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26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1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艺术修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修养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综合水平的体现,是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的修养,却在高职院校中忽略了艺术修养培养的作用。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现状看,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缺少意识。学校的培养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只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艺术教育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和教师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只是针对艺术特长生,对普高大学生来说没有培养的必要,只要把所学专业学好就可以。在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中,参与较多的艺术具有艺术特长的艺术生,学校也鼓励这类学生参与,但没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参与度降低,锻炼的机会也就变少,但实际上,这种缺少艺术特长的学生更应该参与,教师更应该鼓励这类学生参与其中。虽然各类艺术活动都是大学生自愿参加报名,应提供更多的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机会,从活动中收到熏陶和锻炼,以提高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和家长只是让学生为了学艺术而学,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修养。组织艺术教育过程中,部分组织部门包括受教育中的大学生都是在走过程,两者都当成为一种无奈之举,成为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无实际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

二、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导能力是国家提倡的,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是这样。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当下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计划,然后,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设计一些更有意思的课堂活动,让沉闷的课堂“沸腾”,基本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快乐。

养成良好的学习艺术修养的习惯对于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态度,以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以美的视角来分析世界,在美的世界中达到精神的陶醉。正确的审美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准确的把握,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冷静面对,解决问题,不会轻易被摧垮,达到快乐的学习、轻松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要培养大学生自觉地以美修身,包括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美好事物的塑造,久而久之个人修养和对美的认识也就慢慢提高。同时要加强院校的文化建设,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在艺术修养培养过程成,“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认同、内化和形成良好艺术修养的主体,是良好艺术修养规范的倡导者和自觉创造者,具有主体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艺术修养的状态和自我完善,是大学生主体意识自觉行动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艺术修养的培养要从各个方面发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开放式与创新性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以实际社会环境为基础,总结出当下良好艺术修养的内涵,宣传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把关怀落到实处,调动大学艺术修养培养的自觉性。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艺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53-01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艺术修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修养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综合水平的体现,是每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的修养,却在高职院校中忽略了艺术修养培养的作用。从职业院校大学生艺术修养培养现状看,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缺少意识。学校的培养力度不够,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只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艺术教育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和教师普遍认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只是针对艺术特长生,对普高大学生来说没有培养的必要,只要把所学专业学好就可以。在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中,参与较多的艺术具有艺术特长的艺术生,学校也鼓励这类学生参与,但没有艺术特长的大学生参与度降低,锻炼的机会也就变少,但实际上,这种缺少艺术特长的学生更应该参与,教师更应该鼓励这类学生参与其中。虽然各类艺术活动都是大学生自愿参加报名,应提供更多的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机会,从活动中收到熏陶和锻炼,以提高艺术修养。艺术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和家长只是让学生为了学艺术而学,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修养。组织艺术教育过程中,部分组织部门包括受教育中的大学生都是在走过程,两者都当成为一种无奈之举,成为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无实际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

二、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发挥学生的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导能力是国家提倡的,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是这样。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当下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计划,然后,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设计一些更有意思的课堂活动,让沉闷的课堂“沸腾”,基本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快乐。

养成良好的学习艺术修养的习惯对于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态度,以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以美的视角来分析世界,在美的世界中达到精神的陶醉。正确的审美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准确的把握,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冷静面对,解决问题,不会轻易被摧垮,达到快乐的学习、轻松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要培养大学生自觉地以美修身,包括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美好事物的塑造,久而久之个人修养和对美的认识也就慢慢提高。同时要加强院校的文化建设,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开发大学生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在艺术修养培养过程成,“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也是认同、内化和形成良好艺术修养的主体,是良好艺术修养规范的倡导者和自觉创造者,具有主体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艺术修养的状态和自我完善,是大学生主体意识自觉行动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艺术修养的培养要从各个方面发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开放式与创新性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以实际社会环境为基础,总结出当下良好艺术修养的内涵,宣传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把关怀落到实处,调动大学艺术修养培养的自觉性。

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在生活中要多接触文学艺术作品,升华为一种关怀,去关怀他人的内心以及国家的使命,有这样的胸襟与情怀,生活才有意义,这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高低与高校教师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艺术涵养和文化素养。只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生们在课堂中不会出现消极的学习状态,反而出现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艺术修养不仅仅只是在学校这个范围内,还必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活动,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同时要把艺术修养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规则大纲中,重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丰富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提高艺术修养实践活动的质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艺术修养等方面应该提出更好的要求。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助于得到更多艺术的享受,增加生活情趣,对现实社会生活认识更加深刻。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3

关键词:伽达默尔游戏观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58―02

“游戏”是西方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早在古希腊时就有“艺术和游戏类似”的说法。在柏拉图看来,再现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游戏”,后者是“一本正经”的工作。到18世纪,康德把“游戏”概念引进他的学说之中,认为美的产生来自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游戏成为一种先验的主体能力活动。不过艺术“游戏”说的真正建立者是康德的理论后继者席勒。同康德一样,席勒将统一的、具体的人性分为抽象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并把“游戏”理解为艺术存在的本质,提出“游戏冲动”说,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等级制度让人性分裂为对立的两面,只有通过审美或游戏才能使二者重新统一起来,进而达到改造社会、重建人性之完善与和谐的目的,最终进入纯粹审美(无功利)的艺术世界。在我们看来,康德与席勒的“游戏”都是指主体的一种自由状态,是主体的游戏。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使用“游戏”概念时,有意识地使自己与康德和席勒的美学主体性质相区别。加达默尔重新界定了不同于康德、席勒的游戏观念,他认为,“游戏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而非人的主观体验,……我们选取曾在美学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概念即游戏这一概念作为首要的出发点。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一概念与它在康德和席勒那里所具有的并且支配全部新美学和人类学的那种主观的意义分割开。”(p131)他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游戏与人的态度以及艺术创造和鉴赏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没有直接关联,当然也就与主体在活动中实现的某种自由更无关联,在伽达默尔的理解中,游戏就是艺术本身的存在方式。换言之,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活动本身。游戏在游戏者的参与中按照自身的规则自由自觉地往返运动,自身成为自身的主体。

在此,本文将对加达默尔“作为本体论阐释入门的游戏”也进行分析与解读,以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游戏”对于说明艺术的存在方式所具备的意义。

