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29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基础;环境

一、发散性思维的含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发散性思维就是人脑受到某个场景或某个事物的刺激时,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场景在头脑中的再现。发散性能力强的大脑,再现的场景和画面就多一些,否则就少一些。有些大脑受刺激时相关的情景一个也不能再现,这是闭塞的思维。发散性对人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发散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多,越能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发散性思维越强,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越有帮助。创造性思维会将原有的许多情景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情景,也会创造出新的情景,新的事物,新的格局。

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如,我们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古人运用普通的弓箭,将火药筒绑在箭杆上,运用弓的弹力和火药燃烧时的推力,使箭飞得更远,更具威力,这就是古代的火箭。现在人们把这种装置改装成神舟一号,神舟九号,从发射卫星、飞船到载人上天,这都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又如,鲁班在一次伐树中,不小心手被茅草划破流血,他观察茅草的结构后,经过发散性思维发明了锯,等等。所有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而得到的结果。只有发散性思维不断求异,不断创新,不断组合,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才会有新鲜事物的出现。人类社会所有的文明、进步、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人类可能还停留在类人猿的时代,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散性思维是人类的一个必要的思维过程。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它要受环境、智力和个性的制约。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特点,掌握影响它的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1.创设有利于发散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常常具有偏离文化常规的倾向,有的想法常被人认为匪夷所思。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允许、支持,给予他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些人就感到缺乏心理安全和自由,就会抑制他们的思维。反之,他们就不会感到偏离常规而危机,没有缺乏支持而孤独,他不会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设防。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

在可能的情况下,不但要给学生权力和机会,还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为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产生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材料,上英语课他想做别的事情,老师又不允许,而让他们坐堂听课,这不但浪费了时间,还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也可以说无论上什么课,只要学生在思考,在做事,不管他的内容怎样偏离课堂教学内容,都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果我们在上文化课时,让喜欢玩球的学生在球场上打球;上体育课时,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画画,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塑造个性

个性、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有着因果关系。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心,爱想,爱提出不同的问题。那我们就应该保护他的好奇心,解除他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错误时的心理恐惧,鼓励他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保护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重视他们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和束缚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3.注重发散性思维的教学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能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学。如,讲用途时,常规用途大家都会说,更重要的是重视发散用途,创新思维。如,我曾经做过小小的测试,在教室里举起手机说我的手机卡那个固定塑料片断了,在黑板上画出了图形,请教同学们用自己的能力去修好它,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感觉一般的都不行,要么不能第二次换卡,要么不能使用。而其中一位同学拿出一块橡皮擦,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下薄薄的一小块与卡大小相同的楔形橡皮往卡上一压,由于橡皮具有弹性,又是楔形,所以一下子就卡紧了,又恢复了手机的使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特例,同学们一般只知道橡皮擦是用来擦线条和污渍的,而这位同学却发散到修手机上来。所以当我们讲用途时,应该尽可能进行用途扩散。在讲某事物结构时,就要以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各种结构的可能性。在讲解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就要进行方法的扩散,设想出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可能性。在讲形态时,就要对颜色、味道、形状进行尽可能的扩散。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的知识点都应该进行尽可能的扩散,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30-01

发散思维即多向思维,又称扩散思维,主要指在围绕中心问题基础上,扩展出新的思维着力点的思维方式。将发散思维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高中数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传统的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厌恶数学。发散思维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建立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鲜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发散的思维灵活地引导学生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高中数学教育目标是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总结相关的解题规律及要领,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总结的精神,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发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中生正是处于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高中数学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渗透发散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成绩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应用发散思维的教学效果

1、发散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本质是对已有问题的发散,是对问题的传递、比较、分析和引申的过程,是对自身已有知识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

其次,发散思维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针对教材中已有的知识容量加以适当的扩充,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的掌握知识点的过渡及衔接,使得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紧密。

2、发散思维可以做到时刻对旧知识的回顾。在接触新知识点的同时,通过发散思维有效地联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记忆,便于对旧知识的巩固。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发散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灵活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方式,对学生未来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构建轻松的学习气氛,创造发散思维的情景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创造发散思维的场景,为学生积极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创造良好的一个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可以将自身的发散思维最大化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要建立一个平台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作用,使学习的环境变得更为宽松和愉悦。研究资料表明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出来,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创造力发挥出来。我们在课堂中构建发散思维的大环境时,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由教师抛出一个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要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对自己的疑惑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讨论式的交流可以使得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更加的顺畅。

