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生态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45

渔业生态学篇1

一、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的实施,开创了**生态渔业发展新阶段

通过对乡镇渔村广泛地调研,亲身感受到由于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地实施,我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开创了生态渔业建设新阶段。主要表现在实现了以下几个重要转变。

(一)、由以海养人向以人养海转变

这是开创生态渔业新阶段的重要基础。受传统向自然宣战和征服自然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习惯于以海养人而不善于以人养海。科学发展观使**人提高了认识,有了新的追求:只有养育海才不会被自己的衣食父母抛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使广大渔民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觉护海的必要性。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在实施中将惠民思想融入在生态渔业发展中,县乡两级政府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鼓励渔民对海域实行多品种、立体化、生态型养殖。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实践告诉人们欲取必先予,现在**正自觉地向大海存放准备金,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营造海底森林;弃船退捕;减耕护海、清理海边圈养池等。如大钦岛乡每年向海底投石在600-1000方,有的村还将船和报废车沉到海里。每年向海底投放海胆苗100多万头,海参苗300-500万头,鲍鱼苗100多万头。

(二)、由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变

这是开创渔业新阶段的重要保障。一是抓规划。在开发上做到全县一盘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彻底改变过去无序开发现象。在摸清海域地形地貌,水流水文等情况基础上,县乡村都制定出了生态渔业规划,在制定规划时充分体现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哪个海区适宜养殖或底播什么,在规划图上标得一清二楚。二是抓审定。为了保证开发有序性、合理性,凡新开发养殖海区必须向村委提出书面申请,由县有关部门确权后方能使用。三是抓监管。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千方百计杜绝乱捕滥养现象。积极实施海边和海岸修复工程。

(三)、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这是开创渔业新阶段的关键。实现生态渔业新跨越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改变了**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方式。一是依靠科技化。积极推广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海带一绳双挂新技术,每亩产量提高了25%以上,带动了全国海带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抓种治本,积极打造海参、鲍鱼、贝鱼类三处良种繁育中心,加大新品种更新力度,养殖品种从单一的、附加值低的品种向多品种、附加值高的海珍品转变,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依靠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全县无公害产地和产品数量分别达到14处、9个品种,无公害产地规模达到10万多亩。前不久大小钦岛、南北隍城6600公顷海域被农业部化为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隍城还被农业部列为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区。**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享誉海内外,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海带出口量占全国的50%,**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珍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三是依靠管理现代化。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推动**渔业经济由外延型发展方式转为内涵型发展方式,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只占**8700平方公里海域的1/10就是最好的诠释。

(四)、由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

(五)、由短期行为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这是开创渔业新阶段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潜心研究,真抓实干的结果。一是决策科学化。为保证决策科学,平均每月县委县政府都要邀请全国著名专家进岛为全县干部作有关如何推动海岛科学发展方面的报告,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重大决策征求民意,请教专家。如为避免短期行为,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对海区进行确权,并确定了合理的承包期。二是行为自觉化。干部群众不仅能自觉遵守各级关于海洋环境与渔业方面的规章制度,而且还能象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大海。如对海区合理确权和实行合理的承包期后,渔民将公海当私海,思虑长远。海当田耕,海珍品当菜种,形成了自家海上菜园。所以,无论是集体、私营还是股份经营者都能自觉地向大海投苗、投石、建人工礁。三是科技体系化。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完善了三个体系。即标准化生产体系、渔业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普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基地和带头人作用,县乡村统筹安排协调新项目的试验和推广,既减轻了渔民负担又保证了实验的推进速度。

积极实施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工程,用现代科技生态养殖知识培训渔民,提高他们素质,为实现渔业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奠定基础。四是环境优质化。通过实施生态渔业、休养生息和严格保护,全县海域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五是结构合理化。产品从单打一转变为多样化,形成了以虾夷扇贝、刺参、鲍鱼、海胆、海带、鱼类和栉孔扇贝等重点品种为主的海水生态养殖新格局,渔业生产做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大钦岛乡和南隍城乡就是典型的代表。养殖海带活苦又不能赚大钱,但大钦岛乡一直没放弃,今年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高者收入达到70万元,全乡海带劳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网箱养鱼高者收入达到60万元,劳均纯收入在20万元。干部群众由此感悟到:科学发展观指方向,生态渔业生银行。六是管理规范化。对全县的育苗、养殖用药、用料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加强对苗种放养密度管理。成立渔业协会,积极为养殖户提供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渔药、饲料、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为了杜绝陆上污染源,全县不允许存在一个化工厂。海蛰几乎连年盛产,加工效益很高,但一律不许加工,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少收入5000多万元。建立部级海洋环境监控站,搞好海域环境、重点养殖区监测和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工作,每天在县电视台各海域水温、水质情况,有力地维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渔业发展新理念

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决策者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发展生态渔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为思想、观念决定境界,境界提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他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方式,更新发展理念,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此,树立了以下先进理念:

(一)、树立讲大局和负责任的理念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的是一个领导者必须要有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大局出发,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只顾地方利益,不仅无助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而且会最终损害地方利益。

**位于胶辽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是京津门户,其海上交通、安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突出。是**省和环渤海地区唯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陆地小县,海洋大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态优势,稀缺物种十分丰富。黄渤两海在**交汇,促成了**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我国海洋环境的晴雨表和海上物种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先后被确定为部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部级海岛资源综合开发实验区、全国十大科技兴海养殖示范基地。获得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中国十佳避暑胜地、**省十大最美地方等美誉。因此,有的专家从应对全球海上安全挑战的角度,提出应在**构建海上安全战略平台,充分说明**的建设在烟台市、**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岛小却地位重、作用大、价值大、责任大。这就要求**干部群众要跳出**看**,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树立起大局观和责任观,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及战略意义。

(二)、树立生态第一,环境至上理念

渤海是全球11个封闭海之一,近几年不断遭受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渔业资源衰退。对于地处渤海中的**来说必须毫不动摇地树立视生态如生命的理念,要将生态保护始终贯穿到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三)、树立好字优先的发展理念。

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破除只要增长、牺牲环境,只重当前、不顾长远的观念,树立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观念。渔业是**发展的基础,做好渔业、渔村、渔民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必须将解决三渔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生态渔业项目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渔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四)、树立勇于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省唯一的海岛县,如何发展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着力点就是开拓创新,不创新就会回到渔村,回到传统的捕捞养殖。所以,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三、用科学发展观相对照,开辟生态渔业发展新路径

过去,**同全国一样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以至于对资源、环境、社会三者关系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曾栽过跟头。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栉孔扇贝养殖由于海域环境退化、苗种单一老化、养殖密度规模过大造成几乎全军覆没,一个养殖户生产投资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血本无归打水漂,渔民只能望洋兴叹,**由此每年至少减收7亿多元,欲速则不达,教训十分深刻。**渔业的路到底应怎样走?他们一直在艰辛地探索。科学发展观给**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了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切实转变,理念变,境界高,思路宽,就发展。**人在困难条件下敢立潮头唱大风,并以崇高的境界,科学的态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求发展。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省和烟台市支持**科学发展的机遇,锐意进取,扬长避短,提出了建设**海上明珠及富裕**、魅力**、和谐**的总目标。为了实现上述总目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大产业的具体目标和思路。

四、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新目标和新思路

(一)、超越自我,打造两大中心

他们立足在区域位置、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等方面优势果断地提出了要把**打造成为国家海域科研基地、国家海上管理枢纽两大中心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因地制宜,规划两大渔业板块。

根据全县有人口居住的10个岛屿各自情况,分为南五岛和北五岛两大渔业板块,统筹发展。南五岛着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在大力压缩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渔业生产与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对接融合,使养殖基地同时成为旅游景区。北五岛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建设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和谐渔业,打造特色生态养殖基地。

(三)、科学耕海,实施生态渔业两个百万工程

所谓生态渔业是以渔为主,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相生相养的原理,保证渔业水域环境的洁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建立起的各种各样的良性循环圈。随着海洋渔业经济不断发展,生态渔业的类型和模式变得百花齐放。**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是其中的典型,就是在**海域打造100万亩生态渔业养殖基地、100万亩海底森林。在垂直面: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投放人工渔礁、移植大型藻类、营造海底森林、配套播养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在水平面:采取区间养、绳间养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贝藻鱼兼养。目前已规划建设了海带、虾夷扇贝、网箱养鱼等7个品种的6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8万亩的休闲渔业基地,并进行了36万亩渔业立体化综合开发;采取海底投石、人工造礁、半人工采苗、移植大型藻类、附着海带孢子及封死海区等措施,在各岛屿周围潮间带、潮下带生成了30万亩海底森林。

