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34

校园管理条例篇1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本规定所称的师生员工是指学校的教师(包括外籍教师)、学生(包括外国在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第三条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其他到学校活动的人员都应当遵守本规定,维护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和国家利益,维护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管理,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校园内的违反法律、法规、校规的活动。

第四条学校应当尊重和维护师生员工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不得限制、剥夺师生员工的权利。

第五条进入学校的人员,必须持有本校的学生证、工作证、听课证或者学校颁发的其他进入学校的证章、证件。

未持有前款规定的证章、证件的国内人员进入学校,应当向门卫登记后进入学校。

第六条国内新闻记者进入学校采访,必须持有记者证和采访介绍信,在通知学校有关机构后,方可进入学校采访。

外国新闻记者和港澳台新闻记者进入学校采访,必须持有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外事机关或港澳台办的介绍信和记者证,并在进校采访前与学校外事机构联系,经许可后方可进入学校采访。

第七条外国人、港澳台人员进入学校进行公务、业务活动,应当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并告知学校后,或按学术交流计划经学校主管领导研究同意后,方可进入学校。自行要求进入学校的外国人、港澳台人员,应当在学校外事机构构或港澳台办批准后,方可进入学校。接受师生员工个人邀请进入学校探亲访友的外国人、港澳台人员,应当履行门卫登记手续后进入学校。

第八条依照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进入学校的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的制度,不得从事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不得危害校园治安。

对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和本条前款规定的人员,师生员工有权向学校保卫机构报告,学校保卫机构可以要求其说明情况或者责令其离开学校。

第九条学生一般不得在学生宿舍留宿校外人员,遇有特殊情况留宿校外人员,应当报请学校有关机构许可,并且进行留宿登记,留宿人离校应注销登记。不得在学生宿舍内留宿异性。

违反前款规定的,学校保卫机构可以责令留宿人离开学生宿舍。

第十条告示、通知、启事、广告等,应当张贴在学校指定或者许可的地点。散发宣传品、印刷品应当经过学校有关机构同意。对于张贴、散发反对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损害由家利益或者侮辱诽谤他人的公开张贴物、宣传品和印刷品的当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在校园设置临时或者永久建筑物以及安装音响、广播、电视设施,设置者、安装者应当报请学校有关机构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设置、安装。

师生员工或者有关团体、组织使用学校的广播、电视设施,必须报请学校有关机构批准,禁止任何组识或者个人擅自使用学校广播、电视设施。

违反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学校有关机构可以劝其停止设置、安装或者停止活动,已经设置、安装的,学校有关机构可以拆除,或者责令设置者、安装者拆除。

第十二条在校内举行集会、讲演等公共活动,组织者必须在七十二小时前向学校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中应当说明活动的目的、人数、时间、地点和负责人的姓名。学校有关机构应当最迟在举行时间的四小时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通知组织者。逾期未通知的,视为许可。

集会、讲演等应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相应的法规、规章,不得反对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不得干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不得损害国家财产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第十三条在校内组织讲座、报告等室内活动,组织者应当在七十二小时前向学校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申请中应当说明活动的内容、报告人和负责人的姓名。学校有关机构应当最迟在举行时间的四小时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通知组织者。逾期未通知的,视为许可。

讲座、报告等不得反对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不得违反我国的教育方针,不得宣传封建迷信,不得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干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第十四条师生员工应当严格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教学、科研、生活和其他活动,任何人都不得破坏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不得阻止他人根据学校的安排进行教学、科研、生活和其他活动。

禁止师生员工、酗酒、打架斗殴以及其它干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行为。

第十五条师生员工组织社会团体,应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成立校内非社会团体的组织,应当在成立前由其组织者报请学校有关机构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成立和开展活动。

校内非社会团体的组织和校内报刊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和遵守学校的制度,接受学校的管理,不得进行超出其宗旨的活动。

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的,学校有关机构可以责令其组织者以及其他当事人立即停止活动。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损害国家财产的,学校有关机构可以责令其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禁止无照人员在校园内经商。设在校园内的商业网点必须在指定地点经营。违反前款规定的,学校有关机构可以责令其停止经商活动或者离开校园。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经过劝告、制止仍不改正的师生员工,学校可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处分不服的,可以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对违反本规定,经劝告、制止仍不改正的校外人员,由公安、司法机关根据情节依法处理。

校园管理条例篇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8月中上旬,在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的执法检查组对县政府贯彻执行《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就县政府近几年来实施《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实地视察了县幼儿园、嘉禾一中、嘉禾五中、教育新城以及几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县人民政府作了关于贯彻执行《条例》的书面情况汇报,检查组还广泛听取了相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建议和意见。在走访调研、实地视察、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检查组进行了座谈交流、讨论,现将县政府贯彻执行《条例》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条例》情况

