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41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1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24字+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06-0150-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后,党的十进而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5。对这24字的认识,学术界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予以把握,即从民族国家、社会共同体以及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和阐释。笔者尝试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入手,从学理逻辑出发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为必须打破当前将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对立起来的认知误区。同时认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将13亿多全体中国人民作为统一或整合的认同主体及实践主体,与时俱进地凝练和概括反映全体中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尝试“24字+”以显特色,以利于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

笔者认为,要想全方位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学理关系,必须首先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国内理论界对于其表述用语的学理逻辑和基本内容的解读从未间断,回顾相关学术论见,发现绝大多数理论工作者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入手,探讨四大基本内容的学理联系、实践途径以及战略意义,却很少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表述用语的学理逻辑提出异议。在笔者看来,根据对语词构建成分的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可以分为“三段式”,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语词,且在完整表述中,“核心”一词为概述语的落脚点。

实际上,提出“社会主义”这一前置定语,实质上凸显了价值体系的国体或社会形态的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5培育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内在问题的回答。

当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学理逻辑上的偏差,其突出表现在“体系”和“核心”的辨析上,明显存在“两个体系”与“两个核心”的学理逻辑问题。笔者提出所谓“两个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定处于更大整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之中,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应当是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三个子体系或三位一体的更大整体,因而现在所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属于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这个子体系,也可称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笔者提出所谓“两个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辨析“两个核心”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一个前提。就单个语词来看,“核心”是指“中心”“中央”“重点”“枢纽”“关键部分”等涵义,因而下面要澄清究竟何处使用“核心”这个语词才最为恰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道德基础。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看,以上四大基本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的精神层面,应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相比之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一大命题则更多地强调满足“社会主义”不同价值类型之间业已形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性要求。依据主体需要,价值一般可以划分为如上所述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和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三大类别。其中的物质价值属于“社会存在”类型,而精神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类型,其制度价值则属于中介类型。基于此,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已然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中介的有机统一体。显然,当前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基本内涵难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实现学理意义上的对应圆融。对此,笔者较为赞同贺祥林教授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既定用语的修正或转换,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称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3]。而通过对“核心”这个词语确切厘定(见上文),可见,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处使用“核心”这个语词,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体系与核心”学理逻辑之圆融,从而比较容易理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澄清社会主义“体系”与“核心”之争,即将那个常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定为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进而所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核心”或“精髓”,这是对通常所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改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更为精深的思考或更为精辟的凝练,应该说,这才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中的应有前提。

二、核心价值观的分层凝练之思:“24字+”

依照上述学理逻辑,有必要对现已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属性上的分类,亦即引出学术界争议颇多的“层面”取舍问题。笔者力求以严密的学理逻辑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全面把握其基本内涵。在此,尝试通过澄清各个层面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论证同一层面定价值诉求在词语表达和排列顺序上的学理性和逻辑性,进而重新理清它们在横向与纵向系统间的联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间的横向联系,就是考察每个层面价值观的排列主次有无明显的逻辑顺序。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谓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四个语词,实质上前3个词语体现了物质观、制度观、文明观的内核,而“和谐”是达成“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三观圆融的追获目标或理想状态。从物质观到制度观再到文明观,既符合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的学理逻辑,也遵循了社会历史运动的特殊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一定要适合社会存在状况的规律。很明显,这4个语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的凝练。又如所谓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4个语词的排列顺序暗含这样一条主线――个体的权力与利益及其保障,并且这里“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是“法治观”的内在诉求和多元表现,实现“法治”是践行其他三个方面的保障和归宿。很明显,这4个语词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的凝练。再如,所谓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语词也有特定的学理逻辑,即这里的“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是指每个人的民族观、人生观与道德观所共有的东西。很明显,这4个语词中前两个与后两个分别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之凝练。

