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十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十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24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1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东南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历来有着“文化博物馆”的美称,自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至今已有2删多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直以来,郑和的故事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唱,有关郑和的文献、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属于“铜鼓文化圈”,早在2000年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就已经在铜鼓制作方面展开了交流,双方铜鼓文化相互影响。另外,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对越南以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华侨也深受东南亚文化习俗的影响,甚至被同化,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广西在这方面犹为突出。

首先,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惟一省区,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因此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其次,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大部分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人文关系。

第三,广西的许多民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双方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广西的壮族与这些国家的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早已有一定的交往,这一民族亲缘关系会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起到催化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广西与东南亚信息、文化交流已有相当的基础和丰富的途径,已经树立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形象,首府南宁更是与东盟国家保持了悠久而友好的文化交往历史。

教育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出现了“东南亚语言热”,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中国语言热”和“中国留学热”。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文化风俗上的相通,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广西南宁来学汉语、来留学。位于南宁市相思湖畔的广西民族学院,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招收外国留学生最早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东南亚语种大学人才重点培养基地,越南、老挝、束埔寨、泰国等语种人才资源储备丰富。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学生、学者纷纷以自费或互派交换的形式到广西民族学院学习,或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或攻读国际贸易与管理、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等科专业。作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学院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1993年起,学院就在全国首开先河,创造了“3+1”、“3+0.5”的培养模式一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束埔寨语以及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艺术等本科专业学到三年级时均可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留学一年或半年,第四年回国继续深造。除了互换留学生、合作培养外,互派教师、合作科研、合作办学、交换图书教学资料等,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输送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实践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也为中外友谊搭起了坚固的桥梁。今年3月底,广西民族学院列出了增设印尼―马来语专业、缅甸语专业,建立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基地的计划,;隹备大力培养旅游和商贸双语人才,使之成为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日益加深,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都设立了中文专业,汉语中心如雨后春笋。泰国早在1992年就批;隹了汉语进入中小学外语选修课程,老挝、柬埔寨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十分普及,有些院校还聘请了中国的汉语教师。国外汉语教师们多年来一直为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友谊付出辛勤的劳动,中国汉语办为帮助外国汉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启动了“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项目、“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等资助项目。2001年,国家汉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2002年又批准为“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既积极配合国家汉办派出教师出国支教,又举办汉语培训班,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130多名国外汉语教师,使得他们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和东盟国家悠久的睦邻友好关系,使得人民加强相互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从2002年开始,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举办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至今已是第三期了。学员来自于东南亚各国,绝大部分是本国青年事务工作者或政府部门年轻的干部,他们在广西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参与到诸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中来,与广西各族青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中国尤其是广西的青年与东南亚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它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同根同源、文化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许多中国学者、东南亚学者开展了长期的学术研究项目,他们深入彼此的国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讨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艺术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或现代题材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被翻译、公演于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流行歌曲风行于东南亚一带,许多东南亚普通民众都喜欢唱已经翻译成他们国家文字的中国流行歌曲;中国的民间艺人开始长住在东南亚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密交流;而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作品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比如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各种舞台表演及影视剧等;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通过戏剧表演、出版等方式主动将中国文化引进到自己国家。

广西南宁具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上,南宁市特地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那就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东南亚风情夜”。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这台晚会,以“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形式,邀请东南亚各国演员登台演出,更注重民族文化摇曳多姿的风韵,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柬埔寨椰子舞、印尼爪哇舞、老挝下寮沙湾拿吉民歌、马来西亚南洋舞、菲律宾情歌、泰国典雅宫廷舞、越南独弦琴等别样风情,而且以南宁为出发点,与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提升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有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南宁这个与东南亚交往最便利的区域性中心枢纽城市,以艺术为友谊的纽带,全力打造了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2004年的“东南亚风情夜”定名为“风情东南亚――欢聚南宁2004”,这台晚会将注入一批新的元素,主创人员采取边走边收集的方式,请来国内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艺术家帮忙提炼优秀艺术元素,并与东盟10国的部级文化机构合作,挑选最具各国特色的节目参加,通过东盟10国的主流媒体把“风情东南亚”推向世界。同时,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举办东南亚时装周、东南亚电影节、东南亚美食节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东盟各个国家风情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让其不仅仅是广西、中国的一台晚会,更成为东南亚、全世界文化交融的一次盛会,开启东方民族文化的新舞台。

由南宁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是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又一舞台艺术精品,也是特地为迎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而献上的民族文化贺礼。它通过艺术形式塑造广西、南宁的新形象,展示广西、南宁的新风貌,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广西的宣传。整台晚会精选了历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优秀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力求以更加精美的剧目和富含山韵、水情、乡梦、飞歌4层涵义的创新舞台艺术向东盟各国展现广西魅力,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广西文化。

为了给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铺垫文化交流的基础,除了将东南亚艺术引进来,广西还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出去。最近,广西歌舞剧院民族音乐艺术团受中国驻越南使馆委托,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前夕的亚欧艺术节演出,极富广西特色和民族韵味的节目不仅让越南观众兴奋不已,也让在越南的各国朋友大饱眼福。此外,艺术团还在越南中越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国庆纪念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与越南观众进行了亲密的艺术交流。

饮食文化交流

由于民族众多,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国都有许多独特而美味的菜肴和食品。虽然东南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特点是偏好辛辣食品,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风味独特的东南亚食品。在广西就有多家东南亚餐厅,如泰国餐厅雨石阁、越南风味餐厅,南宁市第一家包罗正宗东南亚各国美食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东南亚主题休闲会所泰国城等。这些餐厅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既有让人大开胃口的美味佳肴,也有热情纯朴的东南亚风俗歌舞,以及特地营造的最具东南亚原始生态风貌的人文环境。透过这些诱人美食、炫丽服饰,魅力歌舞,典雅环境,大大加深了广西人对东南亚国家文化的了解。另外,扬名世界的中国烹调在东南亚也同样很受推崇,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餐馆都被当地人视为美食餐馆,而当地许多菜肴也是学习了中国菜的烹调技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优化;策略;广州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7-03

1引言

现代城市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城市交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其中,交通阻塞现象是最为突出和普遍的城市交通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阻塞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很多大城市中心区,高峰期道路交通速度仅为每小时16千米[2]。因此,交通阻塞导致社会时间和能源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影响城市内部要素的流动效率。导致道路交叉通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1~3]。首先,复杂道路交叉通环境,使得交通阻塞与交通事故等道路交通问题在大城市中频发;其次,城市道路交叉通需求强度和流向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再次,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及其建设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最后,道路交叉通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则进一步加重了交通堵塞的程度。上述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道路交叉口的组织问题。因此,对道路交叉口的组织优化就成了解决城市道路交叉口阻塞问题的首要任务,其中,组织设计以及与整个城市道路系统的联动是优化的重点内容。

