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42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658X

国内刊号:52-1017/G3

邮发代号:66-2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2

1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互联网应用范围不广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仍采用集市批发等传统的销售形式。销售者不仅难以获得基本的利润,甚至会造成农产品滞销及供销不均等情况。例如2015年山西吕梁红枣滞销和2016年春节期间城区大蒜价格高居不下、农村地区则大蒜滞销,这样的情况在农村的销售市场中屡见不鲜。随着时展,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更难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1.2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对专业人才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绝大部分年轻人更倾向于前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作生活,而农村地区极度缺乏适合高素质人才就业的岗位,造成人才流向单一的局面。负责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人员,互联网思维不够系统与完善,在开展实际工作时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参与到农村的生产与生活中,没有很好地掌握农民的实际需求,进一步限制了互联网技术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

1.3农产品种类复杂

种植业是农村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种植仍是以农户自家自留地为单位开展的,每个农户所种植的农作物类型不同,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的产业优势,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4互联网应用成本较高

对一些地势偏远的农村地区,网络架设的成本以及使用效果都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为互联网推广造成了较大的阻力。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很多农民家中根本没有接通互联网的条件。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所产生的恶性循环,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效果[2]。

2对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优化

2.1政府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引导

政府应强化对互联网技术的引导与普及,以此为基础,积极帮助农村的经济管理与发展。同时针对当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也应加强融入互联网技术,强化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能力,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优秀人才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在经济层面,应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提供资金支持,必要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与引导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技术发展。

2.2增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宣传,引导农村居民改变消费方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管理农村地区的经济,一方面要依赖于资金、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网络素养及上网水平。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农民群众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挥程度。为此需充分引导农民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提升农民群众对互联网的使用意识。相关单位负责人应组织农民群众培训学习必要的互联网技术,普及与推广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农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推动效果,激发农民对互联网技术的参与和使用热情。当农民群众掌握了互联网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中时,必然会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及销售模式,获取更大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利润。对市场而言,买家也能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从而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减少了农产品的浪费[3]。

2.3推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必要性,支持与鼓励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引导建立规范的电商产业园,并对电商产业园提出了“品牌推广、质量安全、物流集散、技术支持”等相关要求。2016年,我国各类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初具规模,产业园的数量占全部电商产业园数量的12%,进一步印证了农产品电商产业园的广阔发展空间[4-5]。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率不高,二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为此政府需继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培养农民群众学习计算机技术。在物流发展方面,也应予以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各大物流品牌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此外,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保障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6]。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济性服务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4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被国家所重视,并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现代化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现代化科技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现代科技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经济的现状

1.经营规模小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

2.资金比较短缺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3.剩余劳动力过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4.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6.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部分乡村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广播电视,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五”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7.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二、现代化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技力量不足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三、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1.运用高新技术的利益来激励农民对科技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采用高新技术,取决于使用高新技术获得的收益是否太于支付的费用。如果大于,他便具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动力,反之,则缺乏动力。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超小型化,生产具有很强的自给、半自给性,加之无论是自主研究还足引进开发高新技术.所花的费用都较高,大多数农户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通常是不足的。因此在有效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使用高新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

2.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术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3.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4.抓好有带动辐射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的载体,是与市场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园区建设既是我市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载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邓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20).

[2]严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5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有效途径;提高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农业技术和和设备,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保证我国“三农”政策落实的基础,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1创新经济管理体制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幸福感也会提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亟需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应逐步落实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开展管理和生产工作;另一方面要优化管理手段,为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的农业指导,提高农业经济的收入。

