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16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1

*月的*,阳光明媚,百花争艳。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外嘉宾聚集一堂,隆重纪念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各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还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各相应领域的专项保护计划,如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在林业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已开始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资源和土地过度利用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措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尽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中国环境保护正面临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把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中国现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些关键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内,要通过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依法禁止建设产生污染和破坏的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要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府投入,在这些地区优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能力建设

19*年中国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行动计划》中有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现状数据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评估,有关优先行动和项目需要作相应调整。目前,我们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已经启动了行动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中长期保护战略目标与任务,制定优先行动和项目,同时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能力建设,通过重点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提升“组织协调、政策研究、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也愿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在各部委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其中中国和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地方示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我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倡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青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结合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环保总局和团中央、教育部将共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面向青年、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是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我呼吁,让我们大家,让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保护支撑我们生存、美化我们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2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3

关键词: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式保护机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S718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35-04

BiodiversityprotectionmechanismsandmethodsoflocalGovernment

participatoryVisioninChina

CHenJian

(Yunnan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institute,Kunming,Yunnan650051)

abstract:withthedeterior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biodiversityprotectionhasbeenpaidmoreandmoreattention,butatthelocallevel,localgovernmentsexcessivelyfocusoneconomicdevelopment,biodiversityconservationhasnotbeenrecognizedmuch.takingYanbiancountyinSichuanprovinceandJinpingcountyinYunnanprovinceasstudysites,bothofthestatusandconservationproblemsofbiodiversitywereanalyzedinthispaper,thereby,biodiversityprotectionmechanismsandmethodsoflocalgovernmentparticipatoryvisionhavebeencarriedout,whichincludesbiodiversityprotectionpackage,trainingsystem,cooperationmechanismofmulti-departmentsandinformationexchangeplatform.

Keywords:locallevelbiodiversityprotectionparticipatoryvisionprotectionmechanismmanagementmodel

收稿日期:2011-03-21.

作者简介:陈键(1974-),男,贵州天柱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后,中国政府积极行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成立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22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制定并完善了大量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了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纲领性文件,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林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种质资源、大熊猫迁地保护等专项保护行动计划,使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行动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遏制了环境恶化和生态退化,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框架.但在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研究地生物多样性概况

研究地选在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及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盐边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麓和横断山区,该区域是国际公认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sup】[1]【/sup】.金平县地处热带,是动植物区系和物种交叉渗透的交汇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sup】[2]【/sup】.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最大的林区,也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林区之一.全县在森林覆盖率及林木蓄积总量上均占全市1/2以上,同时也是攀枝花市乃至四川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县共有野生植物130科372属548种.野生动物36目105科563种,其中羚牛(BudorcastaxicolorHodgson)、云豹(neofelisnebulosaGriffith)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鹿(CervusunicolorKerr)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有13目16科70余种,其中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sclater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鱼类有4目8科47种,其中竿鱼(elopichtgysbambusa)、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SavuageetDabry)、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angustistomataFang)已濒灭绝.

金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端,毗邻越南,是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地方发展经济,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境内最高海拔为3074m,最低海拔为105m,海拔高差及湿热的气候条件为多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金平县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科72属105种;兽类9目29科120种,其中有32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两栖爬行类9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种;鸟类338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8种.

另外,两地还拥有古老孑遗和特有植物种,如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L.ZhouetS.Y.Yang)、桫椤(alsophilaspinulosa(wall.exHook.)tryon)、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Dunn)Henryetthomas)、长蕊木兰(alcimandracathcartii(Hook.f.etthoms.)Dandy)、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etHand.-mazz.)、鹅掌楸(LiriodendrontulipiferaLinn.)、原始观音莲座(archangiopterishenryiChristetGies)等.

两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属于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之一.在有关生态地理区划中,金平县和盐边县分别属于“14.滇西南东亚亚热带山地森林;15.川西横断山干热河谷古地中海残遗成分”2个中心区【sup】[3]【/sup】;攀枝花市及盐边县是《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七个生态建设区之一;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资助完成的《生态系统概要》也将攀枝花市及盐边县列为“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优先保护二类区域.目前,盐边县已建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四川省二滩鸟类保护区、攀枝花市格撒拉生态旅游风景区,而金平分水岭也已经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保存着国内最大且保持最完整、处于原始状态的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

由此可见,两地不仅在实施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上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两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突出的发展与保护矛盾以及丰富的民族和人文环境特点在中国类似的地区将会有典型的代表性和良好的示范效应.2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危机分析

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方面:2.1气候条件

金平县境内因红河及藤条江的流经,包含了很多干热气候区(如大寨乡、勐拉镇),盐边县金沙江河谷属于干热季风性山地气候,蒸腾量远大于降雨量的气候导致该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内急需解决的几大生态难题之一.2.2经济发展

两地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盐边县的矿产资源有33种,金平县有镍、金、铜、铁、锡等7大类38个矿种,这些资源多集中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而这些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往往非常丰富,矿物资源的开采势必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两地还含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都建成了大型水电站,其中金平有那兰水电站,盐边县有二滩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立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影响.另外,农业发展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金平县是橡胶和香蕉主产区之一,橡胶、香蕉的种植导致区内生物多样性大量减少,盐边县农业发展危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对于林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两地都表现为药材种植、林下资源的过度利用,金平县则更突出体现在草果的种植上.据有关资料表明,种植草果和未种植草果的地区相比,前者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种类减少了50%,物种减少约30%【sup】[3]【/sup】;两地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金平县处于昆明―个旧―金平―越南精品旅游线路上,大量的旅游活动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2.3森林退化

盐边县的优势植物为生长及自然更新缓慢的云南松,由于乱砍滥伐等原因,目前云南松林已由过去的天然次生林逐步演变成人工纯林,且林分面积急剧减少,林分质量下降.由于林分质量的下降,导致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截至2005年,该县中度以上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分面积已超过1200hm【sup】2【/sup】,一些林区的云南松甚至已经完全失去挽救价值(有关数据引用自《攀枝花市森防站2005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sup】[4]【/sup】.2.4外来物种入侵

研究地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在盐边及金平县,紫茎泽兰是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其极度耐干旱、瘠薄及传播速度快的特性,种子一经落地即开始迅速占领生态遭受破坏的迹地(紫茎泽兰是阳性植物,据有关研究表明,其在林分郁闭度大于0.6的情况下生长即受到显著抑制),并逐渐排挤本地物种.据四川省草原总站调查,攀枝花市紫茎泽兰危害相当严重,其危害面积已占到全市草地总面积的84%.2.5自然灾害

这两地还有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攀枝花是滑坡、泥石流较为严重的地区,而金平县在2003年6月曾经有过泥石流和塌方4km【sup】2【/sup】的惨痛教训;酸雨的危害主要在盐边县,近年来酸雨发生频率有所提高,降水pH均值有所下降.酸雨常使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由此可见,研究地生物多样性已受到多方面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3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分析

与中央和国家层面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积极态度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公众参与以及地方层面的贯彻和执行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地方层面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众尤其是相关利益者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3)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

4)地方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5)关系发展与保护的政策设计和公共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地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在地方发展进程中得到合理满足,机制滞后,效率不高;

6)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各利益相关方的能力提高和合作效率.

鉴于上述问题,中国目前急需在地方层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框架以及与推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相关的方法、工具及操作模式,以确保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地方层面的有效贯彻和实施.4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掌握试验区经济发展、居民生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间的内在联系和冲突,并分析地方在以往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下,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导向和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引进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各地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行本地化开发、实践.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本地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框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工具包、培训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两试验地的示范活动来监测和评估这套方法和工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最终成果,其技术路线详见图1所示.

图1技术路线构想

Fig.1technologyvision

5构想结果

该构想是在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前提下,引入并开发一套全新的、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地方政策框架,并以基层参与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通过实践,总结和提炼出适合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及具体工具包.这种管理模式、机制及其实现工具和方法,将更多地体现优化制度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公共政策选择以及对公共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从而更好地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当地百姓的生计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该构想的重点在于提高地方层面可持续管理和经营自然资源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试验地不包括任何现有保护区.另外,在增进相关利益各方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获取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程,并长期公平地确保各方的利益分配.5.1应用于地方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用工具包

工具包是针对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保证国家政策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实践手段,同时也将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在具体工具和方法上提供支持.它涵盖了利益相关者获取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整体状况的方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以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利益的博弈形成共识、建立信任和合作的过程和手段,并建立将这种模式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接口和机制.

收集并获取国际上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汲取它们的思想和精髓,并将这些方法和手段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到实现国际经验本地化的要素和基础.同时,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让不同的地方利益相关者(如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等)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过程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将保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并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来开发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实施工具包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析导致或减少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因素;②分析和验证所有方法、战略和干预措施在法律和政策上的可行性;③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模式的投入产出比;④针对最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和组织形式进行实践、评估和改进.除此之外,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就是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及缓冲能力为基础,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来进行各种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5.2面向基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传播方式,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模块.培训对象将侧重于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被有效地纳入机制化和主流化的轨道.培训不但是传授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也是传递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培训还为修正和完善各种产出提供反馈.培训体系也是传播信息和成果的重要手段,接受培训的专家、机构和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相关知识的掌握者和实施进一步培训及信息传播的主力军.5.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部门、多利益合作机制与管理模式

将上述工具包和培训体系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完善,将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多部门、多利益方合作机制.通过各种活动,包括参加调查、考察、培训、研讨、会议等方式,试验区内的利益相关者将获得更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来,这将确保构想的各种产出具备更强的生命力,获得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他们的有效行动也将保证国家政策得到更好地执行,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4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

将工具包及培训体系与互联网结合,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将提供培训资料、工具及方法的下载及其技术支持,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源链接.该平台将有利于构想成果和产出的深入开发和推广,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段昌群.绿色省情概览:数字中的云南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m].绿色省情研究,2006:1-39.