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是生态渔业战略的具体实施,它与两大中心、两大渔业板块紧密相联,没有渔业两个百万工程,打造**两大中心和两大渔业板块就失去了基石。

五、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创立生态渔业发展新典范

一般来说,海岛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交通、淡水、人才、资本又受很大制约,发展的困难必然要多。要战胜困难,实现大发展,必须认真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成功实施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是鲜明个性的展示,是指导**生态渔业发展的方向,是海岛资源环境有效利用、实现生态环境平衡的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民心工程,是实现渔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抉择,是渔业变强,渔村变兴,渔民变富的必由之路,是生态立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

(一)、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历史上,**经济几经风雨,曾遭受挫折。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将**发展逼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因此,对于**而言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的县领导班子站得高,看得远,善于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发展理念、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大胆破解发展难题、在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舍得下苦功。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是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产生的,必将为**生态渔业发展夯实坚实基础,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其中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个世界性难题。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到重要位置上,就是要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破解这一难题。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充分考虑渔业资源条件、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确定渔业发展速度、规模和目标。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还关注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生产投入,还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在加快县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渔业和渔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生态渔业双百万工程贯彻了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渔业生态学篇2

关键词:巢湖流域;渔民失水;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4-0016-03

随着中韩、中日海域的重新划定,海域管理制度的变化,海洋环境的恶化,渔民失海现象增多,殷文伟[1]王春蕊[2]董晓清[3]等着力分析了失海渔民概念、就业、社会保障、转产转业等问题,这些成果饱含对渔民失水问题探究的理论成果。与渔民失海现象对应的内陆渔民失水现象研究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数据中,研究对象集中于淡水湖、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渔民群体,其失水与可持续生计问题已引起学者关注,这为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状况研究提供借鉴。关于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的研究有:易述远[4]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渔民经济收入问题;陈文江[5]从生态学领域研究水域生态建设对鱼资源、渔民生产资料和生活的影响;殷滋言[6]基于环巢湖旅游开发,提出挖掘渔民生活中的旅游效应;在社会学领域,钱东方[7]、李魏[8]将巢湖的专业渔民作为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对其收入、子女教育、健康、社会保障进行调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渔民失水原因进行考察,呈管窥之见。

失水渔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是因为环境、社会、资源、发展等原因可拥有创造生活来源的人均占有水资源数量较少,这也是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对渔民的一种较为宽泛的界定。在巢湖流域因为失水路径不一,分成如下几种:

1资源型失水

历史上,巢湖渔业盛况在典籍记载中有所反映。明朝诗人曹祖庆的《登牛山望巢湖》:“山椒列酒荫松萝,遥听渔舟矣乃歌,帆樯几道凌空渡,烟火千门向晚多”;清朝诗人周大泉的《湖口晚望》:“渔市家家火,欧村树树烟,晚风吹正紧,好泊渡湖船”;清朝诗人潘尔侯的《月夜泛湖》:“长湖一望水如天,沽酒乘舟破晓烟。渔火依依明远屿,雁声历历度前川”等,有对渔民生活、渔村晚唱、渔民收获的描写,也有对“米贵圩淹破,只靠湖中鱼作}”生活的记忆。但是,近人诗中有“点点渔舟出”,“夹岸农渔笑语喧”,却对壮观的打渔场景记载少,如今沿湖家家户户打渔的场景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成为历史的记载和辈辈相传的回忆。鱼儿变少让人不禁想起20世纪的一句家乡话:“50年代淘米浇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随着巢湖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染使得巢湖水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加上围湖造田后农业种植的过量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巢湖一度成为“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工程之一。接踵而来的是水土流失,水位上升,目前巢湖现代淤积速大大超过地质史上的古代淤积,以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兆河、裕溪河河口三角洲地带为最,甚至有专家担忧巢湖在1000a后将在枯水期沦为沼泽。

水质变坏,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生物系统功能退化,鱼类饵料场和产卵场生态条件恶化。再加上1962-1968年巢湖的建闸使得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完全阻塞,纳苗期失去长江水倒灌机会而不能“灌江纳苗”,鱼类种群缺少补充,造成鱼群结构简单化、鱼类个体小型化与食性单一化。渔获量变少,从巢湖的定居性凶猛肉食性翘嘴红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有900t,而到了80年代就已经下降到了200t,原来巢湖三珍的螃蟹基本绝迹。

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减少,鱼产品单一化等原因形成的资源枯竭型失水渔民,渔民生活难以为继,其过程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2建设型失水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围湖造田与大力建设巢湖沿岸,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对原生态第一产业区域的强势入侵而孕育了建设性失水渔民。

随着国家大江大河建设项目的推动,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经济,沿湖以渔业为辅的渔民逐渐转为农民甚至市民,以渔业为主的渔民逐渐转为以渔业为辅的渔民,这一趋势最远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曹操在巢湖西岸滩涂地筑堰为田,进行屯田;孙权在巢湖一带利用险关水域,构筑东兴堤以遏湖水,阻水为田,历经宋朝和明清的广为开垦。解放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沿湖人民自发有组织对湖泊进行围垦,随之而来的湖区面积缩小,圩田增多,土地收益逐渐超越了渔业的收获,渔民逐步退出了渔业领域变成农民。其身份变迁经历了一个较为长久的历史进程,在沿湖的大王、董村、鲍圩等北岸村庄表现较为明显,如今基本上家家都有开垦地,采取的是“又渔又耕”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沿湖地区以逐步从农业村庄向现代城镇社会过渡,推动了环巢湖新一轮建设进程。以1988―2008年为例,耕地面积减少333.36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65.40km2。虽然耕地的变化面积最大,但是从变化率和动态度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上看,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变化率和动态度分别达到36.2%和2.01,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且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减少,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水域面积从1288.23km2减至2008年1265.21km2,近30a的年增长率为-1.28%[9]。

随着滨湖大道建设、沿岸绿道和层级公路建设占用了原有的沿湖的草滩和湿地,代之而起的人工湿地,破坏了原有沿湖村民自家鱼塘,形成了因经济社会发展而被逐渐淘汰的失水渔民群体。同时,历届政府对渔民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禁止酷渔滥捕,规范渔业执照和渔民燃油补贴,界定渔民,一方面增加专业渔民的收入,也将环湖小镇非正规化、季节性的渔民排除出水域。

3政策型失水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我国自1995年起在黄海、东海2大海区,自1999年起在南海施行2~3个月的禁渔期,这3大海区连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至今,为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开始对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在《渔业法》和农业部令等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巢湖流域和地方政府对巢湖休渔期、禁渔期、禁渔区等明确规定;今年的最长时间禁渔达到6个月,主要包括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重点保护巢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孤山、马尾河口、南淝河口、杭埠河口、东口门等水生生物集中分布区和鱼类重要繁殖区。受禁渔政策影响,渔民无法进行春禁捕鱼活动,其收入被切断,专业渔民的生活在春禁捕鱼期就成了问题,其也成为因政策而导致的临时性失水渔民。这部分渔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引起关注。

在生态强省战略指导下,合肥着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巢湖流域成为“十二五”期间合肥构筑“1331”市域空间新格局的重要一环。渔民是生活于该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区域生态利益和环境与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客观上推动了渔民的失水进程。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建村[2013]99号)》在解决以船为家渔民最基本的安全住房前提下,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合理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及后续管理。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解决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皖政办〔2013〕12号),确定“1+6”政策体系,即以解决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定居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渔民户籍、就业、教育、医保、低保、养老及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2014年底,安徽安置17861户渔民上岸告别“水上漂”,巢湖流域又有137户渔民上岸安居。这也是继湖光新村和滨湖景城安置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渔民的生活安置,渔民从“亲水”――与水为家过渡到“离水”――与水远离的生活状态变迁。对大多数渔民来说能够明白这样做从长远来说,是“利水”的,但告别几十年的生活环境,多有内心的感伤与惋惜。

