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58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

关键词农药使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286-02

impactofpesticideSafetyproblemson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itsSolutions

LVJing-haiZHUHai-yan

(BinchengDistrictagricultureBureauofBinzhouCityinShandongprovince,BinzhouShandong256600)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pesticideproduction,management,us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fluenceoftheproblemsofpesticideinproduction,management,useandregulationprocessonthe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wereexpounded,andthe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pesticideuse;existingproblems;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多地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海南豇豆”“青岛毒韭菜”“甲醛白菜”“潍坊毒姜”等[1],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非法生产使用高毒农药。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实践证明:农业生产离不了农药,不用农药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将大幅降低,但农药的使用在保证农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会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1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存在的问题

1.1农药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基层市场监督检查发现,市场上流通的农药产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同一含量的农药产品呈现多厂家、多品种,甚至同一企业的含量相同的农药产品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同一经营区域投放到不同门市部内的产品包装也不相同,商标使用混乱多以“tm”标示[3]。二是正规生产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申请农药登记支出,采用“助剂”“aB包”的形式进行捆绑销售[4]。三是部分农药企业之间互相借证套证生产不同企业的产品,造成农药产品的多、乱、杂,随意修改标签现象严重[5]。四是农药经营公司定制产品销售,随意修改标签内容,增大成分含量,夸大使用范围、效果,甚至为增加产品效果违规添加国家禁限用农药[6]。

1.2农药经营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药批发商多是供销系统、农资公司职工或者是农药生产企业业务员转化为农药经营商。零售商是乡镇村级供销社职工、批发商发展的经营户或是挂靠农业部门“三站”(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经营的人员。农药经营者存在知识层次不同、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经营人员较少的问题。经营中存在互相排挤,互相串货压价,造成市场混乱。部分经营者为获得较大的经营利润,违规经营假冒伪劣产品,造成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7-8]。

1.3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农民和其他农作物种植者(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承包人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杀虫效果,提高农产品产量,不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擅自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顾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滥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9]。

1.4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农药市场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农药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于1997年5月8日由国务院颁布,于2001年11月29日修订;《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于2001年6月4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2004年7月15日省人民政府令第172号修订,以上2部法律法规至今未再修订。2004年《山东省农药管理办法》修订后取消农药经营许可,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营政策的改变,供销社部门经营解体,农业部门经营退出市场,由于农药经营门槛的降低,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农药经营者占据市场,农药经营市场出现了混乱局面[10]。其次,基层农药监管系统薄弱,人员、经费欠缺,监管区域大,路途远,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以滨城区为例,全区现有602个村庄,耕地面积大的村庄都有农药零售点,以零散经营、串乡经营为主,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监管难度大。

2农药安全问题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易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一是农药生产企业违规添加高毒农药和农药经营公司委托农药生产企业套证、冒证生产掺加高毒农药的假冒伪劣农药产品;二是农民和农作物种植者不顾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滥用农药和为提高杀虫效果滥用高毒农药,甚至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三是农药经营者为了获得较大利润经营假冒伪劣农药产品,为非法生产的含有高毒农药的农药产品提供了市场;四是农业执法力量薄弱,人员少,经费少,欠缺执法依据,产生了农药监督管理真空区。

3对策

3.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

农药的安全使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只有农药使用者和农产品生产者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11],才能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建议国家改变农业培训资金投入方向,加强对农民和农产品生产者教育培训的投入。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资金,对农药使用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2加快农药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

现行《农药管理条例》已经与目前农药市场管理相脱节,已不适应新的市场发展需要,必须加快《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尽快出台实施。在修订《农药管理条例》时将农药经营作为直接关系人生健康的事项设置农药经营许可条款,并明确限定农药经营人员及公司经营资质,要求农药经营人员和公司农药生产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完成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学分分值。明确假冒伪劣农药的界定范围,将套证、冒证生产的农药全部列入假农药范围,以打击企业和农药经营公司擅自生产添加隐性成分农药的行为。

3.3修订农药登记制度

《农药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登记制度为我国农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目前市场上农药登记的品种看,以农药复配制剂登记为主,不同企业就相同含量、登记作物相同的农药品种重复登记;多个企业就同一含量同一品种复配制剂农药重复登记。一个企业取得一个农药登记产品从研制、试验、获得数据、办理登记耗时3~5年,耗时长,花费巨大,企业负担过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削弱了企业投入研发农药新品种的资金投入力度,影响了企业发展。

建议《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可以修订为“生产其他厂家已经登记的相同农药产品的,其生产者应当向已取得登记的相同农药产品的企业或科研单位支付科研费用,获得登记企业授权和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资料申请办理农药登记,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农药登记证”。注重新药原药、复配制剂首次的登记,放宽其他复配制剂的登记,这样企业可以避免就同一登记品种重复登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新的农药产品中,同时也避免了企业之间互相借证生产的违法行为,推动我国农药发展。

3.4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药生产使用的打击力度

农药具有易对人体构成潜在的致畸、致突变、致癌的特殊性,对人体健康伤害巨大,易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或间接伤害。针对农药的这种特殊性,建议研究制定农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成立食药警察[1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的行为。