[2]倪健.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J].植物学报,1998(4):38-42.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4

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一个企业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很多国家已经将生物多样性提升到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国际社会也将生物多样性退化与气候变化一起列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在这种大形势下,无论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从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角度,生物多样性都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

事实上,国际社会很早就意识到了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并在近年来纷纷采取行动,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992年生效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其第十条第五款中规定,所有缔约方都应该尽可能鼓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以探索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第十六条第四款规定,各缔约方应该采取法律、行政与政策措施促进私营部门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技术转让过程中。《联合国2020生物多样性目标》(《爱知目标》)中,将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战略目标一(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到政府和社会中,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成因)中的四个具体目标都与企业参与直接相关,第四个目标则直接确定为“企业和全社会的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2010年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中,明确将生物多样性列入了环境责任议题之中,要求各种组织能够通过采取相关行动而对社会更为负责任,包括评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评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具体涉及到野生动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栖息地恢复等当今生物多样性的热点问题。全球报告倡议组织2011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1版)》中,也有多款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其中的“企业经营方式、产品和服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即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是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重点。

生物多样性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所有的企业、行业和领域。一个现代企业,不管表面上是不是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作为生产原料,或者是否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影响,都无法回避生物多样性问题。这是因为,首先,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所有企业都会受到战略资源的影响,同时也有保护它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所有企业来说都责无旁贷。第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包括物质与环境,如果人类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企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三,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维护一个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保障。如果生态系统失去了服务功能,直接依赖这些服务功能的企业将首先受到影响,其他企业也会失去发展的空间。第四,每个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比如公司使用的纸张、办公用的桌椅、饮用的水源、员工的食物和服饰都直接来自生物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的服务。还有一点,那就是涉外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随着我国在海外投资的增加,生物多样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果涉外企业忽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小则影响到企业与当地的关系和生存及发展,大则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为了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涉外企业必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到国际上认可的高度。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由于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其进入企业视角的时间更短,所以无论是从企业直接参与生物多样性实践来看,还是从国际组织、政府和社团协会等相关方促进和服务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来看,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总体上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一些先锋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参与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一些国际组织、政府、社团、协会、专家学者等对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些探索和尝试包括为企业参与提出或制定所需的规划、指南、方法、工具、倡议、公益活动、环评、管理技术等。这些有益的探索尝试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参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国内,国务院2010年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在其“优先行动6-减少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将“工矿企业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恢复”列为今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之一。在《社会责任指南》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在涉及生物多样性问题方面,也是基本采纳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中关于组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出版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纳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指标,引导企业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关注。2008年出版的《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要的内容,探索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明确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如栖息地恢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另外,国内还有一些学者开始探索评估企业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贡献。

近些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展了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2004年9月,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植物园委员会、北京植物园联合发起,北京数家地产界知名企业参与的“保护植物资源公益活动”在北京植物园举行,开启了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2014年6月,《wto经济导刊》联合多家企业、专业组织同步发起新的倡议议题,了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多项“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2013年11月,以“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还有其他一些企业已经或正在积极进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尝试。

同样,在国际上也有很多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例如,2007年,在德国波茨坦召开的G8+5环境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一项关于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失经济学全球研究的提议。为了回应这项提议,德国和欧盟委员会发起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经济学(teeB)行动倡议。倡议一提出,立即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目前,teeB通过其出版的五个方面的报告(D0-D4)向国际社会进展与成果,其中《D3―企业风险、机遇和度量报告》就是专门针对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报告。

2006年,国际采矿及金属委员会开发了《采矿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操作指南》。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发了“生物多样性:我的酒店在行动指南”。农业企业代表针对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新挑战,向国际商会(iCC)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并由该商会提交给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年会(2008),发表了一系列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论文。200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与美国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了《企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试图从经济上将企业与生物多样性联系起来。

欧盟一直在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为了保护蜜蜂,欧盟委员会修订了可尼丁、噻虫嗪、氟虫腈和吡虫啉4种杀虫剂的使用条件。2014年4月,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召开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电话会议,讨论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问题和参会企业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的战略等。

一些国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美国新近修订的雷斯法案(Laceyact),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进减排,鼓励国内外木材加工企业严格履行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澳大利亚已经将生物多样性管理列为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最优计划的主题之一。

除了国际组织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外,一些中外企业也已经开始了行动。斯道拉・恩索是世界上知名的生产纸和纸板的公司,目前持有或管理着遍及芬兰、瑞典、巴西、俄罗斯和中国超过百万公顷的森林。企业正在研究促进管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新方法,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在这些国家得以顺利实施。富士施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所有纸张供应商制定了新的采购规定,提高纸张供应商门槛。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中纳入了企业在获取最大化利益的同时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杜邦公司2008-2011年支持开展“杜邦杯”环保摄影展,其中,2010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扶贫”。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展览内容包括“中国行动”、“公众参与”、“走向和谐”。中国五矿在老挝Sepon矿山社会责任中,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环评到项目运行,都将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不仅为企业赢得了赞誉,也为我国涉外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他诸如南京地铁规划为了保护绿化树种,决定“绕道”而行,河南新郑一家企业为了保护已经在工地上筑巢的燕子,决定暂缓工期。小磨高速公路在修建时,给古树“让路”等等。这些企业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有的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增加了额外的投资或给企业带来损失,但他们仍然选择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虽然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生物多样性知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意识、参与力度和参与方法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缺少生物多样性知识。缺少生物多样性知识是制约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跨学科、而且仍然处在发展中的新兴领域,对大多人来说还都存在着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难,甚至包括了部分从事生物生多样性相关工作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少生物多样性知识也成为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制约因素。

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根据对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调查分析,只有21%的报告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生物多样性议题(名词)。其中仅有8%的报告将生物多样性列为了报告议题,甚至有部分企业认为他们和生物多样性没有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强,还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一些以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原料的企业来说,如生物制药、化妆品、生物原材料加工等企业,在其企业战略中很少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一些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企业,如采矿、水电、土地开发等企业,在工程设计、施工、投产使用过程中,也较少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主要因素来考虑。

企业参与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总体来说,生物多样性尚未进入企业的主流。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但与国外企业相比,还远远不够。据问卷调查的结果:72%的政府官员反映他们的部门会评估大型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只有20%的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单位会这样做。值得注意的是,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员工不知道企业是否有这方面的评估。而只有5%的企业员工认为他们的公司这样做,而高达47%的企业员工反映他们公司从未宣传过这方面的信息。

缺少有效的参与方法。笔者在过去几年中,参加过一些企业与生多样性方面的会议或相关活动,在这些场合下,往往都会有很多企业直接表达他们已经知道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同时表达了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愿望,但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去参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缺少指导和引导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据《wto经济导刊》与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于2013年共同组织开展的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全国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信息。然而,对于众多不同的行业领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经验以及标准尚存在明显的不足。

政府缺少相关的引导和鼓励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尚缺少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活动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方法以及鼓励和惩罚措施。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参与属于商业行为,政府无法对这些行为进行干预,但各级政府的生物多样性负责部门完全可以从政策和技术方面为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和鼓励措施。如加强生物多样性指标在环评中的权重、组织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出台激励措施和机制、制定有利于企业参与的相关政策等。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的路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或可参考以下途径、方法以及相关促进措施。

提高企业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知识。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企业应首先提升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知识水平,这些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价值、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理念、与企业的关系等。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企业可以聘请生物多样性专家为职工开展专题讲座、企业组织职工开展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生物多样性摄影比赛、组织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旅行或参观等。

参与社会的公益宣传。企业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参与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公益广告(如电视、电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在企业内部广泛张贴宣传海报等。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增加生物多样性内容。无论企业是否直接与生物多样性相关,都应该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依赖较大和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最好是生物多样性独立成章,包括企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影响、所开展的工作以及效果等。

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尤其是一些依赖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企业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如一些生物资源加工企业、包括生物制药、木材与林产品加工、化妆品等企业,以及一些工矿和水电企业等,可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与方法、评估指标等,建立起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制度。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公开企业有关的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包括对生物资源的消费、保护行动、可持续利用措施、经营状况等信息和资料,向社会公开或公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建立生物多样性技术支撑机构。为了确保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能够沿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尤其是那些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企业应该聘请生物多样性专家,组建生物多样性专家技术支撑机构,企业一旦遇到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技术问题,可邀请该专家组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

增加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企业可以邀请生物多样性专家开发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主要相关责任人增加生物多样性考核指标,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做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这些要求,同样适用于企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标识。如果一个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可持续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为自己的产品贴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标识,如“生物多样性友好产品”、“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企业”等。为了使标识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应请求行业协会或政府主管部门开发相关的标准和评估体系。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区。企业可以在施工现场、总部或者野外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尤其是一些采矿、水电、大型路桥等设施附近,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廊道,在确保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同时,作为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宣传基地。

参与生物多样性补偿。企业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补偿基金,参与生物多样性补偿。比如上下游之间的生物多样性补偿、冲突补偿、生物多样性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资源有偿使用等。企业既可以自己建立补偿基金,也可以参与到现有基金中。目前已经有些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5

关键词: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0105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雾霾、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外来物种入侵等层出不穷,导致物种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消除或减缓潜在问题的发生?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活动中人们总结出发展绿色经济,减少能耗,禁止毁山开荒,保护生态林和水源林等均能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脚步,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1,2]。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范围、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保护区的物种生存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3~6]。

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地处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境内,东经108°02′33″~108°12′52″,北纬21°43′34″~21°49′39″,呈东西长南北短状,总面积9098.6hm2。该区域受热带海洋性气候和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年均温度21.8℃,大于等于0℃年均积温8100℃,年均降水量2900mm,区内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7~9]。为正确认识与看待防城金花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2015年6~10月,笔者采用现场抽样勘察、询问相关人员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

2.1保护区生态现状

按照苏宗明、温远光等[10~12]分类方法,保护区地处十万山南麓,内有8种植被类型,即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疏灌草丛林、热性灌丛林、常绿经济林;按照群落构成要素又可分为14个群系,如假苹婆林、猴欢喜林、阿丁枫十舟柄茶林、香港四照花林等,保护区植物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13],其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据调查,早在1986年保护区成立前区域由林场经济林用地、集体薪柴林及个人林地构成,部分林地作为牧场常年放火烧山,导致上岳山―钟鼓石―三塔顶半山腰(海拔150m)以上均为草丛林,其余多为灌丛林,动植物资源相对单一和匮乏。1986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1990~1992年在相关林业部门推动下,在实验区、缓冲区大规模种植了八角、肉桂及湿地松林,造就了目前的植物分布格局。2006~2007年对保护区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据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修编的《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7]记载,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87种,其中蕨类植物8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1293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069种和单子叶植物224种)。维管束植物中栽培植物121种,野生或逸为野生的1266种,见表1。

保护区内迄今已知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30种,分别隶属于4纲23目81科。其中,两栖类11种,占广西两栖动物种数78种的14.1%;爬行类28种,占广西爬行类种数169种的16.6%;鸟类154种,占广西鸟类种数536种的28.5%;兽类37种;占广西兽类种数148种的25.0%。在鸟类中,留鸟有92种,占鸟类种数的59.7%;夏侯鸟20种,占鸟类种数的13.0%;冬候鸟32种,占鸟类种数的20.8%;旅鸟10种,占鸟类种数的6.5%。

经过30年的发展,金花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011~2012年赵东东等[14、15]在保护区内共记录到219种鸟类,隶属于15目48科,其中留鸟125种、夏候鸟35种、冬候鸟46种、旅鸟13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9种,列入iUCn(2010)的有4种。

