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29

动物检疫概念篇1

关键词:生物复习学案使用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教学并不是如上新课,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注重学生认知的深化和提高。复习教学的设计应该体现基础性、有效性和发展性,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低起点、重方法、强反馈的基本理念,通过小步伐、多滚动的基本原则,设计科学、合理而实际有效的复习学案,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对知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本文介绍“免疫调节(第一课时)”复习案例来总结以“自学――探究――应用”为模式的复习学案的应用,探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复习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教师整理、设计和编写好复习学案,课前印发给学生,并布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利用复习学案进行复习,既能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又能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案设计内容丰富,包含目标、自学、探究、应用、自评达标等环节。知识点处理较科学和全面,呈现知识点的形式多样。有表格、概念图、过程图解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使之在课堂上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对生物复习产生持续的兴趣。

二、注重基础,加强巩固

学案中【自学与检测】的内容是:①请画出“免疫系统的组成”概念图;②请列表格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自学环节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精心把基础和易学的知识设计成自学内容或任务,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让学生相互之间督促和检查。同时设计有挑战性的[考点自测],这样能激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能让他们自查、巩固和反馈自学情况。这部分内容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对不同功能的细胞进行总结,让教师在课堂上有空间拓展和归纳,并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三、能力立意,接近高考

学案中【师生共同探究】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免疫的类型、组成和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的两种方式和过程”,其中以后者为重难点。前者构建概念图让学生填空回答,后者通过过程讲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并设计表格来对这两种免疫方式进行比较。最后分别针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两者的综合考查来设计三道例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

探究环节是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有考试的热点来设置复习内容,通过师生探究和教师点拨来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复习。通过设计构建概念图、完成表格、构建过程图解等任务锻炼学生理解概念图的构造、会分析表格以及掌握过程图解的含义。通过分析例题中的过程图解或过程图像来巩固对过程图解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和小结等方式形成核心知识。通过环节小练对每个知识点过关和巩固,精选典型例题和训练题时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并照顾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基础过关类和应用提高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练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在进行非选择题的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答题的优势和不足,收集易错点和易混点(可通过个别提问、课堂巡查和练习反馈等方式),然后给学生分析清楚,同时提供规范和准确的答案,以提高学生的辨错和纠错能力。

四、强化目标,重视反馈

学案中【目标回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检查复习效果,并对主干知识进行提炼和巩固。我采用列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回答,能回答上的就算过关的方法,效果比较好。【目标检测】环节精选了5道练习题,教师可以通过限时训练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思考和改进

1、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问题性特征表现不明显。

整个课堂中可能有很多师生的问答和对话,但没有将之呈现在学案上,学生可能就不重视。所以学案最好多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将知识问题化,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锻炼的各种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如果教师不太放心学生的思路是否正确,可以列方框或用提示语言来引导,或者用文字加箭头的形式提示学生。如在复习“免疫的类型”时,可以提问:免疫的类型有哪些?你能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吗?或者在完成【目标回归】环节后提问:如何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对核心知识网络化,有个归纳总结的作用。

2、小结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再多样化些。

本节课有小结,但大都是对知识点的小结,欠缺对方法、解题思路、问题等的小结。例如,在评讲例题时,可以总结审题、读题和解题的技巧方法:①注意和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应的考点。例如题目中出现“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等字眼可以提醒学生马上把相关的贮备知识调动起来。当然这样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知识框架构建,才可能从“一点”想到“一片”。②总结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生命历程(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识别,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必要时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变式训练来进行训练和巩固。③对有规律的问题、易错点、易混点进行总结,提炼解题方法,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④归纳常考知识点的常考题型,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这些题型,熟悉高考的模式,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复习模式,让复习效率更高。

动物检疫概念篇2

教材中给抗原的定义是: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由于它们含有特异性化学物质(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引起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特异性化学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些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与人教版对抗原的定义有所不同,反倒类似于人教版中对抗原决定簇的描述。浙科版对mHC的描述是: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mHC”,这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的身体细胞上都存在,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而在人教版中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浙科版对受体的描述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呈Y型。每一种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当其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该B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也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它们的本质都是蛋白质。这三个概念描述很清楚,但是学生在做题时频频出错,一错再错。