(一)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学习《条例》的浓厚氛围。自2016年7月1日《条例》颁布以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学习《条例》的浓厚氛围。一是通过研讨学习进行宣传。组织召开部门座谈会、校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条例》。二是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LeD屏等媒介宣传《条例》。

(二)积极实施,大力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一是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将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二是部门联动,科学规划。由县住建局牵头,县教育局等部门积极配合,起草了《嘉禾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0)》,根据《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制定了《嘉禾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嘉禾县城镇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及产权移交暂行办法》。三是加大投入,积极建设。近三年,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5亿余元用于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新建和改建。新建广发、袁家、石桥镇中心幼儿园,新增学位840个;改建莲荷、田心、行廊、普满中心幼儿园,增加学位420个;完成文家学校、珠泉完小丰禾校区、普满中心学校、嘉禾二中、塘村西溪学校等学校改扩建,增加学位2110个;教育新城现已投入3.2亿元,县职中现已投入使用增加普高学位3000个;嘉禾六中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可增加普高学位4500个。同时还加强了重点学校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

二、贯彻实施《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定的规划和管理办法还没正式实施。我县制定的《嘉禾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0)》县人民政府还没有正式批复实施,《嘉禾县城镇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也还只是停留在文本有待实施,而且工作进展缓慢。

(二)《条例》出台以前我县规划新建和在建的17个住宅小区,未按照《条例》第六条规定规划和配套建设幼儿园,老城区有6个社区,乡镇有5个社区应配建幼儿园。

(三)公办学校学位仍然不足。近几年,县政府本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增加了很多学位,但根据统计和预算,至2020年全县仍然缺公办幼儿园学位120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8000个、高中阶段学位4000个。

三、贯彻实施《条例》的建议

(一)加快制度建设。一是要落实政府各部门在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投入、建设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参与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验收移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二是要尽快完善出台《嘉禾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0)》、《嘉禾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嘉禾县城镇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及产权移交暂行办法》。明晰各项工作的主责部门及配合部门,建立联审联管机制,用制度确保《条例》的贯彻实施。

(二)夯实主体责任。坚持贯彻落实好《条例》,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当前民生工作的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县、乡镇两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具体实施和监督指导的职能作用,及时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构建县乡一体、推动有力、督查到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政府重视、职能部门履职负责、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三)科学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应对学校教育需求高峰方案。以县为单位制定学校布局规划,切实把学校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成本,选定具体位置,明确服务范围,确定建设规模,确保优先建设。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三级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方便学生入学。

校园管理条例篇3

关键字:高校调控;网络舆论;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22-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戢国急速增长的网民数量,以及随之形成的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一次次彰显了互联网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从孙志刚事件到周久耕天价香烟案,网民们通过发挥网络舆论这把“利器”的正向作用,使几工年来草根阶层梦寐以求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梦想得到真正实现。网络媒介成为公民监督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知情权广泛实现的有效平台,促进了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但网络舆论自身特性――时间空间上具备的广泛性、形成和反应的快速性、传播的自由性以及内容的多元性,一旦被某些非理性网民反向利用,形成网络暴力,导致网络的发生,将对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发声者”。近年来通过校园网络传播的校园突发性事件对高校信誉、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恶劣影响,探讨高校调控网络舆论的责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时代,众多高校适应时代需求,纷纷设立网络聊天室(BBS)作为网络信息平台,方便了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民主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园BBS作为学校电子公告的主要形式,国家在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和规制的同时,教育部于2001年11月21日专门出台《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通过更加详尽细致的法律规定,结合高校的特殊环境,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电子公告服务的管理,保障了高校对所辖区域网络舆论的有效调控。毋庸置疑,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高校调控网络舆论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具有进步意义,但近年来以校园网为舆论阵地,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暴露了《规定》在适应当下高校调控校园网络舆论上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校园网络舆论即“依托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某一焦点事件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总结近年来高校调控校园网络舆论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公开不及时。高校面对校园突发事件尤其表现出信息的滞后,往往错失抢占舆论滩头阵地的关键时机,造成疑云重重,谣言四起。第二、高校未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和监测机制。面对校园网络舆论,目前许多高校由于网站监管不力、技术力量不足,缺乏针对舆情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第三,调控措施单一,往往重堵轻疏。对网络舆论的调控应坚持导时辅之以堵,堵时辅之以导,而高校在实践中,往往急于删除信息,限制学生话语权,并以纪律处分甚至开除“震慑威胁”,缺乏调控手段,不但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导致事态恶性扩大,长远上也不利于校园网站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因此,笔者认为鉴于校园网络是新时期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进行信息的重要平台,及时规范学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控,最大化和最优化发挥校园网络功能迫在眉睫。政府应尽快完善《条例》,明晰学校责任,完善问责机制,通过法律形式的确立和完善,实现高校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良性调控,并使之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对于的问责机制的完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明确“责”的范围