与2006~2007年综考对比,鸟类物种丰富有了较大的改善。

2.2保护对象特点

(1)典型性。保护区位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十万山脉的蓝山支脉,也是最靠近中越边境的山地类型保护区之一。该区域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特别是具有热带亚热带特征的沟谷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因此,在生物地理位置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脆弱性。从地理构造上,保护区南面山脉阻挡了来自北部湾海域的气候影响。因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这里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类群的避难所,目前还保存着许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类群。该类物种群多以零星或岛状分布为主,其中某些物种对环境的改变和人为干扰的敏感度较高,一旦遭受破坏很难自行修复,对保护对象产生严重威胁,甚至会造成该物种的消亡,如20世纪80年代仍有活动踪迹的三线闭合龟、巨蜥和穿山甲等基本绝迹。

(3)多样性。保护区濒临北部湾,雨量丰富,常年冬暖夏凉,典型的气候造就了保护区丰富的植被类型,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82科662属1387种;已鉴定到大型真菌27科82属121种,其中担子菌106种,子囊菌15种;已记录到的陆栖脊椎动物共230种;已鉴定了学名的昆虫有97科416种。2011~012年莫璐瑕等[16]鉴定保护区有鞘翅目昆虫25科181种。

(4)稀有性。据统计,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9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及其它珍稀濒危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27种。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狭叶坡垒、十万山苏铁、金花茶、蟒蛇、仙八色鸫等,该类动植物资源从数量上来说在全国分布亦是稀少的,见表2。

2.3保护措施

2.3.1重视法规制度建设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金花茶资源保护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旨在加强对金花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经收集汇总,见表3。

2.3.2加强巡查及宣教力度

保护区的巡护方式有两种:日常巡护及防火巡护。日常巡护以月为循环周期,首先对管护区域进行责任划分,每2~3名护林员为一组每日进行巡护,每次巡护均要求建立巡护日志,遇到案件要及时上报。防火巡护工作以每年9~12月为巡护季,巡护工作分2~3组进行,巡护范围辐射保护区所有管辖区域以及周边村屯,对偷盗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经统计,近5年来共查处发生在保护区内的各类违法案件13起,收缴盗挖的金花茶树1126株,秋枫树20株,假苹婆25株;非法砍伐活立木100m3;违章开发项目5处,涉案面积达3000亩。随着开发热潮的兴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将逐年上升。

此外,每年“6・5”环境日均与属地环保部门合作进行环保宣传活动,采用发放宣传单、挂横幅、贴标语、印制金花茶邮票及明信片、在保护区主要路口建立永久性宣传牌,与防城实验高中、那梭中心小学等教育单位组成共建单位和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3.3积极开展基础科研工作

1992年在上岳保护站建立了部级物种基因库,建有金花茶种植荫棚9000m2,引种金花茶18种,繁殖苗木2万多株。从2009年起,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边缘先后开展了4个野外永久观测样地,实现了金花茶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的有效结合。此外,还开展了多项小型基础研究工作,如十万山苏铁居群调查,东兴种金茶花传粉生物学研究和金花茶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等。近5年来共发表专业论文22篇,获国家专利1项,这些基础研究对保护区的科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社会各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度不足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经济建设,往往忽视了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绿色发展,导致生态保护意识缺失。保护区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力度存在重要关联,这里包涵了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认识。从政府层面而言,保护区有独立的管理机构,一般不受属地乡镇政府管辖也不对属地经济起到直接的经济效应,在参与生物多样性宣讲行动时过于敷衍应付,或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社会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保护区周边的群众,知识面相对较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何物。虽然保护区也开展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或停留于表面,效率不高。

3.2保护区内地带性森林植被种类与面积逐年缩减

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的无序开发与利用,是导致保护区内天然阔叶林资源锐减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有:一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天然林被砍伐,取而代之是营造大面积的杉木林、马尾松林等速生、丰产、高效针叶林,完全没有考虑到针阔叶林的合理比例,更没有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结果造成了针叶林面积增长迅速而阔叶林则大量缩减。二是许多天然阔叶林在长期人为干扰下原生群落遭受破坏,无法实现林分的自我更新,而人工促进更新的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林地一直逆向演替,最终导致部分林地退化为草灌丛林。据考察,目前仅有小面积的天然阔叶林存在于较偏远的山区。

3.3本地珍稀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外来物种连年增加

由于温室效应及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加剧,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一些地方珍稀树种屡遭掠夺式开发利用,资源种类与数量急剧下降。而人们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又人为引入新的外来物种,造成泛滥生长,甚者成片状或林状分布。据调查统计,近10年来一些地方珍稀植物如金花茶、十万山苏铁、紫荆木、狭叶坡垒、粗齿桫椤及保护的古树等屡遭盗挖滥伐;珍稀动物蟒蛇、穿山甲、猫头鹰和三线闭合龟等由于非法捕抓已难以见到,一些物种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曾经用做篱笆的光狭含羞草,用做饲料的飞机草及三叶鬼针草等外来物种却呈现向大面积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林业部门收缴的非法走私入境的眼镜王蛇误放生行为也对本地区的蛇类平衡产生了严重威胁。

3.4保护区的能力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大多是依托各类型自然保护区完成,金花茶保护区也不例外,与其他保护区一样已完成了总体规划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能力建设仅停留在一些基础建设项目上,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却没有进行有效保护。简而言之,即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但是缺乏标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对管理人员的上岗资质要求不高,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方式多数是参照林业部门的老路子。同时,对项目的统一规划缺乏长远目标,或定位不准确,这也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此外,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总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资金来源面相对较小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结构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抑制了保护区的长远发展。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后续保障资金难以落实

近5年来,金花茶保护区获得的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不足300万元,勉强能够保障保护中心、管理站、基因库的正常运转和聘用护林人员的工资发放,根本不能满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作为后续保障资金使用。原因是该部分内容尚未纳入政府财政经费预算,财政经费仅支持基础建设如管理站、展览馆所、道路维修等方面的建设,对如固定样地的后期维护和持续监测,某生物群落的样本采集与后续观测,及一些基础性、长期性的科学研究想要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困难度极大,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失严重抑制了保护效果。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物种保护意识

为协调好与属地乡镇政府及村委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联合组成工作小组,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条理有步骤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提高能效,减少各级政府部门间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

由于大多数保护区周边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较难理解,有必要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增加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认识度和参与度,以提高其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活动可以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海报及宣传手册等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新型宣传措施。尤其要注重宣传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明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并引导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可以通过开展夏令营、课外竞赛活动、参与环保义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措施让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切实体会。此外,在保护区周边应树立醒目的保护牌和知识宣传牌,提醒进入该区域的民众切勿破坏环境,乱砍滥伐、烧山毁林、畜牧等对物种保护不利的行为,强调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真正发挥全民参与的保护高潮。

4.2加强人工干预与物种保护的统筹性,实施针叶林与阔叶林树种结构优化调整

在实施物种回归工程时要做到缜密思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保护好现存的天然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为生态修复做好物种基因保存工作。二是对现有的大面积人工林实施树种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合理间伐降低人工林在所有林种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一味要求速生、丰产和抗性强,还要考虑它对林分结构调整的影响和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意义。实施回归工程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或任其自然恢复,避免在优化调整中引入外来物种入侵新问题。

4.3加强法制建设和规章制度颁发,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金花茶保护区目前实行的是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政策,即土地的所有权属于个人或者集体所有,但是土地的管理权归保护区管辖。这种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管护能力,也带来诸多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矛盾问题,执法地位非常尴尬。一般外出执法时只能依照林业部门颁布的《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即便抓到违法人员,也只能处罚没收,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对此,呼吁建立完善的保护区法规体系,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细则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实施办法,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严禁猎杀珍稀野生动物和非法采摘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加大巡查力度,提高保护强度。对外来入侵物种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人工干预、砍伐及清除等,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呈现新业态。

4.4加强保护区的统筹规划工作,以创新增强科技实力

虽然金花茶保护区起步较早,但在管理上却走了不少弯路,这无不与保护区没有实行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相关,简言之就是金花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定位不准确,没有奋斗目标,它不知道该如何走,该如何破解困境,每届领导每届风格,始终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或统筹规划发生断层却不知道如何衔接。对此,应综合金花茶整体实力,以打造一个原生态的包涵众多野生资源的自然基因库及以健康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目标,引领保护区的整体发展,有序而又不错乱。在发展中要确保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指导思想。保护区要逐步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科技创新提升科研实力,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5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开展民间资金筹集

由于受资金来源的影响,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所需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融资渠道。呼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应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可以从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实行“谁受益,谁补偿”的政策,收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通过慈善募捐、淘宝众筹、公益林认领和森林产品经营等多种方式筹集民间资金,用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实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作洲,黄宏文.湖北后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ii.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威胁及其对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253~260.

[2]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4.

[3]薛达元,郑允文.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2):6~9.

[4]郑允文,薛达元,张更生.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3):22~25.

[5]姜立军,苗鸿,张菊,等.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1):73~75.

[6]龚粤宁,卢学理,邹发生.广东南岭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与优先性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4,4(30):8~13.

[7]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名录[R].南宁: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2009.

[8]杨海娟,廖南燕.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探讨[J].绿色科技,2015(12):132~133.

[9]吴儒华,潘子平.浅析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183.

[10]苏宗明.广西植被植物区系研究[J].广西植物,1997,17(1):60~68.

[11]苏宗明.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J].广西植物,1998,18(3):237~246.

[12]温远光,李治基,李信贤,等.广西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J].广西科学,2014,21(5):484~513.

[13]庞洁,卢广昌,和太平,等.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金花茶所在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6(2):110~115.

[14]赵东东.广西防城金花茶部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15]赵东东,吴映环,陆舟,等.冬季森林鸟类对林窗的响应分析[J].动物学研究,2013,34(3):174~181.

