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十篇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十篇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50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1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研究现状

前言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能够为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提供食宿条件的学校。本文研究对象为提高义务性教育服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布局调整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在为学生解决食宿需求后,人们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开始重视,教育研究人员都根据自身教学经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内容、现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就依据我校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现状,根据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方面的文献作为基础,分析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健康成长。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主要分为六类,分别是:

(一)生活类:主要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及自我方面的服务,让学生能够培养独立能力,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掌握劳动技巧。

(二)学科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巩固,阅读书籍,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及自主性学习能力。

(三)科技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所制作设计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形成科技思维逻辑。

(四)艺术类活动:主要是学生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

(五)体育类:主要就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例如篮球、田径等,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身体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六)休闲类:主要就是在学校的引领下观看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类科技少儿节目,能够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好奇性,陶冶情操。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现状

我校是教育布局调整后,我区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较为贫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科课余生活主要以学业为主,超负荷学校问题较为严重。寄宿制学校处于对于学生人身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都是在学校内度过,因此寄宿制学校经常将学生课余生活时间安排为学生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在课余生活时间内还是以学习为主。偶尔组织学生做一些手工制作、绘画之类操作,学生也很感兴趣,像舞蹈、乐器之类,虽有一少部分器材,但没有专业老师去指导,有兴趣的老师,边学边指导。其他时间也是以做作业与补习的形式度过。这就表示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少有时间开展课余活动,一天全部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出现超负荷学习状态。

(二)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缺乏有效的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式,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将无法保证,学生课余生活就会出现散乱的现象。我和我的同事对于周边其他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调查中发现,和我们大概差不多,学生课余生活基本是在没有规划的前提下有组织的开展,教师的精力有限,也不能够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课余活动。

(三)寄宿制学校缺乏进行课余生活的软硬件设施。寄宿制学校想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余生活,首要条件就是具备较为完善软硬件设施,例如学生活动场地、器材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拥有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课余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就反映过,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所能够为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使用的地点数量有限,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图书室,拥有图书室的寄宿制学校也并没有将图书室全部投入使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农村寄宿制学校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存在不足,在软件设施上也较为不足。在师资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拥有的教师数量本身就有限,教师自身素养不高等因素都是限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原因。学生想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休闲活动,例如舞蹈。剪纸等,这些休闲活动在没有专业性人员的帮助下很难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教师所能够享受到的待遇较低,但是教师每天所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拥有专业特长的师资严重不足。

三、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与生活教师编制两个影响因素。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性设施发展较为薄弱,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有限,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生活类教师,在加上公共费用短缺,没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无法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造成学生课余生活贫乏,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四、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管理的经验

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十分关注,同时还根据教师自身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进行了研究,进而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就是科学设计学生课余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课余生活活动,积极引领学生参与到课余活动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意见应该积极反馈,创建课余活动评价机制。例如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延迟了一小时学生回家时间,在这一个小时内学校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每一天所举办的课余活动都不同。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2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晚自习辅导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优化,寄宿制办学模式已成为农村中小学办学的主流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晚自习需不需要上,如何上的问题,成为社会、家长、教师争论和关注的焦点。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分析现状,权衡利弊,提出统一安排、分层管理、集中辅导的观点。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晚自习需不需要上

教师的想法:学校教师每天七点到校,直到下午五点多才结束,已经感觉太疲倦。学生只要在校一分钟,教师就得多操心一分钟。如果上晚自习,太过疲倦。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上晚自习就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家长的想法:希望上晚自习,这样有利于子女的学习辅导,能更好地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家大多数家长没法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有些孩子不听家长教导,家长心理压力大。如果上课外辅导班,将增加经济负担。

学校面临的困难:学校面临升学和安全管理的双重压力。在当今体制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面临学生中考升学的压力,同时面临寄宿生数量逐年增多,师资力量不足,无编制生活指导教师,教师工作量太重,寄宿生管理难度大的矛盾。上晚自习会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不上晚自习学生难于有效管理。

随着国家对学校整体布局的调整,为了资源优化,多数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合并成了九年制中心学校。初中阶段寄宿生占初中学生的50%以上,并且90%的住宿生为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寄宿生占150%左右,且出现低龄化、双亲在外留守儿童寄宿生逐年增多的特点。寄宿生的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难点工作。

从以上情况分析,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加上父母或监护人员能做部分辅导,除寄宿生上晚自习外,其他学生不易组织上晚自习。初中生寄宿生比例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加上科目较多,父母或监护人员难以辅导,推给社会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弱,难免染上、打架、喝酒、上网等不良习气。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习考虑,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晚自习还必须上。

二、如何上好晚自习

(一)小学晚自习如何辅导

1.晚自习时间安排。小学生一般安排1小时到1.5小时。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般在三年级以上,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但过长会影响正常休息。所以我校在安排晚自习时按每节40分钟安排两节时。

2.如何辅导。由于小学寄宿学生少,其他不住校的学生下午一般都回家了,因此,小学生晚自习只面对在校寄宿生。每个班寄宿生一般都在10人以下,如果让学生都在自己所在班的教室上晚自习,有住宿生的班的教师就必须天天到教室辅导,将给教师增加过重的负担。为了更好的便于管理,学校将所有寄宿生集中在两个教室,每晚派一名教师,既维持秩序,又进行个别辅导。

3.辅导管理。学生方面,给每一个学生编号,在座位上也编号,上晚自习后对号入座,方便了对纪律、财产的管理。教师方面,开学初编好顺序,每天辅导教师要签到,并登记学生学习情况。学校将教师辅导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保证晚自习辅导的顺利进行。