2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择新港西路与瑞康路的交叉口作为研究区,该交叉口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中部,是一个“t”字形的交叉口,交通情况较为复杂与多样。新港西路是一条东西走向、双向八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西至新港西立交接东晓路和昌岗东路,东至客村立交接广州大道南和新港中路。该路沿线的社区均较为成熟,并设有多个地铁站和多个大型公交站,交通极为便利。瑞康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道路,贯通新港西路与新滘西路,其沿线涉及多个专业市场,如中大布匹市场、国际轻纺城等。

22研究方法

调查城市道路交叉口可以了解到该交叉口实际交通量,因此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测量该交叉口的实际交通流量。而对其通行能力、流向分布和交通量时间变化有准确的掌握,可以预测其高峰小时出现的时间和预计交通量。其中,流量分布系数是通过计算同一车型单方向流量占双方向流量的比值,即:

Kd=同一车型单方向流量值同一车型双方向流量合计

本研究定于2012年9月26日下午15:45—17:40、2012年9月27日上午9:00—11:00时间段内以每10分钟或15分钟划分高峰时段,对采用多相位的定时信号控制的新港西路与瑞康路交叉口进行交通调查。本次调查内容为交叉口及干道基本段交通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该交叉口地形与通行条件、分车型流量流向及行人流量。另外,根据调查地点的实际环境将道路上机动车辆按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中巴车、大巴车及货车分类并记录。

3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经过第一日实地调查,得到调查期间,在该交叉口路段在西往东车流方向呈现振动上升趋势,东往西方向则呈现平稳下行趋势。西往东方向车流量在调查期间高峰时段车流峰值为300辆,并基本保持在250~300辆波动;而东往西方向则呈现平稳下行趋势,在调查期间内达到了一个接近250辆的峰值之后,车流逐渐下降至200辆,并且一直保持稳定。经过第二日实地调查,在该交叉口路段在西往东车流方向呈现大幅起伏趋势,而东往西方向车流则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西往东车流方向,表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车流不断增加,高峰时段峰值达到了388辆,之后迅速下行平稳;而东往西方向则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车流量基本保持稳定保持在200~250辆,峰值达到300辆。

该路段方向分布系数也体现了上述现象,即西往东方向在进入早高峰前较东往西方向的车流相对少,但是东往西方向在早高峰结束后迅速低于西往东方向,说明东往西方向受该时间段影响比较明显,存在明显的上班潮汐流。东往西方向与西往东方向在10:15至10:30有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受到瑞康路专业市场营业时间的影响,带动部分车辆由东往西进入该路段,之后由西往东方向离开专业市场。

4存在问题分析

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与上述定量分析,笔者认为新港西路与瑞康路交叉口及其周边路段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交通问题,具体如下:

41城市道路存在交叉拥堵

该交叉口的北面是位于新港西路的中山大学南校区南校门,南面为瑞康路北面的路口。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交叉口存在直行车辆与待转弯区域车辆存在交叉拥堵的情况。目前,在交叉口的中间设置了一对进出中山大学南校区南校门的待转弯区,分别是由新港西路西往东方向进入中山大学的待转弯区和由中山大学进入新港西路西往东方向的待转弯区。这两个待转弯方向的车辆不能在一个灯时的时间内全部进入目标车道,部分排队车辆会滞留在待转弯区与直行方向车辆交会。短时间内影响了该交叉口的直行车流,使得部分车辆在该路段出现行车缓慢、短时拥堵和交通混乱等交通问题。因此可以判定,待转区域灯时与直行灯时的时间间隔存在优化空间,可以进一步对该路段进行优化。但是从交通组织的角度考虑,该交叉口的待转弯区域设置不尽合理。当然,交叉口路况欠佳也与部分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守法意识淡薄、缺乏文明驾车习惯、乱停放和过路口前随意变更车道等现象有关,严重导致了该路段行车速度的减缓。

42公共交通混乱且利用率不高

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这一路段存在许多经营同样站点的公交线路。例如,在新港西路公交站康乐村站至怡乐村站共有21条公交线路途经此路段,分别是B9路、14路、53路、69路、80路、88路、93路、184路、188路、190路、197路、263路、208路、211路、226路、250路、264路、270路、565路、823路、高峰快线55路。据观察,该路段公交车只有在少数线路和少数时间段内会出现比较拥挤的状况。其他时间段绝大部分的公交车的上座率不足50%,均处于大运量、低利用的情况。另外,从早高峰和晚高峰两个调查时段来看,公交占道路使用平均比例只有92%,不到10%。最高值出现在17:45至18:00时段,但也只有143%,而最低时是出现在10:30至10:45时段,仅仅只有6%。而与广州相毗邻的香港,其城市道路中公共交通的占道路使用比例都不低于25%[4]。

43机非交通严重混行

瑞康路虽然不是城市的主要干道,但是由于周边聚集了众多大型的专业市场,物流、人流密集,缺乏道路交通秩序,人车混行情况比较严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道路混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瑞康路存在三种特征点,包括冲突点、分流点和合流点,这些特征点将直接对整条道路及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当车辆由新港西路进入到瑞康路时,将与已进入道路的车流合流,与道路上的人力车流、人流产生冲突点;当车辆由新滘西路进入到瑞康路时,同样也将与已进入到道路的车流合流,与道路上的人力车流、人流产生冲突点。当车辆由瑞康路进入到新港西路时,将与直行车流合流,并产生冲突点;当车辆由瑞康路进入到新滘西路时,同样也将与直行车流合流,并产生冲突点。因此,瑞康路流量越大,冲突点越多,冲突越大,所产生的交通膨胀就越大,同时也使得道路越拥挤、行车越缓慢。

5交叉口组织优化策略

51构建城市道路循环系统

城市道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优化局部的同时,必须放眼于整个城市道路体系,注重引导城市道路车流在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针对新港西路和瑞康路口的交叉口拥堵情况,应取消中山大学南校门进出的待转区域,只允许从中山大学南校门出来的车辆只能右转进入新港西路。需要进入中山大学南校区的车辆可以行驶至广州大道南、客村立交处转弯进入新港西路东往西方向。或者,若车辆需要进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则需要绕行至中山大学南校区北门方向进入。另外,为保证中山大学南校门车流顺畅,应在其门前设立全路段禁停标志。由此,整个新港西路也形成了一条机动车封闭的直行车流,并且与滨江东路、广州大道南和东晓路之间形成了一个闭合的顺时针回路,提高了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