1.2改变经济管理模式

如果管理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过去,就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更加重视环保理念,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模式就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关注增产扩销上,也要关注和重视环保。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变成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高举环保理念,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2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应通过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让广大农民对本村事务当家做主,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村经济。通过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能够使农民更加尊重集体的力量,更自觉地团结起来,共建美丽农村。通过舆论监督,能够使乡镇政府的各项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帮助农民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才能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大财政与技术支持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力度。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村公路的修建、文化广播设施的组建升级、村屯代电线路的升级改造、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完善等方面。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以高质量和高产量换取高收入,将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目前来看,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已经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大了农业的技术投入,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的建立,带动合作社社员适度规模化经营,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4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农耕作业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就必须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保障农民收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要从整体考虑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行业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要扩大农业产业化范围,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既增加农民的收入,又推进城镇化进程。乡镇政府应当培养出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流转出土地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学到适应新工作的新技能,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这样不仅节约了农业成本,还加快了新农村创建的步伐。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生产基地、加工原料、加工过程实现了有效连接,逐渐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让农业产业化形成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5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为切实紧跟新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乡镇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乡镇政府应鼓励农民不断充实自己,摒弃以往传统的思想理念。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不断更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做到科学栽培,做到与时俱进。乡镇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可以因地制宜地举行一些培训活动,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处理一些简单的农业问题,做到正确栽培,实时关注农业技术发展进程。可以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让广大农户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问题,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因材施教。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耐心讲解栽培技巧,全力搭建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更专业的平台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文化涵养的现代型农民,保证农业生产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6改善农业资源态势

要改善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要特别重视农业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保障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乡镇政府必须要有效整合各种农业资源,突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要重视各项农业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保障资源配置最优化,促进农业资源的发展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资源优势的有效应用。政府部门之间还必须要提高对资源节问题的重视程度,调配农村经济发展标准,保障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能够在新时期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经济必须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无效信息的现象。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

[2]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7).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7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

1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可以具体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关系。一是“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二是“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三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

“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在如何推进本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制约着一定区(县)域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结构状态时,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进作用的呢?反之,则必然会起阻碍作用呢?

经济学界认为,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应该是农户、而不应该是县、乡政府。从一般意义上讲,也不应该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认为,在“县、乡、镇政府”、“村两委会”、“农户”三者关系中,“农户”自主决定自己各种农业生产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大,这种三者关系的状态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农村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之,“农户”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越小,三者关系就越处在“不好”的状态。

“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等旨在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也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关系中新的序列,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与“农户”之间相互关系的状况,是当前农村中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甚至是区域专业化的发展状况关联性更为紧密的内容。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些经营模式中,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怎样的状况时,对本区(县)域中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呢?

如果农户获得了自主决定其资源投向的权力,但目前这种分散、以小农方式经营是不可能面对市场需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是当前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农户只有加入到“经济合作组织”中、加入到“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关系中,农户的生产才可能是适合市场需要的。加入到上述的生产关系中是农户与市场对接的必然路径。但问题是,加入到上述生产关系中去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或者与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能够形成一种以双方认同的、受法律保护的契约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否则,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获得能够持续的物质利益。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收益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分配机制问题。一般地说,分配机制越是基于双方的认同,双方关系的整合性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也表明这种社会结构处在“好”的状态。

可以说,当前农村中这种关系如果不能实现整合,那么农户即使获得“自主决定其农业资源投向的权力”也不可能产生明显意义。而究竟应该如何促进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这种具有基本整合性的相互关系,则是当前非常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农村社会中的第三种关系。当前在许多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依赖以往的经验“靠天收”,没有多少常规农业技术的支持,更不用说高新农业技术的支持。而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由于当前农技推广体制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技术资源闲置,导致农村中一方面是农户迫切需要技术,而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员或转行干别的事情,或做起了涉农的生意,无人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种状况是当前导致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难以进行合理调整,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难以提高,因而收入也难以增加的重要原因。即使当前正在广泛兴起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中,“农户”仍然是独立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单位。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之间是否能构成稳定的技术服务与被服务相互关系,对每一个农户的农业生产是否能够真正增收,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并且,由于农户缺乏技术支持而产生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又会导致农户与龙头公司、与示范基地、与合作组织之间关系的矛盾,严重的可能引发社会冲突。从宏观上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家关于农业种植结构区域性调整的总体规划也只会是纸上谈兵。那么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农村中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才是“好”的结构状态,才可能顺利推进本区(县)域中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呢?

