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3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1

一、面临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突破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强化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日益扩展和深化;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创新支撑条件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新进展,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提升了创新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待加强;科学、健全、高效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产业研发设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适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并存的形势。

一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和有效利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目标,加大投入强度,在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政策中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倾斜。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创新和产业化运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并且日益依赖重大科技设施。这些都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如何有效保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低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因素已经凸显出来,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在体系设计上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在具体建设重点选择上要满足“十一五”发展的迫切要求。

“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从完善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有效支撑自主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规划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部署与重大工程

(一)总体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这五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创新过程的完整链条。

1.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集中必要资源、瞄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部分原定科学目标已经实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手安排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有关部门、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一批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实验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整合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学普及等重大问题,构建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的建设,新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计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新建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已建国家工程中心的作用,选择50个左右具有突出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基础、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已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前景广阔的工程中心,围绕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建设;引导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工程中心的建设。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企业投资为主,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代表行业领先水平、有利于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和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30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配套的研发设计支撑体系,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省市和行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新时期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能力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显著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二)重大工程。

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突出宏观指导,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重大专项,从国家层面强化在若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战略部署,着力实施4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大工程,力求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的瓶颈制约,带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12项战略性、标志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创新性成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突破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瓶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要探索和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实发挥科技基础设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统筹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各类科技资源的特点,借鉴国际相关标准和规范,制订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改善现有的野外观测台站观测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一批联网运行和资源共享的综合性、专业性野外观测实验基地。整合和完善国家种质资源库、国家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馆)。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群,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国家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选择若干重大科学领域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营造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跨地域、实时的网络协同环境。

3.知识创新工程。

建设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研究基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将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全面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的能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能力为目标,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并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面向基础研究,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研究基地。面向战略高技术开发,建设信息、空间、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科技创新基地。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生态与环境科技、资源与海洋科技等科技创新基地。

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的紧密互动与结合。发挥高校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学术思想活跃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战略,建设若干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心,促进高校间的优势集成,强化高校创新基地的综合性、交叉性,提高国际化水平。组建一批科研设施精良,创新人才汇聚、学术氛围宽松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创新基地。注意发挥行业、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设施,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

4.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在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及提高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重点领域,从产业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面,加强技术创新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新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国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和加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和软件、下一代网络、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先进计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现代中药等领域,建设若干支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设施。

以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及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油气及矿产资源勘探与采收、煤炭高效安全开采与洁净转化、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可再生能源、先进冶金工程、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若干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发、试验的设施。

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农业优良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建设若干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试验设施。

以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目标,在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大型清洁火电与核电、大型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建设若干重要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先进制造工艺开发、试验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

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一是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设施投入的税前抵扣,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向企业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形成公共财政稳定投入的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国家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国外投资者投资共建,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四是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投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理制度,促进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高效运行,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形成共建、共管、共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三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协调机制;四是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评估和宏观监测分析,定期总体发展报告,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布局,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造就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相结合,积极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二是实施国家高层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基础设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三是加强科技设施建设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以设施建设为条件,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速培养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创新顶尖人才,造就我国在各学科、各产业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精锐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2

为了扎实推进长三角和省市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校准、标准化、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发展,服务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制订自贸试验区质量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提升建设方案,主要服务于自贸试验区新材料行业,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为建设标准,以质量提升为建设主线,以一体化为建设目标,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质量技术服务领域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质量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构建“服务功能齐全、网络互联互通、资源交换共享、系统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和协同创新体系,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突出协同创新。在整合现有质量基础设施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通过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提升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

二是服务产业发展。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引进一批产业发展亟需的服务机构和高端人才,促进产业集聚和人才聚集,健全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为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技术支持。

三是开展先行先试。紧贴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发展经验,形成具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特色的市场监管服务新模式。

四是坚持开放共享。坚持公共服务属性,联合质量技术机构、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政产学研检”一体化合作模式,打造共建、共享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两平台一园区”,“两平台”即打造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质量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一园区”即建设自贸试验区检验检测产业园。

1、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方联合、资源集成、协同创新、便企减负、互通共享”的思路,充分整合各类质量技术服务资源,实现大型检测研发设备、高层次质量技术人才、技术标准信息等资源共享,破除服务机构所有制限制,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研究,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平台,为自贸试验区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收集区域内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计量校准机构、标准化机构、知识产权机构、技术培训咨询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信息,形成质量基础设施数据库。以卓越绩效模式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研究,从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改进、结果等七个方面,开展nQi全链条综合研究,系统研究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之间的关系,推进资源整合,加强过程控制,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2)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自贸试验区产业需求数据库,通过包括关键技术和装备、技术机构、技术队伍、技术平台、信息资源、技术服务等资源的融合,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平台。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发展。

在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上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设立包括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计量校准、标准信息、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子栏目,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和质量技术服务专家共享等内容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上设立咨询服务窗口,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平台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安排专人对接企业服务需求,解决企业难题。实现与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用公开系统、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等平台的链接共享。实现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wto/tBt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最终实现从原材料获取到生产过程再到市场贸易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从人才设备标准前沿信息共享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国际互认再到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合作的全方位质量服务。

2、质量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政产学研检”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以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为纽带,推动质量技术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加大与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合作,依托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型协同创新平台,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平台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开展质量提升、科技攻关、研发测试、标准创新、质量比对、质量鉴定、质量诊断、技术升级等提供质量技术协同创新服务,积极探索以质量技术为“连接器”的产业聚合新模式,为自贸试验区产业集聚发展、技术创新助力,为自贸试验区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加注催化剂。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甚至高达90%以上。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已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省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解决好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若干重大问题。本纲要既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的特色和实际,是对全省未来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与规划,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选择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立足省情,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滇战略,走创新强省之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省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必须把自主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贯穿到创新的各个环节,从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出发,立足****实际,把大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

——以人为本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机制和制度环境;扩大和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实现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创新系统,显著提高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超前部署,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战略选择

****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在优势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多层次创新,重点突破,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的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

——在优势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在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矿冶新材料、光机电、磷化工等优势学科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中目标,力争取得重点突破,成为全省创新的重要源泉,为****省的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多层次创新,重点突破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整合创新资源的重要因素。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实际,科技发展应当着力解决制约我省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发展的多层次科技创新问题,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的道路是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结合我省烟草、生物产业、电力、矿产、旅游等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发展目标

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有色矿冶、磷化工等优势领域在国内领先。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显著增强,科学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20年,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西部前列,建成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科学和技术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分两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2006—2010年)

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0%。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比2005年提高20%,形成30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养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600人;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1.5%。

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5个以上,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0个,州(市)普遍建立地方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科技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大中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在省内外有影响的100户知名企业和100个名牌产品;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60户—80户自主创新型企业,大大提升我省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0%左右,培育100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实施以城带乡工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优势农业产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第二阶段(2011—2020年)