此外,笔者很明显地感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未能凝练出基本内涵或内容要素,这是一个缺失或表现为不够圆融。由此,笔者尝试从中凝练出“求实”“人本”两个语词作为核心价值观,这分别是从“求真务实”与“以人为本”这两个命题中凝练而出的,关于“求真务实”与“以人为本”两个命题,是早已为政界和学界一致认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具有世界观、历史观及方法论层次的学理逻辑。此外,笔者认为,还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一项最新的基本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4]。就此,笔者尝试从新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容中凝练出“节约”“环保”两个词语作为核心价值观,这分别是从“两型社会”建设的两大内容,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或“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两大基本国策中凝练而出,这也是早已为政界和学界一致认同的内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学理逻辑。这里新增的4个语词,可以说既是国家层面又是社会层面更是个人层面必须努力培育和践行的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纵向联系,就是从所谓“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试图打破当前人们普遍认可的关于将“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割裂、对立的认知误区。从这一认知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所谓“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划定分割,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其培育和践行都是基于13亿多中国人民这一主体,因而难能有学理逻辑依据。笔者基本赞同淡化对“三个层面”界定的观点及做法。举“富强”为例,如果规定了它从属于“国家”层面,那么社会上就很可能褒奖“国富”而忽略“社富”和“民富”价值观的虚无主义产生;再就“诚信”而言,因其本身属于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理应由公民个人作为实践主体培育和践行,但在实际上,因为公民个人不能以国家主人将“其”作为立国的首要原则。因而就笔者看来,应将现有价值观表述的12个语词整合为16个语词,计32个关键词的重新表述,亦即尝试在24字基础上加8个字,而且不宜简单机械地归纳为“三个层次”,应依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改称“价值观体系”)中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生态观,从而排序或分列为6个层次,这才具有一一对应的学理逻辑之畅,因而这一凝练概述就是:求实、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节约、环保。而所有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体现13亿多全体中国人民这一同一主体的核心价值观诉求,在实践主体上并无明显区分。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还是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生态观,其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和路径,都统一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路径选择;价值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5-02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也是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引领高校教育的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其培养目标是专门高级人才,且是“德才兼备”。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包括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由于核心价值观是关乎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在价值观教育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内核,其包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正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将其融入高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对文化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入侵等挑战,为了保证大学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继承、传承文化的作用,也指明了正确价值选择的方向。高校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具有导向作用,而高校的教育直接面对学生,通过进行教学或开展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中断的文明形式,千载以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自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的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宣扬了自身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承意义深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而不是只作为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才能使其真正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参照标准和依据,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各专业的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还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比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课程和关乎价值形成的素质类的选修课程等,以规定性的文件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施;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完成好课程的内在衔接,保证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完整掌握,同时在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教学内容;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作为重点的考评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性理解。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

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性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环节的主体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要增加高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是重要的路径选择。[1](p.27-31)一方面,在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中,纳入了教学评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理解是考评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要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学生的德育考评内容,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干部竞选、优秀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的指标权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典型的示范意义。把关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师德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加在教师的职称考评和评选先进中指标权重。

(三)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需要文化传递的路径选择,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精神宝库,可以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沉淀的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学生一生的品行之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角度从发,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文化氛围。首先,在校园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数字化校园或者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要素,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榜样力量等方式,进行网络沟通;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团活、假期实践、寝室文化节和学生党组织生活等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生活认同与高校文化一体建设。[2](p.221-22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逐渐沉淀的结果,既需要外在的推动里,也需要内在的自生力量,从而在通过一定时间的契合化作用,外在动力也转化为了内在的发展力量,这种契合化的作用需要注重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主要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次关于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3](p.406)从哲学视角分析,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于主体需要的选择性则是价值选择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同时面临多元文化境遇,因此对其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关乎国家的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充分把握基本内涵,明确评价标准的意义,不同维度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高校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领域的操作性和实践效果,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性问题。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一方面,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进入学校的规划层面,以此作为实施的宏观指导,为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提供计划。加强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师生生活的各方面,在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过程和重要领域进行重点关切,以保障其融入过程的高效与顺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党员、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培养,以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归根结底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它,践行它,使它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为群众所掌握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所以大众化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意。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并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是发展它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它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完成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一方面,从理论向心理转化,这是价值内化的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和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价值认同向价值行为转化,这是理论践行的过程,自觉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和结果。积淀于民族心理之中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内化和践行都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依托和借鉴。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价值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内化即实现其价值意识被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和自觉认同的过程。意识,特别是价值意识最大的特点是主体性。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其实质和关键在于认同这种价值观,而这个认同过程的发生受个体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制约。我们遵循这一原理发现,深深熔铸在每一个社会成员心里,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天然的帮助。为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利用民族化的内容、积淀的社会心理基础、大众化的载体为价值认同提供科学的路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实现价值内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民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民族化,即寻求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契合点,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整合的必然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进行吸收和创新的理论结晶。例如,传统文化中明礼、知耻等基本道德规范,为新时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基础。其他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法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蕴含着民族化的内容,并且这些民族化的内容已深深熔铸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已经获得了普遍价值认同。把这些本已获得价值认同的民族化内容用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代替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表述出来,用大众耳熟能详的平民话语代替逻辑的思辨表述出来,摒弃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口吻、深奥晦涩的理论文字,采取民间话语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深刻感染群众,所凝聚的价值理念渗透到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之中,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依托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风俗、习惯、愿望、自发的信仰和信念等,体现在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行为之中,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诱发和导向作用”。千百年来积淀在社会心理中的社会意识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的标准,能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文化思潮等成为大众行动的指令,对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大众的社会意识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升华,这种升华不是对大众的社会意识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整合之后的升华,并反过来引领大众。这种整合过程包含并依赖现存的社会心理基础。例如,可以依托大众对儒家“和”文化的心理认同,引导“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获得认同;依托以群体为本位的爱国主义传统价值观引导以国家利益为重、为社会作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民心;依托“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传统道德规范修养之道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践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濡染着民众的思想与心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依托的社会心理基础。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体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内容和社会心理基础,还取决于其传播载体是否具有大众性。这就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群体差异和接受方式,贴近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歌舞、绘画、戏曲、文学、评书、相声等是最受群众欢迎、最易于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民间艺术以其易于接受性、易于推广性、易于操作性成为大众化的传播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要积极运用这一大众化的载体,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进去,融入到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让群众在享有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实现“情”与“理”的统一,化被动于主动,获得大众的价值认同。这一观点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重庆市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就是充分利用传统说、唱、讲、读等传统艺术形式,以群众为主体,以互动为特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遍的参与性,充分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价值践行