4.辅导内容。由于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家庭作业,所以还是以完成家庭作业为主。为了调节课余生活,每学期组织学生看适当影片,开展适量读书活动,进实验室做实验。

(二)初中晚自习辅导

1.初中晚自习时间安排。初中晚自习作业量较多,时间一般在1.5小时至2小时之间为宜。

2.如何辅导。由于初中寄宿生和留守儿童总和占90%左右,而剩余10%左右家长管理也有限,所以农村初中晚自习最好是所有学生都参与。也便于学校管理。

与小学相比,在初中阶段,所学科目明显增加,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同城里孩子比较,农村孩子视野狭窄,课外知识贫乏,接受的信息量少,绝大多数学生仅靠课堂时间掌握不了所学内容。

我校晚自习辅导,安排了三节课时,第一节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是完成当天作业,分班级进图书室阅读等。第二节和第三节晚自习安排成课表,教师按课表进教室辅导。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困境;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了100亿元组织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截止到2014年,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已经达到2643.03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总人数9423.8万人的28.0%,并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寄宿生总数达到947.61万人,小学阶段寄宿率为14.6%,农村初中寄宿生总数达到1695.42万人,初中阶段寄宿率达58.1%。在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高达21.4%,初中寄宿生比例高达66.7%。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教育最重要的办学形式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中国有13亿多人口,目前近半数生活在农村,近七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农村,八成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农村。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有特殊意义: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二是农村文化传承的需要。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位于山野乡村的书院、私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农村学校不仅承担着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任务,也发挥着传播知识、播种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管城镇化怎么发展,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要有农村,要有土地,要有种田的人,那么农村学校就不可或缺。所以,我们说农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加强建设。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和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利地推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2011-2014年国家城镇化率分别为51.27%、52.57%、53.7%和54.8%,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1.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1-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城镇化率分别为65.1%、68.0%、70.8%和72.5%,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2.47个百分点。中小学生的城镇化率增速明显快于国家城镇化进程。由于当前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和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的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加快。

2012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都强调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严禁盲目撤并,这对于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是长期来看,国家政策的支持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村小和教学点减少的速度,给予农村长久居民和城镇化进程中待转移的农业人口一定的义务教育保障,却无法扭转减少的趋势。事实上,自2002-2012年,农村中小学校平均以每年2万所左右的速度在逐年减少,2013年减少1.4万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提供食宿保障了学生相对就近上学的权利,适当集中教学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妥善应对城镇化,必须建设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3.建设寄宿制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继全面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领域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国95%的县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硬件资源均衡,主要指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一方面是软件资源均衡,主要指师资队伍均衡。从硬件均衡来讲,相对于人数较少,随时可能面临撤并“危险”的一些村小和教学点来讲,投资寄宿制学校无疑是效率和效益的最佳选择。就师资队伍来讲,农村地区由于办学条件和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还有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过小,教师数量相对于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严重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困难,又整合了教育资源,特别是整合优化了教师资源,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结构师资的不同功能,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此外,相对集中的办学和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1.单项建没好,整体条件差。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新建了宿舍楼或学生食堂,但由于不是全面建设,经费支持不足,导致有的学校只是宿舍好、食堂不行,或者食堂好、教室不行,特别是合格的运动场地、床铺、课桌椅、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严重不足。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审计数据,1185个县中重点调查的学校共有553.91万名学生提出了寄宿需求,但这些学校的宿舍仅能容纳462.64万人(占84%)寄宿。部分学校宿舍还存在空间拥挤、条件简陋以及管理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抽查的12533所寄宿制学校中,有919个县的4515所学校(占36%)生均宿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平方米标准,涉及寄宿生185.56万人;538个县的160l所学校(占13%)存在“大通铺”或两人一床等现象;878个县的4990所学校(占40%)的学生宿舍楼内未配备厕所等设施;还有8113所学校(占64%)无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或由授课教师兼任,780所学校(占6%)在周边3公里以内无医疗机构的情况下也未配备专职医护人员。

2.教育经费缺,学校运转难。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偏重于学校硬件建设,对学校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经费支持重视不够,甚至在一些偏远艰苦地区,地方支持补助力度不够,经费拨付并未考虑寄宿制学校的水、电、采暖费用支出较大等实际情况,造成运转困难。

3.工勤人员少,经费没处出。毫无疑问,寄宿制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压力要比非寄宿制学校大很多,然而在很多地方,教师编制配置向寄宿制学校倾斜力度不够,造成教职工数量和结构都难以满足客观需求。一些寄宿制学校教师既当教师,又当厨师,还是宿舍管理员和保安员,工作责任大、压力大。还有一些山区寄宿制学校由于远离医院,学生生病就医难,迫切需要增加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而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很多地方由学校聘用的工勤人员的经费无法开支,更谈不上为他们购买保险和社保等。

4.饭菜质量次,学生营养缺。一些寄宿制学校厨房和餐厅建设不达标,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就餐条件、卫生条件差。一些食堂饭菜质量差,菜品样数少且无变化,学生一周都吃不上一个荤菜。各地普遍缺乏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均衡膳食的指导,只有极个别地方配备了兼职的营养师,普遍缺少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和监测制度。还有些寄宿制学校地处边远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通信都不发达,虽有食堂却吃不上好饭菜。

5.学校离家远,学生回家难。一些地方过度撤并村小和教学点,集中建设寄宿制学校,导致学校学生离家远,每逢周末放假,学生集中回家,往往交通运力不足,造成学生回家难。还有一些地方公共交通建设不足,黑车、超载等现象增加了学生回家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笔者调研的一所中部省份镇区的寄宿制学校,在生源高峰期,该校共有初中学生2300多人,近年来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的影响,农村学生逐年减少,学校经过两次合并整合两所学校后还只有800多人,寄宿生中离家远的距离学校有十几公里,寄宿学生周末回家,主要是搭便车或由家长骑摩托车来接,还有一些学生是搭乘黑车,交通安全风险增加。