52构建立体化公共交通枢纽模式

针对新港西路的公交问题,可以部分借鉴李文翎、王炜等[4~5]提出的“一路一线”的改造思想。根据新港西路道路建设土地利用现状,建议在客村立交(或者广州大道南)至东晓路之间采用“常规公交”与“一路一线”结合,构建立体化交通枢纽的改造模式。常规公交较快速公交而言,首先,常规公交不需要设置专用道路和站台,可以缓解目前新港西路道路“车多路小”的情况;其次,沿途不需要另设置专用的公交站台,可以降低建设成本。在客村立交(或者广州大道南)和东晓路处设立公交换乘站,新港西路沿途道路采用“一路一线”公交模式,可以按照新港西路公共交通的潮汐流,统一调拨运力、适时调整发班密度,提高公交上座率,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可以避免低效率运行和多辆公交同时排队进站等混乱场面,较大程度地保持路面畅通。在客村立交(或者广州大道南)和东晓路口两处设立立体化换乘枢纽,方便需要换乘的乘客接驳各种公共交通工具。

53改复杂路段为单向车道

瑞康路建议改成单向车道。行驶方向修改为由新港西路进入、新窖西路驶出的南北向道路。由于周边聚集了众多大型专业市场,物流、人流密集,缺乏道路交通秩序,人车混行情况比较严重,让原本双向四车道的道路显得拥堵不堪。因此,瑞康路属于复杂路段,一般存在三种特征点,包括冲突点、分流点和合流点。这些特征点将直接对整条道路及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瑞康路必须对原有道路重新做必要的分工和相应的调整,重新分配车流、货流和人流,尽可能减少各种流之间的相互干扰。建议将瑞康路修改为单向行车道,将大大减少了进出道路的冲突点,并且将原先的合流点和分流点均降为1个,势必大大提高道路行车的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此外,位于道路中间的两车道供正常交通使用,位于道路两边的车道供沿线商家装卸货使用。这将使得原本混行的交通得到改变,完全地将车流与货流、人流区分开,减少相互干扰,提高了通行安全性。

6结论

本文针对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问题,运用城市地理学和管理学的思想,采用实地调研交叉通流量的方法获得高峰道路交通流量数据和该路段交通量的时间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认为存在以下问题:①城市道路存在交叉拥堵的情况;②公共交通混乱且利用率不高;③机非交通混行问题严重。根据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三项对策:①构建城市道路循环系统;②构建立体化公共交通枢纽模式;③改复杂路段为单向车道。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城市道路交通模式和优化方面的深入探讨,从而有利于促进城市道路交通效率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尝,马清裕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20-30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6-328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64-389

[4]李文翎,黄竞,吕拉昌广州城市快速公交干道网络设计[J].热带地理,2011,31(1):39-45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3

【关键词】语境文化;跨文化交际;交际风格;差异 

 

一、 前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两种不同文化交际者交际时,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与背景各异、思维方式和交际方式有别,人们会对同一词、同一句话、非语言行为和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所指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因此,要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首先要理解不同文化的模式及沟通方式。 

二、不同语境文化的行为特征 

文化的有效沟通是依靠理解语言表达还是靠理解语境,这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问题。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hall对跨文化的有效沟通作了精辟的论断,他将交际过程分为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 

强交际语境文化强调以间接方式表达思想、观点和交流内容,直接表达不仅会显得太唐突,草率,还会给人留下做事不认真,决策不慎重的印象,尤其在讨论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或向对方提出请求时,强交际语境文化交际者言语表达婉转、含糊,担心会冒犯对方或让对方丢脸。强交际语境文化要求听者根据交际语境和说话者的非语言表达理解交际内容和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因为强交际语境文化认为,理解说话者的言中之意及言外之意是听者的责任,而不是说话者的责任。强交际语境文化有如下几大特点:“我们”为主;螺旋式逻辑思维;间接交际方式;地位趋向方式;语境为基础的理解;理解责任在听者。强交际语境文化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 

 弱交际语境文化强调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沟通与交流,所有信息或观点都反映在语言表达之中,而且表达方式直截了当,毫不含糊。任何人想通过暗示方式、间接方式或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达不到沟通目的,还会被认为是在回避问题,甚至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在弱交际语境文化国家里,沟通的目的是彼此交流信息,因此发话者有责任让听者正确理解其语言表达内容,所以他们说话直来直去,说话内容都在言语之中,毫不掩饰。弱交际语境文化的特点是:“我”为主;线形逻辑思维;直接交际方式;个人趋向方式;语言为基础的理解;理解责任在发话者。弱交际语境文化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 

两种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也正是这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不同语境文化沟通者在交流时会发生交际障碍,也容易产生误解。 

三、东西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东方文化注重维护群体和谐,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利益至上,淡化社会等级制度。这些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方交际中的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身份观念很强,言谈举止非常注重礼貌,以此体现双方在地位等级上的差别;东方人注重意境,语言表达含糊,常常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这就要求听者依靠说话时的语境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而且东方人常常把沉默当作一种回应的方式,所以有时在交谈中甚至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神情举止,以便做出正确的推断;东方人重视面子,说话往往迂回婉转,尤其是当与对方意见有分歧时,语言更为隐讳含糊,有时因为担心伤和气,伤感情,对有些话甚至避而不谈,以求一团和气;东方文化重集体负责,如果是在商务谈判桌上,东方人会想好了再说,因为一个人的发言代表的是一个团体的意见,说话人比较谨慎;东方文化在矛盾面前往往采取回避或者拖延态度,静观事态发展,有时会因此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西方交际中的文化特点 

西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平等,谈话举止相对轻松随意;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意境,而是言传,语言表达清晰达意,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文字的运用几乎涵盖所有的有效信息;诚实是为西方文化所重视,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依据,说话的方式也非常直截了当,遇到不同意见时不惜针锋相对以求是非曲直;在集体与个人之间,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样是谈判,西方人常常边想边说,在权责范围内可以自行作出决策,注重谈判的实效;在矛盾面前,西方人习惯于直接面对,主动分析问题所在,并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矛盾,具有相当的办事效率。 

以中国人讲“面子”这一文化传统为例,中国人对人对事比较婉转曲折,生怕伤了自己和别人的面子。相反,美国人则坦诚和直率,举止言谈直言不讳,不善于转弯抹角。对他们来说,问题的实质和利益的所在,远比保全“面子”更重要。这些文化特征也可以反映在谈判之中。中国人有这样的习惯,即在谈公务前先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如参观访问、宴请等;美国人不太了解人际关系与公务间有何相关,他们不希望用太多时间客套寒暄,他们会很快言归正传,而且讨论问题时,常会提出使人尴尬为难,甚至冒犯唐突的话题,发表意见时也会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得到对方赞同或是否会否定对方。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跨多门学科的边缘科学。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增多,跨文化交际将日趋频繁,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也将涌现出来。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就要正视东西方文化差异,正确理解不同文化语境的特征,尽可能地减少文化间的冲突,为中国走向世界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庄恩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 谢之君外语界 1999年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4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艺事业;广西

前言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努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迫切需要;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展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扩大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而发展文艺事业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繁荣文艺事业,离不开对外文化交流,近几年来广西人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文化成果,在文艺事业上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一、立足广西实际,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广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广西要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文艺事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的文艺事业大发展,必须立足于广西的现实,弘扬民族文化,走民族特色的道路。