到2020年,我省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GDp比重达到2.5%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优势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重要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业的科技支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明显支撑。

(二)总体部署

根据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

立足****省情和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围绕****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本纲要提出至2020年****科技发展的4大重点发展方向、15个优先领域,遴选出急需发展、具有****特色和较好基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38个重大技术群、12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5个重点基础研究内容,实施9大科技专项,构建3大创新体系,提出4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为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重点发展方向与优先领域

按照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筛选出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并进行规划和布局,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是根据突出政府科技发展目标和职能,结合****发展实际和需求而确定的,他包含****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社会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基础科学等4个方面。优先领域是指在上述4个方面中要优先发展的重点,包括重大技术群、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和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一)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

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长足进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思路:结合****农业、工业与建筑业、能源与交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支柱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重点研究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或潜在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优先领域:

1.农业

突出区域特色,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培育、高效种养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及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等为重点,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力争实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重大技术群:

(1)重要作物良种选育、生产技术及推广

研究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等育种技术;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特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引进繁育;特色小杂粮良种选育与生产;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烟、茶、胶、麻、甘蔗、水果、蔬菜、花卉等良种快繁及种苗工厂化生产等。推广应用优质专用粮及配套技术,农作物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野生稻、野生花卉、马铃薯等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旱作节水农业及测土施肥技术,新型农机技术。

(2)禽畜良种工程

研究重要禽畜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地方特色家禽品种改良关键技术,优质、高效、低耗奶牛新品种引进、改良、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奶水牛、奶山羊品种改良关键技术,****地方优质外销肉牛品种改良关键技术以及****地方特色肉羊品种改良关键技术。

(3)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

研究粮油麻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主要林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园艺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糖茶、胶、麻、蚕丝、蔬菜、水果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肉、奶制品加工新产品、新技术。

(4)优质高效食品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标准制定

研究主要作物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作物早熟及高产、超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研制及应用,高效、安全、精准施药技术应用;测土诊断施肥及平衡施肥技术,新型肥料的研制和应用;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重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标准制定。

(5)林业产业化技术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持续经营技术;林浆纸一体化经营技术;林木种苗快速繁殖技术;林木良种和新品种定向培育技术;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森林重大灾害防治技术;森林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技术;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现代林业装备技术。

2.工业

通过加强烟草、矿产资源开发与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快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研究开发节能降耗生产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技术群:

(6)卷烟工业技术

适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卷烟技术标准;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研发及生产;卷烟品牌的控制和维护技术;生物技术在卷烟加工业中的应用;卷烟提质降耗;卷烟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卷烟工业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卷烟加工技术的组合式研究;卷烟加工及其配套辅料清洁生产技术;卷烟生产自动化系统;提高片烟质量的技术研究;卷烟制造技术系统性研究;卷烟差异化品牌开发。

(7)大型磷复肥工业系统集成优化

研究硫酸、磷酸、磷肥装置分系统及综合节能技术;控制和降低硫酸、磷酸、磷肥生产中废气二氧化硫、氟、氨的排放过程工艺优化技术;适应各类磷矿的生产工艺技术优化,新型磷复肥生产技术;对引进大型磷肥生产装置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国产化研究;磷肥装置用特殊耐腐蚀、耐磨损材料的国产化研制。

(8)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工业生产技术

高效、低耗、无毒浮选药剂的开发与应用;浮选工艺和流程的优化及大型成套工业化浮选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9)煤的气化、液化及深加工技术

研究精细水煤浆生产技术;适合****煤种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煤层气开发及利用技术;煤炭工业综合信息化技术;煤深加工甲醇、二甲醚替代液体燃料应用技术。

(10)矿产资源勘探安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技术

研究先进勘探、采矿工艺和高效技术装备;深部及难采矿床强化开采技术和设备;矿井节能降耗及矿山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绿色”采矿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型高效、高选择性、低毒(或无毒)浮选药剂;真空冶金新技术;含稀散、贵金属的多金属难处理共生矿综合回收技术;生物冶金新技术及选冶联合新工艺;矿物加工过程中清洁生产新技术;冶炼过程高效率、清洁生产新技术与短流程技术。

(11)有色金属材料精深加工

研究有色金属材料的高均质合成和精炼技术;先进粉末冶金技术;特种成型加工技术;低成本有色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有色金属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有色金属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有色金属单晶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稀散贵金属高纯材料及深加工生产技术;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产品及锗的系列产品开发技术;贵金属化合物合成技术、稀土基贵金属汽车催化剂制造技术。

(12)装备制造技术

烟草打叶复烤、加工、制丝设备制造及相关技术;信息化集成应用技术;自动化物流系统、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技术、农产品加工设备、轿车用柴油机设计制造、新型电力装备、光电子设备设计制造、金融电子设备、中药现代化制药技术及装备等。

(13)节能减排技术

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业等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水能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煤炭高效开采和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化工、建材及大型生产线余热(尾气)综合利用技术;建立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减量化、资源化等技术体系;清洁发展机制(CDm)技术支撑体系。

3.能源与交通

加强我省水能、煤炭等基础能源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进步,重点开展能源清洁生产利用技术、替代石油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超高压电网和电力远程输送技术、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重大技术群:

(14)高海拔、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及电网建设技术

电网故障超导限流器的开发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及系统运行控制技术;高海拔紧凑型输电线路研究;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电网可靠性评价技术及电网调压控制技术;互联电网内的调频、调峰、电能质量控制及水电跨流域补偿研究。

(15)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调度关键技术

研究高坝设计和快速施工技术;高边坡失稳模式及支护措施研究;施工新工艺和施工系统优化设计及质量保证系统研究;大坝工作状态、安全检测、缺陷处理技术;拱坝抗震风险分析和抗震措施深化研究;大泄量、高水头、窄河谷泄洪消能、防冲、雾化措施研究;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优化研究;大泄量、高水头、高参数水轮发电机稳定运行技术及实时在线监控技术;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6)新能源开发利用

以晶硅材料为基础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制;太阳能发电及并网技术;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热泵和太阳能互补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及高产油植物的栽培技术;生物质固化成型、热解气化、液化技术;生物质发酵产氢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燃料甲醇、乙醇生产使用技术。

(17)交通技术

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技术;山区、高原公路建设、管养技术;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事故预防、应急反应等安保技术;高等级公路、口岸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技术。

4.高新技术

大力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及产品、生物医药、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大技术群:

(18)应用软件开发及集成技术

微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产品化转换研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和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网络web应用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

(19)嵌入式计算机及芯片研制

研究嵌入式应用系统及设备,操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软件固化及芯片设计开发,家用电器嵌入微处理器技术,嵌入式网络音视频技术,自动化与测控仪器仪表、医疗仪器设备。