6.家庭教育少,心理问题多。根据调查,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养育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教育缺位严重,还有一部分寄宿生虽然父母在家,但是也是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淡漠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也因此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一些寄宿制学校,夜间安排学生上课或上自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文娱体育活动少,课余生活单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7.安全隐患多,学校责任大。近年来,一些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新闻报道频频出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寄宿制学校要保障学生一天24小时的学习、生活,从住宿安全、饮食安全、卫生健康到学习活动、课余生活管理,学校都需要通盘考虑,安全管理压力很大,安全隐患多。同时,一些地方“校闹”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当前对于涉校涉生安全事故法律依据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安全纠纷的处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8.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寄宿制学校保障水平欠缺,管理制度不健全,生活服务不细致,利用社会资源不多,家校合作还不够,甚至有些学校管理随意性较大,有章不循,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教育部虽然于2014年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还是显得有些针对性不够,仍然需要健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

9.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地方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力度不够,并没有有效抵御住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教师的待遇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待遇低导致一些农村教师生活状况窘迫,年轻教师“下不来,留不住”,优秀的年富力强的教师,也纷纷进城或“改行换业”了,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中年教师塌陷”问题,影响教学质量。2015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扎根、服务农村,但从实际情况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相关工作的力度。

10.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据教育事业统计,2014年,全国城区小学的生师比为19.9:1,而镇区和乡村小学的生师比分别为17.1:1和14.4:1;全国城区初中的生师比为12.6:1,而镇区和乡村初中的生师比分别为11.4:1和8.5:1。这说明,相对于国家颁布的初中13.5:1、小学19:1的城乡统一编制标准,农村教师并不缺,总体上还有所富裕。但是很多寄宿制学校教师结构性缺员严重,缺男教师、缺年轻教师、缺音体教师成为困扰很多地方的老大难问题。

三、兴利除弊。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新时期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形势,制定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保障寄宿制学校布局与村镇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特别要配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寄宿制学校,重点在镇区,兼顾乡村。适当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规模,提高办学标准,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挥试点引领效应。

2.加强考核,强化各级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成绩纳入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有力保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同时强化依托乡镇政府和乡村中心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县、乡(镇)人民政府要统筹解决好寄宿制学生上下学的公用交通问题,积极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要积极履行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的责任。

3.综合改革,突破影响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体制。一是利用“全面改薄”契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赋予地方更多自,使地方政府在项目经费使用中获得有条件的自主性,以便更加合理地使用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出现单项建设不错,整体条件差的情况。二是加强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分年度动态监测,特别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投入情况,综合考虑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性支出的比例、城乡学校差异系数等情况,划定教育投入结构红线,此举也可以促进避免地方政府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以后,不均衡现象的反弹。三是结合国家正在实行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全面改薄工程,建好寄宿制学校食堂,试行全国统一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免费餐券”制度,一日三餐均可使用,既可在寄宿制学校里使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就近的饭馆就餐,提高学生营养保障水平。四是通过教师编制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寄宿制学校必设常设人员岗位,并将其工资纳入专项财政支出,或增设事业费保障他们的待遇。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保安、宿管员、厨师、医护人员都是学生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

4.强化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监测和评价体系,帮助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是指导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推动学生意外伤害处理机制立法,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仲裁调解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三是加强育人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加强对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扭转一些“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四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同步课堂”“空中课堂”等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探索城市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模式。五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色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建立一套特色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避免农村学校“千校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鼓励一些学校因地制宜地建设养殖和蔬菜基地,既可以作为高年级学生勤工俭学和体验劳动的场所,也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4

(一)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未能得到细致关切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研究表明,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6]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与其他非留守儿童相比在家庭情感支持、家庭教育水平、同伴关系、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会对其社会认知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缺失,其交往对象主要是学校内的同伴群体,社会认知对象单一,这对其人际情感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7]。其次,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其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的正确认知,极大地影响其成年以后的社会角色认同。最后,由于日常生活主要发生于学校这一固定的场所内,其社会经验的获得有限,在社会交往技能、社会文化习得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也可能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际遇未能得到全面关爱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教育对象的当下和未来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正是为了促进其生活幸福。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际遇是很难得到全面关爱的。一则因为父母外出使其家庭结构在形式上被分离,其主要生活场所局限于学校,课余生活中的亲情关爱是十分有限的;二则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下,囿于人力与物力所限,学校不易为寄宿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进而言之,学校和其他团体或个人无论怎样关爱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难给予他们原本发生于家庭之中的生活体验,只能从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

