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16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1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会计学

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它会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而会计环境是随着科技革命不断发生变化的。会计的管理服务功能注定它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具体体现就是科学技术。现代科技革命与会计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科技革命是推动会计学发展的源动力

自近代科技产生以来的3次科技革命,每次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的成长壮大,促进了会计由簿记向近代会计的转变,并由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产生了质的飞跃,最终使会计从生产的附带职能中解放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企业产生与发展壮大,我们所看到的会计必然还是地主家那鼻梁上架副老花镜、头戴瓜皮帽的账房先生。当然,也不会有今天会计学科长足、完善的发展,因此科技革命是会计学科发展的源动力。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直到参与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个方面。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质的飞跃

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地球,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其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特别繁荣。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这三个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o)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了理论上的阐述。可以认为,此书是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最早的著作。正是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复式簿记方法才在欧洲和全世界得到推广,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18世纪,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英国进行了产业革命,成为工业最发达、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首先产生了适应大生产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于是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了会计内容的变化。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了,过去只服务于单个企业,现在通过职业会计师的活动发展为所有企业服务,使会计成为一种社会活动。会计的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且,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现代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得以建立,从而形成了现代会计学科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会计管理范式国际化,其间的it革命,使会计管理范式虚拟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快速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所有者的利益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了在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就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以便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预见能力。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管理当局的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科技革命发生,使得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科技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获得突破性进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备了经济全球化、交易方式和货币电子化、企业虚拟化和学习化等特征。它使企业管理向集成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会计管理范式趋于虚拟化。

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学科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it信息技术革命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彻底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式,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的形成已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会计作为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将得以完全实施。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产生了电算化会计,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推动了会计的自身发展和变革。

信息技术和网络带来了诸如电子市场、虚拟商店、网上购物、网络贸易以至商业互动模式等新兴事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会计角度看,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和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其中,电子商务会计=传统会计+会计数据信息服务+其他;而网络信息自由流动是会计信息供给方、寻求方、认证中心(Ca)之间发生的信息自由流动。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内容乃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一)会计目标将会多元化

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可能发展出提供适用于不同决策模型的专用财务报告。

(二)会计基本假设将面临挑战

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网络公司”、“虚拟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仅仅是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下的实实在在的企业,进而使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着挑战。随着虚拟公司与网上银行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采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假设。

(三)会计核算的重点将有新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是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赖以生存发展的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是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信息资产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位的显著提高,会计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知识产品中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新经济运行会计模式的建立等也会对会计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四)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参与决策者。网络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1.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网络;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网络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非法获取。2.在网络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

三、会计学的创新会促进科技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会计学必须不断地创新。这不仅是对科技发展的被动反应,同时,对科技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一)会计学的创新能够科学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促使资源配置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经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经济水平决定了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会计的创新水平。例如,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崛起,成为科技大国、经济大国,动摇了英国的霸主地位,此后一直执世界科技、经济发展之牛耳,会计自然而然处于领导地位。现代会计就起源、发展于美国,美国会计的水平代表了当今世界会计的水平,美国的会计准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蓝本。我国在2007年1月1日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就主要参照了美国的模式。

(二)会计学的创新促成了新的科技发展动机

会计学的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资基础,而且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动机。因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许多新的科技需求和其他需要。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两种新的需求,必然又形成科技创新动机,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经济科技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铮,韦华宁.试论信息时代会计假设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财经研究,2000(3).

[2]陈海清.试论网络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上海会计,2000(3).

[3]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4]王开田.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江苏财会,2003(1).

[5]张东莉.信息时代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财经问题研究,2001(2).

[6]秦志敏.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未来的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1(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8]薛云奎.会计大趋势――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2

―、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r很多的成就,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足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广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r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岛,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R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D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取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i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

根椐联合闺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固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下世界的平均水中,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围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w素之…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rfn对接F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肟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效加强。

农业科技型企业足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足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嗤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塑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p1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t]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将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似其在市场失效时〒预力较低,没有形成冇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

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n丨或缺的,,一类适中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久?人才,而另_+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i: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北化经营

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

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人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定要作力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人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D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人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3

关键词:创新基地;功能作用定位;产业发展定位;运行管理定位;思考

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园区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抓手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现实平台和重要阵地,还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示范、科普培训、实习体验以及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现代农业技术引领的“试验田”和“实验室”[1]。现代农业园区模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需求、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发展定位的园区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发展定位的区别[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由农业科研单位主导、建设、运行、管理,是以农业科技为对象、以农业科技为主体、以农业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其突出的优势是科技人才聚集、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集成、科技产业集约,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与推动作用[3]。

1功能作用定位

1.1满足科研试验功能科技创新基地是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命脉和基础,它面向科学研究,服务对象是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其第一位的功能是要满足科研试验需求[4]。因此,创新基地从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设计到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优先服务、服从于这个功能,要考虑到作物用地的多样性要求、试验安排的特殊性要求、灌排用水的季节性要求、学科结合的配套性要求、参观展示的环境性要求、生产管理的方便性要求等,而不能本末倒置,把创新基地等同于其他园区,片面追求形式化、高端化、商业化,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高大亮”上,破坏优良的自然环境。1.2满足成果展示功能农业科技不仅要解决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更要解决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问题。创新基地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载体,更要满足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功能[5]。如果没有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创新基地就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无法产生辐射力,更谈不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是本地的、自主创新的,也可以是引进的、消化吸收的,绝不能拘泥于形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基地要努力把适宜的各类科技成果以最直观、最简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展示示范,让科技成果进入野外超市,让优劣评判变为自由搏击,让农技推广部门心里有底,让农民朋友放心选择,让现代农业科技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1.3满足科普培训功能创新基地以科研单位为依托,不仅拥有学科较全、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更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在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宣传农业科学思想、倡导科学兴农方法、弘扬农业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天然优势。因此,创新基地既要成为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的重要阵地,也要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交流培训的窗口平台,还要成为涉农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现实课堂,通过广泛地开放交流合作,把社会服务做好、做强、做优,把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广、做深。1.4满足休闲观光功能从国内外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发展休闲观光园区不仅丰富了旅游观光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基地来说,休闲观光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创新基地,要立足于持续、生态、安全的理念,其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专业群体、管理群体和教育群体,要结合当地的田园景观、山水条件和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优势、体现科技价值,以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为重点,展示创新基地的独特性、前瞻性、垄断性,将知识性、科学性、自然性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在休闲观光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文化,而不能盲目扩大社会化、市场化,应尽可能地减少对科研试验的干扰影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尽可能地保留一片蓝天、碧水、净土。