(一)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精品

广西民族大学专家滕兰花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两张翅膀,一张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另一张则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广西民族文化推陈出新,广西各地市先后投资完成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等政府引导扶持、市场运作的成功典范作品,音乐剧《桂花雨》也入围今年的国家艺术精品工程验收活动。

(二)把民族和西方的艺术元素互相融合,打造文艺精品

积极创新,将民族特色元素与时代相结合,民族形式与西方艺术形式相结合。广西歌舞剧院主创的音乐剧《桂花雨》,成功地将西方音乐剧形式与广西民族风情和故事相结合,对音乐剧本土化作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并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反响热烈。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广西的文艺演出要积极争取和珍惜机会走出去,参加国际比赛,或是随政府代表团出访演出,或是应邀交流演出,或是积极参与国内其他省市的演出平台,对外展示广特的民族魅力。同时,也要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演出团队到广西来,学习他们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发展。目前,广西部分文艺团体正在积极筹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广西表演周”,这是广西走出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以东盟国家为突破口,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文艺的繁荣

确立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广西和东盟国家毗邻相处,这种地缘、语缘、亲缘优势,使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容易产生认同与共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广西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又为中国―东盟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为此,广西改变了过去面向欧美和东南亚“四处出击”的做法,确立了充分发挥紧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面向东盟国家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广西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以及“2007马来西亚・广西文化舟”,有效搭建起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工作。

着力打造外向型文化产业品牌。广西通过各种项目建设,推动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充分展示绚丽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和广西新形象。山水实景演出品牌“印象・刘三姐”的运作模式成功输往东盟国家,广西文化公司投资的越南“下龙湾海上实景演出”项目和柬埔寨“微笑的高棉”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成为全国对外文化合作关注的重要亮点。接力出版社的期刊《小聪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汉学读物畅销东南亚各国。“风情东南亚――相聚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庆典晚会,推出后轰动一时。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人才培训上,从2006年起,广西连续两次承接东盟各国司局级官员参加的“10+3”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培训班会务工作。在媒体合作方面,广西广电部门为越南提供技术服务,为越南20多个省建立了高质量的有线电视网络,使越南受众通过有线网络收看到我中央电视台节目,广西卫视也实现了整频道在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有线电视网络入网播出。南宁电视台从2007年开始与越南国家数字技术电视台连续两年共同举办了“春天的旋律”中越春节联欢晚会,开创我国市级台实现国与国之间电视晚会互动直播的先河。在影视剧创作方面,近年来广西电视艺术家与越南影视机构合作,创作了反映中越边境变迁的《边贸女人》、《诱人的沙糕》等电视剧,在越南反响巨大。而每届南宁民歌艺术节期间举办的“东南亚风情夜”、“东南亚美食节”等,更是东南亚各国文化精华的展示平台。

总之,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利用民族资源,将极大地推动广西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5

一、君士坦丁堡的起源与发展

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是拜占廷,是古希腊时代建立的殖民地。在公元前13世纪时迈锡尼文明的聚落,然而关于这一时期所知甚少。①公元前8至6世纪,希腊人继腓尼基人之后,开始积极发展造船事业,并同腓尼基人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接着又紧跟腓尼基人之后,开始了海外殖民活动。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西部沿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并通过爱琴海岛屿、赫勒斯滂海峡(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一直达黑海沿岸,都建立了殖民城市,而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拜占廷就是希腊人最早的殖民城市之一。

公元前7世纪,来自麦加拉的古希腊殖民者在连接黑海和地中海、隔开欧洲与亚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兴建了卡尔西顿城。几年之后,他们又在卡尔西顿城的对岸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并以他们的首领柏扎斯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取名为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拜占庭在随后的数百年里在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古罗马时代,拜占庭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它与多个希腊政权联合,但是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霸权。在公元前150年,拜占庭被纳入了罗马帝国,成为其边缘地带的一个自由朝贡城市。公元196年,罗马皇帝谢普提米乌斯?塞维鲁为报复拜占庭支持他的敌人,将其夷为平地,直到4世纪初,拜占庭都没有恢复过来。③由于拜占庭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以至于塞维鲁也不会轻易地废弃这座城市。在它的遗址的基础之上,塞维鲁重建了这座城市,并且扩大了城市的面积,增加了城市的防御设施,更名为安东尼尼亚。以新的名称命名的拜占庭得到了长时间的平稳发展。百年之后,3世纪危机和奴隶大起义席卷了几乎罗马帝国全境。经历危机和镇压起义之后的罗马帝国,经济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特别是帝国的西部地区,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而各路军阀则开始混战以争夺最高权力,罗马帝国已然是名存实亡。

相比于西部的动荡而言,帝国的东部是相对稳定的,它的多种经济成分受到的冲击相对小得多。隶农经济和农村公社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并且由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发展起来的东西方贸易更趋活跃,形成了以亚力山大和安条克城为中心的国际商业贸易区。而拜占庭的旧址所在地由于控制了东西方交通的汇聚点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贸易和战略地位。经济优势的凸显提高了帝国东部的政治地位,帝国晚期的罗马皇帝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在帝国的东部地区。

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罗马帝国晚期最杰出的皇帝——充分地认识到了帝国东部地区的重要性,他力排众议,选择了拜占庭作为新的首都所在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皇帝下令开始修建新都,历时6年时间,在公元330年新都落成启用,并且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它坐落于易守难攻的半岛上,受惠于著名的天然良港黄金角湾,拜占庭因此能够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这一水道连接了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并且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连接爱琴海和地中海。④这是一处条件极佳的自然港湾,全长约10公里,主航道宽约460米,并有多处分支水道,可供船只停泊。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当地居民带来财富,因此被称为“黄金角”(希腊神话中,羊角是丰收和财富的象征)。不仅如此,君士坦丁堡还是罗马帝国重要的军事大道埃格南地亚大道与小亚细亚地区军事公路的交汇点,是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由此可见,君士坦丁堡不仅可以凭借一面临山两面靠水的地势防御来自各方面的进攻,又可以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战略优势。