《条例》对高校调控网络舆论的现有责任的认定主要通过以下法条体现:第四条:“开展电子公告服务的高等学校,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建立健全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校学生或教职工依托学校网络,设立开展电子公告服务的非经营性信息服务站点(以下简称BBS站)的活动,及全校的电子公告服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第八条:“BBS站各版版面实行版主负责制。版主申请人必须是BBS站的合法用户,经站务管理委员会研究,由站长任免,报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备案。”由于当前校园BBS的注册用户基本限定为本校师生,版主多由在校老师或学生担任,因此,担任版主的学生或老师对各自版面的网络舆论负有具体的监督管理责任。第十三条列举了学校限制传播的信息内容。第十四条:“BBS站站务管理人员发现其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出现明显属于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的信息内容之一的,应当即时删除,保存有关记录。”第十五条:“学校发现BBS站的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出现第十三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即时通知站务管理人员删除,情况紧急,也可先由网络中心暂停该BBS站的服务。”表明学校对校园网络舆论负有限制职能,依法应及时删除部分不良信息,情况紧急时甚至可暂停BBS站服务。

通过对以上法条的梳理,学校调控校园网络舆论的责任主要体现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限制责任,但责任的确立并不代表责任的明晰和完善,法条的模糊规定,造成现实的归责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预警责任“空白”

《条例》中仅笼统规定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和BBS各版版主负有监管责任,具体的预警责任却呈现“空白”状态。监督与管理更侧重于对舆情险情出现的事后调控,网络舆情预警是指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他们的信息,根据预警体系内容,运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一个完善的舆情预警体系应包括预警等级、预警方法、预警测度等。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完善对尽早发现网络暴力的“苗头”,牵制网络“叛逆”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高校负有对可能引起校园突发事件或网络的网络舆论进行预警的责任,舆情险情发生时,虚拟世界的波涛汹涌和现实世界的平静如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错失调控舆论的最佳时机。

(二)调控方式单一,限制责任过于宽泛

学校对网络舆论进行限制,主要采取及时删除不良网络信息的方式。诚然,通过删除、封堵网络信息,避免网络舆论负向作用的产生,初衷是好的,但一味强调删除的“快”,缺乏建立在舆论有效的预警和评价分析机制上多元化、艺术化的调控手段,往往适得其反。而《条例》十三条以列举式表明BBS版主应当删除的九

条信息,过于宽泛,给予学校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学校限制责任的宽泛导致网民言论自由权的失衡,不利于学校调控网络舆论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缺乏信息公开责任的规定

真相是遏制流言的最好武器,学校对校园网络舆论调控的关键在于面对校园突发事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学校是事故的第一现场,校园媒体是最早接触事件的群体,及时通过校内网络事件真相,形成正向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议程,将对事态的良性发展产生积极效应。当前法条对信息及时公开的“空白”规定,一定程度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弊端的显现。行政权力膨胀化,学校缺乏自主L生,凡事等待领导“决断”的体制致使层层拖沓、推诿,延误调控时机,谣言趁虚而人,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往往升级为网络。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首先体现为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体现责任,而明确高校调控网络舆论的义务,即究竟应承担何种责任,才能对“责”加以界定,从而确定归“谁”的责。

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对法律进行完善,明确校园网络舆情预警责任,以法律形式规定增设校园信息报告员制度,建立一个涵盖校园舆情采集、分析和判定的预警制度,同时完善信息制度,细化学校应当的信息内容,明晰对网络舆情限制责任的规定,坚持堵疏结合的调控原则,掌握调控力度,实现网民言论自由权和学校调控权的统一。

二、向“谁”问责

《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领导、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和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和网络技术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组长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领导担任。”“党委领导负责制”的规定说明学校的党委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是学校调控网络舆论的主要责任人,反映了高校网络媒介的特殊职能――是政府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凸显了政府对校园网络的重视,表明校园网络舆论调控是政府调控网络舆论大局,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一环。但迄今为止,尽管因学校调控网络舆论不利,致使网络爆发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并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的责任人因此而受到惩罚。如河北大学内的校园车祸案引发的李刚事件,在反映社会转型期人们通过网络自由宣泄与表露对社会不满的同时,也暴露了事件背后学校调控网络舆论的失范。