2产业发展定位

2.1发展科技转化产业产业是农业园区发展的灵魂,是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生命。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农业园区的生命力[6]。因此,创新基地在产业定位上首先要考虑发展方向和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首位,突出“精”和“专”,不求“全”,以可控、前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为核心,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化产品、配套服务等为主导,打造科技示范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稳步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去引领市场、引领产业、引领消费,达到以基地养基地、良性循环、可持续的目的,而不能盲目地招商引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跟着市场跑,受制于人,始终做市场的追随者、配角、买单人;也不能片面追求完整的产业链,在不熟悉的加工、经营等环节大包大揽,结果或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或为他人作嫁衣裳,或沦为资本的牺牲品。2.2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既是科技成果的创新源,也是科技资源的聚集地[7]。因此,要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研究示范项目较多、现代农业要素齐全、仪器设备先进、专业人才队伍完备等优势,以农业科技文化元素为纽带,大力发展以现场会、展示会、研讨会等为主题内容的科技交流产业,以中小学生科普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为主要对象的科技教育产业,以博览会、文化节、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培训产业,这些产业风险小,影响大,竞争力强,方便管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不仅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科技服务职能的需要,也容易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还能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赢得社会普遍赞誉。2.3发展科技观光产业创新基地的主题是现代、农业与创新,归根到底就是要做现代科技的典范,要举科技旗、打科技牌[8]。创新基地就是要利用现有的优越生态环境、先进的科技资源,突出科技特色要素,把各种稀缺的、齐全的动植物品种资源、生产方式、栽培模式和现代控制技术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果园、花园、草园、茶园、动物园、水稻区、旱作区、水产区等建设,在满足科研试验需要的同时,自然形成百花齐放、百果增色、百鸟齐鸣的天然景观,使创新基地真正成为科技观光的乐园,使科技观光、生态休闲成为市民享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现代农业的生活方式,在休闲观光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运行管理定位

3.1实行多元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和管理服务对象的差异化,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多元化[9]。创新基地既要管理好自身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公共安全,保持良好高效运转,又要尽可能地为科技人员工作生活、科研项目研究实施、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搞好服务,也要全面组织好各级主管部门和合作单位的检查指导任务、交流培训任务,还要切实对接好与公司企业、社会群体的产业开发和参观休闲需求等。因此,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决不能搞一刀切。对公共研究、公益服务、公务接待等要由基地管理部门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对专业性任务、个性化要求、社会等则由基地公司实体实行有偿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针对不同对象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运行机制。3.2实行功能管理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有其独特性,在管理理念上要力求统分结合、宏观把握,在“整体规划、统一协调、保障需求、留有余地”的原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工负责,论功行赏。作为科研单位的研究试验平台,试验区域从规划建设到日常管理、维护使用,从田块整治、水系灌排到作业区布置、种养安排都要由研究所、课题组来自行决定、组织实施,这些区域及其相关资源就需按功能分类,由各个实施主体自行管理,园区管理部门主要进行考核考评;而一些诸如实验场所、生活场所、交流场所,以及环境卫生、道路绿化、安全保卫、水电保障等公共区域、公共资源就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良好的、良性的、有序的、高效的管理系统。3.3实行绩效管理就整体而言,创新基地的投资建设大多以土地资金、项目资金、平台资金,即国家投资为主体,这也是由科研单位的公益性地位、公益性性质和公益所决定的,体现出明显的计划投资的特性[10]。这也决定了利用这些资金开展的投资建设,主要是满足科研创新示范要求、满足科技推广服务需要,不可能也不允许完全进入市场,有的科技种质资源圃自身维护存在困难,还要靠持续投入进行弥补。因此,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本质上就要依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计划实施。创新基地的创新成果是要走向市场,体现市场价值的,需要创新基地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对象对接,按市场规律办事,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在推广应用中有所收益。同时,一部分公共资源、休闲资源、品牌资源也要通过与公司合作,让专业队伍来运营,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反哺创新基地试验研究平台、环境条件改善的不足,使创新基地越来越秀美、越来越有竞争力、越来越有吸引力,真正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资源条件各异、类型千差万别,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11]。创新基地作为各地区的科技军团,其发展定位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创新基地的定位十分重要、十分关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4参考文献

[1]于平福,梁贤,范小俊.现代农业园区系统结构与特点分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3(3):215-220

[2]何仙珠.漳州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56-160

[3]蒋和平,张春敏.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30-32

[4]王欧,吴文良.定西旱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2):40-44

[5]辜胜阻,黄永明.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J].经济评论,2000(6):25-28

[6]查金祥,陈世雄,雷海章.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2(1):47-51

[7]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8]黄仕伟.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9]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0]林青.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4