1复合:游戏主体即游戏本身

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娱乐活动,通过游戏活动,人的主体自由与创造性都能够得到体现。但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恰恰与之相反,游戏本身,而非人,才是其中的主角,换句话说,是人以游戏为中心,游戏的主体就是游戏本身。在这里,实际上是伽达默尔把游戏本身与游戏者进行了区分,游戏能够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游戏者必须全身心投入游戏并完全遵守严格的游戏规则,否则游戏者将不能进行“游戏”。或者游戏者想当然的去修改游戏规则,游戏本身也会遭到破坏。因而游戏者不是“游戏”的主体,自然游戏也不会是游戏者的客体,游戏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它独立于从事游戏活动的人的意识之外。由此出发,伽达默尔认为,正是游戏的这种性质,才使得人们可以借助游戏来理解艺术的经验,以及艺术经验中的真理,这是因为艺术作品是在它改变人的审美经验之后才获得了它真正的存在。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来获取,这一点与游戏的性质是一致的。而且,艺术的感性与非感性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复合”意识也可以理解为游戏的表现与接受活动,即是说,艺术是“复合性的”游戏。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在讨论互补色时,我们并不会简单地说色环上存在的一种颜色是另外一种与之呈180°角的另一种个别颜色的补色,而是指表现出“复合”或互为补充的一种整体关系或秩序。再换任意一种颜色,它还是要遵循这样的整体关系或秩序,因为不存在终止(圆环),互补色就在不断重复中更新自我。显然,游戏也是一种在往复中进行的活动。伽达默尔举了猫玩线球的游戏以为说明:玩耍的猫选择一团线球来玩,这线球因而参加游戏。球类游戏的永存性就是依据于球的自由周身滚动,球仿佛由自身做出了令人惊异的事情。由此可见,游戏的魅力,正在于游戏超越于游戏者而成为主宰。因此,游戏(艺术作品)相对于游戏者(艺术家)具有优先性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伽达默尔眼中的“游戏”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其一,它是一种往返重复的运动,它不会因为人的某种目的而停顿,它只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规则进行不断的重复运动。这种往返运动本身是有重要意义的,游戏具有一种相对于游戏者之意识的优先性。游戏表现了一种秩序,它的一般特征是:一切游戏活动都是一种被游戏过程。那么,各种不同的游戏如何加以区别?游戏本身是通过它们的游戏规则而彼此有别的,它依据于游戏活动对于构成其实质的游戏反复运动预先有不同的规定和安排。预先规定游戏空间界限和秩序,构成某种游戏的本质。其二,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而自我表现是自然的普遍的存在状态。游戏又是一种主动性和被动性相兼的过程。在游戏中,游戏远远超过它本身的意义。如足球比赛,它有着严格的规则,任何游戏者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将被罚黄牌甚至下场。每一场球赛都有不同的意义,都能玩出一些新的花样,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次又一次地参与其中的原因所在。游戏的存在方式不允许游戏者像对待一个对象那样去对待游戏,所以“凡是在主体性的自为存在没有限制主体视域的地方,凡是在不存在任何游戏的行为的主体的地方,就存在游戏,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戏”。

2作为自为活动的“游戏”: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

伽达默尔之所以提出“游戏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原因在于他用以作为艺术作品本体论阐释的入门概念就是“游戏”一词。按照惯常的理解,游戏这一概念是与人类的主体性概念相联系的。在康德和席勒那里,“游戏”具有支配文学和艺术的美学观念以及人类存在的主观价值,如果从这种与人类主体的密切性出发,游戏就将和游戏者紧密相关。然而,“如果我们就与艺术经验的关系而谈论游戏”,那么游戏概念就必须与主体性以及主观的意义分割开来,游戏也就要与游戏者的行为相区分。游戏因此也就并不指游戏者的创造活动或鉴赏活动的情绪状态,也不指游戏活动所实现的主体性的自由,而是指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这种对游戏的主观意义的限制和否定也是对审美意识将艺术作品看作为审美对象的做法的否定,是批判审美区分和坚持审美无区分的继续。

这样一来,我们反倒更容易将游戏理解为一种自为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一般会自发的为自己提出任务,他们假设了一种游戏情境,并把自己界定在想象中的场域之中,而且是一种与周边环境没有多少关系的行为场所。此时的儿童会在“任务”面前紧张起来,然而并不妨碍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进入“表演的状态”中去。艺术作品的诞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游戏情境”的产物?“正是从游戏的这种被动见主动的意义出发,才达到了艺术作品的存在。”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专注于自身设定的目标或任务,完全摆脱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紧张感,沉浸于创作状态之中的艺术家把自身的行为与作品本身区别开来,同儿童的游戏一样,也为自己假设了一种“情境”。梵高创作时的精神亢奋、张旭醉酒后狂书的酣畅淋漓,在当时的人看来或许都不是艺术家应该有的一种状态,他们会说,这不严肃。但是,艺术作品本身却与“严肃”相关。与游戏一样,艺术也具有“目的”,而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严肃地对待游戏。“谁不严肃地对待游戏,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伽达默尔如是说。由此可见,他着重探讨的不是游戏的本质问题,而是游戏的存在方式问题。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但游戏又需要游戏者的参与才得以表现。在此意义上,跟游戏相同,艺术的主体就是艺术品,而非艺术的经验者(创造者和欣赏者),艺术家创作的“自为活动”决定了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3观赏者:游戏构成的重要参与者

如上所述,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不过,这种自我表现,如果没有观赏者“在场”,游戏将无法完成。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解,游戏(艺术)并不专门为特定的人表现,它并不直接指向欣赏的人群。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也许在很多情况下观赏者的存在并不影响游戏者(艺术家)的态度,不会给游戏者带来紧张感,他们更不可能控制游戏,然而事实证明,游戏自身(艺术作品)显示出来的意义,大多与观赏者的存在有关系,因为欣赏者会让游戏者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就像父母的适当表扬对孩子是一种鼓励那样,在游戏的内在规则与严肃性中,游戏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显而易见,游戏的观赏者在游戏的构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游戏不可缺少的部分。

伽达默尔列举宗教礼拜中信徒们共同参与到“膜拜游戏”中去,是因为他们想看到神的出现。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信徒扮演着参与者与观赏者的双重身份,虽然这是一种宗教礼仪,但与游戏的表现并无二致。最重要的是参加礼拜活动的信徒们全部参与到这场“游戏”中,他们在其中充当着积极而投入的角色,这就为游戏本身带来了整体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这场游戏的价值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整体共同赋予的,后者的存在功不可没。实际上,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最真实地感觉到比赛“游戏”的不是那些运动员,而是坐着的球迷。在这群观赏者眼里,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好比是一次精神斗争的复合体,此时的游戏就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境界一样,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受到了激情。这就更加肯定了“只有观众参与游戏才获得它的完满的意义”的观点。由此,这场足球赛在作为一种观赏游戏时就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转变使观众处于游戏者的地位。只是为观赏者――而不是为游戏者,只是在观赏中一一而不是在游戏中,游戏才起到游戏的作用。