例1: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

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不同。

答案:(1)C(2)a(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

这是上完新课之后第一次做有关这三个概念的简答题,学生在(3)小题中绝大多数答为:mHC,也即把mHC的概念与受体的概念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是:mHC是作为身份标签,避免被自己的免疫系统所攻击,也因此可以识别出“非己”成分并攻击之。而B、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恰恰相反,去“识别”特异性的抗原分子,进而被致敏或者活化。课文中对两者的化学本质的描述也不一样,mHC为糖蛋白,受体为蛋白质。

例2: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当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的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

答案:(1)活细胞特异性化学物质(2)①抗体同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接种病毒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不同浓度;③低高

这是在单元检测中做的,学生在(1)中的第二空再次出错,正确率极低。答案也五花八门:mHC、受体、抗原决定簇等,主要是对抗原的概念没有搞清楚。灭活的病毒作为疫苗必须确保抗原分子没有被破坏,这样才能被免疫细胞所识别而启动免疫应答,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此必须保留作为抗原分子的那些特异性化学物质。

例3:研究表明,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________,它除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与ach受体相似,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答案:抗体抗原分子

动物检疫概念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上已形成共识[1]。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2],实践操作技能是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3]。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改革,构建“实践导向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应用型人才评价”一站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一站式”技术技能型检验人才,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确立实践教学观,以实践活动为导向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调研、行业专家咨询、合作医院参与、专业分析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细致分析,根据岗位能力与职业标准要求,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订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专业培养计划。划分出本专业六大核心实践教学模块:临床血液检验技能模块、体液检验技能模块、生化检验技能模块、免疫学检验技能模块、微生物学检验技能模块、血液细胞学检验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归纳出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教学。

2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必须是对学习者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才能让学习者主动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增加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际操作中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框架,将理论知识充实到框架中。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就诊,检验程序包括:医生初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标识与核对、标本运送与收检、标本处理、标本检测、数据确认与审核、标本贮存与复检、质量信息反馈。其中的理论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疾病概要,检验申请单的填写要素,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的正确接收及处理方法,标本检测的方法、注意事项、参考值、临床意义,标本检测的质量控制。又比如伤寒抗体效价测定实验,其程序包括:免疫原的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其中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免疫原的概念、制备方法,免疫佐剂的概念、佐剂作用机制,免疫动物的种类、免疫剂量、途径和时间,动物采血的方法,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和抗体效价的测定。

3实践教学环节

以高职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划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夯实实验操作基础、强化技能实训、“双主体”毕业设计指导。坚持将严格扎实的基础训练放在首位,增加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训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遵循“选题—开题报告—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程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建立综合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标准

建立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编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一书,考核内容注意与医院检验岗位接轨,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技能,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考核。该书涵盖88个专业核心技能考查点,包括114道专业技能抽查考题,为医学检验职业技能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标准,针对核心技能项目的考核要点制订了合理、明确的扣分细则,可对每位被考核学生逐条逐项地进行考核与评价。

5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包括“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完善、先进的设施设备,“理实一体化”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仿真实验室。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强、创新型的具有“双师”素质与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定期顶岗实践,熟悉和了解行业岗位工作流程、要求和标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对原有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理实一体化”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仿真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能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教学紧贴临床工作岗位,实训项目开发紧跟检验技术的发展,为模仿真实岗位的实验实训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2]朱建军,尹一兵,涂植光.探索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86-188.

动物检疫概念篇4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26-01

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淡薄,动物防免工作难度大,散养户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动性不够,养殖方式主要是散养为主,养殖数量少,管理粗放,养殖水平低,防疫意识差,规模化程度、饲养技术力量、疫病防范能力等参差不齐,共同防范动物疫病风险责任意识匮乏,养殖户“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思想严重,有的随意抛弃病死畜禽,甚至对无法医治的畜禽宰杀食用,影响了动物疫病整体防控,农村动物防疫非常被动。

2.饲料价格的上涨及肉食品价格的波动,当饲料价格平稳的时候或肉食品价格重上涨,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看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现象,一旦价格下滑,就马上出栏甚至空圈,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动物养殖环境糟糕。一般的农村及乡镇的养殖户们都是把茅房或者废弃不用的屋子作为圈舍,再加上养殖户专业知识缺乏,容易造成圈舍不通风,光照、通透性等较差这对牲畜的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反对统一管理,喜欢小户型养殖,缺乏科学性管理。一些农户基本上不管不顾相应的卫生消毒工作,养殖密度不合理,当疫病开始蔓延时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源的扩散,经常会出现整个圈舍的所有动物全部感染一种疫病然后全部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所有的前期工作全部白费。

