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34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1

一、遵义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民休闲度假、娱乐、放松身心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提升。

(二)遵义乡村旅游现状

根据遵义市旅游局数据到2015年8月,全市已有近1000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开门迎客,共接待游客600来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60亿元;解决农民就业2万多人,就业农民收入近6000万元,受益农户4万多户。“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是遵义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遵义市按照“小青瓦、坡面屋、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七要素建设黔北民居,目前全市已新建和改造黔北民居38.46万栋,覆盖农户57.7万户230.8万人。其中开展创业经营的1.43万栋。今年,遵义市将完成以黔北民居为主要标志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两个省级整县推进示范县、19个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及12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建设。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其发展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位,对遵义乡村旅游盲目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明晰使得现在的遵义乡村旅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政府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力度差,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经营者的利益、游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从而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比如在遵义的乡村旅游管理中政府监管应该做到,让旅游者放心旅游、放心消费、放心享受服务。比如乡村旅游的旅游纪念品包括农副产品及部分农副产品的加工或深加工,安全性、绿色环保性是旅游者是否放心购买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但是这些旅游纪念品的安全性还不能完全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完成相关工作

(二)经营模式单一“乡村性”气息缺失

乡村旅游主要是围绕乡村而开展的,这就导致当地村民成了乡村旅游接待地的主要经营者或接待者。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甚至简单的培训,因此它们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大部分经营者是通过模仿别人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在进行经营,而这种短见的经营形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原本正常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在发生改变,“乡村性”气息逐渐消失。受利益及效率的驱使多数经营者将“城市性”的物品或者娱乐形式照搬到乡村旅游接待地,让其具有所谓的“乡村性”的性质渐渐改变。

(三)旅游三大效益没有获得平衡发展

旅游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如何将三者之间的利益统筹协调发展使其旅游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是旅游业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还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虽然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但那只是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下产生的。作为现展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从产品本身出发通过其开发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前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问题。

遵义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对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接待地进行生态保护、让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乡村旅游接待地得以恢复,这都是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解决且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遵义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目前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多数只有少量的参与性活动,如麻将、垂钓、果蔬采摘,有个别接待点有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体育项目,而这些并没有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色。真正的乡村旅游应该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及民俗文化等为主要特色并加入多种参与性元素在内,让旅游者充分体验“享在农家”。也只有这样所获得的效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效益,否则一切偏离于这一主旨的乡村旅游即使是发展起来,显然也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乡村旅游的特有性质决定其必须是参与性强的,只有参与性强的旅游地才能在广大的乡村旅游市场上获得一个长远的发展。由此深入挖掘富有乡村特色旅游参与活动、开展具有主题文化的乡村旅游接待示范区、加强相邻旅游接待点之间的合作,从而开发出参与性强、吸引力大、“乡村性”氛围浓郁的现代乡村旅游接待地成了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三、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遵义市乡村旅游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呢?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及信息平台

高效管理团队是高收益及有序运营的保证,是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的基础。可以由政府牵头,在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及游客中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一定奖励,促进其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对其个别有思想的个体可适当进行资金扶持使其先发展起来,通过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发展;在乡村旅游接待点与政府及旅游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让问题及时反馈,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解决,始终贯彻执行,最终形成高效良性可持续循环的信息管理系统。

2、多方合作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层次系统,增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层次

应该对乡村旅游的一切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引导,提升其乡村旅游综合知识,让当地经营者与人民群众有意识并为之不断向真正的乡村旅游氛围而努力。根据当地旅游接待点的具体情况,定制两层或两层以上层次进行分层培训,通过分等级培训,形成服务质量的差异化,同时强化可持续观念的培训,最终达到服务形式及消费档次的多样化,从而完善旅游消费层次,实现各接待点交叉竞争,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这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进行乡村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及乡村旅游深入开发不断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等得以实现。

(二)多形式多手段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各地视自身条件,根据实地考查为依据。政府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实现各乡村旅游地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1、政府应加大旅游财政投入

通过财政扶持不断完善旅游接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境、公路、住宿、公共区域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不断挖掘乡村原生性文化,重现原始乡村农事活动、生活方式来提高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从而改善其乡村旅游氛围,增强地方乡村旅游吸引力;并结合地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