针对上述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问题,课题组以江西a县B小学作为实践学校推进学校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活动。B小学有两个特点。一是所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a县所属市有近200万人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近33.32万人,占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131.87万人)的25%,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总人数(57.82万人)的57.6%[8],a县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个县。二是B小学符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是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按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新建的一所省级示范性寄宿制公办学校。全校有93个教学班,242名教师,5313名学生,共有2726名留守儿童,其中在校寄宿留守儿童1245人。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我们提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儿童成长的全面关怀环境不可缺失,不同教育主体要共同努力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该理念的核心主张是:以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主体,依托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支持,共同补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部分功能。它的价值追求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支持、社会认知、生活际遇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关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其实践逻辑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通过拓展学校职能,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延展育人时空,发挥整体育人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面教育关怀,以补偿其家庭教育功能。同时,我们认为这种补偿理念实施的关键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在各方力量支持下创造条件模仿家庭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成长进行精心呵护,体验温馨的家庭关爱。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制度为了有效推进补偿实践,B小学改革和完善了相关制度。首先,在学校内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副校长、各处室主任和年级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抓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落实。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日常管理制度。学校相继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活动方案》《留守儿童生活老师管理制度》《留守儿童双休日文体娱乐活动管理制度》等10余项具体规章制度,使得留守儿童的管理有章可循。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性格特点、身体状况、外出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最后,建立留守儿童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总结大会,每月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会,各班主任相互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并定期召开帮扶老师、生活老师、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座谈会。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课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育人优势,就不能仅仅把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寄宿制学校,简单地为其提供生活保障。为此,B小学首先将补偿理念操作化,将其落实为四个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方案可行的活动课程,即健康、品德、学习和生活(表1)。与此同时,B校管理者还探讨了具体做法,使得这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具有针对性、系统性。例如,为了营造寄宿留守儿童的快乐生活氛围,学校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体育活动、校外参观等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在中秋、端午、“六一”等节日来临时,全体师生一起举行热闹的欢庆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体现“爱就在身边。(四)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保障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功能补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此,当地政府和学校统一思想,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向社会招聘留守儿童生活老师,另一方面从B小学内部调整教师工作岗位,采用轮岗的办法担任留守儿童“家长”,并将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投入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投入以保障B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的额外支出成本。B小学则通过社会媒体宣传,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团体和有关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中来,特别是在节假日组织各种特色活动,保证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度过有意义且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与反思

经过三年探索,B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实践使该校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关爱和良好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反思的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补偿成效首先,补偿实践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笔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5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身心健康情况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实践前的得分(表2)。其次,补偿实践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B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300名留守儿童在实践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实践后的语文、数学及总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表3)。再次,补偿实践完善了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品质。B小学对留守儿童全天候的关心以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其个性得到了良好发展,他们中的大部分变得更加勤奋、自信、热情、乐于助人。在对部分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孩子变得更加开朗,也更加愿意与人交谈,而不像原来那样孤僻退怯。最后,补偿实践通过创设各种课余和校外活动课程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5

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2013年5月,对全旗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去了几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过实地查看、情况汇报和座谈等形式了解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我旗结合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和根据全旗农村教育发展状况,逐步合并了各乡镇苏木中心校下属教学点,至今基本上把全旗的教学点都合并到了各乡镇苏木中心校,集中办学,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现有31所农村寄宿制小学承担着全旗农村基础教育的大任。多年来,农村小学寄宿制模式,随着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肩负着历史责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要求不断提高,我旗农村寄宿制小学就显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加以解决。

一、寄宿制管理中要注重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集中办学后,学校考虑家长接送孩子方便,实行了“大礼拜”上课制度。这样学生很长一段时间远离父母,在学校过“群居”生活。只有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起居、上课等活动,家长的教育作用有些淡化了。学生的年龄小,很多问题由老师和家长去指导、纠正。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也没有能力去对每一个孩子一一指导,家长参与过程管理的机会也很少,久而久之,学生错误的想法,扭曲的心理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要想圆满完成教育孩子这一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学校和家庭要更加密切配合,高度重视学校和家庭联系工作。采取“家长接见日”“家长听课活动”和“校讯通”等多种手段密切联系家长,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随时告知家长,给家长创造更多帮助孩子的机会,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寄宿制学校,更加重视渗透社会教育

为了学生的安全起见,学校加强了封闭式管理,学生到校外活动的时间很少。学校如果不重视渗透社会教育,忽略社会教育,学生每天只待在学校,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令行禁止生活,天长日久学生的生活习惯乃至思维习惯就越来越单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寄宿制学校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学校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外,利用团少活动,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认识;放假期间,学校要有目的地留社会实践作业,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在社会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总之,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

集中办学后,统筹规划了教育资金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了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再加上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校安工程”建设,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盖上了高楼。整体上,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实际利用起来有诸多不便。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在地没有统一的自来水供应和大热供暖,学校楼房用水及取暖非常困难。从而导致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饮食、洗浴、活动开展等只能“将就”。学生的休息质量、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得不到更好的保障。集中办学后,政府没有调整学校公用经费,学校为了正常运行日常工作,从有限的经费中支出宿舍、食堂取暖、热水供应等费用,增加了开支,学校没有能力来改善这些条件。要想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利用质量,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解决学校水、电、取暖等问题,应该达到统一供应的标准,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质量。

四、重新核定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减轻科任教师的负担

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学生到校后一天24小时老师们轮流值班,不能离开学生,虽说轮流值班,但老师编制没有变,而且岗位增加了很多,这样大多数老师工作量都增加了。久而久之,削减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影响学校主要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政府要重新核定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增加生活服务教师编制,切实优化学校后勤管理者队伍,不仅能提高学生生活水平,而且能让科任教师从繁杂的管理学生生活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能减轻科任教师的负担。从而能够发挥科任教师的积极性,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6

关键词:农村寄宿小学管理

一、引言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据资料统计:“到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减少14.5万所;农村初中减少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减少近7万个。但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在看到布局调整带来的显着成果时同时也应看到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小,自己解决衣食住行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花在这些日常生活上的时间增长,那么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赖着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这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心理上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另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布局调整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暴力方式去解决,这样学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难得到保证,而且他们寄宿年龄相对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顾自己,很容易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山区寄宿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们同城镇学生一样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农村山区的孩子来说,上学承载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们走出贫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上学他们才能改变命运,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负着这种期望的农村山区寄宿学校却受到来自城镇学校的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中的城市趋向问题十分严重。原因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为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也就是俗称的“陪读妈妈”,这样一来致使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源急剧减少,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下降。长此一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寄宿学校来说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新形象才是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改变现状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设计