从农业经济学角度看,当前我国的农业必须是技术、信息推动型农业,农业技术支持必须成为每一个农户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必须形成稳定的服务和被服务关系。形成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市场化途径,也可以探索由非市场化途径逐步过度到市场化途径。非市场化途径指通过政府支持途径为农户提供基础性、常规性农业技术的支持。养成农户依赖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习惯。对于部分农户的高新农业技术支持则主要以市场化途径解决。但就目前农村中广大农户的情况看,政府投入是启动农业技术支持机制的关键。农业的技术投入必须成为一种国家的制度创新,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选择和农民自身。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政府通过各级财政渠道对农业技术支持问题进行投入,也并没有解决这样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即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之间如何形成和谐、稳定、能持续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看,通过设置适当的“权利——义务”系统,均衡双方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力”,使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权益”都能够基本得以实现,是贯彻始终的关键问题。那么,究竟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我认为,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制度创新才能回答的内容。当前,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观察一些在对于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支持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农村的具体做法,总结并推进有效的制度创新方式。

基于上述三种关系序列都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因此,概括起来讲,关于农村社会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作如下解释:一定的区(县)域中农村社会结构的状况(三种关系的整合程度),制约着该区(县)域中既有的农业经济资源(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的配置方式,制约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式可能产生的效率和效益,因而制约着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形成合理调整的程度。具体地说,当农村社会结构越是处在“好的”状况时,该区(县)域中各种农业经济资源越可能形成比较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有效的配置的情况,从而使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都能得以健康、迅速地发展。反之,如果农村社会结构处在“不好”的状况,则该农村社区中各种农业经济资源就不太可能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配置,并且还会阻碍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

2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县、乡、村与农户的关系问题。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忽略广大农户利益的价值取向,在仍未得到明显改变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支撑下,依然主导着县、乡、村干部的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集中在县、乡、村干部手中。相当数量乡、村都存在“角色错位”或“角色混乱”的情况。其结果导致沿用计划体制下行政命令的办法推动本社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用行政手段强行搞集资、搞摊派,办政企不分、财务约束软化、效率低下的企业,强迫农民接受劣质服务,随意收回或调动农民承包的土地等等现象大量存在。

而另一方面,自农业经济体制转型以来,随着市场机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逐步渗透,培育了广大农户作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当前农村“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户在农村社区中的“权利——义务”实际上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普通农户的经济行为经常受到来自乡镇、村干部行政权力的干预。这就使得经济体制转型所要求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权向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的局面一直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还土地于农民,充分调动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通过农村经济体制转型,政府退出对农业经济的直接计划指令和计划调节,让市场来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8

   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民短期利益思想严重由于过去长期贫困和落后,农民非常关心如何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温饱问题,再加上祖祖辈辈形成的习惯,因此,农民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支持和接受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农民往往是看农业生产活动是否能快速使他们增加收入和生活改善,如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多注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比较低,农民就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由于农民对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那么,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就失去了有力而又广泛的社会基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的思想和行为在农村的普及和实施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着产生废弃物的单位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农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村循环型企业之间利益不一致性,这些都间接甚至直接地影响着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有些政策法规即使制订了,也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国家为扶持试点地区和单位发展循环经济所投入的大量人、财、物外,其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投入人、财、物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完善的制订和落实。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支持、政府政策法规的有力保障,还要有适用的先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刚起步,从事研发循环经济的技术工艺的单位对有关废弃物信息的认识掌握不全面,这势必影响到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攻关,所有这些必然影响到循环经济技术工艺的开发与创新,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在农村有效、健康、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转变农民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过去那种粗放式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制约,没有竞争力,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目前和长远的关系。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利用好各种公告媒体和宣传手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对企业领导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挥环保部门倡导、先行和推动作用的前提下,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有了地方政府强而有力的领导,各部门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行动,循环经济在农村发展才能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5]。完善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将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在推进循环经济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依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法规、行政、经济等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发展循环经济的人、财、物。通过立法使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重视自身的资本和经验积累,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发循环经济技术工艺。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促使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便利的交通设施、快捷的通讯设施以及良好的水利、能源和市场交易设施,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大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良好的道路和通讯网络、健全的水利和能源运输系统以及便利的市场交易设施等,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技术与垃圾净化处理系统,增加农村沼气、太阳能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村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培训推广网络,为农民提供优质、低廉、有效的学习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工艺服务。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技能培训,增强农民正确使用新技术的技能。在农民中逐步推广精准施肥和精细灌溉等农业生产方法,打造产业、产品循环链接,降低产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为此,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沼气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等知识技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来源,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要继续开展好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沼气池施工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持证上岗,确保建池安全和建池质量。要切实强化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搞好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加快技术推广步伐,提高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抓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推广工作在农村大力支持和推广沼气建设,并建设利用太阳能的新型温室,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发展循环型农业基地吸引创办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渠道,提高低毒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农产品生产中的比重,细化节水、节地和农药化肥使用量指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节约型农业。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9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建设;农村发展;又好又快