二、君士坦丁堡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多年的建设,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了一座辉煌壮丽的城市,空前繁荣。吉本就曾说道:“一切凡能有助于显示一座大都城的宏伟、壮丽的东西,一切有助于为它的居民提供便利和娱乐的东西,在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的四墙之内无不应有尽有。”⑤此后的近千年的时间里,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地中海东部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对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商业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扼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海的出海口,地跨欧亚两大洲,是联络欧亚交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发现直通印度的道路之前,这座城市始终是个巨大的贸易市场,日益成为东西方“奢侈和贫困的主要中心”。⑥从君士坦丁堡的前身拜占庭建立以来,这里就是世界各地商船的汇集之地,城市中心地带建立的巨大商业区和方形的塞奥多西广场,这是罗马军事大道的汇合点,也是全国最大的集市贸易区。“在没有开辟通往印度的捷径以前”,它是“广泛的贸易中心”。⑦城市之中作坊店铺林立,商号钱庄相邻,店铺分区设立,鳞次栉比;东西方的商人汇集于此,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换活动非常活跃;街道上各种肤色的商贾身着各国服装穿梭来往,人们使用各种语言进行交易和交流。发达的对外贸易成为君士坦丁堡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向东,君士坦丁堡主要是与波斯、印度和中国进行贸易,产自这些地区的香料、香水、宝石、稀有金属、檀香、麝香、樟脑、生丝、棉花、丝绸和精美的羊毛织品等特产,都会源源不断地运抵这里,再从这里经由地中海转运到巴尔干半岛以及西欧和北非各地;西面和北面,它与东欧和北欧乃至西欧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频繁的贸易往来,来自欧洲的谷物、咸鱼、蜡、毛皮、食盐、蜂蜜、鱼子酱、琥珀、铁、铜甚至是奴隶等商品,都是通过君士坦丁堡的商路转运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而君士坦丁堡的出口的商品,包括布匹、金银制品、雕刻的象牙、玻璃、玛瑙杯子、花瓶、镶嵌物、水果以及醇美的佳酿和其他特制的奢侈品,也不断满足着上述这些地区的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带动下,拜占庭帝国的对外贸易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当时的条件下,君士坦丁堡的市场中,几乎能够见到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正是得益于君士坦丁堡繁荣的商业和贸易,才促成了东西方世界深入交流和广泛沟通的局面的形成。

其次,在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贸易繁荣的同时,君士坦丁堡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拜占庭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崇尚文学、热爱艺术、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前人取得的成就上再创辉煌,给世人展现了一段独具特色却又崇尚古风、兼容并蓄、既先进又古老的文化发展进程。并且由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交通的要道,因此它与各种文化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影响,不断推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的东面是历史悠久的波斯和亚美尼亚文化,西南面的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南面不远处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拜占庭文化长期吸收并融合且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在拜占庭帝国与这些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斗争的同时,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君士坦丁堡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流,使它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秀传统——“在吸收了古典希腊罗马的同时,也不排斥西亚和远东民族的文化艺术”,⑧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广泛接受东方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尤其是古代犹太和波斯的民族文化,其非理性化的神秘主义色彩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和批判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君士坦丁堡的自然科学领域,拜占庭人所使用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并建立起来的医疗制度,以及他们拥有的几乎与现代社会同步的历法,对当时的东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推动西方世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东方世界,而且,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从中受益。

当西欧各国处于粗俗无知的愚昧状态时,君士坦丁堡已经拥有了相当的文化繁荣。黑海北岸的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以及西南亚和非洲都与君士坦丁堡保持着文化和宗教上的密切联系,它的文化随着对外贸易联系的扩展对周边的基辅罗斯、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要算是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王侯贵族、富商大贾在与君士坦丁堡的长期贸易和战争中,熟悉并且最终皈依了基督教(东正教),使基督教逐渐成为东欧和北欧地区居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也受到了君士坦丁堡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伊斯兰信仰武装的阿拉伯人不断在近东、西亚和北非地区扩张,占领了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大片领土,但是他们也从对手那里学习到了罗马的政治理论思想、古希腊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文化,从而将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另外,由于君士坦丁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东方各国乃至更远的中国都建立了经常性的经济文化联系。拜占庭是中国丝绸的重要进口大国,君士坦丁堡的钱币和工艺品也曾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对古代东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延续了近千年,成为跨越古代、与其他中世纪国家并行发展的一大文明。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都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a.e.J.莫里斯.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以前(上册)[m].商务印书馆,2011.241.

②L.S.Stavrianos.aGlobalHistory[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201.

③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下册)[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175.

④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339.

⑤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7.382.

⑥卡尔·马克思.历史学笔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6.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6

文化发展的规律最终被东方哲人揭示,这并非偶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一开始就是由生息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的许多部落逐渐融汇发展为炎黄文化,进一步发展为以夏、商、周为中心的三代文化,又繁衍为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三晋文化、胡族文化等。孔子综合三千年的华夏文化而创新为儒学,进而引发第一次文化高潮的先秦百家争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它的主体的儒学生来具有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品格。所谓综合创新,既站在人类的立场和历史的高度对待传统文化和他种文化,认为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反对自我中心和自以为优越,妄想征服、取代他种文化,实行文化殖民主义;又主张每个民族都要站在本民族和传统文化立场以传统文化为主,综合他种文化而创新民族新文化。所谓以我为主综合他种文化,是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本、为体、为“语法”;并且从“语法”意义上去综合他种文化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成就。既非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

文化的产生和交流都有具体的时空条件。从表面上看,儒学是宗法封建社会的产物,比之近代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西方文化,它落后了一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应该承认,特别是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后儒沦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但从根本上说,儒学是炎黄文化经过两三千年的不断综合创新,对天命观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反思的过程中,为回答人性发展、社会进步这个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孔子在发现人的个体人格,揭示人的本质、社会实际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迄今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道主义体系,如果西方同胞认为西方文化是较之他种文化(包括儒学)为优的人道主义体系,葡萄并不酸,我们不仅没有异义,而且十分赞赏西方同胞(孔子的弟子子夏教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的这种自尊和自信,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缺少的正是这种自尊和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这不仅是西方同胞之福,也是全人类之福。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所以也是中华民族之福。东方文化不会因为有某种文化比它更优秀而妒忌,或自甘落后,反而会因为有个可供学习的参照系而奋进。生来就具有综合创新性格的儒学,在历史上从没有、现在更不会实行文化侵略,当然,我们再也不会“全盘西化”了,再也不会自我文化殖民地化了。