4能动型失水

正如历史的悖论一样,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小市小镇聚集效应逐渐明显。合肥的快速发展推动的人口密集化效应在逐步影响巢湖及沿湖地区。在城镇化的拉力作用下,产生了主观能动性失水渔民。在城市更好的收入、职业、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机会、气候条件等拉力吸引下,再加上农村的思想保守、生活水平低、就业机会少、教育落后等推力的推动下,开启了市民化进程。

经济人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其实在做经济分析时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假定单个的渔民是理性的,目标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在利益诱导下完成的,也就是渔民失水转业、继续从渔、待业等补等抉择都是收益权衡的结果。当成本大于收益,渔民转业工作就难以进行,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当转业就业收益大于成本,转业工作就会顺利进行,进而带动失水渔民群体逐渐扩大化。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当地渔民也利用地缘和亲缘关系外出打工,和农民一样,不拘泥于土地和水域,开启市民化进程。随着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比重明显增加,渔业作为第一产业的部分比重逐步下降,许多渔民利用环巢湖全域旅游发展的形势,加入旅游服务业等,进行就地创业。在调查中发现,勤恳的公交车司机、渔家乐饭馆的老板等主动放弃渔民工作,积极响应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新生活。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失水渔民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的历史演进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看,他又是一个具体概念,特别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妥善处理失水渔民群体,尤其是政策性失水和建设性失水渔民群体尤为重要。基于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加快传统的捕捞渔民向新型职业渔民、水休闲产业渔民、旅游服务型渔民转变,推动失水渔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构建与“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建设融合发展的“产业渔民、休闲渔村、生态渔业”格局,重塑渔民水生态价值观,树立失水即是益水的观念,呼吁对巢湖“水渔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关注,守护失水渔民的滨水家园梦想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利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殷文伟.失海渔民概念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

[2]王春蕊.沿海开发进程中失海渔民补偿安置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调查分析[J].经济论坛,2013(3).

[3]董晓清.沿海开发背景下失海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困境与构建路径――以江苏省沿海开发为例[J].江西农业科学,2013(3).

[4]易述远.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陈文江.巢湖生态调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2).

[6]殷滋言.环巢湖地区滨水游憩带规划与开发探讨[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6).

[7]钱东方.安徽省“连家船”专业渔民生产生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6).

渔业生态学篇3

关键词生态渔业;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292-02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水产养殖水域以稻田养殖和山塘水库为主,零星分布,2012年养殖面积2845hm2左右,水产品产量1240t,创产值2305万元。景宁畲族自治县生态渔业刚刚起步,仅初步形成生态渔业的雏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以配合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等进行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1.2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

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从而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1-2]。

1.3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鳅、蟹、甲鱼)共生和流水石蛙、娃娃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又养鱼,把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转化,实现“稳粮丰鱼增收”的目的。

1.4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使渔业一、三产业协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渔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各乡、镇没有成立渔技服务机构,没有专业的渔业服务人员,而且县级渔技推广人员少,力量薄弱。

2.2各级财政对水产的投入较少

由于景宁县属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少,群众资本积累不多,对发展水产生产投入能力有限。长期以来,水产业发展除少量的省级项目投入外,主要靠农户自主投入,自由发展。因此,政府和群众对渔业的投入,特别是渔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少,水产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引进等开展难度较大。

2.3群众的思想观念更新慢

景宁县“九山半水半分田”,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根深蒂固,群众只着眼于做山上文章,不善于做水上文章,市场意识不强,投入少,管理跟不上,现有水产养殖方式仍较落后,养殖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低,效益和优势得不到体现。

2.4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落后

病害监测工作中没有诊断病害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全凭经验和肉眼判断,大大降低了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无检验设备,对本市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3发展对策

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把发展生态渔业和增加渔民收入作为渔业工作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营、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山塘、水库和稻田养殖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3.1树立生态渔业观念,增强生态渔业意识

走生态渔业之路,既是景宁县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的正确选择,又是解决景宁县渔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了生态立县、环境立县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逐步成为全县的共识。在建设生态渔业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渔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整治紧迫感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形式和各种渠道,积极宣传生态渔业理念,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更加自觉投身于生态渔业建设。开办各种短训班,加强生态渔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科技人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人才及执法队伍。

3.2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责任渔技推广制度,增强渔技推广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普及性,让更多的渔民学习和掌握更先进实用的新技术。以水产养殖优势主导品种为重点,加大对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考核、通报、问责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生产源头管理,完善“三项记录”制度(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建立产品可追溯和质量管理倒逼机制。加强质量安全培训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良好操作规范,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强化检测支撑,建立健全各级水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同时积极与相关科技部门联合研究开发本地土著鱼类的繁育和增殖放流,打造生态渔业品牌,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深度发展,切实提高渔业的核心竞争力[4]。

3.3抓好整体规划

把规划制订作为统领生态渔业发展工作的核心来抓。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规划得好才能发展得好。在全面深入剖析全县渔业现状和瓶颈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全县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找准发展的模式和路子,提出可行的措施和要求,落实具体的行动和计划,科学谋划全县生态渔业的发展。

3.4抓好模式选择

把模式选择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关键来抓。生态化、科学化的各类渔业生产模式是生态渔业发展的重点内容。结合现代育种、养殖、防病、循环利用等技术,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各类生态型及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对“稻鱼共生,渔粮共赢”“以鱼治水”、“以鱼养水”的渔业生产模式的专题研究和开发,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实现以科技选择模式、以模式推进发展,确保生态渔业建设取得实效[5]。

3.5加强政策引导

把政策引导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重点来抓。统筹现有各项产业政策,整合各种资源,制订积极的引导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全县生态渔业建设工作。在继续大力推进增殖放流工程、渔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稻鱼(蟹、鳅、甲鱼等)共生、山塘高效生态、水库洁水和休闲渔业等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养殖模式生态、健康,经营体制机制健全,生产管理规范科学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引导和推动全县生态渔业建设工作。

3.6加强组织领导

把组织领导作为推进生态渔业的保障来抓。充分认识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渔业的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落实措施,拓宽筹资渠道,把生态渔业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改善全县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点工作,促进渔业经济综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4参考文献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我省生态渔业建设的若干工作意见[eB/oL].(2010-03-01)[2013-09-10].http:///yybbx/hnzc/zh/2010/03/01/2010030100038.shtml.

[2]张成亮.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子——浅析宿迁市生态渔业发展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5(5):17-19.

[3]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渔业生态学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届三中全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和中央2009年1号文件“继续实行休渔、禁渔制度,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的精神,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2009年*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2009年*及*江西段禁渔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江西省*及*江西段春季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09年*及*江西段禁渔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部署,通过禁渔期制度各项措施的实施,加快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管理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做到船进港、网上岸,确保禁渔期、禁渔区内“江湖无渔船、水中无网具、市场无鱼”,无违规违法事件发生。通过禁渔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增强全社会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促进渔业资源环境修复和渔民增收。

三、禁渔范围和时间

1、禁渔范围

*禁渔区:**市辖区水域;

**段(亦即江西段)禁渔区:上起瑞昌市码头镇江西岭,下至彭泽县马垱镇牛矶山,全长152公里。

2、禁渔时间

*禁渔区:3月20日12时至6月20日12时;

**段(亦即江西段)禁渔区:4月1日12时至6月30日12时。

四、禁渔内容

在禁渔范围和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包括捕螺、蚬、虾等)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作业活动。

禁渔期间,需采捕*天然水产苗种的部级水产原种场和需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的有关科研单位,必须经省农业厅审核报农业部批准,取得特许捕捞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关活动。

五、措施与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管理责任禁渔期制度是养护*及*江西段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我市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把执行该制度作为深入学习实现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届三中全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要求的具体措施,作为建设我市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抓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禁渔管理组织机构和长效工作管理机制。各地要按照市春季禁渔工作领导小组《2008-2010年*及*江西段禁渔管理工作任务通知书》要求,制定本辖区的禁渔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做到县(市、区)、乡(镇、场)、村逐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管理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得力的责任人及包庇纵容违规作业等违法违纪者,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2、抓好宣传,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各地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禁渔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安全的意义,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水域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要突出时代特色,提升媒体宣传报道的层次,使禁渔宣传工作做到“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报刊和网上有文”。在3月20日前,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政管理机构要把《禁渔通告》张贴到渔村、码头、船头和市场,把宣传材料分发到沿江滨湖每个渔民手中。通过大力宣传,使禁渔期制度进一步深入人心,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渔民进一步促进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强化生命之河、生命之湖的理念,更加关注、支持和配合禁渔期制度,为坚持禁渔期制度营造更好的禁渔氛围。