(20)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集成机制、自组织机制、智能信息业务生成机制的研究;宽带ip技术及ip网络组网、ip传送网技术;分组语音业务的研究;internet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技术;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光纤数字传输技术;网络金融综合业务研究;网上安全认证技术。

(21)中药现代化和民族药开发

挖掘、抢救和整理民族民间(傣族、彝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偏方、验方,寻找先导化合物、医药中间体,研究建立指纹图谱;发展结合西医诊断技术的中医理论;开发云药新品种;重点品种生产工艺技术提升和质量标准提高;新剂型开发及产业化;新临床适应症的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相关技术和标准研制。

(22)重大疾病及传染病药物研制

重大疾病及传染病新药研究开发,天然药物在防治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传染病中的筛选、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3)重要中药材及天然药物品种选育、引种驯化、繁育,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

三七、天麻、灯盏花、石斛、滇重楼等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种苗繁育和Gap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稀缺、濒危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等。

5.现代服务业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旅游、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企业咨询、通讯和媒体、商业和零售等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管与规范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大技术群:

(24)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系统

研究开展全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网络系统监控、安全网络互联与交换系统等相关的网络安全设备;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研究制定,运用iSo、Cmm等国际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建立信息规范系统。

(25)旅游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及相关信息技术应用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技术,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省旅游信息网;采用国家电子旅游行业标准,实现政府旅游管理电子化;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统一标准的全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应用B/S等技术,建设****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社会发展

开展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发展思路:围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研究采用高新技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优先领域:

6.人口与健康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全省的医疗服务与卫生保健水平,加强优生优育、艾滋病防治、毒瘾戒断、人口与禽畜突发性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省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重大技术群:

(26)重大地方病多发病防治技术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和推广;肝病防治技术和康复治疗研究;****重点地方性、多发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恶性肿瘤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矿山矽肺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研究;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研究与开发。

(27)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

开展对禽流感等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对畜禽疫病的致病原因和过程进行研究;饲料源性免疫技术、中草药防治技术、生物芯片诊断技术在畜禽疫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警与监测体系,开展畜禽重大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策性应用研究。

(28)毒瘾戒断技术

开展毒瘾戒断中西医药结合的治疗研究和推广、对戒毒者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海洛因依赖者脱毒的临床研究、中药戒毒制剂、针灸戒毒的实验研究等。

(29)优生优育技术

研究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模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立以人口安全为关键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预警体系;人类遗传基因研究。

7.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

围绕高原湖泊和水系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替代资源的技术研究。

重大技术群:

(30)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

研究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技术、脆弱生态类型区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干热河谷区植被重建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等。

(31)高原湖泊水体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

研究高原湖泊深度除磷脱氮技术、面源治理新技术、高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高原湖泊流域及高原湖泊周边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湖泊径流区的水污染控制实用技术;高原湖泊湿地恢复示范等。

(32)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主要研究典型城市大气重要污染物的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构建大气重要污染物调控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大气环境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途径;经济实用的中水回用工艺和设备。

(33)资源高效利用与替代利用

研究有价元素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磷化工副产氟硅酸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运用技术;黄磷炉尾气及炉渣综合利用生产技术;二氧化碳利用及处理技术。

(34)废弃物利用

研究低硫、富氢、富一氧化碳煤气利用技术;废钢、废塑料、废轮胎和垃圾等大宗废弃物利用技术;矿山尾矿、冶金废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8.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重点开展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社会治安信息化系统及快速反应体系建设、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重大技术群:

(35)灾害监测、预报及评估技术

开展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36)灾害防治工程与救援技术

主要研究防灾工程综合技术、减灾工程优化设计;减灾工程试验与示范;智能土建结构、新型建筑减灾技术;重大城市危机管理技术;险堤、险库的加固工程和山区的防塌、防滑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与景观重建技术等。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交通、通讯、能源、文体、医疗卫生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种、养、加工生产技术水平。

重大技术群:

(37)新农村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优质高效商品粮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示范区建设;花卉、药材、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林木)先进栽培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商品猪禽、肉牛(羊)、奶牛(羊)生产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农村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应用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新农村卫生、环境保护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农业新型适用技术和科普教育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试点示范。

(38)城镇化建设

开展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管理;研究城镇供排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与技术;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研究及其建设适用新技术研究;绿色建材开发;建筑智能化配套技术;城市绿化、美化及形象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全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发展思路:围绕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科技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等四大平台。

优先领域:

10.产业自主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形成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风险投资创新创业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自建和组建商业性科学实验中心及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1)****科技创新园建设

围绕我省生物、医药、矿冶与新材料、机械电子、烟草、新能源等特色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入住园区,形成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高新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孵化及技术转移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重点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生物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矿冶、化工、能源、环保等产业为重点,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大学或大企业,产学研联合,组建、认定、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加强和提升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冶金、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等我省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实验室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建成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11.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以****省科技信息大楼、****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科学基础数据共享,实验动物,计量、技术标准和检测等方面的建设为重点,加强全省科技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提高公共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4)****省科技信息大楼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综合性的科技信息大楼,大楼由科技图书馆和阅览、现代化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科技信息数据开发与加工、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的网络信息平台、科技成果展览展示、技术转移平台、多媒体远程可视会议系统、科技教育与培训、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设施组成。

(5)****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建设

****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建设采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科技声光电及数码影视技术等手段,建设智能化网络环境,以现代结构造型、现代材料和独特的设计构思表达科学和技术的超前、深邃和新奇,建成****特色的现代化省级科技馆。

(6)大型科研仪器装备与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建设

组建跨领域、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实验基地,提高重点领域的实验装备水平,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重点整合现有科技研发、服务基地和各类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以网络应用为前提,在共建共享原则下,逐步构建网络化的科学仪器设备设施信息服务开放合作平台,增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应用开放度,促进我省区域创新整体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7)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建设

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开辟利用国际国内科技文献资源的渠道,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设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鼓励各类文献服务机构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和服务方式,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

(8)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建设

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实施重要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与国际国内科学数据组织的信息交换能力,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12.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平台

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资源,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整合和完善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体现区域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体系。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9)自然种质资源、科技资源库及标准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作物种质资源、中药材种质资源、花卉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少数民族人类基因、实验动物、地质矿产等自然科技资源库以及古生物和古生命化石标本、岩矿石标本和宝玉石标本的保藏与研究基地,支撑自然科技资源系统评价和高效利用;构建自然科技资源标准体系,初步实现自然科技资源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共享。

13.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构建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系统,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系统和技术转移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创业孵化、创业投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10)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技术需求信息数据库、技术投融资信息数据库、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信息数据库、远程可视会议洽谈系统,开发网络信息服务软件,建立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有机联系的服务整体,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

(11)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支持我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二次创业,加强生物医药孵化器公共标准实验室、软件出口加工中心专业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器建设,形成集信息提供、投融资、成果孵化、中试推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高效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2)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面向全省中小企业,集成创新服务资源,在生产力促进、科技咨询评估、创业投资、技术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化、产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成为联系各创新主体、促进其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四)基础科学