2、加强遵义乡村旅游理念宣传、提高市场影响力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对乡村旅游“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展乡村农事活动竞赛、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等形式引导旅游者去了解真正的乡村;通过对乡村旅游接待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使旅游者感受浓郁的乡村旅游文化氛围;开发者正确的开发理念、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严格控制与执行及旅游者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良好的监督,四者之间的真正有机结合才是乡村旅游开发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各地联合开发形成规模

将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有效的交通设施链接起来,进行统一的策划、宣传、营销等,建立共同的管理机构,如某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处或某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所有该线路上的接待点必须全部参与其中以保证其组织的有效管理,该线路上的一切乡村旅游相关事宜均由此部门统一处理或决定。以此让乡村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实现乡村旅游多部门、不统一的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让遵义乡村旅游对外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差异竞争,通过合理的竞争才能真正使乡村旅游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地,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开展地区旅游特色吸引物,力求将每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打造成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富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具有区域知名度及以服务等形式上的差异化将乡村旅游地进行分类建设。打造突出地方特色、拥有自身深厚文化内涵,富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可以依托附近环境的优美打造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接待点;附近有河流、湖泊(人工湖)亦可打造以垂钓、水上活动为主的“渔庄”;亦可将土地、农事、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发掘,形成综合性乡村旅游接待地。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都应该是有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旅游对外更有竞争力。

(四)开发参与性、可持续性强的旅游项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薪阶层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到乡村旅游地更希望回归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层面上,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让旅游者“食在农家”、“住在农家”、“行在农家”、“游在农家”、“购在农家”、“娱在农家”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发乡村农事参与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农耕土地无人耕种的契机大力开发与耕地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如,将土地租给旅游者或者利用农用工具结合传统的耕种方式让旅游者真正的参与到旅游中去,其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旅游者之间、家庭之间、团队之间等。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将乡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起来,带动旅游者使其深刻感受乡村旅游文化为其带来的享受,让其产生回游的潜在可能。“统计表明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

四、小结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www.133229.com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研究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各地要贯彻上述精神,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产品开发,力争在2006年取得新进展,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特此通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2006年伊始,国家旅游局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2006中国乡村游”启动仪式,拉开今年“乡村游”主题年的序幕。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确定今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业内人士认为,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以及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普遍欢迎。

另外,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引进大量资金。同时,对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4

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专家学者尚无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乡村旅游目的地说、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内容说等。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乡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区以外、乡村地域范围以内、以其有旅游价值的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为对象开展的旅游活动。狭义地讲,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进行的旅游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对乡村旅游的内涵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点睛之笔,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扩大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加速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的进程,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观念更新,缩小城乡差距。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环大明山旅游带的范围是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明山为中心的环大明山辐射区域,包括武鸣、马山、上林、宾阳等4个南宁市辖县及位于环带上的部分市域范围。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建设是以大明山景区为旅游吸引物,通过环大明山周边四县,以及南宁市区部分处于环大明山旅游带上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资源相辅相成的品位旅游带。

(一)优势

1资源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地处亚热带,生物类型多样,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再加上广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质、水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著名景点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马山的金伦洞、武鸣的明秀园、宾阳的民居群等。乡村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土特产品种类繁多,乡民乡风敦厚纯朴。优良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使环大明山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环大明山旅游带属于南宁大旅游圈,最远的地区距南宁只有28公里。南宁作为首府城市,近几年随着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召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旅游客源呈上升趋势。2005年,南宁市全年接待人境旅游者83317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623.47万人次,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使得“以旅促农”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成为我国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主题又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可见国家对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作用的肯定。

环大明山旅游带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享受民族政策,加上旅游带又是广西南宁市重点建设的区域,政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南宁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多次召开旅游业发展工作会议,先后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证,同时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劣势

1形象劣势。旅游地形象决定了其市场吸引力的大小,这种形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具有稳定性、可识别性、依托性、文化性、可感知性等特征,是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选择的关键因素。环大明山旅游带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民风旅游的有利环境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没有充分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环大明山地区各个村落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一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对外宣传的形象定位处于缺失状态。