[16]莫璐瑕,梁敏利,郑霞林,等.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鞘翅目昆虫区系分析[J].广西植保,2014,27(3):1~7.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6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主要现状

1.1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1.2海洋物种多样性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其物种的多样性也是极其可观的。在高级的分类阶元上,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动物门类要更多。从动物的体形来看,与陆地相比,海洋有着更丰富的多样性,无论是巨大的鲸类还是微小的浮游生物。所以,与陆地食物网相比,水生食物网要更加复杂。随着人类的过度性开发,给海洋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使得珊瑚的共生单细胞藻类发生了大量的死亡,而共生藻类的消失又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如会导致珊瑚的死亡,会使得珊瑚礁就此消失,从而给渔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损失。又如,随着海洋的污染日益加重,使得潮间带以及海洋物种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许多的特点:(1)物种数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2)我国海域是水种分布的边界,如是西北太平洋温水种分布的南界。

1.3所面临的威胁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人类为了追求最大化利益,当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逐渐加剧,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面临着较大的威胁,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威胁:

(1)过度捕捞:当前,海洋捕捞船只逐渐增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前的捕捞手段也较为先进,使得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有很多的优质品种因为受到了损害而难以再形成渔汛。并且,浪费性捕捞使得大量的珍惜海洋生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例如以下几种方式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是底层拖网的方式,第二是毒鱼的方式,第三是炸鱼的方式。

(2)生境丧失:主要是受到以下几种活动的影响而造成,第一是滩涂围垦,第二是海岸工程的影响,第三是航道疏浚的影响[3]。上述这些活动如果情节较轻的话会对海洋生物的活动有着严重的干扰,情节严重的话则会使得海洋生物生境的彻底丧失。例如,我国红树林的面积就因为围垦的原因而有了极大的减少。

(3)环境污染:主要因为以下几种原因所造成,第一是陆源污染物的排放、第二是向海洋排污,第三是海洋石油的开采,第四是航运溢油。污染物会给海洋生物带来极大伤害,甚至会使海洋生物被毒死,有的还会影响其正常的繁殖。

(4)生态入侵:因为远洋船只的携带,或者是因为对外来种的盲目引进,使得本地的海洋生态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原有物种因为外来种的侵入而被排挤甚至是消失。如,在我国福建海域曾发现一种沙筛贝,其原产于南美洲,它将海岸基岩的表面进行了强占,使得当地的附着生物全部消失。

海水养殖的单一化,不但将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进行了强占,还会因为饵料的分解这一原因而造成了海域富营养化,甚至会造成赤潮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除此之外,对单一品种进行高密度的养殖,经常会造成大规模的病害流行开来。

2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1保护政策

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国最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批准。我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其中一个缔约国,对养护管辖海域的权力与义务坚决予以履行[4]。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一方面要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要提升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准。

在关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政府制定了以下法律法规:(1)《海洋环境保护法》,(2)《渔业法》,(3)《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等。除此之外,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政府也制定了许多的管理办法,如《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办法》等。

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我国还制定了多个行动计划,有一些计划已经得到实施。例如,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当中,就有专门的一章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进行阐述与说明,此外,还讲述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还编制了一些保护行动计划,例如《中国海洋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2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

在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上,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一直以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对海洋综合调查。例如在1958年~1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9年~1993年的全国海岛资源调查等。

在对我国海洋生物的类别上,我国学者都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入,第一是藻类、第二是甲壳类、第三是贝类、第四是鱼类等,涵盖了许多学科,如遗传学、生态学等。尤其是对许多海洋经济生物的研究更加详尽,如海带、虾等。

在一些海洋科研机构中,我国在其中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台站,例如在以下几个海域都进行了定期的海域生态监测,如大连湾、厦门附近的海域等等。

2.3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我国相关研究单位通过了关于“南海诸岛以及其相邻的海区综合科学调查项目”的研究,发现了南沙群岛不但生物多样性较高,并且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的海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量的造礁珊瑚已经受到了认为的毁坏,导致了大量的鹿角珊瑚受到了破坏。有许多的渔民以捕鱼为名,下海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贝壳进行扫荡,然后将其售卖给其他人。有许多稀有的种类已经逐渐消失,如法螺等。另外蜘蛛螺等也已经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地。一个物种的消亡,一方面意味着一种生物资源的缺失,另一方面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带来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生态失衡的现象[5]。

幸而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当前,由国家海洋局建设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已经有60多处,在这当中,属于部级保护区的达到了18处。这些保护区在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的海洋生物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从保护区的规划、人员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在各项工作管理当中,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与规范,其中包括对保护对象的管理技术标准,对保护类型的分级标准等等。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之初,存在着资金短缺以及装备较为落后的局面,但是仍然以保护自然为宗旨,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自然保护区在以下几方面都有着扎实的工作,如完善管理机构、强化监察执法等等。与此同时,在对保护区的规划与发展方面,对保护区的宣传教育方面以及对保护区的国际合作等工作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沫茹,姜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及法律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6-128.

[2]张丽君.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看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之完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02):15-18.

[3]马程琳,邹记兴.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海洋湖沼通报,2003,(02):41-47.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7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3拉姆萨尔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内陆和海岸地带水深6m以下的水域、沼泽和草甸地带。这些地区是调节水分循环、维护水禽和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大片湿地被改变为农地、养殖场甚至城镇,导致许多物种消失,常出现一雨便成灾的可怕事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原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与湿地研究局、美洲湿地局三个湿地组织合并为湿地国际,并在湿地公约的制定和技术支持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大大促进世界范围主要地区湿地和湿地物种现状的评估和研究,加强与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订,所以常称为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它通过传播信息资料、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培训活动和在各地建立湿地管理项目、支持和促进区域和各国湿地保护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行动计划的制定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凡是在生态学、生物学、湖沼学和水文学上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都可申请加入湿地公约所建立的国际湿地名录,加入国际湿地名录的湿地应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物种和栖息地的管理,管理好者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反之会受到批评。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会后,认真履行缔约国的义务和责任,为了适应湿地保护形势发展的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湿地保护,1994年9月由林业部牵头联合17个部委制定一个广泛参与、切实可行、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目标、内容、优先领域和项目,使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以确保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一步推动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许多科教部门建立了湿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出版了众多的专著和研究论文和报告[10]。迄今,我国已有37个湿地保护区分五批加入了国际湿地名录,并开展大量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工作。#p#分页标题#e#

4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世界价值的独一元二的自然和文化区域以及许多非物质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各个国家精华中的精华。作为具有世界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可从以下列几点来判断:(1)表征地球进化历史的主要阶段的典型代表或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表征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断进化的生态过程或生物进化和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典型事例和杰出的代表;(3)具有极为特殊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的区域;(4)具有世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或众多受威胁物种的栖息地。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区域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三类)。世界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三者被认为是国际保护生境(栖息地)的三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制定,1978年正式生效。这说明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有责任来保护那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区域,把它们看为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认可和保护文化景点的国际法律条约,它把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互关系的思维,并制定协同计划来保护它们[11-14]。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并深深体会到自然与现代化共存、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共存的伟大目标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样,加入和认真实施世界遗产公约,建立比较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系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许多省市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促进自然保护、文化组织和文物系统各方面的专家认真考虑,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自然遗产地8处、文化遗产地25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还有文化景观3处,总共40处。现在打算申报的区域还有100多处,估计每年只有自然和文化遗产各1处获得批准。但是,人们已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为申报而申报,而是决心通过完善管理,争取支持,使之更加壮大,以适应社会、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那时申报将是水到渠成之事。主管自然和文化遗产工作的分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值得指出的是,有悠久历史的全球农业系统,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自然的成分,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在发掘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时,却忽略了这个方面,以致传统的农业耕作制度及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优良品种的基因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流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2003年建立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心”,旨在开展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以期建立一个全球共识的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弥补了不足之处。我国浙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第一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其实,我国还有许多项目符合其标准,需要大力发掘、继承和发扬[15-18]。

5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注意保护,不允许任何利用是不科学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当然,过度的利用,不注意保护必然导致破坏。这个公约的目的就在于监测商业开发的主要物种,对一些已陷入受威胁状态的物种,通过贸易限制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这个公约1973年3月于美国华盛顿签订,1975年7月正式生效。它把控制贸易的物种划分为三类作为其附录,附录1是指那些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的对外贸易必需获得出口国科研机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进口国也确认是如此才能进行;进口国将之再出口也照此办理。附录2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其生存的利用,就可以变成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这些物种也必需得到出口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出口贸易。附录3是任何一个缔约国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控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它缔约国合作管理贸易的那些物种;它们的出口贸易同样需要出口国管理机构发放出口许可证才能进行。前两类物种需经全体缔约国大会讨论通过,后一类物种只需各缔约国自己认定,报公约秘书处备案即可。附录中所列的物种是重点管理对象,但它们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要随其种群传播和消长而有所调整,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研究和监测。这样,每一个缔约国都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委员会和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专司其事。前者负责研究确认各个种的基本情况,提出处理的意见;后者即专司具体管理业务,发放出口许可证。可以看出,这个公约不是要禁止野生动植物包括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贸易,而是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可持续贸易,不引起它们走向灭绝;目前,它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控制野生濒危物种及其衍生物的国际贸易系统,为物种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0年12月25日,我国提交参加“公约”的交存书,1981年4月“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1982年正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种科学委员会”,分别挂靠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内,开展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成果垒垒。看来,大力培养熟悉“公约”的科研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弄清和宣传“公约”各条款的实质内容,加强对濒危野生物种的研究,提供其消长规律和具体情况,监测贸易现状,编制控制贸易的物种名录及其识别手册和图谱,制定合理开发利用的指标,提高进出口管理水平,防止过度开拓而造成物种灭绝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9-20]。

6迁徙物种公约

物种的生存和分布不受边界的限制,特别是迁徙物种的生活周期可能遍历多个国家,但各国的保护和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难免会遭受猎杀,因此必需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既要保护物种本身,也要保护其栖息地。保护区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公约于1979年签订,1983年正式生效,100多个国家参与并共同关注这些独特物种种群的保护,效果明显。我国签署这个公约以后,许多保护区承担了这些迁徙物种的保护,无论在科研监测和合理利用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山东长岛保护区累计环志各种候鸟128种21万多只,其中猛禽22种6万多只,占全国猛禽环志总量80%以上;回收国内外环志鸟231只,最长回收为8年,为鸟类迁徙规律与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成绩明显[21]。由于“公约”所关注的物种独特,没有任何公约能代替其作用,实际上,它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必要的补充和起具体的辅助作用。#p#分页标题#e#

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这个公约是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为解决地球气候潜在变化可能引起的众多问题而联手进行的一项努力。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于集体执行“公约”所制定的各项规定。它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我国于1993年1月批准了这个公约,是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注意减少和防止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开展技术转让等各种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增强所有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和储存库,例如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等;在适应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制定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综合农业的发展、关注受干旱、荒漠化和洪涝影响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在可行的范围内,将气候变化纳入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政策和行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减排指标,使其Co2、CH4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排至少5%;同时,确定了“共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三种境外减排的灵活机制,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境外取得减排限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限排目标,缓解其国内减排限排压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其义务的核心内容,要求采用由缔约方大会制定的可比方法编制人为引起的各种温室气体的源排放和汇清除的国家清单,发达国家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但是,要真正的具体落实十分困难,许多会议都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具体化,但都不能取得共识,需要更耐心地通过深入分拆,实事求是协调和合作共事地去解决。可以看出,制定减排限排温室气体目标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确定不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人工营造的方法来固碳的目标也是不能忽略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22]。