论文摘要: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o世纪已经揖别,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学问题。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伦理学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进步不平衡,后者远远滞后,前者毫无约束地被加以发展和滥用,从而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探讨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新要求,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伦理建设就是建设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以像法律调节人们的行为而使人们有法可依一样,在以伦理调节人们的行为时也同样“有法可依”。伦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说来,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主体建设。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理论建设的新要求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关于道德的哲学思考。但是最初的伦理学调节的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把人类看做是惟一值得道德尊重的物种,它以人类自身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即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道德现象的反思日益加深,道德调节的范围始终囿于人伦之理。这里把这种只关怀人伦之理的伦理学称为传统伦理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人类的道德关心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现代科技文明下,以保持地球和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由传统伦理学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与人以外的其他物种和自然界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伦理学,称为现代伦理学。由传统伦理学走向现代伦理学,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现代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在传统伦理学中,伦理规范体系主要涉及的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或人与社会之间的直接关系,我们称之为近距离伦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传统的主体司直接的近距离伦理关系随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出现了延伸。在时间上,未来世代的权利和当代人的责任已经成为反思科技与未来的重大命题;在空间上,为了克服全球问题,一方面,人们正在寻求全球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希图构建一种普遍性伦理,另一方面,人们日渐意识到,人不仅仅对人自身有义务,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和大自然也有保护的义务。-es]94如人类在2o世纪9o年代制定的《2l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今后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保护和人道主义思想;“国际和平年”、“生态年”等的提出,使人类能同时按照统一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传统伦理学侧重于规范伦理学、理论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使伦理学不能停留在哲学层面的“高山之巅”,而应该通过新的道德规范向应用层面发展,以解决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伦理学向应用层次的拓展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于是,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伦理学方兴未艾,为人类的道德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旨和目标。如:生态伦理学提出了尊重生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和要求;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反映了对新技术的使用进行社会控制的要求;核伦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计算机伦理学要求人类重新思考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和人类的价值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21世纪新兴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与高科技相关的应用伦理学还会不断产生。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研究的转向,既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伦理学的前途和发展。

第三。现代伦理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西方伦理学、东方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2o世纪是一个既对传统伦理观念进行全面的批判反省、又空前地呼唤价值重构和伦理现代化建设的世纪。2o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冲撞和科学技术向人类提出的许多使人目不暇接的道德问题,催生、孕育了众多异彩纷呈的伦理思潮。现代伦理学正是吸收了西方伦理思想、东方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

其中东方伦理特别是

第三。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所谓“软着陆”机制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价值体系之间的缓冲机制。这个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向公众揭示科学技术的潜在风险,并且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伦理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其二,社会公众就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展开深入、广泛、具体的讨论,使支持方、反对方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磋商,对科学技术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这样一种讨论一方面能够启导政治活动家们参照着技术上可能的和可行的情况,纠正他们对其利益所持的那种由传统决定的想当然的态度;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家们将能够根据讨论中所表达的和得到重新解释的需求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将来,我们想在哪个方向上和在多大规模上发展技术知识。”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科技的“软着陆”机制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

三、现代科技发展对主体建设的新要求

人作为现实主体,在与科技的关系中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主体建设是科技发展中伦理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一。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是因为他们具有专业科学知识,能比一般群众更全面、更长远、更准确地预见到科技发展和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有关科研选题及其成果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当然,在这方面,科技主体所负的伦理责任的分量是不同的。

对于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很难预测自己所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应用前景,虽然不能苛求他们对该基本理论应用的全部后果负伦理责任,但是他们毕竟为后来依据该理论没计研制作恶或有明显负作用的人工制品或工艺程序提供了基础概念,因而也多少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对于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例如工业和军事等)的工程师来说,他们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活动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明确的、清晰的、善恶分明的,虽然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家或经营者控制的,而不是完全由他们自己自由支配的,但是他们仍然必须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同时,科技主体之所以负有伦理责任,还因为他们经常参与政府或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大决策。一般说来,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主体不但要对科技活动的后果负有趋利避害的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

第二。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反复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提炼和概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遍遵循的评价和判断善恶的标准,调节着科学家或工程师之间、科学家或工程师与社会集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促进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科学家或工程师有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伦理规范。但是,由于科技活动毕竟具有超越阶级利益的共同性,科学家和工程师毕竟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毕竟有着共同的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从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着共同的伦理规范。这规范有:(1)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应用和后果并不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2)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对我们这一代及我们的后代的安全带来更多的危险,因此,科学成就不应该应用于或有利于战争和暴力,应该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应与国际协议提到的人类基本权利(包括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权利)相冲突;(3)科学家应该认真地估计其研究将产牛的后果并将对其公开负有特殊的贵任;(4)当科学家断定他们正在进行或参加的研究与这一伦理规范相冲突时,应该中断所进行的研究,并公开声明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做出判断时应考虑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健身观念的改变,高校不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发生巨大变化即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思想,而且高校同时也逐步成为在校大学生及周围社区的健身中心。因此,高校中的体育设施不仅要满足大学生体育课的需求,还要承担着全校教职员工及周围居民的健身需求,因此高校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一般均投入较大。高校体育课程随着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项目进行分类,每个项目均需要配套的体育设施。以健身操课程为例,健身操课首先需要室内场馆,其场馆内部需要安装环保的木质地板,墙壁上需要安装一定高度和范围的镜子以及舞蹈把杆,还有更为关键的环绕效果好的音响系统,因此可以看出每个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体育设施基础。而体育设施的引进和改造均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因此不论从各体育项目设备的材料、安装以及维护方面都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否则高校课程改革就无法开展。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体育课程不仅要做到项目多样化,还要做到体育授课环境的改良,因此在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上需要做到环保、安全、舒适并适于大学生成长发育,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这一切几乎都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否则我们无法奔跑在绿茵场上踢足球,无法尽情地享受健身房里活跃动感的健身音乐和健身舞蹈,更无从谈起在一片干净舒适的田径场上漫游散步、谈笑风生。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高校体育设备的更新与引进,进而加快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现代科学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管理信息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中后期,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破式发展,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带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缩短了世界人们的距离,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加快了教学科研进步的步伐。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内部的光纤网基本已实现到最基层(学生宿舍)。学校的门户网站初具规模且都已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校内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日臻完善。电子公告,电子查阅等宣传方式已经广泛得到推广使用。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校体育课程管理的信息化也必然被提到日程上来,这不仅是数字化校园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育网站、体育教育论坛

在学校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体育教育的网站以及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论坛。在体育教育的网站上实现信息公开化,包括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教师任课信息、学校体育活动计划与信息等,还有体育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个人体育成绩、运动处方查询系统,远程体育教学系统等。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便于体育教育的开展与提高,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体育论坛。