目前非法的农药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隐性成分的农药产品采用面广量少的销售方式,农业部门在基层执法中发现违法产品,因量小货值低构不成刑事犯罪,不能向公安部门移交,农药生产企业否认为本企业生产,导致只能处罚经营单位,难以追查假冒伪劣产品生产源头加以取缔。只能对经营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未形成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等隐性成分农药的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建议降低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行为的刑事立案标准,使公安部门提前介入调查,打击非法制售、添加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违法犯罪行为。

3.5建立全国农药生产销售追溯平台

目前各地推行的农药质量追溯系统[13-14]模式是基层农业部门监管,销售企业进行产品经营告知,产生、打印追溯码粘贴于产品之上进行销售。这种农药产品质量追溯模式由于生产企业不参与,终端销售企业进货后需要进行产品经营告知,形成追溯码,拆箱粘贴追溯码,造成销售企业劳动强度大,成本增加,拆箱后运输管理成本增加,造成农药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流于形式。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农药质量溯源系统[15],由农药生产企业根据生产计划进入系统上报生产计划,提交农药产品制剂名称、成分、含量、数量等信息,系统审核批准后产生该制剂产品的唯一追溯码,由企业印刷在该制剂产品的标签上,利于基层监管人员、销售人员、使用人员查询以辨别产品的真假和监控农药产量、流向,利于农药减量行动的实施,使假劣农药和擅自添加高毒农药的产品进不了市场,从而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3.6加快基层农业执法力量的建设

随着各地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立,由于编制限制,执法队伍力量薄弱,人员偏少,流动性大,影响了基层农业执法体系的建立。建议增大基层农业执法人员编制,壮大农业执法力量,使农业执法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药使用矛盾的解决,必将极大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堵住了农药从生产到流通、从使用到监管各环节的漏洞,也必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4参考文献

[1]张树秋,赵善仓,李增梅,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成因及应急处置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16-19.

[2]武学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1):5-6.

[3]周喜应.再论农药产品标签制作与监管[J].农药,2014(7):39-43.

[4]项栋梁.农药经营亟需全面规范化[J].农药市场信息,2014(21):14.

[5].实施农药助剂分类管理势在必行[J].中国农资,2014(2):25.

[6]汪建沃.整治农药隐性成分要出重拳下猛药[J].中国农资,2014(2):25.

[7]常鹏.忻州市农药市场经营现状及监管对策[J].现代农业,2014(2):55-56.

[8]袁丽松.农药管理工作现状与监管对策探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1):7-8.

[9]李建波.农民使用农药的现状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3(6):42-43.

[10]高桂玉,张启霞.浅谈新常态下对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6(1):105-107.

[11]王小娥,高升成.及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使用与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92-293.

[12]乔慧,王旭,张曼,等.食药警察制度的背景、现状及国际经验借鉴[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66-71.

[13]白小宁,刘绍仁,吴厚斌,等.我国高毒农药可追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4(11):73-75.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原因;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农产品质量仍然存在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严重污染的现象,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过多的化肥和农药残留于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可见,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迫切需求。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农产品供应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农产品从生产者种植开始,途径加工者、销售者、管理者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有着诸多的人为因素;同时也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结构并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管理、监督体制不全面等因素有关。接下来分布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1.1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中,生产者清楚地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具体情况,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消费者仅仅通过农产品的颜色、新鲜度等外观特征辨认农产品的好坏,无法真正识别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信心不对称的结果就造成了市场的失灵,使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等上游经销商发生“道德风险”,做出不利于消费者的行动。使终端消费者做出“逆向选择”,即因无法辨别质量好坏,只愿意以低价购买农产品。

1.2农产品供应链环节造成的质量安全问题

一种农产品从种植到食用,要经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可以提高产量,超剂量的农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从而节约劳动力成本。加工过程中,防腐剂、保鲜剂的大量使用可以使农产品保持新鲜,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者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产生这种现象不只是生产者的问题。现存销售模式下,在整个市场中,农产品销售模式以低价为卖点,优质基本体现不出优价,这就迫使生产者也销售者尽一切办法去降低成本。由于消费者难以通过外观来辨别内在品质,零售商又在外观上诱导消费者做足文章,不追求真正的优质,生产者便顺势生产低价劣品,因此,必须提出针对各环节的解决方式。

1.3管理、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

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有小贩上门收购、农贸市场收购批发、“公司+农户”合作方式,农民自产自销这四种模式,各个模式涉及不同的生产方式,产业链组织与交易方式,并且农产品种类繁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故目前只针对送检的农产品的单一监测方式,并不能有效阻止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加之制劣者的制劣手法层出不穷,不断更新,使监测监管管理成本高,效果却差强人意。

2对策

2.1对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

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意识,需着重对从事种植蔬菜、水果类养殖肉禽等农产品的农户进行培训,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对肥料、农药和添加剂的成分、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的并不清楚,而专业合作社配备专业人员。增强的途径包括对他们进行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施用方法的指导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和科普教育,同时提高生产者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施这一培训任务的主体,可以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及各乡镇监管站的人员组成。