4.相关工作人员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还不是很熟悉,对疫病感染状况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动物患病的最早时期对疫病传播情况完全不了解,等到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相应的体系建立不完善。江城县虽有设立专门的动物疫病防治中心但是相应的医疗诊治队伍仍然没有完全建立。由于经费以及其他一系列原因,人们对于治疗兽医和以防兽医的团队的概念以及其区分不是很明。确服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完善,商家知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不管不顾诊治服务是否真实有效而仅仅是为了获得生产销售许可证。

2.江城县动物疫病防治站技术相对落后,人员管理不当,常出现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对业务了解不清等情况。与此同时经费的缺乏使得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应工作的开展,可能会出现其他更严重的问题。

三、建议以及对策

以下几点是针对确保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畜牧业良性发展所提出的几点意见:

1.认真贯彻“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集中防疫,常年补针,力争做到应免尽免。平时的个季节的防疫工作完成后,各县要加强相应的监管工作,针对不达标的地方应当及时补针,争取做到牛、猪口蹄疫及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鸡新城城疫疫注射密度达到应免数的100%,同时针对调入畜禽、怀孕牲畜及幼崽,要及时补针。

2.从观念上做好防疫工作。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不仅仅是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江城县整体的经济水平发展。领导以及管理部门要向群众灌输这样的思想,动物疫病检疫工作的开展不只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是保护江城县整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对社会稳定、人们健康的保障。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及工作目标就是以人为本。

3.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方面要进行行政与业务相统一。动物疫病防治站的设立以及运营经费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政府的拨款并不多,不能很好的维持其正常运营,这时候就需要群众的力量,江城县的相关领导应当出面帮助筹集资金。动物检疫工作团队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要,要严格统一指导与监管。在人员招聘工作上应当就检疫站的实际情况招聘最适合的人员。分配工作任务是要把工作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能找到责任承担者,这样的分配方法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检疫工作的保质保量。

4.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动物检疫是高危险工作,所有从事检疫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们如果不进行全面的保护措施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病疫的感染。由此可见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要有完善的检疫工作的计划及规章制度。不只是基础设施设备要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工作人员完全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参与检疫工作时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工作甚至有的人连口罩都没有戴,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都没有做好。参与检疫工作的工作人员就像是战争的前线人员,随时都在跟病毒打交道,一定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作为其保障。

5.免疫、封锁、消毒以及检疫等工作不只是要进行监管还要强制其实施,动物的口以及蹄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动物病疫的检查以及检测工作是整体工作的核心部分,针对检测出的问题产品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要针对相应的病疫制定详细明确的报告。同时,一支积极团结的工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出现重大的病疫现象,相应的工作团队要及时出面控制,避免疫情影响范围扩大,减少相应的损失。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都要百分百受检,并做好检疫档案。

6.坚持依法治疫,坚持落实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最基本的工作。关于动物病疫治疗的有关法律也有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其中有对动物病疫的预防、控制与消灭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严防各类病疫的传播。相关法律文献还对动物以及相应的动物产品生产的各项工作包括检疫、屠杀、输送等等过程进行了规定。而相应的检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要经过全面的检疫工作,不能漏检任何一项更不能不进行检疫工作。对于所有检疫过程出现问题的动物或动物产品必须处理掉,不能流入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牧业通讯》杂志2007年第9期

动物检疫概念篇5

关键词:检疫方法;屠宰检疫流程;动物检疫法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

1检疫

检疫是一种以技术为依托的政府监督管理职能,而不是职业行为或经营行为。所以,动检员的技术和方法必须精准到位。作为每一个动检员必须不断地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准确、迅速、方便、灵敏、特异、先进等指标为标准,在若干检疫方法中进行选择,取先进的方法为法定的检疫方法,以确保动物检疫科学、快速、准确。要做到在活体临床检查中熟练掌握诊断动物疫病的方法。得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对动物外貌、动态、排泄物、体温、声音等都进行检查;要能够通过屠宰后对胴体、内脏等检查出产地检疫不易发现的疫病,如结核病、囊虫病、旋毛虫病等。这些都需要熟练的掌握动物检疫的方法。