至此,观赏者就具有了一种优势:游戏自身(足球比赛)蕴涵某种意义内容,这意义内容期待着被理解,而且也必须被理解。假如一群对足球毫无兴致和了解的人观看足球游戏,游戏者和观众便缺乏交流,双方都索然无味。游戏的内容和意义甚至是与游戏者的行为脱离的,因此,游戏者和观赏者的区别就从根本上被取消了,球员和观众具有一个共同的要求:玩出意义来,即以游戏的意义内容去意指游戏本身。再如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演奏《梁祝》,即使没有一个听众,他也要力求把乐曲的意味表现出来。他是为听众而演奏的,他假想着有个人在倾听,他的演奏必须表现出乐曲的意义来。

借助上述认识,伽达默尔将“游戏”纳入到了艺术世界。艺术的表现本质上是为人而存在的:作家假想着读者,演员为着观众,否则,这种游戏就毫无意义。正是艺术需要观众,而观众也成了游戏的参与者,他们缺一不可,游戏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交流中也得以呈现,这恰好是“游戏”的重要结果之一。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新动向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新消费主义的消费结构和审美现象也是一本万殊的。在现代市场体系下,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不只是传统审美文化哲学所倡导的一个本质,同样层次、同样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本质事物的多元核心,消费结构的变换不会也不可能共同实现着一个审美的目的,因为有多元的本质,可能一种审美现象有若干本质解说的变动。消费结构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在层次上有别于精英文化,而是存在于审美的质的规定性已经被时代所突破,雅俗无法统一在传统观念美的旗帜下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之间,不仅有量的区别,在日常消费结构刺激下,生活中的审美境界与非审美境界之间则更是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角度,甚至有着质的区别。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表面化的意向是技术操纵了设计,其实是整个消费结构设计系统工程的重建。研究深刻变化中的商业设计素材,已经是设计师更加重要的设计意图的根基。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进程,各国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多样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计算机的应用在改变世界,世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日益缩小,文化艺术也因网络而走向融合。在保留传统民族商业文化设计艺术呼声的同时,商业文化的综合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崭新的传播学观点适时提出了超文化性理念,认为必须抛弃“旧的划分、分割世界以及线性分析的模式,转而采用蛛网式的思想形式”才能与信息化的进步要求相适应。用传统审美的眼光看民族建筑,我们自然要以飞檐翘梁和拱斗画栋而自豪,但是随着眼界的扩大,令我们惊叹的泰姬陵、艾菲尔铁塔以及纽约自由女神像同样是标志性智慧设计表现力的奇迹。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哲学强调立刻承认正在发生的东西,并试图从中揭示人们审美方式在新事物刺激下的微妙变化。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远程门诊、手机银行,甚至依照模特的示范购买流行的衣服款式、染发等一切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的商业化设计元素正在出现。一键之捷让人重新回味起缓慢的进展,各类商业设计信息的重复性唤醒了对独特个性的欲望,选择的无限广播和迅即到达,使人感到真正需要理性来管理自己被激发的欲望。

传统的商业美术设计的艺术形象塑造是讲究典型化原则的。艺术设计师们忽视运用个体审美体验的创作原则很可能造成人物形象的单薄乏力,很难为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商业艺术设计的典型化原则是以塑造高、大、全的消费品意图为主要的设计开发取向,而后现代主义的商业艺术设计元素则主线与大众消费文化合流,商品化设计塑造倾向于平民化,追求世俗性的甚至不惜采纳有缺陷的性格品类,新产品开发的方法讲究消解中小躲避崇高,创意艺术形象具有明显的非典型化倾向。完美无缺的设计可能很可敬,但并不可亲。而有缺陷但并无瑕疵的设计更具有单纯感,虽然显得丑陋,却是一般大众愿意接近的消费结构。

后现代主义的商业美术设计主张简化认识的复杂内容,因此主张用信仰取代认识。而信仰具有超越时间的特征,重新发现信仰的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商业艺术设计创作而言,它主张重新审视新消费主义文化的信仰和欲望领域,超越传统的一元化认识局限,倡导美向艺术以外的问题开放,重新打造商业设计美学的跨学科结构。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媒介将成为历史,广告、美发、服饰,包括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设计都纳入审美范畴。偶像们提供现代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方式,规定了大众新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的走向,致使商业广告设计也加入到偶像的生产之中。体育和时装等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为不同主张的观众塑造跨越国界的偶像。

此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认为表象化应让位于商业设计的行为艺术,商业设计创作和欣赏的界限逐步淡化渗透,消费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体会创作乐趣,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和贴切消费结构本身。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商业美术设计哲学命题处在变动中,充满了相悖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后,工业革命时代的竞争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知识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发展,社会组织结构日益向着平面方向演进,集权政治让位于民主政治,家庭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商业艺术设计重心更是向女性偏移,它倡导商业艺术价值的哲学性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无序形态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参与高技术的竞争,提倡适者生存,并以成功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标准。设计师应该比以往更加关注宗教问题、健康医学、文学与环境、伦理、种族偏好,甚至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明显增加,强度也在逐渐蔓延。享受生活是每个当代人的权利,异质、相对、变化或许为我们所格外需要。当代社会意识潜在地要求反中心文化和边缘化改革。边缘化的主张有助于组织成员游离于激烈的权利竞争之外,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宁静乐趣,纵使实现这一状态要以经济上的损失为代价。它主张放弃商业美术设计宏大理论,不要奢谈空洞抽象的艺术本质,放弃我们心理上始终的依托,使自己身处于商业活动之外。后现代主义商业艺术设计同时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烙印。它强调艺术的大众性,消解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英情结,主张重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通俗的日常生活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业艺术消费的普及。但同时也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设计师意识规则,形成行为反常的怪异追求和迎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趣味的倾向,导致了古典主义的衰落。