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相对低下等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特色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这些建议对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建设性的意义,但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关注不够,如关于农村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信息渠道不够多。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农民对农产品价格把握不够准确,不能适时调整农业种植品种,造成农产品积压,或农产品产量不足,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活动全面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总结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贺文慧,杨秋林在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网站上撰文,介绍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时,认为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主要采用了由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和商业化运行两种模式。以事业性运行模式为主导的模式主要是政府进行的公益性投资,提供基础性的、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生产与管理等一整套信息服务体系。商业化运行模式主要是一些大的企业建立的信息服务体系,对于特定的服务内容收取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实施目标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及网络化,从美国农业部网站经济“研究业务”栏目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56%的农场拥有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其中20%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购买相关的农业项目,29%的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家庭用品心]。在加拿大,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方便当地居民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信息网络。农民通过上网可以获得一般性的咨询服务,还可就一些具体问题寻求相关信息,并向有关专家直接咨询。日本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人手,由政府拨款,建立起了发达的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由于政府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大幅度上升。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韩国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十分发达,形成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承担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的投资建设,韩国计划到2010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特别是,韩国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全国联网。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网站和相关数据库如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等,提供了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如农产品的价格行情、种植养殖技术等,通过相关介绍,农业生产者可以浏览相关信息,及时把握市场变化。

美国DougRickman等人于2003年提出实施精准农业,解决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印度SatyaveerSingh提出实施农业行情信息系统(跨数据库信息系统,专家知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分布式咨询功能)、价格预测程序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做出决策。in6sSante-Riveira(2008)等人研究的基于GiS的农村土地探测系统(RuralLand-useexplora―tionSystem)主要用于土地适用性评估、土地使用区域最优化以及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主要集中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数据库资源的支持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战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

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过去很多地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引进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当遇到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将影响一年的收成,技术指导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民技术上的建议与帮助,帮助农民选种及操作,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但是这种传统的技术指导方式往往会受到信息资源数量和时效性的限制,得到的信息可能不能及时地反映目前农民技术上的缺陷,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目前我国省、市、县三级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库、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也正在逐步完善,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农业网点也已经初具规模,例如,农业部1994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通过“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实现农户之间以及国际、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农产品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价格信息以及农产品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基础设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北京大北农集团和农民日报社于1999年共同创办的中国农网,通过一种综合信息提供平台,使农民获得最新的经济政策和产品信息。

从1990年开始,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组织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依靠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远程直接存取大型数据库中的信息和共享主机系统软件资源。建设目标是将通讯、监测、模拟、自动控制和专家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有机地结成为一体,综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加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例如,由北

京示范区组建的“三网合一”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能对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数据挖掘,形成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依托该库建设农业网站(三农网),实现互联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基于同一数据库的“三网合一”,达到最大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目的。张鸿教授(2008)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此外,针对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价格风险,我国一些学者提出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农业部从2005年5月开始,每月定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总体来说,国内已经建成初步的农业网站和后台数据库支持,但仍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以及没有全面普及的问题。

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耕观念和耕作习惯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会有利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典型的如,农业科学院1997年推出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通过广泛收集与小麦有关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数据,建立知识库,提供小麦生长动态、生长潜力以及产量预测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民能够根据科学的数据预测小麦的生长过程,提高产量。此外通过网络等相关技术,获得所需要的技术,科学种植和养殖,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技术普及方式不适用中国农业地域广、区域性强、生产个体分散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使得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3.2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在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生产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在流通和销售方面,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用互联网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达到农村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有助于畅通农村经济信息的流通渠道