中国传统社会形成过被大众自觉认可并广泛践行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中华民族文化史、思想史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并被历代统治者宣扬、借鉴,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维护其政治统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正统思想教育,作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发挥其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价值践行路径,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行政保障制度化。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保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古代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行政保障机制之一,就是借助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制度来褒善惩恶、激扬风化,敦率人伦、上行下效、醇化民风,形成一整套的运行和保障机制敦促道德认同走向道德践行。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落实到具体制度和政策规定之中,纳入测评标准,通过建立与完善各类评优和奖惩制度,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各种违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受到抵制。“言传身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规律。作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成为实践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头人。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靠学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即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和考核机制,并且与政绩考核挂钩。通过制度促使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群众作出表率。

其次,典型示范榜样化。“旌其门闾”是历代王朝经常采用的一种榜样示范手段。赐匾额、树牌坊以示“旌表”,以起到典型示范、彰善扬德的目的。榜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无穷的力量,榜样示范的功能在于:能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模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其鲜明可感,易懂可信;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言行上的楷模,矫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以鲜明的思想性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当前,要增强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示范来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践行氛围。例如,全国和地方举行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及各类标兵、模范的评选,加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树立了多层次的榜样示范,带动了整个社会价值观践行的健康发展。

再次,道德践行生活化。“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近些年来,国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植根于大众,是人民所喜爱的文化形态。要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筛选,剔除传统节日中陈旧腐朽的内容或形式,有效地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有机结合,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化于心,践行于生活。譬如,春节以贴对联、放烟火、守岁等年节习俗,营造出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表达了民众对安定富足生活的理想和追求;重阳节期间,则可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祝福、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其社会文化相互创生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及践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心理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能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3]余信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心理的引导[J].理论视野,2007,(12).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意义;特点;不足

党的十报告可以说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创新性和人民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特点、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并在全社会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并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部署,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什么十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从根本上来说,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是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区别,所以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人理解,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单单其中“八荣八耻”里面就包含了112个字,16个核心动宾短语。所以要想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在西方,其价值核心就是“自由,平等,公平”,这样简单的几个词,让人很容易理解和熟知。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如何凝炼出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用简单的几个词概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近几年专家研究的热点。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达到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然而,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不够强。在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环境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的12个核心词,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特点。

(一)创新性和突破性

近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加快了理论创新的步伐,在核心价值层面,先后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次,我党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前的价值理念、价值观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继承性,但是,更多的却体现出了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精炼简洁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与之前的框框条条相比,更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可以说是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方面的一个突破与创新。