2.2设计新型销售模式

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优质优价、诚信的销售体系。单靠外部力量监管很难实现,所以要从销售模式上实现放心农业,给消费者以信心。在新体系下,需存在第三方交易平台,这个平台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从农产品的生产阶段即开始有竞争,选择合适的生产者,农业投入品需经过专业认可,生产全程做好记录,公开产品的品种、产地等,实行阳光销售。对产品的定价要采取浮动定价,并做好说明,根据消费者接受能力、认可度进行调整,同时有完善的消费者评价体系、售后维护体系。以期通过各方面协作使者一模式不断健全,提供出真正的优质产品。

2.3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主要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环保局和畜牧食品局等,多部门交叉管理容易导致管理出现真空,甚至有部门之间的矛盾产生,削弱了执法管理的力度。应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对不同环节进行分工,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也要对监测站及监测人员给予支持,比如优化各监测站点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同时也要提升质量监测人员的岗位意识。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呈现“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薄弱,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需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地区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些地方干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民怎样种植生产是农民自己的事,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生产规范,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1.2生产者法律意识薄弱

一些生产者道德水准不高,加之法律观念淡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加大或超量使用激素和生长剂来改善产品的卖相和口感,不按农产品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未过农药间隔期就采摘上市,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1.3农业投入品品种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非法利益,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另外,部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者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片面考虑价格和自身利益,对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鉴别能力差,一旦使用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损害。

1.4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一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没有专业性技术人员,现有人员虽经过短期培训,但由于是半路出家,造成自身检测水平低,一些检查结果也不很准确,已不能适应现代检测工作需要。

1.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

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收入等原因,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仅仅可以保证对部分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无法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限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空间。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层层分解,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依法监管”的工作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见成效、达目标。

2.2强化宣传培训工作

加强对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水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媒体及科普大集、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意识。

2.3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完善健全经营台账、主体备案等制度,防止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流入生产者手中。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巡查抽检力度,督促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档案,严格遵守有关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严禁使用禁用农药及超剂量使用限用农药的规定,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2.4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

从人员、职责、设备、制度和档案等方面完善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现有检测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引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整体素质。

2.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4

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从每年4次的例行抽检及专项监督抽检结果来看,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都在97%以上,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生产分散、生产方式落后、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中违禁投入品残留仍有检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处于整体提升后容易发生问题的敏感期,隐患多、监管难度大。各级农牧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日常工作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省政府成立了由省卫生厅等10部门组成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按照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的总体要求。从现在起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各级农牧部门要增强开展这次专项整治的责任性和紧迫性,通过整治,坚决杜绝在牛奶和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通过整治,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品的使用行为,从田头把好关口;通过整治,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形成各环节有效衔接、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机制。

二、突出工作重点。

又要根据农牧业生产的季节特点、产业特点、地域特点,各级农牧部门既要按照专项整治工作的整体部署开展工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突出抓好重点时节、重点环节的监管工作。

一)继续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前期奶站整顿和饲料整治的基础上。切实转变养殖方式,加强对奶牛养殖场养殖档案的监督检查,规范投入品使用和登记管理,加强对奶牛养殖环节的监督指导。二是全省范围内继续开展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合理布局生鲜乳收购站,科学分配奶源,严格生鲜乳收购站市场准入,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管理制度,促进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行为。三是以生鲜乳运输准运证明和交接单为重点,加强对生鲜乳运输车辆的监督检查。四是全省范围内开展生鲜乳三聚氰胺专项监测行动,严厉打击在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

二)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一是组织开展春季农资市场大检查。全面清理整顿无证无照和标签标识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强化大要案查处,严格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加大农业投入品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知识,提高农民规范化种养殖技术水平。四是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三)严厉打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对畜产品。加大禁用兽药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查处力度;对水产品特别是苗种,要严厉打击违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等违禁药品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行为;对种植业产品,要严厉打击违规经营、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二是对于执法中发现的问题,要追溯非法食品添加物生产和销售源头,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依法进行查处。三是着力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建立健全对农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组织协调。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办公室,通过工作责任的层层落实,深入、细致、全面地完成好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要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实行分级包干、层层负责,对整治后仍出现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要明确整治目标。要杜绝在农产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重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率100%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三要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整体联动的优势,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形成监管合力,及时、果断、有效地解决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已开展例行抽检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的查处力度,扩大抽检品种,加大监测频次。各级农牧技术服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强化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重点典型案件要及时查处并公布查处结果。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5

关键词: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其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还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与规范性进行提高,从而使“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1“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监管机构存在的问题

“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多个政府行政部门,这导致在监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监管职能错乱、多头监管的现象出现。而且,由于基层监管人员较少,不能对监管主体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导致监管机构出现违法行政的现象。以农资的监管为例,国家为实现对农资进行监管的目的,设立了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其中农业部门又下设种子、畜牧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执法、植保等机构。尽管监管部门设立较多,但也导致了监管力量较为散乱,各部门职责不明确,这导致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监管机构的设立应该以农资执法特点为依据,其中监管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素质,也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较强的职业素养。此外,各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时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很容易导致同一监管对象出现多次检查的现象。而且监管机构中还存在社会公共监督不足、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