2010年10月16日肇事者李启铭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生活区内酒后驾车,导致两女学生一死一伤的惨剧,却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以校园BBS为传播平台,学生们纷纷对李启铭口诛笔伐。但事发当晚学校却未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任何公开形式对该事件予以说明。面对校园BBS上声势如潮的讨伐帖子以及部分“非理性”同学的谩骂和谣言的恶意散播,学校以“一刀切”的方式,统一封杀和硬性删除,而辅导员隐晦的通知颇有封口的意味,为后来的谣言四起埋下了伏笔。面对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恶性事件,面对网络舆论的强大冲击,学校忽略、漠视、与缺乏调控艺术的行为,最终使网民体内积聚已久的“叛逆”力量通过无孔不入的网络媒体引爆出来,学生们面对校园网络论坛的封堵,纷纷转战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等知名网站论坛,众多事件亲历者帖子的发表、转载使李启铭肇事事件愈演愈烈,伴随人肉搜索和网络恶搞,最终演化成“李刚门事件”,学校遭到网友炮轰和声讨。“河北大学封口门”、“校长抄袭案”以及“五套件”、“集体保研”等消息随之爆出,网民对肇事者的声讨急速上升为对转型期社会权力失范、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的强烈不满。

透过李刚事件我们看到河北大学对“李刚门”事件的沸沸扬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利,反应滞后,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控失范,不仅对学校的声誉以及形象造成消极影响,同时事态的扩大,产生株连效应,政府最终成为此事的炮轰对象,严重打击了政府公信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但事件扩大后,学校校长仅仅被“人肉搜索”爆出校长抄袭案,并未因网络舆论的调控失范而承担任何责任。学校因反应滞后,信息不公开,遭到外界指责时,也仅仅以消极方式回应,引起了民众的疑惑甚至反感,延误了调控舆论的最佳时机。

李刚事件可以看出,《条例》中规定“党委负责制”,但放置于具体事件中,责任人不明确现象成为《条例》有效施行的障碍。《条例》应该明确何时由论坛各版版主承担责任,何时由学校党委负责,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责任人,给予学校更大的自,政府注重引导,而不是“一揽子”决断,避免出了问题时,学校各级负责人层层上推,而最终由谁负责,往往不了了之。

三、“谁”来问责

校园管理条例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管理

高校校园是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文化内容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场所,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广大在校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绿化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众多管理工作中最为主要和重点的环节。我国高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将近50年的历史。在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多年不断的借鉴学习以及实践探索的努力下,高校校园的绿化管理工作无论是在管理手段还是在工作效率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高校校园绿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仍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初期发展阶段,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管理经验尚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相应绿化工作开展的目标针对性有待加强,规划工作的开展以及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化指导,以及部分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等,都是在我国现今社会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和突出的问题。

2.提升高校校园绿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1树立相关工作人员的正确认知,提升领导管理水平

高校负责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更好地提升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就要真正认识到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方式,最大限度提升校园内相关在职授课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对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必要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绿化管理工作交流宣讲会的方式,加大校园绿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定期的经验交流以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负责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广大在校师生在校园绿化管理方面树立正确科学的认知。与此同时,相关领导人员还要将校园绿化的管理职权交付给更加富有工作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以保障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2建立健全绿化专业管理团队的建设,保护校园绿化成果

高校负责校园绿化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校园内的高层领导人员,如果想要及时解决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专业管理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在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方面具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以及绿化技术人员的招聘数量以及招聘频率。与此同时,相关管理负责人员还可以通过回聘校园绿化管理专家开设管理经验交流学习为主题的讲座,向相关在职管理人员传授和讲解更加全面的管理知识以及管理经验。必要时,负责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校园内,通过定期组织和开展绿色环保教育讲座以及宣传活动的方式,让广大在校师生也加入到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环境保护、绿色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局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强化校园绿化管理机制,实现校园总体绿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最后,有效化校园绿化管理机制,提升校园总体绿化水平,也是直接有效促进和推动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的有效途径。学校相关高层领导者或者负责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人员,可以在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根据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的实际进展情况制定系统化、理论化的校园管理条例。校园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要在绿化管理条例具体规制内容的要求下各司其职。

另外,校园绿化管理条例的制定还要对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的正反2方面影响因素制定明确的赏罚制度。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应提供丰厚的物质以及精神奖励,对严重阻碍或者影响校园绿化建设以及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行为进行惩戒。科学系统的校园绿化管理制度,将显著提升校园总体绿化水平。

校园管理条例篇5

关键词:中学校长;管理成效

每所学校最重要的领导者就是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担任着学校兴衰成败的领导作用。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分配好学校现有的资源,组织好学校各项教育工作,并领导员工向着学校长远的育人策略有序发展,这不仅是校长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更是所有教育单位共同努力和关注的目标。本文将针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

一、提高校长在校管理工作效率首先要将校长责任落到实处

校长在校的工作任务是党和人民共同赋予的责任,校长在校管理工作的良好实施,正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校长领导和管理着一所学校,他们工作的良好实施要求学校工作员工将权、责、职相互统一。而实施将校长的责任落到实处的措施,就是为了杜绝权责滥用,三者相互分离的状况发生。责任到校长就是指,学校管理工作由校长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校党委实施监督,三者做到一体化的校园领导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是全新并充满潜力的一种体制。它区别于“一人管制”和“三驾并驱”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是由校长统一领导和管理并对工作负责,受托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思想,使校长责任扩大化、领导工作统一化、具体责任明确化。这种领导管理方式可以直接的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工作界限清晰明了。与此同时,这种领导管理制度也应时代的要求,将决策权集中到核心领导手中,吸收采纳各方正确的管理意见,使领导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综上所述,提高校长在校管理工作效率首先要将校长责任落到实处。[1]