(二)大众性和人民性

综观十报告全文,发现在整个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本次大会特别注重人民性,群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之所以大得人心,其原因之一在于其用简明扼要、简洁通俗的24个字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容,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体化、大众化;也使核心价值观便于让群众识记掌握和践行,从而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整个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践行都考虑到了大众的接受程度和整体认知水平,其倡导的是代表大众利益、面向全民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具有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多数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三)先进性与可行性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的核心价值观,其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又不是超出实际的先进,其24个字对三个层面做了具体的倡导,并且都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切实追求、实施和实现的,在每个层面都具有其可行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十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和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理论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更有着实践方面的价值,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价值观方面的重大突破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四项基本内容。随即学术理论界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说是理论界几年来对核心价值观讨论的一个小结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又为新一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与平台。同时,首次用24字明确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把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目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引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抓手,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成为构筑起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固然是党的价值观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仔细分析其具体内容,我们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字数表达上有待于进一步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与之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比,确实在字数上显得精炼。但是,较之西方的“自由、平等,人权”,我们发现我们凝练的24个字却显得冗长。当然,我们不是认同西方所谓的价值观,不是以西方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只是,相比较而言,越是精简,越能表达最核心的内容,越是字数少,越容易被人所熟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看到,在这次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24个字,12个词,其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在从不同的层次着重强调政治方面,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凝练。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是党的价值观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与突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时间尚短,其仍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5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细化,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实践课程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在这些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行为标准和原则。在小学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并不能通过理论教育、重复强调等简单手段进行,而需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在一旁进行悉心教育,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本文以学生为本,详细阐释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华,概括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看,需要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需要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需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小学教育领域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和教学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到具体教学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不能按照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进行逐渐渗透,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钓鱼的启示》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着诚信做人的思想,做到诚信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描写了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颐和园》《长城》的精湛艺术展现着我国的民族智慧。这些文章和内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和谐”“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小学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触手可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教育。

二、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时期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度总结,具有抽象性、总结性、统一性。如果教师单独地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内容则会空洞枯燥,没有任何说服力,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进行实例讲解。例如,在“校园环境以及周围环境调查”活动中,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区域的工作或者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完成整个活动中的某个环节。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活动的需求,注重向学生讲解“友善”抽象品质的具体运用,那些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的属于友善行为,按照个人意愿、不顾他人感情的表现;那些属于不友善行为,其小组成果也会不理想。在这样鲜活的例子面前,w会看到“友善”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想。

2.实践性原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所能理解的真理和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品质,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小学教学中的实践包括探究知识、参与活动、交流沟通等,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每一步都可以归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简单地说,“胜不骄,败不馁”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每个学生都应做到进步不放松,退步不放弃。但是,部分学生却无法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无法让自己保持平和的求知心态。这些学生在经历了学习过程中的多次进步和退步后,只有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才可以体会到如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也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实践,从错误的实践中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从成功的实践中寻找自己成功的原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最终有所收获。

3.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与成年人相比是有差别的,如果按照成人的标准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例如,对“法治”这一价值观点的讲解,教师应该从班级纪律、学校制度层面入手,要求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使其与其他同学共同接受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管理。如果因自己的错误对他人或者班级产生负面影响,就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以自己身边的例子为依据,将“法治”进行扩展,逐渐理解道路交通灯指挥交通、父母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等生活中各项规定,对“法治”形成直观、正确的认识。对于“和谐”这一价值观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做到团结同学,包容同学的缺点,与全班同学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并以这种良好的氛围为基,说明“和谐”的含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化阶段可以有效地推进价值体系的建设,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树立个人价值观。

4.一体化原则

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并不能完全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一体化原则是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向一致,虽然讲解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着差别,但本质上的内容应该保持高度统一。例如,有的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受到同学欺负的时候自己解决,而不选择告知师长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有的家长教导孩子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隐藏起来,不能告诉周围的同学,以免被超越;有的家长教导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虽然这些思想不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方向,却使得班级和谐氛围降低,学生之间矛盾增加,难以深入理解教师的思想引导。这些错误的思想影响着学生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让学生难以分清楚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选择。由此可知,教师和家长应保持紧密联系,育的思想方向,让学生毫不怀疑地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点。