3、突出重点,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各地渔政、公安、水利、工商、财政和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对辖区水域、码头、水产品市场、农贸市场、餐馆饭店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渔政管理部门要全力以赴,派人派船驻守禁渔区,坚持昼夜巡逻值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充分应用联谊联防机制,或组织禁渔协管员、信息线报员等多种形式进行群防群治,维护禁渔秩序。

⑴开展清江清湖行动3月20日前,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清江清湖行动,动员渔民在禁渔期前将渔船渔网进港上岸,确保禁渔开始前,禁渔区内的渔船必须全部进港、网具全部上岸。

⑵加强督促检查各地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渔政、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重点难点、交界和群众举报反映强烈的水域,要进行重点整治,强化管理,维护好禁渔秩序。禁渔期间,各地统一执法检查行动不得少于6次。市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将自行组织或配合省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参加3-4次大的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对重点难点水域、交界水域和群众举报反映强烈水域,进行暗查暗访和突击检查。

⑶设置禁渔标*湖口县入湖口及**段(亦即江西段)瑞昌市和彭泽县两端水域交界处要设置好禁渔标志,做到禁渔范围明确,标志清楚。

4、健全举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健全举报制度,设立24小时值班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渔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举报的情况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市禁渔管理举报电话为:*。各地要及时将禁渔值班举报电话报市春季禁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5、加大增殖放流,提高禁渔成效“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各地要积极推进增殖放流事业,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增殖放流规模,规范增殖放流管理,提高增殖放流效果。

6、文明执法,强化服务认真意识各地要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业务培训,增强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效率;要遵守“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做到严格执法、公证执法、文明执法。要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真情关心渔民群众,妥善安排好禁渔期间渔民生产生活。

六、认真做好总结、评估

渔业生态学篇5

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后不久,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加快渔业发展现场会,充分体现了对海洋与渔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也是海洋与渔业工作贯彻落实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精神的具体行动。这次会议,就是要认真学结大连及我省沿海各地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研究把握今后我省渔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推进我省渔业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陈延明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渔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积极实施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战略,突出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渔业,全省渔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水产增养殖向着名优、健康、生态方向发展。渔业科技进步有力推进了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对虾、扇贝“二次创业”成效明显。大菱鲆养殖在短短几年内发展为一个年产值过30亿元的产业。海参养殖打破传统区域界限,在全省沿海开花,实现了“海参陆养”、“东参西养”的历史性突破,迅速形成海水养殖最大的支柱产业。半滑舌鳎、漠斑牙鲆的成功繁育,为海、淡水养殖提供了新的产业化品种。以工厂化养鱼、深海网箱养殖为标志的设施渔业快速膨胀,全省工厂化养殖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深水网箱发展到800个。内陆地区煤矿塌陷地、荒碱涝洼地渔业综合开发利用,渔藕混养、上农(林)下渔等生态养殖取得新的成效,淡水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突出加强了渔业标准化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省共制定完成了100多项地方渔业标准,建立了20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了101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和128个无公害产品。在认真总结我省多年来近海资源增殖经验的基础上,全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于今年启动,为我省渔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二)海洋捕捞向着稳定、适度、远洋方向发展。按照国家关于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要求,加强对近海资源的保护、管理,近海捕捞实现稳中有降。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和捕捞强度,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进展顺利,全省已累计报废渔船2120艘,培训渔民11082人,较好地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赴韩专属经济区入渔作业,不断改进国际鲜销渔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努力拓展远洋渔业新领域,新开发了朝鲜东海岸渔场,加快远洋渔场开拓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渔船的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渔船作业结构日趋合理,作业品种得到优化。去年,全省具有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达14家,在外作业远洋渔船发展到259艘,产量达到19.4万吨,产值13.5亿元,利润1.3亿元。

(三)水产品加工向着园区化、品牌化、外向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产业聚集、辐射和带动的平台。全省渔业企业超过1700多家,其中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8家。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标准高、发展快,渔业企业集群化态势明显。目前,全省水产食品加工园区近10个,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去年水产品加工总量335万吨,加工产值356亿元,精深加工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企业的品牌意识明显提高,按照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加大企业形象设计、品牌运作和市场开拓力度,涌现出“好当家”、“鸿洋神”、“日荣”、“泰祥”、“美佳”“食藻宝”等30多个广大消费者熟悉的水产名牌;抢抓机遇,主动承接日韩水产加工业的转移,扩大渔业招商引资,建设*半岛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品出口创汇强势增长。去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创汇额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预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出口水产品43.7万吨,创汇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和26%。渔业企业不断向港口运输、船舶修造、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领域拓展,开辟渔业发展的新空间。渔业第三产业长足发展,休闲渔业方兴未艾,全省休闲渔业场点达到5000多处。

(四)海洋与渔业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依法管海、依法兴渔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了具有我省特色的海洋与渔业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海域管理三项制度,海域使用确权率、发证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了对赤潮等海洋灾害监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选划和管理。重视海洋监察执法,连续几年开展了“海盾—保护蓝色国土行动”,取得较好成效。进一步规范渔业管理,组织编制了全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省已确权面积400万亩,占已养面积的40%,维护了渔民利益。着手开展水产苗种许可管理,确保水产苗种质量。伏季休渔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管理措施不断加大,秩序逐步好转。渔业安全形势稳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次会议参观考察了大连渔业。对比大连,我们的成绩、优势要充分肯定,但人家的长处、经验也必须认真借鉴。举例来说,大连市实施品牌战略,起点高、成效好,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品牌已在全国叫响,而我省海珍品品质优良、产量高,但由于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品牌少,市场影响力不够大;大连市科技体制、机制比较灵活,科技产业化水平高,而我省科技龙头企业相对来说还有差距;大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强,建立了源头管理的有效机制,我省水产品质量监测、监控体系还不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渔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优美环境的要求,给渔业发展带来新的课题;在重视粮食安全、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标,需要认真思考;从渔业发展自身来说,资源衰退、环境污染、养殖病害、乱填海域、渔民失海等对渔业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解决得好,渔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就会有大的根本性提高。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学习先进找差距,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审视自己,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渔业发展带有战略性和方向性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寻求和推动全省渔业工作有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提升发展理念,突出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

根据省政府领导关于海洋与渔业工作要围绕提高产业化水平,对产业定位问题做出战略规划和研究,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突出优先发展的重点,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不断开辟海洋与渔业发展新领域的指示,今年以来,我们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渔业发展战略和思路进行了比较认真、系统地调研和思考,初步想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深化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大力提高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集中发展水产增殖业、健康养殖业、精深加工业、远洋渔业、休闲渔业五大支柱产业,突出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带动全省渔业产业升级,为强省富民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考虑,突出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带动全省渔业产业升级,符合*渔业的资源禀赋特点和渔业发展实际。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半岛城市群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生态省建设战略,坚持“五个统筹”,坚持海陆结合,充分发挥渔业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优势,加快渔业多元化拓展和渗透融合,加快渔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涉渔资源,推进渔区、渔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力争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要坚持科学布局,重点突破,协调并进,稳步发展。重点建设四大渔业功能区。一是近海和内陆湖库自然生态渔业区。该区以泛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半岛、海州湾、南四湖、东平湖6个渔业增殖功能区为依托,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通过大规模地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投放人工鱼礁,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等综合措施,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构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健康优美的渔业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优势水产品生态工程养殖产业区。沿海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翼拓展,内陆在大水面集中、宜渔资源丰富的区域向四周扩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从渔业水域特点和养殖容量出发,创新养殖方式、模式,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名牌特色,带动养殖区的迅速发展,到2010年,形成优质鱼、对虾、海带、海参、贝类等几个产值过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宗优势品种;三是水产品加工产业区。按照“簇群集结、规模膨胀”的思路,立足自然资源、区位优势,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科学化管理,扩建一批以水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形成“洼地效应”,发展产业集群,构筑簇群板块,充分发挥园区企业集中、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渔业整体竞争力,把我省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水产品加工基地。要以企业为载体,加大培育力度,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四是渔港经济区。渔港是渔业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不仅涵盖渔业一、二、三产业,还涉及了交通、旅游、渔区城镇化建设等领域。要按照现代港口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渔港为依托,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选划渔港临近区域,形成以渔业经济为主体,海上运输、船舶修造、滨海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特色经济区,使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辐射带动渔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渔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要通过“四区”的建设,形成以业兴区,以区带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搞好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渔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建设*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要强调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三个发展理念。理念的形成和提升是软实力,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提出渔业发展的三个理念,可以有力地促进渔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和水平。发展品牌渔业,就是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渔业,发挥*渔业优势,打造*渔业名牌,提高*渔业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效渔业,就是要以科技为动力,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生态渔业,就是要利用水域生物、环境间的物质能量循环转化关系,养护、修复和提升渔业生态系统,增强渔业生产力。通过实行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实行质量兴渔,追求水产品的原生态,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管理的全过程,体现着现代渔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是渔业自身发展规律和我省现阶段渔业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是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渔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要深化渔业科技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的活力,制定和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不断总结先进经验,坚持典型引路,培植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全省渔业在现有基础上向更高的标准、高更的层次、更高的水平迈进。