为加强我省原始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我省基础学科建设,培养科学技术研发人才,开展持续创新,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发展思路:坚持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围绕全省战略目标,建立和发展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开展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点基础研究,争取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养一批优势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优先领域:

14.生命科学

针对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

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1)基础农学与基础生物学

主要开展农业动植物资源多样性、遗传改良、抗逆性机理和病虫害及畜禽疫病控制机理的研究;动植物优良种质选育理论及方法研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及有利基因发掘研究;****特异动植物种质资源的生物学创新利用研究;耕地土壤环境的变化机理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生物资源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研究;****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与肌体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研究;少数民族遗传多态性研究,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机体免疫监管和疫苗的研制;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的基础研究;****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寄生虫及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发生规律、预防途径研究;中医与中药学研究;民族医学与民族药学的研究。

(3)药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主要开展云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活性筛选、结构整合、改造和修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先导化合物和药物的筛选、评价;药物新剂型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标准化和云药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研究;创新药物临床前的基础研究等。

15.工程与材料科学

结合****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开展制造业、矿产资源开发、新材料、能源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基础科学及其应用研究。

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4)材料科学

主要开展结构材料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基础研究;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基础研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材料制备/零件制造过程中的虚拟仿真、优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研究;材料的纳米效应与纳米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预测与应用基础研究。

(5)工程与技术科学

主要开展生物质能转换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大型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和灾变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控制研究;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基础理论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现代地质勘查及成矿理论,矿床成因模式理论、地质异常矿体定位预测理论研究。

四、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规划纲要围绕****省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凝练出若干类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作为专项,通过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中长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

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适应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更新产业技术起关键作用,能支撑重点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三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预期15年内取得明显效果。重大专项的实施,将根据****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我省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实施安全型卷烟;生物质能源;烟、糖、茶、胶、花卉、果蔬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新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煤化工;工业自动化与物流自动化系统;艾滋病防治及毒瘾戒断;民族药新药创制;高原湖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9个重大专项。

五、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省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省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要改革和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持续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二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全面开放。鼓励和支持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的机制。

三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

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

五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六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部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化科学研究体系

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建立有利于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的创新机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一要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强科研机构能力建设,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基地,推动科研院所持续、提高和引领创新的能力。整合和集成现有科技资源,以****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为主组建“****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为全省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撑;围绕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大做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级社会公益类大院大所。围绕我省支柱和重点产业的需求,组建“****省工程技术院”,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改善院所基础条件,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院(所)长负责制,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提高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内部协调集成能力,支持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开发。

四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和高等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

五要积极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自主创新。积极争取和主动吸纳国内外重点高校、优势重点学科参与****省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推动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力度。

(三)建设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

根据新时期科技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和加强政府科技宏观管理职能,做好顶层设计,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公共科技服务职能,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推进省、州(市)、县(市、区)各级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落实法定财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科技工作考核评价、激励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科技决策机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机制、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上。

二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加强评审过程的监督,加大专业化科技评审与评估机构的建设力度,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鼓励原始创新。

三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改变评价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创新活动,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科研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减少奖励数量和奖励层次,突出政府科技奖励的重点,在实行对科技成果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四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管理及服务体系。针对科技管理及服务行业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管理及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管理及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为确保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不仅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还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增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纲要确定的若干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是针对当前我省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而制定的,随着形势发展和本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将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一)贯彻国家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政策

全面贯彻国家关于财政、信贷、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要素协调发展的机制,实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盟、产学研联合体和承担政府研发任务的政策,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增强企业内在创新活力的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把获得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考核指标。

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工程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

3.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制定****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实施能力。研究提出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战略措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强化省、州(市)、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职能,在机构、人员、专项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重点资助在国内外申请和实施发明专利,支持有开发前景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检索、咨询、、培训和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中介机构。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完善全省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专利与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挂钩、专利投资入股等激励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4.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继续加强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政策。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我省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对农业科技推广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面向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竞争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矿产、冶金、环保、节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鼓励和支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对我省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一步促进我省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

5.加大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提高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整体水平

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使我省的科技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上有新的突破,通过扩大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实现重点跨越。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要向应用开发类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倾斜,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向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倾斜。继续推进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引导有条件的州市深化州(市)院、校科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机制做大做强一批项目和企业。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合作项目。建立我省与东盟、泛珠三角地区、滇沪等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学术组织,支持我省科技专家、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参与或牵头组织国内外科学工程。建立培训制度,提高科技专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科技专家在重要国内外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国际学术组织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6.加强科学和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落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省科学技术普及规划》,把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支持边远民族地区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队伍。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继续推广和深化现有的、深受群众欢迎的科普活动,逐步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州(市)、县(市、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县(市、区)科普长廊等公共设施作用。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和使用效率。建立科普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提高公众的参观和学习兴趣。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公众沟通交流,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加强对科普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培养更多的科普人才。

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1.提高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确保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金参与,吸引民间、海外资金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快技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调整和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以及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机构(基地)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等的比例,集中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大型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力度。结合政府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并继续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建立科技计划与科研项目实施的评价及监管体系、跟踪问效及监管监察制度,提高科技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建立科研项目(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制度、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项目库;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事后补助机制,建立有效的经费监管机制,形成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社会公共监督相结合的全程监督机制。按照国家和省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构筑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我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科技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四大平台。我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衔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其他省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同时体现区域特色,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形成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

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培养和引进若干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以及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面向国内外聘任一批著名科学家,组建科技发展战略顾问团,为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和提高全省科技进步水平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改进和完善职称评聘、突出贡献专家评审等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和引进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战略及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要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科技创新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到****省工作和为****省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省发展的资助力度,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留学人员为****省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区内外公开招聘。实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滇工作,对境外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营造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和谐共事、合作创新的环境。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4

论文摘要:从我国科技资源利用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我市科技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构建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从而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技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进行科技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也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伴随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支撑整个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显现出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正在成为区域基础设施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也成为各级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基本任务。

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美国政府实施了国有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国策,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则强调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优先任务。日本在2001年就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写进了科学技术白皮书,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设施和科研条件。

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我国的各类科技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科技数据和信息产品集中在发达国家手里,如全世界数据库容量美国占63%,亚洲为4%,中国不到1%。国内的可用信息资源更加贫乏,据统计,目前国内的internet的信息流量大约95%是访问国外站点。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现有的科学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极低,能为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的数据库不到已有数据库的10%。同时,由于缺乏共建共享理念,缺乏政府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及共享政策与法规体系,使得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难度加大,资源共享不能有效施行。为了缩短差距,我国从2002年起,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全面整合国家科技资源,通过整合与重组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实现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