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逻辑分析,而是依循实践,即通过实践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呈现出一些情景化、脉络化的问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基于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对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现状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为有利于山区年幼寄宿学生健康成长的作一些探索,关注的焦点在于广大农村小学生以及他们寄宿生活遇到的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献法:搜索、阅读与中小学教育管理有关的文献。②社会调查法:实地走访、考察,与教师、家长、学生谈话,并设计问卷调查。③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实施较好的学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经验。选择湖南省绥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团队有两人就生长在此地,对周边环境颇为熟悉,特别是对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比较了解。选择在此地做调查,访谈容易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较丰富。绥宁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南岭山脉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支的交汇地带。境内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溪谷平原多种地貌。南、北、东三面高山环抱,中部纵向隆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森林资源蓄积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内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誉为“神奇的绿洲”。由于这一地域原因,在对偏远山区撤除教学点后,寄宿制成为偏远山区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绥宁县的100名农村寄宿小学生为研究个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对相关学校进行走访与观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32名,二年级学生15名,三年级学生23名,四年级学生30名。通过对绥宁县农村寄宿小学的100名学生进行生活与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展现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山区寄宿学校凸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山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条件较好的乡镇地区,无论是从环境方面还是硬件设施方面来说都是以前农村地区教学点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学生所面对的环境也相对变得复杂起来,而且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导。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们很容易放松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据我们的访谈大多数寄宿学生的成绩不如以前,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学习成绩有很大的退步,从以前的尖子生变成了“差生”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2、生活方面:刚刚远离父母的寄宿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转变一下子不能适应过来,如果缺少学校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区,学校的生源地区跨度较大,环境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帮派,以大欺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做好对寄宿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这些寄宿学生大部分还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这就需学校特别的关注,教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来严格要求,使学生感觉就像在家里面,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如何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学校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42%的学生表示,晚上上厕所会很害怕;17%的认为有时害怕,有时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学生表示不害怕。另外在学生的住宿环境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从我们调查的一百名学生来看,33%的学生住在6~10人一间的宿舍里,28%的学生住在10~15人一间的宿舍里,39%的学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这样的住宿环境如何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下面的图示2更清楚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住宿条件。如此多人间的宿舍过挤,易引发矛盾,78%的学生表示有时闹矛盾,5%的学生会经常闹矛盾,只有17%的学生从不闹矛盾。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少,可能因为是农村孩子,68%的学生换下来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学生带回家洗。

3、心理方面:寄宿学校一般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而这些学生又年龄尚小,他们刚刚离开父母,会因为经常性的想家而孤独、寂寞,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这类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误入歧途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值得寄宿制学校关注。根据调查有45%的学生很想家,53%的学生有时候想家,只有2%的学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不够,我们的调查显示只有10%的家长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长有事才去学校,13%的家长去过几次,9%的家长从来没去过学校。这些学生大概6~11岁,他们这么小的年龄远离父母,住在十几人的宿舍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学校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在安全方面:首先,许多的山区寄宿小学住宿条件差,住宿所需资源配备不足、住房拥挤;其次,山区寄宿小学餐饮不卫生、食物严重缺乏营养这易导致学生生病。最后,学生节假日返家路途遥远,年幼的小学生在路途中没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学校食堂伙食方面,学校也做得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卫生可口的饭菜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根据调查2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还行够吃;18%的学生认为不好吃,5%的学生认为饭菜不够吃;45%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好吃,大多时候不好吃;22%的学生认为饭菜有时候够吃,有时候不够吃。而且饭菜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学生食堂大多是由当地的村民承包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明,也没有按照物价局的统一规定来收取费用,这些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胁。

人身安全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学校始终如一的管理重点。他们才刚刚走出父母的“襁褓”,对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环境的诱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打群架、顶撞老师、欺负同学的事时有发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健康快乐的融入到学校的生活环境中去,对学校,家长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学校校舍、体育设施等也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交通安全方面,根据调查学生来回学校只有6%的学生是家里人开车接送,而且这些车大多为农用车,或者是货车;74%的学生是走路,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遥远在一两个小时以上;20%的学生时遇到车就坐,没有就走路;学校或村里专门有车接送的是0%。这样的环境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四、建议及对策

通过对当地政府、寄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实际走访调查,我们对改变农村寄宿小学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及对策,希望我们的建议及对策能给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小学以帮助,使这批小学生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远离父母的寄宿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1、安全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制定的具有特殊保护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学校来实施的。安全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确保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人们说:“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寄宿学生的港湾。学生寄宿学习,安全第一,学校就必须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学习环境。

(1)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一方面对学校的校舍,设施和设备,体育、实验器材应特别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标准应比一般的场所要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其组织管理规范应更为严格,且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易于操作和遵守。对于校外团体和机构为方便师生学习和生活,提供和安装的设施设备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对用于学生的食品,其安全标准和准入条件应更为严格,监督机制应更健全。学校小卖部需有卫生许可证,采购和出售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时应检查供应单位有无卫生许可和安检证明。学校自己加工食品、饭菜提供给学生,必须保证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环节符合有关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否则,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2)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住宿的管理,特别是要根据山区寄宿小学的特点、山区的经济状况、学生的家庭条件、山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来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使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良好作息时间过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例如评文明宿舍,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创建成充满活力、充满爱意的温馨式家庭。让山区小学生能在这“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团队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在山区小学组成少先队这一学生团体,让学生中的少先队员起带头作用,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学会如何生活得有条理。

(3)在学生上学放学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学校也应给于高度的重视,要么学校自己购买符合有关标准的校车接送学生,要么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请当地政府派专门的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送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安全到家,安全到校。总之,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使他们高高兴兴上学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山区寄宿小学的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年幼的他们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离开家庭,入住学生,过上集体生活,难免不习惯,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绪。