三、努力创新,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实现以上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要突出搞好“五个”创新,为全省海洋与渔业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

(一)在结构调整上创新,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增养殖方面,要培植特色优势品种,重点发展海参、鲍鱼、扇贝、海带、优质鱼、贝类等的增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的规范管理,推进养殖方式的革命,加快水产良种产业化,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远洋渔业方面,要加快壮大远洋渔业企业,建立和完善远洋渔业基地,调整作业和品种结构,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施品牌渔业战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科学引导消费,培育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知名品牌。加快休闲渔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培植景观渔业、都市渔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组织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渔业生态环境损坏补偿机制。

(二)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提高产业化水平。深化产业化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培植壮大各种类型的渔业龙头企业。目前,我省渔业企业中,水产加工龙头多,科技带动龙头少,市场营销龙头少,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渔业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要提升水产加工档次和水平,大力培育品牌渔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依托带动作用,变水产加工为加工制造业,变产品销售为市场营销,走公司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各类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龙头企业和渔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和方向,积极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广泛吸引各种资本投入渔业,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渔业投入新机制。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三)在科技进步上创新,提高渔业科技含量。深化渔业科研体制与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渔业科研机构转型转制,鼓励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组建科研、生产、推广与应用一体的联合体,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搭建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加快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良种产业化对于渔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强水产苗种的原种保护、原产地保护和提纯复壮。良种产业化要以自我培育为主,引进为辅。抓好全省“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落实,搞好渔业科技示范带动。

(四)在生产管理方式上创新,实现质量兴渔。积极探索建立养殖业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抓紧开展水产苗种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严格实行生产许可制度。加快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对养殖病害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快水产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养殖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与管理、产品标签制度、水质环境监测等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维护渔民切身利益。加大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渔港经济区建设,统筹各产业的规划布局,不断完善配套功能,促进渔业向着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渔业生态学篇6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1]。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论文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意义

渔业生态学篇7

   研究亮点:对休闲渔业品牌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经营者、消费者及全局角度对实施休闲渔业品牌战略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只有建立生态品牌,塑造生态产品形象,对一定区域内的休闲渔业产品进行整合,才能提升我国休闲渔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关键词:休闲渔业;品牌战略;产品差异化;生态品牌;产品整合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的现有资源为依托,在充分挖掘渔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休闲需求,给渔民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兴产业。它不同于以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而是更多的注重休闲与旅游相结合、侧重文化精神层面的第三产业。近年来,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型渔业正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现代人的视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渔业。各地也纷纷发展休闲渔业,开鱼节、渔家乐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归属不明,地方各自为政,缺少当地特色,很难再次吸引顾客。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当地的现有渔业资源,打造绿色品牌,实施休闲渔业品牌战略。

   1 休闲渔业品牌与品牌战略

品牌的英文单词是“brand”,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1]。品牌的实施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弱化价格差异,同时还有利于消费者择优选择产品,避免购买风险。品牌战略是企业通过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增加企业市场份额的战略。品牌战略包括产品质量战略、技术开发战略、经营规模战略、品牌设计与广告策划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人才战略等诸多方面[2]。近年来,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从企业的长远角度出发,纷纷建立自有品牌,一方面可以借助品牌拓宽市场渠道,满足多元化经营要求,另一方面便于抵御恶性竞争,为企业创造高额利润。

   

休闲渔业品牌是整合休闲渔业产品的名称、特色、标识、形象及市场影响力等要求,借以辨认某个经营者或某群经营者的产品或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休闲渔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休闲渔业市场,增强休闲渔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是从企业品牌战略中延伸出来的,它是指通过对休闲渔业品牌形象的设计,运用一系列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打响知名度,吸引消费者前来观光、休闲、娱乐,从而提高休闲渔业的市场竞争力。构建休闲渔业的品牌战略,就是要保护现有的渔业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开发一些休闲渔业项目,传播渔业文化知识,吸引消费者亲自参与当中,真正做到身体与精神的放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与生态效益。

   2 我国休闲渔业品牌拓展的问题2.1 品牌意识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休闲渔业,但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截止2006年上半年,仅江苏省全省休闲渔业企业就近500家,大多为合伙经营,合伙人素质不高,缺乏长远规划,品牌意识不强,休闲渔业产品也仅仅是通过养殖垂钓、休闲观光、节庆旅游的形式吸引消费者,缺乏核心竞争力[3]。广东省毗邻港澳台,但休闲渔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滨海旅游与休闲渔船相结合为主,形式单一,配套服务设施滞后,品牌意识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品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影响企业是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休闲渔业经营者品牌意识的增强会带动产品价格的上扬,增加规模经济收益。因此培养品牌意识,打造核心竞争产品,是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整体规划不足,形象定位个性模糊休闲渔业缺乏理性规划容易导致盲目开发,而这种盲目、积极性的恶性循环式的开发更容易破坏渔区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4]。许多地区在开发休闲渔业时并不注重整体规划,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定位个性不强,形象模糊,难以与其他休闲渔业产品相区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12月,黑龙江全省13个地市已有各类休闲渔业场所(馆、点)近8000处,但大多数是以垂钓为主,餐饮、住宿、娱乐一体化发展[5],场馆太多,个性不强,整体规划欠缺。山东省近几年积极发展休闲渔业,2008年全省休闲渔业基地达6000多处[6],到处可见“某某生态园”、“某某渔村”的宣传,但主题突出的产品却非常少。所以合理定位产品形象,整合现有休闲渔业产品,发挥地域优势,建立地域品牌尤为重要。

   2.3 宣传力度不够,绿色营销概念不强全国许多地区无论是沿海或是内陆城市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休闲渔业,但对于休闲渔业的产品宣传还不到位,游客只能从个别渠道了解休闲渔业,有些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由于知名度低不能被消费者熟知。浙江省宁波市的休闲渔业发展迅猛,但不少外地游客除了对象山开渔节有所耳闻之外,对其他休闲渔业项目知之甚少[7]。福建省蓝色公路项目刚刚兴起,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同时在发展休闲渔业时绿色营销概念不强,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忽略生态平衡,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另外因为部分地区注重“城市化”、“商业化”建设,将休闲渔业原有的渔村气息基本抹杀,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三渔”体验的需求,与休闲渔业的发展初衷相悖。

   3 构建休闲渔业品牌战略的必要性3.1 从经营者角度3.1.1 品牌战略有助于休闲渔业经营者抢占市场份额,扩大经济收益发展休闲渔业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经济手段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人们总是愿意保护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价值的东西,就像加拿大通过休闲垂钓这种经济手段保护野生大西洋鲑一样。构建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有助于经营者利用经济手段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利润,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联合利华前首席执行官尼尔·菲茨杰拉德曾说过:“对我们而言,市场份额是通往利润之路,而我们的品牌是通往市场432份额之路。”研究表明,占据40%市场份额的品牌能够获得的投资回报大约是占据市场份额10%品牌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的三倍[8]。这样一来,对于经营者来说无疑是最希望看到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多意味着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多,发展休闲渔业的资金投入也就越大。