2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会所、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缺乏,产品单一,导致旅游活动内容少,游客逗留时间短,参与程度低,综合消费少,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不大。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大明山旅游带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交通条件制约,虽然旅游带距南宁较近,但乘车时间仍然比较长,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造成环大明山地区的可进人性比较差,各种公共的宣传标语和设施也缺失。

作为广西和南宁重点建设的项目,目前环大明山地区的配套服务设施还没有形成规模,餐饮、住宿、购物等仍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制约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性发展。

(三)机遇

1政策机会。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广西区内,南宁市政府预计投资44亿元来打造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品牌,对环大明山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方政府对此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节事机会。从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至今已经有四个年头,各地商家企业聚集南宁,给南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他节庆活动,如横县每年的茉莉花交易会、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宾阳的炮龙节和上林的油葵花文化旅游节等也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3旅游者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形式的出现,可以使人们更多的参与和体验乡村生活。因此,环大明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南宁市区的城市居民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四)威胁

1竞争威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广西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加上地理条件和生态气候的相似性,乡村旅游在环大明山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竞争激烈,客源也就大部分被分流。

2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人们在求新求异心理的驱动下,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需求日益增加,加上乡村旅游的好多项目更新换代的加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游客的需求生产更本论文

多的新型的旅游产品,那么该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环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环大明山旅游带在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开发了乡村大世界、下渌村、下水源村、花花大世界、三里洋渡、不孤村等旅游景区。

由表1可看出,乡村旅游虽然推进了环大明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但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薄弱、各种投资形式并存、开发模式雷同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在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

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类型分类的阐述。我国专家学者目前对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于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根据这种定义,乡村旅游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乡村自然观光型、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遗产旅游等。

2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类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带内的民俗旅游资源也相当有特色,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相互补充。按照国内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阐述,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观光型、民俗型、休闲度假型。在目前的开发建设中,因为大部分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开发的初期,所以整个产品的体系依然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和民俗型为辅。

(1)观光型。环大明山旅游带主要以山、水、洞等自然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在整个游憩带上的各个村落都有所涉及,其中以上林三里洋渡和武鸣县的花花大世界以及龙山保护区的下水源村最具特色。三里洋渡以特色农业种植带动两岸11个村屯、长约1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带的发展,主要种植葡萄、桃树等水果。下水源村因其地处龙山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景色怡人,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受。花花大世界园区内有花卉、动植物养殖以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

(2)民俗型。环大明山旅游带的民间节庆主要有“三月三”歌圩节、炮龙节、河灯节等。目前已开发的民俗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的形式居多。下渌村已建有戏台、体育设施,种植有龙眼、荔枝等水果。开发农家乐,让游客自己摘果、品果,使游客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旅游,从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种劳动的乐趣。

(3)休闲度假型。目前我国整体的旅游产品仍然处于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过渡时期,广西作为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了桂林的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完善之外,其他地区仍然处于尚未开发的阶段。环大明山地区由于各县经济条件的制约,只有靠近南宁市的一些地区开发有度假型旅游产品,乡村大世界就是其中一个,它主要以会议培训、农业教育示范及推广等多种功能来倡导健康休闲理念的特色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

四、环大明山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把体验性融入乡村旅游,提高产品竞争力。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是乡村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保障,只有把本地区的特色挖掘出来才能使得环大明山乡村旅游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游客需求的增长,要求参与性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这种体验过程,既有利于弘扬乡村地域文化,又有助于创新乡村的地域文化。作为营销者来说,创造不同的场景来供游客参与,可以直接影响到游客对该地旅游的兴趣,进而影响客源的数量。广西其他地区包括环大明山地区的农业种植广泛,但目前仅仅局限于游客摘果、品果,应在这种基础上延伸游客的参与性,可开辟一片空地供游客种植,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农家旅馆中可让客人自己动手烹制菜肴等。如何把这种体验性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各个区域可因地制宜。