2004年科技部安排专项经费8亿元用于加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于7月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基础性平台,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成为我国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素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也较充沛。拥有高等院校60所;省、市级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84家(其中市级独立的科研机构23个,省级独立的科研院所61家);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我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科学数据和文献,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拥有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等。“九五”以来,在资源整合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大型科学仪器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但是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市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全市层面的整体规划,盲目重复,资源浪费,建设薄弱,布局不合理;二是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配置不当;三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利用率低,共享机制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四是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等。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滞后与薄弱,已经导致战略性研究经常受制于人,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市整合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南昌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南昌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

南昌市科技局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新建、整合、完善和提高等手段,建立起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个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了以共享机制为核心,全面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达到整个区域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推动力。

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对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网络资源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运用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在产、学、研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动的网络化联系和创新的共享机制,并围绕着企业创新这一主体,充分体现区域科技发展特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我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整合全市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可实现科技创新的需要。最终达到为南昌市乃至周边地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大大地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全市性的整合的资源平台,探讨一种全新的资源共享机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有参考价值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我市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条件支撑,从而推动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07年是实现南昌快速崛起的重大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科技发展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着力做好“两篇文章”,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南昌”(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物流、商贸、职教中心,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为此,下一步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围绕全面整合市科技资源为核心目标,力争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共享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实现与省际、国际科技资源的接轨,最大程度地满足南昌市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6).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5

总体思路

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

――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需要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坚持“六个统筹”的基本原则:

――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把加快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特别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散,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调整科技投入结构,要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加大对人才和基地的支持力度,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促进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

――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调整各领域的经费比例,重点加强农业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统筹区域科技发展。把区域科技和地方科技作为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指导,重点部署,优化科技资源布局,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

战略目标

根据《纲要》确定的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根据“十一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重提升五个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面向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加强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解决瓶颈制约的突破能力。突破节能关键技术,为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强严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亿吨左右,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8%: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升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重点攻克重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突破重大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技术,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5%奠定技术基础,突破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促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适应国防现代化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新要求,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为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能力提供支撑。

五是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10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15位。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拥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

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十一五”要奠定三方面的基础: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体制基础。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6

关键词: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实践

1概述

在2011年实施《俄罗斯到2020年创新发展国家战略》的基础上,俄罗斯开始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并且,在基础研究领域制订科学基金中期发展计划,成立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在传统优势领域,制定、实施领域发展战略,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加大投入、给予重点扶植。而在科研机构方面,整合研发力量和成果,形成合力,为实现具体专项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积蓄力量;在科技园区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增加科技园区的数量,扩大规模。除了政府投入外,斯科尔克沃园区筹措到大量私营投资,这为实施总统委员会批准的优先领域项目研发提供了保障。

2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2011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到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针对规划的要求,2012年,俄政府致力于解决以下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一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兴建科技园区、实施创新项目等措施促进研发的发展及科技成果的应用,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条件;二是提高各级政府的服务质量,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为达到上述目标,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例如,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012年,俄罗斯实施了多达56个中长期国家专项计划,并加大财政投入,国家投入总额10615亿卢布(约合353.8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超过了15%,涉及经济、能源、教育、基础设施、国防等领域。

3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俄罗斯为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规划与政策探索,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的中远期规划、资金技术支持、人才激励制度三个方面,为科技创新发展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1科技创新的中远期规划。3.1.1实施“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从2011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实施“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发展国家战略”,其目的是使俄罗斯在2020年走上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该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3年):提升全社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经济部门对科技创新产品的需求。第二阶段(2014~2020年):将进行行业部门的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大幅提高高新技术生产产品在GDp的比重。3.1.2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从2012年起,俄罗斯开始实施《2012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按照该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政府将投入26155亿卢布(约合872亿美元)用于:提升本国研发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创新发展创造条件;改善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高科技工作对青年的职业吸引力;在本国传统优势领域和技术优先发展方向形成超前的科技研发基础;在形成技术突破的科技领域建立“优势中心”网络;加快本国科技与全球创新的融合,确立俄罗斯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3.1.3实施《到2020年生物技术发展综合计划》。2011年,时任总理普京签署通过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生物技术发展综合计划》。该文件包括:制订计划必要性、计划的目的和任务、支持生物技术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生物技术的重点、计划实施管理等五大部分及附件。3.1.4制定本国材料科学发展新战略。俄罗斯全俄航空材料研究所会同本行业相关研发机构对全球材料学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评估,结合新型材料主要应用企业(包括俄罗斯航天集团、联合航空集团、航空发动机集团,以及战术导弹生产集团)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到2030年俄罗斯材料科学发展战略。3.2实施资金技术支持。3.2.1制订科学基金中期发展计划。俄罗斯科学基金包括,基础研究基金、人文科学基金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由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良好、高效的运行机制,三大基金对基础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支持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认可。3.2.2成立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2012年初,俄政府设立了国家安全与发展远景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该基金的建立是支持和发展俄罗斯国防工业现代化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支持国防科研领域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项目。由于先进武器的研制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撑,该基金还将发挥类似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的功能,为俄罗斯的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3.2.3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近年来,俄罗斯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科技,并且出台的科技政策和计划多向青年科学家倾斜。例如,从2011年起对青年副博士或博士实施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而在“2009年至2013年俄罗斯科教师资创新国家专项计划”框架下青年科学家参与的研发项目总数超过了6000个。在科技人才奖励政策方面,2008年俄罗斯专门设立了科学创新总统奖;从2012年起设立总统奖学金。

4俄罗斯科技创发展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4.1合理制订长远科技规划,多领域全面均衡发展。中长期科技规划对国家科技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导向意义。在《俄罗斯到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俄罗斯科技发展注重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上的服务质量,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众多社会问题,提高了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4.2提高科技投入比例,保障科技发展。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反映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科技投入的强度大小,对于国家或区域科技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科技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研经费的大力投入,高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4.3增强基础研究扩展延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照科技研究划分理论,按研究内容可将科技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处于科技研究的初始阶段,对于未来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科技研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技研究往往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如何实现科技研究的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科技发展的关键环节。俄罗斯在基础研究基金和人文科学基金的评价体系中,引入了“成果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份额”这一重要指标,并且在基础科学基金中增设“结题课题中可建议开展应用研究的项目份额”指标,对于基础研究的扩展延伸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应用研究转变,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4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科技创新主体。俄罗斯在科技规划的制订与科技发展的实施中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参与,改变传统的政府一家独大的局面,增加科技创新的主体,增强科技发展的活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政府应当通过政策来培育多元的技术创新主体,使不同的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和角色。鼓励公私部门合作,促进科技的全面发展。积极扶植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4.5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的进步,源于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创造。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智力基础,如何培养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挖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的潜力,是目前科技发展的关注热点。俄罗斯科技发展的进步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助力科技发展。俄罗斯重视教育发展,培养科技人才,教育领域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尤其重视中等和高等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高技能技术工人培训资金,按照市场导向为创新经济培养人才。同时,设置一系列的科技奖励措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促进科技人才结构上的衔接。

作者:亓琳贾永飞崔英英单位: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迟岚.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2).