我国传统的商业艺术设计哲学像庄子哲学一样,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生审美商业设计哲学。历来研究传统美德美学的大多数设计师,把注意力集中在“顿悟”“灵感”说上,而较少从总体上把它作为审美人生哲学来加以探索和估价。追求审美的超功利性,是一般商业艺术设计的哲学文化的主要特色。历史上,禅宗讲无念为宗,本质上要求超越生死是非个人功利目的,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既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同时又是心灵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这些哲学思想,如今还一直被融入我国艺术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深厚的东方文化孕育下的中式审美,同样也有着道家、儒家等深刻的哲学烙印。我们的设计师多数因为艺术训练根基的原因,把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式传统文化积淀的个人素养当作消费结构超功利的审美设计哲学,以此为出发点,总体审视了中式传统文化作为人生哲学的本质意义:把消除人的异化作为设计哲学评价主题,把获得高度的精神自由作为目的,把无念作为人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真正无念作为自救的途径,不是与世隔绝,心如死灰;所谓斩断尘缘的无念,是要求商业艺术设计师积极纵身于尘世生活,却又不为尘世生活中的种种物质欲念所束缚,保持一种高度的心灵自由。无念,就是要追求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唯是审美,故而以精神自由感为矢的,唯有超功利,方可达到精神自由这一矢的。审美与超功利的统一,构成无念的本质内涵。因此,超功利的精神自由是中式设计师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但是这精神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内心体验之上的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客观规律的高度和谐的统一,因而它也是一种商业设计审美的精神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市场的审美观念是一种具有巨大吸引力、充满着智慧的超功利的审美消费结构的哲学。正是这一点,使消费水平与艺术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一点,凡是追求像纯艺术世界观那样美丽的人生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消费意识的指路明灯,使传统的商业设计艺术仍存在一定的生产空间。

由于这些消费结构的残余,一些设计师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精神现象以及审美现象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实际上这是没有商业艺术设计科学素养的人的愚昧无知。对于今日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的我国商业艺术设计美学而言,其弊端在于存在主观主义倾向,即艺术知识的创作生产中的天才崇拜倾向,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态度去体验艺术和审美对象的,以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去抽象理解审美真理的。我们知道:美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因此“审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设计师的审美性知识是一种面向个人的知识,让人凝视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应成为设计师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个体对社会的抗拒,英雄主义对庸人哲学的批判,新消费结构的设计不应该形成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在自我本位的实现之外提倡社会性利他主义。从艺术美对现实丑的接纳和消解入手,阐释“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从而推演出现实丑同艺术美的单向转化,其适应性、准确性,与激发的意念、习惯,都在向我们显示不久的将来在商业艺术设计的古老产业里会产生彻底的改变。消费结构变化中的商业艺术设计趋势只能顺势而为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业设计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本身。

消费市场体系的商业艺术设计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以加强人的社会化属性这一功能而具有事实上的审美作用。商业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者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种“唤起”“显示”作用就是商业艺术设计对受众的美之所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具体生活现象中发现美,他的“美是生活”的命题指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参与社会生活是这种消费结构中实践的第—步和基本点。商业艺术设计以浓缩了的时间和空间把受众带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仅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的喜怒哀乐,而且获得商业信息和机会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从中获得双向进展:改造客观的消费水平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思想,并从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直接显示人们在实践中这种双向进展,就是商业美术设计审美的出发点。根据这一审美出发点,我们可以给商业艺术的设计美下一个概括而又准确的定义:商业艺术的设计之美的素材的提炼是参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5

一.建立组织,制定活动方案

为使各项活动能够得到有效有序的开展,把“环保地盘,创意飞扬”的主题活动真正贯彻到同学的心中,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力求通过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德育创新活动在全系全面展开。为了搞好这次德育活动月的活动,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系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对活动的安排提出要求和宝贵意见。

二.准备充分,组织有力:

为了保证本次“环保地盘,创意飞扬”活动顺利进行,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部门充分准备,从三月初开始策划、宣传、收集作品。与此同时,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特别邀请学生会宣传部打板宣传和新闻部拍照。

三.作品精致,竞争激烈:

1.“环保地盘,创意飞扬”之“变废为宝,秀我风采”

三月,是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切的美好都在这个月发生。三月德育活动月是我们充满意义与挑战的一个月,“变废为宝”服装设计大赛便是我们回到学校接到的第一份任务,对于这个活动,意义重大,同时具有挑战。我们积极的向同学们介绍此活动的意义,努力的宣传,我们希望一件件不起眼的废品能在同学们的“魔法”中变成漂亮而时尚的服装。

这次活动是和体育部一起合办的,我们一起分配了任务。我们的初赛是以交设计稿为形式进行的,大一,大二的同学都积极踊跃的参加,收集上来的设计稿数不胜数,最后在收集后统一由老师和同学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确定了30名进入复赛的名单。当复赛结束,紧接着,我们开始准备着筹划决赛晚会,通知进入复赛的选手开始动手制作服装。因为南院礼堂的条件限制,布置场地,音响,话筒等的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但经过负责老师与大家的商量,想办法,这些困难都逐一得到很好解决。在3月28日,下午4点,“变废为宝”服装设计大赛在南院礼堂拉开帷幕,一位位参赛选手以t台秀的形式为台上的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惊喜,废报纸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礼服,破旧的蚊帐变成了高贵,典雅的婚纱,模特们在台上尽情的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设计师们向所有的观众解说着自己的灵感,创作。台上的观众一阵阵的尖叫,呼喊着这些奇迹,这些不可思议。

在活动的最后,所有的模特们同台展示,秀出自己的风采,负责此次活动的杨老师也在台上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也在惊呼参赛者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感谢同学们付出了许多的时间来积极参加这次的活动。

最终,我们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来了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与四名优胜奖,在众多的参与者里他们能拿到奖,是非常不容易的。喻晓琴书记为他们颁发了证书与奖品。并说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这次活动意义是重大了,给了我们更多的经验,去学习细心的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努力的向更好的人学习,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下次去完善、做的更好。同参赛选手来说这次比赛给他们带来了重大的意义,也挑战了他们自己的风格和能力,学习到了更多,要自信、大胆的去做,坚持自己的风格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多多练习动手能力,要细心沉着的去做。同时也让所有人,不管是参赛者或是观众,都让大家从中了解到了一件件,一样样也许从不起眼,或是废品的东西也可以变的很美,很实用,很宝贵。让大家知道要增强环保意识,让所有的人在实践中参与,在实践中学习,变废为宝不但节约了资源,更加保护了环境!