2多媒体教学课件

结合教学实践,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精彩清晰实用的课件,能够帮助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增强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健身理念,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魅力。

3体育教学辅助软件工具

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已经有很多的专业教学辅助软件出版。根据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实际特点,购买一些实用的教学软件或者根据自行用excel等常用工具编制辅助登记和分析统计工具,加强对学生体育数据的挖掘处理,形成以客观数据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的工作思路;根据实际总结归纳的教学报告,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等。

现代科学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与重点内容之一。它不仅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标志。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创新均需要很多现代教学辅助设施的配合与支持,如多媒体教学系统、音响系统、教学视频控制系统等。而在体育教学领域中更是如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的是示范法、讲解法、指导法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在实践课堂上需要更多直观、形象、声貌并重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出现。在体育理论课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体育实践课堂的视频教学系统均能够帮助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使大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和动作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现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成为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实施“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个性化体育教育的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均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国民素质发展需要使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而特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与发展的互动关系。在部分高校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已经被计入体育课程成绩之内,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是他们升学、毕业、获得奖学金和学位的必备条件,而且也成为体育成绩的组成部分。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被纳入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当中,这样可以随时监测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根据实际数据和总结,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测试系统的完成需要包括体育学科、信息学科、管理学科、体质监测学科等多学科高科技人员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不断地试验和摸索才能研制成功。它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其测试内容包括了心肺功能、肺活量、身高体重、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和柔韧性6个方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仅内容涵盖全面,综合反映出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每种测试均需要相应的高科技测试仪器,这些仪器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其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它从操作和测试方法上均虑到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的各种需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还配备有专门的测试管理软件。该软件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大学、高中、初中版。软件特色:(1)突破性智能化管理,可用于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成绩录入可无序性(任意前后班级录入),可多机联网同步处理。(2)对机器性能要求低,同时提供录入错误智能纠正功能。(3)智能用户、日志及安全管理。(4)自动设置打印格式,完整标准化报表输出,可直接放入档案袋。(5)软件开发针对性强,经过实际操作,成本极其低廉(无须购置昂贵测试器材),支持国家数据库上报格式。软件功能:(1)本软件可对学校历年测试数据任意顺序录入,智能化管理。(2)支持对数据的修改和删除备份、恢复,确保数据的安全。(3)本软件查询、统计功能强大,可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各种科学统计,使用户能得到科学的完善的数据。(6)本软件还支持用户操作权限管理(即超级管理员、普通用户),同时具备日志管理,记录任何修改记录信息,加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从上述软件的特色和功能上不难看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所涵盖的技术含量,其从设计、开发、实际应用、管理以及相应设备的设计、生产、维护等均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结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6

一、我省率先创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新模式,深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科技对现代农业引领作用凸显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始创于省农科院以科技帮扶十弱县为主要内容的“院县共建”。在科技扶贫过程中,省农科院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与市县签约共建,双方合作共赢。随着院县合作成果和作用不断显现,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15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活动。

我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通过“五项规定动作”开展的。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多种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每个园区都涵盖品种、肥药、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对比与展示等功能,以田间博览会、新成果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等形式,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已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二是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有专家常年驻院服务,全省每年组织1500多名省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入驻科研人员20多万人次,有160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咨询。三是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各县,与县里共同研究推进作物原良种基地、标准化饲养及品种改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0大类高新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以科技牵动结构调整,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2003年以来,共谋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63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2500万亩,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414元。四是实施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实施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对农民、乡村干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为了便于农民学习掌握科技知识,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口袋丛书、明白纸等通俗易懂的科普音像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全省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万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万份,举办电视讲座4574场次。五是选派科技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学校等,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组织把关的方式,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员,到各县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期限三年,具体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合作共建以来,全省已先后下派67名科技副县长。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新形势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性搞好专家与农民、科研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做法,是一项既符合我省当前实际,又具有长远意义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引导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牢牢扎根于生产需求,扎根于农民群众,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无缝对接,科技服务零距离指导。这就是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具有旺盛生命力、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的根本原因。

一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得渠道,使科研和农业生产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真正拉近了科研单位与基层的距离。参与共建的科研教学单位高度重视,舍得拿出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技术、最新的成果,出台专门激励政策,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向参与共建专家倾斜,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省农科院组织全院30个分院(所)、拿出8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参与共建,东北农业大学组织16个学院(占84.2%)、八一农垦大学组织8个学院(占72.7%),全力支持共建。目前,全省共有920多名专家参与了共建活动,他们走出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现在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走下讲台就奔向田间畜舍,走出实验室就奔向试验田,在全省形成了一幅幅科技为基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生动画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全院种、养、加、管专业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共建的海林市、桦南县进行全方位支持,直接推广转化18项新技术、新成果。省农科院与望奎县共建,帮助建立3处专家大院,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几年来共筛选出适宜新品种15个,实施科技示范推广项目9项,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共建前的47%提高到53.6%。通过基层实践,教育科研工作者更加开阔了思路和视野,把农民和生产实际的需求作为科研立项、课程设置的第一要求,选题更加准确,研究更加着实。原来注重获得实验数据、,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农民所需,市场所求,能不能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带来实惠和效益。省农科院蔬菜专家詹云到抚远指导蔬菜生产,了解到这个县蔬菜出口基地建设一直受品种制约后,马上调整立项进行攻关,筛选出适合俄罗斯市场的水果黄瓜、球形甘蓝等品种,解决了抚远对俄蔬菜出口难题,现在抚远县每年有4000万斤蔬菜打入俄罗斯市场。