(1)寄宿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封闭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关怀。基于这种情况,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他们情绪上的微小变化,也不容忽视。一旦发现情况便及时找学生谈心,必要时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另外,山区寄宿小学还有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比其它学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学校及老师倾注更多的关怀和爱。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生活上,要经常给他们以关怀,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充满爱意的生活环境。在学习上,要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鼓励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思想上,老师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热爱同学。同时要注意到年幼的学生很多都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关心。绝对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他们谈话,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让他们愿意和教师谈心,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山区寄宿小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变小,生活易变得单调乏味。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课外活动能让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倍受重视。而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3、学习方面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集体活动中可开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要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并辅助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保证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为了确保让山区寄宿小学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区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每位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并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综上,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秉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儿童创造尽可能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的适龄儿童不仅有学上,而且可以上好学。在本次调研中,虽然本团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将继续关注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同芳娥.西部农村寄宿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农洪江.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不容忽视[J].贵州教育,2006.

(4)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

(5)邓悦.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

(6)楮衍香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湖南教育2006年12月号.

(7)郝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8)段燕.观点教育纵横江西教育.

(9)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2期.

(10)赵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挑战教育公平华章.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7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1―0030―01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探索寄宿生课外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提升寄宿生探索创新、团结合作、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课外素质,就成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广大教师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寄宿生课外素质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尽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意识到了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的重要性,都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这个束缚,一切为了考试,往往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堂上记笔记、课后抄笔记”,对于自学能力、生活力、创造力而言都无暇顾及,最终造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适应性和生活技能较差,心理问题突出。

2.管理要素不足。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开展课外素质拓展的实验场地、设施设备、艺术活动器材基本完备,为学校开展学生课外素质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寄宿生课外素质拓展方面缺乏顶层设计,也缺乏相应的课外素质拓展的科学管理,造成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3.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教育及生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老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常见,导致教师淇巍⑴改作业、课业辅导的负担要重得多,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学生管理、生活照顾和保障校园以及学生安全等多方面工作,分散了大量的教学教研精力,在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方面有所作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精力也有限。

4.活动形式单调。许多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仅仅局限于篮球、足球、跳绳等体育活动,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技、艺术等活动内容几乎没有,再加上集体活动次数少、持续性不强,往往不能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协作、合作探究、良性竞争的品质。

二、解决策略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寄宿制学校学生最大的优势是有充足的在校时间,为此,我们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晚间音乐会、电影欣赏、观看时政新闻等活动,可以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宿舍文化创建”、“睡前读书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型的趣味体育、经典诵读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给每个学生提升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健康心理品格,提高自身素质,让校园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充满精彩、魅力无穷。

2.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管理要素,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寄宿制学校学生从周一到周五都处于学校、班级、宿舍等不同集体之中,在这个集体中有同学、有老师、有室友,集体生活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便利,并且教师和学生彼此有更生活化的接触。因此,在开展学生课外素质拓展训练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指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教会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善于服从、勇于负责、乐于接受集体的委托,习惯于过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让学生在集体中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生存能力。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8

关键词:农村学生寄宿制学校现状研究

本文主要将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和中学作为研究载体。以下内容均是基于此研究载体作出的探讨。观察学生在正式上课以外-课余时间的生活内容,研究其现状,讨论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结出一些相关经验。

一、课余时间的生活内容

经过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生活观察以及和学生交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休闲类。包括指导学生收听广播,尤其是新闻类和语言电台,拓展学生广阔的视野,以期增加其对于社会的了解。

第二是生活类。包括防火、放电、防水以及急救常识培训锻炼其生存能力,乡邻帮扶行动,以期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合作和服务。

第三是文化类。包括看书读报,阅读杂志期刊等,以期达到增长学生看待事物的多面性。

第四是科技类。包括一些日常观察、小组课外制作以及发明,以期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扩散能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是歌舞类。包括唱歌,演奏乐器,体操以及舞蹈,以期能够发展每个人的特长;

第六是体育类。包括合作类项目和竞争性项目,以期增强体能,培养学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课余生活中学生的现状

总体说来,目前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是相对匮乏。基本上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方面:因为学生寄宿在学校,因此他们的生活基本围绕这校园,导致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所占比重过大,学习任务重、压力大现象存在。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控制学生的校内外活动。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常常通过增加上课时间,增加学习任务以用来利用学生原来的课余时间,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学校的课余生活不得不以学业为主。笔者对周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访问得知,大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安排七八节课,增加了早自习或者晚自习课,甚至早晚自习课均存在。这些学校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基本超过了十小时。同时,笔者对于学生的调查显示,这些学校的小学生甚至每天需要话费大于两个小时以上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第二方面:大部分学校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课余生活比较机械和单调。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1)校方开展的课余活动形式单一。课外活动形式基本上是体育活动。有调查表明:寄宿制学校每年组织校级课外活动为1-3次,体育活动占其中的80%以上。

(2)学生自发开展活动的范围太小。不管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活动少之又少,并且,基本都离不开学校的范围。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逐渐丧失了兴趣和趣味,随之活动更加少,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3)缺少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专业老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校园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活动。并且这些学校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偏远,待遇相比较城镇老师差,升学任务又一点不轻松,导致很难引入优秀的教师,专业老师更是几乎没有。