三、建设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措施

1.从校园建设角度建设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性一步。从目前看,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解和宣传活动对小学教育的作用,在学校的公开文艺栏、校园交通要道等处没有更换宣传内容,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虽然这些校园宣传建设并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带来指导作用,但是可以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主动效仿和体会。例如,学校可以在室外电子屏或集体活动场地上,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宣传和谐班集体、优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地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在学校食堂的墙壁上、餐桌上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使得交流价值观成为学生吃饭时间谈论的焦点内容,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宣传,让整个学校都处于先进思想的包围之中,让学生多思考、勤思考,反复体会,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从教材角度分析核心价值观内容

语文和思想品德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的课堂阵地,也是教师传递先进思想的重要环节。从语文教材看,无论是低年级识字组词,还是高年级阅读写作,都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对于低年级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寓言故事、典动画来阐释基本的做人道理,让学生明白“诚信”“公平”“平等”“友爱”等词的具体含义;对于高年级来说,教师可以从阅读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话题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甚至还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拓展,讲解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具体内容。从思想品德教材来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日常交流的原则和方法,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讲卫生、懂礼貌、团结同学、注重集体荣辱感等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细节入手,让学生进行一点一滴的积累,从而对其一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3.从实践的角度体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先进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主观认知高度,还可以处理好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开创良好的局面。学生实践分为学习文化知识和参与集体活动两个方面。从学习文化知识看,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个人存在的不足,将这些不足与教师进行交流,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从而解决思维中的矛盾;从参与集体活动看,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小组或者班级内的具体表现,根据不同学生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制订出管理和引导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如何改正,并为其讲述对应的价值观念,让其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挥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价值观对其学习和生活的作用,才可以得到学生们的重视和认可,才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落实下去。

4.从重复多维度上强化核心价值观

每一种价值观和思想都不是在短时期内深入学生心中的,需要一定的反复和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的系统,内容上具有可挖掘性和思考性,值得教师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阐释。思想教育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让学生回答“小学生爱集体的表现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回答。”在得到学生的答案后,教师对这些答案进行梳理和分类,让学生自己去评判什么才是爱集体的具体表现,最后制订五项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规范,按照班级内制订的五项原则开展个人活动。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多维度地讲解,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活动中来,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制订行为标准,才可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四、结语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做好先进校园文化工作;教师应从课堂和实践两方面入手,设计好教学计划,时刻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每一位学生树立先进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嘉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n].甘肃日报,2014-2-24(2).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朱惠娟(1978-),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公共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周口 46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18935)和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项目编号:2010-0n-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5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繁荣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我们应当认识到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深远。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全球化和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国外许多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全球化也使得许多西方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并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今时代,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健康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遭到质疑,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为科学的内容。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问题的敏感地带,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在高校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主题和精髓。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如何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繁荣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

1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个人或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认同,把外在的理论内容内化为信仰,最终再落实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中去。当前,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脱颖而出,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思想,关键在于增强其凝聚力。这种力量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指引着大学生不断修正错误思想,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近几年来,虽然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现象较多,宣传性研究成果占相当比例,研究视野比较狭隘,缺乏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学科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都可以研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如何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因此在“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加强整合现有学术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只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才能使大学生更深刻

地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普遍存在一种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停留在宣传和理论阶段,势必会演变成空洞的形势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必须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情景,也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真心接受这种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

2 以人为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在培养有进步思想、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思维、有爱国主义情感、有基本道德认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理念。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正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了解他们思想、心理状况和需求,并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学校应关心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社会兼职服务和减免学费等工作,使学生在获取精神财富的同时免受物质匮乏的困扰;学校更要关心大学生的精神利益,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讲座、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塑造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3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观。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鉴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调研题目,也可以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在近年来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中发现,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40%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10%左右,而逃课学生较多的基础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4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校园环境中,在一些标志性建筑、道路或景点中要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板报、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才能营造和谐高品位的大学人文氛围,彰显大学精神。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突出特色办学,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7

一、作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源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它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同其他重要理论的概念一样,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提法,这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三方面含义。就性质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就地位而言,它是价值的核心部分,不是价值的全部。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依据重要程度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层次。核心价值体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处于支配和统领地位的价值系统。就内容而言,它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零散的、片段的、枝节的认识,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体系。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它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主导的、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目标的作用。但过去人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提出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无疑,它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括,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