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通过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设置免费咨询台,开通农业“110”热线电话,专家网络在线等交流平台,各级专家在线全天候服务农民。怎么联系到专家,农民们都知道,有了问题,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农民和专家们联系非常紧密,实现了零距离指导和面对面服务。在绥滨县专家大院,科技人员给我们介绍情况时,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笑着解释道,“这都是咨询情况的农民,我的电话号码在电视上公布后,这电话少说一天得响上五十次,农民有了问题随时可以向我咨询”。富锦市专家大院,免费为农民开展土样化验,三年累计化验土样12000多份,并根据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帮助农民进行科学选种、选肥,降低生产成本。各共建单位的专家们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时节,都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们察苗情、做示范,解难题、配农药,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尤其是在出现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对农作物进行田间“诊断”,地头“开方”,所到之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今年春播前,安达市组织24名专家分成6个小分队,深入到14个乡镇、112个行政村的747个自然屯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肇东市专家大院专家们三年累计下基层583人次、665天,农民的许多技术问题都得到较好解决。2006年林甸县发生严重的稻瘟病和玉米大斑病,专家们带领农民积极采用防治措施,把病害降到最低点,为农民减少了经济损失。目前,全省优良品种覆盖率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居全国之首,这都与实行合作共建有着密切关系。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合作共建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收获就是,解决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开展共建后,共建单位选派优秀科技人员担当科技副县长,他们带着科技项目、资金、专利、良种、科研成果以及组装配套的栽培模式到县里工作,既是县政府领导成员,又是科技服务团团长。充分利用双重身份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懂技术专业特长,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打开了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工作的新局面。调研时,明水县科技人员动情地说,“科技副县长来了,科技工作抓得更实了,而且还能抓到农民最需要的事情上”。每年共建单位至少有920多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下基层与省、市、县(区)农技推广队伍共同进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现在科技推广力量整整增加2倍,形成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科技服务团。仅农科院每年就派出学科带头人和项目主持人100多名深入各县指导科技推广工作,有效解决了基层科技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问题。共建中,通过帮助各县强化乡镇种植中心的业务职能,组建村级种植协会、培训科技示范户、种田能手等乡土人才,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在村屯“断线”的问题,提高了基层承接科技的能力,使科技新成果向乡镇、村屯延伸速度加快。如,在绥滨县本着“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培育户一级”的原则,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种植中心为支柱、村级协会为骨架、示范户为基础的推广体系,通过完善的县、乡、村、屯四级推广网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

四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在合作共建中,通过园区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及科技培训等,让广大农民学习、掌握了众多农业科学技术,真正做到了参观一次田间博览,了解一个优良品种;接受一次面对面指导,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听一次科技讲座,掌握一门成熟技术。合作共建创新了农民科技培训,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培训方式,按照农民的意愿选择培训课题,农民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内容,农民想什么时间学,就安排什么时间培训。培训地点灵活安排,专家足迹遍及田间地头,农忙时在身边,农闲在讲台,到处能听到专家们的声音。他们带着感情、热情、激情服务农民,蹲得住、沉得下。听专家讲科技、讲技术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一件事,就像领取国家的政策补贴一样高兴。农民经常是杀猪宰羊,像接财神一样请专家吃饭。在培训现场,走廊、楼道站满求知农民的场景经常可见,恐怕抢不到技术和信息,农民讲得好:不学,钱就叫别人挣去了,不学,你就致不了富。通过共建,农民的科技知识得到快速充实,劳动技能全面提升,全省种田能手迅速增加,家家都有了种地明白人,3万多农民成为种养业的行家里手。乡土人才数量也逐年增多,各类“土专家”、“田博士”和农民经纪人达到20万人,引带作用日益突出。绥化市北林区专家大院通过培训农民,有154人取得了国家农技推广员证书,169人取得了北林区农民技术员证书,为当地普及农业新技术打下了基础。科技共建还对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授培训,为各县留下了一批“靠得住、留得下、永远不走”的科技服务队伍。

五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合作共建中,共建单位立足各县(市)农业产业特点,围绕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需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投入较强科技力量,深入研究能够推动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能够培育特色新兴产业的科技致富项目,出现了“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方农民”的可喜局面。水稻种植是五常县主导产业,共建后,农科院水稻所结合自身优势成果,深入实施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目前,该品种在五常市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的近1/3;按亩增产稻谷140斤,优质稻谷价格2元来计算,使用优质超级稻松粳9号,在五常市至少每年增加7000多万元收入。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杜蒙县开展合作共建,围绕牛经济做文章,学院先后开展和引进一批对产业有牵动的科技致富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奶牛集中饲养成本高、奶牛粪便造成农业源污染等问题,仅一项全日混口粮奶牛饲喂技术,每头牛就能日节省2.95元,全年全县节本增收8000万元。农科院针对泰来县花生产业需要,在花生种植上,帮助引进了大垄双行种植的栽培模式,比传统栽培方法增产35%~40%,累计给农民带来1020万元收益。黑木耳种植是东宁县主导产业之一,共建后,黑龙江大学把提高黑木耳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作为致富项目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扶持,使小孔栽培、免颈制菌等新技术引入东宁县并加速推广,还通过宣传引导,增加了小孔耳、秋耳和反季节耳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放大了产业富民的效应。2008年,东宁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6.45亿袋,总产2.56万吨,总产值达11.2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黑木耳纯收入567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2/3以上,巩固了“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的优势地位。