1.1动物检疫的方法

动物检疫的常见方法的有:临床检查、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诊断法等。要根据动物疫病的特点,进行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检查。

1.1.1临床检查法

临床检查法可分为动物群体检查法和个体检查法。群体检查法可从畜群的“静、动、进食”3方面进行观察,判断是病畜还是健康畜,剔出病畜和可疑畜;由群体检查剔出患病动物或可患病动物,再进行个体系统检查,通过直接或进行解剖检查或将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1.1.2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法则可以通过交谈、询问、查阅记录资料及对现场进行观察、分析来取得,然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结合临床和病理材料。这对动物疫病将起重要作用。

1.1.3病理学检查法

病理学检查法可分为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2种,对肉眼看不清楚或疑难疫病,可酌情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检查,观察其细微的组织学病理变化,借以帮助诊断。病原学检查法是利用兽医微生物学和寄生学的方法,查出动物弊病的病原体,而在拟定检疫方案和分析检疫结果时,必须结合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判断,加以全面考虑。

1.1.4免疫学诊断法

免疫学诊断法则快而准确,是诊断动物疫病的重要方法,特别对隐性感染的疫病,更加有价值。一般分为血清实验和态反应。

1.2学习技术

而要掌握好这些方法和技术,则需要涉及很多学科。如: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免疫学等。还要掌握熟练解剖、观察等主要技能。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动检员,还得时时刻刻多学习文化知识,多动手,多观察,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方法。

2屠宰检疫流程

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动检员亲身进入到屠宰检疫中去,必须清楚了解各项屠宰检疫流程。

屠宰检疫流程可分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

2.1宰前检疫

当屠宰动物运至定点屠宰场后,动物检疫人员或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先向货主或押运人员索取检疫证明。对检疫证明符合动物防疫规定的动物进行抽检,对患病动物停留、经过的场地、车船、容器以及接触过患病动物的工具、用具等,均应彻底消毒,再通过群体和个体检查,对可疑患病动物进行隔离,经确认健康的动物可送屠宰。

2.2宰后检疫

宰后动物的检疫,要通过熟练的使用检疫工具,对胴体、肉尸和内脏以感官检查和剖检为主,必要时辅之实验室检查。在检疫时为保持肉品的完整性,剖检时只能在规定的部位顺纤维切开,切口深浅适当。检查带皮肉尸的淋巴结时尽可能从剖开面检查,顺其长度切开,以保持皮张的完好性。宰后检疫程序一般分为头部检疫、内脏检疫、肉尸检疫,但宰猪应增加皮肤检疫和旋毛虫检疫。

3依法办事

动物检疫概念篇6

1.与植物病虫害相关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措施

具有潜在农业巨灾风险的植物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检疫的外来物种(Q-organisms),一类是需要保护的本国优质品种(K-organisms)。根据欧盟相关规定,荷兰政府主要负责搭建并完善本国植物卫生检疫体系,以预防、控制并监测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作为欧盟一员,配合其他成员国共同实施一些联防措施。为有效防控植物疫情,多个政府部门通力合作:荷兰经济部主要负责国内植物卫生检疫政策的制定,以及欧盟法令和国际公约的执行;国家植物保护服务中心负责有关欧盟植物卫生检疫规定的具体落实工作,以及国内植物病虫害风险评估、疫情分析和防控行动的协调与管理;植物检疫机构(隶属国家植物保护服务中心)主要是根据欧盟植物卫生检疫规定,负责植物产品进出口和田间地头的相关检疫工作。此外,政府还本着预防和根除原则,实施了“零容忍”的植物卫生检疫政策。一方面,通过边境和农田检疫、病虫害防控知识宣传,以及有关农业保险政策,鼓励种植业者使用植物保护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实施农作物保护条例,有效缩减了农药的使用范围,综合控制了植物病虫害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