(二)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乡村旅游,类型也都大同小异,重复现象比较普遍。乡村性、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避免乡村旅游同质性的关键。环大明山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形式有:“三月三”歌圩、炮龙节等民俗文化,昆仑关、徐霞客足迹等历史文化,宾阳酸粉、马山黑山羊等饮食文化,以及以龙母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的深层次的挖掘,是环大明山旅游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树立旅游品牌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微观层面就是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意象,而这种乡村意想要想要抓住游客的心理,必须对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产品整合既包括地区内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又包含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其一,同种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例如在环大明山旅游带的乡村旅游产品虽都有观光的类型,但各县深挖其内涵后,还是有所特色,乡村大世界有独具特色的生态园,下渌村突出其壮族风情,下水源村体现户外探险,花花大世界以主题园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三里洋渡竹筏漂流、休闲旅游、田园观光,不孤村的农场旅游,应把这些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提升本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其二,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比如发挥南宁会展旅游的带动作用,把商务游客通过政府等媒介引入到环大明山地区;或者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区进行区域联盟,借助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来带动环大明山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加强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各个部分的关联力度。基于价值链的旅游业核心流程系统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旅游市场激活与营销、旅游者接待与服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信息收集与反馈等六大模块。在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推广中。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关联。作为刚刚起步的一个旅游带,协调发展是必要的。环大明山旅游带应在目前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营销的宣传力度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进而构造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五)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的行业性质限定了从业者需要面对面地服务旅游者,所以旅游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影响整个景区的整体形象。环大明山旅游带已开发的旅游区,接待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当地的村民组织而成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当地应该重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各级有关部门应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5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71.7%,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6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7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及模式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5日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文明的理念,更为注重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这恰恰与我国乡村广为分布、乡村自然资源多样以及乡村民俗文化丰富的现实条件下发展旅游的要求相一致。

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举措。乡村生态旅游需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它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冲突最小、目标最为接近的“农业产业”和“生态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区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乡村旅游区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主打产品。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乡村相比城市而言比较落后,无法独立进行区域旅游开发,需要引进外部资源。由此,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依据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不同的乡村生态旅游区的经营模式。根据各参与方的职能、利益以及合作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一)分散自主经营模式。分散自主经营模式,是以乡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产业组织模式。根据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以各个单位业户为经营单位,自发组建。该经营模式的经营主体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这就实现了旅游开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从经营规模上看,采用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即提供“农户型”乡村旅游产品。

这种分散自主的经营方式最容易为广大农户所接受和选择,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规范发展而言,它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户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职业素质不高,追求短期利益,由于简单效仿产生旅游活动单一、旅游项目过于重复的问题,逐渐使乡村旅游失去趣味性和乡村性;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市场推广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弱势。因此,需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管理制度,规范约束了农户的经营行为,在民主意识的指导下更有效地发挥这种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旅游企业,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环境改善进行经营管理,与乡村农户合作开发乡村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带动并组织村民参与开展乡村民俗观光旅游活动,通过市场营销招徕众多旅游者,建设具有特色吸引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公司通过资本投入和技术输出,对乡村旅游地拥有经营权,同时对各农户的餐饮和接待服务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由公司负责,进行统一定价和规范管理,控制农户的分散经营,二者优势互补,在经营层面而非产权层面上实现了一体化。

但由于资本和组织上的强势,公司通常处于优势地位,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在制定合约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在推广该模式时,需注意公司和农户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主体,必须坚持以公司为龙头、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地内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同时,不可忽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协调机能,确保乡村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社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社区+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基层政府组织发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同时对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进行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运营标准,以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和乡村特色,从而全面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或代表基层利益的村委会等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规范农户经营行为以及乡村旅游市场秩序,并且监督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状况;公司着重于乡村旅游地的投资、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是提供旅游产品和接待服务的基本单元,是保证社区参与的基本力量。

社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便于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充分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开发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同时,有利于社区居民实现经济和社会增权,使社区居民全面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活动,保证乡村旅游长期的吸引力。

主要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8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二、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怀柔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并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观光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据统计2012年,怀柔区累计接待乡村旅游3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5.8%。2012年元旦、“五一“等5个小长假和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总计27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8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4.5%。可见乡村旅游在怀柔旅游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其优势也已经逐渐凸现出来。