二、保证校长管理工作的效率首先要依法治校

有依法治校的法律前提作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正确有效进行,避免了不必要的影响。校长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许多国内外典例可以证明依法治校大有益处。这些成功办学的典例中,无不证明依法治校与学校的良好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日本很多学校的管理体制就是根据法律导向来办的,日本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权利拟定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规划,也有权利自己分配学校教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就连学校的课程己方也有权利自行规划。不论是学校活动的实施还是校园设施的配备。校长和其他教职员工的工作方式都是法律模式化的,依法办学,使得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无数例子可以证明,依法治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管理工作的效率,可将复杂的事物简化,减少“踢皮球”、“拖泥带水”、“推卸责任”等不必要的现象发生。排除外界干扰,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如今,一部又一部趋于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在我国相继出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都在辅助校园法律工作方面绽放色彩,在这些法律条文中,都对校长这项工作岗位的工作责任予以明确指示和要求。我国教育委员会更在1991年就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这些法律规章制度,都为学校校长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约束,对其工作责任加以相关指示,更对校长各方面行动思想在法律上提供良好的保障。不过,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文还并不十分完善,只有将其意义趋于完善化,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条件。作为校长,只有深刻贯彻和领悟法律赋予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2]

三、提升校长管理成效,自我素质提高是关键

提升校长自我的素质对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准影响极深。在校园各项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培养自身控制大局的韬略,要时刻接受党和国家审查,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管理学校事务能力强的校长不一定能管理自己,要想提高全面的管理水准,就要科学正确地管理,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自身。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我国各大院校的校长都应致力于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和培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作为日常学习的纲领;时刻巩固自己的知识,不断进步,使自己的知识储蓄跟得上时代,牢固自身教育知识体系;在日常领导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查漏补缺,使领导管理之路更加科学、有效,并从反省和启发中建立具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校园管理策略。总而言之,校长的责任之重无需多言,正因如此,校长才更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省和提高,使自己的思想体系更加完善,尽量将自己奉献于教育事业,使自己的能量发挥达到最大化,提升校长的管理成效。[3]

四、正确管理实践,确保管理效率

效率,即在有限的时间将事务做到事半功倍。因此,时间是决定效率的关键,要想在校园管理工作中达到效率最大化,就要注重对时间的合理利用。在校长自身方面,首先要做到对时间合理利用,也就是说,要做到下列几点来约束好自己的时间:第一,将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用最重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要有一个统筹规化;第二,只做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要在模棱两可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将时间用到点子上,将几乎相同的事情合并,避免重复和浪费时间;不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样同样会浪费时间;不要将正确的工作时间浪费在不正确的事情上,这样只会两件事情都办不好还浪费了时间。为了做到以上几点,就要求校长对自己日常工作的时间利用情况做归纳总结和理论评估,常常做自我反省,以使未来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更加合理。除此之外,校长生活工作对校园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校长更要合理利用好空闲的时间,使生活和工作达到一个平衡。通过以上分析,校长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应不断在实践中见习理论,将时间的利用与日常校园工作恰到好处地结合,不仅要时刻反省自身的时间利用率,更要关心下属,与下属定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校园工作人员整体的时间利用情况,加以分析,制定出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使时间的利用情况更加合理、科学化。[4]

五、总结

综上所述,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学问活,建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开始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各大院校校长管理方案百花齐放的今天,分级管理理念、效益原则理念、宏观控制理念、动态反馈理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如何良好利用好这些管理理念,使它们真正对校园管理工作起到辅助作用,这就要求校长及教育业其他领导人做到认真关注校园管理体系,使之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左平.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

[2]付予黔.浅谈新时期中学校长管理艺术[J].才智,2012,18

校园管理条例篇6

一、我国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的背景

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我国则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关注并思考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民办教育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原先基于捐资假定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已经背离了当前以投资办学为主要特征的民办教育的现实基础,导致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产生激烈冲突。如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明确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又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2]2004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3]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目的是解决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问题,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然而由于我国民办学校的法人地位属性不明晰,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落实中遇到诸多困难,甚至使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侵害。我国教育界对于民办学校是否实行分类管理、如何确定分类管理的标准,以及如何设计不同法人属性民办学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分类管理。”[4]至此,关于民办学校是否实行分类管理的争论在政策层面有了定论。同年10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作为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先行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实践,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揽子修正案草案,明确提出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民办教育的科学、规范、持续发展扫清法律制度障碍。实行分类管理是我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解决我国民办教育错综复杂问题的必然举措和有效路径。在前期相关理论探讨和试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列为2015年工作要点,这意味着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