8防治荒漠化公约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8

关键词:森林植物遗传多样性危险保护

森林是陆地上最典型、最多样、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陆地上的动、植物物种,有半数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森林的破坏和消退,特别是热带森林的消退,是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某个特殊基因组的毁灭,就是其载体的灭绝,即是某个特殊种的灭绝。遗传多样性是由基因组控制的,在许多基因的协调下,生物表现出外部特征。不同生物的基因数量和组合不同,外部特征也不同,如形态、代谢等。由此看来,每个物种实际上含有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基因型,物种的亚种内和亚种间、群体内和群体间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一、遗传单一性的危险

随着人工林的发展和比重加大,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对天然林及其遗传材料的压力,另一方面不能不担心遗传单一性的危险。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纯林,在造林中大量引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外来树种,不加限制地大量使用单一无性系造林,都会引起遗传单一性的危险。我国许多重要造林树种,早已失去了天然基因资源,无疑使优良遗传品质种源的收集,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当前人工造林中,使用遗传品质改良的种群比重正在加大,对森林遗传品质进行人为的控制,导致“野生”种群的利用逐渐转向比较“进化”的种群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因频率随具体需要而变化。在这些新的种群中,因对选择亲本材料的基因库受到限制,然后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选育,淘汰很大比例的原始群体,其遗传基础常常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多样性的流失。将导致有利基因或基因综合体的丢失,在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中出现近交或共祖现象,近交将会降低生产群体的适应力,随着育种世代的发展,遗传基础愈趋变窄,导致遗传改良活动走进死胡同,这是林木多世代改良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的缩小和丧失,所产生的有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低,直接涉及物种遗传基础的广与窄,并决定对环境条件波动的适应性大小,遗传基础广的,可塑性大,能对危险环境变化起缓冲作用,这种类群对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反之,遗传基础窄的,对危险环境变化适应性弱,要采取相应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也就是说,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遗传单一性威胁群体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已经摆脱濒危状态,必须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来取得证明。有些物种正是由于群体内基因交流机会减少,遗传衰退,个体之间差异很小,摆脱不了濒危的处境。这也就是说,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愈大,有助于保持物种或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可以减慢由于适应和进化所导致的灭绝过程。

二、遗传多样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保存稀有和濒临灭绝的树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丧失,是自然保护的基本任务。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在1990年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项目标,即①维护各基本生态过程和各生命维持系统;②保存遗传多样性;③保证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1年生作物还是多年生林木,无论是栽培还是野生植物,其遗传多样性保存问题是相似的,保护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存在具体差别,但大体上是相同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

1、就地(原地)保存

就地(原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界生境内的保存,即在自然生境内保存目的树种的片林或混交林,以防止通常来自人类活动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库的功能。它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优点是保护了生态系统,林木可继续进化,如辟出一小片永久性样地,长期监测种群的变化。其基本原则是要求保存足够的遗传多样性,使物种得以充分发挥其进化潜力。生态系统的保存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而遗传资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样所期望基因综合体的个体,主要需要管理保护的林分,能维持理想的遗传组成传一般几千株树就足以建立有效基因库有即能够保持自体更新能力的群体。同时,要注意对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的保护,因为在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可能不同于主要群体的基因频率,可能产生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变种或生态型。

2、迁地(异地)保存

迁地(异地)保护是指在人为条件下把森林遗传资源收集并带到其生境之外的地方进行保存。它是栽培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如品种(种质)资源库,近缘野生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树木园、植物园等。由于受经济制约,通常只限于对优良树种或潜在价值明显的树种。如主要造林或商品性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其目标可区分为保护原始群体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的静态保存,进化保存和选择性保存,随着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的不同,通常迁地保存的几种形式为:通过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建立无性系库,对种子易于保存的树种建立种子贮藏库,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离体保存库等。

3、离体保存

离体保存是指利用种子、花粉、根和茎的组织或器官在贮藏条件下来保存。近20年来,全球有50多个国家建设了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的低温种质库。由于种子贮藏库还不可能保存所有树木的种子,有些树种种子又不耐贮藏,故保存的重点只能限于主要的造林树种、育种材料和珍稀濒危树种。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林木种质的保存有2种形式:

①培养物的反复继代培养:这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方法,组织培养技术可在较小面积上保存大量的遗传资源,占有空间小,可繁殖脱毒苗,便于种质交换,用营养器官作为繁殖材料,可有效地减少生物学混杂和保持材料的原有基因型,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常用的保存方法。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9

[关键词] 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农业遗传资源立法

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法律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以维持的基础。经历百年的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粮食和农业动物遗传资源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对当代和子孙后代粮食安全的贡献。并且意识到这些资源的丧失和侵蚀对粮食安全和农村社区可持续生计产生的威胁。保持粮食和农业动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对农民、牧民和动植物育种人员来说,不但能够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变化所提出的当前和未来的生存挑战。还能增强对疾病和寄生虫的抗性,更好的适应消费者对动物产品的需求变化等。应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作物、牲畜品种对环境、遗传、社会、经济、医学、科学、教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确保人类子孙后代能够获得遗传资源的道义责任。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初步可以分为动物遗传资源、植物遗传资源和微生物遗传资源三部分。其中人类遗传资源尽管具有动物遗传资源属性,但鉴于人类一贯的主体定位,因此将物种资源分为动物遗传资源、植物遗传资、源微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四个部分较为合适。动物遗传资源和植物遗传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农业用途,因此将具有农业用途的物种资源概括为农业遗传资源更能体现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且是整个生物物种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关于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也主要体现在对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上。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在保护农业遗传资源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监管问题涉及诸多领域,其解决与处理也涉及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影响巨大。考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管体制在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所起到的效果不但可以对当前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监管体制有所了解,更能为今后农业遗传资源的立法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总体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物遗传资源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我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200种,主要栽培的600多种,其中起源于我国的近300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我国,而且我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我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我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地方品种达20000个。我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我国: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气候复杂,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且质量上也独具特色,有许多宝贵的基因。20世纪80年代初查明我国共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约占全世界总数的11%,已经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的287个。此外,又有一些新的品种和类群不断被发现。我国畜禽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不少品种以其独特、优良的遗传性状和经济价值而著称于世。

然而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大量丧失或遭到严重破坏。一是由于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使大量老品种特别是农家品种遭到淘汰,虽然多数品种资源已得到收集保存,但仍有部分丢失;二是因为土地用途改变、大型水利与交通工程建设、城市扩展等,一些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生境遭受破坏,面积缩小或消失,如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比20年前约分别减少了70%、50%和30%;三是在对外合作研究中,因保护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力,造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畜禽遗传资源方面,近年来有60余个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本地品种灭绝,处于濒危的境地的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也不断增加,在地区和县等育种指导机构被撤消之后,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并且目前畜禽遗传资源遭遇多样性危机,气候变化和新型动物传染病的出现等都使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工作面临危机。

二、我国现行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

1.现行监管体制和保护机构的设置。总的来说,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规范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关于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法律框架。现行与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相关的监管体制是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本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相关工作为主力,以其他依法取得授权的行政机关和其他主体为补充组成的纵向网状体系。就遗传资源的保护而言,我国现行的立法区分了不同类别的遗传资源而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将遗传资源的调查、鉴定、收集、整理和登记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就遗传资源的管理而言,现行的立法将遗传资源的采集、进出口、交易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纳入了管理范围。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已建设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苗圃、种质资源中心、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等,构成了我国现有资源保护体系的主体,承担着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的任务。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拨专款抢救、保护受到威胁和濒临灭绝的农作物、畜禽品种,在原产地建立地方原种保护场、划定保护区、制定改良计划等。

2.现行监管体制下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的不足。从当前我国对农业遗传资源给予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看,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监管体制按资源普查和收集管理、品种保存与管理、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资源流向监管等四个阶段来看:(1)在普查和收集的管理阶段,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与畜禽品种资源在收集上存在差距。在植物遗传资源采集上,当前法律规范在人员素质、采集程序、数据描述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没能作出统一的规范,资源的整合、归档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畜禽品种资源采集上,不同畜禽品种资源的采集存在较大的差距、基因鉴定工作停留于表面、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2)在

品种保存与管理阶段,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品种保存和管理存在技术和执法上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所需的经费来源于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给予的适当资金补助。不同保护和监管单位的资金来源中,国家财政支付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所占比例不均衡,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常常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许多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处境更是困难。在技术上对当前大量收集保存的遗传资源缺乏深入研究,不能真正明确其利用价值,并且已有的优异种质开发利用较差限制了遗传多样性的广泛应用。(3)在资源开发和利用阶段,我国资源开发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且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并且对种质创造者和育种者缺少知识产权保护,不利调动新种质、新品种育成者的积极性。同时,在对外合作研究中,我国因为保护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力,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也缺乏对事先知情同意机制、共同商定条件等明确而详细地规定。(4)在资源流通监管阶段,虽然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本部门政策、法规、行动计划和方案并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主要针对的是本国利用者,对外国的利用者的信息披露和追踪机制规定的不够详细。在制度规定上,由于各主体职能、权利义务分配有相互交叉和不合理之处,致使各管理主体相互之间难以统一、协调,容易产生权力重叠、责任推诿和指责遗漏的现象。

三、对我国现行监管体制的评价

尽管我国现有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缺少一套系统、协调的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规范和综合性农业遗传资源事务协调机构,但这种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整个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国家林业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原为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本部门政策、法规、行动计划和方案,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同时表现出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我国在保护遗传资源方面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的差距和不足以及执法上的差距和不足。立法体系上明显不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立法体系,缺乏一部关于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其次,现有法律规范在内容上有许多缺失,农业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制度、保护基金制度等都很不完善。从执法和法的适用层面看,我国缺乏可操作的关于生物遗传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至今尚未建立统一完整的农业执法体系和执法制度,并且存在执法主体不明确、散乱,权力界限不清和权力滥用、交叉重复执法现象;农业执法制度、程序不统一、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机构等问题。法的适用层面缺乏加强和鼓励生物遗传资源科学研究,以及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环境以及农业遗传资源生境宣传和教育的规定和实践。

四、现行监管体制对农业遗传资源立法的启示

(1)农业遗传资源立法需要协调各机构、各部门的关系。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监管问题涉及诸多领域,其解决与处理也涉及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间有失协调、各自为政,不仅会严重破坏政府的统一性,损坏政府的公信力,还会因为政出多门而降低行政效率。(2)农业遗传资源立法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级别较高的综合性事务协调机构。在农业遗传资源的监管上,资源在使用权属上的不明确或者不属于管理机构所有,给农业遗传资源保护造成很大的障碍。农业遗传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高级别的综合性事务协调机构确有必要。(3)农业遗传资源立法需明确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权利主体。不但要明确其各所享有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明确义务、责任的承担与权利义务在各主体之间的合理分配。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法律地位的正确定位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发展农业遗传资源的根本出路,是决定遗传资源保护的效果和效率的重要指标。不能只规定权利而不明确义务;亦不能只责成义务而忽略权利。(4)农业遗传资源立法在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注意使权利义务相对等和平衡。保护农业遗传资源就是保护公共资源,加强与社会交流的手段和方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以带来保护上的优势,帮助保护主体获得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费上的支持。可以把社区的管理和发展,与政府部门关系的协调,促进公众对保护的参与也纳入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