三、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

(1)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基础薄弱。

(2)教师资源紧缺,特别是没有专业的生活指导老师。

(3)国家的保障经费尚未按照明确的类别进行分配。

(4)学校缺少必要的课外活动的场所,学生的活动范围非常受限。

四、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管理的经验

多位奋斗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与管理者对于目前处于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其课外生活非常关注,他们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及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式,对该问题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并且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提前对课外活动做出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听取学生们的心声和建议,与学生共同筹划;不仅仅局限与小组或者班级的活动,尝试多进行中大型的活动,让不同年纪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活动范围不能仅限于校园,另外,参与者范围也不局限于学生,鼓励家长于学生共同参与;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跟进,了解活动参与者的看法,虚心向学生请教不完善的地方,以便改进。

结语:根据以上所讲,我们发现要改变当前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首先弄清其状况,挖掘出其根本原因,并且,通过交流学习其他校方的好经验,与时俱进,加大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关心。同时,政府应当增加对于其教育经费的投放力度,加强对于老师的教育,鼓励更多优秀的老师去农村任教,多探索,深研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我们有信心可以呵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所存在的问题也可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兆山,王守纪,张海波.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适应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9

现在,撤点并校已经减速,低龄寄宿小学生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有专家表示,低龄寄宿正在批量制造“体制孤儿”。

起因于撤点并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金牙瑶族乡的更沙中心小学,有数十名偏远山区的七八岁孩子寄宿在校。这些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家校之间距离远,年龄太小往返不便,只能寄宿。孩子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教师上完课后,还要到宿舍照顾孩子们。但由于山区学校教师编制紧,难免有不周之处,因此,低龄学生们非常令人心疼。

9岁的张丽萍一直和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张邦爽一起寄宿。哥哥会帮助她铺床,打饭。今年哥哥从小学毕业了,张丽萍要独自面对寄宿生活。张丽萍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来学校,一个星期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只在周三换一套衣服。校长杨再然介绍说,学生们每周日从家里带大米到学校,自己淘米蒸饭,然后从学校食堂买菜,每周五下午回家。

前些年,广东省五华县为了创建教育强县,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将5个镇原有132所中小学校整合为35所学校。其中,湖华村小学4到6年级的95名学生被要求到布美联校就读。家校距离,约5公里盘山路。一些家长对此强烈不满:“学校说并就并,上学路远,又危险。只好让孩子们罢课,抵制撤并。”5个镇132所整合为35所,近百所学校被砍掉,造成众多偏远山区孩子要起早贪黑走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

贵州省榕江县高扒小学校长龙安忠介绍说:撤点并校以来,他所在地区有完整一到六年级的小学减少一半,当地小学生每天上学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近6个小时。孩子们每天要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冬天更困难,孩子们上学还得打手电。

对这些孩子来说,寄宿减少了交通风险,同时产生了管理问题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00年到2010年“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以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没有管理预案,住校的孩子们只能睡在冰凉的地上。很多案例表明,撤点并校在地广人稀的山区造成了大量低龄学生寄宿现象。糟糕的是,教育系统对此准备不足,研究不充分。一些地方为了争当教育强县,把“高中教育城市化、初中教育集镇化、小学教育集约化”当成发展模式,造成孩子上学的路越来越远,上学越来越难,辍学率越来越高。

西部地区寄宿现象严重

近年来,农村寄宿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更加突出。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逐步扩大。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具有特殊性,农村学生及家庭对寄宿制需求更旺,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承载主体,关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了全面把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为规范寄宿制教育模式提供政策依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先后在湖北、江西、甘肃、广西、贵州、广东6省区13县3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办学形式逐渐从西部向中东部推进,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是大势所趋。寄宿制学校中低龄寄宿趋势明显,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遍布全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牧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形成全覆盖的态势。教育部规划司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为10949.8万人(小学7319.4万人,初中3630.4万人),寄宿学生总数达到2907.6万人(小学987.8万人,初中1919.8万人),农村中小学生总体寄宿率达到26.6%。初中、小学分阶段统计,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显得更高,2011年全国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达到52.88%,16个省初中生寄宿率超过了50%,6个省超过60%,广西初中寄宿率甚至达到88.03%。就地域而言,西部12省区明显高于全国,2011年整个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率达到34.30%,初中学生整体寄宿率达到62.36%,小学生寄宿率达到19.65%。

随着大量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的撤并,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步显现,弥补家庭监护、教育的缺失,赋予寄宿制学校新的社会功能。小学生寄宿十分普遍,寄宿生从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在湖北、江西、贵州和甘肃等省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寄宿学生比例竟达到了90%左右。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是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呈现的新态势。调研数据显示,6省3482名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数量达到2482人,占寄宿生样本的71.1%。2011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为2200.3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0%。

201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统计显示,撤点并校后,全国有超过万所贫困小学宿舍紧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很多学校建设了宿舍。但是,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真的适合离开父母,独自在外寄宿吗?

低龄儿童更需要呵护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介绍说,撤点并校,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为了求学,不得不翻山越岭。实施寄宿制,确实减少了撤点并校带来的交通风险,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一些学校为学生搭建了简易的宿舍,条件太差,存在安全隐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坚决反对孩子低龄寄宿,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寄宿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孩子寄宿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有些孩子一个月、半个月就会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在学校中,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寄宿的孩子独立能力更强,智商也还行,但就是只管自己的事,总是像个局外人。同样的教育,跟随父母长大的孩子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喜欢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但寄宿的孩子就显得木然,也缺乏和家人的互动,甚至不在乎父母对自己是否关心。

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表示,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一些低龄寄宿学生却抗拒亲密接触。家长想抱抱孩子时,孩子甚至会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赵远虹认为,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有时间限制的,最佳时段一旦错过,终生难补。当孩子一旦与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刻被淡化。有的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没有信心,或图方便,将孩子推给别人。家长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不能选择照看者,特别是在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等等的情况下,因为这些都是会时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极易心理失衡。