2.“环保地盘,创意飞扬”之“创意制作,绝处“缝”生”

艺术学院于2010年3月举办了“创意制作,”活动,本次活动是针对全系在校学生,并更好的将两型,和谐校园理念融入到行动中。

同时本次活动也是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同时也为提高了同学的动手能力,并为了提倡“创意制作,绝处“缝”生”这个主题,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传统的节约理念,并合理利用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旧物品,再次制作出能够使用的物品。提倡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提高广大同学的节约意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特举办了这次活动。

这次“创意制作,绝处“缝”生”活动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受到系里老师的好评并得到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同学们也都能够按照活动要求积极的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此次活动的重大意义。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和学生会成员的大力帮助下,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将部分优秀作品上交到院里展出和评选。在全院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节约的意识,还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

通过此次“创意制作,绝处“缝”生”主题活动,相信广大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和谐美好的校园也是需要我们共同来构建的,我们的小小行动它不仅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更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与多元化。此次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宣传两型校园的建设同时,更加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陶冶性情,增添艺术品味。让节约的意识深入到广大同学们的心中,并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建设两型校园的行列中来,根据活动要求,利用了一些废弃的物品,通过自己的双手缝制作出可以再次利用的新物品,合理的利用了资源,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广大师生阐释了资源节约的理念。让我们的生活中都更具乐趣。

同学们此次“创意制作,绝处“缝”生”主题活动中充分发挥的创意,为建设两型校园贡献我们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有了节约,环保的意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更加关注我们的社会与校园,为构建和谐,两型校园奠定了基础。

3.“环保地盘,创意飞扬”之“艺术实践,爱心传递”

“艺术实践,爱心传递”活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加强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着力培育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建立有学院特色的文化管理,构建和谐的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调动了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创建两型校园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弘扬“爱众亲仁,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核心的爱心文化,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内涵,凸现艺术学院的特色。在“艺术实践,爱心传递”活动进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作作品的优秀人才以及极多的社会爱心份子。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3月28日星期天,地点在淘淘街麦子小铺,有便于同学们的参与和部门组织上的协调。同时,部门成员也按照统一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人员和经费,积极配合,共同搞好本次活动。

本次“艺术实践,爱心传递”义卖活动共收集作品31份,不仅仅是各专业与各专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各班级与各班级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还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激烈,不仅仅是个人的,也不仅仅的班级的,而是各专业的;得奖的荣耀,不仅仅是个人的,也不仅仅的班级的,而是各专业的。最终,环艺0936班王雪的设计——“手工玫瑰花”以高质量、高价格卖出,荣获本次义卖活动的一等奖。视传0934班陶莲的手工艺品幸福十字绣荣获二等奖;电艺0935班邓芳容和环艺0931班肖秋萍共同制作的“百变宝盒”荣获二等奖。环艺0931班舒波的“易拉罐椅子”、环艺0936班蒋光荣的“diy拖鞋”、艺设0932班韩瑶和黄璜的“无“线”遐想”均荣获三等奖。视传0934班钟双的“卡通小猪”、艺设0932班肖月琴的“梦想·回忆风铃”、环艺0931班刘振的“可爱钱包”、环艺0932班余玲、刘欢、刘芳婷、李丽君的“转笔刀下的花环”均获得优胜奖。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6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学生艺术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现象:一些地方由于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目标、规律等缺乏正确认识,往往用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活动;有些活动没有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存在“成人化”、“庸俗化”等不良风气,以及重名次、重奖牌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部门或社团面向学生举办的艺术竞赛活动过多过滥,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借艺术比赛之名向学生收取报名费、参赛费、评审费、证书费、作品成集印制费等,增加了学生负担;有的单位和组织通过各种关系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挂名主办,但在活动开展后自行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无法监控;更有甚者冒充教育部门名义组织学生艺术活动。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加强规范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规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要贴近校园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中小学艺术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要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艺术活动形式,坚决反对中小学艺术活动“成人化”、校园文化“庸俗化”等不良倾向。

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注重活动过程,坚持勤俭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要坚决反对刻意追求形式、一味讲究排场、追求流行时尚和"高规格"的倾向。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班级为重点,在开齐、上好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同时,大力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

学校要建立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陶艺、工艺、摄影等多种课外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学生艺术团,发挥艺术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形成本地、本校艺术活动的特色和传统。

要加强与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交流与联系,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组织、辅导学生艺术活动方面的资源优势和育人功能。

四、要把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之中,保证每周有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学校应每年组织合唱节、美术展览和艺术节等活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举办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组织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加强统筹协调,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项目,避免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或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应在假期进行,不组织小学生跨区(市)、跨省参加艺术活动。

五、要切实加强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教师业务进修和举办学生艺术活动等机会,组织相关培训,提高艺术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学校要聘请文化艺术界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活动的辅导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辅导课外活动、指导艺术实践等方式,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高艺术教育活动的水平。

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保证。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和场馆的建设,不断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条件。

应积极整合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利用本地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园林、图书馆等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开展学生艺术活动。

七、组织大型、集中的学生艺术活动,必须明确安全责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小学生人身安全。

组织活动要综合考虑气候、交通、水电、食宿、活动场所的条件等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牢固树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组织学生赴外地参加艺术活动须给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八、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活动或商业性庆典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媒体或其他社会团体举办的有收费营利行为的艺术竞赛等活动。

企业、媒体、社团或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艺术竞赛、演出活动等,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原则上不挂名主办,学校不得硬性组织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如确需参加导向正确、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此类艺术活动,须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范畴作用

所谓群众文化,从广义上说,主要就是指除去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性的文化。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主体的,以人民群众自身的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人民群众中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美术活动当然也就成为群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发挥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为什么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美术活动,都是本篇论文需要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范畴。

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并不是说,美术活动仅仅是我们狭义上说的绘画,而是包括舞台美术、绘画、摄影、工艺美术等多个方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增加参与群众的人数,并在群众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当中,起到积极鼓舞的作用。在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里,我们要着重提倡真善美的美术创作,宣传有积极意义的美术作品,摒弃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美术活动对于群众文化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

对于更多的群众而言,美术活动是隶属于高雅艺术的组成部分,而群众文化活动中更多的是下里巴人。如何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是开展好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美术活动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单纯的绘画展览、图片展览等简单形式,逐渐扩展为舞美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不少地方还有民间组织的各类摄影等美术活动的竞赛。这些活动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