二、福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民办幼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全省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为满足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民办幼儿园数量规模发展迅速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教育数量规模取得快速发展。至2014年,民办幼儿园数占全省民办学校总数的94.50%,占全省园数的70.57%,约为公办幼儿园数的2.4倍;民办在园幼儿数占全省民办学校在校生数的57.70%,占全省在园幼儿数的54.37%;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数占全省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数的58.85%,占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数的64.54%。

(二)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福建目前仍未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对民办幼儿教育的政策导向主要是扶持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方向发展,保障民众的入园需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普惠的教育服务,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地位。自2010年起,福建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对入园幼儿人均月收费在150元(不含伙食费)以下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上学年末在园幼儿园数予以100元/年•人补贴,用于民办园购置设施设备、教玩具、安防维护设施等。[6]同时,对民办幼儿园实行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民办幼儿教育发展。这种对所有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的做法有失公平,容易导致一些“搭便车”现象产生。

三、福建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路径

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改革工程,涉及利益调整、制度重建等多个方面。福建民办幼儿园数量多、规模大,推行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理顺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工作。

(一)明确分类标准与依据,引导民办幼儿园

分流、转型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办学是否追求合理回报,办学结余是否进行分配”为分类标准,对现有的和即将举办的民办幼儿园实行严格的法人登记注册制度与归口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与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审批,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为民办企业法人。在分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能以办学者的申报为分类标准,而要以其行为(办学利润和剩余资产的最终归属)为标准;二是不能以是否有盈利为分类标准,例如公办幼儿园也可能有盈利,但不能将之确定为营利性机构;三是不能以收取学费的高低为分类标准,学费的高低受成本、区域、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应简单地以学费的多少作为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标准。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都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非营利性幼儿园主要满足民众普惠性教育需求,营利性幼儿园以满足多样化、选择性教育需求为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办学者意愿,允许民办幼儿园自主选择办学类型与方式的前提下,引导民办幼儿园分流、转型发展。既要大力倡导和积极鼓励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也要为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创造发展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实现分类管理的平稳过渡。此外,民办幼儿园的分类归属并不是永久不变的,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审计和税务部门每年对民办幼儿园的财务和财产审计结果,对民办幼儿园的分类归属进行适时变更和调整。

(二)坚持公益性导向,促进民办幼儿园良性

竞争、共同发展教育既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是公益事业。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都要回归教育的公益属性。公益性体现在改善教育服务质量、维护师生权益等诸多方面。营利性与公益性并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营利性不等于非公益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行分类管理时要坚持公益性导向,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与优惠政策要把公益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以考量。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要遵循公平原则,不能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存在制度排斥和政策歧视,不仅要大力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倡捐资办学,而且要落实营利性幼儿园的办学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活力,使两者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促进民办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国外,民办学校仍以非营利性为主,营利性学校只占少数。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控制二者的数量、规模比例,保障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配套制度,推动民办幼儿园规范、有序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审批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民办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在分类管理的背景下,依法严格审批民办幼儿园。对不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的,要向申请者讲明教育发展形势和要求,防止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对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的,要在实施分类管理的政策指导下,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加强对举办者法定条件、经费保障、规划用地、学校章程、决策机构等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充分听取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咨询意见。不符合办学条件或未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的不得予以审批设立。

第二,健全完善民办幼儿园财务监管制度,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入、支出等情况的监管。民办幼儿园要坚持优质优价、公开透明的收费原则,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执行,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须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后执行,所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推进民办幼儿园资产和财务信息公开,接受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职工的监督,强化董事会对幼儿园年度财务预算、决算的审议。

第三,完善民办幼儿园财务会计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适合民办幼儿园的财务会计制度,明晰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成本构成、产权归属,明确规定提留教育发展基金的比例(用于学校再发展)、办学风险基金比例、福利奖励基金比例以及用于合理回报的比例。民办幼儿园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校园管理条例篇7

关键词:校园建设;环境监理;校园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地的校园基础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有的是在原校址内改建、扩建校舍,有的是在城郊结合部异地另建新校区。校园建设都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的原则。各院校从整体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施工建设,一个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校园拔地而起。但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如粉尘污染、噪声污染、污水泥浆等,必须有专门的环境监理制度和部门来规范参建各方的施工,实现校园工程建设对环境最低限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保护[1]。校园建设是百年工程,要建成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美丽校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未来的“栋梁”,少不了环境监理的保障。在校园建设中重视环境监理和进行绿色施工不但是建筑行业的要求,更是校园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的需求[2]。

2环境监理的依据

2.1法律依据

环境监理具有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第十三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第二十六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3]

2.2行政法规依据

与环境监理相关的行政法规主要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自然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