二、率先实现“两化”目标,探索走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尤为迫切

在大庆调研时了解到,省里组织的三年共建结束后,大庆市委、市政府又自发地与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东北农业大学和八一农垦大学,做出继续新一轮科技合作共建的决定,并把共建面扩大到乡镇,不但向所属县区派出5名科技副县长,还向全市58个乡镇各派出1名科技副乡长,这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对科技合作共建在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飞跃。我省是农业大省,提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作用,架起科研与农业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力转化的事实,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近年来,不管是五大主栽粮食作物,还是杂粮杂豆以及烟叶、甜菜等各种经济作物,都有一些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但是这些成熟技术成果的应用面积平均也不到种植面积的35%。如果仅这些成熟技术应用面积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40%,全省粮食至少能增产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50~100元。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成果,为什么转化率、应用率还这么低,其实就是差在技术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上。一方面,由于自我接收科技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有些技术到了村头也传不下去,必须进行有效引导,尤其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的推广方式,使农民与科技人员间建立起稳定的技术供需关系和良好的信誉关系。另一方面,采用这些新的技术,虽说投入产出率高,但往往前期投入比较多,有的农民不具备投入条件,没能力采用。科技合作共建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共建中,通过建立示范园区、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和培训农民,把最新的农业成果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了让农民使用良种良法,专家们把最新的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收获时节,到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传授,有的还亲自帮助农民种田、插秧、施肥。科技合作共建,有效地解决了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问题,有利于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更多的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二)统筹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覆盖。我省农业科技资源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城乡科技资源比例失衡,发展差距较大。全省农业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都集中在市级以上的城市,农业科技人员中80%以上也都聚集在城市。比较而言,县乡农业科技资源缺乏且较为分散,农村科技推广力量十分薄弱。调查发现,县乡农技推广队伍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技术知识单一,人员年龄、知识老化,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低,且出现断层。截至2007年底,全省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四行业统计,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实有人数的62.7%,具有本科专业学历的占实有人数的48.2%;五年间,农技人员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10.6%,农技推广人员仅为农村人口的1.022‰。特别是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都并入新组建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大都减少1~2名,而且农技推广人员身兼多职,农技推广力量和职能明显弱化。以建设标准较高的肇东市农技推广中心为例,该中心共有45名农技推广人员,中级职称以上的不到40%,却承担着全市370万亩耕地的农技推广任务,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技人才短缺且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整合城乡科技资源,优化组合城乡科技力量,完善科技支农服务体系,通过鼓励引导科技人员下农村、资深专家下农村、良种良法下农村、资金项目下农村,加快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将技术、人才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实现城乡科技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城乡农业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给予我省粮食增产任务177亿斤。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新增粮食产能240亿斤,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我省规划确定总投资为577.3亿元,重点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支撑等工程措施,分别投资323.5亿元、178亿元、35.8亿元。各工程措施与农业科技的应用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系统因子。据专家测算,水利工程措施提高粮食增产幅度在40%左右,农机工程措施提高粮食增产幅度在30%左右。如果将成熟的增产技术和模式推广后,粮食的增产幅度在50%左右,而且投入成本远低于水利、农机措施投入成本。工程措施和科技措施在粮食增产中具有叠加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科技的作用发挥不好,就会产生“木桶短板效应”,影响其他工程措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的发挥,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就难以实现。国家在最近的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确定的六条主要技术路线,除水利、农机两条工程措施外,其余四条都是科技措施,这说明科技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从我省的情况看,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利于推动各地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粮食增产技术在项目区内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其他工程措施综合配套组装,加强技术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使各工程措施平衡协调、相互促进,强化科技集成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四)涉农科研教学单位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其注入活力。省农科院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契机,着力推动了三方面改革,一是树立开放办院理念,积极走出去,实现大联合、大协作;二是在人才导向上,将农业科技推广实效作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考评指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在经费、课题摆布上,向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项目上倾斜,给予重点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200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131项,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60个,办成了全国一流农科院。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称赞是全国农科院的一面旗帜。目前,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关门搞科研、封闭办院、办学问题仍十分突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紧密问题仍没有破题,面临任务十分艰巨。省农科院的做法启示我们,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发展要取得突破,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变封闭办学、关门搞科研为开放办学、开放搞科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市场为找市场,积极投身“产学研”结合实践当中,实现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效突破了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瓶颈,正中其“软肋”,借助科技合作共建这个平台,有效解决了这些单位改革发展方向问题,推进开放办院、办学,发展空间不断拓宽;有效解决了放活科技人员问题,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有了更加顺畅的渠道,促进了教学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走出实验室,加快了人才、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有效解决了科技人员投身生产实践的动力机制问题,个人的职称评定、行政职务升迁、经济收入直接与为农业生产,为农民服务的效果挂钩,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说,搞好科技合作共建,对涉农科研教学的单位改革发展来说,是一招活,全盘活,可谓是科技合作共建天地宽。

三、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把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作为政府一项长期工作,认真谋划推进

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求十分迫切,充满殷殷期待。调研认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首创,是科技引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革命,应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坚定不移地抓下去。总的想法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推进机制,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一亿元、组织一千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服务、安排一千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乡镇推广队伍),确保实现“三个全覆盖”(向所有县和农业区全覆盖,向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向省直所有涉农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全覆盖),把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引向深入。

(一)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持续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做到领导再加强、资源再整合、力量再集中,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开展以来,省农委及各共建单位都分部门成立了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调研中,各地纷纷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合作共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自上而下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以便于统筹安排部署,强化工作指导。要建立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及参与共建的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设在农业主管部门。二是加大组织推进。要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摸清情况、抓准问题,适应形势变化和基层需求,尽快制定出台《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要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开辟合作共建专栏,搭建信息反馈、经验交流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我省涉及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院所、中直单位、省直大专院校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共有41个,目前参与合作共建的有15个,仅占总数的36.59%。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统筹配置城市农业科技资源,把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合作共建体系,能包县的包县、能包乡的包乡、能包村的包村,实行大联合、大协作,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资源往一处集成的合力。要进一步整合科研设施,对参与合作共建单位的科研设备设施、科研成果、科技园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合作共建的整体科技支撑能力。要进一步整合科技队伍,对参与共建的科研人员进行整合,人才统一编队使用,根据各地需求,有针对性地派驻,突出实用性,避免盲目性。