1.2突击监管检查制度没有建立

在生产企业没有开展监管工作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突击监管检查,是反映生产企业真实现状的最有效方法。监管机构在开展现场监管工作中,应该按照规定对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植物病虫草害出现与防治等方面进行检查;企业相关责任人也应接受现场询问,因此监管机构在进行现场监管检查前,都是提前告知企业。而这种监管方式也让企业有了准备的时间,不能真实地对企业现状进行监管。

2解决“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

2.1对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进行加强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企业在销售农产品之前,必须要保证其所销售的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而符合标准的产品则可以申请添加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如果农产品质量与优质农产品标准一致,那么生产者就能够申请在农产品包装袋上添加相应的质量标志。此外,生产企业在生产农产品的时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建立与保存等。农业部门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生产技能、专业的投入品使用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入宣传时,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媒介在广告宣传方面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以便提高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意识。另外,有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要对违反规定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并加大处罚力度,以便使生产企业能够自控,农产品行业能够自律。

2.2对社会性监管的协调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涉及的监管主体有很多,且监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要想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监管机构在选择监管模式时,应该采用社会性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性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主体是社会中层监管,并以市场监管为实施的基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权力进行合理分配,以便使制度供给与需求能够相对一致,从而对社会监管成本进行减少,并使社会福利不断增加。此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时,不仅要对基层政府主导的监管进行加强,也要对外部监管体系的协调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2.3提高有机农产品的监管力度

在“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方面,政府应该对监管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与职能进行明确,并建立相应的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明确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能,以便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从而确保有机农产品行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此外,政府还要对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进行明确,对那些只要收费就可以发证,以及没有明确执行相关标准的认证机构进行严格处理,以避免再次出现这种现象。而对经检验认证后仍然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违规使用的生产企业,相关认证部门应该按照规定对其进行严厉惩处,并对其进行公示。另外,在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的生产自觉性和规范性,以便建立良好的有机农产品公共品牌,从而使有机农产品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3结束语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促使市场监管部门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意识进行提高,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便使“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质量真正做到安全、无公害,从而让人们放心使用这些农产品。

参考文献

[1]高宏巍,王南,刘东亮,孟和.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链;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25-03

analysis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QualityandSafetySupervis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

LiUJia-yue1,CHenJie2

(1.economyCollege,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3,China;

2.instituteofQualityandStandardofagriculturalproducts,Hube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the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sthe“cornerstone”tosafeguard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agriculturalindustry,toprotectthehealthofpeople,andtoachievethestabilityofthecountry.Duetothespecialnatur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qualityandsafetyrisksofagriculturalproductsarecausedbyacomplexofreasons.thesecurityrisksofentireagriculturalindustrychainarenumerousanddifficulttoregulate.inordertoeffectivelycontroltheriskofthe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publicityandtrainingoffarmers,emphasizethesupervisionofallaspectsoftheindustrychain,andusemarket-basedinstrumentstoguidethesaf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

Keywords:agriculturalproduct;qualityandsafety;industrychain;supervision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了飞跃,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生产也实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农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生产的要求由解决温饱逐渐转变为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问题。然而,近年来不断曝光的“毒豇豆”、“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加剧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监管的不满和不信任,更有甚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丧失信心。因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到中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界定

目前,学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的把质量和安全作为一个词组理解,有的把质量和安全作为一个组合[1,2]。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践中,农产品与食品范围的界定关系到政府各部门管理职责的定位和管理范围的确定,质量与安全的区分还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选择[3]。本研究讨论的农产品是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包含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两个方面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包含农产品的营养成分、感观、色香味等营养指标,而农产品安全则指不含有产生危及消费者健康隐患的有毒有害因素,其基本特征是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要求。

2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抓生产、保供给”的同时,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及力度,从立法、制定标准、执法监管、检验检测、“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合作、专项整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有效解决了有关一些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大幅提升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农业部的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总体达到96%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2012年第二季度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8.8%、99.7%和96.1%。2012年上半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0%、99.7%和96.3%,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农产品质量总体是安全的。

尽管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也初步形成,但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然时有发生,甚至曾被查处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再次发生,“瘦肉精”猪肉屡禁不止,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公众的神经。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3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1对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力度不够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首先应当从生产源头上控制质量安全风险。农户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元,也是中国农产品市场最基本的生产者和交易者,并且数量众多。目前全国共有2.4亿农户,户均承包耕地0.5hm2,农民专业合作社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2900万户左右,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不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是因为中国数量众多的小农户都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当他们直接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时候,必然产生较高的社会交易费用。由于生产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这也为终端产品检测带来了困难。