我的这种观点西方同胞是应该能够接受的;但也很可能有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因为,虽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是一个整体,但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说,思想家比较容易站在民族长远利益,甚至人类立场和历史高度看问题;而政治家则比较多地站在民族当前利益,甚至采取狭隘民族主义、文化本位主义、宗教蒙昧主义立场。而这两种观点的影响,又往往是政治家的远远大于思想家的,并且权力和舆论工具又操在政治家手中,更何况西方文化本来就片面强调斗争。当然,“西哲东哲,心同理同”。西方文化也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它的特点,也未尝不是它的优点。问题只是片面夸大斗争性,特别是当它处于强势地位,斗争对它有利的时候。几个世纪的发展,西方文化内部的斗争大於东西文化的斗争,西方同胞应有自食其果的切肤之痛。虽已太晚,但毕竟已经引起西方有识之士的整体反思。强调矛盾双方和谐均衡发展的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优越性已初步展现,并在逐步摆脱被动的劣势地位。特别是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规律已被揭示,所以,东西文化平等相待,和平共处,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每个民族皆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主,综合创新民族的新文化,进而共同综合创新人类文化的时代也就到来了。人类新文化必然是集一切优秀文化精华之大成;而又消除了在历史异化途程中,由于时代、民族、国家、阶级、地域和等原因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只有基于人的本性的永恒目标全面深刻的人道主义。值此之际,适逢世纪之交,千年之始。这个时代在呼唤着能站在人类立场和历史高度,超越东西文化,能为人类共同生存下去寻找一个办法的人类思想家;而不是抓住异化低谷时期的遗毒的文明冲突的现象,而刻意炫染,以维护某一国家,某种文化的优势地位的谋士。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有两次。一次是汉末以来的佛教东传,一次是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佛教外传本来也是争正统,做国教为目标的。当时中国虽然内乱外患频仍,但总体来说,社会处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包容欢迎态度,这就使中印、儒释两种异质文化基本上按照中国文化的方式实现了交流。佛教在中国大地扎了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参与了以儒学为主的综合创新,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到新的理学阶段。而佛教本身也在本土衰微的情况下,不仅免于中绝,反而在中国得以生存发展(如密宗)、新生和再造,它也以我为主综合中国文化而创新为中国佛教;使佛教既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又发展到新阶段;形成新的佛教中心。这是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

近代西方文化东渐,它以强大的商品经济和先进武器为后盾,改变了初期天主教和平传播文化的方式,进而想强制推行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战胜和取代东方文化,变中国乃至东方为文化值民地,进而变为殖民地。这理所当然地受到一向奉行中庸之道和文化宽容态度的中国人的警惕,被迫针锋相对地采取斗争的方式与之对抗。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改良、立宪、革命相继失败,一群群迫於救亡而激进的“精英”为现象所惑,提出“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的方针,这就使救亡大业悖离了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大道。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被抛弃,西方文化的真精神也不可能得到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剩下的只有两种文化的糟粕:西方文化的唯斗争论和中国人的拿手好戏窝里斗杂揉在一起的胡折腾。全盘西化派内部分成欧美派和全盘苏化派,展开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斗争。本来共同的目的都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到头来目的变成手段,手段变成了目的,中华民族的处境反而每况愈下。这就是百年来中国人抛弃文化盲目学习西方文化的恶果。

总结两次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应该抛弃西方的文化冲突的交流方式,而采用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以我为主综合创新的交流方式。当然,文化交流采取何种方式,往往由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处于劣势的文化,即使在本土也往往被迫适应外来文化的交流方式。

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数百年,它的优点发挥得淋离尽致,它的缺点、片面性带来的问题已危及它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并且不可能用西方文化的方式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日本和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成就,特别是新加坡尽采东西文明之长而去其短,取得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束手无策的人类提供了希望。不少人在预言,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或华人的世纪。只是中国本身,外来文化的主导优势地位还存在;但它的危机已定;而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复兴已势不可挡,并必将恢复其主导优势地位。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7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色彩;城市轮廓线;自然;历史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自然地理环境,空间景观布局的有机结合,来体现城市特色。它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采和神态。全球化的发展,日益侵蚀着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正是出于对城市特色丧失的担忧,人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可以看成实体城市、社会经济城市和认知城市的共同媒介。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地处青海东部,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西宁(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一、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夏季平均气温17℃~19℃,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以建设生态型高原山水城市为目标,围绕南北两山和三川一水做“山水文章”。在继续抓好大南山风景区规划建设的同时,要以实施总体规划中东、西、南、北四片城区永久性隔离绿带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绿化水平,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尽快形成以河道、通道绿化为骨架、隔离绿地为重点、山体绿化为屏障的全方位绿化格局。西宁市城市格局以一水三川(湟水河、东川河、西川河、北川河)汇聚和南北二山临城而立的“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城市空间格局浑然天成。城市山水空间格局是西宁市必须加以严格保护的城市空间特色,建筑与自然景观协调共生,保持和发展山水城市空间优势,凸显了西宁的城市特色。

二、城市的道路网络、广场

(1)道路。城市有兰西高速公路、宁大高速公路、西塔高速公路、西到一级公路,城市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青藏线通车后,铁路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城市为西北走向的狭长状,城市内部道路是沿西北方向延伸,有东北方向的道路与其垂直,西北走向的主要道路有昆仑路(贯穿整个城市)、七一路、五四大街、八一路、胜利路、滨河南路、祁连路、海晏路;东北走向的主要道路有海湖路、冷胡路、新宁路、黄河路、湟中路、乐都路、建国大街、民和路、明杏路、南大街、北大街,五一路、长江路。在西宁市2001~2020年总体规划中,西宁市的公交道路系统布置为“三横二纵”,其中“三横”为:五四大街-东西大街-东关大街-八一路,南绕城路,南关街-果洛路;“二纵”为:新宁路-小桥大街-宁大路,长江路-南川东路。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为“十”字形:东西向主要沿南绕城路、东西大街、五四大街、柴达木路布设;在南川主要沿新城大街、南川东路、长江路布设;在北川沿小桥大街向北并利用原有铁路部分线路布设。

(2)广场。在道路的交叉处是广场或者公园,海湖路和海晏路北段交叉处有文化公园,海晏路和胜利路交叉口东侧有人民公园;五一路中段东南有劳动公园;八一路北侧明杏路两侧是湟乐公园;五四大街与新宁路交叉口五四大街南侧;新宁路东侧是新宁广场;黄河路与五四大街交叉口东南侧为中心广场;长江路与昆仑西路交叉处,长江路东侧、昆仑西路南侧是南山公园;黄河路位于五四大街和昆仑西路之间段道路东南侧为儿童公园;还有虎台遗址公园、塔尔山公园、朝阳公园、湟水森林公园、西郊乐园、植物园、沈那遗址公园、南川公园等。城市道路呈垂直网状分布,广场、公园分布于道路交叉的节点处,形成点——广场、线——道路、面——公园紧密结合的布局。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8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中亚;东干族本科项目;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13-03

一、引言

东干族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现约有1~2万人,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甘肃也是东干人的故乡,100多年来他们乡音未改,风俗依旧,将中国西北回族文化中的习俗、语言保留下来。自百年前远离中国西北故土后,他们从未中断过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寻根问祖。有一位东干诗人曾饱含深情地写道:“百年来,我们就像离群的羊,不知何日才能回到大羊群里去。”与中国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系,让大量东干族后裔渴望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归宗认族和学习深造。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通道,是汉文化圈毗邻中亚国家的前沿,自古以来就是中亚文化、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交融荟萃之地,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通衢走廊。甘肃与中亚地区同属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中亚东干族本科班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团结海外穆斯林华人力量,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建立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新一代建设者和友好使者。

二、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本科班招生情况

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甘肃省侨办的领导下,在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使(领)馆的支持下,在中亚各国华侨华人协会和东干人联合会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协会推荐―审阅材料―现场面试等环节,圆满完成东干族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从2013年起,连续四年从中亚国家招收东干族本科生200名,西北师范大学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接纳东干族大学生就读人数最多的大学。