2、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讲解的时候,除了一些常规的思维方法以外,对非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加以探讨和研究,在数学课中,可以将一些一题多解的数学题进行特殊讲解,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解答,让学生将不同的解题方法都罗列出来进行讨论,教师要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方法都用到了那些知识点。选出最方便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教师要加以鼓励,让学生可以有积极性去进行学习。在班级里面引入这种鼓励机制,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系统、有效地培养。对于一些问题进行不同进行解析,对原有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颠覆,对学生们的独特性和灵活性进行专门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对问题进行剖析、比较、猜测。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具体的评估,要将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培养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

3、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最关键的部分是要注意层层的推演,换换相扣,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要知道学生运用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将之前的学习知识点和未来的思维点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个过程是理论对实际难题印证的一个过程,发散思维更符合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的情景是解决数学难题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要将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在放松的情境之下就会变得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求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情景的建立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诱导学生的一把钥匙。

发散思维的教学以及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改革和推进。数学发展思维类型的题目会越来越多,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肯定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陶玉芙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2]戴红荣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02)

[3]柳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散思维想象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53-0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不拘泥于一定的方向,突出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何培养?笔者在此作抛砖引玉之言。

1.扫除发散性思维的心理障碍

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意识,其普通心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常怀疑自我能力。动辄“书上就是这样讲的~老师教的…名人说的”奉为金科玉律。这样主体的积极思考能力被窒息扼杀。很显然这种心理障碍不消除,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时,要给学生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扬弃”;讲事物的多重属性;讲古代“一字师”的佳话;讲“孰为汝多知乎”的故事;讲“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样一来,扭转了学生唯“名”唯“师”唯“书”的错误思想,让学生放下包袱,更新观念,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扫清道路。

2.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浓厚兴趣

当学生的思维发散获得成功时,会形成师生共享成功喜悦的欢乐氛围,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新奇发展为有趣,学生感到乐趣,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就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对展开发散性思维的志趣,从而让学生摆脱思维僵化,刻板和呆滞。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起发散性思维的浪花,语文课的开端就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下功夫,着“重锤一击”,好的导入能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场景和氛围。如有位老师在教《警察与赞美诗》一文时,便从课文的结尾入手,将结尾作了两种改动,让学生与原文作比较,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a,苏比听到了赞美诗,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他决心要到商业区找事做,要做一个显赫的人。想着想着,他迈开了脚步,离开了广场。B,苏比被警察带到了布莱克威尔岛,在岛上的监狱里不愁吃住,但心里颇不宁静,左思右想,突然想通了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这样苦,原来是贫富不均。于是他决定出狱后,动员所有穷苦流浪者起来抗争。这样的导语犹如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去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可见培养发散性思维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志趣。

3.选择发散性思维的发散点

要让学生的思维多面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我们只有机动地灵活地确定不同角度的发散点,从而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思维发散,那么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能促进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之处。没有想象,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可以将构思课文结局作为发散点,引导想象:当路瓦载夫人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候,她的灵魂深处会展开怎样的剧烈冲突,又怎样在动作语言上反应出来。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从不同的角度给玛蒂尔德安排了命运,或抑郁的死,或穷困潦倒……也可以将文题作为发散点,换为“首饰”好吗?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进入了“引人入胜”的佳境。

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辨精神,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激发求知欲,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祝福》分析小说对祥林嫂外貌描写的不同之处,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能看清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与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时,让同学互相比较二人在精神支点问题上看法的异同,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原因,课外补充阅读劳伦斯(英)《鸟啼》,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意识,让学生热爱生活、善待生灵。敬畏生命,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

4.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养成发散性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使学生敢于在实践中大胆质疑问难。这只是培养的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必须循序渐进,才能使良好的思维品质向能力方面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写作训练。因为写作是一种综合的创造性的机智操作机能。它迫使学生的思维在高度活跃和敏锐状态中表达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有利于实现发敏思维的定型。在此,我们作文教学中可侧重以下训练:1.注意构思的新颖独特性;2.观察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3.联想和想象的丰富、奇特性;4.题材取舍运用的独创性;5.语言表达的个性化;6.作文评改方式的多样化。这些训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过程,通过一定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4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

思维定势就是总按照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一般情况下,思维定势可以使学生迅速从已经储存的知识中抽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大都遵循这一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教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课本上的题目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有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用常规的思路去找到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求异的心理,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教师要多问学生,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创造一些发挥想象的契机,让学生自由发挥,异想天开。