理性小农学派早就指出,农民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农民的所有生产行为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他们不会考虑太多的安全问题[4]。农民对农产品价格和销路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多数农民对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使用规定及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生产操作规范不清楚,对“三品一标”的认知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意识较差[5]。并且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很多农户也搞不懂技术上的安全性问题。再加上分散种植,各个农户的产品质量很难控制,即使同一个农产品产地,有的农户农药使用量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此外,由于农户是分散交易,那么同一产地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也会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数量农产品的生产者很难在统一规范的农业标准下发生市场行为。相反,大量农户都可能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规避质量安全监管[6]。

3.2缺乏对农产品产业链的系统监管

农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分散性,生产组织困难;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易变化。并且农产品产业链较复杂,产业链上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都可能产生质量风险。在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目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心在上,即“上热、下冷、中间温”[7],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头重脚轻”的状况。这一方面与基层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薄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地方的县级以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够重视有关。

3.3监管行为的滞后性

长期以来监管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矛盾:监管者总是在发生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后再采取一轮又一轮的专项整治行动,想通过这些整治行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经营者总是会在一轮又一轮专项整治中寻找到应对的办法,以确保在整治期间不被监管者查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整治活动不会天天搞,等整治活动结束后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也是诸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安全事件反复出现的症结。主要原因还是监管部门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监管部门难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难以对经营者的信息数据等进行有效的统计汇总,无法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3.4监管和惩罚的力度不够

中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惩罚力度还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到位,生产者和经营者违法成本偏低。此外,中国许多县区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尚未通过计量认证,现有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也还不能满足和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加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备,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无法执法监督,对质量安全的控制没有起到约束作用。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培训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决策。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越高,其生产行为就越规范。因此,农业部门在监督农业生产的同时,应加强对农户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与生产技能培训,加强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可追溯意识,尤其需要加大认知程度较低的农户群体的宣传力度。同时,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农户缺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培训,例如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标准化的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先进适用的包装标识技术等。

4.2通过产业化组织农户生产

借鉴“供港蔬菜”的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必然是设施农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是公司化农业,就是把单个的农户变成产业工人,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生产,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风险。通过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既有利于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而加强对农药等要素使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4.3健全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心应该下移,重点是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财力、物力和人力向县乡两级倾斜,完善基层监测和检测设施设备建设,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县乡两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积极性,深化农产品产业链的源头管理,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的各项检测工作[8]。在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生产、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实行多部门协作,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和协调配合,实行全过程管理。

4.4完善的监督和惩罚机制

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必须做到对农产品安全违法事件零容忍,必须严惩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良企业。通过严惩违法行为,引导农产品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安全,让企业意识到产品质量安全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强化企业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尽快在第一时间澄清,主动承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需要其他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督,调动全社会成员积极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人人担负起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9]。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对因工作不力而发生重大急性中毒事故的,要追究领导责任[10]。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几个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1):13-19.

[2]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10-13.

[3]樊红平,叶志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辨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7):88-90.

[4][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冯忠泽,李庆江.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22-26.

[6]张晓凤,赵建欣,朱璐华,等.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591-7594.

[7]武兆瑞.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业质量标准,2009(4):4-13.

[8]李长健,干静.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理论基础[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1):57-6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7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管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59-01

我国对农产品安全监督上做的还是比较到位,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非常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农业法》以及《动物防疫法》还有《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一些新爆发的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永康市这几年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上一直没有放松,也取得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产品问题依然存在,下面本文就有针对性的分析一下浙江永康市在农产品安全监督上存在的不足,对于如何在下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永康市当前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体制不完善,多头管控带来的弊端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没有颁布的时候,永康市的农产品安全主要由农业、卫生、质检、工商几个部门分开负责。但是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法律,管理起来乱相百出,根本就没有一个行之有效法律指导。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虽然出台,也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但是,仍旧是责任不明确。监管模式,仍然非常的杂乱。首先是监管机构重叠交叉,各个部门要么重复检查,要么出现漏洞。其次是在农产品监管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监管办法,部门之间根本无法去进行协调,有好处的话谁都想管,遇到真正的问题的时候相互的推卸责任。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杂乱的局面。

2.财力人力投入不够,检验检测效果不明显

永康市农产品种类繁多,各个方面的都有涉及,所以检测起来非常困难。需要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一批有着专业技能的科技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进行检测。近年,我市投入了资金,加大监测设备的投入,但永康市检测人员,特别是基层检测人员年龄老化,人力不足,检测技能不熟练。检测效果,当然非常的差。

3.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健全,分散粗放的生产不利监管

永康市是工业大市,农业生产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很低,主要以分散,粗放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为主,所有的农业生产的操作,都有农民自己决定。所以说,实行农产品认证,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检测等,非常的不方便。

4.生产者安全意识淡薄,农资使用不规范

根据统计,永康市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运用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使用方式不科学,其次是在使用量上往往超出国家允许的标准。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的毒副作用非常的大,不但给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危害使用者的健康。再加上农民没有安全意识,只顾自己生产,不顾农产品的质量。

二、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甚至危害全国人民的健康。永康市有责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本市甚至全国人民的健康。为此,作者建议永康市在未来的农产品监管工作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规范监管,避免多头监管弊端