[2]欧阳向英.俄罗斯创新战略的目标和效果[J].欧亚经济,2014,(2).

[3]俄罗斯制定材料科学发展新战略[J].中国科技产业,2012,(5).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7

一、以经济现代化为主旋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在新成立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的首次全体会议上,普京强调,经济现代化正成为国家全部文件以及会议的主旋律。实施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战略有助于俄罗斯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将科教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供优质工作岗位,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普京指出,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未来应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继续完善科研体系,为经济现代化、创新活动及创新技术商业化创造综合的发展环境;第二,要在具体的经济领域,特别是生物、纳米技术、新材料、未来医疗、节能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煤炭及其他资源开采与加工技术领域制定行动计划。

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包括:第一,建立了一整套科研体系,包括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俄罗斯纳米科技集团、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和斯科尔科沃基金,旨在架构创新阶梯,确保整个创新投资链条的连续性,为创新项目吸引各种资金。第二,引入了实施创新政策的新工具,如对创新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框架下成立创新型小公司。第三,大型国有公司制定了创新发展规划,并规定了其扩大科研支出、与大学加强合作的义务。第四,创新和应用项目吸引了大批学者和企业家的参与,创建了115个技术转化中心,177个企业孵化器,选择了25个区域创新集群,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实施创新计划,高校和俄罗斯科学院下设研究所也创立了包括有外国公司参与的创新中心。在完善科研环境的同时,俄罗斯还对能源、生物、信息等五大优先技术发展方向下的37个具体创新项目给予支持,2010-2012年联邦预算为此拨款约32亿美元。

普京指出,创新领域的回报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重要的是保持发展势头,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活动成果商业化能力不强仍是俄罗斯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目前俄罗斯的科研和实验性成果主要由国家采购,其知识产权属于联邦政府,这些科研成果大多被陈列起来,无法得到转化。其次,俄罗斯法律尚未规定知识产权审查的统一方式,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知识产权审查不够重视,国家采购智力成果、国企重组和私有化改造都不进行价值评估。第三,俄罗斯缺少巩固科研成果的相应机制。例如,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少通过申请专利这类公开方式,或通过和商业秘密等非公开方式保护其科研成果。

普京建议,通过以下方式继续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第一,积极引入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资助模式;第二,用立法形式确保将国家知识产权(不涉及国防安全的知识产权)转移给相关科研企业、投资商或其它商业主体;第三,构建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进行审核和巩固,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吸引更多外来投资;第四,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为改变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下基础。

二、强化科研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科技投入增长很快,10年间增长十倍,2012年达到107亿美元;近五年来,俄罗斯研发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长了近两倍,2011年达到912美元。但是,国家提供的资金仅能维持科研机构的日常运行,无法保证研发的正常进行。普京在主持召开总统科学和教育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时强调,俄罗斯必须强化科研投入机制,以研发结果为导向,以提高科研预算分配效率为目的确定科研投入。未来俄政府将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大幅增加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投入。到2018年,国家对各类科学基金会的投入将达到每年约8.3亿美元。这需要现代化的科研投入政策,以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支持能产生世界级研究成果的大中型项目的全研发过程。

其次,拓宽科研投入融资渠道。目前,俄罗斯国家预算占研发经费的75%。俄罗斯将努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体系,不仅要从国家预算筹措资金,更要从预算外渠道、从商界与私营企业筹措资金,保证科研经费投入。

三、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确保现代化建设以科技为主导

2012年12月,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2013-2020年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俄罗斯的科技竞争力,确保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基本任务是解决俄罗斯科技发展存在的以下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效率低下;企业研发热情不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科研投入不足和科研条件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俄罗斯融入国际科技空间的程度较低;研发基础设施陈旧等。

该计划的优先方向是充分利用俄罗斯积累的基础研究优势,创造条件支持实用技术研发。实施该计划将有利于基于基础研究成果,获得新知识,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俄罗斯科学院、其它部级科学院、高校及国家科学中心将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吸引高校积极实施该计划,将有利于吸引有天赋的青年科学家投身科研,有助于前沿研发成果向经济部门广泛推广。

该计划包含以下6个子计划:《基础研究子计划》,目标是保证基础研究竞争力强、效率高;《在有前景的科技领域促进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子计划》,目标是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研发工作;《促进科研体制发展子计划》,目标是促进高校研究活动的开展,鼓励校企合作、推动国家研究中心的发展;《促进跨部门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子计划》,目标是在国际顶级研究人员的领导下构建科学实验室网络,实施大科学项目,支持科学城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子计划》,目标是实施国际科技协定和其他国际项目;以及《保证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的子计划》。

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第二阶段:2014-2017年;第三阶段:2018-2020年。整个计划执行期间,俄联邦财政将划拨521亿美元进行支持。另外,俄政府还将在现代化资金中划拨部分资金补充支持该计划,2013-2020年补充资金的规模约为209亿美元。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俄罗斯将建立政府与科研人员协作的有效机制,优先支持高校的科研机构和成果丰硕的研究人员,确立科研成果和工资水平挂钩的透明制度;通过科技平台和区域创新集群等形式加强科研协作;促进科研活动国际化,扩大国际科技合作,鼓励俄罗斯科研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拓宽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8

 1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与目标

  中心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建立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建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设中,中心为学科的发展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科、师资和科研优势,将其转化为教学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心统一规划,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以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中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中心建设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2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2.1打破学科界限,创建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12个基础医学学科的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和改革,形成了机能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形态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3个层次,构成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在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教学因此具备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和高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对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14。

2.2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相结合,形成互动的基础医学实验室网络

   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脱离,造成教学与科研脱离的倾向是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问题。本着“八年一贯,本博融通”的原则,围绕培养“具有较全面综合素质的、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大发展潜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目标,紧紧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在中心论证和建设过程中,从基础医学院科研优势明显和学生素质高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将科研新技术向教学实验室转移,删去基础骤地进行教学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进修和引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实验技术。中心将科研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的分离、提取与鉴定、酶促反应动力学和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开设为综合性实验,将为研究生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分子免疫学、组织学实验技术、现代病理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向基础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放,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的训练,为完成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改革使在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受益匪浅,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章及综述209篇,其中研究论文144篇,SCi收录64篇,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3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中心在建设中充分依托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科研成果相结合151。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能力培养,提高科研水平鼓励中心学科带头人将科研项目带入中心,同时加强中心的科研硬件建设,使中心逐步成为集教学、研究和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科研与教学共建实验室,将糖尿病中心、药理学与分子药理学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拓展了学生进行科研的空间。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入学的绝大多数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为目标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3个层次实验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既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积极开放科研实验室,为优秀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4为本科生走进科研项目创造条件,使学生科研素质训练与国际接轨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于2001年投资100万元,启动了“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开放科研实验室,将有创新能力的低年级学生向科研实验室输送。经过文献综述、开题答辩,共立项45个子课题,经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共有248名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在设备精良、经费充足的科研实验室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与实践,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学生共58篇,其地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2008年,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2006年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科基地以及医学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学院又开始了第二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250万元,共开展课题49项,开放50个科研实验室,共培养医学本科生270余人,指导教师中有教授35名、副教授14名,其中院士3名、长江学者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以及博士生导师34名。3年来,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6篇,其中第一作者37篇。参加项目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受到资深专业教师的好评,长学制临床专业学生中每年约有50人申请进行mD/pHD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申请出国读博士学位,大多可以被国际排名前50名的大学优先录取,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基础医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