2.拓展了群众文化的审美眼界。

审美是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意义所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素质。随着DV、单反相机等现代器材的普及,大部分美术活动的开展已经降低了门槛,广大群众能够很容易得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例如广大群众都很喜欢的京剧表演,最初的时候只是三两票友聚在一起进行活动,但是随着美术活动的融入,京剧表演就丰富起来了。通过舞台的设计,背景的烘托,京剧表演逐渐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也展现出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正是因为美术活动的深入开展,促使其他相关的艺术活动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意义,发挥出了更大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美术活动,对于进一步弘扬群众文化是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的。

三.如何开展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

在群众文化中开展美术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开展绘画活动:绘画是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里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一种艺术活动类别。绘画是典型的美术活动,它是作者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通过构图和造型等美术手段,塑造的一种视觉形象。在群众文化中,绘画活动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种类。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粉笔画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形式。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此类的绘画活动,不仅是老少皆宜,而且能够调动绝大多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是开展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最佳选择。

2.开展雕塑活动:雕塑是除了绘画之外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里的另一种主要艺术类别。雕塑与绘画有着最大的区别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而雕塑是三维立体的空间艺术,很大程度上,雕塑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我国有很多雕塑的精品,正是这些雕塑精品的存在,代表着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水平。例如秦代的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中的石雕佛像、广东石湾的陶塑、福建德化窑的瓷塑等等,这些杰作大多是出自民间艺术家之手,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我国北方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里的雕塑活动,最著名的是冰雕和雪雕,这二者是北方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杰出代表,是冰雪文化与冰雪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北方特有的审美艺术的体现。

3.开展书法活动:书法艺术也是群众文化中美术活动的一种主要艺术类别之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的艺术类别,可以说,用毛笔写字在西方人眼中是充满了神秘和美感的艺术行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地位和艺术作用。民间书法大家有很多,通常人们认为练习书法是修身养性的一种上佳方式,因此,书法不仅在内容上是一门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而且在形式上,它是一门全民喜爱的艺术行书。书法作为美术活动中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形式之一,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的次数和规模可以大大提高,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这项艺术形式成为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新的重点。

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当然还包括其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例如摄影、篆刻、工艺美术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发挥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玉才.试论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范宁宁.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索[J].理论界,2010,(08).

[3]刘野萍.浅谈群众文化的未来发展[J].戏剧之家,2010,(03).

作者简介: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8

由于现代城市和人口的不断扩大,工作模式和网络通信改变着生活,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已远远不能满足促进公众沟通交流的任务,只能通过艺术随机干预、包容性的介入,使它可以创造更多的可以提供人们相遇、交流的机遇和空间。与此同时,一些艺术作品也许不是专门为公共空间设置,并且属于私人性质的领域,但由于它出现在开放的空间,使公众和周围的人们对其关注,进而产生思考,然后,它也有艺术“公共性”的功能,创造或“活化”的公共空间。一些现代的技术和文化理念的艺术作品加入,经常改变着它周围环境,使其具有新的意义、氛围和公众参与的可能。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融合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公众的参与、作品的自身,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交流,最终表达出作品的意义。这是就对其理念的感知和观众参与中产生出公共艺术的意义。在时展的同时,更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大众化和前卫性是其在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就是由各种媒体、公共场所、社区组织和社会运动所组成的一个非官方、表达各种的民意的地方的总称。它是公民个人以公众身份就社会公共事务展开自由的、公开的和理性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公共意见的社会文化交往空间。

公共艺术是一个大众的公共艺术,与公众的审美心理等相一致。但这一概念自被加上“公共”后,它不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独特的概念,这必然涉及到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大多都是忽略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本土文化,妄自菲薄,仅仅做到的是“洋为中用”,但最终结果不伦不类,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独特风格不足,已经完全不适合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审美效果,没有真正体现“互动”。公共艺术需要让观众通过其功能的互动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更多的参与,这就是需要解决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必须从互动的角度出发,这不仅仅是公共艺术存在的根本,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意义所在。公共性是西方社会学概念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它是市民社会的结果,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中,就不可能有公共性和公共空间;其次,它是民主的、开放的,和私人的、封闭的是相对的;第三,它被公众普遍认可,或广泛关注的;第四,它是互动的,相互自由讨论为特征;最后,正是这种“沟通”的思想和行动,暗含着公共艺术的一个激进的理论和功能。艺术本身,公共艺术必须像其他公共区域的同一命题,这本身是一个“开放空间”,除了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基于开放的理念,深入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永恒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是真正的大舞台上的生活与艺术。

公共艺术不仅只是为了公共场所设计,它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公共艺术创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和公众亲和力,情景融合观赏,艺术“干预”的同时,使得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觉趋于淡化,让作品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并使观众的内心感受往往是愉快的和积极的,成为一种生活的公共艺术。表现伟人英雄的突出贡献,也要考虑到普通人生活的平凡朴素;让人站在远处看着不只有作品,还可以深入参与,让观众和作者实现心理和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互动性是公众能够参与的前提,互动是一种手段,是实现大众参与的真正意图。通过实现让公众参与进来的方式,最终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笔者认为,公共艺术的并不是单一的作者的行为,而是一个人或人的群体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努力寻找在个人创新点和公众意愿的平衡点,然后就可以创造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艺术。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9

摘要:近年来政府鼓励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各地的文史工作单位与艺术工作者,纷纷投入乡土重建的行列。传统饶富宗教色彩的民俗节庆注入了艺术创新、招揽观光、开发文化商品的经济性目的。民俗节庆也成为推展文化产业,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项目。本文以文化生态研究的观点,为扩大文化营销,提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模式,期待有助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的潜能与活力。

关键词: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

1、项目背景

我国民俗节庆承袭汉民族传统文化,并包括源自各地方宗教祭祀的民俗庆典和原住民祭典。传统农村社会的民俗节庆往往结合耕作季节,富有祈福、消灾、演艺、休闲的多种意义。尤其民俗节庆期间搭配敬神、祭祀、团聚而来的艺阵、团康和各式各样的神佛绕境、花灯、蜂炮、舞龙、舞狮、抬轿、踩高跷等民俗表演,在民俗祭典文化薪传的意义之外,更以缤纷热闹的气氛带动民气,成为象征地方特色,吸引观光人潮的重要活动。[1]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社会变迁促使农村生活与民俗节庆的风貌逐步改变。