二、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是激发发散思维的动力和源头,学生的发散思维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加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尽可能地尝试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来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已知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思路1:设较小的奇数为x,另外一个就是x+2,解方程x(x+2)=323,就可知这两个数。思路2:设较大的奇数为x,较小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23/x,解方程x-323/x=2,可知这两个数。思路3:设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x-1,x+1,则解方程(x+1)(x-1)=323,就可得到这两个奇数。通过这样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必须要实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重心转变,创造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灵活转变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或不同的解决方案,为培养发散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提出不同意见或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努力,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超越已知,求新求异,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事实上,创新能力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只有经常诱导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常规,实现思维创新。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各种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发散思维培养

高中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既适合高中生对知识的强烈的探求,又能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用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运用语言能力的获得。

1.文献综述

吉尔福特所称的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Dp,意即“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强调得自一些资源的成品的变化与数量,还可能涉及转换”。Dp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Dp有三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

本人认为,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多个答案,寻求多种解法,发展思维,从而获得处理某一问题的多种途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语言材料中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2.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器。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多向思维,自由联想、想象,触发灵感产生,探求解决方法,从而灵活、迅速地掌握语言。

2.2平时注意知识点的训练、梳理,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不能忽视语言知识的训练、梳理,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只有当学生对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非常熟悉后,才能联想丰富,达到呼之即出、唾手可得的境界。这样在具体运用时就能左右逢源,产生思维的流畅性。

2.3注意形式变化,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就是能随机应变、融会贯通,灵活巧妙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

1)i’msorry,ican’thelp_______thechairs.

a.fetchB.fetching

C.tofetchD.tofetching

2)Shecouldn’thelp_______whensheheardthenews.

a.cryingB.cried

C.tocryD.cry

3)ican’thelpbut_______ather.

a.shoutedB.shouting

C.toshoutD.shout

当学生们看到“can’thelp”时就“情不自禁”doingsth.。但1)中“can’thelptodosth.”表示“不能帮助做某事”,故选C。2)中“can’thelpdoing”和3)中“can’thelpbutdo”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情不自禁”。2)和3)分别选a和D。

2.4要鼓励学生思维别出心裁,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就是思维方法新、奇特,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思维的独特性为发散思维创造了纵横驰骋的天地。如讨论“whatwilllifebelikeinthefuture?”这个话题时,会发现一些学生思维很活跃、很独特。有人提出“ifwedolessworkwithourbodyandmorelearningandthinking,wemaygetbigger,heavierbodiesandbiggerbrains.wemaylookugly”等。有些学生的观点更有趣,但是也有争议,如:“wecanplayalldaylong.”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地讨论,甚至辩论。

2.5加强发散性提问,选准求异点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尽量从多角度提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让学生用英语表达“我花六元钱买了这本杂志。”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花钱、买卖的词汇和句型后,可得:1)ipaid6Yuanforthemagazine.2)iboughtthemagazinefor6Yuan.3)itookthemagazinefor6Yuan.4)ispent6Yuanonthemagazine.5)themagazinecostme6Yuan.6)themagazineiboughtwasworth6Yuan.7)themagazinewassoldtomeat6Yuan.

2.6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根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善于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升华自己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具有突出的独立性,追求并坚持自己特有的态度、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要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3.结论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发散思维;联想;数学教学

所谓发散思维是在中心问题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维着力点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发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上得到锻炼。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理解和思维时,要在已有认知结构中进行搜索,寻找与思维点相关的材料。若搜索到有关材料,则思维点便成为了具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转移,完成了思维的过程;若未搜索到有关材料,则不能实现信息的转换,往往会导致思维点的流失,从而使思维失去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旧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便是基于上述的理论,要求教师尽量在解决中心问题过程中诱导学生的思维着力点,给学生的大脑输入背景资料,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奠定基础,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做好准备。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从已知信息中寻求大量的新异独特的新信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同一事物,从一个知识点、一节内容联想到其它知识点、其它章节,甚至其它学科的内容,就能充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二、发散思维教学的效果

首先,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核心是问题发散,是由此及彼的层递、比较与分析,是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是理论与具体例证的相互印证。所以,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多层面的锻炼。

其二,可以使教材的知识点更系统、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完成知识点间的过渡和衔接。

其三,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扩充教材容量,弥补教材对知识点解释方面的一些欠缺。

其四,能使学生适时地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能很好地为以后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并能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加强理解和记忆。