[摘要] 农业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着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和环境的良性延续,更关系着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粮食”安全,是制约社会生态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遗传资源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紧密,考察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中相关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的主体制度,分析各保护和监管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立法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农业遗传资源立法

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法律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以维持的基础。经历百年的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粮食和农业动物遗传资源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对当代和子孙后代粮食安全的贡献。并且意识到这些资源的丧失和侵蚀对粮食安全和农村社区可持续生计产生的威胁。保持粮食和农业动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对农民、牧民和动植物育种人员来说,不但能够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变化所提出的当前和未来的生存挑战。还能增强对疾病和寄生虫的抗性,更好的适应消费者对动物产品的需求变化等。应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作物、牲畜品种对环境、遗传、社会、经济、医学、科学、教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确保人类子孙后代能够获得遗传资源的道义责任。

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初步可以分为动物遗传资源、植物遗传资源和微生物遗传资源三部分。其中人类遗传资源尽管具有动物遗传资源属性,但鉴于人类一贯的主体定位,因此将物种资源分为动物遗传资源、植物遗传资、源微生物遗传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四个部分较为合适。动物遗传资源和植物遗传资源绝大部分都具有农业用途,因此将具有农业用途的物种资源概括为农业遗传资源更能体现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且是整个生物物种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关于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也主要体现在对农业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上。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在保护农业遗传资源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监管问题涉及诸多领域,其解决与处理也涉及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影响巨大。考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行管体制在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所起到的效果不但可以对当前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监管体制有所了解,更能为今后农业遗传资源的立法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总体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物遗传资源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我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数千种,其中栽培植物约1200种,主要栽培的600多种,其中起源于我国的近300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我国,而且我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我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我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地方品种达20000个。我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我国: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我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气候复杂,动物物种多样性以及与此相关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且质量上也独具特色,有许多宝贵的基因。20世纪80年代初查明我国共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约占全世界总数的11%,已经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的287个。此外,又有一些新的品种和类群不断被发现。我国畜禽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不少品种以其独特、优良的遗传性状和经济价值而著称于世。

然而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大量丧失或遭到严重破坏。一是由于作物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使大量老品种特别是农家品种遭到淘汰,虽然多数品种资源已得到收集保存,但仍有部分丢失;二是因为土地用途改变、大型水利与交通工程建设、城市扩展等,一些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生境遭受破坏,面积缩小或消失,如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比20年前约分别减少了70%、50%和30%;三是在对外合作研究中,因保护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力,造成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畜禽遗传资源方面,近年来有60余个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本地品种灭绝,处于濒危的境地的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也不断增加,在地区和县等育种指导机构被撤消之后,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并且目前畜禽遗传资源遭遇多样性危机,气候变化和新型动物传染病的出现等都使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工作面临危机。

二、我国现行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

1.现行监管体制和保护机构的设置。总的来说,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生物遗传资源的法律规范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关于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法律框架。现行与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相关的监管体制是在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本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相关工作为主力,以其他依法取得授权的行政机关和其他主体为补充组成的纵向网状体系。就遗传资源的保护而言,我国现行的立法区分了不同类别的遗传资源而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将遗传资源的调查、鉴定、收集、整理和登记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就遗传资源的管理而言,现行的立法将遗传资源的采集、进出口、交易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纳入了管理范围。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已建设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苗圃、种质资源中心、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等,构成了我国现有资源保护体系的主体,承担着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的任务。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拨专款抢救、保护受到威胁和濒临灭绝的农作物、畜禽品种,在原产地建立地方原种保护场、划定保护区、制定改良计划等。

2.现行监管体制下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的不足。从当前我国对农业遗传资源给予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看,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监管体制按资源普查和收集管理、品种保存与管理、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资源流向监管等四个阶段来看:(1)在普查和收集的管理阶段,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与畜禽品种资源在收集上存在差距。在植物遗传资源采集上,当前法律规范在人员素质、采集程序、数据描述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没能作出统一的规范,资源的整合、归档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畜禽品种资源采集上,不同畜禽品种资源的采集存在较大的差距、基因鉴定工作停留于表面、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2)在

品种保存与管理阶段,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品种保存和管理存在技术和执法上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所需的经费来源于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给予的适当资金补助。不同保护和监管单位的资金来源中,国家财政支付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所占比例不均衡,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常常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许多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处境更是困难。在技术上对当前大量收集保存的遗传资源缺乏深入研究,不能真正明确其利用价值,并且已有的优异种质开发利用较差限制了遗传多样性的广泛应用。(3)在资源开发和利用阶段,我国资源开发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且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并且对种质创造者和育种者缺少知识产权保护,不利调动新种质、新品种育成者的积极性。同时,在对外合作研究中,我国因为保护意识不强和管理不力,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也缺乏对事先知情同意机制、共同商定条件等明确而详细地规定。(4)在资源流通监管阶段,虽然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本部门政策、法规、行动计划和方案并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主要针对的是本国利用者,对外国的利用者的信息披露和追踪机制规定的不够详细。在制度规定上,由于各主体职能、权利义务分配有相互交叉和不合理之处,致使各管理主体相互之间难以统一、协调,容易产生权力重叠、责任推诿和指责遗漏的现象。

三、对我国现行监管体制的评价

尽管我国现有农业遗传资源监管体制缺少一套系统、协调的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监管规范和综合性农业遗传资源事务协调机构,但这种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整个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国家林业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原为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本部门政策、法规、行动计划和方案,为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同时表现出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当前我国在保护遗传资源方面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的差距和不足以及执法上的差距和不足。立法体系上明显不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立法体系,缺乏一部关于农业遗传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其次,现有法律规范在内容上有许多缺失,农业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制度、保护基金制度等都很不完善。从执法和法的适用层面看,我国缺乏可操作的关于生物遗传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定。对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至今尚未建立统一完整的农业执法体系和执法制度,并且存在执法主体不明确、散乱,权力界限不清和权力滥用、交叉重复执法现象;农业执法制度、程序不统一、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机构等问题。法的适用层面缺乏加强和鼓励生物遗传资源科学研究,以及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环境以及农业遗传资源生境宣传和教育的规定和实践。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德保苏铁

[中图分类号]D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4-0048-09

[作者简介]付广华(1980—),男,河南永城人,博士,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和生态人类学研究。(广西南宁5300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岭南民族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关系研究”(13BmZ053)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epolitic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BasedontheFieldworkonCycasDebaoensis

author:FuGuanghua

abstract:asonepartofglobalbiodiversity,theZhuang-inhabitedareashavetheirdistinctivehabitatandspecies.CycasDebaoenisisandwhite-headedlangurareexclusiverarespeciesintheworld.inthispaper,theauthortakesthefieldworkatSvillageasthemaindatasource,discussestheprocessofdiscovery,endangerment,andconservation,revealsthecomplexrightrelationamongtheprocessofprotectionofCycasDebaoenisis,andattemptstorethinkthepoliticembeddedi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soastoaffordanewperspectivetocogniz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Keywords:biodiversityconservation;politic;CycasDebaoenisis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多样性丧失逐渐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和政治事件。随着环境变化、人口的增加以及技术的更新,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加剧。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召集与会的150多个国家签署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获得快速和广泛的接纳。因此,在当代环境保护诸领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无疑得到全球性的关注。深受科学思想影响的自然科学学者们认为: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几乎与此同时,社会科学家们也开始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去,并形成诸多极有见地的观察。概而言之,社会科学家们认为,生物多样性跟文化多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生物多样性减少,则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将会随之减少;不同的文化对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同的认知,某些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独特的意义;有时候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与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相联系,成为整个结构的一部分。如法国自然主义思想家赛尔日·莫斯科维奇(Sergemoscovici)就认为,“对自然的任何破坏都伴随着对文化的破坏,所以任何生态灭绝(ecocide)从某些角度看就是一种文化灭绝。”①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壮族地区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境和物种,德保苏铁、白头叶猴等更是全球范围内独有的珍稀物种。在此,笔者谨以在德保苏铁的发现地——S屯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围绕德保苏铁的发现与保护进行探讨,揭示德保苏铁保护过程中复杂的权利关系,并试图反思镶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政治属性,为学术界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田野点概况

S屯是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的一个自然屯。德保县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县份,全县36万人中,壮族人口占97.8%。全县总面积为2575km2,其中石山区面积又占到70%,主要有峰林谷地、峰丛洼地、土被山三种基本类型,德保苏铁即发现于敬德镇扶平村的石山之上。全境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黄连山,海拔1616m,后来移植的德保苏铁幼苗就种植在该山所在的自然保护区内。在气候上,德保县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德保县东部与田东县、天等县接壤,西部与靖西县相连,北面同田阳县、右江区毗邻,是边境地区靖西、那坡县与百色右江河谷相连接的咽喉要道。

敬德镇地处德保县西北部,总面积255km2,距德保县城43km。全镇辖多敬、扶平等20个行政村、292个自然屯,共6198户、27596人。扶平村离镇府所在地14km,原属扶平乡管辖,后于2005年7月撤并入敬德镇。该村四面环山,东通敬德镇,西通靖西县扶赖街,北通东陵乡和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全村有百叫、陇也、巴迷、中屯、街上、谷龙、谷甘、巴边、那莫、上平、那弄、那细、新村、班合、奇马16个自然屯,共617户、3033人。耕地面积1404亩,其中水田1034亩,旱地370亩。近年来,该村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利用水田进行烟稻轮作。2008年,全村有194户种植烤烟,合同面积1667亩,产量达3870担,产值达295.56万元。

S屯位于扶平村北部,是该村最大的自然屯。年均气温18~21℃,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2.6℃。年雨量1461mm,冬春季为早季。耕地多为水田,二队人口多,人均仅0.5亩,一队人均达0.8亩。旱地基本上已经退耕还林。同整个扶平村一样,S屯盛行烟稻轮作。不种植烟叶的青壮年农户常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儿童众多,村屯公共水利维修难以为继。S屯属于多种姓氏杂居的壮族村落,在80户、430人中,有黄、莫、陆、梁、谭、庞等12个姓氏。屯集体拥有的公山众多,有“封山”、“郎卡玛”、“龙眉”、“龙大邦”、“弄江”、“龙古查”、“龙那养”、“龙地巴”等近10座。被誉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的德保苏铁,就是在S屯北边的“郎卡玛”石山上发现的。