分析民俗文化活动的现代意义,在其原始的怀古念旧与追溯民族情感,凝聚社会人心的集体认同意识之外,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文化活动藉着现代化的生产与再制造,扩充提供消费和服务的功能,已跳脱了早期对所谓文化工业的负面思考,并融入知识经济发展的洪流。随着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民俗文化活动被视为有效展现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社会、国家的生活经验、艺术特质、人文风貌和宣泄真挚热情的标志。[2]它是彰显地方感及塑造独特文化地景的绝佳题材。

2、项目目标

从参与观察的角度来看,节庆活动(festivals)是当代各地民俗文化当中,同时拥有象征传统习俗精神,能够号召吸引较多民众参与,易于结合亲近的民俗氛围,创造因提供经验、产品、服务,而滋生的经济效益。时人探讨文化产业有必要深刻重视这一环。

本文以我国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为标的,循文化营销与文化生态研究的途径,藉此透视民俗节庆文化的构成要素和变迁趋势,并分析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项目策划实营销推广,期待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能与活力的正向思考。

3、基本流程

民俗活动的源起具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共享的文化意义,它是经由互动的社会过程而来,不仅单独存在于个人。也在群体活动的创造与累积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象征地方特色的知识总合。[3]

本研究的文化活动项目策划过程具体包括:(1)、构想执行,(2)、再制造,(3)、营销、宣传、流通、(4)、展示销售等四个阶段。我国的民俗节庆除了沿袭传统的动态基调,随着工商业生活步调的转变,加上推动社区营造而兴起的促销地方产业和发展观光的功能,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环。以前述‘民俗节庆文化活动相关利益人模式’分析,民间参与的范围包括:呈现地方生活风貌、艺术成份、精神价值的文化制造者;具有执行传播,扩散宣传效果的文化营销业者;以及提供前来参与的顾客和消费者各种感观体验及休闲服务的文化服务业者三大类。进一步细分尤以下列各项最常见。(1)、宗教及公益团体:包括传统的寺庙、宗教团体,及当代非营利性组织的公益文教基金会,他们通常是民俗节庆的发起或赞助单位。(2)、地方文史工作者:无论是团体或个人性质之文化志工,对于协助节庆活动之企划、推动、考证与服务,往往提供绝佳的辅助。(3)、艺术工作者:包括传承传统艺术的戏剧、艺阵、表演以及寻求推陈出新或结合流行风尚元素的艺术创作者。(4)、地方产业供应者:原属地方生活主轴的地方产物提供者,如年货大街的商家、木雕艺术节的雕刻业者。(5)、衍生性文化产品制造者:如元宵灯饰的饰品制造商。(6)、营销及传播业者:包括媒体传播及当代承揽策展或执行活动企划的经纪公司。(7)、观光服务业者:民俗节庆活动的功能融入大众消费文化,增加了文化观光与知识经济的意义,食、衣、住、行等民生性质的消费服务成为节庆活动的重要项目。

本研究认为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四个阶段不一定像工厂化生产流程那样一个接一个,有时候其实是既重叠又互动。事实上这些分工也存在于不同的执行单位之间,亦即垂直整合的合作模式是采取将原来个别执行的专长领域结合在一起,藉以提供较为完整的价值链。

4、营利模式

具有民俗传承与创造经济效益的民俗节庆活动,不但不在文化资产保存法严谨的保障范围,也非强化创意生产的文化产业项目。[4]而民俗节庆的文化活动涉及历史、宗教、礼俗、艺术、经济、营销、体验、服务等不同面向的学术研究与经营实务。因此,民俗节庆活动的价值链带动文化、观光、商业的实质效益是不争的事实。

5、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研究的命题在讨论文化意义产制过程中,以所谓文化循环的概念来观察,当代文化事业的生产、再现、认同、消费与管制的接合过程,每个层面都有其必然的影响力,各个层面的接合与连结会决定文化意义如何被接受或生产。

民俗节庆源起自俗民时节庆典,经过不断的积叠与创新,虽然可能因创新元素加入或怀抱不同的愿景而调整作法,但其根植于俗民生活的原始意义仍是维持永续绵延的原始动力。但时下许多新兴节庆活动的内容设计,往往标榜国际化、艺术化、大型化,成为追求商业效益的观光产业。[5]许多民俗产业曾创造一季数十万人潮参加的盛况。这种操作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景气不佳,终于因亏损严重而宣布停办;与此相同,许多艺术节也经历类似的同样命运。因此,民俗节庆活动必顸投入更多文化行政的扶持与学术研究的基础,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6、相关结论

传统民俗节庆结合乡土神佛祭祀,融入艺阵、戏曲表演,是汇聚村民共享迎神、喜庆、群集娱乐的节日,也是乡土艺术展现的最佳平台。那是俗民文化最核心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艺术的多层涵意。随着社会变迁与政府的文化行政提倡多元文化并蓄,透过富丽农村、社区总体营造、一乡一特色、鼓励文化产业化等政策的推动,当代我国的民俗节庆活动呈现一方面寻根复古,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的民俗节庆发展出以艺术文化发展观光、为社区营造促销地方产业、维持民俗祭典又加入创新作法等三种类型。

当代文化产业研究强调承袭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现代体验,发展兼俱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不可忽略的是人文艺术的美感,社会发展的理性价值,无论如何添加创新元素,它仍是文化生态绵延不断的原动力。我国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潮流中,将持续发展。期待透过文化活动项目策划合作,追溯民俗的传统因素,融入现代生活,共同开创兼具吸引世人关注,又能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体验与享受。(作者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王惠建.旅游主题公园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研究[D].湘潭大学2003

[3]苏韶芬.关于旅游业如何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若干思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参加艺术活动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群众合唱;城市文化;和谐社会;文化品位

近些年来,我国的群众合唱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且演唱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非职业合唱团的演唱水平与专业合唱团之间的差距逐渐在缩小,达到了出乎人们想象的程度。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合唱比赛,更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成果的一次展示。它不仅使普通观众对合唱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觉得合唱既好听又好看,更是带动全国群众合唱蓬勃发展起来,而蓬勃发展的群众合唱反过来又推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群众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

(一)合唱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音乐形式之一

由于合唱具有人声与语言因素相结合的特点,使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具有易懂、直接、形象化的优势。合唱歌曲是由极为接近语言形态的歌词和音乐旋律所组成,因此,它在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上,与其他文化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相比具有更为快捷的特点。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一批合唱作品,便快速和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声,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率先以明确、精炼的语言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型旋律,凝聚、激发和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起着号召、团结、鼓舞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作用。在今天,合唱艺术依然是反应现实生活的最直接的音乐艺术形式,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发生、重要节日的纪念还是对普通生活、实际工作的表现,合唱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形式。