(二)存在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63%的游客反映怀柔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娱乐项目没有新鲜感,缺乏特色。怀柔区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

目前怀柔区乡村旅游产品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产品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这一点从调查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游客旅游消费普遍较低,其中消费在200元以下的据多数,停留时间也以一日为主,这与怀柔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品味是分不开的。

3.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41.9%的旅游者是通过朋友介绍的,15.5%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而报纸杂志和网络信息则分别占7.4%和占15.1%,由此可见怀柔乡村旅游的宣传基本依靠游客的口碑效应,这样的宣传方式比较原始,风险也很大,好则千般好,坏则影响整体。因此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资金来讲,主要是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讲,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差是阻碍游客来旅游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最重要是卫生问题,目前怀柔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旅馆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比如公厕和排水系统等。其次是可进入问题噩待解决。由于怀柔大多乡村旅游点都埋藏在大山深处,交通线路并不发达,可进入性比较差,致使多数游客望而却步。

三、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调查显示,来怀柔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有73.8%来自北京城市居民。而另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北京现有1400万常住人口,其中城市人口1000多万,按未来一年多次(5次)到郊区旅游的比例为23%计算,有700―1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这表明北京的乡村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占有这一巨大客源市场,使怀柔的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正确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从短期来看,怀柔仍应以低层次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为主,但必须注意特色培养和产品的多元化,从长期来看,必须根据旅游者消费趋势,提升产品层次,往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形成休闲型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短期内争创特色,形成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及食宿接待为主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主要是采摘、垂钓、饮食等,类型比较单一,项目比较雷同,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具体应做到。

1.特色经营,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特色,需要充分利用怀柔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开发多种娱乐活动,一方面促进怀柔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展示怀柔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造怀柔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这一点可借鉴国外乡村旅游活动(表1)围绕游客需求,进一步设计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多种线路选择,满足了广大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另可利用“影视旅游“、“会议旅游“等,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支出,带动整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赶京北山货大集、赏满族八旗新村“和以踏青赏花节为主的规模大、文化品味高、内容丰富,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怀柔整体旅游形象。(见表1)

2.打破单一,创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观赏性而忽视了科技型和文化性,因此产品格局单一。而目前来看,此种单一的产品格局,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即以采摘为例,与怀柔相邻的区县,纷纷组织采摘游,平谷的桃,大兴的西瓜,昌平也随处可见采摘园。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的单一性,寻求多元化发展格局,即重视科技和文化的渗透,开发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

2.1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可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移址怀柔的优势,开发农业科技园,一方面可供观赏,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农业普及高科技,提高农产量也大有裨益。

2.2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匈牙利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其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怀柔区文化丰富,喇叭沟门的满族乡具有独特的满族传统文化,另外寺庙文化、长城文化、红鳟鱼文化应有尽有,应将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度开发,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竞争力。

3.2长期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怀柔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52%,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呈现着“自然风光为主,山野气息浓厚“的特色。从现阶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人们一方面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另一方面则更注重休闲、娱乐的需求。怀柔区应根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发展休闲型乡村旅游。所谓休闲型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

3.2.1休闲娱乐型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怀柔应根据其自身资源优势,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建立相应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亲身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形成学生群体的教育园地,为他们普及农业知识提供平台。另外,可借鉴法国建立休闲农场,主要以农场品农场、露营农场和民俗农场为主,在开发时应注意主题的选定,突出特色。

3.2.2康体疗养型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怀柔的绿化率很高,空气质量相比城市及其它郊区县具有明显优势,可利用人们保健心理,将乡村旅游与康乐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疗养基地,提高乡村旅游的层次,增加旅游收入。

3.2.3自我发展型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怀柔山区普遍以农耕文化为主,且民俗文化丰富,目前开发的仅是以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发层次较低。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差异性较大,可利用人们求新求奇心理,开展农业知识普及游,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事活动,将娱乐和教育有机结合,既为山村带来利益,又让游客得到成长。

四、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在模式建立及转化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一)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的商业化经营、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Localpersonality):地方的风俗民情形成地格;③氛围(atmosphere):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构成氛围。目前怀柔区应推行特色管理――-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控制总量防止过度重复建设