二、德保苏铁的发现、濒危与保护

苏铁,人称铁树,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一个类群。它出现在3亿年前的晚石炭纪,繁荣于中生代的侏罗纪,是恐龙时代的植物。现存苏铁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当前世界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德保苏铁(Cycasdebaoensis),当地壮族称之为“[ηuai2]”,又俗称“竹子铁”,百色市林业系统过去常称之为“叉叶苏铁”。1997年,经钟业聪和陈家瑞先生的努力,“德保苏铁”正式被确定为新种。①由于早期村民开垦山林种植茶树或放牧砍柴,目前所剩的植被仅是次生石山矮灌丛,德保苏铁是当地植被的优势种之一。伴生植物多为旱生的灌木和一些禾草类,还有一些小乔木。德保苏铁虽然也是叶子分叉的苏铁类植物,但它又不同于叉叶苏铁和多歧苏铁,其最大特点是:叶为三回羽状复叶,叶片多达巧片,小羽叶长而渐尖;大抱子叶裂片线状,多达25对,胚珠多至4~6枚。从其叶片的分裂状况看,它是苏铁类中比较原始的种类。②

当1997年该新种正式发表后,引起了植物学界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古老物种的发现,意义不亚于以往一些“活化石”的问世。1998年,世界保护联盟派出专家组专程前来考察,国内研究单位的科学工作者也纷至沓来。德保苏铁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当地村民为那片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植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到震惊。自从国外专家来看过德保苏铁,并拍摄了照片以后,村民们就逐渐意识到苏铁的重要价值了。然而,由于德保苏铁发现后保护措施没有及时到位,破坏者接踵而至。先是一些商人和“引种”者闻讯前来高价收购,使这种本应严禁买卖的珍稀物种很快流人了百色和南宁的花木市场。见此情况,当地村民则“先下手为强”,抢先上山挖取植株占为己有,以待日后价格上涨时抛出。于是,自1999年初开始,德保苏铁惨遭劫难,大量植株被挖走,伴生植物被砍伐。据当年10月上旬的现场调查,山上的植株只剩下大株100余株,小株300余株(小苗不算在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竟然损失了1500余株,所剩不足1/4。那些长在土中的植株已全被挖光,长在石缝中的能拔的几乎全被拔走,昔日郁郁葱葱如翠竹遍布山坡的德保苏铁景观,已面目全非。③一些人还在自家的地里面做了些苗圃,然后就从山上挖下苏铁苗回去种;有人将挖回来的苏铁种在自家的院落里。可以说,能挖的都被挖走了,只有那些长在石缝里的才幸免遇难。有些有经济头脑的人,还把它们制作成盆景,远运到广州等地高价倒卖。还有的人把苏铁的种子采集起来,按粒卖给外来的花商。在笔者调查过程中,S屯屯长LFS就曾提及一个案例:邻村的Hpn从“郎卡玛”滑落的山石中挖走一株德保苏铁,现在每年产种子300~500粒,每粒可卖30元。虽然他曾经代表屯里向他索取,但Hpn并没有归还。

目前,经多方努力,破坏德保苏铁资源的行为已得到有效制止,德保县人民政府已批准建立保护区。同时保护工作也得到国际保护联盟苏铁专家组的肯·希尔和陈家瑞教授的现场指导,甚至还得到美国苏铁协会及国内外有关专家个人的资金援助。现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山间苗圃进行繁育工作,实行了原地保护与人工繁殖相结合的保护措施。为了更好的保护德保苏铁,国家林业局决定资助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促进德保苏铁野外种群繁殖扩大。2007年11月10日,国家林业局印红副局长在深圳郑重宣布,德保苏铁回归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工作已由单纯的就地保护发展到以迁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的新阶段;2008年4月1~2日,在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成立首所以德保苏铁命名的德保苏铁小学,同时,500株经过Dna亲子鉴定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德保苏铁”苗木,从深圳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移植广西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揭开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首次系统性回归自然的序幕。①

不过,根据笔者最新的实地调查,虽然德保苏铁的异地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其原生地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原来有编号的地方,因护理不到等原因也已经死掉了。S屯村民因为难以从苏铁保护中得到好处,已经停止了原来的巡山护卫行动,基本上不闻不问,使得社区基础的保护基本上消失。与此同时,偷挖盗窃的风气仍没有完全杜绝。在笔者对S屯不同村民的访谈中,他们都曾讲述过最近的一个案例:

前年,有两个人开着汽车来偷盗苏铁。他们自称是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在苗圃里偷挖了4棵。这事儿被村民发现了,他们慌慌张张地逃跑,一不小心,车子陷进了田里。虽然我们没能抓住他们的人,但幸好车子在,于是傍晚时候打电话给林警,林警连夜赶来处理。后来,听说林警根据车牌号抓住了偷盗者。

值得庆幸的是,最新发现的德保苏铁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上述发现地以外,另外还在德保县敬德镇相邻的百色市右江区泮水乡、那坡县定业乡以及云南省富宁县归朝乡发现了野生居群。据王菊红等人的调查研究,现存德保苏铁野生居群可依据土壤基质的性质分为两大类:一是石灰岩类型,包括本文田野点所在的扶平居群以及桂滇交界地区的几个小居群,其分布范围都十分狭小,多局限在当地孤立的石灰岩山海拔630~1100m的狭窄区域,周围多被农田所包围。另一个是砂页岩类型,主要是沿滇桂交界河——谷拉河及其支流沿岸来分布,分布区跨滇桂两省(区),因人为破坏造成多个孤立的小居群,其中的2个居群已趋向消失。②

通过这一历程的回顾,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德保苏铁在最初发现的两三年间遭受如此严重的破坏,以致影响到整个种群的生存?谁要为此负上最大的责任?是当地村民,抑或发现者,还是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在笔者看来,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跟我们整个全球经济进程密切相关,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密切相关,跟我们不经意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著名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ericR.wolf)在其名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europeandpeoplewithoutHistory)开篇曾经指出:

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局必然是将之重组成虚假的现实。诸如“民族”、“社会”和“文化”等概念只是指名部分,其危险在于有可能变名为实。惟有将这些命名理解为一丛丛的关系,并重新放入他们被抽象出来的场景中,我们方有希望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并增加我们共同的理解。③

沃尔夫在其中所倡导的世界联系的观点如今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在笔者看来,当今世界的联系较之沃尔夫所研究的工业革命前后更为紧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之中,由之带来的生态联系也在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只是这个全球经济政治生态联系网上的一个结点罢了,要想真正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质,必须要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历史场景中去。在本节所研讨的S屯案例中,德保苏铁之所以刚发现两三年就致濒危,固然有当地民众偷挖乱砍的原因在内,但更深层次的是,外部世界的需求导致了这种令人伤心的局面的出现。由于德保苏铁是中国特有种,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常常有不法商贩到S屯一带收购苏铁植株和种子,一些当地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肆采挖野生苏铁资源。根据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黎德丘等人的研究,仅2001年,百色市右江区林业局在境内一次性依法查获偷运德保苏铁的卡车2辆,没收德保苏铁达11吨,预计还有相当数量的野生苏铁植株已经非法流出百色甚至广西。与此同时,一些风景区的苏铁园为吸引游客从百色、崇左等野生苏铁分布区非法收购了近1000株野生苏铁和大量苏铁种子;来自广东的个体老板长期从龙州、宁明等地收购野生苏铁。①这样看来,德保苏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与整个全球经济政治进程密切相关的,是外部世界对野生苏铁资源的一种掠夺。

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跟我们个人不经意的日常行为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以美国人日常早餐常吃的香蕉切片来说,它的生产过程就是让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成为消费市场牺牲品的过程。为了供应第一世界便宜的早餐香蕉切片,美国于20世纪初进驻中美洲,砍伐掉热带雨林,以种植香蕉,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其后果无法估计。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体系更加剧了殖民主义对生态和小农的负面冲击,因为消费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竟然牵动到世界另一端的生活,甚至成为剥削别人与环境的帮凶。事实上,这些庞大的跨国企业只注重企业利润和规模最大化,以剥削穷国的劳工和自然资源为主要手段,最终得利的只能是权贵阶级,而受害的则是与全球环境密切相关的热带雨林以及不断遭受驱逐的小农。②再比如我们当前的德保苏铁案例,当地民众历史上曾经有利用苏铁茎杆酿酒的传统,而正是这样的传统使得不少德保苏铁曾经毁于一旦。时至今日,当地民众有时又迁怒于德保苏铁,在砍柴、放牧时遇到时,并不加以特别的注意,致使一部分德保苏铁消失。

三、两种权利的冲突

在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国家和学界常常是通过划入自然保护区来实现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的。德保苏铁的保护也不例外。2004年,德保苏铁的发现地——“郎卡玛”被划入县级的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并升格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管理机构没到位之前,由县林业局监管。然而,“郎卡玛”是S屯集体所有的山地,壮族民众世世代代在山上放牧、砍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章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郎卡玛”划入保护区以后,德保苏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剥夺了S屯民众的上述权利,因此他们与所属的林业部门和外来的保护者们产生了冲突。

德保县林业局是直接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国家权力机关,负有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不可推卸的行政责任。1999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并附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将中国苏铁全部物种都被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德保苏铁也就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德保县林业局必须要重视德保苏铁及其生境的保护。对它们来说,德保苏铁是“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具有极高的重要科研、生态和文化美学等价值。”对此,德保县林业局还有着更多的考虑:

为什么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对苏铁植物保护如此高的重视?除了它的园林观赏、药用等直接的经济价值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苏铁植物本身的科学价值……它们对于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演化、植物与动物的协同进化、植物区系、古地质和古气候的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全世界的重点保护。①

从上述文本来看,德保县林业局从学理上十分清楚德保苏铁保护的价值所在,而且这种价值并不仅仅是直接的园林观赏或药用价值,更重要还是植物本身的科学价值,它们对于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演化、植物与动物的协同进化、植物区系、古地质和古气候的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德保县林业局所秉持的苏铁保护的理念与外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者们是一致的。德保苏铁的发现者钟业聪先生认为:“从它目前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来看,是一种非常濒危的物种。”“这一古老物种的发现,意义不亚于以往一些‘活化石’的问世。”②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马晓燕等人提出:“对于德保苏铁的保护,首先应建立保护站,加强管理,杜绝偷盗采挖现象;严禁村民继续上山打柴放牧,肆意破坏;限制村民在分布区进行种植耕作;同时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壮大保护队伍。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生态环境进一步脆弱化,德保苏铁的数量将继续减少,最终会导致此物种的灭绝。”③事实上,德保苏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支持,泰国、美国的学者多次参与到德保苏铁的保护考察中,并捐款资助了“苏铁希望小学”。2005年1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小额资金项目还支持了广西师范大学薛跃规教授组织的“德保苏铁项目组”。