目前,农村信息的不流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现象比比皆是,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的信息提供、和反馈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民对于信息的热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来增加收入的意识。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为农户提供有效信息,增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能力

对于如何有效增强农户的市场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有效信息。不了解市场信息,或依据失真的信息做出判断,都会导致预测和经营决策失误而蒙受市场风险。如上面提到的产品地区性过剩以及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就是因为不能及时了解供求方面的信息和价格变动、政策变动信息,造成重大损失。减少农产品市场风险,有赖于依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农户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市场驾驭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生产的影响。

4.2 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网站的建立以及相关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在我国农村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还很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农产品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及时更新农业相关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村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4.3 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在农村中农民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很模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方式,而通过这些方式获取信息存在着时效性问题,获取的信息不能反映最新的实时动态。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网络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4.4 建立农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加速观念更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进程

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典型的是需要购置大量的现代设备、进行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与消费;另一方面,农户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之于农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会有犹豫心理,造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障碍。因此在实际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农户对信息技术的信心,加强农户信息技术的意识,观念的更新,从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进程,使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结束语

农村经济与技术篇10

在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之下,农村用电负荷不断增加,电网结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对电力资源的需求,最终导致农村电网运行效率和质量下降,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新农电技术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实际案例,某电力公司,2010年第一季度农村供电可靠率为94%,综合电力合格率为91.5%,综合线损率为25.7%;同年,国家电网公布了该季度新农电供电质量的标准指标,即供电可靠性为99.5%,综合电压合格率为97%,综合线损率为7.2%,由此可见,该电力公司各项数据与国家电网的数据都有很大的差距。其中线损率过高主要是技术落后引起的,这也说明我国农村电网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非常时期,必须进一步优化新农电技术模式,加强新农电技术创新,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大先进技术手段在新农电中的应用,以此满足国家电网对新农电在技术方面的要求。1优化农网供电范围,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针对当前农电技术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新农电技术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要符合一定的科学逻辑,首先要选择科学的配电网点,根据农村供电的地域特征,可以将农村集中或重要供电负荷点设置变电站,这样就能够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同时降低输配电线路的线损率。另外,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由于农村电网受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因素较多,遇到恶劣的天气,输配电线路就会受到损害,例如,雷雨天气,如果输配电线路的绝缘效果和防雷效果不好,输配电线路就会遭受雷击的危险,同时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这样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正常运转,还会危及人身安全。因此,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化农村输配电线路的防雷效果。针对农村电网技术落后的局面,国家电网应加大农村电网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按照农村电网规划设计的具体情况,结合供电覆盖率、负荷密集度以及各种经济参数等,并要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优化供电范围。2加强现代电网建设,加快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现代电网建设逐步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电网在技术设备上的投资要远大于农村,国家电网要调整发展战略,加快农村电网现代化建设,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建立农村电网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各项先进技术融于整个系统,这样不仅能够对农村电网实施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故障诊断,还能减少农村电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3优化主设备配置,加强技术监督在新农电技术模式优化与创新过程中,变压器容量要按照农村电网实际情况进行最大负荷需求配置。为了进一步减少配电变压器的铜损率,要根据农村不同季节用电情况,合理配置不同容量的变压器,以便于满足实际需求。另外,还要加强技术监督,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操作,监督人员要对设备安全可靠性进行分析和设备故障的管理,确保农村电网各类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要编制好农村电网技术的规划,参照国家的计划要点和意见,在突出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制定相关技术方针,以节能增效为目的,切实搞好农村电网的技术改造。

二、新农电管理模式优化与加强

(1)安全管理。建立变电所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做好农村电网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各类用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农村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新农网管理创新要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以此为基础,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提高农村电网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为新农网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2)线损管理。针对农村电网输配电线路较高的线损率,要采取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降低线损率,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农村电网线损情况包括漏电线损、窃电线损、调度线损等。由于农村电网布设位置复杂,处理线损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加强用电检查,采用无功补偿技术。另外,要使广大农村电网工作人员在线损管理中对设备进行整顿和技术改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