2.3其他依据

其他还有一些交通部和环境保护部颁发的管理办法,环境保护的质量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性的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工程标准规范和环境设计规范;工程设计文件,监理合同。另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批复也是环境监理的重要依据。

3校园建设中环境监理的意义

3.1全程监管工程建设,确保落实三同时制度

校园基建尚无典型行业环境监理的样板。但校园建设中涉及到的项目多,内容杂,如食堂、住宅、水利工程等。在落实“三同时”制度时,“同时设计”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和相关设计规范保障和制约。“同时投产使用”也有竣工验收的规范加以保障落实,只有“同时施工”缺乏相应的监管。防治污染与校园工程建设如何齐头并进,而不是项目完工后再来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污染进行补救,关键在于环境监理的全程跟踪管理。

3.2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校园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目标

校园作为甲方一般会聘请工程监理来规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的建设行为,提高工程质量,掌握工程工期,保证校园建设的顺利完工。但校方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可能存在资质高低不齐的问题,也缺乏专业的环境保护知识,需要有专门的环境监理制度来规范参建各方的环保行为,对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恢复措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等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监理单位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为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对现场的信息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记录管理,能更有利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开展,实现项目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4环境监理是校园绿色施工的的重要保障

建设部2007年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的要求较高,高于文明施工。实施环境监理是保障绿色施工的有效和重要途径。

4.1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工程质量

建筑行业是污染大户,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渣、噪声和泥浆水等。校园建设是长期工程,新校区的建设也往往分工期,不可能一劳永逸,还有后期的修补工程,改扩建工作有时也不能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是校园中有工地。如何不对校园造成大的环境影响,不对师生员工的身体造成伤害,绿色施工是非常必要的。将可持续的思想运用于整个施工过程,能有效减少三废排放,不对校园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理单位也能立即通知施工单位整改,不但要做到文明施工、更要绿色施工,提升工程质量。

4.2优化施工方案,节约资金投入

绿色施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二是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三是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四是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五是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绿色施工实施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和可循环材料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和减少资金投入,环境监理的介入是绿色施工能否“达标”的重要保证。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中还要求“以老带新”、淘汰落后产能,这些同样都是绿色施工的要求。

另外环境监理从设计阶段就参与,也能有效规避风险,减少资金浪费。校园建设设计中对于污染防范措施可能存在遗漏或变更调整,雨污水排污口不规范,污水收集管网采用地埋而未采用架空铺设等,如不及时修改,会增加建设单位的整改投入。环境监理单位能及时提出专业性的整改方案,降低整改成本,同时贴近实际及投资方的需求,为今后的开工开好头。

4.3协调各方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校园建设项目头绪多,有特殊性,比如各类实验室、实习工厂等。聘请的工程监理单位也可能不止一家,谁来牵头协调各方关系,保护校园的生态环境,环境监理单位当仁不让。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中提出单位要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等具体要求。都需要具备较高水准的专业监理人才来监测和监督管理。环境监理时刻“敲警钟”,就能强化建设单位的环境自律行为,树立建设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每个环节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真正实现绿色施工。

5结语

在校园建设中重视环境监理和进行绿色施工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无典型的模板参照,但可参考其他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执行。同时建议各高校可依托自生的学术资源,从相关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等专业拓展衍生,培养专门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岩.建筑行业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2):108.

校园管理条例篇8

一、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遵循的原则

1、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各院校一定要破除条条框框的约束,破除部门所有的旧观念,充分认识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观念,以推动合作办学为己任,实现各院校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使园区内各院校在这种机制中实现各个主体的共生、共存和多赢格局,全面推进各院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2、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原则

教学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其效益最终要反映在教学对象身上,因此,一切方案、计划、措施、规章,都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把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目的,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自由选择,切实有助于其发展成材;把教师视作教学活动的主导,关注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其价值的实现与提高。

3、效益原则

教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学校自身的努力,同时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政府的目的是要通过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各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投资教育园区的企业需要通过投资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效益原则”是支持教育园区建设的持续驱动力。

二、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1、建立管理机构

教育园区内各院校各具特色。其师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各有所长,具有不同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课程特长。但是它们隶属不同的办学实体,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势必要在校际之间设立教学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保障教学资源共享有序合理地进行。协调机构可由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各院校代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后勤、科研、开发等多个协调小组,定期开会协商、指定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信息,检查监督各校共享的情况,协调各校的利益,及时讨论解决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正确政策导向

为保证教学资源共享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育园区应在经费筹措、专业设置、人才引进、学籍管理、技能鉴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引导学校利用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共享项目、共享学校、共享人员予以倾斜,帮助学校消除阻碍共享的政策壁垒,营造有利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环境。在制定各种资源共享方法、规定时,要充分考虑参与共享各方面的利益,按经济规律办事,使各方都受益,都有合作的积极性。