   3.1.2 品牌战略有助于实现休闲渔业产品差异化,快速吸引消费者不同的品牌代表不同的产品,经营者之所以创造产品品牌就是为了使产品具有差异化,快速吸引消费者,扩大经济收益。可口可乐曾经代表的是整个美国精神,但是又有谁知道仅仅是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就高达690亿美元呢?正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伍德夫所说,即使今天公司倒闭了,明天可口可乐还会站起来[9]。产品的价值是短暂的,但成功品牌的价值却是持久的。

   对于休闲渔业也是如此,经营者通过创建品牌,实现休闲渔业产品的差异化,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越不容易被其他经营者复制,越容易快速吸引消费者。但是仅仅依靠品牌是难以支撑经营者在竞争者众多的休闲渔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质量的保证,实行品质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

   3.1.3 品牌战略有助于挖掘当地“鱼文化”,提高休闲渔业的文化品味中国是渔业大国,更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鱼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渔业的结合,它包括鱼型饰品、鱼图腾、鱼画、鱼的传说、食鱼文化等等。例如江西省九江市的“鱼文化”就很有特色,渔歌、渔鼓、鱼灯,以及彩龙船、蚌壳精表演等体现了当地渔民的生活情感和生命追求[10],同时正是通过对九江市“鱼文化”的充分挖掘与传播,给游客一种全新体验,在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九江市的文化品位。“鱼文化”是渔业的灵魂,实施休闲渔业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当地几千年来的“鱼文化”,使消费者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鱼文化”历史,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精神生活水平,更有助于提高休闲渔业的文化品位。

  3.2 从消费者角度3.2.1 品牌战略有助于消费者展示自我,彰显个性消费者往往通过购买品牌产品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地位和身份。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顾客已不再满足于成批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对于能体现个性的产品更加青睐。例如,有的人穿nick来展现自己的年轻、活力,有的人穿prada来烘托自己的典雅、时髦。当今社会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发展休闲渔业就要充分考虑个性品牌的塑造,针对消费者实施个性化营销,否则消费者很难找到符合自我个性的东西,经营者也失去了众多的营销机会。而休闲渔业的消费者认为产品或品牌形象与他自身的形象相符时,就会做出购买决策,当满意度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重复购买,最终体现为对产品或品牌的忠诚。因此如何树立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特别是创建名牌产品,对于吸引消费者、扩大经济效益都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3.2.2 品牌战略有助于消费者优化选择,减少购买风险对于品牌产品消费者往往会更加信赖,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同样质量的产品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品牌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品牌尤其是名牌产品就意味着优质优量。休闲渔业品牌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购买该类产品中的最佳产品,降低搜寻成本,减少购买风险(包括经济风险、人身风险、时间风险、精神风险等)。消费者购买休闲渔业产品时的动机往往会受享乐主义的影响,期望在购买产品时能带来身体与精神上的享受,当消费者在体验产品之后与预期不符,就会产生明显的失落。因此为了减少预期购买风险,在对众多休闲渔业产品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消费者就会择优选择,选择品牌乃至名牌产品,降低可能出现的购买风险。

   3.3 从休闲渔业整体发展角度

3.3.1 品牌战略有助于协调区域发展,提升我国休闲渔业整体竞争力品牌战略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就越需要品牌战略,而我国的休闲渔业正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全局角度出发,发展休闲渔业并不单单关系到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长远利益,还关系到我国休闲渔业市场的整体稳定。进入21世纪,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真正被大众熟知的却寥寥无几,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休闲渔433业市场内部竞争十分激烈,受益经营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消费者也很难在众多相似产品中做出最优抉择。因此为了加快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品牌战略,这样才能通过协调区域发展,提升我国休闲渔业整体竞争力,形成企业品牌、地域品牌、国家品牌乃至国际品牌的战略体系。

   3.3.2 品牌战略有助于打造产品知名度,增强我国渔业经济整体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知名品牌的多少是体现经济实力的标志。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种知名品牌,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拥有90%以上,出于垄断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11]。就消费者而言,对于休闲、旅游的地点选择显然更倾向于具有知名度的地方,而近些年来国内外旅游品牌的相继建立,吸引了大批的消费人群,国内旅游收入从2002年的3878.3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770.62亿元,同时入境旅游人数则相应的从2002年的9790.83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12]。面对这一商机,我国渔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休闲渔业的管理力度,做好战略部署,建立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打造产品知名度,以知名品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吸引更多国内外消费者,增加渔业经济收入,增强我国渔业经济的整体实力,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4 构建休闲渔业品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4.1 定位生态品牌,塑造产品形象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休闲渔业是因为其产品具有良好的生态质量,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满足了消费者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

   休闲渔业品牌建设不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生态利益。定位生态品牌,帮助经营者改善渔区水土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因为休闲渔业场所的地理位置,利于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发展。塑造产品生态形象,不仅是体现产品的生态质量、文化内涵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同时还是休闲渔业生态产品带给消费者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13]。

   因此,休闲渔业经营者必须注重对产品生态质量的建设,以生态利基市场,定位生态品牌,塑造产品生态形象,改善渔区及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用生态主题吸引消费者。

   4.2 整合现有产品,建立地域品牌所谓整合休闲渔业产品就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化、历史、地域、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系统地、全面地、跨区域地开发休闲渔业特色产品,各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在整合休闲渔业现有产品时,必须充分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合理创新,推出全新的休闲渔业整合产品。在整合完现有休闲渔业产品后,就要建立地域品牌。地域品牌是某个区域的所有经营者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在一定区域内众多休闲渔业经营者要通过并购、扩建、联合等方式,对现有渔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自我特色品牌,相互之间协调发展,与其他地域品牌相抗衡,在日趋激烈的休闲渔业市场中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4.3 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品牌建设离不开产品质量的保障,只有拥有品质优良产品的企业才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我国的休闲渔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设施还不完善,质量保障方面急需加强。

   休闲渔业的质量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质量,还应包括周边环境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其中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服务质量不仅包括渔区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还应该包括食品安全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休闲渔业主要是以水产品为主,因此要做好休闲垂钓场所无公害认证工作,使得水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让游客钓到放心鱼,吃到放心鱼。

   4.4 突出“鱼文化”,巩固“乡村性”品牌代表了一种产品的外在形象,而文化则蕴含了产品的价值情感,品牌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味。休闲渔业的品牌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来的“鱼文化”,它是渔民生产、生活的形象写照。休闲渔业品牌战略的建立要以“鱼文化”为基础,充分体现捕鱼、养鱼、食鱼到赏鱼、写鱼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不能只注重单一产品的开发,要结合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保留原始的乡土气息,如基础设施、村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不能盲目的以城市化为目标,一味提高标准。“乡村性”,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渔村性”,是休闲渔业的本质所在,是吸引消费者的根源。

   5 结语

我国休闲渔业产品的品牌战略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关系到休闲渔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它是休闲渔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渔业经营者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建立绿色营销意识,在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必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保护渔业资源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目的,建立生态品牌,塑造生态产品形象,对一定区域内的休闲渔业产品进行整合,创建地域品牌,增强休闲渔业区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海军,袁建.品牌学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

[2] 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31.

[3] 路以兴.江苏省休闲渔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08:22-24.

[4] 杨子江.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休闲渔业及其发展模式探讨[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16(5):470-477.

[5] 高士杰.黑龙江省休闲渔业发展概况[j].渔业经济研究,2009(6):37-41.

[6]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渔业处.山东省又一批“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通过验收考核[eb/ol].[2010-7-24].[7] 韩雯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对策初探[j].华章,2009(3):8-10.

[8] 乔恩·米勒,戴维·缪尔.强势品牌的商业价值[m].叶华,周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9] 童晓彦,杨虓.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j].编辑之友,2004(2):7.

[10] 罗筱福,张晓慧.对九江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207-211.

[11] 鲁建华.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4-07-05(14).