2.与动物疫病相关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措施

具有潜在农业巨灾风险的动物疫病有两类:一类是单纯的动物之间的流行病,一类是人畜共患病。荷兰政府将这两类疫病都纳入到了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范畴,并严格按照欧共体动物卫生政策(CommunityanimalHealthpolicy)监测、控制、消除相关疫情。具体政策措施包括:①非免疫扑杀政策,即根据欧盟指令,某地发生疫情时,将其方圆3km以内的全部相关家禽或家畜强制扑杀,无论这些家禽或家畜染病与否。该政策得到农业生产者的支持,原因是:一方面接种疫苗的费用高,另一方面很难分辨家禽/家畜接种了疫苗后的情况和患病情况。②强制性免疫政策,即对某些动物流行病如蓝舌病和Q热(Q-feve)r仍然采取预防为主的强制免疫政策。同时,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一部分人开始反对通过扑杀健康家禽/家畜,防止疫情蔓延的做法,所以包括荷兰在内的一些欧盟成员国也在考虑应急免疫的可能性。③综合性防控措施,即采取免疫接种和小规模扑杀相结合的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相关措施的应用比例,一事一议。

3.结语

动物检疫概念篇7

关键词:猪霉形体;虾样病变;潜伏期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72-1

此病亦称为猪支原体肺炎及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所有养猪国家均有此病流行,本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乳猪的感染大都由接触患有本病之母猪所致。被感染的乳猪在断乳时再传播其他猪只。密集饲养可促进其传播。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因此有更多的猪群在不被发觉之下受感染,致使本病常存于猪群中。本病的感染率高,死亡率低,但能造成生长障碍及降低换肉率。换句话说,将延长猪只上市的饲养期。

猪肺炎气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3种主要病原体之一(另两种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在猪患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检出率约为19%。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猪的呼吸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中,病猪和带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病原菌只感染猪;感染初期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气管和支气管表面,并损害粘膜-纤毛屏障,使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增生(免疫反应明显参与病变发展致使肺脏发生实变);感染猪对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应答主要发生于疾病的后期(感染后15~20周),由此可见这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1猪气喘病概念及流行特点

1.1猪气喘病概念

是由猪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气喘,多在起卧、采食时发生,剖检肺的心叶及尖叶呈肉样或虾样病变。

1.2猪气喘病流行特点

无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交替时。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猪易感性高。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传染源。霉形体存在于猪肺部及鼻液中,通过咳嗽经气流传播。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好,可促使本病流行。

2猪气喘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2.1临床症状

潜伏期11-16天,最短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1个月以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体温无大变化。病初采食正常,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加剧,严重时张口喘气,后期皮毛粗乱,消瘦、体温升高、抵抗力降低,多并发肺疫衰竭死亡。剖检初期死亡的病例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出现混合性支气管炎病变。中后期病变呈肉变或虾肉样变。

2.2诊断

(1)依据临床咳喘症状,及剖检病猪肺部呈肉样或虾肉样变,即可诊断此病。

(2)与肺疫及猪肺丝虫的鉴别诊断:猪肺疫多散发或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程短(1-2天)。主要病变是败血症变化或纤维素肺炎。猪肺丝虫引起猪咳嗽,主要是支气管炎病变,切开病变可见肺丝虫。

3猪气喘病危害

(1)由于猪气喘病有病程长、难治疗特点,进而会给养猪户带来高死亡率,高治疗成本的严重危害。

(2)猪气喘病一旦传入猪群,如防治不合理,会造成此病在猪群中缠绵不断,严重影响猪只生长发育,浪费饲料,增加饲养户的饲养成本。

4猪气喘病的防治

4.1必须坚持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本病发生与流行

未发病地区和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引进猪只严格检疫和隔离、做好猪只预防和接种工作是防控本病的基础。南京天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的猪气喘病活疫苗能有效控制猪气喘病。

4.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兽医卫生工作,猪舍做好通风换气工作

圈舍温湿度要适宜,密度要合量,饲料要优质全价,要注意清洁卫生,定期消毒。这样做,就能降低猪气喘病发生概率。

4.3定期在猪料中添加药物,如泰头菌素,支原净能有效地控制此病流行

一般疾病高发季节,每月投放2-3次,每次5-7天,用量以药物说明书为准。

4.4发病猪只治疗办法

4.4.1肌注用四川恒通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产的咳喘高效制剂,每日1次,每公斤体重0.15毫升,连用3-5天。

4.4.2饲料中拌药山东百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麻黄克咳每百斤饲料添加100g,德国罗曼(西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强效支原净每百斤饲料中添加30g,混合后连用7-10天。

动物检疫概念篇8

关键词:森林植物检疫;林业;可持续发展

1概述

一个区域内的森林产出成果对经济的前进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确保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能够顺利的开展,提供一个永续前进的环境,因此,我们就必须要对林业中全部的植物以及其所生产的成果抑或有意义的成果使用各式的保护手段,主要宗旨是防止对林业生态体系有危害的物体进入,全力阻止它们在林业中生存发展。所以林业植物检疫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2森林植物检疫的概念与实质