永康市政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监督体制,改变现在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局面,然后将这个主要指责集中到一个综合的部门,从而可以避免那些相互推辞或者争相管理的局面,提高管理的效率。

2.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监测能力

市政府应该将农产品安全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范畴,而保证相关的经费能够顺利的到位。然后通过相关的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训,扩大监管人员的队伍。对于检测设备,要做到经常更新,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建立一个完善的检测机构,扩大检测范围,加大对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测力度。

3.加强质量安全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安全意识

由永康市市政府牵头,然后综合农业部门,司法部门,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等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做一个深入的宣传,不但要宣传一些农药和塑料膜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要宣传不正确使用的危害,更从相关的法律方面给给农民一个深刻的警醒。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倡科学种地,科学使用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争取把农产品安全隐患消灭在田地里。

4.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

鼓励农产品基地化和集中化,把以前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集中起来,争取创建农产品优秀品牌,同时在农产品基地出口处把好关,加强监督和监管的力度。不但保证农产品绿色安全,而且在销售渠道上要保持畅通。取消一些相关的检测费用来适应永康市日益发展的农产品规模的需要。积极的申请部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品牌,提高知名度。

三、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康市的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一直做的都保持着快速进步劲头,但是由于一些全国性的客观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植,永康市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狠抓农产品安全监督工作,让本市的农作物的知名度更加的响亮。同时也要解决农产品相关的质量问题,结构问题,为创立农产品知名品牌,安全品牌保驾护航。同时也为要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做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更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施海萍,王驰,李大文,陈謇,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8

[关键词]农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内蒙古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近年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染色葱、染色草莓、毒豆芽、毒黄瓜、甲醛白菜及敌敌畏生姜等事件表明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政府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不足和缺憾。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大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三牧”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农牧业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努力把自治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1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监管成效

1.1督查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包括监管、农牧业、党委政府等在内的全区各级部门全范围、全方位地开展了督查检查工作,包括属地责任落实情况、农资打假、专项整治、部级质量安全县创建等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及时处理和纠正。单通过农资打假就挽回经济损失477.27万元。此外,全区目前共有38个检测机构通过了项目验收,新认证了4个机构,累计认证了11个机构。这些检测检验机构努力增加抽检的频率和次数,提高检验检测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辅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督工作。

1.2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要想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除了日常的监督检查外,最重要的是保证农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使其生产标准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全区加快“三品一标”的发展步伐,并积极开展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食品企业的对接,促进自治区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的转变。目前,全区共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个,规模达2073.88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共发展绿色食品企业158家。

1.3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与东三省、京津冀、陕甘宁等周边10个省区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合作协议,共享监管信息、合力打击区域间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内蒙古自治区的食用农畜产品全程监管机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甚至在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置基层派出机构以便加强对食药的监管,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监管体系和食用农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相对集中统一监管与综合协调配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畜产品监管工作还存在这不小的挑战、困难,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内蒙古农畜产品监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丰”和畜牧业的“十一连稳”,且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第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可见农畜产品的数量供给稳定且持续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资源并未被最优化利用,染色葱、注水肉、毒豆芽等质量安全事件打击着民众对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虽然没有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但折射在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方面,相关组织及其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保证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充分认识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缺乏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

自治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四级监管体系,但这些工作处于起步开始阶段,这种体系还不成熟,目前为止还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全区12个盟市中有6个盟市、30个旗县独立设置,其他6个盟市、72个旗县是食药、工商“二合一”或食药、工商、质监“三合一”设置,与中央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各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或缺位的现象。

2.3安全监管能力有限

首先,监管人员素质有限、检验检测设备滞后,尤其是在基层,人员短缺、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影响到了日常监管工作的正常展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和能力偏低等问题依旧存在,增添及更新检测机构设备迫在眉睫。其次,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最后,一套严格且完整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尚未建立,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查等环节存在监管漏洞及盲区。

2.4企业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不强

在自治区组织的专项检查及整治活动中,仍然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些企业及其他经营户盲目追求利益利润,无视民众财产甚至生命安全,见利忘义,甚至故意生产加工伪劣产品。此外,企业在产品安全管理上的工作还没有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管理水平明显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没有提升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水平,产生了不少质量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直接增加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和风险。

3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3.1加大农畜产品安全宣传普及力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经营人员的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培训、奖励诚信企业、从重处罚问题企业等方式提升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宣传,借助互联网、电视、杂志、报纸等大众媒介提高消费者的辩假能力,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共治格局。

3.2努力建立统一权威的农畜产品监管体系

建立统一权威的监管体系最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界定各部门、各级的职能权责,避免出现职能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现象。此外,不能忽视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要加强综合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有效清除监管的盲区和漏洞。

3.3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加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

首先,持续且稳步提高的财政投入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支持力度;其次,要努力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重点加强基层的人员配备力量,提高水平,充实监管力量,强化源头控制;再次,要加强监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最后,要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安排人员及设施的布局,加大对基层及检测能力薄弱地区和环节的支持。

3.4加快建设监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加强追溯管理

“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要有发达的信息平台作为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以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政府主导、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加快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打造自治区特色产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重点食用农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