(二)明确工作任务,提升合作共建层次和水平。根据合作共建工作实际发展的需要,每年组织1000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科技推广、指导、服务工作。今后重点工作任务主要为六项内容,即“五个延伸和一个完善”。“五个延伸”,就是延伸原有的“五项规定动作”:一是农业科技园区要由县级园区向乡、村两级延伸,按照“提高县级、普及乡级、丰富村级”的原则,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采取农户土地入股、土地串换等方式,探索园区兴建机制,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扩大辐射面;立足当地主导产业,面对农民需要,以推广为主、兼顾试验示范,把各级各类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普及乡级园区,村级园区的覆盖面达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0%以上。二是专家大院要由单一的咨询接诊向多功能服务延伸,突出抓好“两件事”:一个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整合省级农业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的专家大院,提高专家大院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另一个是完善功能,拓展专家大院土肥检测、植检植保、农药检定、质量检测、信息、科技博览、农民培训、科技创新等功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切实把专家大院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科技之家、区域内农业科技发展进步的领头羊。三是农民科技培训要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延伸,在培训的重点上,要由分散培训向集中培训拓展,对主导产业明显的专业村,实施整村推进式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需求培训,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加工业等培训拓展;在培训方式上,要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种田大户进学堂、进院所拓展,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群体。四是致富项目要由公益性示范项目向市场化运作项目延伸。调研中发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集成组装土地、资金、科技、信息等各种要素,推进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兰西县平山镇大兴村与神农集团采取村企共建的形式合作打造“神农新”,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分户结算的“五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省农科院畜牧研究中心与孙吴县共建中,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科农共建,推广肉羊高频高效繁殖技术,实现了农户和科技人员互利共赢。用当地农民的话说,“这样的致富项目更具生命力”。这也为今后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施致富项目提供了一种方向。今后要在深入实施公益性致富项目的同时,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谋划科技致富项目,支持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实行农、科、企共建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连心、联责、联利、联合开发科技致富项目,实现互利共赢,推进致富项目由一家一户多品种、小规模向一村一品和产业化发展转变。五是派驻科技副县长的范围要由县(市)向所有农业区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向乡镇选派科技副乡镇长的办法和途径。派驻期限一定3年,并形成一种制度。“一个完善”,就是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是在“五项规定动作”之外新增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在今后的合作共建中时刻不能放松,必须牢牢抓好的一件大事。通过合作共建,切实解决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一是强人。采取引来外部专家,激活内部人才,用好大专家,培养小专家的办法,激活县乡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考虑由省编委每年拿出1000个编制,优先选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乡镇农技推广岗位,一定五年不变。同时,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工程,注重保持政策连续性,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二是连线。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主线建设,加强省级共建单位与县乡村科技推广人员沟通衔接,实现纵向相连。通过合作共建,加快形成县(市)有强有力的推广机构、乡镇有专职岗位、村屯有科技示范户的农村一线推广体系。三是织网。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引导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龙头企业等主动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办农业科研所、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实体,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

(三)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资金保障。据有关材料显示,发达国家农技推广投入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为0.5%,我国目前还不足0.2%。调查了解到,尽管我省逐年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存在投入不足问题,与我省用于水利化和农机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比,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份额明显偏少,且呈现出隐性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以2008年为例,我省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额(包括中央投资)为0.6亿元,而用于水利化和农机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额(均包括中央投资)分别为29.1亿元和4.7亿元,农技推广投入份额占水利化和农机化投入份额的2.06%和12.77%。从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资金投入看,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资金7500万元,年均投入为2500万元。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省级财政设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带动了各级财政资金投入2.5亿元,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今后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融资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可以考虑省级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度为1亿元,一定5年不变,并视财力情况适当提高投入比例,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各地市、县(市、区)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扩大投入规模。要完善投资办法,优化投资机构,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把水浇在根上”,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要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具体办法。要积极鼓励农民自筹。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引导农民在建设科技园区、实施致富项目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采取协作、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各帮建单位要定期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致富项目,注重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农技推广项目,以科技要素带动金融要素投入现代农业,以金融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7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问题;措施

农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产业之一,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业的发展也逐渐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即农业经济要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与解决。因此,为了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与应用。

1.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1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当前,我国的人口越来越多,但由于商业、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因此,要满足我国如此多人口的粮食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1.2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干旱、洪涝、霜冻以及病虫等灾害不仅频频发生,而且其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给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才能有效减轻这些灾害所带来的损伤。

2.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

2.1改变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

现今,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要求进一步改变我国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使其由个体化经营的方式逐渐转变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式靠拢。再者,我们还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农业领域的生产方式由当前的种植、养殖,发展为未来集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农业经济。

2.2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目标,还在于对农业发展新方向,即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确立。而要使得我国农业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不仅要达到合理的种植力度,还要保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将农业生产与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以形成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科技领域层面。

2.3摆脱农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

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能够帮助农业生产实现农产品总量的平衡,并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摆脱当前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以确保农业产值年年有余。

3.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法律方面的制约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立法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一部《农业法》是专门为农业事业服务的。再者,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主要依靠行政执法来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阶段,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任何不专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对下层部门的具体实施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与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

3.2资金方面的制约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产量也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切实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其资金的支持。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投资的步伐却逐渐放缓,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这些都使得我国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呈现一种短缺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资金的支持与投入

为切实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必须要增强对其科研资金的支持与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有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这还是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环境、学习条件以及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限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进一步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地区的人民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严重限制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增加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研资金投入,并进一步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热情,从而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前提。

4.2树立新的推广理念

现今,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理念一般来说,都是以行政为主要载体来进行各项推广任务的,而其却常常忽视位于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地位的农民。这一现象的发生严重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难以长久,并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推广理念,将农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推广的主体,并靠示范与培训来实现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应用,从而切实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有效推广做出贡献。

4.3完善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管理机制

为了切实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对相关人员推广工作的有效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首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员,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管理与培训,从而尽量减低推广人员的混淆指导现象的发生。再者,对于科研与推广人员,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其适当、及时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热情,并激励他们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4.4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要切实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我们就必须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而要实现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基础教育是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的同时,普及农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农民们能够接受更为有效、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与时俱进,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5.总结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有效措施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以切实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敏.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中国农资,2013(12).

[2]詹文倩.浅谈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J].财经界,2012(08).