2.1森林植物检疫的概念

植物检疫以立法手段防止植物及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传播有害生物的措施。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

2.2森林植物检疫的实质

林业植物检疫的宗旨是避免具有危险特征的林业有害生物凭借外力把自己生存的地方换到别处,以便保护一个区域内森林产出以及林业生态体系的稳固。

3森林植物检疫的意义

3.1森林植物检疫是保证林业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病虫害虫带来的损害不能忽视,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森林的永续前进,林业中具有病虫害,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爆发。从树苗到幼林到最后生长为森林很有可能不定任何时候就有可能受到害虫的入侵,较轻的结果可能会对树木的成长以及结果产生影响,较重的结果可能会对整片森林的产生损害。能够得知,林业森林植物检疫是一种预防作业,经过检疫作业,能够检测出是不是存在虫害,把它拒之门外,抑或使用其它手段把它们从生产地就消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后期的工作量,还能够降低治愈的成本,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苗的生长几率,确保可以长成大片的树林,能够从根本上处理病虫害虫的侵害。

3.2开展森林植物检疫能有效防止境外有害生物的传入

我们都清楚,在自然环境中,每种生物的生长都是具有地域性的,假如有害的生物想要从生产基地扩散到其他地区,因为具有自然环境的阻挡,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定要凭借别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扩散的目的。在很多的散播手段以及途径中,最关键的手段就是经过人类行为。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一般都会经过经济抑或别的非经济关系。由于很多病虫害虫都隐匿在植物抑或其产出品内,或者黏在其外表,或者藏匿在它们之间,总会有一个符合它们存活的空间。凭借林业植物以及产成品的输送,就那么无声无息的把它们运送到它们自身不能够生存的环境中。病害虫的生物只要进入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只要有符合它们寄生的条件,并且没有对它们产生威胁的动物,再加上食物链十分富饶,害虫很快就能够适应并且大范围的生长起来,飞快的进行繁殖,最后泛滥成灾。要想有效的处理解决这项问题,最佳方式就是搞好林业植物的检疫作业。

4开展森林植物检疫的措施

4.1根据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环节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森林植物检疫的任务就是要防止检疫性森林有害生物把人之间的相互活动作为一种它们进行“搬家”的方式,迁移到其它的地方,破坏当地的环境。工作人员不仅要阻止有害生物危害到本地的森林系统的安全,还要做好自身的保护工作,防止伤害到自己。要想防止有害生物借助人来传播,就必须在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未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流通途中和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之后采取检疫措施,把它们传播的完整的链从中打断,就可以彻底阻止有害生物的侵入。在有害生物传播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传播。例如在培育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期间,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划定有害区和需要保护的区域,对前者采取封锁的措施,后者实行保护的措施,进而达到消灭有害生物的目的。

4.2正确处理好“把关”与“服务”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国内,林业植物检疫作业主要有两项工作:其一是避免林业中的病害虫经过人体对外界进行扩散。其二是为林业植物与其产成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林业植物检疫作业中,这两者是互相对立的却也是互相统一的,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搞好把关作业,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一定要把这两者融洽在一起。

4.3把法制手段和技术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

森林植物检疫是一件具有法律规范的工作,森检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要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发的植物检疫和森林植物检疫认真彻底的实施到位。森林植物检疫不仅是一项法制性很强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在现实工作中,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检疫检验方法和除害处理办法是不行的。因此,要想把森检工作做好,必须把法律手段和技术措施有技术性的结合起来。

5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连续实现林业部门的各种经济效益,尽可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应该把数量、效益、环境和质量结合起来,以保护森林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准则,实现当代人对各种森林效益的需求,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保证自然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自然资源的供给,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控能力,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能够恢复正常。还有就是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可持续发展工作。

6森林植物检疫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林业永续运行是林业永续前进的根本。针对什么是林业永续前进运行,现在很多人的想法是:林业永续前进运行是林业在运行中,经过现状以及潜伏在林业生态体系的合理管制以及科学的运行,撑持林业生态体系能够顺利进行,确保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更好的空间以及能源,用来达到在市场经济前进中,人们对林业产成品和自然环境的供应以及对林业性能的需要,确保以及推动人口以及能源、社会、经济、环境的永续和谐前进的林业运行系统。搞好植物检疫作业,防止有害物质的进入,避免对本区域内生物以及植物的生存以及发展带来威胁,毁坏生态环境的稳固。确保了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固,就能够确保林业植物与其产成品的安全生长。经过对林业的科学运行,推动林业的永续前进,以便促进和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前进。