3.5加强企业自律性建设

生产经营者作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地被要求诚信合法经营。但由于企业自身的缺陷,例如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等,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弥补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足。各级政府要严格施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奖惩措施,强化责任追究,可以考虑逐步将生产经营者的诚信与否和行政许可、贷款金额等方面联系起来。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突击检查等联合起来,加大对企业、产品的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依法诚信生产经营。

3.6调动全社会的监督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并畅通投诉举报的渠道,释放群众监督的正能量,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级政府要重视监管工作,加大农畜产品安全宣传普及力度,努力健全统一权威的农畜产品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及监管机构的能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农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注重调动全社会的监督力量,着力解决当前农畜产品安全利欲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改善农畜产品安全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琼.内蒙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基于政府视角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6).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9

一、高度重视,及时应对

我县于2012年3月20日得知发往湖北郑州的韭菜出现农药超标后,3月21日上午,副县长陈俊在县农业局小会议室主持召开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就如何加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了紧急部署。3月23日,我县组织召开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紧急会议,对韭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进行通报,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全县各级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依法监管,科学指导农资供应,结合“三打两建”及春耕生产开展联合整治行动。3月30日下午,我县又组织召开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3月31日,县农业局也先后召开局班子会议和全局干部会议,通报韭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传达县委、县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并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加强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徐府办〔2012〕2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徐府办〔2012〕24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投入。县财政及时拨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加强领导,科学指挥

县政府成立徐闻县问题韭菜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符贤任组长)和徐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副县长陈俊任组长),县农业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安局、供销总社、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管局、交通局等15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和紧急事件处理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处理措施。县农业局和南山、城北、迈陈等14个乡镇也成立了问题农产品应急处理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措施的落实。

2012年4月2日,正逢清明节假日,省检查工作组到徐闻检查指导这项工作,随即与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应急处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当天下午,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又召开紧急会议,根据省检查工作组要求进行了具体安排。4月3日县农业局再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对应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

4月5日,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符贤和县委常委李乐、副县长陈俊带领农业局等部门领导下到田间地头和农产品流通市场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强化农产品监测,加强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处理违规产品

我县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急方案》,对我县近期收获、收购外调的蔬菜(重点是韭菜产品)采用逢出必检的特别措施。首先是加大了抽样检测的力度(检测量达到日常检测量的10倍),再是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及时依法处理。

(一)加强收购市场检测,凡是检测到收购的蔬菜农药超标的,进行就地销毁,一律不准运出县外,并追溯源头,到产地田间进行铲除销毁。凡是不配合农业部门检测的收购点,其农产品一律当作不合格处理,不准收购外运。到目前止,已对市场检测出有农药残留超标的6宗韭菜进行了处理,销毁韭菜约1万斤,货值金额1.2万元。

(二)强化产地检测,从田间地头抓起,凡是检测到田地里的蔬菜使用禁用农药的,一律进行铲除,一律不准采收。到目前止,已对产地检测出的12宗有农药残留韭菜进行了处理。事件发生后,我县在南山镇韭菜种植基地一除了380多亩即将采收的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的韭菜,货值金额45.6万元。

(三)开展出境农产品流动监测。我县制定了《农产品逢出必检工作方案》,组织县农业局、工商局、交通局、公安局等部门对装运的本地农产品进行流动抽样检测,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进行依法处理,一律不准运出徐闻。

四、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从源头杜绝农产品农药残留

县制定了《徐闻县农药市场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开展以禁、限用农药为重点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结合“三打两建”行动,县农业局牵头组织县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管局等监管机构和县供销总社,分为四个工作组,对全县农资经营门店进行地毯式检查和整顿,其中县供销社负责其下属企业及经销点,农业局负责个6乡镇,工商局负责6个乡镇,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3个乡镇。执法人员在全面清理整顿禁、限用农药产品的同时,对每间农药店的规范管理及其农药产品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销售限用农药但不按照规定建立台账或不挂限用农药警示牌子的,进行停业整顿。

2012年全县一共检查农药门店230家,执法人员在重点整顿禁、限用农药的同时,共办理案件30宗,罚没款共7.25万多元,涉及货值金额52.85万元。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印发资料等方式,在全县全方位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全县生产经营者、流通者及消费者要进一步认识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同心协力抓好菜篮子,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

二是县农业局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结合扶贫、种植、科教、经管组成7支培训队伍赴15个乡镇(街道)对农民进行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尤其是对韭菜等蔬菜种植户进行培训。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农民的一封信》,散发给广大菜农果农,教育他们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自觉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生产放心果菜。

三是对农资经营商进行规范经营农药知识培训,并组织考试,不合格的,由县工商部门注销取缔营业执照。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农资经营商的一封信》,要求农药经营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经营农药尤其是限用农药,对农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是召开农产品流通大户紧急会议,把好农产品流通关。县农业局印发了《给全县流通户的一封信》分发给各流通户,要求农产品流通大户做到依法经营,绝对不能把不合格的农产品运出徐闻销往外地,保证消费者安全。

