置上远离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而高校一般都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其次,地方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稀缺行业的专家学者上就较为困难。再者,地方高校地处本地区之内,与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比较近,交通便利,方便联络;能及时、快递地给予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方案以及解决实时问题。

1.2自身综合实力

随着地方高校自身师资、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地方高校在地方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增强,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日渐增大,从而逐步加大了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产学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为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地方高校也非常具有优势。地方高校的主要生源是来自本地,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在通过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时,其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而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留在当地就业,分布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里,这又为地方高校日后在本地区内开展政策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实践与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2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足

2.1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沟通不通畅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由于其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不同,且缺少有效地交流平台,导致了他们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沟通和信息传达也不通畅,进而致使彼此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从客观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中,针对地方高校的扶持政策比较少;从主观上,地方高校对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是知之甚少,很少主动去学习理解的;因此,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地方高校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另外,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不通畅。通畅的信息沟通是地方企业之间开展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者不对等,就很难能达成合作。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都没有建立正规的信息沟通渠道,一般通过个人关系与企业接触的较多,这样就很难从学校层面与企业进行沟通、洽谈,这对两者之间开展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2.2地方高校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意识薄弱

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职称评价体系,使得高校的科研人员“重成果、轻转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研究,获得项目、发表科研论文、评职称,却轻视了研究成果的后续转化问题。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比如提出科学问题、研究问题、、申请专利,更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研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最终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创新的意识薄弱,从而对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缺乏了解,科研成果偏离社会需求,难以转化和应用。

2.3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成果转化不足

一直以来,地方高校都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且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很难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也就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在如今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时代,无法转化的科研成果就失去了其现实价值,从而导致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虽然目前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量非常大,达到世界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甚远。

2.4地方高校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管理大多是“重管理、轻服务”“重成果、轻转化”的状况,这样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地方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科研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论文、专利)数量也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科研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方式直接对二级学院管理,管理层面大、头绪多,往往无法做到较好的统一规划;且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机动性,也阻碍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由于目前高校科技管理?w制和机制是对科研人员作出评价,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地方高校的科技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缺乏分类评价,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科技成果,使得科技成果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二是,导向不合理,只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形式,而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风气。三是,缺少长效机制,现在的科技评价大多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了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和长远效益,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分析

3.1搭建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

地方高校应与政府、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强化为地方社会服务的观念,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搭建沟通桥梁,组织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传递的通畅;在交流平台上,公开并宣传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的同时,收集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加强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联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邀请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参与,不仅给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思想碰撞、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还加强了地方高校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了解。

3.2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以地方社会需要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点及特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化学科建设,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逐步确立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

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创新,而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和想法,又是教学内容创新的来源;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教学创新是互相依赖和互相促进的。地方高校要全面审视现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开展专业人才调研,深入地方,深入企业,优化调整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的资源整合,形成高水平的专业的团队,把科研、教学融入社会服务。

3.3积极推进产学研,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加强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地方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和科技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积极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主动选择地方产业、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切实解决共性问题的技术难题,加强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联络,鼓励科研人员经常到企业调研、考察,学校层面应多组织一些产学研的交流大会,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党政重大决策出台提供智力服务。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业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手段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3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基本手段。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不健全,难以到位

农业科技属于弱势产业及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位置,不重视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经费更是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发展迟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主力军都缺乏技术与推广,整体效益得不到发挥。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当今农业类产品趋于商品和市场化发展,农民有强烈的创收增产意识,但是农民学习新技术的方式一般是有限的光碟资料,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由于方式方法局限,达到的效果不明显。农民思想一般比较守旧,学习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弱,所学的科技成果想达到转换成生产力的进程非常慢。开展发挥好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比如试验田、示范基地等,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更好的为农民收获更多。推广和使用农业新技术才能得以拓宽。

2.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农业科技发展与生产结合不同步,研究方向和实际需要不接轨,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急需的农业技术找不到,科技储备有限;再就是农业科技和实际农业发展不同步,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难以满足。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具体落实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做到科技与农业的相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培训教育、发展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科学完善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一切可用资源,加大集中力量从事好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开展对一线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到田间地头实习工作,培养技术过硬的农村技术员,使之慢慢形成相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网络推广的形式,安置好农技推广工作在一线“棚架”问题。二是做好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最好在各类院校再继续学习,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水平,更好的做好农技推广事业。三是启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学习,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规章制度,为全面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创新的对策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职称网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变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4]。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4参考文献

[1]潘嘉念.以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成效与新的工作思路[J].南方农村,2006(6):4-9.

[2]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