3、质量保障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运作程序来保证教学质量。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沟通教学状况;制定教学管理条例,有效规范教学管理,使教学协作有章可循,针对各合作项目制定具体管理条例;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育园区教育资源共享措施

1、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

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是解决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和突破口。学校可以制定一个规则,要求学生选课时,使本校课与外选课,传统课与网络课占有适当的比例,其具体份额可灵活掌握。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可以由原来单一的公共选修课的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的共享,这样既能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又能体现各校的特色。跨校课程的公布、申报以及确认都在网上进行。跨校选课必须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进行,学分互认可以在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校际之间的学分管理工作,各校实行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

2、实行教师资源

教育园区的学校应打破教师一校所有制和只能为本校服务的旧体制、旧观念。各校根据本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鼓励各校之间互派访问,进行学术交流,鼓励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弥补不足。

3、建立教育园区网络共享平台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为检验和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总之,教育园区集聚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人才、学科、思想和智慧的良性互补,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园区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识,实现创建教育园区的宗旨,促进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课题题目:衡水市教育园区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课题编号:201109B,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曹建庆、薛苏云、卢锦凤.浅谈常州高职园区的教学资源共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校园管理条例篇9

关于校园环境的通告范文一

为切实加强我区校园周边环境监管,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珠泉小学范围内开展校园周边市容环境整治行动,现将整治事项通告如下:

一、严禁在学校周边从事无证照流动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流动经营、占道经营行为;

二、严肃查处校园周边出店经营现象,对随意占用人行道经营的商家责令限期整改,保证学生上学、放学能够顺畅通行;

三、校园周边乱竖乱立、乱悬乱挂、乱涂乱画的广告牌匾、条幅及墙体广告等进行统一清理,确保校园周边的空中和立面环境整齐、有序;四、严把食品安全关。对学校周边的个体饮食店铺,要求亮证经营,从业人员要有体检报告,否则,将依法取缔。五、对不听劝阻仍非法经营或未在规定时限内自行整改的违法行为,珠泉小学将会同珠泉派出所及珠泉综合执法大队将依法强制执行,并对业主从重处罚。

特此通告

珠泉小学

年9月8日

关于校园环境的通告范文二

各位教工、学生及家属同志们:

为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迎接90年校庆,根据《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哈尔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及哈工大《卫生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二、禁止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树木和护栏、路牌、线杆等设施上吊挂、晾晒物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筑物、构筑物、树木或者其他设施上涂写、刻画、张贴。

三、校区内不准饲养鸡、鸭等家禽、家畜。

四、居民饲养宠物和信鸽,不得影响公共环境卫生;宠物在公共场所排放的粪便,其携带者应及时清除。

五、禁止在公共场所堆放杂物、丢弃废弃物。

六、任何人不准从楼上抛撒垃圾。

七、单位和个人装修房屋产生的垃圾,应当在管理单位指定的地点临时堆放、及时自行清运或者委托校园管理部清运。

八、工程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渣土等固体废弃物,应当按规定进行收集、运输、处理。

九、在绿地内,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践踏草坪,损坏设施;

(二)放牧牲畜,遛放宠物;

(三)打柴割草,种植农作物;

(四)挖坑取土,倾倒垃圾;

(五)晾晒物品及其他有害绿地的行为。

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有下列损坏树木的行为:

(一)剥皮、挖根;

(二)就树搭棚、架设线缆;

(三)攀登树木或者折枝;

(四)刻画、钉钉、拴绳挂物;

(五)在距离树木1米以内堆放物料,2米以内挖沙取土、挖坑;

(六)向树木根部倾倒危害树木生长的物质及其他有碍树木生长的行为。

通告之日起,请各位教工、学生及家属同志们按照通告内容认真贯彻执行。2008年4月7日后未清理的物品将按无主处理。

特此通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勤工作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勤集团

年三月二十七日

关于校园环境的通告范文三

校属各单位:

为迎接2014年南昌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巩固国家卫生城动员大会的号召,按照《南昌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同时维护校园卫生环境,预防、控制疾病传播,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即日起,严禁在校园公共场所养鸡、养狗及损毁绿地种菜。

请违禁养鸡、养狗和损毁绿地种菜人员务必在4月30前自行处理,主动纠正违禁行为。请校属各单位对本单位违禁人员进行督促,帮助其纠正违禁行为。

2014年5月1日起,学校后勤与校园管理处、保卫处将进行全面清查。如发现仍有在公共场所养鸡、养狗及损毁绿地种菜的现象将严格进行清理,并在全校通报违禁人员及其所在单位。

特此通告

江西农业大学后勤与校园管理处

江西农业大学保卫处

年四月九日

 

关于校园环境的通告相关文章:

1.关于维护校园环境通告

2.关于校园绿化的通告

3.关于校园管理的通告

4.关于某某学校的通告

5.建设校园文化的通告

校园管理条例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