六、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常态监管

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近期我县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9-0290-02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分析了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9-0290-02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可以在很多方面对农产品进行安全评价、规范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等。因此,笔者结合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对合理规范与布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有推动作用,必将有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1-3]。

1存在的问题

1.1体系不够健全

从毕节市检测机构的数量看,现有检测机构数量与实际的工作需求差距较大,安全类检测机构的数量特别是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等机构少,检测能力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毕节市质检机构的能力来看,全市现有可以检测环境项目的机构非常少,因此无法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且由于多数检测机构功能单一,无法全面进行检测且利用率低[4-6]。

1.2检测能力较低

目前毕节市质检机构能检测的覆盖面较小,大多只能检测1种或少数几种项目,不能全面检测各种项目,且检测的仪器陈旧、落后,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农产品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不能定期地加以培训,从而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同时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如排污、通风、温湿度控制系统,而直接影响机构的建设。

1.3监管力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程序较复杂,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监管就必须监测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强对产前生产基地的监测、产中生产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农药使用及质量安全保障等,目前,毕节市尚未建立全面的监管机构,从而对其农产品进行从生产到食用的全程监管。

1.4源头监管难度大

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而且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农户个体,规模化程度比较低,缺乏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限制,并且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很难实施;同时一些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仍然违规使用禁药,加上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乱用和多用农药等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1.5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

毕节市虽已初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但是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毕节市假冒伪劣的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农贸市场的状况比较混乱,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质量安全的监督,这也对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7-10]。

2对策

2.1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以建立、健全检测体系为重心,在强化检测能力上下功夫。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检测人员不足、检测手段单一、检测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平。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促使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2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体系,满足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的需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一套由地、县、乡三级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规划布局中,首先建立完善地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检测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使每1个县级质检站可根据其区域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有目的地强化和提升其在某一方面的检测能力;再次在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完善速测设备,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建立速测点,以完善和补充县级检测站的综合检测能力。

2.3扩大对生产基地、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监管

目前该市农产品质检机构主要是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各县(区)质检站,针对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能力和资源,采取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的方法,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和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对拟建设中的各个县级质检站,应根据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和产品,依靠现有检测力量和工作基础进行规划建设,合理购置仪器设备。对于乡(镇)和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应突出以速测和自检为主的检测体系建设。

2.4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试点制度

农产品质量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的有效检测。在2008年初,该市开始在全市的大型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超市及生产基地初步推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收到一定的效果。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以便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的消费权益。

2.5完善各级质检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界定工作职责,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承担全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的例行检测工作和地方检测标准的制订、修订;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主要按照地级质检中心的工作安排,承担相应的抽样送检和地级质检中心安全的相关检测任务,同时对辖区内农贸易市场、生产基地实行例行检测和不定期随机抽检,且将检测结果上报给上级检测机构;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主要对产出和运入的农产品进行长期速测,发现可疑应采取相关措施,同时报上级质检机构进行定量、定性检测。

2.6加大对农产品质检机构的管理

市、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应在人员、机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检测能力等方面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乡(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应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检测工作,各级检测机构应分工协作,做到标识管理,一一对应,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2.7提高质检人员素质,强化全员培训

由于质检工作风险大,这就要求质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因其素质的高低与质检质量成正比,因此挑选质检工作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其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准,才能确保质检结果安全、可靠。同时,质检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自觉抵御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外界人为因素如商业贿赂、领导指示等干扰,并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不法企业的恶意骗检和伪造检验报告等行为。质检机构检测人员分2种,即检测科研人员和技术辅助人员,其中科研检测人员各方面水平均较高,既懂得检测的方法和原理,在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而辅助技术人员只是进行部分检测的操作,并不知道检测的真正原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需对辅助技术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因此,在引进科研质检人员时要综合考虑其素质、水平,对引进的辅助技术人员也要进行规范操作教育,使其能够很好地与科研监测人员配合,以提高检测质量,降低人员管理的风险[1-2]。

2.8提高质检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经调查该市质检机构工作情况,发现该市的检测人员虽然有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方面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相应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应对质检人员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普及,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使全部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增加其实践经验。同时,要做好危机管理的预案,以保证在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1-2]。

2.9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措施

各县区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体系进行完善,明确每个质检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目标,并对其编制进行核实,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质检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督抽查和例行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执法,推行农产品生产源头追溯制度,定期清理、整顿和规范农产品市场[2]。

2.10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在西部边远地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比较淡薄。要利用培训、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及农药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11-12]。

3参考文献

[1]白建荣.浅谈墨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云南农业,2010(5):6.

[2]张根良,刘新发,高敏,等.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J].新农村,2010(7):152-153.

[3]贡庆凤.浅谈镇江市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镇江社会科学,2010(2):40-41.

[4]金发忠.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4(1):51-54.

[5]姚力志,刘春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质量探索,2009(5):46-49.

[6]徐晶,席兴军,陈丽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7(5):23-25.

[7]郑冬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24.

[8]陆影.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6):28-29.

[9]刘迎贵,方俊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104-106.

[10]汪禄祥,黎其万.风险分析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