模仿是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产品高度雷同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乡村性消失。民俗村与农家乐的泛化导致乡村旅游出现“低价格-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潜力,从而界定农家乐或民俗村的数量上限,指导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鼓励区域分工,反对重复建设,各村形成特色。

(三)规模经营与土地集中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怀柔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鼓励农民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四)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行业协会

政府应对进入民俗村和农家乐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尤其是进入官地民俗旅游村以及山巴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目前北京很多郊区县已经建立了或计划成立郊区民俗旅游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了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互通信息、协调一致、自我约束、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好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序竞争的氛围。怀柔乡村旅游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无序自主经营状态,恶性竞争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政府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监督。

五、小结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乡村旅游

目前我过旅游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就是最为尖锐的问题之一。旅游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尤其是从什么地方突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值得人们思考。乡村旅游天然具有绿色旅游的特性,如果再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源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保主义思潮。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此书是第一本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书中描述了一个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人类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这本书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政府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各种环保组织也开始成立。第一次真正提出循环经济理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他提出了“宇宙飞船模型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把地球比作一个完全封闭的没有终点的宇宙飞船,其内的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继续目前的经济运作方式,“宇宙飞船”这个系统必将崩溃。所以,人类必须采取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才能循环利用,往复不断。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来的经济特征。“循环经济实现了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闭环型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运作严格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以说,“3-R”原则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精髓所在。

二、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别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旅游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认识。

1.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既不是人文旅游资源也不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现场与过程为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是为旅游的发生而存在,乡村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产品。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2.乡村旅游游客选择的局限性。旅游动机多种多样,从旅游主体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有助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旅游目的不同于其他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的主要目的是体会农业生产过程,体验乡村生活,放松身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寻找一种典型的与城市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所以乡村旅游本身在选择旅游对象方面是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城市居民才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农村居民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

3.乡村旅游的地域性以及产品内容的相似性。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凡是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条件,其主体愿意经营乡村旅游都具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潜在生产能力。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存在地域广阔,并且经营内容方面相似性较大。

4.乡村旅游产品的非专一性。一般的旅游产品是专门为旅游主体的活动而存在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为旅游消费者而特殊存在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存在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依托广大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是农业生产的附属产品,在乡村旅游活动没有发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所依托的资源并没有停止。

5.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生于发展是由于城乡差异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形成的。在很早以前,世界城市化程度很低,大多数地域都处于乡村范畴,所以并不存在乡村旅游。由于欧美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所以乡村旅游最先产生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我国城市化进程时间晚于欧美地区,所以乡村旅游的出现也是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事情。我过乡村旅游的萌芽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一些“回老家”式的探亲活动,真正的乡村旅游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生活差异的加大所造成的。

6.乡村旅游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有不同的定义。西班牙的旅游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活农产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基础设施,使旅游者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生活方式,欣赏农村或农场风光并从事一系列相关休闲活动的旅游方式”。而英国的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不仅仅基于农业旅游,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活动。例如包括渔猎、骑马、远足、登山、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乡村旅游是一个范围较广泛的旅游活动。”

国内学者则从乡村旅游的组成角度来定义乡村旅游活动。认为乡村旅游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旅游要素: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特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业生产系统,游客以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参与乡村生产活动,观赏乡村美景,体会乡村民俗为目的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人类经济发展速度呈指数增长,而对于资源的需求与依赖是人类经济增长的基础。然而世界的能源与物质是有限的,并且人类所使用的大多数能源与矿产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说不可再生。人类以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资源与物质终有枯竭的一日。唯有改变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道路,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图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说明:y代表经济发展状况,x代表发展时间。

Y=f(a2)代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以及产生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污染物。

Y=f(a1)属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多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先期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发展早期经济利益不如传统经济利益明显。但由于有利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保护,长期来看循环经济才是经济永续发展的方式。