渔业生态学篇8

关键词渔业;发展措施;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S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8-0322-01

宣城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强化渔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现代渔业发展狠抓五项注重,突显五大发展。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首次突破10万t,达10.72万t,同比增长1.9%;渔业经济总产值22亿元,增长3.4%。

1宣城市渔业发展措施

1.1注重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显现代渔业建设新进展

一是以水产大县创建等项目为抓手,规范养殖监管制度,水产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三是以渔业结构调整为引导,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四是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特色渔业发展。

1.2注重生态环保理念,突显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养殖业执法,督促养殖户做好“三项记录”,确保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养护渔业资源。各县市区认真部署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出台了管理办法,调动乡镇、村和社会力量参与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2]。

1.3注重休闲渔业发展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建设,突显渔业产业融合

一是在做好传统渔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观光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开发力度,全市建成观光休闲渔业基地290家,规模3333.3hm2,年产值94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全市现有水产专业合作社125个,较上年新增17个。渔业新兴经营主体活跃了市场,促进了产销对接,带动了渔业生产发展。

1.4注重渔业科技研发,突显渔业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全市共举办渔业科技培训班95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600余份,培训人数4250人次。组织水产科技人员330人次深入各养殖重点大户开展水产技术服务660余次,指导农户5520余人次。二是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DB34/t1886-2013)》。

1.5注重渔业安全,突显渔政渔船管理新成绩

一是严格落实渔业生产管理责任制,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与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宣城市渔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修改完善了《宣城市渔业船舶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宣城市(南漪湖)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宣城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3个渔业安全应急预案。二是加强渔船检验工作,完善渔船档案数据库建设,做到一船一档管理规范化。三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渔业互保事业发展。全年渔民参保达2340人,风险保障突破亿元;受理渔业事故3起,理赔8.25万元。四是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毒、炸”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出动渔业执法人员980人次,处理各类渔事案件206起,收缴电捕器312台套,没收销毁违法丝网745余条、地笼310余条、拖网153余条,有效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2宣城市渔业发展思路

2.1以致富渔民为优先,进一步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是宣城市渔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未来仍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高效渔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渔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3]。

2.2走生态健康养殖道路,进一步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继续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降低资源消耗,推行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渔业,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实施科教兴渔,进一步增强渔业创新能力

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中不科学的生产操作习惯,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范,全面提高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以科技攻关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渔业产业化。加快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2.4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渔业科研推广工作

以提高渔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提高渔业生产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组织实施好省、市2级的各类渔业科技项目,如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水产三项工程、太湖流域水产清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水产良种场改扩建、亲本更新等项目。重点推广微孔管道增氧、生态共生养殖、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大水面生态修复渔业、池塘水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

3参考文献

[1]黄秀珍.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渔业水平[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3(12):22-23.

渔业生态学篇9

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支持下,结合湖北省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实现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如下对策及建议。

一、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系统工程

(一)建立稳定的渔业生态系统,实现渔业资源增殖和渔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目前,湖北省的情况是,经过多年粗放式的高速发展,渔业生态系统脆弱,水域环境恶化,鱼病流行;不少湖泊、水库因过度开发与捕捞,造成生长快、经济价值高、易捕捞品种消失,鱼类种群结构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问题。如洪湖在20世纪50年代渔获物中大型鱼类占50%以上,现在渔获物中90%以上是小型鱼类,仅鲫鱼和黄颡鱼2种小型鱼类就占70%,并且它们的性成熟初龄个体的体长比上世纪60年代的个体小20mm。许多捕捞型水库如王英水库,基本上全为小型鱼类;即使是养殖型水库如浮桥河水库,小型鱼类的种类数也占一半左右。

因此,要根据养殖水域的具体情况,维持亲鱼群体的适当大小,保持雌雄比例恒定;定期更换亲鱼群种,保护产卵亲体利幼体;正确应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加强合理的人工放流增殖和引种驯化,以调节生态平衡,实现渔业资源增殖,建立稳定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要努力将水利工程建设对渔业生态平衡的影响降到最低。建造人工鱼道,以沟通鱼类的洄游路线。根据水利工程兴建后,新水域内的食料基础,合理调整鱼类的区系组成,大规模引进并放养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定居性经济鱼类,在提高渔业产量的同时,建立新的渔业生态平衡。

(二)大力发展渔业产业系统,实现水产品增值、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渔业产业系统是由渔业生产、加工、运销企业,以及与其产前、产中、产后密切相关的各生产企业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总体上来看,湖北省渔业产业规模较大,但从各类渔业企业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来看,仍属于中小规模,处于现代化初始阶段。渔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明显。近年,湖北省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均未被充分利用,2000年,实际加工水产品和饲料分别不到年加工能力的30%和20%。这主要是因为加工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不畅所致。

发展渔业产业还要突出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企业模式,切实转变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使生态更趋平衡,促进全省渔业产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逐步建立湖北省健全发达的渔业产业体系。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渔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综合优质的配套服务

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除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对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资供应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科技推广服务

2.融资筹资服务

3.信息咨询服务

4.市场流通服务

二、湖北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个有力措施

(一)加大渔业投资力度,改造传统渔业

渔业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并存的开放型产业,近年呈现了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依靠科技进步和资金投入运作的特点。近年,湖北省投入渔业生产的资金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且主要是用于渔业生产中间的物质消耗和渔业固定资产投资。1990~2000年间,全省渔业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27.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67.9%,平均每年新增固定资产7373.8万元。这种较大的投资增长幅度,直接带来渔业总产值年均17.9%、渔业增加值年均14.9%的增长速度。经计算,10年间,湖北省渔业万元资金投入,平均可创造约4万元的渔业总产值、3.1万元的渔业增加值;万元资金投入的平均渔业边际总产值为2.7万元、平均渔业边际增加值为1.7万元。

全省各年万元资金投入的渔业边际总产值和边际增加值总体上呈递减趋势,甚至到2000年分别降至0.9万元和-0.1万元;这使得每万元资金投入创造的渔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也呈逐年递减趋势,二者每年均递减约0.3%。这并不是说明渔业资金投入已近饱和,而是投入中除了维持渔业生产中的正常中间物质消耗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不足以更新改造传统渔业生产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各类配套设备、设施,使得渔业生产处于低水平的运作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产品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名优特产品比重低,部分地区水产品出现季节性、结构性过剩,造成水产品价格低迷;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渔业二、三产业无论从生产能力到技术工艺均处初级水平,使得水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等),最终导致投资效益的逐年递减。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渔业生产各环节,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建立技术推广和病害防治体系,注重渔业的科研教育投入,改善渔政监督及渔业环保部门的执法条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实现对传统渔业的全面改造,使湖北省渔业生产有充足的后劲在更高水平上快速发展。

(二)实施科教兴渔,建立现代化的淡水渔业

科学技术不仅是渔业现代化的强大支柱,也是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靠保证。湖北省科教兴渔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渔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今后全省应在相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下,主攻以下几个方面:

1.推广实用技术

在全省范围内,应逐步推广、普及池塘养殖技术、淡水鱼类综合养殖技术、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杂交选育技术、淡水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鱼类生物技术以及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产技术。

此外,21世纪的养殖业将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实施水产动植物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病原、病理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经济意义并可迅速推广应用的新种质资源,推广疫苗和免疫诊断等应用技术,是控制水产动植物病害大规模暴发、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水域污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保证水产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2.发展生物技术

目前,国内鱼类生物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育和选育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能强、品质优良的水生生物品种(物种),分离、克隆以快速诊断鱼病、制备高效疫苗为目的的有用目的基因,通过外源基因转移技术改良养殖鱼类的性状、提高养殖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对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从总体来看,基础研究薄弱,缺少研究经费,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一些科研成果距生产应用还有较大差距,仍需不断努力。

3.提高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生产素质

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渔业生产技术、设备、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全省应继续以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水产养殖技术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普及水产科技知识、掌握实用技术;对渔业二、三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更新、提高其生产和管理技能,不断提升全省渔业从业劳动者的生产素质。

(三)努力提高渔业资源评估、监测和管理水平,实现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

全省当前急需建立一支渔业资源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定期对本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监测、评估、提出建议、加强科学管理,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依据国家制订的有关标准,对污染物质排放和行业排放进行监测、监督,评估渔业水域水质;水域中蕴藏和保存的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水产养殖的品种、亲本和苗种质量、数量;水产养殖各环节的技术规范程度;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和强度,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等等,力求实现渔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2.依据国内和国际标准对饲料、渔药和病害防治技术进行监测、评估,确保最终产品符合食用要求,并关注饲料、渔药及其添加剂对环境和水质带来的影响。