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利益。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面向实际,着眼于实践,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实现这个理想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支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牢牢地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中。三是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四是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操作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发挥一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时,人类对价值观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道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一次跨越。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系统结构中,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基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思想共识。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先进的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作用的根本性阐释,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质的规定。它不仅表明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保证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为我们鉴别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提供了根本标准。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指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为全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情感、增进友爱,和睦相处、彼此融合的功能。它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进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形成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凸显其主导性,又倡导包容性。它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文化的包容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在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存在;在承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社会道德规范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存在的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制约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当然,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辨别是非,并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同样,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也并不是要消除价值观在内容和层次上的所有差异。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8

关键词成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onadultCollegeStrengtheningthe

SocialistCoreValueseducation

LiQiang

(DalianStaffandworkersCollege,Dalian,Liaoning116033)

abstractStrengthen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seducationistheneedtofullyimplementtheparty'seducationpolicyofcollege,isaninherentrequire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butalsothehealthygrowthofstudents'needs.tobuildacomprehensive,full,fullpatternofeducation,classroomteaching,campusculture,socialpracticesasthemainroutetothe"threeadvocates"educationasthefoundation,"threeViews"andthe"threemoral"educationasthefocus,vigorouslystrengthenthecorevaluesof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ocialistcorevalues;education;thought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这些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论断和要求,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丰富教育途径,结合成人高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教育内容和重点,切实加强对成人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1)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成人高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多群体、多层次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从构成上说,成人高校学生成分较为复杂,既有一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高中生,又有技校生、中专生和职高学生,还有已就业的青年人,也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人。从学生进入成人高校的动机上说,有的是为了就业、有的是为了改善就业质量,有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有的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成人高校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和入学动机的多样性,增加了成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高度的统摄性,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成人高校学生“德”的素质,充分调动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各自需要的同时,使他们胸怀国家和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两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成人高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选择科学的价值观,是成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进一步加强成人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人高校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成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中,“德”的素质是起统率作用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德”的素质一个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就学这一个时期,而是会对学生综合素质、一生的成长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和途径

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成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努力构建成人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格局

构建格局时,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同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格局是:在成人高校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两课”教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全体教师和职工的作用,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后勤部门齐心协力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格局。格局中,学校党组织处于领导地位,负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考核、保障做出总体的、指导性的规划。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学,组织“两课”教师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以教学促研究,以研究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团委要指导、推动学生会、学生社团在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任课教师要结合各自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成人高校全面、全程、全员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面。

2.2途径

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成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包括“两课”教学和其它科目的教学。通过“两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愿望。其它科目的教学要结合实际,在具体教学内容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之中。例如:在校园景观石上镌刻“诚信”二字,教职工在工作中体现出敬业的精神,倡导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友善等。还要吸引学生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核心价值观。社会实践既可为学生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又能成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发端,还是检验学生是否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要结合成人高校学生的寒、暑假个人自主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学习先进人物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三个倡导”教育为基础,以“三观”教育和“三德”教育为重点。

3.1全面做好对学生的“三个倡导”教育

党的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三个倡导”为基础,使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含义,以及三个层面价值取向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精神文明领域文明、社会上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为其它两个层面提供了保障,并要以其它两个层面为基础。人民的自由,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平等,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联结了其它两个层面。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友善,这是个人层面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它是其它两个层面的基础。成人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以个人层面的目标为基础,以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为遵循,全面做好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教育。

3.2切实做好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抓住“三观”教育这个根本。要通过“三观”教育,使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人类历史发展大方向,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在进行“三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对不同内容“三观”的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大力做好对学生的“三德”教育

“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立身发展的需要。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也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方面。对成人高校学生进行个人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德”的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三德”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三德”的基本要求,更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传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24-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并强调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一個重要内容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部分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化全过程,对传播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传播发展的全球化、文化符号的消费化的特点认识不足,对价值传播对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考虑不够,对传播方式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出现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容易完成而学生的外在行为塑造难以实现的局面。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抽象性。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灌输,传播的内容注重表面,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受网络等多种新兴传媒的影响,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大部分学生还没法真正做到明辨是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高校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做到接受其价值准则并带来行为选择的影响更需要一个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二)传播过程的单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向传播对象也就是向受众传播特定信息、受众也能够从被传播的信息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的一个过程。因此,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传播者和受众都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认为可以通过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去形成舆论,影响学生的信念,甚至指导学生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皮下注射论”已经被逐渐证明了其局限性,只有主动接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三)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知识传授,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死板,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能基本掌握,却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入了解,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纯粹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观上认为与个人行为联系不紧密,更鲜少去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群众性实践的思考,没有真正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成长需求的角度去设计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和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的单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优势