对于低龄寄宿学生来说,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很容易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但是,教师很多时候并不能正确应对和处理。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受的是师范教育,不是幼师教育,对于如何照顾小孩子,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训练。

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大不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呵护、照顾孩子成长,所以具备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小学教师的工作以教学为主,所以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主要针对教学进行学习。怎样把孩子照顾好,是小学教师普遍的知识盲点。因为正常情况下,低年级学生是不需要在学校寄宿的。小学生的生活应该由家长照顾,所以,师范教育没有很多照顾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内容。撤点并校后,一下子出现了众多寄宿学生。对于这个情况,所有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准备。

避免造成长远伤害

赵远虹发现,因寄宿而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抑郁型。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另一种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孩子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胆小,总是紧贴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离。德国著名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介绍,在德国,乃至欧洲,根本没有寄宿制小学。按国际惯例,寄宿学校大都从中学开始。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经验篇10

近年来,随着学生生源

>>山区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如何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浅谈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疏导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加强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关注校外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调适对策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述评新课程背景下寄宿制高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三位一体共促农村寄宿生健康成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初探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初探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关键词:高一年级寄宿生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生生源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小学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寄宿制对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丰富学校生源、改善当前城市独生子女教育、解决家长工作忙而无法照顾孩子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国外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高中生为18.79%。国内也有不少调查发现约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心理问题的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44.0%寄宿制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重度占16.7%,高于国内对于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研究结果(10%~30%)。

一、高一寄宿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经历着个体向成熟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感受着生命中身心两方面的动荡。从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看寄宿制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年龄越小的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制也不能代替母亲”。高中寄宿生通常十五六岁便离开父母开始了宿舍的集体生活。想念家人及从前的同学朋友,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校食堂的伙食,住不惯学校的宿舍,不能融入新的班集体,无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感到孤独寂寞等,受这些问题的困扰,再加上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二、问题存在的危害及我校寄宿生的基本状况

以往的调查数据及学校管理经验显示如果高一寄宿生对高中生活的适应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消除,会对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活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产生情绪及人际等方面的障碍,出现成绩下降、厌学、休学和退学等状况。

我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在过去几年的教育教学、宿舍管理以及个体心理辅导中都发现高一寄宿生在高一入学后能否较快较好的适应寄宿制会直接影响高中后两年多的生活学习状况。

为此我校心理健康中心近两年来一直尝试对高一寄宿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活动,以期用积极合理的方法降低寄宿制带给寄宿生的负面影响,让他们能够尽快更好的适应寄宿生活。

三、我校对寄宿生心理调适活动的开展

寄宿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班级、校园和宿舍,他们接触的人群主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年级同学。针对寄宿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尝试开展了以下的心理调适活动。

1、调整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理念会引领他对待孩子的方式。考虑到每天与寄宿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老师和同学。我们首先展开了对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宿管老师的培训,目的为了让这些老师对寄宿生的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心理知识和养成心理学头脑,以便在课堂教学、宿舍生活管理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和帮助学生。

2、心理健康课堂和讲堂。

调整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和积极的对待心理课的态度;开设校园“十分好听”心理健康栏目,每月一期心理健康板报和心理讲座,让学生通过多个途径了解心理健康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和强化学生有困扰找心理老师求助的积极意识;建立年级班级家长网络群,适时的就学生状况与家长进行交流,教给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和与孩子有效沟通互动的方法等。

3、宿舍文化及管理

外地来的寄宿生都曾经是原来学校年班级的尖子生。新高一入学后由于失去了学习上的优越感,多部分孩子都会体验到深深的失落。我们通过心理课堂、讲堂及宿舍文化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渐渐平复失落的情绪;通过自理能力训练、互助小组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自理能力、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安排每月一次的宿舍宣传板报和宿舍文化墙使学生的个性有自由展示的机会;各运动场,图书室对寄宿生优先开放。

4、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mHt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住校女生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条目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的焦虑状况,我们在女生中开展了四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胆量、勇气、意志训练等专项指导,旨在增强住校女生的自信、勇气、意志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降低其焦虑程度。团体辅导得到了学生好评,学生也希望今后能更多的参与这样的活动。

5、个体心理辅导

鼓励情绪困扰感较重的学生自愿选择以个体心理辅导或沙盘游戏的方式做心理调适。

三、高一寄宿生心理调适的结果

1、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mHt)的调查统计

表1心理调适活动前寄宿生和走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心理调适活动后高一寄宿生和走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住校与否

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伴随性概率p

学习焦虑

86

4.000

1.970

0.368

92

4.250

1.726

对人焦虑

86

4.047

2.180

0.268

92

4.413

2.215

孤独倾向

86

2.465

2.304

0.153

92

2.989

2.553

自责倾向

86

3.442

1.719

0.145

92

3.793

1.479

过敏倾向

86

4.209

2.081

0.045*

92

4.826

1.998

身体症状

86

4.605

2.240

0.099

92

5.152

2.158

恐怖倾向

86

4.337

1.766

0.791

92

4.261

2.043

冲动倾向

86

4.500

1.890

0.005**

92

5.304

1.868

测验标准分

86

31.605

11.090

0.038*

92

34.989

10.500

注*p<0.05,**p<0.01***p<0.001

2、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

表1显示,接受心理调适前寄宿生和走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都处于正常范围内,且两者没有明显差异。从各因子的得分状况和测验标准分看,寄宿生的各因子得分多数高于走读生,走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寄宿生,这与国内的其他相关调查研究数据相一致。表2显示,实施心理调适活动后寄宿生和走读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条目得分和测验标准分上出现明显差异。其中测验标准分的差异极其明显即寄宿生经过心理调试活动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走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