为遴选优质生源,由甘肃省侨务办公室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招生小组三次赴东干族人口较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全面展开东干族学生招生工作。访问期间,招生小组成员在三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当场面试招生对象,并与当地老少群众共话东干族百年历史变迁,向他们介绍祖国和甘肃老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与即将赴西北师范大学中亚东干族子女本科班学习的学生座谈和交流。当地侨民对“娘舅家来人”不远千里看望他们非常感动,表达了对祖国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有些家长甚至带着孩子从百里之外的家乡赶来,表达了渴望送子女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盛赞祖国为其子女提供四年免费本科汉语教育的机会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好的很的事情”。代表团在两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同东干族学生及家长座谈,宣讲东干本科班招生政策,对协会推荐的生源进行面试,在全面掌握生源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本科班招生对象。

三、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本科班教学情况

在东干族本科班获批以后,华文教育基地多次组织专业教学人员,专门针对东干族学生的特点,讨论、制定和修改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班教学计划,明确东干族本科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为东干族青年量身定做,为学生打造扎实的汉语言知识和全面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基础,强调学生专项实用语言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开设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高水平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热爱中国文化,能够从事华文教育、汉语商贸及文化交流工作,愿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能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育人才。

本专业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初级汉语(上、下)和初级汉语读写(上、下)两门主干课程,主要针对东干族学生已有的汉语口语基础,着重培养东干学生的汉语普通话能力和读写能力。同时,还开设了汉字书写和中国文化体验两门选修课。

二年级为学生汉语能力快速发展阶段,语法知识趋于完善,词汇量扩大,表达能力迅速提高。除了^续开设中级汉语(上、下)和中级读写(上、下)两门主干课程,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汉语语法知识,提高汉语使用技能之外,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开设了五门教学目标清晰突出的选修课。

三、四年级为学生的语言技能飞跃阶段。在高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的词汇量进一步扩大,学习内容更多涉及习语、虚词、近义词辨析等比较困难的内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沟通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而会更多地关注文化现象和社会焦点事件。在高级汉语(上、下)和高级读写(上、下)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阶段特别开设了商务汉语(上、下)和华文教育(上、下),教授与经贸及华文教育相关的应用汉语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丰富的选修课是这一阶段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同时,学生将在四年级完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基地将东干族本科班的学员按照汉语等级考试成绩分为两个教学班进行小班教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由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生活环境,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学校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起了汉语名字,并为每一位同学安排一名中国同学,建成“一对一”结对帮扶伙伴关系,帮助东干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学校和周边环境,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尽快融入中国文化。

除正常教学活动外,学校还为他们安排了很多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体育活动,基地举办了“华韵子衿”迎新晚会、“汉语架桥梁、五洲共欢歌”留学生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世界各国文化风情展等活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东干族同学登台献艺,表演了东干族传统歌舞节目,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安胡塞先生、哈萨克斯坦东干人联合会主席王英彩先生、吉尔吉斯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主席虎玉梅女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尤索波夫教授、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白东山先后来校代表吉、哈两国华侨华人组织和学生家长看望学生,对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东干族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安排表示满意。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本科班学生已全面适应和融入校园生活,大部分学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与中国学生和其他各国留学生友好相处,对中国文化有较强认同感。华文基地近期对在学习和文体活动各方面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了表彰和奖励。他们对国侨办全额资助他们本科学业心存感恩,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厚爱。

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基地已开始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东干族历史、方言、民族身份认同、心理认知特点和双语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国侨办西北师范大学华文基地项目也引起了强烈而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中新社、香港《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等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东干人绝大多数均认为祖籍地在甘肃,对甘肃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称甘肃为自己的“娘家”或“舅家”,认祖归宗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与甘肃省侨务教育代表团出访期间组织座谈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东干人青年学生及其家长们们表达了强烈的来甘继续学习汉语的愿望。因此,华文教育在中亚东干人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需求。为保证东干族本科班项目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着眼于培养一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致力于我国与中亚地区友好往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使者,让东干族高端人才培养形成规模效应,建议国侨办今后继续批准并全额资助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连续滚动招收东干族本科班学生。

四、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教育特色做法

东干族华侨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虽已深深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政治之中,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文化精神的传承延续,使他们与故土中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东干族侨胞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心理,是丝绸之路文化多元融合、包容互鉴的见证者、体现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东干族侨胞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为了促进东干族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了解中国、认同中国、亲近中国,成长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者,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教育主要有以下特色做法:

其一,特色汉语教学。东干族学生的日常语言中有许多汉语的构成内容,生活习俗中也有许多的中国元素,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热情也超过其他外国学生。为因势利导的引导他们学习,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起了汉语名字,引导他们实现身份与文化生活场景的转换,将生活以及日常文化体验与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并要求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迁移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将学生本身的“中华元素”激发出来的;安排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技能,适应异域的文化与生活。

其二,教学科研一体过程。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时空迁移特征,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对其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东干族本身的文化习俗与文化心理的特征,为汉语以及文化教学提供科研支撑,也能在一般意义上揭示文化在时空迁移中所变现的特征,更能够较典型反映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路径与机理,为全面认识丝绸之路文化整体提供良好的素材。西北师范大学已经依托自身力量并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中亚东干研究所,开展东干族历史、方言、民族身份认同、心理认知特点和双语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为实际教学培养提供科研支撑,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变迁与交流方面更广泛的研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其三,特色主题活动。为了提高东干族学生对汉语、对中华文化、对他们在中国的方方面面的亲近感、认同感,我们秉承多元教育、快乐教学的理念,除正常教学活动外,还为东干族的同学们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体育交流活动,如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国学馆,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开展民族文化体验之旅活动,参加兰州新区植树活动,组织东干族学生参加“汉语架桥梁、五洲共欢歌”留学生国际文化艺术节以及留学生各国文化风情展。在这些活动中,指派专门的教师指导东干族本科班的同学排演多个具有东干族传统特色以及中国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让他们在节目排演中快乐的、自觉的体会、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能力和水平,全面展示了东干族学生的学习成效,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9

一、从古城墙建筑看辽金时期的交通文化

此城有四门,西,南墙各一,宽6-10米不等。门外都设有翁城,东西瓮城的门口均向南开。南北瓮城的门口均向东开。古城大体呈一长方形,城垣除西墙已遭到破坏,其它保存较好。在西城门和西瓮城门口之间的门道上,铺有长方形青砖,西城门口内壁还有用砖砌抹门洞的残迹。城内遗迹较多,在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两条略隆起于地表,高低不平的南北土岗,土岗上遍布着砖瓦残片。同时发现有辽三彩器残片以及相当多的宋代瓷残片,特别是有数量不少的绿釉建筑物件,饰件,还有数量丰富的白瓷片,估计也应是一处较大的建筑址。