然而,无论是林业部门的德保苏铁保护,还是外部学者倡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没有充分考虑社区的参与,没有维护社区民众的合法权益,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正当权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S屯自古属羁縻之地。至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设置阳万土州判,S屯及其所属的扶平村就在其辖区之内。S屯壮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百年,一直过的是靠山吃山的生活。“郎卡玛”石山现属S屯集体所有,不仅为当地壮族民众供给柴薪,还作为天然牧场成为牛羊的乐园。在遭逢灾荒之时,S屯民众还可以从中获取不少救荒食品,即或是现今所谓的“德保苏铁”,以前也曾经成为民众的替代性食品。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迄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食用[ηuai2]的情形,他讲述道:

[ηuai2]这个东西,我们五八年那时候吃过。当时生活困难。为了酿酒,我们就去挖出[ηuai2]的根茎,切成片,浸水几个晚上,晒干后,舂成粉。在锅里蒸熟后,即混合一定量的酒曲进行发酵。半个月后,就可以酿酒了。酒量并不多,1斤干料才出1斤酒。不过,没法子,当时粮食少,想喝酒的话,只能采用这种办法了。

当然,上述情况仅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粮食生产不足,生活较困难,因此只好通过各种方法来满足民众生活需要。到今日,已经不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了。不必说已经没有足够的苏铁茎杆,单就是当地民众自身来说,自家种植的稻谷都还吃不完,完全可以拿出少量去酿酒,不必要再费那么大的力气。

更为尖锐的还是因德保苏铁发现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S屯民众们认为,德保苏铁是在我们的“郎卡玛”石山上发现的,是我们屯的私有财产。对因此凡是与苏铁有关的活动,都应该由他们来负责,根本不允许别人插手。随着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最终落户黄连山自然保护区,S屯的野生苏铁受到的关注更加少,该屯的民众们更加地失落。在笔者到该村进行调查时,村民HJp就曾经抱怨道:

我们是苏铁发源屯,为什么国家对我们这么刻薄呢?国家拨款15万元,县林业局包揽了。资金都用在黄连山保护区和街上的扶平苏铁小学。我们准备改造公路、修筑水渠,林业局才同意给3000元,够干嘛的吗?所以我们现在很失落,偷也好,砍也罢,我们不管了。

在上述谈话中,HJp提及了国家的拨款15万元,其实该项拨款基本上是拨给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用来照看500株回归自然的幼苗的费用,跟S屯的野生德保苏铁保护关系不大。同时,他还提及扶平苏铁小学,事实上,S屯曾经被援建有“苏铁希望小学”,只是由于资金和适龄儿童不足等问题,迄今未投入使用,因此才把“苏铁小学”的名头转赠给了S屯所属的扶平街上的小学。据说,当年曾经拨款5万元予以建设。这也引起S屯民众的不满。

无独有偶,村民mXL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抱怨:“苏铁是我们的,保护也是我们的。国家拨的资金转在苏铁小学那里,而到不了S屯。我们干脆给不管啦!一句话,保护是我们保护的,破坏也是我们破坏的。”据了解,由于当地民众得不到苏铁保护资金,村民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遇到苏铁时,有时候还会把怨气撒向苏铁,大有“我们得不了好处,你们也别想”的架势。

从笔者进行的多个访谈来看,上述两位村民的陈述基本上代表当今S屯民众的普遍想法,他们因为得不到国家保护苏铁的拨款与好处,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原来成立的巡山护卫队已经解散了四五年,苗圃也没有人管理了,以致基本上放弃了保护野生德保苏铁的努力。在笔者调查时,还曾经亲眼看到有人在“郎卡玛”山脚下砍柴、放牛,有人在山上采集草药。说句实在话,S屯民众在“郎卡玛”石山从事上述经济活动无可厚非。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保护区的一切归国家所有。在涉及村民个人和集体用地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与当地村民签订用地合同,对土地的使用作出说明。然而,虽然政府有意将“郎卡玛”石山划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却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签订相关的用地合同,未给予S屯一定的经济补偿,土地的归属仍然是S屯集体所有,村民对这片土地的使用方式依旧。①

其实,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环保组织与本土民众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只是全球性资源冲突的一部分。“当环境群体转向保护少量存续的森林时,他们发现他们不仅与发展者存在着冲突,而且与本土居民的初始权利的诉求之间存在着冲突。另一方面,本土群体发现,一种新类型的大种植园所有者登上了历史舞台。捍卫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土地的需要要求他们与这个新的“发展者”——环境保护群体相磋商。”②美国人类学家里德(RichardReed)的上述观察也很好地阐释了S屯民众与外来环境保护主义者之间的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其实,有些时候环境保护群体还可能与地方民众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共同抵制跨国性大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S屯德保苏铁保护的困境只是全球性经济政治过程中出现的环境维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

四、反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

在上述S屯的苏铁保护的案例中,外部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与当地社区民众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诉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冲突其实牵涉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属性,它不仅是全球经济进程负面效应的一种表现,而且也揭示了本土民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运动中的边缘地位。其实,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谁而保护?谁有权力提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保护?我们是否有权力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理由来剥夺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

在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统治性的话语模式和思想观念,然而,很少有学者对其展开深入的审视和分析。美国学者埃斯科巴(arturoescobar)也许是唯一的例外,他认为,有关生物多样性,至少已经产生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立场:(1)全球中心的视角下的资源管理话语,从全球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推行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2)第三世界国家立场下的话语,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国家;(3)南方nGo视角下生物民主话语,强调把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焦点从南方转向北方,认为全球中心的视角是一种生物帝国主义,要求实现自然资源的地方控制、延缓大发展工程和对多样性破坏资本活动的补贴、支持基于多样性逻辑的实践、重新界定反应多样性逻辑的生产和效率以及重新确认生物多样性的文化基础;(4)社会运动视角下的文化自主性话语,与上述南方nGo视角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在概念和政治上具备自身的独特性,试图通过一种自省的和地方化的政治策略来建构一种替代性的发展观和社会实践。①以上四种立场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南方nGo以及地方民众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很显然,埃斯科巴比较支持第四种视角,希望能够为地方民众权益保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为了破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神圣性,埃斯科巴提出,作为一种历史生产的话语,生物多样性并不在绝对意义上存在,它只是生物无限性的一种同构。事实上,当前的科学方法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并非是走向“理论化的生物多样性”,而是倾向于评估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以及确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既有界定并不能创造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现存界定范围之外的新研究对象,相反,“生物多样性”只是对科学领域之外的实际情形的一种反应。这样看来,同沃尔夫所提的“民族”、“社会”和“文化”等概念一样,“生物多样性”本来也只是一种名头,现在经过全球性环境话语的推动逐渐成为一种必须维护的生存信条,成为一种凌驾于区域民众生存与发展之上的紧箍咒。我们必须把它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去,透视其本质上蕴含的话语霸权和政治属性。追溯历史,生物多样性话语生发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且迅速成为生物危机的主要叙事范式。到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签订,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宏大叙事。几年以后,环境主义者们就建立了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至于冲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

在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无外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就地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境为主要方式,通常又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办法来实现,并没有考虑到长期以来生存于其中的本土民众的生存愿望和诉求。其实,本土民众的参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见得就是坏事。从理论上说,当今的自然世界基本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根本不存在人类尚未触及的世界。即使在学者们声称的原始森林中,考古学家们都发现了陶器、农耕遗址等许多人类活动的印痕。就如人类学家瑞德(RichardReed)所评述的那样,尽管关注人类与环境关系复杂性的理论已经有了许多进展,可是环境话语仍然被限制于自然与文明的简单两分法中。生物学家和生态学意识到人手未触及的“处女林”的概念忽略了数千年的人类参与。本土生产不仅在森林中持续,而且是在维系“自然的”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所必需的要素。在理想情况下,本土民众应该自己决定如何实践自己的文化和对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生态传统做出反应。①

但是,在现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基本上限制了保护区内民众正常的生产活动,致使他们的生活一度陷于困境。广西人大调研组针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活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广西的自然保护区中,集体林地约94369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67%,其中人工林184813公顷,约占总面积13%。如此大比例的生产生活资料被划归保护区,且现行的每亩10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显然不足以弥补林农因全面封禁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自然保护区又无力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出路问题。②S屯的情况就是如此,他们集体公有的“郎卡玛”被划归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当地民众没有领到基本的补偿,甚至连每亩10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都拿不到,因为“郎卡玛”现在基本上是灌木丛的天下,没有成林的树木。

因此,在德保苏铁保护的问题上,从法理上讲,我们没有权力要求S屯的民众们远离“郎卡玛”,也没有权力阻止他们去山上从事砍柴、放牧等生产活动,除非我们已经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补偿。即或如此,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参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从道义上讲,我们没有资格要求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民众为生物多样性买单。如果我们需要他们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就必须让他们参与,给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从行动上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法)赛尔日·莫斯科维奇:《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庄晨燕、邱寅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1页。

①陈家瑞:《钟业聪.德保苏铁——中国苏铁新一种》,《植物分类学报》1997年第6期。

②马晓燕、简曙光、吴梅、刘念:《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广西植物》2003年第2期。

③钟业聪、陆照甫:《德保苏铁——极为珍稀的古老物种》,《植物杂志》2000年第6期。

①谈欣:《“德保苏铁”回归的故事》,《中国林业》2008年第3期。

②王菊红:《德保苏铁居群生物学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③(美)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黎德丘:《广西野生苏铁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年第3页。

②(美)约翰·范德弥尔、伊薇特·波费托:《生物多样性的早餐:破坏雨林的政治生态学》,周沛郁、王安生译,台北:绿色阵线协会,2009年版。

①德保县林业局:《德保苏铁采访问答提纲(定稿)》,2009年4月10日。

②钟业聪、陆照甫:《德保苏铁——极为珍稀的古老物种》,《植物杂志》2000年第6期。

③马晓燕、简曙光、吴梅、刘念:《德保苏铁居群特征及保护措施》,《广西植物》2003年第2期。

①范丽娴:《社区参与德保苏铁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Reed,Richard,“twoRightsmakeawrong:indigenouspeoplesVers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ies,”inaaronpodolefsky,peterJ.Brown,eds.,applyingCulturalanthropology,mountainView,Ca:mayfield,2000.

①arturoescobar,“whoseKnowledge,whosenatur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thepoliticalecologyofSocialmovements,”Journalofpoliticalecology,no.5,2008,pp.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