渔业生态学篇10

一、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背景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湾渔场是众多海产经济动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历史上盛产鱼、虾、贝、蟹等近百个品种,其中海参、鲍鱼、扇贝等珍贵海产品是江苏省海州湾的主要产地之一。珍贵的岩礁鱼类如鲷类、六线鱼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声誉。长期较高的捕捞强度(仅连云港市就有大小作业渔船5200多艘)和单一的捕捞作业形式(长期底拖网作业)下出现了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渔船单产下降,渔获质量也大不如前,多种传统经济鱼类种质下降,资源锐减,已形不成渔汛。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以及浅海相关产业的兴起,造成的海洋水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产卵场退化、海洋生物栖息地和生存环境丧失或改变等现象,对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海州湾海洋生态资源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优势生物种质资源。与日本、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有关海洋经济专属区的渔业谈判结果使得我国在东、黄海失去了相当大的传统作业渔场,在该海区作业的众多渔船将面临停产的困境。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海产品质和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人类保护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的意识也不断增强。面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情况,国家和江苏省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实行限制网目大小,取缔严重危害渔业资源的渔具,逐步淘汰近海拖网渔船,鼓励外海和远洋渔业生产以及伏季休渔政策等。这些措施对减缓渔业资源的衰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为了保持沿海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正纷纷建造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等,营造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环境,以让鱼类有栖息之地。人工鱼礁渔场的建设,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造人工鱼礁,我国近几年也在海南、广东、浙江、辽宁等地开始有计划地建造人工鱼礁,这是近海渔场改造的一个有力措施,也是今后近海渔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来修复和改善江苏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引导当地渔民减船转业,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走耕海牧渔的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二、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

海洋牧场的选址通常要考虑海洋区划、周围海域的功能尤其是对于主要航道、锚地及水下工程设施等的避让及地址、水质、生物资源状况、敌害生物等因素。江苏海州湾是一个半开阔海湾,海底自西向东缓倾,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群众渔业渔场之一,是众多海产经济动物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历史上盛产鱼、虾、贝、蟹等近百个品种,其中海参、鲍鱼、扇贝等珍贵海产品是江苏省的唯一产地,珍贵的岩礁鱼类如鲷类、六线鱼等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声誉。其海洋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海岸类型主要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其次是基岩和沙质海岸。这里是江苏省具备建设人工鱼礁适宜底质条件的海区,水深适宜,海洋灾害较少,且规划选取的礁区建设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并考虑了航道避让等因素。此外,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暨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有国家政策、法规等的有力支持,是得到农业部批准实施的重要项目,是江苏省落实“减船转产”政策、加快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建设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2006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底播增殖为手段,增殖放流为补充,积极发展增养殖业,并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增加渔民就业机会,提高渔民收入,繁荣渔区经济”。2008年,在之前多年人工鱼礁建设的基础上,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不断丰富和扩展项目建设内容,进一步发起了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三、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自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开展以来,农业部渔业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连续8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768万元,先后如期完成了一期工程(2003-2006年)和二期工程(2007-2008年)、三期工程(2009年)及四期工程(2010年)的建设。截至2010年底累计投放三角形、十字形、回字型等混凝土鱼礁6890个、改造后的旧船礁190条、浮鱼礁25个,总投放规模为111457.2m3,分布大小规模不同礁群21座,形成人工鱼礁调控海域面积达60km2。共人工增殖放流了中国对虾苗等6亿尾,吸纳转业渔民700余人。此外,根据牧场海藻场建设需要,在礁区内成功开展了鲍鱼、牡蛎、贻贝等试养、深水网箱养鱼以及江蓠、海带、紫菜等人工附苗,并均试验成功,为下一步海藻场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项目建设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实施,由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指导,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上海海洋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参与实施计划的制定和礁体设计、礁区规划、礁体投放指导、投礁后的生态环境调查和鱼礁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负责参与渔业资源增殖状况的调查和苗种放流及跟踪监测;赣榆县鱼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协助鱼礁投放水域的海上生态和资源调查及礁区的日常维护和养护,经过多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官——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了出各方的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整个项目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合理规范的运行程序,设有海洋牧场建设领导组、工作组、技术专家组、招投标组、实施监督组及项目监理公司等。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及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并负责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与审计,确保专款专用;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工鱼礁建设的可行性、规划海区的生态资源条件、投放地点、投放时间、投放方式等的调研、论证以及鱼礁投放后效果评价;招投标小组负责根据招投标方案采取委托招标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人工鱼礁的制作单位、运输与投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招投标过程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对礁体的制作、投放等各环节、全过程实施严格监督管理,对每一批礁体都派验收小组逐个检验,验收合格方可运输投放,投放过程中,监督组亲自跟船出海,对礁体投放数量、投放地点等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此外,成立了鱼礁生物工程公司,专门负责鱼礁投放和看护及日常维护;在海州湾海域建设了海洋牧场管理平台,目前平台已装备了储水池、发电机和基本生活设施,实现了能靠船、长住人,这确保了礁区的养护效果与正常管理。

四、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初步效果

连续多年的项目建设不仅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礁体投放后的跟踪调查发现:人工鱼礁对于投放水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营养盐结构更趋合理,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高,集鱼效果明显。2008年海州湾人工鱼礁区共调查发现游泳生物60种,对照区51种。礁区游泳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50.82kg/h,对照区26.21kg/h,鱼礁区是对照区的2倍。礁区平均生物密度为10239.50ind./h,对照区6662.75ind./h,礁区是对照区的1.5倍。礁区游泳生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区,表明礁区游泳生物资源比附近海区丰富。与对照区比较,2008年礁区出现较多的种类主要有褐鲳!、单指虎!、、长蛸、条斑舌鳎等恋礁性鱼类,且褐鲳!这种恋礁性鱼类,已经于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在礁区调查中发现,而对照区在调查中一直没有发现。通过2008年和2009年的潜水摄像调查发现,投放鱼礁在水下状态良好,且鱼礁上已经有生物附着,由于鱼礁投放后使局部区域流态复杂多变,鱼礁上方有上升流,鱼礁内部和后方有涡流存在,有利于海水和营养盐的交换,一些岩礁性鱼类、蟹类、海星等在礁体上栖息,总体上鱼礁区生物量较多,2009年的潜水摄像调查还发现,人工鱼礁区内聚集着成群的个体较大的许氏平!,这是投礁前所没有的。通过调查走访渔村和渔民了解到,近年来渔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还捕获了相当数量的海参等。由此可见礁区已经形成一定的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恋礁性鱼类到此产卵,索饵。说明作为海洋牧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鱼礁区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适宜鱼类、软体类产卵、索饵的渔场。几年来人工鱼礁的建设对于海州湾渔场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较为明显。另外,海州湾鱼礁区渔业资源养护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渔区经济,提高了渔民收入,带动了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增加了渔民的就业机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为连云港市进一步实施耕海牧渔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五、江苏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多年的海洋牧场建设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但是我们仍存在相关技术研究薄弱、缺少较为完善的海洋牧场资源养护法律法规体系,资金来源单一等不足,今后要着力加强以下工作:1.进一步改善海上调查的方式、方法等。渔业资源的调查在网具的使用上主要以拖网为主,较单一,在今后的调查中应增加其他渔具如刺网、张网等;随着鱼礁建设规模的增加,生态环境调查次数和站点的设置需进一步调整、增加,达到更加全面、合理的对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价;为更加直观的反映鱼礁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修复效果,应进一步增加水下摄影的次数和范围等。2.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完善技术规范。需要进一步整合已有的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步骤的实施,加强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摆脱技术层面只能对外依托相关技术单位的局面,及时制定合理、有效、完善的技术规范或指导文件。3.进一步拓展海洋牧场的建设规模与内容。继续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丰富放流的种类,扩大放流规模;大力发展筏式养殖、深水网箱养殖以及海藻场建设等;当鱼礁区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时,可以考虑结合休闲渔业的发展,建造休闲垂钓平台、海上游泳池等,从而不断丰富和扩展海洋牧场的建设内涵。4.资金来源单一,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同时,需整合有关生物资源养护经费,统筹使用。另外,要积极改革和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5.海洋牧场管理缺少法律法规体系、队伍等支撑,亟待加强。随着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牧场的运行与管理。一是制定、出台海洋牧场相关管理办法,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养护管理制度,规范海洋牧场各类开发、利用、管理行为,为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将海洋牧场管理纳入正常的渔政执法管理范围,同时,要积极强化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执法管理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海洋牧场资源养护管理执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