1、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已经是世界最大产业之一,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曾加快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学者提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但不可回避的是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高耗能、高污染、搞破坏的行业。这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业对能源的需求。旅游业包括交通业与住宿业,而交通行业与住宿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行业。据2010年世界范围内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汽车保有量达到10亿量,汽车的燃料主要是石油,每年汽车消耗的石油数量是巨大的,而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不可或缺的一个。目前世界因旅游而产生的交通在快速增加,世界石油供应也曾紧张形势。酒店行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是高耗能行业。酒店客房对供暖、降温、热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对电力、用水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离绿色产业还相距甚远。第二,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由于旅游行业其实是能耗较高的行业,所以碳排放量很大。交通对空气的污染尤其严重。目前北京、河北等大部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污染所造成,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形成。而每到黄金周都会出现汽车拥堵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酒店行业在排放大量碳的情况下,亦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垃圾。

2、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旅游资源的不足与游客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乡村旅游具有地域广阔,可提供大量乡村旅游产品,能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特点。自从我国“黄金周制度”形成以来,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就不断加深。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著名景区游客爆满,甚至出现许多旅游事故。华山游客爆满,并出现游客被殴打事件,庐山游客、黄山游客滞留山顶,或堵在半路造成正常旅游活动无法进行。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传统的旅游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目前国内的旅游需求。然而,乡村旅游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农业生产附加值较小,我国农村生产多为自然条件下小农经济,农民收入低。而乡村旅游可以在农民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乡村旅游强调以乡村地域的各种自然景观、聚落风光风景、民族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强调乡村旅游的生态型以及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旅游发展方式,是借鉴了循环经济内涵的乡村旅游,重视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可持续的旅游。乡村旅游的实现与发展是目标,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途径。在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容量巨大,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优势。近几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体现出内外需求协调拉动,自主发展动力增强的特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改善力度较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的旅游需求不断被刺激出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另外对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可提供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三)民族文化优势。我过民族众多,各种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而这种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旅游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可循环使用甚至是没有损耗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民俗旅游,是实现绿色旅游的有效途径。

四、循环经济在湖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与运用

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既要考虑湖南省本身的特点,又要注重循环经济在旅游中运用的一般方式。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主要从旅游消费理念的更新,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绿色环保技术在旅游过程中的运用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乡村旅游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与培养。加强游客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开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游客要认识到旅游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伤害以及环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乡村旅游宣传过程中,既要注重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又要宣传绿色旅游的意义与方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在游客心目中建立乡村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心里印象。

(二)旅游生产消费方式的改变。在旅游业中发展与实践循环经济,首先就是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总体说来,就是要游客由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的食、住、行、游、购、娱环环相扣,确又相对独立,但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旅游六大要素相对集中发生。这是因为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集住宿、餐饮、娱乐、购买于一体。以乡村旅游中最为常见的农家乐旅游为例,农家乐服务不仅提供餐饮和住宿,农家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为游客所欣赏,游客也可就地购买农家所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消费活动的高度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三)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循环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包括乡村生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旅游吸引要素、能量循环系统等要素。在乡村旅游中实现循环经济,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从物质的循环、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以及绿色能源的输入三个角度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模型

注:a为自然生态系统B为旅游相关要素系统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虽然不能完全归纳与乡村旅游,但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发生地域上以及构成要素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红色旅游本身既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又具备绿色旅游的特点。

五、结论

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解决大量的旅游需求。可通过民族文化、旅游理念、生产消费方式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Jenkins,Johnmichael.tourismpolicyinRuralnewSouthwales―policyandResearchpriorities[J].GeoJournal(1993)29.3281-290.

[2]BrettL.Bruyere,adamw.Beh,GeoffreyLelengula.DifferencesinperceptionsofCommunication,tourismBenefits,andmanagementissues[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43:49-59.

[3]王杰,王晓林,等.乡村旅游是辽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农村发展,2008(2):17-18.

[4]陈金林.青海乡村旅游的循环经济模式探析[J].攀登,2008(8):112-114.

[5]方萍,曹凑贵,赵建夫.生态学基础:双语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88.

[6]杨敏,李庆雷,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48-50.

[7]张作东.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8]王丽娟,李云霞.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5-38.

[9]舒代宁.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J].四川省情,2006(6):14-15.

[10]李庆雷等.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130-132.

[11]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15-17.

乡村旅游的定义篇10

[关键词]张家口乡村旅游现状困难对策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