(一)受众个体得到尊重,容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16年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中的成员因兴趣爱好和共同意愿组织在一起,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尊重,主观能动性也极易得到调动和发挥。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作为受众的学生社团成员个体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其本身价值观念也容易受高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极易实现自身主观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基础。

(二)思想交流非常活跃,容易产生共同价值追求。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组织意愿,学生社团组织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不仅是自己交流兴趣爱好和切磋个人技艺的平台,也是交流思想、彰显个性和广交朋友的平台,容易在展现自我才艺的同时,找到相互间的共同思想认同。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成员间的各种交流有着充分的思想基础,思想交流更加活跃,成员间的组织归属感和思想认同感强烈,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思想基础,这也是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教育实效的根本所在,这也使得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独特优势。

(三)实践活动载体丰富,容易提升传播培育实效。上海团市委的《2016年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市54所高校有学生社团超过4000个,集聚了超过50万大学生,约70%的社团规模超过30人,少量文艺类、体育类社团的单个规模达1000人,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公益等。由此可见,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和成员人数现状而言,不仅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基础,更反映出了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从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和活动领域而言,学生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且以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而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更容易让学生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保障机制。高校要把学生社团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形成引导学生社团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的传播和教育。要积极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中成立党团组织,依托党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及工作方式,发挥党团组织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第一课堂与进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育活动。

(二)注重学生骨干培养和使用,建设高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队伍。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传播效果的基础保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而高校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不高、政治的敏锐性相对不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成为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首要任务。要着力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素质好的学生作为社团骨干,充实各个社团的传播队伍;要对现有的社团骨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理论素养,强化其传播技能,提高其传播技巧;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用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理论指导为主线,将学生社团各个零散的实践活动加以串联,发挥“1+1>2”的作用。

(三)强化思想引领和方法创新,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平台和社团活动的载体作用,着力强化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引领。要强化在高校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合理安排主题及议题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关注、认识、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社团成为培育高校学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要结合自媒体时代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化、生活化的信息,真正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在学生社团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通过建立专题网站、论坛以及融入学生社团网页等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工作格局和氛围。

(四)强化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就要准确把握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高校社团,就需要贴近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学生社团日常管理进行教育。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对社团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设计,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观摩、展演、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渐进式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依托学生社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并逐步转化为自身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3-27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01-12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和实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党的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友善。这24个字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构建美好社会的表述取向,以及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代表着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观,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导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民形式的,必须在各个领域内进行有效构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二、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各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以下四点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育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知识文化基础较薄弱,思想行为正处于发展和定性时期,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结合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高职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思想疑虑和困惑。

(二)有利于高职生价值共识的达成

在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高职学生形成价值共识,还能避免高职学生的思想混乱状况,让学生在社会纷繁的思想差异中达到正确的、广泛的价值共识,从而有效引领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减少高职生出现思想对立和混乱的局面。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脚步,让高职生积极投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为国家贡献个人的一份力量。

(四)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职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要求,是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提高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高职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特点,有效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落实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有以下四种。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的切入点,系统、深入、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延伸四个环节中全面展开,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其中,并落实到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中,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出来。例如在高职生的思想教育课教学中,采用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以课堂实践为主要方式,课外教学为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教学中,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开展思想教育课程,积极地在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价值判断。用各类校园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鼓励高职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充分发挥校园内各种艺术团、学生社团影响力和积极性,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呈现给高职学生;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将思想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演出给高职生观看,让高职生耳濡目染地得到有效的教育,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内高职生和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将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内各个环节

在高职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高职生的日常管理、指导、咨询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开展生活、生命、生存各方面教育,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指导,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各项制度的教育引导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高职生实践应用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的操作、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技能训练课占了课程的绝大多数,一些实训、见习、实习教学是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中的培育和践行就需要与他们的实践应用相结合,不断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高职生的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带领高职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的实践应用中。例如,利用寒暑假带领高职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爱心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创新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等,让高职生在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实践的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仅能够起到增长自身才干的作用,还能有效增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总结

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目标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指导。高职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内涵,认识到在高职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开出胜利的思想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占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14(06).

[2]何如一,张梅姿,贺志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