  3.1分级管理,整体优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中心建制按照整体优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院、校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学校对中心的人才配置、资金审批、实验室布局和整体进度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与原则指导,相关职能部门(财务处、人事处、教育处、实验设备处、基建处)与基础医学院紧密配合,确保中心在筹备、硬件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各阶段的任务得到顺利的实施与开展。经过筹备阶段(1998—2000年),硬件建设阶段(2001—2003年),全面实验教学改革阶段(2004—现在),中心已经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柱。

1996年基础医学院被评为国家基础医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大大地改善了中心的实验室条件。学院同时将实验教学中心和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逐步增加和更新部分实验设备,不断改善中心的硬件条件,提高中心的实验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2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稳定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实现中心的自身可持续发展161。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对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业务培训、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和网页制作培训等,为青年骨干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到兄弟科研单位进修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业务和学术水平,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中心的骨干力量■增强了实验教学队伍的活力。根据学校按任务定编制,按编制聘任人员的政策,我院确定中心专职人数在45~50人之间,并认真进行队伍建设。目前,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在流动中保持稳定。学院正在通过教学工作量化和对关键实验教学岗位教师在竞岗、聘任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教学奖励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定中心的师资队伍。

3.3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及资源共享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体系17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建立了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台,并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逐步完善中心信息平台。中心将实验课程内容、大纲和试题全部及时上网,形成了文字、音像、多媒体光盘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多层次的教材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医学部课程中心平台的建设,将优质的课程资源便捷地提供给学生,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网上交流,建立了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机能学综合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开设了虚拟实验,主要是模拟在学生实验中难以完成的一些实验,将有限的学生实验空间和实验条件变得相对无限18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认识,扩展了学生业余时间的学习空间。此外,拥有180台计算机以及配套数码互动显微镜系统的形态学实验室、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和数字切片系统,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形态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9

在政府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中,湖北中小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然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堵塞,需要政府投入进行扶持,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支持体系,活跃湖北市场和科技创新要素,已成为目前湖北省政府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包括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一)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不仅影响本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而且还能对外部资金、技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当地资本配置效率和融资水平直接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公共服务水平较高,那么资本配置效率和融资水平就会提高,将会对生产要素产生有利影响,在留住本地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同时还会吸引外部资金、技术等,进而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因此,社会公共服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导向的需要,应重点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没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而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其功能健全与否,又离不开政府一贯有力的支持。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咨询、财政诊断、管理优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府支持。目前,湖北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水平不高等因素已成为制约湖北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湖北应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协作创新、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创业风险投融资等五大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

二、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完善

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完善具体如下:

(一)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科技资源的支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良好的科技环境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对中小企业投资。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一是硬件。各种硬件主要是用于科技研发材料、仪器、设备等;二是软件。各种软件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文献等;三是技术、服务、研究空间等各种物质和信息条件。科技基础设施是各种研究的保障条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湖北省作为科教大省,其科技资源丰富,各种软硬件基础条件较好,但这些科技基础设施并没有实现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根据湖北经济发展战略,从政府定位和中小企业的需求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在注重自主建设的同时参与省际或国际合作,加大对技术标准投入,增强湖北省中小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二)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并通过产业园区整合优势资源,促使中小企业加入到湖北区域发展支柱产业的大军中来。政府需要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升级调整的平台,培育中小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吸引社会资本向中小企业集聚。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导向应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为目标,在外部环境政府支持上,有必要以产业园区基础建设为突破口。

由于产业园区对基础设施的特殊要求,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地建设产业园区。在园区基础设施方面,为确保后续发展空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具有超前性,提高产业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以全方位满足投资者在交通、水、电、气以及商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湖北省利用既有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优势,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集群的洼地效应,建成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

(三)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也是中小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重视政府的作用和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政府需要在市场环境培育、规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信息公开、普遍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包括确立湖北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整体战略;制定宏观政策,必要时开通绿色通道,协调社会、企业、公民间利益关系等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对地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制定信息技术研发计划,鼓励技术创新;建立灵活的管理结构,以便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壮大、与快速变化的信息技术和市场保持同步。

三、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须从宏观角度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但政府力量不能完全取代市场的基础性地位,因此需要积极推动不同的民间组织(包括企业组织、商业协会、金融中介等)参与到这个服务体系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和协调服务体系中各部分的合作和统一。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生存压力,解决融资难的矛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平台、融资协作平台、融资技术服务平台、融资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创业风险投融资平台五大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知识和创业支持,着力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瓶颈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机关和政府都特别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2003年经省中小企业发展局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是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下属机构。随着湖北省中小企业作用和地位的地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专业融资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设,甚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独立出来。其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有关法律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和计划,如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担保计划、技术援助计划等等;二是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如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防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垄断竞争,向更高级别的政府、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愿望与要求,可借鉴四川省经验,成立省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三是加大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助社会化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搞好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担保、资金、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二)中小企业融资协作创新平台具体如下:

(1)建立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借鉴“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和担保双平台”经验,依托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专门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协作平台。这样的融资平台受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并且对其进行审查和专家论证。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门槛,可以通过建立贷款平台、专家评估制度来实现,这种制度的主要评价内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水平、成长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为树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同时,还需辅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平台。这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用,树立企业形象,也进一步体现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技术创新方向。

(2)建立全省统一的融资协作平台。为协调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般企业,可以依托湖北中小企业银企保互动平台,在全省建立统一的融资协作平台。该平台可以以各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为载体搭建。平台可采取财政无偿注入担保协会启动资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融资协作平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直接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鼓励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步伐,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二是鼓励现有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强对其信用管理,开展信用评价;四是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及时进行调研,建立项目数据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3)全省信用联盟。单个中小企业之所以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这是因为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风险高、信用度低、资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不足的缺陷。但是,一旦多个中小企业一起合作,和单个企业相比,集体的资产规模、信用度、可抵押资产就要高很多,这样就能满足商业贷款要求,减少银行放贷风险,降低贷款难度。中小企业这种集体融资模式,被称之为信用联盟。这种信用联盟的融资模式,可以借鉴山东省的经验。山东省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来撬动民间资本,进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在这种信用联盟方式下,集中会员缴纳的风险金和财政资金设立互动基金,用于相互资助、贷款担保、逾期代偿等等。信用联盟之后,对于仍然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有效资产抵押等方式进行贷款。