(二)广大观众对高雅艺术的喜爱与渴求促进了群众合唱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日益迫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成正比的是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缺乏。各种媒体无不在利用各种形式娱乐大众,城市文化市场也充斥着各种形态的娱乐文化,但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能够给人们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文化形式却十分匮乏。而群众合唱这种集娱乐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解决文化市场空虚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易于参与且高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人们饭后茶余消遣和享受最广泛最重要的形式。

(三)合唱艺术直接反映着时代风貌和社会进步

由于合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历来都成为社会主流精神表达的最佳艺术形态。我国合唱的发展历史和今天的社会认同,充分记录和显示了合唱艺术对时代风貌、社会进步的正面描述和歌颂特点。从《祖国颂》、《牧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长征组歌》,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大漠之夜》、《遥远的小渔村》,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贯穿着鲜明的主流社会精神,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及时地、形象地反映了处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现实下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想和愿望,从各个角度和侧面赞美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鼓舞着人民建设家园奋发向上的精神。尤其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人生价值取向的模糊,人们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精神指引以保证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因此,合唱艺术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流精神的极好音乐艺术形式,是现代城市文化

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四)合唱艺术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形态建设的极好艺术形式

由于合唱艺术的集体性和群众性,其艺术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十分强大,在团结各族人民、激励革命斗志以及鼓舞人民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突发事件等方面上,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特点。如《长征组歌》、《草原晨曲》、《打手鼓唱起歌》、《爱我中华》以及抗洪抗非典中创作的歌曲演唱,在歌颂革命精神、赞美劳动光荣、促进民族大团结、歌颂美好生活上都具有明显的精神导向和艺术导向作用,并能在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群众性特点下将这种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使社会意识和人民的精神得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合唱艺术是精神文明传播、国家和民族团结观念的巩固上的极好艺术形式,是形成、推动社会良好意识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化内容构建基本内容之一。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是创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的有效载体和展示平台

(一)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净化人们的心灵

合唱活动的开展能为群众提供一个群体参与高尚艺术文化活动的机会,使人们在健康高尚的音乐形式下心灵得到洗礼、精神生活得到充实。以合唱的形式在音乐中凝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圣洁、高雅并营造出温馨、和谐、积极的意境,从而使人在精神与心灵上得以净化和升华。因此,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群众合唱活动,可以抵御各种精神毒害和落后文化的侵蚀,远离一些非法组织和不健康的活动,这对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有良好的作用。

(二)群众合唱活动的开展对构建和谐生活氛围,规范人的品行有着重要意义

合唱一般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其音域、色调、力度处理的变化是一种集体、协调行为,在训练过程中,参与者的纪律性必定会被规范,逐渐地会按音色、声部结构不同进行的具体需要相互协作和整体协调,达到使不同的音色、旋律、节奏,不同的歌词、情绪交织成协调统一的合唱效果,最终在参与过程中加强集体、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力。而且,由于在合唱活动中的要求完全不用僵硬说教,而是通过歌唱就能达到圣洁和谐的群体效应,这也使人们易于在精神上接受和巩固。

另外,合唱要求科学发声训练,使演唱者的声音收放自如、浑厚纯美,并情绪饱满地全身心投入,这种状态加上合唱形式和内容的特点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心理暗示,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雅的气质,这种心理暗示会逐步在生活和工作中使人模仿学习高雅艺术,必须具有的温文尔雅的举止并形成习惯,改变原有的不良行为,使自己在品行上得到提高,成为有气质和有道德的现代公民。

三、群众合唱能提高基层市民的人文素质

群众合唱是一种充满娱乐文化的高级音乐艺术,人们在合唱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艺术的熏陶而且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因此,群众合唱是精神文明传播,是将个体人文素质扩大到集体、城市和整个国家民族的极好艺术形式。通过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能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促进文化传播,从而在当前的城市人文素质建设中引导思想统一和政治方向。从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用群众合唱这一载体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促进了参加合唱的个体以及集体人文素质的提高。

群众合唱艺术能够促进城市人文素质培养主要是指对大众进行文化、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合唱艺术形式,与实际生活情感更接近,能够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明地体现艺术感受性和艺术体验性。另外,合唱艺术形式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群众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品味的培养,也有利于群众健康个性心理和团结集体行为的形成。群众合唱对演唱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以情感桥梁为纽带,使自然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使人的情感世界不断深化和丰富。

是否具有民族精神是城市人文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前提的。群众合唱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人民群众形成积极的民族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和召唤力是任何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这种集体活动出现的时候,无论是参与的演唱者还是聆听者都会被气势恢宏、热血沸腾的集体场面所折服。具有时代性词藻和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被异口同声的人们所咏唱,现场气氛的叠加使群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用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来烘托气氛,激发人民的民族精神。

四、群众合唱能有效提高社会凝聚力,展示城市良好文化形象

群众合唱这种形式所具有的抒感的直接性、参与面的广泛性以及具有培育团队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谐的特性说明群众合唱是一种以集体歌唱的方式抒怀、宣泄情感的社会活动。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外,更大的特点就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所以它往往能成为宣传思想,鼓舞群众的工具,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例如全国开展的一系列“唱响红歌”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把艺术作品和群众的思想结合起来,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一个合唱团要在合唱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必须个人与个人之间、声部与声部之间丝丝入扣的协同合作,才能完美地完成作品的演唱。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重要分子,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个人必须放弃自我、把自己的声音融入到集体中,形成集体声音的和谐,集体又必须服从指挥,指挥又服从于作曲家和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声部与声部之间必须按照和声学的原理,使歌曲在演唱过程的每一时间段、在声部纵向的和声构建、横向的旋律进行方面都发挥出最佳的和声效果。长此与往,形成了和谐与共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协作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群众合唱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例如,一些活跃在市区广场、公园、校园和社区的合唱团体,成为展示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景观。在各个社区里,大到上千人的歌会,小到几十人的街道社区歌咏活动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一些合唱团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性地参加排演,使这些合唱团员们能真正代表一个地区的群众唱出高水平。除了开展组织各类合唱比赛、表演外,更起到了对外交流的作用,使群众合唱成为一张名片,更好地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五、群众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