由以上说明可知,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对数学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

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应给学生留足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创设思维情境过程中,笔者发现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2.肯定学生的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对某个题有超常、独特、非逻辑性的见解。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肯定,为他们以后的发散性思维提供良好

基础。

3.适当进行“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新课中,可以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把较难的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题目中的某一条件,对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多思多变的能力。

4.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往往是先有一个猜想,而后对猜想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而猜想又往往是以联想为中介的。在新课程标准下,联想和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时常显现,作为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加强学生对联想和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对一类型的题能联想到多种方法。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题目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又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学习探讨,就可以从三角形、四边形等特殊图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探讨入手,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三角形然后再进行内角和的讨论;再从外角与相邻的内角的关系出发探讨外角和,从而得出猜想。在这里,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探讨方法便是参照,通过类比猜想得出正确结论。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总之,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同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对立,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意识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编”出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吴立宝.数学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高雷阜.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发散思维;联想;数学教学

        所谓发散思维是在中心问题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维着力点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发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上得到锻炼。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理解和思维时,要在已有认知结构中进行搜索,寻找与思维点相关的材料。若搜索到有关材料,则思维点便成为了具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转移,完成了思维的过程;若未搜索到有关材料,则不能实现信息的转换,往往会导致思维点的流失,从而使思维失去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旧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便是基于上述的理论,要求教师尽量在解决中心问题过程中诱导学生的思维着力点,给学生的大脑输入背景资料,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奠定基础,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做好准备。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从已知信息中寻求大量的新异独特的新信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同一事物,从一个知识点、一节内容联想到其它知识点、其它章节,甚至其它学科的内容,就能充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二、发散思维教学的效果

首先,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核心是问题发散,是由此及彼的层递、比较与分析,是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是理论与具体例证的相互印证。所以,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多层面的锻炼。 

其二,可以使教材的知识点更系统、更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师完成知识点间的过渡和衔接。

其三,可以扩大知识点的范围,扩充教材容量,弥补教材对知识点解释方面的一些欠缺。

其四,能使学生适时地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能很好地为以后要学的知识做好铺垫,并能将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加强理解和记忆。

        由以上说明可知,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对数学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

        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应给学生留足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创设思维情境过程中,笔者发现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差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2.肯定学生的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

        独特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对某个题有超常、独特、非逻辑性的见解。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肯定,为他们以后的发散性思维提供良好

基础。

        3.适当进行“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新课中,可以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把较难的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题目中的某一条件,对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多思多变的能力。 

        4.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往往是先有一个猜想,而后对猜想进行验证或修正的过程,而猜想又往往是以联想为中介的。在新课程标准下,联想和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时常显现,作为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模式和方式,加强学生对联想和猜想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联想是由来源材料分化多种因素,形成的发散思维的中间环节。善于联想,就是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对一类型的题能联想到多种方法。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题目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又如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学习探讨,就可以从三角形、四边形等特殊图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的探讨入手,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三角形然后再进行内角和的讨论;再从外角与相邻的内角的关系出发探讨外角和,从而得出猜想。在这里,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探讨方法便是参照,通过类比猜想得出正确结论。这类题目不仅题型新,而且扩大了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总之,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同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对立,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意识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编”出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吴立宝.数学中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6).

[2]高雷阜.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8

一、寻找疑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激发求知欲望。疑是探索的起点,疑是探索的动力,疑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和思考,找到文本中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转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第三段讲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挂在轮船最高横木的一头,孩子追猴子达到了最高的横木,只要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之后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时,我设计了两个供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

①船长如果不用枪逼孩子跳水,结果会怎样?构思一下悲剧结局。

②这时候,除了逼孩子跳水之外,说一说你自己更奇妙的方法。

前者我让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反衬了船长急中生智,大智大勇。后者是帮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的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变式引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我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由学生的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向谁借?”“结果怎么样?”然后启迪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大家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刨见的看法:

生:诸葛亮知人。

师:他是怎样知人的呢?

生:①他知道周瑜肚量小、妒忌,一心要陷害他。②知道鲁肃为人正直老实、顾全大局,会帮自己的忙。③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会出兵。

生:知天文、地理。

师:那他又是怎样知天文、地理,你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呢?