7结束语

现在全球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中,但是我们的资源却是不动的,如何才能够保证我们在地球上获得最佳的生存状态,是我们最该重视的问题。所以,按照实际状况,开展具体的分析,提议进行永续前进的策略。永续前进是十分有用的手段,森林能够为人们供应无限的能源,要想进行森林永续前进,就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中的植物以及产出物质,避免病虫害生物对它们产生的不良作用,促进森林能够为人类提供最佳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浙江农业大学.植物检疫阅[Z].上海,1978.

[2]张国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Z].

动物检疫概念篇9

[关键词]畜牧养殖;疾病;防治

畜牧养殖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逐渐趋向于效益化、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但在产业发展中,也逐渐迎来了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所以,为了保证我国食物安全性,必须深入分析口蹄疫、犬瘟热、布氏杆菌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关键点,继而降低畜牧养殖中经济损失。

1养殖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农业网2017年3月10日报道中指出,我国畜牧行业的散户数量正在持续增长。即据统计数据可知,在2015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4%,而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比重占据总体的50%。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开始推广范围集约化养殖场的发展,并逐步实现生态养殖的建设。但就目前现况来看,在我国畜牧行业可持续发展期间,仍然面临着传染性疾病问题。即一些养殖场在牛、猪等养殖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动物产生细菌、支原体、病毒、真菌等病原,在病原长时间潜伏下,逐渐引起大面积的布氏杆菌、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最终促就食物安全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畜牧养殖行业发展中,一旦表现出传染性疾病病发现象,必须对疾病进行控制,若控制不及时,则将使更多的动物受到感染,甚至引发人畜共患危机,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动物疫病防控策略

2.1疾病检疫

在畜牧养殖行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对口蹄疫、布氏杆菌等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必须做好疾病检疫工作。首先,在疾病检疫工作开展期间,应结合传染性疾病危害性,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畜牧检疫机制,定期检测传染病原。其次,为了实现对传染性疾病的及时控制,防止扩散、传播现象,则必须开展消毒处理、疫苗注射、给药等一系列疾病检疫工作。其中,消毒工作的展开,需安排专业的消毒人员进行,并在具体的消毒工作中,常备物体表面消毒、环境消毒、手消毒等消毒剂。如,漂精片等等。同时,在消毒期间,使用专业的仪器测定消毒剂浓度,并在现场消毒时,配备刻度量杯、配药桶、消毒浮筒等工具,达到高效性消毒效果。而在传染性疾病疫苗注射工作中,为了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应根据传染病特点和流行环节,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例如,在口蹄疫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因其传染性特点表现在发病率高且传播迅速方面,所以,在检疫时可利用2%~4%氢氧化钠或者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动物进行消毒。然后,进行免疫接种工作,达到最佳的传染性疾病控制效果[1]。再如,在绵羊痘传染性疾病防治过程中,应结合其病原是病毒的特点,在防治工作中,使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进行皮内接种,而药剂的使用剂量保持在0.5ml,就此通过接种工作降低传染病疾病发病概率。

2.2做好饲养管理

在畜牧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达到常见疾病防治目的,做好喂养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牛、羊、猪等动物喂养中,应注重定期清理动物粪便,并做好养殖环境的通风工作,避免动物传染性疾病的滋生。其次,在动物喂养时,应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同时,结合动物饲养现况,逐步完善喂养制度。然后,依照喂养制度,对不同动物的饲料进行科学调配,保证不同动物均具备一定的抵抗力,从根本上解决传染性疾病发病问题[2]。再次,养殖户在畜牧养殖期间,可从动物源头入手,做好动物传染性疾病控制工作。即在不同的动物品种中,选取健康的动物群体,建立动物繁殖体系,并在这一繁殖体系饲养中,定期进行消毒、疫苗注射等防疫工作,有效降低动物发病概率。