(三)中小企业融资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在此,可以借鉴江苏省市金融顾问支持模式。江苏省在2008年推出了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由各金融机构推选业务骨干组建金融顾问人才库,并对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实行一对一的结对服务,帮助江苏省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难关。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技术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湖北省作为中部金融中心和科教大省的技术资源优势,构建省级和地市级两级区域性融资顾问人才库,将省市内金融专家联系起来,构筑一个区域融资技术交流网,以帮助中小企业更有效、更迅速地从各个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同时在融资技术支持对象的选择中,要增加对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导,将接受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纳入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技术水平。

(四)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化网络平台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并将使社会经济结构、产业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组织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把握信息与网络技术发展带的机遇,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信息化基础设施,构筑融资交流网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课题。与大型企业乃至发达地区相比,湖北的中小企业融资明显存在着资金短缺、信息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此,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的有关费用应直接进行财政补助。湖北省可以以中国中小企业湖北网为主体,加快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构建区域融资网络来促进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融资平台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创业企业,筹集风险投资资金是很困难的,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投融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鼓励国内外社会资本投资设立规范化的创业投资企业,切实解决中小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创业企业。此外还应设立省级风险补偿资金,对新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给予启动资金补贴、风险补偿,并对创投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亏损给予适当补贴。提供中介服务生成企业孵化器,帮助中小创业者将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产品进入市场。建立企业孵化器,不仅是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综合性措施,更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孵化器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空间和政策环境,培育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产生和壮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创新型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建企业提供整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咨询,帮助小企业提高成活率和融资成功率,为科技成果的“孵化”提供地域载体和实验基地。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对市场机制反应最为灵敏的组成部分。而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着湖北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视角,针对目前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政府支持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包括外部环境支持子系统和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子系统的整体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包括融资管理、融资协作创新、融资技术支持、融资信息化网络、创业风险投融资支持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发挥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职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篇10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对策

河南省区位交通、文化优势明显,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面临中部崛起,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和挑战。河南科技型企业在促进河南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河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河南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如创新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企业信用不佳、竞争能力弱等现象,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差、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给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实现河南省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河南省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一)科技成果稳步增长

通俗地讲,科技成果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开发、试验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收获。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8%,是全省大中型企业的6倍。科研机构进一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省属科研机构改革,28个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转制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省属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完成了分类改革。启动了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建设,集聚科研单位发展科技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总数达到130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是中部六省首位。

2008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8411件,专利授权量为9133件。先后培育的“豫麦21号”、“豫谷1号”、“豫芝9号”、“百农3217”、郑麦9023、郑单958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其品性和产量居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04交换机的诞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王码五笔字型被称为汉字信息化的革命。“神七”出舱宇航服面窗、建筑结构用高强度钢板、钢化异型玻璃等成果应用在北京奥运会、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项目。

(二)中介机构和科研基础设施发展较快

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是通过提供信息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和创新成本。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对世界科技园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世界成功的高新科技园区有七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园区具有发达和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一个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以其特有的功能,不仅造就了像惠普、英特尔等世界著名高技术公司,而且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有力地促进了集成创新活动。中介服务体系是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数量庞大、门类齐全,成为硅谷创新活动的“助产士”。河南省已经形成了服务体系的雏型,在促进企业集成创新、降低创新成本、创造产业优势与特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是河南省管理机制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速提高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基础设施能为高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提供支持,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建设知识基础设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要建立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知识机构与科技工作者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完善经济行为中产、学、研的一体化,建立畅通的知识应用的渠道,促进园区企业在创新活动和经济活动中获取、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二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特别要加强技术协作网、产品营销网、人力资源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方面,政府要强化投入,积极协调,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取信息、了解市场服务,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资源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性决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来进行。一是要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供应不仅要充裕,而且要有质的标准,要本着科学、合理和适当超前的原则来规划。二是要形成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强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三是要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做好交通设施建设。四是要完善供水、供电、供热、排污、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配套系统,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服务。此外,要着手建设产业与生态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与服务。

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其中省属科研机构64家,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万人,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特别是省属单位自行培养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8年,河南省社会科技投入已达到111.7亿元,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0.2亿元。河南省共建设了2个部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部级和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部级和9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

(三)科技活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起草和制定促进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开展对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通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探索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促进更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

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1.7亿元,其中,企业筹集科研经费81.5亿元,企业科研投入己成为河南省科研投入的主体。年末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6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万人;共有部级研发中心35个,省级研发中心438个,省重点实验室47个。年末共有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3家。全年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48项;签订技术合同4478份,成交金额25.4亿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6.79亿美元和4.04亿美元,增长52.9%和72.7%。

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支柱产业中缺少大规模、高产值、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行业带动作用不强。而且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尚未形成比较发达的产业链,难以产生集群效应。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严重不足,企业的创新意识落后,进行研发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对科技储备和长远竞争极其不利。

对外开放度不够,企业参与国际间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吸引外资的能力比较弱,外资利用率不高,造成企业外向带动能力差。

产业格局不尽合理,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却较少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没有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力补充。

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不太完善。高新区的投资环境与沿海相比还有差距,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不够,社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比较薄弱,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社区建设与运作刚刚起步。

推动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继续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制定和落实支持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完善财政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府不仅要加大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还要通过财税、金融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大力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二)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投资机制建设处于萌芽状态,构建规范的风险投资机制的任务比较艰巨。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起草和制定促进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努力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创造便利条件。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仅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且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引进新技术,要重视在消化吸收后进行创新和后续开发,以开发出拥有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引进技术要注意匹配能力,注意整体性,体现层次性。要鼓励多引进软件技术,少进口生产线,限制一般性的设备引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重点引进领域,集中力量、形成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基础和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重大技术项目进入国家高科技园区和各级政府建立的科技园区,促进技术创新。

(四)完善风险投资制度

国家应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规范风险投资市场。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政府要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及高新技术企业参与风险投资,放宽对保险基金、信托投资机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风险资本运营的限制,多方面动员民间闲置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在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同时,还要优化风险投资者的结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发展完善产权市场。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大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力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培养方式要灵活,培养手段要创新。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和出国深造,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科技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各类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科技人才。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出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制定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

目前,河南省有“中国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两个留学生创业园,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河南工作,创办留学生创业园,以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子来河南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海外专家留学人员来河南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

参考文献

1.谷兴荣.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中地区跨越式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

2.史及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3.巫文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我国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学报,2008(3)

4.刘建军,程振卫.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布局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

5.王建安.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模式[J].科研管理,2004(4)

6.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文先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体系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