[3]贾彬良,侯立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速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2(04).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8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烟叶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069-02

现代烟草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为基础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1]。其中,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国烟叶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面临着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借助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提升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已成为当前烟叶工作的重要课题。

1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是烟草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将烟草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烟叶生产中,以满足卷烟工业对烟叶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并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个不断构思、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艺方法、新农具设备、新资源配置、新技术手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烟叶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不断探索新的烟草体制,不断开拓新的烟草市场,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烟草农业,才能够实现科技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2我国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改革和完善科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了整个烟草农业的科技水平。烟草新品种选育和引进,缓解了当前我国烟叶生产品种单一匮乏的矛盾,优质品种的推广为提高烟叶品质奠定了生产基础;漂浮育苗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我国的烟草育苗技术向集约化、工厂化迈进了一大步;“三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实现了我国烟叶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烟叶品质;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烟草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然而,我国烟草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上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实现烟叶生产超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烤烟的高新技术应用比例不高;科学研究实力不强,科技成果少,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

3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依靠科技创新的做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的创新理念引导,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当前我国烟叶生产水平总体比较落后,种烟成本较高,劳动强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制约了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3.1完善创新机制

要推进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强化对创新观念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烟草效率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每位员工心中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做到“人人要创新”。其次,要让烟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上大显身手,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最后,要建立完善而科学的科技奖励制度、评审办法。特别要奖励那些在烟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或者特别重大技术发明,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引起该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人员。

3.2明确创新重点

现代烟草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烟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

3.2.1品种选育优质化。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充分利用和发掘优异资源,创造新型种质,建立种质资源库。要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各种育种技术对烟草品种进行改良和选育,注重新品种系统的区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要选育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如:利用生物技术对优质品种进行改良,提高优质品种抗性;利用常规技术培育不同香型风格的优质品种;选育低焦油品种或高蛋白品种等。加大从津巴布韦等优质烤烟生产国的引种试种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育种方面的技术合作。

3.2.2操作环节机械化。国外在烟叶生产上,注重作业机具的创新、研发和推广。目前,在耕作、管理、烘烤等生产操作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通过推行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烤房上安装的温湿度自动报警器和恒温自动控制装置等,能准确调整和控制炕房内的温湿度,保证了烘烤质量。目前,我国烟区大多为山区、缓岗丘陵区,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机械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因此,应重点开发多种适合山区操作的小型农机具,如起垄施肥机、移栽机、绑烟上竿缝纫机、简易的托盘剪叶器、剪叶机、加湿器、播种机等。

3.2.3生产成本节约化。巴西等国家非常重视烟叶生产的节能创新研究。巴西用种植生长较快的桉树作为烟叶烘烤的燃料,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3]。当前烘烤能源价格日益上涨,我国应根据烟区的实际情况,研制高效节能技术,充分利用不同能源为热源。充分利用资源,可研制太阳能烤房,种植生长较快的树木,试用生物废料咖啡壳的取代煤做为烟叶烘烤燃料等,以降低烟叶生产成本。在田间作业方面,研制田间的起垄、施肥、地膜覆盖、喷洒农药等一机多用机械。

3.2.4烟草利用综合化。烟草的综合利用是烟草行业21世纪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烟草农业与卷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研究发现,烟草中提取出的烟碱可以制成人类用药品和农药,提取出的胡萝卜素和柠檬酸可以制成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并作为工业原料等,特别是烟碱在治疗和辅助治疗许多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烟草可提取食用蛋白质,法国、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已从大田生长的烟草中提取出了大量的可以制成食品的蛋白质。从烟草中提取高纯度烟草蛋白质、烟草糖,也可能成为解决人类21世纪粮食问题的一种途径[4]。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烟草不仅作为卷烟工业原料,而且要成为化工、食品以及医药的重要原料,整个烟草的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5烟叶产业配套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各烟区在稳步发展烟叶产业为主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发展烟叶生产附属配套产业,利用烟草产业的资源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烟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烟叶生产经济产业链,促进行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可探索利用种烟间歇时间发展生态养殖,实行“种草歇地养牛、牛粪秸秆制沼气、沼液还田肥土”,初步形成“烟―草―畜”循环农业模式,以增强烟叶生产的循环功能,提升烟叶生产附加值,拓宽当地烟农的增收渠道。可尝试利用闲置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发展烤烟育苗大棚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实现“以棚养棚”,烤房闲置时间种植双孢蘑菇等,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6生产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烟叶生产水平。首先,研制开发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某一区域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烟叶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烟叶信息分析系统将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地块实施不同的生产作业。其次,建立烟叶生产农情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遥感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对烟区生态环境、基本烟田土壤资源、烟草长势、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等方面进行监测和预报[5-7]。

4参考文献

[1]李发新.从现代农业看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431-434.

[2]陈建国.关于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探讨[J].工作研究,2008(10):58-59.

[3]许美玲,周义和,王元英,等.巴西烟叶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J].种子,2001(6):48-50.

[4]苏贤坤,张晓海,廖德智.烟草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5):120-122.

[5]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烟叶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信息化,2007(5):33-36.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9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宁波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宁波市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颁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决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了18项政策措施。这不仅为宁波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还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本文以宁波市9个区(市、县)(海曙区、江东区除外)2006年农业科技进步状况为例,来分析宁波农业科技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进步进步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目前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但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广义的观点认为农业科技进步除了资金、劳动等经济要素外,所有能带来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生态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的过程。本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新知识,改造、革新、开发新技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合理有效配置的资源,把新知识、新技术和原有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的过程。因此,本文更赞成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之说,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农业科技进步基础、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出、农业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宁波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

二、宁波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1、农业科技进步基础

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具有受教育水平低生产技能高的特点。宁波市各县(市、区)农民素质水平远低于全国且差距较大(见表1),2006年,宁波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是26.7%,全国平均是49.50%。但是,宁波市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较高,万人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00.8人,而全国平均仅59.35人,宁波市除象山县,其他8个区(市、县)该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者生产技能高是宁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硕果。

表1宁波市九个区(市、县)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2006年)

项目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象山县

宁海县

宁波

浙江

全国

初中以上农业劳动力比例

24.30%

32.20%

24.30%

26.40%

23.80%

19.50%

27.70%

23.70%

26.80%

26.7%

29.0%

49.50%

万人农业技术人员

200.65

182.41

200.65

263.44

296.72

271.77

119.93

33.65

245.36

现代科技的发展篇10

论文摘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道·霍夫施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m].乐秀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