从古城出土的鱼纹铜镜,双鲤鱼纹铜镜是金代铸镜图案中最为习见的一种纹样。从审美艺术来讲,鲤鱼是一种图腾崇拜,指寓多子多孙之意,也借意“鲤鱼跳龙门”以表达祈求升官登仕的愿望,也是人们盼望家族兴旺吉祥的意义,寓意人们祈望和谐,共建家园渴望团聚的心理。

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秦家屯古城遗址,是辽金两代信州所在地。《大清一统志》载,“信州故城在科尔沁左翼东南三百八十里,今有城...,士人呼为信州城”。上述所记信州城的方位和里数正为秦家屯古城,因此,秦家屯古城为辽金两代的信州无疑。

《东北通史》在渤海诸州迁徙表中记述了渤海时的怀远府迁徙到秦家屯,即辽金两代的信州城。易其怀远之名而称为信州,由此可知,信州其时即有居住。这次大迁徙,时当辽太宗天显三年末,即公元928年,较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年)要早八十余年。辽人经营此地八十余年后,方筑城罢州。

辽末天庆八年(公元118年)左右,信州为金所占,金王朝沿辽制,以其地仍为信州不改。当时的信州为宋出使金上京会宁府陆路上的必经之地。

二、从古城遗址看辽金时期的迁徙文化

到了宋,辽,金,元代,东北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过去是以汉民族为主的一统中原的历史,此时变为由少数民族统治为主的历史阶段,过去为宋朝纳贡的辽,金,元,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意义是,中原的汉人再一次大规模的向东北迁徙,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开始向东北大量传播,南北民族的大流动,改变了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社会生产力有了一个飞速发展。这时期,东北文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随着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入主中原,渤海人的大量迁入,和中原汉人杂处,这些民族中或是全部或是部分地融入了汉族之中;这是东北各族经过长期吸收各族先进文化,创建本民族文化的时期,也是东北各族用自己本民族文化来影响各族文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一样步入了东北各族先进文化之列,进而有了统一的蒙古族;东北地区的女真等族,也逐步融合成统一的满族。

每个时代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用不同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自己的文化精神。各个地域的人群,都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化。积淀出自己文化精神的。由于生存地域,人们在自己地域内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方式,发展方向不同,这便形成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三、从秦家屯古城看迁徙文化的特色

通过各民族的交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物品的交流,通过物品进行物质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的每件物品的制作中总含有一定科学技术和一定的造型艺术,交流科学技术和艺术,对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一种认同,交流物质文化的同时,也交流了精神文化。尽管有时是通过赠送或是掠夺的,但客观上起了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一种认同。

(二)技术交流和艺术交流,可以通过图画,书籍,音乐,工艺等特殊的物质品来交流,可以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来交流,这更是一种先进文化艺术的认同了。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篇10

东学在本文泛指以中国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据优势文化扩散的原理,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优势文化的扩散力较强。因此,相对而言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容易向文明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扩散。古代东方无论是物质文明程度还是精神文明程度均符合向西扩散的条件。而每逢西方遇到危机或西方学者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时都乐意向东方文化寻求帮助。然而,现代东学西渐的过程却阻力重重。独特的近代世界历史和东西文化交流不畅,加之东学西渐理论和方法的滞后和不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要么西人对东学一无所知,要么西人用透镜方式看东方,或有如视而不见,或横挑鼻子竖挑眼。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东学西渐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西学本文泛指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文化。较之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中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文化的定义在历史上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随西方一词概念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丰富、时而转移。

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洲移民聚集地。从内容上和发展历史上看,则先后出现了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几个阶段。由于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西方世界的社会生产力产生过不同程度地推动作用,使得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成为文化扩散的主流。西学东渐亦伴随着西方文化扩散同时发生。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崛起,东方势危。无论是思想、经济、科技,还是军事、政治和社会生活,西学都在东方文化中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在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西学中的精华,诸如科学和民主观念已融入东方文化,并与东方古典文化相结合,形成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现代技术落后的民族在西学东渐中学习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快速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在西学东渐中,东方民族亦饱尝西方文化殖民的苦果和屈辱。此外,西学中的糟粕,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欧洲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作风和观念则与东方文化格格不入,并时常成为文化冲突的祸根。对此,德国学者施宾格勒指出西方文化必然没落,英国学者汤因比也预言西方文化难以带领人类走向未来。因此,我们认为西学东渐需要一套合理的理论和方法,并要在正确的西方文化教育基础上发挥西学东渐的积极作用。

二、西方文化教育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

西学东渐要取其精华,摒其糟粕。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进行正确的西方文化教育,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手段来推进国内的西方文化教育。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者认识到由于地理环境及其所造就的不同的人文环境使得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由于存在差异,因此其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世界文化就是由不同民族文化互相联系、互为交织构筑在一起的。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我们可以从文化的各个角度了解西方世界,并意识到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都是在相互吸取、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并各自延伸。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不免要接触大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有具备多元文化观念,尊重异质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全球文化和多元文化观念,世界各民族才能顺畅、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学习西方文化要与时俱进。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取真知,客观地了解西方文化。与时俱进突出地表现在对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坚持上,因此学习西方文化还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西方文化从形成到发展,其各个侧面在不同时期都具有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又是不断变化的,从这个角度看,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批评西方文化,我们便只能片面地、狭隘地认识它的一个方面,这样会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坚持与时俱进是全面、正确地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前提。此外,要建设一支西方文化教师队伍。正确地教育和传播西方文化不但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成熟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贯东西。因此,教师在教授西方文化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教师在熟悉西方文化各种现象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西方文化背后的原因,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典籍,经常与国内外学者交流,以获取最新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批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方面要注意多种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凡是遇到体现文化差异的地方,都要把东、西文化进行比较,交代历史、时代背景,以全球化的大历史观分析西方文化现象,提高学生辨析文化差异的能力和敏感性。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化文本解读和批评的时候,要综合认识西方文化各阶段发展的不同内容和特点,要详细地交代其产生原因、发展过程、流变缘由、文化后果等方面,并做逐一分析,借文化批评来达到认识西方文化的目的。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模拟真实的西方文化语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科学、合理地西学东渐。

三、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东学西渐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学对西学的影响日甚。但还远没有形成与近代西学东渐相匹敌的气候。而且,在现代东学西渐中还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树立良好中国形象的问题。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高德广被中国人视为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然而,当代对外交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恭敬谦卑的虚心态度有时并换不来对等的尊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文化上,尤其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方面应加大力度,并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外传播。季羡林先生认为21世纪应该是“东化”(东学西渐)的世纪。因为西方大众对中国的了解远逊于中国大众对西方的了解。甚至有所谓“政治精英”“、文化名流”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对中国文化进行想象式建构,不断误读、误解中国文化,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怀着伪善的目的恶意曲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政策。由此造成民族间心理和现实冲突的后果是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