2.3疾病防控知识宣传

在畜牧养殖工作开展期间,做好疾病宣传工作有利于控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所以,在具体的养殖工作中,我国政府机构应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手机等渠道,向散养户宣传畜牧养殖中的工作流程、检测机制等等,让这些散养户自身疾病防控意识得到提高,引入科学的养殖方法,达到传染性疾病“主动防疫”目的[3]。此外,在畜牧养殖期间传染性疾病控制中,为了达到最佳的疾病控制效果,需在中国畜牧网首页设置传染性疾病宣传栏目,在宣传栏目中设立生猪、仔猪、家禽、牛、羊、特种养殖等不同品种的传染性疾病宣传板块,明确传染性疾病控制流程和先进的控制技术等等,就此达到科学的疾病控制目的。

3结语

综上可知,在当前畜牧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口蹄疫、绵羊痘、布氏杆菌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威胁到了我国养殖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养殖行业发展空间,提高动物养殖水平,应认真贯彻畜牧养殖传染性疾病控制工作。即从做好疾病宣传、做好喂养管理、做好疾病检疫等层面入手,及时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病概率,并提高养殖户传染性疾病预防意识,向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投入一定的人员、资金,就此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作者:徐希彬张海涛黄志远单位:郯城县畜牧局

参考文献

[1]毛泽先.畜牧养殖中牲畜常见疾病的发生与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25):276.

动物检疫概念篇10

1.1一般资料

对象为我校护理专业2008级护理18班和19班为实验班(组),2008级护理20班和21班为对照班(组),实验组106人,对照组为l09人,两组学生间入学成绩、平时成绩、年龄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陈慰峰主编的《医学免疫学》进行授课,授课时间、授课计划、授课教师均相同,实验组采用暴露思维过程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照组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2、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6份,收回l09份,调查结果见下表1;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病案分析及期末考试成绩,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分析与体会

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理论及其方法学的生物医学科学,学科的内容抽象、更新快,与医学各学科的关系密切。免疫学与医学的任一学科结合即形成一门边缘学科,如与病理学结合为免疫病理学,与药理学结合为免疫药理学,与毒理学结合为免疫毒理学,类似的诸如感染免疫学、临床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血液免疫学、放射免疫学、神经免疫学、生殖免疫学,免疫学本身也已派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如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化学、免疫生态学等[1,2],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免疫学作为飞速发展的机能学科,其自身特点是理论深奥,机理复杂,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专业理论通常是概念中富含概念,用定义来解释定义,抽象难懂不易理解。要想教好免疫学,核心是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不上或出现思维上的误区,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对免疫学学习的惰性心理,使免疫学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93.10%的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提高,94.8%学生认为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有提高;认为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占98.3%,认为对沟通能力和对自学能力分别为93.1%和96.5%。实验组病案分析成绩77.22±9.01,期末考试成绩79.64±8.20;对照组则分别为73.03±11.84和76.59±7.39,统计学有明显差异。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暴露思维过程教学方法是一条可行之路,值得深入探讨。

1)暴露教师的思维体现在:

①转变教学观念,综合实际情况分析学好教材。将免疫学知识、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代免疫学新进展、尤其是分子免疫学内容要适当的加入,学习新的免疫学知识。

②全面分析教材特点,用好教材。由于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以一本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作为资料,在备课时作为参考。

③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自学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④根据标准,理清概念,适当拓展教材的内的研究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明确疾病的概念,利于同学掌握、理解和应用。

⑤部分内容过多、过细,少部分内容较偏、较难。因此,教学中应删繁就简、概括归纳,在复习回顾的基础上,重点讲授重要的基础理论,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力度和基础理论服务临床免疫学的力度。总之,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必须做到既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又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否则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2)学生思维暴露体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学生学习兴趣。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教师本身要转变观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

①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有了兴趣,教学过程就有了动力及活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师生初次见面的第一堂课上,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十分重要,应该把该门课的学科性质、重点内容、教学目的等讲清楚。其中,应特别向学生强调学习这门课程后会有什么收获,这一点对成教学生尤为重要。

②在教学中还可运用类比法,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解免疫的三大功能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将免疫系统比喻为国家的国防体系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如免疫防御――军队的作用,阻挡外敌入侵或把入侵者消灭并赶出国门;将现实生活中的常识用于解释看不见摸不着的免疫理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轻松,消除了学生听说免疫学难学而产生的畏惧心理。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引起学生兴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唤起学生的注意心理,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③设计合理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