生:①他想到了天气的变化。②想到长江有大雾。⑧还知道回船顺风顺水。④他甚至连船怎样多受箭都想好了。

生:诸葛亮有胆有识,真神机妙算。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讲得非常精彩。从这些精彩的片段中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仔细,那样的准确,(真是神机妙算)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我适时地调控着探究的指向和深度,使发散思维训练达到高潮。

四、超越限定,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9

一、教师要让学生乐于求异

发散思维能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主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注重诱导与变通相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诱导与变通的结合。让学生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比如教授下面的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相异解答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2/5)的几分之几?

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

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关系吗?

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比例关系吗?

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列式为60×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教师要注重多种形式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学的趣味性、多变性、逻辑性、求异性。让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数学问题的结构和解法,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①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②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人?③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如算式25÷5,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②25里包含几个5?③5除25,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5是5的几倍?⑤5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5,求这个数?⑥多少个5相加的和是25?⑦家中有25只花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问每人得到多少只苹果?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一条水渠长200千米。一个工程队,前3天挖了水渠的2/5,照这样的速度,挖好水渠需要多少天?

用算术法可得解法一:

200÷(200×2/5÷3

用方程可得解法二:设挖好水渠需要X天。

200÷X=200×2/5÷3

发散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提升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5-073

发散思维以其联想、流畅、变通、独创的特性成为创造思维的标志,在以创新为动力的未来社会,发散思维能力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教师要将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学生积蓄创新潜能。

一、鼓动学生多维猜想,跃升思维灵度

思维的灵动性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也是发散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单一,缺乏积极性、发散性和灵动性,思维中的惰性成分较浓,习惯于定式思维。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提高思维的灵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动学生多维猜想,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跃升思维发散灵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怎样滚得远”时,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滚圆筒的比赛情境:小明、小敏和小宁三人玩斜坡滚圆筒比赛,他们用同样长的木板搭建斜坡,然后将圆筒从斜坡上滚下去,小明搭建的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最大,小敏搭建的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最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猜一猜,谁的圆筒滚得最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小明的圆筒滚得最远,因为他的斜坡角度最大,有的说小敏的圆筒滚得最远,因为他的斜坡角度最小,还有的说小宁的圆筒滚得最远,学生都认为圆筒滚的远近和斜坡与地面的角度有关系。“想象一下,当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多少度时,圆筒滚得最远?”教师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猜想,有的说是60度,有的说是45度,还有的说是30度。最后,教师组织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自的猜想。

猜想是发散思维的导火索,猜想训练是发散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情境创设、趣味问题等方式组织学生多维度猜想,让思维漫天飞舞。

二、鼓励学生多元解题,提升思维广度

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从不同的路径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的扩散型思维。具有发散思维的人能够灵活变通,可以跳出原有思维框架,使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从而通过另一种新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道习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在汽车行驶到超过中点64千米处时,离B地还有30%的路程,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部分习惯于顺向思维的学生列方程解答:设a、B两地相距x千米,则50%x+64+30%x=x,解得x=320。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鼓励学生换一种思路解题。有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因为汽车“离B地还有30%的路程”,所以它已经行驶了全程的(1-30%),在已行驶的路程中,汽车超过中点64千米,两个64千米正好占全程的(1-30%-30%),所以全程是64×2÷(1-30%-30%)=320(千米)。也有的学生据此思路继续优化解题策略:根据汽车行驶到超过中点64千米处时,离B地还有30%,可以得出64千米占了全程的(1-30%×2)÷2,即占全程的20%,所以全程是64÷20%=320(千米)。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思维立即呈放射状,思路越来越广。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为学生拓宽了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带领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探寻新的思维增长点,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变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鼓舞学生多方追问,擢升思维深度

思维深度是思考力的根基,学生的思维一般比较肤浅,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只抓取表面特征,而不能深入剖析把握内在深层次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训练,鼓舞学生多方追问,擢升学生思维深度,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首先,教师将一叠课本摞成一个长方体,这时学生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横截面。然后,教师将这叠课本均匀地斜放,使横截面形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学生根据这个现象提出问题。生1提问:“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有变化吗?”生2回答:“面积没有变化。”生1追问:“面积为什么不变?”生3补充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长方形的宽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长方形的长也是相等的,因此,它的面积没有变。”生1再追问:“从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为什么高度不变?”生4道出精辟的见解:“因为每本课本的厚度没变,所以整体高度与原先的宽度是一样的。”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结果。

学生在追问中对问题进行了深刻性的分析,从一个问题阐发引申出众多有联系的知识点,将原问题阐释得淋漓尽致,其间还会爆发出一些独创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